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国近代教育)模拟试卷2(共6套)(共183题)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国近代教育)模拟试卷第1套一、名词解释(本题共11题,每题1.0分,共11分。)1、漳南书院标准答案:颜元是明末清初杰出的教育家,他创办了漳南书院,漳南书院的教学体现了颜元实学的教育思想体系。他深刻地批判了程朱理学脱离实际的书本教育,竭力提倡“实学”和“实用”的教育。实行“六斋”教学,制定“宁粗而实,勿忘而虚”的办学宗旨,主张培养“实才实德之士”,以“实学”为主要教育内容,以“习行”为教育方法。他的教育思想对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起了革新的作用,在中国教育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公其非是于学校标准答案:黄宗羲是我国明末清初具有民主教育色彩的教育家,“公其非是于学校”是他对中国古代教育理论的独特贡献。他认为学校不仅具有培养人才改进社会风气的职能,而且还应该议论国家政事,这一思想集中反映在《明夷待访录?学校篇》中。学校中大家共同来议论国家的政事之是非标准。因为学校议政,可以使上至朝廷命官、下至里巷平民逐渐养成普遍议政的风气,而不是以天子的是非为标准。“公其是非于学校”思想的基本精神,在于反对封建君主专制,这是对中国古代关于学校职能理论的创新,反映了他要求国家决策民主化的强烈愿望,也是近代议会思想的萌芽。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3、京师同文馆标准答案:中国清末洋务运动时期由洋务派创办的第一所官办外语专门学校,后来并人京师大学堂,全称京师同文馆。初以培养外语翻译、洋务人才为目的,是近代中国被动开放的产物。学校建设中建立了中国近代最早的化学实验室和博物馆。在课程设置上,外语居于首位,侧重西学与西艺;在教学方法上,主张由浅人深、循序渐进,一定程度上改变死记硬背的学风,注重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在教学组织形式上,最早开始了中国的班级授课制和分年课程。京师同文馆既有封建性,又有殖民性,是清政府在教育上和外国资本主义相结合的产物。它是洋务学堂的开端,也是中国近代新教育的开端。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4、福建船政学堂标准答案:福建船政学堂是福建船政局的组成部分。福建船政局是由洋务派重要官员左宗棠创办的近代第一个专门制造近代轮船的工厂。左宗棠一开始就把造船与培养人才结合起来,学堂的宗旨是“习学洋技”,主要培养造船和驾驶人才。学堂有前学堂和后学堂之分,前学堂学习制造技术,后学堂学习驾驶和轮机技术,之后前学堂内添设“绘事院”和“艺圃”。其中艺圃开创我国近代职工在职教育的先声。总之,福建船政学堂既培养军事人才,也培养军工技术人才。福建船政学堂是洋务学堂中持续时间最久的一所。它在我国近代海军事业的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为近代中国海军输送了第一批舰战指挥和驾驶人才,也为近代中国船舰制造业的发展写下了光辉的一页,是近代中国海军人才的摇篮。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5、马礼逊学堂标准答案:马礼逊学堂是开办在中国本土的比较正式的最早的教会学校,是一所专门针对华人开办的学校,开创了教会在华办学的先河。培养了中国第一批留美学生。它开设了丰富的西学课程,开阔了学生的知识视野,为他们形成近代社会观念打下基础。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6、中体西用标准答案:“中体西用”是洋务派关于中西文化关系的核心命题,也是指导思想,提倡“中体西用”的也并不都是洋务派人物,但在洋务派运动时期多附从洋务派,为洋务派提供思想理论。“中体西用”是洋务实践活动的基本方针,体现在洋务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后来也指导了新政时期的改革。张之洞的《劝学篇》全面阐述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教育观点,主张中学之体对西学之用的主导和导向作用,学西学以补中学之不足。“中体西用”思想最大的作用在于给僵化的封建文化打开了一个缺口,使西学在中国的发展得以可能,启动了中国近代教育改革的步伐,催发新式教育产生,兴办新式学堂,增加了自然科学知识,开展留美教育等,打破了儒学一统天下的传统教育格局。而最大的缺陷在于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没有克服中西学之间固有的内在矛盾的情况下直接嫁接,必然会引起两者之间的排异性反应。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7、《劝学篇》标准答案:晚清重臣张之洞发表《劝学篇》,全面阐述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教育观点,试图为中国改革提供理论依据。《劝学篇》分内篇和外篇,“内篇务本,以正人心,外篇务通,以开风气”。通篇主旨归于“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即封建的典章制度、伦理道德,中国的经史之学、孔孟之道为根本,此外,还要积极地学习西政、西艺、西史。《劝学篇》中还论证了中西学的关系,中学着重的是人品行的修养,具有德育的功能。西学是适用的,学西学,以补中学之不足。《劝学篇》成为晚清政府推行教育改革的纲领性文件。这是洋务运动的理论总结,也是改革的理论依据。并为20世纪初“新政"时期的教育改革确定了基调,奠定了理论基础。但后来遭到资产阶级改良派和革命派的痛批。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8、京师大学堂标准答案:百日维新运动中,在光绪皇帝的严令督促和梁启超等人的提议下,开办了京师大学堂,吏部尚书孙家鼐为官学大臣,管理京师大学堂。后来又分设中、西总教习,民国初年,京师大学堂改为北京大学。京师大学堂在百日维新之时不仅是全国最高学府,也是全国最高教育行政机关。办学宗旨依然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口京师大学堂形成了一系列系统的规定,为中国近代新学制的制订提供摹本,是我国学制史上的新起点。在中国教育行政从传统向近代转型的过程中发挥了过渡性的作用。京师大学堂确立的师法日本的办学方针影响了清末民初中国教育发展的价值取向。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9、《大同书》标准答案:《大同书》是康有为代表作之一。书中康有为描述了一个“大同”的理想社会,是一个根除愚昧无知,教育昌盛,文化繁荣,主张废除私有制和等级制,也消灭了家庭的社会,大同社会里对儿童的抚养和教育均由社会承担。康有为在《大同书》中设计了一个前后衔接的完整教育体系,包括人本院、育婴院、慈幼院、小学院、中学院、大学院。《大同书》中倡导“公养”“公教”,每个社会成员都有权享受教育,皆为公费。重视学龄前教育,主张男女教育平等,指出对儿童应实行德、智、体、美诸方面的教育等。但是《大同书》中教育理想的观念背景,则是中国传统的大同思想和近代空想社会主义的综合体,带有明显的未来乌托邦色彩。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0、庚款兴学标准答案:清末新政时期,由于留日高峰的形成,也格外引起美国朝野的注意,他们认为将不利于美国在华的长远利益。美国决定,将中国“庚子赔款”中的一部分以先赔后退的方式退还给中国,并和中国政府达成默契,将这笔钱用来发展留美教育,史称“庚款兴学_或“退款兴学”。这一举动被相关国家效仿。为了实施“庚款留美”计划,两国分别在两地设立了“游美学生监督处”和“游美学务处”。中国着手筹建留美预备学校——清华学堂。通过这次兴学,美国的确把中国留学潮引向美国,中国留学生的流向从此发生了变化。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1、癸卯学制标准答案:这是我国近代由中央政府颁布并首次得到施行的全国性法定学制系统。1903年,张百熙、张之洞、荣庆拟定了《奏定学堂章程》,也称癸卯学制。癸卯学制纵向方面把整个学程分为三段七级,另有师范教育及实业教育两个系统。癸卯学制具有半资本主义半封建性质,是传统性和近代性的综合产物,也是学习西方教育的系统性成果,在中国教育近代化发展中有标志性意义。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二、简答题(本题共18题,每题1.0分,共18分。)12、试评价颜元的“习行”教学法。标准答案:明末清初教育家颜元在漳南书院中重视“习行”的教学法。一方面,同他朴素的唯物主义认识论有密切关系,他认为“理”存在于客观事物之中,只有接触事物,躬行实践,才能获得真正有用的知识。另一方面,他重视“习行”教学法的直接原因是为了反对理学家静坐读书、空谈心性的教学方法。颜元所说的“习行”,虽然讲的是个人行动,忽视了“知”对“行”的指导作用,看轻了理论思维的重要性。但他强调接触实际,重视练习,从亲身躬行实践中获得知识,这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教学法发展上又一次手足解放的运动,它一反脱离实际的、注入式的、背诵教条的教学方法。可以说是教学法理论和实践上的一次重大革新。这在当时以读书为穷理功夫,讲说著述为穷理事业,脱离实际的“文墨世界”中,无疑具有进步意义。