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火灾应急预案_第1页
地铁火灾应急预案_第2页
地铁火灾应急预案_第3页
地铁火灾应急预案_第4页
地铁火灾应急预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地铁火灾应急预案TOC\o"1-2"\h\u17618第一章:总则 2105691.1编制目的 2232631.2编制依据 2224341.3适用范围 3249511.4应急预案的修订和更新 325994第二章:组织体系及职责 3201752.1应急指挥机构及职责 3255902.2灭火行动组 4238852.3通信联络组 49832.4疏散引导组 4250152.5安全防护救护组 430733第三章:预防与预警 5306853.1预防措施 5306963.2预警机制 5249613.3预警信号发布 528407第四章:报警和接处警程序 644894.1报警监控中心职责 630464.2火警信号的接收与处理 6281004.3现场确认与报警 712222第五章:现场救援与灭火 7255385.1现场灭火组织 719965.2灭火设备使用 845045.3灭火战术与策略 812268第六章:人员疏散与安全防护 824286.1疏散引导原则 8266436.2疏散通道与安全出口 9122006.3疏散过程中的安全防护 932590第七章:医疗救护与后勤保障 10276157.1医疗救护组织 10265107.2后勤保障措施 10298327.3应急物资储备 1116632第八章:火灾调查与处理 11264328.1调查程序 11247238.2原因分析 12172258.3责任追究与赔偿 1213705第九章:应急预案的演练与培训 12154399.1演练计划与组织 12187799.1.1演练计划的制定 12205559.1.2演练组织 13150249.2培训内容与方法 1385949.2.1培训内容 13203959.2.2培训方法 13241479.3培训效果评估 1425583第十章:社会力量支援与协调 14232210.1社会力量支援机制 142245210.2协调沟通渠道 142095710.3跨区域应急协作 154255第十一章:应急预案的修订与更新 152824411.1修订程序 152514511.1.1预案评估 15376411.1.2组织修订 15901311.1.3征求意见 161652211.2更新内容与要求 16766311.2.1更新内容 162143911.2.2更新要求 161581111.3审批与发布 161562711.3.1审批 161028111.3.2发布 162334第十二章:法律责任与纪律要求 171017812.1法律责任 171996912.1.1法律责任的定义与分类 171656412.1.2法律责任的承担 171343012.1.3法律责任的具体规定 171665412.2纪律要求 171673712.2.1纪律要求的定义与意义 172995212.2.2纪律要求的具体内容 18192812.2.3纪律要求的执行与监督 18977812.3应急预案的执行与监督 182768112.3.1应急预案的制定与执行 18166512.3.2应急预案的监督与检查 18第一章:总则1.1编制目的为了加强我国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保证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结合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应急预案。本预案旨在明确应急组织体系、应急响应流程、应急资源保障等内容,为应对突发事件提供统一的行动指南。1.2编制依据本应急预案的编制依据主要包括以下法律法规、政策文件和相关规定:(1)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2)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3)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4)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5)国家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6)相关行业应急预案编制导则;(7)其他有关法律法规、政策文件和相关规定。