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滨海新区2023-2024学年高二年级下学期期末检测 语文试题(含解析)_第1页
天津市滨海新区2023-2024学年高二年级下学期期末检测 语文试题(含解析)_第2页
天津市滨海新区2023-2024学年高二年级下学期期末检测 语文试题(含解析)_第3页
天津市滨海新区2023-2024学年高二年级下学期期末检测 语文试题(含解析)_第4页
天津市滨海新区2023-2024学年高二年级下学期期末检测 语文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滨海新区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检测卷高二年级语文学科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第Ⅰ卷第1至6页,第II卷第7至10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第Ⅰ卷(选择题共36分)一、(9分)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文化产业,以文化之魂,助产业之兴。源远流长的中国历史,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奠定了深厚底蕴。电视节目《典籍里的中国》聚焦中华优秀文化典籍中的经典名篇,跨越时空对话的形式营造“故事讲述场”,感人至深的传承故事被生动讲述,并展现其中蕴含的中国精神、中国智慧和中国价值,实现了知识传播和文化传承发展的融汇。节目以戏剧形态展示典籍魅力,以人物故事展示典籍价值,努力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化利用,深入挖掘其时代价值,这正是中国文化产业能够自立于世界的独特精神标识和思想财富。文化(

)、生生不息,关键在于返本开新、守正创新。近年来,各种新技术在文化产业广泛应用,改变着文化产品创作和传播方式,催生出丰富场景,(

)着强劲动能。比如,敦煌研究院推出“数字藏经洞”,通过数字孪生等技术复原洞窟、文物,用户可在历史穿越中观览源远流长的敦煌文化。运用科技赋能带动供给侧和消费端深刻变革,(

)更多文化资源,将为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创造更多可能性。(节选自《点燃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加速器”》)1.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薪火相传

积累

激发B.继往开来

积累

激活C.薪火相传

积蓄

激活D.继往开来

积蓄

激发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跨越时空对话的形式营造“故事讲述场”,生动讲述感人至深的传承故事,并展现其中蕴含的中国精神、中国智慧和中国价值,实现了知识传播和文化传承发展的融汇。B.以跨越时空对话的形式营造“故事讲述场”,感人至深的传承故事被生动讲述,并展现其中蕴含的中国精神、中国智慧和中国价值,实现了知识传播和文化传承发展的融汇。C.以跨越时空对话的形式营造“故事讲述场”,生动讲述感人至深的传承故事,并展现其中蕴含的中国智慧、中国精神和中国价值,实现了知识传播和文化传承发展的融汇。D.跨越时空对话的形式营造“故事讲述场”,感人至深的传承故事被生动讲述,并展现其中蕴含的中国智慧、中国精神和中国价值,实现了知识传播和文化传承发展的融汇。3.下列对中华优秀文化典籍的表述,对应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史记》

