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记录家乡的人和物课程标准/素养目标学习目标重点难点对实用类文本内容的准确解读,培养文本信息的筛选和处理能力。把握文体特点;2.掌握访谈的特点;3.掌握新闻特点1.把握文体特点。2.筛选整合信息能力。(一)了解“访谈”文体特点1.概念:因为某个人、某件事、某个特定问题去访问专家或知情者,请他们对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运用谈话纪实的方式进行报道的文章。2.三要素:专家(或知情者)、记者和现场。(二)掌握访谈的要求和提问技巧1.访谈的基本要求(1)主题:深刻,有针对性、时效性、典型性。(2)结构:开头、主体、结尾。开头:以轻松愉快的话题吸引对方,引起对方兴趣,积极进入主题,消除被访者的拘谨和戒备心理。主体:要善于倾听,要有敏锐的眼光,善于发现新问题、新材料、新亮点,准确判断它们所蕴含的价值,有时还要进行追问,揭示问题的根源与实质。结尾:适当地总结,告知访谈对象访谈取得了预期的效果,真诚地感谢访谈对象的配合。(3)语言:平实,口语化,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4)态度:抱着尊重、理解、学习的态度与访谈对象交谈。(5)再现访谈对象的话语特点,体现现场感。如《焦点访谈》《艺术人生》《鲁豫有约》等。(6)提问者善于引导,随机应变;访谈对象要积极回应,言之有物。2.访谈的提问技巧根据不同的访谈对象,结合不同的访谈进程,要灵活运用趣问、直问、推问等提问方式。(1)趣问:采用一些诙谐有趣、形象生动的话题或提问方式发问,以消除陌生感,拉近双方的距离。(2)直问:不拐弯抹角,把想了解的问题直截了当地提出来。(3)推问:运用逻辑推理,提出问题。(4)旁问:访问者不顺着原来的话题说下去,而是有意岔开,先说点别的事情,以此来制造轻松的气氛,调节被访者的情绪。(5)追问:对访谈对象刚刚陈述的疑点或没有充分说明的地方进行追问,使访谈对象顺着自己的思路继续予以回答。(6)延伸:对访谈对象没有涉及的领域进行引导,可以拓宽范围,避免片面性。(7)对比:访谈对象就某一个现象在回答不同问题时的陈述不尽相同时,访问者进行对比提问。3.设计访谈问题的特点最主要的形式是访谈者向访谈对象提出问题。因此,访谈问题的设计应体现以下特点:(1)一组问题围绕访谈主题有计划有步骤地展开;(2)每个问题明确单一;(3)不同问题采用不同的语调和句式;(4)所用语句是平实的、口语化的。4.注意事项①不要只按访谈提纲的顺序进行提问,适时根据被访者的回答来调整访谈提纲顺序。②不要批判被访者的观点、想法和意见。同时,也不要诱导被访者。③不要代替被访者说话,或抢先发表观点。(即使你知道被访者会怎么回答/怎么做)④不要打断被访者,尽量在被访者描述完一件事情后,再进行提问,可以适当地记录被访者的回答内容。如果被访者讨论的内容与主题无关,可打断。⑤注意倾听和观察,并适时地回应。注意被访者的表情、用词、语气、动作、停顿等(往往需要通过这些来判断被访者的态度),适当通过肢体语言互动(如对视的目光交流、微笑、点头等),或者简单的语气词回应(如嗯、真的、是这样等)。⑥不要出现专业名词,当无法避免一定会出现时,需要加上说明和解释。⑦不要用是否题,多问为什么。(即使你知道被访者会怎么做)⑧一次问一个问题,不要问一连串的问题。⑨适当追问,但要避免穷追猛打。追问问题或行为背后的原因和想法,与核心目的不相关的问题,不要追问。⑩让被访者讲故事,而不仅仅只是在回答问题。(一)社区文化社区文化是指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社区成员在社区社会实践中共同创造的具有本社区特色的精神财富及其物质形态。社区文化本质上是一种家园文化,具有社会性、开放性和群众性的特点。发展社区文化,可以强化社区群众的主人翁意识,倡导特有的健康的民风民俗,增强社区居民的归属感,维系社区良好的人际关系,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二)民风民俗民风民俗是特定社会文化区域内人们世代遵守的共同的行为模式。它是一种文化现象,是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包括节日习俗、地方服饰、特色饮食、独特民居、民间工艺、人情世故等。(三)地方志志是“方志”的简称,又叫“地方志”。包括某一地方的历史、古迹、物产、人物、风俗等。一般称志为记,认为“志者记也”,为记载一个地方自然与社会的各个方面情况的典籍,誉称为“一方之全史”“地方百科全书”。志的文体要求使用语体文,记述体。记述体是文章体裁的一种。把事物的特点,事情的发展、变化过程和人物的经历,如实地记录下来,表述出来,这就是记述。记述文体有六个必要的因素,即人物、事件、时间、地点、原因和结果。在记述文体中,作者必须直接或间接地交代清楚这六个问题。否则就不能圆满地达到记载和叙述人物、事件的目的。志书把“是非、功过、得失、褒贬、盛衰、成败、经验、教训”等寓于记述之中,让事实说话,不须妄加评论,叫作“述而不论”。在编修时要思想明确,立场、观点鲜明。(一)访谈前做好准备活动1.确定访谈主题。如家乡民居、家乡文化、家乡的变化等,围绕这一主题,可以化大为小,分解为多个小的访谈主题。2.确定访谈对象。对采写对象的性别、年龄、职业、教育程度要有所了解。还要依据访谈主题的不同确定访谈的对象,如关于家乡街道的变化,某一历史建筑的演变,要多向当地老人请教。应征得对方同意,再做专题采访。3.拟制访谈记录表。访谈记录表对象性别年龄访谈提纲1.2.3.4.5.访谈记录访谈照片访谈成员访谈时间4.预设提问提纲。设计问题要循序渐进,列好提问提纲顺序。示例:(1)二十年前咱们的村庄给您留下的最深刻记忆是什么?(2)您觉得咱们的村庄哪些建筑值得保护?哪些人物事迹值得纪念?哪些事件值得铭记?(3)您觉得咱们的村庄哪些风俗值得弘扬?哪些需要摒弃?(4)为了我们的村庄文化更好地发展,当前最紧要的工作是什么?5.合理分组分工。分成小组,分工合作,分头采访,各有侧重。6.留存调查材料。尝试进行野外调查、入户调查,拍摄照片,做好录音,做好记录。保留材料,以备查考。7.补充相关材料。查阅地方志,对所需材料进行知识补充。8.准备必要用具。如照相机、录音笔、书写笔、笔记本等。(二)学习撰写访谈文本的技巧访谈的基本结构为开头、主体、结尾。1.开头:吸引对方,引起对方的兴趣,积极进入主题。2.主体:要有敏锐的眼光,善于发现新问题、新材料、新亮点,准确判断它们所蕴含的价值。3.结尾:适当总结,表示对访谈对象的感谢,并记录访谈对象的个人资料,如姓名、性别、年龄、教育程度、电话号码等。三、活动开展1.访谈主题:记录家乡的人和物2.访谈问题思考你的家乡典型的民居、节日习俗、地方服饰、民间工艺、特色饮食、人情世故有哪些,哪些是需要保护、发展或弘扬的,哪些是需要摒弃的。还要思考你在访谈时,重点要询问哪个方面的问题。提示:(1)家乡的环境与外观的变化;(2)家乡的古迹遗存与风土民俗;(3)家乡居民对过往的记忆与现实的变化状况,以及对未来的设想;(4)家乡的文化名人和文化教育的关系。