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云南省大理市下关第一中学上学期高一年级期末考试语文试卷_第1页
2021-2022学年云南省大理市下关第一中学上学期高一年级期末考试语文试卷_第2页
2021-2022学年云南省大理市下关第一中学上学期高一年级期末考试语文试卷_第3页
2021-2022学年云南省大理市下关第一中学上学期高一年级期末考试语文试卷_第4页
2021-2022学年云南省大理市下关第一中学上学期高一年级期末考试语文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下关一中教育集团2021~2022学年高一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语文试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硬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3.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剑侠小说是武侠小说的分支,炼剑学艺和创术行侠是剑侠小说的两大主题,这两大主题又源自中国民间文化心理的两个支撑点——剑崇拜与游侠精神。围绕这两大主题所衍生出来的许多的炼剑修行、镇妖诛邪、斩奸除佞、医扶正义的人物形象和传奇故事,都是中国民间文化心理在文学中的集中表现。“剑侠”一词,北宋时期已有记载。苏东坡在《渔樵闲话录》中就曾对唐传奇中的女剑侠发出感慨:"噫!吾闻剑侠世有之矣!然以女子柔弱之质,而能持刀以决凶人之首,非以有神术所资,恶能是战!”宋洪迈《夷坚志补》卷一四“郭轮观灯”篇中也有“剑侠”称谓出现。在此之前,虽已有剑侠小说风行于世,但时人尚未以“剑侠”名之。至明代始有人在《太平广记》“豪侠”类的基础上辑唐宋剑侠小说精品编成《剑侠传)一书,“剑侠小说”遂成为此类小说的固定称谓。唐代以前,未有成熟之剑侠小说问世,但有些作品可看作剑侠小说的雏形。(搜神记·三王墓》是比较重要的作品。这篇小说以铸剑传说为题材,突出宣扬了干将之子赤比的不屈不挠的复仇与反抗精神。小说将复仇与反抗暴政联系起来,望造了一位自掌正义、为民申冤的侠客形象。这篇小说有剑有侠,剑与侠都是不可或缺的情节要素,推动了后世的剑侠小说创作。受时代风气之影响,魏晋小说情节怪诞,侠客虽以法力行使人间,但此时“剑术”未成。唐代是剑侠小说的勃兴时期。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军阀混战,社会动荡不安,百姓陷入水深火热之中。此时佛道二教十分流行,人们对宗教深信不疑。加上叙事文体的发展完善,传奇小说的日臻成熟,剑侠小说的大量涌现也就顺理成章了。唐代剑侠小说有数十篇,其中《虬髯客传》《聂隐娘》《红线》《昆仑奴》《崔慎思妾》《贾人妻》《义侠》《僧侠》《兰陵老人》《京西店老人》等篇都是极其影响的作品。唐代剑使小说不仅数量较多,而且质量优异,在中国剑侠小说的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后世剑侠小说的人物形象情节模式、叙事手法和“创术”演示,几乎都可以在这里找到依据。宋元人创作的剑侠小说偏于对唐人小说的模仿,缺乏创新,在情节上不如前人曲折、生动,文笔也没有唐人的气势,人物形象更是远不及唐人小说有神采,但也有自己的特色。宋元剑侠小说之“剑术”猫写,侧重道教法术,如咒语、画符、托梦、隐形之类,与唐代剑侠小说有所不同。再有,宋元剑侠小说内容往往涉及国土沦陷、流浪思乡、亡国之恨。此种差别当与宋元时代道教广为流行,以及异族入侵、百姓背井离乡、流离失所的现实有关。明代是剑侠小说创作的低潮,但有两篇小说对剑侠小说的发展关系重大。一是钱希言所著文言小说集《狯园》中的《青丘子》,二是话本小说《程元玉店肆代偿钱,十一娘云岗纵谭侠》。清代是剑侠小说创作的繁荣时期。此时不但涌现出大量的文言短篇剑侠小说,还出现了《七剑十三侠》《仙侠五花剑》等长篇白话剑侠小说。很多著名的文人如王士禛、蒲松龄、纪昀、袁枚、沈起凤等都加入了作者的行列。尤其到了晚清,社会激荡,民生多艰,这类小说更是充斥坊间,广为流传,在小说内容上,这一期的剑侠小说都自觉地将善恶、忠奸的斗争作为小说的重要情节,剑剑侠凭借神术入世行侠,造福人类。小说的作者想象力丰富,剑术描写神奇诡异,匪夷所思。清代剑侠小说不但剑术描写神奇,而且炼剑的过程与运剑的方法往往与儒释道的传统观念互相融合,儒家的经世致用、佛教的神通、道教的法术和民间对剑的崇拜心理会合,一起构成神奇剑术的理论依据。