纪传体通史

作者司马迁,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B.《汉书》

纪传体断代史

作者班固,是一部“包举一代”的史书,展现了西汉广阔的社会生活和各种人物的精神风貌C.《诗经》

现实主义

作者不详,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D.《楚辞》

浪漫主义

作者屈原,作品运用楚地的诗歌形式、方言声韵,描写楚地风土人情,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二、(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短视频电商与图书之间碰撞出的“化学反应”,反映了互联网对于阅读的正面推动作用。这种被称为“知识带货”的图书销售模式之所以兴起,得益于一批知识储备丰富的主播,在推介图书时增加了知识厚度,讲解生动有趣,令人耳目一新,从而有了更强烈的购书和阅读欲望。后来,一些作家也加入进来,与读者近距离交流互动,进一步提升了“知识带货”的热度。读者的注意力是有限的,只有那些高品质的作品才能获得更多关注。无论阅读方式怎样变化,销售渠道如何整合,出版行业作为以内容为核心的创意产业,必须不断优化产品供给,为读者更好更快地提供更多优质图书。一方面,要倾力抓好创作生产,努力打造更多原创的精品佳作。另一方面,要想办法提升人们的购书和阅读体验。在这方面,智能化技术可以提供很大的助力。比如,北京发行集团打造的未来书店数字化应用场景,可为读者提供图书推荐、共享空间服务等个性化服务。这样的全新体验,无疑更能让读者感受阅读的魅力。(取材于《让互联网时代书香更浓》)材料二:注:“码洋”是图书出版发行部门用于指全部图书定价总额的词语。(取材于网络)材料三:对古籍进行数字化转换,不仅方便学者研究,也能降低普通读者接触古籍的门槛。在数字技术条件下,开放共享的资源规模更庞大,渠道也更便捷。比如,在“中华古籍资源库”平台,公众无需注册登录,就可以直接阅览敦煌遗书等珍贵资料。不只是国内的古籍,那些流布海外、国内缺藏的珍贵汉籍,其数字化回归也令人期待。扩大古籍资源的开放共享,只是第一步,让古籍里的知识、故事、思想被深刻地理解并传承下去,是更艰巨的任务。要善于发挥数字化技术的长处,在保护的基础上做好系统性研究,提高利用效率。(取材于《让古籍与数字化时代共振》)材料四:当今时代,日新月异的数字科技和数字应用深刻影响着社会生活,为人们带来诸多便利。同时,也有部分人遭遇了困扰。比如,姓名中含有生僻字的人,在办理在线事务时容易碰到不便录入信息系统的问题。不熟悉电子产品的老年人、无法顺常使用大众软件的残障人士、数字技能欠缺的偏远地区人群等,时常面临“数字焦虑”。《“十四五”国家信息化规划》明确提出:“加快弥合数字鸿沟,补齐农村地区信息基础设施短板,提升信息弱势群体数字技能。”补齐信息普惠短板,帮助相应群体更好融入信息社会、畅享数字生活,对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民生福祉具有重要意义。(取材于《用心用力做好“数字帮扶”》)4.根据材料一、材料二,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人们有更强烈的购书和读书欲望,所以一些知识储备丰富的主播和作家进行直播带货。B.阅读方式变化和销售渠道整合后,出版行业仍以内容为核心,只要高品质作品就能获得关注。C.依据材料二,2022年和2023年传统电商和实体渠道销售码洋均同比下降。D.依据材料二,连续两年短视频电商销售码洋同比增长,但2023年同比增长幅度小于2022年。5.下列关于数字化相关问题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数字化应用场景带给读者个性化服务,能让读者在全新体验中感受阅读的乐趣。B.古籍数字化只给普通读者带来降低门槛的好处,让读者享受的资源规模更大,渠道更便捷。C.数字化应用影响着人们的生活,给人们带来便捷的同时,给大部分人带来了困扰。D.如果提升了农村信息弱势群体的数字技能,弥合农村数字鸿沟的目标一定能实现。6.下列对材料的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知识带货”的图书销售模式正在兴起,后续维持读者消费热度的方式之一是要进一步提升主播的知识储备,通过全新讲解增加读者图书消费欲望。B.短视频电商和未来书店数字化应用场景助力图书销售,让更多优质图书在市场上脱颖而出,温润心灵、启迪心智,能助力书香中国建设。C.进入数字化时代,古籍的利用传播产生了新的变化,但让古籍中蕴含的思想观念穿过岁月长河,与当代人产生心灵共振仍是一项艰巨的任务。D.“数字焦虑”影响数字化进程,老年人、残障人士、偏远地区人群等有“数字焦虑”,提升这些人的数字技能,让他们享受数字生活,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三、(18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东轩记苏辙余既以罪谪监筠州盐酒税,未至,大雨,筠水泛溢,蔑南市,登北岸,败刺史府门。盐酒税治舍,俯江之漘,水患尤甚。既至,敝不可处,乃告于郡,假部使者府以居。岁十二月,乃克支其欹斜,补其圮缺,辟听事堂之东为轩,种杉二本,竹百个,以为宴休之所。然盐酒税旧以三吏共事,余至,其二人者适皆罢去,事委于一。昼则坐市区,鬻盐沽酒税豚鱼,与市人争寻尺以自效;暮归,筋力疲废,辄昏然就睡,不知夜之既旦;旦则复出营职,终不能安于所谓东轩者。每旦暮出入其旁,顾之,未尝不哑然自笑也。余昔少年读书,窃尝怪颜子以箪食瓢饮,居于陋巷,人不堪其忧,颇子不改其乐。私以为虽不欲仕,然抱关击柝尚可自养,而不害于学,何至困辱贫窭自苦如此?及来筠州,勤劳米盐之间,无一日之休,虽欲弃尘垢,解羁絷,自放于道德之场,而事每劫而留之,然后知颜子之所以甘心贫贱,不肯求升斗之禄以自给者,良以其害于学故也。嗟夫!士方其未闻大道,沉酣势利,以玉帛子女自厚,自以为乐矣。及其循理以求道落其华而收其实从容自得不知夫天地之为大,与死生之为变,而况其下者乎?故其乐也,足以易穷饿而不怨,虽南面之王不能加之,盖非有德不能任也。余方区区欲磨洗浊污,晞圣贤之万一,自视缺然,而欲庶几颜氏之福,宜其不可得哉!余既以谴来此,虽知桎梏之害,而势不得去,独幸岁月之久,世或哀而怜之,使得归伏回里,治先人之敝庐,为环堵之室而居之。然后追求颜氏之乐,怀恩东轩,优游以忘其老,然而非所敢望也。(选自《古文辞类纂》,有删改)材料二: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宝始洞然。又杂植兰挂竹木于庭,旧时栏檐,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选自《项脊轩志》)7.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辟听事堂之东为轩”与“前辟四窗”(《项脊轩志》)两句中的“辟”含义不同。B.“其二人者适皆罢去”与“适长沙”(《屈原列传》)两句中的“适”含义不同。C.“独幸岁月之久”与“幸可广问讯”(《孔雀东南飞》)两句中的“幸”含义相同。D.“世或哀而怜之”与“若甚怜焉”(《种树郭橐驼传》)两句中的“怜”含义不同。8.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辟听事堂之东为轩

