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3单元1840-1900年间列强侵华与中国军民的反抗斗争第12讲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选择性考试模块版学案含解析_第1页
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3单元1840-1900年间列强侵华与中国军民的反抗斗争第12讲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选择性考试模块版学案含解析_第2页
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3单元1840-1900年间列强侵华与中国军民的反抗斗争第12讲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选择性考试模块版学案含解析_第3页
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3单元1840-1900年间列强侵华与中国军民的反抗斗争第12讲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选择性考试模块版学案含解析_第4页
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3单元1840-1900年间列强侵华与中国军民的反抗斗争第12讲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选择性考试模块版学案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第12讲抗日斗争和解放斗争[课标要求](1)列举侵华日军的罪行,简述中国军民抗日斗争的主要史实,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性,探讨抗日斗争成功在中国抗拒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2)概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相识新民主主义革命成功的宏大意义。主干梳理认知拓展抗日斗争(1931-1945年)2.抗日救亡运动(1)东北人民:九一八事变后组织抗日义勇军,自发抗日。eq\a\vs4\al\co1(2中共)(3)国民党爱国将领eq\b\lc\{\rc\(\a\vs4\al\co1(①一·二八事变后,十九路军在上海抗战。,②1933年起先长城抗战、察哈尔抗战。,③1936年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4)爱国民众:以罢工、捐献等各种方式抗日救亡;1935年,北平学生发动一二·九运动,反对华北自治。(5)1937年9月,国民党公布中共中心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解放斗争(1945-1949年)2.内战(1)标记:1946年6月,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eq\x(\s\up1(03))中原解放区,全面内战爆发。(2)进程阶段时间概况战略防卫1946年6月-1947年6月粉碎国民党军队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战略反攻1947年6月-1948年9月刘伯承、邓小平率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eq\x(\s\up1(04))挺进大别山,揭开战略反攻的序幕战略决战1948年9月-1949年1月发动eq\x(\s\up1(05))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歼灭渡江战役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占据南京。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政府覆灭(“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eq\a\vs4\al\co1(3.意义)[问题探究1]以整体史观来看,抗日斗争的爆发与哪些因素相关?提示:(1)根本缘由: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面临逆境,必需从对外扩张中寻求出路。(2)历史缘由:日本从大陆政策到“国策基准”的既定国策。(3)现实缘由:经济危机的冲击加剧了日本侵略野心。(4)时机有利:中国国内国共对峙,国际上英美等国推行绥靖政策。[问题探究2]九一八事变后中日民族冲突是否上升为主要冲突?提示:否。九一八事变后,中日民族冲突起先上升,到了华北事变后,中日民族冲突才上升为中国社会的最主要冲突。[问题探究3]有人说“全面抗战初期,国民党丢城失地,没有任何可取之处”,你认为对吗?为什么?提示:不对。因为全面抗战初期,国民党在正面战场的抗战,粉碎了日本三个月内灭亡中国的傲慢安排,迫使抗日斗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全面抗战初期国民党抗战看法是主动的,是值得确定的。[牛刀小试]试图解抗战时期两个战场的关系。参考:[学问拓展]中共对敌后抗日依据地的建设(1)政权建设:依据“三三制”的原则建立抗日民主政权。