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狮西市岷县二中2024-2025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甘肃狮西市岷县二中2024-2025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甘肃狮西市岷县二中2024-2025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3页
甘肃狮西市岷县二中2024-2025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4页
甘肃狮西市岷县二中2024-2025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21-甘肃省定西市岷县二中2024-2025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1.生物的进化就是生物在变更中不断发展。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正确的是()A.一个种群中每个个体均含有这个物种的全部基因B.自然选择过程中,干脆受选择的是基因型C.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型频率的变更D.突变和基因重组都能为生物进化供应原材料,但无法确定生物进化的方向【答案】D【解析】【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核心内容是自然选择,其基本观点有:(1)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2)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3)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变更并确定生物进化的方向;(4)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详解】A、种群中每个个体往往具有基因的差异性,不行能含有这个物种的全部基因,A错误;B、自然选择过程中,干脆受选择的是表现型,B错误;C、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变更,C错误;D、突变和基因重组都能为生物进化供应原材料,自然选择确定生物进化的方向,D正确。故选D。2.随着青霉素的广泛应用,部分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现出对青霉素的耐药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青霉素使金黄色葡萄球菌产生了耐药性变异B.青霉素的广泛应用,导致金黄色葡萄球菌种群中耐药性基因的频率不断提高C.青霉素使金黄色葡萄球菌可能发生了染色体变异D.耐药性强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可能发生了染色体变异【答案】B【解析】【分析】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变更;突变和基因重组属于可遗传变异,都是随机的、不定向的,只为生物进化供应原材料;自然选择确定生物进化的方向,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发生定向变更,导致生物朝着肯定的方向不断进化。【详解】A、耐药性变异在运用青霉素之前就存在,是由基因突变产生,运用青霉素后,青霉素对耐药性变异起了选择作用,A错误;B、自然选择能定向变更种群基因频率,广泛应用青霉素后,在长期的青霉素的选择作用下,不耐药个体被淘汰,耐药性个体保留下来并不断繁殖,则金黄色葡萄球菌种群的耐药性基因频率会增加,B正确;C、D、青霉素只是起选择作用,不能诱导变异,且变异是不定向的;而金黄色葡萄球菌是原核生物,不含有染色体,因此不会发生染色体变异,C、D错误。故选B。3.下列关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正确的是()A.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共同进化导致生物多样性B.突变和基因重组都会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变更C.二倍体植物经长期的地理隔离才能形成四倍体植物D.物种之间的共同进化肯定是通过物种之间的生存斗争实现的【答案】A【解析】【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变更;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变更并确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详解】A、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共同进化导致生物多样性,A正确;B、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会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变更,B错误;C、二倍体植物染色体加倍才能形成四倍体植物,不肯定须要地理隔离,C错误;D、物种之间的共同进化主要是通过物种之间的生存斗争实现的,也可以是在互利的条件下,种间互助,共同进化,D错误。故选A。4.下列不属于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主要内容的是()A.遗传变异 B.用进废退 C.生存斗争 D.过度繁殖【答案】B【解析】【分析】拉马克的进化学说: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是生物不断进化的主要缘由;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过度繁殖(基础)、生存斗争(动力)、遗传变异(内因)和适者生存(结果)。【详解】A、遗传变异是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之一,A正确;B、用进废退是拉马克的观点,不属于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B错误;C、生存斗争是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之一,C正确;D、过度繁殖是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之一,D正确。故选B。5.下列关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正确的是()A.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个体B.自然选择可以影响种群的基因频率,从而导致生物进化C.在自然状态下能交配并产生后代的两个个体肯定是同一个物种D.