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统编版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必修中外历史纲要
(上、下)共2册知识点考点复习提纲汇编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知识点考点复习提纲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考古发现,人类最早制造的工具就是石器。原始社会因石器制作技术不同而被分为旧石器时代
和新石器时代。
1.旧石器时代(中华先民出现)
(1)概念:距今约300万年一1万年,以打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
(2)文化遗存:距今约170万年的兀谋人和距今约70万至20万年的北京人。
(3)社会生活:从事渔猎和采集,过着群居生活。元谋人和北京人已经学会用火。
2.新石器时代(中华文明的奠基)
(1)概念:在考古学上是石器时代的最后一个阶段。从距今约1万年前开始,以打磨结合的方法制
作石器的时代,我国原始农业出现,开始饲养家畜,早期先民走向定居。
(2)文化遗存:
①分布特点:文化遗存数量多,且分布广泛,奠定了多元一体的发展基础。
②主要代表:这些文化遗址都出土了精美的玉器,并且出现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
A.距今约7000至5000年前:
黄河中游地区进入仰韶文化时期,典型器物是彩绘陶器,以粟等为主要栽培作物。黄河下游出现
了大汶口文化,私有制。
长江下游有河姆渡文化,居民种植水稻,掌握了养蚕绿丝技术。
B.距今约5000年:
黄河流域进入龙山文化时期,代表器物是黑陶(蛋壳陶)。
辽河上游有红山文化。
长江下游有良渚文化。
第1页共149页
3.社会特征
⑴原始社会分为原始人群、母系氏族社会和父系氏族社会三个阶段。
⑵母系氏族社会:旧石器时代晚期出现,生产力水平低下,共同劳动,成果共享。(3)父系氏族
社会:新石器时代晚期出现,社会贫富分化与不平等开始出现,氏族间联系趋于紧密,形成较大
的部落甚至部落联盟。
二、从部落到国家(中华文明的形成)
1.部落联盟
(1)三皇时代:时代较早,名称众说不一,神话色彩浓重。
(2)五帝时代:
①黄河中上游一带的部落首领黄帝联合另一部落首领炎帝,结成炎黄部落联盟,被后世尊为华
夏始祖。
②禅让制:根据推举和考察,由舜继承尧的地位,这种做法称为“禅让”。
③夏部族的禹因治水有功,接受舜的禅让,成为联盟首领。
2.国家的产生
(1)雏形出现:考古学证明,大约相当于五帝后期的龙山文化时代,阶级阶层分化较明显,有
专家认为其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
(2)夏朝建立:
①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夏朝,河南洛阳偃师发现的二里头遗址,
很有可能是夏文化的遗存。
②世袭制:禹死后,其子启继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⑶夏朝的统治:
①中央:夏王是最高的统治者。设有主管行政、军事、司法和宗教的机构与职官。②地方:除
对夏部族生活的地区实行直接统治外,对其他地方主要通过控制一些部族实行间接统治。
三、商和西周(中华文明的早期发展)
(-)商朝
1.建立:约公元前1600年,商部落首领汤推翻夏朝,建立商朝,都城殷。
2.实证:殷墟遗址出土的甲骨文是商人刻写在龟甲、兽骨上的占卜记录,证实了史书中有关商
朝的历史记载。
3.国家机构:商王是最高统治者,下设尹及各类事务官;实行内外服制的国家管理结构。
4.势力范围:东到大海,西及陇山,南跨江汉,北至燕山。
第2页共149页
(二)西周
1.建立: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经过牧野之战,灭商建周,定都镐京,史称西周。
2.政治统治
(1)制度:实行分封制与宗法制,形成了“天子一诸侯一卿大夫一士”金字塔型的等级结构(注:
分封的对象是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即血缘)。
(2)作用: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政治统治,解决了统治阶级内部在权力和财产分配方面的矛
盾和冲突。
3.西周灭亡
⑴公元前841年,爆发“国人暴动”,周厉王出逃,召公、周公共同执政,史称“共和行政”。
(2)公元前771年,西北游牧民族犬戎攻破镐京,杀死周幽王,西周灭亡。
⑶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
(三)商周时期的社会经济
1.特征:奴隶制社会经济发展并走向繁荣。
2.表现
(1)农业:
①农业是主要生产部门。
②主要使用木、石、骨、蚌等材质的工具,青铜农具极少。
③实行井田制,周天子名义上占有全国土地和臣民,土地不能随意买卖,实质是奴隶主土地国
有制。
(2)手工业:青铜铸造是主要部门,青铜器种类繁多;创造了灿烂的青铜文化
拓展延伸
一、文明和文明的起源:
1.文明:
(1)文明是人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新阶段。
(2)国家是文明社会的概括。
(3)进入文明社会的最根本标志是国家的出现。
2.文明的起源:
(1)文明起源最根本的标志是社会开始出现贵贱、贫富的分化和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
