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国近代教育)模拟试卷1(共283题)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7/M00/2A/2A/wKhkGWbGk96AZxkxAAHBVFJx948062.jpg)
![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国近代教育)模拟试卷1(共283题)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7/M00/2A/2A/wKhkGWbGk96AZxkxAAHBVFJx9480622.jpg)
![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国近代教育)模拟试卷1(共283题)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7/M00/2A/2A/wKhkGWbGk96AZxkxAAHBVFJx9480623.jpg)
![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国近代教育)模拟试卷1(共283题)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7/M00/2A/2A/wKhkGWbGk96AZxkxAAHBVFJx9480624.jpg)
![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国近代教育)模拟试卷1(共283题)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7/M00/2A/2A/wKhkGWbGk96AZxkxAAHBVFJx9480625.jpg)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国近代教育)模拟试卷1(共9套)(共283题)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国近代教育)模拟试卷第1套一、单选题(本题共32题,每题1.0分,共32分。)1、资产阶级革命派和改良派在教育问题上的最大分歧是()A、革命派认为教育在救国问题上不起作用,改良派宣传教育救国B、革命派坚持救国先发展教育,改良派认为应先革命后发展教育C、革命派坚持先革命后发展教育,改良派认为要救国必须先发展教育D、革命派主张教育救国,改良派认为教育无用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民国初年,五育并举的方针是由()提出来的。A、蔡元培B、陈独秀C、李大钊D、吴玉章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3、民国初年颁布的学制是()A、壬寅学制B、壬子癸丑学制C、癸卯学制D、戊辰学制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4、下面哪一项不属于壬子癸卯学制与癸卯学制相比的进步之处?()A、取消毕业奖励出身,消除了科举制度的阴影B、增加了师范和实业两个教育系统C、女子教育取得一定地位,开创了男女同校D、课程上增加了自然科学和生产技能的训练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5、以下几项,不属于蔡元培的教育方针的一项是()A、爱国主义教育B、实利主义教育C、美感教育D、军国民教育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6、蔡元培在教师的聘用上所采取的原则是()A、品行第一B、政治清白C、兴趣第一D、学诣第一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7、“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是蔡元培办理()的基本指导思想。A、辅仁大学B、陕北公学C、中国教育D、北京大学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8、对蔡元培的教育独立思想,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教育经费独立,不得挪为他用B、教育行政独立,不属于政府部门,而由教育人士主持C、教育权脱离国家而独立D、教育方针稳定,不受政治干扰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9、新文化运动在教育方面,与前面的洋务运动、维新运动所不同的是()A、开始从技艺层面接受西方教育B、开始从思想观念的层面接受西方教育C、开始从制度层面上接受西方教育D、开始批判西方教育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0、以下哪一项不是新文化运动时期教育的特点?()A、现代化B、实用化C、科学化D、个性化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1、新文化运动时期,教育方法和内容受到欧美哪种思潮的影响最大?()A、新教育运动B、劳作学校C、进步主义教育运动D、要素主义教育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2、下列教育思潮中,不属于五四时期教育思潮的是()A、工读主义教育思潮B、职业教育思潮C、复古主义教育思潮D、平民教育思潮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3、以下是新文化运动时期平民教育代表人物的是()A、黄炎培B、胡适C、邓中夏D、孙中山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4、工读主义者分为四派,其中胡适代表的是()A、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B、纯粹的工读主义C、工学主义者D、无政府主义者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5、中国近代第一个研究职业教育的专门机构是()A、杨贤江创立的中国职业总工会B、黄炎培创立的中华职业教育社C、陶行知创立的中华职业教育社D、黄炎培创立的中国职业总工会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6、杜威的思想在五四时期表现为哪一种教育思潮?()A、科学教育思潮B、国家主义教育思潮C、平民教育思潮D、实用主义教育思潮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7、率先发表文章提出“收回教育权”口号的是()A、余家菊B、蔡元培C、陈独秀D、李大钊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8、以下四项中与其余几项所指的内容不一样的一个是()A、1922年学制B、壬戌学制C、戊辰学制D、六三三学制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1922年学制,又称“壬戌学制”,同时因为效仿美国的六三三分段法,又称为“六三三学制”。19、1923年8月,由晏阳初、陶行知、朱其慧等人发起成立了(),从而将平民教育运动推向高潮。A、平民教育讲演团B、平民教育社C、平民教育学校D、中华平民教育促进总会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0、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后,首任教育总长是()A、孙中山B、蔡元培C、袁世凯D、李大钊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1、蔡元培于1912年发表()一文,奠定了民国教育方针的理论基础。A、《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B、《改革北京大学的设想》C、《学校系统改革案》D、《教育独立议》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2、1919年10月,第五次全国教育会联合会通过了()的国民教育宗旨。A、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B、养成健全人格,发展共和精神C、思想自由,兼容并包D、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3、蔡元培所提倡的“军国民教育”相当于我们现在所说的()A、德育B、美育C、智育D、体育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4、蔡元培主张教育的最终目标就是要()A、养成健全的人格B、健全中华人民的体魄C、培养有生产和知识技能的人D、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5、“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力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这一教育方针出自哪篇文章()A、《教育独立议》B、《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C、《民国教育方针释义》D、《改革北京大学的设想》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6、没有提倡平民运动的教育家是()A、蔡元培B、陶行知C、梁漱溟D、晏阳初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7、1921年,中国的公立大学不包括以下哪所?()A、北京大学B、山西大学C、北洋大学D、辅仁大学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8、勤工俭学运动主要是哪国留学生发起的?