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山东省济宁市高三9月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1页
2024届山东省济宁市高三9月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2页
2024届山东省济宁市高三9月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3页
2024届山东省济宁市高三9月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4页
2024届山东省济宁市高三9月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山东省济宁市2024届高三9月月考历史试题一、单选题(共45分)1.有学者认为,自辛亥革命以后,对于中国在政府变更之后如何保持国家“同一性”的探讨,已经从历史上的“正统”的承续规范转化为近代欧洲列强主导的国际法。而作为整体认同对象的“中华”或“中国”概念逐渐脱离了原来的“华夷之辨”的语境,逐渐“获得了带有现代性因素的历史文化共同体与国家政治体符号性质的客观内涵”。该学者意在说明,辛亥革命()A.有利于中国向近代民族国家转型 B.增强了中国国家主权观念C.催化了中国多元一体民族的形成 D.强化了中国对列强的依附〖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辛亥革命后的中国。据材料得出主要结论:辛亥革命后,“中国”一词从封建王朝看重的“正统”“华夷之辨”的标志转变为“借鉴近代欧洲列强主导的国际法、带有现代性因素的历史文化共同体与国家政治体符号”,这说明辛亥革命有利于中国向近代民族国家转型,A项正确;材料主旨是辛亥革命增加了“中国”一词的近代化含义,有利于中国向近代民族国家转型,B项不是材料主旨,排除B项;中国多元一体民族的形成于古代中国,排除C项;中国向近代民族国家转型,没强化中国对列强的依附,且D项不是学者的意图,排除D项。故选A项。2.鸦片战争以后,出现了一批介绍世界知识书籍,徐继畬所著的是A.《康輏纪行》 B.《瀛环志略》 C.《四洲志》 D.《各国律例》〖答案〗B〖解析〗《瀛寰志略》是在19世纪中叶由清朝的徐继畲所编纂,属世界地理志,故B符合题意;1845年,姚莹在西南各地进行实地考察的基础上,著《康輶纪行》一书,旨在“知彼虚实”“徐图制夷”,以“冀雪中国之耻,重边海之防”,故A不符合题意;《四洲志》是由林则徐主持编译的近代中国第一部相对完整、比较系统的世界地理志书,故C不符合题意;《各国律例》是林则徐在禁烟运动期间组织人编译的,涉及各国的法律制度,故D不符合题意。3.如图为《英国社会保障投入构成百分比(20世纪50年代)》,从中可以看出英国的社会A.实质上是国民收入的再分配 B.资金主要来源于民间资本C.惠及了社会各个阶层 D.淡化了国家对社会治理的干预〖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福利国家的实质是国民收入的再分配,A项正确;从材料可知,资金来源主要是政府补贴,排除B项;材料无法得出惠及各个阶层的结论,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国家干预经济的加强,排除D项。故选A项。4.1961年12月,苏共二十二大通过了赫鲁晓夫的改革报告,强调要加强物质刺激,对经济工作进行“卢布监督”,要求提高企业的盈利率,给予企业更多支配利润的权利等。这说明赫鲁晓夫改革A.严格遵循市场经济规律 B.从根本上突破了斯大林模式C.把改革重点放在农业方面 D.试图用物质利益激发企业活力〖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要加强物质刺激”“要求提高企业的盈利率,给予企业更多支配利润的权利等”等信息可知,赫鲁晓夫实行物质激励原则,把利润原则作为经济活动的指导原则,其目的是激发企业和个人的活力,即试图用物质利益激发企业活力,D项正确;材料主要体现了赫鲁晓夫试图用物质利益激发企业活力的措施,没有体现严格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的信息,并且不符合史实,A项错误;赫鲁晓夫改革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B项错误;赫鲁晓夫改革重点在农业方面,但材料内容没有体现赫鲁晓夫改革重点,C项错误。5.《老子》中有“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这一时期的数学成果还有()A.发明度量衡 B.《九章算术》C.出现珠算法 D.《周髀算经》〖答案〗A〖解析〗依据题干和所学知识,《老子》是春秋时期道家创始人老子的著作,而春秋时期的数学成果包括发明度量衡,A符合题意;《九章算术》约成书于东汉时期,元朝时出现珠算法,《周髀算经》约成书于西汉时期,BCD排除。故选A。6.王阳明主张“致良知”,王夫之认为“私欲之中,天理所寓”。据此可知,他们都A.认为人性中有天理 B.批判地继承传统儒学C.肯定人的正当私欲 D.主张唯心主义世界观〖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王阳明主张“致良知”,认为良知是存在人心中的天理,是人所固有的善性,要去掉私欲恢复良知的本性。王夫之肯定人的正当私欲,认为天理存于私欲之中,所以他们都认为人性中有天理,故选A项;B项与材料无关,排除;王阳明主张要克服私欲,王夫之肯定人正当的私欲,排除C项;王阳明是主张唯心主义的,王夫之是唯物主义的集大成者,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7.1912年《申报》载:“人民既乏国民之常识,而于风俗习惯尤未改革。