1.3适用范围本应急预案适用于我国行政区域内发生的自然灾害、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突发事件。具体包括:(1)自然灾害:地震、洪水、台风、干旱、山体滑坡、泥石流等;(2)灾难:火灾、爆炸、交通、化学泄漏、核等;(3)公共卫生事件:传染病疫情、食物中毒、环境污染等;(4)社会安全事件:恐怖袭击、暴力事件、群体性事件等。1.4应急预案的修订和更新本应急预案应根据以下情况及时进行修订和更新:(1)国家法律法规、政策文件的调整;(2)应急组织体系、应急资源保障、应急响应流程等方面的变化;(3)实际应对突发事件的经验教训;(4)科技进步、社会发展等因素对应急预案的影响。应急预案的修订和更新应遵循以下原则:(1)保证应急预案的科学性、实用性和针对性;(2)加强应急预案的动态管理,保证应急预案的时效性;(3)注重应急预案的宣传和培训,提高应急队伍的应急能力。第二章:组织体系及职责2.1应急指挥机构及职责应急指挥机构是应急管理体系的核心,负责组织、指挥和协调应急工作。其主要职责如下:(1)制定应急预案,明确应急响应流程、措施和要求;(2)组织应急演练,提高应急队伍的协同作战能力;(3)接收、传递、处理应急信息,及时向上级报告情况;(4)启动应急响应,指挥协调各应急小组开展救援工作;(5)评估应急响应效果,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完善应急预案。2.2灭火行动组灭火行动组是应急响应中的关键力量,负责火灾现场的实际灭火操作。其主要职责如下:(1)迅速抵达火灾现场,评估火势、火源和周边环境;(2)采取有效措施,控制火势蔓延,尽快扑灭火灾;(3)配合其他应急小组,保证火灾现场的安全;(4)做好灭火设备、器材的维护保养工作,保证随时处于备战状态。2.3通信联络组通信联络组负责保障应急响应过程中的信息传递和沟通。其主要职责如下:(1)建立应急通信网络,保证通信畅通;(2)收集、整理、传递应急信息,为应急指挥机构提供决策依据;(3)协调各应急小组之间的沟通,保证信息共享;(4)对通信设备进行维护保养,保证通信设备正常运行。2.4疏散引导组疏散引导组负责组织、引导火灾现场周边人员的安全疏散。其主要职责如下:(1)制定疏散方案,明确疏散路线、时间和方法;(2)组织疏散演练,提高疏散效率;(3)在火灾发生时,迅速组织人员疏散,保证人员安全;(4)协助其他应急小组,维护火灾现场秩序。2.5安全防护救护组安全防护救护组负责火灾现场的安全防护和救护工作。其主要职责如下:(1)评估火灾现场的安全风险,制定防护措施;(2)为应急队伍提供个人防护装备,保证人员安全;(3)组织现场救护,及时救治伤员;(4)协助其他应急小组,做好火灾现场的安全防护工作。第三章:预防与预警3.1预防措施预防措施是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手段。以下是几种常见的预防措施:(1)加强宣传教育:通过多种渠道,如媒体、社区活动等形式,普及气象灾害知识,提高公众的防灾减灾意识。(2)完善应急预案:针对各类气象灾害,制定详细的应急预案,明确应急响应流程、救援力量部署和物资保障等措施。(3)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气象观测、预报和预警能力,完善通讯、交通、供电等基础设施,保证灾害发生时能够迅速响应。(4)开展风险评估:对重点区域和关键部位进行风险评估,确定灾害风险等级,为防灾减灾工作提供科学依据。(5)加强巡查监测:对灾害易发区进行定期巡查,及时发觉隐患,采取措施予以排除。3.2预警机制预警机制是气象灾害防范的关键环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预警系统建设:建立完善的预警系统,包括气象观测、预报、预警和应急响应等环节。(2)预警信息发布:通过多种渠道,如电视、广播、手机短信等,及时发布预警信息,提醒公众做好防灾减灾准备。(3)预警阈值设定:根据灾害风险等级和灾害特点,设定预警阈值,保证预警信息的准确性。(4)预警响应措施:明确预警响应流程,指导各级和相关部门采取有效措施,降低灾害风险。3.3预警信号发布预警信号发布是预警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下为预警信号发布的几个方面:(1)信号种类:根据灾害类型和风险等级,设定不同颜色的预警信号,如白色、蓝色、黄色、橙色、红色等。(2)发布渠道:通过电视、广播、手机短信、网络等多种渠道,及时发布预警信号。(3)发布内容:预警信号应包括灾害类型、风险等级、影响范围、防范措施等信息。