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二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年级二年级学科数学主备教师复备教师课题认识厘米和用厘米量课型新授教材分析本课时教学内容主要有两方面的知识,首先由古人利用人体的一部分进行测量的情境,引出学生用自己的一拃去测量课桌的长度,引出统一长度单位得必要性,然后引出长度单位厘米,并学会用厘米去测量一些物体的长度。学情分析学生在一年级已经能进行长短的比较,也能描述物体的长短,这些是今天学习的基础。教学目标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和能力。教学重点难点分析教学重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掌握用厘米量的方法。教学难点:在建立1厘米长度观念的基础上,较正确、灵活的估测出较小物体的长度。教学策略分析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课前准备教师尺子、小剪刀、回形针、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学生直尺教学活动过程设计(第1课时)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设计意图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创设情境1、情境设置,用不同的工具进行测量。师:今天是新学期的第一天,大家桌面上都摆着崭新的数学课本,你知道你的这本数学课本有多长吗?2、提出测量中的矛盾问题。在刚才的实际测量中,有的同学说数学书有6颗回形针那么长,有的同学说数学书有1根铅笔那么长,有的同学说数学书有2把小刀那么长。师:为什么我们都是测量的数学课本的长而量出的结果却不一样呢?得出结论:虽然都是测量数学课本的长,但是每个人所用的测量工具不一样,所以量出的长度也不同。让学生分成两组测量,可以用学生准备的东西比一比,量一量。帮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设计意图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二、探究新知一、揭示课题,介绍尺子我们在测量物体的长度是经常用到什么工具?(尺子)下面我们就来认识尺子。请同学们拿出直尺,摸一摸,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交流中使学生明白:赤字上有很多数字,这些数字都分别对着一根长的刻度线,是数字几,我们就把它叫做刻度几,也就是几厘米。字母“cm”,表示厘米,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长度单位:厘米。二、认识厘米1、投影出示厘米尺,师生一起观察厘米尺子:在尺子上用不同的颜色标出1厘米的长度,说明前面正方体的一边正好是1厘米。2、让学生量图钉的长度。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交流得出一个图钉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长。2、教师明确量的正确方法:图钉的一端对准尺子的0刻度,再看另一端对着几。3、请小朋友量一量自己的手指,看哪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三、用厘米量(1)学生小组动手测量纸条长度。①教师在黑板上贴上一张纸条(这是书上放大的纸条),你知道它有多长吗?(小组讨论、操作测量纸条的长度)②小组汇报:你们是怎么测量的?(2)统一测量的方法。介绍:量物体的时候,把刻度尺的“0”刻度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纸条就长几厘米。现在纸条的右端正好对着“5”,说明纸条长5厘米。请同学们拿出直尺,摸一摸,看一看。学生观察后汇报,教师在黑板上贴出直尺放大图,使学生了解尺子的结构。师:“请小朋友拿出自己的尺子,量一量图钉大约有多少长。”学生活动,同桌交流。教师巡视指导。介绍认识尺子提高学生的知识面,为下面的学习作准备。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有助于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表象,亲身经历学习数学知识。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设计意图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三、巩固练习四、课堂总结五、布置作业1、请学生随意拿出自己的一枝铅笔,量一量你的铅笔有多长。量好后同桌交流检查。2、4人小组合作,每人分别量出3厘米、5厘米、7厘米、10厘米……给大家看。教师个别指导。3、学生自己选择身边的物品量一量,如一枝新铅笔的长,数学本子的长,橡皮的长等。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学会了什么本领。完成课本练习一的1-2题今天我们认识了厘米,初步学会了用尺子去测量物体的长度,测量时要注意把尺子0刻度对准所量物体的左端,看有段对准尺子上的刻度几,就是几厘米。学生在各种实践活动中进一步巩固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建立1厘米的表象。板书设计认识厘米,用厘米量1厘米,2厘米,3厘米,5厘米教学反思学校教师备课笔记年级二年级学科数学主备教师复备教师课题认识米和用米量课型新授教材分析这部分教材主要是帮助学生初步建立米的长度观念,根据1厘米和1米得实际长度,让学生了解厘米和米之间的进率,知道1米=100厘米。学情分析学生在一年级已经能进行长短的比较,也能描述物体的长短,这些是今天学习的基础。教学目标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直到1米=100厘米。2.会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单位的工具进行测量。教学重点难点分析教学重点: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米,并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教学难点: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教学策略分析通过实际测量活动,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和观察比较、动手得能力。课前准备教师米尺、软尺、绳子学生直尺教学活动过程设计(第1课时)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设计意图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创设情境1、提问(1)量物体的长度用什么工具?已经学过的长度单位是什么?用两个手指比一比1厘米有多长?2厘米,3厘米呢?
(2)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应注意什么?指名两名学生量下面纸条的长度.