()A、美国B、日本C、法国D、俄国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9、“收回教育权运动”主要得益于哪种教育思潮的推动?()A、实用主义教育思潮B、科学教育思潮C、国家主义教育思潮D、平民教育思潮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30、我国第一个招收女学生的公立大学是()A、北京大学B、北平师范大学C、辅仁大学D、南洋公学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31、中国近代第一次正式颁布的教育宗旨是()A、1904年《奏定学堂章程》B、1902年《钦定学堂章程》C、1906年教育宗旨D、1922年新学制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32、1906年教育宗旨的核心是()A、尊孔B、忠君C、尚公D、尚实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二、简答题(本题共7题,每题1.0分,共7分。)33、简述新文化运动时期教育观念的特点。标准答案:新文化运动促进教育观念的转变,在继洋务教育在技艺层面上、维新教育在制度层面上接受西方教育之后,新文化运动时期的中国开始在思想观念层面上自觉接受西方教育、跟上西方教育,表现出以下的特点:(1)教育的个性化。个性主义思想体现于教育主要是强调在教育上“使个人享自由平等之机会而不为政府、社会、家庭所抑制”;要求在教育中尊重个人,又从尊重儿童始。同时,尊重个性意味着不以“单调”的模型塑造个人,让社会淹没个性。并且学校教育尤忌“随便教育”,作为教师必须懂得儿童身心发展规律,从而选择适当的方法。(2)教育的平民化。教育关注点的下移和重民是当时普遍可见的现象。当时不少人都提出必须坚持教育的“庶民”方向,打破以往社会有贵贱上下、劳心与劳力、治人与被治种种差别的阶级教育。提倡“庶民”教育是因为民众之苦和蕴藏于民众中的无限智能。(3)教育的实用化。新文化运动时期,提倡务实教育成为共识。一方面认识到教育对个人生活能力的培养、对社会生产发展的适应的重要意义,致力于思考和解决“教育与生计关系”成为不少教育家孜孜以求的事业,从观念上解决了改革教育结构,发展职业教育的问题;另一方面认识到学校内部须进行全面改革,强调从社会生活和学生生活实际出发,沟通教育与生活、学校与社会,强调学生主动、创造的学习和实际能力的培养,要求课程内容和教学组织形式均须适应生产和生活发展的需要,以求普通学校教育摆脱传统的束缚。(4)教育的科学化。教育的科学化主要体现在陈独秀等民主主义者开始用科学的精神分析中国教育现状,指出学校引进了数理化生地之类学科,并不表示学校在进行科学教育,社会在讲究科学,重要的是要让科学内容和方法渗入到社会各项事业,渗入到教育,改变人民的态度和观念。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34、1922年学制的内容和主要特点是什么?标准答案:全国教育会联合会从1919年第五届年会起开始讨论修改学制系统,经过三届年会讨论决议,1922年9月教育部在北京专门召开了学制会议,对全国教育会联合会提出的学制草案稍作修改,又交同年10月在济南召开的教育会联合会第八届年会征询意见,最终,于11月以大总统令公布了《学校系统改革案》。这就是1922年的“新学制”,或称“壬戌学制”。由于该学制采用的是美国式的六三三分段法,又称“六三三学制”。主要内容有:受实用主义思想的影响,新学制不定教育宗旨,而以七项标准作为指导,新学制的标准为:适应社会进化需要;发扬平民教育精神;谋个性之发展;注意国民经济实力;注意生活教育;使教育易于普及;多留各地伸缩余地。新学制具有如下特点:第一,根据学龄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划分教育阶段,“六三三学制”中各教育阶段基本上是依据我国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特点来划分的,这在我国近代学制上是第一次;第二,初等教育阶段趋于合理,更加务实;第三,中等教育是改制的核心,是新学制中的精粹;第四,新学制增强了职业教育,其最明显的特点,就是兼顾了升学与就业;第五,在师范教育方面,种类得以增多,程度相应提高,而且设置灵活;第六,高等教育阶段,缩短了高等教育年限,取消了大学预科。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35、蔡元培关于教育方针的思想是什么?它有什么重要意义?标准答案:(1)蔡元培的教育方针思想:在教育方针方面,蔡元培提出德、智、体、美平均发展的教育方针。他在哲学思想上受康德二元论的影响,把世界分割成现象世界和实体世界两部分。从这种世界观出发,他把教育也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属于现象世界,包括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及公民道德教育;一部分属于实体世界,包括世界观教育和美育。之后,他又指出普通教育的目的在于养成健全的人格。健全的人格分为四育,即:体育、智育、德育和美育。这四育一样重要,都不可放松。他认为完成普通教育,需要四育“平均发展”。其中军国民教育就是体育;实利主义教育就是智育,包括学科学文化知识和锻炼思维;公民道德教育指德育,蔡元培希望能以资产阶级道德观念培养学生;美育是他特别提倡的,他认为进行美育教育的课程很多,音乐、手工、美术等都属于美育,其他课程如文学、数学、物理、化学等也含有美育的因素。(2)蔡元培教育方针思想的重要意义在于:德、智、体、美平均发展的教育方针符合当时历史发展的要求,在教育上是一个重大的进步,是对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教育宗旨的否定。从人才培养上,这几方面的教育,符合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规律,只是不同的阶级在各方面的要求不一而已。但是蔡元培所提倡的教育方针的思想基础是唯心主义的,在具体解释各种教育如德育、美育时就不免掺杂某些唯心主义的色彩。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36、“壬戌学制”较旧学制有哪些重要改革?标准答案:“壬戌学制”是1922年11月北洋政府颁布的《学校系统改革案》中提出大学制系统,又称“新学制”。(1)“壬戌学制”的主要内容。“壬戌学制”规定设学原则为:适应社会进化的需要;发扬平民教育精神;谋个性之发展;注意国民经济实力;注意生活教育;使教育易于普及;多留各地伸缩余地。在学校系统总说明中提出:学制分期大致以儿童身心发达时期为依据,采取纵横活动主义,教育以儿童为中心,顾及学生个性及智能,高等、中等教育之编课采用选科制,初等教育之升级采用弹性制。学制采用美国学制的一种,即“六三三学制”,规定初等教育6年,其中初级小学4年、高级小学2年;中等教育6年,其中初中和高中各3年,师范院校6年;高等教育3至6年,其中大学4至6年,专门学校3年以上。入学年龄为6岁。学制《附则》还规定:注重天才教育,得变通年限及教程,使优异之智能尽量发展;对于精神或身体上有缺陷者,应施以相当之特种教育。(2)“壬戌学制”的意义。新学制注意到了制定学制与中国国情、经济发展需要、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及人民生活水平之间的关系。新学制根据中国国情,采取弹性制。新学制把小学、中学分别按四二三三分段,每段均可独立设置,有利于普及教育。根据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要求,新学制中增加了职业教育系统,小学初中阶段按需要增设了职业科目,高中阶段实行分科制,按学生个人情况合理分流。新学制以心理学理论为依据,按照青少年心理、生理发展规律,将原学制中小学、大学年限缩短,中学年限延长。还采用学分制、选科制、优异学生越级升学等措施,照顾了学生在能力、个性等方面的差异。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37、简述蔡元培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标准答案:蔡元培在担任北大校长时,确定了“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作为改造旧大学的指导思想、他认为大学是研究高深学问的机关,应该提倡思想自由、学术自由,各派主张只要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尚不达自然淘汰之运命,都可以让他们自由发展,兼容并包。依据这一方针,他聘请教师“以学诣为主”,允许不同学术观点的人同时在大学任教,使北大教师队伍人才济济,面貌一新。他的这一办学方针改变了旧北大一片死寂的景象,在突破中国封建社会长期文化专制主义方面起了积极的作用,为各种新思想在大学讲坛上传播提供了有利条件,使北大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发源地。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38、壬子癸丑学制与癸卯学制相比有哪些进步?标准答案:1912年至1913年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壬子癸丑学制,是近代资产阶级对封建教育的第一次系统的改革,它与癸卯学制相比。有很大进步:(1)它缩短了教育三至四年,使教育易于普及;(2)取消了奖励毕业生科举出身的制度,消除了科举制度的阴魂;(3)女子教育取得了一定地位,初等小学男女同学,中等以上学校专门设立女校:(4)在课程改革上,取消了忠君、尊孔的课程,增加了自然科学和生产技能的内容;(5)改进了教学方法。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39、简述1922年学制的历史意义。标准答案:1922年学制采取了美国的“六三三学制”,是中国近代学制改革由日本转向美国寻求借鉴的标志。