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初中作文1000字-端午节初中作文大全_第1页
端午节初中作文1000字-端午节初中作文大全_第2页
端午节初中作文1000字-端午节初中作文大全_第3页
端午节初中作文1000字-端午节初中作文大全_第4页
端午节初中作文1000字-端午节初中作文大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端午节初中作文1000字.端午节初中作文大全

端午节初中作文1000字(一)

端午节,是我们中国人的节日。今年的端午节是6月23日,离今天

也不远了。端午节有许多传说,我来给你讲一讲吧!端午节是古老的

传统节日,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多年历史。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

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

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

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

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公元前278年,秦军攻

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

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

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

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

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

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

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

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

发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

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端午节除了有故事,还有习俗。公元

前340年,爱国诗人、楚国大夫屈原,面临亡国之痛,于五月五日,

悲愤地怀抱大石投汩罗江。为了不使鱼虾损伤他的躯体,人们纷纷把

竹筒装米投入江中。以后,为了表示对屈原的崇敬和怀念,每到这一

天,人们便竹筒装米,投入祭奠,这就是我国最早的粽子一一“筒粽”

的由来。为什么后来又用艾叶或苇叶、荷叶包粽子呢?《初学记》中

有这样的记载:汉代建武年间,长沙人晚间梦见一人,自称是三闾大

夫(屈原的官名),对他说:“你们祭祀的东西,都被江中的蛟龙偷去

了,以后可用艾叶包住,将五色丝线捆好,蛟龙最怕这两样东西。”

于是,人们便以“菰叶裹黍”,做成“角黍”。世代相传,逐渐发展

为我国端午节食品。清代乾隆皇帝,端午节在宫中吃了九子粽后,龙

颜大喜,赞不绝口,欣然赋诗一首:“四时花竟巧,九子粽争新。”

九子粽:是粽子的一种,即为九只粽连成一串,有大有小,大的在上,

小的在下,形状各异,非常好看。

并且九种颜色的丝线扎成,形成五彩缤纷。九子粽大多是作为馈赠亲

友的礼物,如母亲送给出嫁的女儿、婆婆送给新婚的礼物等,因为“粽

子”谐音“中子”,民间有吃了“粽子”能得儿子的风俗,故“九子

粽”便是多子多福的象征。清代诗人吴曼云,也写有一首赞美九子粽

的诗篇:“裹就连筒米宿春,九子彩缕扎重重,青菰褪尽云肤白,

笑说厨娘藕复松。”祝大家端午节快乐!

端午节初中作文1000字(二)

五月初五是端午节,又名端阳节,诗人节,女儿节,……这天,因为

天降小雨,所以我便在自家过节了。

早上,我早早地起床,趁妈妈还在睡觉的当儿,我蹑手蹑脚地走进书

房,拿出卡纸,做了一张节日贺卡,贺卡上有我画的妈妈的笑脸,还

有我用纸做的小百合花,我还在卡上面写下了对妈妈的祝福,贺卡做

好后,我悄悄地走进妈妈的床边,把贺卡放到妈妈的枕边,可是不小

心把剪刀弄掉了“咚”的一声,妈妈被惊醒了,我像受惊的小鹿一样,

慌忙跑到厨房躲了起来,等了一会儿,见妈妈没出来,我又再次走到

妈妈身边,发现妈妈已经安心地在睡觉了,我也小心翼翼地爬到床上,

实然间,妈妈便坐了起来,高兴地说到:“宝贝,我们去包粽子吧,

今天是端午节哦。”

我疑惑不解地问妈妈:“为什么要包粽子啊,我们不是买有绿豆糕,

咸蛋吗?况且咱家也没包粽子的料啊?”妈妈神秘的笑着说:呵呵,

我昨天买了回来,叮叮,这不是吗?于是我就在妈妈的指导下开始包

粽子,妈妈还给我讲,宝贝,你知道端午节的来历吗?每个节气都会

有来历的哦,你知道屈原吗,他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提出联

齐抗秦,遭到贵族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

沅、湘等地。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看到自己的祖

国被侵略,心如刀割,悲愤地抱石投汨罗江而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

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

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

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

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

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

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

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哦,原来端午节还隐含有这样一个凄美的故事啊"!我不禁惊叹至U,