于共和国之组织,若选举,若会议,及其他人民对于国家种种应尽应享之权利义务咸不谙熟。”该材料表明当时中国()A.共和革命不可能一蹴而就 B.实行民主共和政体有待商榷C.人民群众的智识有待提高 D.实行思想文化启蒙的紧迫性〖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材料中的信息进行正确解读的能力。由题目中的信息“人民乏国民之常识对于国家种种应尽应享之权利义务咸不谙熟”可知辛亥革命后,中国普通百姓“民主共和”的理念缺乏,故本题应选D项;题目中未涉及对中国实行民主共和的态度,故排除A、B两项;题目中未涉及人民群众智商的低下,故排除C项。8.北魏孝文帝南伐迁洛时,“诏以车驾所经,伤民秋稼者,亩给谷五斛”。巡行淮南时诏曰:“如在内地,军事须伐民树者,必留绢以酬其直(值),民稻粟无所伤践”。这说明孝文帝A.以儒学作为治国思想 B.注重规范官吏的行为C.有重农与民本的思想 D.重视对地方行政监察〖答案〗C〖解析〗〖祥解〗“伤民秋稼者,亩给谷五斛”“军事须伐民树者,必留绢以酬其直(值),民稻粟无所伤践”,这说明孝文帝已经有了重农与民本的思想,故C正确;材料不是强调以儒学作为治国思想,故A错误;规范官吏的行为不是材料的主旨,故B错误;材料没有对地方行政监察的信息,故D错误。9.东晋道教学者葛洪在《抱朴子》中说:“欲求仙者,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同一时期诗人孙绰也认为,僧侣出家,弘法修道,是光宗耀祖,是无上之孝行。由此可知()A.儒学独尊的局面仍然未被打破 B.儒学社会地位相对稳固C.儒、释、道三教合一局面形成 D.佛道挑战儒学正统地位〖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时期佛教和道教里面吸收儒家思想的“光宗耀祖”、“忠孝和顺”等观念,体现出当时的儒学地位相对稳固,B选项符合题意;材料分析的是佛教、道教思想的发展与儒学的关系,不是在强调儒学独尊的局面,A选项不符合题意;儒、释、道“三教合一”与材料信息无关,佛道挑战儒学正统与材料分析的佛教道教吸收儒家主张不符,CD两选项错误。10.下表为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英法三国经济年平均增长率表,针对这一状况,美英法年份美国英国法国1963—19731.9%3.8%4.6%1974—1979—0.1%—0.8%2.7%A.都进一步加强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B.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公有制的结构C.陆续调整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方式D.陆续取消了“福利国家”的基本政策〖答案〗C〖解析〗据表格信息可以看出,20世纪六七十年代英法美的经济增长率都出现了下降,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这是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遭遇经济危机,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失灵,为了摆脱困境,英美法等国都陆续调整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方式,减少了国家干预,而不是加强国家垄断,故选C,排除A;美英法都是资本主义国家,以私有制为主,排除B;美英法调整了经济策略,但并没有取消“福利国家”的基本政策,排除D。11.1999年诞生的欧元是自罗马帝国以来欧洲货币改革最为重大的成果,截至2012年,德国等24个国家允许本土货币与欧元共同流通,包括法国在内共有9个国家取消本土货币而统一流通欧元。这体现出A.西欧各国努力推动欧共体的发展B.联合的欧洲实力大大加强C.货币加强了欧洲各国政治趋同性D.欧洲一体化取得突出成就〖答案〗D〖解析〗材料反映的是欧盟统一货币在欧盟成员国的流通使用,说明欧洲一体化取得突出成就,故D正确;在欧共体的基础上,1993年成立欧盟,欧元是欧盟的统一货币,A项中“欧共体”表述错误;材料反映欧元的流通使用,无法体现联合的欧洲实力大大加强,排除B;材料无法体现欧洲各国政治趋同性,排除C。12.以图证史是史学研究的方法之一,图1、图2均出自英国人埃德加·霍尔特的《对中国的两次鸦片战争》一书。这些图片可以用来说明在两次鸦片战争中()A.中国军民抵抗外国侵略 B.英军陆上作战计划未得逞C中国社会矛盾发生变化 D.中国陷入了内忧外患之中〖答案〗A〖解析〗据材料可知,材料中的两幅图片反映了两次鸦片战争时期中国军民对英国侵略的抵抗,A项正确;B项表述与史实不符,英军陆上作战计划得逞,排除B项;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就已发生了变化,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外患,而不是内忧,排除D项。故选A项。13.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说:“中国好像进入了现代,一种物质文化由此展开。货币之流通,较前普及。火药之发明,火焰器之使用,航海用之指南针……”下列句子出现于该历史时期的有()A.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B.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C.关关雎鸠,在河之洲D.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火药之发明,火焰器之使用,航海用之指南针”可知,反映的是火药运用于军事,指南针运用于航海,结合所学可知,这是宋朝出现的现象。