工,出现了脱离劳动、专门从事管理职能的阶层。
(2)剩余产品的积累是文明起源的物质基础,工具的使用是人类和其他动物最大的不同点,
第3页共149页
也是文明起源的历史前提。
二、追溯文明起源的方法:
1.信史时代:以传世文献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考古研究。
2.传说时代:以考古研究为主,辅之以必要的历史传说。
三、中国古代早期国家的特征:
(1)政治:家国同构、神权色彩、血缘政治、尚未集权。
(2)经济:木石生产、青铜鼎盛、土地国有、集体劳作。
(3)文化:象形文字、礼乐文化、祖先崇拜、敬天保民。
四、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
1.多元一体:
(1)新石器时代多元一体的格局初步奠定
①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从“满天星斗”走向“中原核心”;
②满天星斗一一新时期中期,六大文化区系并行不悖;
③中原核心一一新石器晚期,只有中原区系龙山文化维持在较高水平。
(2)战国时期多元一体的格局正式形成
①从商周至战国时期,华夷杂处、华夷交融;
②战国时期,以华夏族为主体的多元一体格局正式形成;
(3)从秦代开始,多元一体的格局被大一统的政治所巩固。
2.源远流长:
(1)超百万年的文化根系(指旧石器文明遗存);
(2)上万年的文明起步(新石器的文明遗存);
(3)五千年的古国(中华文明的形成);
(4)两千年的中华统一实体(秦代以来的大一统局面)。
五、课堂小结:
1个实质:文明起源问题实质上就是国家起源问题。
2个前提:社会意义上人的出现;物质基础。
3个条件:剩余产品积累、社会分工(劳力和劳心)出现、贫富阶层分化。
1项方法:考古研究与传世文献相结合。
5个阶段:
(1)旧石器时代中华先民的出现;
第4页共149页
(2)新石器早期物质基础的奠定;
(3)新石器晚期中华文明的起源;
(4)三皇五帝到夏代中华文明可能出现;
(5)商与西周是中华文明的早期发展。
2个特点:多元一体、源远流长。
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L背景:周平王东迁之后,中国历史进入东周时期,分为春秋、战国两个阶段。
2.表现
(1)“春秋五霸”
春秋时期,齐国、晋国、楚国、吴国与越国等先后建立了霸权,史称“春秋五霸”(春秋五
霸:一般认为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另一种说法
是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
(2)“战国七雄”
①春秋后期到战国前期,晋国的韩、赵、魏三家大夫将晋国瓜分(三家分晋),齐国大夫田氏
也取代了原来的姜姓国君(田氏代齐)。
②经过长期纷争形成了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大国,史称“战国七雄”。
3.结果:周朝传统的政治秩序完全被破坏,各国国君纷纷称王。公元前256年周王室被秦国吞
并,东周灭亡。
4.特征:诸侯纷争,政治秩序动荡;兼并战争,国家由分裂逐渐走向统一。
5.华夏认同
(1)春秋时期,在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中,戎狄蛮夷等民族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
(2)进入战国之后,戎狄蛮夷已经逐渐融入华夏族,华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鲜血液,更加稳定,
分布更为广泛。
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1.经济发展
(1)农业
第5页共149页
①冶铁技术的出现,铁制农具广泛使用,牛耕得到推广,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
②水利灌溉工程纷纷兴建,如都江堰、郑国渠、芍陂等,农业生产率提高。
(2)工商业(农业进步推动社会分工,促进了工商业的繁荣)
①战国时期: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货币流通广泛,涌现出一批中心城市。
②私营工商业主富比王侯。
2.变法运动
(1)背景:兼并战争日趋剧烈。
(2)目的:富国强兵
(3)成果:君主专制中央集权郡县官僚制国家在各国建立。
(4)代表:商鞅变法
①时间:公元前356年。
②内容: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奖励军功,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强制把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
家庭,推动土地私有制发展;“废井田,开阡陌”;实行什伍连坐,互相纠察告发;推行县制,
县的主要官员由君主任免。
③特点: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
④影响: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三、孔子和老子
1.孔子
(1)生平: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生于鲁国破落的贵族家庭。