恩,我们大功告成,现在该上笼蒸了,过了十分钟,我们就会闻到一

股清香味,话还没说完,这时我家的门铃响了,我赶急去开门,原来

是小姨和表弟两人,她们手上拿了一捆艾叶,妈妈还说到:“昨天本

想买的,居然卖完了,没想到你们送来了,正好插在窗上”。妈妈拿

出了刚煮好的蛋来招待,小姨还让我和表弟碰鸭蛋,谁先破谁就先来

诗歌朗诵,这个提议好,我们几个人高兴的欢呼,在艾叶香和粽子香

味的熏陶下,我们每个人都大声地带着感情的读了起来,仿佛在进行

诗朗诵比赛似的,真好玩,粽子熟了,真香啊,吃着自己亲手包的粽

子感觉就是不一样,“妈妈,明年我们还要自己包粽子,"我说道:

“只有自己努力取得成果才是最开心的。”“这就对头,我的宝贝今

天又开窍啦!"妈妈满脸笑容的说道。“宝贝,记得等会给你爸爸电

话哦,让他在外面也要吃好哦!”

啊!今天真是美好的一天,不仅吃到自己包的粽子,还和小表弟进行

诗朗诵比拼,虽然没有比个胜负来,但是心情也是开心,还有下半场

留着明年再来拼吧,朋友们,你们还知道端午节的故事吗,那么也给

我讲讲吧!

端午节初中作文1000字(三)

最早出现的端午时食,应属西汉的“枭羹”。《史记》“武帝本纪”

注引如淳言:“汉使东郡送枭,五月五日为枭羹以赐百官。以恶鸟,

故食之”。大约因为枭不易捕捉,所以吃枭羹的习俗并没有持续下来。

锂是端午的主角-粽子,在稍晚的东汉就已出现。一直要到晋朝,粽

子才成为端午的应节食品。《风土记》:“五月五日,与夏至同……

先此二节一日,又以菰叶裹黏米,杂以粟,以淳浓灰汁煮之令熟。同

时又有另一种端午节食,称为“龟”也只在晋朝昙花一现,随即销声

匿迹。只有《风土记》中称为“角黍”的粽子,因为附会在屈原的传

说上,千百年来,成为人欢迎的端午节食。吃粽子“粽子香,香厨房。

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端阳,那

儿端阳,处处都端阳。”这是旧时流行甚广的一首描写过端午节的民

谣。总体上说,各地人民过端午节的习俗大同小异,而端午节吃粽子,

古往今来,中国各地都一样。粽子最早出现在春秋时期,当时主要有

两种粽子,用菰叶(菱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

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

到晋代,端午食粽子成为全国性风俗,“仲夏端午,烹鹫角黍”,这

是西晋周处所作《风土记》一书中的明确记载。当时包粽子的原料除

米外,还添加中药材益智仁,称“益智粽”。到了唐代,粽子已经成

为端午节的必备食品。唐人姚合“渚闹渔歌响,风和角粽香”的诗句,

反映了当(转载自,请保留此标记。)时食粽之普遍。宋代时,出现

了用“艾叶浸米裹之”的“艾香粽子”。元代的粽子包裹料已从菰叶

变革为箸叶,突破了菰叶的季节局限。明代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

附加料已出现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核桃,品种更加丰富多彩。

今天流行的“火腿粽子”则出现在清代乾隆年间。。如今的粽子更是

多种多样,璀璨纷呈。

现今各地的粽子,一般都用箸壳包糯米,但内含的花色则根据各地特

产和风俗而定,的有桂圆粽、肉粽、水晶粽、莲蓉粽、蜜饯粽、板栗

粽、辣粽、酸菜粽、火腿粽、咸蛋粽等等饮雄黄酒端午饮雄黄酒的习

俗,从前在长江流域地区极为盛行。古语曾说“饮了雄黄酒,病魔都

远走”。雄黄是一种矿物质,俗称“鸡冠石”,其主要成分是硫化碑,

并含有汞,有毒。一般饮用的雄黄酒,只是在白酒或自酿的黄酒里加

入微量雄黄而成,无纯饮的。雄黄酒有杀菌驱虫解五毒的功效,中医

还用来治皮肤病。在没有碘酒之类消毒剂的古代,用雄黄泡酒,可以

祛毒解痒。未到喝酒年龄的小孩子,大人则给他们的额头、耳鼻、手

足心等处涂抹上雄黄酒,意在消毒防病,虫笏不叮。古诗云:“唯有

儿时不可忘,持艾簪蒲额头王。”意思是说端午节这天,孩子们拿了

艾叶,戴上菖蒲,额头上用雄黄酒写了“王”字,以辟邪防疫。把雄

黄酒洒在墙角、床底等处,可以驱虫,清洁环境。

但现代科学研究表明,雄黄酒外用尚可,饮则有害,必须慎用。

端午节初中作文1000字(四)

