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教育心理学)模拟试卷1(共241题)_第1页
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教育心理学)模拟试卷1(共241题)_第2页
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教育心理学)模拟试卷1(共241题)_第3页
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教育心理学)模拟试卷1(共241题)_第4页
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教育心理学)模拟试卷1(共241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教育心理学)模拟试卷1(共9套)(共241题)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教育心理学)模拟试卷第1套一、单选题(本题共21题,每题1.0分,共21分。)1、教学心理学出现的时期A、1900年之前B、1900-1920年C、1920-1960年D、1960年以后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桑代克在1913一1914年将他在1903年出版的教育心理学扩展为三卷本,分别关注学生发展、学生差异以及学习心理领域,教育心理学这一领域是在1960年后出现的。因此,本题的答案为D。2、当儿童能够回答诸如“如果巨大的行星与地球相撞将会怎样”等抽象、假设的问题时,在皮亚杰看来,儿童处于A、感知运动阶段B、前运算阶段C、具体运算阶段D、形式运算阶段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在皮亚杰看来,个体只有在认知发展的最高阶段——形式运算阶段(11~16、17岁)才能够进行假设性思维,采用逻辑推理、归纳或演绎的方式解决问题。因此,本题的答案为D。3、学习与个体心理发展不具有的关系是A、学习依赖发展B、学习促进发展C、学习等同于发展D、学习与发展相互作用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学习与发展之间存在相互依赖的关系,相互影响。学习不等于发展,发展还要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因此,本题的答案为C。4、斯皮尔曼认为对智力起重要作用的因素是A、一般因素B、特殊因素C、语言因素D、逻辑数理因素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斯皮尔曼提出了著名的智力二因素论,认为智力包括两种因素,即一般因素和特殊因素。一般因素影响个体在所有智力测验中的表现,特殊因素只影响个体在某一种能力测验中的表现。他认为一般因素在智力活动中起重要作用。因此,本题的答案为A。5、在学习时倾向于将所学内容与其他相关内容进行联系的认知风格是A、场独立型认知方式B、深层加工认知方式C、沉思型认知方式D、整体型加工认知方式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根据学习者对信息加工时的深度可将认知风格分为深层加工和表层加工。深层加工指深刻理解所学的内容,将所学内容与更大的概念框架联结起来,以获取内容的深层意义。表层加工指记忆学习内容的表面信息,不将它们与更大的概念框架联系起来。因此,本题的答案为B。6、根据加涅的学习层次分类观点,学生学习桑代克的效果律属于A、连锁学习B、言语联想学习C、规则学习D、解决问题的学习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规则的学习,亦称原理学习,旨在了解概念之间的关系,学习概念间的联合。自然科学中的各种定律、定理的学习即是规则学习。桑代克的效果律属于原理或规则,因此,本题的答案为C。7、条件发射建立后,无条件刺激和条件刺激不再配对出现,条件反射逐渐消退,但条件刺激和条件反应之间的联结并没有在神经系统中消失,能够对此证实的现象是A、条件反射的泛化B、条件反射的分化C、高级条件作用D、条件反射的自发恢复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条件反射消退后过一点时间突然呈现条件刺激,条件反应会再次发生,这被称之为条件反射的自发恢复,证实了条件刺激与条件反应的联结在神经系统中仍然存在。8、当教师看到学生犯错误之后立即惩罚学生,学生虽有改进,但过了一段时间又犯有同样的错误,斯金纳认为这是因为A、惩罚时机不对B、施加厌恶刺激不当C、惩罚没有效果D、惩罚只能抑制行为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斯金纳认为惩罚只能暂时抑制行为,因此,过了一段时间之后当抑制解除之后,学生又会犯同样的错误。9、在班杜拉看来,学会的行为未必表现出来,这取决于A、注意过程B、保存过程C、动机过程D、动作再现过程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班杜拉通过实验发现儿童虽然没有将观察到的行为表现出来,但是当告知儿童如果能够将相应的行为陈述出来或表现出来就会获得奖励时,他们就能够做出此前没有表现出来的行为。班杜拉由此认为,动机过程会影响学会的行为是否表现出来。因此,本题的答案为C。10、李明在阅读书籍的时候使用自己已经掌握的内容帮助自己理解书中的内容,并力图使之能够指导自己的工作,这在布鲁纳看来属于的学习过程是A、知识的获得B、知识的转化C、知识的同化D、知识的评价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布鲁纳认为学习包括三个过程,分别是新知识的获得、知识的转化和评价。新知识的获得是指对新知识的记忆。知识的转化是指超越给定信息,运用各种方法将它们变成另外的形式,以适合新任务。评价是指对知识转化的一种检查,检查经过转化后的知识是否适合新的任务,运用是否正确、是否合理。本题涉及的过程是知识的转化。11、在加涅总结的信息加工模式中不包含的结构是A、信息流程B、中央执行系统C、期望事项D、执行控制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加涅总结的信息加工模式中包括信息流程、期望事项和执行控制。信息流程描述了个体对于信息的加工过程。期望事项是指学生期望达到的目标,即学习动机。执行控制负责调节个体的信息加工过程。12、某学生对于某门课程的学习毫无兴趣,但为了第二天的考试能够及格而熬夜学习,此时这个学生的学习动机类型是A、内在动机B、正确的动机C、近景的、直接性动机D、一般动机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高尚的、正确的学习动机的核心是利他主义,即学生把当前的学习同国家和社会的利益联系在一起。一般动机是在许多学习活动中都表现出来的,较稳定、较持久地努力掌握知识经验的动机。近景的、直接性动机是影响学生近期学习活动的动机。13、对于一个长期遭受学业失败的学生,当在一次考试中取得较好的成绩,教师引导其进行合适的归因,能够取得最佳教学效果的原因类型是A、能力B、努力C、任务难度D、运气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对于一个长期遭受学业失败的学生而言,树立信心是第一位的,因此选项A最为合适。对于长期取得学业成功的学生,再次取得好成绩,选项B效果更好,能够使其戒骄戒躁,继续努力。14、程序性知识的表征方式是A、图式B、命题与命题网络C、表象与表象系统D、产生式与产生式系统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认知心理学家认为程序性知识的表征方式是产生式与产生式系统。15、学生学习汉语拼音的同时学习英语,如果不能辨别某些字母的发音区别,发生的学习迁移的类型是A、正迁移B、负迁移C、垂直迁移D、一般迁移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这里强调的汉语拼音和英文字母之间发音的相互不利的影响,这是负迁移。16、心理学家训练小鸡在两种颜色的纸板(浅色和灰色,米在灰色纸板下)找米吃,经过训练小鸡能够到灰色纸板下找米吃,然后给小鸡呈现的纸板是灰色和深色的纸板,多数小鸡到深色的纸板下找米吃。这证实了学习迁移的A、形式训练说B、关系转换说C、共同要素说D、概括说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题中所述实验是格式塔心理学家苛勒所做的实验,根据这个实验苛勒提出的学习迁移理论是关系转化说,即学习迁移取决于两种学习情境中涉及的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是否是一致的或可类比的。因此,答案为B。17、下列选项中,属于动作技能的是A、摇头B、系鞋带C、打喷嚏D、打开计算机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动作技能是由动作构成的,但不同于动作。动作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法则的操作活动方式。只有系鞋带符合动作技能的定义。其他选项都是简单的动作,无需通过练习而习得。18、某学生在学习外语时,每天早晨起来反复不停地大声阅读单词,其使用的学习策略是A、精细加工策略B、组织策略C、复述策略D、计划监控策略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复述策略是指在工作记忆中为了保持信息而对信息进行多次重复的过程。