结合所学可知,B项是北宋柳永的词,B项正确;A项是唐朝孟浩然的唐诗,排除;C项是春秋战国时期《诗经》的内容,排除;D项是元朝马致远的作品,排除。故选B项。14.张之洞在《筹设炼铁厂折》中提出,为了“开辟利源,杜绝外耗”,“必须自行设厂,购置机器,用洋法精炼,足杜外铁之来”,他还表示:“倘物力稍纾,尚拟将民间需用各铁器,及煤油、火柴等物,悉行自造”。这表明张之洞主张()A.钢铁生产与制造业相结合 B.建立完备的国家工业体系C.重视工业化技术自主创新 D.官商合办洋务以自强求富〖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可知是本质题,准确的时空是:19世纪60、70年代的中国。据材料可知,张之洞主张购买外国机器创办工厂,进行钢铁生产,体现了钢铁生产与制造业相结合的主张,A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建立完备的国家工业体系的信息,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购买外国机器创办工厂进行产品的自我生产,未涉及自主创新工业化技术的信息,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官商合办的信息,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A项。15.春秋时期战胜国对战败国的处置是各不相同的。有投降的国家被兼并为县的,有投降国家被灭国的,有投降国与战胜国之间议和并完整地保存战败国社稷的。这反映出当时()A.宗法分封秩序遭破坏 B.南北地域文化差异明显C.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 D.战乱频仍导致社会动荡〖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春秋时期战胜国对战败国的处置是各不相同的,“投降的国家被兼并为县”和“投降国家被灭国”说明当时宗法分封秩序遭破坏,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A项正确;BCD三项材料信息均无法体现,排除BCD项。故选A项。二、材料分析题(共44分)16.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材料郭嵩焘是中国最早的外交使节,他记载的日记起自1855年,止于1891年郭去世前一日,中间缺三段,约39个月,首尾37年。记载当时内政外交、社会状况和学术艺文等情况,以下是日记整理内容光绪三年正月初四日(1877年2月16日)。日记中郭嵩焘认为英国民风淳朴,知礼有节,即便比照中国士大夫们的“华夷”标准,英国人也不再是什么“夷狄”蛮人。在之后的日记中,郭嵩焘经常用诸如“厚”“平”之类的褒扬词语来表达对英国社会的好感。光绪三年五月初十日(1877年6月20日)。赴茶会,并进行参观,对于英国工业所取得的成就,他得出如下结论:“此邦格致之学,无奇不备,可以弥天地之憾矣”。光绪三年十二月十八日(1878年1月20日)。郭嵩燕等人谈论西方制度,认为西洋“君德”“相业”是中国自古及今从未所闻,而其国政开明、官吏选贤择能、议院服争无隐、政事一乘民意,是“积之久而亦习为风俗”的结果。据此而感悟:“西洋一隅为天地之精英所聚,良有由然也。”中国制度在郭嵩焘心目中,已无复与西洋相较,惟寄望于中国风俗或可随之而变。——据《郭嵩焘日记》提取材料信息,说明上述材料对研究中国近代历史有哪些史料价值。〖答案〗材料是一个驻外大使的出行日记,是中国最早的外交使节,作为中国近代化亲历者,其工作笔记是研究19世末中国近代社会转型/发展过程的重要一手史料;材料中郭嵩焘参观英国工业成就,提到“此邦格致之学,无奇不备,可以弥天地之憾矣”,有益于研究当时的洋务运动(思想);材料中郭嵩焘跳脱出“华夷之辨”的旧式思想,逐渐接受现代国家理念,有益于研究近代中国外交观念的转变;材料中郭嵩焘主张在中国学习西方先进制度,有益于研究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或发展。但本文献资料是个人日记,因此会带有一定主观因素,在历史研究过程中使用时应当斟酌使用。〖解析〗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史料价值类题目按照总分总的格式进行作答。首先,对材料进行整体分析,说明其史料价值的类型,以及史料说明的问题。根据材料“郭嵩焘是中国最早的外交使节,他记载的日记起自1855年,止于1891年郭去世前一日,中间缺三段,约39个月,首尾37年。记载当时内政外交、社会状况和学术艺文等情况”可知,材料是一个驻外大使的出行日记,是中国最早的外交使节,作为中国近代化亲历者,其工作笔记是研究19世末中国近代社会转型/发展过程的重要一手史料。其次,对材料中信息进行提炼,按照材料信息对研究何种历史史实具有价值进行说明。根据材料“光绪三年五月初十日(1877年6月20日)。赴茶会,并进行参观,对于英国工业所取得的成就,他得出如下结论:‘此邦格致之学,无奇不备,可以弥天地之憾矣’。”可知,材料中郭嵩焘参观英国工业成就,提到“此邦格致之学,无奇不备,可以弥天地之憾矣”,有益于研究当时的洋务运动(思想);根据材料“光绪三年正月初四日(1877年2月16日)。日记中郭嵩焘认为英国民风淳朴,知礼有节,即便比照中国士大夫们的‘华夷’标准,英国人也不再是什么‘夷狄’蛮人。”可知,材料中郭嵩焘跳脱出“华夷之辨”的旧式思想,逐渐接受现代国家理念,有益于研究近代中国外交观念的转变;根据材料“光绪三年十二月十八日(1878年1月20日)。郭嵩焘等人谈论西方制度,认为西洋‘君德’‘相业’是中国自古及今从未所闻,而其国政开明、官吏选贤择能、议院服争无隐、政事一乘民意,是‘积之久而亦习为风俗’的结果。”