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药行业深度:发展现状、市场空间、驱动 因素、产业链及相关公司深度梳理_第1页
核药行业深度:发展现状、市场空间、驱动 因素、产业链及相关公司深度梳理_第2页
核药行业深度:发展现状、市场空间、驱动 因素、产业链及相关公司深度梳理_第3页
核药行业深度:发展现状、市场空间、驱动 因素、产业链及相关公司深度梳理_第4页
核药行业深度:发展现状、市场空间、驱动 因素、产业链及相关公司深度梳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行业研究报告行业研究报告慧博智能投研行业|深度|研究报告 核药,又称放射性药物(Radiopharmaceuticals),是指放射性同位素制剂或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用于医学诊断和治疗的一类特殊药物。根据核药的用途不同,可以分为放射性诊断药物和放射性治疗药物。与肿瘤放射治疗(放疗,Radiationtherapy,RT)不同,核药可以认为是在需要治疗部位由内而外发生的辐射,而放疗则是由外向内输送的辐射。在给予相同辐射剂量时,核药可以更直接的针对需要治疗的部位,例如癌症治疗中,肿瘤组织可以相较于健康组织获得更高的辐射剂量。围绕核药行业,下面我们从核药的概况入手了解其诊断及治疗优势、国内外发展现状、市场空间、行业发展驱动力,并对其产业链及相关公司进行梳理,方便读者深入了解这一行业。一、概述 1二、核药优势 6三、发展现状及市场空间 四、发展驱动力 五、产业链梳理及专业壁垒 21六、相关公司 28七、参考研报 34放射性核素发生核衰变时自发释放电离辐射。核素(Nuclide)是指具有特定数量质子和中子的原子。其中原子核稳定、不会发生放射性衰变的核素则称为稳定核素;而放射性核素(Radionuclide)的原子核不稳定,在衰变成其他核素时会自发性地放出电离辐射,原子核越不稳定半衰期越短、放射性越强。常用于临床诊疗的核素包括钼-99、锝-99m、碘-125/131、碳-14、镥-177、氟-18、钇-90和锶-89等。α、β和γ粒子具有不同特性,应用于不同临床场景。核衰变时,原子会释放α粒子、β粒子、γ粒子等,其中α粒子具有传能线密度(LinearEnergyTransfer,LET)高、电离辐射效应大、细胞杀伤效率高、穿透力弱和射程短的特点;β粒子的LET、电离辐射效应和细胞杀伤效率相较α粒子稍弱,但穿透力更强;而γ粒子的LET、电离辐射效应和细胞杀伤效率在三者中最弱,穿透力最强。由于具有较大的电离1/35行业|深度|研究报告 2/35辐射效应,释放α粒子、β粒子的核素通常用于临床治疗;而释放γ粒子的核素由于高穿透力常用于临核药,即放射性药物(Radiopharmaceuticals),是一类含有为放射性同位素的药物。放射性同位素具有示踪性,因此核药可用作诊断试剂,包括单光子药物、正电子药物、呼吸试验药盒、放射免疫试3/35剂;另外放射性同位素的射线具有杀伤性,能够对病变细胞造成DNA损伤,因此核药也可用作治疗试剂,按照靶向原理以及给药方式大致可分为器官靶向、内介入法、生物靶向、外部敷贴。根据临床用途可分为诊断类核药和治疗类核药。当用于治疗时,核药通过选择性聚集在病变组织并产生局部电离辐射生物效应,抑制或破坏病变组织。当用于诊断时,通常将人体代谢所需或组织会主动摄取的物质标记上放射性核素,通过成像设备观察核素在体内不同部位的分布情况,来示踪活体内正常和病变组织的血流、功能、代谢等生理状态。核药结构多样,具有靶向性的RDC是当前热门的核药研发方向。核药根据结构可以分为:(a)裸核素;(b)有机小分子;(c/d)放射性配体疗法RDC/RLT;(e/f)由纳米或微球载体携带的核药,其中RDC由于靶向性更佳成为当前热门研发方向。RDC为偶联药物,一般包含四部分:1)靶向配体:识别和结合肿瘤靶点,可以为抗体或多肽等;2)连接子:连接靶向配体和螯合剂;3)螯合剂:在到达肿瘤细胞前稳定放射性核素;4)放射性核素:通过放出电离辐射,使病变组织凋亡。行业|深度|研究报告 4/351898年居里夫人发现镭元素后,人类便开始对放射性药物的探索,近几年随着上下游产业链的打通、监管政策的不断完善以及放射性核素偶联药物(RDC)的兴起,放射性药物的关注度不断提升,有望迎来更大的发展空间。