所谓“三三制”是指:在抗日民主政权中,中共党员、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和中间派各占三分之一。进行“精兵简政”。到1941年,由于日军的“大扫荡”,依据地面临严峻物质困难,中共中心发出指示,要求各依据地实行党外人士李鼎铭先生提出的“精兵简政”政策。(2)经济建设:从1940年初到1941年底,各依据地普遍贯彻“地主减租减息,农夫交租交息”的政策。从1941年前后,由于日军在军事上反复“扫荡”并实行“三光”政策,依据地面临严峻的经济困难。为此,中共中心开展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大生产运动。(3)依据地的这些建设措施调动了各阶级、各党派的抗日主动性,巩固了抗日依据地,为争取抗战的成功奠定了基础。[教材拾遗]国际反法西斯力气的对日作战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斗争爆发。1942年1月,世界反法西斯阵营正式形成。欧洲斗争结束后,1945年7月,中、美、英三国发表《波茨坦公告》,促令日本倒戈。8月,美国先后在日本的广岛、长崎投下两颗原子弹;苏联对日宣战,出兵中国东北,击溃日本精锐部队关东军;美、英等国在太平洋集结重兵,打算在日本登陆。毛泽东发表《对日寇的最终一战》,正面战场和敌后军民实行反攻。在强大的压力下,8月15日,日本政府被迫宣布无条件倒戈,并于9月2日正式签署倒戈书。[学问拓展]1931年至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共中心所在地的变更图[学问拓展]新民主主义革命积累下的精神文化(1)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2)矢志不渝的革命精神。(3)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4)团结统一的民主精神。(5)一心一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家国情怀]抗日斗争中的民族国家意识近代以来,中国传统的家国情怀渐渐转变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国家意识。抗日斗争时期,国家意识空前高涨,推动了各党派、各民族、各地区联合抗战。在国家意识引领下,敌后战场和正面战场形成了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略局面。互动探究分层突破史料精研微解重难微解1抗日斗争的特点一①争取抗战成功的中心关键,在使已经发动的抗战发展为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只有这种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才能使抗战得到最终的成功。——《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议》二②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队,分别担负着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作战任务,形成了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略态势。——胡锦涛在纪念抗战成功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三抗日斗争的成功,③是近一百多年来中华民族在抗击外国侵略斗争中第一次取得的全面成功。中国军民在④十四年艰苦的抗日斗争中始终牵制和打击了日本的大量兵力,⑤以巨大的民族牺牲为盟国抗击德意日法西斯阵线作出了重要贡献,赢得了世界各国的敬重。——王建朗等《中国近代通史·抗日斗争》四阶级斗争听从于今日抗日的民族斗争,这是统一战线的根本原则。——毛泽东《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问题》(1938年11月)[史料解读]以上史料都是关于抗日斗争的记载或评论,它们从抗战的民族性、两个战场、抗战成功的意义以及抗战成功的条件等方面反映了抗日斗争的特点。[精研探究]上述史料反映出中国抗日斗争有何特点?答:提示:史料一中①反映出抗战具有民族性,是中华民族全民族的抗战。史料二中②反映了国共两党领导的正面和敌后两个战场相互依存,相互协作。史料三中③强调了抗日斗争是近代抗拒外来侵略取得的第一次全面成功;④反映了其长期性和艰苦性;⑤反映了其世界性;③和⑤反映了其性质的双重性,既是民族解放斗争,又是反法西斯斗争。史料四反映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抗战成功的根本保证。抗日斗争的特点(1)民族性。抗日斗争是以国共合作为基础,有组织的全民族防卫斗争,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起了中流砥柱的作用。(2)两个战场并存。国民政府组织的正面战场和共产党开拓的敌后战场相互协作,相互依存,贯穿始终。(3)以弱胜强。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帝斗争的完全成功。(4)世界性。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斗争的东方主战场,中国人民的抗战,为世界反法西斯斗争的成功作出了巨大贡献。(5)双重性。既是反法西斯斗争,又是民族解放斗争。(6)长久性。