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3、简述批判理学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内容。标准答案:中国明清之际的早期启蒙思想家有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颜元等。思想启蒙有一般特征:第一,批评理学,反对“存天理,灭人欲”、空谈义理、呆板的教学方法;第二,主张个性自由发展,教育要顺应人的本能要求;第三,培养经世致用的人才,提出“实德实才”的人格理想和教育目标;第四,批评传统的政治和专制主义把学校作为宣传其思想的工具,指出科举束缚人性;第五,教育内容上主张学习自然科学知识和技艺;第六,学习方法上,提倡积极实践,反对理学家主张静坐、读书穷理的治学方法。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4、简述黄宗羲关于学校职能的思想。标准答案:黄宗羲是我国明末清初具有民主教育色彩的教育家,他认为学校不仅具有培养人才、改进社会风气的职能,而且还应该议论国家政事,“公其非是于学校”是他对中国古代教育理论的独特贡献。这一思想集中反映在《明夷待访录.学校篇》中。(1)“公其非是于学校”思想的主要内容:学校中大家共同来议论国家的政事之是非标准。因为学校议政,可以使上至朝廷命官、下至里巷平民逐渐养成普遍议政的风气,而不是以天子的是非为标准。基于上述思想,黄宗羲主张把寺观庵堂改为书院和小学,实现全国城乡人人都能接受教育、人人尽其才的理想。他还强调学校必须将讲学和议政紧密结合,学校集讲学和议政于一身,既是培养人才、传递学术文化的机构,又是监督政府议论政事利弊的场所。(2)“公其是非于学校”思想的基本精神:这一思想在于反对封建君主专制,改变国家政事是非由天子一人决断的专制局面。这是对中国古代关于学校职能理论的创新,反映了他要求国家决策民主化的强烈愿望。这种性质的学校,其实与近代资本主义制度下的议会相近。可以说,黄宗羲“公其非是于学校”的思想,是中国古代关于学校职能理论的创新,也是近代议会思想的萌芽。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5、简述王夫之的人性论与教育作用。标准答案:明末清初的思想家王夫之认为人性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处在不断地变化发展过程之中,从而提出了人性“日生日成”的著名论断。人性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后天不断的生长变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从上述思想出发,王夫之十分重视教育对人的发展所起的作用。他认为这种作用主要表现为两方面:一是继善成性,使之为善;二是可以改变青少年时期因“失教”而形成的“恶习”。教育同人的发展密切相关,它或使人继善成性,或使人改恶为善。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6、简述颜元的义利合一教育价值观。标准答案:颜元针对传统教育的偏见,继承和发展了南宋事功学派的思想,明确提出“正其义以谋其利,明其道而计其功”的命题,认为“义”和“利”两者并非截然对立,而是能够统一起来的。“利”是“义”的基础,“正义”“明道”的目的,就是为了“谋利”和“计功”。当然,“利”也不能离开“义”,而且“利”必须符合“义”。这种见解冲击了传统的禁锢,使中国古代对于义利关系问题的认识出现新趋势。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7、洋务派创办的新式学校有什么特点?其意义是什么?标准答案:洋务派在教育上主张兴办新式学校,即一批洋务学堂。(1)洋务学堂的新特点主要表魂在培养目标、办学性质、教学内容、方法和组织形式上。①培养目标:造就各项洋务运动事业需要的人才;②办学性质:提供专门训练的专科性学校,属于部门办学,直接为本部门的需要而培养人才;③教学内容;“西文”与“西艺”为主,课程多包含各自专业相关的科学技术课程,注意学以致用;④教学方法:按照知识的接受规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安排教学内容,重视理解,理论与实践相结合;⑤教学组织形式:制定分年课程计划和学制年限,采用班级授课制。(2)洋务学堂因根植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土壤上,具有新旧杂糅的特点:①缺乏全国性的整体规划和学制系统,学校之间很孤立;②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总原则下,不放弃学习四书五经;③管理上有封建官僚习气,关键管理环节受洋人挟制,影响学堂正常办理。(3)洋务学堂的意义是:洋务学堂拉开了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序幕,它以西方近代科技文化作为主要课程,在形式上引入了资本主义因素,初步具备近代教育的特征。它产生之初,并未有意与以科举为核心的旧教育相对抗,但产生之后,逐渐动摇和瓦解旧教育体系,实际上启动了近代中国教育改革的进程,历史意义重大。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8、怎样评价近代中国的教会学校?标准答案:教会学校是西方世界殖民扩张的产物,教会学校的存在是近代中国半殖民地的国家性质在教育上的表现,教育的主权不独立。另外,教会学校也是中国传统教育向近代教育过度的促进因素。(1)教会学校在华创办和发展教育的效果非常显著,其办学经验、管理模式为中国近代教育提供了范本,对近代中国教育改革有所启示。(2)教会学校在编辑和发行具有西方自然社会科学知识的书籍方面,起到了宣传新思想、新观念的作用。(3)教会学校注重提倡男女平等教育,为女童入学提供优惠条件,有助于削弱中国的封建礼教。(4)尽管教会教育的目的是为控制中国,但没有成功,反而唤醒了有识之士对主权的认识。(5)教会学校遍布全国,自成体系,严重侵犯了中国的主权。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9、简述洋务运动时期的改革措施以及指导思想。标准答案:19世纪60一90年代,清末发起了洋务运动,要求向西方学习,维护封建统治。改革的具体措施有:(1)兴办学堂:洋务学堂是洋务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在于培养洋务运动所需要的翻译、外交、工程技术、水陆军事等多方面的专门人才,教学内容以所谓“西文”与“西艺”为主。洋务学堂的举办是随着洋务运动的展开而开始的。其主要类型包括外国语(“方言”)学堂,如京师同文馆等;军事(“武备”)学堂,如福建船政学堂等;技术实业学堂,如福州电报学堂等。(2)派遣留学生:洋务派先后启动了幼童留美和留欧教育。留美教育最早由容闳提议,主张选择聪慧的幼童,分为四批前去美国学习。可惜的是由于守旧派的阻挠,这批学生大部分没有完成学业便相继回国。留欧教育是以福建船政学堂的学生为主,送往英、法、德留学,学习造船技术和驾驶技术,分为三批,学成归国。留美与留欧教育的学生都对中国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尤其是留欧学生在造船、海军军官以及海军教育事业上做出了贡献。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0、简述京师同文馆创办的特点和意义。标准答案:京师同文馆最初是作为外语学校设立的,是近代中国被动开放的产物。它是第一所洋务学堂,是我国最早的官办新式学校。初创时只有英文馆,后来成为兼习各门西学的综合性学校,1902并入京师大学堂。(1)特点:第一,培养目标:专为培养译员、通事而设,专门培养洋务人才,不再是培养应科举考试的官僚后备军,注重学以致用。第二,课程设置:外语居于首位,侧重西学与西艺,汉文经学贯穿始终,特别重视对学生进行封建道德习惯的培养,还向学生灌输殖民主义思想、帝国主义思想,以宗教麻醉学生。第三,教学组织形式:最早开始了中国的班级授课制和分年课程。第四,教学方法.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一定程度上改变死记硬背的学风,注重理论与实际的结合。(2)意义:京师同文馆既有封建性,又有殖民性,是清政府在教育上和外国资本主义结合的产物。就办学成效而言,京师同文馆不能列入洋务学堂之列,也未表现出比其他学堂更鲜明的特点,其历史地位主要表现在:首先,它是洋务学堂的开端,也是中国近代新教育的开端。这表明我国向西方学习从观念走向了现实,正是由于其领头羊的作用,从此我国开办了大量学校。其次,京师同文馆身处北京,它的一些重要举措以及由此引起的争执往往能映现出各派关于教育改革的观点,所以它也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以上两点,决定了京师同文馆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标志和象征意义。总之,京师同文馆标志着我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教育的开始,具有新的办学形式,且使科学教育正式列入中国教育之中,教育向前迈了一步。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1、简述福建船政学堂的创立、发展和意义。标准答案:福建船政学堂是福建船政局的组成部分,由洋务运动的重臣左宗棠奏请创办。福建船政局是近代第一个也是洋务运动时期最大的专门制造近代轮船的工厂。