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年级下册册历史七年级下册题型(非选择题)含答案(一)_第1页
初一年级下册册历史七年级下册题型(非选择题)含答案(一)_第2页
初一年级下册册历史七年级下册题型(非选择题)含答案(一)_第3页
初一年级下册册历史七年级下册题型(非选择题)含答案(一)_第4页
初一年级下册册历史七年级下册题型(非选择题)含答案(一)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初一下册历史七年级下册题型专练(非选择题)含答案(1)

一、七年级下册材历史料分析综合题

1.中国需要世界,世界也需要中国。中外交流不仅使中华文明更加辉煌,而且促进世界文

明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代对外交通路线图

材料二宋朝时,随着中国南方的进一步开发和经济重心的南移,面对北方好战民族的侵

袭、围困,从广州、泉州等地出发的海上航路日益发达……在宋代中国人逐渐开始成为海

外贸易中的主角。

材料三“郑和是中国第一位航海英雄。他下西洋,跟公元二世纪张骞出使西域一样,都

是为中国凿开了一个过去很少人知道的混沌而广大的天地

----柏杨先生

材料四故步自封是清朝对外政策的基本特征。它不仅没有起到民族自卫和抵制侵略的作

用,反而使中国失去对外贸易的主动权和机遇,使中国人眼光受到局限,中外经济文化交

流基本断绝,拉大了中国与世界的距离。

——《中国历史十五讲》

(1)请结合材料一及所学内容,列举一例唐朝对外友好交往的史实。

(2)依据材料二归纳宋朝“海上航路日益发达”的一项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导致

“在宋代中国人逐渐成为海外贸易中的主角”的最重要的技术条件是什么?宋朝管理海外

贸易的机构是什么?

(3)材料三中所说他“凿开了一个过去很少人知道的混沌而广大的天地”,他此行的意义

是什么?

(4)材料四反映了清朝怎样的对外政策?材料四认为该政策产生了什么主要影响?

2.在中国历史发展的星河中,杰出人物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

题。

(交流使者)

材料一鉴真盲目航东海,一片精诚照太清,舍己为人传道艺(佛法),唐风(唐文化)洋

溢奈良城(日本当时的都城)。

——郭沫若

(科学巨匠)

材料二

图A毕界像图B《天工开物》插图

(文学大师)

材料三清代的小说创作取得了空前的成就,其中艺术成就最高、影响最深远的是《红楼

梦》,这部长篇小说初名《石头记》。有人说,这部小说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长篇小说。

——摘编自《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民族英雄)

材料四

万人一心兮泰山可撼,惟忠与义兮气冲斗

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久为贵国所踞,今

牛。……上报天子兮下救黔首,杀尽倭奴兮

余既来索,则地当归我...

觅个封侯。

——摘自郑成功致荷兰总督的招降书

----摘自戚继光《凯歌》

(1)材料一中的“盲目航东海”指的是什么?“唐风洋溢奈良城”又表明了什么?

(2)材料二中图A所示人物最主要的科技发明是什么?图B所示著作的作者是谁?该著

作有何历史地位?

(3)材料三中图C所示人物的文学代表作属于什么文学形式?文字材料中这部小说前80

回的作者是谁?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部小说的社会历史意义。

(4)根据材料四,概括戚继光和郑成功的共同思想观念,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他们在此思

想下所采取的具体举措。

3.国家统一和民族交融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由各族人民共同缔造

的。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材料二他(忽必烈)仿效中原王朝的政治体制,建立行省制度。……进行有效的统治。

将西藏、云南、辽阳、岭北等边陲地区都置于中央政府管辖之下。

材料三

图一顺治会晤五世达敕图二金奔巴瓶

(1)材料一表明唐太宗实行怎样的民族政策?在加强唐蕃关系上唐太宗是如何做的?

(2)材料二中元朝管辖西藏的中央行政机构的名称是什么?

(3)材料三中,图一和图二分别是清朝对西藏地区加强管辖的哪一措施?结合所学,思考

清朝采取这些措施的意义?

(4)综合上述材料,通过上述问题的探究,谈谈你的认识。

4.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IA»I

±JL±±rr

吏户礼兵1

部部部部部部

唐朝中央行政体系筒表元朝行政系统简表

材料二:自秦始皇置丞相,不旋踵(不长时间)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

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督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街

H,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颓(牵制),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皇明(朱元璋)祖训》

材料三:军国大计(军政、国政),(皇帝)罔(无)不总揽。自雍乾后百八十年,威命

(皇帝命令)所寄(传达),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也(实际掌权)。

——《清史稿•军机大臣年表序》

(1)结合材料一,唐朝的中央行政体系通常被称作什么制度?相比秦朝,元朝在地方行政

制度改革中的创新举措是什么?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概括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的理由。你同意朱元璋的看法吗?

为什么?

(3)结合材料三及所学知识,指出军机处的主要工作是什么?这一机构设置有什么影响?

(4)结合以上材料,分析概括中国古代(秦、隋唐、明清)皇权发展趋势。

5.探究题。某校同学开展“中国古代对外交往”为主题探究学习。请你参与,完成下面问

题。

唐朝文化交流

材料一:

大唐国者,法式(制度)备定,珍国(文明发达)也,常须达。

——《日本国纪》

材料二:玄奘从天竺带回佛经657部,经过20多年努力,共翻译也75部,1335卷,约

1300多万字。玄奘还把自己西行途中的见闻口述下来,由弟子整理成书,《大唐西域记》

记载了他游历过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山川,以及社会风俗。

——《摘编自教材》

(1)结合材料一日本派往大唐使节叫什么?他们频繁到大唐的目的是什么?

