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高考习题复习3 现代文阅读Ⅱ·小说_第1页
语文高考习题复习3 现代文阅读Ⅱ·小说_第2页
语文高考习题复习3 现代文阅读Ⅱ·小说_第3页
语文高考习题复习3 现代文阅读Ⅱ·小说_第4页
语文高考习题复习3 现代文阅读Ⅱ·小说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三现代文阅读n•小说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16分)

立碑

朱顺社

王家滩的王圣老汉骑着自行车,在县城跑了三道街,问了五次路,拐了八道弯,傍晚

时分,才找到县自然资源局周英汉局长的家门。

王老汉想批一块地。他批地不是自己用,而是想为死去的村支书吴亮亮立一座碑。

吴亮亮是县里的下派干部,任王家滩村支书三年多,在一次防风治沙的会战中,突然倒在

工地上……走时不到四十岁。

王老汉敲敲门,里面没人应。他原地转一圈,在门前的台阶上坐下来。他知道当局长

工作忙,下班晚很正常,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嘲!

要说批地,本该是村干部们办的事儿,可这些年轻人没耐性,到自然资源局找两趟,

被建设用地股长一番道理顶回家,从此打了退堂鼓。王老汉了解情况后,主动把这事儿担

起来。他知道自然资源局里人多,有话不好讲,就直接找到周局长家里来。他就不信,把

立碑的理由讲明了,周局长会不同意。难道这件歌功扬善、顺乎民意的好事儿也办不成?

哼,俺王老汉年轻时也当过村干部嘲!什么世面没见过?等俺把地批下来,让后生们

也知道啥叫宝刀不老!

夕阳西沉,余晖尽落。王老汉既困又乏,上下眼皮直打架。

“老乡一一醒醒,这样会着凉的。”

“俺……没睡。"王老汉揉揉眼,面前站着一位中等身材、齐耳短发、三十七八岁

的女人,手里提着一个装满蔬菜的塑料袋。

“您找谁?”

“俺找周局长,”王老汉见女人拿钥匙开门,心想,这位一定是周局长太太,便

问,“周局长他还没回来?”

“老乡,您是哪个村的,有啥事儿?”

“俺是王家滩的,找他有紧要的事儿。”

“王家滩的?哦,快进屋说吧。”

王老汉将半袋花生从自行车上拿下来,提到屋里放在门角的凳子上。客厅面积不大,

陈设简陋,一对沙发样式老旧。墙角摆放着一些测量器材和图标。王老汉见了心想,当局

长的居住条件也不咋样,还不如俺农村人住的大瓦房宽敞!

“您来家里千万不要带东西!”女人将一杯热茶放在王老汉面前,关切地问,“王家

滩的乡亲们都好吧?”

“好、好,你到过我们村?”王老汉心里暖暖的。

“没有,你们村是有名的小康村嘛!”女人转过话头,“老人家,您有啥事儿,慢慢

说。”

“这个……”王老汉见女人举止大方,心想,这位局长太太一定是个说话算数吹风

管用的人,便试探着说,“其实……对你说和对周局长说都一样:俺想批一块地。”

“批地干啥?”女人一愣。

“王家滩村民想为故去的支书、县里下派干部吴亮亮立座碑。”

“为啥给他立碑呢?”女人摇摇头说,“老人家,立碑这事不是随便可以做的,寻常

人也是不能有立碑资格的。”

“吴支书可不是平常人,他的事迹登过大报纸嗡!”说到吴支书,王老汉的话就滔滔

不绝,”吴支书在王家滩村任职三年多来,带领群众修路打井、植树造林,多方筹款建起

了幼儿园、养老院。过去村民们赶集上会行走不便,现在进城一路畅通;过去村民们吃不

上新鲜蔬菜,现在种植了大棚蔬菜;过去村里孩子上学不便、老人养老无门,现在不用出

村就能解决。他办的好事儿数都数不完。王家滩村民脱贫了,致富了,奔小康了,可是……

他却早早走了,俺全村人都怀念他啊!”

“吴亮亮是个好同志!”女人深深点头,叹息一声。

“所以,王家滩的村民合计着,要给吴支书立座碑。”王老汉动情地说,“为批地的

事儿,村干部们跑乡政府、跑自然资源局,可是他们都说占用耕地不能办。俺琢磨着,这

件事儿必须由局长亲自批才行,于是就来找周局长,求他网开一面……”

“真难为您了,这么大年龄了,还让您跑这么远路。”

“不不……吴支书为了王家滩村奔小康,把命都搭上了,俺跑点路算啥?只要能办成

这件事儿,让俺步行出国都成嗡!”

“您老先别急,大老远来了,不能让您饿着肚子说话,我给您做饭去。”

“不用不用,批地的事不解决,吃饭也不香。”王老汉拦住对方说,“俺看你有主

见,说话肯定灵,求你一定帮忙把这事儿办成!”

“老人家,您的心情,乡亲们的心情我都理解。"女人®t心解释说,“可是您知道,节

约用地关乎民生大计。现在,随着经济建设的需要,耕地在一年年减少。目前,王家滩村

人均耕地已不足一亩,超过了用地‘红线’。因此,必须从严把关,保证土地使用更加合

理。”

“俺立碑是弘扬正气,按老话说是扬善积德的好事儿,咋能不合理呢?”王老汉竭力

为自己辩解。

“吴亮亮同志是一名共产党员,他任村支书,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是分内的事

儿,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吴支书不怕苦累勇挑重担,清正廉洁为民办事儿。他捐款办学,救助孤寡老人……

村民心里有杆秤,立碑是对他最好的纪念,立碑是要他名声长存啕!”王老汉把学到的名

词都用上了。

“可是,我们不能为死去人的‘名‘,不顾活着人的‘命‘吧!”

“你这叫啥话?”王老汉听了压不住火气,“如果……故去的是你亲人,你还能这么

说吗?”

“我,我……”女人眼含泪水,说不出话来。

“你说得不错,土地是俺农民的命根子。”王老汉眼含泪花说,“可凡事都有个特殊,

吴支书为王家滩村做了那么多……就这么走了,俺们放不下他嗡!今天俺是带着全村人

的心愿来的,你却说出这么不近人情的话,早知道这样,俺悔不该来求你……”

“老人家,你听我……说……”女人话语哽咽。

“啥也别说了,俺地不批了。”王老汉气冲冲边走边说,“俺回去拆房子,把房子拆

光也要为吴支书腾个地方!”

