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疾病概论学习要求一、目的和要求
掌握疾病发生原因及发生发展的基本机理和疾病的转归。二、学习重点
疾病发生的内因、外因、诱因,疾病发生基本机理。2005-3-13
内容提要疾病病因学发病学疾病发展什么是疾病,有哪些特点?哪些原因可引起疾病,不同病因致病特点如何?病因是如何作用于机体引起疾病的?疾病发展有什么规律、结局(转归)如何?
健康的身体首先必须具有:
⒈健全的身体结构⒉各器官系统具有健全的机能⒊机体具有健全的神经体液调节机能,能够调节、代偿和适应机体内外环境的变化。⒋健全的心理(健康新概念)健康的概念:心理上的健康与身体健康可相互影响。健康状况良好者常表现为精神饱满、乐观、勇于克服困难、事业心强、群众关系好。心理的不健康可伤害身体,甚至引起躯体疾病。亚健康:2005-3-13
概念:亚健康状态常是指机体虽无明确的疾病诊断,却早现出活力降低、适应性减退,是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一类生理功能低下状态。精神抑郁性疾病等。亚健康:2005-3-13
亚健康多指以下几种情形:
持续过强的心身应激状态,心理压抑状态;
一部分表现为全身不适的抑郁症者等
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一、疾病概念在致病因素作用下,机体内部各系统之间、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平衡失调的现象。是机体在内外因素作用下发生的损伤与抗损伤过程。没有原因的疾病是不存在的!如何理解疾病概念?
1、是致病因素与机体相互作用结果:如流感是病原微生物侵入机体引起。
2、基本矛盾是损伤与抗损伤相互斗争:流感病毒感染(损伤:上呼吸道粘膜变性坏死;机体抗损伤:流鼻涕、咳嗽、发热、吞噬细胞功能增强等)
3、以局部为主的全身性反应:上呼吸道损伤引起全身发热、食欲减退、精神沉郁。
4、疾病发生发展有规律:损伤>抗损伤,疾病进一步恶化;抗损伤>损伤,动物机体康复。
5、动物生产能力和经济价值降低。
二、病因学病因(致病因素):疾病发生的原因
包括内因、外因、诱因大叶性肺炎:病因--肺炎双球菌,诱因--受寒,过度疲劳。病因外因生物性因素化学性因素物理性因素其他因素内因防御机能降低反应性改变遗传因素诱因温度湿度生物性因素细菌致病特点
1、选择性:不同动物易感性不同,如猪瘟病毒只感染猪。
2、传染性:可通过直接或间接(媒介物)传染给另一动物。
3、持续性:在体内生长繁殖,不断发挥致病作用
4、特异性:可引起机体特异性的免疫反应。病毒支原体立克次氏体螺旋体霉菌寄生虫外因化学性因素外因无机毒致病特点1、无特异性2、侵害的器官有一定选择性3、潜伏期较短4、与毒物结构性质、吸收速率有关代射产物植物毒工业毒生物毒有机毒肠毒素、尿毒症、代谢不全产物等夹竹桃,红豆,蘑菇CO2
、CO、SO2、
工业废气、废水蛇毒、尸毒、斑蝥毒有机磷、醇、醚、酚、有机汞、有机砷、氰化物酸、碱、重金属盐类物理性因素类型危害特点高温烫伤、烧伤1、无潜伏期2、无选择性3、对组织无持续作用4、与病因强度及作用时间有关低温冻伤光照日射病、热射病、光过敏雷电电击伤或烧伤辐射各种射线,破坏细胞及核气压引起缺氧噪音神经兴奋、应激外因
营养物质缺乏长期饲料不足,水分供应不足—萎缩、营养不良各种维生素、矿物质、微量元素及蛋白质、脂肪、糖缺乏症钙缺乏—骨软症、佝偻病饲养管理不当过食某些物质,如过食豆类—引起胃扩张、瘤胃臌气。过度使役,饥饱不匀,饲料突然更换过度拥挤,引起应激(stress)因素等致敏原异体蛋白等致敏原通过某些途径进入机体,引起过敏反应,导致组织器官损伤自然和社会自然地理环境与地方病有关,社会对疫病重视、预防也与疾病发生有关。其它因素外因一、防御机能降低
外部屏障—皮肤及附属结构、粘膜分泌杀菌物质、机械阻挡和清除作用降低
内部屏障—淋巴结、血脑屏障、胎盘屏障损伤,阻留、吞噬、杀灭病原体能力下降吞噬杀灭作用降低屏障机能降低遍布于体内的吞噬细胞的吞噬能力降低,胃液、泪液、唾液分泌、杀灭作用减弱内因解毒机能降低