不知老之将至B.居于陋巷

祸患常积于忽微C.良以其害于学故也

匈奴以为神D.故其乐也

于乱石中择其一二扣之9.下列各项中,加点词活用类型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垣墙周庭A.函梁君臣之首B.且夫天下非小弱也C.少长咸集D.眄庭柯以怡颜10.下列各项中,特殊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项脊轩,旧南阁子也。A.既自以心为形役B.古之人不余欺也C.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D.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1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及其循理/以求道落/其华而收其实/从容自得不知/夫天地之为大B.及其循理以求道/落其华而收其实/从容自得不知/夫天地之为大C.及其循理以求道落/其华而收其实/从容自得/不知夫天地之为大D.及其循理以求道/落其华而收其实/从容自得/不知夫天地之为大12.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最初,作者想把东轩当作宴乐之所,特意种上了杉、竹;后来,每天出入时看到东轩只能哑然自笑,笑中含有苦涩之意。B.之前作者难以理解颜回为何要受困于贫贱,认为这样的生活连看门人或打更人也不如;到了筠州后,才改变这一看法。C.文章以建造东轩开头,以怀思东轩收尾,中间由自身不得安于东轩引出对颜回安于陋巷的议论,文脉贯通,思路严密。D.文章以自己与颜回,俗士与德者、达者的对比,推崇重道、求道与行道精神,立论高远,给读者以深刻的启迪。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既至,敝不可处,乃告于郡。假部使者府以居。(2)使得归休田里,治先人之敝庐,为环堵之室而居之。(3)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14.苏辙觉得自己未能实现颜氏之乐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第Ⅱ卷(共114分)四、(25分)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拟行路难(其六)鲍照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丈夫生世会几时,安能蹀躞①垂羽翼?弃置罢官去,还家自休息。朝出与亲辞,暮还在亲侧。弄儿床前戏,看妇机中织。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注】①蹀躞:小步走路或裹足不前的样子。15.下列对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行路难》为古乐府杂曲歌辞名,多写世路困难和离情别意。本诗仿照《行路难》而作。B.本诗采用赋体的形式,抒发内心情怀,并指出造成自己怀才不遇的根源是“孤且直”。C.诗人看破仕途渺茫,深感生命短促,最后罢官归家,追求安贫乐道的人生真意。D.这首诗内容有张有弛,波澜顿挫,表达情感上比《拟行路难》(其四)直露。16.本诗诗人用怎样的艺术手法表现内心的愤懑不平?请结合全诗进行分析。17.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1),两朝开济老臣心。(杜甫《蜀相》)(2)其志洁,;其行廉,。(《屈原列传》)(3)北宋诗人黄庭坚擅长运用典故,《登快阁》中“,”两句用伯牙、阮籍的典故,感慨知音难觅,唯幸美酒相伴。(4)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列坐其次。(王羲之《兰亭集序》)(5)扪参历井仰胁息,。(李白《蜀道难》)(6)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李密《陈情表》)五、(23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竹之梦叶梅①每回到江西资溪,都不由为武夷山脉西麓这片汪洋般的绿色而惊叹不已。层叠丰饶的葱绿、嫩绿、墨绿,养就一派水碧山青、浮翠流丹。人在其间,时刻被绿色所环绕,吸纳着自然的清香。②都道是“纯净资溪”,得“纯净”一说并非容易,全靠资溪人对山川林木多年不变的挚爱和呵护。我曾得知,为了护住青山绿水,当地人拒绝了多个可能对环境造成污染的项目。他们懂得发展的前提是大保护,几代人的坚守换来了今天的绿意盎然。