(4)发布频率:根据灾害发展情况,适时调整预警信号的发布频率,保证公众及时获取预警信息。(5)响应措施:各级和相关部门应根据预警信号,采取相应级别的响应措施,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第四章:报警和接处警程序4.1报警监控中心职责报警监控中心作为处理各类报警信息的重要部门,其主要职责如下:(1)实时监控:报警监控中心应保持24小时不间断地对报警系统进行监控,保证及时发觉各类警情。(2)信息收集:对报警电话、短信、网络等多种报警途径的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分析,为后续处理提供依据。(3)指令下达:根据报警信息,及时下达指令,调度警力前往现场进行处理。(4)协调沟通:与相关部门保持密切沟通,保证报警信息的快速传递和有效处理。(5)资料归档:对报警信息及处理情况进行归档,为今后的工作提供参考。4.2火警信号的接收与处理火警信号的接收与处理是报警监控中心的重要任务,具体流程如下:(1)接收火警信号:当火警信号传输至报警监控中心时,工作人员应立即进行确认。(2)核实信息:通过电话、短信等方式与报警人核实火警发生的时间、地点、火势大小等信息。(3)下达指令:根据火警信息,及时下达指令,调度消防队伍前往现场进行处置。(4)通知相关部门:将火警信息通报给相关部门、企事业单位,协助进行火灾救援和善后处理。(5)跟踪处理:实时关注火警处理进展,保证火情得到有效控制。4.3现场确认与报警现场确认与报警是保证报警信息准确性和及时性的关键环节,具体要求如下:(1)现场确认:报警人发觉火警后,应立即对火情进行现场确认,包括火势大小、燃烧物质、现场人员伤亡等情况。(2)报警途径:报警人可通过以下途径进行报警:a.拨打火警电话“119”进行报警;b.利用手机短信、等方式发送火警信息;c.通过网络报警平台进行报警。(3)报警内容:报警时应提供以下信息:a.报警人姓名、联系电话;b.火警发生地点、燃烧物质;c.火势大小、现场人员伤亡情况;d.是否有易燃易爆物品、有毒有害物质等。(4)协助救援:报警人应保持通讯畅通,随时与报警监控中心保持联系,提供现场情况,协助救援人员迅速到达现场。第五章:现场救援与灭火5.1现场灭火组织现场灭火组织是火灾救援工作中的关键环节,其任务是对火灾现场进行有效管理,保证灭火救援工作的顺利进行。现场灭火组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现场指挥部的建立:现场指挥部是火灾现场的最高指挥机构,负责协调、指挥各参战力量,保证灭火救援工作的有序进行。(2)现场警戒:设立现场警戒区,限制无关人员进入,保障灭火救援工作的安全进行。(3)现场通信联络:建立现场通信网络,保证信息畅通,提高灭火救援效率。(4)现场照明保障:保证现场照明充足,为灭火救援工作提供良好的视线条件。(5)现场物资保障:提供必要的灭火救援物资,如消防车辆、消防器材、灭火剂等。5.2灭火设备使用灭火设备是火灾救援工作中不可或缺的工具,正确使用灭火设备能够提高灭火救援效率,降低火灾损失。以下为常见灭火设备及其使用方法:(1)消防水枪:用于喷射水流灭火,适用于一般固体火灾和液体火灾。(2)泡沫灭火器:用于喷射泡沫灭火,适用于液体火灾和可燃固体火灾。(3)干粉灭火器:用于喷射干粉灭火,适用于金属火灾、液体火灾和电气火灾。(4)二氧化碳灭火器:用于喷射二氧化碳灭火,适用于电气火灾和液体火灾。(5)消防车:用于输送消防员、消防器材和灭火剂,同时具备喷射水流、泡沫等功能。5.3灭火战术与策略灭火战术与策略是指在火灾救援过程中,根据火场实际情况采取的灭火方法和措施。以下为常见的灭火战术与策略:(1)先控制后消灭:在火势较大时,首先采取控制火势的措施,待火势得到控制后再进行灭火。(2)重点灭火:针对火场中的关键部位,如火源、易燃物等,进行重点灭火。(3)分段灭火:将火场划分为若干区域,分别进行灭火,以减少火势蔓延。(4)合围灭火:从火场四周向火源方向进行灭火,逐步缩小火场范围。(5)空中灭火:利用无人机、直升机等空中设备进行灭火,适用于高层建筑、大型综合体等火灾现场。(6)隔离灭火:将火场周围的易燃物移走或隔离,防止火势蔓延。第六章:人员疏散与安全防护6.1疏散引导原则人员疏散是保证人员在紧急情况下安全撤离的关键环节。以下为疏散引导原则:(1)提前规划:在紧急情况下,时间就是生命。因此,应在事前对疏散路线、疏散方式和疏散时间进行详细规划,保证人员在最短时间内安全撤离。(2)明确指示:在建筑物内部设置醒目的疏散指示标志,包括疏散路线、安全出口位置等,使人员在紧急情况下能够迅速找到疏散通道。(3)有序引导:在紧急情况下,组织人员有序疏散,避免拥挤、踩踏等发生。