可知,材料中郭嵩焘主张在中国学习西方先进制度,有益于研究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或发展。最后,从消极的角度说明,文献史料的弊端,在运用时需要注意的问题,如:但本文献资料是个人日记,因此会带有一定主观因素,在历史研究过程中使用时应当斟酌使用。17.(孝文帝改革与王安石变法)中国历史上,许多改革家通过改革推动了社会进步,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史书记载:孝文帝与大臣拓跋澄讨论迁都洛阳的问题。孝文帝表示:“今日之行,诚知不易,但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魏书》材料二惠遍农无乏,输均役不骚。保兵知警守,吏禄绝贪饕。信令朝廷重,伸威塞绝牢。……——北宋·韦骧《钱塘集》(1)依据材料一,指出孝文帝迁都洛阳的目的是什么?激发孝文帝决心改革的主要因素是什么?(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的知识,指出王安石变法的相应措施有哪些?变法有何意义?(3)依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孝文帝改革成功而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是什么?〖答案〗(1)迁都目的:a.减少改革阻力;b.革除鲜卑旧俗;c.巩固统治;d.实现统一大业。激发改革的主要因素有:①认识到汉文化的先进性、优越性,学习汉族先进文化,接受中原文明;②认识到鲜卑落后性;③从鲜卑族的长远利益出发。(2)措施:a.均输法;b.保甲法;c.农田水利法;d.方田均税法;e.免役法等。意义:促进了北宋经济发展和政治军事实力的壮大,在中国历史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3)孝文帝改革推动社会转型,符合历史发展趋势,改革措施比较彻底,且有孝文帝坚决支持,执行到位。王安石变法损害了大地主大官僚利益,遭到保守派阻挠。变法过程中存在用人不当,有些变法措施甚至还加重人民的负担,最高统治者(宋神宗)对变法也摇摆不定。〖解析〗(1)迁都目的:根据“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得出减少改革阻力、革除鲜卑旧俗;根据“文轨未一”得出实现统一大业;根据所学可知,根本目的是巩固统治。激发改革的主要因素有:根据所学,可从学习汉族先进文化,接受中原文明;认识到鲜卑落后性;从鲜卑族的长远利益出发等角度分析总结。(2)措施:根据“输均役不骚”得出均输法;根据“保兵知警守”得出保甲法;根据“惠遍农无乏”,结合王安石变法农业方面的措施,得出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免役法等。意义:结合王安石变法的意义,可从促进了北宋经济发展和政治军事实力的壮大,具有深远影响等分析总结。(3)根据所学,可从符合历史发展趋势、改革措施比较彻底、有孝文帝坚决支持等分析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可从王安石变法损害了大地主大官僚利益,遭到保守派阻挠;变法过程中存在用人不当,有些变法措施甚至还加重人民的负担;最高统治者对变法也摇摆不定等分析总结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值得一提的是执照的底边图案,非常有特色。……多么富有诗意的图案啊,回过头来完整的审视这个图案,这不正是一个农户得到他们赖以生存的土地以后从春种到秋收的火热的劳动场景吗?这不正是反映了东北人民翻身得解放,从此安居乐业过上幸福生活的无比喜悦的心情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吗?同时也反映出在党的领导下,终于实现了几千年来农民“耕者有其田”的愿望,也反映了广大农民对党的衷心拥护和爱戴。……——任刚《东北解放区土改运动的见证——土地执照》材料二对于“翻身”一词的解释,作者在序言中专门作了说明:每一次革命都创造了一些新的词汇。中国革命创造了一整套新的词汇,其中一个重要的词就是“翻身”。它的字面意思是:“躺着翻过身来。”对于中国几亿无地和少地的农民来说,这意味着站起来,打碎地主的枷锁,获得土地、牲畜、农具和房屋。但它的意义远不止于此。它还意味着破除迷信,学习科学:意味着扫除文盲,读书识字;意味着不再把妇女视为男人的财产,而建立男女平等关系;意味着废除委派村吏,代之以选举产生的乡村政权机构。——刘守华《〈翻身〉:美国人笔下的土改档案》根据材料图文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加以阐释。〖答案〗封建地主土地制度下,大量土地集中在地主手中,广大农民渴望获得土地;随着内战的爆发,阶级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国共双方军事力量发生了有利于中共的变化;解放战争时期,为调动农民参加革命的积极性,在解放区进行了大规模的土地改革,通过土地改革,解放区一亿多农民实现了“耕者有其田”的愿望;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空前提高,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增强农民的幸福感;赢得广大农民的衷心拥护和爱戴。为了保卫胜利果实,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农民踊跃参军支前,是解放战争取得胜利的重要保障。