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江西省新余市实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入学考试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共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古诗词与中国画,分属文学与艺术两大门类,二者之间的跨界融合,早在1000多年前就已开始。这种交融不仅有力促进了古诗词和文人画的蓬勃发展,还使二者各自取得了新成就——山水诗和山水画成为古代文学史和绘画史上的艺术典范。诗画合璧的中国画,逐步发展为东方艺术中独树一帜的文化形态和艺术样式。“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在中国文化中,书画亦写心志。这是诗书画印能够结合的内因。由此亦可反观中西文化的异同。按照18世纪西方美学家对于诗画差别的论述来看,绘画主要运用线条和色彩来描绘空间中并列的物体,故与建筑、雕刻等统称为造型艺术或空间艺术;而诗歌主要运用声音和语言来叙述在时间中持续的动作,故与舞蹈、音乐等统称为音律艺术或时间艺术,西方绘画注重对客观自然的再现和真实记录,吸收了大量科学技术成果,不断强化艺术的造型功能。可以说,魏晋之前,我国早期的诗歌与绘画在艺术功能、表现方式和审美追求上,也分别具备上述“时间艺术”和“空间艺术”的特征,各尽其职,各自发展。唐代,随着诗词创作的兴盛,特别是唐诗取得的灿烂成果,让画家得以在诗境的涵泳中,获得更多创作的主题和灵感。尤其是山水田园诗,不仅以人与自然的对话,把诗从玄理中解放出来,强化了诗的画面感和表现力,更通过对山水和田园的审美观照和抒情表达,推动了山水画的发展。同时,一些诗人在欣赏绘画时引发诗情,并开始尝试创作题画诗。只是,此时的题画诗大多没有题于画面之上,但是诗与画彼此启发的萌芽慢慢显现出来。到了宋代,苏轼用“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对王维的诗画艺术进行总结和高度评价,从精神境界上将诗与画这两种艺术形式的共通之处讲得更加透彻,推动了中国画“以诗入画”“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的创作潮流,也涌现出许多探讨诗画关系的重要理论成果,随着文人水墨画的发展和兴盛,元代画家不仅自觉在绘画创作中追求“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还流行用书法将题画诗跋写于绘画作品的空白处,并钤盖上自己设计镌刻的印章,形成了中国画“诗书画印”一体的独特艺术面貌,传承至今。中国人自古崇敬自然万物,顺应宇宙运行规律,形成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以山水画为例,其诞生之初,在艺术功能上就与标记地理位置的地形图迥然不同。无论是南朝宗炳的“山水以形媚道”,还是王微的“以一管之笔,拟太虚之体”,都为中国山水画奠定了以艺载道、托物言志的基调和方向,画家的情思和智慧时时隐现于山水作品中。千百年来,诗与画早已成为中国文化的基因,并化为中国人品性磨炼、自身修为、知常达变、人格塑造的一种独特方式。近代以来,中国画面临难以突破自身高度程式化语言体系、适应时代需要的困境。这一困境以及用西画技法改造中国画的做法,曾引发广泛的讨论甚至批评,总的来看,对中国画创作状况的批评意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过度强调西方绘画求真的技法,逼真有余,意韵不足;一味追求笔墨效果,缺乏真山真水的陶养,流于技术语言上的低水平重复;沉溺于传统文人画趣味之中无法自拔,不能在新的时代语境和创作素材中融思创变,实现中国画艺术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今天,重新认识诗画传统,有助于开拓中国画的艺术新境。近年来,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重要课题。探寻并传承中华美学精神,从“诗画关系”入手思考中国画的当代发展,无疑更具启发性和现实意义。艺以载道,文以化人。重新思考并践行“诗画传统”,使其成为推动中国画创作与研究的重要力量,将有助于实现中华传统美学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摘编自孟繁玮《开拓“诗画合璧”的艺术新境》)材料二:诗画同源是文学家与艺术家常常谈到的一个重要话题,古希腊诗人西摩尼德斯有云:“画是一种无声的诗,诗是一种有声的画”。而其后的贺拉斯更在《诗艺》中将其浓缩得简洁有力:“画如此,诗亦然”。虽然远隔千山万水,在中国,先辈们同样得出了类似的结论。北宋郭熙在《林泉高致》云:“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而苏轼论唐朝大诗人兼画家王维画作《蓝田烟雨图》上的题跋云“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一句最为著名,从而引起了许多关于诗画是否同源,诗画何以同源的论争。大文豪苏轼无疑给中国的书画同源说抬高到一定的地位,也给中国的诗歌艺术领域增添了魅力。中国是诗歌的王国,也是艺术的天堂。众多大诗人同时也是书画大家,对于诗画同源的理论,某些人认为是荒谬的,这是对诗画同源理论的理解不够深入,对理论的运用范围及其思想体系没有深刻探讨的缘故。某些人认为所有的诗画都是相通的,这也是一个误区,由此可见,构建诗画同源说的理论体系有其重要的意义。(摘编自淳道书画艺术《诗画同源如何理解?》)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古诗词和中国画的跨界融合使二者取得巨大成功,成为古代文学史上和绘画史上的典范。B.中国文化提倡书画表情达意,西方则把诗画作为造型艺术或空间艺术,等同建筑、雕刻。C.山水田园诗把诗歌从玄理中解放出来,强化出诗的画面感和表现力,也推动山水画的发展。D.现在中国画发展遭遇瓶颈,难以适应新时代的需要,迫切需要用西方画的技法加以改造。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