疏散引导人员应具备良好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应急处理能力。(4)重点保护:对老弱病残等行动不便的人员进行重点保护,提供必要的帮助,保证他们能够安全撤离。6.2疏散通道与安全出口(1)疏散通道:疏散通道是人员疏散的主要通道,应保持畅通无阻。以下为疏散通道的要求:a.疏散通道宽度应根据建筑物规模和人员数量进行合理设置,保证人员疏散时的舒适性;b.疏散通道内不得设置障碍物,避免影响人员疏散;c.疏散通道应保持良好的照明,保证人员在紧急情况下能够看清路线。(2)安全出口:安全出口是建筑物内连接疏散通道与外部环境的出口。以下为安全出口的要求:a.安全出口数量应根据建筑物规模和人员数量进行合理设置;b.安全出口宽度应满足人员疏散需求,不得小于1.2米;c.安全出口应设置明显的标志,易于识别;d.安全出口附近不得堆放物品,保证通道畅通。6.3疏散过程中的安全防护(1)防止拥挤:在疏散过程中,应采取措施防止人员拥挤。以下为防止拥挤的方法:a.合理设置疏散通道和出口,保证人员有序疏散;b.在关键位置设置疏散引导人员,指导人员有序撤离;c.通过广播、对讲机等通讯设备,及时传达疏散指令,避免人员盲目行动。(2)防止踩踏:在疏散过程中,应采取措施防止踩踏。以下为防止踩踏的方法:a.提前对人员进行安全教育,提高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b.在疏散通道和出口设置防滑设施,避免人员滑倒;c.在紧急情况下,及时调整疏散速度,避免人员过快通过狭窄通道。(3)防止火灾蔓延:在疏散过程中,应采取措施防止火灾蔓延。以下为防止火灾蔓延的方法:a.关闭火源,切断电源,防止火势扩大;b.封堵火势蔓延的通道,如关闭防火门、防火窗等;c.使用灭火器材,及时扑灭初期火灾。第七章:医疗救护与后勤保障7.1医疗救护组织医疗救护组织是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的关键环节,其工作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建立医疗救护指挥体系:明确各级医疗机构和相关部门的职责,建立健全医疗救护指挥体系,保证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能够迅速、高效地组织医疗救护工作。(2)组建医疗救护队伍:选拔具备专业素质和丰富经验的医护人员,组成医疗救护队伍,定期开展培训和演练,提高队伍的应急反应能力和救治水平。(3)制定医疗救护预案:针对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制定详细的医疗救护预案,明确救治流程、救护措施和物资保障等内容。(4)加强医疗救护设施建设:完善医疗救护设施,保证救护车辆、救治设备、药品等物资充足,提高医疗救护效率。7.2后勤保障措施后勤保障是医疗救护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人员保障:保证医疗救护队伍人员充足,对参与医疗救护的工作人员进行合理分工,明确职责。(2)物资保障:提前采购和储备必要的医疗救护物资,包括药品、器械、防护用品等,保证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能够迅速投入使用。(3)交通保障:建立健全医疗救护交通网络,保证救护车辆快速、安全地到达现场,提高救治效率。(4)信息保障:加强医疗救护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实现医疗救护信息的实时采集、传输和处理,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7.3应急物资储备应急物资储备是保障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的关键环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建立应急物资储备目录: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特点和需求,制定应急物资储备目录,明确储备品种、规模和结构。(2)加强应急物资采购和储备:按照应急物资储备目录,定期采购和储备必要的物资,保证储备物资的质量和数量。(3)完善应急物资调度机制:建立健全应急物资调度体系,实现储备物资的快速调配,满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需求。