中国是全部反法西斯战场中起先最早、结束最晚的战场。微解2解放斗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方针、策略一①我军其次年作战的基本任务是:实行全国性的反攻,即以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斗争引向国民党区域,在外线大量歼敌……我军其次年作战的部分任务是:以一部分主力和广阔地方部队接着在内线作战,歼灭内线敌人,收复失地。——毛泽东《解放斗争其次年的战略方针》二②第三次国内革命斗争进入第三年以后,毛泽东同志刚好地组织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指挥人民解放军向国民党军队绽开了战略决战。……③这三大战役,使国民党赖以发动反革命内战的精锐部队基本上归于歼灭,大大地加速了解放斗争的全国成功的到来。——叶剑英《宏大的战略决战》三④渡江作战无疑是一个宏大的成功,这成功表示了敌人在长江以南的一支最大的最有组织的力气的覆灭。……渡江歼灭了敌人四十多万,就表示国民党再没有有力的反抗了。这成功在政治上表示了反动的南京政府的灭亡。——邓小平《从渡江到占据上海》[史料解读]上述史料选自中国的军事家们对解放斗争的一些详细的指示或评价,从中反映出解放斗争时期中共实行的一些方针策略,并抓住有利时机不断取得斗争的成功。[精研探究]依据上述史料分析解放斗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是如何抓住时机,取得成功的?答:提示:史料一中①反映出在人民解放斗争的其次年,中共绽开了战略反攻,把战场从内线(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引向外线(国民党统治区),变更了整个斗争态势。史料二中②反映出人民解放斗争进入第三年,全国的政治和军事形势对我军都非常有利,中共中心认为决战的时机已经到来,发动了三大战役;③反映出国民党的主力基本上被歼灭,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作战实力得到极大提高,国民党政权从今陷入土崩瓦解之中,为全国解放奠定了基础。史料三中④反映出1949年中共适时发动渡江战役解放了南京,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党反动政权的覆亡,标记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上取得成功。解放斗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方针、策略解放斗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总路途和各项方针、政策都发生了巨大的变更。(1)军事上,解放斗争初期,在战略上毛泽东指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极大地增加了人民战胜国民党反动派的信念和志气。在战术上以歼灭敌人有生力气为目标,以运动战为主要作战方法;其次、第三年又刚好提出战略反攻、战略决战和将革命进行究竟的宏大决策。北平和谈失败后,快速渡江作战,推翻国民党的统治。(2)政治上,中国共产党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气,与民主党派并肩作战,领导国统区人民掀起人民民主运动,形成反蒋的其次战线。(3)经济上,在解放区开展土改运动,农夫踊跃参军,主动支援前线。(4)外交上,独立自主的外交思想已臻于成熟。(5)文艺上,提出“为防卫斗争服务”“反映土地改革运动”“与群众生活相结合”,出现一大批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学艺术作品。要点突破深化拓展要点一两次国共合作的比较及影响两党关系的因素1.两次国共合作的比较(1)构成统一战线的阶级不同:国民革命时期统一战线是工人、农夫、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联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则具有广泛性的特征,除上述四个阶级外,还包括开明地主和亲英美派的大资产阶级及一切赞同抗日的力气。(2)合作方式不同:国民革命时期的统一战线是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实行党内合作,以统一战线为其组织形式,有共同的政权和军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没有统一的组织形式,国共两党实行党外合作,两党有各自的政权和军队。(3)权力的归属不同:革命统一战线的政权和军队由国民党驾驭;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国共两党有各自的军队和政权,中共始终坚持对统一战线政权和军队的领导权。(4)合作的纲领不同:革命统一战线以新三民主义为政治纲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只有国共合作宣言,没有政治纲领。(5)革命任务不同:革命统一战线反帝反封建并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任务就是抗日。(6)结果不同:革命统一战线因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而中途裂开,没有完成历史使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虽有冲突和斗争,但在中共的努力下,坚持到了抗战的成功,并完成了历史使命。