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提升卷(人教版2019必修2)_第1页
02提升卷(人教版2019必修2)_第2页
02提升卷(人教版2019必修2)_第3页
02提升卷(人教版2019必修2)_第4页
02提升卷(人教版2019必修2)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难度分层·期末卷】20232024学年高一年级生物下学期期末测试卷(人教版2019·全国通用)提升卷【考试范围:必修二】一、单选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某植物的高茎对矮茎是显性,红花为白花是显性。现有高茎红花与矮茎白花植株杂交,都是高茎红花,自交获得4000株F₂植株,其中1002株是矮茎白花,其余全为高茎红花。下列推测不合理的是(

)A.控制该植物茎高度的等位基因的遗传遵循分离定律B.控制这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C.F₂植株所有个体自交产生的子代中矮茎白花占3/8D.F1植株中纯合子占1/21.B【分析】根据题意,F2植株有高茎和矮茎,红花和白花两对相对性状,由高茎红花与矮茎白花植株杂交,F1都是高茎红花可知,F1为杂合子,杂合子自交F2只出现两种组合即矮茎白花和高茎红花,所以两对性状在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用A、a表示高茎和矮茎,B、b表示红花和白花,那么亲代的基因型:高茎红花AABB、矮茎白花aabb,则F1高茎红花基因型为AaBb,F2植株的矮茎白花基因型为1aabb,高茎红花基因型为1AABB和2AaBb。【详解】A、F2高茎:矮茎=3:1,所以控制该植物茎高度的等位基因的遗传遵循分离定律,A正确;B、根据题意分析知,F1为杂合子,杂合子自交F2只出现两种组合即矮茎白花和高茎红花,所以两对性状在一对同源染色体上,不符合自由组合定律,B错误;C、用A、a表示高茎和矮茎,B、b表示红花和白花,则F1产生配子类型为AB、ab,F2产生基因型为AABB、AaBb、aabb比例为1:2:1,F2植株所有个体自交产生的子代中矮茎白花(aabb)占1/2×1/4+1/4=3/8,C正确;D、F2产生基因型为AABB、AaBb、aabb比例为1:2:1,纯合子占1/2,D正确。故选B。2.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中,F1只有一种表现型,F1自交,如果F2的表现型及比例分别为9:7、9:6:1、15:1和9:3:4,那么F1与隐性个体测交,与此对应的性状分离比分别是()A.1:2:1、4:1、3:1和1:2:1B.3:1、4:1、1:3和1:3:1C.1:3、1:2:1、3:1和1:1:2D.3:1、3:1、1:4和1:1:12.C【分析】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自由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详解】假设两相对性状的实验中,亲本的基因型为AABB、aabb,则子一代为AaBb,子二代为A_B_:A_bb:aaB_:aabb=9:3:3:1。当F2的分离比为9:7时,说明生物的表现型及比例为9A_B_:(3A_bb+3aaB_+1aabb)=9:7,那么F1与双隐性个体测交,得到的表现型分离比分别是A_B_:(A_bb+aaB_+aabb)=1:3;当F2的分离比为9:6:1时,说明生物的表现型及比例为9A_B_:(3A_bb+3aaB_):1aabb,那么F1与双隐性个体测交,得到的表现型分离比分别是A_B_:(A_bb+aaB_):aabb=1:2:1;当F2的分离比为15:1时,说明生物的表现型及比例为(9A_B_+3A_bb+3aaB_):1aabb,那么F1与双隐性个体测交,得到的表现型分离比分别是(A_B_+A_bb+aaB_):aabb=3:1;当F2的分离比为9:3:4时,说明生物的表现型及比例为9A_B_:3aaB_:(3A_bb+1aabb)=9:3:4,那么F1与双隐性个体测交,得到的表现型分离比分别是A_B_:aaB_:(A_bb+aabb)=1:1:2,ABD错误,C正确。故选C。3.下图是某种进行有性生殖的高等哺乳动物的繁衍过程示意图,其中①②③代表相关生理过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过程①②有利于使同一双亲后代呈现出多样性B.仅过程②就能保证该生物前后代染色体数目的恒定C.受精卵中的遗传物质一半来自父方,一半来自母方D.过程③能增加细胞的数目不能增加细胞的种类3.A【分析】减数分裂是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形成成熟生殖细胞进行的细胞分裂,在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复制一次,而细胞连续分裂两次,因此成熟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原始生殖细胞减少一半。通过受精作用,受精卵中的染色体数目又恢复到体细胞的数目,这保证了亲子代生物之间染色体数目的稳定。【详解】A、生物体减数分裂②时由于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导致形成不同种类的配子,再通过配子之间的随机结合①,从而有利于使同一双亲后代呈现出多样性,A正确;B、过程①②分别表示受精作用和减数分裂,减数分裂使成熟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原始生殖细胞减少一半,而受精作用使染色体数目又恢复到体细胞的数目。因此对于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体来说,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保证了每种生物前后代染色体数的恒定,维持了生物遗传的稳定性,B错误;C、受精卵是由含有染色体数目减半的精子和卵细胞经过相互识别而后融合形成的,因此其中的核DNA,一半来自父方,一半来自母方,细胞质DNA来自母方,C错误;D、过程③是受精卵发育为生物体的过程,细胞通过分化形成不同种类的细胞,因此能增加细胞的种类,D错误。故选A。4.下图甲为摩尔根等人研究并绘出的果蝇X染色体上几个基因的相对位置图,图乙为利用荧光标记各个基因,得到的基因在染色体上位置图,由下图分析,错误的是(