通过长期的地理隔离产生生殖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唯一方式【答案】B【解析】【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变更;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供应原材料;自然选择确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详解】A、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A错误;B、自然选择可引起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变更,进而导致生物进化,B正确;C、同一物种内的两个个体应当是在自然状态下能交配并产生可育后代,C错误;D、不经过地理隔离就产生生殖隔离也可以产生新物种,D错误。故选B。6.一个果蝇种群中,基因型为BB的个体占70%,Bb的个体占20%,bb的个体占10%。B基因和b基因的基因频率分别是()A.50%、50% B.70%、30% C.80%、20% D.90%、10%【答案】C【解析】【分析】基因频率及基因型频率:(1)在种群中一对等位基因的频率之和等于1,基因型频率之和也等于1;(2)一个等位基因的频率=该等位基因纯合子的频率+1/2杂合子的频率。【详解】B的基因频率=BB的基因型频率+1/2Bb的基因型频率=70%+1/2×20%=80%,则b的基因频率=1-B的基因频率=20%,故选C。7.下列关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正确的是()A.地理隔离是形成新物种的必经阶段B.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的多样性C.森林中某种生物个体的死亡不会导致基因库发生变更D.马和驴可交配产生后代,因此马和驴之间不存在生殖隔离【答案】B【解析】【分析】物种形成需经过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隔离三个环节,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记。捕食者往往捕食个体数量多的物种,这样会避开出现一种或少数几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占肯定优势的局面,为其他物种的生存供应机会,有利于增加物种的多样性。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叫做这个种群的基因库。【详解】A、生殖隔离是形成新物种的必经阶段,A错误;B、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的多样性,客观上起到促进种群发展的作用,B正确;C、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叫做这个种群的基因库。森林中某种生物个体的死亡会导致基因库发生变更,C错误;D、马和驴可交配产生后代,但其后代不行育,因此马和驴之间仍存在生殖隔离,D错误。故选B。【点睛】地理隔离是物种形成的量变阶段,生殖隔离是物种形成的质变阶段,只有地理隔离不肯定形成生殖隔离,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记。8.新物种形成最显著的标记和生物进化的标记分别是()①具有了特别的形态结构②变更了种群基因频率③种群基因型频率变更④产生了生殖隔离A.①② B.④③ C.④② D.①④【答案】C【解析】【分析】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主要内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突变和基因重组供应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导致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变更;通过隔离形成新的物种。2、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变更,自然选择作用是通过个体的表现型而定向变更种群的基因频率使生物向着适应环境的方向进化。【详解】(1)新物种形成最显著的标记是产生了④生殖隔离;(2)生物进化的实质是②种群基因频率的变更。故选C。9.运用某种农药防治某种农业害虫,其效果越来越差,缘由是()A.害虫对农药渐渐适应B.农药刺激害虫产生变异C.农药对害虫的变异进行定向选择D.害虫对农药进行定向选择【答案】C【解析】【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变更。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其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变更并确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详解】A、害虫的抗药性越来越强,导致农药的效果越来越差,A错误;B、害虫抗药性变异不是农药诱导的结果,B错误;C、农药的药效越来越差的缘由是农药对害虫的抗药性变异进行了定向选择,从而使得害虫的抗药性变异越来越强,C正确;D、害虫不能对农药进行定向选择,而是农药对害虫的抗药性变异进行定向的选择,D错误。故选C。10.下列表述中哪一项不是拉马克的观点:()A.生物种类从古到今是一样的B.生物的种类是随时间的推移而变更的C.环境的变更使生物出现新的性状,并且将这些性状传给后代D.生物的某一器官发达与否取决于用与不用【答案】A【解析】【详解】A、生物的种类从古到今是一样的,这是神创论的观点,A符合题意;BCD、拉马克认为:地球上的全部生物都是由更古老的生物进化来的,在新环境的干脆影响下,生物的生活习性发生了变更,某些常常运用的器官发达,不常常运用的器官则渐渐退化(用进废退),并认为这样获得的后天性状可传给后代,使生物的种类随时间的推移而变更,B、C、D三项与题意不符,均错误。故选A。考点:本题考查拉马克的进化学说的相关学问,意在考查学生识记并理解所学学问的要点,把握学问间的内在联系的实力。11.某生物种群由基因型AA、Aa、aa个体组成,每100个个体中AA、Aa、aa分别有16个、48个、36个。该种群中A的基因频率是()A.16% B.40% C.50% D.80%【答案】B【解析】【分析】种群的基因频率是在一个种群基因库中某一基因占该种群中全部等位基因的比例,据此分析作答。【详解】由题意知:AA=16,Aa=48,aa=36,依据基因频率的概念可知,A的基因频率=(16×2+48)÷200×100%=40%。故选B。12.生物多样性是共同进化的结果,下列事实不属于共同进化的是()A.随着工业的发展,导致大量温室气体排放,全球气温上升B.随着光合生物的出现,大气中有了氧气,为好氧生物的出现创建了条件C.生活在草原上的斑马和猎豹都能快速奔跑,是长期相互选择的结果D.兰花瘦长的花矩与兰花蛾瘦长的口器【答案】A【解析】【分析】1、共同进化是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2、工业的发展导致CO2等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全球气温上升属于生态环境问题。【详解】A、随着工业的发展,导致大量温室气体排放,全球气温上升引起温室效应,属于环境问题,不属于生物进化,A正确;