如此修炼出来的剑术,自然既具有儒家的伦理道德倾向,又有着佛道救人济物、镇妖除邪的宗教救世精神。清代剑侠小说上承唐代剑侠小说的余绪,下开民国剑侠小说的先河,承上启下,影响深远。(摘编自罗立群《中国古代剑侠小说的发展及文化特质》)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为剑侠小说的两大主题,炼剑学艺、剑术行侠分别源自剑崇拜、游侠精神这两个民间文化心理支撑点。B.唐代以前虽然未有成熟的剑侠小说问世,但其雏形已经出现,《搜神记·三王墓》就是一个重要例子。C.宋元时异族人侵、百姓背井离乡,这种现实影响了当时的剑侠小说,小说内容多涉及国土沦陷、流浪思乡等。D.清代剑侠小说中炼剑的过程与运剑的方法往往融合了儒家经世致用、佛教神通、道教法术以及剑崇拜心理。2.下列对原文论证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第三段列举《虬髯客传》等小说,是为了说明唐代是剑侠小说的勃兴时期。B.文章第二至六段,以时间为序阐述了中国古代剑侠小说的发展历程,逻辑清晰。C.文章采用总分结构,在论述过程中大量引用文献,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文化底蕴。D.文章在分析宋元时期剑侠小说时,既指出其不足,又点明其独特之处,具有思辨性。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苏东坡《渔樵闲话录》和洪迈《夷坚志补》中都出现了“剑侠”的称谓,可见北宋时期剑侠小说已经普遍流行。B.魏晋小说情节怪诞,书中侠客多以法力行侠人间,而没有使用剑术,故这一时期并没有出现成熟的剑侠小说。C.唐是代剑侠小说的勃兴时期,主要因为安史之乱后社会动荡不安,人们寄希望于佛道二教,对它们深信不疑。D.清代剑侠小说的繁荣体现在多个方而,如涌现大量文言短篇,出现白话长篇,很多著名文人加入创作行列等。好教育云平台()(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材料一: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城里人可以用土气来藐视乡下人,但是乡下,“土”是他们的命根。农业和游牧或工业不同,它是直接取资于土地的。游牧的人可以逐水草而居,飘忽无定;做工业的人可以择地而居,迁移无碍;而种地的人却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伺候庄稼的老农也因之像是半身插入了土里,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直接靠农业来谋生的人是粘着在土地上的。我遇见过一位在张北一带研究语言的朋友。我问他说在这一带的语言中有没有受蒙古话的影响。他摇了摇头,不但语言上看不出什么影响,其他方面也很少。他接着说:“村子里几百年来老是这几个姓,我从墓碑上去重构每家的家谱,清清楚楚的,一直到现在还是那些人。乡里的人口似乎是附着在土上的,一代一代的下去,不太有变动。”——这结论自然应当加以条件的,但是大体上说,这是乡土社会的特性之一。我们很可以相信,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大早大水,连年兵乱,可以使一部分农民抛井离乡;即使像抗战这样大事件所引起基层人口的流动,我相信还是微乎其微的。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村与村之间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的往来也必然疏少。我们很可以说,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一个村子里的人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我们大家是熟人,打个招呼就是了,还用得着多说么?”——这类的话已经成了我们现代社会的阻碍。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这不是见外了么?”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这信任并非没有根据的,其实最可靠也没有了,因为这是规矩。西洋的商人到现在还时常说中国人的信用是天生的,类于神话的故事真多:说是某人接到了大批磁器,还是他祖父在中国时订的货,一文不要的交了来,还说着许多不能及早寄出的抱歉话。