土地改革的开展还是当时的农村社会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革,被压迫的农民实现了“翻身”,破除了迷信,妇女的社会地位得到提升,促进了社会发展的进程。〖解析〗根据“反映出在党的领导下,终于实现了几千年来农民‘耕者有其田’的愿望,也反映了广大农民对党的衷心拥护和爱戴反映出在党的领导下,终于实现了几千年来农民“耕者有其田”的愿望,也反映了广大农民对党的衷心拥护和爱戴”、“意味着站起来,打碎地主的枷锁,获得土地、牲畜、农具和房屋。但它的意义远不止于此。它还意味着破除迷信,学习科学;意味着扫除文盲,读书识字;意味着不再把妇女视为男人的财产,而建立男女平等关系;意味着废除委派村吏,代之以选举产生的乡村政权机构”等信息可知,在中国古代封建地主土地制度下,大量土地集中在地主手中,广大农民渴望获得土地;解放战争时期,为调动农民参加革命的积极性,在解放区进行了大规模的土地改革,土地改革使无地或少地农民获得了土地,废除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实现了几年前来农民“耕者有其田”的愿望,从而使获得了人民的衷心拥护和爱戴。土地改革的实现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空前提高,提高了农民生活水平,增强了农民的幸福感;而且为了保卫胜利果实,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农民踊跃参军支前,这也成为解放战争取得胜利的重要保障。土地改革的开展还使当时的农村社会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革,被压迫的农民实现了“翻身”,破除了迷信,妇女的社会地位得到提升,促进了社会发展的进程。三、论述题(共11分)19.下图是明朝中后期的工商业城市分布图,读图回答问题。提取图中关于工商业发展的两个历史现象,进行合理的历史解读。〖答案〗示例:现象:商业和手工业中心(工商业市镇)较多;出现了茶市和盐市等专门的商品集散地(商业市场)解读:明朝中后期,国家统一,社会相对稳定;农耕经济高度发展,经济作物大量种植,白银广泛流通;手工业发达,商品经济活跃,制瓷业、冶铁业等专门的行业中心出现;交通便利,茶市、盐市、木材市场等专门的商品集散地(商业市场)等大量出现。商品经济的发展,新的经营方式手工工场出现,传统的轻商观念受到到冲击。〖解析〗根据材料可以分别从工商业市镇的数量和市场的交易物品两个角度分析。现象:商业和手工业中心(工商业市镇)较多;出现了茶市和盐市等专门的商品集散地(商业市场)。解读:根据所学知识,从政局、经济发展程度、货币、高产作物、手工业、交通等角度分析出现的经济现象。具体而言。明朝中后期,国家统一,社会相对稳定;农耕经济高度发展,经济作物大量种植,白银广泛流通;手工业发达,商品经济活跃,制瓷业、冶铁业等专门的行业中心出现;交通便利,茶市、盐市、木材市场等专门的商品集散地(商业市场)等大量出现。商品经济的发展,新的经营方式手工工场出现,传统的轻商观念受到到冲击。

山东省济宁市2024届高三9月月考历史试题一、单选题(共45分)1.有学者认为,自辛亥革命以后,对于中国在政府变更之后如何保持国家“同一性”的探讨,已经从历史上的“正统”的承续规范转化为近代欧洲列强主导的国际法。而作为整体认同对象的“中华”或“中国”概念逐渐脱离了原来的“华夷之辨”的语境,逐渐“获得了带有现代性因素的历史文化共同体与国家政治体符号性质的客观内涵”。该学者意在说明,辛亥革命()A.有利于中国向近代民族国家转型 B.增强了中国国家主权观念C.催化了中国多元一体民族的形成 D.强化了中国对列强的依附〖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辛亥革命后的中国。据材料得出主要结论:辛亥革命后,“中国”一词从封建王朝看重的“正统”“华夷之辨”的标志转变为“借鉴近代欧洲列强主导的国际法、带有现代性因素的历史文化共同体与国家政治体符号”,这说明辛亥革命有利于中国向近代民族国家转型,A项正确;材料主旨是辛亥革命增加了“中国”一词的近代化含义,有利于中国向近代民族国家转型,B项不是材料主旨,排除B项;中国多元一体民族的形成于古代中国,排除C项;中国向近代民族国家转型,没强化中国对列强的依附,且D项不是学者的意图,排除D项。故选A项。2.鸦片战争以后,出现了一批介绍世界知识书籍,徐继畬所著的是A.《康輏纪行》 B.《瀛环志略》 C.《四洲志》 D.《各国律例》〖答案〗B〖解析〗《瀛寰志略》是在19世纪中叶由清朝的徐继畲所编纂,属世界地理志,故B符合题意;1845年,姚莹在西南各地进行实地考察的基础上,著《康輶纪行》一书,旨在“知彼虚实”“徐图制夷”,以“冀雪中国之耻,重边海之防”,故A不符合题意;《四洲志》是由林则徐主持编译的近代中国第一部相对完整、比较系统的世界地理志书,故C不符合题意;《各国律例》是林则徐在禁烟运动期间组织人编译的,涉及各国的法律制度,故D不符合题意。3.如图为《英国社会保障投入构成百分比(20世纪50年代)》,从中可以看出英国的社会A.实质上是国民收入的再分配 B.资金主要来源于民间资本C.惠及了社会各个阶层 D.淡化了国家对社会治理的干预〖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福利国家的实质是国民收入的再分配,A项正确;从材料可知,资金来源主要是政府补贴,排除B项;材料无法得出惠及各个阶层的结论,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国家干预经济的加强,排除D项。故选A项。4.1961年12月,苏共二十二大通过了赫鲁晓夫的改革报告,强调要加强物质刺激,对经济工作进行“卢布监督”,要求提高企业的盈利率,给予企业更多支配利润的权利等。这说明赫鲁晓夫改革A.严格遵循市场经济规律 B.从根本上突破了斯大林模式C.把改革重点放在农业方面 D.