(4)定期检查和更新应急物资:对储备物资进行定期检查和维护,保证物资处于良好状态,及时更新过期、损坏的物资。第八章:火灾调查与处理8.1调查程序火灾调查是保证原因得到明确、责任得到落实的重要环节。以下是火灾调查的基本程序:(1)现场保护:在火灾发生后,首先要做好现场保护工作,防止现场被破坏,保证调查工作的顺利进行。(2)成立调查组:根据的严重程度,成立相应的调查组,调查组成员应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和经验。(3)现场勘查:调查组应尽快赶赴现场,进行现场勘查,了解发生的具体情况。(4)收集证据:调查组要全面收集与有关的证据,包括物证、书证、证人证言等。(5)询问相关人员:调查组应对当事人、见证人、知情人员进行询问,了解发生的经过。(6)技术鉴定:如需要对原因进行技术鉴定,调查组应委托具有资质的机构进行鉴定。(7)分析:调查组要根据收集到的证据,对原因进行分析,明确的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8)撰写调查报告:调查组应撰写调查报告,报告内容包括经过、原因分析、责任认定等。8.2原因分析火灾原因分析是调查的核心环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直接原因:分析火灾的直接原因,如火源、可燃物、氧化剂等。(2)间接原因:分析火灾的间接原因,如安全管理制度不健全、安全培训不到位、设备缺陷等。(3)扩大原因:分析扩大原因,如火灾报警系统失灵、灭火设施不完善等。(4)人为因素:分析中人为因素,如操作不当、违反操作规程等。8.3责任追究与赔偿火灾发生后,要根据原因和调查结果,对相关责任人进行追究。以下为责任追究与赔偿的主要内容:(1)追究刑事责任:对于构成犯罪的火灾,要依法追究相关责任人的刑事责任。(2)追究行政责任:对于违反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责任人,要依法给予行政处罚。(3)追究民事责任:对于火灾造成的经济损失,责任人应承担相应的民事赔偿责任。(4)赔偿受害者:火灾受害者有权要求责任人赔偿因造成的经济损失和人身损害。在处理过程中,要保证责任追究与赔偿的公平、公正,切实保障各方合法权益。第九章:应急预案的演练与培训9.1演练计划与组织应急预案的演练是检验应急处理能力的重要手段,为保证演练的顺利进行,需要制定详细的演练计划并进行周密的组织实施。9.1.1演练计划的制定演练计划应包括以下内容:(1)演练目的:明确演练的目标,如检验应急预案的可行性、提高应急队伍的应对能力等。(2)演练范围:确定演练涉及的部门、岗位和人员。(3)演练时间:选择适当的时间,避免与日常工作冲突。(4)演练地点:选择合适的演练场地,保证安全、便利。(5)演练内容:设计演练场景,明确演练流程和任务。(6)演练方式: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桌面推演、实战演练等方式。(7)演练人员:确定演练参与人员,明确各自职责。(8)演练物资:准备演练所需的设备、器材和物资。9.1.2演练组织(1)成立演练指挥部,负责演练的总体协调和指挥。(2)设立演练小组,负责具体演练任务的组织实施。(3)各参演部门明确职责,保证演练的顺利进行。(4)演练前进行动员,使参演人员了解演练的目的、内容和要求。(5)演练过程中,保证信息畅通,及时调整演练进度和方案。9.2培训内容与方法9.2.1培训内容(1)应急预案的基本概念、编制方法和要点。(2)应急预案的演练目的、意义和流程。(3)应急预案的修订与更新。(4)应急预案的演练与培训相结合。(5)应急处置的基本原则、程序和方法。(6)应急设备、器材的使用和维护。(7)应急队伍的组建、培训和管理。9.2.2培训方法(1)理论培训:通过讲解、案例分析等方式,使参演人员掌握应急预案的相关知识。(2)实践培训:组织参演人员进行桌面推演、实战演练等,提高应急处理能力。(3)互动交流:组织参演人员进行讨论、经验分享,促进知识和技能的传播。(4)考核评估:通过考试、实操等方式,检验参演人员的培训效果。9.3培训效果评估培训效果评估是保证培训质量的重要环节,评估内容包括:(1)培训内容的完整性:评估培训内容是否涵盖了应急预案的各个方面。(2)培训方法的适用性:评估培训方法是否有助于参演人员掌握应急预案知识和技能。(3)培训效果的满意度:评估参演人员对培训效果的满意程度。(4)培训成果的转化:评估参演人员在实际工作中运用培训成果的情况。通过培训效果评估,可以不断优化培训内容和方式,提高应急预案演练与培训的质量。第十章:社会力量支援与协调10.1社会力量支援机制社会力量支援机制是保障社会稳定和应对突发事件的重要手段。