⑵主张
①核心观念是“仁”,主张统治者顺应民心,爱惜民力,为政以德,通过道德感化来治理国家。
②主张恢复西周等级森严的礼乐制度,同时也承认制度应适时改良。
(3)成就
①以“有教无类”的思想办学,打破了过去贵族阶层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推动了私学的发展。
②整理《诗》《书》《礼》《易》《春秋》等古文献,后来成为儒家的经典,主要思想言论记
载于弟子整理的《论语》之中,对夏、商、西周的文化传承做出了重要贡献。
2.老子
(1)生平: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姓李,名耳,字聃,春秋后期楚国人。
⑵主张
①主张天地万物本原为抽象的“道”,这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史观。
第6页共149页
②包含朴素的辩证法,揭示出事物存在着互相依存、相互转化、对立统一的矛盾;认为物极必
反,柔能克刚。
③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甚至退回到小国寡民的时代。
四、百家争鸣
1.社会背景
(1)社会经济的发展,促使阶级关系出现新变化,旧的贵族等级体系开始瓦解,新兴的士阶层
崛起并受重用。
(2)学在官府的传统被打破,文化知识向民间普及。
(3)各国统治者出于竞争需要,礼贤下士,争相招揽人才,士人周游列国,颇受重用。
2.百家争鸣
(1)内涵:士人从各自代表的阶级阶层集团利益出发,各自提出对政治、社会乃至宇宙万物的
看法,彼此论战辩驳,形成百家争鸣局面,百家争鸣是战国社会大变革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
(2)代表
①儒家:战国代表人物为孟子和荀子。孟子认为人性善,提倡“仁政”,荀子认为人性恶,主
张隆礼重法,他们的学说从不同角度发挥并补充了孔子的思想,为新兴的封建地主阶级提供了
理论基础。
②道家:代表是庄子,崇尚逍遥自由。
③墨家:代表人物是墨子,代表下层平民利益,提倡节俭,主张“兼爱”“非攻”“尚贤”。
④法家:韩非子主张以法为工具管理国家、控制人民,体现了中央集权君主专制的政治思想,
更加适应专制集权的社会趋势。
⑤阴阳家:以邹衍为代表,提出“相生相胜”理论,试图说明事物运动变化规律。
⑶影响
①实质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化在思想领域内的反映。
②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③不仅为新兴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思想理论基础,而且成为后世中华思想
文化的源头活水,影响十分深远。
第3课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初步建立
第7页共149页
一、秦的统一
1.条件
(1)必然性
①长期战乱给社会带来巨大灾难,人民渴望安定统一。
②各地域经济的发展,要求打破政治分裂所带来的阻碍。
⑵可能性
①秦地理位置优越,物质基础雄厚。
②数代秦王励精图治,广纳贤才,吏治较为清明。
③商鞅变法后,秦尊奉法家,奖励耕战,国家日益强盛。
2.过程
⑴公元前230-前221年,秦国采取远交近攻策略,相继灭掉东方六国,建立秦朝,定都咸阳。
⑵征服南方越族地区,加强了对云、贵一带西南夷的控制。
(3)击退了北方游牧民族匈奴的进攻,修筑了万里长城(西起临洪,东至辽东)。
3.巩固
(1)巩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①确立皇帝制度:兼采三皇五帝名号,定名为皇帝,通过具体规定和礼仪突出皇帝的独尊地位,
皇帝对国家事务拥有至高无上的决定权(皇权不可分割、皇权不能转让、皇位世袭)。
②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
三公为主要辅佐大臣:
丞相(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
太尉(管理全国的军务,实际上太尉是虚设的,皇帝掌握最高兵权)
御史大夫(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监察百官)
九卿(奉常、郎中令、卫尉、太仆、廷尉、典客、宗正、治粟内史、少府):分掌具体事务。
③地方:彻底废除分封制,在全国推广郡县制。
A.统一之初,分天下为36郡,大多沿袭统一之前秦国和各诸侯国原来的建制,随着边境的开
发和郡治的调整,总数达到四十余郡。郡的主要长官为郡守、郡尉和监御史,县有县令或县长、
县尉、县丞等。郡、县行政机构的官员由中央任免考核,中央政府直接任命的官员至县而止。
B.县(道)以下设乡、里和亭,有三老、啬夫、游徼等乡官,分别负责管理民众和治安。秦汉时的
基层属吏职权颇重,尚有地方自治的遗风。
C.郡县制废除了旧贵族时代的世袭特权,有利于形成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形式,废除了分封
第8页共149页
制,基本上解除了地方割据势力对中央政权的威胁,既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组成部
分,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2)巩固统一
①统一车轨;
②统一文字:小篆作为通行全国规范化的文字,隶书由于笔画平正、便于书写而逐渐流传;