虽说带有模仿和抄袭的痕迹,但从学制的制定过程来看,经过了长期的酝酿和广泛的讨论,在一定程度上集中了教育界的智慧和经验,考虑到了我国民族工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也考虑到了学龄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年龄分期问题。学制比较彻底地摆脱了封建传统教育的束缚,重视基础的、民众的教育。学制比较简明,又具有灵活性,它的颁布与实施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新教育制度的确立,也标志着中国近代以来的学制体系建设基本完成。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三、分析论述题(必答题)(本题共2题,每题1.0分,共2分。)40、试分析蔡元培改革北京大学的指导思想、具体措施,及其对我们的启示。标准答案:蔡元培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是中国民主革命家和教育家。在五四时期,他接手了在当时学风低下、自由散漫的北京大学,以“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为指导思想对北京大学进行改革,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措施,使得北京大学的面貌焕然一新。(1)“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理念。“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指的是蔡元培在北京大学内,允许各种学派自由发展,采取“学诣”第一的原则,只要这些思想言之有理,尚未达到自然淘汰的命运,即是彼此相反,也任他们自由发展。其实只是为新思想、新文化争取地位。这一办学理念反映了蔡元培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在当时具有冲破封建专制思想的作用,是积极、进步的。在这个原则下,他对北京大学进行改造,具体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2)改革北大的具体措施。①抱定宗旨、改变校风。这是蔡元培改革北大的第一步。他认为,大学应该成为“研究高尚学问之地”,但是现在的北京大学,学生对研究学问没有兴趣,读书只为做官,因此,蔡元培改革北大的第一步就是明确大学宗旨,并为师生创造研究高深学问的条件和氛围。第一,改变学生的观念。蔡元培对学生提出了三点要求:一是抱定宗旨;二是砥砺德行;三是敬爱师长。并将“抱定宗旨”置于首位,要求学生从此以后抱定为求学而来的宗旨,并强调对学生人格的培养。第二,整顿教师队伍,延聘积学热心的教员。蔡元培在教师聘任上采取“学诣”第一的原则,对于具有真才实学,教学热心,有研究学问的兴趣和能力的学者,不论其国籍、资格、年龄、思想倾向如何,都加以聘任。据此,他一方面延请了学有所成、富有声誉的专家学者来北京大学任教,另一方面也辞掉了一些不称职的中外教师。第三,发展研究,广积图书,引导师生研究兴趣。蔡元培认为大学不仅是传授知识的机关,而且是要创新知识,推动学术进步的场所。据此,他率先在国内大学中设立了各科研究所,并注意丰富图书馆藏书,为学术研究创造条件。第四,砥砺德行,培养正当兴趣。在将北大导向注重学术研究的同时,蔡元培还努力在师生中提倡道德修养。要求学生砥砺德行,敬爱师长,并成立了各种学生组织以培养学生兴趣。对于私生活糜烂,甚至于引诱学生与之堕落的教师则予以坚决解聘。②贯彻“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办学原则。大学的宗旨是研究高深学问,但它不是研究某一家某一派的学问,更不是研究被某些人指定的学问,“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是他办理北京大学的基本指导思想。同时这一原则还体现在对教师的聘任上,蔡元培以“学诣为主”,罗致学术人才,使北大教师队伍一时出现流派纷呈的局面。这一思想体现了蔡元培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思想,在当时具有冲破封建专制思想的作用,是积极进步的。③教授治校,民主管理。为了贯彻落实“教授治校,民主管理”的原则,蔡元培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第一,成立全校最高立法和权力机构:评议会(全校每5名教授中选举评议员1人,校长为评议长);第二,成立全校最高行政执行机构:行政会议(下设各种委员会分管各类事务);第三,建立全校教务传导机构:教务会议及教务处(各系主任组成);第四,建立主管全校人事和事务工作的机构:总务处;第五,成立各学门教务管理机构:教授会。④学科与教学体制改革。在学科与教学体制改革上,蔡元培采取了以下措施:扩充文理,改变“轻学而重术”的思想;沟通文理,废科设系;改年级制为选科制(学分制)。(3)蔡元培改革北大的教育启示。①大学应当以研究学问为第一要义。大学不是灌输知识的场所,教师学生都应当热爱学问,培养自己的学者风范。②大学以引领社会、服务社会为职责,应当担当引领社会风气的责任,作为高级知识分子聚集的地方,大学代表一个社会最高层次的群体的精神面貌,也是一个国家精神面貌的标志,应当有强烈的责任心来维持这种好的精神状态。③大学教育的目的是育人而非制器。教育要以养成学生的健全人格为宗旨。教育要帮助学生发展能力、完善人格、在人类文化上尽一份责任,同时也兼顾学生的技能和道德的教育。④大学的管理者、办学者,应当好好审视大学的意义、角色,做好正确的定位,只有把握好大学应有的特点及应做的事,才能真正把教育办好,把学校办活。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41、蔡元培时代北京大学改革与费希特时代的德国柏林大学的教育主张比较分析。标准答案:蔡元培北大改革主张与思想:①大学宗旨;②学术自由;③教授治校;④学科改革。柏林大学办学指导思想:①吸收最新学术成果;②教授崇尚理性精神;③教学自由;④教学与研究结合。相同点:①面对封建性、宗教性保守的腐朽学术风气;②提倡学术自由,崇尚民主科学,体现了资本主义现代大学的特征;③分别是中国以及德国最早的现代大学,处于开创性地位。不同点:面对的保守势力不同。北大:封建落后思想;柏林大学:天主教神学。北大更为学术自由,先进保守思想在北大都有一席之地,新旧学术并包。学校管理上:北大提倡教育独立,独立于政治与宗教,教育为学术服务;柏林大学明确提出,大学进行学术研究为国家服务。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国近代教育)模拟试卷第2套一、单选题(本题共23题,每题1.0分,共23分。)1、早期改良派对向西方学习的态度是()A、“中体西用”B、“全面学习西方”C、“师夷长技以制夷”D、全盘否定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以下哪一个是早期改良派的代表人物()A、张之洞B、严复C、郑观应D、魏源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3、中国最早倡导把书院改为学堂的人是()A、郑观应B、康有为C、梁启超D、颜元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4、以下哪一个不是维新派兴办的学堂()A、经正女学B、万木草堂C、时务学堂D、陕北公学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5、强学会是()的宣传组织。A、改革派B、改良派C、维新派D、革命派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6、京师大学堂的章程是由()起草的。A、梁启超B、康有为C、邹韬奋D、陈天华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7、康有为在()一书中论述了他所理想的学制体系。A、《变法通议》B、《请开学校折》C、《猛回头》D、《大同书》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8、康有为设想的学制系统不包括()A、慈幼院B、通儒院C、人本院D、大学院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9、以下几项中,对康有为的学制系统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重视学前教育B、特别强调师范教育C、提倡实施公费教育D、主张男女教育平等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0、在中国,最早提出根据学生身心发展阶段来确定学制阶段和年限的人是()A、康有为B、容闳C、梁启超D、严复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1、中国近代教育史上首次以专文论述师范教育的文章是()A、《大同书》B、《劝学篇》C、《变法通议.论师范》D、《学记》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2、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没有涉及的教育领域是()A、职业教育B、师范教育C、女子教育D、幼儿教育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3、中国教育史上,从德智体三要素出发构建教育目标模式的第一人是()A、严复B、谭嗣同C、蔡元培D、梁启超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4、以下哪一项不属于严复的教育目标?