A.在中国,诗与画的跨界融合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相对漫长的历史过程。
B.源于对诗画表达手段差别的认识,西方文化史基本没有形成诗画合一的局面。
C.重新认识诗画传统有助于开拓中国画的艺术新境,有助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D.诗画合璧就是把自己的诗题写在自己的画上,或在自己的画上题写他人的诗。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
3分
)A.唐朝王维描绘山村的旖旎风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朴风尚的《山居秋暝》。B.唐朝阎立本描绘唐太宗接见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使者求亲场面的《步辇图》。C.魏晋南北朝时期顾恺之描绘曹植与甄氏爱情故事的《洛神赋图》。D.北宋时期著名画家张择端描绘汴梁城繁华景象的《清明上河图》。4.两则材料都引用了苏轼对王维诗画的评价,作用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材料内容作答。(
4分
)5.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特点。(
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共4题,16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6—9题斯文蔡楠刘德是在中午时分推开我的柴扉的。那时我还不知道他就是名满天下的河间王。我只看到一个消瘦的身影在阳光下稳健地走进我的院落,走近我的草屋,走近我的锅台,走近我。我在锅台边立起身,看见刘德敛一下长衫,吞一下长袖,用力吸了吸鼻子问:“这锅里煮着什么好东西?这么香?”我说:“是野兔,白鼻子给我捉到的野兔,在我的坟地里捉……”说到坟地,我打住了。打住之后,我问刘德:“哎,你你进来的时候看到白鼻子了吗?”刘德闪身一笑,白鼻子就越过刘德,蹿到了我的面前。“毛先生说的是它吗?”刘德说,“就是它把我引进你家门的啊!”白鼻子是我养的一条狗。它浑身油黑,只有从嘴、鼻梁到额头的一溜毛是洁白的,所以我叫它白鼻子。我再一次打量了刘德一番,他峨冠博带、明眸善目,举手投足间斯文尽显。我摸了白鼻子的白鼻子一下,说:“先生你是……”“在下河间王刘德——”刘德正式对我深施一礼,“听说毛先生训话、传授《诗经》,特来讨教。”王爷?我的膝盖差点软了下去,是白鼻子关键时候帮了我的忙,它用身子支住了我的膝盖我沉吟了一会说:“我想想,你让我想想。”“好的,先生自然应该想想。但现在已到用饭的时间了,我陪先生喝两盅吧。”刘德一转身,从袖子里摸出一小坛酒来,说:“来,先生,这是我来河间国那一年,父皇赠与我的御酒,你尝尝吧!”还没等我放桌子、上肉,刘德就打开了小酒坛,酒香迫不及待地跳出了坛子。我听到白鼻子叫了一声,瘫软在了我的脚下。哈,我还没品酒,白鼻子就先醉倒了。真是没出息。那天肉吃了、酒喝了、人醉了。我还在想刘德的话。我能不好好想想吗?自从秦始皇焚书坑儒以后,我的叔父毛亨带着孔子删定的《诗经》原本,从鲁地惶惶出逃。他拼命向北,逃到荒僻遥远然而水草丰美的河间国武垣县,在乡下住了下来。他在村北筑起了一座大坟,然后躲了进去。凭着鲜活的记忆,他先是把《诗经》一首一首地写在坟墓的四壁上,然后再一个字一个字地刻在木牍上,重新编辑校注,才有了后来的《毛诗故训传》。叔父的诗书到死也没有见过天日,临终前他把书稿和遗憾一起交给了我,他说:“儿,新帝登基,挟书律撤销了,你可以……可以开馆讲经了。”就这样,我把他的经义从地下搬到了地上。搬到地上不久,刘德就找上门来了。然我知道刘德在招徕四方学者,尽求天下善书,竭力兴修礼乐,但我仍有顾虑。王爷就是王爷,焉知不是以斯文来装扮自己,韬光养晦呢?有朝一日朝廷再次翻脸,遭殃的还不是斯文自己?所以我得好好想想。后来,刘德又一次找上门来了。这次不是他自己,而是带来了王府的一群人,还有不少车马工匠和建筑材料。他指挥着人们,拆掉了我的草房,还把我煮兔肉的那口锅搬到了院里。我知道大祸临头了,我带着白鼻子躲进了我叔父建造的大坟。数日以后,刘德找到坟墓里来了。又是白鼻子带的路。我不知道白鼻子和刘德的渊源,但我知道白鼻子出卖了我。狗东西,真正的狗东西,看以后老子怎么收拾你!刘德的火把就亮在我的眼前,我已毫无退路。刘德跳进了坟墓。他的火把燃亮了坟墓四壁。叔父刻在四壁上的经文在火光里有了生命,一个一个的汉字拥挤着蹦到了刘德的眼前。“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击鼓其镗,踊跃用兵……”“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刘德痴呆了。好长一段时间,他才发出了一声叹息:“太神奇了——”“王爷。”我走近刘德,想解释什么,但刘德拦住了我,说:“毛先生,你才是王爷,你是《诗经》的王爷啊!跟我走出坟墓吧,你去看看,我已经把你的草屋建成了招贤馆,从此你可开馆讲经,传授弟子了!”我没有理由不接受刘德的王令。我走出坟墓,进了招贤馆,后来又进了河间国国都乐城的王宫。我带着白鼻子当了《诗经》博士。再后来,我推荐了贯长卿为《左传》博士,又帮助史丞王定修订了《礼乐》。一时间,王宫里古书充栋、群儒咸至,每日读经诵典之声琅琅,数里可闻。斯文当道,王国鼎盛。刘德想到了长安,想把这种鼎盛带给长安。所以刘德决定带我去长安朝拜当今天子刘彻。在长安,我们献了经书,献了《礼乐》。刘德又在三雍宫与董仲舒等朝臣对策。我真正领略了刘德的智慧、才华和思想。我知道刘德期待着大汉文化复兴、王道推行、大同实现。