③统一货币:废除六国形制,统一铸币为圆形方孔钱,称“秦半两”,从根本上改变了长期以
来币制的混乱状态,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国家的统一;
④统一度量衡:避免经济混乱,限定群众如数向国家缴纳赋税,有利于全国范围内商品经济的
发展,确保国家的财政收入;
⑤修建驰道、直道;
⑹颁行法律:以法家化的政治建构,“以法为教,以吏为师",消解贵族政治及其文化传统中
的离心倾向为其施政宗旨;
⑦编制户籍,迁徙六国贵族豪强到关中、巴蜀等地,让中原汉族人在夷蛮之地落户生根,传播
中原先进的技术和文化,以实现对少数民族交流与交融,服务于建设庞大国家的需要,有利于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
®整顿社会风俗等。
4.意义
(1)建立起幅员辽阔的国家,奠定了此后古代中国版图的基本轮廓。
(2)确立的政治制度,被以后的王朝长期沿用,影响深远。
(3)秦的统一顺应了大一统的时代潮流,空前统一的封建国家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
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
(4)有利于民族交融和文化认同(三个条件:经济政治基础、天下一家的观念和代代相承的教
育体系)。
二、秦朝的暴政
1.表现
(1)秦始皇
①大兴土木,建造宫殿、陵墓;求仙访药,巡游、封禅;徭役、兵役繁重;刑法严苛。②接受
李斯的建议,实施“焚书坑儒"(以''或为妖言以乱黔首”罪名将儒生方士坑杀,将非秦国历
史的史书,非博士官所掌握的《诗》、《书》等,全部交给官府焚毁,只有医药、卜筮、
种树之书不在其列。标志着秦王朝在文化政策上由“兼”“融”向专制、禁锢转化,实质是文
第9页共149页
化专制)。
(2)秦二世:残忍昏庸,实行严刑峻法,加重人民负担。
2.结果:阶级矛盾和统治阶层内部矛盾尖锐化,最终爆发了农民起义。
三、秦末农民起义与秦的速亡
1.秦末农民起义
(1)原因
①根本原因:秦朝的暴政激化了阶级矛盾。
②直接原因:法律严酷,逾期处死。
⑵爆发
①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发动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陈胜自立为王,号为''张
楚”,不久战败。
②项羽、刘邦等领导的反秦势力日益壮大。
2.秦的速亡
⑴公元前207年,刘邦军队进占咸阳,秦王子婴投降,秦朝灭亡。
(2)秦朝灭亡之后,刘邦和项羽展开了长达四年的楚汉战争,最终项羽被刘邦打败。
3.秦亡的教训
秦速亡的主要教训在于没有在统一之后尽快调整策略,以适应不同的文化需求。所以,一个王
朝要长治久安,除了对统治思想的正确解读,建立健全的制度,选择英明的领导之外,最重要
的就是要尊重文化的多元性,且能够在尊重多元文化的同时建立一种让全国百姓认同的意识形
态和文化思想。
4.对中国古代政治的影响
(1)儒家独尊地位的确立:鉴于法家学说的负面效应发展到极致,汉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的意
见,把改造后的儒家思想作为王朝的正统思想,正式开启了中国历史上儒学成为学术文化思想
主流的时代。
(2)民本思想的有限回归:秦亡充分展示了人民的力量,使统治者对民众的力量重新加以认
识,促使君主自我调整治民政策,有利于人民的休养生息和王朝的长治久安。
(3)君主权力的适度制约:秦朝灭亡后,后世君主和思想家深刻反思,在承认君权至上的前
提下,如何对君主权力加以适度限制,以防范君权走向极端而失控,以保证君主政治的正常运
行。
(4)民族问题上的羁縻政策:汉代以来,统治阶级总结了秦朝民族政策上极端措施,确定了
第10页共149页
中国历代王朝在民族关系上的羁縻政策,包含了民族地区政治现状的宽容和默认,以及通过分
化实现“以夷制夷”,对于民族间的和解与沟通、地方社会的稳定与发展以及中央集权的加强
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基本概念:
1.民族:经过长期历史发展而形成的具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共同心理素
质的人的共同体。
2.国族:以政治凝结成的新族群,在文化习俗的融合的情况下,国族不可以直接转化成民族概
念。
3.大一统国家:与“早期国家”相比,“大一统国家”相当于中国古代国家的“升级版”,其
“升级”的表现不仅在于版图覆盖范围更大,更在于建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官僚制统治,
政权组织结构更加紧密,管理力度更为强化。
第4课西汉与东汉一大一统国家的巩固
一、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
1.西汉的建立
(1)建立: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
(2)“汉承秦制”:西汉初年的各种制度基本沿袭秦朝。
(3)地方体制一郡县制与分封制并行
①概况:汉高祖先后分封了大批诸侯王,中央直辖的郡只有15个,对中央集权构成严重威胁,
为王朝的统治和稳定埋下了隐患(拥兵自重,尾大不掉)。
②结果:汉景帝在位时,削减诸侯封地,引发了吴楚等7国叛乱,最终被平定。
2.“文景之治”
(1)原因
①吸取秦朝速亡的教训;
②尊奉黄老无为思想,采取“与民休息”政策。
(2)举措:减轻赋税、徭役和刑法;提倡节俭,减少财政支出。
⑶意义:经济得到了明显恢复,社会稳定。