试图用物质利益激发企业活力〖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要加强物质刺激”“要求提高企业的盈利率,给予企业更多支配利润的权利等”等信息可知,赫鲁晓夫实行物质激励原则,把利润原则作为经济活动的指导原则,其目的是激发企业和个人的活力,即试图用物质利益激发企业活力,D项正确;材料主要体现了赫鲁晓夫试图用物质利益激发企业活力的措施,没有体现严格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的信息,并且不符合史实,A项错误;赫鲁晓夫改革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B项错误;赫鲁晓夫改革重点在农业方面,但材料内容没有体现赫鲁晓夫改革重点,C项错误。5.《老子》中有“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这一时期的数学成果还有()A.发明度量衡 B.《九章算术》C.出现珠算法 D.《周髀算经》〖答案〗A〖解析〗依据题干和所学知识,《老子》是春秋时期道家创始人老子的著作,而春秋时期的数学成果包括发明度量衡,A符合题意;《九章算术》约成书于东汉时期,元朝时出现珠算法,《周髀算经》约成书于西汉时期,BCD排除。故选A。6.王阳明主张“致良知”,王夫之认为“私欲之中,天理所寓”。据此可知,他们都A.认为人性中有天理 B.批判地继承传统儒学C.肯定人的正当私欲 D.主张唯心主义世界观〖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王阳明主张“致良知”,认为良知是存在人心中的天理,是人所固有的善性,要去掉私欲恢复良知的本性。王夫之肯定人的正当私欲,认为天理存于私欲之中,所以他们都认为人性中有天理,故选A项;B项与材料无关,排除;王阳明主张要克服私欲,王夫之肯定人正当的私欲,排除C项;王阳明是主张唯心主义的,王夫之是唯物主义的集大成者,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7.1912年《申报》载:“人民既乏国民之常识,而于风俗习惯尤未改革。于共和国之组织,若选举,若会议,及其他人民对于国家种种应尽应享之权利义务咸不谙熟。”该材料表明当时中国()A.共和革命不可能一蹴而就 B.实行民主共和政体有待商榷C.人民群众的智识有待提高 D.实行思想文化启蒙的紧迫性〖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材料中的信息进行正确解读的能力。由题目中的信息“人民乏国民之常识对于国家种种应尽应享之权利义务咸不谙熟”可知辛亥革命后,中国普通百姓“民主共和”的理念缺乏,故本题应选D项;题目中未涉及对中国实行民主共和的态度,故排除A、B两项;题目中未涉及人民群众智商的低下,故排除C项。8.北魏孝文帝南伐迁洛时,“诏以车驾所经,伤民秋稼者,亩给谷五斛”。巡行淮南时诏曰:“如在内地,军事须伐民树者,必留绢以酬其直(值),民稻粟无所伤践”。这说明孝文帝A.以儒学作为治国思想 B.注重规范官吏的行为C.有重农与民本的思想 D.重视对地方行政监察〖答案〗C〖解析〗〖祥解〗“伤民秋稼者,亩给谷五斛”“军事须伐民树者,必留绢以酬其直(值),民稻粟无所伤践”,这说明孝文帝已经有了重农与民本的思想,故C正确;材料不是强调以儒学作为治国思想,故A错误;规范官吏的行为不是材料的主旨,故B错误;材料没有对地方行政监察的信息,故D错误。9.东晋道教学者葛洪在《抱朴子》中说:“欲求仙者,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同一时期诗人孙绰也认为,僧侣出家,弘法修道,是光宗耀祖,是无上之孝行。由此可知()A.儒学独尊的局面仍然未被打破 B.儒学社会地位相对稳固C.儒、释、道三教合一局面形成 D.佛道挑战儒学正统地位〖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时期佛教和道教里面吸收儒家思想的“光宗耀祖”、“忠孝和顺”等观念,体现出当时的儒学地位相对稳固,B选项符合题意;材料分析的是佛教、道教思想的发展与儒学的关系,不是在强调儒学独尊的局面,A选项不符合题意;儒、释、道“三教合一”与材料信息无关,佛道挑战儒学正统与材料分析的佛教道教吸收儒家主张不符,CD两选项错误。10.下表为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英法三国经济年平均增长率表,针对这一状况,美英法年份美国英国法国1963—19731.9%3.8%4.6%1974—1979—0.1%—0.8%2.7%A.都进一步加强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B.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公有制的结构C.陆续调整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方式D.陆续取消了“福利国家”的基本政策〖答案〗C〖解析〗据表格信息可以看出,20世纪六七十年代英法美的经济增长率都出现了下降,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这是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遭遇经济危机,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失灵,为了摆脱困境,英美法等国都陆续调整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方式,减少了国家干预,而不是加强国家垄断,故选C,排除A;美英法都是资本主义国家,以私有制为主,排除B;美英法调整了经济策略,但并没有取消“福利国家”的基本政策,排除D。