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资源配置_第1页
医疗资源配置_第2页
医疗资源配置_第3页
医疗资源配置_第4页
医疗资源配置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小组成员:吴天雪、杨再桃、黄小容、杨琪、叶玉洁YourSubtitleGoesHere卫生资源配置医疗卫生资源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使我国医疗卫生资源得到了长足发展,缺医少药的落后状态得到了明显好转,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显著提高。在肯定成绩的同时,还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医疗卫生资源分配的不合理和不公平问题,以便采取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

卫生资源是在一定社会经济条件下,国家、社会和个人对卫生部门综合投资的总称,是卫生部门为社会及人群提供卫生服务的基础,是开展卫生服务活动的基本条件。

卫生资源配置原则:一.公平与效率原则1.卫生服务领域的公平性一般为:卫生资源配置的公平性和卫生服务利用的公平性。在我国,卫生资源在人口配置和地理配置上已经达到较好的公平性,但是其中我国卫生资源配置走向市场化、政府投入不足与体制不健全等因素对其倾向较大。2.效率:利用有限的卫生资源获得最大的产出,通常用投入与产出的比值作为评价效率的指标。

下面请看案例案例一

2006年01月,据南京市卫生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南京市区二级以上医院争相购置大型设备,已是一个很普遍的现象。当年,南京市属和区属医院共有CT38台、核磁共振7台、DSA心血管造影装置10台、加速器3台,这还不包括在南京的部队医院、省属和部属医院,如果加上这些医院,那将远远不止这些,仅CT恐怕就要突破50台。南京目前三级医院基本上家家都有CT,就连部分二级医院也不甘落后,而添置一台大型CT机最少需要400万至1000万不等的价格,这个数目对于门诊量非常少,每天没有几个病人就诊的二级医院和区属医院来说,简直就是一个天文数字。解析:

首先,虽然南京市属和区属医院医院是事业单位,都是由国家财政拨款的,但国家主张事业单位创收,因此,盈利也是他的目标。据了解,南京市目前医院的收入50%来自于药品销售,还有50%主要依靠医生的劳务收入和检查检验的收入。医院追求高档配置的资金投入基本上都是数目庞大,动辄数千万,再加上医疗设备的运行成本又非常高,作为医院不能完全承担这些费用,必须转嫁给自己的服务对象——患者,这种盲目追求“档次”的行为,必然导致高额医检和重复医检的事件经常发生。

其次,当年国家没有严格限制。南京医科大学有关专家指出,当时,我国医疗资源缺乏政府的有效规划。对于医院来说,引进“高、精、尖”检查设备,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为了体现它的实力,因此出现了医院不顾高价、不管资源能否有效利用而盲目添置设备。以PETCT为例,患者检查一次就需要花费近万元,像这样的大型医疗设备,南京就有两台,且南京另外两家医院也正在配备和安装PETCT这个大型设备,按市场价格,这四台PETCT大型医疗设备,至少需要一亿元人民币。医院之所以想买什么就能买什么,主要是国家对此并没有严格限制,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2005年2月卫生部就出台规定,国内所有医疗机构凡要购置大型医用设备必须获得许可,但这个规定形同虚设,事实上只要医院申请购置大型医疗设备,卫生主管部门几乎都同意,原因是购置设备的钱都是医院自己掏,卫生主管部门只是走个形式而已。南京市卫生局有关负责人无奈地表示,因为没有真正实施区域卫生规划,南京目前医疗资源的配置都是医院各自为政,缺少政府统一主导,因此,医疗资源浪费是不可避免的。根据此案例,我们小组总结出的结论为:即使此案例是09年,但我国经济体制短时间不会有太大变化,对于市场化对我国卫生资源配置的公平性及效率的影响将持续下去,目前,仅能改善的为加大政府投入好人加大体制健全力度。二.卫生资源配置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