“站住!”女人擦一把眼泪说,“房子是自己的,地皮是国家的,我照样有权阻止

你。”

“权是管活人的,死人的事儿你别管。”

“对吴亮亮的事,我同样……有这个权,”女人泣不成声,"因为……我是……他的

妻子……”

“啥啥?”王老汉心头一震,立在那里久久未语。

L(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下列对这篇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乏命的一项是(3

分)()

A.小说写周局长家并不宽敞的客厅、简陋的陈设,既能表现出她廉洁奉公的本色,也侧面

表现了丈夫的一心为民,蕴含着她对丈夫的一片深情。

B.王老汉毛遂自荐,充满自信,源于其对事由正义性质的确认,断口年轻时当过村干部的

经历有关;周局长忍痛拒绝则源于其以国计民生为重的党性原则。

C.小说通过塑造主人公王老汉的形象,旨在批评不顾国家政策、不以大局为重的基层干

部,告诉读者立碑不足为训,老百姓的口碑是对英雄最好的纪念。

D.小说时代色彩鲜明,驻村干部、扶贫护耕,奏出了时代的强音;小说传统气息浓郁,立碑

颂德、感恩报恩,传达着百姓的心声;现代和传统相得益彰。

2.(艺术技巧)下列对这篇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小比嶙的一项是(3分)()

A.小说采用明暗线结构,明线是王老汉到周局长家里批地立碑被拒绝,暗线是吴亮亮带

领村民脱贫致富,牺牲在工作岗位:明暗线交织,拓展了小说的广度和深度。

B.“夕阳西沉,余晖尽落”,照应了开头周局长家的普通难寻,也营造出苍凉凝重的氛围,

和小说的底色协调相应;同时还暗示了王老汉此行必然无果。

C.王老汉热心动情、快言快语,吴亮亮廉洁担当、无私奉献,周局长朴素内敛、深明大义,

三个人物互相映衬,虚实相生,赋予小说丰富的内涵。

D.小说语言亦庄亦谐,既有典雅、凝练的叙写,也使用了大量朴实无华的口语,赋予人物

鲜明个性的同时,也使庄重、伤感的话题有了人间烟火的温情。

3.(情节构思)小说在结尾处明确了“女人”是吴亮亮的妻子,这样写却并不让人感到突

兀,为什么?请简要分析。(4分)

4.(主题意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艺作品要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

请简要分析这篇小说是如何体现总书记这一指示的。(6分)

1.答案c

2.答案B

3.答案①女人的年龄、外貌和吴亮亮的年龄、品格相符。②女人对王家滩的熟悉和对

王家滩人的关心与丈夫工作经历相符。③女人由“叹息一声”到“眼含泪水”“话语哽

咽”“泣不成声”,和丈夫牺牲的现实相符。

4.答案①通过塑造干群形象为时代画像。小说塑造了以吴亮亮、周局长为代表的基层

干部形象,塑造了以王老汉为代表的新时代村民形象,这些形象富有新时代的特性。②通

过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保护耕地等社会背景为时代立传,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③通

过人物思想品质为时代明德。干部不忘初心,廉洁奉公,心系民生,深明大义;群众脱贫后

心怀感恩,真诚质朴,彰显了时代的价值取向。

二、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下面小题。(16分)

六合

刘博文

形意拳,脱枪为拳。

取枪法之精髓,避敌手锋芒,出拳时,无枪在手,枪影纤毫毕见。

哪门子的枪?

人说,此枪法源自北宋年间抗辽名将杨业,胡枫却不乐意听,逢此说法他必然还嘴。

嘴上常年挂着句,你懂个甚枪!

他说得起这话,东三省内,没有人比胡枫更懂枪,老郭除外。

胡枫爱枪,往东北军应征报到时,不足一丈高的身板上背负起半杆吊着红缨穗的短

枪。

比长枪短,较短枪又长些许。

实属稀奇。

奉天城外营帐前,正训练新兵的陆军讲武堂教官老郭听见声声议论起了心思,细眯

眯的小眼现出金光。

左手下意识捏住下颌八字胡。

好枪,好枪。

当然是好枪!

多少年没见过子母鸳鸯枪的教官忍不住上手触摸,却被胡枫一个转身,推出三丈外。

顿下身形,小眼睛教官目不斜视,左手仍托在八字胡上。

丝毫没见胡枫的怪。

脱枪为拳,习此拳者,须得倚仗长枪的力量,撇出后化为己用,同讲武堂战术、郭教官

的带兵理念相同。

吸收兵士之长,为己之用。

适逢乱世,各路军阀割据,占地为王,习武之人也难保自身,一杆长枪迫不得已,请工

匠淬炼浇铸为两段,一分为二,枪头不过两。

起个新名字,子母鸳鸯枪。

身负子母鸳鸯枪的胡枫,起先没打算到关外,滴水成冰的地方,耍起铁枪不得作冷?

中原腹地才是好汉子该待的地方,否则一身武艺岂不为空学?

京西火车站做过两年铁路工,现实的情况大山般压在面前,越来越乱的世道,愈发盲

从的内心,叫人看不见光明之所在。

唯有铁枪在身,方能得少许安宁。

而枪炮声声入耳,胡枫听闻道上的朋友说,中原混战,关外反而落得一片清净。

便由北平出关,来到关外,如今世人嘴里的东三省。

若无以上种种,胡枫相信,自己也不会同远在千里外的讲武堂郭教官成为莫逆之交。

你练形意拳多久?

可知形无形,意无意,无意之中出情意。

入讲武堂后,郭松龄常与其探讨武学大义,像是看穿胡枫心中困顿的疑惑,郭松龄笑

道,你就喊我老郭吧,咱武林中人不在乎这些俗世条框。

一来二去,胡枫方才晓得,郭松龄为唐代名将郭子仪后人,祖籍山西太原。

独在异乡为异客,俩人打相识相知的那刻起,便心照不宣地将独字替换为同。

身似弹簧形若炮,形意一拳崩死人。

寒来暑往,胡枫升为副将,二人平日相互习练,苦心钻研兵书拳法,关内的炮火依旧

如胡枫来时模样,较之以前最大不同点在于,日本人插足进来

横切一刀。

1925年,夹竹桃开过的烂漫时节,东北的天起风了,晴一阵雪一阵,已为莫逆的二人

于讲武堂内,收到老帅张作霖入关参与内战的条令,俩人早预想到有此一幕。

秦王扫六合。

更况乎东北王张作霖,细数起来,历朝历代封侯者心中都流淌着征战天下的宏愿。

天下一统美好,杀伐却残酷。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形意拳讲究脱枪为拳,再过两年,兄弟我也脱下这身戎装,寻一夹竹桃花烂漫处,过

几天无虑的快活日子。

他不反对征战,只单反对在日军横插一道时征战,所谓攘外必先安内。

实为一派胡言!胡枫出拳擂上营帐,帐外北风卷地。

无国哪来家,愿与我一道举旗否?

愿!

