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第一讲 绪论_第1页
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第一讲 绪论_第2页
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第一讲 绪论_第3页
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第一讲 绪论_第4页
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第一讲 绪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绪论一、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的社会法属性二、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的功能与价值三、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的研究方法2024/8/15Page2绪论2024/8/15Page3上篇劳动法2024/8/15Page4第一章劳动法的根底理论第一节劳动法概述

第二节劳动权

第三节劳动法的体系与地位

第四节劳动法律渊源2024/8/15Page3第一节劳动法概述一、劳动法产生的社会背景二、劳动法的概念和调整对象三、劳动法的根本原那么2024/8/15Page6一、劳动法产生的社会背景〔一〕圈地运动:雇主和雇员形成的前提〔二〕身份解放:实质平等的需求〔三〕工业革命:社会关系的转变〔四〕工业劳动社会化的法律调整——劳动法的产生2024/8/15Page7二、劳动法的概念和调整对象对劳动法概念内涵与外延的把握需准确理解:1.劳动法意义上的劳动和一般意义上的劳动的区别与联系2.作为劳动法调整对象的劳动关系的特征2024/8/15Page8一般意义上的劳动:马克思?资本论?——所谓劳动,就是制造使用价值的有目的的活动;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二、劳动法的概念和调整对象劳动力的概念及根本属性:马克思说:我们把劳动力或劳动能力,理解为人的身体即活的人体中存在的、每当人们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所以劳动力可以定义为:人所具有的并在生产使用价值时所运用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2024/8/15Page9二、劳动法的概念和调整对象劳动力所具有的一般特性1.其存在具有人身性2.其形成具有长期性3.其储存具有短期性4.其再生产具有不可间断性5.其投入使用具有不可分割性6.其支出具有可重复性和不可回收性2024/8/15Page10二、劳动法的概念和调整对象〔一〕劳动法的概念1.劳动法中的劳动广义的劳动,谓人间之有意识的一定目的之肉体的或精神的操作。劳动法意义上的劳动专指职工为谋生而从事的,履行劳动法规、集体合同和劳动合同所规定义务的集体劳动。2024/8/15Page11二、劳动法的概念和调整对象“劳动法上的劳动为基于契约上义务在附属的关系所为之职业上有偿的劳动。〞——史尚宽?劳动法原论?。劳动法中的劳动具有:〔1〕附属性。〔2〕契约性。〔3〕职业性。〔4〕有偿性。2024/8/15Page12二、劳动法的概念和调整对象2024/8/15Page13一般意义上的劳动物质规定性劳动经济学研究内容

劳动的社会规定性〔表现为一定的社会关系〕自雇劳动关系义务劳动关系劳动者之间的关系〔局部〕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的社会关系劳动法意义上的劳动关系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的结合雇佣劳动关系二、劳动法的概念和调整对象2024/8/15Page14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空想社会主义者莫尔2024/8/15Page15二、劳动法的概念和调整对象2.