19、下面不属于元认知知识的是A、有关个人作为学习者的知识B、有关学习策略及其使用方面的知识C、有关任务的知识D、有关教师教学方法的知识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元认知知识包括三个方面:对学习者自己的了解、对学习任务的了解、对学习策略的了解。因此,本题的答案为D。20、当我们解决一个问题时,我们常常使用原先解决问题的方式来解决新的问题,这被称作A、功能固着B、定势C、酝酿效应D、灵感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1、当司机认识到遵守交通法则是安全行驶的保障,便自觉遵守交通规则。从社会规范内化过程的角度看,此时该司机遵守交通法则属于A、从众B、服从C、偶像认同D、价值认同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个体认识到了规范本身的意义及必要性而发生的对规范的遵从现象是价值认同。本题中司机认识到交通法则的意义,并自觉遵守它。因此,本题的答案为D。二、辨析题(本题共2题,每题1.0分,共2分。)22、班杜拉提出的观察学习的四个子过程是线性发展过程。标准答案:这种表述是不正确的。观察学习的全过程由四个子过程构成。第一个子过程是注意过程。注意过程决定着在大量的榜样的影响中选择什么作为观察对象,并决定着从正在进行的榜样活动中抽取那些信息。第二个子过程是保持过程。观察者想要在以后再现榜样行为,就必须把这种反应模式以符号的形式保存在记忆系统中。第三个子过程是动作再现过程。动作再现过程决定那些已经习得的动作转变为行为表现的范围和程度。第四个子过程是动机过程。任何人都无法复演所学过的所有动作,因此,班杜拉把习得与行为表现相区分,认为行为表现是由动机变量控制的。班杜拉虽然按照上述顺序介绍四个子过程,但是,它们不一定是线性发展过程,更多的时候,第四个子过程发生在第三个子过程的前面。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社会学习理论部分的内容。学习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要注意与斯金纳的强化原理进行区分。班杜拉并不是一位激进的行为主义者,他强调认知因素在行为获得中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强调期待影响行为的发生,因此,动机过程并不像斯金纳论述的那样一定是在动作再现过程之后发生的。23、掌握目标定向的学生认为能力是可以改变的。标准答案:这种表述是正确的。德威克根据学习者所具有的学习动机的目标定向的差异,将其划分为掌握目标定向和成绩目标定向两类。德威克对于学习动机的目标定向的划分是基于他对于能力观的研究提出的。有两种能力观,一种是能力的增长观,一种是能力的实体观。持能力增长观的学生在目标定向上持掌握目标定向。持能力实体观的则是成绩目标定向。因为当个体持能力增长的观点时候,他们就会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学习任务,有意地监控自我对学习材料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倾向于采纳精细加工策略和组织策略,把新知识和先前知识联系起来,这是掌握目标定向的表现。当个体持能力实体观的时候,他们则会更多地使用机械复述的策略,且不对问题进行思考和反省。他们只关注最终成绩,对学习过程则不感兴趣,这是成绩目标定向的表现。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认知理论中的目标定向理论的内容。对于目标定向类别的理解要与人们对于能力的看法联系起来。人们具有不能的能力观会影响他们在学习中的表现。三、简答题(本题共3题,每题1.0分,共3分。)24、简述深层加工与表层加工的区别以及促进学生深层加工的教学策略。标准答案:(1)深层加工与表层加工的含义学生对于信息加工的深度存在两种方式,深层加工和表层加工。深层加工是指深刻理解所学的内容,将所学内容与更大的概念框架联结起来,以获取内容的深层意义。表层加工指记忆学习内容的表面信息,不将它们与更大的概念框架联系起来。深层加工型的学生更倾向于主动建构所学内容并使记忆内容有意义,此类学生多采用建构主义的学习方法,他们更可能主动地学习。表层加工型学生倾向于被动地学习,往往机械记忆信息。他们更有可能因好成绩和教师的表扬等外部奖励的驱动而学习。(2)促进学生进行深层加工的教学策略和学生讨论不要单纯机械记忆学习内容的重要性,鼓励他们将正在学习的内容和已有知识联系起来。提出问题并布置任务,要求学生将信息纳入范围更大的知识框架内。让学生知道应该对信息进行深加工,不要停留在肤浅的认识。深入探讨话题,谈论你们所讨论的信息如何与更大范围的观点见解联系起来。避免使用不假思索便能回答的问题。应提出需要学生对信息进行深加工的问题。将授课内容与儿童现有的兴趣更加有效地结合起来。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考纲中认知方式差异的内容。所谓信息加工的深度,强调的是知识之间的联系程度。25、简述布鲁纳对于学生通过发现学习获得学科基本结构可能性的论述。标准答案:(1)发现学习的含义发现学习就是教师提供问题和材料,让学生独立思考、组织材料、自行发现知识、掌握原理原则的教学方式。他强调发现是一种方法,学生也要像科学家那样通过发现的方法进行学习。(2)学科基本结构的含义学科基本结构包括该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以及基本态度和方法。布鲁纳认为学校课程设计要把基本知识结构放在中心地位。(3)在发现学习中获得学科基本结构的可能性学科基本结构的学习对学生来讲是困难的,让学生在发现学习中获得学科基本结构更是如此。布鲁纳从认知结构的表征的角度出发探讨其可能性。他认为人类有三种认知表征方式,即动作性表征、映象性表征和符号性表征。动作性表征以人对客体的直接感受来表征客体:表象表征以心理映像来表征客体,其表征的形式与被表征的客体是相似的,或者说是以相似物的形式来表征客体:而符号性表征则以任意的符号来表征客体,即这种符号与客体之间的联系是任意的,也可以是因人而异的。布鲁纳认为对于个体而言,随着年龄的增长,三种认知表征形式顺次出现,但它们不是互相取代的关系。他认为,在儿童发展初期,他们是根据对客体的直接感受来表征客体的。在儿童发展的早期,他们从完全采用动作表征过渡到映像性表征,即开始能够使用“心理映象”作为某些客体或事件的代用品。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获得的最高级的表征形式是符号表征。布鲁纳认为学科基本结构能够用上述三种表征形式表征,教师如果能够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以及对应的认知表征形式准备教学材料,学生就有可能从中发现学科基本结构。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布鲁纳的认知一发现说的内容。理解布鲁纳的学习理论,要将其学习论、教学论与课程论的观点联系起来。26、简述问题解决的基本过程。标准答案:(1)理解与表征问题阶段。即确定问题是什么的阶段。(2)选择方法阶段。解决问题的方法包括两种类别,分别是算法和启发法。算法就是指具有解决此类问题的一系列特定步骤(在教学中往往以公式、定律的组合形式体现),或可对问题进行穷尽一切可能的尝试;清楚规定的问题主要通过“算法”来解决。启发法是指凭借经验尽快地找出一条或多条有效地解决问题的途径而不管是否还有其他途径。含糊规定的问题往往用“启发法”。算法不能取代启发法,因为,一是有些问题没有算法或尚未发现算法,二是一些问题虽然有算法,但不如启发法迅速简捷。在教学中常用的启发法有:试误法、手段一目的分析法、逆推法、类推法、爬山法等。(3)执行方案阶段。即尝试解答阶段。在这个阶段,或者是把资料放入前一阶段已确定了的算法里,答案自然就获得了;或者是选择执行自己所决定的启发法,结果却很难预期。(4)评价结果阶段。即检视结果是否是恰当的。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的是问题解决的基本过程的内容。虽然问题解决的过程千差万别,但一般情况下都符合上述模式,这给问题解决的教学提供了切入点。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教育心理学)模拟试卷第2套一、多项选择题(本题共3题,每题1.0分,共3分。)1、下列不属于第二信号系统的刺激的是()。标准答案:C,D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下列属于互动式的支架的是()。标准答案:A,B,C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标准答案:B,C,D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二、单选题(本题共16题,每题1.0分,共16分。)4、教育心理学的核心部分是()。A、学习心理学B、人格心理学C、普通心理学D、发展心理学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20世纪30年代,俄国教育心理学已自成体系B、20世纪20年代以前属于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时期C、20世纪初,我国出现的第一本教育心理学著作是《教育心理学》D、1956年,有人统计了6本流行的教科书,只有学习这一课题是各书共有的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6、()认识事物的顺序是从认识自己的身体到探究外界事物,而且儿童渐渐获得了客体永恒性。A、感知运动阶段B、前运算阶段C、具体运算阶段D、形式运算阶段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7、()的人很善于解决需要多个同等可接受答案的问题,这些答案强调多样性和创造性。