杯盏应声落地。

摔过碗,便是过命的兄弟,飞雪落于讲武堂营帐外,一场变故跟随漫天皑皑白雪降

临。

时近初冬,兵士心中无不蒙上层层霜雪,较之霜雪更甚。

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奉军的魂儿在张家人身上,老帅命少帅出征,复电联日本人,结

合日本人中坚力量,一张算盘敲得精明利落,郭松龄翻盘的气焰被彻底打灭。

一场数年不遇的飞雪,幻化成败军之将口中轻描淡写的词语,流年不利。

郭松龄兵败雪夜,副将胡枫失踪,东北依旧是张家人的天下。

而日本人,亦未料到老帅张作霖的反口,之前私下递交承诺的协议,通通翻脸不认

账。

日本人可不似脱枪为拳的形意拳那么应手,一旦沾上便难脱干系。以其之力为我用,

扫荡六合。

张作霖的想法实在狂妄且天真。

1928年6月4日,拒不签字的张作霖,乘坐由北京返回奉天的专列,列车行驶至皇姑

屯附近的京奉、南满铁路交会处桥洞时,被日本关东军预先埋好的炸弹炸毁注:。

老帅曾经横扫六合的宏愿,亦随着凭空而起的爆炸,灰飞烟灭。

生在死的对立面,说不出口的事更有许多。

毫无疑问,戒备森严的奉系专列,当然混不进日本间谍,埋下炸药的祸根秘而不宣,

是名铁道老工人。

选他做事,日本人看上的便是其寡言少语、心思缜密,以及一拳崩开木板的好身手。

形意一拳崩死人,身后,传来山崩地裂的爆炸塌陷声。

只是,你为何不笑呢?

不单不笑,拿到赏金的杀手反而以红缨穗布掩面,发出阵阵哀号,不顾日本翻译的追

问,朝奉天城外奔去。

号的哪门子丧?

城外,营帐已不复在,六月的夹竹桃树,现出大片烂漫如霞的红光。

(选自《2020年中国微型小说精选》,有删改)

[注]1928年6月4日凌晨,张作霖乘坐的专列经过京奉、南满铁路交叉处的三洞

桥时,被日本关东军预埋炸药炸毁,张作霖被炸成重伤,当日上午9时许,因抢救无效死

亡。当时日本国没有公布凶手。案发皇姑屯站以东,史称皇姑屯事件。

1.(人物形象、情节和艺术技巧)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

一项是(3分)()

A.享肱龄丝毫不见胡枫的怪,并与其探讨武学大义,结为莫逆之交,可见郭松龄是懂枪的,

十分欣赏胡枫及其所练的形意拳。

B.小说多次提及烂漫的夹竹桃,第一次是交代时节,第二次是表明胡枫远离世俗的愿望,

第三次是渲染气氛、丰富文章意蕴。

C.小说全篇没有使用一个引号,而是将引语直接呈现,但哪里是引语,哪里是叙述,依然

一清二楚,体现了独特的叙事风貌。

D.小说综合运用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和神态描写等多种手法,塑造了郭松龄、胡枫、张

作霖和日本翻译等个性鲜明的形象。

2.(关键语句)下列对小说中关键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京西火车站做过两年铁路工”这句话看似闲笔,实则为后文情节的发展埋下伏笔,

暗示预先埋下炸药的人物的身份。

B.“同在异乡为异客”是郭胡二人内心的真实感受,身处异乡,虽与志同道合的朋友结

交,却仍有异地作客的孤独之感。

C.“横切一刀。”四个字单成一段,并保留句号,形式和语意高度一致,对日本人插足内

战的强烈不满情绪,跃然纸上。

D.“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表达了对百姓的深切同情和对执政者的愤慨,与原作作者

张养浩所抒情感基本一致。

3.(人物形象探究)胡枫为什么要为日本人做事,埋下炸药炸死张作霖?这与他先前反对

老帅勾结日军是否矛盾?请结合小说谈谈你的看法。(4分)

4.(艺术构思和体裁特点)本文是《小说年选•传奇小说》栏目中的一篇,请据此简要分

析本文的基本特征。(6分)

二、

1.答案D

2.答案B

3.答案第一问:胡枫为日本人做事并不是为了赏金,而是使老帅横扫六合的宏愿破灭,

让天下百姓免遭无谓的涂炭。

第二问:(示例1)不矛盾。胡枫反对老帅勾结日军源自他的爱国情怀,埋下炸药快意恩仇

是出自其内心的武林侠义,且矛头都指向张作霖,二者并不矛盾。

(示例2)有一定的矛盾。胡枫反对老帅勾结日军源自他的爱国情怀,但其炸死张作霖的做

法在历史进程中形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二者有一定的矛盾。

4.答案①对历史事件、传说见闻进行艺术加工和虚构,情节有夸张成分,既传奇又不特

别离奇;②以通俗化叙事为主要特征,语言浅显、口语化,叙述句多;③继承中国传统英雄

传奇的“侠义”精神,迎合民众心理,具有教育意义。

5年高考

一、(2021新高考1,6—9)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16分)

石门阵

卞之琳

“诸葛孔明摆下了八阵图,叫陆逊那小子,得意洋洋,跨马而来的,只见左一块石头,

右一块石头,石头,石头,石头,直弄得头都昏了。他一看来势不妙,就勒转了马头,横冲直

撞,焦头烂额,逃回了原路。一一这《三国》里的故事,你们还记得吗?”

说到了这里,干咳了一声,木匠王生枝抬起了眼睛,打量了一番列在他面前的许多面

孔。

男人的面孔,女人的面孔,小孩子的面孔。带胡子的有,麻的有,长雀斑的有,带酒窝

的有,一共十来张,在中秋前两天的月光里,有明有暗,可是全一眼不眨,只是点点头,意

思要王木匠尽管讲下去得了。

王木匠手巧。譬如,现在邻近各村常用的由煤油箱改造的水桶子,确是王木匠的发

明。他的手艺不止见长于他的本行。

“对,我正要给你们摆一个和八阵图差不多的石门阵。不过几匀话,一点新闻,石门

阵摆退鬼子兵。”

老王捡去才落到颈脖子上的一片枯枣树叶子,随即干咳了一声.

“来了。”大家一起想。

果然----

“来了!来了,一群鬼子兵!”