放眼山野,除了葱茏的树木花草,更有大片翠浪翻滚的竹林,它们在科技的加持下,为资溪人编织起了“竹之梦”。③这个春天,出门在外的资溪人有不少回到家乡。往日里,家里造的小楼大都空着,大门上了锁,窗户像沉默的眼睛,代替他们守望着家园。院子背后的竹园,门前的香樟树、银杏和山楂却都耐得住寂寞,无论主人去了何方,它们都忠实地站立着,兀自伸展枝叶,该开花时开花,该结果则结果。有时它们也会将枝条伸向隔壁的院落,向邻近的树木和竹林打声招呼。④十二万人的资溪县,有四万多人在其他省市做面包,有人评价说这是一项香甜的事业。的确,心灵手巧的资溪人将面包糕点做出了远近闻名、十分可口的味道。这门手艺是从外地学来的,当年由两名退伍军人带回家乡,开了一个小面包坊,继而将手艺一传十、十传百。后来,不仅在当地做,在其他省市做,甚至还做到了国外。一代人走向远方,他们的孩子在异乡长大,掌握了新的知识和技能,而今陆续踏上了归乡的路。年轻一代有的子承父业做面包,有的另辟溪径创新业,就像他们的父辈一样,敢问路在何方。⑤于是,有了零污染种植养殖,有了别出新裁的乡间民宿,更有了与竹相关的特色产业……森林覆盖率高达百分之八十七的资溪,是毛竹的重要产区之一,被称作“中国特色竹乡”,遍布山野的毛竹总蓄积量有上亿根。如果为资溪的竹海写一首诗,可以是小桥流水,更可以是大河奔流。那毛竹、慈竹、观音竹等多达百余种的翠竹,即使是看惯竹林的南方人也未必能认全。⑥资溪人对竹的喜爱溢于言表。有一名当地的年轻人小汤,大学毕业来到此地,如今逢人就说竹,说毛竹的生长,最快二十四小时就可达一米半,一月后可达二十米。这是因为毛竹的每一个竹节都有一个居间分生组织,每根竹子有三五十个竹节,就相当于装了近五十台发动机带动快速长高。这是多么神奇的植物啊!⑦从古至今,由竹衍生的文化源远流长,人们对竹的探究从没有止步。资溪人有了“智汇资溪”的行动,他们思竹养竹,实行竹林地流转,推进毛竹林科学化、集约化生产,使竹资源培育由“量”向“质”转变。引进数家竹产业龙头知名企业,定位打造户外高性能重组竹集成材基地,资溪初步形成从毛竹下山到精深加工的全产业链条。《诗经》唱曰:“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资溪人就是在不断的切磋琢磨中打造着“竹梦小镇”。⑧走进资溪竹产业科技园,小汤说,这里是竹的天下。竹的浑身都是宝,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竹的用途开发走向低碳零污染,可分出若干种类。这让人想起苏东坡曾经有过的感叹:“食者竹笋,庇者竹瓦,载者竹筏,爨者竹薪,衣者竹皮,书者竹纸,履者竹鞋,真可谓一日不可无此君也耶?”苏东坡的家乡眉州,也是著名的竹产地。苏东坡日常的衣、食、住、行,每一处都与竹相伴,难怪他的诗词中也常有竹的身影。⑨在资溪,能见到一丛丛修竹的千变万化。传统的竹板烙彩画、竹花照烙彩多次获全国大奖。“以竹代塑”的倡议和引导已见成效。大量竹制生产生活用品实行“六进工程”,即进景区、民宿、酒店、馆所、商超、街区,全县新建的许多场所都使用竹材料装修,配备竹办公家具乃至竹梳子、竹牙刷、竹剃须刀、竹筷、竹吸管,甚至电脑的竹键盘、竹鼠标。小汤提起一块砧板,板上有清晰的竹节文理,这块经过处理的家用竹砧板极为坚硬,经得起大厨的妙手刀功。⑩野竹自成径,绕溪十里余。从大觉山流下的小溪旁,竖着“幽竹紫云”的木牌,溪畔人家无不倚竹而立。春分过后,勤快的主人纷纷晾晒笋干,午间用腊肉炒了鲜笋,邻舍间相互将菜碗攒成一桌,就着自酿的米酒,说一番家常。那由笋长成的竹,到了如今,又变为竹板、桌椅和家居生活用品。竹的下脚料还能生产出一种活性炭,可用于净化空气。⑪这次到资溪,几乎每天夜里都能听到雨声,但到天快亮时便放晴了。春雨就像调皮的孩童,一时跑近,又一时跑远,间接响起春雷,那是在黎明将晓的时候,告知春天的来临。早起的资溪人踏着雨水浇湿的乡间小道,去往田野、车间或作坊。那一幢幢小楼的窗户敞开着,就像睁大的眼睛,欢悦而又充盈。主人回乡,乡间的一切便活了起来。⑫临走的那天,当地朋友还要带我去看一棵特别的竹。我看时间不早了,怕误了火车,他却一再坚持。我索性随他去了大觉溪旁的排上村。田里,一些穿着胶靴的村民正在栽种新品种的玉米苗,村头一棵高大的枫杨树,树身挂满了细藤,树下有冒出的尖笋,却没有见到竹。朋友笑指树说,你抬头看。⑬这一看,令我惊诧万分。原来这棵粗壮的、枝叶繁茂的百年老树的树心是空的。它的枝干是从那半尺余厚的树皮上再生的,而空洞的树心里竟然伸展出一棵秀劲挺拔的毛竹,与老树融为一体,果真是应了那句“胸有成竹”。不觉揣摩,那竹根在地下默默地掘进,自会遇到百般拦阻,但它巧妙地择地而行,与这枫杨树根交织会合,长成了一道奇观。资溪人的竹之梦,也正如春雨催发的春笋,在人们的努力中卓然生长。(选自《人民日报》2024年5月1日)18.下列文中加点的字音和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西麓(lù)