A、辐合思维B、发散思维C、沉思型D、场依存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8、在试误学习中,学习者对刺激情境作出特定的反应之后能够获得满意的结果时,联结力量就会增加,这符合下列哪一条学习规律?()A、练习律B、效果律C、准备律D、近因律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9、斯金纳认为所有的行为都可以分为两类,即()。A、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B、应答性行为和操性行为C、整体行为和分子行为D、以上都不对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0、动作性表征阶段大致相当于皮亚杰的()。A、感觉运动阶段B、前运算阶段C、具体运算阶段D、形式运算阶段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1、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基础上的教学称为()。A、支架式教学B、情景教学C、探索学习D、合作学习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2、什么情况下,动机对学习具有最大程度的促进作用。A、动机强度较高B、动机强度较低C、动机强度适中D、动机最强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3、“知识就是力量”这一命题所表达的观念,在知识的分类体系中属于()。A、陈述性知识B、程序性知识C、条件性知识D、策略性知识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4、模仿阶段习得的动作固定下来,并使各动作成分相互结合,成为定型的、一体化的动作,这属于操作技能形成的()。A、操作的定向阶段B、操作的模仿阶段C、操作的整合阶段D、操作的熟练阶段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5、随意识记和无意识记属于()。A、编码与组织策略B、复述策略C、精细加工策略D、计划策略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6、()指在信息加工和问题解决过程中所表现的能力,它较少地依赖于文化和知识的内容,而决定于个人的禀赋。A、一般因素B、流体智力C、特殊因素D、晶体智力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7、()要求对能实现问题解决的全部可能性一一加以检验,这种方法费时费力,但能保证问题的最终解决。A、算法B、启发法C、爬山法D、类比思维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8、()阶段的个体从表面上接受了社会规范,从行为上表现出了遵从性,但是对社会规范仍然没有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具有盲目性和被动性的特点。A、社会规范的遵从B、社会规范的认同C、社会规范的内化D、社会规范的升华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9、社会价值观的影响属于品德不良的成因中的()。A、学生的内部心理原因B、家庭的不良影响C、学校教育工作中的失误D、社会方面的原因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三、辨析题(本题共2题,每题1.0分,共2分。)20、在概念教学中,实物直观总是优于模像直观和语言直观。标准答案:错误。一般而言,模像直观的教学效果优于实物直观,因此,教学中要优先用模像直观,并结合实物直观和言语直观进行教学。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1、学习策略包括复述策略、精加工策略和编码与组织策略。标准答案:错误。学习策略包括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三个方面。而复述策略、精加工策略和编码与组织策略属于认知策略,不能全面反映学习策略的内涵。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四、简答题(本题共7题,每题1.0分,共7分。)22、简答教育心理学关于教方面的研究任务体现在哪些方面?标准答案:教学是有目的有计划的师生作用过程。有人把教学过程比作旅行。旅行总是从起点出发,经过一段路程到达目的地。教学也从学生的原有知识和能力开始,经过师生相互作用,最后达到教学目标。在学生的起点和终点状态之间存在知识、能力或情感态度方面的空缺。从教的方面看,教师要完成如下任务,引导学生弥补这些空缺。(1)激励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2)通过多种形式向学生呈现有组织的信息;(3)引导学生对呈现的信息作出适当反应;(4)对学生的反应提供反馈和纠正;(5)对学生的学习结果作出诊断和评估,必要时给予补救教学;(6)创设良好的人际环境,便于师生之间以及学生之间进行各种交流。教育心理学的任务是从心理学观点对教师的教学行为进行研究。例如,教师应如何引起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用什么媒体向学生呈现教材更有效?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3、学生之间性别差异对教育有什么影响?标准答案:在学校教育中,男女生之间的心理差异问题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大课题。它涉及的面很广,既涉及生理心理问题,又涉及普通心理、发展心理、教育心理等各心理学分支。从总体上看,男女在智力或发展上的差异是极微小的,甚至对教育设计是没有实际意义的,而且性别之间的差异比两性各自内部的差异更小,更不显著。现代心理学家日益认识到,一些传统的对男女特点的观念是有缺陷的,不论是男性还是女性,如果同时具备男女两性特征应该更具优越性,特征只要对社会有利,不论男女都是应该发展的,而不应只以性别加以区分。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4、如何利用强化程式来教学习者习得并维持一个新行为?标准答案:在实际教育中,不想要的行为常常不明智地受到了强化。一个教师可能正在作间隔式的强化,一次侥幸就会使学生永远记住这个行为,学生认识到如果他们一直恳求教师,教师就会最终答应他们的要求。所以在强化时应该遵循如下原则:(1)教新任务时,进行即时强化,不要进行延缓强化。在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中有一条重要的原理就是,后果紧跟行为比后果延缓要有效得多。即时反馈有两个作用:首先它使行为和后果之间的联系更为明确,其次它增加了反馈的信息的价值。(2)在任务的早期阶段,强化每一个正确的反应,随着学习的发生,对比较正确的反应优先强化,逐渐地转到间隔式强化。(3)强化要保证做到朝正确方向促进或引导。不要坚持一开始就做到完美,不要强化不希望行为。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5、有意义学习的类型有哪些?标准答案:奥苏泊尔根据学习内容的复杂程度将学习分为三种:即表征学习;概念学习;命题学习。(1)表征学习:表征学习是指学习单个符号或一组符号的意义,所以,又可以称为“名称学习”。表征学习的主要内容是词汇学习。(2)概念学习:实质上是掌握同类事物的共同的关键特征。(3)命题学习:命题是由句子来表述的。儿童命题学习的任务,是掌握句子表述的意义。当儿童进行有关意义学习句子时,所学的句子与认知结构中的已有概念建立起联系。奥苏伯尔认为,儿童新学习的命题与他们已有的命题之间有三种关系:即下位关系、上位关系和组合关系。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6、简要回答维纳的三维归因分类。标准答案:维纳提出,可以根据三个维度对成败的原因分类。这三个维度是:(1)内外维度。据此可把导致成败的原因分为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内部原因即个人自身的原因,如个人的能力、努力等;外部原因即个人自身之外的原因,如任务难度、运气等。(2)稳定性维度。据此可以把内部和外部原因再分为稳定的原因和不稳定的原因。(3)可控制维度。根据稳定和不稳定的原因还可再细分为个人自身能控制的原因和个。人自身不能控制的原因。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7、怎样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标准答案: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要做到以下几点:(1)充分利用已有经验,形成知识结构体系因为解决问题需要对原有知识经验进行重新组合,所以教师要帮助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经验,形成知识结构体系,这样才能很快找出可利用的信息,明确问题情境与欲达到的目的,迅速做出判断。(2)分析问题的构成,把握问题解决规律学生应该始终注意对问题进行分析、了解,牢牢掌握问题的目的与主要情境,将精力集中于解答的目的及其标准。对这两方面分析越清楚,获得正确答案的可能越大,教师要帮助学生分析问题的构成,把握问题解决规律。