B、光合生物的出现使原始大气中有了氧气,为好氧生物的出现创建了条件,体现了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B错误;

C、生活在草原上的斑马和猎豹都能快速奔跑,体现了不同物种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C错误;

D、瘦长花矩的兰花选择有瘦长器的蛾为其传粉,蛾的口器会因吸食花蜜而越变越长,两者通过相互选择共同进化,D错误。故选A。13.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整机制是A.神经调整 B.神经一体液调整C.体液调整 D.神经一体液一免疫调整【答案】D【解析】【详解】人体稳态的维持是在多个系统参加下完成的,其调整机制为神经-体液-免疫调整,D正确。故选D。14.下列各组物质中,属于内环境组成成分的一组是()A.K+、血红蛋白、血浆蛋白 B.唾液淀粉酶、葡萄糖、抗利尿激素C.CO2、血浆蛋白、尿素 D.Ca2+、载体蛋白、乙酰胆碱【答案】C【解析】【分析】内环境中可以存在的物质:①小肠汲取的物质在血浆、淋巴中运输:水、盐、糖、氨基酸、维生素、血浆蛋白、甘油、脂肪酸等。②细胞分泌物:抗体、淋巴因子、神经递质、激素等。③细胞代谢产物:CO2、水分、尿素等。内环境中不存在的物质:血红蛋白、载体蛋白、H2O2酶、细胞呼吸酶有关的酶、复制、转录、翻译酶等各种胞内酶、消化酶等。【详解】A、K+、血浆蛋白属于内环境的成分,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内,不是内环境的成分,

A错误;B、唾液淀粉酶属于消化道中的成分,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B错误;C、CO2、葡血浆蛋白、尿素均是内环境的成分,C正确;D、载体蛋白通常位于细胞膜上,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D错误。故选C。15.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与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A.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干脆生活的环境是血浆和淋巴B.人猛烈运动后产生的乳酸进入血浆,但血浆pH仍维持相对稳定C.组织液大部分被毛细血管的静脉端重新汲取D.人体血浆中蛋白质含量偏多时,可导致组织液增多【答案】D【解析】【分析】组织液、血浆和淋巴构成人体的内环境,淋巴最终汇合进入血浆,所以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生存的内环境均为血浆和淋巴。血浆中存在缓冲物质,可调整血浆的PH。【详解】A、血浆、淋巴中混悬着大量的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因此血浆和淋巴是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干脆生活的内环境,A正确;

B、人猛烈运动后产生的乳酸进入血浆,由于血浆中存在缓冲物质,其pH仍维持相对稳定,B正确;

C、组织液大部分能够被毛细血管的静脉端重新汲取进入血浆,小部分被毛细淋巴管汲取成为淋巴液,C正确;

