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2章第3节声的利用教案(新版)新人教版主备人备课成员课程基本信息1.课程名称:八年级物理上册第2章第3节声的利用
2.教学年级和班级:八年级
3.授课时间:2022年10月10日
4.教学时数:45分钟核心素养目标1.科学探究: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掌握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的基本原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科学思维:培养学生运用物理学知识对声音现象进行逻辑推理和归纳总结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3.科学态度: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和热情,增强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培养学生敢于探索、勇于实践的科学态度。
4.科学价值观:通过学习声音的利用,使学生认识到科学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关爱生命、关注社会、保护环境的意识。教学难点与重点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声音的产生:物体振动产生声音,振动停止,声音停止。
(2)声音的传播:声音需要介质传播,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传播声音,真空不能传声。
(3)声音的接收:人耳听觉范围为20Hz~20000Hz,声音的强弱用分贝表示。
(4)声音的应用: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如电话、广播;声音可以传递能量,如超声波清洗、声波焊接。
2.教学难点
(1)声音传播的原理:学生难以理解为什么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需要通过实验和生活实例进行解释。
(2)人耳听觉范围的认知:学生对人耳听觉范围的理解可能存在模糊,需要通过图形、实例等进行直观展示。
(3)声音传递能量的实例:学生对声音传递能量的具体应用实例理解不够,需要通过实验或生活中的实例进行说明。
(4)声波的合成与干涉:声波的合成与干涉是物理学中的高级内容,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可能较为困难,需要简化解释,注重基础。学具准备多媒体课型新授课教法学法讲授法课时第一课时师生互动设计二次备课教学资源1.软硬件资源:
-实验室用具:振动的物体、扬声器、麦克风、声音传感器等。
-教学设备:电脑、投影仪、音响系统、白板等。
-实验材料:气球、纸片、水槽等。
2.课程平台:
-学校教学管理系统。
-物理教学专用软件或应用程序。
3.信息化资源:
-教学PPT演示文稿。
-声音传播原理动画演示。
-声音应用实例视频资料。
-分贝等级图片或图表。
4.教学手段:
-实验演示:通过实际操作展示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探讨声音的利用和生活中的实例。
-问题引导: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声音的特性。
-互动游戏:设计相关的互动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理解声音的知识。
-作业评估:通过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声音知识的掌握程度。教学过程设计1.导入新课(5分钟)
目标:引起学生对声的利用的兴趣,激发其探索欲望。
过程:
开场提问:“你们知道声音可以用来做什么吗?它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展示一些关于声音应用的图片或视频片段,如电话通讯、音乐演奏等,让学生初步感受声音的魅力或特点。
简短介绍声音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2.声的利用基础知识讲解(10分钟)
目标:让学生了解声音的基本概念、传播原理和应用。
过程:
讲解声音的定义,包括其产生的振动和传播的介质。
详细介绍声音传播的原理,使用图表或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
3.声的利用案例分析(20分钟)
目标: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声音的特性和重要性。
过程:
选择几个典型的声音应用案例进行分析。
详细介绍每个案例的背景、特点和意义,让学生全面了解声音的多样性或复杂性。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案例对实际生活或学习的影响,以及如何应用声音解决实际问题。
4.学生小组讨论(10分钟)
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与声音相关的主题进行深入讨论。
小组内讨论该主题的现状、挑战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
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准备向全班展示讨论成果。
5.课堂展示与点评(15分钟)
目标: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加深全班对声音的认识和理解。
过程:
各组代表依次上台展示讨论成果,包括主题的现状、挑战及解决方案。
其他学生和教师对展示内容进行提问和点评,促进互动交流。
教师总结各组的亮点和不足,并提出进一步的建议和改进方向。