从核药发展历史来看,诊断用药发展较早,且多为无靶向性,早期获批的多为非靶向性药物: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本身的体内富集特点对患者进行治疗,会杀伤正常细胞,不良反应较大。靶向核药:例如RDC,对目标病灶进行靶向性杀伤,近几年,Lutathere、Pluvicto等靶向核药的获批,推动核药精准治疗进程。2017年诺华的治疗核药Lutathera上市后,具有靶向性的放射性核素偶联药物(RDC)或放射性配体疗法(RLT)受到更多关注,成为核药新药研发重要的方向。行业|深度|研究报告 5/35RDC被认为是目前核药靶向治疗领域最具潜力的发展方向之一。其结构类似于ADC药物,RDC是将精准靶向分子(单抗或多肽/小分子,Ligand)和强力杀伤因子(核素,Radioisotope)用连接臂(Linker)螯合剂(Chelator)偶联在一起而设计开发的一种药物形态。作用机制和治疗效应:RDC机制为利用抗体或小分子介导特异性靶向作用,将细胞毒性分子或成像分子如放射性核素递送至靶位置,从而将放射性同位素产生的放射线集中作用于组织局部,在高效精准治疗的同时降低全身暴露对其他组织造成的损伤。核素带来的放射性射线所产生的能量可破坏细胞的染色体,使细胞停止生长,从而消灭快速分裂和生长的癌细胞。行业|深度|研究报告 6/35RDC不易耐药:机制方面:核药依靠直接的核素内照射,可降低肿瘤细胞的放射抵抗的耐药机会。靶向配体:除了大分子的单抗以外,还可以是体积更小的小分子或多肽等,更容易让RDC通过渗透作用深入肿瘤内部,更不容易产生耐药。RDC具备诊疗一体的优势,实现疾病诊断和治疗双赢。诊断:通过连接诊断核素进入人体,利用分子影像方式监测诊断试剂及其靶点结合的位置,这也就意味着看见其靶向需要治疗的肿瘤位置治疗:同一药物结构加载治疗核素后,相应治疗核药仍然会结合到上述诊断试剂结合的肿瘤靶点上,从而产生治疗核医学成像目前是唯一能实现代谢过程功能成像的成像技术。影像诊断是临床上诊断疾病的重要手段,主要的种类有X射线成像、计算机断层成像(CT)、核共振成像(MRI)、超声成像(US)和核医学成像(ECT,包括PET-CT/SPECT)。ECT不仅能像其他影像学成像一样显示人体解剖结构,也能提供生化功能信息,包括脏器或组织的血流和代谢活性等。ECT的敏感性强,能发现微小病灶进行早期诊疗,还具有成像范围广等优势。其中,F-18和I-124常用于PET诊断;Tc-99m衰变产生γ射线具有强穿透性,为最常用的SPECT的放射性核素。行业|深度|研究报告 7/35治疗类核药通过辐射的直接和间接作用实现抗肿瘤效果。相较于α粒子,β粒子的辐射范围更大,能产生交叉火力效应(cross-fireeffect),可作用于不表达放射性药物靶点的肿瘤细胞,因此适合治疗较大体积的肿瘤。β粒子的LET辐射较低,在辐照期间肿瘤细胞能修复损伤。因此,主要靠辐射破坏水分子的共价键而产生ROS,ROS使DNA单链断裂。该过程依赖氧气的参与,且低氧血症会诱发细胞防御机制,所以β粒子治疗缺血性肿瘤的疗效可能较差。对于释放α粒子的核药,α粒子的高LET辐射能够直接击中DNA分子并造成不可修复的双链断裂,从而使肿瘤细胞死亡。另外,α粒子能激发更强的抗原T细胞免疫反应,并诱发更多的电离事件和活性氧(ROS,reactiveoxygenspecies)进一步攻击靶细胞DNA和其他结构,造成间接损伤。由于该过程不依赖于氧气的存在,所以α粒子在缺氧的肿瘤微环境中具有一定疗效优势。行业|深度|研究报告 8/35RDC是临床实操中唯一能够实现诊疗一体化的药物。相同的靶向配体和连接子的RDC分子既可以与释放γ射线的诊断核素结合,也可以与释放α和β射线的治疗核素相结合。基于这种特性,RDC可以在临床上实现诊疗一体化服务(Theranostics)。例如,RDC分子可以与同一癌症病灶结合,与诊断核素结合时可以在影像中清晰展示病灶的形态和大小,与治疗核素结合时可以物理破坏癌细胞结构达到缩小病灶的效果。在疗程中,RDC分子可以分阶段展现癌症治疗效果,实现癌症的诊断、分级与分期、治疗、疗效监测及预后判断等过程。诊断和治疗通常由两种核素分别实现。由于能同时实现成像和治疗的核素较少,诊疗一体化实际上由两个不同的核素实现。行业|深度|研究报告 9/35核药可通过多途径富集,治疗具有靶向性。核药可以通过组织的代谢特征天然地富集到特定组织。例如,锶与钙是同族元素,化学性质类似,进入体内后可以像钙一样参与骨矿物质的代谢。