)A.图甲中朱红眼基因、深红眼基因、白眼基因和红宝石眼基因是复等位基因B.图甲和图乙都能说明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C.图乙中方框内的四个荧光点所在的基因所含遗传信息可能不同D.图乙中从荧光点的分布来看,图中是一对含有染色单体的同源染色体4.A【分析】图甲为摩尔根等人研究并绘出的果蝇X染色体上几个基因的相对位置图,从中可知,一条染色体上有多个基因,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图乙为利用荧光标记各个基因,根据其不同荧光点的位置分布可以说明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详解】A、等位基因位于同源染色体上,图甲中朱红眼基因和深红眼基因、白眼基因和红宝石眼基因均位于同一染色体上,属于非等位基因,A错误;B、据图甲可知,一条染色体上有多个基因,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据图乙不同荧光点的位置分布可以说明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B正确;C、图乙中方框内的四个荧光点位置相同,说明这四个基因是可能相同基因(遗传信息相同),也可能是等位基因(遗传信息不同),因此,方框内的四个荧光点所在的基因所含遗传信息可能不同,C正确;D、由图乙可知,图示为两条染色体,二者形态大小相似、基因位点相同,是一对同源染色体;同时,每条染色体的同一位置有两个基因(荧光点),据此可推测染色体中有染色单体,因此图乙是一对含有染色单体的同源染色体,D正确。故选A。5.某种鸟类(ZW型)的羽毛中,红色(D)对灰色(d)为显性,有条纹(R)对无条纹(r)为显性,其中的1对等位基因位于Z染色体上。现有1只红色有条纹个体与1只灰色有条纹个体杂交,F1雄鸟中约有1/8为灰色无条纹。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亲本的基因型为DdZRZr和DdZRWB.母本产生的配子中,含dZR的配子占1/4C.F1出现红色有条纹雌性个体的概率为3/16D.F1雌性个体中,灰色无条纹个体的概率是1/165.C【分析】ZW型性别决定方式的生物,其中雄性个体的性染色体组成为ZZ,只能产生一种含有Z的雄配子;雌性个体的性染色体组成为ZW,能产生两种雌配子,即含有Z的卵细胞和含有W的卵细胞,且比例为1:1。含有Z的精子和含有W的卵细胞结合会形成雌性个体,含有Z的精子和含有Z的卵细胞结合会形成雄性个体,所以群体中的雌雄比例接近1:1。【详解】A、1只红色有条纹个体D_R_与1只灰色有条纹ddR_个体杂交,F1雄鸟中约有1/8为灰色无条纹,即1/2×1/4,即R、r这对基因后代出现rr的概率是1/4,亲本基因型都是Rr,进一步可推测出亲本的基因型为RrZDZd和RrZdW,A错误;B、母本的基因型是RrZdW,不产生含dZR的配子,B错误;C、亲本的基因型为RrZDZd和RrZdW,F1出现红色有条纹雌性个体(R_ZDW)的概率为3/4×1/4=3/16,C正确;D、亲本的基因型为RrZDZd和RrZdW,F1雌性个体中,基因型为rrZdW个体的概率是1/4×1/2=1/8,D错误。故选C。6.已知果蝇的灰体(A)对黑体(a)显性,直刚毛(B)对焦刚毛(b)显性。现有一只灰体直刚毛雄果蝇与一只黑体焦刚毛雌果蝇杂交,F1表型及数量为灰体直刚毛32只、黑体直刚毛28只、灰体焦刚毛30只、黑体焦刚毛29只。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控制果蝇体色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B.若F1中雌性均为直刚毛,雄性均为焦刚毛,则说明B、b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C.控制果蝇这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可能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D.通过统计F1中所有果蝇的雌雄比例即可判断A、a基因是否位于常染色体上6.B【分析】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进行减数分裂产生配子的过程中,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分离而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独立遗传给后代,同时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进行自由组合。【详解】A、一只灰体直刚毛雄果蝇与一只灰体焦刚毛雌果蝇杂交,后代灰体:黑体=1:1,假设控制果蝇体色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则亲本的基因型为XAY×XaXa,子代的基因型为XAXa:XaY=1:1,即子代灰体:黑体=1:1,符合题意;假设控制果蝇体色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则亲本的基因型为Aa×aa,子代的基因型为Aa:aa=1:1,即子代灰体:黑体=1:1,也符合题意,因此由后代比例无法判断果蝇体色的基因的位置,可能位于常染色体上,也可能位于X染色体上,A错误;B、若F1中雌性均为直刚毛(XBXb),雄性均为焦刚毛(XbY),性状与性别相关联,且亲本的基因型为XBY×XbXb,说明B、b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B正确;C、假设控制果蝇这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可能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若都位于常染色体上,则亲本的基因型可能为AB//ab、ab//ab,子代的基因型为AB//ab(灰体直刚毛)、ab//ab(黑体焦刚毛),不符合题意;若都位于常染色体上,则亲本的基因型可能为Ab//aB、ab//ab,子代的基因型为Ab//ab(灰体焦刚毛)、aB//ab(黑体直刚毛),不符合题意;若都位于X染色体上,则亲本的基因型可能为XABY、XabXab,子代的基因型为XABXab(灰体直刚毛)、XabY(黑体焦刚毛),也不符合题意,因此控制果蝇这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可能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C错误;D、子代灰体:黑体=1:1,若控制体色的基因在常染色体上,亲本基因型为Aa×aa,子代灰体、黑体个体中雌雄比例相等;若控制体色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亲本基因型为XAY×XaXa,子代灰体均为雌果蝇(XAXa),黑体均为雄果蝇(XaY),应通过统计F1中灰体或黑体果蝇的雌雄比例即可判断A、a基因是否位于常染色体上,D错误。