除此,他别无所求。刘德最后等来了皇帝加皇弟刘彻的召见。刘彻让刘德与他一起坐在了龙椅上。刘彻又一次叫了声皇兄,然后握住了刘德的手说:“河间国虽小,但是皇兄贤德啊,如商汤、周文王一样贤德,不如,皇兄现在就做了大汉皇帝吧!”刘彻的话音未落,我看见刘德已经从龙椅上滚落下来。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刘德对“我”正式深施一礼,还尊称“我”为“毛先生”,并直接自我介绍,说明来意,表现出他待人的真诚和谦恭。B.“我想想,你让我想想”“所以我得好好想想”这些话反复出现,强调了毛在接到刘德邀请后只想要拒绝的心理活动。C.小说插入叔父毛亨出逃并嘱托后事给“我”的情节是秦始皇焚书坑儒背景下的一个时代缩影,也是“我”躲避刘德的原因。D.白鼻子在小说中对人物的烘托作用重大,白鼻子的醉倒烘托“我”的兴奋,白鼻子两次带路显出了刘德请“我”的决心大。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开头三个“走近”排比出现,强调了刘德代表的庙堂力量对“我”所拥有的文化的渴望与亲近,也为下文“我”膝盖一软做铺垫。B.“我”说到坟地时突然打住了,暗示了这不是普通的坟地,似乎隐藏着什么秘密,为下文埋下伏笔,引发读者对“坟地”的兴趣。C.小说写刘德的外貌先见“消瘦的身影”,然后“长袖”,最后“峨冠博带”“明眸善目”,体现“我”对他的观察逐渐深入细致。D.小说中写刘德在坟墓中看到《诗经》中诗句在火光中跳蹦,既体现了文化的蓬勃生命,也反衬了现实中文化气氛的暗淡。8.小说标题“斯文”在文中有怎样丰富的涵义,请分析内容进行分析。(
4分
)9.小说以汉武帝刘彻召见刘德的场景结尾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共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文本一: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节选自《荀子•劝学》)文本二: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闻,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不学操缦,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不学杂服,不能安礼。不兴其艺,不能乐学。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是故君之所以不臣于其臣者二:当其为尸,则弗臣也;当其为师,则弗臣也。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其听语乎,力不能问,然后语之,语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节选自《礼记•学记》)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3分
)夫然A故安其B学而亲其师C乐其友D而信其道E是以F虽离师G辅而H不反也。11.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
3分
)A.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余音袅袅,不绝如缕B.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发虑宪,求善良C.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D.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12.下列对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文本一中,荀子论述了学习的作用、方法以及态度,认为学习需要逐步积累,坚持不懈,专心致志。B.文本二认为,教育的困难在于缺少严格的老师;《师说》则认为,教育的难处在于恢复传统的师道。C.文本二认为学习者每年都要进入学校学习,隔年考核一次,不同学习年限的人考核内容有所不同。D.文本二主张既要让学生按时学习正业,也要有空闲的时间学习其他相关的内容,这样才能亲师信道。13.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②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14.文本一和文本二谈论的都是有关学习的问题,但面向的群体有所不同,请简要说明。(
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5—16小题。赤壁怀古苏辙新破荆州得水军,鼓行夏口气如云。千艘已共长江崄,百胜安知赤壁焚。觜距方强要一斗,君臣已定势三分。古来伐国须观衅,意突成功所未闻。【注】①崄:通险。②觜距:禽鸟的嘴和爪甲。比喻决胜的武力、武器或力量。③观衅:窥伺敌人的间隙以便行动。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鼓行夏口气如云”句运用夸张、比喻等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在曹操攻下荆州,新得水军后,挺进夏口时气势浩大,意气风发。B.颔联写曹军实力强劲,但仍然落得火烧赤壁的下场,与首联的斗志昂扬形成强烈反差,引出后面的议论。C.诗歌后两联理性评价了曹操的失败,认为攻伐他国需待机而动,充分准备,突然成功的例子是闻所未闻的,也借此委婉表达了对宋神宗贸然进攻西夏的批判。D.本诗与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同为怀古之作,但风格不同,全诗借曹操赤壁之战惨败一事,融叙事、写景、说理为一体,给人以震魂荡魄的力量。16.本诗中刻画的曹操形象特点与《短歌行》(对酒当歌)中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空缺的名句。(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先从自己谈起,把师生摆在同等的地位,“