2.影响国共两党关系的因素(1)两党的阶级性质不同。国民党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中国共产党代表工农群众的利益。阶级性质不同是国共关系冲突斗争直至分裂的根本缘由。(2)社会主要冲突的变更。当民族冲突上升为主要冲突时,两党就有结束对抗走向合作的可能;当阶级冲突上升时,两党合作关系就有可能裂开,走向对抗。(3)国际政治势力的看法与国际环境的影响。进步的国际政治势力和有利的国际环境能够促成两党之间的合作,反之,反动的国际政治势力插手,又会加速两党关系的裂开。[例1](2024·海南等级考模拟)1937年《国民政府令》宣布,陈独秀“爱国情殷,深自悔悟,似宜宥其既往,借策将来。故依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第68条,将其有期徒刑8年减为3年”。已入狱3年的前中共领袖因此获释。这件事()A.得益于社会各方人士主动营救B.归因于陈独秀狱中省悟深刻C.表明国民政府共赴国难的姿态D.表明国共两党之间尽释前嫌答案C解析1937年抗日斗争全面爆发,国民政府以前中共领袖陈独秀“爱国情殷”的理由将他释放,表明国民政府联合共产党共同抗日的看法,故选C项。材料信息看不出社会各界人士的主动营救,解除A项;“陈独秀狱中省悟深刻”不是被释放的主要缘由,解除B项;“尽释前嫌”说法错误,由于阶级立场不同,国共两党不行能尽释前嫌,解除D项。要点二近代两次中日斗争结局及其不同的缘由1.近代史上两次中日斗争的结局完全不同:甲午中日斗争中国战败,列强乘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而抗日斗争中国取胜,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成功奠定了基础。2.出现不同结局的缘由(1)斗争领导:甲午中日斗争时,清政府腐败无能,慈禧置民族和国家的安危于不顾;抗日斗争中,国共两党实现其次次合作,分别开拓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共同对敌。(2)民众动员:甲午中日斗争中,清政府没有发动群众;抗日斗争时期,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行全民族抗战。(3)战略战术:甲午中日斗争中,李鸿章实行避战自保、消极应战的方针,导致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抗日斗争中,两大战场相互协作,中国共产党制定了长久抗战的方针,并把游击斗争提高到战略地位,最终赢得了成功。[例2](2024·江西临川一中适应考)1942-1943年河南发生大饥荒。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发出“不饿死一个人”的号召,采纳教化民众互助友爱、组织开展纺织运动、帮助灾民发展生产等方式,安置了25万涌入边区的灾民。这主要反映出()A.恶劣的战时环境导致灾情扩大B.抗日依据地适时调整了工作重心C.新民主主义经济模式正式确立D.中共充分相识到斗争成功的根源答案D解析由边区政府发出“不饿死一个人”的号召,并实行相应的措施,安置了大量“涌入边区”的灾民可知,共产党主动关注群众的安危和利益,故D项正确。材料没有说明灾情“扩大”,解除A项;安置灾民不能说明工作重心“转移”,B项错误;新民主主义经济模式的正式确立是在新中国成立后,C项错误。高考研析把握考向1.(2024·全国卷Ⅱ,30)1948年10月底,中共中心要求各地通过党校、军校以及其他方式,对干部进行培训,在条件可能的状况下开办正规高校,尽快使干部熟识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管理和技术。这一做法的目的是()A.推动土地改革进一步深化B.为工作重心的转移做打算C.重视科学和文化以推动工业化建设D.提高执政实力以发展社会主义生产答案B解析材料反映了解放斗争即将成功之际,中共中心要求对干部进行培训,使其尽快熟识政治、经济和文化各方面的管理和技术,这主要是因为党的工作重心即将转入城市,转向国家建设方面,B项正确。材料中并未强调农村,且此时期党的工作重心即将转移,A项错误;我国的工业化建设起先于1953年,C项错误;“执政”“社会主义生产”与材料时间不符,D项错误。2.(2024·全国卷Ⅱ,30)美国记者曾生动地记述抗日依据地:“假如你遇见这样的农夫——他的整个一生都被人欺凌、被人鞭笞、被人辱骂……你真正把他作为一个人来对待,征求他的看法,让他投票选举地方政府……让他自己确定是否减租减息。假如你做到了这一切,那么,这个农夫就会变成一个具有奋斗目标的人。”这一记述表明,抗日依据地()A.农夫的抗日热忱得到激发 B.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C.国民革命的任务得以实现 D.解除了国民党的影响答案A解析材料说明抗日依据地的农夫摆脱了原来“被人欺凌、被人鞭笞、被人辱骂”的境况,获得了许多的自由和权利,这就激发了他们的抗日热忱,故选A项。B项不符合史实,解除;由材料中的“抗日依据地”可知这是在抗日斗争时期,而国民革命是在抗日斗争爆发之前,故解除C项;D项在材料中不能体现,故解除。3.(2024·全国卷Ⅱ,30)抗日斗争成功后,山东依据地已有农会、工会、妇女会、青年团、儿童团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群众组织,成员达404万人,占依据地总人口的27%;中共党员占总人口的1%左右,几乎村村有党员。这反映出()A.