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论语·子罕》此句为颜渊之语,借以感叹孔子之道的高深和不易捉摸,也表达了自己对老师所传之道的真诚信仰。《师说》szy《师说》301说韩愈02说背景03说文章04说字词05说思考一、说韩愈4韩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人,一说怀州修武(今河南修武)人,自称“郡望昌黎(今辽宁义县)”,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中国唐朝中期官员、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秘书郎韩仲卿之子。元和十二年(817年),出任宰相裴度行军司马,从平“淮西之乱”。直言谏迎佛骨,贬为潮州刺史。宦海沉浮,累迁吏部侍郎,人称“韩吏部”。长庆四年(824年),韩愈病逝,年五十七,追赠礼部尚书,谥号为“文”,故称“韩文公”。元丰元年(1078年),追封昌黎郡伯,并从祀孔庙。韩愈作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与柳宗元并称“韩柳”,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并称“千古文章四大家”。倡导“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写作理论,对后人具有指导意义。著有《韩昌黎集》等二、说背景5
《师说》大约是作者于贞元十七年至十八年(公元801—公元802年),在京任国子监四门博士时所作。作者到国子监上任后,发现科场黑暗,朝政腐败,吏制弊端重重,当时的上层社会,看不起教书之人。在士大夫阶层中存在着既不愿求师,又“羞于为师”的观念。作者借用回答李蟠的提问撰写这篇文章,以澄清人们在“求师”和“为师”上的模糊认识。6与韩愈同时代的柳宗元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说:“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由此可以看出《师说》的写作背景和作者的斗争精神。二、说背景三、说文章7何谓“说”8“说”,古代议论、说明一类的文章的总称,是古代散文中的一种文体。它与“论”无大异,所以后来统称说理辨析之文为论说文。“说”属于议论文的范畴。可以先叙后议,也可以夹叙夹议,一般为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10第1段
提出中心论题,并以教师的职能作用总论从师的重要性和择师的标准。开篇第一句“古之学者必有师”句首冠以“古之”二字,既说明古人重视师道,又针对现实,借古非今。“必有”二字,语气极为肯定。然后指出师的职能作用是“传道受业解惑”,从正面申述中心论点。接着紧扣“解惑”二字,从不从师的危害说明从师的重要,从反面申述中心论点。最后紧扣“传道”二字,阐明道之有无是择师的唯一标准,一反时俗,将贵贱长少排出标准之外,为下文针砭时弊张本。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12第2段
批判不重师道的错误态度和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这一段用对比的方法分三层论述。第一层,把“古之圣人”从师而问和“今之众人”耻学于师相对比,指出是否尊师重道,是圣愚分野的关键所在;第二层,以为子择师而自己不从师作对比,指出“小学而大遗”的谬误;第三层,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作对比,批判当时社会上轻视师道的风气。13本文在写作上的特点是运用对比的方法,反复论证,并辅之以感叹句来加强说服力。例如第2段,首先用一个感叹句紧承前一段,转入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的分析,然后从三方面作对比。先用古今对比,指出从师与不从师的两种结果;次用对自己与对儿子的要求不同来对比,指出“士大夫之族”行为的自相矛盾;最后用“士大夫之族”与“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对比,批判士大夫的错误想法,指出这是“师道不复”的真正原因。从后果、行为、心理等方面逐层深入分析,笔锋犀利。几个感叹句,均有加强感染力的作用。句式也有变化,“其皆出于此乎”,是用推测语气作判断;“吾未见其明也”是用肯定语气作判断;“其可怪也欤”,是用惊诧语气作判断。“同”中有“变”,感情一层比一层强烈。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15第3段
以孔子为例,指出古代圣人重视师道的事迹,进一步阐明从师的必要性和以能者为师的道理。这一段开头先提出“圣人无常师”的论断,与第1段“古之学者必有师”呼应,并且往前推进一步,由“学者”推进到“圣人”,由“必有师”推进到“无常师”。举孔子为例加以论述,因为孔子在人们心目中是至圣先师,举孔子为例就有代表性,能加强说服力。由此得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结论,这个结论显然是正确的。这种以能者为师的观点就是“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观点。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17第4段
赞扬李蟠“不拘于时”“能行古道”,说明写作本文的缘由。“不拘于时”的“时”指“耻学于师”“惑而不从师”的社会风气。“古道”指“从师而问”,以“闻道”在先者为师的优良学风。从而总结全文主旨,点明主题18四、说字词(一)通假字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②或师焉,或不焉受:通“授”,传授,讲授不:通“否”,表否定19四、说字词(二)一词多义1、师①古之学者必有师②巫医乐师百工之人③吾师道也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⑤吾从而师之⑥则耻师⑦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老师名词,擅长某种技术的人名词做动词,学习名词作动词,从师意动用法,以……为师动词,拜师名词,老师(者也判断句)20四、说字词(二)一词多义2、之①择师而教之②郯子之徒③古之学者④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⑤句读之不知⑥六艺经传,皆通习之⑦士大夫之族⑧古之圣人⑨师道之不复⑩吾从而师之⑪人非生而知之者⑫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代词,指代人代词,这结构助词,表示修饰或领属关系,译为“的”结构助词,用在定语和名词性的中心语间,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宾语前置标志代词,代指前面的“六艺经传”,译为它们。