11.1999年诞生的欧元是自罗马帝国以来欧洲货币改革最为重大的成果,截至2012年,德国等24个国家允许本土货币与欧元共同流通,包括法国在内共有9个国家取消本土货币而统一流通欧元。这体现出A.西欧各国努力推动欧共体的发展B.联合的欧洲实力大大加强C.货币加强了欧洲各国政治趋同性D.欧洲一体化取得突出成就〖答案〗D〖解析〗材料反映的是欧盟统一货币在欧盟成员国的流通使用,说明欧洲一体化取得突出成就,故D正确;在欧共体的基础上,1993年成立欧盟,欧元是欧盟的统一货币,A项中“欧共体”表述错误;材料反映欧元的流通使用,无法体现联合的欧洲实力大大加强,排除B;材料无法体现欧洲各国政治趋同性,排除C。12.以图证史是史学研究的方法之一,图1、图2均出自英国人埃德加·霍尔特的《对中国的两次鸦片战争》一书。这些图片可以用来说明在两次鸦片战争中()A.中国军民抵抗外国侵略 B.英军陆上作战计划未得逞C中国社会矛盾发生变化 D.中国陷入了内忧外患之中〖答案〗A〖解析〗据材料可知,材料中的两幅图片反映了两次鸦片战争时期中国军民对英国侵略的抵抗,A项正确;B项表述与史实不符,英军陆上作战计划得逞,排除B项;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就已发生了变化,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外患,而不是内忧,排除D项。故选A项。13.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说:“中国好像进入了现代,一种物质文化由此展开。货币之流通,较前普及。火药之发明,火焰器之使用,航海用之指南针……”下列句子出现于该历史时期的有()A.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B.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C.关关雎鸠,在河之洲D.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火药之发明,火焰器之使用,航海用之指南针”可知,反映的是火药运用于军事,指南针运用于航海,结合所学可知,这是宋朝出现的现象。结合所学可知,B项是北宋柳永的词,B项正确;A项是唐朝孟浩然的唐诗,排除;C项是春秋战国时期《诗经》的内容,排除;D项是元朝马致远的作品,排除。故选B项。14.张之洞在《筹设炼铁厂折》中提出,为了“开辟利源,杜绝外耗”,“必须自行设厂,购置机器,用洋法精炼,足杜外铁之来”,他还表示:“倘物力稍纾,尚拟将民间需用各铁器,及煤油、火柴等物,悉行自造”。这表明张之洞主张()A.钢铁生产与制造业相结合 B.建立完备的国家工业体系C.重视工业化技术自主创新 D.官商合办洋务以自强求富〖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可知是本质题,准确的时空是:19世纪60、70年代的中国。据材料可知,张之洞主张购买外国机器创办工厂,进行钢铁生产,体现了钢铁生产与制造业相结合的主张,A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建立完备的国家工业体系的信息,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购买外国机器创办工厂进行产品的自我生产,未涉及自主创新工业化技术的信息,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官商合办的信息,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A项。15.春秋时期战胜国对战败国的处置是各不相同的。有投降的国家被兼并为县的,有投降国家被灭国的,有投降国与战胜国之间议和并完整地保存战败国社稷的。这反映出当时()A.宗法分封秩序遭破坏 B.南北地域文化差异明显C.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 D.战乱频仍导致社会动荡〖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春秋时期战胜国对战败国的处置是各不相同的,“投降的国家被兼并为县”和“投降国家被灭国”说明当时宗法分封秩序遭破坏,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A项正确;BCD三项材料信息均无法体现,排除BCD项。故选A项。二、材料分析题(共44分)16.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材料郭嵩焘是中国最早的外交使节,他记载的日记起自1855年,止于1891年郭去世前一日,中间缺三段,约39个月,首尾37年。记载当时内政外交、社会状况和学术艺文等情况,以下是日记整理内容光绪三年正月初四日(1877年2月16日)。日记中郭嵩焘认为英国民风淳朴,知礼有节,即便比照中国士大夫们的“华夷”标准,英国人也不再是什么“夷狄”蛮人。在之后的日记中,郭嵩焘经常用诸如“厚”“平”之类的褒扬词语来表达对英国社会的好感。光绪三年五月初十日(1877年6月20日)。赴茶会,并进行参观,对于英国工业所取得的成就,他得出如下结论:“此邦格致之学,无奇不备,可以弥天地之憾矣”。光绪三年十二月十八日(1878年1月20日)。郭嵩燕等人谈论西方制度,认为西洋“君德”“相业”是中国自古及今从未所闻,而其国政开明、官吏选贤择能、议院服争无隐、政事一乘民意,是“积之久而亦习为风俗”的结果。据此而感悟:“西洋一隅为天地之精英所聚,良有由然也。”中国制度在郭嵩焘心目中,已无复与西洋相较,惟寄望于中国风俗或可随之而变。——据《郭嵩焘日记》提取材料信息,说明上述材料对研究中国近代历史有哪些史料价值。