(3)现在我请一位同学来量讲台桌的长(学生用自己的刻度尺量,很不方便,不容易得出结果).因此,量比较长的物体或者距离,如操场东边到西边有多远,通常用米作单位.板书课题,今天我们学习认识米、用米量学生回答问题通过提问回答的方式复习了以前所学的知识,从而引出本课所学的知识,让学生明白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体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设计意图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二、探究新知1、认识米。(1)感知1米的实际长度。①教师出示米尺,告诉学生这就是前面讲的米尺。它的长度是1米。让小朋友们拿出自己准备的米尺,和自己的学生尺比一比,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②刚才我们认识了米尺,现在请小朋友们拿出准备好的1米长的绳子,把它拉直,仔细看一看,再闭眼想一想,1米有多长?(学生交流,老师注意引导学生观察自己身边的物体)④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绳子,两人一组量出1米、2米、3米的长度给大家看。(2)厘米和米之间的关系师:刚才大家认识了米,那么今天我们学习的米和昨天学习的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师:这条是1米长的绳子,请你用以厘米为单位的刻度尺量一量,看看它有多少厘米?(100厘米)小结:1米也也就是100厘米。(板书:1米=100厘米)2、用米量。(1)出示卷尺。介绍:这是在测量比较长的距离时用的卷尺。它可以量较长的物体长度或较长的距离。(2)让两个小朋友合作到展示台上量出每条绳子的长度。小结:量物体长度时,一定要从物体的一端开始,一般用米尺或卷尺的“0”刻度对齐物体的一端,一直量到物体的另一端,尺子要放平放直,这样才能量准确。学生在小组内相互交流,进行验证让学生用米尺和自己的身高比一比,将两臂伸平,用米尺量出1米的长度,用直尺比一比从地面到讲台的什么地方的高度是1米等方法来记住1米的长度(老师事先准备好2米、3米、4米等长度的绳子,学生在测量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是否从起点开始,并让其他小朋友注意观察通过自己量身高,来初步感知1米的概念,从而学习2米、3米……)让学生明白在用卷尺量物体的长度时,一定要从物体的一头开始,拿住卷尺一端,对齐要量物体的另一端,卷尺要放平拉直,再看另一端在尺子的什么刻度上,这样才能量出准确的长度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设计意图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三、巩固新知四、课堂小结五、布置作业1、两人互相量身高_______米______厘米
2.以4人小组为单位,利用4个人用1米长的卷尺,分工量下面的长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学会了什么本领。完成课本练习一的1-2题度(每组量一项):前面黑板的长,后面板报的长,教室地面的长、宽,四周墙壁的长等.测量后,每组派代表向全班交流.
3.在()内填写合适的长度单位:米或厘米
教室长6()黑板长2(
)
小明身高124(
)课桌长50(
)师: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学会了什么?练习一3—6题分小组测量,测量后每组选代表向全班汇报通过做练习,巩固厘米和米的关系)
在共同交流中总结:今天这节课我们不仅认识了米,学会了用米去量较长的物体长度或距离,还知道了1米=100厘米)板书设计认识米和用米量1米,2米,3米,5米1米=100厘米教学反思学校教师备课笔记年级二年级学科数学主备教师复备教师课题认识线段课型新授教材分析教材通过一根拉紧的绳子帮助学生感知线段。然后通过线段与曲线的对比,帮助学生认识直线得特征。学情分析线段是几何中比较抽象得概念,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由于学生年龄小,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还比较低,所以教材用直观、描述得方式来说明什么是线段。教学目标让学生自己观察、感知线段,认识线段的特征,并体验画线段的方法以及估算的方法。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会量线段的长、能用刻度尺画出指定长度的线段(限整厘米)。培养学生的观察、想像、操作能力、合作意识以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教学重点难点分析教学重点:认识线段的特征,熟练掌握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方法教学难点:线段表象的建立教学策略分析引导探究课前准备教师尺子,各种弯的、直的实物若干如吸管、铅笔、绳子。学生直尺教学活动过程设计(第1课时)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设计意图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创设情境一、出示一幅图,上面有很多路有直的弯的。师:走哪条路比较近?为什么?师: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类似这样的事例还很多,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学生思考并回答通过提问回答的方式复让学生明白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体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设计意图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二、探究新知二、观察体验,探究新知
1、感知线段的直
师:请拿出袋里的东西看一看、摸一摸,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观察准备好的牙膏盒、药盒、直的曲的吸管、铅笔、绳子、铁丝等。
师:你觉得桌子上哪些东西是直的?
师:请大家互相检查谁拿对了,谁拿错了,并且互相纠正。小结:像这样直直的线,我们就叫它线段。并板书:线段是直的。2、感知线段的两个端点
师(一手拉住线)问:这样能得到线段吗?怎样才能得到线段?得出:用手捏住线的两头,这两头就是线段的两端,两头的点叫做“端点”。提问:线段有几个端点小结并板书:有2个端点。2、找线段。师:我们身边哪些东西的边可以看作线段?为什么?指出下面哪些是线段。学生区分哪些是线段后,可以让学生说说是怎样判断的。课后做一做练习独立完成1、量线段。师:线段可以量度吗?让学生量一量课本上线段的长度,并说说量法。学生向全班汇报他的测量方法小结量法:先把尺子上的0刻度对准线段的左端,再看右端对着刻度几,就是几厘米。学生观察准备好的牙膏盒、药盒、直的曲的吸管、铅笔、绳子等学生迅速找出自己认为是直的东西。(学生同桌之间进行交流互动,并说一说、评一评。)学生动手量线段学生自由发言后,让学生通过用尺子测量验证。让学生画3厘米长的线段,并说出画法。大家评价哪种方法好。学生操作后汇报。介绍认识尺子提高学生的知识面,为下面的学习作准备。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有助于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表象,亲身经历学习数学知识。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设计意图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二、探究新知师出示两条同样长的线段(位置摆放不同),让学生估计这两条线的哪条长、哪条短或者同样长呢?2、画线段。(1)任意画一条线段。师:刚才我们学会了怎么量线段,那你们会画线段吗?(2)画指定长度的线段。师:现在请小朋友们按照老师的要求来画一条线段,你们会吗?强调:不管用哪种方法画线段,一定要注意按住直尺,在画线段的过程中,要保证尺子不移动,从尺子的0刻度开始画起并用笔尖紧贴着直尺把线画直。请同学们拿出直尺,摸一摸,看一看。学生观察后汇报,教师在黑板上贴出直尺放大图,使学生了解尺子的结构。师:“请小朋友拿出自己的尺子,量一量图钉大约有多少长。”学生活动,同桌交流。教师巡视指导。介绍认识尺子提高学生的知识面,为下面的学习作准备。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有助于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表象,亲身经历学习数学知识。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设计意图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三、巩固新知四、课堂小结五、布置作业1、下图有3个点,每两点之间画一条线段并量出线段的长度。画一条比4厘米长2厘米的线段。课本第6页做一做。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课本练习一7--8题学生在练习本上画出要求的限度师生交流后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是线段,线段的特征,还有如何量一条线段的长度,及画线段。板书设计认识线段教学反思学校教师备课笔记年级二年级学科数学主备教师复备教师课题解决问题确定长度单位课型新授教材分析教材以“要解决什么问题”、“怎样解答”、“解答合理吗”三个步骤呈现解决问题得完整过程。学情分析学生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认识了线段,并会用尺去测量物体得长度和线段,并会用尺去测量物体的长度和线段的长度。教学目标通过类比、观察,学会如何运用合适的长度单位描述物体的长度。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利用身边的物体,进行想象、猜测、推想、对比等,确定合适的长度单位。感受测量长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测量长度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意义。教学重点难点分析教学重点: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描述物体的长度。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教学策略分析自主探索、交流合作、质疑反思。课前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常规学具学生教学活动过程设计(第1课时)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设计意图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创设情境前面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你能用手比划一下1厘米长度和1米的长度吗?