,
”的说法,又充分表现了他平易近人、谦逊和蔼地对待学生的态度。(2)《谏太宗十思疏》中,作者用“求木”“欲流”引出“
,
”的结论。(3)在《阿房宫赋》中,杜牧斥责秦的统治者对百姓毫无限度地搜刮,自己却挥霍无度的句子是:“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_22小题。“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流派众多的诸子百家学说,()的古代史籍,都是(
)的文化遗产。深刻体悟前人的智慧,才能更好地把握当下与未来,建设我们的精神“家园”。本单元选取了《论语》《孟子》《庄子》中的经典篇章,以及《左传》《史记》的精彩片段。阅读这些文章,有助于我们了解中华文化的一些重要理念,领会其中包含的人文精神,()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文化自信。18.依次填入文段中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3分
)A.浩如烟海价值连城
升华
提高B.浩如烟海弥足珍贵
深化
增强C.卷帜浩繁弥足珍贵
升华
提高D.卷帜浩繁价值连城
深化
增强19.下列各句中的引号,与文中画横线处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A.我们发现生长在北方的青蒿的青蒿素含量比较低,药物生产需要青蒿素含量高的青蒿,“523”项目的大团队成员在四川找到了含量高的青蒿。B.至于王褒《渡河北》的名句“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则其所受的影响更是显然了。C.在平面布置上,中国所称的一“所”房子是由若干座这种建筑物以及一些联系性的建筑物,如回廊、抱厦、厢、过厅等等……D.天坛皇穹宇与罗马的布拉曼提所设计的圆亭子,虽然大小不同,基本上是同一体裁的“文章”。20.请从必修下册第一单元涉及的孔子、孟子、庄子、烛之武、樊哙、刘邦这些人物中任选一人,另选话题,仿照例句,写一个句子。(
3分
)例句:有志,才有了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也才有了中国民族的脊梁。有勤,才有了祖逖“闻鸡起舞”的美谈,也才有了雄才大展、北伐报国的伟业。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A
?这个问题是很不容易确切回答的。美国人口局规定2500人以上集居的社区称之为“城”,以别于“乡”;也有学者认为人口数量须在1万人以上才能构成“城市”。无论他们对于构成“城市”的人数标准有多大出入,但有一点是相同的,
B
。但单以人口数量来区分“城”与“乡”是不科学的,“城”“乡”的界定并不仅与人口数量相关,
C
。这是说,当人类经济生活发展到某一程度时,①一个区域会发生若干人口密集分布的中心地点,②像一个细胞中的“细胞核”,即区域的核心。③这个区域的核心就是“城”,④核心的外围人口密度较低的地带是“乡”。21.第二段画波浪线部分语句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5分
)22.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6分
)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
)现在是信息时代,信息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周围世界,但正如《吕氏春秋·察传》所言:“闻而不审,不若无闻矣。”大量信息需要我们确认真伪,确认不是源自道听途说和捕风捉影,真正的确认应该来自我们的见多识广与理性求索。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结合你的生活经历或个人感悟,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参考答案1.C2.D
3.A
4.材料一引用苏轼对王维诗画的评价,目的是通过苏轼对王维诗画艺术的赞赏和肯定,论证王维的作品对我国“诗画合壁”潮流形成所起的积极作用;材料二引用苏轼对王维诗画的评价,意在论证我国“诗画同源”的观点和其对中国诗歌的提升作用。5.①注重引用名人观点、文献资料,增强论点的正确性和说服力,使文章的文化内涵丰富。②论证结构方面,先提出观点,再深入分析论证,最后揭示观点的现实意义;思路清晰,结构严谨,论证严密。③具体论证过程方面,按时代先后展开,让史实说法,增强了论证的层次感和说服力。【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A.“古诗词和中国画……使二者取得巨大成功,成为古代文学史上和绘画史上的典范”错误,由材料一第1自然段“古诗词与中国画,分属文学与艺术两大门类,二者之间的跨界融合,早在1000多年前就已开始。这种交融不仅有力促进了古诗词和文人画的蓬勃发展,还使二者各自取得了新成就——山水诗和山水画成为古代文学史和绘画史上的艺术典范”可知“巨大成功”夸大其词,“二者”应该是指古诗词和文人画,“山水诗和山水画”成为古代文学史上和绘画史上的典范,选项偷换概念张冠李戴。B.“西方则把诗画作为造型艺术或空间艺术,等同建筑、雕刻”错误,从材料一第2自然段“按照18世纪西方美学家对于诗画差别的论述来看,绘画主要运用线条和色彩来描绘空间中并列的物体,故与建筑、雕刻等统称为造型艺术或空间艺术”可知,西方只是把绘画作为造型艺术或空间艺术,并非“诗画”,选项偷换概念。D.