宋元时期科技引领

材料三:

泥活字版宋代火器(模型)南宋持罗盘陶俑福建泉州出土的宋代海船

材料四:宋元时期,中国与阿拉伯•波斯以及东非之间有大量的商船定期往返。宋代与中

国有贸易关系的国家和地区有五六十个,元代达到了140多个。《元史》记载:“元有天

下,薄(缩短距离)海内外,人迹所及,皆置驿传,使驿往来,如行国中。”

——摘编自教材

(2)结合材料四及所学知识,分析生活在元代的人产生“薄海内外”感觉的原因。

(3)依据材料三、四,概括分析宋元科技对世界文明在文化、交通、社会三个方面的影响

明清的压力与自大

材料五:

明朝末年(17世纪初期),荷兰

殖民者侵占了我国台湾,在台湾实行

殖民统治;1662年,郑成功率领将士

收复了台湾。十七世纪中期,沙皇俄

国的势力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他们

建立据点,扩大侵喀。康熙帝组织两

次雅克萨之战,打败俄军,迫使俄国

签订《尼布处条约》

——摘编自教材

材料六:清乾隆帝给英王的信中说:“天朝(清王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不

依赖)外夷货物以通有无”。只不过因为“天朝”所产茶叶、瓷器、丝巾是西洋各国必须

的,所以“加恩体恤”,只在澳门开设洋行。

(4)结合材料五、六,分析明清时期,在对外政策上长期坚持闭关锁国的原因。

(5)综合以上材料,概括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国对外关系的阶段特征。

6.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唐太宗在位期间)“天下大稔,流散者成归乡里,斗米不过三四钱,终岁断死

刑才二十九人。东至于海,南极五岭,皆外户不闭,行旅不赍(携带)粮,取给于道路

焉。”

《资治通鉴》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太宗在位期间出现了什么样的社会状况?这种局面

称之为什么?

材料二贞观二年,唐太宗说:“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

本。夫不失时者,在人君简静乃可致耳。若兵戈屡动,土木不息,而欲不夺农时,其可得

乎?”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他曾下诏停修劳民伤财的洛阳乾元殿,并且表示:“后日或以

事至洛阳,虽露居亦无伤也。”

——白寿彝《中国通史》

(唐太宗说)“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朕尝

保此三鉴,内防己过。今魏徵逝,一鉴亡矣。”

——《新唐书》

(2)依据材料二,概括唐太宗的治国思想,并分析其思想形成的原因。

材料三盛唐时期,政治清明,社会经济呈现一派高度繁荣景象,与少数民族和外国交流

频繁,开放的社会风气,多彩的文学和艺术,这些都使得唐代的社会生活和文化更加丰富

多彩,呈现出多元开放的时代特征,充满着蓬勃向上的活力。

材料四唐朝先进的经济、文化具有巨大的吸引力,使得当时的中外交流出现了盛况空前

的局面。唐文化可谓博大精深、兼收并蓄、泽被东西,中国同亚非欧频繁往来,吸收外来

文化的优秀成分,域外民族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音乐舞蹈相继传入中原地区,并日益

流行,出现了“胡风盛行”的景象。玄奘西行带回大量佛经,他撰写的《大唐西域记》成

为研究天竺等地区的宝贵资料;鉴真东渡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以上材料摘编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和《中国古代史(全一

册)》

(3)根据材料三、四,用简洁的语言归纳概括盛唐气象的重要表现并简述唐文化的特点。

(4)结合材料四和所学知识,举出一个典型事例,说明盛唐时期中华文明因交流而互鉴而

发展.

(5)唐文化影响深远。在我们今天的文化生活中有哪些唐文化的痕迹?

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朝代时间轴

吴国船队设置A,1684年设置B,

到达克洲管辖琉球(今隶属福建省,加搔对

(今台湾)台湾)。台湾的管格。

三国时期元朝时期清朝时期

(1)材料一是历代政府对台湾地区管辖,请分别写出A、B机构的名称。

材料二疆域空间图

图一唐朝疆域图图二元朝强域图

图三清朝疆域图

(2)请分别写出材料二中三个朝代与A区域交往或进行管辖的史实各一例?

材料三两宋时期的榷场

“澧渊之品”签订后,辽宋维持了百年之久的永平局

面.……由于双方关系恚化,宋朝封闭了住场,西夏人迫切

需要的茶与布匹等物素无法蓑得,要求停战求和、与宋重开

互市的愿望日益强烈……入主中原后,女真贵族官员当以学

习汉文化为荣,为元代室剧的产生奠定了基N.

——《中国民族史纲要》

(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这一时期的政治格局是什么?这一格局结束的标志又是什么?

(4)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什么是榷场?归纳这一时期民族交流的主要领域。并说一

说两宋时期民族交融的新变化。

材料四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则是在几千年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它

的主流是由许许多多分散孤立存在的民族单位,经过接触、混杂、联结和交融,同时也有

分裂和消亡,形成一个你来我去、我来你去,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又各具个性的多元

统一体。

——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5)依据上述材料,说出中华各民族交融的方式有哪些?这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有何

共同影响?