3.活动内容(1)写前准备这里重点说明列入风物名录的原则:①本地著名的自然景物、建筑、物产、风俗;②具有本地特色,可以作为本地标志;③有历史积淀或反映本地最新变化的事物;④表现文化底蕴、家园情怀。(2)风物志主要内容①该风物的特点;②该风物历史沿革、传说故事;③该风物名称的内涵;④家乡风物体现的乡土情感和在新时代下它的生命张力。(3)写作原则①以说明性文字为主;②语言力求简明;③考虑到不熟悉本地区的人的阅读需要;④全文结尾处要有对被访谈者的感谢。4.活动形式形式一“我的家乡志”写作结构表形式二人物访谈记录表对象:张万贤性别:男年龄:80访谈提纲1.三十年前您的住房情况是什么样子?2.现在您的居住条件是否有所改变?3.三十年前您的出行工具是什么?4.现在的出行工具是什么?5.三十年前您家乡的道路情况怎么样?6.现在您家乡的道路设施怎么样?7.您以及身边的人现在衣着样式如何?8.您家乡有哪些新建的文化设施?9.您常去参加吗?您有什么爱好?10.唱京剧、下象棋?有同伴吗?访谈记录(示例)老人回答:1.那时住土坯草房。2.现在住二层小楼,面积大,不漏雨,通风,向阳,居住环境变化极大。3.那时的出行工具是破旧的自行车。4.现在是坐私家车。5.那时的道路是泥土路。6.现在的道路为水泥路。7.比以前丰富多了。8.有健身广场、乡村大舞台。9.常去。我爱好唱京剧、下象棋。10.有!村里的老头们都爱好这个。访谈照片访谈成员:王文、李超、郑莉访谈时间:2022年5月30日四、成果展示依据上面的活动内容,根据采访记录,结合收集查阅的相关文献资料和实物资料,选择家乡的一种风物,写一篇文章。要求:(1)要突出家乡特色,内容具体;(2)语言力求准确、平实、简明;(3)在叙述和说明中,渗透自己对家乡的思考与情感;(4)不少于800字。[审题立意]家乡风物最能体现家乡特色,可以是家乡的风景、建筑、特产、美食,也可以是传统习俗等。所以,要想写好此类题材的作文,内容上关键一点就是要抓住家乡风物的特点,写出其独特的风格,并把对家乡的热爱融注于对风物的描绘之中。通过作文中对风物的介绍,让读者不仅能明白这一风物的特殊之处,而且能透过对风物的描绘探寻到家乡这一方“独特水土”的特殊味道。写介绍家乡风物的文章,如果是介绍家乡的风景点,可用风景点名称加相应的修饰性词语为题,如“如梦似幻的温泉”“美丽神奇的九寨沟”,也可以“朋友,请随我来游……”“……的遐想”等为题;如果是介绍家乡的特产,可直接以“家乡的……”“我爱家乡的……”或“夸夸家乡的……”为题;另外,也可根据具体的写作内容拟一些具有诗情画意的题目,如“家乡春韵”“红城之冬”“清幽幽的山,暖融融的水”等。[温馨提示]介绍家乡风物,不要力求面面俱到,由于篇幅限制,面面俱到很容易使介绍的风物不够详细具体,家乡风物的特点也就不突出,所以写作时切入点要小,可以只选一件风物来写,但是具体介绍过程中角度要多,甚至可以运用想象或联想把搜集来的传说、诗词穿插进去。此外,还必须在遣词造句上下功夫,尤其是恰到好处地运用一些修辞手法,例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引用等,这样会使要表达的风物更具有艺术魅力。另外,要有读者意识。若写给外地游客、政府部门,其写作内容和情感表达也是不同的。[选材指导]可以从如下几个板块入手:自然环境:有小桥流水人家,屋前屋后栽满了桃树柳树,不是江南胜似江南。城市写真:沿河公园、人民广场、夜排档一条街、高层建筑、风情街。人文景观:高楼名塔、特色大桥、博物馆、名人故居、科技馆。家乡特产:拉面、煎饼、烤玉米、炸串、海鲜、麻辣火锅。[技法指导]要想写好这篇作文,根据所写的风物采用恰当的写作顺序或文章结构是关键。可以借鉴以下几种思路:1.以自己的游踪为序移步换景介绍家乡风景点2.按时间顺序介绍家乡风物的变化情况如:“旧社会—改革开放后—现在”或者是“春—夏—秋—冬”。3.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形式介绍家乡特产如:开头先介绍特产的名称,然后抓住特产的具体特点(如外形、作用等)来描写,结尾可抒发一下自己的思想感情,赞美一下所写的特产。4.从不同角度全方位表现景物在写景时可依据观察和表现的需要,自由地变换角度,如俯、仰、平、近、远等角度,从而可以从各个方面写出景物的特点。示例:当你踏在这光滑潮湿的台阶上,手里抓着摇晃的铁索,几乎垂直向上攀登,这时,如果回首身后,两侧斧劈刀削般的悬崖峭壁,万丈深渊,不能不叫人心惊胆战。(《飞红滴翠记黄山》)简析:由“向上攀登”到“回首身后”,角度转换自然,充分描写出天都峰高与险的特点。5.运用间接材料来丰富表现的内容间接材料,就是从他人那里得来,并非作者自己直接体验和搜集到的材料,如民间传说、神话故事、诗词文赋等。间接材料运用得好,可以丰富作品内容,增强作品的感染力。示例:《画山绣水》写桂林到阳朔江上的景色时,借船家之口讲述了“父子岩”“寡妇桥”“望夫石”“媳妇(新娘)岩”四个传说。简析:在写江上景色中穿插相应的传说,让我们更易想见山岩的神态,留有较大的想象空间,比具体描述要好。访谈记录表访谈(1)概念。访谈是基于某人、某事或某一特定问题去访问专家或知情者,请他们对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运用谈话纪实的方式进行报道的文章。(2)结构。开头。引起对方参与访谈的兴趣,从而顺利进入访谈的主题。主体。要有敏锐的眼光,善于发现新问题、新材料、新亮点,准确判断它们所蕴含的价值。结尾。做一个合适的小结,然后向访谈对象致谢,最后对访谈对象的个人资料,如姓名、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电话号码等进行记录。(3)基本特征。从形式上看,是由问答组成的。从内容上看,有以下三个特征:一是针对性。由于访谈主要是通过对一定的对象、事件或问题,在现实的情景中提问的,因此它的针对性是十分鲜明的。二是专题性。对访谈的问题需要经过高度的提炼,突出某一方面的问题,集中在某一个点上。访谈的问题多半是带有现实意义的,突出了一定的主题思想内容。三是典型性。访问的对象、设定的问题、谈论的事件应当有一定的典型性,也就是说访谈的内容必须具有代表性,要对大众普遍关心的、能引起共鸣的问题进行专访。题组A基础过关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乡土文化既是一方水土独特的精神创造和审美创造,又是人们乡土情感、亲和力和自豪感的凭借,更是永不过时的文化资源和文化资本。近年来,我国各地兴起了“乡土文化热”,乡土文化成了一种时尚文化,(),使人们在对乡土文化的追寻中,心灵得到放松和净化,并获得了文化的归属感;作为重要的文化资源和文化资本,春节庙会、清明祭祖、端午赛龙舟、重阳登高等传统民俗活动__________,展现了乡土文化旺盛、顽强的生命力。乡村旅游快速发展,传统村落成为人们____________的旅游胜地,民俗体验、乡村写生等成为消费热点。美丽乡村建设事业蓬勃发展,保持乡土文化、传承乡村特色成为一致共识,一批文化底藴深厚、充满地域特色的美丽乡村在全国各地不断涌现。景德镇陶瓷、淄博琉璃、潍坊风筝等乡土工艺品以及泰山皮影、日照农民画等民间艺术已经纷纷走出国门,中国乡土文化正___________地走向世界。