王木匠转过头来望望山坡下转进村子里来的白路,仿佛日本兵当真从那边来了,把

听众给吓了一跳。

“他们先在远处山头上向镇上望,用望远镜,看得清清楚楚的。

“那条小街上有人吗?没有。

“那个院子里有人吗?没有。

“那堆树丛背后有人吗?没有。

“八路军走光了。好,那个头儿,吩咐先下去五十个胆子最大的‘皇军’。

“‘开步走!’他们下来了,那五十个鬼子,骑了马。”

“这条镇不是就完了吗?”宋长发很担心地插上了一句。

王木匠没有理他,干咳了一声,接下去:

“赭了马,得意洋洋!瞧,第一个麻子,腰板挺得多直啊。瞧,第二个是八字胡子,第三

个是小耳朵。小耳朵回过头来,看后面跟来的都很威风,就把头昂得高些。

“小耳朵的心是在一家老百姓的闺阁房里。

“八字胡子的心是在一家老百姓的铁柜里。

“麻子的心是在一家老百姓的猪圈里。”

“真不是好东西!”谁的声音?李矮子?因为隔壁李矮子院里的驴忽然叫起来了,仿

佛怕给日本兵抓去呢。

“说话间,不知不觉,已经走进了村子。

“麻子忽然在一家门口勒住了马。八字胡子、小耳朵和后边四十七个人都勒住了马。

满街上鸦雀无声。

“麻子盯住了一家的屋门,不作声。

“小耳朵也盯住了那家的门,不作声。”

“他们看见了什么呀?奇怪。"〃响子插上来一句,仿佛代表了全场听众。

“他们看见了什么呀?奇怪一一后边那四十七个‘皇军’也这样问哪,可是没有出

声。他们不作一声在那边发愣,那五十个‘皇军’。

“他们看见了什么呢?奇怪。

“他们什么也没有看见,只看见门里堵满了石头一一石头门。

“他们索性向前跑,沿街向左向右转了两个弯。

”一路上----

“向左看:石头门。

“向右看:石头门。

“石头门。石头门。石头门。”

“干脆说吧,别那么别扭的!”宋长发老婆着急了,也仿佛代表了全场听众。

“他们的脸都白了。听,四面山头上一片喊杀的声音!打枪的声音!八路吧?看,山头

上那么多人呢,糟了!糟了!”

“好了!好了!"谁的声音?仿佛大家的声音。

“他们勒转了马头,死命踢着马肚皮,向左,向右,转了两个弯。他们就横冲直撞,连

奔带蹿地逃命了。

“逃出了镇口,心里i佻得像马蹄一样急呢。

“麻子还在想:我这一身肥肉不至于喂他们的麦田吧。

“八字胡子还在想:我抢来的钞票不至于被他们捡回去吧。

“小耳朵还在想:我怀里的相片不至于被他们拿去上报吧。”

“老王,你活像钻进了他们的心里了。”李矮子说,意思是两重的,表示不相信,也表

示惊叹他叫人不能不相信。

“胡老三,”王生枝说,把眼睛对准了一个衔着旱烟管的男子,“昨天你也在南教场

听过政治指导员的报告的,你说我可曾说谎。那条镇叫洪子店,在太行山那边。”

“大致还不错,”胡老三说了,“部队在镇东十五里地方,和敌人打了一昼夜。农民

救国会集了五百会员,三个钟头内把全镇上能搬的都搬走了,五百会员就拿起了枪,躲在

围山上等了。不过,老王,门是用砖头堵的。”

“那有什么关系,石头门说起来好听一点。只要不是木头门就行了。木头门烧得开。

上次苏家峪不是给门板都烧光了。洪子店也烧去了许多。可是我老王一年来明白了一个

道理:守住了大门,不用关二门。对,把我们的门板烧掉呢,我们就夜不闭户。”

“那你就少了生意了,人家以后还要你做门板吗?”

大家笑了,同情王生枝。

王生枝在月光里走回家去的时候,倒认真地想起当真到了处处夜不闭户的时代。他

常常想做一张极精致的衣橱,已经设计了多年,总可以有做成的一天了。不过他知道大家

还得先摆多少次真正的石门阵,不是用口,“也得用手”。王木匠看看自己结实的突起了

老茧的掌心,说不出由于哪一种情感,不由得感叹了一下:“我这双手呵!”

延安,1938年秋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用煤油箱改造水桶子,既说明王木匠手巧,也为后文故事情节发展埋下伏笔。

B.王木匠讲故事不乏新意识,他的灵感除了来自“八阵图”,还来自“一点新闻”。

C.石门阵故事取材于政治指导员的报告,“麻子”“小耳朵”等鬼子均确有其人。

D.王木匠因追求手艺完美而无法做出理想中的衣橱,他对着自己的手发出了感叹。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以王木匠重提诸葛亮八阵图故事开头,再写村民们的表情神态,这样,石门阵故事

还未正式展开,王木匠擅长讲故事的形象就已经确立起来了。

B.小说描写村民们的面孔,用“带胡子的有,麻的有……”,而不用“有的带胡子,有的

麻……”,突出了不同面孔最显著的特点。

C.小说调动了许多“声音”来配合王木匠的讲述,如小梅子等人的插话、王木匠的干咳

声,乃至与故事毫不相干的驴叫声,读来令人如临其境。

D.小说讲了一个王木匠讲故事的故事,这种故事套故事的结构颇具匠心,不仅使小说叙

事变得更为复杂,同时也使小说的主题更加多元。

3.王木匠讲石门阵时,多处使用反复手法,这种讲述方法有什么效果?(4分)

4.小说中多次出现的“门”,在不同层面有不同含义,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6分)

1.答案B

2.答案D

3.答案①具有渲染效果,把故事描述得更充分;②具有延宕效果,迟迟不讲下文,引发

听众的好奇与追问。(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

可酌情给分)

4.答案①现实生活中的门是木头门,洪子店村民以码头堵门;②在王木匠的故事加工

中,“砖头门”变成了“石头门”,战斗故事随之变成了传奇的“石门阵”;③王木匠从

现实中明白了“守住了大门,不用关二门”的道理,即只有保卫国门,才能守护家门,才

有实现“夜不闭户”的希望。(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

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二、(2021全国乙,7—9)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15分)

秦琼卖马

谈歌

民国二十二年立秋这天下午,保定城淹没在一片知了的鸣叫声中。一辆人力三轮停

在了古董店艺园斋门前。一个身着灰布大褂的中年汉子下了三轮,提个柳条箱进了店门。

伙计杨三忙迎上来,给汉子让座沏茶。

“我找韩定宝先生。”杨三怔了一下,低声答道:“韩老板已经去世三年了。”汉子

惊了脸,手里的茶碗险些跌落。杨三又道:“现在的老板是杨成岳先生。”汉子呆了片刻,

缓声道:“我想见一见杨老板。”说着取出一张名片。杨三接过看了一眼,惊讶道:“您

就是王超杰先生啊。您稍等。”