——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热悉到不加思索时的可靠性。在我们社会的激速变迁中,从乡土社会进入现在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应付的。(摘自《乡土中国》,有删改)材料二:近10年来,8090后出生的农二代成为进城务工的主力军。他们在社会特征上体现出很强的入城不回村领向。在迁移模式上,农二代不仅如农一代那样,一如既往地离土出村,而且更多选择跨省份流动、前往东部地区以及大中城市务工经商。研究发现,农二代前往东部省份务工的概率高出农一代大约10%;农二代明显偏好在地级以上大中城市务工,比例高达54.9%;流入地级以上城市的农民工比重仍在持续上升;在跨省份流动农民工中,80%流入地级以上大中城市;省份内流动农民工则有54.6%流入地级以上大中城市。农二代对在城家庭生活的重视以及对加强子女教育的期望提高。农二代举家迁移比重上升,数据显示,2014年,举家外出的农民工占外出农民工总量的比例达到21.27%。农二代发生“夫妻迁移”或“举家迁移”的概率显著高于农一代。有研究表明,在长三角等地区,改善子女教育是农民工选择家庭迁移的首要动机。在城里购房与在乡下建房呈此涨彼落之势。根据2016年农民工监测报告,进城农民工的购房比例在不断提高,当年购房者占农民工总数的17.8%。农二代购房意愿也比本地农业户籍居民高出很多。一些买不起房的家庭甚至在县城租房陪读。与农一代孩子留守乡村的模式相比、农二代在通过自己的努力减低家庭分割对孩子教育的伤害。相关研究表明,农二代对城市的融入意愿显著高于农一代,他们普遍对城市价值更为认同。农二代在休闲娱乐方式上越来越多元化,并乐于通过商场、公园等城市公共设施进行休闲娱乐活动。与之形成鲜明对照,在过年等节庆与仪式,或者说这类乡土社会的文化与社会关系汇聚的场合,农二代却更少“在场”,不少人在春节期间返乡也很多住在县城或乡镇的酒店,再开车回到村里,并且不会选择长时间停留。作为可能是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批离开村庄的人群,他们的“出村不回村”,正在令乡土中国日益变为回不去的“故土”————乡村制度、传统乡土社会的人际关系,以及以“礼治秩序”为代表的传统文化价值规范都在这一场村庄转型中面临严重的冲击与挑战。(摘自《从乡土中国到城乡中国————中国转型的乡村变迁视角》,有删改)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在乡土社会中,基层人口是不流动的。B.在西洋的商人眼中,中国人天生就讲信用,这点在很多的神话故事中都能得到印证。C.与农一代不同,农二代选择离土出村,跨跨份流动,前往东部地区和大中城市务工经商。D.越来越多的农二代在城里购房而不太愿意在乡下建房,其购房意愿高于本地农业户籍居民。5.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一在论述乡下人的“土”时,将农业与游牧、工业进行比较,使结论更具说服力。B.材料一作者以遇见过的研究语言的朋友所说的情况,论证了乡土社会流动性小的特性。C.材料二在解释农二代有很强的入城不回村的倾向时,层层递进,使文章富有深度D.材料二在说明具体问题时,善于用数据说话,这样可以使文章更准确,更具说服力。6.依据材料简要分析“农二代”入城不回村的原因。(6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狗不理冯骐才天津人讲吃讲玩不讲穿,把讲穿的事儿留给上海人。上海人重外表,天津人重实惠。人活世上,吃饱第一。天津人说,衣服穿给人看,肉吃在自己肚里;上海人说,穿绫罗绸缎是自己美,吃山珍海味一样是向人显摆。天津人反问:那么狗不理包子呢,吃给谁看?谁吃谁美。天津人吃的玩的全不贵,吃得解馋玩得过瘾就行。天津人吃的三大样————十八街麻花耳朵眼炸糕狗不理包子,不就是一点面一点糖一点肉吗?玩的三大样—————泥人张风筝魏杨柳青年画,不就是一块泥一张纸一点颜色吗?非金非银非玉非翡翠非象牙,可在这儿讲究的不是材料,是手艺,不论泥的面的纸的草的布的,到了身怀绝技的手艺人手里一摆弄,就像从天上掉下来的宝贝了。运河边上卖包子的狗子,是当年跟随他爹打武清来到天津的。他的大名高贵友,只有他参知道;别人知道的是他爹天天呼他叫他的小名:狗子。那时候穷人家的孩子不好活,都得起个贱名,狗子、狗剩、梆子、二傻、疙瘩等等,为了叫阎王爷听见不当个东西,看不上,想不到,领不走。在市面上谁拿这种狗子当人?有活儿叫他干就是了。