劳动法的概念劳动法:是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其他社会关系的法律标准的总和。这里的劳动关系与附属劳动关系具有同等意义。对劳动法概念要从以下三方面理解:1.法典意义上的劳动法的概念——劳动法典2.学科意义上的劳动法的概念——劳动法学3.学理上的概念——从劳动法调整的对象〔一定的社会关系〕角度。2024/8/15Page16二、劳动法的概念和调整对象〔二〕劳动法的调整对象1.劳动关系劳动关系:是指人们在劳动过程中发生的社会关系。并非所有在劳动过程中发生的社会关系都属于劳动法的调整对象。作为劳动法调整对象的劳动关系,是指劳动力所有者〔劳动者〕与劳动力使用者〔用人单位〕之间,在劳动过程中发生的一方提供劳动力,另一方提供劳动报酬的社会关系。2024/8/15Page17二、劳动法的概念和调整对象劳动关系的特征:〔1〕人身性与财产性的兼容:形式上的财产性,实质上的人身属性。〔2〕附属性与平等性的兼容:形式上的平等性,实质上的附属性。2024/8/15Page18二、劳动法的概念和调整对象劳动关系的特点之间具有相互对应密切的逻辑联系,形式上的财产性决定了形式上的平等性,而实质上的人身性决定了实质上的隶属性。而劳动力的双重属性,使得劳动关系具有多层的结构内涵:2024/8/15Page19劳动关系物权关系人身权关系债权、债务关系二、劳动法的概念和调整对象2024/8/15Page20二、劳动法的概念和调整对象2024/8/15Page21劳动法的调整对象劳动关系与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其他社会关系劳动行政关系劳动效劳关系劳动团体关系劳动争议处理处理关系债权、债务关系物权关系人身权关系二、劳动法的概念和调整对象劳动关系法律调整方法:个体自治方法——产生劳动合同法律制度团体自治方法——产生集体合同法律制度国家强制方法——产生劳动标准法律制度2024/8/15Page22三、我国劳动法调整劳动关系的范围我国劳动法律标准以列举式和排除式规定了劳动法调整劳动关系的范围。从?劳动法?到?劳动合同法?,我国劳动法调整劳动关系的范围逐步扩大。2024/8/15Page23三、我国劳动法调整劳动关系的范围2024/8/15Page24三、我国劳动法调整劳动关系的范围劳动法调整劳动关系范围的开展〔?劳动合同法?的具体规定〕:第一,将事业单位的劳动关系有条件的纳入劳动法调整对象。事业单位中劳动关系的法律适用明确分为三类:一是参照公务员管理的工作人员的劳动关系,适用公务员法;二是实行聘用制人员的劳动关系,又有特别规定的从其规定;三是工勤人员及实行聘任制无特别规定的人员的劳动关系适用劳动合同法。2024/8/15Page25三、我国劳动法调整劳动关系的范围2024/8/15Page26三、我国劳动法调整劳动关系的范围第三,将民办非企业单位与其劳动者的劳动关系纳入劳动法调整对象。民办非企业单位是指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其他社会力量以及公民个人利用非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非营利性社会效劳活动的社会组织。它是不同于我国国家机关、企业、事业组织和社会团体的独立的社会组织。在我国,民办非企业单位一是其经费国家不负担,二是允许其一定盈利〔但规定只能用于单位开展〕以保证业务活动的正常运行,所以也有别于市场运作的企业。如各类民办学校、医院、文艺团体等。2024/8/15Page27三、我国劳动法调整劳动关系的范围第四,将劳动力派遣、非全日制用工形成的局部类型的非标准劳动关系纳入劳动法调整对象。

劳动派遣就是由派遣单位通过与用工单位订立劳动派遣协议,将劳动者派往用工单位从事劳动。