D、人体血浆中蛋白质含量偏少时,血浆渗透压降低,水分进入组织液增加,从而导致组织液增多,出现组织水肿,D错误。

故选D。【点睛】本题考查内环境的成分、各成分的关系和理化性质,意在考查考生对所学学问的识记实力。16.高等动物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排出体外的途径是()A.细胞→内环境→循环系统→呼吸系统→体外B.细胞→内环境→呼吸系统→循环系统→体外C.细胞→循环系统→内环境→呼吸系统→体外D.细胞→循环系统→呼吸系统→体外【答案】A【解析】【分析】人体将代谢终产物如二氧化碳、尿素以及多余的水和无机盐排出体外的过程叫排泄。排泄有三条途径:一、二氧化碳和少量的水以气体的形式通过呼吸系统排出;二、水、无机盐、尿素等废物以尿的形式通过泌尿系统排出;三、水、无机盐和尿素以汗的形式通过皮肤排出。【详解】高等动物细胞内产生的CO2的场所为组织细胞,经组织液进入毛细血管,随血液循环运输到肺部后,由呼吸系统经呼吸作用排出体外。综上分析,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17.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A.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B.H2CO3/NaHCO3是维持血浆pH稳定的缓冲物质C.正常状况下,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D.外界环境变更并不影响人体内环境的稳态【答案】D【解析】【分析】内环境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有利于机体适应外界环境的变更。正常人的血浆接近中性,pH为7.35~7.45。血浆的pH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与它含有的缓冲物质有关。【详解】A、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A正确;B、正常人的血浆接近中性,pH为7.35~7.45,血浆的pH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与它含有的缓冲物质(如H2CO3/NaHCO3)有关,B正确;C、内环境的稳态是一种动态的平衡,正常状况下,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C正确;D、外界环境的变更和体内细胞代谢活动均可影响内环境的稳态,D错误。故选D。18.人体血浆中的水来自()A.组织液 B.消化道、组织液、淋巴C.组织液、淋巴 D.消化道、组织液【答案】B【解析】【分析】细胞在体内干脆所处的环境即细胞外液,称之为内环境。内环境是细胞干脆进行新陈代谢的场所,是细胞干脆生活的环境。细胞外液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血浆可以和组织液相互渗透,组织液的一部分形成淋巴,淋巴最终回流到血浆中。【详解】A.血浆和组织液可以相互渗透,因此血浆中的水可以来自组织液,但是这只是一方面,不全面,A错误;B.血浆的水可以来自组织液、消化道和淋巴,B正确;C.因为淋巴可以回流到血浆中去,因此血浆中的水可以来自淋巴,但不全面,C错误;D.消化道的水分可以经过汲取而进入血浆中,因此,血浆中的水可以来自消化道,但不全面,D错误;故选B。19.机体的多种生理、生化反应是在内环境中进行的。下列反应发生于内环境的是()A.肠道中的蛋白质被胰蛋白酶分解 B.葡萄糖被分解产生丙酮酸和[H]C.精子和卵细胞进行识别和结合 D.抗原和抗体结合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答案】D【解析】【分析】内环境又叫细胞外液,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组成,凡是发生在血浆、组织液或淋巴液中的化学反应都可以看做是发生在内环境中的反应。细胞代谢是主要场所是细胞质。【详解】A、蛋白质被胰蛋白酶分解发生在消化道内,消化道与外界环境相通,不属于内环境,A错误;

B、细胞呼吸的第一步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葡萄糖被分解产生丙酮酸和[H],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B错误;

C、精子和卵细胞进行识别和结合发生在输卵管内,不属于内环境,C错误;