实践证明,中国乡土文化历经劫难而不亡,_____________而新生,我们完全有理由树立对乡土文化的自信,这是文化自信的核心构成,决定着文化自信的深度和广度。1.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乡土文化的情结长期存在于人们心底B.作为一种情结,存在于人们心底C.人们让乡土文化成为一种情结D.人们把乡土文化作为一种情结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方兴未艾趋之若鹜踌躇满志饱经沧桑B.轰轰烈烈纷至沓来踌躇满志饱经风霜C.轰轰烈烈趋之若鹜胸有成竹饱经风霜D.方兴未艾纷至沓来胸有成竹饱经沧桑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保持乡土文化、传承乡村特色成为共识,一批文化底蕴深厚、充满地域特色的美丽乡村在全国各地不断涌现。B.传承乡土文化、保持乡村特色成为共识,一批文化底蕴深厚、充满地域特色的美丽乡村在全国各地不断涌现。C.传承乡土文化、保持乡村特色成为一致共识,一批文化底蕴深厚、充满地域特色的美丽乡村在全国各地不断涌现。D.保持乡土文化、传承乡村特色成为一致共识,一批充满地域特色、文化底蕴深厚的美丽乡村在全国各地不断涌现。【答案】1.B2.B3.B【解析】1.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逻辑意脉一致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本题命题者在题干所给的文段中挖掉一句话,然后设计四个内容差不多、但句式各异的句子,要求选出“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选项都有一定干扰性,难度适中。本题中,括号前面分句的主语是“乡土文化”,后面省略了主语,根据语意,省略的主语也应是“乡土文化”,据此排除C、D两项;从语言表达简洁和前后句关联紧密的角度考虑,括号内句子的主语和前面分句的主语一致,可承前省略,据此排除A项。故选B。2.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或“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把握词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第一处,轰轰烈烈:形容气魄雄伟,声势浩大。方兴未艾:事物正在兴起、发展,一时不会终止。此处说的是“传统民俗活动”,后面说这些活动“展现了乡土文化旺盛、顽强的生命力”,而乡土文化活动不是新生事物,应选用“轰轰烈烈”。第二处,趋之若鹜:形容许多人争着去追逐某种事物(含贬义)。纷至沓来:纷纷到来;连续不断地到来。此处是形容人们纷纷到来,没有贬义,应选用“纷至沓来”。第三处,胸有成竹:比喻做事之前已经有通盘的考虑。踌躇满志:形容对自己的现状或取得的成就非常得意。根据前后语境,此处是说“中国乡土文化”已经取得了成就,应选用“踌躇满志”。第四处,饱经风霜:形容经历过很多艰难困苦。饱经沧桑:形容经历过很多世事变迁。此处前面说“中国乡土文化历经劫难而不亡”,应选用“饱经风霜”。故选B。3.本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与修改能力。病句原因很多,主要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结构混乱、不合逻辑、表意不明等。判断病句,必须对汉语的语言规范有所了解,首先要仔细阅读句子,第一步凭借语感感知句子有无毛病,再用所学知识(病句类型)作分析。可用压缩句子抓主要成分由整体到局部地判断。本题,题干明确指出“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此题将病句放入文段中,本身降低了辨析、修改的难度,但方法是不变的。题中,画线句子有两处语病:①“保持乡土文化、传承乡村特色”搭配不当,应改为“传承乡土文化、保持乡村特色”;②“一致共识”成分赘余,删掉“一致”。综合分析,B项修改最恰当。故选B。4.下列对《蜀道难》选段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其险也若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A.“连峰去天不盈尺”极言山峰之高,其后三句运用多个意象渲染蜀道艰险。B.选段用“狼与豺”“猛虎”和“长蛇”喻指凭险据守、称霸一方的叛臣逆贼。C.诗人从蜀道之难自然联想到仕途之难,表达出远离尘世、退隐田园的愿望。D.“侧身西望长咨嗟”呼应“嗟尔”句,一叹再叹,抒写诗人内心深长的感慨。【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做好这类题,考生除了要审清题目要求,明确所问,还要具备筛选并提取、整合信息的能力,筛选信息时一定要全面迅速,提取对照时一定要敏感、细致、准确。C项,“表达出远离尘世、退隐田园的愿望”错误,于文无据。应该是表达了对友人入蜀关切之情。故选C。5.下列古诗词描写的中国传统节日按照时间排序正确的一项是()①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②遮莫圆明似前度,不知谁续广寒游。③风雨端阳生晦冥,汨罗无处吊英灵。④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⑤将坛醇酒冰浆细,元夜邀宾灯火新。⑥偶来人世值中元,不献元都未日闲。A.①③⑤②④⑥ B.①③⑤②⑥④ C.①⑤⑥③②④ D.⑤①③⑥②④【答案】D【解析】题考查中国传统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学生应在关注生活的基础上,加强分类识记和积累。解答时,要先理解诗句,明确诗句中所涉及的中国传统节日,然后按照时间先后顺序进行排序。本题中,①对应的是“寒食”,清明节前一二日。②“圆明”,指中秋之月又圆又亮,对应的是“中秋”,农历八月十五。③“端阳”“汨罗”对应的是“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④“菊花须插满头”对应的是“重阳节”,农历九月九日。⑤“元夜”“灯火”对应的是“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⑥“中元”对应的是“中元节”,农历七月十五日。故按按照时间排序为⑤①③⑥②④,故选:D。6.下列对诗句中有关意象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A.《蜀道难》“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李白借“子规啼”渲染攀爬蜀道时的凄清氛围,抒发似望帝般忧虑朝廷的爱国情怀。