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_第1页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_第2页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_第3页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_第4页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八年级】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

第四单元设计

一、单元目标:

1.能够利用工具书写作文言文,能够运用比喻的修辞学方法写话。

2.欣赏散文优美的语言,体味课文表达的真切感情。体会江山的美丽多娇,培养爱我

中华,热爱世界的情感。

3.学会写下参观游览的文章。

4.学会如何向别人介绍当地的景物。

二、教学设计:

本单元的专题是“江山多娇”。有柳宗元笔下的“小石潭”、苏轼夜游的“承天寺”、

宝岛台湾的阿里山、南国边陲的西双版纳、享誉世界的水城威尼斯。我们在阅读的时候可

以领略那一山一林、一潭一溪秀丽景色,陶醉在优美、隽永的语言里,感受作者的真切情

感。

三、单元课时精心安排:共14课时

单元整体学习1课时

《小石潭记》2课时

《记承天寺夜游》1课时

《阿里山纪行》2课时

《美丽的西双版纳》2课时

《蓝蓝的威尼斯》1课时

诵读欣赏1课时

文学创作3课时

口语交际1课时

专题交流或语文活动1课时

小石潭记

柳宗兀

教学目标:

1.自学按照一定顺序非政府材料和把握住事物特征,用独特生动的语言写景状物的

方法。

2.体会本文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特色。

3.介绍部分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过程:

一.概述作者、背景,解题。

柳宗元(773-819)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字子厚,唐代河东(今山西省永济市)

人,代宗大历八年(773年)出生于京城长安,贞元九年(793)中进士,宪宗元和十四年

(819年)客死于柳州,享年不到50岁。因为他是河东人,世称柳河东。又因官终柳州刺

史,又称柳柳州。唐宋八大家之一,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著有《柳

河东集》。这篇游记是作者被贬为永州司马时所写,是《永州八记》中的一篇。选自《柳

河东集》,原名《至小丘小石潭记》,省称《小石潭记》。

二.出具自学目标

1、能用普通话顺畅地朗读课文。

2、能够利用页下注解或工具书堵塞文意。

3、能理清课文的写作思路,背诵课文。

三.背诵课文。

教师范读或播放《小石潭记》的朗读磁带,让学生轻声跟读。同时补注课文中值得注

意的字词。

建议?自读:韵头课文,圈长大字、生词,然后利用工具书及课本下注解,自行解决。

?听读:欣赏《小石潭记》的朗读录音,轻声跟读。同时补注课文中值得注意的字词。

?瞿景淳:充斥着音乐大声朗诵,读准字音和节奏。参差(c@ncl)寂寥(lido)

摇缀(zhui)隶(li)

四.四书课文。

①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

“外木篁竹,言水声,如鸣佩环”。潭中水声动听悦耳,揭起了作者的疑惑,于是便

“南征竹途经”,辨认出了这个小石潭。

②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来,为诋,为屿,为堪,为岩。青树翠赵静仪,蒙

络摇缀,参差披拂。”作者挑选出了潭中的水(清)、石(奇)、一棵(蔓美)等景物描绘出了

小石潭的概貌。作者由潭写道水,由水写道石,由石写下至一棵和赵静仪,小石潭的景色

层次感弱,错落有致,富于立体感。

③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潭中鱼可以百许头……与游者津岛。”这就是全文写下景物最精彩的一段。作者首

先用凸现的手法写下鱼在潭中历历可数,又并使人深感有如“空”“并无”,尤并使水清

之状具备实感;“日光下彻,影布石上”,则从另一个角度写下水深邃空明。“似与游者

同乐”,把鱼儿的那种悠闲、轻快、灵敏、开朗的神态写下得维妙维肖。句句写下鱼亦句

句写下水,既写下了鱼的形态,又迷人潭中水的甘甜,一笔两写下,互相装饰,写下去诗

情画意,写下了大自然美景。一洗作者贬谪后难过悲痛的心情,而对小石潭这一呈献深感

随心所欲、怀思。

④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上景物的?

“挤潭上……悄怆老衲。”由“水清”至“境明”,一个“凄神”,一个“悄怆”,

借景写情,绝食深思,不觉深感分外凄惨。

⑤跟作者同游的好几个人,为什么篇末才将他们的姓名一一列出?

最后补叙同游者,做为游记的完结就是古代山水游记的一种格式,也可以看做游记的

附文。

五.研读课文。

学生4人一组,积极开展探讨,所推荐代表在全班讲话。

a.文章是按照怎样的顺序组织材料的?

作者以精编为序使用移步换景,依序写景非政府材料。写下小石潭,先写下

“声”(水声),李德生“形”(潭中景物),写下潭中景物又先写下“遥望”(水、石、一

棵、鱼),李德生“遥望”(水源),最后概写环境,引起感慨。

b.课文是按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十分清楚,请说说本文写作思路。明确:发现小

潭(闻声一见形)

一潭中景物(水、石、一棵、鱼)

一小潭源流(溪身一一岸势)

一潭中气氛(气氛一一体会)

C.文章在写景上有什么特点?