“迫切需要用西方画的技法加以改造”张冠李戴,从材料一第6自然段“重新认识诗画传统,有助于开拓中国画的艺术新境”“这一困境以及用西画技法改造中国画的做法,曾引发广泛的讨论甚至批评”可知,并非用西画来改造中国画。故选C。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D.“诗画合璧就是把自己的诗题写在自己的画上……”判断失当。从材料一第4,第5自然段“都为中国山水画奠定了以艺载道、托物言志的基调和方向,画家的情思和智慧时时隐现于山水作品中”“千百年来,诗与画早已成为中国文化的基因,并化为中国人品性磨炼、自身修为、知常达变、人格塑造的一种独特方式”等内容可推知,诗画合璧体现在诗与画在意境营造和艺术观念上的互融共通,而自画自题、自画他题只是其表象。故选D。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一观点:中国古诗词与中国画跨界融合,成为独树一帜的文化形态和艺术样式。思考中国画的当代发展要从“诗画合璧”的艺术传统中寻找新境。A.选项的《山居秋暝》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朴风尚,属于山水画。B.选项的《步辇图》内容反映的是吐蕃(今西藏)王松赞干布迎娶文成公主入藏的事,不属于“诗画合璧”的艺术。C.选项的《洛神赋图》曲折细致而又层次分明地描绘着曹植与洛神真挚纯洁的爱情故事,不属于“诗画合璧”的艺术。D.选项的《清明上河图》生动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北宋都城东京的城市面貌和当时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山水画,不符合“诗画合璧”的特征。故选A。4.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比较材料的能力。材料一“唐代,……尤其是山水田园诗,不仅以人与自然的对话,把诗从玄理中解放出来,强化了诗的画面感和表现力,更通过对山水和田园的审美观照和抒情表达,推动了山水画的发展”“到了宋代,苏轼用‘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对王维的诗画艺术进行总结和高度评价,从精神境界上将诗与画这两种艺术形式的共通之处讲得更加透彻,推动了中国画‘以诗入画’‘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的创作潮流,也涌现出许多探讨诗画关系的重要理论成果”可知,材料一引用苏轼对王维诗画的评价,目的是通过苏轼对王维诗画艺术的赞赏和肯定,肯定论证王维的作品对我国“诗画合壁”潮流形成所起的积极作用;材料二“而苏轼论唐朝大诗人兼画家王维画作《蓝田烟雨图》上的题跋云:‘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一句最为著名,从而引起了许多关于诗画是否同源,诗画何以同源的论争”“大文豪苏轼无疑给中国的书画同源说抬高到一定的地位,也给中国的诗歌艺术领域增添了魅力”可知,材料二引用苏轼对王维诗画的评价,意在论证我国“诗画同源”的观点和其对中国诗歌的提升作用。(评分细则:答对一点给2分,答对两点给4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由材料一“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按照18世纪西方美学家对于诗画差别的论述来看,绘画主要运用线条和色彩来描绘空间中并列的物体,故与建筑、雕刻等统称为造型艺术或空间艺术”“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无论是南朝宗炳的‘山水以形媚道’,还是王微的‘以一管之笔,拟太虚之体’……”可知,注重引用名人观点、文献资料,增强论点的正确性和说服力,使文章的文化内涵丰富。由材料一“诗画合璧的中国画,逐步发展为东方艺术中独树一帜的文化形态和艺术样式”“在中国文化中,书画亦写心志。这是诗书画印能够结合的内因。由此亦可反观中西文化的异同”“可以说,魏晋之前……”“唐代,随着诗词创作的兴盛,特别是唐诗取得的灿烂成果,让画家得以在诗境的涵泳中,获得更多创作的主题和灵感”“元代画家不仅自觉在绘画创作中追求‘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还流行用书法将题画诗跋写于绘画作品的空白处,并铃盖上自己设计镌刻的印章”“今天,重新认识诗画传统,有助于开拓中国画的艺术新境”“重新思考并践行‘诗画传统’,使其成为推动中国画创作与研究的重要力量,将有助于实现中华传统美学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可知,论证结构方面,先提出观点,再深入分析论证,最后揭示观点的现实意义;思路清晰,结构严谨,论证严密。由材料一“早在1000多年前就已开始。这种交融不仅有力促进了古诗词和文人画的蓬勃发展”“可以说,魏晋之前,我国早期的诗歌与绘画在艺术功能……”“唐代,随着诗词创作的兴盛,特别是唐诗取得的灿烂成果……”“到了宋代,苏轼用‘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元代画家不仅自觉在绘画创作中追求‘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可知,具体论证过程方面,按时代先后展开,让史实说法,增强了论证的层次感和说服力。(评分细则:答对一点给2分,满分6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6.B7.A