(1)福建船政学堂的创立与发展:学堂的宗旨是“习学洋技”,主要培养造船和驾驶人才。学堂有前学堂和后学堂之分,前学堂学习制造技术,又称造船学堂,目标是培养能够设计制造各种船用零件并能进行整船设计的人才;后学堂学习驾驶和轮机技术。1868年前学堂内添设“绘事院”和“艺圃”。“绘事院”的目标是培养用图纸生产的制作人才,“艺圃”实际上是在职培训学校,通过工读结合形式有计划地培养生产和技术骨干,开创我国近代职工在职教育的先声。总之,学堂既培养军事人才,也培养军工技术人才。(2)福建船政学堂的意义:福建船政学堂从开办到改组,历时半个世纪,是洋务学堂中持续时间最久的一所。它在我国近代海军事业的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为近代中国海军输送了第一批舰战指挥和驾驶人才,也为近代中国船舰制造业的发展写下了光辉的一页,是近代中国海军人才的摇篮。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2、维新派教育改革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标准答案:维新派在教育改革方面的实践主要有四个方面:(1)兴办学堂:维新性质的学堂包括两类,一类是维新运动的代表人物为培养维新骨干、传播维新思想而设立的学堂,如康有为在广州设立的万木草堂等。另一类是在办学类型与模式、招生对象、教学内容等某个或某些方面对洋务办学观念有所突破、领风气之先的学堂,如北洋西学堂、南洋公学等。(2)创办京师大学堂:由梁启超参考日本和西方学制,起草《京师大学堂章程》,京师大学堂的任务,不仅在管理自身,还要成为各省学堂的表率,而且还有统辖各省学堂的大权。(3)改革科举制度:光绪皇帝下诏废除八股,此后人们不得不寻求新的学问,客观上促进了西学的传播。不久,光绪皇帝再次下诏催立经济特科,以选拔维新人才。(4)书院改学堂:光绪皇帝又令各省及地方官将各省的大小书院,一律改为兼习中学、西学的新式学堂。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3、简述严复“体用一致”的文化教育观。标准答案:严复的“体用一致”的文化教育观主要包括了以下内容:(1)倡导对西方的自然科学和社会政治学说要一体学习,此时他的“体用一致”思想表现为“全盘西化”和西学自成体用的倾向。(2)对西学的整体性和发展性的认识。他把近代科学按从基础到应用的层次划分为三类,认为这三类学科连成一体,相资相用,交叉发明。他还认为西学是一个发展的体系,运用考察、实验、归纳等方法创造新知和验证学理,不断更新、改进和发展。(3)后来严复改变了以前“全盘西化”的倾向,提出了要构建一种融会中西、兼备体用的新文化体系的设想。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4、简述清末“新政”教育改革的措施。标准答案:(1)颁布新学制:壬寅学制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以中央政府的名义制定的全国性学制系统,壬寅学制虽经正式公布,但并未实行。后来,癸卯学制是我国第一个正式实施的学制。(2)废科举,兴学堂:1905年,清政府下诏乡试、会试一律停考,各省岁科考试也随即停考,至此,共实行了1300年的科举考试,终告废除。科举的废除为新式学堂的发展扫清了障碍。(3)建立教育行政体制:1905年,清廷成立了学部,作为统辖全国教育的中央教育行政机关,最高长官叫尚书,在整体上注意到教育行政与教育学术的联系,注重实业教育的地位。在地方各省设提学使司,专管全省教育事务。至此形成一套新的从中央到地方的教育行政系统。(4)制定教育宗旨:学部明定教育宗旨为“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这是中国近代第一次正式宣布的教育宗旨。(5)留学教育。新政时期,首先民间自发形成了留日高潮。后来美国为了把留学的热潮引向美国,与中国清政府达成共识,实行“庚款兴学”,这极大促进了新政时期留学教育的发展。此外,这一时期,因新政的实施,留学教育再掀热潮,以日本和美国为主,虽非新政的内容,但是新政直接导致的后果。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5、简述科举制度从改革到废除的兰个步骤。标准答案:传统教育空疏无用,从地主阶级改良派的龚自珍、魏源到资产阶级维新派的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就连一般的官僚和封疆大使张之洞、袁世凯也纷纷批评科举制度。因此,改革和废除科举制度势在必行。科举制从改革到废除共分为三个步骤。(1)第一步是改革科举内容。①光绪十三年就在每届乡试会试时酌取人才,但其他如故;②1898年戊戌变法期间,清政府曾明令凡乡、会试和童生一律废八股,改试策论。但戊戌政变后,八股又一度复活;③1901年,在“新政”推行下,再次下令废八股,改策论,疲武试。(2)第二步是递减科举中额。①1901年以后清政府的官僚大臣们纷纷要求开办学校、改革科举;②1903年,张百熙、张之洞等合写奏文,建议逐渐递减科举中额。按他们递减计算方法,到减尽时,需要十年。(3)第三步是科举制度完全废止。光绪三十一年(1905)八月,清政府下诏“立停科举以广学校”。乡试、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至此,封建时代的科举制度从隋炀帝大业二年始,共实行了1300年,终告废除。科举制度的废除,在中国教育发展史上是—件大事。它标志着长期统治封建时代的旧教育在形式上宣告结束,一个新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教育制度在逐步形成。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6、梁启超关于教育目的有哪些论述?标准答案:梁启超特别重视确定教育目的,曾撰写《论教育当定宗旨》一文。其主要观点是:(1)教育一定要有目的,否则将一事无成。(2)教育目的正确与否,至关重大,封建教育之所以腐朽,洋务教育之所以收效甚微,主要在于教育目的上的错误。(3)正确的教育目的应该是“养成一种特色之国民”,这种新民正是具有资产阶级政治信仰、思想观念、道德修养和适应资本主义社会生活的知识技能的新国民。克服中国人在专制社会中形成的品格缺陷。他认为只有造就出这样的新民,才能拯救国家的危亡,振兴中华民族。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7、评述康有为《大同书》中的教育思想。标准答案:康有为1884年写了《人类公理》,直到戊戌变法失败后,才将其修改为《大同书》发表。他在《大同书》中描述未来的大同社会,是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国家、没有家庭的人人平等,经济高度发达,政治极端民主的极乐世界。大同社会实行“公养”“公教”制度。每个社会成员都享受“二十年齐同之教育”。在康有为设计的教育蓝图中:①儿童未出生,其母人人本院,接受胎教。②婴儿六个月后,进育婴院,三岁后进慈幼院,接受学前教育。③儿童六至十一岁,进小学院。接受初等教育。④儿童十一至十五岁,进中学院,接受中等教育。⑤儿童十六至二十岁,进大学院,接受高等教育。康有为对每个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重点都做了详细描述,主张男女教育平等,主张对儿童实行德、智、体、美诸方面的教育,提出了许多可贵的见解。但是,这仅是一种乌托邦式的社会空想。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8、简述京师大学堂创办的意义。标准答案:百日维新中,由维新派主张建立的京师大学堂,不仅是全国最高学府,也是全国最高教育行政机关。它的办学宗旨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京师大学堂的意义:①京师大学堂的创办,说明清廷重视高等教育机构的建立,反映中国近代教育发展的内在逻辑;②京师大学堂在办学宗旨、课程设置、学生入学等方面形成了一系列系统的规定,为中国近代新学制的制订提供摹本,是我国学制史上的新起点;③京师大学堂的规章制度适应当时教育发展的需要,在中国教育行政从传统向近代转型的过程中发挥了过渡性的作用;④京师大学堂确立的师法日本的办学方针影响了清末民初中国教育发展的价值取向。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9、简述严复的三育论思想。标准答案:严复是中国近代从德、智、体三要素出发构建教育目标模式的第一人,他在《原强》中首次阐发了他的“三育论”,严复认为一国的政治经济状况、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取决于国民德、智、体三方面的发展水平,中国要改变积贫积弱的现状,就必须从提高国民这三方面素质着手,鼓民力、开民智、兴民德,才可谓是真国民。所谓“鼓民力”就是提倡体育,包括禁止吸鸦片和女子缠足等陋习,使国民具有强健的身体;“开民智”就是要全面开发人民的智慧,提高人民的文化教育水平,但实际牵涉到对传统教育体制、教育内容、学风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其核心是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取士和训诂辞章之学,讲求西学;“兴民德”主要是从改变传统德育内容,用西方的民主、自由、平等取代封建伦理道德,培养人民忠爱国家的观念意识,改变人民的奴隶地位,严复认为兴民德最难。这三育教育就是要用资产阶级的德、智、体武装国民,取代以儒学为中心的封建教育。这三育是统一的、相互联系的,不可偏废。这种教育观实属教育救国论,反映了严复对教育作用的高度重视,基本上确立了中国教育目标的近代化模式。