B.晏殊《蝶恋花》“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一句,以成双成对的“燕子”反衬女主人公的孤单寂寞。C.《声声慢》“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词人主观地认为南飞的大雁曾传递过她和丈夫的书信,表达对亡夫的思念。D.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中“长亭”是负责给驿传信使提供馆舍、给养等服务的地方,后来逐渐演变为送别地的代名词。【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本题具体考查的是诗歌中意象的象征意义。考生平时要注重文化常识的积累,尤其是课本注释的相关内容,需要分门别类,进行归纳识记。对于考题中出现的比较生僻的古文化常识,根据文意仔细甄别正误。A项,“《蜀道难》‘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李白借‘子规啼’渲染攀爬蜀道时的凄清氛围,抒发似望帝般忧虑朝廷的爱国情怀”说法错误。“抒发似望帝般忧虑朝廷的爱国情怀”错,“子规”在此处没有表达爱国情怀。故选A。7.下列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孔子基金会推出的孔子标准像(初稿),曾引发不少争议。不步专家认为,在中国历史上,其实从来就没有过一个统一的孔子标准像。B.尽管花了大力气整治,但地淘油事件仍然不断曝光,这表明总是有人想发不义之财。食品安全的警钟一次次敲响,是监管不力?还是无能为力?C.杭州刺史白居易曾说“江南忆,最忆是杭州。”西湖不仅是杭州的西湖,更是中国的西湖、世界的西湖。西湖展现的,是美、是大气、是包容。D.近几年的名人故里之争,让大家看得眼花缭乱。正如一网友所言:“伏羲东奔西走,黄帝处处安家,诸葛四处显灵,女蜗遍地开花。”【答案】A【解析】此题考查学生把握标点符号的能力。本考点要求学生熟悉标点符号的种类,掌握各种标点符号的用法、作用及书写位置,着重掌握冒号、分号、破折号、引号、问号的用法及标号与点号的运用;能给现代文、文言文加标点;对错、漏标点能加以改正或补出,做到书写规范,使用正确。B项,“是监管不力?还是无能为力?”第一个问号错误,选择问句,中间用逗号。是监管不力,还是无能为力?C项,冒号使用错误,应该有冒号。杭州刺史白居易曾说:“江南忆,最忆是杭州。”西湖不仅是杭州的西湖,更是中国的西湖、世界的西湖。D项,冒号使用错误,这是引用,作为句子组成部分,不用冒号,去掉冒号,句号放外边。正如一网友所言“伏羲东奔西走,黄帝处处安家,诸葛四处显灵,女蜗遍地开花”。故选A。8.下面一则通知在表达上有五处不妥当,请指出并改正。关于举办中国传统节日讲座的通知为进一步了解中国传统节日,弘扬中华文化,学校将于4月19日在图书馆401室举办关于中国传统节日的知识讲座,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讲座内容:本次讲座主要牵涉以下节日: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七夕节、重阳节等。二、讲座嘉宾:本次讲座我们应邀了德高望重的方老师,他将抛砖引玉,以深入浅出的语言,丰富详实的历史材料,为大家带来一顿精神上的文化大餐。三、其他说明:请各班主任认真组织,期望同学们踊跃参加,准时莅临图书馆,细心聆听方老师的精彩讲座。学校教务处2019年4月17日【答案】①“牵涉”改为“包括”。②“应邀”改为“邀请”。③删掉“抛砖引玉”。④“期望”改为“希望”。⑤“莅临”改为“到达”。【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得体性。解答此题,首先要明确语言使用的场合,然后把握语言使用的对象以及对象之间的关系,接着圈出语言表达不得体的地方,并按照要求进行修改。从题干来看,这是一则通知,故应使用书面语体。第一处,“牵涉”错误,“牵涉”,连累,关系到,多指不好的事情,此处是说讲座的内容的范围很广,不合语境,应改为“包括”。第二处,“应邀”错误,“应邀”,接受邀请,是从被邀请方的角度来说的,而此处是从邀请方来说,使用不当,应改为“邀请”。第三处,“抛砖引玉”错误,“抛砖引玉”,谦辞,比喻自己用粗浅的、不成熟的意见,引出别人高明的、成熟的意见,此处说对方,谦敬不当,删去。第四处,“期望”错误,对未来的事物或人的前途有所希望和等待,此处是学校对学生说的,应改为“希望”。第五处,“莅临”错误,“莅临”,敬辞,来到,来临(多用于贵宾),此处是对学生说的,不当,改为“到达”。题组B能力提升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乡贤,旧时又称乡绅,是指在本乡本土知书达理、才能出众、办事公道、德高望重之人。在传统中国,乡村的基层建设、社会秩序和民风教化等,主要由每个村落和地方的乡贤担纲。这些乡贤或以学问文章、或以清明善政、或以道德品行等赢得乡邑百姓的高度认同和效仿,从而形成植根乡野、兴盛基层的乡贤文化。乡贤文化大体属于地域文化,在不同地区有不同特色,共同演绎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绚丽多彩。乡贤文化经过千百年的传承和积累,在乡村治理、文明教化、谋利桑梓等方面形成了丰富的经验和深厚的传统,对中国社会的基层稳定、中华文明的赓续传扬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乡贤文化的核心和基础是乡贤,乡贤的流失,必然导致乡贤文化的式微。(摘编自钱念孙《乡贤文化为什么与我们渐行渐远》)材料二:以“贤”作为乡贤文化的核心,科学阐释和积极培育当代新乡贤观念。我们所说的“新乡贤”,不局限家世出身、籍贯居所。只要个人在人文、社会、科技等领域取得突出业绩,愿意为农村、社区建设尽力的人,都可认定为新乡贤。在过去,由于地域信息的封闭性,一个人要在乡里维持地方风习、推动地方公益事业,往往要凭借自己的经济实力和宗族势力才行。而在今天,便捷的交通、发达的通信,凭借人格魅力、学识修养、名人效应、创意点子,都可以吸引大量资源造福乡里,赢得乡里、社区声望。一个意气风发的大学生“村官”,一个活力四射的回乡创业青年,一个潜心创作的艺术家,还有退休回乡的干部、教师、工人等,只要能服务群众,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起到引导示范作用,则不论其身份、官职、教育背景、年资阅历,只要有德行有威望,且有热爱乡梓、护佑乡亲的赤子情怀,始终以德为先、敢于担当,就都能归入新乡贤之列。这种新观念,摆脱了传统封建等级制度及其伴生的权力依附、人身依附与宗族依附,在平等、民主、法治的环境下,转变形成一股新的乡贤文化力量。重视新乡贤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示范作用,发挥新乡贤文化在促进乡村治理中的引领功能。