故选B。7.DNA分子的碱基具有吸收260nm波长光的特性。当DNA两条链碱基紧密连接时,吸光度偏低;两条链分离时,吸光度升高,因此DNA变性可通过DNA溶液对260nm波长光的吸光度来检测。肺炎链球菌DNA的变性曲线如图所示,吸光度达到最大值的50%时的温度称为熔解温度(Tm)。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加热会破坏脱氧核苷酸之间的磷酸二酯键使DNA变性B.A、T碱基对所占比例越高的DNA,变性曲线中Tm值越高C.加热至约70℃时DNA两条链从一端向另一端逐渐分离D.利用PCR技术检测目的基因时需要先将DNA变性7.D【分析】DNA变性的本质原因是:DNA双螺旋分子结构在某种因素的作用下,DNA分子互补碱基对之间的氢键断裂,使.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疏散,双链裂解变成单链,进行解链反应,解链后即称为DNA变性。【详解】A、加热是使DNA分子互补碱基对之间的氢键断裂,使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疏散,双链裂解变成单链,进行解链反应,使DNA变性,A错误;B、A、T碱基对有两个氢键,C、G碱基对有三个氢键,A、T碱基对所占比例越高的DNA变性时需要的温度越低,即变性曲线中Tm值越低,B错误;C、加热至约70℃时DNA两条链同时分离,C错误;D、利用PCR技术检测目的基因时,需要先将DNA变性,使DNA双链打开,D正确。故选D。8.科学史是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历史,科学家们在探索道路上敢于创新的科学精神、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值得学习。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摩尔根利用假说—演绎法,通过果蝇杂交实验,证明了果蝇眼色基因在X染色体上B.威尔金斯和富兰克林提供了DNA衍射图谱,查哥夫发现A的量总是等于T,G的量总是等于CC.赫尔希和蔡斯利用放射性同位素32P和35S分别标记噬菌体,得出DNA是T₂噬菌体的遗传物质D.梅塞尔森和斯塔尔用放射性元素15N培养大肠杆菌,得出DNA复制方式为半保留复制8.D【分析】1、孟德尔发现遗传定律用了假说—演绎法,其基本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测交实验)→得出结论。2、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详解】A、摩尔根利用假说—演绎法,通过果蝇杂交实验,证明了果蝇眼色基因在X染色体上,A正确B、威尔金斯和富兰克林提供了DNA衍射图谱,查哥夫发现A的量总是等于T,G的量总是等于C,B正确;C、赫尔希和蔡斯利用放射性同位素32P和35S分别标记噬菌体,得出DNA是T₂噬菌体的遗传物质,C正确;D、15N没有放射性,D错误。故选D。9.核糖体有3个tRNA结合位点如图所示,E是空载tRNA释放位点。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图中的核糖体从右→左沿mRNA移动B.tRNA的3'OH端结合氨基酸,氨基酸由反密码子编码C.图中E位点的tRNA反密码子为ICC,进入核糖体时携带GlyD.细胞核中的核仁与mRNA,tRNA和rRNA及核糖体蛋白的形成有关9.C【分析】翻译:(1)概念:游离在细胞质中的各种氨基酸,以mRNA为模板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顺序的蛋白质,这一过程叫作翻译。(2)原料:氨基酸;(3)核糖体沿mRNA移动的方向:5'→3'。【详解】A、据图可知,图中E是空载tRNA释放的位点,说明移动到E位置时氨基酸已经转移完成被释放,则图中的核糖体从左→右沿mRNA移动,A错误;B、tRNA的3'OH端是结合氨基酸的部位,但氨基酸是由mRNA上的密码子决定的,反密码子可与密码子碱基互补配对,B错误;C、图中E位点的tRNA反密码子为ICC,与密码子进行碱基互补配对,进入核糖体时携带Gly,C正确;D、细胞核中的核仁与核糖体的形成及rRNA的形成有关,D错误。故选C。10.下图是起始甲硫氨酸和相邻氨基酸形成肽键的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图示结构共含有两种RNAB.甲硫氨酸位于图中a的位置C.tRNA上决定一个氨基酸的三个碱基称为一个密码子D.图中mRNA的Ⅰ端是5′端,核糖体移动方向为从Ⅰ到Ⅱ10.D【分析】分析题图:图示表示起始甲硫氨酸和相邻氨基酸形成肽键的示意图,该过程发生的场所是核糖体,a表示氨基酸。【详解】A、图示结构含有3种RNA,分别为mRNA、rRNA(核糖体)、tRNA,A错误;B、甲硫氨酸位于图中a前面,是肽链的第一个氨基酸,B错误;C、密码子是位于mRNA上的决定一个氨基酸的三个相邻的碱基(核苷酸),C错误;D、翻译时核糖体是沿着mRNA的5'端向3'端移动的,图中mRNA的Ⅰ端是5′端,核糖体移动方向为从Ⅰ到Ⅱ,D正确。故选D。11.下列有关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都能产生新的基因B.基因突变可能破坏生物体与现有环境协调关系C.基因突变所产生的基因不一定可以遗传给后代D.在自然条件下,基因重组是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具有的一种可遗传变异方式11.A【分析】可遗传的变异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1)基因突变是基因结构的改变,包括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2)基因重组包括两种类型:一种是四分体时期,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体单体交叉互换导致基因重组;另一种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3)染色体变异包括染色体结构变异(缺失、重复、易位和倒位)和染色体数目变异。