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三、分析论述题(必答题)(本题共3题,每题1.0分,共3分。)30、阐述颜元的实学教育思想。标准答案:明末清初著名的教育家颜元创办了漳南书院,在漳南书院实践了自己的实学教育思想。(1)“实德实才”的教育目标:他主张学校应培养“实才实德之士”,即品德高尚,有真才实学的经世致用人才。这样的培养目标,显然已冲破了理学教育的桎梏,具有鲜明的经世致用的特性,反映了要求发展社会生产的新兴市民阶层对于人才的新要求,在当时无疑是具有进步意义的。(2)“习行”的教学方法:这是颜元关于教学方法的一个最基本也是最主要的主张。颜元认为,要获得真正有用的知识必须通过自己亲身的“习行”,“躬行而实践之”,求诸客观的实际事物。因而他所说的“习行”教学法,就是强调在教学过程中要联系实际,要坚持观察、练习和躬行实践。(3)“实学”与“六斋”的教育内容:要打破传统教育的局限,仅仅靠改变方法自然是不够的,从教育内容上注入新的思想才是最为根本的变革。颜元提倡以“六艺”为中心的“三事”“六府”“三物”为教育内容。颜元曾按自己的教育思想规划漳南书院,陈设六斋,实行“分斋教学”,并规定了各斋的具体教育内容,这是对他“真学”“实学”内容最明确、最有力的说明。漳南书院的“六斋"及各斋教育内容为:文事斋、武备斋、经史斋、艺能斋、理学斋、帖括斋。漳南书院之所以暂还设立“理学斋”和“帖括斋”,只是为了适应当时的实际,等时机到了则关闭这两斋。因此,颜元“真学”“实学”的教育内容,不仅同理学教育有着本质的区别,而且无论是广度上,还是在深度上,都大大超越了“六艺”教育。他除了经史礼乐等知识以外,还把诸多门类的自然科技知识、各种军事知识和技能正式列进教学内容,并且实行分科设教,这在当时确实是别开生面的,已经蕴含着近代课程设置的萌芽,将中国古代关于教育内容的理论推进到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这是颜元对于中国古代教育理论的重要贡献,值得人们重视。综上所述,颜元是批判传统教育的义士,提倡培养“实德实才”之士,冲破了封建理学的桎梏,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提倡“习行一的教学方法,带来了中国古代教学法上的又一次手足解放运动,具有极大的进步意义;否定中国延续几千年的儒学教育,设立文武兼备、广博实用的教学内容,使教育有了新的生机;设漳南书院,将实学教育付诸实践,为中国古代教育开创了一个新的局面,引领了历史发展的潮流。颜元的这一系列创举,无疑对后来中国教育的发展起了很大的影响作用。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31、述评张之洞“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标准答案:洋务运动的过程实质上是一场对近代西方文明成果的移植过程。因此,不可避免地引出一个如何处理“西学”(“新学”)与“中学”(“旧学”)关系的问题。针对此问题,洋务派与守旧派展开了论争,张之洞撰成《劝学篇》,围绕“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主旨,进行了集中阐述,“中体西用。”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思想体系。《劝学篇》分内篇和外篇,“内篇务本,以正人心,外篇务通,以开风气”。通篇主旨归于“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旧学为体,新学为用,不使偏废。”中学着重的是人品行的修养,具有德育的功能。“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如此一来,西学成为中学的补充。“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涉及教育领域的各个方面,一直支配着晚清教育。从整体上看:“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对教育的影响是深远的,它将西学作为一个整体予以认可,给封建僵化的封建文化打开了一个缺口,使西学在中国的发展成为可能,为中国近代的变革注入了新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加速封建制度的解体,推动近代化的步伐。在教育方面:“中体西用”作为洋务教育的指导纲领,对中国近代教育的影响是双重的:既有促进,又有阻挠。(1)启动了中国近代教育改革的涉伐,催发新式教育产生,兴办新式学堂,增加了自然科学知识,开展留美教育等,打破了旧学形式一统天下的传统教育格局。(2)引进西方近代科学、课程及制度,对清末教育改革既有思想层面的启发,又有实践层面的推动。(3)极大地冲击了传统教育的价值观,为新式教育进一步推广扫清了障碍。(4)由于“中体西用"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使新式教育一直受到忠君尊孔的封建信条的支配,又在阻碍新式教育的发展进程。尤其是阻抑了维新思想更广泛的传播,不利于近代刚刚开始的思想启蒙运动。(5)中体西用作为中西文化接触后的初期结合方式,有其历史的合理性。但是作为文化的整合方案和教育宗旨又是粗糙的,它是在没有克服中西学之间固有的内在矛盾的情况下的直接嫁接,必然会引起两者之间的排异性反应。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32、试评述梁启超的教育作用与教育目的思想。标准答案:梁启超是清末维新变法时期极其重要的领导人物,在维新变法期间,他在社会的各个方面都做了很多改革工作,写了大量文章来宣传变法思想,并参与京师大学堂的创办,对近代中国教育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其教育思想大致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内容。(1)“开民智”“伸民权”与教育作用。针对中国当时的现状,梁启超认为国势的强弱随人民的教育程度而转移,并明确地将“开民智"与“伸民权”联系起来,为“伸民权”而“开民智”;权生于智,这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专制与愚民、民主与科学的内在联系。他的“开民智”实具有科学与民主启蒙的内涵。后来梁启超觉察到“民智”和“民权”并不能画等号;教育可以培养一个人的“权利”意识,也可以培养一个人的奴隶性,因此他提出教育应该有宗旨。可见他对当时中国社会问题的剖析比较深刻,并且极为注重教育的作用。(2)培养“新民”的教育目的。梁启超的教育目的是培养耨民,他所定义的新民必须具有新道德、新思想、新精神、新的特性和品质,诸如国家思想、权利思想、政治能力、冒险精神以及公德、私德、自由、自治、自尊、尚武、合群、生利、民气、毅力等。可以看出这种新民正是具有资产阶级政治信仰、思想观念、道德修养和适应资本主义社会生活的知识技能的新国民,因而梁启超的教育目的就是培养具有资产阶级品质的新型国民。相比洋务派、改良派等以培养效忠封建统治的人为目的的教育目标,梁启超的教育目的是很具有进步意义的。总的说来,梁启超的教育思想代表的是时代发展的一种方向,他认识到封建制度的腐朽,力图以教育改变国家的命运,“开民智”进而“伸民权”,这一点具有进步意义;体现了他自身资产阶级的革命性。然而,由于时代的局限和资产阶级固有的妥协本性,梁启超无法认识到改变中国社会的根本途径,企图借封建统治阶级的力量进行改良救国是不可能的,因而其教育主张很多不能彻底实现。但梁启超的意识和趋向是顺应历史潮流的,尤其是在教育公平、女子教育和向西方学习方面,他的很多思想是值得褒奖的。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国近代教育)模拟试卷第2套一、单选题(本题共25题,每题1.0分,共25分。)1、中国近代第一个资产阶级学制是A、壬寅学制B、癸卯学制C、壬子一癸丑学制D、壬戌学制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民国成立后,政体变更,彻底改变清末学制已经势在必然。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成立之初,即将制定新学制作为工作的重点,召集了一批留学日本和欧美的归国人员,分别草拟各级学校规程。最初意向是以欧美学制为蓝本,“拟遍采欧美各国职场,衡以本国情形,成以最完全之学制”。但因感到欧洲学制不适合中国国情,且欧美归国人员中缺少专习教育之人,对欧美学制缺乏深人了解,最终仍在参照日本学制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实际经验,形成了民国新学制草案。1912年9月初,教育部正式公布了民国学制系统的结构框架,因当年是农历壬子年,故称该系统框架为壬子学制。1913年,又陆续公布了《小学校令》《中学校令》《师范教育令》《专门学校令》《大学令》《实业学校令》《小学校教则及课程表》《中学校令施行规则》《师范学校规程》《大学规程》等。这些法令都是壬子学制的具体化,虽与学制略有出入,但无碍壬子学制的结构框架,综合起来形成了一个全面完整的学制系统,称为壬子癸丑学制。因此,答案为C。2、在我国近代学制中没有参照日本学制系统的是A、壬子癸丑学制B、壬戌学制C、壬寅学制D、癸卯学制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壬戌学制是我国第一个以美国学制为蓝本的学制。壬寅学制、癸卯学制都是在参照日本学制的基础上制定出来的。壬子学制和王子癸丑学制解析同上题解析。答案为B。