D、抗原和抗体结合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发生在内环境中,D正确。

故选D。20.下列有关成分的推断,正确的是()A.泪液、尿液和组织液均属于细胞外液B.与组织液相比,血浆中含量较多的是蛋白质C.尿酸、氨基酸、胃液中的盐酸均可在细胞外液中找到D.淋巴回流形成血浆,所以二者成分和含量完全相同【答案】B【解析】【分析】细胞外液又叫内环境,主要由血浆、组织液、淋巴组成;细胞外液是人体内、细胞外的液体环境;人体内与外界环境干脆连通的器官内的液体不是体液,也不是细胞外液.血浆中的有些物质可以穿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液,同时组织液中的物质可以穿过毛细血管壁进入血浆,组织液中的物质可以穿过毛细淋巴管壁形成淋巴,淋巴可以通过淋巴循环进入血浆。详解】A、泪液、肠液、尿液等都不属于细胞外液,A错误;B、与组织液和淋巴相比,血浆中含量较多的是蛋白质,B正确;C、胃液中的盐酸存在于消化道,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C错误;D、通过B选项可知,淋巴和血浆二者成分和含量不完全相同,D错误。故选B。21.下列关于人脑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A.短期记忆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B.用心答题时参加的主要高级中枢有W区和V区C.饮酒过量语无伦次与小脑功能有关D.脑干与体温平衡的调控有关【答案】B【解析】【分析】大脑皮层除了对外部世界感知(感觉中枢在大脑皮层)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语言文字是人类进行思维的主要工具,是人类特有的高级功能(在言语区);下丘脑具有调整垂体和其它腺体的活动的功能;记忆是将已获信息进行贮存和再现的过程,短期记忆与神经元的活动及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有关,长期记忆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详解】A、短期记忆与神经元的活动及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有关,长期记忆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A错误;B、用心答题时,主要参加的大脑皮层高级中枢是W区(书写性言语中枢)和V区(视觉性言语中枢),B正确;C、饮酒过量语无伦次与大脑皮层的言语功能有关,C错误;D、呼吸调整中枢在脑干,下丘脑与体温平衡的调控有关,D错误。故选B。【点睛】大脑皮层言语区中,W区为书写中枢,V区为视觉性语言中枢,S区为运动性语言中枢,H区为听觉性语言中枢。22.静息时和产生兴奋后,神经纤维细胞膜内外电位分别是()A.内正外负、外正内负 B.内正外负、内正外负C.外正内负、外正内负 D.外正内负、内正外负【答案】D【解析】【分析】神经细胞静息时,神经纤维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该电位的形成与钾离子的外流钠离子的内流有关。神经细胞兴奋时,神经纤维膜对钠离子通透性增加,Na+内流,使得刺激点处的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该部位与相邻部位产生电位差而发生电荷移动,形成局部电流。【详解】静息时,细胞膜对钾离子通透性较高,钾离子外流,使细胞膜产生外正内负的膜电位;产生兴奋后,刺激点的细胞膜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内流,此时膜电位变为内正外负。即D正确,ABC错误。故选D。23.成人可以有意识地限制排尿,婴儿却不能。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成年人和婴儿产生尿意的部位不同B.成年人和婴儿排尿反射的低级中枢位置不同C.排尿与憋尿过程都依靠神经递质的作用D.排尿反射是经后天学习建立的条件反射【答案】C【解析】【分析】在中枢神经系统中,调整人和高等动物生理活动的高级神经中枢是大脑皮层,在生命活动调整过程中,高级中枢调整起着主导的作用。排尿初级中枢在脊髓,但它受大脑限制,成人大脑发育完善,婴儿大脑没有发育完善,不能限制排尿中枢。【详解】A、成年人和婴儿产生尿意的部位相同,都是大脑皮层,A错误;B、成年人和婴儿排尿反射的低级中枢位置相同,都是脊髓,B错误;C、排尿与憋尿过程都须要多个神经元参加,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须要依靠神经递质的作用,C正确;D、排尿反射属于非条件反射,D错误。故选C。24.看懂文字、听懂别人谈话,也能说话,但不能写字的症状,其大脑皮层最可能受损的区域是图中的()A.H B.V区 C.S区 D.W区【答案】D【解析】【分析】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

W区(书写性语言中枢):此区受损,不能写字(失写症);

S区(运动性语言中枢):此区受损,不能讲话(运动性失语症);

H区(听觉性语言中枢):此区受损,不能听懂话(听觉性失语症);

V区(视觉性语言中枢):此区受损,不能看懂文字(失读症)。【详解】依据题意可知,某患者出现看懂文字而不能写字的症状,这是由于W区(书写性语言中枢)受损,从而患失写症。