8.民族团结、国家统一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下图是老师所绘的《唐蕃关系示意图》

-------------[WU-------------

___i___

文成公主入藏

唐朝II金城公主入阚蕃

-------------sn-------------

材料二:元朝的统一给各族人民相互交往和学习提供了有利的环境。蒙古等族人民成批迁

往内地,汉族人也大量来到边疆,契丹、女真等族人民早已进入黄河流域,各族人民杂居

相处,互通婚姻,逐渐融合。当时,许多阿拉伯人、波斯人迁入中国,同维吾尔、蒙、汉

等民族逐步融合,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

材料三:18世纪,回部首领大、小和卓发动反清叛乱,建立割据政权。乾隆帝派兵讨伐,

在维吾尔等族人民的支持下,平定了叛乱。接着,清朝设置伊犁将军,管辖整个新疆地

区。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请归纳出唐朝和吐蕃之间友好交往的主要形式有哪些?吐蕃是我国哪个

民族的祖先?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元朝时期我国民族关系的发展有何特点?产生

这种特点的原因是什么?

(3)依据材料三,概括归纳大、小和卓发动叛乱没能得逞的主要原因。清朝设置伊犁将军

有何重要意义?

9.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延续了两千多年,构成了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对

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程翁阮

3S「中书省直辖地

皇帝一-中书省T

L行中书省

-御青岩

材料二

朝代组织机构作用

明朝A是特务组织,对官吏和百姓进行严密的监视侦察

清朝B是处理军政大事的权力枢纽,它的设置标志着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

(1)材3耳一反映的是哪个朝代的什么政治制度?今天中国的省,从建制到名称上与该朝代

的这一制度有什么关系?

(2)请写出材料二表格中A、B所代表的组织机构名称。

(3)从机构A到机构B的变化,表明了中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发展的历史趋势是什么?

10.中国需要世界,世界也需要中国。中外交流不仅使中华文明更加辉煌,而且促进世界

文明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长安是整个丝绸商贸之路的起点。正是有了丝绸之路的沟通,长安拥有了海纳百

川般雍容丰厚的文化,留下了众多丝路通商痕迹。经过几百年的西域通商,到唐朝时,长

安成为世人瞩目的国际名城,全世界的人们都向往着这座神奇的城市,唐朝也从容地吸取

着来自世界各地的营养。

材料二:在宋代,海外贸易集中在南部沿海和长江下游的几个大城市,……为了能征收关

税,将垄断贸易限制在某些官方控制的大港口的制度开始于8世纪,在宋代这些关税成为

政府收入的一个重要来源。……在宋代中国人逐渐开始成为海外贸易中的主角。

——费正清、赖肖尔《中国:传统与变革》

材料三:明初,由于明成祖朱棣实行对外开放政策,海上丝绸之路得以空前繁荣,其中最

为壮观的,要数15世纪初的郑和下西洋。....从1405年到1433年的28年间,郑和连续

7次统率百艘巨舰,27000多名官兵,渡南洋,过印度洋,达红海,航程总计16万海里,

历经东南亚(又称南洋)、南亚、西亚和东非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

——王介南《中外文化交流史》

材料四:“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清乾隆帝致英国国王乔治三世的信函

“洋船至宁波者甚多,将来帆船云集,留住日久,将又成一粤省之澳门矣。”

——《粤海关志》

“浙民习俗易嚣,洋商错处,必致滋事。”

《清高宗圣训》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都城长安成为“世人嘱目的国际名城”的主要

原因有哪些?

(2)材料二中”在宋代中国人逐渐成为海外贸易中的主角”,导致这种情况出现的最重要

的技术条件是什么?宋朝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郑和下西洋具有哪些特点?对中国产生了什么积极

的影响?

(4)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因为材料四所涉及的原因,清朝统治者采取了怎样的对外政策?

这个政策给中国带来的消极影响是什么?

11.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中国古代史上辉煌灿烂的农耕文明,令世界瞩目。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图1

材料二予谓方朝廷在故都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中又为东南根柢。语旧:苏常熟,天

下足。

——(南宋)陆游《常州奔牛闸记》

材料三清朝前期土地耕地统计简表

年代耕地面积(顷)

顺治十八年(1661年)5439576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6078430

雍正二年(1724年)6837914

乾隆三十四年(1766牟)7414495

完成下列要求:

(1)指出材料一中图1农业生产工具的名称,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图2对我国古代经济的

影响。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时经济格局出现的新变化并指出其依据

(3)据材料三,概括1661-1776年耕地面积发生的变化,并指出出现该变化的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我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基本条件。(至少说出

两条)

12.中国古代,统治者根据政治形势进行政策调整、制度创新,加强皇权。据此回答下列

问题。

(材料一)科举考试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主要方法,它所一直坚持的是自由报名、

公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取士的原则,其基本理念是“至公”……可以说,科举制是封

建社会的“平民政治”。

——邹一南《浅谈科举制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1)科举制开创于哪一朝代?根据材料指出,为什么说科举制是公平的制度?

(材料二)唐太宗说:“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2)材料二说明唐太宗认识到了什么问题?他在位时期出现了哪一盛世局面?

(材料三)王说在《唐语林》中写到:“开元初,上留心理道,革去弊讹。不六七年,天

下大理,河清海晏,物股俗阜。“(物产丰富,风俗醇厚)

(3)材料三中的“上”指的是谁?他在位时期出现了哪一盛世局面?

(4)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你认为材料中两位皇帝统治的共同点是什么?