【详解】A、基因突变会因为基因结构中碱基序列的改变了产生新基因,但基因重组是指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重新组合,产生新的基因型,A错误;B、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基因突变产生的新性状有可能不利于其生存,破坏了生物体与现有环境的协调关系,B正确;C、对有性生殖的生物来说,只有发生于生殖细胞中的基因突变才可以遗传给后代,C正确;D、自然条件下,真核生物的基因重组发生在减数分裂Ⅰ前期染色体互换以及减数分裂Ⅰ后期基因的自由组合,因此对与有性生殖的生物而言,基因重组是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具有的一种可遗传变异方式,D正确。故选A。12.某些类型的染色体结构和数目的变异,可通过对细胞有丝分裂中期或减数第一次分裂时期的观察来识别。a、b、c、d为某些生物减数第一次分裂时期染色体变异的模式图,它们依次属于()A.三倍体、重复、三体、缺失B.三倍体、缺失、三体、重复C.四体、重复、三倍体、缺失D.缺失、四体、重复、三倍体12.C【分析】染色体变异是指染色体结构和数目的改变。(1)染色体结构的变异主要有缺失、重复、倒位、易位四种类型。(2)染色体数目变异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细胞内个别染色体的增加或减少,另一类是细胞内染色体数目以染色体组的形式成倍地增加或减少。【详解】图a所示细胞中,只有一组同源染色体为四条,其余皆为两条,可知为四体;图b所示的染色体中,有一条染色体上增加了一部分(片段4),为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重复;图c细胞含三个染色体组,故为三倍体;d图的染色体中,有一条缺失了片段3和4,为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缺失,C正确,ABD错误。故选C。13.E基因位于人类第21号染色体上,该基因共有E1、E2、E3和E4四种等位基因。有一名唐氏综合征患者的基因型为E1E2E3,其母亲的基因型是E1E3,父亲的基因型是E2E4,则造成该患者异常最可能的原因是(

)A.受精卵发育过程中有丝分裂异常B.精子形成过程中减数分裂I异常C.卵细胞形成过程中减数分裂I异常D.受精卵中发生染色体结构上的倒位13.C【分析】唐氏综合征即21三体综合征,又称先天愚型或Down综合征,是由染色体异常(多了一条21号染色体)而导致的疾病。60%患儿在胎内早期即流产,存活者有明显的智能落后、特殊面容、生长发育障碍.。【详解】A、依据题干信息,母亲的基因型是E1E3,父亲的基因型是E2E4,有一名唐氏综合征患者的基因型为E1E2E3,可以推知,该患者的遗传物质异常,而非有丝分裂异常,A错误;B、父亲为该患者提供了基因型为E2的精子,减数分裂正常,B错误;C、母亲为该患者提供了E1E3的卵细胞,而E1、E3是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说明造成该患者的原因为卵细胞在减Ⅰ后期没有正常分离所导致,C正确;D、受精卵如果正常,其中只有一对等位基因,发生染色体结构上的倒位不会产生三种基因如E1E2E3,D错误。故选C。14.某植物4号染色体上面的A基因可以指导植酸合成,不能合成植酸的该种植物会死亡。现有A3和A25两种突变基因,已知前者不影响植酸合成,后者不能合成植酸。将一个A基因导入基因型为A3A25的植物的6号染色体,构成基因型为A3A25A的植物。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A3与A25基因的产生说明了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B.只含A25基因的植物其有关酶的合成受影响导致植酸无法合成C.该植物A与A3(A25)基因之间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D.该植物自交子代中含有A25A25的比例是1/414.D【分析】已知基因A3-和A25-都在4号染色体,再导入一个A基因至6号染色体,由于它们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因此该植株在减数分裂产生配子时,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详解】A、A3与A25基因是A基因的等位基因,二者的产生说明了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A正确;B、A25植株不能合成植酸,只含A25基因的植物其有关酶的合成受影响导致植酸无法合成,B正确;C、已知基因A3-和A25-都在4号染色体,再导入一个A基因至6号染色体,由于它们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因此该植物A与A3(A25)基因之间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C正确;D、A3A25A植物在减数分裂产生配子时,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产生的配子的基因型为A3-A、A25-A、A3-、A25-,比例各占1/4。该植株自交后代中基因型为A25-A25-的个体死亡,其比例为(1/4)×(1/4)=1/16,存活个体占1-(1/16)=15/16,含有A25-A25-的后代个体基因型有2种,分别是AAA25-A25-=(1/4)×(1/4)=1/16,AA25-A25-=(1/4)×(1/4)×2=2/16,二者共占3/16,因此该植株自交子代中含有A25-A25-的个体所占的比例是(3/16)÷(15/16)=1/5,D错误。故选D。15.核型分析是对染色体数目、形态、着丝粒位置等进行分析的技术。科研人员对某玉米进行核型分析的结果如下图,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选择雌蕊或花粉进行显微观察B.选取中期细胞显微拍照并进行相关分析C.图中1~10号染色体组成一个染色体组D.不同生物核型比较可用于研究生物进化关系15.A【分析】细胞中的每套非同源染色体称为一个染色体组。在有丝分裂中期,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粒排列在赤道板上,此时染色体都缩短到最小的程度,形态比较稳定,数目比较清晰,是观察辨认染色体的最佳时期。不同物种细胞中的染色体,在数目、形态、着丝粒位置等方面的差异,可以在细胞水平上为生物进化提供证据。