由于恶性肿瘤转移灶附近的成骨细胞代谢较正常细胞更为活跃,锶-89在骨转移病灶中的数量可以达到正常骨细胞的2~25倍,从而对病灶进行精准打击。此外,核药也可通过靶向核药、贴剂、物理方式实现聚集。核药相较于常规药物更不易造成耐药。由于核药通过辐射对细胞DNA或者其他分子结构导致细胞死亡,过程并不涉及靶点和通路,所以相较传常规小分子和大分子药物不易产生耐药。但是β粒子造成的DNA单链断裂被细胞修复后,可能会加强细胞的修复机制,从而提高对辐射的耐受。行业|深度|研究报告 10/35根据MEDraysintell的数据,全球核药市场规模2021年超过60亿美元,2022年超过70亿美元,同比增长15%,预计2032年市场规模将达到390亿美元。核药仍然是一个利基市场,在全球制药行业中市场份额不到1%,但是前景光明,尤其在放射治疗领域。2022年,治疗核药占全球核药市场的20%,预计到2032年市场份额将增至70%。根据医药魔方统计数据,截至2024年2月,美国FDA共批准60款核药新药。其中2000年以后共批准26款,治疗用药7款,诊断用药19款。数量排名前三的靶点为前列腺特异性膜抗原(PSMA)行业|深度|研究报告 11/35(前列腺癌,1款治疗、4款诊断)、SSTR(生长抑素受体)(神经内分泌瘤,1款治疗、3款诊断)、Aβ蛋白(阿尔兹海默,3款诊断)。根据医药魔方统计数据,截至2024年2月,全球共有639条核药新药管线处于临床阶段,其中1期临床项目占比62%、1/2期临床项目占比12%、2期临床项目占比16%、2/3期临床项目占比3%、3期临床项目占比7%。全球核药中靶向PSMA的产品研发热情最高,有76项处于临床阶段,数量远超其他靶点,其他热门靶点还包括FAP(成纤维细胞激活蛋白)、SSTR、整合素αvβ3、PDL1、GRPR(胃泌素释放肽受体)、Aβ蛋白、Tau蛋白等。行业|深度|研究报告 12/352023年全球开发的核药项目中,超过80%的项目针对肿瘤,约9%的项目针对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约4%的项目针对心血管疾病。其中绝大多数项目为诊断核药。根据医药魔方统计数据,截至2024年2月,中国NMPA共批准72款核药产品(包括仿制药,不包括呼吸试验药盒及放射免疫制剂)。其中50%以上为90年代获批的锝标SPECT显像制剂,目前仅有3款创新药获批,分别为先通医药的氟[18F]贝他苯、远大医药的钇[90Y]树脂微球、拜耳的氯化镭[223Ra],创新核药有广阔发展空间。行业|深度|研究报告 13/35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数据,2017年,中国诊断和治疗核药市场规模为22亿元,2021年市场规模已经增至30亿元,年复合增速达9%。预计2021年至2025年期间,中国核药市场规模年复合增速将达到32.4%,2025年市场规模将达到93亿元;预计2025年至2030年期间,中国核药市场规模年复合增速将达到22.7%,2030年市场规模将达到260亿元。与放射性药物相关的核医学设备市场也将在这一过程中迎来进一步增长,中国核医疗设备市场规模(包括放疗设备)预计在2021年至2025年期间维持15.3%的复合年增长率,2025年至2030年维持10.3%的复合年增长率,市场规模也将在2030年达到256亿元人民币。行业|深度|研究报告 14/35国内核药市场保持稳健增长,诊断用药占据主要市场。根据《全国核医学普查现状简报》,2019年PET/(CT)年检查总数约84.99万例,较2017年增加了62.6%。根据PDB样本医院的数据统计,2023年前三季度销售金额排名前列的产品依次为氟[18F]脱氧葡糖、碘[125I]密封籽源、锝[99mTc]亚甲基二膦酸盐、锝[99Tc]亚甲基二膦酸盐、高锝[99mTC]酸钠。国内治疗核药市场仍待突破。根据《全国核医学普查现状简报》,2019年中国核药治疗总例数约为52.8万例次,较2017年减少了13.0%。目前国内仍以传统核药治疗为主,未来随着越来越多的创新药获批,国内核药市场有望迎来加速增长。行业|深度|研究报告 15/35根据医药魔方统计数据,截至2024年2月,中国共有205条核药新药管线处于临床阶段,其中1期临床项目占比75%、1/2期临床项目占比5%、2期临床项目占比9%、2/3期临床项目占比1%、3期临床项目占比10%。