教师口头出题,学生比划:2厘米,5厘米,10厘米,20厘米、50厘米。小结:厘米和米在生活中有很大的用途,那么,什么时候用厘米作单位,什么时候用米作单位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学生用手比划通过复习旧知导入新知识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设计意图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二、探究新知1.教学例8教师谈话:(多媒体课件出示旗杆。)同学们看,这是我们学校的旗杆,你知道它的高度是多少吗?
降低难度:这样猜测范围太广了,老师给同学们提个问题:一根旗杆的高度是13厘米还是l3米?引导:方法一:排除法。l厘米只有这么长,(用手比划)那么13厘米就只有这么长,旗杆不可能这么短,所以是13米。
方法二:推算法。把旗杆的高度和我们的身高对比一下,我们大约是1米多高,才到旗杆的这个高度,所以旗杆应该是13米高。10个小朋友的身高加起来差不多和旗杆一样高。
方法三:类比法。和身边的13厘米高的物品进行比较,旗杆是不是和这个物品一样高,比如,我们手上的铅笔都不止13厘米长,旗杆的高度应该是13米。小结:原来要确定答案有这么多种方法,我们在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时要多思多想,最终确定合适的长度单位。2、小明来到百鸟馆,看见了这样一只小鸟(多媒体出示)。这只小鸟的脚印的长度是1厘米还是1米呢?让学生自己说说思考的方法,我们的身高大约是1米,小鸟的脚印不可能和我们的身高一样大,所以,小鸟的脚印应该是1厘米。让学生猜测回答学生小组讨论,指名回答学生交流,指名汇报,说说理由。掌握不同的方法,正确清晰的判断长度单位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设计意图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三、巩固新知四、课堂小结五、布置作业1.做一做。(l)出示教材第7页“做一做”题目。
让学生讨论:课桌的宽是60厘米还是60米?
引导:60米是多大?我们的教室长大约是6米,课桌的宽会比教室还大吗?(不会。)所以用厘米比较合适。
让学生自己推算:操场的长是28米。
(2)选择合适的单位。我们的教室长6(
)黑板长2(
)
小明身高124(
)
课桌90(
)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这一单元结束了,你学会了什么?
练习一8-11题学生独立思考,完成问题。学生判断,并说明理由。
小结:这一单元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并初步认识了线段,学会确定长度单位。学生在各种实践活动中进一步巩固长度观念。板书设计确定长度单位旗杆的高度是13米。教学反思学校教师备课笔记年级二年级学科数学主备教师刘璐复备教师课题100以内加法和减法(二)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课型新授教材分析教材通过参观博物馆得情景图引出两位数的不进位加法和进位加法。本节课主要解决不进位加法竖式计算中的对位和计算顺序问题。学情分析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20以内得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100以内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两位数加、减整十数。教学目标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竖式计算,提高计算能力。通过观察、操作、自主合作归纳出笔算加法的法则。培养学生计算能力,培养他们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教学重点难点分析教学重点: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即笔算中的“对位”问题。教学难点:掌握计算方法,能运用多种方法正确计算教学策略分析培养学生计算能力,培养他们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课前准备教师小棒、计数器、课件学生直尺教学活动过程设计(第1课时)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设计意图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创设情境(出示单元主题图)今天可真热闹同学们要去参观博物馆,同学们请看图,从图上你获得了哪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老师引导:老师也有一个问题,二(1)班学生和本班带队老师一共多少人?(小组交流)汇报不同的方法。
师:有这么多的方法,我们如何验证呢?学生看图,提出数学问题通过观察情景图,从而使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激发解决问题的兴趣。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设计意图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二、探究新知1、验证二(1)一共多少人。小组合作,也可以请小棒来帮忙。学生汇报:(1)用口算5+2=7
,30+7=37(2)用小棒,先摆3捆5根,再摆2根,5根+2根=7根,30根+7根=37根。(3)我使用竖式计算的,个位+2=7,在个位写7,十位是3,在十位下面写3,所以等于37。你认为哪一种方法又快又准确?选出比较快的人,说一说是用的什么方法。(列式)十个十个3
5
3
5
+2+2--------
--------
37教师边讲解边板书:先写“35”,在35的左下方写“+”再写“2”
再画“_”(等号线)追问,2写在什么位上,和那个数对齐?为什么不和十位上的三对齐?教师指出:2是个位数,个位与个位对齐。把个位相加的数写在个位下面。注意竖式的书写格式,严格要求数位对齐,等号线要画直。2、用你喜欢的方法验证二(1)班和二(2)班一共多少名学生?