8.①毛氏叔侄传承下来的古代经典古籍及其代表的典章制度、诗书礼乐文化;②刘德的儒雅风范和对文化典籍以及文化人的尊重态度;③毛氏叔侄和刘德为代表的古代文化人传承文化血脉的责任与大义。9.①人物形象上,表现汉武帝希望将文化变为粉饰封建统治(用文化笼络人心)的工具,体现了汉武帝的权谋狡诈;②情节上,照应上文毛亨出逃建墓隐藏自己和古籍的情景,使小说结局发生陡转,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③主题上,更加深化主旨,暗示了中国文化星火传承任重道远的漫漫征程。【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内容的分析和理解的能力。B.“强调了毛在接到刘德邀请后只想要拒绝的心理活动”错误,反复出现的“想想”表达出了毛苌在接到刘德邀请后的复杂心理活动。故选B。7.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A.“也为下文‘我’膝盖一软做铺垫”错误。“‘我’膝盖一软”是因为得知了刘德的身份,而不是因为“走近”的排比出现。故选A。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的能力。①由“我走出坟墓,进了招贤馆,后来又进了河间国国都乐城的王宫。我带着白鼻子当了《诗经》博士。再后来,我推荐了贯长卿为《左传》博士,又帮助史丞王定修订了《礼乐》。一时间,王宫里古书充栋、群儒咸至,每日读经诵典之声琅琅,数里可闻”“斯文当道,王国鼎盛”可看出,斯文指的是毛氏叔侄传承下来的古代经典古籍及其代表的典章制度、诗书礼乐文化。②由“我再一次打量了刘德一番,他峨冠博带、明眸善目,举手投足间斯文尽显”可看出,斯文指的是刘德的儒雅风范;由“然我知道刘德在招徕四方学者,尽求天下善书,竭力兴修礼乐,但我仍有顾虑”可看出,斯文指的是刘德对文化典籍以及文化人的尊重态度。③本文通过写河间王刘德多次拜访“我”,让“我”带着叔父留下的《毛诗故训传》开馆讲学,并且在刘德的带领下,“我”进了长安,拜见了当时的皇帝刘彻,想要大汉文化复兴、王道推行、大同实现,从而体现了毛氏叔侄和刘德为代表的古代文化人传承文化血脉的责任与大义。(评分细则:写出一点1分,两点3,三点4分)
9.本题考查学生对重要情节、语段作用的把握能力。①文章结尾写到刘德最后等来了皇帝加皇弟刘彻的召见,刘彻让刘德与他一起坐在了龙椅上,刘彻又一次叫了声皇兄,然后握住了刘德的手说“河间国虽小,但是皇兄贤德啊,如商汤、周文王一样贤德,不如,皇兄现在就做了大汉皇帝吧”,刘彻的话音未落,刘德就已经从龙椅上滚落下来,从而可知,刘德是被刘彻的话语惊吓住了,因为刘彻并不是真的想要用传统文化教化天下,而是希望将文化变为粉饰封建统治(用文化笼络人心)的工具,体现了汉武帝的权谋狡诈;②由“自从秦始皇焚书坑儒以后,我的叔父毛亨带着孔子删定的《诗经》原本,从鲁地惶惶出逃。他拼命向北,逃到荒僻遥远然而水草丰美的河间国武垣县,在乡下住了下来。他在村北筑起了一座大坟,然后躲了进去”可知,当时毛亨出逃建墓隐藏自己和古籍是因为当时秦王朝焚书坑儒,所以从情节上来看,文章结尾照应上文毛亨出逃建墓隐藏自己和古籍的情景。文章写到“斯文当道,王国鼎盛。刘德想到了长安,想把这种鼎盛带给长安。所以刘德决定带我去长安朝拜当今天子刘彻。在长安,我们献了经书,献了《礼乐》。刘德又在三雍宫与董仲舒等朝臣对策”,可知刘德来到长安的目的是想要让传统文化发扬开去,但是皇帝刘彻并不是真心想要用传统文化教化天下,所以结尾使小说结局发生陡转,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③本文写到毛亨在秦王朝焚书坑儒的背景下不得不带着自己和古籍出逃建墓隐藏,然后一并将自己的书稿和遗憾交给自己的侄子毛苌,河间王刘德为了这些传统文化多次拜访毛苌,并且请毛苌出来讲学,毛苌接受了刘德的命令,走出坟墓,进了招贤馆,后来又进了河间国国都乐城的王宫,一时间,王宫里古书充栋、群儒咸至,每日读经诵典之声琅琅,数里可闻,王国强盛。刘德想要把这种强盛带到长安,实现大汉文化复兴、王道推行、大同实现,但是皇帝刘彻并不是真心想要用传统文化教化天下,而只是将文化变为粉饰封建统治(用文化笼络人心)的工具,所以在主题上,更加深化主旨,暗示了中国文化星火传承是任重道远的漫漫征程。(评分细则:每点2分,共6分,答对三点即可得满分。意思对即可。如写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10.ACE11.C
12.B
13.(1)螃蟹有六条腿又有两个大钳子,除非(占用)蛇鳝的洞穴就没有地方存身,是因为它心浮气躁呀。(2)这样之后,才能教化人民改变风俗,使近处的人心悦诚服,而远方的人都来归顺。14.文本一面向的是学习的人。文本二面向的群体主要是从事教育工作的人。【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这样,所以他能安于学习而亲近老师,乐于和同学相处而对自己所学的道理有深刻的信念。因此即使离开了老师、朋友,也不会违反自己所信奉的道理。“这样”,承接上文,单独成句,“故”表原因,常用在句子开头,其前停顿,A处应断开。“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句子结构一致,每句一般要断开,CE处应断开。“是以”,因此的意思,常放在句首,领起“虽离师辅而不反也”这一结果,中间不停顿。故选ACE。1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不同。横渡。/停止,断绝。句意:借助船只的,并不是善于游泳,却能横渡长江大河。/尾声凄切、婉转、悠长,如同不断绝的细丝。B.不同。动词,擅长。/“善良”连用,是名词,意为“品德善良的人”。句意:君子的天赋和(一般人)并没有什么不同,只是善于借助各种外界条件罢了。/多思考问题。广为招求善良之人。C.相同。“就”都是“接近”“靠近”的意思。句意:接近贤人,体察疏远之士的内心,这样做能够感动群众。/所以木料被弹上墨线就直了,刀剑接近磨刀石磨过就锋利了。D.不同。违背。/反而。句意:因此,即使离开了老师、朋友,也不会违反自己所信奉的道理。/现在士大夫们的智慧竟然反而不如他们。故选C。12.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B.