他爹的大名也没人知道,只知道姓高,人称他老高;狗子人焉不说话,可嘴上不说话的人,心里不见得没想法。老高没能耐,他卖的包子不过一块面皮包一团馅,皮厚馅少,肉少菜多,这种包子专卖给在码头扛活儿的脚夫吃。干重活的人,有点肉就有吃头,皮厚了反倒能搪时候。反正有人吃就有钱赚,不管多少,能养活一家人就给老天爷磕头了。他家包子这点事,老高活着时老高说了算。老高死了后狗子说了算。狗子打小就从侯家后街边的一家卖杂碎的铺子里喝出肚汤鲜,他就尝试着拿肚汤排骨汤拌馅。他还从大胡同一家小铺的烧卖中吃到肉馅下边油汁的妙处,由此想到要是包子有油,更滑更香更入口更解馋,他便在包馅时放上一小块猪油。之外,还刻意在包子模样上来点花活,皮捏得紧,褶捏得多,一圈十八褶,看上去像朵花。一咬一兜油,一口一嘴鲜,这改良的包子一上市,像炮台的炮,一炮打得震天响。天天来吃包子的比看戏的人还多。狗子再忙,也是全家忙,不找外人帮,怕人摸了他的底。顶忙的时候,就在门前放一摞一摞大海碗,一筐筷子,买包子的把钱撂在碗里。狗子见钱就往身边钱箱里一倒,碗里盛上十个八个包子就完事,一句话没有。你问他话,他也不答,哪有空儿答?这便招来闲话:“狗子行呀,不理人啦!”别的包子铺干脆骂他“狗不理”,想把他的包子骂“砸”了。狗子的包子原本没有店名,这一来,反倒有了名。人一提他的包子就是“狗不理”。虽是骂名,也出了名。天津卫是官商两界的天下。能不能出大名,还得看是否合官场和市场的口味。先说市场,在市场出名,要看你有无卖点。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好名没人稀罕,骂名人人好奇““狗不理”是骂名,却好玩好笑好说好传好记,里边好像还有点故事,狗子再把包子做得好吃,“狗不理”这骂名反成了在市场扬名立万的大名了!再说官场。三岔河口那边有两三个兵营,大兵们都喜欢吃狗不理的包子。这年直隶总督袁世凯来天津,营中官员拜见袁大人,心想大人山珍海味天天吃,早吃厌了,不如送两屉狗不理包子,就叫狗子添油加肉,精工细做,蒸了两屉,赶在午饭时候,趁热送来。狗子有心眼儿,花钱买好衙门里的人,在袁大人用餐时先送上狗不理。人吃东西时,第一口总是香。袁大人一口咬上去,满嘴流油,满口喷香,心中大喜说:“我这辈子头次吃这么好吃的包子”营官自然得了重赏。转过几天,袁大人返京,寻思着给老佛爷慈禧带点什么稀罕东西。谁知官场都是同样想法,袁大人想,老佛爷平时四海珍奇,嘛见不着?鱼翅燕窝,嘛吃不到?花上好多钱,太后不新鲜,不如送上前几天在天津吃的那个狗不理包子,就派人办好办精,弄到京城,花钱买好御膳房的人,赶在慈禧午间用餐时,蒸热了最先送上,并嘱咐说:“这是袁大人从天津回来特意孝敬您的。”悲禧一咬,喷香流油,勾起如狼似虎的胃口。慈禧一连吃了六个,别的任嘛不吃,还说了这么一句:“老天爷吃了也保管说好!”这句话跟着从宫里传到宫外,从京城传到天津。金口一开,天下大吉,狗不理名满四海。直贯当今。(选自《收获》)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擅长在平淡叙述中营造不平常的效果,看似平淡地记录了“狗不理”从出现到兴盛的传奇故事,却具有不平常的文化内涵。B.小说故事曲折生动有趣,狗子“花钱买好衙门里的人”,袁大人“花钱买好御膳房的人”等情节。展现了当时行贿成风的社会背景,揭示了小说主旨。C.小说使用了一些天津方言,使作品具有浓郁的天津地方特色。运用一些有意不断句的句子,传神地表现了“天津人对那些东西非常然悉,一口气就能说出”的特点。D.小说选材独特新颖,以民间故事为创作素材,将笔触伸向市井小民,以艺术的手法展开叙写、开掘生活底蕴咀嚼人生况味。8.小说在刻画狗子这个形象时,突出了他的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9.小说前三段在布局谋篇上独具匠心,请结合作品分析其作用。(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8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炊,人多厌之者。尝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数月,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食。食时信往,不为具食。信亦知其意,怒,竟绝去。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于是信熟视之,俯出胯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及项梁渡淮,信仗剑从之,居麾下,无所知名。