中国核药中靶向PSMA和FAP的产品研发热情最高,分别有31项和24项处于临床阶段,其他热门靶点还包括SSTR、αvβ3、HER2、PDL1、Tau、GRPR等。在临床2期及以后的项目中,东诚药业的产品数量最多(8款),其次为中国同辐(7款),远多于其他企业,后期产品中诊断制剂仍占绝大部分。行业|深度|研究报告 16/35治疗性核药带动全球核药市场未来5年保持高速增长。根据医药魔方,截止2024年7月4日,全球有88款放射性新药获批上市,仅有18款用于治疗。与之对应,根据MEDraysintell,2022年全球核药市场规模约为70亿美元,其中治疗类核药仅占20%。预计2022-2028年全球核药市场规模将以CAGR18%增长至约187亿美元,其中治疗类核药市场规模以CAGR38.5%增长至约86亿美元,占全球核药市场规模的比例将上升至45.8%。治疗类核药放量主要得益于1)已上市产品需求旺盛和适应症拓展;2)新药的持续上市。诊断类核药市场规模增长的主要驱动力为:1)核医学诊断设备的增加;2)新核素或已有核素对诊断疾病范围的拓展;3)治疗类核药上市数量增加,带来更多诊疗和病情跟踪需求。近年多款临床表现优异的治疗性核药上市,驱动市场扩容。以Novartis的177Lu-Pluvicto和177Lu-Lutathera为例。1)Pluvicto于2022年3月被FDA批准用于治疗使用过雄激素受体途径抑制剂(APRI)和紫杉醇化疗的前列腺特异性膜抗原(PSMA)阳性转移性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mCRPC)患者。Pluvicto上市后迅速放量,2023年销售额达到9.8亿美元(yoy+261%),2024Q1仍保持高速同比增长yoy+46.9%达到3.1亿美元。在2024年美国核医学与分子影像学会会议上,3期PSMAfore第2次期中临床显示,相较更换ARPI疗法,Pluvicto将主要终点中位rPFS(影像学无进展生存期)从5.59个月提升至12.02个月,且安全性更优,有望推动Pluvicto前移至一线疗法。此外,Novartis还计划将Pluvicto的适应症拓展至转移性激素敏感性前列腺癌(mHSPC)和存在转移病灶的寡转移性前列腺癌(OligometastaticPC)。在产能方面,2023年4月美国Millburn和欧洲Zaragoza核药工厂的投产改善了Pluvicto的产能瓶颈。此外,美国Indianapolis的核药工厂将于2024年初开始商业化生产,预计2024年产能将提升至25万剂/年。Novartis后续也将在中国和日本建厂。新地区核药产能的落地能提高产量、扩大供应范围,叠加Pluvicto适应症的拓展和前移,Novartis预计该款药物销售峰值将达到20亿美元。行业|深度|研究报告 17/352)Lutathera是一款Lu-177放射性标记的生长抑素类似物,由Novartis在2017年斥资39亿美元收购AdvancedAcceleratorApplications获得。2018年1月获FDA批准该药用于治疗生长抑素受体(SSTR)阳性的胃肠胰神经内分泌肿瘤(GEP-NET)患者。在2023H1产能受到一定影响的情况下,2023年仍实现销售额6.1亿美元,同比增长28.5%;2024Q1同比增长13.4%达到1.7亿美元。在适应症的拓展上,2024年4月FDA批准将LutatheraGEP-NET适应症的适用人群扩展到12岁以上。此外,Novartis计划在2024H1在欧洲提交一线治疗GEP-NET的上市申请。同时,也在开展包括脑胶质瘤(GBM)、广泛期小细胞肺癌(ES-SCLC)和嗜铬细胞瘤和副肾上腺素瘤(PPGL)的2期临床试验。基于适应症的扩展预期和产能提升,公司预计Lutathera的销售峰值将达到10亿美元。177Lu-Pluvicto和177Lu-Lutathera出色的临床和市场表现也进一步提振了药企对治疗性核药的信心,加速该领域的布局。行业|深度|研究报告 18/35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截至2023年10月,按照药物品种统计,全球共计有339款放射性新药处于临床试验及申请上市阶段,232款为诊断用放射性新药、107款为治疗用放射性新药;其中,分别有9个、35个以及2个品种处于临床2/3期、临床3期以及申请上市阶段。2期以后的后期管线中,大部分为诊行业|深度|研究报告 19/35断用放射性。