王超杰,人称北方铁嗓,专攻老生。平生喜好收藏官窑彩瓷。几年前一场中风,愈后

左腿不利落,便不再登台。

不一刻,一壮年男人出来,拱手道:“王先生,幸会。我是杨成岳。早年曾听过王先生

的大戏,今日竟是有缘在此相见。”王超杰笑笑:“这么说杨老板也是门里人了?”杨成

岳笑道:“不瞒王先生,杨某也曾是票友,只是不敢与王先生坐论其道。一一不知王先生

到保定有何贵干?”王超杰笑道:”有几件古瓷,想让杨先生鉴赏。”便打开柳条箱,取出

一摞盘子,放在桌案上,共是六件。

杨成岳凑近细看,看了半刻,便向王超杰点头微笑。王超杰笑道:“这是我多年前从

一个落魄商家手里收购而来。地道上品,还请杨老板说个价钱。”杨成岳问:“此乃王先

生心爱之物,何故出手呢?”王超杰长叹一声:“生计所迫,还望杨老板成全。”杨成岳点

头笑笑:“本店小本生意,实在不好言价了。还请王先生体谅。”王超杰脸上滑过一丝失

望。杨成岳道:“买卖不成仁义在,先不说价钱,容我再想想。”王超杰起身告辞,杨成岳

却一定留他吃饭。吃过饭,又给王超杰找了一家上等客栈,店钱饭钱都由艺园斋开支。

王超杰到保定的消息很快传开。这一天,名琴师张小武请王超杰和杨成岳吃酒。吃

过几杯酒,话便多了起来。杨成岳道:“王先生,当年听您一出戏可真是不易,一张票要卖

到十五块大洋。”王超杰摆手笑道:“好汉不提当年啊。”张小武笑道:“今日何不乘兴

唱上几段,一饱我二人耳福呢。”王超杰笑道:"二位想听,那我就干唱几句吧。”张小

武忙摆手:“不行不行。取我的胡琴来。”

胡琴响起,王超杰就唱起来:“店主东拉过了黄骡马,不由得秦叔宝珠泪洒下……”

一曲唱罢,杨成岳击掌叫好。“王先生唱得字正腔圆,只是悲凉了些,壮气不足。秦琼秦

叔宝盖世英雄,一时落魄,壮志不减才对。”王超杰笑道:“秦叔宝到了那时,壮志不减也

得减了。毕竟不知道单雄信能够出来啊。”三人都笑了。

说笑了几句,王超杰笑道:”超杰此次来保定不是卖马,而是卖瓷器。只是杨老板不

肯成交啊。”杨成岳沉吟了一下:“王先生一定要卖,就请说一句落底的话吧。”王超杰

笑道:”这几只雍正官窑粉彩过枝碧桃大盘,我当年得来也的确不易。一只盘子五百块大

洋总是值的吧。”杨成岳想了想,笑道:“那好,明天你到我店里去,我们当面钱货两

讫。”

第二天,王超杰带着箱子去了艺园斋。进了店门,见张小丽口杨成岳已经等在那里。

王超杰笑道:“二位摆好功架,是否还要我再唱上一段助兴?”杨成岳击掌大

笑:“正是此意。”王超杰想了想,就说:“今日就唱一段《奇冤报》吧。”胡琴响起,王

超杰唱起:“未曾开言两泪汪,尊一声太爷听端详……”

杨成岳击掌叫好。张小武叹道:“今日真是大大地过了一场瘾。”王超杰笑道:”也

唱过了,就请成岳先生过目吧。”杨成岳让账房取过一箱大洋,笑道:“超杰先生,清点一

下。”王超杰摆手道:“不必不必。”

王超杰告辞。杨成岳和张小武送出门外,直到看不见了,二人才转回店里。杨成岳盯

着那六件瓷盘发呆。

张小武笑道:“成岳,不知道你能赚多少。”杨成岳一笑:“你说呢?”猛一挥手,那

六件瓷盘竟被惮落,摔在地上,碎了。张小武大吃T京:“你……”场成岳道:“请随我

来。”进了里屋,只见货架上有几只盘子。杨成岳叹道:“这才是真的。”张小武结舌

道:“你是说,超杰先生带来的,是废品……”杨成岳道:“正是,那东西顶多值上几吊

钱。我看出王先生心爱此物,不好说破,也只好装痴作呆了。”说罢长叹一声。

张小武皱眉道:“那三千大洋……”杨成岳一笑:“我们听了超杰先生两出戏,也就

值了。钱这东西,生不带来,死不带走,送与王先生,也便是用在了去处。”

张小武默默无语,转身要走。杨成岳喊住他:“小武兄,何不操琴,我今天直是嗓子作

痒了。”张小武怔了一下,就坐下,操起了琴。杨成岳唱起,苍凉的唱段就灌了满店:“一

轮明月照窗前,愁人心中似箭穿……”

门外已经是秋风一片。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超杰说话多是“笑道”,唱的戏词则是“珠泪洒下”“两泪汪"这种细节写出了

他当时的处境与心态。

B.杨成岳当着张小武的面,把重金买到的六件瓷盘惮落地上,这一转折将故事推向高潮,

也使杨成岳形象更为饱满。

C.小说语言比较独特,用语考究,古朴典雅,对话不用日常口语,有种舞台味道,与人物的

身份地位极为相符。

D.小说从立秋这天的知了鸣叫写起,以“门外已经是秋风一片"收尾,借秋意加深来传

达人世的苍凉之感。

2.王超杰为什么选择《秦琼卖马》的唱段,且唱得壮气不足?请简要分析。(6分)

3.买卖瓷盘的过程中,杨成岳的心理发生了哪些变化?请结合作品简要说明。(6分)

二、

1.答案C

2.答案①借唱《秦琼卖马》抒发胸中郁闷之情;②把自己卖瓷器与秦琼卖马类比,希望

有人帮助自己渡过难关;③唱得壮气不足,更真实地表达了他当时的感受。

3.答案①先是无意购买:他看出瓷盘是腰品,并不说破,以“小本生意”为由婉拒。②

然后是有意相帮:表示再想想,留下王超杰并细心安排吃住。③最后决意相助:对戏剧的

热爱、对世道人生的感悟,让他知假买假,慷慨解囊。

三、(2020新高考H,6—9)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18分)

大师(节选)