故选D。25.下列有关兴奋在反射弧中传递的叙述,正确的是()A.兴奋反射弧中可以双向传递B.未受刺激时,Na+以帮助扩散的方式排出细胞,膜外表现为正电位C.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与膜内局部电流方向相同D.兴奋在反射弧中始终以电信号的形式传递【答案】C【解析】【分析】兴奋在离体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兴奋在神经元之间须要通过突触结构进行传递,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其详细的传递过程为:兴奋以电流的形式传导到轴突末梢时,突触小泡释放递质(化学信号),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产生膜电位(电信号),从而将兴奋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由于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只能是单方向的。【详解】A、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是单向的,在突触间的传递是单向的,A错误;B、未受刺激时,K+以帮助扩散的方式排出细胞,膜外表现为正电位,B错误;C、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与膜内局部电流方向相同,与膜外局部电流的方向相反,C正确;D、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通过突触,从突触前膜到突触间隙,再作用于突触后膜该过程中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化,兴奋在神经纤维中始终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D错误。故选C。【点睛】26.下列关于神经系统的分级调整和人脑高级功能的说法,错误的是()A.成人能够“憋尿”说明脊髓的相应中枢受大脑皮层限制B.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属于人脑的高级功能C.大脑皮层的W区受损的患者不能看懂文字D.长期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答案】C【解析】【分析】1、各级中枢的分布与功能:①大脑:大脑皮层是调整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是高级神经活动的结构基础。其上由语言、听觉、视觉、运动等高级中枢。②小脑:有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③脑干:有很多重要的生命活动中枢,如心血管中枢、呼吸中枢等。④下丘脑:有体温调整中枢、渗透压感受器(水平衡中枢)、血糖平衡调整中枢,是调整内分泌活动的总枢纽。⑤脊髓:调整躯体运动的低级中枢。2、各级中枢的联系:神经中枢的分布部位和功能各不相同,但彼此之间相互联系,相互调控。一般来说,位于脊髓的低级中枢受脑中相应高级中枢的调控,这样,相应器官、系统的生理活动,就能进行得更加有条不紊和精确。3、人脑的高级功能:位于大脑表层的大脑皮层,是整个神经系统中最高级的部位。它除了对外部世界的感知以及限制机体的反射活动外,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W区(书写性语言中枢):此区受损,不能写字(失写症)S区(运动性语言中枢):此区受损,不能讲话(运动性失语症)H区(听觉性语言中枢):此区受损,不能听懂话(听觉性失语症)V区(视觉性语言中枢):此区受损,不能看懂文字(失读症)。【详解】A、排尿过程受脊髓中低级中枢限制,但成人可以有意识的限制排尿,说明低级中枢受脑中相应的高级中枢限制,A正确;B、语言、学习、记忆、思维等是人脑的高级功能,其中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B正确;C、大脑皮层的V区受损的患者不能看懂文字,C错误;D、长期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D正确。故选C。27.饮酒过量的人表现为语无伦次、走路不稳、呼吸急促。有关生理功能相对应的结构分别是()①小脑②脑干③大脑A.①②③ B.③②① C.①③② D.③①②【答案】D【解析】【分析】各级中枢的分布与功能:①大脑:大脑皮层是调整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是高级神经活动的结构基础。其上由语言、听觉、视觉、运动等高级中枢。②小脑:有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③脑干:有很多重要的生命活动中枢,如心血管中枢、呼吸中枢等。④下丘脑:有体温调整中枢、渗透压感受器(水平衡中枢)、血糖平衡调整中枢,是调整内分泌活动的总枢纽。⑤脊髓:调整躯体运动的低级中枢。【详解】语无伦次与语言中枢有关,语言中枢位于大脑皮层;小脑有维持平衡、协调运动的功能,走路不稳即与小脑的麻醉有关;呼吸急促与呼吸中枢有关,呼吸中枢位于脑干。即D正确。故选D。【点睛】28.在下列反射弧的结构模式图中,结构2属于()

A.传出神经 B.传入神经 C.神经中枢 D.效应器【答案】B【解析】【分析】图示分析:1感受器、2传入神经、3神经中枢、4传出神经、5效应器组成。【详解】通过分析可知,2属于传入神经,同时也可以依据2上存在神经节推断。故选B。29.下列关于神经递质的叙述,正确的是()A.以自由扩散的方式通过突触前膜 B.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专一性结合C.能长久地作用于突触后膜 D.都能使突触后膜兴奋,产生膜电位变更【答案】B【解析】【分析】1、神经冲动在神经元之间传递是通过突触结构传递的,突触的结构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突触有两种类型,即轴突-树突型和轴突-胞体型。