第11页共149页
二、汉武帝时西汉的强盛
1.加强中央集权
(1)政治上
①颁布“推恩令”,成功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使其不再对中央形成威胁。
②加强皇权,削弱丞相权力,设立皇帝直接掌控的中朝(尚书令、侍中、常侍),成为决策机
构,外朝(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为执行机构。
③确立以察举制为代表的新的官吏选拔制度。
④设刺史,负责对辖区内郡级官员及子弟和豪强势力进行巡视监察。
⑤任用酷吏治理地方,严厉打击豪强、游侠等社会势力的不法行为。
⑥实行编户齐民,增加税收。
(2)经济上
①改革币制,将铸币权收归中央(五铢钱)。
②实行盐铁官营,由政府垄断生产和销售。
③推行均输平准,国家插手商业贸易。
④实行算缗告缗,抑制工商业者,征收财产税,增加收入,平抑物价。
(3)思想上
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尊崇儒术(君权神授、天人感应、天人合一、三纲五常、加强集权);朝
廷设立五经博士,中央设太学,建立起中央到地方的教育体系。
2.开拓疆域
(1)北击匈奴,设立河西四郡
①任用卫青、霍去病为将,夺取了阴山以南和河西走廊的大片区域。
②在河西走廊设立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
(2)出使西域,开通丝绸之路:派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道路,大大促进了西
域与中原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
⑶设立军政机构:公元前60年,在乌垒城设置西域都护府。
(4)对东南沿海和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加强治理。
3.影响
①加强皇权,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国家统一,社会稳定;
②有利于促进封建经济的发展;
③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和主流思想;
第12页共149页
④促进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
⑤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
三、东汉的兴衰
1.王莽政权
(1)背景:西汉后期,外戚干政,政治黑暗;土地兼并严重,赋税徭役沉重;沦为奴婢,社会
动荡。
(2)建立:9年,外戚王莽夺取皇位,改国号为新,西汉灭亡。
⑶改制: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但措施不切实际,激化社会矛盾。
(4)灭亡:23年,绿林军击败王莽军队主力,攻入长安,推翻王莽政权。
2.光武中兴
(1)背景:东汉建立:25年,西汉宗室刘秀重建汉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2)措施
①政治
增强尚书台的作用(事归台阁),严控外戚;
裁并郡县,裁减官吏,整顿吏治;
提倡节俭,惩处腐败。
②经济
清查垦田、户口数量;
释放奴婢,禁止残害;
轻徭薄赋,三十税一。
③思想:重视儒学,以“柔道”治天下。
⑶结果:社会经济发展,政局稳定。
3.东汉衰败
(1)社会危机
①东汉中后期,外戚干政、宦官专权,政治腐朽黑暗。
②一些正直官员和士人不满现实,因品评人物,抨击时政,称为“清议”。被诬陷为“党人”,
遭到严厉镇压,史称“党锢之祸”。
③豪强地主势力发展迅速,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尖锐。
⑵黄巾起义
①爆发:184年,张角创立的“太平道”领导黄巾军起义。
第13页共149页
②结果:相继被官军各个击破。
③影响:动摇了东汉王朝的统治基础,军阀割据局面出现,东汉政权名存实亡。
四、两汉的文化
1.史学成就
(1)《史记》:西汉中期司马迁撰写,以本纪、表、书、世家、列传的形式,叙述了上起黄帝、
下至汉武帝年间约三千年的历史,首创了纪传体通史体裁,是一部兼具史学和文学特色的不朽
名著。
(2)《汉书》:东汉中期班固撰写,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2.文学成就
(1)汉赋:介于韵文和散文之间的文体,讲究铺陈排比,辞藻华丽,代表作如司马相如《子虚
赋》、《上林赋》,班固《两都赋》等。
(2)乐府诗:是国家专管音乐的机构乐府采集民歌修改而成的诗,其中很多诗反映了当时社会
的真实情况。
(3)五言诗:民间流行,语言朴实、生动,传播广泛。
3.科技成就
(1)天文学
①天象观测:西汉关于太阳黑子的记录,被世界公认为最早。
②历法:“太初历”,汉武帝时期制定的中国第一部完整的历书,以正月为岁首。
③张衡对月食进行科学解释,发明浑天仪、地动仪。
④天文学著作《周髀算经》成书于公元前1世纪,引用了西周初年勾股定理的特例商高定理。
(2)医学
①成书于战国至西汉的《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医之始祖)。
②东汉时的《神农本草经》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药物学专著。
③东汉张仲景(医圣)《伤寒杂病论》奠定中医治疗学基础
④东汉华佗发明麻沸散,用于外科手术