“教育的困难在于缺少严格的老师”错误。文本二中,原文相关语句“凡学之道,严师为难”的意思是求学的道理之中,尊敬老师是最难做到的。这里的“严”是尊敬的意思,而非指严格。故选B。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跪”,蟹腿;“而”,表并列;“寄托”,安身、藏身;“用”,因为;“躁”,浮躁。(2)“然后”,这样之后;“化”,教化;“易”,改变;“说”,通假字,通“悦”;“怀”指依附归顺。(两个关键字词1分,三个两分,五个共4分。)1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文本一中,第一段根据原文“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指出了学习的方法,第二段根据原文“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等语句可知,讲述的是学习的毅力和恒心问题。因此,文本一主要讲述的是如何学习的问题,面向的是学习的人。文本二中,根据原文“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谓之小成”“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凡学之道,严师为难”“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可知,此文主要讲述的是教学制度和教师选拔等问题,因此,该文面向的群体主要是从事教育工作的人。(一点1分,两点3分。)参考译文:文本一:我曾经终日冥思苦想过,不如片刻学习所得的收益大;我曾经踮起脚来眺望过,不如登上高处的视野广阔。登上高处招手,手臂并没有变长,可是见到的人很远就能看到;顺着风呼喊,声音并没有加大,可是听者却听得特别清楚。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善于走路,却能到达千里之外;借助船只的,并不是善于游泳,却能横渡长江大河。君子的天赋和一般人并没有什么不同,只是善于借助各种外界条件罢了。堆积起泥土成为高山,风雨就会从那里兴起;汇积起水流成为深潭,蛟龙就会在那里生长;积累善行养成美德,就能自通于造化,完美的品德和最高的智慧也就具备了。所以不积累小步,就不能走到千里之外;不汇积小溪流,就不能形成江海。好马跳一次,不能有十步远;劣马拉车连走十天却能走很远的路程,它的成功就在于走个不停。(正像雕刻东西),刻一下就放下,连朽木头刻不断;如果刻个不停,连金属石头也可以雕成(工艺品)。蚯蚓没有锐利的爪牙,强壮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地面的泥土,向下饮到地下的泉水,这是因为它专心致志呀;螃蟹有六条腿又有两个大钳子,除非(占用)蛇鳝的洞穴就没有地方存身,是因为它心浮气躁呀。文本二:多思考问题,广为招求善良之人,这样做只能使自己小有名声,却还不足以感动群众;接近贤人,体察疏远之士的内心,这样做能够感动群众,却不足以转变民心改变风俗。君子如果想转变民心形成良好的风俗,恐怕一定要从教育入手吧!古时教学,二十五家则有塾,一党则有庠,一遂则有序,一国则有学。每年都有入学的人,每隔一年考核其学习情况。入学第一年结束时考察他给经文断句的能力,辨别经文之主旨何在;第三年考察他是否专心学业、是否乐于和同学相处;第五年考察他是否广博学习、亲近师长;第七年考察他能否在学术上有自己的见解,能否选择有益的人做朋友,(如果能做到这些)就叫做“小成”。第九年考察他能否触类旁通、遇事有主见、不为外物所左右,如果能做到这些,就叫“大成”。这样之后,才能教化人民改变风俗,使近处的人心悦诚服,而远方的人都来归顺。这就是大学教育人的方法。大学的教学,顺着时序教都有正常的科目,在休息时也一定有课外温习项目。如不练习指法,琴瑟就弹不好;不多学譬喻,诗就写不好,不学洒扫应对等细碎的事,行礼就行不好。不喜欢学习技艺,学习正业的兴趣也就高不了。所以君子心里常常想着学业,每天学而不辍,休息时也在学,闲游时也在学。这样,所以他能安于学习而亲近老师,乐于和同学相处而对自己所学的道理有深刻的信念。因此即使离开了老师、朋友,也不会违反自己所信奉的道理。凡在学习的方法中,最难做到的是尊敬老师。老师受到尊重,这之后他所传的道艺才能受到尊重,道艺受到尊重这之后人民才会把学习看得很重要。因此,国君不以对待臣子的态度来对待臣子的情形只有两种:当臣子在祭祀中担任尸的时候,就不是臣子;当臣子做自己老师的时候,就不是臣子。按照大学里的礼节,即使是对天子讲课,老师也不面朝北,这就是为了表示对老师的尊重。只会记诵书本而没有领会,这种人不能做人家的老师,做老师的一定要根据学生的问题加以解答,如果学生不会提问,这之后老师应讲给他听,讲给他听了他还是不懂,即使暂时不再讲了也是可以的。15.D16.本诗中曹操意气用事,好大喜功,缺乏理智,最终惨败。他在破刑州后充满高昂的斗志和必胜的信心,但胜利让他过于自信从而忽视了对潜在危险的警惕,最终输给了对方。《短歌行》中的曹操求贤若渴,有雄心壮志,他感慨人生苦短,盼贤才来归,借贤才之力,助自己一统天下。【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D.“融叙事、写景、说理为一体”错。诗歌有叙事“新破荆州得水军,鼓行夏口气如云”,有说理“古来伐国须观衅,意突成功所未闻”,没有写景。故选D。1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新破荆州得水军,鼓行夏口气如云。千艘已共长江崄,百胜安知赤壁焚”,意思是曹军刚攻破荆州得到诸多水军,一鼓作气行至夏口气势如云。千艘战船相连共抗长江天险,百战百胜哪知会在赤壁被一把大火焚烧。故本诗中曹操意气用事,好大喜功,缺乏理智,最终惨败。他在破荆州后充满高昂的斗志和必胜的信心,但胜利让他过于自信从而忽视了对潜在危险的警惕,最终输给了对方。《短歌行》这首诗的主题明确:“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诗人求贤若渴,希望有志之士能纷纷归附于自己,所以此诗实际上就是一曲“求贤歌”,又正因为运用了诗歌的形式,含有丰富的抒情成分,所以就能起到独特的感染作用,有力地宣传了他的理念和主张。通过宴会的歌唱,此诗以沉稳顿挫的笔调抒写诗人求贤如渴的思想感情和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评分细则:答对1点给2分,满分6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17.以吾一日长乎尔