【详解】A、选取中期细胞显微拍照并进行相关分析,因此不能选择花粉进行显微观察,A错误;B、中期细胞中的每条染色体都缩短到最小的程度,形态比较稳定,数目比较清晰,最便于观察和研究,因此选取中期细胞显微拍照并进行相关分析,B正确;C、染色体组中不含同源染色体,玉米的一个染色体组中含有10条染色体,图中1~10号染色体构成一套非同源染色体,组成一个染色体组,C正确;D、通过核型分析,比较不同物种的染色体数目、形态、着丝粒位置等,能为为细胞遗传分类、物种间亲缘的关系以及染色体变异的研究提供重要依据,因此不同生物核型比较可用于研究生物进化关系,D正确。故选A。16.下图①染色体着丝粒两端的染色体臂称为长臂和短臂,若只在长臂或短臂内部发生倒位为臂内倒位;若长臂和短臂各发生一次断裂,断片倒转180度发生的倒位为臂间倒位。在发生倒位的杂合体中,若倒位环内的非姐妹染色单体间发生了一次单交换,其过程如图②→③→④所示。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图②倒位环的形成是由于染色体片段DE发生了臂内倒位B.图②倒位环内的非姐妹染色单体间交换发生于减数第一次分裂C.②→③→④中,交换的产物都带有缺失或重复,不能形成有功能的配子D.正常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间一次单交换后也可产生4种配子16.A【分析】染色体变异包括染色体结构变异(重复、缺失、易位和倒位)和染色体数目变异。【详解】A、由图分析可知,染色体片段DE发生了断裂,断片后再倒转180度,属于臂间倒位,A错误;B、倒位环内非姐妹染色单体间发生了一次单交换发生在四分体时期同源染色体上非姐妹染色单体发生片段互换,B正确;C、②→③→④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由图可知,②→③→④中,交换的产物都带有缺失或重复,不能形成有功能的配子,C正确;D、精原细胞经过正常减数分裂后形成2种类型的4个精细胞,当四分体时期同源染色体上非姐妹染色单体发生片段互换后可产生4种配子,D正确。故选A。17.用3种不同颜色的荧光素分别标记基因型为果蝇(2n=8)的一个精原细胞中的A、a、B基因,再检测减数分裂各时期细胞的荧光标记。已知该精原细胞进行减数分裂过程中发生了一次异常分裂,分别检测分裂进行至、、时期的三个细胞中染色体、核DNA、染色单体的数量,结果如下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时期的细胞中可出现3种颜色的6个荧光位点B.与图中时期细胞同时产生的另一细胞核DNA含量较少C.图中时期的细胞中不可能含等位基因D.最终形成的4个子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均异常17.C【分析】减数分裂过程:(1)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染色体的复制;(2)减数第一次分裂:①前期:联会形成四分体,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发生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3)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①前期:染色体散乱排布在细胞中;②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③后期: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详解】A、用3种不同颜色的荧光素分别标记该果蝇一个精原细胞中的A、a、B基因,T1时期的细胞经过了DNA的复制,因此可出现3种颜色的6个荧光位点,A正确;B、T2可以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的细胞,正常情形下染色体减半,但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出现了异常,一对同源染色体移动到了一个次级精母细胞中去,因此与图中T2时期细胞同时产生的另一细胞核DNA含量较少,B正确;C、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出现了异常,一对同源染色体移动到了一个次级精母细胞中去,所以T3时期含有同源染色体,故图中T3时期的细胞中可能含等位基因,C错误;D、果蝇(2N=8)即正常体细胞中含有8条染色体,但由于T2时期①、②、③的数量分别是5、10、10,说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出现了异常,一对同源染色体移动到了一个次级精母细胞中去,产生了染色体数为3和5的两个次级精母细胞,它们进行正常的减数第二次分裂,最终形成的4个精子染色体数分别是3、3、5、5,即最终形成的4个子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均异常,D正确。故选C。18.噬菌体感染细菌后,细菌毒素抗毒素系统可以“感应”噬菌体的衣壳蛋白,进而修饰细菌细胞的tRNA以抵抗噬菌体感染,具体过程如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细菌毒素抗毒素系统识别的应是噬菌体中序列保守且必需的衣壳蛋白B.用³⁵S标记噬菌体的衣壳蛋白能追踪该系统的“感应”过程C.CRI蛋白与衣壳蛋白结合后能阻止tRNA的3'端携带氨基酸D.该系统中存在的负反馈调节有利于避免对细菌自身生命活动产生不利影响18.B【分析】噬菌体是一种专门侵染细菌的病毒,其结构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DNA组成。【详解】A、细菌毒素抗毒素系统识别的应是噬菌体中序列保守且必需的衣壳蛋白,这样可以更加准确的识别,A正确;B、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不进入细菌,用35S标记噬菌体的衣壳蛋白不能追踪该系统的感应”过程,B错误;C、CRI蛋白与衣壳蛋白结合后能阻止tRNA的3'端携带氨基酸,C正确;D、该系统中存在的负反馈调节有利于避免对细菌自身生命活动产生不利影响,D正确。故选B。19.KLF5(一类蛋白质)能诱导乳腺癌细胞IGFL2AS1基因和IGFLI基因的转录。同时,在炎症因子TNFα刺激下,KLF5和IGFL2AS1可以共同影响IGFLI表达,促进乳腺癌细胞增殖,作用机制如图,①~⑦代表相关生理过程。miRNA是一种小分子RNA,可以与RISC结合形成复合物,RISCmiRNA复合物中存在有核酸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KLF5进入细胞核后能特异性识别基因的起始密码子B.敲除KLF5基因的小鼠乳腺癌细胞将明显受到抑制C.促进⑦过程进行,对⑤过程具有促进作用D.