⑶数学
成书于东汉的《九章算术》在中国数学史乃至世界数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4)造纸术:公元105年,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人称“蔡侯纸”,大大促进了中国和世界文
化的传播和发展
4.思想
第14页共149页
董仲舒将儒学神圣化,确立正统地位。
王充与《论衡》,唯物主义思想家,反对鬼神与厚葬。
5.佛教传入
西汉末年,经中亚传入中国。
东汉在洛阳修建白马寺,佛教传播开来。
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一、三国与西晋
1.三国鼎立的形成
(1)220年,曹丕称帝,定都洛阳,国号魏。
(2)刘备称帝,定都成都,国号汉,史称蜀汉。
(3)孙权称帝,定都建业,国号吴。
2.西晋
(1)建立:266年,司马炎代魏称帝,国号晋,史称西晋。
(2)统一:280年,西晋灭吴,完成统一。
(3)灭亡:316年,西晋被内迁的匈奴灭亡,进入一个比较长的分裂时期。
3.内迁的民族主要包括匈奴、羯、鲜卑、氐、羌等,历史上泛称为“五胡”。
二、东晋与南朝
1.东晋
(1)东晋建立:317年,司马睿在建康重建晋朝,史称东晋。
⑵士族崛起
①士族,又称门第、世族、世家、巨室、门阀等,指世代为官的名门望族。
②门阀政治:魏朝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国家选拔官吏只看家世出身,导致门阀士族垄断
了政府的重要官职。他们又通过大族之间互相联姻,在统治阶级内部构成了一个门阀贵族阶层,
并逐渐形成了一整套的特权制度,即“门阀政治”。A.政治:按门第高低分享特权,世代担任
重要官职。
B.经济:士族占有大量土地和劳动力,建立起自给自足、实力雄厚的庄园经济。C.社会生活:
不与庶族通婚,甚至坐不同席(庶族是指土族以外的一般中小地主,也称寒门)。
第15页共149页
D.文化:崇尚清谈,占据高级文官职位。
③形成原因
A.历史根源:东汉以来的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
B.经济原因:土地兼并严重,经营庄园,渐成割据。
C.政治原因:魏晋政权统治基础是士族,皇帝依赖于士族的支持,九品中正制是土族制度的政
治保障。
④衰落:隋唐废止九品中正制,实行科举制,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
⑹衰落原因
A.士族自身的腐朽,与生俱来的特权导致士族缺乏执掌政权的能力,甚至缺乏生存能力。
B.隋唐科举制的实行动摇了士族的政治基础。
C.均田制和租庸调制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抑制土地兼并的作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士族制度的经
济基础。
D.唐朝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
E.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寒族地主乘机以军功崛起,进一步摧垮了腐朽的土族。
2.南朝
420年,出身低级士族的武将刘裕夺取皇位,改国号宋。
南方先后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王朝,合称南朝。
3.江南开发
(1)原因: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大批流亡南下,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也充实了劳动力资
源。
⑵表现
①农业:南方土地大量开垦,农作物品种增加,产量提高。
②手工业:纺织、矿冶、陶瓷、造船、造纸等行业都有明显进步。
⑶影响
促进了山区的少数民族与汉族相交融;
使南北经济趋向平衡,为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基础。
4.南北对峙
(1)东晋南朝之交,一度将势力范围扩展到黄河南岸附近。
(2)到陈朝,只能保有长江以南,上游又丢掉了四川和荆襄,在南北对峙中处于明显劣势。
三、十六国与北朝
第16页共149页
L十六国
(1)十六国出现:东晋统治南方的时候,北方先后出现了一批割据政权。最主要的有15个,加
上西南地区的成汉,合称“十六国”。
(2)民族融合: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在长期混战中,原有民族布局被打乱,
各族之间彼此频繁接触,差异慢慢缩小。
(3)民族隔阂:4世纪下半叶,氐族建立的前秦统一北方,后来大举进攻东晋,被击败于观水,
强大的前秦政权迅速崩溃。
2,北朝
(1)统一北方:4世纪末,鲜卑拓跋部建立的北魏强大起来,于439年统一北方。
(2)孝文帝改革
①时间:5世纪后期
②内容
A.将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
B.以汉族服饰取代鲜卑服饰,朝中禁鲜卑语•,统一说汉语;
C.改鲜卑姓为汉姓;
D.鼓励与汉族高门士族通婚。
③影响
顺应了北方民族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
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3)政权更替