但可以看到,处于临床1期和临床1/2期以及临床2期的放射性新药中治疗类核药的数量显著提升。放射性新药在研靶点集中度较高。根据医药魔方数据显示,截止2024年7月5日,全球临床阶段在研放射性新药管线共针对200个不同的靶点,其中top10靶点的管线数量占总管线数的42.5%,较为集中。全球PET检测数量预计将提升,三因素助推全球诊断类核药市场增长。根据GEHealthcare的统计和预测,全球PET检测数量将由2022年的10亿次提升至2026年16亿次,其中神经和肿瘤领域的检测量将显著提升。以下三因素为检测数量增长主要驱动力,并将推动全球诊断类核药市场扩容:1)核医学诊断设备的增加;2)新核素或已有核素对诊断疾病范围的拓展;3)治疗类核药上市数量增加,带来更多诊疗和病情跟踪需求。行业|深度|研究报告 20/35政策驱动中国PET设备装机增加,将带动诊断类核药市场扩容。为解决中国核医学检测设备数量短缺的问题,PET-CT和PET/MR分别于2018年、2023年在国家卫健委发布的《大型医用设备配置规划》中,由甲类目录调整至省级卫生健康委负责配置管理的乙类目录。调整后大型医用设备审批放宽,作为政策支持将有利于中国核医学检测设备数量的增长。此外,《“十四五”大型医用设备配置规划》中PET-CT的数量将增加860台,总量将达到1667台;PET-MR的数量将增加141台,总量将达到210台,相比于“十三五”期末总规划数呈现大幅增长。PET设备装机的落地,将带动检测量增加,进而驱动诊断类核药市场扩容。政策或将推动我国核药行业进入加速发展期。根据沙利文,2021年之前中国核药市场规模较小且增长缓慢,主要因为核药产业链和相关法规的建设仍处于初期。根据2021年《医用同位素中长期发展规划(2021-2035年)》,1)在供给端,我国已有的5座医用同位素研究堆由于能力条件、术流孔道和术流时间等因素,只能自主生产碘-131以及小批量的镥-188和锶-89。碘-131和锶-89仅能满足国内20%的需求,镥-188仅能满足5%,其他常用堆照医用同位素均依赖进口。此外,医用同位素生产的加速器大部分依靠进口,其他生产技术仍处于验证阶段;2)在需求端,我国ECT设备的安装受到配置证限制,检查价格昂贵但部分地区仍未医保覆盖,一定程度抑制了核医学诊疗需求的释放。从具体数据看,我国每万人开展核医学检查的人数约为19人,仅为全球平均水平的30%左右;3)在政策端,我国缺乏对核药研产用一体化发展的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核素生产、运输和储存监管体系的有待健全限制了核药的行业|深度|研究报告 21/352024年7月10日,国家药监局特药检查中心公开征求《放射性药品生产检查指南》意见,旨在加强放射性药品的生产质量管理,指导检查员开展放射性药品生产环节现场检查工作。该《指南》详细拆解了小容量注射剂、植入剂、口服溶液剂等5种放射性药物剂型的生产工艺,并从厂房设施与设备、生产关系、质量控制、质量保证4个方面指出放射性药物生产过程中的检查要点。2021年至今,我国政策从同位素保障、新药审评审批、核医学科建设等各个方面给予大力支持,有望从供给、需求和政策三方面共同促进核药行业发展。核药产业链可以分为三个环节,由于核药的特殊性,各个环节都有较高的专业性和壁垒。上游为核素的供给,核素主要通过反应堆、加速器、反应器等方式来生产制备;中游为核药的研发、生产及配送,创新企业、生产中心以及相关流通企业是当中的重要角色;下游则是医疗机构和患者,医疗机构需要配备专业的设备及人才,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的放射性治疗方案。行业|深度|研究报告 22/35现阶段国内医用同位素主要依赖进口。医用同位素主要通过反应堆辐照、加速器辐照、高放废液提取以及发生器制备4种方式生产。目前,我国主要有5座研究堆可用于生产医用同位素,包括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先进研究堆(CARR)、游泳池反应堆(SPR)、中国核动力研究院设计院的高通量工程试验堆(HFETR)、岷江试验堆(MJTR)、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的绵阳研究堆。现阶段仅CMRR可自主生产碘-131和小批量镥-177,HFETR可小批量生产锶-89,有较强生产潜力的商用堆尚未开展医用同位素生产。