要求两个班一共有多少人,就是求两个班的总人数,用加法计算。十个十个十个+35+35+35323232------------------767用竖式计算应注意什么?让学生猜测回答学生小组讨论,指名回答学生交流,指名汇报,说说理由。个位和个位对齐,十位和十位对齐。从位加起,个位相加的数写在个位下面,十位相加的数写在十位下面掌握不同的方法,正确清晰的判断长度单位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设计意图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三、巩固新知四、课堂小结五、布置作业1、练一练。出示教材第12页做一做的第一题。指名板演,其他同学在课本上填写。
2、出示教材第12页做一做第2题,
学生独立看图计算,完成后集体交流、订正。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在列竖式计算时要注意什么问题?(学生交流后强调,今天我们学会了两位数加一位数的竖式计算的方法,在列竖式计算时要注意数位对齐,并从个位加起)13页做一做练习二1-3题学生独立思考,完成练习通过练习,帮助学生巩固两位数与两位数的不进位加法计算,熟练掌握计算方法。板书设计加法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例135+2=37(人)35+32=67(人)十个十个3
535+
2+32-----------------3767教学反思
整个教学过程,我始终把自己放在合作者、引导者、组织者的位置,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并及时深入到学生中间及时了解学习情况,及时捕捉信息,使教与学真正容为一体。但在课堂上也发现刚开始让学生根据主题图中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时,许多同学一下子明显地愣住了,不知道该从哪儿下手,后来经过其他同学的提示才想了起来,这也告诉了我们学习是需要不断复习的,正所谓“温故而知新”就是这样的道理吧。学校教师备课笔记年级二年级学科数学主备教师复备教师课题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课型新授教材分析例题沿用上节课得情景图,编排了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重点在于解决各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位得问题,以及笔算进位加法的计算过程。学情分析本课教学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笔算,这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口算和两位数加两位数不仅为加法笔算得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学目标使学生理解进位加法的算理,掌握进位加法的计算法则。2、会正确计算两位数两位数进位的笔算加法.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探索的良好品质。教学重点难点分析教学重点:会正确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的笔算加法。教学难点:理解进位加法的算理教学策略分析自主探究模式课前准备教师小棒学生直尺教学活动过程设计(第1课时)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设计意图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创设情境1、计算:36+2123+75
56+30
4+52小朋友们,还记得在竖式计算两位数加法(不进位加)要注意什么?回答后板书: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2、引导学生继续观察“参观博物馆”画面,直接提出问题:二(1)和二(3)班一共多少人?需要什么信息?如何计算?指名同学黑板上列式计算计算通过观察情景图,从而使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激发解决问题的兴趣。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设计意图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二、探究新知1、出示37+35=,学生试算。交流算法。2、摆小棒:小组说摆法。问:怎么多了一捆?捆好的一捆放在哪?单根还剩几根?整捆的有几捆?合起来是多少?小结:在摆小棒的过程中遇到满十根小棒就可以把这十根捆成一捆。3、师:通过刚才的摆小棒,你发现了什么?根据刚才摆的过程列竖式算一算,该怎么算?学生回答,列出竖式:35+37---------组织学生讨论:从哪一位开始算?个位5加7得12怎么办?如何向十位进1,个位上怎么写?讨论后进行集体反馈。老师重点指导学生:我们一般在十位的右下角写上一个小小的“1”字表示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并强调在计算十位上的数相加时,别忘了进位上的“1”)板书竖式计算过程35+31772总结算法: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指名汇报,引导学生总结:要把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也可以从十位加起;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比较35+32与37+35有什么不同?①都是两位数加两位数。②列竖式计算时相同数位要对齐。③都可以从个位加起。让小组交流,动手摆小棒计算学生讨论并找同学汇报在尝试、交流中掌握计算方法初步体会算法的多样化,理解算理。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设计意图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三、巩固新知四、课堂小结五、布置作业1、“做一做”。2、猜一猜十位上是几。354856+56+23+49----------------------3、数学医院492165+44+39+35-----------------------
说明理由。第三题个位和十位上的“0”是怎么得来的?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在笔算加法时要注意什么问题。重点强调:在笔算加法时要注意要把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练习二4-7题学生独立完成后,进行集体订正。老师要注意巡视,帮助个别计算有困难的学生。通过练习学生能更为熟练地掌握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板书设计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35+31772重点强调:在笔算加法时要注意要把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3767教学反思这节课总体来说达到了预定的教学目标,多样化的练习题使得课堂气氛较好。但同时也有很多遗憾之处。如在探究进位的过程中教师的参与性没有充分发挥,对学生的巡视不够彻底,而没有深入地与学生进行交流。对于进位加法的算理,没有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讨论落实,学生说算理的过程不够完整。学校教师备课笔记年级二年级学科数学主备教师复备教师课题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课型新授教材分析从情境中引出具有简单数量关系的问题,让学生列式并用竖式进行计算学情分析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20以内的退位减法,两位数减一位数和两位数减整十数口算和两位数加两位数竖式计算的基础上学习的,重点理解竖式笔算减法的算理及竖式的写法和计算过程教学目标1.经历自主探索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法的计算过程。2.会正确地计算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的减法。3.激发学生爱国情感和为祖国强盛而努力学习的信心。教学重点难点分析重点:掌握笔算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法的运算法则并能正确计算。难点:理解相同数位对齐后才能计算的道理。教学策略分析自主探究模式课前准备教师小棒、计数器、课件。