革命工作的重心起先转移B.工农武装割据局面已经形成C.统一战线范围进一步扩大D.国共力气对比变更趋势加强答案D解析材料表明,中共领导的群众组织力气和中共党员人数都比较浩大,体现出国共力气对比变更的趋势加强,故D项正确。当时革命重心仍旧在农村,A项错误;工农武装割据局面形成于国共十年对峙时期,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详细的阶级成分的变更,不能说明统一战线的范围是否进一步扩大,C项错误。技巧点拨巧用历史阶段特征解答试题:历史阶段特征通常是指一个历史阶段明显不同于其他历史阶段的特别之处。在学习过程中,有三点值得留意:一是要探求阶段特征形成的主次缘由,从深层相识该阶段历史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二是熟知该历史阶段的大事,明白大事之间的隐性结构关系;三是追踪阶段特征的不同归宿,充分相识历史发展的连续性、曲折性和困难性。4.(2024·全国卷Ⅰ,30)1943年8月,国民党颁布《抗战期间宣扬名词正误表》,把“亲日派”“长征时代”“争取民主”“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归为“谬误名词”,禁止刊载。这反映了国民党()A.努力缓和与其他党派的冲突B.竭力塑造战时政府的形象C.与中共争夺抗战的领导权D.力图维护一党专制的局面答案D解析国民党禁止刊载不利于自身专制统治的名词,目的是维护其一党专制的局面,故D项正确。国民党的这种行为不利于缓和与其他党派的冲突,A项错误;国民党排斥“长征时代”“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名词,说明国民党不承认其他社会力气,这不利于塑造战时政府形象,B项错误;材料不涉及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的地位,不能反映国民党与中国共产党争夺抗战的领导权,C项错误。5.(2015·全国卷Ⅰ,30)1933年到1937年上半年,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先后统筹完成了江宁、镇江、虎门、马尾、连云港等要塞区的建设,又大规模构筑了京沪、沪杭、豫北、晋北、绥东等侧重于城市和交通线防卫的工事。它反映了国民政府()A.力图防范各地兴起的反蒋运动B.对日长久防卫作战的战略意图C.全力“围剿”红军的企图D.试图减弱各地军阀的实力答案B解析从材料信息看,1933年到1937年上半年,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加强了江苏、福建、广东沿海一带的军事力气和一些重点城市与交通线的防卫力气。结合史实可知,此时日本帝国主义已侵略我国东北和华北地区,国民政府的这些举措有利于对日长久防卫作战,故选B项,A、C、D三项均不正确。1.(2024·宁夏银川一中高二期末)在1935年的中国本位文化大论战中,有学者主见要发掘中国文化的特别性,与西方文化划清界限;也有学者主见全盘西化。但与五四时期向西方学习的热潮相比,学问界和舆论界更怜悯和理解以传统文化为本位文化的说法。这反映了当时的中国()A.马克思主义得到深化广泛传播B.强调以思想启蒙推动社会的进步C.民族冲突上升和救亡愿望迫切D.主见对传统儒家文化的拥抱回来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学问可知,1935年中日民族冲突上升为社会的主要冲突,出于挽救民族危机的迫切需求,学问界和舆论界希望通过传统文化塑造中国团结一心、一样抗日的民族意识,故选C项。马克思主义得到深化广泛传播与材料“学问界和舆论界更怜悯和理解以传统文化为本位文化的说法”的描述相悖,解除A项;新文化运动强调以思想启蒙推动社会的进步,解除B项;儒家文化只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怜悯和理解传统文化不能等同于对传统儒家文化的拥抱回来,解除D项。2.(2024·湖北宜昌调研)“关东画派”创始人王盛烈的开宗立派之作——《八女投江》,是当代最具影响力的东北抗联题材的中国画作品,画作展示了1938年冬八个东北抗联女战士的英雄事迹。这幅画作反映出当时()A.全面抗战产生了广泛影响B.妇女解放运动成果显著C.战略相持阶段的正面战场D.抗战促进民族精神重构答案D解析民族精神重构是指民族精神在抗日斗争这一特别时期得到强化,并且结合时代特色给予了新的内涵。抗日斗争时期,中国民族危机深重,爱国救亡运动高涨,“八女投江”正体现了抗战救国、至死不屈的民族精神,说明抗战促进民族精神重构,故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八个东北抗联女战士的英雄事迹,无法体现“全面抗战”的影响,解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抗日救亡运动,并非妇女解放运动,解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八个东北抗联女战士的英雄事迹,是敌后战场的抗战,解除C项。3.(2024·湖南益阳期末)美国记者白修德在1943年说,虽然他“不信任共产党的专心,也不希望看到中国被沉没在红色浪潮中”,但他还是认为国民党“颓废衰微”,而共产党则“生气勃勃”,相形之下,后者“光线四射”。这种看法()A.说明白修德坚决维护国民党的利益B.表明共产主义已成为历史发展潮流C.体现了美国与国民党合作关系裂开D.反映了中国共产党政权正日益强大答案D解析从材料中的“但他还是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