作坊(zuò)

另辟溪径(xī)B.如琢如磨(zhuō)

别出新裁(xīn)

爨者竹薪(cuàn)C.砧板(zhān)

文理(wén)

绿意盎然(àng)D.活性炭(tàn)

惊诧(chà)

揣摩(mó)19.下面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文章开头写回到江西资溪被绿色环绕,这些“绿色”是编织“竹之梦”的前提。B.引用苏轼感叹竹子浑身都是宝,借此表达苏轼家乡眉州的竹子更有文化底蕴。C.“野竹自成径,绕溪十里余”诗句增强文学性的同时,表明竹子沿着溪水生长的特点。D.文章用“胸有成竹”这一典故,写出资溪人处理事情之前已有完整的谋划打算。E.全文展现出一群挚爱山川林木、勤劳创新业、努力打造“竹梦小镇”的资溪人。20.文章第④段写“资溪人做面包”有何作用。21.请赏析文中画线句子。22.文章的标题具有多重意蕴,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六、(6分)23.依据下面《人民日报》刊载的公益广告内容,请结合《竹之梦》文章内容,联系实际,自选角度谈谈你的认识,120字左右。选自《人民日报》(2024年04月24日第16版)七、(60分)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本试卷阅读材料《点燃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加速器”》中提到:文化生生不息,关键在于守正创新。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你对“文化守正创新”有什么思考和感悟?请写一篇文章。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明显:③不少于700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不得泄露个人信息。1.C2.C3.D【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第一空,薪火相传:比喻学问和技艺代代相传。继往开来:继承前人的事业,开辟未来的道路。此处和“生生不息”并列使用,指文化代代相传,应选用“薪火相传”。第二空,积累:累积,聚积。积蓄:积存,积存的钱。此处和“动能”搭配,指积存能量,应选用“积蓄”。第三空,激发:由外界事物的刺激使潜在的感情、能力等表现出来。激活:泛指刺激某事物,使活跃起来。后文有“繁荣发展”,语境指让文化资源活跃起来,应选用“激活”。故选C。2.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线句子有三处语病:一是“跨越时空对话的形式营造”成分残缺,缺少和“形式”搭配的介词,在前面加上“以”;二是“感人至深的传承故事被生动讲述”结构混乱,和前后句子叙述话题不一致,改为“生动讲述感人至深的传承故事”;三是“中国精神、中国智慧”语序不当,“精神”比“智慧”更深一层,应放在后面,后后文的“价值”形成递进关系,改为“中国智慧、中国精神”。只有C项修改全部正确。故选C。3.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D.“作者屈原”错误,《楚辞》收录的不只是屈原的作品。原收战国楚人屈原、宋玉及汉代淮南小山、东方朔、王褒、刘向等人辞赋共十六篇。后王逸增入己作《九思》,成十七篇。故选D。4.C5.A6.D【解析】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因为人们有更强烈的购书和读书欲望,所以……”错误。根据原文“一批知识储备丰富的主播,在推介图书时增加了知识厚度,讲解生动有趣,令人耳目一新,从而有了更强烈的购书和阅读欲望”可知,“一些知识储备丰富的主播和作家进行直播带货”是“人们有更强烈的购书和读书欲望”的原因,属于因果倒置。B.“只要高品质作品就能获得关注”错误。根据原文“出版行业作为以内容为核心的创意产业,必须不断优化产品供给,为读者更好更快地提供更多优质图书”可知,文中没有提及,另外“只要……就”说法过于绝对。D.“2023年同比增长幅度小于2022年”错误。根据材料二图表可知,短视频电商销售码洋2022年在40%和50%之间,2023年是51.27%,所以应是大于2022年。故选C。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B.“只给普通读者带来降低门槛的好处”错误。根据原文“不仅方便学者研究,也能降低普通读者接触古籍的门槛”可知,受益的还有“学者”,属于以偏概全。C.“给大部分人带来了困扰”错误。根据原文“……为人们带来诸多便利。同时,也有部分人遭遇了困扰”可知,不是“大部分”,属于扩大范围。D.“弥合农村数字鸿沟的目标一定能实现”错误。根据原文“加快弥合数字鸿沟,补齐农村地区信息基础设施短板,提升信息弱势群体数字技能。……”可知,文中只是说“加快”,并没有肯定“一定能”实现,属于曲解文意。故选A。6.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推断的能力。D.“提升这些人的数字技能,让他们享受数字生活,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错误。根据原文“补齐信息普惠短板,帮助相应群体更好融入信息社会、畅享数字生活,对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可知采取的措施是“补齐信息普惠短板”,属于张冠李戴。故选D。7.D8.D9.A10.D11.D12.B13.(1)我到任之后,官舍破弊不能居住。于是向郡府的长官报告,请求借用户部巡察使衙门暂居。(2)让我能够归隐乡里,修建先人留下的破败房舍,盖起简陋的房屋栖身。(3)又在庭院里随意地种上兰花、桂树、竹子等草木,往日的栏杆,也增加了新的光彩。14.①被繁忙的公务束缚;②不能脱身离开;③自身德行不够。【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正确。辟:开辟。/开。句意:开辟出听事堂的东边做书房。/向前开了四扇窗子。B.正确。适:正好。/到。句意:那二人正好都被罢免离开。/到长沙。C.正确。幸:都是“希望”之意。