乡贤文化植根乡土、贴近乡情,蕴含着见贤思齐、崇德向善的内在力量。新乡贤大部分来自农村,并在大城市接受良好的教育之后通过自身的努力获得成功。他们将自身的知识阅历、城市资源带到了乡村,成为城市和乡村之间共同发展的桥梁。新乡贤的出现,弥补新农村建设的部分资源不足,加快城乡一体化的进程,为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基础。传承优秀的乡贤文化,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以乡情为纽带,以新乡贤为模本示范引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利于农耕文明与时俱进、促进城乡共同富裕。正确认识新乡贤文化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系,发挥新乡贤文化在促进乡村治理中的践行功能。随着我国城镇化的迅猛发展,乡村治理人才流失、主体弱化、对象多元化、环境复杂化等问题凸显,新乡贤及其文化在乡村治理中的作用越来越强大,乡贤文化对于今天的乡村治理仍具有独特的人文道德价值以及经济社会效益,它是倡导文明乡风的精神力量、传承地域文化的方向坐标,在乡村社会矛盾化解中起着“安全阀”的作用。鼓励推动乡贤治村,不是也不能寄希望于把新乡贤打造成为乡村治理唯一的甚至决定性因素,而是要按照乡村治理现代化的要求,构建一个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治理体系。(摘编自张雯婧《新乡贤文化:乡村治理的时代选择》)材料三:乡土文化所代表的农耕文化是解决今天人类世界一些根本性冲突的良药。宗教冲突、神学与科学的矛盾、人类中心主义观念导致的生态危机等一系列问题,在今天越来越突出。这些问题都是西方文化所无法解决的,但恰恰是中国传统文化能够应对和解决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包容和合观念、中庸思想、天人合一的生态理念等都是解决这些矛盾的大法。联合国的一些文化理念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理念高度契合,这也从很大程度上说明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理念是今天人类的最高理念。虽然中国传统文化的符号在中国现代化过程中丧失殆尽,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仍然弥漫于每一个中国人的血液与呼吸中。不仅仅是中国需要向世界先进文化学习,世界也需要向中国文化学习。诚然,乡土文化是解决今天人类社会的一剂良药,但并非唯一的良药,更非万世良药。任何一种文化,无论是海洋文化、游牧文化,还是农耕文化,都有其产生、壮大、完善的过程,也有其生病、僵化、老死的过程,当然,也有其新生的可能。(摘编自徐兆寿《乡土文化何以复兴》)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乡贤文化是博大精深和绚丽多彩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B.新乡贤文化与传统乡贤文化一样具有见贤思齐、崇德向善、诚信友爱等特点。C.传统乡贤是指生活在本乡、造福本乡、深受本乡爱戴且有影响力的民间精英。D.现代社会,只要个人在自己的工作领域中取得突出业绩,都可以成为新乡贤。【答案】D【解析】“只要个人在自己的工作领域中取得突出业绩,都可以成为新乡贤”错误。不仅要取得突出业绩,还要愿意为农村、社区建设尽力,才能成为新乡贤。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使得新乡贤们不住在本乡也能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B.古代中国乡村人们往往聚族而居,因此拥有宗族力量优势的人更容易成为乡贤。C.乡贤的流失导致乡贤文化的衰落,以正确的态度对待乡贤才能传承和弘扬乡贤文化。D.新乡贤文化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日益增强,已成为乡村治理至关重要的因素。【答案】D【解析】时态错误,将未然当成已然,同时,原文说的是“不是也不能寄希望于把新乡贤打造成为乡村治理唯一的甚至决定性因素”,因而不是“至关重要的因素”。3.下列说法中,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三观点的一项是()A.“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联合国共同安全的和平理念高度契合,为充满不确定的世界指明方向。B.中国在金砖峰会上提到了“一带一路”建设合作愿景,与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高度契合,相互对接。C.“和合上合”——“上海精神”与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中的“和合”文化理念高度契合。D.古丝路作品展传递的天人合一、开放包容等理念与联合国组织倡导的多边主义、和平合作、可持续发展等原则高度契合。【答案】C【解析】文中所说是“联合国的一些文化理念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理念高度契合”,选项之中C项是传统文化与“上海精神”的相契合之处,因而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材料二是怎样分层论述的?请简要说明文章脉络。【答案】①首先阐释“新乡贤”的概念,从古今对比的角度对“新乡贤”的概念进行了界定,使概念清晰明确。②接下来阐述新乡贤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和重要性,作者认为应发挥新乡贤的模本示范引领作用,搭建城市和乡村共同发展的桥梁。③最后阐述新乡贤和新农村建设的关系,特别点出新乡贤的作用,同时辩证分析,指出应打造多元主体参与的新农村治理体系,而非让新乡贤成为唯一甚至决定性因素。5.材料三中说“乡土文化是解决今天人类社会的一剂良药”,那么我们是否要复古,恢复乡土社会呢?请阐述你的观点。【答案】不能。我们不能说所有的中国传统文化都是好的文化,更不能有简单的复古观念,而是在对乡土文化进行革新的过程中,来建设一种21世纪全球背景下的新的乡土文化。(言之成理即可。)(二)现代文阅读I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跟着风跑刘群华在故乡的土地上,稻禾是田垄里普普通通的一种植物,头顶缓慢悠然的白云,像一头牛或一只狗一样,亲切地肆意顶撞管理她的父亲。风过后,带来一场雨水。父亲从稻禾边经过,饱含汁液的长叶就绊住了他无暇顾及的赤脚,长叶交错缠绕,像一只羽毛蓬松的鸟,在脚踝处佯装睡着了。