(材料四)世祖皇帝建元中统以来,始末取故老诸儒之言,考求前代之前典,立朝廷而建

官府,辅相者日:“中书省”,本兵者日:“枢密院”,主弹到者日:“御史台”…夫外

之郡县,其朝廷远者,则镇之以行中书省。

——引自《元文类》卷四十

(5)元朝实行这一行政区划与管理的制度被成为什么制度?

(6)元朝时为了加强对东南地区的统治,设置了哪一机构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今台

湾)。

13.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统治政策的调整对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阅读下列材料,结

合所学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下表是清朝前期耕地面积和人口数量变化情况O

耕地面积变化情况

年代耕地面积(顷)

1661年5493576

1685年6078430

1724年6837914

1766年7414495

人口数量变化情况

时间人口数

1710年1亿左右

1760年2亿左右

1787年3亿左右

1830年4亿左右

材料三:1793年,乾隆帝致英国国王书:“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借助)外

夷货物以通有无。特因天朝所产茶叶、瓷器、丝帛为西洋各国及尔国必需之物,是以加恩

体恤,在澳门开设洋行,俾得日用有资,并沾余润。”

(1)写出材料一中图A所示生产工具的名称?使用图B的好处是什么?其共同作用是什

么?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回答,清朝前期耕地面积不断扩大的主要因素有哪些?人口的

快速增长,带来了什么社会问题?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回答,从乾隆帝致英国国王书看,清朝在对外关系方面持怎样

的心态?“天朝所产茶叶、瓷器、丝帛”只通过什么机构销往“西洋各国”?

14.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灵魂,是一个民族进步的不竭动力。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是

富有创新精神的民族。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以下问题。

探究一制度篇

(1)统治阶级为加强中央集权,不断调整政策,开创新的政治制度。秦朝、元朝在地方上

各实行的什么行政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美国学者费正清说:“在一个我们看来特别注重私人关系的社会里,中国的科举考试

却是惊人地大公无私。每当国势鼎盛,科举制度有效施行时,朝廷总是尽一切努力消除科

场中的徇私舞弊。”对作者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A.科举制度扩大了封建统治的基础

B.科举制度实现了封建国家的兴盛

C.科举制度体现了公平竞争的精神

D.科举制度背离了传统的伦理道德

探究二经济篇

(3)早在六七千年前,我国长江流域的原始居民就培植出了世界上最早的粮食作物,你知

道是什么吗?

(4)生产工具的创新和改进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的标志。列

举唐朝历史上最典型的一例,说明生产工具的创新和改进促进了社会发展。

探究三文化篇

“中国在许多个世纪以来,一直是人类文明的主要中心之一。”让我们与历史进行亲密接

触,寻找其中蕴藏的民族智慧,感悟民族精神。

------------------------ffl

大江东去,滨蔺尽,他也.你不分好手

千古风*•人*……何处见!天也.你“勘

一《金奴蝌•♦工贤丛权曾大!

**>.----<宾软

(5)根据上图和所学知识,说出我国宋元时期主要的文学形式是什么,并举一例这一时期

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

探究四感悟篇

(6)综合以上内容,在如何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方面,你获得了哪些启示?

15.纵观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光辉历史,分久必合,由分裂走向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请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秦朝行政系统简表

材料二:主父偃说上目:“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易为淫乱,……愿陛下令

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不削而稍弱矣。”

------《资治通鉴》

材料三自董卓以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

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

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

而不可图也。

一一《三国志•诸葛亮传》

请回答:

(1)秦统一后建立起中央集权制度,请结合所学将材料一补充完整。

①:②

(2)结合材料一图示以及所学,秦统一后确立了谁的至高无上的地位?在地方上秦朝采取

了什么制度?为巩固中央集权制度,秦朝在经济上采取了什么措施?(答出2点即可)

(3)材料二中的“上”“陛下”是谁?主父偃的建议是什么?这一建议有何巧妙之处?

(4)材料三中提到“操遂能克绍",这是指哪次战役?三国鼎立的局面是在哪一次战役

后奠定的?请分别写出魏蜀吴这三国的建立者。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据考证,大陆上新石器时代的文化经过沿海地区传播到台湾。三国时期,卫温率

万人船队到达台湾。隋朝时期,称今天的台湾为流求,为了加强与流求的联系,隋炀帝三

次派人前往台湾。

材料二元朝时,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了行政机构。

材料三郑成功在致荷兰总督招降书说道:“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久为贵国所踞,今

余既来索,则地当归我。”

材料四郑成功在台湾设置府县,加强管理,并招徒大陆移民开垦荒地,派人向高山族人

民传播先进的农业技术,加速了台湾地区的经济发展。郑成功收复和经营台湾,一直受到

海峡两岸中国人的崇敬,台湾同胞尊称他为“开台圣王”。

材料五清政府在稳定了对内统治后,决定对台湾用兵,进一步实现国家统一。1683年,

清军两万人进攻台湾,台湾归入清朝版图,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台湾

府的设置,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台湾的管辖,巩固了东南海防,台湾的社会经济也步入了新

的历史时期。

(1)根据材料一回答“隋炀帝三次派人前往台湾”的目的是什么?

(2)材料二中元朝时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了行政机构是什么名称?

(3)根据材料四回答为什么台湾同胞尊称郑成功为“开台圣王”?

(4)通过以上学习,你得出什么结论?请你用一句话进行概括。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现在各国的考试制度,差不多都是学英国的。穷流溯源,英国的考试制度,原来

是从我们中国学过去的。

----孙中山

材料二(唐太宗)尝私宰端门,见新科进士缀行而出,喜日:“天下英雄,入吾毂中

矣!”