(3)开展研究性学习,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教师从外部提出问题,相对来说比较被动,我们要尽量从教师提出问题过渡到学生质疑,从而培养学生主动质疑的内在动机。因此,要鼓励学生在课堂上主动提问,减少这样那样的限制,形成一种自由探究的气氛。(4)教授问题解决策略,灵活变换问题问题解决的策略分为算法和启发法,要帮助学生灵活运用问题解决的策略,并且要灵活地变化问题的角度和提法,使学生全面深刻地掌握知识。(5)允许学生大胆猜想,鼓励实践验证教师要培养学生大胆猜想的能力,要他们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和思考,要鼓励学生验证解答,防止以偏概全,可做类比联系,加以巩固。教师要向学生提供大量的各种不同的实践,并给实践提供反馈。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8、怎样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标准答案:道德情感就其形式看分为直觉的情绪体验、与具体的道德形象相联系的情绪体验、意识到道德理论的情绪体验三种。道德情感的培养,既应注意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丰富其道德观念,并要注意充分利用艺术作品、文艺形象,而且要把这二者结合起来,要在学生的具体情感的基础上不断概括、深化,使具体的情感上升到高级的与道德理论相联系的情感。在道德情感的培养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善于控制调节自己的情绪的能力,要注意在培养品德时所出现的情绪障碍,并设法加以消除。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五、分析论述题(必答题)(本题共2题,每题1.0分,共2分。)29、分析论述托尔曼的符号学习理论。标准答案:托尔曼研究学习的出发点是寻求认知过程和行为过程的统一,这是他受华生行为主义和格式塔影响的结果,也是他的认知一行为观。他与杭齐克(C.H.Honzik)于1930年设计和进行的著名的实验是白鼠迷津位置学习实验。根据这一实验,提出符号学习理论。(1)符号学习理论的基本内容:第一,学习是整体性和有目的性的行为。托尔曼强调行为的整体性,认为行为是一种整体现象。这种整体性行为具有目的性和认知性,认为目的和认知是行为的血和肉,是行为的直接特征。因此,有人称托尔曼的理论为“认知一目的说”。托尔曼反对行为主义者把复杂的行为序列分解还原成大量简单的刺激一反应的单元,认为必须根据可观察到的整体特征来认识和解释行为。由此,托尔曼首先强调整体性是由学习获得的,不是先天的知觉格式塔;其次强调问题情境是成型的,刺激是有组织的。一切形式的知识都是融合成为一个完整的体系,所以,只有当我们考察具有某种固定的和可预测的目的的各种行为的整个序列时,才有可能理解行为;再次,认为行为的可塑性也是学习整体性的特征。托尔曼还认为,既然行为具有可塑性,那么行为具有目的性和认知性两个方面就是不言而喻的了。第二,中介变量。托尔曼首次提出中介变量,他提出在刺激(行为的发端原因)和行为之间还有中介变量即内在决定因素起作用,这个中介变量主要是行为的目的性和认知性。这样,行为主义的S—R联结公式,在托尔曼理论中变成了的S—O—R,O是中介变量,与需求和认知有关。第三,学习是对“符号—完形”的认知。“符号”,是托尔曼对刺激使用的术语,“完形”即格式塔,与格式塔理论一样,完形意味着整体大于其各部分之和。他进一步指出,“符号—完形”包含对意义目标与手段—目的关系的认知。只有当外部感觉(符号)和内部表象(知觉)结合成为恋香结构并构成各种关系组合体时,才能形成一种格式塔完形。他认为白鼠的位置学习不是一连串的刺激—反应过程,而是获得了与其所处环境有关的符号及其代表的意义,并在一种完形内使符号(刺激结构模式)组合成一个新的完形的过程,即在头脑中形成了“符号—完形”认知结构,这种“符号—完形”认知结构,托尔曼称之为“认知地图”(cognitivemap)。这种地图是“目标—对象—手段”三者联系在一起的认知结构。白鼠就是在跑通道时,通过学习,获得了“认知地图”,所以,它们能够按照认知地图去行动,选择捷径,得到食物。第四,学习是期待的获得。在托尔曼的学习理论中,期待是核心概念之一,是指一种通过学习形成的认知观点,有“预先认知"的涵义。他认为,任何一种学习过程都是把对一种特定的整体(包括符号、目标、手段关系和结局)的期待树立起来的过程。例如,“目标—对象”期待就是对特定的目标—对象的预先认知;“手段—对象”期待就是对对象和达到对象之手段的认知;对“符号—格式塔”的期待就是对达到目标的途径的标志的认知。所以,期待是认知性的,是通过学习获得的。期待有三种水平:即“感知性”期待;“记忆性”期待;“推理性”期待。简言之,学习是对行为的目标、手段、途径和达到目标的结果的认知,就是期待(或认知观念)的获得。第五,托尔曼进行了“潜伏学习”实验研究,他发现了动物无强化学习现象。他认为,这是动物在未受到强化(奖励)的期间,根据对情境的感知,动物的行为有了目的性,产生了一种期待(即假设),使认知结构发生了变化。一旦这种期待被证实,也就对这个认知结构的变化和相应的行为起了强化的作用。这种强化是由学习活动本身引起的内在的强化。潜伏学习实验也证明了托尔曼关于学习是有目的的,学习就是期待的获得,没有外在强化也会出现学习的观点。(2)评价:托尔曼的“符号—完形”学习理论的局限性是以动物实验的结果和结论来推论人类的学习和行为。但“认知”在他的理论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因此有人认为他是认知心理学的开山鼻祖。托尔曼提出的认知学习理论和内部强化理论对现代的认知学习理论的发展有一定的贡献。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30、试述心智技能与操作技能的区别与联系。标准答案:心智技能和操作技能是构成技能的两个子系统,它们既有区别又有联系。(1)区别①活动对象不同。心智技能的活动对象是头脑中的映像,不是客体本身,具有主观性和抽象性,属于观念范畴,不具有相应的物质形式,看不见,摸不着。心智技能只能在大脑内借助于内部言语内潜地进行,只能通过难以觉察的映像变化来判断其存在,具有隐藏性。操作技能属于实际操作活动范畴,活动对象是物质的、具体的,表现为外显而易见的骨骼和肌肉操作,可以被观察、被感知。②活动结构不同。心智技能借助于内部语言实现,可以高度省略、简缩,甚至难以觉察到其活动全部过程。操作技能是一系列动作的连锁,不能省略。③活动要求不同。心智技能要求学习者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操作技能要求学习者必须掌握一套刺激——反应联结。(2)二者的联系①操作技能常常是心智技能形成的最初依据,心智技能形成经常是在外部操作技能基础上,逐步脱离外部动作而借助于内部语言实现。②心智技能往往是外部操作技能的支配者和调节者,复杂的操作技能往往包含认知成分,需要学习者智力活动参与,手脑并用才能完成。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教育心理学)模拟试卷第3套一、多项选择题(本题共3题,每题1.0分,共3分。)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标准答案:A,B,C,D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根据教学中支架是否具有互动功能,可以将支架分为()。标准答案:A,B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3、奥苏贝尔认为学生所有的指向学业的行为可以从()方面加以解释。标准答案:A,B,C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二、单选题(本题共16题,每题1.0分,共16分。)4、下列不属于教学媒介的是()A、教材B、投影仪C、黑板D、上课铃声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5、桑代克从()角度建立自己的教育心理学体系。A、人是一个生物的存在B、人是一个社会的存在C、人是一个自然的存在D、人是一个发展的个体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6、()感觉运动行为模式已经内化为表象或形象模式,具有了符号功能,开始能运用语言或较为抽象的符号来代表他们经历过的事物。A、感知运动阶段B、前运算阶段C、奥体运算阶段D、形式运算阶段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7、被分为社会契约定向阶段和普遍道德原则的定向阶段的是()。A、习俗水平B、前习俗水平C、后习俗水平D、超习俗水平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8、人走迷宫时是通过下列哪种学习过程而完成的?()A、尝试一错误B、顿悟C、形成条件作用D、模仿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9、操作学习与反射学习的不同在于()。A、反射学习是S—R的过程,操作学习是(S)—R—S的过程B、反射学习是R—S的过程,操作学习是(S)—S—R的过程C、反射学习是R—S的过程,操作学习是(S)—R—S的过程D、反射学习是S—R的过程,操作学习是R—S—R的过程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0、符号性表征又称()。A、符号式再现表象B、肖像式再现表象C、表演式再现表象D、象征性再现表象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1、强调学习者的主体作用,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性境是哪一条理论()。