()A、鼓民力B、保民生C、兴民德D、开民智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5、中国近代政府最早颁布的全国性学制系统是()A、癸卯学制B、壬寅学制C、壬子学制D、壬戌学制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6、中国近代最早得以实施的学制系统是()A、癸卯学制B、壬寅学制C、壬子学制D、壬戌学制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7、癸卯学制将整个教育过程分为()A、两段七级B、三段五级C、三段七级D、两段五级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8、癸卯学制中的最高级是()A、人本院B、大学院C、研究生院D、通儒院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9、科举制正式废除的时间是()A、1902年B、1875年C、1905年D、1915年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0、清末新政设立的学部最高长官是()A、祭酒B、学监C、提学司D、尚书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1、中国近代第一次正式颁布的教育宗旨是()A、自由、平等、博爱B、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C、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D、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2、1898年维新变法失败后,在形式上唯一未被顽固派废除的新设学堂是()A、北洋西学堂B、南洋公学C、时务学堂D、京师大学堂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3、1905年,清政府成立中央教育行政机关(),作为统辖全国教育的管理机构。A、教育部B、学部C、学府衙门D、国子监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二、辨析题(本题共1题,每题1.0分,共1分。)24、我国近代第一部由国家公布实施的学制是壬寅学制。标准答案:题中的说法是不正确的,壬寅学制是我国近代第一部国家颁布的学制,但它并没有得以实施,第一部公布实施的学制应该是癸卯学制。1902年,在管学大臣张百熙的主持下拟定了一系列学制系统文件,包括《京师大学堂章程》《高等学堂章程》:《中等小学章程》等共六件,通称《钦定学堂章程》。因该年为壬寅年,又称壬寅学制。这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以中央政府的名义制定的全国性学制系统,具体规定了各级各类学堂的性质、培养目标、入学条件、在学年限、课程设置和相互衔接关系。然而,壬寅学制虽经正式公布,但并未实行,第二年,即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又由张百熙、张之洞、荣庆拟定了《奏定学堂章程》,1904年1月颁布执行,这个章程,规定了学校系统,除制定各级各类学堂章程以外,还规定了学校管理法、教授法等,因光绪二十九年为癸卯年,所以该学制也称癸卯学制。癸卯学制纵的方面把整个学程分为三段七级,第一段为初等教育,分为蒙养院四年,初等小学五年,高等小学四年,共三级十三年;第二阶段为中等教育,仅设中学堂一级,五年;第三阶段为高等教育,分高等学堂(或大学预科)三年,分科大学堂三年刭四年,通儒院五年,共三级十一年到十二年。儿童从七岁入学,到通儒院毕业,共计二十六年。横的方面除直系各学堂外,另有师范教育及实业教育两个系统。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三、简答题(本题共5题,每题1.0分,共5分。)25、早期改良派的基本教育主张包括哪些内容?标准答案:早期改良派是19世纪末70年代后逐渐形成的一个思想群体。他们成分复杂,所受教育和生活经历也不相同,但都对西方政治、经济、文化以及中国社会的危机和洋务运动的局限东有较深刻的认识,带有明显的资产阶级意识,他们把改革封建传统教育制度,培养新型人才作为实现整体改革方案的基础。代表人物有:王韬、容闳、郑观应等,他们在教育上的基本主张是:(1)全面学习西方。鸦片战争后不久,魏源就提出了“师夷长技夷制夷”的口号,要求向西方学习,但是主要局限于向西方学习军事。后来洋务派提出的“中体西用”模式,既是对魏源思想的继承,也是对魏源思想的限定。早期改良派则将近代向西方学习的思想推进了一步,认为西学的内容非常丰富,要求扩大向西方学习的规模和领域,深化学习的层次,全面学习西学。(2)改革科举制度。随着新式学堂的产生和发展,科举制度的弊端越来越明显,阻碍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发展,早期改良派对科举考试进行了猛烈抨击,并要求改革科举,如王韬指出“诗文不废,人才不生”,郑观应指出“选材于学校”,即使不能做到,也应该改革科举。(3)建立近代学制。作为早期改良派的代表人物郑观应,在对中西方教育进行比较分析的基础上,较早勾画出了中国近代学制的轮廓。他提出仿照西方学制设立小学、中学、大学的三级学制系统,且大、中、小学均采取班级授课的形式,规定学习年限为三年.以考试的结果为升学的标准。(4)倡导女子教育。在近代西方男女平权观念的影响下,早期改良派开始关注女性的社会地位。到甲午战争前夕,他们普遍发出了重视女子教育的呼声。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6、“百日维新”教育改革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标准答案:维新派在教育改革方面的实践主要有四个方面:(1)兴办学堂。维新性质的学堂包括两类,一类是维新运动的代表人物为培养维新骨干、传播维新思想而设立的学堂,如康有为在广州设立的万木草堂,陈宝箴、谭嗣同等人在长沙创办的湖南时务学堂等。另一类是在办学类型与模式、招生对象、教学内容等某个或某些方面对洋务办学观念有所突破,领风气之先的学堂,如北洋西学堂、南洋公学、经正女学等。(2)兴办学会与发行报刊。为了宣传维新思想,维新派还创办了各种学会,如北京强学会、上海强学会等,并发行了各种报刊,如《万国公报》(后更名为《中外纪闻》)《强学报》《时务报》等。(3)创办京师大学堂。1898年,在光绪皇帝的严令督促下,总理衙门委托由梁启超起草了《京师大学堂章程》,并于7月3日上报,光绪皇帝当即批准,并派吏部尚书孙家鼐为官学大臣,管理京师大学堂。京师大学堂的设立,早在百日维新前就有议论,“新政”开始,便着手开办。将原设官书局和译书局并人大学堂,利用官书局原址。由梁启超参考日本和西方学制,起草京师大学堂章程,以“欲培非常之才,以备他日特达之用”为宗旨,课程分普通学和专门学两类。京师大学堂的任务,不仅在管理自身,还要成为各省学堂的表率,而且还有统辖各省学堂的大权。1898年9月政变发生,新政停止,但京师大学堂并没封闭,只是逐渐有名无实。民国初年,京师大学堂改为北京大学。(4)改革科举制度。1898年6月23日,光绪皇帝下诏废除八股,此后人们不得不寻求新的学问,客观上促进了西学的传播。不久,光绪皇帝再次下诏催立经济特科,以选拔维新人才。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7、简述严复“体用一致”的文化教育观。标准答案:严复的“体用一致”的文化教育观主要包括了以下内容:(1)倡导对西方的自然科学和社会政治学说要一体学习,此时他的“体用一致”思想表现为“全盘西化”和西学自成体用的倾向。(2)对西学的整体性和发展性的认识。他把近代科学按从基础到应用的层次划分为三类:认为这三类学科连成一体,相资相用交叉发明。他还认为西学是一个发展的体系,运用考察、实验、归纳等方法创造新知和验证学理,不断更新、改进和发展。(3)后来严复改变了以前“全盘西化”的倾向,提出了要构建一种融会中西,兼备体用的新文化体系的设想。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8、简述清末“新政”教育改革的措施。标准答案:(1)颁布新学制。1902,在管学大臣张百熙的主持下拟定了一系列学制系统文件,通称《钦定学堂章程》,因该年为壬寅年,又称壬寅学制。这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以中央政府的名义制定的全国性学制系统,具体规定了各级各类学堂的性质、培养目标、入学条件、在学年限、课程设置和相互衔接关系。壬寅学制虽经正式公布,但并未实行,第二年,即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又由张百熙、张之洞、荣庆拟定了《奏定学堂章程》,也称癸卯学制。(2)废科举,兴学堂。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八月,下诏乡试、会试一律停考,各省岁科考试也随即停考,至此,共实行了一千三百年的科举考试,终告废除。(3)建立教育行政体制。(4)制定教育宗旨。中国近代教育宗旨的正式颁布是在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学部明定教育宗旨为:“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这是中国近代第一次正式宣布的教育宗旨。此外,这一时期,因新政的实施,留学教育掀起热潮,以日本和美国为主,虽非新政的内容,但是新政直接导致的一种后果。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9、简述科举制度从改革到废除的三个步骤。标准答案:传统教育空疏无用,从地主阶级的改良派龚自珍、魏源到资产阶级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就连一般的官僚和封疆大吏张之洞、袁世凯也纷纷批评科举制度。因此,改革和废除科举制度势在必行。科举制度从改革到废除共分为三个步骤:(1)第一步是改革科举内容。①光绪十三年就在每届乡试会试时酌取人才,但其他如故;②1898年戊戌变法期间,清政府曾明令凡乡、会试和童生一律废八股,改试策论。但戊戌政变后,八股又曾一度复活;③1901年,在“新政”推行下,再次下令废八股,改策论,废武试。(2)第二步是递减科举中额。①1901年以后,清政府的官僚大臣们纷纷要求开办学校、改革科举;②1903年,张百熙、张之洞等合写奏文,建议逐渐递减科举中额。