学生小棒、计数器教学活动过程设计(第1课时)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设计意图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创设情境师:同学们,你们知道第29届奥运会是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召开的吗?生:2008年,在北京召开的。师:你们还记得北京奥运会金牌榜上的前几名吗?(播放北京奥运会的精彩短片,最后定格在教材第17页的情景图上)师:有许多国家的运动员参加了这次奥运会,他们为了能在奥运的赛场上升起自己国家的国旗,奏响自己国家的国歌而拼搏着……这就是第29届奥运会的金牌榜。指名同学黑板上列式计算计算北京奥运会是全体中国人引以为傲的事,用这一现实的素材引入新课,能激起学生的爱国热情,以及为祖国强盛而努力学习的信心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设计意图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二、探究新知师:同学们,看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金牌榜前5名,你最想知道什么问题?生1:美国比俄罗斯多多少枚金牌?生2:中国比美国多多少枚金牌?生3:英国比德国多多少枚金牌?生4:德国比英国少多少枚金牌?……么写?师:同学们想知道的问题真多呀!一个个真聪明,发现了这么多的数学问题。你们想知道,老师最想知道的是什么问题吗?师:老师已经知道我们中国位居榜首,最想知道的就是第二名和第三名差多少枚金牌?也就是同学们问的“美国比俄罗斯多多少枚金牌”或者说是“俄罗斯比美国少多少枚金牌”。怎么列式呢?师:请同学们自己试着算一算,好吗?学生自己试着计算,教师巡视指导。师:同学们都已经完成了。谁想说一说你是怎样计算的?(如果学生在交流中出现了用竖式计算的方法,教师要进行指导。如果没有出现,教师可作为参与者与学生交流,并示范指导竖式书写格式及计算过程)师:(边板书边讲解)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减两位数,先写出被减数,再写减数,然后写减号。与加法一样,相同数位上的数字要对齐……生1:美国比俄罗斯多多少枚金牌?生2:中国比美国多多少枚金牌?生3:英国比德国多多少枚金牌?生4:德国比英国少多少枚金牌?……么写?生:36-23=生1:我是摆小棒算出来的,先摆3捆和6根表示36,减去23就拿走2捆和3根,所以还剩1捆和3根,就是13。生2:我是用计数器算出来的,先在计数器上的十位上拨3个珠子,个位上拨6个珠子表示36,减去23就是从十位上去掉2个珠子,从个位上去掉3个珠子,这样十位上剩1个珠子,个位上剩3个珠子,表示13。生3:我是用竖式计算出来的,减法竖式的书写与前面学过的加法竖式的书写类似,相同数位对齐,然后个位上的6减3得3,对着个位写3,十位上的3减2得1,对着十位写1,这样就是13。……培养学生根据信息提出数学问题的意识和能力独立思考、解答问题是学习数学必备的基本素质。让学生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背景(笔算加法的竖式计算方法)下,独立解决计算的问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设计意图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三、巩固新知四、课堂小结五、布置作业48-3238-2382-21师: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退位减法时,要注意什么?(要注意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课后1.2题板书设计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教学反思1.充分发挥情景图的作用,利用情景图上提供的素材一方面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另一方面引导学生从情景图所提供的数据中发现数学问题,为后面的不退位减法和退位减法的计算做好准备。2.引导学生交流计算方法,明确个位上的数和个位上的数相减,十位上的数和十位上的数相减,为笔算减法列竖式时正确对位做好准备。列好竖式以后可以让学生回忆笔算两位数加法是怎样计算的,启发学生将加法的计算顺序迁移过来。学校教师备课笔记年级二年级学科数学主备教师复备教师课题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课型新授教材分析由于有了前面退位减法计算的基础,教材只通过提示“从十位退1后,个位要算几减几,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启发学生自己解决计算上的问题学情分析本节课是在学生已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法的基础上进行的,熟练掌握方法后为以后复杂的多位数减法打下基础教学目标1.经历操作、尝试计算、讨论等探索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的过程。2.会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3.在运用多种计算方法的过程中,体验算法的多样化,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重点难点分析重点:两位数减两位数,当被减数个位不够减时用退位的方法。难点:理解“借1当十”。教学策略分析自主探究模式课前准备教师小棒、课件。学生教学活动过程设计(第1课时)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设计意图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创设情境师:(课件出示教材第17页金牌榜前5名表格)同学们,上节课大家提出很多问题,我们只解决了其中的一部分,老师还有一个特别想知道的问题,你们知道是什么吗?1.教学例2。师:有的同学猜对了,老师很想知道中国比美国多多少枚金牌,该怎样列式呢?生1:中国比美国多多少枚金牌?生2:美国比中国少多少枚金牌?……暗示学生这节课要解决的问题是上一节课问题的延伸,在解法上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以提问的方式开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的主动性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设计意图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二、探究新知1.教学例2。师:有的同学猜对了,老师很想知道中国比美国多多少枚金牌,该怎样列式呢?师:同学们,学习加法时,我们通过摆小棒学会了进位加法。今天我们通过摆小棒来学习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有信心吗?请同学们自己动手摆一摆,算一算,看看还剩多少根小棒。学生在小组内动手操作,尝试解答,教师巡视指导。师:同学们,我们交流一下大家操作的方法和算出的结果。师:刚才同学们用不同的操作方法得到“51-36”的结果都是“15”。但是在许多同学的操作中都有一个共同的过程,你发现了吗?(都把1捆小棒拆开了,再去减6)师:用摆小棒的方法能算出结果,如果不用小棒,直接列竖式来计算你会做吗?请同学们自己试一试。学生试算,教师巡视,个别指导。师:哪位同学能介绍一下你的计算结果?学生说出算式,并在黑板上板书。师:个位上的“5”是怎样算出来的?师:十位上的“1”是怎样算出来的?师:现在老师把大家用竖式计算的方法写下来,同学们想想计算两位数的退位减法时,应该注意什么?(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个位不够时,从十位退1再减)2.教学例3。师:你能运用刚才总结的注意事项,试着用竖式算一算“50-24”吗?学生尝试解答,教师巡视,个别指导。组织交流计算方法。(被减数个位上的0减4不够减,从十位上退1当10,再减4,十位上的5减去被借走的1还剩4,再减减数十位上的2)生:51-36=生1:从1根小棒中去掉6根不够,就把1捆小棒与1根小棒合起来是11根,从11根中去掉6根还剩5根小棒;从剩下的4捆小棒中去掉3捆还剩1捆;这样1捆与5根合起来是15根。生2:先从5捆小棒中去掉3捆,还剩2捆;从1根小棒中去掉6根不够,就把1捆小棒与1根小棒合起来是11根,去掉6根小棒还剩5根;这样最后还剩15根小棒。生3:先从1捆小棒中去掉6根还剩4根,4根与1根合起来是5根小棒;再从4捆小棒中去掉3捆还剩1捆;这样剩下的5根与1捆合起来就是15根小棒。生4:从5捆小棒中拿出4捆小棒,这样多拿走了4根,再拿回4根小棒,4根与1根合起来就是5根小棒,加上剩下的1捆小棒就是15根。