项梁败,又属项羽,以为郎中。数以策干项羽,羽不用。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坐法当斩,其辈十三人皆已斩,次至信,信乃仰视,适见滕公,曰:“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膝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与语,大悦之。言于上,上拜以为治粟都尉,上未之奇也。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至南郑,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人有言于上曰:“丞相何亡。”上大怒。居一二日,何来谒上。上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上曰:“若所追者谁?”何曰:“韩信也。”上复骂曰:“诺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何曰:“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顾王策安所决耳。“王曰:“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都久居此乎!”何曰:“王计必欲东,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终亡耳”。王曰:“吾为公以为将。何曰:“虽为将,信必不留。”王曰:“以为大将。”何曰:“幸甚!”于是王欲召信拜之。何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其。”王许之。诸将皆喜,人人各自以为得大将。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节选自《史记·淮阴侯列传》)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顾王策安所决耳B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顾王策/安所决耳C.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顾王策安所决耳/D.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顾王策/安所决耳11.下列对文学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侯”是周代即有的五等爵位之首,其余四等依次是公、伯、子、男。B.治粟都尉,汉初官名,汉武帝时又名搜粟都尉,掌管生产军粮等事务。C.郎中,战国时为宫廷侍卫。自唐至清成为尚书、侍郎以下的高级官员,分掌各司事务。D.《史记》,二十四史之一,最初称为《太史公记》,是由西汉司马迁撰写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韩信因家里贫穷,吃不上饭。在亭长家寄食几个月后,亭长的妻子不给他饭吃,他一怒之下,最终离去。B.韩信身材高大,并带有刀剑,面对别人的侮辱,没有奋起反抗,满街的人都笑话韩信,认为他胆小C.韩信犯法当斩,滕公没有杀他,并把他推荐给汉王刘邦,汉王看出他有超众之才,任命他为治粟都尉。D.萧何劝说汉王一定要重用韩信,汉王说让韩信做一般将领,萧何认为不妥,最终汉王让韩信做了大将。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5分)好教育云平台()(2)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5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4—15题。西江月宋·苏轼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夜来风叶①已鸣廊②。看取眉头鬓上。酒贱③含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坊④。中秋谁与共孤光⑤。把盏凄然北望。好教育云平台()(注)①风叶:风吹树叶发出的声音。②鸣廊:在回廊上变出声响。③贱:质量低劣。④妨:;遮蔽。⑤孤光:指独在天中的月亮。14.