提高IGFL2AS1基因转录水平,对乳腺癌细胞增殖有抑制作用19.B【分析】1、基因表达包括转录和翻译两个过程,其中转录是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该过程主要在细胞核中进行,需要RNA聚合酶参与;翻译是以mRNA为模板合成蛋白质的过程,该过程发生在核糖体上,需要以氨基酸为原料,还需要酶、能量和tRNA。2、题图分析:①和②表示转录,③表示miRNA与IGFL2AS1转录的mRNA结合,⑤表示翻译,⑥表示盘曲折叠,⑦表示RISCmiRNA复合物和IGFL1转录的mRNA结合。依据图示,KLF5进入细胞核后能特异性识别并结合在基因IGFL2AS1和基因IGFL1相应部位,诱导两个基因的转录,其中基因IGFL1形成的转录产物可与RISCmiRNA复合物结合,形成更复杂的结合物,此时mRNA无法与核糖体结合翻译出相应蛋白质;若转录产物不与RISCmiRNA复合物结合,则其可与核糖体结合翻译出IGFL1,IGFL1促进乳腺癌细胞增殖。【详解】A、起始密码子位于mRNA,是翻译的起点。KLF5进入细胞核后要诱导基因的转录,应该特异性识别基因的启动子,而不是起始密码子,A错误;B、依据图示,KLF5和增强子结合,会增强基因IGFL1的转录,使蛋白质IGFL1增多,促进乳腺癌细胞增殖,所以敲除KLF5基因的小鼠乳腺癌细胞将明显受到抑制,B正确;C、促进⑦过程即促进基因IGFL1形成的转录产物可与RISCmiRNA复合物结合,此时mRNA无法与核糖体结合翻译出相应蛋白质,即⑤过程被抑制,C错误;D、依据图示,基因IGFL2AS1的转录产物会与miRNA结合成复合物,减少RISCmiRNA复合物的数量,进而减少其与基因IGFL1形成的转录产物结合,则基因IGFL1形成的转录产物可与核糖体结合翻译出IGFL1,促进乳腺癌细胞增殖,D错误。故选B。20.某种飞蛾(ZW型)茧色基因E/e位于Z染色体上,该种飞蛾的茧色由母本的基因型决定,与自身的基因组成无关。现有一对雌雄飞蛾杂交,F1茧色全为灰色,F1雌雄飞蛾随机交配,F2茧色全为白色,将F2的全部个体随机交配得F3。不考虑突变,下列相关推测不合理的是(

)A.基因型为ZeZe的飞蛾,其茧色为白色 B.飞蛾茧色的灰色和白色是一对相对性状C.F1雄蛾和F2雄蛾基因型相同的概率为1/2 D.F3雄蛾的表型及比例为白色:灰色=1:120.A【分析】1、根据题意,某种飞蛾(ZW型)茧色基因E/e位于Z染色体上,该种飞蛾的茧色由母本的基因型决定,与自身的基因组成无关。该飞蛾种群中基因型有:ZEZE、ZEZe、ZeZe、ZEW、ZeW5种,该性状的遗传遵循基因分离定律。2、相对性状是指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详解】A、基因型为ZeZe的飞蛾,其亲代雌蛾的基因型为ZeW,根据题意可知,该种飞蛾的茧色由母本的基因型决定,与自身的基因组成无关。但是由于该种飞蛾的茧色显隐性未知,因此ZeW茧色可能为白色,也可能为灰色,A错误;B、相对性状是指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因此飞蛾茧色的灰色和白色是一对相对性状,B正确;C、假设飞蛾的茧色灰色为显性,白色为隐性,F1的雌雄飞蛾随机交配产生的F2茧色全为白色,说明F1雌蛾的基因型均为ZeW,亲代雄蛾的基因型为ZeZe,因此亲本基因型为ZeZe、ZeW,F1的基因型及比例为ZEZe∶ZeW=1∶1,F2的基因型及比例为ZEZe∶ZeZe∶ZEW∶ZeW=1∶1∶1∶1,F1雄蛾和F2雄蛾基因型相同的概率为1/2,C正确;D、由于F2中雌蛾的基因型及比例为ZEW∶ZeW=1∶1,因此F3雄蛾的表型及比例为灰色∶白色=1∶1,D正确。故选A。二、解答题:本题共5小题,共60分。21.(14分)家蚕(2n=56)的皮肤正常(正常蚕)和皮肤透明(油蚕)是一对相对性状,由一对等位基因A、a控制,其蚁蚕阶段的体色有黑蚁与赤蚁两种表现,体色基因用D、d表示。相关杂交实验如下表(不考虑突变与ZW同源区段的情况),请回答:实验P杂交组合F1子代性状及比例实验一黑蚁正常蚕♂×赤蚁正常蚕♀黑蚁油蚕♀:赤蚁正常蚕♀:黑蚁正常蚕♂:赤蚁正常蚕♂=1:1:1:1实验二黑蚁正常蚕♂×黑蚁油蚕♀黑蚁油蚕♀:赤蚁正常蚕♀:黑蚁正常蚕♂:黑蚁油蚕♂=1:1:1:1(1)家蚕体色的黑蚁相对于赤蚁为(显/隐)性,控制正常蚕与油蚕的A、a基因位于染色体上。这两对相对性状(遵循/不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理由是。(2)实验一亲本的基因型分别是、,其F1中D的基因频率为。(3)实验二中P黑蚁油蚕的初级卵母细胞的基因型为,现让实验二F1自由交配,后代F2雄蚕中黑蚁油蚕的概率为,雌蚕中纯合子的概率为。(4)研究发现控制赤蚁的基因存在,会降低家蚕的全茧量和茧层量。为获得更多的全茧量和茧层量,应选择表格中的和杂交培育后代。21.(14分)(1)显(1分)Z(1分)不遵循(1分)控制两对相对性状的等位基因均位于Z染色体上(1分)(2)ZAdZaD(1分)ZAdW(1分)1/3(2分)(3)ZaaDDW(1分)3/8(2分)1(1分)(4)黑蚁油蚕♀(1分)黑蚁油蚕♂(1分)【分析】由实验一得知:根据F1性状比为正常蚕:油蚕=3:1,故正常蚕对油蚕为显性,由实验二得知:根据F1性状比为黑蚁:赤蚁=3:1,故家蚕体色家蚕体色的黑蚁相对于赤蚁为显性。【详解】(1)由实验一得知:根据F1性状比为正常蚕:油蚕=3:1,故正常蚕对油蚕为显性,由实验二得知:根据F1性状比为黑蚁:赤蚁=3:1,故家蚕体色家蚕体色的黑蚁相对于赤蚁为显性,而实验一中F1中油蚕只有雌性,说明控制正常蚕与油蚕的A、a基因位于Z染色体上。这两对相对性状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因为实验二中,F1中赤蚁也只有雌性,说明控制两对相对性状的等位基因均位于Z染色体上。(2)由于两对相对性状的等位基因均位于Z染色体上,且黑蚁和正常蚕为显性,实验一亲本的基因型分别是黑蚁正常蚕♂ZAdZaD和赤蚁正常蚕♀ZAdW,其F1中表型、基因型及比例为黑蚁油蚕♀ZaDW:赤蚁正常蚕♀ZAdW:黑蚁正常蚕♂ZAdZaD:赤蚁正常蚕♂ZAdZAd=1:1:1:1,在所有含D、d的正常Z配子里面,D的基因频率为2/6,即1/3。(3)实验二中P黑蚁正常蚕♂ZAdZaD×黑蚁油蚕♀ZaDW,其中黑蚁油蚕的初级卵母细胞的基因型为ZaaDDW,其F1中表型、基因型及比例为黑蚁油蚕♀ZaDW:赤蚁正常蚕♀ZAdW:黑蚁正常蚕♂ZAdZaD:黑蚁油蚕♂ZaDZaD=1:1:1:1,F1中雄配子的基因型及所占比例为:ZaD3/4,ZAd1/4,F1中雌配子的基因型及所占比例为:1/4ZaD1/4ZAd,1/2W,所以自由交配之后,F2雄蚕中黑蚁油蚕的概率为3/4x1/4=3/8。雌蚕全部为纯合子,所以的概率为1。