第五,将用人单位不合格的劳动关系、劳动者不合格的劳动关系纳入?劳动合同法?的适用范围。2024/8/15Page28三、我国劳动法调整劳动关系的范围2024/8/15Page29三、我国劳动法调整劳动关系的范围2024/8/15Page30四、劳动法的根本原那么〔一〕劳动法根本原那么确实立标准1.内容的根本性。2.效力的贯穿始终性。〔二〕劳动法根本原那么的作用1.立法准那么——指引劳动法律标准体系的形成及其秩序性的维护2.法律适用准那么——指引劳动法律标准的解释,弥补标准漏洞3.行为准那么——提示人们行为的根本方向和根本模式2024/8/15Page31三、我国劳动法调整劳动关系的范围〔三〕劳动法根本原那么的内容1、劳动权平等原那么劳动权平等原那么是宪法的平等原那么以及劳动权的标准性在劳动法中的具体表达。〔1〕在就业促进法领域,劳动权平等原那么表达为平等就业。〔2〕在劳动基准法领域,劳动权平等原那么表达为待遇均等。〔3〕在劳动保护法领域,劳动权平等原那么表达为劳动条件平等。2024/8/15Page32三、我国劳动法调整劳动关系的范围2、劳动自由原那么劳动自由作为根本原那么,其内容的根本性和效力的贯穿始终性表达为:〔1〕在劳动合同法领域,劳动自由原那么表达为契约自由。〔2〕在集体合同法领域,劳动自由原那么表达为结社自由与团体自治。〔3〕在劳动保护法领域,劳动自由原那么表达为禁止强迫劳动。2024/8/15Page33三、我国劳动法调整劳动关系的范围3、倾斜保护原那么倾斜保护原那么是指劳动法倾斜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1〕在劳动合同法中,倾斜保护原那么主要表达为解雇保护。〔2〕在劳动基准法中,倾斜保护原那么主要表达为基准法定。〔3〕在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中,倾斜保护原那么主要表达为对于劳动者的救济保障。2024/8/15Page34第二节劳动权一、劳动权概述二、劳动权的性质与体系三、我国宪法中劳动权的法律效力2024/8/15Page35一、劳动权概述人权理论和人权保障运动的冲击,是劳动立法得以兴起和开展的重要原因之一;而劳动立法在一定意义上那么是对人权理论的落实。2024/8/15Page36二、劳动权的性质与体系〔一〕劳动权的性质劳动权首先是宪法所确认的根本人权,接着才是社会权和受益权。尽管“自由权〞和“社会权〞存在较大的区别,但是二者并非完全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二者在确保人的自由和平等,以及维护社会和谐的理念追求上是相同的。故劳动权的性质是根本自由权和社会根本权。〔二〕劳动权的体系劳动权的体系应该包括以下两个局部:1.宪法中的劳动权〔1〕个体劳动权;〔2〕集体劳动权。2.劳动法中的劳动权2024/8/15Page37[理论探讨]:劳动是公民的根本义务吗?2024/8/15Page38三、我国宪法中劳动权的法律效力我国?宪法?中有关劳动权的条文主要包括第42条规定和第43条规定。我国宪法中的劳动权,除了具有自由权属性,即排除国家权力的不当侵害之外,还具有社会权属性。从应然层面来看,宪法劳动权的纲领性条款的效力还应该包括限制国家降低现行法律的保护标准,恶化法律对于劳动者保护,或者制定限制或者阻碍公民劳动权实现的法律。2024/8/15Page39第三节劳动法的体系与地位一、劳动法的体系二、劳动法的地位2024/8/15Page40一、劳动法的体系〔一〕劳动法体系划分的观点比较劳动法的体系:劳动法的体系是指劳动法的各组成局部之间所构成的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目前我国劳动法学界对于劳动法体系的界定:一是劳动法的法律体系,即从不同位阶的劳动法律标准的角度,来确定劳动法体系。二是劳动法标准的功能体系,即以不同劳动法律标准的功能为标准确定劳动法的体系。我们认为:从劳动法标准的功能来确定劳动法体系更能表达劳动法的部门法特点。2024/8/15Page41一、劳动法的体系〔二〕本书关于劳动法体系的划分2024/8/15Page42劳动法体系劳动就业法劳动关系协调法劳动保障法二、劳动法的地位〔一〕概述〔1〕劳动法的调整模式具有公私兼容的属性。〔2〕劳动法以社会利益为本位。我国劳动法,既不是民法的一局部,也不附属于经济法,亦不是行政法的内容,是我国宪法下位的与民法、经济法、行政法处在同一地位的独立的部门法。2024/8/15Page43二、劳动法的地位劳动法作为独立法律部门的依据:劳动法有自己特定的调整对象劳动法有自己特有的根本原那么劳动法有自己完整的独立体系司法实践中劳动法早已被确认为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2024/8/15Page44二、劳动法的地位〔二〕劳动法与相关部门法的关系1.劳动法与民法的关系一方面,劳动法源自传统民法传统民法之间有传承关系:〔1〕劳动法〔尤其是劳动合同法和集体合同法〕中的制度设置源自传统民法中的债法。