A、信息加工学习论B、建构主文学习论C、人本主义学习论D、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2、一般来讲,容易、简单、枯燥的学习对动机水平的要求比复杂、思维卷入过多需要一定的创造性的学习对动机水平的要求()。A、高B、低C、一样D、因个体的差异而不同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3、个人缺乏有意识的提取线索而只能借助于某种作业形式间接推测其存在的知识称为()。A、陈述性知识B、程序性知识C、感性知识D、理性知识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4、我国心理学家冯忠良主张心智技能的形成三阶段说,其中包括加里培林的后三个阶段的是()。A、原型定向阶段B、原型内化阶段C、原型操作阶段D、早期阶段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5、下列不是精细加工策略中可供运用的记忆术是()。A、谐音联想法B、关键词法C、视觉想象D、做笔记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6、吉尔福特认为智力可以区分为三个维度,即内容、操作和产品。其中()是指智力活动的过程。A、内容B、操作C、产品D、语言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7、问题解决的第一阶段是()。A、执行计划B、评价结果阶段C、理解和表征问题阶段D、寻求解答阶段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8、()与道德认知往往结合在一起,构成人的道德动机。A、道德意念B、品德C、道德情感D、道德行为方式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9、青少年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的矛盾、主观和客观的矛盾、内部心理结构动力的矛盾等属于品德不良的成因中的()。A、学生的内部心理原因B、家庭的不良影响C、学校教育工作中的失误D、社会方面的原因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三、辨析题(本题共2题,每题1.0分,共2分。)20、概念转变就是认知冲突的引发和解决过程。标准答案:正确。错误概念是指学习者在日常生活和以往学习中形成的与科学理论相违背的观念,它植根于一个与科学理论不相容的概念认知体系。错误概念的转变是新旧知识经验相互作用的集中体现,是新经验对已有经验的影响和改造。概念转变就是认知冲突的引发和解决过程。认知冲突指人在原有观念与新经验之间出现对立性矛盾时而感到疑惑、紧张和不适的状态。为了解除认知冲突的压力,人会努力解决认知冲突以建立新的平衡。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1、元认知调节策略与监控策略无关。标准答案:错误。元认知调节是根据对认知活动结果的检查,如发现问题,则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根据对认知策略的效果的检查,及时修正、调整认知策略。元认知监视是在认知活动进行的实际过程中,根据认知目标及时评价、反馈认知活动的结果与不足,正确估计自己达到认知目标的程度、水平,并根据有效性标准评价各种认知行动、策略的效果。元认知监控的效果在一定程序上影响着元认知调节,二者具有一定的联系性。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四、简答题(本题共8题,每题1.0分,共8分。)22、简答教育心理学关于学习方面的研究任务体现在哪些方面?标准答案:教育心理学在学的研究方面担负如下任务:第一,揭示学习结果的性质;第二,对学习结果进行科学分类;第三,阐明学习的过程;第四,阐明有效学习的条件。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3、为了应对智能差异,我们应当如何对学生进行教育?标准答案:(1)智能差异智力是一种以脑的神经活动为基础的偏重于认识方面的潜在能力,其核心是抽象思维能力。一般用智商(IQ)表示智力,其含义是被测验者所获得的智龄分数与他的实际年龄之比,IQ=智力年龄/实际年龄×100。韦克斯勒提出了离差智商,采用年龄组的平均分和标准差来确定智商值。智力差异可以分为个体差异和群体差异。智力的个体差异是指不同个体之间所表现出来的智力差异,有多种表现形式,它既可以表现在水平的高低上,又可以表现在结构的不同上,还可以表现在发展与成熟的早晚上。智力的群体差异是指不同群体之间的智力差异,它包括智力的性别差异、年龄差异、种族差异、社会阶层差异等。(2)适应智能差异的教学方法①掌握学习:掌握学习既是一种教育观,又是一种教学方式。这种掌握学习的程序是,将精选的、结构化的教学目标分解成许多小目标,根据这些小目标设计成一系列相互联系的学习单元。学生在学完一个单元后,教师就进行诊断性测验,测验成绩符合要求者才能进入下一个单元的学习,否则应当重新学习这一单元,并根据学生具体情况提供矫正学习或深入学习的程序。②个别指示教学(IPI):个别指示教学是由美国匹兹堡大学学习研究开发中心提出的,是当前很受欢迎的教学方式之一。其特点是根据学习者的能力、需要和学习情况准备教材及教学媒体,经常详细诊断学生的学习情况,根据其学习结果设计个别指导的内容和程度,保证每一学生获得最优的学习效果。③个人化教学系统(PSI):个人化教学系统是由凯勒于1968年提出的,目的是避免单一的演讲式教学和呆板的时间安排,允许学生按自己的速度前进,同时保证对教材的掌握水准。一般较适合于年级较高、独立性较强的学生,小学生和依赖性较强的学生实行起来比较困难。④计算机辅助教学(CAI):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在功能上具有一般教学机器无法媲美的优点,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利用这个技术,不仅可以进行个别指导、组织讨论、测验及评价等,还可以用于系统的学科教学。该系统根据程序教学原理,将教材的全部内容按由易到难的原则编成教学程序,输入计算机内储存。学生可以按自己的能力和需要自定速度,在计算机终端上进行学习。它能满足不同学生的特殊需要,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4、什么是频因律和近因律?标准答案:所谓的频因(frequency)律就是:在其他条件相等的条件下,某种行为练习的越多,习惯形成得就越迅速。在形成习惯的过程中,有效动作之所以保持下来,无效动作之所以消失,这是因为有效动作比任何一种无效动作出现的次数都多,而每一次练习都是以有效动作的发生而告终。华生把反应出现的次数作为解释反应的保留或淘汰的原则。所谓的近因(recency)律就是:华生认为,当反应频繁发生时,最新近的反应比较早的反应更容易得到加强。因为在每一次练习中,有效的反应总是最后一个反应,所以这种反应在下一次练习中必定更容易出现。由此他把反应离成功时机的远近作为解释反应保留或淘汰的原则。在他看来,习惯反应必然是离成功时机最近出现的反应。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5、有意义学习的实质和标准是什么?标准答案:有意义学习的实质和标准:(1)奥苏贝尔提出,有意义学习过程的实质,就是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非任意的和实质性的联系。(2)有意义学习必须具备的第一条标准是,新的符号或符号代表的观念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的有关观念具有实质性联系。所谓实质性联系,指新的符号或符号代表的观念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表象和已经有意义的符号、概念或命题的联系。第二条标准是新旧知识的非任意的联系,即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有关观念在某种合理的或逻辑基础上的联系。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6、如何评价阿特金森的成就动机模型?标准答案:阿特金森的成就动机理论模型提出了需要、期望、诱因价值的综合动机理论,把人的动机的情感方面与认知方面统一起来,并用数学模式简明地表述出来,揭示出了影响成就动机的某些变量和规律,并用实验检验和证实了其理论假设的合理性和客观性,这不能不说是对传统的动机理论的一种突破性的进展,对动机理论的建立和发展有着深遗的意义与巨大的贡献。但是这一理论模型还是很不完善的,它并不能很好地说明成就动机的本质,发生、发展的条件以及影响成就动机的各种变量。其主要的缺陷有:①人的成就动机被看成仅仅由内部因素所激发,更多地看到内部因素的影响,而没有充分看到外部社会生活条件对人的成就动机的作用。人的成就动机是一种社会性的动机,它的形成、发展和变化都受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影响和制约。这个模型忽视或者没有充分地看到这一点,就不可能最终解决个体成就动机的来源,也看不到社会生活条件对人的成就动机和行为的决定性作用。仅仅把成就动机看成是个体经验的产物是很不充分,很不彻底的。②这一理论虽然是初步把动机的情感方面和认知方面结合起来的模型,但它对认知的作用的了解是模糊的、笼统的、不具体的。实际上,人韵期望、诱因价值都要通过人对环境条件和自身条件的认知作用才能影响人的动机。③对影响成就和行为的内部因素的了解和探讨也是不全面和不够充分的。