①6世纪前期,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后又分别被北齐、北周取代,合称北朝。
②北周灭掉北齐,后隋朝取代北周,统一全国。
三氤\十六国北朝
>西晋
魏、蜀、号/东晋南朝
国家建立者都城起止时间被所灭
第17页共149页
魏曹丕洛阳220-266年西晋
三国
蜀刘备成都221-263年魏
吴孙权建业229-280年西晋
西晋司马炎洛阳266-316年匈奴
前赵刘渊平阳304-329年后赵
成汉李雄成都304-349年东晋
刖以张轨姑臧318-376年前秦
后赵石勒襄国319-352年内战
前燕慕容儒邺337-370年前秦
、/--f-r
刖秦苻健长安350-394年西秦
后燕慕容垂中山384-407年北燕
后秦姚一长安384-417年东晋
十六国385-400年
西秦乞伏国仁苑川胡夏
409-431年
后凉吕光姑臧386-403年后秦
南凉秃发乌孤乐都397-414年西秦
北凉沮渠蒙逊张掖397-460年柔然
南燕慕容德广固398-410年东晋
西凉李昌敦煌400-421年北凉
胡夏赫连勃勃统万城407-431年吐谷浑
北燕慕容云龙城407-436年北魏
后晋司马睿317-420年宋
宋刘裕420-479年齐
齐萧道成建康479-502年梁
南朝
梁萧衍502-557年陈
陈陈霸先557-589年隋
北魏拓跋珪洛阳386-534年东魏、西魏
北朝东魏元善见邺534-550年北齐
西魏元宝炬长安535-556年北周
第18页共149页
北齐高洋邺550-577年北周
北周宇文觉长安557-581年隋
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一、隋朝兴亡
L建立:581年,北周外戚杨坚代周称帝,改国号隋,年号开皇,定都长安。
2.统一:589年,隋灭陈,结束了南北长期分裂的局面。
3.建设
(1)兴建仓库
在长安、洛阳两都和地方广设,既包括供应朝廷粮食和物资的仓库,也包括备水旱赈济、遍置
于乡间的义仓,积储丰富(东都:洛阳;西都:长安)。
⑵兴建洛阳城。
(3)开通大运河
以洛阳为中心,北至涿郡,南至余杭,包括永济渠、通济渠、祁沟、江南河四段,对巩固统一、
促进南北经济交流以及运河沿岸城市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4.灭亡
(1)原因
隋炀帝大兴土木,穷奢极欲,三次大举征伐高丽,导致民不聊生,社会矛盾激化。
(2)概况: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
二、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
1.唐朝的建立和统一
(1)建立:618年,李渊在长安称帝,建立唐朝。
(2)统一:派兵消灭各支起义军和割据势力,统一全国。
2.政治统治
(1)唐太宗
①措施:吸取隋亡教训,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戒奢从简;知人善任,虚怀纳谏。②结果:国
家出现了少有的开明政治局面,史称“贞观之治”。
⑵武则天:废唐称帝,改国号为周。当权期间,社会经济持续发展。
(3)唐玄宗
第19页共149页
①措施:选贤任能,改革吏治,发展生产,大兴文治,改革兵制。
②结果:将唐朝统治推向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
3.民族关系
(D与突厥(战争、设置机构)
①贞观初年,唐军反击东突厥,击败并俘获东突厥颉利可汗,东突厥汗国灭亡。②草原各族共
同尊奉唐太宗为“天可汗”。
③唐高宗联合回纥灭亡西突厥。
④设机构:唐太宗设置安西都护府,武则天北庭都护府,统辖天山南北。
⑤8世纪中叶,安置在北方的突厥反叛唐朝被回纥所灭,突厥从此退出历史舞台。
⑵与回纥、靴鞫(册封)
唐玄宗封回纥首领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
靴鞫族粟末部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
(3)与吐蕃(和亲会盟)
①把文成公主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促进了汉藏的友好关系和经济文化交流。
②9世纪中期,吐蕃与唐会盟,民族纷争基本停止。
4.辽阔疆域
(1)表现:东到大海,西达咸海,东北至外兴安岭、库页岛一带,南及南海,疆域空前辽阔。
南海诸岛及相关领域纳入中国的版图。
(2)原因:除了中央封建王朝的强大和开明外,周边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对祖国边疆的开发
做出了积极贡献。
三、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和五代十国
1.安史之乱
(1)原因
①政治腐败:唐玄宗统治后期,沉于享乐,怠于政事。
②边疆危机:在边境重地增置军镇,加强边防,伴随军镇长官节度使兵力的扩大,国家出现外
重内轻的局面。
(2)过程:755年,身兼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趁机在范阳起兵,发动叛乱,历时八年,后被唐
平定。
⑶影响
①许多将领拥兵自重,独立性强,中央集权被削弱。
第20页共149页
②边防空虚,唐朝由盛转衰。
③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严重削弱了唐朝的统治力量。
2.黄巢起义
(1)背景:唐朝后期,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进一步削弱了唐朝的统治。