这是宾语前置句式这些人的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义代词,他代词,道理代词,这些21四、说字词(二)一词多义3、其①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②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③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④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⑤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⑥今其智乃反不能及⑦其可怪也欤人称代词,他指示代词,那(些)人称代词,他们人称代词,他们的语气副词,表猜测,大概人称代词,他们的语气副词,起加强反问语气作用22四、说字词(二)一词多义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名词,疑难问题形容词,糊涂4、惑23四、说字词(二)一词多义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③吾师道也④道相似也名词,道理名词,风尚5、道名词,道理名词,道德学问24四、说字词(二)一词多义①其皆出于此乎?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③吾师道也语气助词,表推测,吧介词,表时间,在6、乎介词,表比较,比25四、说字词(二)一词多义①耻学于师②其皆出于此乎?③于其身也④师不必贤于弟子⑤不拘于时介词,表示处所、方向,从、向介词,表示处所、方向,从、在7、于介词,表示对象,对,对于介词,表示比较,比介词,表示被动,受,被26四、说字词(二)一词多义①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③六艺经传动词,传授动词,流传8、传名词,传文27四、说字词(二)一词多义①孰能无惑②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没有无论9、无28四、说字词(二)一词多义①则耻师焉②或师焉或不焉③犹且从师而问焉文言助词,没有实际意义助词:不译10、焉代词:相当于“之”29四、说字词(三)词类活用①则(群)聚而笑之②吾(师)道也③其(下)圣人也亦远矣④吾从而(师)之⑤孔子(师)郯子群,表动作的情态,成群名词作动词,学习1、名词名词作动词,低于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名词意动用法,以……为师名词作状语名词作动词名词作动词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的意动用法30四、说字词(三)词类活用①(小)学而(大)遗②吾未见其(明)也③是故(圣)益圣,(愚)益愚④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⑤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⑥(惑)而不从师⑦而(耻)学于师小的方面、大的方面高明的地方2、形容词圣明的人、愚昧的人疑惑的问题、糊涂的问题卑:地位低下的人盛:势盛位高的人形容词作名词形容词作名词形容词作名词形容词作名词形容词作名词形容词作动词遇到疑难问题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31四、说字词(三)词类活用①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使……学习3、动词动词的使动用法32四、说字词(四)古今异义古之(学者)必有师古:求学的人今:在学术上有所成就的人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用来……的今: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吾(从而)师之古:求学的人今:在学术上有所成就的人(无)贵无贱古:不论;不分今:没有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古:风气今:道理(句读)之不知古:句子中间需要停顿的地方,读dòu今:看着文字发出声音,读dú在学术上有所成就的人33四、说字词(四)古今异义圣人无(常)师古:永久的;固定的今:平常的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古:不一定今:用不着、不需要年十七,好(古文)古:秦汉的散文今:“五·四”之前的文言文的统称今之(众人)古:一般人,普通人今:大多数人(小学)而大遗古:小的方面学习了今:初级正规教育学校实战演练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2)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裹、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34(一)名家之思35五、说思考朱熹《朱子考异》:余观退之《师说》云:“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其言非好为人师者也。学者不归子厚,归退之,故子厚有此说耳。爱新觉罗·玄烨《古文渊鉴》引洪迈:此文如常山蛇势,救首救尾,段段有力,学者宜熟读。(二)我之思36五、说思考请同学们根据今天的课堂收获,为《师说》写一篇300字左右的短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计算机一级Photoshop考试运用案例分析试题及答案
- 考前准备2025年Msoffice试题及答案
- 2025年二级C++考试的试题及答案策略
- 软件操作界面的设计与实现试题及答案
- 2025年Web考试与职业技术融合试题及答案
- 2025年计算机二级MySQL全真试题及答案
- 财务成本管理政策变动的试题及答案
- 财务成本管理前景展望试题及答案
- 财务管理中逻辑题目的研究与试题及答案
- 期望成果2025年税法考试试题及答案
- M7120型平面磨床电气控制课程设计说明书
- 意志力:关于自控、专注和效率的心理学
- 八下历史期中考试试卷分析
- 食管癌教学查房
- 陕西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合同示范文本
- 1KV送配电调试报告
- 架桥机安装拆除监理细则
- GB/T 5801-2020滚动轴承机制套圈滚针轴承外形尺寸、产品几何技术规范(GPS)和公差值
- GB/T 242-2007金属管扩口试验方法
- GB/T 23999-2009室内装饰装修用水性木器涂料
- FZ/T 93029-2016塑料粗纱筒管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