句意:只希望时间久了。/希望你多方面打听打听。D.错误。含义相同,都是“爱怜”的意思。句意:世人或许能哀怜我。/好像是很怜爱(百姓)啊。故选D。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之:助词,的。/助词,取消独立性。句意:开辟出听事堂的东边做书房。/不知道衰老将要到来。B.于:介词,在。/介词,从、由。句意:住在简陋的小巷里。/祸患常常是由微小的事情积累而成的。C.以:连词,因为。/动词,认为。句意:实在是因为那样的处境对治学是有害的。/匈奴人认为苏武是神。D.其:都是代词,“这”“那”“其中的”。句意:所以那种乐趣。/在乱石中间选一两处敲打它。故选D。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能力。例句:垣墙,名词作动词,砌上垣墙。句意:用矮墙在庭院周围环绕。A.函,名词作动词,用匣子装。句意:用木匣装着梁国君臣的首级。B.弱,形容词作动词,变弱。句意:况且天下并没有变小变弱。C.少,形容词作名词,年轻的人。句意:年轻的年长的都聚在一起。D.怡,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愉快。句意:观赏着庭树(使我)露出愉快的神色。故选A。1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例句:判断句,“……,……也”。句意:项脊轩,是过去的南阁楼。A.被动句,“为”表被动。句意:既然自己使心为身所驱役。B.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古之人不欺余也”。句意:古代的人没有欺骗我啊!C.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留在汉匈奴使”。句意:于是派遣苏武以中郎将的身份出使,持旄节护送扣留在汉的匈奴使者回国。D.判断句,“……者,……,……也”。句意:屈原名平,与楚国的王族同姓。故选D。1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等到他按着正理而寻求人生最高理想时,就能摆脱虚华而追求真正的人生,那时就会从容自得,忘却了天地广大和死生变化。“循理”作“求”的状语,连词“以”表修饰关系,其前不能断开,“道”作“求”的宾语,其后应断开,排除AC;“夫天地之为大”作“不知”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故选D。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认为这样的生活连看门人或打更人也不如”错。原文为“私以为虽不欲仕,然抱关击柝尚可自养,而不害于学,何至困辱贫窭自苦如此”,是认为虽然不想做官,但是做点看门打更的小差事,还是可以自己养活自己,不至于贫穷困苦、自讨苦吃到这种地步。原文没有说这样的生活连看门人或打更人也不如。故选B。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既”,……以后;“敝”,损毁;“假”,借。(2)“归休”,归隐;“治”,修缮;“敝”,破旧。(3)“杂植”,随意地种植;“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又于庭杂植兰桂竹木”;“胜”,光彩。1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信息,归纳要点的能力。由原文“及来筠州,勤劳米盐之间,无一日之休,虽欲弃尘垢,解羁絷,自放于道德之场,而事每劫而留之”可知,等到我来到筠州,在盐米这些琐事上操劳,没有一天休息。虽然很想离开人声喧嚣、尘土飞扬的市场,摆脱束缚,但每每被繁杂的事务拖累而身不由己。由此可知,苏辙被繁忙的公务束缚而又无法摆脱,所以未能实现颜氏之乐。由原文“余方区区欲磨洗浊污,晞圣贤之万一,自视缺然,而欲庶几颜氏之福,宜其不可得哉”可知,我仰慕圣贤希望能达到至圣先贤们的万分之一,自视不足,而希望达到颜回那样忧道不忧贫的境界,当然做不到了!由此可知,苏辙自视不足,所以未能达到安贫乐道(或甘心贫贱)的境界。参考译文:材料一:我因为获罪已经被贬担任管理筠州盐酒税收政策的税务官,我还没有到任,天下大雨。筠水泛滥成灾,淹没了南岸的市场,漫上了北坡,冲坏了州府的大门。盐酒税所俯临江边,水灾尤其严重。我到任之后,官舍破弊不能居住。于是向郡府的长官报告,请求借用户部巡察使衙门暂居。这年十二月,才能勉强支立起那倾斜的房子,修补好那倒塌的墙壁,开辟出听事堂的东边做书房,屋前种了二株杉树,种了上百棵竹子,把它当作我工余休闲的地方。但是盐酒税务的差事过去有三个官员共同管理,我来到这里时,那二人正好都被罢免离开,所有的事务都托付在我一个人身上。白天我就坐守在市场上,卖盐、卖酒、征收猪鱼交易的利税,与市场上的商人争夺微薄的利益来完成自己的任务;晚上回来,已经精疲力尽,总是昏然入睡,不知道夜尽已经天亮;第二天早上就又出去从事本职工作,始终不能在所谓的东轩安闲地休息。每天早晚从它旁边出入,回头看看,未尝不嘲笑自己一番。我从前少年读书时,私下曾经奇怪颜回用一个竹器盛饭吃一个瓢盛水喝,住在简陋的小巷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困苦,颜回却怡然自乐。我私下认为虽然不想做官,但是做点看门打更的小差事,还是可以自己养活自己,而且不妨碍治学,哪里至于贫穷困苦、自讨苦吃到这种地步呢!等到我来到筠州,在盐米这些琐事上操劳,没有一天休息,虽然很想离开人声喧嚣、尘土飞扬的市场,摆脱束缚,把自己放到能修身养性、培养品德的场所,但每每被繁杂的事务拖累而身不由己,这以后才知道颜回甘心贫贱,不肯谋求一斗升的薪禄来养活自己的原因,实在是因为那样的处境对治学是有害的。唉!读书人在他还没有最高理想境界的时候,深深的沉浸在权势利益之中,用金银财宝和子女厚自奉养,自认为快乐。等到他按着正理而寻求人生最高理想时,就能摆脱虚华而追求真正的人生,那时就会从容自得,忘却了天地广大和死生变化,更何况其他事情呢!所以那种乐趣,足够对穷困饥饿的处境漠视不顾,毫无怨言,即使让他南面称王他也不会接受,大概品德不高尚的人是达不到这种境界的。我正四方奔走想要磨洗掉污浊,仰慕圣贤希望能达到至圣先贤们的万分之一,自视不足,而希望达到颜回那样忧道不忧贫的境界,当然做不到了!