我国解放以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社会主义制度逐步建立,虽然社会经济发展存在着波折起伏,但是总体上进展良好。整个社会经济发展可以分为二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949年至1978年期间,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工业化经济发展初级阶段,人民卫生医疗事业进入恢复、建立、发展时期,人民群众健康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案例二:

在1949年至1978年期间,我国实行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相对应在卫生保障方面建立了城镇职工医疗保障体系和农村合作医疗体系,较好地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了基本医疗保障。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民卫生医疗事业的建立,许多严重的传染和寄生虫病被控制并被消灭。我国1961年消灭了天花病,比其它国家早10年。到1978年,平均死亡率下降63%。建国初期我国居民平均寿命只有40岁,1975年达到65岁。参照国际卫生医疗保健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对应关系,我国在卫生医疗方面取得巨大进步,超过人均GAP和人均收入的增长速度。

但是,我国卫生医疗投入仍比较低,1960年卫生医疗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为1.3%,同期世界平均水平为2%。由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低,存在着城乡差别和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状况,城乡之间卫生医疗方面存在着很大差距,特别是边缘地区和贫困地区缺医少药的局面相当严重。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我国卫生医疗事业发展受到很大干扰,虽然卫生医疗资源大幅度地向农村转移,农村地方基层医院(医疗诊所)和合作保险有所增加,准医务人员(赤脚医生)的数量成倍增加,但是总体卫生医疗水平低,进展缓慢。尤其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停学闹革命,延误了医务人员的培养教育,致使卫生事业发展后续无人,严重影响我国卫生医疗事业的发展。

第二阶段:从1979年至现在,社会经济体制处于转轨时期,经济步入快速、健康发展阶段,我国卫生医疗事业和人民健康水平均有所发展,新型的医疗保障体制开始建立起来。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也大幅度提高;与此同时,我国卫生医疗发展取得显著成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卫生医疗力量得到增强和充实。例如,从1990年至2000年,我国卫生事业费逐年增加;卫生技术人员,医生和医院、卫生院床位分别增长15.2%,17.8%和12.3%。2、医疗体制改革逐步深入展开,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社会医疗保障制度开始建立。例如,我国城镇医疗保险改革于1998年正式展开;1999年全国有近4%的城镇职工享受到基本医疗保险,2001年预计有8000万职工享受到基本医疗保险,占城镇从业人员总数的70%。3、公共卫生环境状况逐步改善。例如,1991年我国农村饮用自来水人口占农村人口仅为32.8%,1998年上升为50.4%。4、人民群众健康水平稳步提高。例如,传染病是危害我国人民群众健康的重要疾病,经过我国几十年的努力,特别是自改革开放以来传染病的危害程度有很大的下降,1985年全国法定报告传染病发病率为872.33/10万,到2000年已下降为185.98/10万。小结:以上我国卫生医疗发展的主流状况。然而,在我国卫生医疗的显著成绩背后也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我国在上世纪90年代初制定了卫生保健改革和规划目标:即在2000年全体人民都能获得基本的卫生保健服务,总体上达到与小康水平相适应的健康水平,实现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到2000年我国国民经济总产值(GDP)翻两番目标已提前实现,而卫生医疗发展目标尚未完全实现。相对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卫生医疗发展相对迟缓,与人们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的差距正在逐步拉大。三.以健康需要和卫生服务需求为依据原则案例三:

根据国务院妇儿工委对1995年---1997年的调查,我国西部9省(区)的孕妇平均死亡率高达177.96/10万,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8倍,远高于我国政府提出2000年实现孕妇死亡率为47/10万的目标,即使在经济条件较好的地区,孕产妇死亡原因构成仍然没有跨出贫困模式(即主要死亡原因为产科出血和产褥感染)。卫生预防保健工作仍比较薄弱,全国有近7.9%的婴幼儿没有免疫预防接种卡或登记本(城市为3.8%,农村为8.8%),在贫困农村地区的比例高达13.0%;案例四:

我国在1990年至2000年期间,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国民生产总值(GDP)年递增率达到10%左右,人均GDP以8%左右的速度增长,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然而,我国卫生医疗事业发展相对滞后。虽然,国家卫生事业费支出逐年有所增加,但是占财政支出比重却呈现下降趋势,1990年、1995年和1997年分别为2.79%、2.59%和2.45%。案例五:

我国卫生资源约80%集中在城市,其中2/3又集中在大医院。我国城乡人口比例是“三七开”,但是卫生资源所占比例为“七三开”。1980年农村医院床位占全国医院床位总数40%,到1995年下降为27.6%;1998年全国每千人口床位数为3.52张,而农村卫生院的床位数只有0.81张,城市居民人均医院床位数是农村居民的6倍。小结:1、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上升幅度较缓2、卫生事业发展难以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近年来我国每千人口医院、卫生院床位数和医生数增长较为缓慢,难以满足人民群众对医疗服务的需求。3、医疗保健资源分布不均衡的局面尚未扭转。。我国卫生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不仅体现在数量上,更主要表现在质量上,高素质的卫生医务人员集中在大城市的大医院,农村、边远地区或贫困地区缺医少药的局面仍未根本改观。由于我国卫生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在一定程度影响、制约了落后地区群众健康水平的提高。四.保证重点兼顾全局原则卫生资源配置的倒三角医疗服务的提供和利用与居民对医疗服务的需求不相匹配卫生资源配置倒三角的弊端:*卫生费用急剧上升*卫生资源使用的低效率*卫生服务分配的不公平*卫生服务总体质量的降低*卫生服务的可及性下降小结:

区域卫生规划以提高区域内人民健康为目的、以资源的合理布局和有效利用为出发点,以社区服务和农村卫生、预防保健为重点,优先发展和保证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合理调整和配置资源的方式。五.成本效益原则资源分配的经济学方法:对医用设备的分析:

对大型设备的使用分析,我们有选择性的对我院的部分大型设备进行分析,如:磁共振、直线加速器、螺旋CT、全自动生化仪、腹腔镜、体外碎石机、高压氧舱等大型设备逐月进行效益分析。我们的具体做法是:每月10日前对上个月各科室的大型设备的使用情况进行统计,并将设备的使用情况记录在大型医疗设备本上,内容包括:当月设备总收入、该设备治疗人数、该设备维修情况,分别进行列表汇总,这样做到了对每个科室每个月医疗设备的使用情况、效益情况一目了然,对每台医疗设备的使用情况、效益情况了如指掌,通过对设备的效益进行分析说明,可以知道收入和支出的范围能达到多少时,设备的月利润最高。医院医疗设备资产在使用和储存过程中,所导致的资产实体发生的价值损耗或贬值。这一损耗或贬值分为有形损耗和无形损耗两类。所谓的有形损耗是指医院医疗设备在存放和使用过程中,由于物理和化学的原因如磨损、锈蚀等而导致的资产实体发生的价值损耗;而无形损耗则是指由于科学进步与经济因素变化而带来的贬值。这种损耗有两种情况:一方面是生产同样功能的医疗设备资产价值降低了,从而引起原有资产的贬值;另一方面则是由于新功能医疗设备的出现,使原资产的功能价值降低了。这一点,对于电子类医疗设备资产更为明显。正确运用成本核算:

医院成本核算是将企业会计理论运用于医院管理的一种方法,它是将一定时期的收入与相应费用相比来考核单位的经营状况和经营质量,既可以完成对外报告的要求,又可以达到对内核算的目的,有利于激励工作人员的积极性,有利于医院对成本的控制。医院成本核算包括:院级成本核算、部门成本核算、项目成本核算。项目成本核算是以单个项目或单个设备为核算单位,以满足医院相应管理要求。如:医院的核磁共振、B超、CT等单台价值较高,又能独立作业的设备都可以进行单台设备的成本核算,考核设备的利用率和利用效益,有利于医院加强设备管理,合理调剂余缺,最大限度地发挥设备的效益。

通过医疗设备效益分析,医疗设备的利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