……生1:个位上的1减6不够减就从十位借1变成10,10加1是11,11减6就等于5。生2:个位上的1减6不够减就从十位借1变成10,10减6剩4,4加1就等于5。生:十位上的5减3得2,借走1还剩1。动手操作是学生喜欢而且愿意做的事情,也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让学生在摆小棒的过程中计算减法,能直观形象地帮助学生理解算术理论学生尝试竖式计算的交流,既是学生体验学习收获的机会,又是互相学习,形成新知的过程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设计意图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三、巩固新知四、课堂小结五、布置作业判断对错,把错题改正过来。(考查知识点:用竖式笔算两位数的减法;能力要求:能正确书写竖式,并准确计算两位数的减法)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课后4.5题让学生自己说说收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板书设计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51-36=15(枚).51-3615个位不够减向十位借1借1当十答:中国比美国多15枚金牌
教学反思1.借助摆小棒解决计算问题,重要的是为学习退位减法积累活动经验。学生的操作过程是学习退位减法的重要活动经验。通过交流,丰富学生的实践经验;通过讨论,使学生个性化的经验变为群体的共识。2.竖式计算是基本的计算方法,让学生在已有知识和操作经验的基础上尝试计算,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力。在充分操作、交流的活动基础上,自己总结计算方法,既是一个归纳的过程,也是进一步掌握计算的过程。学校教师备课笔记年级二年级学科数学主备教师复备教师课题练习三。(教材第20~22页)课型复习教材分析一系列分层次的习题,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学情分析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相应知识后进行的复习,重在巩固新知教学目标1.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及书写格式。2.能运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重点难点分析重难点: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及格式。教学策略分析共同探究课前准备教师课件学生教学活动过程设计(第1课时)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设计意图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创设情境师:同学们,经过这段时间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两位数减两位数的计算方法,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收获吧!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这段时间所学的知识。通过谈话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调动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过程,然后与大家分享自己的收获,梳理知识结构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设计意图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二、探究新知师:咱们首先回忆所学知识,把自己的收获、体会、快乐分享给每一个人,好吗?注意尽量按教材呈现知识点的先后顺序哟。师:同学们说得都很好,可是真的掌握了吗?咱们就来检验一下吧。(课件出示教材第21页“练习三”第6题)师:第(1)小题的计算对吗?如果有错,错在哪?师:第(2)小题呢?师:后面的两个小题自己在练习本上做,好吗?老师请两名同学到前面写在黑板上各做一道小题,一会儿看谁写得又对又快。学生尝试在练习本上改错,两名学生到前面板演,教师巡视指导。组织交流订正,明确:必须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个位不够减时,向十位借1当十再减。师:同学们,结合咱们学过的加法计算,想一想:两位数加两位数与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呢?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后汇报交流。教师强调:笔算加法和减法都要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不同点:计算加法的时候是个位满10向十位进1,计算减法的时候是个位不够减向十位借1。生1:我知道了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尤其是个位不够减需要从十位退位的时候,笔算更容易算对。生2:笔算两位数减两位数的时候一定要把相同数位对齐。生3:不仅要把相同数位对齐,还要注意从个位算起,个位不够减时,就向十位借1,借1当十再减。……生:第(1)题算的不对,个位不够减向十位借1,那么十位上的4减1再减2应该得1,所以正确的结果是12生:第(2)小题的得数是正确的。在活动中使学生学会自己梳理知识,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并逐步建构知识网络,初步了解笔算加法与笔算减法的异同,为今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奠定基础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设计意图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三、课堂小结五、布置作业师:同学们总结得很好,老师希望今后我们每学一个阶段,大家都这样积极主动地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这也是我们良好学习习惯的一部分。梳理知识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加强前后知识的联系板书设计教学反思注意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引导学生梳理、总结所学知识点后,进行纠错练习,其实是从另一个角度进一步强化退位减法的正确算法。让学生互相说一说,不仅给学生创造了宽松的、充分展示个性的机会,而且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学校教师备课笔记年级二年级学科数学主备教师复备教师课题解决问题--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课型新授教材分析教材例4所涉及的数量关系是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重点呈现了解决问题的三个步骤,让学生运用计算的知识去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学情分析本节课是在学生休学习了笔算加法和减法的知识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目的是对前面所学的知识进行综合和提升,利用学生已经学过的统计和比多比少的知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学会用减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会分析并解决“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问题。2.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3.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教学重点难点分析重点:会分析并解决“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问题。难点:使学生学会用减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教学策略分析自主探究模式课前准备教师黄色、红色花片若干,课件。