我既然因罪被贬谪到这里,尽管知道束缚于琐事杂务的危害却势必无法摆脱,只希望时间久了,世人或许能哀怜我,让我能够归隐乡里,修建先人留下的破败房舍,盖起简陋的房屋栖身。然后追求颜回的那种快乐,怀想东轩之乐,悠闲自得而忘记了老之将至,然而这恐怕不是我所敢于奢望的。材料二:项脊轩,是过去的南阁楼。室内面积只有一丈见方,可以容纳一个人居住。这座百年老屋,(屋顶墙上的)泥土从上边漏下来,雨水也一直往下流;我每次动书桌,环视四周都没有可以安置桌案的地方。又屋子方位朝北,不能被阳光照到,一过了中午(屋内)就已昏暗。我稍稍修理了一下,使它不从上面漏土漏雨。向前开了四扇窗子,用矮墙在庭院周围环绕,用来挡住南面射来的日光,日光反射照耀,室内才明亮起来。又在庭院里随意地种上兰花、桂树、竹子等草木,往日的栏杆,也增加了新的光彩。家中的书摆满了书架,我仰头高声吟诵诗歌,有时又静静地独自端坐,听自然界各种各样的声音;庭院、台阶前静悄悄的,小鸟不时飞下来啄食,人走到它跟前也不离开。农历十五的夜晚,明月高悬,照亮半截墙壁,桂树的影子交杂错落,微风吹过影子摇动,可爱极了。15.C16.①诗歌以动作描写来展示内心的愤懑不平。“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三个相连的动作表现内心愤懑。②用比喻和反问来表达内心愤懑不平。“垂羽翼”形象的比喻,表明了诗人在重重束缚中有志难伸,有怀难展的处境。反问句的使用也表达一种焦虑和急迫难耐。③诗歌用家庭生活自得其乐的场景来反衬内心的愤懑不平。家庭生活中享受天伦之乐,写的情趣盎然,同官场生活的不自由形成了强烈反差,以此衬托在官场的不得志。④直抒胸臆表达不满和愤懑。诗歌最后两句写出了内心的牢骚和愁怨,表达了对社会不公的不满。【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C.“追求安贫乐道的人生真意”错误,“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表面上引证古圣贤的贫贱以自嘲自解,实质上是将个人的失意扩大、深化到揭发、控诉时世不公道,作者人生真意是企求伸展抱负。故选C。1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的能力。“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对着席案上的美食却难以下咽,拔出宝剑对柱挥舞发出长长的叹息。先刻画愤激的动作与神态,诗句以“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三个相连的动作描写来展示内心的愤懑不平。“丈夫生世会几时,安能蹀躞垂羽翼?”,大丈夫一辈子能有多长时间,怎么能小步走路的失意丧气?用比喻和反问来表达内心愤懑不平。“垂羽翼”形象的比喻自己像飞鸟折了翅膀一样,表明了诗人在重重束缚中有志难伸,有怀难展的处境。“安能”为反问句,加强了语言的感情色彩,表达一种焦虑和急迫难耐。“朝出与亲辞,暮还在亲侧”“弄儿床前戏,看妇机中织”,退一步着想,既然在政治上不能有所作为,不如丢开自己的志向,罢官回家休息,还得与亲人朝夕团聚,共叙天伦之乐。于是适当铺写了家庭日常生活的场景,虽则寥寥几笔,却见得情趣盎然,跟前述官场生活的苦厄与不自由,构成了强烈的反差,以此衬托在官场的不得志。“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自古以来圣贤的人都生活得贫贱,更何况我这样的清高孤寒又正直的人呢?诗人由古代圣贤的厄运联想到自己的不幸,不禁扼腕长叹,写出了内心的牢骚和愁怨,表达了对社会不公的不满。激愤中又带着几分无可奈何的怅恨,显得异常沉痛。17.三顾频烦天下计故其称物芳故死而不容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引以为流觞曲水以手抚膺坐长叹皇天后土实所共鉴【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字词:烦、聊、觞、膺、鉴。18.D19.BC20.表明资溪人心灵手巧,吃苦耐劳,思维开阔,勇于创新,表达对资溪人的赞美;结构上,资溪人积淀了智慧和经验,回乡创业,为后文打造“竹梦小镇”做铺垫。21.从内容上看,以拟人手法生动地描绘了春雨的姿态,以及小楼窗户敞开的样子,主人回乡后乡村充满活力的景象,展现出乡村生活的生机与灵动;从情感表达上看,烘托出一种欢快愉悦的氛围和对乡村生活变化的欣喜之情;从结构上看,照应前文出门在外的资溪人的窗户像沉默的眼睛,代替他们守望家园,“沉默”与“睁大”的对比,暗示着越来越多的人来到资溪建设家乡。22.①在毛竹产业发展上,科学规划,通过流转竹林地,实施科学化、集约化生产,竹资源培育由“量”向“质”转变。②招商引资,引进数家竹产业龙头知名企业,投资数亿元,共谋发展,定位打造户外高性能竹集成基地。③积极创新,竹的用途开发走向低碳零污染,有若干种类;“以竹代塑”的倡议引导成效显著,大量竹制生产生活用品得到广泛应用。【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常用字字音、字形的能力。A.“作坊”的“作”应读zuō。B.“如琢如磨”的“琢”应读zhuó;“别出新裁”的“新”应为“心”。C.“砧板”的“砧”应读zhēn;“文理”的“文”应为“纹”。故选D。19.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赏析的能力。B.“借此表达苏轼家乡眉州的竹子更有文化底蕴”错误,进一步说明竹的用途开发种类繁多,表达的是对竹子的赞美及资溪人开发竹子产业的正确性。C.“表明竹子沿着溪水生长的特点”错误,此处诗句对应的是当时的自然环境,不能说明竹子有沿着溪水生长的特点。故选BC。20.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段作用的能力。内容上,“心灵手巧的资溪人将面包糕点做出了远近闻名……不仅在当地做,在其他省市做,甚至还做到了国外”,做面包本不是当地的手艺,资溪人学了之后把技术发扬光大,做得远近闻名,表明资溪人心灵手巧,吃苦耐劳,思维开阔,勇于创新,文段表达了对资溪人的赞美;结构上,“他们的孩子在异乡长大,掌握了新的知识和技能,而今陆续踏上了归乡的路……有的另辟溪径创新业敢问路在何方”,资溪人积淀了智慧和经验,回乡创业,为后文开发竹子产业,打造“竹梦小镇”做铺垫。