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上片的一、二两句以梦喻世事,不仅包含了往事的辛酸,还表达了词人对命运无常、人生起伏的感慨。B.上片三、四两句,描述了秋风吹叶回响长廊的景象,由景及人,表达了词人对韶华易逝的感慨。C.“酒贱”“月明”两句,写词人正因酒质低劣而来客稀少发愁,又恰逢云遮明月,于是倍感孤独。D.全词议论、描写、抒情相结合,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辞浅意深,令人咀嚼回味。15.古人评价此词,认为整首词“凉”字贯穿全词,请结合词句具体赏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0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0分)(1)杜甫的《登高》中“”两句不仅使人联想到落叶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更能让人在秋日中品味出韶光易逝的感伤。(2)苏轼在《赤壁赋》中,用比喻的手法,感叹我们个体在天地宇宙间何其渺小的句子是:“”(3)秦观《鹊桥仙》中“”两句体现了作者独特的爱情观:只要两人心心相印,不在乎朝夕共处的长相厮守。(4)在《登泰山记》中,作者登上山巅,见到青山上覆盖着白雪,反射的光照亮了天际的句子是:“”(5)《劝学》中以马为例,从反面论证坚持的重要性的句子是:“”三、语言文字运用(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毛泽东深爱宋词,作品颇得苏辛神韵。()《念奴娇·昆仑》起句“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与《念奴娇·赤壁怀古)首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恰如刘勰《文心雕龙》所说“视通万里”“思接千载”。毛泽东自言“我的兴趣偏于豪放,不废婉约”,已表明对二者有所偏重,但他从不顾此失波。“读婉约派久了,厌倦了,要改读豪放派。豪放派读久了,又厌倦了,应当改读婉约派。”“人的心情是复杂的,所谓复杂,就是对立统一。”毛泽东对豪放婉约的辩证态度,使二者相得益彰。此论切中(),是有词论以来的真知灼见。中国古典诗词形式多样、风格迥异,而中国古代诗词文论,如陆机《文赋》、刘勰《文心雕龙),提出的众多解诗、评诗、品诗的方法,内容博大精深。毛泽东既填词也写诗,不能将毛泽东的词作与宋词相提并论,也不能简单地给诗人毛泽东贴上“豪放派”的标签。17.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A.器大声宏 珠联璧合 肯綮B.清新绮丽 珠联壁合 时弊C.器大声宏 异曲同工 肯綮D.清新绮丽 异曲同工 时弊18.文中画横线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中国古代诗词文论,如陆机《文赋》、刘勰《文心雕龙》,提出的众多解诗、品诗、评诗的方法,内容博大精深。B.中国古代诗词文论,如陆机《文赋》、刘勰《文心雕龙》,提出了众多解诗、品诗、评诗的方法,内容博大精深。C.中国古代诗词文论,如陆机《文赋》、刘勰《文心雕龙》,提出的众多评诗、解诗、品诗的方法,内容博大精深。D.中国古代诗词文论,如陆机《文赋》、刘勰《文心雕龙》、提出了众多评诗、解诗、品诗的方法,内容博大精深19.下列各项与文中画波浪线句子修辞手法一致的是(3分)A.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B.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C.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妻凄惨惨戚戚。D.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20.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词的作者往往多情而敏感,对节日常有不同的观察和联想。请将与下列诗词相关的中国传统节日的名称写在对应的横线上。(4分)①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人屠苏。 ②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③白头太守真愚甚,满插茱萸望辟邪。 ④神宫召集役灵鹊,直渡天河云作桥。①②③___ ④___2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3分)光在水下传播的距离很短,而相比之下,①,所以鱼类通常可以用声音彼此交流。那么。②?许多鱼会通过鳔来发出声音。连接在鱼鳔上与声音有关的肌肉依次收缩和放松,使鱼鳔振动,从而产生声音。除此之外③,如牙齿和骨头,在互相撞击时也会发出声音。四、写作(60分)22.观察下面的漫画。根据要求写作。(60分)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下关一中教育集团2021~2022学年高一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语文参考答案1.(3分)A【解析】“分别源自剑崇拜、游侠精神”错误。从“炼剑学艺和剑术行侠是剑侠小说的两大主题,这两大主题又源自中国民间文化心理的两个支撑点——剑崇拜与游侠精神”可知,炼剑学艺和剑术行侠应是剑崇拜与游侠精神的融合。2.(3分)C【解析】“大量引用文献”错误,原文只引用了苏轼的《渔樵闲话录》。3.(3分)D【解析】A.“可见北宋时期剑侠小说已经普遍流行”错误,原文只是为了论证“‘剑侠’一词,北宋时期已有记载”。B.“而没有使用剑术”曲解文意,原文“受时代风气之影响,魏晋小说情节怪诞,侠客虽以法力行侠人间,但此时‘剑术’未成”中“剑术”并非指侠客使用的剑术;“故这一时期并没有出现成熟的剑侠小说”强加因果,从“唐代以前,未有成熟之剑侠小说问世,但有些作品可看作剑侠小说的雏形”可知,这一时期没有出现成熟的剑侠小说,是因为受到时代发展的限制。C.“主要因为安史之乱后社会动荡不安,人们寄希望于佛道二教,对它们深信不疑”错误。“安史之乱后社会动荡不安,人们寄希望于佛道二教,对它们深信不疑”是唐代剑侠小说勃兴的社会背景,与唐代“剑侠小说的勃兴”并不构成因果关系。4.(3分)D【解析】A.“基层人口是不流动的”表述绝对,依据原文“大旱大水,连年兵乱,可以使一部分农民抛井离乡;即使像抗战这样大事件所引起基层人口的流动,我相信还是微乎其微的”可知,基层人口基本上是稳定的,流动性不大,但也有特殊情况下的流动,题干说“基层人口是不流动的”太绝对。B.“这点在很多的神话故事中都能得到印证”说法错误,依据原文“西洋的商人到现在还时常说中国人的信用是天生的,类于神话的故事真多”可知,是通过“类于神话的故事”体现中国人讲信用的程度,并不是在很多神话故事中都能得到印证。C.“与农一代不同”说法错误,依据原文“在迁移模式上,农二代不仅如农一代那样,一如既往地离土出村,而且更多选择跨省份流动、前往东部地区以及大中城市务工经商”可知,是在迁移模式上,农二代不仅如农一代那样,原文是有范围限制词语“迁移模式”的,不能笼统说“与农一代不同”。5.(3分)C【解析】“层层递进”说法错误,材料二在提出农二代有很强的入城不回村的倾向后,首先在迁移模式上,指出农二代和农一代的不同;然后指出农二代对在城家庭生活语文XG参考答案·第2页(共6页)的重视以及对加强子女教育的期望提高,与农一代不同;然后指出农二代对城市的融入意愿显著高于农一代。材料是从不同的三个角度展开阐述的,应属于并列结构,不是层层递进。6.(6分)①经济(就业)因素。大中城市经济更发达,有更多的就业选择,更具吸引力。②对完整家庭生活的重视。通常是夫妻迁移或举家迁移。③重视子女教育。对加强子女教育的期望提高,并且举家迁移也可避免家庭分割对孩子教育的伤害。④对城市价值更为认同,休闲娱乐方式更趋多元化。7.(3分)B【解析】“展现了当时行贿成风的社会背景,揭示了小说主旨”说法错误。小说的主题是介绍狗不理包子从出现到兴盛的传奇故事,不是揭露“行贿成风”。8.(6分)①出身贫寒,地位低下(身份低贱)。狗子是“穷人家的孩子”,只有贱名“狗子”。②有生意头脑,聪明。改变包子的馅料,改良包子的模样,做出更美的味道。③做事谨慎。狗子再忙,也不找外人帮,怕人摸了他的底。④精明圆滑。花钱买好衙门里的人,在袁大人用餐时先送上“狗不理”,取得了很好的效果。9.(6分)①铺垫作用,自然引出了下文“狗不理”的故事。②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展现了天津市井独有的社会风貌。③暗示了小说的主旨。身怀绝技的手艺人能将寻常的东西化为神奇的宝贝。④交待了“狗不理”能名满四海的原因,因为天津人重实惠,讲吃讲玩。10.(3分)C【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能力。