2、神经递质有两种类型,即兴奋型和抑制型。

3、由于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兴奋在突触处只能单向传递。【详解】A、神经递质以胞吐的方式通过突触前膜,A错误;B、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专一性结合,产生兴奋或抑制,B正确;C、神经递质在发挥效应后会被相应的酶分解而失去作用,因而表现为快速、灵敏,不能长久地作用于突触后膜,C错误;D、神经递质能使突触后膜产生兴奋或抑制,D错误。故选B。30.如图表示三个通过突触相连接的神经元,电表的电极连接在神经纤维膜的外表面。刺激a点,以下分析不正确的是()A.该试验不能证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B.电表①会发生两次方向不同的偏转C.电表②只能发生一次偏转D.a点受刺激时膜外电位由正变负【答案】A【解析】刺激a点,电表①会发生2次方向相反的偏转,而电表②会发生一次偏转,这可以证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是双向传导的,且在神经元之间是单向传递的,是从突触前神经元传递到突触后神经元的,A错误,B、C正确。A点受到刺激时膜外由原来的静息电位正电位变为负电位,因为此时是钠离子内流,D正确。点睛:兴奋传导与电流表指针偏转的推断方法兴奋传导与电流表指针偏转方向之间存在肯定关系,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归纳:(1)在神经纤维上①刺激a点,b点先兴奋,d点后兴奋,电流表指针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②刺激c点(bc=cd),b点和d点同时兴奋,电流表指针不发生偏转。(2)在神经元之间①刺激b点,由于兴奋在突触间的传导速度小于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a点先兴奋,d点后兴奋,电流表指针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②刺激c点,兴奋不能传至a,a点不兴奋,d点可兴奋,电流表指针只发生一次偏转。二、非选择题31.如图甲所示是缩手反射相关结构,图乙是图甲中某一结构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请分析回答:(1)甲图中f表示的结构是_____,乙图是甲图中_____(填字母)的亚显微结构放大模式图,乙图中的B是下一个神经元的_____。(2)缩手反射时,产生痛觉的部位是_____,兴奋从A传到B的信号物质是_____,兴奋由A传到B的特点_____。(3)已知A释放的某种物质可使B兴奋,当完成一次兴奋传递后,该种物质马上被分解。某种药物可以阻挡该种物质的分解,这种药物的即时效应是_____。【答案】(1).感受器(2).d(3).胞体膜或树突膜(4).大脑皮层(5).递质(6).单向传递(7).B神经元持续兴奋【解析】【分析】图甲表示反射弧的相关结构,依据突触结构和e上有神经节可知,f是感受器,e是传入神经,d是突触,c是神经中枢,b是传出神经,a是效应器;乙图中A表示突触小体、B表示突触后膜。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详解】(1)依据图示分析可知:甲图中由于e上有神经节,所以e为传入神经、f表示感受器;乙图是突触结构,为甲图中d的亚显微结构放大模式图;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突触前膜属于神经元的轴突末梢,突触间隙是组织液,突触后膜是下一个神经元胞体膜或树突膜。(2)缩手反射时,产生痛觉的部位是大脑皮层;兴奋从A传到B的信号物质是神经递质。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3)已知A释放的物质可使B兴奋,当完成一次兴奋后,该种物质马上被分解。某种药物可以阻挡该种物质的分解,因而该种物质能接着起作用,所以这种药物的即时效应是B神经元持续兴奋。【点睛】本题综合考查神经调整的相关学问,要求学生理解反射弧结构、突触结构,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实力和推断实力,运用所学学问综合分析问题的实力。32.如图为人体某组织的示意图,请依据图回答下面的问题。(1)内环境主要由图中_____(填字母)组成,毛细淋巴管管壁细胞干脆生活的内环境是_____(填字母)。(2)图中a细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