双雪涛

母亲还在的时候,我就跟着父亲出去下棋,父亲走在前面,我在后面给背着板凳。母

亲常说:儿子,你也不学好,让你妈还活不活?我说:妈,作业也写完了,去看大人玩,算个

什么事儿啊。你好好活着。就背上板凳跟着父亲走。父亲从不邀我,也不撵我,愿意跟着

走就走,不跟着也不等,自己拿起板凳放在自行车后座,骑上车走。只是看了两年,父亲的

棋路还没看懂,大树下,修车摊,西瓜摊,公园里,看父亲下棋,大多是赢,有时也输,一般

都输在最后一盘。终于有一天,我好像明白了一些,回家的路上,下起了雪,我把板凳抱在

怀里,肩膀靠着父亲的后背。我说:爸,最后一盘你那个“仕”支得有毛病。到了家,父亲

拿出象棋,说:咱俩来三盘,不能缓棋,否则不下。那次我输了个痛快,每一盘棋都没有超

过十五分钟,我心中所想好像全被父亲洞悉,而父亲看起来的闲手全都藏着后续的手段,

每个棋子底下好像都藏着一个刺客。父亲说:现在来看,附近的马路棋都赢不了你,但你

还是个臭棋,奇臭无比。今天教你仕的用法。

现在我回想起来,那个夜晚特别长。

从那以后出去,背上了两个板凳。我十一岁的时候,有人从新民来找父亲下棋。那人

坐了两个小时的长途车,到父亲常去的大树底下找他。“黑毛大哥,在新民听过你棋好,

来找你学学。”那人戴着个眼镜,看上去不到三十岁,穿着白色的衬衫,汗把衬衫的领子

浸黄了,用一块手帕不停地擦着汗。

眼镜不是第一个。从各个地方来找父亲下棋的人很多,高矮胖瘦,头发白的黑的,西

装革履,背着蜂螂药上面写着“嶂螂不死,我死”的,什么样子的都有。有的找到棋摊,有

的径直找到家里。找到家里的,父亲推开一条门缝,说:辛苦辛苦,咱外面说。然后换身衣

服出去。一般都是下三盘棋,都是两胜一负,最后一盘输了。有的人下完之后说:知道了,

还差三十年。然后握了握父亲的手走了。有的说:如果那一盘那一步走对了,输的是你,

我们再来。父亲摆摆手说:说好了三盘,不能再下了。不行,对方说,我们来挂点东西。挂,

就是赌。所谓棋手,无论是入流的还是不入流的,都有人愿意挂,小到烟酒,大到房子、金

子和存款,一句话就订了约的有,找个证人签字画押的也有。父亲说:朋友,远道而来别的

话不多说了,我从不在棋上挂东西,你这么说,以后我们也不能再下了,刚才那三盘棋算

你赢,你就去说,赢了黑毛。说完父亲就站起来走。还有的人,下完棋,不走,要拜父亲当

师傅,有的第二天还拎着鱼来,父亲不收,说自己的棋,下可以,教不了人,瞧得起我就当

个朋友,师徒的事儿就说远了。

那天眼镜等到父亲,拿手帕擦着汗,说要下棋,旁边的人渐渐围过。父亲坐在板凳上,

树上的叶子哗啦哗啦地响,他指着自己的脑袋说老了,酒又伤脑子,不下了。那年父亲四

十岁,身上穿着我的校服,胡须长了满脸,比以前更瘦,同时期下岗的人,有的人已经做生

意发达了,他却变成一个每天喝两顿散白酒,在地上捡烟蒂抽的人,话也比过去少多了,

只是终日在棋摊泡着,确实如他所说,半年来只是坐在板凳上看,不怎么出声,更不下场

下棋。

眼镜松开一个纽扣说:我扔下学生,坐了两小时汽车,又走了不少路,打听了不少人,

可是你不下了。父亲说:是,脑袋坏了,下也没什么用。眼镜用手帕擦着汗,看着围着的人,

笑了笑,说:如果新民有人能和我下,我不会来的。父亲想了想,指着我说:朋友,如果你觉

得白来了的话,可以和他下。眼镜看了看我,说:你儿子?父亲说:是.眼镜在眼镜后面眨

了眨眼,说:你什么意思?父亲说:他的棋是我教的,你可以看看路子,没别的意思,现在回

去也行,我不下了。脑子坏了。眼景又看了看我,用手摸了摸我的脑袋说:你几岁了?我说:

十一。他说:你的棋是你爸教的?我说:教过一次,教过仕的用法。大伙儿笑了。眼镜也笑

了,说:行嘲,我让你一匹马吧。我说:别了,平下吧,才算有输赢。大伙儿又笑了。眼镜蹲

下,我把板凳拉过去,把棋子摆上。到了残局,我一车领双兵,他马炮单兵缺仕象,被我三

车闹仕赢了。眼镜站起来,从兜里掏出一支钢笔放在我手上,说:收着吧,自己买点钢笔水,

可以记点东西。父亲说:钢笔你拿回去,他有笔。我们下棋是下棋。眼镜看了看父亲,把

钢笔重新放进兜里,走了。

回家的路上,我在后座上想着那支钢笔,问:爸,你真不下了?父亲说:不下了,说过的

话当然是真的。又说,你这棋啊,走得太软,应该速胜,不过这样也没什么不好。在学校不

要下樵能分得开吗?我说:能,是个玩嘛。父亲没说话,继续骑车了。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开头母子之间的对话,间接表明父母的关系已因父亲痴迷于下棋而变得紧张。

B.父亲下棋多在街头,这表现出一个民间高手始终得不到正式认可的郁郁不得志。

C.“我”拒绝“眼镜”让马,表现的是孩子下棋时的心理,既充满自信,又在意输赢。

D.“眼镜”是个温和友善的人,又是个和父亲一样的棋痴,他们相互理解彼此尊重。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写回忆父亲教“我”用仕的“那个夜晚特别长”,表述虽然平淡,却写出了

“我”的心理感觉,以及对父子雪夜论棋那一场景深深的怀念。

B.本文在“眼镜不是第一个”话头之后,插入一段下棋人众生相的描写,烘托了父亲的

“大师”形象,为下文“眼镜”与父亲对弈的高潮做了铺垫。

C.父亲评价儿子的棋“走得太软”,但又说这样也好,看似不无矛盾的态度中,包含着父

亲对儿子下棋之道及处世之道的指点。

D.本文的叙述整体而言沉静克制,偶尔出现的幽默语句,不仅生动有趣,而且写出了追忆

中的少年时光那不乏温情轻松的一面。

3.本文多次提到“板凳”,这是富有意味的细节。请分析这里“板凳”的用意。(6分)

4.父亲说“我们下棋是下棋”,怎样理解这句话?请结合全文具体分析。(6分)

三、

1.答案B

2.答案B

3.答案①板凳作为普通家常用品,与父亲形象、身份及街头下棋场景相符,写出了日常

生活气息,凸显了父亲亲和、自然、淡泊、随性的个性特征;②“我”背着板凳跟父亲去

下棋的情形,既是儿子又像徒弟,包含着“我”对父亲又敬又爱的情感;③雪夜学棋之后

背着两个板凳出去,暗示着“我”正式成为一个真正的棋手,也暗示“我”在棋艺方面

得到了父亲认可,为后续父亲让“我”和“眼镜”对弈做好了铺垫.