3、中华民国的教育方针是A、爱国、尚武、崇实、法孔孟、重自治、戒贪争、戒躁进B、德智体美四育并重C、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D、公民道德教育、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又增添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4、蔡元培认为不是理想社会的教育,“在他国已有道消之兆”,但在中国仍然有提倡的必要的是A、实利主义教育B、军国民教育C、公民道德教育D、世界观教育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军国民教育作为一种教育主张,在维新变法时期即已经萌芽,以后逐渐发展。鉴于中国近代积弱致侮的事实,部分有志之士希望借此改变中国重文轻武的教育传统,培养国民的强健体魄和尚武精神,强体强兵,御侮图强。在学校教育中,强调学生生活的军事化,特别是体育的军事化等。蔡元培认为,军国民教育不是理想社会的教育,“在他国已有道消之兆”,但在中国仍有提倡的必要。因此,答案为B。5、蔡元培所独创的教育并被作为教育的最高境界的是A、实利主义教育B、美感教育C、公民道德教育D、世界观教育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世界观教育为蔡元培所独创并被视为教育的最高境界。蔡元培受康德心物二元论观点的影响,认为世界分为“现象世界”与“实体世界”。现象世界是我们可以经验到的,它和时间、空间不可分离,受因果律的制约,其存在形式是相对的,隶属于政治的。实体世界超越于经验之外,可直观感悟,没有时间空间可言,不受因果律制约,它的存在形式是绝对的,超越政治的。现象世界中的人,由于存在人我差别的意识,追求幸福的意识,而纠缠于由此而产生的种种矛盾。在实体世界中,人们摆脱了现象世界的种种矛盾,泯营求而化人我,能实现意志的完全自由和人性的最大发展,思想和言论也不受某一门哲学某一宗之教义的束缚。所谓世界观教育,就是要培养人们一种立足于现象世界但又能超脱现象世界而贴近实体世界的观念和精神境界,“使对于现象世界,无厌弃而亦无执著”,“使对于实体世界,非常渴慕而进于领悟”。因此,答案为D。6、蔡元培认为“介乎现象世界与实体世界之间,而为津梁”的是A、实利主义教育B、美感教育C、公民道德教育D、世界观教育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美感教育首次由王国维于1906年提出。1912年初,蔡元培在《关于教育方针之意见》也有阐述。美感教育与世界观教育紧密联系。蔡元培认为美感“介乎现象世界与实体世界之间,而为津梁”。在现象世界中,凡人皆会因生死离合祸福利害等而产生爱恶惊惧喜怒悲欢之种种感情,而一旦将这些引入绘画、诗歌、音乐等而成为美的材料,则审美者除得一“浑然之美感”外,不会卷入现实的情感矛盾之中。可见美感已超越利害关系和人我之分界,“而已接触于实体世界之观念矣”。世界观教育即是引导人们具有实体世界的观念,但这不是靠简单的说教可以实现的,最有效的方式就是通过美感教育,利用美感这种超越利害关系、人我之分界的特性去破除现象世界的意识,陶冶、净化人的心灵。所以,美感教育也是世界观教育的主要途径。因此,答案为B。7、开我国公立大学招收女生之先例的大学是A、北京大学B、东南大学C、武汉大学D、浙江大学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在蔡元培的倡导下,北京大学的改革是全方位的,除改变校风,坚持用“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原则办学,施行教授治校、民主管理,进行学科与教学体制改革外,还有不少开风气之先的改革。如1920年2月,允许王兰等三位女生人北大文科旁听,同年秋季起即正式招收女生,开我国公立大学招收女生之先例。因此,答案是A。8、南京国民政府初期实施“大学区制”,这一制度的理论基础是A、教育独立说B、思想自由、兼容并包C、沟通文理D、教授治校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教育独立”作为一种思潮,萌发于五四之前,发展兴盛于20世纪20年代。五四前后由拖欠教育经费、积欠教职员薪资引发的请愿、罢教、罢课风潮此起彼伏。为维持教育的正常进行,教育界发起了向北洋政府争取教育经费独立的斗争,进而形成了教育独立思潮,并成立了“全国教育独立运动会”。蔡元培一贯视教育为救国的基本途径,推崇思想、学术自由,加之身为北京大学校长,对政府官僚掣肘、摧残教育有深切的感受,因此是教育独立的积极倡导者和支持者,并从理论上加以引导。1922年3月,他在《新教育》上发表了《教育独立议》,阐明了教育独立的基本观点和方法,成为教育独立思潮中的重要篇章。在《教育独立议》中,蔡元培首先明确教育的使命是:帮助受教育者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自己的人格,能对人类文化发展尽一份责任,作一份贡献;而不是要把受教育者塑造成一种特别的器具,给那些怀有其他目的的人去使用。为了实现教育的真正独立,蔡元培设计了教育经费独立、教育行政独立、教育独立于宗教的具体措施,其中关于教育行政独立的方案是分全国为若干个大学区。这一设想成为南京国民政府初期实施“大学区制”的框架基础。因此,答案为A。9、清末以来,西方的教学法开始渐次输入中国,其中输入中国最早的是A、赫尔巴特的教学法B、设计教学法C、道尔顿制D、葛雷制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清末以来,西方的教学法渐次输入中国,其中输入中国最早的是赫尔巴特教学法。,赫尔巴特的“五段教学法”以学生的心理过程为依据,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注重课堂教学形式的组织和规范化,较之传统私塾的个别教学和死记硬背优越,尤其是给教师以很大的便利,一时得到普遍的应用。因此,答案为A。10、依据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和桑代克心理学而形成的一种教学制度,对我国的影响持久,直到1949年,始终是我国教育理论界和师范院校中小学教学法研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这一教学法是A、设计教学法B、道尔顿制C、文纳特卡制D、葛雷制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设计教学法是依据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和桑代克心理学而形成的一种教学制度,其创造者系美国的克伯屈等人。设计教学法主张由学生自发地决定自己的学习目的和内容,学生在自己设汁、自己实行的单元活动中获得有关的知识和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设计活动由于目的不同而划分为创作、欣赏、问题研究、技能练习等类型。其一般程序为:确定目的(包括引起动机)、制订计划、实施完成、检查评价。设计教学法曾在美国一些初等学校和中学低年级课堂教学中被采用,并流传到西欧、苏联等不少国家。这一重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独立性、强调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兴趣、注重教学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摒弃传统教学形式主义的教学法,切合国内教育界改革教学的强烈愿望,因而深受重视,1917年输入中国后就不断有学者予以介绍。1919年由俞子夷主持的南京高师附小首先正式开始研究和试验,反响强烈。此后不断有学校起而效之。尽管试验在1924年以后渐趋沉寂,30年代后施行的学校已寥寥无几,但设计教学法在中国的影响是最持久的,直至1949年,设计教学法始终是我国教育理论界和师范院校中小学教学法研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因此,答案是A。11、适应了大工业生产,既有一技之长又能适应工种变换的劳动力培养需求,“其用意在适应个性,指导研究,打破学年制度”的教学法是A、设计教学法B、道尔顿制C、文纳特卡制D、葛雷制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道尔顿制是相对于班级授课制的一种个别教学制度,产生于美国进步主义教育家柏克赫斯特女士于1920年在马萨诸塞州道尔顿中学所进行的实验,适应了大工业生产对既有一技之长又能适应工种变换的劳动力培养需求。其原则有三:一是自由——去除凡是阻碍学生自由学习和教师对学生的不合理规定,使学生自我计划、自我约束,借助自由的手段养成学生自我支配的能力;二是合作——学校成为实际社会组织,打破班级界限,在团体生活中,学生既为团体服务,又保持个人独立性;三是时间预算——破除班级授课制,在规定时间内,学生自订计划,自行学习。道尔顿制的实质是让每一个学生能够对自己的学习进度和学习方法更多地负责,它看到了整齐划一的缺陷,因此“其用意在适应个性,指导研究,打破学年制度”,注重因材施教和学生独立工作能力的培养,对改变机械、被动的学和呆板、划一的教,有重要的意义。1922年,道尔顿制被介绍到中国,同年10月舒新城率先在上海吴淞中国公学中学部试行。1925年,柏克赫斯特访问中国,将道尔顿制的宣传和试行推向高潮。因此,答案为B。