我国自主生产的碘-131、锶-89仅满足国内20%的需求,镥-177仅满足国内5%的需求,其他常用堆照医用同位素全部依赖进口。另外,我国有百余台专用加速器用于氟-18等同位素的生产,基本满足大中城市综合性医院临床需求,但用于医用同位素生产的加速器大部分依赖进口,从高放废液中提取医用同位素技术处于技术验证阶段,尚未形成生产能力。行业|深度|研究报告 23/35预计国内医用有同位素试剂需求量将呈现爆发式增长。一方面,国内需求未被完全挖掘,根据核医学普查结果,全球平均每万人开展核医学检查的人数约64人,其中美国695人,欧盟240人,日本111人,中国仅为19人,仅为全球平均水平的30%左右。另一方面。随着核医学的不断发展,放射性靶向药物在重大疾病诊断治疗方面的机制逐渐得到揭示,一批新型医用同位素将发挥更大作用,市场潜力巨大。对标世界发达国家,以核医学领域常用的8种医用同位素为例,保守估计每年需求量将以5%-30%的速度增长,预计到2030年需求总量将增加10倍以上(相较于2019年)。国际医用同位素生产反应堆即将重新布局。核反应堆设计寿命约为40年,除波兰的MARIA堆和澳大利亚OPAL堆外,国外多个医用同位素生产反应堆均已服役接近或超过40年,老化反应堆稳定性下降,预计多个在役反应堆将陆续关停,全球医用同位素供应格局将洗牌。美国、日本、韩国、俄罗斯、比利时、荷兰、南非等国均在积极布局新医用同位素生产反应堆。行业|深度|研究报告 24/35根据《医用同位素中长期发展规划(2021-2035年)》,2025年目标:启动实施1-2座医用同位素生产反应堆建设,逐步恢复钼-99、碘-125、碘-131、镥-177、锶-89、磷-32等医用同位素生产,建立锗-68/镓-68发生器等医用同位素生产能力,推动医用同位素供应受制于人的局面基本扭转;2035年目标:医用同位素研制、生产受制于人的局面得以彻底扭转,研、产、用有序衔接的稳定自主医用同位素供应保障体系更加完善,主要衡量指标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在充分保障人民健康需求的基础上,在全球医用同位素供应体系中占有一定份额。国内加快反应堆建设。秦山核电(位于浙江省嘉兴市海盐县)依托重水堆打造了一套同位素辐照生产装置,作为规模化生产锶-89、镥-177和钇-90等多种医用同位素的平台,该项目自2021年初启动,于2022年完成原理样机试验,2023年10月完成工程样机的功能试验和专用安装工器具的开发验证,2024年4月前有望具备安装实施条件。2024年1月30日,由中核集团中核动力研究设计院研制的全球功率最高溶液型医用同位素堆在四川夹江开工建设,建设周期为42个月,预计2027年建成投产。建成后预计将实现年产10万居里钼-99、2万居里碘-131。国内中游企业参与上游布局,把握上游资源渠道。据肽研社,2021年,全球第一梯队医用放射性同位素供应厂商主要有NRG、IRE、ANSTO和NTPRadioisotopes,第二梯队厂商有中核集团、Rosatom、Nordion和Eckert&ZieglerStrahlen等,总共占有市场份额超过90%。其中第一梯队厂商提供了全球大部分医用核素,NRG、IRE前两大厂商占有全球约40%的市场份额,市场集中程度非常高,为把握稀缺资源,核药中游企业也非常重视上游的布局。行业|深度|研究报告 25/35海外核药企业加快α核药的布局,预计α核素需求将快速增长。根据ClairvoyanceResearch的预测,225Ac年需求量预计在2025年将达到17Ci,2031年将达到523Ci。但225Ac目前的供应非常紧张,目前全球产量每年约1.8Ci,主要依赖于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ORNL)等少数机构生产,高纯度GMP级225Ac供应将成为未来RDC生产制造中的核心竞争力。在早期,大多数核药企业的管线处于临床前,投资人对核药的认识也相对陌生,随着诺华等海外大药企入局,多个创新治疗性核药进入临床、上市,中国核药市场融资次数和金额都在2021年以后迎来攀升。国内布局核药的上市企业包括中国同辐、东诚药业、远大医药、恒瑞医药、科伦博泰等,大型企业与初创企业都开始展现出迅猛的发展势头。中游作为连接上下游的重要环节,其蓬勃发展将促进整个产业链协同前进、不断完善。很多医用放射性同位素半衰期短,例如18F、99mTc等,无法预先大量生产后存储或长距离运输,因此相关核药生产需由医疗机构自主生产或由靠近医疗机构的第三方核药房生产后配送。