〖答案〗材料是一个驻外大使的出行日记,是中国最早的外交使节,作为中国近代化亲历者,其工作笔记是研究19世末中国近代社会转型/发展过程的重要一手史料;材料中郭嵩焘参观英国工业成就,提到“此邦格致之学,无奇不备,可以弥天地之憾矣”,有益于研究当时的洋务运动(思想);材料中郭嵩焘跳脱出“华夷之辨”的旧式思想,逐渐接受现代国家理念,有益于研究近代中国外交观念的转变;材料中郭嵩焘主张在中国学习西方先进制度,有益于研究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或发展。但本文献资料是个人日记,因此会带有一定主观因素,在历史研究过程中使用时应当斟酌使用。〖解析〗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史料价值类题目按照总分总的格式进行作答。首先,对材料进行整体分析,说明其史料价值的类型,以及史料说明的问题。根据材料“郭嵩焘是中国最早的外交使节,他记载的日记起自1855年,止于1891年郭去世前一日,中间缺三段,约39个月,首尾37年。记载当时内政外交、社会状况和学术艺文等情况”可知,材料是一个驻外大使的出行日记,是中国最早的外交使节,作为中国近代化亲历者,其工作笔记是研究19世末中国近代社会转型/发展过程的重要一手史料。其次,对材料中信息进行提炼,按照材料信息对研究何种历史史实具有价值进行说明。根据材料“光绪三年五月初十日(1877年6月20日)。赴茶会,并进行参观,对于英国工业所取得的成就,他得出如下结论:‘此邦格致之学,无奇不备,可以弥天地之憾矣’。”可知,材料中郭嵩焘参观英国工业成就,提到“此邦格致之学,无奇不备,可以弥天地之憾矣”,有益于研究当时的洋务运动(思想);根据材料“光绪三年正月初四日(1877年2月16日)。日记中郭嵩焘认为英国民风淳朴,知礼有节,即便比照中国士大夫们的‘华夷’标准,英国人也不再是什么‘夷狄’蛮人。”可知,材料中郭嵩焘跳脱出“华夷之辨”的旧式思想,逐渐接受现代国家理念,有益于研究近代中国外交观念的转变;根据材料“光绪三年十二月十八日(1878年1月20日)。郭嵩焘等人谈论西方制度,认为西洋‘君德’‘相业’是中国自古及今从未所闻,而其国政开明、官吏选贤择能、议院服争无隐、政事一乘民意,是‘积之久而亦习为风俗’的结果。”可知,材料中郭嵩焘主张在中国学习西方先进制度,有益于研究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或发展。最后,从消极的角度说明,文献史料的弊端,在运用时需要注意的问题,如:但本文献资料是个人日记,因此会带有一定主观因素,在历史研究过程中使用时应当斟酌使用。17.(孝文帝改革与王安石变法)中国历史上,许多改革家通过改革推动了社会进步,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史书记载:孝文帝与大臣拓跋澄讨论迁都洛阳的问题。孝文帝表示:“今日之行,诚知不易,但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魏书》材料二惠遍农无乏,输均役不骚。保兵知警守,吏禄绝贪饕。信令朝廷重,伸威塞绝牢。……——北宋·韦骧《钱塘集》(1)依据材料一,指出孝文帝迁都洛阳的目的是什么?激发孝文帝决心改革的主要因素是什么?(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的知识,指出王安石变法的相应措施有哪些?变法有何意义?(3)依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孝文帝改革成功而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是什么?〖答案〗(1)迁都目的:a.减少改革阻力;b.革除鲜卑旧俗;c.巩固统治;d.实现统一大业。激发改革的主要因素有:①认识到汉文化的先进性、优越性,学习汉族先进文化,接受中原文明;②认识到鲜卑落后性;③从鲜卑族的长远利益出发。(2)措施:a.均输法;b.保甲法;c.农田水利法;d.方田均税法;e.免役法等。意义:促进了北宋经济发展和政治军事实力的壮大,在中国历史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3)孝文帝改革推动社会转型,符合历史发展趋势,改革措施比较彻底,且有孝文帝坚决支持,执行到位。王安石变法损害了大地主大官僚利益,遭到保守派阻挠。变法过程中存在用人不当,有些变法措施甚至还加重人民的负担,最高统治者(宋神宗)对变法也摇摆不定。〖解析〗(1)迁都目的:根据“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得出减少改革阻力、革除鲜卑旧俗;根据“文轨未一”得出实现统一大业;根据所学可知,根本目的是巩固统治。激发改革的主要因素有:根据所学,可从学习汉族先进文化,接受中原文明;认识到鲜卑落后性;从鲜卑族的长远利益出发等角度分析总结。(2)措施:根据“输均役不骚”得出均输法;根据“保兵知警守”得出保甲法;根据“惠遍农无乏”,结合王安石变法农业方面的措施,得出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免役法等。意义:结合王安石变法的意义,可从促进了北宋经济发展和政治军事实力的壮大,具有深远影响等分析总结。(3)根据所学,可从符合历史发展趋势、改革措施比较彻底、有孝文帝坚决支持等分析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可从王安石变法损害了大地主大官僚利益,遭到保守派阻挠;变法过程中存在用人不当,有些变法措施甚至还加重人民的负担;最高统治者对变法也摇摆不定等分析总结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值得一提的是执照的底边图案,非常有特色。……多么富有诗意的图案啊,回过头来完整的审视这个图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