成就动机作为稳定的人格特征之一,它和整个人格特征的关系也没有进行充分的研究和探讨。更为近期的归因理论也强调获得成功的需要和对失败的担心,但在考虑这两个要素时更灵活些。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7、简述冯忠良的心智技能形成三阶段论。标准答案:心智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我国教育心理学家冯忠良教授认为,心智技能的形成可以概括为原型定向、原型操作和原型内化三个基本阶段。原型是指被模拟的某种自然现象或过程。心智活动的原型指的是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即“外化”或“物质化”了的心智活动方式或操作活动程序。心智技能形成中的原型定向就是使学生了解心智活动的原型,从而明确该做哪些动作和怎样完成这些动作,明确活动的方向。原型定向阶段的教学主要是教师的直观示范及讲解。原形操作是依据心智技能的实践模式,学生将头脑中建立的操作活动程序映象,以外显的操作方式付诸执行。在原型操作阶段,心智活动是在物质与物质化水平上进行的。原型内化指动作离开原型中的物质客体与外显形式而转向头脑内部,借助于言语来作用于观念性对象,从而对对象的主观表征进行加工、改造,并使其发生变化。在原型内化阶段,心智活动在言语水平上执行。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8、简述启发法。标准答案:在寻求解答时,可能存在这样两种一般的途径:算法式和启发式。启发式策略,以一定的以往经验为基础,采用选择方式探索解决问题,它能帮助问题解决者找到问题解决的捷径,在复杂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常常采用这种策略。启发式方法包括:①手段目的的分析法:将目标划分成许多子目标,将问题划分成许多子问题,寻找解决每一个子问题的手段。②逆向反推法:即从目标状态出发,考虑如何达到初始状态的问题解决方法。③爬山法:爬山法的基本思想是设立一个目标,然后选取与起始点邻近的未被访问的任一节点,向目标方向运动,逐步逼近目标。④类比思维:当面对某种问题情境时,可以运用类比思维,先寻求与此有些相似的情境的解答,是将先前解决问题的经验运用到理解新问题上的策略。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9、简述社会规范学习的含义和过程。标准答案:(1)含义:社会规范是社会成员必须遵守的已经确立的思想、评价和行为的标准。在教育系统中,社会规范学习是区别于认知学习与技能学习的特殊学习,指的是个体接受社会规范,内化社会价值,将社会规范内化为自身的内在要求,形成对人对事对己的基本态度和价值观,获得参与社会生活的交往经验,建构主体内部的社会行为调节机制的过程,即社会规范的内化过程。品德的形成是在社会规范学习中实现的。(2)社会规范学习的过程与条件:①社会规范的遵从社会规范的遵从是社会规范学习的第一阶段,习得社会规范,首先会体现在遵从和服从社会规范方面。个体从表面上接受了社会规范,从行为上表现出了遵从性,但是对社会规范仍然没有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具有盲目性和被动性的特点。②社会规范的认同社会规范的认同是社会规范学习过程的第二阶段,进入这一阶段,个体从心理上接受了社会规范的约束,认为理应遵循社会规范,即将社会规范转化为对自身的内在要求,并在行为上试图与社会规范保持一致,能够主动和自觉地遵循社会规范,但是对社会规范的认识和学习仍然还有不足之处。③社会规范的内化社会规范的内化是社会规范学习的第三个阶段,这一阶段的个体对社会规范能够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并且对社会规范具有积极主动的态度和观念,使社会规范成为自己价值观念的一部分,将它与自己的价值观一体化,此时的遵从行为不仅仅停留在表面上,而是由自己的价值观和信念驱使的,形成了稳定的道德品质。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五、分析论述题(必答题)(本题共1题,每题1.0分,共1分。)30、结合实际,谈谈认知学习理对教学实践的指导价值。标准答案:认知学习理论使我们看到了认知因素的作用,也为我们指导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新的视野,为此,要求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运用认知学习的原理。在实际操作中注意重视下述内容:(1)重视对关系的了解:认知学习既然是为解决问题而学习,因此总是期望对刺激、个体和反应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作最明确的了解。如“牛吃草”与“草吃牛”在语法结构上完全相同,然而牛与草的关系因为位置互调而产生了完全不同的意义。因此,只有了解牛、草与吃的关系造出的句子才能被学习者所接受,才能被社会所认可。牛、吃、草三者都是刺激,造的句子是反应。透过个体对刺激与反应之间关系的认知,了解之间关系,觉察两个反应之间在意义上的差异,这样学习实际上就已经不再是简单地为保持而进行的学习,而是发现答案、解决问题。由于认知学习注重对关系的了解,这样就使对学习的理解更接近人类学习的实质,看到了人类学习的主体内在过程。(2)重视结构和顿悟的作用:布鲁纳认为,任何学科都有相当广泛的思想结构,而与该学科有联系的事实、论据、观念、概念等等都可以不断地纳入到这个不断统一的结构之中。基本结构越能归结为定义、原理或法则,就越有利于学生理解和应用。因此,他主张要改革和重编基本课程的教材,要把那些基本的知识结构放在中心地位。而顿悟是指新结构的发现和新关系的建立。苛勒(1928年)让猩猩自己“发现”或“顿悟”使用短竹竿以取得笼外的长竿,再以长竿钩取远离笼子的香蕉。短竿、长竿与香蕉的关系,对猩猩来说,并非早已在头脑中建立,必须靠猩猩自己去揣摩才能“豁然贯通”地建立。当然,短竿、长竿与香蕉所形成的空间关系,构成了一种有利于顿悟的结构,因此结构的适当与否,影响新关系建立的方式、素质与速度。(3)提倡发现学习和发现教学法:认知学习是在解决问题层次上的学习过程,它重视知觉与注意的选择性;注重刺激、个体与反应间关系的了解,讲究学习材料的结构以提供顿悟的机会。因此,认知学习的理论在教育上的主要的作用就是提倡发现学习。发现学习法从苛勒的顿悟学习,一直到布鲁纳的直觉学习论而逐渐完善起来。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教育心理学)模拟试卷第4套一、单选题(本题共22题,每题1.0分,共22分。)1、提出统觉学说的学者是A、裴斯泰洛齐B、夸美纽斯C、詹姆斯D、赫尔巴特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赫尔巴特是科学教育心理学诞生之前对教育心理学影响最大的思想家之一。我们在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中可清晰地看到统觉学说的影子。因此,本题的答案为D。2、强调社会文化因素在个体认知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的心理学家是A、皮亚杰B、格赛尔C、维果茨基D、华生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皮亚杰强调主客体相互作用的重要性。格赛尔强调成熟的作用。华生强调环境的决定作用,没有特别指出文化因素的作用。因此,本题的答案为C。3、采用对偶故事法研究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心理学家是A、科尔伯格B、皮亚杰C、班杜拉D、弗洛伊德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皮亚杰采用对偶故事法研究儿童道德认知发展,柯尔伯格采用两难故事法研究儿童道德认知发展。因此,本题的答案为B。4、在斯腾伯格提出的智力三元论中,用来解释分析能力的亚理论是A、成分亚理论B、经验亚理论C、情境亚理论D、逻辑亚理论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斯腾伯格用成分亚理论解释分析能力,用经验亚理论解释创造能力,用情境亚理论解释实践能力。因此,本题的答案为A。5、下面发生了学习的情形是A、小明喝酒后脾气变得暴躁B、小刚进到黑屋子里视力水平提高了C、大猩猩模仿游人吃饼干D、运动员服用兴奋剂后成绩提高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学习的定义是因经验而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持久的变化。A、B和D所产生的变化都不是由经验所导致的。6、奥苏伯尔根据学习材料和学习者原有结构之间的关系把学习分为A、知识学习和技能学习B、概念学习和有意义学习C、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D、机械学习和有意义学习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奥苏伯尔根据新旧学习内容之间的关系将学习分为机械学习和有意义学习,根据学习方式将学习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7、在桑代克以猫作为实验对象的研究中,当猫开始的动作无效时,会通过改变动作设法逃出去,桑代克认为猫的这种反应符合的学习规律是A、选择反应律B、类化反应律C、联结转移律D、多重反应律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桑代克通过学习实验提出三种学习主律和五种学习副律。