4.答案①父亲追求下棋的纯粹性,决不拿棋艺换取世俗利益,这既关乎下棋之道,又关

乎做人之道;②父亲这话既是说给“眼镜”听,以拒绝对方馈赠,也是说给儿子听,有言

传身教、教导“我”为人处世之道的意味。

四、(2020课标全国1,7—9)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15分)

越野滑雪

[美]海明威

缆车又颠了一下,停了。尼克正在行李车厢里给滑雪板上蜡,把靴尖塞进滑雪板上的

铁夹,牢牢扣上夹子。他从车厢边缘跳下,落脚在硬邦邦的冰壳上,来一个弹跳旋转,蹲下

身子,把滑雪杖拖在背后,一溜烟滑下山坡。

乔治在下面的雪坡上一落一起,再一落就不见了人影。尼克顺着陡起陡伏的山坡滑

下去时,那股冲势加上猛然下滑的劲儿把他弄得浑然忘却一切,只觉得身子里有一股飞

翔、下坠的奇妙感。他挺起身,稍稍来个上滑姿势,一下子又往下滑,往下滑,冲下最后一

个陡峭的长坡,越滑越快,越滑越快,雪坡似乎在他脚下消失了。身子下蹲得几乎倒坐在

滑雪板上,尽量把重心放低,只见飞雪犹如沙暴,他知道速度太快了。但他稳住了。随即

一搭被风刮进坑里的软雪把他绊倒,滑雪板一阵磕磕绊绊,他接连翻了几个筋斗,然后停

住,两腿交叉,滑雪板朝天翘起,鼻子耳朵里满是雪。

乔治站在坡下稍远的地方,正噂嚼啪啪地拍掉风衣上的雪。

“你的姿势真美妙,尼克,”他大声叫道,"那搭烂糟糟的雪真该死。把我也绊了一

跤。”

“在峡谷滑雪什么滋味儿?”尼克挣扎着站起来。

“你得靠左滑。因为谷底有堵栅栏,所以飞速冲下去后得来个大旋身。”

“等一会儿我们一起去滑。”

“不,你先去。我想看你滑下峡谷。”

尼克赶过乔治。他的滑雪板开始有点打滑,随后一下子猛冲下去。他坚持靠左滑,末

了,在冲向栅栏时,紧紧并拢双膝,像拧紧螺旋似的旋转身子,把滑雪板向右来个急转弯,

扬起滚滚白雪,然后慢慢减速,跟铁丝栅栏平行地站住了。

他抬头看看山上。乔治正屈起双膝滑下山来;两支滑雪杖像虫子的细腿用PW荡着,杖

尖触到地面,掀起阵阵白雪,最后,他一腿下跪,一腿拖随,整个身子来个漂亮的右转弯,

蹲着滑行,双腿一前一后,飞快移动,身子探出,防止旋转,两支滑雪杖像两个光点,把弧

线衬托得更加突出,一切都笼罩在漫天飞舞的白雪中。

尼克用滑雪板把铁丝栅栏最高一股铁丝压下,乔治纵身越过去.他们沿路屈膝滑行,

进入一片松林。路面结着光亮的冰层,被拖运原木的马儿拉的犁弄脏了,染得一搭橙红,

一搭烟黄。两人一直沿着路边那片雪地滑行。大路陡然往下倾斜通往小河,然后笔直上

坡。他们透过林子,看得见一座饱经风吹雨打、屋檐较低的长形房子。走近了,看出窗框

漆成绿色。油漆在剥落。

他们把滑雪板竖靠在客栈墙上,把靴子蹬蹬干净才走进去。

客栈里黑咕隆咚的。有只大盗火炉在屋角亮着火光。天花板很低。屋内两边酒渍斑

斑的暗黑色桌子后面摆着光溜溜的长椅。两个瑞士人坐在炉边,喝着小杯混浊的新酒。

尼克和乔治在炉子另一边靠墙坐下。一个围着蓝围裙的姑娘走过来。

“来瓶西昂酒,”尼克说,“行不行?”

“行啊,”乔治说,“你对酒比我内行。”

姑娘走出去了。

“没一项玩意儿真正比得上滑雪对吧?”尼克说,“你滑了老长一段路,头一回歇

下来的时候就会有这么个感觉。”

“嘿,”乔治说,“真是妙不可言。”

姑娘拿进酒来又出去了,他们听见她在隔壁房里唱歌。

门开了,一帮子从大路那头来的伐木工人走进来,在屋里把靴子上的雪跺掉,身上直

冒水汽。女招待给这帮人送来了三公升新酒,他们分坐两桌,光抽烟,不作声,脱了帽,有

的背靠着墙,有的趴在桌上。屋外,拉运木雪橇的马儿偶尔T卬脖子,铃铛就清脆地叮当

作响。

乔治和尼克都高高兴兴的。他们两人很合得瓶他们知道回去还有一段路程可滑呢。

“你几时得回学校去?”尼克问。

“今晚,”乔治回答,“我得赶十点四十的车。”

“真希望你能留下,我们明天上百合花峰去滑雪。”

“我得上学啊,”乔治说,“哎呀,尼克,难道你不希望我们能就这么在一起闲逛吗?

带上滑雪板,乘上火车,到一个地方滑个痛快,滑好上路,找客栈投宿,再一直越过奥伯兰

山脉,直奔瓦莱州,穿过恩加丁谷地。”

“对,就这样穿过黑森林区。哎呀,都是好地方啊。”

“就是你今年夏天钓鱼的地方吧?”

“是啊。”

他们喝干了剩酒。

尼克双肘撑在桌上,乔治往墙上颓然一靠。

“也许我们再也没机会滑雪了,尼克。”乔治说。

“我们一定得滑,”尼克说,“否则就没意思了。”

“我们要去滑,没错。”乔治说。

“我们一定得滑。”尼克附和说。

“希望我们能就此说定了。”乔治说。

尼克站起身。他把风衣扣紧。他拿起靠墙放着的两支滑雪杖。

“说定了可一点也靠不住。”他说。

他们开了门,走出去。天气很冷。雪结得硬邦邦的。大路一直爬上山坡通到松林里。

(陈良廷译,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中描写滑雪的段落多从尼克的角度来写,要么侧重他本人滑雪时的感受,要么通

过他的眼睛来观看乔治滑雪的姿态,虽多次描写而无雷同之感。

B.小说的多个细节描写突出了客栈的破败和黯淡,与白雪皑皑的山间峡谷形成鲜明对比,

小说氛围由此发生变化,情节也由此发生转折。

C.小说插入了对喝酒的瑞士人、客栈女招待、伐木工人等人物的描写,这符合主人公在

客栈小憩时的观察,也为小说增添了更真切的故事背景。

D.小说主旨与《老人与海》较为接近,都是通过描写人挑战大自然或者投身不甘平庸的

冒险生活,来塑造海明威式的“硬汉”形象。

2.两人在喝完酒离开客栈前有一段一再相约的对话,请结合上下文分析对话者的心理。

(6分)

3.海明威的“冰山”理论将文学作品同冰山类比,他说:“冰山在海面移动很庄严宏伟,

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本小说正是只描写了这露出水面的八分之一。

请据此简要说明本小说的情节安排及其效果。(6分)