12、把课程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儿童将来生活必需的知识和技能,如阅读、拼字、习作、写作、计算等,这类课程属于学科课程,安排在上午进行,要求每个儿童在个别化教学中学得十分纯熟;第二部分是创造的社会活动——使儿童个人的能力和社交意识得到发展,如音乐、美术、文学欣赏和各种创造表演等,这一部分属于活动课程,安排在下午进行的教学法是A、设计教学法B、道尔顿制C、文纳特卡制D、葛雷制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文纳特卡制是比道尔顿教学法更为激进的一种个别教学方法(也叫适应个性教学法),由美国教育实验家华虚朋创造。文纳特卡制设定了四个目标:(1)给儿童以优美快乐的生活;(2)充分发展儿童的个性;(3)个人的社会化;(4)养成儿童普遍必需的知识和技能。依据这四个目标,文纳特卡制把课程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儿童将来生活必需的知识和技能,如阅渎、拼字、习作、写作、计算等。这类课程属于学科课程,安排在上午进行,要求每个儿童在个别化教学中学得十分纯熟。第二部分是创造的社会活动——使儿童个人的能力和社交意识得到发展。如音乐、美术、文学欣赏和各种创造表演等,这一部分属于活动课程,安排在下午进行。就儿童个人来说,可以发展个人的才能;对团体来说,可以培养社会意识、团队和协作精神。因此,答案为C。13、具有强烈的资产阶级民族主义色彩,于20世纪初在我国兴起,其内涵为:教育为国家的工具,教育为国家任务。其主旨在于以国家为中心,反对社会革命,通过加强国家的观念来实现国家的统一与独立。这个教育思潮是A、国家主义教育思潮B、职业教育思潮C、科学教育思潮D、工读主义教育思潮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国家主义教育思潮是一种具有强烈资产阶级民族主义色彩的社会思潮,于20世纪初在中国兴起。其内涵为:一是以教育为国家的工具,教育的目的对内在于保持国家安宁和谋求国家进步,对外在于抵抗侵略、延存国脉;二是教育为国家的任务,教育的设施应完全由国家负责经营、办理,国家对教育不能采取放任态度。其主旨在于以国家为中心,反对社会革命,通过加强国家观念的教育来实现国家的统一与独立。清末教育宗旨中的“尚公、尚武”,民初蔡元培所提教育宗旨中的“军国民教育”,均反映了国家主义教育精神。因此,答案为A。14、科学教育思潮在“五四”后,在西方学者和科学成果的推动下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发展。其中,以俞子夷、廖世承、陈鹤琴等人为代表,以南京高师和北京高师为基地,形成南北两个研究工作重心的是A、科学教育化B、教育科学化C、科玄结合D、科学社会化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五四后科学教育运动在西方学者和科学成果的推动下得到较为广泛的开展,主要表现为科学教育化和教育科学化。清末至民国,虽经历教育改革,但学校课程仍显不足,教育方法仍以讲读为主,忽视实验教学,科学教育水平低下。1921年孟禄来华调查中国教育,他认为中国教学“中学最坏”,科学教育缺点有二:一是科学方法运用不良,机械地接受科学知识,忽视实验;二是课程未尽科学,对科学的概念不甚明了。另一方面,他提倡以科学的方法研究教育,包括儿童心理和教育心理的研究、各种心理和教育统计与测量及量表的编制应用,即教育的科学化趋势。此后,以俞子夷、廖世承、陈鹤琴等人为代表,以南京高师和北京高师为基地,形成南北两个研究工作重心。因此,答案为B。15、意在“兴苦学之风,广辟留欧学界”,输入“民气民智先进之国”的文明,创造“新社会、新国民”的运动是A、平民教育思潮B、工读主义教育思潮C、实用主义教育思潮D、勤工俭学运动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辛亥革命前,随着大批青年自费出国留学,自费留学生中形成“俭学”之风。同时,在法国的李石曾通过“兼工与学”使来自农村的华工得到教育。受此启发,1912年吴稚晖、蔡元培、李石曾等在北京发起组织“留法俭学会”,吴玉章发起组织“四川俭学会”,上海也组织了留英、留法俭学会。意在“兴苦学之风,广辟留欧学界”,输入“民气民智先进之国”的文明,创造“新社会、新国民”。在其倡导下,1912—1913年赴法留学者达80多人。因此,答案为D。16、“职业教育以一技之长可谋生活为主”,使中等资质的学生尽其所长,以期地无弃利,国民富裕。这是中国对“职业教育”概念的最早阐述。这个人物是A、黄炎培B、陆费逵C、晏阳初D、梁漱溟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职业教育思潮是由清末民初的实利主义和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发展演变而来的。民国初年,蔡元培将实利主义列入资产阶级教育方针。几乎同时,陆费逵指出中国教育在三个方面亟须注意改进,即国民教育,职业教育、人才教育,又以职业教育、人才教育为急。陆认为“职业教育则以一技之长可谋生活为主”,使中等资质的学生尽其所长,以期地无弃利,国民富裕。这是中国对“职业教育”概念的最早阐述。涉及授人一技之长和促进实业发展这两点职业教育思潮的基本内涵。因此,答案为B。17、关于向教会收回教育权的说法错误的是A、余家菊在《少年中国》月刊上发表《教会教育问题》一文,指出“于中华民族之前途有至大危险的,当首推教会教育”B、《外人捐资设立学校请求认可办法》的颁布和执行是收回教育权运动最大的实际成果C、收回教育权的口号率先由余家菊提出D、收回教育权运动在“四一二”运动中达到高潮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1922年3月蔡元培在《新教育杂志》第4卷第3期上发表《教育独立议》,激励主张教育脱离政党与宗教而独立。率先举起反基督教教育的大旗。他说:“各学校中均不得有宣传教义的课程,不得举行祈祷式,以传教为业的人,不必参与教育事业。”1923年9月,余家菊在《少年中国》月刊上发表《教会教育问题》一文。指出“于中华民族之前途有至大的危险的,当首推教会教育。教会在中国取得了传教权与教育权,实为中国历史上之千古痛心事。”并率先提出了“收回教育权”的口号,要求对教会学校“施行学校注册法”。1925年,收回教育权在“五卅运动”中达到高潮,全国各地的学生们举行了声势浩大的游行示威,教会学校的学生纷纷退学,以实际行动投入到反对教会教育中斗争中去。1925年11月16日,北洋政府教育部颁布《外人捐资设立学校请求认可办法》,内有六条规定,这个文件的颁布和执行可以说是收回教育权运动最大的实际性成果。因此,答案为D。18、被称为“六三三学制”的是A、壬寅学制B、癸卯学制C、壬子癸丑学制D、壬戌学制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改革旧学制的先声可以追溯到1915年,这一年,直隶省教育会发起了全国教育会联合会,并召开了第一届年会,湖南省教育会上提出了改革学制系统案,“当时会议因此案事体重大,未曾开议,特分函各省征集意见,后虽未见实行,但新学制之改革,实为此案为嚆矢”。此后,第五届全国教育会联合会向教育部首次提出了“改革女学制案”,浙江省又提出改革师范教育案,并议决第六届大会应“革新学制作为提案之一”。1920年,舒新城、夏丐尊等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打破年级分组,施行“选课制”与“能力分组制”。1922年9月,教育部在北京专门召开了学制会议,会议对全国教育联合会所提出的学制系统改革案稍作修改,同年10月济南召开的教育会联合会第八届年会征询意见,最终,于11月1日以大总统令公布了《学制系统改革案》。这就是1922年的“新学制”,或称“壬戌学制”,由于采用的是美国式的六三三分段法,又称“六三三学制”。因此,答案为D。19、关于“新学制"的说法错误的是A、缩短了中学年限,改6年为4年B、在中学阶段实行选课制和分科制,力求使学生有较大发展余地,适应不同发展水平学生的需要C、六三三学制中的各教育阶段,基本上依据我国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来划分,这在中国近代学制发展史上是第一次D、幼儿园纳入初等教育阶段,使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得以衔接,确立了幼儿教育在中国教育史上的地位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1922年新学制,很有特点:第一,根据学龄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划分教育阶段。“六三三学制”中各教育阶段,基本上依据我国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来划分的,这在中国近代学制发展史上是第一次。第二,初等教育阶段趋于合理,更加务实。它缩短了小学年限,改7年为6年,小学分为两级,初级小学4年为义务教育阶段,高级小学2年,有利于初等教育的普及。幼稚园也纳入初等教育阶段,使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得以衔接,确立了幼儿教育在中国教育史上的地位。第三,中等教育阶段是改制的核心,是新学制中的精粹。(1)延长了中学年限,改4年为6年,提高了中学教育的程度,克服了旧学制中中学只有4年而造成基础知识浅的缺点,改善了中学与大学的衔接关系。(2)中学分成初、高中两级,不仅增加了地方办学的伸缩余地,而且也增加了学生选择的余地。(3)在中学开始施行选课制和分科制,力求使学生有较大发展余地,适应不同学生发展水平学生的需要。(4)新学制增强了职业教育,兼顾了升学与就业。(5)在师范教育方面,种类得以增多,程度相应提高,而且设置灵活。(6)在高等教育阶段,缩短了高等教育的年限,取消了大学预科,使大学不再担任普通教育的任务,有利于大学进行专业教育和科学研究。此外,还有附则两条,一是注重天才教育;二是注意特种教育。因此,答案为A。