6.课堂小结(5分钟)
目标: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声音的利用的重要性和意义。
过程:
简要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包括声音的产生、传播原理和应用案例等。
强调声音在现实生活或学习中的价值和作用,鼓励学生进一步探索和应用声音。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撰写一篇关于声音应用的短文或报告,以巩固学习效果。学生学习效果1.理解声音的产生是由物体的振动引起的,振动停止,声音消失。
2.掌握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能够通过实验和生活实例理解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中的传播,以及真空中不能传声的原因。
3.了解人耳的听觉范围是20Hz~20000Hz,认识声音的强弱用分贝表示,能够解释一些常见的声音现象。
4.掌握声音的应用,包括传递信息和能量,能够举例说明声音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电话、广播、音乐等。
5.通过小组讨论和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6.增强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和热情,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价值观。
7.通过对声音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科学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增强学生关爱生命、关注社会、保护环境的意识。重点题型整理1.填空题
(1)声音是由____产生的,当物体____时,声音就会停止。
答案:振动,振动停止
(2)声音的传播需要____,真空不能传声。
答案:介质
(3)人耳的听觉范围是____Hz到____Hz。
答案:20Hz,20000Hz
(4)声音可以传递____和____。
答案:信息,能量
2.判断题
(1)声音只能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真空中无法传播声音。(____)
(2)声音的强弱可以用分贝来表示,分贝是用来衡量声音的音量大小。(√)
(3)电话、广播、音乐等都是利用声音来传递信息的。(√)
3.选择题
(1)以下哪个不是声音的传播介质?
A.空气B.水C.真空D.土壤
答案:C
(2)以下哪个现象不是声音的应用?
A.电话通讯B.音乐演奏C.声波焊接D.观看电影
答案:D
4.简答题
(1)请简述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过程。
答案: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通过介质(如空气、水、固体等)传播,最终被人耳接收。
(2)请举例说明声音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答案:声音在日常生活中有多种应用,如电话通讯、音乐演奏、语音广播、声波清洗等。
5.应用题
(1)小明在空气中敲击一个木鱼,小红在另一个房间能听到敲击声。请解释这个现象。
答案:小明敲击木鱼产生的声音通过空气传播,传到小红所在的房间,小红能听到敲击声。
(2)请设计一个实验,验证声音在水中能否传播。
答案:可以设计一个实验,将一个水下扬声器放入水中,然后让一个水中的接收器(如一个水中的气球)靠近扬声器。当扬声器发出声音时,观察接收器是否能感受到声音的振动。如果接收器能感受到振动,则说明声音在水中能传播。板书设计1.重点知识点
①声音的产生:振动→声音
②声音的传播:介质→振动传递
③声音的接收:人耳→听觉范围
④声音的应用:信息传递、能量传递
2.词语和句子
①声音:振动产生的波动现象
②介质:空气、水、固体等
③听觉范围:20Hz~20000Hz
④声音应用:电话、广播、音乐等
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吉林艺术学院《媒体发布与管理》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吉林艺术学院《构成与表现》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企业互关互助协议书范文范本
- 【初中数学】正数和负数课件 2024-2025学年人教+数学七年级上册
- 吉林师范大学《小学跨学科教学案例研究》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吉林艺术学院《教育学》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初中数学】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6)余缺和差倍数课件 2024-2025学年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
- 吉林师范大学《数字图像处理技术》2021-2022学年期末试卷
- 2014年广西桂林市中考语文试卷(学生版)
- 2014年湖南省湘潭市中考语文试卷(含解析版)
- 电子能谱材料分析全
- 学生家长会调查问卷
- 个人借条范本版免费下载
- 合成气直接制低碳烯烃最新进展(课堂PPT)
- 小学《乒乓球》校本课程
- 工业硅技术问答
- 孙道荣《你不能头发蓬乱地走出我的店》阅读练习及答案
- 《颞下颌关节疾病》
- 调研报告调研过程(共7篇)
- 综合型家政服务公司运作方法和管理程序
- 小学美术教学工作坊工作总结(共8篇)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