“初一糕,初二粽,初三螺,初四桃,初五插艾……”每当姥姥念起

这些歌谣,我就知道端午节快到了。每年端午节前后我们小孩子便会

挎上篮子和姥姥、姥爷一起上山去采艾草。

到了初五这一天,家家户户门上都会插上艾草,据说艾草会镇邪辟灾。

当然在我们看来,只要闻一闻那清新又奇异的艾草的清香和采集艾草

的过程对我们来说就是一件快乐的事情,所以每年我和伙伴们都争着

到山上去采集大片的艾草,也采下大片的快乐,并且把快乐分享给大

家。包粽子是端午节的传统之一,今年端午这一天姥姥、姥爷早就准

备了粽叶、糯米、大枣、豆沙和草绳……一些材料来包粽子,糯米要

用凉水泡一泡,包出来的粽子才会粘。

等所有的准备工作都做好了,我和姥姥便会坐下来包粽子,先拿出一

片粽叶把它卷成三角锥体形状,往里面装入糯米和大枣,再将多出的

粽叶折回包好,再用草绳一捆一个立体三角形的粽子就包好了。不长

时间我们就包出了满满一盆形态各异的粽子。可以下锅煮了,只见姥

姥把包好的粽子像赶鸭子似地倒入锅里,和粽子一起入锅的还有圆溜

溜的鸡蛋,一小时过去了,终于可以出锅了,姥姥和妈妈一起把粽子

和鸡蛋从锅里捞出来,全家人围在一起吃粽子、吃鸡蛋。

吃完了粽子我又和姥姥学起了缝香包,姥姥一边缝一边对我说:“以

前香包一是避邪,二是为讨吉利。传说屈原投江的时候正是夏天,蚊

虫四飞,老百姓唯恐屈原遗体遭叮咬,就纷纷用艾草点燃,用艾草烟

熏蚊虫,后来有人建议,可以用布来包裹檀香……延续到后来人们用

针线缝好香包后,再串上一根布绳,挂到脖子上,每人一串,预示着

蚊虫污物不敢靠近,慢慢地流传下来,端午做香包就成了中国的传统

习俗”。边说边缝,一个漂亮的香包做好了,带在脖子上一丝淡淡的

香气散发出来。全家人围坐在一起看着电视,这时电视正在播映的节

目是“赛龙舟”,只见每支龙舟上都有好多的人奋力的挥舞着小桨整

齐地划着,我们被节目中紧张的气氛和壮观的场面吸引着,姥爷告诉

我:“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

相传起源于古时候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

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却不见屈原的踪迹。从那以后

每年的五月初五用划龙舟,借划龙舟驱散江中的鱼,以免鱼吃掉屈原

的身体。延续到现在端午赛龙舟就成了一种习俗”。

今年是我小学阶段的最后一个端午节,我过得很有意义,我参与了采

集艾草、包粽子、缝香包还了解了赛龙舟的典故。和家人在一起过节

很幸福!

端午节初中作文1000字(五)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渺渺,不能洗得直臣

冤。”这是唐代文秀的《端午》。过几天就是中国非常重要的节日一一

端午。

我知道很多关于端午的来历和传说,在今天,我就来讲给大家听吧!

我还有自己的真实事例!

公元前229年,战国时代楚秦夺霸权,诗人屈原列右大夫,很受楚国

器重。后来,屈原的主张遭到上官大夫靳尚为首的守旧派的反对,他

们不断在楚怀王的面前诋毁屈原,楚怀王渐渐疏远了屈原。秦国攻占

了楚国八座城池,接着又派使臣请楚怀王去秦国议和,屈原看破了秦

王的阴谋,昌死进宫陈述利害,楚怀王不但不听,反而将屈原逐出郢

都。楚怀王如期赴会,一到秦国就被囚禁起来,楚怀王悔恨交加,忧

郁成疾,三年后客死于秦国。楚顷襄王即位不久,秦王又能派兵攻打

楚国,顷襄王仓惶撤离京城,秦兵攻占郢都,屈原在流放途中,接连

听到楚怀王客死、郢都攻破的噩耗后,万念惧灰,仰天长吧一声,投

入了滚滚激流的汩罗江,江上渔夫和岸上的百姓听说屈原大夫投江自

尽,都纷纷来到江上奋力打捞屈原的尸体,同时拿来粽子、鸡蛋投入

江中。有些郎中还把雄黄酒倒入江中,以便药昏蛟龙水兽使屈原大夫

尸体免遭伤害,从此,每年5月初的屈原投江殉难日,楚国人民都到

江上划龙舟,投粽子,从此来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端午节风俗就这

样流传下来。

端午节亦称端五,是我国最大的传统节日之一,“端”的意思和“初”

相同,称“端午”也就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