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句子翻译为:“大王果真要长期在汉中称王,自然用不着韩信,如果一定要争夺天下,除了韩信就再没有可以和您计议大事的人了。但看大王怎么决策了。”“长王汉中”是“长王于汉中”的省略,状语后置,不可断开,排除A、D,“所与计事者”作“无”的宾语,后边断开,故选C.11.(3分)A【解析】此题考查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A项“是周代即有的五等爵位之首”错误,首位是“公”。公侯伯子男。故选A.12.(3分)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本题中,“汉王看出他有超众之才”错误,原文中“上未之奇也”。故选C.语文XG参考答案·第3页(共6页)13.(10分)翻译:(1)(5分)韩信估计萧何等人已经多次向汉王推荐自己,(但)汉王不任用自己,就逃跑了。(2)(5分)大王向来对人轻慢不讲礼节,如今任命大将军就像呼喊小孩儿一样,这就是韩信要离去的原因啊。【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本题中,第一句中,“度”,估计;“数”,多次;“上不我用”,宾语前置;“亡”,逃跑。第二句中,“素”,向来,平素;“所以”,……的原因;“去”,离去。14.(3分)C【解析】C项,“‘酒贱’‘月明’两句,写词人正因酒质低劣而来客稀少发愁,又恰逢云遮明月,于是倍感孤独”理解错误。“酒贱”是因为“人贱”,暗指身遭贬斥,受人冷遇。“月明”句隐喻小人当道,君子遭谗。在这静寂的夜里,在这皓月当空之时,清秋的寒气阵阵袭人,此时,苏轼心中的孤独凄凉之感是难以排遣的。作者为自己忠而被谤,谪居偏地黄州,政治抱负难于发挥而深感忧伤苦闷,而此情此景,唯有对月把孤盏聊以解忧愁了。故选C.15.(6分)①秋景寒凉(风叶鸣廊,秋月冷光);②世态炎凉(酒贱客少);③心境凄凉(眉头鬓上、凄然北望、谁与共)。【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解答本诗,需要在理解整首词的基础上把握。可以结合诗中的“意象”、表示情感的词语、景物等来分析。整首词突出了一个“凉”字,以清寒的中秋之夜的凉风、明月与孤灯等情感意象,营造了一个情景交融的完美意境。中秋之夜清寒的月色与空寂的长廊,孤独的词人身影与孤独的黯淡灯光,以及由此流露出来的词人深沉的人生思考与真挚的人世之恋,苏轼借写节候之“凉”,抒写人生之“悲凉”,表达了他对现实人生的深沉思考。16.(10分)(1)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2)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3)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4)苍山负雪,明烛天南(5)骐骥一跃,不能十步语文17.(3分)C【解析】第一处,“器大声宏”,器量很大,声音宏亮,志向高远。“清新绮丽”,新颖不俗气,华美艳丽。结合前面“作品颇得苏辛神韵”,此处是形容毛泽东作品豪放的风格,应使用“器大声宏”。第二处,“珠联璧合”,比喻杰出的人才或美好的事物聚集在一起。“异曲同工”,作品曲调不同,而同样精妙,比喻不同的做法收到同样的效果。此处是说毛泽东《念奴娇·昆仑》中的起句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的首句同样精妙,应使用“异曲同工”。第三处,“肯綮”,筋骨结合的地方,比喻最重要的关键。“时弊”,当时社会的弊病。此处是说毛泽东对豪放婉约的辩证态度切中关键,使用“肯綮”。18.(3分)B【解析】第一处问题,“如陆机《文赋》、刘勰《文心雕龙》,提出的……方法,内容博大精深”中途易辙,前面句子的主语是“方法”,句中没有谓语,句意没有表达完整,后面就另起话题以“内容”为主语,应把“提出的”改为“提出了”,排除A、C.第二处问题,“解诗、评诗、品诗”语序不当,应该先“解”,再“品”,最后“评”,排除D.19.(3分)B【解析】“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运用比喻、比拟的修辞手法。A.用典,B.比喻,C.叠词,D.借代。故选B.20.(4分)①春节②端午节③重阳节④七夕节21.(3分)①声音在水下的传播距离较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