四、

1.答案D

2.答案①两人一再相约,表明他们对此有强烈的愿望;②分别之际的一再相约,也表达

出依依不舍的心情;③但已经感觉到这一愿望不会实现,心情有些惘然。

3.答案①小说的情节是两人的越野滑雪及在小客栈的逗留,这只是小说“露出水面的

八分之一”;②通过小说已有的情节安排,可以推测出其背后隐藏着更为丰富的内容,尤

其是两人在滑雪之外的生活;③这种情节安排使小说大量留白,引人遐思。

五、(2020课标全国0,7—9)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15分)

书匠(节选)

葛亮

秋天的时候,我父亲接到了小龙的电话。

小龙说,毛羽,这个老董,差点没把我气死。

父亲问他怎么回事。

他说,馆里昨天开了一个古籍修复的研讨会,请了许多业界有声望的学者。我好心让

老董列席,他竟然和那些权威叫起板来。说起来,还是因为馆里来了本清雍正国子监刊本

《论语》,很稀见。可是书皮烧毁了一多半,给修复带来很大难度。省外的专家,都主张

将整页书皮换掉。没承想老董跟人家轴上了,说什么“不遇良工,宁存故物”,弄得几个

专家都下不了台。其中一个,当时就站起身要走,说,我倒要看看,到哪里找这么个“良

工”。老董也站起来,说,好,给我一个月,我把这书皮补上。不然,我就从馆里走人,永远

离开修书行。你说说看,仪器做了电子配比都没辙。你一个肉眼凡胎,却要跟自己过不去,

还立了军令状。毛羽,再想保他,我怕是有心无力了。

父亲找到老董,说,董哥,你怎么应承我的?

老董不说话,闷着头,不吱声。

父亲说,你回头想想,当年你和夏主任那梁子,是怎么结下的。你能回来不容易,为了

一本书,值得吗?

老董将手中那把乌黑发亮的竹起子,用一块绒布擦了擦,说,值得。

后来,父亲托了丝绸研究所的朋友,在库房里搜寻,找到了一块狷。这块绢的质地和

经纬,都很接近内府绢。但可惜的是,绢是米色的。

老董摸一摸说,毛羽,你是帮了我大忙。剩下的交给我。我把这蓝绢染出来。

父亲说,谈何容易,这染蓝的工艺已经失传了。

老董笑笑,凡蓝五种,皆可为靛。《天工开物》里写着呢,无法、蓼、马、吴、

范”。这造靛的老法子,是师父教会的。我总能将它试出来。

此后很久,没见着老董,听说这蓝染得并不顺利。老董家里,沙发套和桌布、窗帘,都

变成了靛蓝色。这是让老董拿去当了实验品。

中秋后,我照旧去老董家练书法。父亲拎了一笼螃蟹给他家。老董说,毛羽,今天放

个假。我带孩子出去玩玩。

老董穿了一件卡其布的工作服,肩膀上挎了个军挎。父亲笑笑,也没有多问,只是让

我听伯伯的话。

老董就踩着一辆二八型的自行车,带着我,穿过了整个校园。老董踩得不快不慢,中

间经过了夫子庙,停下来,给我买了一串糖葫芦。我问老董,伯伯,我们去哪里啊?

老董说,咱们看秋去。

也不知骑了多久,我们在东郊一处颓败的城墙处停住了。

这里是我所不熟悉的南京。萧瑟、空阔,人烟稀少,但是似乎充满了野趣。沿着水塘,

生着许多高大的树。枝叶生长蔓延,彼此相接,树冠于是像伞一样张开来。我问,这是什

么树?

老董抬着头,也静静地看着,说,橡树。

老董说,这么多年了。这是寿教长的树啊。

老董说,我刚刚到南京的时候,老师傅们就带我到这里来。后来我每年都来有时候

自己来,有时和人结伴。有一次,我和你爷爷一起来。

你爷爷那次带了画架,就支在那里。老董抬起胳膊,指了指一个地方。那里是一人高

的芦苇丛,在微风中摇荡。

你爷爷说,这是个好地方,有难得的风景啊。

他说这个话,已经是三十年前了。

老董的目光,渐渐变得肃穆。他抬起头,喃喃说,老馆长,我带您的后人来了。

我问,伯伯,我们来做什么呢?

老董俯下身,从地上捡起一个东西,放在我手里。那东西浑身毛刺刺的,像个海胆。

老董说,收橡碗啊。

我问,橡碗是什么呢?

老董用大拇指,在手里揉捏一下,说,你瞧,橡树结的橡子,熟透了,就掉到地上,壳也

爆开了。这壳子就是橡碗。

这时候,忽然从树上跳下来个毛茸茸的东西。定睛一看,原来是一只松鼠。它落到了

地上,竟像人一样站起了身,前爪紧紧擒着一颗橡子。看到我们,便慌慌张张地跑远了。

老董说,它也识得宝呢。

我问,橡碗有什么用呢?

老董这才回过神,说,捡回去洗洗干净,在锅里煮到咕嘟响,那汤就是好染料啊。哪朝

哪代的旧书,可都补得赢喽。我们这些人啊,一年也吩中秋,不求分月饼吃螃蟹,就吩橡碗

熟呢。

我听了恍然大悟,说,原来是为了修书啊,那咱们赶快捡吧。

老董到底把那块蓝绢染出来了。据说送去做光谱检测,色温、光泽度与成分配比率,

和古书的原书皮相似度接近百分之九十。也就是说,基本完美地将雍正年间的官刻品复

制了出来。

因为本地一家媒体的报道,老董成了修书界的英雄。图书馆要给老董转正,请他参与

主持修复文澜阁《四库全书》的工作。老董摇摇头,说,不了。还是原来那样吧,挺好。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龙与“我”父亲毛羽的电话,既介绍了本文故事发生的起因,表现了书匠老董的性

格,也为情节的发展做了铺垫。

B.“老董穿了T牛卡其布的工作服,肩膀上挎了个军挎”,“踩着一辆二八型的自行

车”,是老董生活现状、职业习惯的表现。

C.小松鼠跳到地上,“像人一样站起了身,前爪紧紧擒着一颗橡子”,渲染了此处的生机

与野趣,烘托了老董的童心与快乐。

D.“仪器做了电子配比都没辙”,老董却用传统工艺修复了稀见典籍,说明在科技发达

的今天,传统技艺仍有用武之地。

2.本文画线部分表达了老董怎样的心情?请结合本文简要分析。(6分)

3.老董的匠人精神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本文简要分析。(6分)

五、

L答案C

2.答案①多年后面对自己职业起点时的人生感慨;②带老馆长后人重游旧地时,对老

前辈的深切怀念;③遐月碘、世事沧桑的生命感悟。

3.答案①坚持行业规矩。不忘“不遇良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