按他们的计算,这种递减的方法,到减尽时,需要十年。(3)第三步是科举制度完全废止。光绪三十一年(1905)八月,清政府下诏“立停科举以广学校”。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至此,封建时代的科举制度从隋炀帝大业二年始,共实行了一千三百年,终告废除。科举制度的废除,在中国教育史发展史上是一件大事。它标志着长期封建时代的旧教育在形式上宣告结束,一个新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教育制度在逐步形成。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四、分析论述题(必答题)(本题共1题,每题1.0分,共1分。)30、试评述梁启超的教育思想。标准答案:梁启超是清末维新变法时期极其重要的领导人物,在维新变法期间,他在社会的各个方面都做了很多的改革工作,写了大量文章宣传变法思想,参与京师大学堂的创办,在近代中国教育发展上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其教育思想大致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内容:(1)“开民智”“伸民权"与教育作用。针对中国当时的现状,梁启超认为国势的强弱随人民的教育程度而转移,并明确地将“开民智”与“伸民权”联系起来,为“伸民权”而“开民智”,权生于智,这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专制与愚民、民主与科学的内在联系。他的“开民智”具有科学与民主启蒙的内涵。后来梁启超觉察到“民智”和“民权”并不能画等号,教育可以培养一个人的“权利”意识,也可以培养一个人的奴隶性,因此他提出教育应该有宗旨。可见他对当时中国社会问题的剖析比较深刻,也极为注重教育的作用。(2)培养“新民”的教育目的。梁启超的教育目的是培养新民,他所定义的新民必须具有新道德、新思想、新精神、新的特性和品质,诸如国家思想、权利思想、政治能力、冒险精神以及公德、私德、自由、自治、自尊、尚武、合群、生利、民气、毅力等。可以看出这种新民正是具有资产阶级政治信仰、思想观念、道德修养和适应资本主义社会生活的知识技能的新国民,因而梁启超的教育目的就是培养具有资产阶级品质的新型国民。这在当时是具有进步意义的,相比洋务派、改良派等以培养效忠封建统治的人为目的的教育目标,梁启超的教育目的是很具有时代意义的。(3)论学制。梁启超借鉴西方心理学研究成果中的年龄与身心发展的关系理论,列出了一份《教育期区分表》,将受教育者划分为5岁以下(幼儿期—家庭教育与幼稚园期),6—13岁(儿童期一小学校期),14--21岁(少年期一中学校期),22~25岁(成人期一大学校期)四个年龄阶段,分别介绍了各个年龄阶段的学生在身体、智、情、意、自观力(自我意识)等方面的发展情况和基本特征。并以此为契机,详细介绍了日本学者根据上述分期理论设计的《教育制度表》,其中,幼稚园2年、小学8年、中学8年、大学3至4年,分别对应《教育期区分表》中的四个阶段。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来确定学制的不同阶段和年限是近代西方教育心理研究的成果,梁启超是中国近代最早系统介绍和倡导这一理论的人。根据当时中国基础教育薄弱,中国留日学生因缺乏必要的普通知识,不适应高等专门学校的学习等事实和经验,他还提出了大办小学,缓办大学的建议。(4)论师范教育、女子教育和儿童教育。梁启超于1896年在《时务报》上发表《变法通议.论师范》,这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是首次以专文论述师范教育。在文章中,梁启超对新旧学堂中的教师状况进行了分析,指出当时府州县学、书院和蒙馆等传统学校的教师都是一些不通六艺,不读四史的人,更不了解西学的基本情况。中国急需普遍设立中、西学兼习的新式学堂,但不能依靠这些人,根本的解决办法是设立师范学校,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教师。在师范学堂的具体设置方法和课程安排上,他主张参照日本并结合中国的国情,应在办理大学堂之前,自京师以及各省府州县,同时设立小学和师范学堂,师范学堂的学生同时兼任小学堂的教习,以后逐步提高师范生的程度,以至于可以担任中学堂和大学堂的教习。师范学堂的课程包括“六经”大义、历朝掌故、文字源流、列国情状、格致专门等基础学科。另外,他认为有关“诲人之术”和“为教之道”的微言妙义,已略具于中国古代的《学记》,应加以发掘利用。重视女子教育也是梁启超维新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他在《变法通议.论女学》中,系统论述了女子教育问题。从女子自养自立、成才成德、教育子女、实施文明胎教等方面揭示了女子教育的必要性。并进一步指出接受教育是女子的天赋权利,也是男女平等的保障,提出女子有耐心、喜静、心细等特点,与男子相比,各有所长,可以相互补充,中国应充分开发和利用女性这一巨大的人才资源。他还指出女子教育的发展水平反映了国势的强弱,中国欲救亡图存,由弱变强,就必须大力发展女子教育,但发展女子教育必须从破除女子缠足陋习,给女子行动自由开始。梁启超在《变法通议.论幼学》中,倡导对中国儿童教育进行改革。通过对中、西儿童教育的比较,他指出西人强调由浅人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而在中国则与之反;西人重视理解,而在中国注重识记;西人注意直观教学、实物教学,而在中国只注重言语文字。他建议中国应从编写儿童教学用书人手对儿童教育进行改革。总的说来,梁启超的教育思想代表的是时代发展的一种方向,他认识到封建制度的腐朽,企图以教育改变国家的命运,“开民智”进而“伸民权”,这一点具有进步意义,体现了它自身资产阶级的革命性;然而,由于时代的局限和资产阶级固有的妥协本性,梁启超无法认识到改变中国社会的根本途径,企图借封建统治阶级的力量进行改良救国,是不可能的,因而其教育主张很多不能彻底实现,但其中的意识和趋向是顺应历史潮流的,尤其是在教育公平、女子教育和向西方学习方面,梁启超有很多思想是值得褒奖的。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国近代教育)模拟试卷第3套一、单选题(本题共32题,每题1.0分,共32分。)1、以下哪一个不是封建教育衰败的表现()A、官学名存实亡B、闭关锁国C、教育内容空疏D、科举弊病丛生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闭关锁国是封建教育衰败的原因之一,而不是表现。2、以下哪一项不是清末改革派的新主张()A、“中学为体,西学为用”B、“不拘一格降人才”C、“师夷长技以制夷”D、复兴“经世致用"之学风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3、清末,明确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是()A、龚自珍B、颜元C、林则徐D、魏源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4、“不拘一格降人才”反映的是清末()的教育主张。A、改革派B、启蒙家C、改良派D、洋务派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5、外国传教士在中国开办的最早的学校是()A、圣约翰大学B、马里逊学堂C、英华书院D、圣保罗书院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6、对于外国人在中国开办的教会学校的教育内容,以下叙述正确的一项是()A、没有宗教方面的内容B、不为中国学生开设外语课程C、西学也是教育内容之一D、教会学校不设中国儒家经典的课程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7、对教会学校的性质,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是中西文化平等交流的成果B、是西方国家在教育事业上对中国的大力支持C、是一种文化侵略,对中国百害而无一利D、西方殖民扩张的产物,中国半殖民地的国家地位在教育上的表现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8、以下不属于洋务学堂教学内容的是()A、西方军事技术B、西方政体制度C、外国语D、外交准则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9、洋务派最早创办的外国语学堂是()A、上海广方言馆B、京师同文馆C、京师大学堂D、广州同文馆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0、中国最早创办的官方新式学堂是()A、福建船政学堂B、上海广方言馆C、京师大学堂D、京师同文馆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1、福建船政学堂最初的创办者是()A、张之洞B、沈葆桢C、左宗棠D、曾国藩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2、以下哪一项不属于福建船政学堂培养的人才范围()A、政治人才B、军事人才C、军工技术人才D、艺术人才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3、洋务派所创办的学堂,在中国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所是()A、京师同文官B、福建船政学堂C、广东水陆师学堂D、天津电报学堂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4、清朝最早提出派遣留学生留美建议的是()A、容闳B、沈葆桢C、左宗棠D、李鸿章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5、以下几位,没有提出国派遣留学生建议的是()A、李鸿章B、林则徐C、沈保桢D、容闳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6、张之洞的()使“中体西用”的思想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体系。