20、在我国学制历史上,仿照美国学制的是A、壬寅学制B、癸卯学制C、壬子癸丑学制D、壬戌学制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1922年的“新学制”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借鉴了美国的“六三三学制”,但它“并不是盲从美制”。从它产生的整个过程来看,是经过教育界长期酝酿讨论,并经许多省市认真执行,最终集思广益的结果。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的,它是“应时而生的制度”,是“颇有独到之处的”。因此,答案为D。21、根据当时西方心理学研究成果的年龄和身心发展的关系理论,列出一份《教育期区分表》,将受教育者划分为幼儿期、儿童期、少年期、成人期四个年龄阶段的人物是A、康有为B、梁启超C、谭嗣同D、严复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梁启超的教育思想。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来确定学制的不同阶段和年限,是近代西方教育心理研究的成果。梁启超是中国近代最早系统介绍和倡导这一理论的人物,并列出了一份《教育期区分表》,将受教育者分化为5岁以下(幼儿期一家庭教育与幼稚园期)、6~13岁(儿童期一小学校期)、14~21岁(少年期一中学校期)和22~25岁(成人期一大学校期),并分别介绍了各个年龄阶段的学生在身体、知、情、意、自我意识等方面发展的情况和基本特征。梁启超是中国近代最早系统介绍和倡导这一理论的人物。因此,答案为B。22、1902年,严复发表了一篇文章,在文章中他批判了中体西用的观点,并鲜明地表达了体用一致的观点。这篇文章是A、《论教育与国家的关系》B、《与外交报主人论教育书》C、《天演论》D、《救亡决论》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严复的体用一致的文化教育观的思想出处。严复的体用一致的思想表现在对中体西用的观点的反对的基础上。严复的体用一致的思想也经历了从全盘西化的主张到建构一种融会中西、兼备体用的新文化体系的设想的发展过程。《与外交报主人论教育书》一文,堪称严复批判中体西用及类似流行语的典型之作,并在该著作中鲜明地表达了体用一致的观点。因此,答案为B。23、“教育独立”作为一种思潮,萌发于五四之前,发展兴盛于20世纪20年代。下列关于教育独立的基本要求的说法错误的是A、教育经费独立B、教育行政独立C、教育学术和内容独D、教育与政党独立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教育独立”作为一种思潮,萌发于五四之前,发展兴盛于20世纪20年代。由于军阀混战,经济凋敝,教育经费预算仅为1.2%,且经常被侵占挪用,导致教育事业难以为继。为维持教育的正常进行,教育界发起了向北洋政府争取教育经费独立的斗争,进而形成了内容广泛的教育独立思潮,并成立了“全国教育独立运用会”。教育独立的基本要求有:(1)教育经费独立;(2)教育行政独立;(3)教育学术和内容独立;(4)教育脱离宗教而独立。因此,答案为D。24、新文化运动促进了教育观念的变革,这种变革不包括A、教育的社会化B、教育的平民化C、教育的实用化D、教育的科学化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教育变革。以民主和科学为旗帜的新文化运动,促进了中国教育观念的变革。这些变革包括:(1)教育的个性化;(2)教育的平民化;(3)教育的实用化;(4)教育的科学化。由此可见,选项中的“教育的社会化”不符合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教育变革。因此,答案为A。25、中国学者最早具有科学教育观的是A、严复B、任鸿隽C、赵元任D、胡明复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科学教育思潮,科学教育思潮在新文化运动期间形成并盛行一时。中国教育与近代科学联姻,始于洋务派的“西艺”教育。中国学者最早具有科学教育观的当数严复。1914年6月,任鸿隽与赵元任、胡明复等留美学者在美国发起组织“中国科学社”,倡导科学教育,主张将科学内容与方法渗入各项社会事业。次年刊发《科学》杂志,向国内宣传其主张。因此,答案为A。二、辨析题(本题共1题,每题1.0分,共1分。)26、1922年学制总体框架沿用至今。标准答案:正确。1922年学制采用了美国的“六三三制”,是中国近代学制改革由日本转向美国寻求借鉴的标志。虽有模仿和抄袭的痕迹,但从学制的制定过程来看,确实也经过长期酝酿和广泛讨论,在一定程度上汇总了教育界的智慧和经验,考虑到了我国民族工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也考虑到了学龄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年龄分期问题。学制比较彻底地摆脱了封建传统教育思想的束缚,重视基础的、民众的教育。学制比较简明,又有充分的灵活性。因此,这个学制后来除了在某些方面有所改动外,它的总体框架一直延续至今。1922年学制的颁布和实施,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新教育制度的确立,也标志着中国近代以来的学制体系建设的基本完成。因此,命题提法正确。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考生对1922年学制的意义的掌握情况。1922年学校系统改革案颁布,“1922年学制”又称“壬戌学制”。为了有别于“壬子癸丑学制”,也称“新学制”。该学制采用的是美国式的六三三分段标准,故称“六三三制”。这是中国近代史上实施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一个学制。三、简答题(本题共3题,每题1.0分,共3分。)27、简述20世纪20年代中国学校教学改革与实验。标准答案:在五四运动的影响下,教学法的研究与改革也在各地开展起来。以启发式教学代替注入式教学成为教学改革所倡导的方向。这一时期,当时西方国家正在流行的以儿童为中心的各种教学法相继传人中国,并引进课堂试验。其中以设计教学法、道尔顿制对中国20世纪20年代的中小学教学实践影响最大。设计教学法重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强调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兴趣,注重教学与学生生活的紧密联系,这一切迎合了国内教育界改革教学的强烈愿望,因而深受重视。1919年,南京高师附小首先正式就设计教学法开始研究和试验,反响极大。1921年,全国教育联合会决议《推行小学设计教学法》,1922—1923年,设计教学法试验在全国进入高潮。但由于设计教学法本身所存在的理论偏差,试验于1924年后渐趋沉寂。道尔顿制作为一种个别教学制度于1922年介绍到中国。同年舒新城等在上海吴淞中国公学中学部试行道尔顿制。1925年,帕克赫斯特访问中国,将道尔顿制的宣传和试行推向高潮。之后,由于理论本身的缺陷和师资、设备等方面的困难,有关道尔顿制的试验渐少。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考生对20世纪20年代教育思潮和教育改革运动的理解和掌握情况。这一时期的教育思潮和教育改革运动包括:平民教育思潮、工读主义教育思潮、职业教育思潮、实用主义教育思潮、科学教育思潮、国家主义教育思潮、勤工俭学运动、学校教学改革与试验等。在短短的十余年的时间里,各种教育思潮、教育运动和教育实验层出不穷,大大促进了中国近现代教育的发展。28、简述戊辰学制。标准答案:1928年5月,中华民国大学院在南京召开第一次全国教育会议。这次会议以1922年公布的学制为基础并略加修改整理,提出了《整理中华民国学校系统案》,即“戊辰学制”。“戊辰学制”提出了对学制进行整理的七项原则:(1)根据本国实情;(2)适应民生需要;(3)提高教育效率;(4)提高学科标准;(5)谋个性之发展;(6)使教育易于普及;(7)留地方伸缩之可能。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考生对我国学制系统的理解和掌握情况。考生较为重视壬寅癸卯学制、壬子癸丑学制、壬戌学制,但多数考生在复习时会忽略戊辰学制。其实戊辰学制也有其不可忽视的历史作用。戊辰学制颁定后到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经过多次局部的增改和调整,也留下了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政治、经济发展的烙印,如为了扫除“训政”和建国的障碍,使占80%以上不识字的儿童与成年人受到一定教育,较为重视义务教育和成人补习教育;为提高民族文化程度,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工作重心定为整理充实,求质量的提高,不求数量的增加;适应30年代经济的增长,政府的教育决策明显地向职业教育倾斜,使职业教育得到一定的发展。29、简述梁启超的儿童教育改革观。标准答案:梁启超通过对戊戌变法以前即已传入中国的心理学、教育学的知识的了解,对中西教学方法进行了比较,倡导对中国儿童教育进行改革。首先,他比较了中西儿童教育的差异,如西方人强调由浅人深、循序渐进,注重儿童的学习兴趣,注重理解;而中国人未识字,即授经,忽视儿童的学习兴趣,注重记忆等。其次,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国应从编写儿童教学用书入手,对儿童教育进行改革,应编写的书有:(1)识字书;(2)文法书;(3)歌诀书;(4)问答书;(5)说部书;(6)门径书;(7)名物书。