在当前社会环境下,建立健全社会力量支援机制,有利于整合社会资源,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社会力量支援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政策引导:应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应急救援、社会救助等领域,为社会各界提供支持和保障。(2)信息共享:建立健全信息共享平台,保证社会力量及时了解突发事件动态,提高救援效率。(3)资源整合:整合社会各方资源,形成合力,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4)培训与演练:加强对社会力量的培训,提高其应急救援能力,同时开展应急演练,提高协同作战能力。10.2协调沟通渠道协调沟通渠道是社会力量支援与协调的关键环节。建立健全协调沟通渠道,有利于提高各方之间的协作效率,具体措施如下:(1)建立沟通机制:设立专门机构或部门,负责与社会力量的沟通协调工作。(2)搭建信息平台:利用现代通信技术,实现各方信息的实时传递和共享。(3)定期召开协调会议:定期组织召开协调会议,研究解决社会力量支援过程中存在的问题。(4)加强政策宣传:通过多种渠道宣传政策,提高社会力量对政策的认知和认同。10.3跨区域应急协作跨区域应急协作是应对突发事件的重要手段。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跨区域应急协作可以整合各方资源,提高救援效率。以下为跨区域应急协作的主要内容:(1)建立健全跨区域协作机制:制定跨区域应急协作预案,明确各方职责和协作流程。(2)加强信息沟通:建立跨区域信息共享平台,保证各方及时了解突发事件动态。(3)资源互补:根据各地资源优势,实现资源互补,提高应急救援能力。(4)协同演练:定期开展跨区域应急演练,提高各方协同作战能力。(5)加强人才培养:开展跨区域人才培养,提高应急救援队伍的整体素质。第十一章:应急预案的修订与更新11.1修订程序11.1.1预案评估在修订应急预案之前,首先应进行预案评估。评估内容包括预案的适应性、有效性、可操作性和完整性等方面。通过评估,找出预案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修订提供依据。11.1.2组织修订根据评估结果,组织相关人员进行修订。修订过程中,应充分借鉴国内外先进的应急预案编制经验,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修订内容应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点:(1)预案结构;(2)预案适用范围;(3)预案响应流程;(4)预案措施;(5)应急资源配备;(6)预案培训与演练。11.1.3征求意见在修订过程中,应广泛征求相关部门和人员的意见,保证预案的实用性和针对性。对于涉及重大决策的修订内容,应进行专题讨论。11.2更新内容与要求11.2.1更新内容应急预案的更新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法律法规、政策文件的更新;(2)应急组织架构的调整;(3)应急资源的变化;(4)应急响应流程的优化;(5)预案措施的调整;(6)预案演练与培训的总结。11.2.2更新要求应急预案的更新应满足以下要求:(1)更新及时,保证预案与实际情况保持一致;(2)更新内容准确,避免产生误导;(3)更新过程规范,保证修订质量;(4)更新后进行有效性评估,验证修订效果。11.3审批与发布11.3.1审批修订完成的应急预案应提交给应急预案审批部门进行审批。审批内容包括预案的合法性、合规性、实用性和针对性等方面。审批部门应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审批工作。11.3.2发布经审批通过的应急预案,应及时发布给相关单位和人员。发布方式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种:(1)文件传达;(2)内部网站发布;(3)培训教材;(4)宣传栏。发布时应保证应急预案的保密性和安全性,避免泄露敏感信息。同时应定期对应急预案进行审查和修订,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应急形势。第十二章:法律责任与纪律要求12.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