A、《劝学篇》B、《中体西用》C、《洋务教育》D、《大同书》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7、“西学”中的“西艺”指的是()A、西方文化艺术B、西方政治体制C、西方历史D、西方科技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8、洋务派的教育宗旨是()A、“师夷长技以制夷"B、“西学为体,中学为用”C、“中学为体,西学为用”D、“全盘西化”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9、()作为近代中国第一所海军制造与驾驶学校被誉为近代中国海军人才的摇篮。A、福建船政学堂B、天津水师学堂C、广东水陆师学堂D、江南水师学堂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0、()年,清政府接纳()的建议,派遣第一批幼童留美,其中有后来的铁路工程师詹天佑。A、1872,沈葆桢B、1873,沈葆桢C、1872,容闳D、1873,容闳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1、对福建船政学堂的描述,正确的一项是()A、福建船政学堂首创派学生赴欧洲留学之举B、福建船政学堂的创办者是林则徐C、福建船政学堂培养的主要是造船的军工技术人才D、福建船政学堂是由维新派仓协的军事学校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2、以下有关洋务学堂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洋务派办的新式学堂不再要求学习传统的经史之学B、洋务派办的新式学堂属于官学C、我国的第一所洋务派办的新式学堂是京师同文馆D、洋务学堂中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所也是京师同文馆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3、被誉为“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的是()A、魏源B、左宗棠C、沈葆桢D、林则徐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4、《海国图志》是()的著作。A、魏源B、左宗棠C、沈葆桢D、林则徐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5、以下关于早期教会学校的说法,正确的是()A、教会学校的联合组织最早名叫中华教育会B、早期教会学校是西方殖民扩张的产物,带有强烈的殖民性C、早期教会学校是中西文化平等交流的载体D、早期教会学校从一开始就不开设与中国文化有关的课程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6、近代第一所主要面向华人的新式学校是()A、英华书院B、马礼逊学堂C、宁波女塾D、徐汇公学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7、近代中国第一批西学知情者是()A、早期改良派B、洋务派C、教会学校毕业华人学生D、中国第一批留美学生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8、近代中国女子教育的最早的倡导者是()A、洋务派B、维新派C、资产阶级革命派D、早期教会传教士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9、中国最早的留学生是()A、教会学校毕业生B、清政府选拔的幼童C、洋务学堂毕业生D、庚款兴学留学生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30、在中国建立的最早的教会学校是()A、英华书院B、马礼逊学堂C、宁波女塾D、徐汇公学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31、中国教育近代化的轨迹,一般认为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A、洋务教育时期B、民国时期的教育C、大革命时期的教育D、新中国成立后的教育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32、中国教育最终完成从传统教育到资产阶级新教育的转变是在什么时期?()A、洋务教育时期B、民国时期的教育C、大革命时期的教育D、新中国成立后的教育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二、辨析题(本题共2题,每题1.0分,共2分。)33、京师同文馆是中国最早的新式学校,具有巨大的历史进步意义。标准答案:这种说法不完全正确。京师同文馆是第一所洋务学堂,是我国最早的官办新式学校。最初是作为外语学校设立的,实质是近代中国被动开放的产物。鸦片战争后,中外交涉活动日渐纷繁,培养多方面的外交人才,特别是外国语人才的要求越来越迫切,特别是中英、中法《天津条约》中都有两国交涉实用文种的规定,即以后在与中国的交涉中,只使用英文和法文,在三年内配送中文,待中国选派学生学习外文以后,即停附中文。这一歧视性的规定,迫使清政府做出了开办外语学校的决定。在同文馆的课程中,外语居于首位,汉文经学贯穿始终,特别重视对学生封建道德习惯的培养,还向学生灌输殖民主义思想,帝国主义以宗教麻醉学生。在学校管理上,因经费来自英国操纵的海关拨款。因此,管理权由外国控制。1900年,八国联军攻占北京时停办。1902年并人京师大学堂。因此,同文馆既有封建性,又有殖民性,是清政府在教育上和外国资本主义结合的产物,是我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教育的开端,具有新的办学形式,且使科学教育正式列入中国教育之中,教育向前迈了一步,但是我们不能忽视其局限性、殖民性。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34、简要评价教会学校对中国教育的影响。标准答案:主要从积极方面评价,教会学校促进了中国从传统教育过渡为近代教育。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①促进了西学的传播。②传递了先进教育理念、制度、方法。③扩大国人的教育视野,如女学、幼稚园等。④培养了新式学堂急需的教师。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三、简答题(本题共3题,每题1.0分,共3分。)35、介绍张之洞“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标准答案:洋务运动的过程实质上是一场对近代西方文明成果的移植过程,因此,这就不可避免地引出一个如何处理“西学”(“新学”)与“中学”(“旧学”)关系的问题。针对此问题,洋务派与守旧派展开了论争。1898年春,张之洞撰成《劝学篇》,围绕“旧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主旨,进行了集中阐述,“中体西用”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思想体系。《劝学篇:》分内篇和外篇,“内篇务本,以正人心,外篇务通,以开风气”。通篇主旨归于“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中学也称旧学,“四书五经,中国史事、政书、地图为旧学”,即封建的典章制度、伦理道德、中国的经史之学、孔孟之道。其中最注重的是三纲名教,三纲是维持封建王权和家族伦理的基本准则,三纲的废除必然导致封建社会秩序的崩溃。西学也称新学,“西政、西艺、西史为新学”。西政指西方有关文教制度、工商财政、军事建制和法律行政等管理层面的文化,西艺即近代西方科技。中西学的关系:“旧学为体,新学为用,不使偏废。”中学着重的是人品行的修养,具有德育的功能。在《会通》篇中论证了二者的结合和共存:“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对教育的影响是深远的,涉及教育领域的各个方面。“中体西用”思想,一直支配着晚清教育。在“中体西用”思想的指导下,创立和发展近代学校教育,改革了传统教育只重儒学的教育内容,增加了自然科学知识,发展了中国近代科学技术教育,培养了中国第一批不同于封建士大夫的一代新人,对中国教育的发展无疑起到了促进作用。然而,由于时代的局限,它不可避免地存在很多不足:首先,其本质还是为了维护封建制度和“三纲五常”的封建伦理道德,阻抑了维新思想更广泛地传播,不利于近代刚刚开始的思想启蒙运动。其次,中体西用是在没有克服中、西学之间固有的内在矛盾的情况下的直接嫁接,必然会引起两者之间的排异性反应。严复对“中体西用”的批驳说明了这一问题。“中学有中学之体用,西学有西学之体用,合之则两立,分之两亡”,“中体西用”是“西法之虚声,而沿中土之实弊”,深刻地揭露了张之洞“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错误实质。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36、洋务派创办的新式学校有什么特点?标准答案:洋务派为了实现“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宏愿,在中国创办了大批的新式学校,这些新式学校虽然内容不同、培养的人才不同,但存在一些共同的特点:(1)这类学校都是个案办学,还构不成自身体制,只能算做是封建传统教育之外的补充而已。(2)都是专业技术学校,专业范围集中在外语和军事两个方面,体现的是狭窄的实用性。(3)从教学到管理,大权多被外国人所把持。(4)仍保留着封建教育的主要阵地。有中国教习负责传统儒家经学的教学和考核,保持旧官学的管理传统。尽管有这些局限性,这类学校毕竟是中国人办的最早的近代新式学校,培养出一批专业知识技术和近代新思想的人才。