五条副律分别是多重反应律、定势律、选择反应律、类化反应律、联结转移律。多重反应律是指某一反应不能导致令人满意的结果时,将进行另外的反应,直到有一种反应最终导致满意的结果为止。选择反应律是指对情境中的某些因素进行选择性反应。类化反应律是指在新,隋境中出现与其类似情境中的反应。联结转移律是指逐渐的变化情境中的刺激,直至使反应与新情境形成联结。因此,本题的答案为D。8、能够解释“程序教学”的心理学理论是A、强化原理B、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的分类理论C、有意义学习理论D、学习的信息加工模式理论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程序教学是斯金纳强化原理在教学中的系统运用。注意不要将“程序学习”中的“程序”与“程序性知识”中的“程序”混淆。9、托尔曼通过“潜伏学习实验”证明强化的作用是A、决定学习是否发生B、决定表现是否发生C、决定探究倾向是否产生D、决定行为是否获得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潜伏学习实验证明不给予强化学习也会发生,强化决定的是个体能否将学习的结果表现出来。10、教师在教学时先教最一般、最抽象的概念,然后教较为具体的概念,最后教最为具体的概念,根据奥苏伯尔的理论,教师贯彻的教学原则是A、综合贯通原则B、渐进分化原则C、直观性原则D、系统性原则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奥苏伯尔提出了两种教学原则:一种是渐进分化原则,一种是综合贯通原则。渐进分化原则指的是教师在教学时先教最一般、最抽象的概念,然后教较为具体的概念,最后教最为具体的概念。综合贯通原则指的是教师在教学时先教具体的概念,随着学生对具体概念的掌握,再帮助学生将这些具体的概念联系起来。因此,答案为B。11、下面不属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关于学习特点的论述是A、学习的主动建构性B、学习的超越性C、学习的社会互动性D、学习的情境性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者的知识建构过程具有三个重要特征:学习的主动建构性,每个学生利用自己已有的经验建构对新知识的理解;学习的社会互动性,学习任务是通过学习者的沟通交流、共同分享学习资源完成的,学习的情境性,学习应该在知识起作用的场景中进行。12、提出的理论可以作为学校中奖优制度根据的心理学家是A、布鲁纳B、斯金纳C、托尔曼D、罗杰斯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斯金纳提出的理论是强化理论,强调奖励在学生学习中的作用。布鲁纳强调内在动机在学习中的作用。托尔曼认为强化不是影响学习的关键因素。罗杰斯强调应使学生认识到学习内容对个人的价值,从而推动他们学习。13、某学生认为努力学习能够取得较为优异的成绩,但却认为自己无法努力学习,根据班杜拉的理论,表明该生A、结果期待低,效能期待低B、结果期待低,效能期待高C、结果期待高,效能期待低D、结果期待高,效能期待高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班杜拉不同于其他的行为主义者,认为期待因素影响人的行为。他认为有两种期待,一种是结果期待,一种是效能期待。结果期待指的是个体对某个行为能否导致某个结果的期待,效能期待指的是个体对自己能否完成某种行为的期待。效能期待和自我效能感的含义是一致的。因此,答案为C。14、通过课堂学习,小学生了解了“长方形”具有的一系列属性,包括有四条边、对边相等且平行、是一个平面封闭图形。此时,小学生关于长方形的知识的表征形式是A、图式B、命题C、表象D、概念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概念代表事物的基本属性和基本特征,是一种简单的表征形式。15、皮亚杰所指的同化过程类似于学习迁移中的A、横向迁移B、纵向迁移C、顺向迁移D、逆向迁移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皮亚杰所指的同化的意思是使用原有的图式解决遇到的新的问题,即原有的学习内容对于新的学习发生了影响,类似于顺向迁移。16、“举一反三”这个成语中蕴含的学习心理是A、学习动机B、学习策略C、学习迁移D、学习过程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当学习者能够将学到的内容运用到不同的情境中的时候,学习迁移就发生了。17、技能的实质是A、陈述性知识B、程序性知识C、概念性知识D、事实性知识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现代认知心理学将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陈述性知识反映事物的状态、内容及事物变化发展的原因,是关于“是什么”的知识,其表征方式是命题及命题网络。程序性知识反映活动的具体过程和操作步骤,说明做什么和怎么做,其表征方式是产生式和产生式系统。传统上所说的知识实质上是陈述性知识,传统上所说的技能实质上是程序性知识。18、在菲茨和波斯纳的动作技能形成阶段模型中,最高阶段为A、认知阶段B、内化阶段C、熟练阶段D、自动化阶段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菲茨和波斯纳将动作技能的形成过程分为认知阶段、联系阶段和自动化阶段。因此,本题的答案为D。19、在麦可卡(Mckeaehie)等人的学习策略分类体系中,认知策略针对的对象是A、学习材料B、认知过程C、学习过程D、学习时间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麦可卡将学习策略分为三种: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认知策略针对的是学习材料,元认知策略针对的学习过程和认知过程,资源管理策略针对的是学习时间、学习环境、他人帮助等资源。因此,本题的答案为A。20、下面各项中不属于问题解决过程中使用的启发式策略的是A、手段一目的分析法B、爬山法C、算法D、逆向搜索法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问题解决有两种策略,一种是算法式策略,一种是启发式策略。手段一目的分析法、爬山法和逆向搜索法都属于启发式策略。21、在斯腾伯格的智力理论中,用来解释创造性能力的理论是A、智力成分亚理论B、智力情境亚理论C、智力经验亚理论D、智力应用亚理论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在斯腾伯格的理论中,用成分亚理论(元成分、操作成分和知识获得成分)解释分析性智力,用情境亚理论解释实践性智力,用经验亚理论解释创造性智力。因此,本题的答案为C。22、“孟母三迁”终使孟子成才,能够有效解释该现象的理论是A、认知学习理论B、社会学习理论C、人本主义理论D、建构主义理论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班杜拉提出的社会学习理论强调榜样在个体行为获得中的重要作用。二、辨析题(本题共2题,每题1.0分,共2分。)23、教育心理学主要关注教育教学中的一般心理学规律,不关注学科教学心理学的内容。标准答案:这种表述是错误的。近些年来,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深入到具体学科中,探讨每一个具体学习内容的学习规律和教学策略,这改变了以往单纯探索教学中一般心理学规律的做法。知识点解析:每一门学科、每一类学习内容都有独特的学习心理规律,这正是教育心理学中学习心理部分重点关注的内容。24、场独立型的认知方式优于场依存型的认知方式。标准答案:这种表述是错误的。场独立型认知方式是指对客观事物作判断时,倾向于利用自己内部的参照,不易受外来因素影响和干扰,在认知方面独立于周围的背景,倾向于在更抽象和分析的水平上加工,独立对事物作出判断。场依存型认知方式是指对物体的知觉倾向于以外部参照作为信息加工的依据,难以摆脱环境因素的影响。场独立型认知方式的学生一般偏爱自然科学、数学,且成绩较好,他们的学习动机往往以内部动机为主,场独立型的学生易于给无结构的材料提供结构,比较适合结构不严谨的教学方法。场依存型学生一般比较偏爱社会科学,他们的学习更多地依赖外在反馈,他们对人比对物更感兴趣;场依存者偏爱非分析的、笼统的或整体的知觉方式,他们难以从复杂的情境中区分事物的若干要素或组成成分,他们喜欢有严密结构的教学。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认知方式差异与教育的内容。认知方式是个体感知、理解、记忆、思维、问题解决以及信息加工的典型方式。认知方式体现了人们在信息加工时具有不同的特点,不同的认知方式虽有其优点,也有其缺陷,但无优劣之分。三、简答题(本题共1题,每题1.0分,共1分。)25、什么是先行组织者?简述它的类型和功能。标准答案:先行组织者是一种教学策略,它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比学习任务本身有较高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先行组织者分为陈述性组织者和比较性组织者。总的来说,组织者能清晰地与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关联,给新的任务提供观念上的固定点。陈述性组织者使新的学习可以有类属者,供学习者不存在同化新知识的原有认知结构时使用。比较性组织者使新旧知识得以辨别清晰,供学习者对新旧知识无法辨别、容易产生混淆时使用。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说的内容。