材料三美国学者费正清说:“在一个我们看来特别注重私人关系的社会里,中国的……

考试却是惊人地大公无私。每当国势鼎盛……制度有效地施行时,总是尽一切努力消除科

场中的徇私舞弊。”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从我们中国学过去的”考试制度指的是什么制度?

该制度正式确立的标志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分析唐太宗为什么会发出“天下英雄,入吾骰中矣”的感慨。

(3)继唐太宗之后,又有一位人物进一步完善了这种制度,这位人物是谁?她是如何完善这

种制度的?

(4)结合材料二与材料三及所学知识,说说这种制度的创立在我国古代起到了哪些积极作

用。

(5)请你谈谈这种制度体现了一种怎样的精神。

18.一个民族的文化,凝聚着这个民族对世界和生命的历史认知和现实感受,积淀着这个

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是民族赖以生存的支柱和灵魂。阅读材料,结合所学

知识,探究下列问题。

(艺术篇)

材料一(如图)

(1)与材料一中图片相关的戏曲剧种被称为我国的“国粹”,该剧种是什么?

(工程篇)

材料二(如图)

图一八达岭长城国二京杭大运河国三紫禁城

(2)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图一工程主要是明代修筑的,其东西起止点分别是哪里?当初修筑

该工程的目的是什么?

(3)图二工程开凿于哪位皇帝在位时期?该工程的开通有何作用?

(4)图三中的建筑开始建造于哪位皇帝统治时期?

(科学篇)

材料三“卷分前后,乃'贵五谷而贱金玉'之义。”

(5)材料三出自哪部著作?其作者是谁?

(感悟篇)

(6)综合以上探究,请你说说为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我们应该做些什么?

19.中外交流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道奇观。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唐朝对外主要交通路姚图》

材料二宋代是我国海外贸易大发展时期。当时同中国发生贸易关系的国家和地区多达数

十个,进口货物在4000种以上,宋王朝在海外贸易方面的收入不断增加。

——摘编自王嘉《两宋海外贸易发展的社会基础》

材料三从对外关系上说,隋唐宋元都居于至动地位,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显然逆转

T……倭寇沿海骚扰,为南方各地带来了极大的破坏。明清之际,西方资本主义已在兴

起,而中国的……专制者对于世界形势一无所知。

——白寿彝《中国通史纲要》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唐朝对外交流路线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朝对外交流频繁的

主要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宋代是我国海外大发展时期”的表现。

(3)什么政策导致了材料三中“专制者对于世界形势一无所知”?该政策产生了什么恶

果?

(4)综合以上材料,概括从唐至清,中国古代对外政策变化的轨迹。联系我国古代对外关

系逆转带来的巨大变化,你能得到什么启示?

2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两宋和清朝经济发展比较表:

项目两宋时期清朝中期

耕地面积5.6亿亩11-12亿亩,比明朝鼎盛时期增加了近3亿亩

淮东捍海堰、福建捍

兴修水利对A等大河以及大运河进行治理

海石塘

从越南引进水稻新品

农业新品种推广种植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

种B

南方普遍种茶,C种棉花、甘蔗、烟草、茶叶、药材、花卉、水果

经济作物

植区推广到川蜀地区等种植面积扩大

经济格局“苏湖熟,天下足”“湖广熟,天下足”

材料二:随着农村商品经济水平的提高,明代中期以后,一批乡村市镇脱颖而出,成为手

工业和商业中心....《姑苏志》记载:该府市镇达73个之多,以苏州府吴江县盛泽镇为

例,东南至新杭市5里,东至王江泾镇6里,北至平望镇15里,西至震泽镇30里,南至

南;寻镇50里。

——白乐天《中国全史》

请回答:

(1)请结合所学知识,将材料表格中A、B、C三处缺失的知识点补充完整。

A:;B:;C:0

(2)请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出清朝中期,耕地面积明显增加的主要原因是

什么?

(3)请根据“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到两宋时期,我国的经

济重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清朝中期又出现了“湖广熟,天下足”的谚语?

(4)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括出明朝中期以后乡村发展出现的新现象是什

么?并指出该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及其特点分别是什么?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七年级下册材历史料分析综合题

1.(1)史实:鉴真东渡日本;玄奖西行天竺。

(2)原因:中国经济重心南移;北方战乱,陆上丝绸之路受阻。条件:指南针应用于航

海;机构:市舶司。

(3)郑和的远航,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不仅增进了中国

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而且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

交通网,为人类的肮海事业作出了伟大的贡献。

(4)政策:闭关锁国政策。影响:导致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或拉大了

中国与世界的距离)

【详解】

(1)根据材料一"唐代对外交通路线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对外友好交往的史实,

如唐玄宗时期,鉴真东渡日本传授佛法,为日本设计唐招提寺等,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杰

出贡献。

(2)根据材料二,由"宋朝时,随着中国南方的进一步开发和经济重心的南移”,可知,中

国经济重心南移;由"面对北方好战民族的侵袭、围困,从广州、泉州等地出发的海上航路

日益发达",可知,北方战乱,陆上丝绸之路受阻。因此宋朝“海上航路日益发达”的一项原

因,中国经济重心南移;北方战乱,陆上丝绸之路受阻。宋朝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

港口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宋朝的海外贸易超过了前代,成为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