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梁启超的儿童教育观。梁启超的儿童教育观先是受西方的教育学、心理学理论的影响,在比较中西方的儿童教育观的基础上形成的。他主张从编写儿童教学用书人手,对儿童教育进行改革。这三方面的内容,在回答此问题的时候均不可忽视。四、分析论述题(必答题)(本题共1题,每题1.0分,共1分。)30、论述蔡元培“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标准答案:(1)1912年初,蔡元培发表《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提出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五育并举”的教育思想,成为制定民国初年教育方针的理论基础。①军国民教育。主张将军事教育引入到学校和社会教育中,让学生和民众受到一定的军事训练。在学校教育中,强调学生生活的军事化,特别是体育的军事化。希望借此改变中国重文轻武的教育传统,培养国民的强健体魄和尚武精神,强体强兵。②实利主义教育。所谓实利主义教育,即是“以人民生计为普通教育之中坚”密切教育与国民经济生活的关系,加强职业技能的培训,使教育能发挥提高国家的经济能力和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的作用。③公民道德教育。国民教育和实利主义教育旨在富国强兵,但即使国富兵强,也会出现以智欺愚,以强凌弱的现象,因此必须教之以公民道德。④世界观教育。世界观教育为蔡元培所独创,并被视为教育的最高境界,蔡元培受康德影响,将世界分为现象世界和实体世界之不可分割的两方面。世界观教育,就是要培养人们一种立足于现象世界,但又能超脱现象世界而贴近实体世界的精神境界。⑤美感教育与世界观教育紧密联系,是世界观教育的主要途径。美感教育可以陶冶、净化人的心灵。所以大力提倡美育,是蔡元培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特点。他认为美感教育具有与宗教相同的性质和功用,但可以避免宗教的宗派之见,为此,提出了“美育代宗教”的思想。蔡元培认为“五育”不可偏废,根据当时流行的德智体三育的说法,在上述“五育”中,军国民教育为体育、实利主义教育为智育、公民道德教育为德育,美感教育可以辅助德育,世界观教育将德智体三育合而为一,是教育的最高境界。五育是统一整体中不可分割的有机部分。但同时他又指出,五育并不是平分秋色、没有重点的,而必须是以公民道德教育为根本。(2)启示蔡元培“五育并举”的思想的关键在于五育是统一整体中不可分割的有机部分,且五育并不是平分秋色,而是以公民道德教育为根本。目前我们的教育目标和蔡元培的“五育并举”思想比并没有偏颇,关键在于当今的教育实践,出现了各种以偏概全的现象。这是我们需要改进的。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考生对蔡元培的“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当时流行的是德智体三育的说法,蔡元培认为,五育中,军国民教育为体育,实利主义教育为智育,公民道德教育为德育,美感教育为辅助德育,世界观教育将德智体三育合而为一,是教育的最高境界。学校中每种教学科目虽于“五育”各有侧重,但又同时兼通数育。蔡元培的“五育并举”的思想影响深远,如1927年担任国民政府大学院院长期间,提出了要使教育“科学化、劳动化、艺术化”的方针,根据这一方针,同年全国教育会议通过了新的教育宗旨:提高国民道德、锻炼国民体格、普及科学知识、培养艺术兴趣。该宗旨包含了五育。虽一年后被“三民主义”教育宗旨取代,但在学术界、教育界影响深远。其“五育并举”的思想之于今日,仍有巨大的启示意义。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国近代教育)模拟试卷第3套一、单选题(本题共22题,每题1.0分,共22分。)1、“壬寅—癸卯学制”是在什么时期颁布的?()A、1912—1913年B、1902—1903年C、1922—1927年D、1898—1899年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梁启超提出的(),即普遍提高民众素质。A、“开民智”B、“伸民权”C、“鼓民力”D、“兴民德”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3、废除八股文的法令是什么时期颁布的?()A、洋务运动时期B、维新变法时期C、清末新政时期D、辛亥革命时期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4、()是康有为在广州创办的讲学之所,他在此酝酿、研究、宣传维新理论,造就了一大批维新人才。A、南洋公学B、万木草堂C、时务学堂D、农民运动讲习所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5、严复在其著作《原强》中提出的()三项主张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最早提出的在德智体三方面同时发展的教育思想。A、道德教育、实力教育、军国民教育B、西学、西政、西艺C、自由、平等、博爱D、鼓民力、开民智、兴民德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6、清政府实施“新政”时,任命的首位管学大臣是()A、张百熙B、张之洞C、李鸿章D、康有为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7、“癸卯学制”文件的正式名称是()A、《钦定学堂章程》B、《高等学堂章程》C、《中小学堂章程》D、《奏定学堂章程》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8、以下几个,哪一个是严复的著作?()A、《变法通议》B、《原强》C、《大同书》D、《盛世危言》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9、以下有关清末新政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清政府实施“新政”时,任命的首位管学大臣是张之洞B、清末新政是清政府在认识到自身教育弊端的情况下,主动采取的教育措施C、清末新政虽是清政府为维护自身统治采取的改革,但对中国教育有重大意义D、清末新政通过强制措施一次性废除了科举制度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0、中国的师范教育开始于()A、上海南洋公学B、京师大学堂C、经正女学D、湖南时务学堂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1、清末新政时期,派遣留学生主要是去哪个国家?()A、美国和法国B、英国和法国C、日本和美国D、英国和日本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2、“庚款兴学”中设立的“游美学生监督处”设在()A、北京B、华盛顿C、上海D、纽约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3、为实施“庚款兴学”,清政府在中国设立的留美预备学校称为()A、游美学务处B、清华学堂C、游美学生监督处D、庚款学堂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4、下列不属于维新派教育改革实践的选项是()A、兴办学堂B、兴办学会、发行报刊C、创办京师大学堂D、废除科举制度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5、国人创办的第一所正规女子学校是()A、宁波女塾B、经正女学C、福州女塾D、爱国女校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6、维新派创办的学堂不包括以下哪所?()A、上海广方言馆B、万木草堂C、南洋公学D、经正女学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7、“中学有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包含2024年度特色的铲车及翻斗车租赁合同
- 二零二四年版权质押合同
- 承包2024年度大型购物中心厕所设计与施工合同
- 二零二四年度高级管理人员雇佣合同
- 二零二四年度船舶制造OEM合作与技术交流合同
- 2024年度电机产品生产工艺改进与优化合同2篇
- 二零二四年度电子产品生产销售合同
- 二零二四年度智能化安防系统设备采购合同
- 瓷砖铺贴工程2024年度合同
- 辽宁省重点高中沈阳市郊联体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 语文 含解析
- 活性炭吸附装置点检记录
- 幼儿园午睡巡查记录表
- 急性胃肠炎病历模板4页
- 激发农村学生主动学习的策略(开题报告)
- 基于生评教的中外教师英语课堂教学质量调查分析
- 6S推行计划表
- 上海市重点建设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咨询收费办法
- 天然气冷能利用技术路线
- 《歌唱祖国》的歌词完整版.doc
- 电气化铁道供电技术工作简历模板
- 毕业设计论文 外文文献翻译 中英文对照 21世纪的硅微电子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