毋吾以也
思国之安者
必积其德义
奈何取之尽锱铢
用之如泥沙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注意重点字的写法,“乎”“毋””“锱”“铢”。【答案】18.B
19.D
20.示例:(选其一)有容,才有了孔子“喟然而叹”的风范,也才有了儒家文化的传承与发扬。有智,才有了庄子“以无厚入有间”的哲思,也才有了千古流传、超然物外的智慧。有勇,才有了樊哙“斥责项王”的壮举,也才有了汉朝的开国元勋。有谋,才有了刘邦赴“鸿门宴”的智慧,也才有了大汉江山的奠定与繁荣。【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熟语)的能力。第一空,浩如烟海:形容典籍、图书等极为丰富。卷帜浩繁:用来形容书籍很多或一部书的篇幅很长。此处形容“古代史籍”丰富、繁多,用“浩如烟海”。第二空,价值连城:形容物品极其珍贵。弥足珍贵:形容十分珍贵、非常珍贵。此处修饰的对象是较为抽象的“文化遗产”,用“弥足珍贵”更恰当。第三空,深化:指向更深的阶段发展,它侧重于对原有主题的深入理解和探索。升华:通常是在原有基础上将问题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以增加其意义和价值。此处前面的主语和谓语是“阅读这些文章,有助于我们”,用“深化”更恰当。第四空,增强:增加;增进;加强。提高:使原来位置、程度、等级、数量、水准等方面加以增高、拉升。与“文化自信”搭配应用“增强”。故选B。【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辨析标点符号作用的能力。文中画横线处的引号,表示特殊含义。A.标示专有名词,表示特定称谓。B.表示引用。C.表示强调。D.表示特殊含义。故选D。【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仿用句式的能力。先分析例句(前一句),“有志,才有了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也才有了中国民族的脊梁”,先是概括性地指出主体对象陶渊明“有志”,而后用“才有了……也才有了……”句式对其进行评价,前一句引用陶渊明的名言“不为五斗米折腰”,后一句在此基础上递进,评价其为“中国民族的脊梁”。根据要求,从必修下册第一单元涉及的孔子、孟子、庄子、烛之武、樊哙、刘邦这些人物中任选两人,按照示例进行仿写。如选择“孔子”,可以回顾《侍坐》的内容,选择孔子在弟子言志后的“喟然而叹”,指出这是长者的宽容风范和气度,而后在此基础上进行递进阐释,正是有了这样的风范,才有了儒家文化的传承与发扬。(评分细则:有“有,才有了,也才有了”给1分;“才有了”后面的内容符合人物思想内容得1分;“也才有了”后的内容符合得1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答案】21.①处,修改为:一个区域里会形成若干人口密集分布的中心地点;②处,修改为:这个中心地点像一个细胞中的“细胞核”。22.A.怎样的社区才能算是一个“城”;B.就是根据人口数量区别“城”和“乡”;C.还与人口密度的分布相关。
【解析】【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①搭配不当,动词谓语“发生”与宾语中心语“中心地点”搭配不当,“发生”应改为“形成”;②成分残缺,“像一个细胞中的‘细胞核’”因不能承接使用上一分句的主语“一个区域”,此处缺主语,要在前面补上主语“这个中心地点”。[评分细则:序号写对得1分,两处修改正确各2分]【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A处,从后文“这个问题是很不容易确切回答的”可看出此处应是提出一个问题,从句末问号可看出此句是一个问句,从后文“称之为‘城’”和“才能构成‘城市’”可推断内容应是“怎样的社区才能算是一个‘城’”,故可填写“怎样的社区才能算是一个‘城’”;B处,从上文“美国人口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盘子商业机会挖掘与战略布局策略研究报告
- 定时传感器产品供应链分析
- 家用罐装饮料保温容器产品供应链分析
- 船用光反射镜项目运营指导方案
- 家具的定制制造行业相关项目经营管理报告
- 济南市区住房出租合同书
- 多元文化音乐行业经营分析报告
- 自行车车架项目运营指导方案
- 草地曲棍球运动用球商业机会挖掘与战略布局策略研究报告
- 夯实机产业链招商引资的调研报告
- 五年级上册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练习100道及答案
- 心衰健康宣教课件
- 2024年广东省公需课《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与城乡区域协调发展》考试答案
- 钻孔灌注桩桩工程隐蔽验收记录表格及填写范本
- SMW工法桩施工监理质量控制要点
- 贵人登天时表
- NY_T 1832—2009 温室钢结构安装与验收规范
- 基因工程—工具酶中国药科大学生物工程所有
- 汽车钢板弹簧设计计算
- 高路堤边坡水毁防护稳固措施分析
- 教育实习对学前教育师范生职业认同的影响-幼有所育政策背景下的研究_2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