〔2〕作为劳动法调整对象的劳动关系源自属于传统民法调整对象的雇佣关系。2024/8/15Page45二、劳动法的地位另一方面,劳动法又超越了传统民法:〔1〕传统民法以形式平等为价值追求,而劳动法那么是以实质平等为价值追求。〔2〕传统民法的调整对象为平等主体之间的人身关系或财产关系,而劳动法的调整对象那么是形式上平等的财产关系而实质上隶属的人身关系。〔3〕传统民法对民事关系的调整主要采取自治的调整模式,而劳动法对劳动关系的调整模式具有自治与强制的兼容性。2024/8/15Page46二、劳动法的地位2、劳动法与行政法的关系联系:劳动关系是行政法具体实施的领域之一,而行政法那么对劳动关系的调整以及劳动法的实现起到了保障和协助作用。区别:〔1〕行政法具有单方性和主动性,一定程度上突出效率价值,而劳动法那么以实质公平为主要价值追求;〔2〕调整模式方面的差异。〔3〕代表的利益不同。2024/8/15Page47二、劳动法的地位3.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的关系联系:〔1〕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产生的社会背景是相同的,都是由于工业劳动社会化所导致社会关系变化而产生。〔2〕从二者产生的历史来看,劳动法产生在前,而社会保障法产生在后。〔3〕二者都是社会法。区别:〔1〕二者的功能不同。〔2〕二者的调整模式不同。2024/8/15Page48二、劳动法的地位劳动法的作用: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合理组织社会劳动,提高劳动生产率标准劳动力市场,完善市场运行的法律保障体系。维护和开展稳定和谐的劳动关系,促进社会安定团结。2024/8/15Page49二、劳动法的地位劳动法的根本原那么: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与兼顾用人单位利益相结合的原那么。贯彻以按劳分配为主的多种分配方式与公平救助相结合的原那么。坚持劳动者平等竞争与特殊劳动保护相结合的原那么。实行劳动行为自主与劳动标准制约相结合的原那么。坚持法律调节与三方对话相结合的原那么。2024/8/15Page50二、劳动法的地位劳动法根本原那么的不同观点第一种观点:将?宪法?中有关劳动方面的某些条文直接移植为?劳动法?的各项根本原那么,这是较为传统的观点。〔1〕劳动者有劳动权利和义务的原那么;〔2〕劳动者参加民主管理的原那么;〔3〕劳动者享有劳动保护和休息权利的原那么;〔4〕贯彻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那么;〔5〕劳动者享有物质帮助权利的原那么;〔6〕劳动者有接受职业教育的权利和义务的原那么;〔7〕在劳动方面坚持男女平等、民族平等的原那么。2024/8/15Page51二、劳动法的地位第二种观点:将劳动法原那么划分为根本原那么和具体原那么加以表述这也是较为传统的观点。这种观点认为:?劳动法?的根本原那么是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原那么和保护劳动者的原那么,进而将这两项原那么具体化为劳动关系协调的合同化、劳动条件基准化、劳动保障社会化和劳动执法标准化。同时认为,劳动法的原那么是多层次的,除了劳动法律部门有根本原那么外,劳动法律制度还有其具体原那么。2024/8/15Page52二、劳动法的地位第三种观点:将劳动法的根本原那么概括为三项,这些是近几年以来的观点。“三原那么〞又分为不同观点:〔1〕“劳动法有三个根本原那么,即社会正义原那么、劳动自由原那么和三方合作原那么。〔2〕“第一,劳动权利义务相统一原那么;第二,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原那么;第三,劳动法主体利益平衡原那么。〞〔3〕“劳动既是劳动者权利又是劳动者义务原那么;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原那么;劳动力资源合理配置原那么〞2024/8/15Page53第四节劳动法律渊源一、劳动法律渊源概述二、我国劳动法的正式渊源三、我国劳动法的非正式渊源四、劳动法的适用2024/8/15Page54一、劳动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