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37、怎样评价近代中国的教会学校?标准答案:教会学校是西方世界殖民扩张的产物,教会学校的存在是近代中国半殖民地的国家地位在教育上的反映,教育的主权不独立。另外,教会学校也是中国传统教育向近代教育过度的促进因素。(1)教会学校在华创办和发展教育的效果非常显著,其办学经验、管理模式为中国近代教育提供了范本,对近代中国教育改革有所启示。(2)教会学校在编辑和发行具有西方自然社会科学知识的书籍方面,起到了宣传新思想、新观念的作用。(3)教会学校注重提倡男女平等教育,为女童入学提供优惠条件,有助于削弱中国封建礼教。(4)尽管教会教育是为控制中国,但此目的没有达到,反而唤醒了有识之士对主权的认识。(5)教会学校遍布全国,自成体系,严重侵犯了中国的主权。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国近代教育)模拟试卷第4套一、单选题(本题共25题,每题1.0分,共25分。)1、没有设在我国本土,以“为宣传基督教而学习英文与中文”的主要面向华人招生的新式学校是A、英华书院B、马礼逊学堂C、崇信义塾D、宏艺书塾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1815年马礼逊提出创办马六甲书院的设想,得到了有关方面的支持。学校最终定名为英华书院,于1818年11月11日在马六甲奠基,同年开学。米怜任院长,马礼逊任校监。1842年中英签订《南京条约》后,英国霸占香港。为便于向华人传教和传学,1843年英华书院正式迁往香港,1844年更名为英华神学院,1856年停办。英华书院尽管最初没有设在中国本土,办学目的也只是在“为宣传基督教而学习英文与中文”,但它是第一所主要面向华人的新式学校。2、下列人物中曾就读于马礼逊学校,并获得教会资助成为中国第一批留美学生,后对中国近代教育影响最大的是A、容闳B、梁发C、何进善D、袁德辉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容闳、黄宽、黄胜等人就读马礼逊学校,并获得教会资助成为中国第一批留学生。一年后黄胜因病提前回国,1864年出任上海广方言馆英文教师,成为第一批洋务新学堂的教师。黄宽在美留学2年后,转赴英国,于1850年就读苏格兰爱丁堡大学医科,七年后,毕业回到广州,成为中国第一位受过严格训练的西医。容闳历经艰难,于1854年毕业于耶鲁大学,获得学士学位,成为第一个“毕业于美国第一等大学”的中国人,并于当年回国。回国后,坚持“以西方之学术灌输于中国,使中国日趋于文明富强之境”的宏愿,1872年,在容闳的努力促成下,中国近代史上的最早的官派留学生——第一批留美幼童终于成行。因此,容闳对中国近代教育影响最大。而选项中的梁发、何进善、袁德辉则是毕业于英华书院的较为知名的华人学生。3、我国近代第一所女子学校是A、英华学院B、崇信义塾C、马礼逊学校D、宁波女塾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早期教会女学堪称近代中国女子教育的先声。爱尔德赛创办的宁波女塾,1845年只有学生15名,到1852年学生增至40名。4、下列学堂类型不属于洋务学堂的是A、外国语(方言)学堂B、军事(武备)学堂C、技术实业学堂D、师范学堂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洋务学堂是洋务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在于培养洋务运动所需要的翻译、外交、工程技术、水路军事等多方面的专门人才,教学内容以“西文”、“西艺”为主。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洋务派创办的洋务学堂约30余所,它们是随着洋务运动的展开而逐渐开办的,大致上可以分为外国语(方言)学堂、军事(武备)学堂和技术实业学堂三类。所以,本题的答案为D。5、被称为我国近代设立陆军军官学校之始的学校是A、天津武备学堂B、福建船政学堂C、江南陆师学堂D、湖北武备学堂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福建船政学堂于1866年,经闽浙总督左宗棠奏请设立于福州。天津水师学堂,也称北洋水师学堂,经直隶总督李鸿章奏请设立,1881年落成开学。天津武备学堂于1885年由李鸿章奏请设立。学堂教师是从德国聘请来华协助练兵的军官,学员是从各营中挑选出来的,学习年限约为1年,学习内容为“各种枪炮、土木营垒及行军布阵分合攻守各法”,学习期满后发回各营“量材授事”。这是我国近代设立陆军军官学校之始,它首开近代陆军教育先河。江南陆师学堂是两江总督张之洞于1896年1月奏请在南京设立,招收13~20岁文理通顺、能知大义之聪颖子弟,演习兵法、行阵、地利、测量、绘图、算术、营垒、桥路及德文等,并附设铁路学堂。西学教习聘自德国,1909年停办。湖北武备学堂,1896年经湖广总督张之洞奏请在武昌设立,讲堂功课有军械学、算学、测绘、地图学、各国战史、营垒桥道制造之法、营阵攻守转运之要。教习也主要聘自德国。张之洞特别强调学生在课程余暇要诵习“四书”等,以固中学之根底,端正趋向。6、被称为近代中国海军人才的摇篮的是A、福建船政学堂B、江南水师学堂C、北京昆明湖水师学堂D、天津水师学堂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福建船政学堂又称“求是堂艺局”或“福州船政学堂”,是福建船政局的组成部分。福建船政局由闽浙总督左宗棠于1866年奏请创办,是近代中国第一个,也是洋务运动时期最大的专门制造近代轮船的工厂。福建船政学堂从1867年开办到1913年重组,历时近半个世纪,是洋务学堂中持续时间最久的一所。福建船政学堂尤其在近代中国海军事业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首先,它为近代中国海军输送了第一代战舰指挥和驾驶人才;其次,它为近代中国船舰制造业发展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尽管进入19世纪80年代后,相继成立了多所海军军事学校,但福建船政学堂作为同类学堂的先驱和办得最久的一所,不仅为这些学校输送了一批教师和管理人员,就所培养人才的数量和层次而言,也是其他任何一所同类学校都难以比拟的。福建船政学堂无愧于近代中国海军人才摇篮的称誉。7、近代中国政府派出的首批留学生的出发时间是A、1872年B、1863年C、1868年D、1873年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1872年留美幼童首批留学生出发。他们的成行得力于容闳的倡导。1863年容闳因朋友介绍成为曾国藩的幕僚。1868年容闳向江苏巡抚丁日昌提出了他酝酿多年的派遣留美学生的梦想。1872年,第一批幼童詹天佑等人经上海预备学校培训后,从上海出发去美国。1873年、1874年、1875年第二、三、四期幼童也按计划出发。8、近代中国正式派遣的留欧学生主要选自A、福建船政学堂B、天津水师学堂C、湖北武备学堂D、江南陆师学堂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近代中国正式派遣留欧的学生主要选自福建船政学堂。留欧学生的派遣始于船政大臣沈葆桢的建议,并以福建船政学堂的学生为主。1873年12月,外国技术人员和教师合同期满回国,福建船政局面临着如何发展的问题,沈葆桢上折建议:选择前学堂优秀学生“赴法国深究其造船之方,及其推陈出新之理”;选择后学堂优秀学生“赴英国深究其驶船之方,及其练兵制胜之理。”他认为按照此方法培养人才“速则三年,迟则五年,必事半而功倍。”但真正成行却是在1877年。1881年,在第一批留欧生归国后,第二批留欧生赴欧学习。1886年,第三批留欧生出发。因此,答案为A。9、在《劝学篇》中集中体现,并在湖北进行教育改革的思想是A、师夷长技以制夷B、师夷长技以自强C、“中体西用”D、“中本西末”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张之洞在1898年著成《劝学篇》,提出“中体西用”的理论体系,并按此思想路线进行湖北的教育改革。在创办湖北武备学堂、工艺学堂、农务学堂的同时,对两湖书院、经心书院进行改革,使其成为以教授新学为主的新式学堂。在张之洞的推动下,湖北从19世纪90年代后成为全国新式教育的中心之一。他还顺应时代和新教育发展的需要,提出改革科举制度的设想,积极倡导留学教育。因此,答案为C。10、在早期改良派中,较早勾画出中国近代学制轮廓的是A、郑观应B、容闳C、张之洞D、薛福成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容闳作为我国最早接受美国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曾寄希望于太平天国能实现他建立近代学校教育制度的理想,1860年他到南京谒见干王洪仁歼,建议设立武备学堂和海军军校,仿照西方颁定各级学校教育制度,广泛设立各种实业学校。但他的这一主张在当时并未成文传世。在早期改良派中,较早勾画出中国近代学制轮廓的是郑观应。郑观应认为中国传统教育不可能培养出适应近代工商业发展的人才。他通过比较,认为中国传统教育只是“只知教学举业”,不屑讲求商贾农工之学;西方教育是“士有格致之学,工有制造之学,农有种植之学,商有商务之学”。无事不学,无人不学。因此,答案为A。11、近代第一所国人自办的正规女子学校是A、经正女学B、宁波女塾C、文纪女塾D、明德女校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经正女学,又称“中国女学堂”。1897年,梁启超等人倡议在上海设立女学堂,以树中国女子教育的先声。经正女学教师和管理人员皆聘中外女士担任,课程分中西两大类,中文课程授中国传统女性读物如《女孝经》《女论语》《女诫》《内则衍义》,还教授女红、绘画、医学等。西学课程有英文、算术、地理、体操等。经正女学创办仅一年多,即于1990年停办,但作为近代第一所国人自办的正规女子学校,起到了开风气之先的作用。因此,答案为A。12、教学内容虽沿用了义理、考据、经世和文字之学等传统提法,但包括了西方哲学、万国史学、地理学、数学、格致、外国文学、政治原理学、中国政治沿革得失、政治应用学、群学等学科内容,成为酝酿、研究、宣传维新变法理论的场所,也造就了一大批维新人才的是A、万木草堂B、湖南时务学堂C、北洋西学堂D、南洋公学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万木草堂。