(4)控制赤蚁的基因存在,会降低家蚕的全茧量和茧层量,为获得更多的全茧量和茧层量,所以选择黑蚁为亲本,应选择表格中的黑蚁油蚕♀和黑蚁油蚕♂杂交培育后代。22.(14分)东亚飞蝗的性别决定方式为XO型,雄性(XO,2n=23)、雌性(XX,2n=24)。(1)制作减数分裂临时装片的过程中需滴加进行染色。通过观察细胞中的形态、数目和位置来判断该细胞所处的分裂时期。(2)图1为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精巢中部分细胞减数分裂图像,其中1、2是初级精母细胞,3、4是次级精母细胞。细胞1中含有染色体的数目是,含有的四分体数目为;细胞2处于期;细胞4中同源染色体对数为。(3)某兴趣小组进一步测定了飞蝗精原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同源染色体对数、染色体和核DNA分子数目,结果如图2、图3所示:①图3中细胞(填图中字母)可能是精细胞。②图3中g细胞所处的分裂时期位于图2中的(填字母)阶段。在细胞分裂过程中,图2中BC段变化的原因是。基因的分离和自由组合发生在图2中的(填字母)阶段。(4)图4为蝗虫(基因型为AABb,仅显示部分染色体)减数分裂过程中的一个细胞,其中一条染色体的基因未标出。该细胞发生的变异是。若该细胞产生的配子类型是AaB:Ab:B=1:2:1,则原因是分裂过程中。22.(14分)(1)甲紫溶液(1分)染色体(1分)(2)23(1分)11(2分)减数第一次分裂前(减数分裂Ⅰ前)(1分)0(1分)(3)a(1分)CD(1分)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体单体分开(1分)FG(1分)(4)基因突变(1分)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减数分裂Ⅱ后期)姐妹染色体单体分开后未移向两极(2分)【分析】减数分裂是有性生殖生物在生殖细胞成熟过程中发生的特殊分裂方式。在这一过程中,DNA复制一次,细胞连续分裂两次,结果形成4个子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只有母细胞的一半。减数分裂的全过程划间期、减数分裂Ⅰ和减数分裂Ⅱ。1、精子形成各时期的主要特点:(1)间期完成染色体复制,最终每条染色体含两条姐妹染色单体;2、分裂期(1)减数第一次分裂:①前期:同源染色体联会,形成四分体;此时可发生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间的交叉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两侧;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并移向两极;④末期:细胞均分为二;(2)减数第二次分裂:①前期:染色体散乱地分布在细胞中;②中期: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使染色体加倍,并移向细胞两极;④末期:细胞均分为二。【详解】(1)制作减数分裂临时装片的过程中需滴加甲紫溶液进行染色。通过观察细胞中染色体的形态、数目和位置来判断该细胞所处的分裂时期。(2)由题意可知,雄性东亚飞蝗的体细胞中有23条染色体,细胞初级精母细胞1中含有的染色体的数目为23条,可以形成11个四分体;细胞2(初级精母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减数分裂Ⅰ前);细胞4(次级精母细胞)无同源染色体,因此细胞中同源染色体对数为0。(3)①精细胞是减数分裂的产物,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是体细胞的一半,因此图3中可能是精细胞的细胞是a;②图3中g细胞染色体数目是体细胞数目的2倍,应为有丝分裂的后期,位于图2中的CD段;在细胞分裂过程中,图2中BC段变化的原因是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体单体分开,使染色体数目加倍;基因的分离和自由组合发生在减数分裂Ⅰ后期,为图2中的FG。(4)由于该蝗虫的基因型为AABb,复制后染色体上出现等位基因,只能是基因突变的结果,因此该细胞发生的变异是基因突变;若该细胞产生的配子类型是AaB:Ab:B=1:2:1,则原因是分裂过程中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减数分裂Ⅱ后期)含A/a的姐妹染色体单体分开后未移向两极。23.(11分)豌豆种子粒形有圆粒和皱粒,淀粉含量高的成熟豌豆能够有效的保留水分而呈圆形,淀粉含量低的由于失水而皱缩。下图1为皱粒豌豆的形成机制,图2中①~④为遗传信息传递和表达的不同过程及部分所需物质的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1)据图1分析,豌豆粒形呈现皱粒的分子机制是由于编码淀粉分支酶的基因中间插入一段较大的DNA片段所致,则该变异类型是。据该实例分析,说明基因可通过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2)圆粒豌豆淀粉分支酶基因的表达,包括图2中的过程(填序号)。酶2作用的键有。(3)图2中A链、B链、C链、D链、P链、T链,可用来表示核糖核苷酸长链的有。(4)图2过程③中,b表示,合成图中D链的模板链的碱基序列为5'3',核糖体在mRNA上移动的方向为(选填“3'→5'”或“5'→3'”)。(5)图2③中d运载的氨基酸是,(相关密码子:丝氨酸UCG、AGC;丙氨酸GCU;精氨酸CGA。)(6)在真核生物中,DNA甲基化多数发生在胞嘧啶碱基,甲基转移酶将甲基选择性地添加到胞嘧啶上,形成5甲基胞嘧啶。甲基化在细胞中普遍存在,对维持细胞的生长及代谢等是必需的。请据题干和图所示信息及分析,下列有关DNA甲基化引起的表观遗传叙述正确的有。A.一个DNA分子可能连接多个甲基B.胞嘧啶和5甲基胞嘧啶在DNA分子中都可以与鸟嘌呤配对C.DNA甲基化后可能干扰了RNA聚合酶等对DNA部分区域的识别和结合D.被甲基化的DNA片段中遗传信息发生改变,从而使生物的性状发生改变23.(11分)(1)基因突变(1分)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1分)(2)②③(1分)打开氢键,形成磷酸二酯键(1分)(3)C链、D链(1分)(4)氨基酸(1分)CAGAGAAGCGAT(1分)5'→3'(1分)(5)丙氨酸(1分)(6)ABC(2分)【分析】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方式包括: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分子结构来直接控制性状;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影响细胞代谢,进而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转录概念:通过RNA聚合酶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RNA。