的重要国家,在技术方面,主要是造船业的发达和指南针的运用。因此导致"在宋代中国人

逐渐成为海外贸易中的主角"的最重要的技术条件是指南针应用于航海;宋朝管理海外贸易

的机构是市舶司。

(3)根据材料三"郑和是中国第一位航海英雄。他下西洋,跟公元二世纪张骞出使西域一

样,都是为中国凿开了一个过去很少人知道的混沌而广大的天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郑

和的远航,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不仅增进了中国与亚非

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而且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

网,为人类的肮海事业作出了伟大的贡献。

(4)根据材料四"故步自封是清朝对外政策的基本特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了

清朝闭关锁国政策。由"使中国人眼光受到局限,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基本断绝,拉大了中国

与世界的距离”,可知该政策导致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2.C

解析:(1)“盲目航东海”:鉴真东渡日本。表明:传播到日本的唐文化对日本产生了深

刻的影响。(答出此意即可)

(2)科技发明:活字印刷术。作者:宋应星。历史地位: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

科全书”。

(3)文学形式:元曲。作者:曹雪芹。社会历史意义:思想性强,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会

末期的社会现实和尖锐矛盾,揭露了统治阶级的奢靡与丑陋,从而揭示了封建社会走向衰

亡的历史命运;歌颂了反抗封建礼教、追求个性自由的下层人民的抗争精神;批判了以专

制家长为代表的顽固势力,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答出任意一点即可)

(4)共同思想观念:都要求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都有抵御外侮,维护国家和民族尊

严的强烈爱国情感。(答出任意一点即可)举措:戚继光抗击倭寇,使东南沿海的倭患基

本解除;(答出一点,符合题意即可)郑成功驱逐荷兰殖民者,使台湾重新回到祖国的怀

抱。(答出一点,符合题意即可)

【详解】

(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玄宗在位时,鉴真东渡到日本。“盲目航东海"指的是鉴真东

渡。在日本,鉴真辛勤不懈的传播了唐朝文化。"唐风洋溢奈良城"表明鉴真东渡到日本,

传播到日本的唐文化对日本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宋时,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将黏土做成陶活字,用来排版

印刷。宋应星是明朝末年科学家。他写了一部《天工开物》,外国学者称它为“中国17世

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图C示关汉卿。他的文学代表作形式是元曲。曹雪芹是《红楼

梦》小说前80回的作者。这部思想性强,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会末期的社会现实和尖锐矛

盾,揭露了统治阶级的奢靡与丑陋,从而揭示了封建社会走向衰亡的历史命运:歌颂了反

抗封建礼教、追求个性自由的下层人民的抗争精神;批判了以专制家长为代表的顽固势

力,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4)根据材料"万人一心兮泰山可撼,惟忠与义兮气冲斗牛。……上报天子兮下救黔首,杀

尽倭奴兮觅个封侯。"和"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久为贵国所踞,今余既来索,则地当归

我"可知,戚继光和郑成功的共同思想观念是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都有抵御外侮,维

护国家和民族尊严的强烈爱国情感。戚继光抗击倭寇,经过九战九捷,使东南沿海的倭患

基本解除。郑成功驱逐荷兰殖民者,使台湾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

3.(1)开明;文成公主入藏加强了汉藏两族的联系,加快了西藏的发展。

(2)宣政院。

(3)顺治帝册封五世达赖、乾隆制定金瓶掣签制度;清朝稳定了西臧政局,密切西臧与内

地的联系,有利于西藏经济的发展。

(4)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汉藏关系源远流长;我们要反对分

裂,维护国家统一。

【详解】

(1)根据材料一“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意思是说:自古以来的统治

者,都重视中原的汉族,而轻视那些少数民族,而我(朕),却对他们一视同仁,结合所

学知识可知,表明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在加强唐蕃关系上,唐太宗将文成公主嫁

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文成公主入藏唐蕃和亲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也增进了汉

藏两族的友好关系。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设宣政院直接统辖西藏;西藏正式成为中央直

接管辖下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

(3)根据材料三“图一顺治会晤五世达赖、图二金奔巴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初,顺

治帝接见五世达赖,赐予"达赖喇嘛"的封号;乾隆皇帝制定了活佛转世的继承人的“金瓶掣

签"制度。因此图一是顺治帝册封五世达赖,图二是乾隆制定金瓶掣签制度。清朝采取这些

措施,稳定了西藏政局,密切西藏与内地的联系,有利于西藏经济的发展。

(4)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们认识到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汉藏

关系源远流长;我们要反对分裂,维护国家统一。

4.(1)三省六部制;创立行省制度

(2)理由:秦朝设立丞相,导致国家灭亡。汉唐宋等朝设立丞相,导致政治腐败,政权不稳。

不同意,因为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的目的是为了强化皇权。朱元璋采用分权制衡办法加强皇

权。他创立锦衣卫,使用了更多小人。

(3)作用:帮助皇帝总揽军国大权,只负责把皇帝的旨意拟写成文,经皇帝同意后直接交中

央及地方各部门去执行。

影响:使清朝议政王大臣会议名存实亡,使皇帝拥有至高无上权威,进一步强化君主专制制

度。

(4)秦朝创立皇帝制度,规定了皇权至高无上。隋唐时期创立了三省六部制,从制度上完善

了皇权对国家机构的掌控。明清时期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

【详解】

(1)根据材料一"唐朝中央行政体系简表"信息"皇帝、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吏部、