1890年康有为在广州讲学授徒,1891年春,租赁长兴里邱氏书屋,设立讲堂,称“长兴学舍”,并著《长兴学记》作为学规。1893年,选定仰高祠为正式讲舍,定名为“万木草堂”,学生达100余人。万木草堂继承了书院的办学方式、教学方法,但在旧形式中注入了新内容,教学内容虽沿用了义理、考据、经世和文字之学等传统提法,但包括了西方哲学、万国史学、地理学、数学、格致、外国文学、政治原理学、中国政治沿革得失、政治应用学:群学等学科内容,成为酝酿、研究、宣传维新变法理论的场所,也造就了一大批维新人才,如梁启超。13、既是全国最高的学府,又是全国最高的教育行政机关的是A、京师大学堂B、京师同文馆C、北洋西学堂D、北京大学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早期改良派郑观应提出在京师设立大学堂的主张。1896年,刑部侍郎李端菜首次向朝廷正式提出设立京师大学堂的建议。此后,康有为等也多次奏请开办京师大学堂。1898年,光绪帝在《明定国是诏》中即特别提出:“京师大学堂为各行省之倡,尤应首先举办。”在此严令下,总理衙门委托梁启超草拟《京师大学堂章程》于7月3日上报,光绪帝当即批准,并派吏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孙家鼐为中学总教习,丁韪良为西学总教习。京师大学堂不仅是全国最高的学府,也是全国最高的教育行政机关。因此,答案为A。14、下列关于百日维新的教育改革措施的说法错误的是A、按照“中体西用”的原则设立京师大学堂B、废除八股取士制度,结束了科举考试C、普遍设立新式学堂D、计划开设实业学堂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百日维新期间,教育改革是一个重要方面,主要内容有设立京师大学堂;废除八股考试,改革科举制度;讲求西学,普遍设立新式学堂。还计划设立铁路、农务、茶务、蚕桑等实业学堂,广派人员出国游学游历,设立译书局和编译学堂,奖励开设报馆开放言论,书籍、报刊免税等。因此,答案为B。15、康有为在《大同书》中设计了一个前后衔接的完整教育体系,其中主张“人生学问之通否,德性之成否,皆视此年龄”的教育机构是A、慈幼院B、小学院C、中学院D、大学院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康有为在《大同书》中设计了一个前后衔接的完整的教育体系,从母亲怀孕进入人本院接受胎教时起,到婴儿出生后进育婴院、然后慈幼院,直到进入小学院、中学院、大学院。康有为继承了中国古代的胎教思想,认为胎儿期是人生的关键时期:“生人之本,皆在胚胎,人道之始,万物之原”,对人的教育必须在其“未成形质之前”就应开始。婴儿断乳之后,即送人育婴院抚养,3岁后进入慈幼院。也可以两院合并,不设慈幼院。幼儿的保育目标是“养儿体,乐儿魂,开儿知识”。6~11岁人小学院。小学教育应该遵循“以德育为先”、“养体为主而开智次之”的原则。儿童11~15岁人中学院。中学院阶段是人生的关键时期,“人生学问之通否,德性之成否,皆视此年龄”。16岁以后进入大学院,学习至20岁。大学院教育是专门之学,它的主要任务是“于育德强体之后,专以开智为主”。因此,答案为C。16、康有为在《大同书》中设计了一个前后衔接的完整教育体系,其中“以德育为先”“养体为主而开智次之”,这个阶段是A、慈幼院B、小学院C、中学院D、大学院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同上题解析。答案为B。17、戊戌政变后,撰写了一系列介绍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的文章,堪称一代资产阶级思想启蒙的大师,但同时也礼赞改良的人物是A、康有为B、梁启超C、谭嗣同D、严复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梁启超出身于“且耕且读”之家,祖父为秀才,父亲以布衣教授于乡里。梁启超自幼聪慧,熟读经史典籍,12岁中秀才,17岁中举人。18岁入京会试,落第回乡,途经上海,购《瀛环志略》,知有五大洲各国,始接触西学,这年秋天,拜康有为为师。百日维新期间,力助康有为倡行新政新法,帮助康有为组织保国会,草拟《京师大学堂章程》,以六品衔主持京师大学堂译书局。戊戌政变后,梁启超逃亡日本,继又远游美澳印度。他先后在日本创办东京高等大同学校、《清议报》《新民丛报》,撰写了一系列介绍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的文章,堪称一代资产阶级思想启蒙的大师,但同时也礼赞改良。因此,答案为B。18、在梁启超的教育思想中,群学之基是A、新式学校B、师范学校C、女子教育D、儿童教育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1896年梁启超于《时务报》上发表《变法通议.论师范》,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首次专文论述师范教育问题。他认为中国急需普遍设立中、西学兼习的新式学堂,但不能依靠当时传统学校的教师和新式学堂中聘请的外国教习,根本的解决办法是设立师范学校,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教师。“夫师也者,学子之根核也。”“故师范学校立,而群学之基悉定。”梁启超倡导师范教育,不仅是从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出发,强调对教师进行专门培养,更重要的目的是希望通过广设师范学校,统一课程设置,培养一批在知识结构和思想观念上都符合维新要求的新教师,推动维新教育活动全面展开。因此,答案为B。19、中国近代从德、智、体三要素出发构建教育目标模式的第一人,并从资本主义价值观念和优胜劣汰的国际竞争形式对这一教育目标模式进行了论证的人物是A、康有为B、梁启超C、谭嗣同D、严复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严复是中国近代从德、智、体三要素出发构建教育目标模式的第一人,并从资本主义价值观念和优胜劣汰的国际竞争形势对这一教育目标模式进行了论证。严复的德、智、体“三育论”首次在《原强》中提出,导源于近代英国实证主义哲学家斯宾塞的教育著作《教育论》。《原强》提到斯宾塞的《明民论》和《劝学篇》,并说“《明民论》者,言教人之术也。《劝学篇》者,勉人治群学之书也。其教人也,以浚智慧、练体力、厉德行三者为之纲。”因此,答案为D。20、近代提出“体用一致”的文化教育观的人物是A、康有为B、梁启超C、谭嗣同D、严复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对八股考试和传统学风的批判,旨在揭露中国封建传统文化的背时和衰败,不足以救亡实足以致亡。在确定中国未来文化教育发展的基本原则上,严复则以强调“体用一致”而独树一帜。针对守旧派常用“天不变,道亦不变”的老套说教来说明人道“三纲”的永恒性,严复从“天有变”论证“道亦有变”,直捣“中体”不可变的立论前提。严复的“体用一致”还包括对西学的整体性和发展性的认识。1902年严复发表《与外交报主人论教育书》,堪称他批判“中体西用”及类似流行语的典型之作,更鲜明地表达了“体用一致”的观点。严复改变了过去的“全盘西化”的倾向,提出了要构建一种融会中西、兼备体用的新文化体系的设想。因此,答案为D。21、规定蒙学堂和寻常小学堂共7年规划为义务教育性质,“无论何色人等皆应受此七年教育”的学制是A、壬寅学制B、癸卯学制C、壬子一癸丑学制D、壬戌学制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1902年,在官学大臣张百熙的主持下拟定了一系列学制系统文件,包括《京师大学堂章程》《考选人学章程》《高等学堂章程》《中学堂章程》《小学堂章程》和《蒙学堂章程》共6件,8月15日奏呈颁布,统称《钦定学堂章程》。因该年为壬寅年,又称“壬寅学制”。这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以中央政府名义制定的全国性学制系统,具体规定了各级各类学堂的性质、培养目标、入学条件、在学年限、课程设置和相互衔接关系。该学制主系列划分为三段七级。第一阶段为初等教育、包括蒙学堂4年、寻常小学堂3年、高等小学堂3年。蒙学堂和寻常小学堂共7年规划为义务教育性质。“无论何色人等皆应受此七年教育。”因此,答案为A。22、清末学部设立于A、1904年B、1905年C、1906年D、1909年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为保证学制颁布后新学政策的落实,1904.年《学务纲要》规定专设总理学务大臣。废科举后,为适应教育形势的新变化,加强教育管理,清政府又进一步对教育行政体制进行了改革。1905年12月,清廷批准成立学部,作为管辖全国教育的中央教育行政机关,并将原来的国子监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CNKI数据库培训课件
- 《设备规程保养》课件
- 《柱钢筋计算范例》课件
- 《财务报告编制方法》课件
- 《齿轮传动实验》课件
- 西尔斯当代大学物理双语课件
- 笔算乘法练习课课件
- 《LED显示屏介绍》课件2
- 大单元理念下的分数教学实践与思考
- 《纺织污染》课件
- 2022年江苏省泰州市中考数学试题及答案解析
- DB32∕T 4245-2022 城镇供水厂生物活性炭失效判别和更换标准
- 石家庄铁道大学四方学院毕业设计46
- 智能化系统培训
-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课程纲要
- 2022新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全一册全部教案(共28节)
-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课时作业本有答案
- 机器视觉论文英文
- 出国高中成绩证明模板
- 就业劳动合同登记名册
- 公共体育场建设等级标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