稻禾像一个孩子!父亲说。的确,夜色蒙蒙中,田垄里的稻禾才会呈现它收藏的珍珠。那珍珠是一滴滴露水,垂于长叶的叶尖,然后跟着风,覆盖在了土地之上。这些,不是父亲又有谁知道呢?父亲有时会漫步于这个夜里的田垄,轻微而舒畅的气息,往往消失在嫩嫩的一丛丛青草里。他是谁的父亲啊?他俯下半个身子,把头轻轻依靠在稻禾上,端详着稻禾的长势,沐浴在稻禾柔婉的眼睛和芳香里。父亲就是这样开始了最为漫长的等待。有时父亲会对稻禾说,伙计,你家的月光温软么?稻禾腼腆地垂下眼睫,说,月光是甜的啊,会甜进我的血液,浸染于我的根须长叶。风抚摸和安慰广袤的寂寞的稻田,当风从父亲的嘴唇边流泻而过,月光的种子舒展开来,从厚云里落在了稻禾上,落到了大地上。稻禾的睡意不期然袭来。它们的睡意也实在是太沉太沉了。雨站了一会,又退回去了。雷打了一个呵欠。风说,你们睡一会儿吧,我过一会儿也睡了。故乡的田垄在夜晚童话一般,美丽得无与伦比。然后,再等待太阳的归来。一头牛在稻禾上肆意践踏。这是父亲的疏忽,应该在牛羊经过的地方立下粗壮的栅栏。这是谁家的牛?父亲在田垄里看牛的脚印。稻禾说,谁知道呢!父亲用手掌测量估算了一下,那么大的蹄子,一定是村里老张家的大水牛,这条水牛是个贼精,上次就乘虚而入啃了一个人的一分田稻禾。父亲找到老张,老张没有否认,用牛鞭在牛的身上抽了半会儿,牛皮都抽裂了。父亲说,算了吧,抽烂了牛皮,以后不好蒙鼓了。稻禾蹲在田里,听到父亲饶恕水牛的话,气得根须都翻出来了。一只很大的鸟儿飞进了田垄,尖喙啄食着小小的田螺和呆头呆脑的泥鳅。父亲说,这是风替稻禾新喊来的伴,白鹭。白鹭的来临,让稻禾慢慢平息了对父亲的愤怒和责备。稻禾被牛消耗掉的体力暂时无法恢复。也许,以后也恢复不了。矮了一截的稻禾,在翠青的田垄里,像得了天花的脸,坑坑洼洼。母亲见状会呵斥父亲,说,整天跑来跑去,不知忙些什么,可害苦了稻禾!父亲委屈的样子,我长大之后的某天才蓦然明白,他渴望稻禾能够飞翔,像白鹭一样飞翔。被牛啃食一截的稻禾,父亲倍加照顾,倍加小心了。但这些稻禾已然像长跑中的运动员,落下了一段路,就再也追不上了。其实这个道理谁都知道,这些稻禾丢失了阳光的积蓄,就赶不上时光了呀,除非改变行走的方式,让飞翔的翅膀乘风而去。稻禾从春天长到秋天,它们用目光注视着太阳,仿佛在太阳看不见的某个地方,有稻禾值得感激的人。父亲知道稻禾开花是田垄里的一场盛宴,是大地赐予人的希望。如果稻禾没有这次开花的存在,那它与一丛青草无异,一定是虚空和徒劳的。而如果开花后有了沉甸甸的稻穗,则每一粒谷子都怀有慈悲与怜悯之心。太阳西坠在山脊,父亲才卸下肩头的喷雾器。是时候打药了,稻禾叶已经有卷叶虫,还有稻瘟,根下爬有蚍虫。这三重困境让父亲累坏了,把一身泥水抛在阳光底下。母亲端饭上桌,父亲望着碗里的白饭,忧心今年的收成。父亲的忧伤如葳蕤草木,在母亲的心里丛生荒芜。不过,农药还是有效的,稻禾一副欢天喜地的样子,咕噜一声,就结了籽。一只鸟对老鼠念叨:吃吧,吃吧。老鼠贪婪地用舌头把稻穗卷进嘴里,每每来不及仔细咀嚼,复又伸出舌头。老鼠也有紧迫感,这时候不多吃几粒稻穗,一旦等稻谷全黄了,就没它的份了。有几只山雀见罢,仿佛突然醒悟过来了,也扑扇着翅膀,要跟老鼠抢粮。村里的农人严阵以待,似乎要对老鼠和山雀下黑手。父亲不以为意,他对我说,老鼠和山雀偷窃一些去,并不影响我家吃饭。他对老鼠和山雀说,尔等不必惊慌,我有的是稻穗。风怂恿稻禾尽快圆满自己的生命,一田垄的谷子,金黄、灿烂。父亲的鼻子里全是米香,神情高深得不可捉摸。没有什么可比拟这种壮丽的辽阔。我听到了收割机的声音,仿佛太阳的车辙从很远的天空滑过来了。父亲的童稚之心又起,故意留下了不少谷粒,他嘱咐开收割机的师傅,那片被牛啃过的长势不好的稻禾,低矮枯黄的稻禾,头顶稀疏的稻穗,就留给这些秋天的动物吧。母亲是不肯的,她觉得父亲狂了,诅咒道:晚上你去跟老鼠睡吧,去跟鸟睡吧!风的声音短促而突兀,一株稻禾问另一株稻禾:伙计,我们怎么过冬天?冬天白雪皑皑,那雪是稻禾迈不过的坎。别怕,稻禾会有春天,人也有。明年的春天,你们会发芽,会长叶,会和我的父亲说话。收割机一丘一丘地收割,然后打包进仓。与我对话的谷子,不知进了哪个蛇皮袋。而我坚信,不管它们到了哪里,都会有一位善良的父亲陪伴它们。(选自《湖南文学》,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运用比喻和比拟手法描绘了父亲经过田垄时的稻禾状态,生动形象地表现出稻禾的喜人长势。B.“他是谁的父亲啊?”这一句表面写我对父亲的埋怨,实际上表现了父亲对稻禾无微不至的照料。C.我回答稻禾,明年春天他们还会继续和我的父亲说话,蕴含着我对自然与生命活力的确信与乐观。D.村里的农人要对老鼠和山雀下黑手,父亲却不以为意,可见,父亲对老鼠和山雀的危害估计不足。【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D.“可见,父亲对老鼠和山雀的危害估计不足”判断错误,原文为“父亲不以为意,他对我说,老鼠和山雀偷窃一些去,并不影响我家吃饭。他对老鼠和山雀说,尔等不必惊慌,我有的是稻穗”,可见不是对老鼠和山雀的危害估计不足,而是父亲对稻谷的收成持乐观自信的态度,觉得老鼠和山雀的偷窃不影响家里的吃饭问题。故选D。7.对文中“稻禾被牛啃食”的相关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乡土社会中农民常借助生活经验做出判断,父亲用手掌测量估算牛脚印大小,就能判断出啃食稻禾的是老张家的大水牛。B.老张承认自家的牛啃食稻禾,还抽打惩罚,可见乡土社会中人们往往选择信任熟人而不用凭据,乡邻间的感情真实淳朴。C.父亲渴望稻禾能像白鹭一样自由飞翔,表现出父亲期盼稻禾躲过灾害,自由地生长,体现出父亲对庄稼收成的淡然释然。D.“稻禾丢失了阳光的积蓄,就赶不上时光”,写出了对被牛啃食的稻禾的遗憾,作者在诗化的语言中又融合了人生理趣。【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C.“体现出父亲对庄稼收成的淡然释然”说法错误,原文为“父亲委屈的样子,我长大之后的某天才蓦然明白,他渴望稻禾能够飞翔,像白鹭一样飞翔”,所以“淡然释然”说法不对。故选C。8.父亲的心情围绕着稻禾的成长历程逐步发生了变化,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答案】①对于像孩子的稻禾,父亲细心呵护,耐心等待,满怀憧憬与期盼。②稻禾被牛践踏,母亲埋怨父亲,父亲觉得委屈。③稻禾叶有虫害时,父亲忧心收成。④快收获时,父亲满心喜悦,乐于把粮食分享些给小动物们。【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人物心理的能力。结合“稻禾像一个孩子”“他俯下半个身子,把头轻轻依靠在稻禾上,端详着稻禾的长势,沐浴在稻禾柔婉的眼睛和芳香里。父亲就是这样开始了最为漫长的等待”,对于像孩子的稻禾,父亲细心呵护,耐心等待,满怀憧憬与期盼。结合“母亲见状会呵斥父亲,说,整天跑来跑去,不知忙些什么,可害苦了稻禾!父亲委屈的样子,我长大之后的某天才蓦然明白,他渴望稻禾能够飞翔,像白鹭一样飞翔”可知稻禾被牛践踏,母亲埋怨父亲,父亲觉得委屈。结合“是时候打药了,稻禾叶已经有卷叶虫,还有稻瘟,根下爬有蚍虫。