户部、刑部、工部、兵部、礼部”可知,唐朝的中央行政体系通常被称作三省六部制度。相

比秦朝,元朝在地方行政制度改革中的创新举措是创立立行省制度。

(2)根据材料二"自秦始皇置丞相,不旋踵(不长时间)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

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所学知识,可得出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的理由

是秦朝设立丞相,导致国家灭亡。汉唐宋等朝设立丞相,导致政治腐败,政权不稳。根据所学

知识,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的目的是为了强化皇权。朱元璋采用分权制衡办法加强皇权。

他创立锦衣卫,使用了更多小人。所以我不同意朱元璋的看法。

(3)根据材料三"军国大计(军政、国政),(皇帝)罔(无)不总揽……不于内阁而于军

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也(实际掌权)。"所学知识,军机处的主要工作是帮助皇帝总揽军

国大权,只负责把皇帝的旨意拟写成文,经皇帝同意后直接交中央及地方各部门去执行。军机

处的设置使清朝议政王大臣会议名存实亡,使皇帝拥有至高无上权威,进一步强化君主专制制

度。

(4)根据材料一反映的唐朝三省六部制、元朝行省制度,到材料二明朝废除宰相、到材料

三清朝设置军机处,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中国古代皇权发展趋势:秦朝创立皇帝制度,

规定了皇权至高无上。隋唐时期创立了三省六部制,从制度上完善了皇权对国家机构的掌

控。明清时期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

5.(1)遣唐使。目的:仰慕唐朝文明,学习唐朝先进的制度文化。

(2)元朝完成了国家统一,国家版图扩大。元朝科技进步,尤其造船技术进步,促进交通运

输。元朝创立完善的驿站制度,使人员往来更加方便。

(3)文化上,活字印刷术传播,使人们读书不再困难,普及文化、教育。交通上,指南针及

造船技术传播,促进了远洋航海技术发展。社会上,中国火药、火器传人欧洲,改变了欧洲

人作战方式,推动了欧洲社会变革。

(4)原因;面临西方殖民侵略压力,为了维护海防上的安全。清朝统治者盲目自大。

(5)唐:以开放包容态度对待中外文化,对待中外关系。

宋元:把先进的科技文化及制度向外传播,促进世界各国社会进步。

明清:采取闭关锁国政策,阻断了中外之间的联系。

【详解】

(1)根据材料一"大唐国者,法式(制度)备定,珍国(文明发达)也,常须达。”结合所

学知识,唐朝时期,日本派往大唐使节叫遣唐使。他们频繁到大唐的目的是仰慕唐朝文明,

学习唐朝先进的制度文化。

(2)根据材料四"......《元史》记载:‘元有天下,薄(缩短距离)海内外,人迹所及,皆

置驿传,使驿往来,如行国中。’"可知,元朝完成了国家统一,国家版图扩大。元朝科技进

步,尤其造船技术进步,促进交通运输。元朝创立完善的驿站制度,使人员往来更加方便。

所以说生活在元代的人产生"薄海内外"感觉。

(3)根据材料三“泥活字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反映宋代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活字印刷术

传播,使人们读书不再困难,普及文化、教育。根据材料三"南宋持罗盘陶俑""福建船周出土

的宋代海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反映的是宋代指南针的发明、造船业,指南针及造船技术

传播,促进了远洋航海技术发展。根据材料三"宋代火器(模型)”可知反映的宋代火药武

器,中国火药、火器传人欧洲,改变了欧洲人作战方式,推动了欧洲社会变革。

(4)根据材料"天朝(清王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不依赖)外夷货物以通有

无"结合所学知识,明清时期,在对外政策上长期坚持闭关锁国的原因有:面对西方殖民侵

略压力,为了维护海防上的安全。清朝统治者盲目自大。

(5)根据材料一遣唐使可知唐朝对外关系的阶段特征:以开放包容态度对待中外文化,对

待中外关系。根据材料三宋元的海外贸易可知宋元的对外关系特征:把先进的科技文化及

制度向外传播,促进世界各国社会进步。根据材料五、六清国可知明清对外关系的阶段特

征:采取闭关锁国政,阻断了中外之间的联系。

6.(1)状况:社会稳定,政治清明,经济繁荣;局面:贞观之治。

(2)思想:以民为本,不夺农时;原因:唐太宗个人品格(善于反思和自我批判),吸取隋

亡教训,以儒家“仁政”思想为指导,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

(3)盛唐气象:清明的政治;繁荣的经济;密切的民族交往:开放的社会风气;频繁的中

外交流;多彩的文学艺术;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和文化。文化特点:多元开放;博大精

深;兼收并蓄;泽被东西。

(4)胡风盛行、玄奖西行、鉴真东渡(任举出一个即可)。

(5)在今天的文化生活中,盛唐文化的痕迹到处可见。如:许多诗歌爱好者喜好唐诗,写

作古诗;许多书法绘画爱好者,临摹唐代书画家的作品;一些文艺工作者表演唐朝时期的

乐舞;唐朝时期留下的许多名胜古迹,成为今天旅游生活中的重要项目;唐朝时期的服饰

影响至今,如唐装成为今天人们喜爱的服饰之一。(言之有理即可)

【详解】

(1)根据材料一中的"流散者咸归乡里,斗米不过三四钱,终岁断死刑才二十九人。东至

于海,南极五岭,皆外户不闭,行旅不赍(携带)粮,取给于道路焉"可得出"唐太宗在位

期间出现了社会稳定,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的社会状况";结合所学知识,这种局面称之为