核药房集生产、管理、配送和服务为一体,是核药产业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医院自制能力有限,国内外购比例在提升。据历年全国核医学现状普查结果,正电子药物与非正电子药物外购比例均波动上升,2019年正电子药物外购机构比例达72%,单光子药物外购机构比例达64%。行业|深度|研究报告 26/35从运营成本角度看,自购回旋加速器每天诊断病人超过15例才能回本,而外购则为5例;从安全角度看,自制存在一定安全风险,医院有外购产品的意愿;此外,由于医院自制核药技术有限,预计未来肿瘤靶向核药入院后,非正电子放射性药物外购比例将会进一步提升。在美国医疗机构可以自主生产,但目前仍有超过95%的核药是由核药房生产后再配送至医院使用。自建核药房壁垒高。自建核药房需要取得GMP认证,且需要通过国家核安全局、公安部、卫健委、海关总署、交通运输部、国家国防科工局、国务院环境保护部门等多个监管部门的资质认证。自建核药房资金压力大,核药房的建设周期基本都要3年起,单个核药房的投资大概超过4000万,年营收千万左右可以达到盈亏平衡。预计“共享核药房”将是主流。据美国国家核药房协会,该协会的会员覆盖全美绝大多数核药房,目前已超过400家。美国医药配送巨头CardinalHealth在美拥有超过130家核药房,拥有一支1700余人的专业配送队伍,可在3小时内配送至95%的美国医院。中国核药房目前形成东诚药业和中国同辐“双寡头”分布,两家公司持续加大核药房布局力度:1)截至到2023年6月30日,东诚药业已投入运营7个以单光子药物为主的核药生产中心,20个正电子为主的核药生产中心,2个其他运营中心。8个正电子核药生产中心正在建设中,预计未来核药生产中心将超过30个,基本覆盖国内93.5%人口的核医学的需求;2)截至到2023年6月30日,中国同辐医药中心累计投产数量达到24家;汕头、昆明、南宁等地3条正电子生产线建成投产,累计可供应正电子药物数量达18家;6家医药中心进入建设/取证阶段,4家处于项目前期阶段,全国性医药中心网络布局日益完善。行业|深度|研究报告 27/35诊断方面:诊断用核药与影像设备必须配套使用,我国大型核医学影像设备装机量与检查人数20余年以来持续上升,但较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根据《2020年全国核医学现状普查结果简报》,2019年我国正电子显像设备(PET、PET/CT、PET/MR等)达427台,医用回旋加速器达120台,单光子显像设备(γ相机、SPECT、SPECT/CT等)达903台,且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据肽研社数据,我国PET/CT每百万人保有量仅0.61台,而美国为5.73台,澳大利亚为3.7台,比利时为2.86台,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根据近年来核医学普查结果,全球平均每万人开展核医学检查的人数约64人,其中美国695人,欧盟国家240人,日本111人,我国仅为19人。核医疗设备配置政策放宽,可及度与数量预期大幅增加。2023年3月,国家卫健委发布《国家卫生健康委关于发布大型医用设备配置许可管理目录(2023年)的通知》,进一步落实“放管服”改革要求,上调兜底标准,PET/MR由甲类调整为乙类。2023年6月,国家卫健委发布《关于发布“十四五”大型医用设备配置规划的通知》,PET/MR、PET/CT规划数量大幅提升:PET/MR规划总数210台,“十四五”规划数141台;PET/CT规划总数1667台,“十四五”规划数860台。PET/CT的费用较高,局部检测大约5000-8000元,全身检测大约9000-12000,目前未纳入国家医保。治疗方面:国内开展核素治疗的医疗机构、核医学科与核病床数保持增长趋势,但人均资源仍与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RDC尚未进入中国市场,国内仍以非靶向核素治疗为主,2019年总核素治疗数有所下降。2019年全国开展核素治疗的医疗机构共770所(占67.1%),共设有核素治疗专用病床2544张,资源不足的情况下患者大多需要排队等待。