这三重困境让父亲累坏了,把一身泥水抛在阳光底下。母亲端饭上桌,父亲望着碗里的白饭,忧心今年的收成”可知稻禾叶有虫害时,父亲忧心收成。结合“一田垄的谷子,金黄、灿烂。父亲的鼻子里全是米香,神情高深得不可捉摸”“父亲不以为意,他对我说,老鼠和山雀偷窃一些去,并不影响我家吃饭。他对老鼠和山雀说,尔等不必惊慌,我有的是稻穗”“父亲的童稚之心又起,故意留下了不少谷粒……那片被牛啃过的长势不好的稻禾,低矮枯黄的稻禾,头顶稀疏的稻穗,就留给这些秋天的动物吧”可知快收获时,父亲满心喜悦,乐于把粮食分享些给小动物们。9.这篇散文以“跟着风跑”为标题有什么好处?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理解。【答案】①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②禾苗的一生是“跟着风跑”的一生,风贯穿了禾苗的一生,该题目涵盖了文章的主要内容。③“跟着风跑”具有象征意义,寓意禾苗能像风一样肆意生长,题目寄寓了父亲对有个好收成的期盼。(言之成理即可)【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题目是“跟着风跑”,但描写的是父亲与禾苗的故事,“在故乡的土地上,稻禾是田垄里普普通通的一种植物”,稻禾与风是什么关系,是谁跟着风跑?标题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读者需细细品读文本才能明白题目的内涵。“风过后,带来一场雨水”“那珍珠是一滴滴露水,垂于长叶的叶尖,然后跟着风,覆盖在了土地之上”“风抚摸和安慰广袤的寂寞的稻田”“风说,你们睡一会儿吧,我过一会儿也睡了”“风怂恿稻禾尽快圆满自己的生命,一田垄的谷子,金黄、灿烂”“风的声音短促而突兀,一株稻禾问另一株稻禾:伙计,我们怎么过冬天?冬天白雪皑皑,那雪是稻禾迈不过的坎”,风贯穿了禾苗从生长到被收割的全过程,禾苗的一生是“跟着风跑”的一生,题目涵盖了文章的主要内容。“跟着风跑”具有象征意义,“其实这个道理谁都知道,这些稻禾丢失了阳光的积蓄,就赶不上时光了呀,除非改变行走的方式,让飞翔的翅膀乘风而去”,寓意禾苗能像风一样肆意生长,题目寄寓了父亲对有个好收成的期盼。题组C培优拔尖练(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李常字公择,南康建昌人。自束发读书庐山白石僧舍。既擢第,留所抄书九千卷,名舍曰李氏山房。调江州判官、宣州观察推官。发运使杨佐将荐改秩,常推毂其友刘琦,佐击节曰:“世无此风久矣。”并荐之。熙宁初,为秘阁校理。王安石与之善,以为三司条例检详官,改右正言、知谏院。安石立新法,常预议,不欲青苗收息。至是,疏言:“条例司始建,已致中外之议。至于青苗,敛散取息,傅会经义,人且大骇,何异王莽猥析《周官》片言,以流毒天下!”安石见之,遣所亲密谕意,常不为止。又言:“州县散常平钱,实不出本,勒民出息。”神宗诘安石,安石请令常具官吏主名,常以非谏官体,落校理,通判滑州。岁余复职,知鄂州,徙湖、齐二州。齐多盗,论报无虚日。常得黠盗,刺字为兵,使在麾下,尽知囊括处,悉发屋破柱,拔其根株,半岁间,诛七百人,奸无所匿。哲宗立,进户部尚书。或疑其少干局,虑不胜任,质于司马光。光曰:“用常主邦计,则人知朝廷不急于征利,聚敛少息矣。”常转对,上七事。时役法差、免二科未定,常谓法无新陈便民者良论无彼己可久者确今使民俱出赀则贫者难办俱出力则富者难堪各从其愿则可久尔乃折衷条上之。赦恩,蠲市易逋负不满二百缗者。拜御史中丞,加龙图阁直学士。论取士,请分诗赋、经义为两科,以尽所长。初,河决小吴,议者欲自孙村口导还故处,及是,役兴,常言:“京东、河北饥困,不宜导河。”诏罢之。谏官刘安世以吴处厚缴蔡确诗为谤讪,因力攻确。常上疏论以诗罪确,非所以厚风俗。安世并劾常,徙兵部尚书。辞不拜。暴卒,年六十四。有文集、奏议六十卷,《诗传》十卷,《元祐会计录》三十卷。(选自《宋史·李常传》,有删改)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常谓/法无新/陈便民者良/论无彼己/可久者确/今使民俱出赀则贫者难办/俱出力则富者难堪/各从其愿/则可久尔/B.常谓/法无新陈/便民者良/论无彼己/可久者确/今使民俱出赀则贫者难办/俱出力则富者难堪/各从其愿则/可久尔/C.常谓/法无新陈/便民者良/论无彼己/可久者确/今使民俱出赀则贫者难办/俱出力则富者难堪/各从其愿/则可久尔/D.常谓/法无新/陈便民者良/论无彼己/可久者确/今使民俱出赀则贫者难办/俱出力则富者难堪/各从其愿则/可久尔/【答案】C【解析】可用排除法。“新陈”是一个词,不可断开,排除A、D项;“则”为转折连词,应断到它的前面,排除B项。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束发,古代男童束发为髻,表示成童。束发也可半束半披,与“垂髫”意同。B.青苗即青苗法,也称“常平新法”,是北宋王安石变法中推行的新法之一。C.刺字,用针在皮肤上刻文字,并涂上颜色,使字迹明显,是古时一种肉刑。D.赦恩,犹恩赦。指封建王朝遇皇帝登基或其他大典而赦免罪犯、减免租赋。【答案】D【解析】D项,“减免租赋”错,恩赦“指帝王登基等大庆时,下诏赦免罪犯”。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李常喜爱读书,藏书著述颇丰。他曾在庐山白石僧舍读书,留有所抄录的书籍九千卷;也为后世留下了《诗传》《元祐会计录》以及文集、奏议等。B.李常忠于职守,多次上书言事。他做右正言时,上疏反对青苗法收息;担任户部尚书时,对役法的修订表达看法;拜御史中丞后,建议优化取士制度。C.李常心系百姓,为民排忧解难。他捉盗贼,毁贼窝,杀齐州七百盗贼,保一方百姓平安;黄河决堤,他力主不要给京城以东、黄河以北的饥困百姓摊派劳役。D.李常群而不党,受司马光赏识。他与王安石关系友好,却反对王安石实行新法,此举得到司马光支持,司马光认为他有才干气度,在哲宗面前褒奖他。【答案】D【解析】D项,“反对王安石实行新法”错,应是“反对青苗法收息”;“此举得到司马光支持”文中无据。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发运使杨佐将荐改秩,常推毂其友刘琦,佐击节曰:“世无此风久矣。”译文:发运使杨佐打算推荐他升官,李常推荐他的朋友刘琦,杨佐赞叹说:“世间没有此种风气很久了。”(2)常上疏论以诗罪确,非所以厚风俗。安世并劾常,徙兵部尚书。译文:李常上疏论述因为作诗判蔡确的罪,这不是用来淳厚风俗的办法。刘安世一同弹劾李常,调任他为兵部尚书。14.谏官是朝廷纠错改正机制下的一个分支,在这篇文章中,李常表达了对谏官的什么观点?【答案】(1)谏官应该直言敢谏,不畏惧对方的地位权势,维护百姓利益。李常在知谏院时,主动上疏阐述条例司等问题,且不畏惧王安石的盘问。(2)谏官是反映一类问题,而不是去处理问题。李常反映州县在执行变法时鱼肉百姓的行为,王安石责令李常出具违法官吏的名字,李常认为这不符合谏官体制。(3)谏官应实事求是,臧否人物论迹不论心。