学生教学活动过程设计(第1课时)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设计意图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创设情境师:我们学校每周三都要进行全校范围内的纪律卫生大评比活动,看,二年级卫生评比表已经出来了。(课件出示教材第23页情景图)师:评比表的下半部分被遮住了,我们只知道一班得了12面小红旗,二班比一班多得了3面。你想知道什么啊?师:二班得了多少面小红旗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这节课要共同解决的问题。(板书课题)生:我想知道二班得了多少面小红旗。从学生身边的事物出发,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促使学生发现原来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设计意图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二、探究新知师:面对这个问题,你是怎么想的呢?师:同学们说得都很有道理。你们想不想知道老师怎么想的?师:请同学们摆12个黄色的花片表示一班得了12面小红旗,然后我们用红色的花片表示二班的小红旗数。因为二班比一班多得了3面,所以在摆红色花片的时候就要比黄色的多摆出3个,那么求二班的小红旗数就要用加法,也就是12+3=15(面)。同学们,自己一边说一边再摆一遍试试。学生尝试操作讲解,教师巡视指导。师:如果老师现在告诉你,三班的小红旗比一班少4面,你能算出三班得了多少面小红旗吗?试试看,一会儿把你的想法和算法告诉大家。学生尝试解答,教师巡视,个别指导。组织交流,重点说说自己动手操作的过程,说清想法:三班比一班的小红旗少4面,就是比12少4,即12-4=8(面)。生1:二班比一班多得了3面,那就是在一班的基础上多加3面小红旗,也就是12+3=15(面)。生2:一班得了12面,二班比一班多得了3面,就是说二班比12面再多3面,就是12+3=15(面)。生3:我觉得“二班比一班多”是关键,因为只要二班的多,那就要在一班的基础上加上多出的部分。……通过引导学生说想法,指导学生动手操作,使学生在这样的过程中领悟思路,理解算法,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易到难,层层深入,由“扶”到“放”,满足了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设计意图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三、巩固新知四、课堂小结五、布置作业猜猜我是多少[考查知识点: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能力要求:会正确解答“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问题]师: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哪些新发现和新收获?[知道了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可以用加法(减法)解决问题]课后1.2题让学生自己说出本节课的知识,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而且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并树立了学习数学的信心板书设计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教学反思1.启发、引导学生,只要多观察、多留心,就能发现生活中的很多数学知识,提出一些数学问题。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而且使学生感到数学并不遥远,生活中处处有数学。2.解决“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实际问题时,数量关系比较隐蔽,过去解答这类问题一般借助“同样多”把这类问题转化成求总数(求剩余)的问题,再用加(减)法计算。这种推理方法,逻辑性较强,学生难以理解。这节课,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是指导学生通过分别摆花片的操作过程,把隐蔽的数量关系在物化活动中外显出来,使学生形成比较清晰的表象,并以这种表象为基础,利用已有的知识,直接确定计算方法。这种教学策略符合学生的认识水平,便于学生理解计算方法。学校教师备课笔记年级二年级学科数学主备教师复备教师课题连加连减课型新授教材分析教材例1通过解决一共摘了多少个南瓜的问题让学生学会连加的计算,教材例2通过解决还剩多少个南瓜让学生学会连减学情分析本节课安排在学习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的基础上,连加连减在一年级10以内的加减法后已经出现过,利用学生已经学过的知识进入本节课的学习。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自主探索三个数连加、连减的计算过程。学会灵活地进行计算。2.会用自己的方法计算,会计算100以内的连加、连减。3.培养书写工整,认真计算的好习惯。教学重点难点分析重点:竖式的写法。难点:正确计算进位和退位,口算和笔算相结合的式题。教学策略分析自主探究模式课前准备教师课件。学生教学活动过程设计(第1课时)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设计意图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创设情境二、探究新知一问题情境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劳动吗?(喜欢)师:是啊,大家都应该做一个爱劳动的好孩子。你瞧,同学们热火朝天地干得多带劲啊!(课件出示教材第27页情景图)二自主探究1.连加。师:看,同学们正在帮着摘南瓜呢。你们想知道他们的劳动成绩吗?(课件出示教材第27页统计表)师:这就是三个小组的劳动成绩,观察这张表格,你了解到哪些情况?生:第一组同学摘了28个,第二组同学摘了34个,第三组同学摘了22个。师:一共摘了多少个?同学们能试着算一算吗?学生试做,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计算方法。学生可能有多种计算方法,如下。〔这几种方法都是计算连加的基本方法,教师都应该给予肯定。由于数据的特点,第(2)种计算思路简单,教师要给予特别评价,以引导学生的学习。三个数连加的竖式,学生以前没有遇到过,如果交流过程中没有出现,教师可作为参与者交流〕师:刚才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计算出了三个小组一共摘了多少个南瓜,你喜欢哪种计算方法?为什么?师:同学们说得很好,今后我们解决问题的时候就应该这样先观察再计算,找到简单的方法。生1:喜欢第(2)种,因为这样先凑成整十数,第二步计算就简单多了。生2:喜欢第(4)种,这样计算一次完成,比较简单。用学生比较熟悉和感兴趣的活动引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个性化算法的交流是学生体验成功的平台,同时也是相互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相互交流中学习新知识,培养学生优化自己算法的意识和能力,体验算法的多样化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设计意图教师活动学生活动2.连减。师:同学们,老师的问题又来了。(课件出示教材第27页例2)先认真看一看,想一想,试着帮老师解决一下。学生尝试解答,教师巡视,了解解答方法。学生可能有多种计算方法,如下。[重点让学生说说第(1)种和第(4)种算法是怎样想的。如果学生交流时,没有出现第(4)种方法,教师就作为参与者,引导学生思考:可以先算一共运走多少个,再算剩下多少个。该怎样列式呢?]激发学生探求的愿望和兴趣应贯穿在教学活动的全过程。给学生提供自主尝试的机会,连减教学中,引导学生思考先算一共运走多少个,再算还剩多少个,既是让学生体会解题策略的多样化,又为下一节课“加减混合”的教学做准备,一举两得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设计意图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三、总结提升四、作业三总结提升师:经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作业:练习五第二题让学生自己说出本节课的知识,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而且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并树立了学习数学的信心板书设计连加、连减教学反思1.