作者擅于把握住事物特征,用独特生动的语言写景状物。既肖其貌,又录其神,给读

者以独特的印象,如临其境。作者把自己的心情和小石潭的环境融合出来,寓情于景,情

景交融。

六.学生活动

?有人指出书上课文插画无法不足以充分反映出来小石潭的美景,恳请你根据课文内

容,融合你的认知为课文再创作一幅你令人满意的插画。

七.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探究本文写作手法,借鉴本文的写法,描写一处你熟悉的(或扬州的)旅游景点,

写一篇二三百字的短文,注意写出景物的特征和你的感受。

教学思考: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教学目标

1、鼓励学生反反复复朗读课文,建议读准字音,读通文句,念出文章的韵味;大二

的过程中把握住文章,认知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以至熟读成诵。

2、联系文章的写作背景,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进一步理解作者丰富微妙的思想感

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结合课文来理解一些词和句的含义。

2、难点:自学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嵩,号东坡居士,北宋知名的文学家,在诗词、散文方面都存有杰出成就,

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齐名“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于。

苏轼有不少随笔式的散文,大都取材于日常生活的片段,或渲染出一种情调,或表现

一片心境。本篇课文就出自苏轼的一部笔记《东坡志林》,仅83字的写景小品,看似单

纯写景,实则是有寓意的,要耐心寻味。

2、文学创作背景

?本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者被贬谪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元

丰二年七月,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八月,将他逮捕入

狱。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差一点丢了脑袋。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

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写了

这篇短文,对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绘,真实的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

3、导语

从文章的标题来看,是记叙夜晚到一家寺院游玩的经历。那么我们事先推测,这篇文

章会不会描述他游玩的心情?他的心情会是怎样的?

二、朗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子停顿。

例如:遂/至承天寺/找寻张怀民

庭下/如积水空明

读/无与为乐者水中/藻苻缴斜

三、翻译理解

?给加点字注音。

解()衣

藻特()

遂()至

未寝()

?看课文注释,了解大意。小组合作,结合注释,翻译全文。通过翻译课文,深入理

解文意。

四、赏析

思考问题:

1、作者为什么可以想著夜里回去寺庙游玩?

因为月色很美,去寺庙寻张怀民一起赏月。

2、作者就是怎样描绘月色的?

发挥奇特的想象,用了两个新奇的比喻。月色如积水空明,竹柏如藻存交横。

3、作者描写的这幅月夜图存有什么特点?给人怎样的体会?

月色皎洁,空灵。

4、文中哪些句子抒发了作者的情感?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5、”何夜并无月?何处无竹柏”似乎与实际不吻合,因为并非每夜都能够看见月色,

每处都存有竹柏。你如何认知这句话的含义?

月光虽非夜夜明,竹柏亦非处处有,但大自然.的美景却时时能觅,处处可见。只要

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到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乐趣。作者正是借

“何夜”、“何处”句点明了这一真谛。这也正是作者能保持乐观进取精神的缘由。

6、文章的结尾句“但太少闲人例如吾两人耳”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绪?

作者最后这一句慨叹,看似平淡,意在点睛。这句话至少有两层意思:一是那些追名

逐利的小人,趋炎附势,奔走钻营,陷入那茫茫宦海而难以自拔,何曾得暇领略这清虚冷

月的仙境?二是表现了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当然其中也透出了自己不能为朝廷尽忠的抱

怨。

五、小结

这篇短文,对澄澈透明的美妙的月色作了极其生动形象的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当

时生活的一个片段,透露出他在贬谪中感慨深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

六、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

七、板书设计:

绘景:月色一一积水空明

空灵、皎洁

竹柏藻存交横

抒情:赏月的惊讶

贬谪的落寞潇洒、达观自我排遣的乐观

教学思考:

阿里山纪行

吴功正

教学目标:

1.反反复复念全文,体会“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

2.学习游记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描写了阿里山的风光。

3.认知作者称赞台湾人民的生态意识和利用生态发展旅游的理念,抒发两岸人民的

心融合出来的心愿。

4.学习文章富于音乐美和情韵美的语言。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教学目的要求2

2.教学难点:教学目的建议4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设想:学生独立自主探究和合作自学结合,教师并作一般性的鼓励。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熟读课文,感受阿里山的如画风光,体会课文的移步换景手法。

课前自学:自读课文,搜寻资料介绍阿里山。

课堂学习:

第一块:整体认知课文(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织学生交流预习情况,学生交流、思考与运用。

3、绣学生配乐朗读课文,使学生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诵进一步体会阿里山的例如图画

风光。学生朗诵、体会。

第二块:理解课文内容(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在文中划作者游览的线路,说道说道课文描绘了阿里山的哪些景物,并说说道这

些景物的特点。(使学生介绍移步换景、寓情于景的读法)。学生圈画、思索并讲话。

2、读了课文,你对阿里山、阿里山的神木一带的风光有了哪些认识和感受?你是怎

样理解置身阿里山中的作者的思想感情?结合内容思考”探究?练习一"。学生思考、发言。

第三块:语文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