肠道有毒物经肝氧化、还原、乙酰化等或经肾脱氨基、结合等方式变为无毒物。肝肾功能不全,则易发生中毒性疾病。内因一、防御机能降低特异免疫机能降低排泄机能降低机体通过呕吐、腹泻、咳嗽、泌尿等排出有害物质,否则易发生中毒等疾病细胞免疫、体液免疫机能降低,易感染细菌、病毒性疾病、肿瘤等。
内因防御机能降低机体的反应性改变
包括品种、品系、个体差异、性别与年龄等因素1.种属反应:猪不感染马鼻疽,其它动物不感染猪瘟2.品种品系反应:如绵羊多见恶水(腐败梭菌),山羊少见,禽白血病鸡多见,而火鸡、山鸡等少见3.个体反应:幼龄、老龄抵抗力弱,免疫机能不完善4.性别反应:结构及生理特性差异内因遗传因素
遗传基因DNA结构不同,决定了其性状、抗病力的不同。内因疾病发生的条件诱因:能够作用于外因或机体促进疾病发生发展的因素称为疾病的诱发因素,简称诱因。
诱因是发病条件中的一部分。因此,在疾病预防中,必须考虑发病条件的重要影响,积极消除诱因。
诱因主要有:
1.自然因素:气候、温度、湿度、季节等。例如,夏季易发肠道传染病。冬季寒冷易发呼吸道疾病。
2.社会因素:社会管理制度完不完善,对疾病防制理念不同,疾病发生也不同。解放前不重视兽医防疫制度建设,不重视预防作用,往往导致传染病流行。目前兽医管理制度越来越完善,加强兽医防疫制度建设,贯彻防重于治的方针,一些恶性传染病基本被控制,甚至消灭。
3.应激因素:有些疾病在应激条件下才发生。如牛运输热,只有运输,才诱发这种疾病。
病因在疾病发生中的作用?
外因、内因、诱因三者之间关系:互相联系、互相影响,其中内因是发病基础。外因通过内因才能导致疾病发生。诱因通过影响外因或者内因而促进疾病发生。
要求我们:在分析疾病时候一定搞清病因,对因采取预防、治疗措施,效果才好。
三、发病学(一)、疾病发生的基本原理(二)、疾病发展的基本规律(一)疾病发生的本基原理1、直接作用2、神经调节机能改变3、体液调节机能改变4、细胞分子改变(二)疾病发展的基本规律1、损伤与抗损伤斗争2、因果交替规律3、局部与整体辩证统一(二)疾病发展的基本规律损伤抗损伤烧伤,高温引起的皮肤、组织坏死,大量渗出引起的循环血量减少,血压下降等白细胞增加、微动脉收缩、心率加快、心输出量增加等损伤与抗损伤贯穿于疾病的全过程,双方作用力量对比,决定着疾病的发展方向和结局。当损伤性变化占优势时,病情就恶化,甚至造成死亡,反之,病情趋向缓解或痊愈。损伤与抗损伤之间无严格的界线,有些变化可有双重作用,并且可以相互转化。烧伤早期的血管收缩有助于维持动脉血压具有抗损伤意义,而持续收缩,就会加重组织器官的缺血、缺氧,甚至造成组织的坏死和器官的功能障碍。(二)疾病发展的基本规律因果转化是指在原始病因作用下,机体发生某种损伤性变化,这种变化一方面作为结果,同时又作为新的原因引起新的变化,原因、结果交替出现,互相转化,推动疾病的发展。大出血→血容量减少、血压下降→反射性小血管收缩→组织缺氧→微循环淤血→回心血量锐减→心输出量减少→加重组织缺氧→大量血液瘀积在微循环内→心输出量进一步减少…如此循环,致使每一次因果转换均可使病情进一步恶化。疾病中因果交替规律的发展,常可形成恶性循环,从而使疾病不断恶化、直到死亡。但如经过恰当的治疗,在疾病的康复过程中也可形成良性循环,从而促进机体的康复。(二)疾病发展的基本规律任何疾病,基本上都是整体疾病,任何疾病都有局部表现和全身反应。在疾病过程中局部与整体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肺结核的病变主要在肺,但一般都会出现发热、盗汗、乏力及血沉加快等全身反应。如果肺结核病变越重,全身反应也会越大,反之,肺部病变轻,全身反应也会小;另一方面,当机体抵抗力增强时,肺部病变可以局限化甚至痊愈,抵抗力下降时,肺部病变可以发展,甚至扩散到其它部位。只有正确认识疾病中局部与整体的关系,才能无误地采取有效措施。