谏官刘安世因为蔡确诗中有毁谤朝政之处,趁机极力攻击蔡确,李常上疏论述因为作诗判蔡确的罪,这不是用来淳厚风俗的办法。【参考译文】李常字公择,南康建昌人。年少时在庐山白石僧舍读书。考中进士后,留下他所抄录的九千卷书,为他的住处取名叫李氏山房。调任江州判官、宣州观察推官。发运使杨佐打算推荐他升官,李常推荐他的朋友刘琦,杨佐赞叹说:“世间没有此种风气很久了。”一起推荐他们。熙宁初年,任秘阁校理。王安石和李常交好,让他任三司条例司检详官,改任右正言、知谏院。王安石创立新法,李常参与讨论,不想实行青苗法收取息钱。到这时,上疏说:“条例司刚成立,已经导致朝廷内外的议论。至于青苗法,聚敛散钱收取利息,解析经书的义理时穿凿附会,人们又大为惊骇,这和王莽分割《周官》片言毒害天下有何差别!”王安石看到后,派遣亲近的人暗中表明意思,李常不因此而罢休。又说:“州县发散官方预储备供借贷的银钱,实际上不出本钱,勒索百姓出利息。”神宗责问王安石,王安石命令李常出具主要官吏的名字,李常认为这不符合谏官体制,落职为校理,通判滑州。一年多后恢复职务,任鄂州知州,移任湖、齐二州。齐州盗贼很多,没有一天不上报的。李常捉到狡黠的盗贼,刺字为兵,让他在自己部下,李常全都掌握了盗贼聚居的地方,就破门而入,全部根除了他们,半年间,杀七百人,让那些奸恶无处藏身。哲宗即位,李常升任部尚书。有人怀疑他缺少才干气度,担心不能胜任,哲宗向司马光询问。司马光说:“使用李常主管国家财政,那么人们知道朝廷不急于征利,聚敛可稍稍平息了。”李常陈述时政得失,上疏七件事。当时差役、免役法没有确定,李常认为:“法无新旧,方便百姓的就好;论述不分他我,能够长久的就确认。现在让百姓都出钱,那么贫困的人难以办到;如果都出力,那么富裕的人难以忍受。分别听从他们的意愿,就可以长久了。”于是折中分条开列上呈。皇帝赦恩,免除市易拖欠赋税不满二百缗的。被授予御史中丞,加封龙图阁直学士。李常论取士,请分诗赋、经义为两科,以尽其所长。最初,黄河在小吴决口,商议的人打算从孙村口疏导黄河归还旧河道,如果这样,就要兴动劳役,李常说:“京城以东、黄河以北饥饿困乏,不应该疏导黄河。”皇帝下诏命停止了这件事。谏官刘安世因为吴处厚交付蔡确诗中有毁谤朝政之处,趁机极力攻击蔡确。李常上疏论述因为作诗判蔡确的罪,这不是用来淳厚风俗的办法。刘安世一同弹劾李常,调任他为兵部尚书,他辞谢不就职。突然去世,终年六十四岁。有文集、奏议六十卷,《诗传》十卷,《元佑会计录》三十卷。(二)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贺新郎九日刘克庄湛湛长空黑。更那堪、斜风细雨,乱愁如织。老眼平生空四海,赖有高楼百尺。看浩荡千崖秋色。白发书生神州泪,尽凄凉不向牛山①滴。追往事,去无迹。少年自负凌云笔。到而今、春华落尽,满怀萧瑟。常恨世人新意少,爱说南朝狂客②,把破帽年年拈出。若对黄花孤负酒,怕黄花也笑人岑寂。鸿北去,日西匿。【注】①牛山:齐景公登上牛山想到终有一死而凄凉落泪。②南朝狂客:孟嘉。晋孟嘉为桓温参军,尝于重阳节登龙山,风吹帽落而不觉。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三句先以“湛湛长空黑”烘托出胸中块垒,通过对风雨交加环境的描写,表达出词人忧虑国事、痛心神州沉沦的悲愤之情。B.“白发书生”是作者自指,作者落泪既是为神州残破沉沦伤心洒泪,也是联想到齐景公牛山落泪,想到自己生命终将逝去而滴泪。C.“少年”三句遥接“老眼平生”,折笔追叙少年时代的豪兴与才情。但是目前却青春已逝,壮志成空,进一步突出了如今的家国之恨。D.作者最后目送飞鸿北去,抒发对故土的思恋。“日西匿”暗指南宋国势危殆,振兴无望。以天际广漠之景物作结,与首句呼应,意余言外。【答案】B【解析】B项,“想到自己生命终将逝去而滴泪”说法错误,作者落泪的原因并不包括“想到自己生命终将逝去”。“尽凄凉不向牛山滴”意为:绝不会像曾经登临牛山的古人一样,为自己的生命短暂而悲哀饮泣。故选B。词人主要用了哪些手法表现自己的家国情怀?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答案】①借景抒情,开篇描写交织着斜风细雨的暗沉沉的天空,中间描写登楼所见的点点秋色,结尾描写大雁远飞、斜阳西沉,都表达了词人对神州陷落金人之手的忧愤之情。②用典,反用齐景公登牛山为个人生命短暂流泪的典故,表现词人心忧中原的爱国情怀;化用孟嘉登高帽落的典故,谴责当时文士不顾国家多难,只想效法魏晋风流的狂客行径,表现词人对国破家亡的现状忧心如焚又无能为力的心情。③对比,少年的才华横溢与如今的才气凋尽形成对比,表现青春已逝、壮志成空,进一步突出如今的家国之恨;将自己对家国的忧心与当时文人不顾家国现状,仿效魏晋名士的狂放不羁形成对比,表现救国无望的无可奈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材料一: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始终把解决人民吃饭问题作为治国安邦的首要任务。7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经过艰苦奋斗和不懈努力,中国在农业基础十分薄弱、人民生活极端贫困的基础上,依靠自己的力量实现了粮食基本自给,不仅成功解决了近14亿人口的吃饭问题,而且居民生活质量和营养水平显著提升,粮食安全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粮食安全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提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庄重保证书承诺的严肃宣示
- 合同范本税务代理合同范例
- 合同服务期限的期限解除
- 房产销售代理权合同
- 软件开发合同协议样本
- 热电锅炉房施工招标要求
- 房产交易合同担保书
- 皮鞋销售购销合同格式
- 金融担保合同协议范例
- 购销水泥合同
- 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法
- 2024-2030年中国冷库及冷风机行业竞争趋势及未来发展策略分析报告
- 华为近三年财务分析报告范文
-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初中内容解读
- 2024浙江省执业药师继续教育答案-中医虚症辨证用药
- 2024年第九届学宪法、讲宪法题库(含答案)
- 2024年广东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题及答案解析
- 浙江省杭州市2025届高三上学期一模英语试题 含答案
- 2025届高三化学一轮复习 原电池 化学电源(第一课时)课件
- 2024-2030年全球学前教育行业经营规模研究与投资模式分析研究报告
- 《算法设计与分析基础》(Python语言描述) 课件 第4章分治法2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