贞观之治。

(2)根据材料二中的"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夫不失时

者,在人君简静乃可致耳。若兵戈屡动,土木不息,而欲不夺农时,其可得乎”可得出"唐

太宗的治国思想是以民为本,不夺农时";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其思想形成的原因是唐太宗

个人品格(善于反思和自我批判),吸取隋亡教训,以儒家"仁政"思想为指导,维护封建统治

的需要。

(3)根据材料三中的“盛唐时期,政治清明,社会经济呈现一派高度繁荣景象,与少数民

族和外国交流频繁,开放的社会风气,多彩的文学和艺术"可得出"盛唐气象的重要表现是

清明的政治,繁荣的经济,密切的民族交往,开放的社会风气,频繁的中外交流,多彩的

文学艺术,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和文化";根据材料四中的“唐文化可谓博大精深、兼收并

蓄、泽被东西"可得出"唐文化的特点是多元开放,博大精深,兼收并蓄,泽被东西"。

(4)鉴真东渡说明盛唐时期中华文明因交流而互鉴而发展。鉴真不畏艰险,东渡日本,讲

授佛学理论,传播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促进了日本佛学、医学、建筑和雕塑水平的提

高,受到中日人民和佛学界的尊敬。

(5)唐文化影响深远。在今天的文化生活中,盛唐文化的痕迹到处可见。许多诗歌爱好者

喜好唐诗,写作古诗;许多书法绘画爱好者,临摹唐代书画家的作品;一些文艺工作者表

演唐朝时期的乐舞;唐朝时期留下的许多名胜古迹,成为今天旅游生活中的重要项目;唐

朝时期的服饰影响至今,如唐装成为今天人们喜爱的服饰之一。(言之有理即可)

7.A

解析:(1)机构:澎湖巡检司;台湾府。

(2)唐朝史实:文成公主嫁入吐蕃;元朝史实:宣政院;清朝史实:驻藏大臣。

(3)格局:多民族政权并立;标志:元朝统一。

(4)榷场:两宋时期位于民族政权交界地区的贸易场所;领域:经济,文化;变化:范围

更广,程度更深,主体多元。

(5)方式:设机构、和亲、册封;影响:促进民族交融,促进民族关系的发展,维护了国

家的统一,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详解】

(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历代政府都对台湾地区进行管辖,元朝时期,设置澎湖巡检司管

辖琉球;清朝时期,1684年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加强对台湾的管辖。

(2)由图可知,A区域为西藏,唐朝时期,文成公主嫁入吐蕃,与西藏友好交往;元朝时

期,西藏归宣政院管辖;清朝时期,设立驻藏大臣,加强了政府对西藏的管理。

(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的政治格局是多民族政权并立;多民族政权并立格局结束的

标志是元朝统一。

(4)根据材料三中的"由于双方关系恶化,宋朝封闭了榷场,西夏人迫切需要的茶与布匹

等物资无法获得,要求停战求和、与宋重开互市的愿望日益强烈"可得出"榷场是两宋时期

位于民族政权交界地区的贸易场所”;根据材料三中的"宋朝封闭了榷场,西夏人迫切需要

的茶与布匹等物资无法获得,要求停战求和、与宋重开互市的愿望日益强烈……入主中原

后,女真贵族官员皆以学习汉文化为荣”可得出"这一时期民族交流的主要领域是经济,文

化";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两宋时期民族交融的新变化是范围更广,程度更深,主体多元。

(5)根据上述材料中的唐朝时期,文成公主嫁入吐蕃,与西藏友好交往;元朝时期,西藏

归宣政院管辖;清朝时期,设立驻藏大臣,加强了政府对西藏的管理,可得出中华各民族

交融的方式有设机构、和亲、册封;这对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共同影响是促进民族交

融,促进民族关系的发展,维护了国家的统一,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8.(1)形式:和亲(或联姻)和会盟藏族

(2)特点:出现民族大融合盛况

原因:元朝实现了全国大统一;元代疆域空前辽阔

(3)原因:①大.小和卓发动叛乱分裂祖国的行为是非正义的,违背广大人民的意愿。②

乾隆帝反分裂态度坚决果断,举措得当。

意义:加强对新疆地区的管辖,促进了新疆经济的发展;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领土的

士市攵

兀整。

【详解】

(1)根据材料一"《唐蕃关系示意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时期,将文成公主嫁

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文成公主入藏唐蕃和亲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也增进了汉

藏两族的友好关系;景龙四年(710年),唐中宗以亲王女金城公主嫁给吐蕃赞普赤德祖赞

(尺带珠丹);公元821年唐朝和吐蕃双方派使节,先在唐京师长安盟誓,次年又在吐蕃

逻些(拉萨)重盟,史称“唐蕃会盟"。因此唐朝和吐蕃之间友好交往的主要形式有和亲

(或联姻)和会盟;吐蕃是我国藏族的祖先。

(2)依据材料二"元朝的统一给各族人民相互交往和学习提供了有利的环境。蒙古等族人

民成批迁往内地,汉族人也大量来到边疆,契丹、女真等族人民早已进入黄河流域,各族

人民杂居相处,互通婚姻,逐渐融合”,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时期我国民族关系的发展

的特点是出现民族大融合;产生这种特点的原因是元朝实现了全国大统一;元代疆域空前

辽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