奥苏伯尔认为学校教育应该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但是有意义接受学习是有条件的,即学习者在学习新的知识之前拥有同化新知识的认知结构。如果学习者没有拥有同化新的知识的认知结构,就需要教师采用先行组织者的教学策略,在教学之前先给学生提供先行组织者,以使学生拥有同化新知识的认知结构。四、分析论述题(必答题)(本题共1题,每题1.0分,共1分。)26、新加坡拍摄的一部电影《小孩不笨2》中描述了这样的故事:8岁的杰利与父母、哥哥和祖母住在一起,尽管他和哥哥成绩都是不错的,却总是得不到家长的认可。妈妈作为新加坡最畅销杂志的编辑,对自己和哥哥学谦的学习成绩要求很高,成绩稍有下降便会斥责;爸爸则整天忙于工作,几乎没有时间跟孩子们沟通。学谦的好友成才出身贫寒,他的父亲为了不让儿子重蹈自己年轻时误入歧途的覆辙,对他管教十分严格,但父亲没有文化,不懂得如何教育孩子,他的打骂令成才产生了极强的逆反心理,他和父亲几乎不说话。成才甚至经常逃学,违反校规,被学校开除后更是和一群社会青年混在一起。一天老师抽查学生违规带手机上课的情况,竟从学谦那里发现了一张黄色光盘。在与老师抢夺光盘的过程中,学谦竟和老师大打出手。学谦的这种行为触犯了校规,在全校大会上被执行鞭刑。这件事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许多人认为这种当众体罚学生的行为存在不妥。迫于舆论压力,被学谦殴打的老师决定辞职。同时学谦的父母也对他倍感失望,他们痛骂学谦,给他的心灵带来极大创伤。学谦不再用功学习,而是和成才与那群社会青年厮混。父亲为了挽回,特意带学谦外出就餐,并送给他一部自己公司研制的视频手机。本以为这样可以和儿子拉近距离,但学谦却丝毫不领情。在社会青年的引诱下,学谦与成才一起到商店偷东西,却被两个自称刑警的人抓住。刑警向两个孩子勒索三千元,否则将把他们送进警察局。无奈之下两人四处筹钱,学谦甚至动用了杰利的零花钱,却仍然无法凑够。其实,杰利积攒零用钱是为了买爸爸一个小时的时间,这样他就可以和妈妈一起来观看自己在学校演出的节目了。当爸爸妈妈得知这件事后,心中无比愧疚。妈妈辞去了收入可观的工作,准备把时间都花在陪伴孩子上,爸爸也推掉了许多应酬,但学谦对他们的态度却依然如故。为了凑齐三千元,学谦决定和成才一起铤而走险。他们打劫了一位老奶奶,并抢走了她的项链。但过后他们又为自己的行为后悔,于是赶回来将项链送还给老奶奶。周围不知情的人们围攻学谦和成才,恰好被路过的成才的父亲看到。父亲不顾一切保护儿子,自己从楼梯上跌落,导致头部受重伤(学谦的父亲正要接待重要客户,却从视频手机上看到儿子被打的画面,于是不惜和老板翻脸赶到事发现场)。在父亲的苦苦哀求下,老奶奶决定不追究两个孩子的责任。成才的父亲被送到医院,弥留之际成才才真正体会到父亲博大而含蓄的爱。为了告慰父亲的在天之灵,成才利用自身优势苦练散打,并在国际大赛上获奖为国争光。而学谦则在父亲的配合下,将两名冒牌刑警绳之以法。学谦与父母一同来到学校观看杰利的演出,通过这一系列的事情他们悟出了许多道理,一家人终于冰释前嫌,生活将重新开始。请用学习过的三种理论解释电影中的相关情节。标准答案:(1)斯金纳的强化原理中关于惩罚作用的审慎看法斯金纳的强化原理认为当个体做出某个行为之后得到正强化物或取消负强化物,该行为会得到增强,即发生了正强化和负强化。相反当个体做出某个行为之后得到负强化物或取消正强化物,那么该行为发生的概率会降低,即发生了正惩罚和负惩罚。斯金纳认为强化的效果好于惩罚。他认为惩罚虽然可以降低行为发生的概率,但惩罚只能抑制行为的发生,不能消除行为,同时亦能带来一些副作用,比如情绪上的抵制。因此,他认为在学校教育中尽量多强化正确的行为,而不是惩罚错误的行为。影片中恰恰反映了惩罚作用不佳,家长和教师动辄采用斥责的方式教育学生,效果不佳。(2)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对于关怀学生的强调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强调对学生要无条件关注,对学生要真诚一致,要能设身处地替学生着想,给学生创造一种无威胁的环境,使学生能够将自身的潜能发挥出来。影片中有的成人强调要看到学生好的一面,教育效果好,而有的成人则仅仅看到学生不好的一面,不能设身处地地替学生着想,因此教育效果差。(3)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对于因材施教的强调加德纳认为智力的内涵是多元的,它由8种相对独立的智力成分构成。每种智力都是一个单独的功能系统,这些系统相互作用,从而产生整体的智力行为。加德纳认为每个人擅长的智力不同,其能够胜任不同的工作,因此,每个人应根据自己的智力特点选择合适的职业。影片中因殴打老师被学校开除的成才在重返学校之后学校根据他的特长,让他练习散打,最终在国际大赛中获奖。这告诉我们应该根据学生的智力特点进行教学。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考生对教育心理学相关理论的综合理解以及各部分知识之间的联系。在学习各种理论时要注意每一种理论与现实情境的联系以及每一种理论的适用性。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教育心理学)模拟试卷第5套一、多项选择题(本题共3题,每题1.0分,共3分。)1、教育心理学的知识包括()。标准答案:A,B,C,D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布鲁纳认为,在人类智慧生长期间,经历了三种表征系统的阶段,即()。标准答案:A,B,D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3、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需要做到()。标准答案:A,B,C,D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二、单选题(本题共14题,每题1.0分,共14分。)4、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从60年代到70年代末为()。A、初创时期B、发展时期C、成熟时期D、完善时期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5、()认为人的高级心理机能是在与社会的交互作用中发展起来的,或者说人的高级心理活动起源于社会的交互作用。A、维果茨基B、皮亚杰C、艾里克森D、科尔伯格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6、提出操作性条件反射学习理论的心理学家是()。A、桑代克B、巴甫洛夫C、托尔曼D、斯金纳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7、最早对学习进行实验研究的当首推()。A、德国的艾宾浩斯B、美国的桑代克C、德国的柯勒D、美国的华生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8、被公认为是行为主文学习观与认知主文学习观相结合的代表是()A、奥苏伯尔B、加涅C、布鲁纳D、格式塔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9、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和认知结构的重要性,认为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对学科基本结构的掌握,持这种观点的心理学家是()。A、布鲁纳B、苛勒C、奥苏贝尔D、加涅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0、随机通达教学是依据()学习理论而提出后种教学方法。A、建构主义B、结构主义C、行为主义D、认知主义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1、有人把学业失败的原因说成努力不够,这种归因属于()。A、内部稳定性的归因B、外部而不稳定的归因C、外部而稳定性的归因D、内部而不稳定的归因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2、适当过度学习能促进知识保持,研究表明,最佳效果的过度学习是学习熟练程度达到()。A、130%B、140%C、150%D、160%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3、下列动作技能不易遗忘的是()。A、打太极拳B、拳术C、骑自行车D、广播操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4、下列作为加工信息的一些方法和技术,有助于有效地从记忆中提取信息的是()。A、认知策略B、元认知策略C、资源管理策略D、调节策略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5、元认知策略包括制定计划策略、监视策略和()。A、资源管理策略B、精细加工策略C、组织实施策略D、调节策略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6、当我们进行创造性想象时,往往会从其他事物中得到启示,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这种现象称为()。A、原型启发B、功能固着C、表征方式D、酝酿效应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7、个体品德的发展是品德()的统一发展。A、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