时间经过三、疾病的经过病因作用出现一般症状特征症状出现疾病发展转化潜伏期前驱期症状明显期痊愈或死亡转归期㈠潜伏期:从病因作用机体起到一般症状开始出现之前。此时从表面上看,机体仍似健康,还没有出现自觉和他觉的疾病症状。㈡前驱期:出现一般症状后到特异性症状出现之前。如疲劳不适,食欲不振,头痛,发热等,症状不明显也不固定。㈢症状明显期:疾病的特异症状出现。㈣转归期:疾病发展到最后阶段,即疾病的结局。取决于疾病过程中损伤和抗损伤的斗争发展趋势。①损伤<抗损伤恢复健康②损伤≈抗损伤迁延不愈③损伤>抗损伤死亡按照病程长短:最急性型:突然死亡。亚急性型:3-6周急性型:数小时~2-3周慢性型:6周以上~数年以上几种类型可以互相转化四、疾病的分类按照病因
:普通病:营养缺乏病等传染病:猪瘟、新城疫、口蹄疫等遗传病:先天性遗传缺陷免疫性疾病:过敏反应性疾病四、疾病的分类患病系统分类
:呼吸系统疾病:肺炎消化系统疾病:肠炎泌尿系统疾病:肾炎神经系统疾病:脑炎四、疾病的分类五、疾病的转归
⒈完全康复(痊愈)
⒉不完全康复(不完全痊愈)
心内膜炎心瓣膜闭锁不全
⒊死亡
生命活动的终止呼吸和心跳停止,各种反映消失。传统死亡三个阶段
⑴濒死期(临终状态):大脑功能(脑干以上)明显抑制,各系统机能明显减弱,心跳呼吸极度微弱,此期长者1-2天,短者数分钟,猝死者无明显的濒死期。传统死亡三个阶段⑵临床死亡期:神经抑制波及延脑,心跳、呼吸完全停止,反射消失。但组织内仍进行着微弱的代谢。此期仍是生命的可逆阶段,还要采取各种积极的抢救措施,猝死病人更应抢救,常有复活的可能。传统死亡三个阶段⑶生物学死亡期:死亡的不可逆阶段,中枢神经系统及其它器官系统的代谢和功能相继停止尸冷、尸僵、尸斑,最后尸体腐败。脑死亡脑死亡:死亡是机体作为一个整体功能的永久性停止,包括大脑皮层功能和脑干各部分功能的丧失。死亡判定新标准判断脑死亡依据⑴自主呼吸停止;⑵对外界刺激完全失去反应。⑶脑干神经反射消失;(如瞳孔反射,角膜反射,咳嗽反射等均消失);⑷瞳孔散大、固定;⑸脑电波消失,呈平直线;⑹脑血循环完全停止(脑血管造影)附:应激
1、应激反应:是指机体在受到各种较强内外环境因素刺激时所出现的非特异性全身反应(如心跳加快、血压升高、肌肉紧张等)。
任何刺激,只要达到一定程度,除了引起与刺激因素直接相关的特异性变化外,还可引起一组与刺激因素的性质无关的全身性非特异反应。
2、应激原:引起应激的刺激因素。
(1)不良饲养管理方式:如陌生环境、陌生器具、环境不安静等。
(2)饥渴、寒冷、过热、运输、噪音、去角、去势、断奶和预防注射等。
(3)致病因素:如感染、中毒、创伤、高温、低温、电离辐射、缺氧、精神紧张、肌肉疲劳等。
3、应激作用:
应激反应可提高机体的准备状态,有利于机体的战斗或逃避;有利于在变动的环境中维持机体的自稳态,增强适应能力。
应激反应的本质是防御性保护性的,以对抗各种强烈刺激的损伤性作用。但超过一定限度就会引起应激性疾病,出现一系列机能代谢紊乱和结构损伤,这种应激为病理性应激、应激综合症、应激性疾病、适应性疾病。4、应激过程:
应激原持续作用于机体,则应激表现为一个动态的连续过程,称为全身适应综合征分为三期:(1)动员期(2)抵抗期(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幼儿园获奖公开课:小班体育《板凳乐》微课件
- 护士服务礼仪与沟通技巧课件
- 2型糖尿病护理教学查房
- XX医药连锁药店管理咨询项目
- 电工电子技术 课件 14.电风扇监控装置的安装与调试
- 咖啡行业发展趋势
- 垃圾分类处理培训
- 不动产业务培训
- 创新管理的思路与方法
- 建工一切险培训
- 2025年度洗车服务与车辆检测中心合作承包合同3篇
- 服务质量、进度、保密等保证措施231521
- 安全五项公示制度模版(2篇)
- 100部爱国主义电影
- 冬季除雪保畅作业安全培训
- 《髋关节解剖》课件
- 心脏外科围手术期康复
- 中小学校食品安全与膳食经费管理工作指引
- 35kV及以上变电站电气安装工程竣工资料
- 糖尿病足压疮护理
- 对项目施工管理的总体安排和总体施工组织布置及规划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