21.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的能力。从内容上看,“春雨就像调皮的孩童,一时跑近,又一时跑远”,以拟人手法描写雨,以雨的姿态衬托资溪人的形象;“乡间的一切便活了起来”写主人回乡后建设乡村,使得家乡一片欣欣向荣,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景象;从情感表达上看,“敞开着”“像睁大的眼睛”“活了起来”写出了资溪人回到家乡后愉悦心情,以及给家乡带来巨大变化的欣喜之情,烘托出一种欢快愉悦的氛围和对乡村生活变化的欣喜之情;从结构上,这句话与第③段相照应,“沉默”与“睁大”形成对比,暗示着越来越多的人回到资溪建设家乡,写资溪人看到了竹林的发展,利用竹林建设美好家园。2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标题意蕴的能力。“竹之梦”就是资溪人关于竹子的梦想,对应文中“资溪人就是在不断的切磋琢磨中打造着‘竹梦小镇’”筛选概括信息即可。根据第⑦段“资溪人有了‘智汇资溪’的行动,他们思竹养竹,实行竹林地流转,推进毛竹林科学化、集约化生产,使竹资源培育由‘量’向‘质’转变”可知,资溪人利用“智汇资溪”科学规划,取得了“竹资源培育由‘量’向‘质’转变”的效果;根据第⑦段“引进数家竹产业龙头知名企业,定位打造户外高性能重组竹集成材基地,资溪初步形成从毛竹下山到精深加工的全产业链条”可知,资溪人开动脑筋,利用“招商引资”的智慧,引进知名企业,谋共同发展之路,打造户外高性能竹集成基地;根据第⑧段“走进资溪竹产业科技园,小汤说,这里是竹的天下。竹的浑身都是宝,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竹的用途开发走向低碳零污染,可分出若干种类”,⑨段“‘以竹代塑’的倡议和引导已见成效。大量竹制生产生活用品实行‘六进工程’……全县新建的许多场所都使用竹材料装修,配备竹办公家具……”可知,资溪人积极创新,将竹的用途分若干类开发,走向低碳零污染;将竹制生产生活用品实行‘六进工程’,“以竹代塑”的倡议和引导已见成效,大量竹制生产生活用品得到广泛应用。23.在溪竹产业科技园,竹的用途开发走向了低碳零污染,正如公益广告上所说的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自然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大自然是包括人在内一切生命的摇篮,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它提供了人类生存之本、生产之基、生活之源。大自然孕育抚养了人类,人类应该以自然为根,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微写作的能力。写作类型:议论类微写作。审题:本题要求学生要求根据《人民日报》刊载的公益广告内容谈自己的认识,广告画面描绘了蓝天白云和青山绿水,上面还有字“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还要求结合《竹之梦》文章内容,联系实际谈自己的认识,文章写了江西资溪人对山川林木多年不变的挚爱和呵护,如今的江西资溪除了葱茏的树木花草,更有大片翠浪翻滚的竹林,并在科技的加持下,编织起了“竹之梦”。江西资溪能有今天的骄人成绩都是因为他们坚守了“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写作思路:首先由文章《竹之梦》的内容,再结合《人民日报》刊载的公益广告内容,引出自己的观点:自然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人类应该以自然为根,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然后论述自然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环境,而且环境的质量直接影响到人类的生存和健康。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资源枯竭已经影响到了全球范围内的人们,不仅仅是自然生物,包括人体健康也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因此,环境保护对于地球的可持续发展、人类的健康和福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地看,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这实际上是道出了生态环境状况与文明发展兴衰的直接关系。所以说,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24.例文:坚持文化守正创新,实现民族伟大复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中华大地永放光芒的精神财富,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有我们“从哪里来”的精神密码,更有我们“走向何方”的精神路标。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离不开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我们要坚持文化守正创新,实现民族伟大复兴,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守正是基础,坚持守正,文化创新才能有明确的方向。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到“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报国情怀,从“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到“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