人才与学科建设:核医学作为综合性学科,涉及医学物理学、药学、辐射剂量学、辐射生物学、放射化学等多个学科,在前临床与临床研究、药物生产与配送、临床使用、辐射剂量计算、辐射安全管理,影像标准制定与结果解读等环节均需要复合背景专业人士参加。截至2019年底,全国共有12578人从事核医学相关工作,其中医师5408人,技师3739人,护士2682人,放化师210人,物理师116人。相关工作人员需取得相关资质并经过相关培训方能上岗,由于人才数量有限,我国部分核医学科从业人员并非科班出身,甚至是从其他科室借调而来的人员。2019年,全国共有影像医学与核医学专业博士生行业|深度|研究报告 28/35导师128人,硕士生导师376人,在读博士生302人,硕士生961人,这样的规模难以满足即将激增的核医学人才需求,如何培养一批新的复合型核医学人才是核医学发展必须要面临的挑战。2019年国内核医学相关科室数共1148家,而美国有12000家。国内鼓励加快核医学科室建设,按照《医用同位素中长期发展规划(2021—2035年)》,到2025年,核医学科将覆盖全国全部三级医院;到2035年,实现全国2800个县市区“一县一科”。原料药起步,转型成就国内核医药行业领军者。根据公司官网,东诚药业成立于1998年,2012年在深交所上市。2015年之前,公司专注于原料药领域,主要产品包括肝素钠和硫酸软骨素。2015年公司通过战略性收购成都云克药业,正式进军核医药领域。公司此后通过一系列并购,包括GMS(后更名为东诚欣科)、益泰医药、南京安迪科和米度生物等公司,快速拓展核药业务;同时,公司成立蓝纳成创新核药研发平台,加速创新核药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公司逐渐形成了从诊断到治疗的核药全产业链布局,成为国内核医药行业的领军企业之一。股权结构稳定,旗下子公司覆盖核药、原料药和制剂三大核心领域。根据公司23年报,截至2023年底,公司实际控制人是董事长由守谊,直接持有公司12.53%的股份,通过东益生物间接持有公司15.15%的股份(由守谊持有东益生物51%的股权,其配偶和女儿合集持有东益生物49%的股权),另通过合伙企业间接持有公司0.37%的股份。公司目前主营业务横跨核药、原料药和普通制剂三大领域:1)核药行业|深度|研究报告 29/35领域,主要子公司包括云克药业、安迪科、蓝纳成和米度生物等,并参股新旭生技、中硼医疗等公司;2)原料药领域,主要子公司为东诚东源和中泰生物;3)制剂领域,主要子公司为东诚大洋和东诚北方。根据公司财报,公司2023年实现营业收入32.76亿元,同比减少8.6%;归母净利润2.10亿元,同比减少31.7%;扣非净利润2.12亿元,同比减少26.2%。公司2024年Q1实现营业收入6.47亿元,同比减少23.9%;归母净利润0.64亿元,同比增加28.4%;扣非净利润0.55亿元,同比增加29.4%。公司收入端增速下滑,主要受原料药业务肝素原料药价格下降,以及制剂业务主要产品那屈肝素钙2023年3月被纳入第八批集采降价影响。近年来,公司利润端波动主要受资产减值损失影响,公司2019年计提大洋制药和中泰生物商誉减值损失合计约1.72亿元,2021年计提中泰生物和大洋制药商誉减值损失合计约2.10亿元,2022年计提云克药业商誉减值损失约0.80亿元,2023年计提肝素钠存货跌价准备约1.12亿元。转型切入核药赛道,全产业链布局优势明显。自2015年收购成都云克药业后,公司开始涉足核药领域,后续依次收购东诚欣科、益泰医药、安迪科等公司,逐渐形成了从诊断到治疗的核药全产业链布局,核药板块成为公司核心业务。随着核药产业链逐渐完善以及支持政策陆续出台,叠加公司核药创新品种逐渐落地,公司核药业务有望实现快速增长。行业|深度|研究报告 30/35以米度生物为核心,为客户提供核药领域CRDMO一站式服务。根据公司官网,2020年7月,公司收购核药CRO企业米度生物;2022年12月,米度生物收购核药转化及临床试验影像CRO服务公司XINGIMAGINGLLC100%股权,加强公司核药临床影响服务能力。根据公司2023年报,米度生物作为可以提供从早筛化合物到上市注册的一站式服务核药CRDMO,目前已助力20多个核药产品获得临床试验批件。公司在核医学领域,以蓝纳成为创新核药研发平台,以安迪科为仿创核药平台,自主研发+BD合作持续拓展核药管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