模板:一个基因转录的模板是DNA一条链的一个片段,不能以整条链作为模板。产物:RNA,可在细胞核中加工成各种RNA时期:任何时期场所:细胞核(主要)、线粒体、叶绿体原料:4种游离的核糖核苷酸其他条件:①能量②RNA聚合酶(与DNA上的启动部位结合):断开碱基之间的氢键,解开双螺旋结构(可解开一个或几个基因);产生磷酸二酯键,使核糖核苷酸连成RNA。碱基互补配对:AT、UA、CG特点:边解旋边转录方向:①5’→3’,注意:一个DNA可转录形成不同的RNA。翻译概念:游离在细胞质中的各种氨基酸,就以mRNA为模板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顺序的蛋白质。实质:将mRNA的碱基序列翻译为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模板:mRNA产物:蛋白质时期:任何时期场所:核糖体(与mRNA上的起始密码子结合)原料:氨基酸其他条件:能量、酶碱基互补配对:AU、CG特点:1个mRNA可相继结合多个核糖体同时进行多条肽链的合成,因此少量的mRNA就可迅速地合成大量蛋白质。【详解】(1)豌豆粒形呈现皱粒的根本原因是编码淀粉分支酶的基因结构改变,控制合成的淀粉分支酶异常,该变异类型为基因突变。据该实例分析,说明基因可通过酶的合成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2)①代表DNA的复制,②代表是转录,③代表翻译,基因的表达包括转录和翻译。酶2为RNA聚合酶,既断裂氢键,打开双链,又能催化磷酸二酯键的形成,形成核糖核苷酸单链。(3)图2中A、B、P、T都是DNA的一条链,C链和D链为核糖核苷酸长链。(4)图2过程③中,b为氨基酸,是合成蛋白质的原料。合成图中D链的模板链的碱基序列为5'CAGAGAAGCGAT3',根据tRNA箭头移动的方向,核糖体在mRNA上移动的方向为5'→3'。(5)d对应的密码子是GCU,则其携带的氨基酸为丙氨酸。(6)A、一个DNA分子有多个碱基C,则可能连接多个甲基,A正确;B、碱基的甲基化不影响碱基之间的配对,则胞嘧啶和5甲基胞嘧啶在DNA分子中都可以与鸟嘌呤配对,B正确;C、甲基化干扰了基因的转录,则DNA甲基化后可能干扰了RNA聚合酶等对DNA部分区域的识别和结合,C正确;D、甲基化不改变DNA片段碱基的排列顺序,则DNA片段中遗传信息并未发生改变,D错误。故选ABC。24.(10分)图1为某动物体内不同分裂时期的细胞示意图,图2表示体细胞中染色体数为2n的生物不同细胞分裂时期染色体、染色单体和核DNA分子的含量,图3是细胞中同源染色体对数变化曲线。据图回答问题:(1)图1中含同源染色体的细胞有,c细胞中四分体的数目为个。(2)图1中具有4个染色体组的细胞有,细胞d的名称是。(3)人的皮肤生发层细胞可能会发生类似于图1中细胞所示的分裂现象。(4)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可发生在图2中的所代表的时期;图1中的细胞对应于图2中的Ⅲ时期。(5)图2中可表示无同源染色体时期的有。(6)图3中BC段变化的原因。24.(10分)(1)a、b、c、e(2分)0(1分)(2)a(1分)极体或次级精母细胞(1分)(3)a、c(1分)(4)Ⅰ(1分)d(1分)(5)Ⅱ、Ⅲ、Ⅳ(1分)(6)着丝粒分裂(1分)【分析】分析图1:a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b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c细胞处于有丝分裂中期,d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e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分析图2:Ⅰ时期的染色体数、染色单体数和核DNA分子数的比例为1:2:2,且染色体数与体细胞相同,表示有丝分裂前期和中期、减数第一次分裂;Ⅱ时期的染色体数、染色单体数和核DNA分子数的比例为1:2:2,且染色体数是体细胞的一半,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前、中期;Ⅲ时期的染色体数、染色单体数和核DNA分子数的比例为1:0:1,且染色体数与体细胞相同,表示有丝分裂末期、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IV时期的染色体数、染色单体数和核DNA分子数的比例为1:0:1,且染色体数是体细胞的一半,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末期。分析图3:AF段表示有丝分裂,FI段表示减数分裂。【详解】(1)同源染色体是生物细胞中形态、结构基本相同的一对染色体,一条来自于母亲,一条来源于父亲,故图1中含同源染色体的细胞有a、b、c、e。c细胞处于有丝分裂中期,此时细胞中不含四分体,因为四分体只出现在减数分裂过程中。(2)染色体组是指细胞中的一组非同源染色体,在形态、大小和功能上各不相同,但携带着控制生物生长发育、遗传变异的全部遗传信息,故图1中具有4个染色体组的细胞有a(有丝分裂后期)。细胞d不含同源染色体,着丝粒分裂,染色体正移向细胞两极,且细胞质均等分裂,故细胞d的名称是极体或次级精母细胞。(3)人的皮肤生发层细胞通过有丝分裂方式增殖,可能会发生类似于图1中a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c细胞(处于有丝分裂中期)所示的分裂现象。(4)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可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该时期染色体数、染色单体数和核DNA分子数的比例为1:2:2,其染色体数为2n,故对应图2中的I时期。图2中的Ⅲ时期表示有丝分裂末期、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对应于图1中的细胞d(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5)无同源染色体的时期为减数第二次分裂,而图2中Ⅰ时期表示有丝分裂前期和中期、减数第一次分裂,Ⅱ时期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