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算法多样化是学生个性化学习的必然反映。提倡算法多样化不是标新立异、无中生有,而是还原计算教学的本来面目。算法多样化带来的另一个现实要求是适时引导学生对多种算法进行分析比较,找出其中的规律,最终能够实现算法的优化。2.对于多种算法,不应急于作出优化选择,而是应该适时引导学生自我选择,实现算法的优化。要尽量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让学生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想法,在交流中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逻辑的条理性。学校教师备课笔记年级二年级学科数学主备教师复备教师课题加减混合课型新授教材分析例3的加减混合式运算顺序与连加连减相同,所以教材让学生通过类推来掌握计算方法及竖式的简便写法,例4是含有小括号的加减混合式,口算有困难,要分两个竖式计算。学情分析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连加连减后进行的加减混合的运算,让学生明确计算顺序,明确竖式的简便写法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探索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的过程。2.掌握100以内的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3.在解决简单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重点难点分析重点:正确计算加减混合式题。难点:优化算法,正确计算加减混合式题教学策略分析共同探究课前准备教师课件学生教学活动过程设计(第1课时)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设计意图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创设情境二、探究新知一问题情境师:同学们,大家都喜欢讲故事。现在,谁能看着情景图讲故事?(课件出示教材第28页情景图)学生讲故事时,关注学生是否发现了情景图中的数学信息。师:根据图中的信息谁能提出数学问题?对学生提出的一步计算的简单问题可以现场解答。如果学生提出来“现在有多少人”的问题就进入下一个环节;如果学生提不出来,教师参与启发提出。二自主探究1.教学例3。师:求“现在有多少人”,怎样列算式?在学生列出67-25+28之后,启发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如果有学生列出两个算式:67-25=42(人),42+28=70(人),教师也应给予肯定。师生一起把两个算式改为一个算式:67-25+28,告诉学生这样的算式叫做加减混合算式。师:这样的加减混合算式,你会计算吗?试一试。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及时巡视,一方面,发现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给予及时的鼓励和必要的指导;另一方面,了解学生应用的算法以及算法中出现的问题,准备下一步组织学生交流。师:把你的算法和结果向大家介绍一下,说一说先算的什么,再算的什么,结果是多少。一般方法:先算67减25,再加28,结果等于70。如果出现先算67+28,再减25,可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并谈谈看法。同时说明一般情况下的计算方法。生:车上原来有67人,到南山站下来了25人,就是少了25人,就应该减去25,用67-25表示;又上去了28人,就是又多了28人,就应该加上28人。生:先算67减25,再加28,结果等于70。用学生喜欢的讲故事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了解数学信息,引起学生的探究欲望,自然而然地进入新课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设计意图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师:加减混合运算,一般情况下从左往右依次计算。谁愿意把你用竖式计算的方法给大家介绍一下?多数学生可能会用两个竖式计算,如果学生出现一个竖式的,就直接指导;如果没有出现,教师主动介绍。师:加减混合运算,也可以用一个竖式进行计算……2.教学例4。师:同学们看这道加减混合运算的题,请你自己算一算,检查一下加减混合运算知识学得怎么样。教师巡视的时候,要特别关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必要时提示:在有小括号的算式里,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小括号外面的。做完后交流计算的结果。加减混合运算的竖式计算是数学计算的基本技能,教师要重点指导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建构、形成过程,掌握加减混合运算的技能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设计意图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三、课堂小结五、布置作业三总结提升师: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加减混合运算。一般情况下是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在有小括号的时候,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小括号外面的。作业:练习五第八题板书设计加减混合教学反思1.让学生自主地讨论、思索,这样使学习过程成为“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当学生提出了不同的想法,遭遇“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未能”的时候,教师就要以引导者、合作者的身份恰当点拨、引导,使学生对自己的结论进一步反思,澄清认识,找到正确的方法、答案。2.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联系。教师要相信学生的认知潜能,不必做过多的铺垫,不用多余的提问引导。学校教师备课笔记年级二年级学科数学主备教师复备教师课题练习五。(教材第29~31页)课型复习教材分析一系列分层次的习题,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学情分析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相应知识后进行的复习,重在巩固新知教学目标1.掌握100以内的连加、连减及加减混合运算。2.在解决简单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重点难点分析重点:正确计算100以内的连加、连减及加减混合运算。难点:含小括号的加减混合运算。教学策略分析共同探究课前准备教师课件学生教学活动过程设计(第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酒店前厅部工作总结与计划
- 达明中学三年发展计划
- 2024年招商引资工作计划
- 岭南师范学院《英语畅谈中国文化》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4政教处工作计划
- 2024年幼儿教师下学期个人工作计划范文
- 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计划
- 2024年秋季高二上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 二年级上数学教学计划二年级上语文教学计划
- 大班学期班级工作计划
- 2025年1月“八省联考”考前猜想卷英语试题01 含解析
- 国企招聘台州玉环市部分国有企业招聘考试真题2023
- 企业行政总监个人简历范文
- 2025年1月“八省联考”考前猜想卷(含答案解析)
- 11《百年孤独(节选)》课件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 手术室手术衣
- 砂石料加工场成本控制专项方案
- GB/T 26342-2024国际间遗体转运棺柩
- 2020-2024年上海市春考语文真题试卷汇编含答案
- 修大棚合同范例
- 高中体育教学教案30篇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