⑵概况:875年爆发,横扫大半个中国,一度攻占长安。
⑶影响:沉重打击了唐朝的统治。
3.五代十国
(1)唐朝灭亡:907年,朱温废唐称帝,国号梁,史称后梁。
(2)五代:指黄河流域先后出现的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政权。
⑶十国:指南方各地先后出现的吴越、南唐等9个政权和山西的北汉。
国家建立者都城起止时间灭亡
隋杨坚长安581-618年唐
唐李渊长安618-907年后梁
后梁朱温开封907-923年后唐
后唐李存勖洛阳923-936年后晋
五代后晋石敬珊洛阳、开封936-947年后汉
后汉刘知远开封947-951年后周
后周郭威开封951-960年北宋
南吴杨行密广陵、金陵902-937年禅让
前蜀王建成都907-925年后唐
南楚马殷潭^,卜|907-951年南唐
荆南高季兴江陵907-963年北宋
吴越钱镂钱塘907-978年北宋
十国
闵国王审知长乐府、建州909-945年南唐
南汉刘龚兴王府917-971年北宋
后蜀孟知祥成都934-966年北宋
南唐李昇江宁府937-975年北宋
北汉刘旻晋阳951-979年北宋
第21页共149页
第7课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一、选官制度
1.九品中正制
(1)创立:曹魏。
(2)内容:中央委任中正官为各地人才评定等级为九等,依此授以相应的官职。
(3)特点:初创时重视家世、道德和才能并重演变为西晋时主要看重家世。
(4)作用:初行时期将评品人物之权收归中央,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后期逐渐成为维护士族
特权的工具,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是门阀士族形成的重要标志之一。
2.科举制
⑴创立
①隋朝建立后,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
②隋炀帝时,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度形成。
⑵发展
①唐太宗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为主。
②武则天扩大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了武举和殿试。
③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
⑶影响
①不拘一格地选用人才,扩大了统治基础,加速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性。
②把读书、考试和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③把选官权从世家大族手中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
④有利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有利于提升社会文化水。
⑤后被西方国家借鉴,发展为现代文官制度。
二、中枢政务机构
1.历程
(1)魏晋南北朝时期,尚书台改称尚书省,与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三省,共同辅助决策,行使
权力。
第22页共149页
(2)隋文帝时,中央正式确立了三省六部制。
⑶唐太宗时,给品位较低的官员以宰相名号,扩大任用宰相的范围。
宰相议事的地方叫政事堂,后改为中书门下。
2.职能
中书省负责草拟皇帝的诏令;
门下省负责审核诏令;
尚书省负责执行,下设六部,分工处理各项具体政务。
三省长官共议国事,执宰相之职。
3.意义
(1)职权分工明确,又彼此制约,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
⑵相权被分割,避免了权臣专权,加强了皇权。
⑶是中国政治制度的重大变革,对此后历朝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赋税制度
L魏晋:实行租调制,按户征收粮食(租)和绢帛(调)。
2.北魏
孝文帝改革时,颁布均田令,受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成年男子负担一定的徭役。
3.唐初:租庸调制
(1)内容
①赋税征收对象为21-59岁成年男子。
②除租、调外,男子不服徭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称为庸。
⑵影响:以庸代役保证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政府的赋税收入也有了保障。
4.唐中后期:两税法
⑴背景:天宝年间,土地买卖和兼并之风盛行,政府直接支配土地减少,均田制无法推行,
政府财政收入锐降。
(2)实施: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的建议,实行两税法。
(3)内容
①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②一年分为
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
(4)影响
第23页共149页
①两税法简化税收名目,有利于减轻人民的负担,缓和社会矛盾。
②两税法扩大收税对象,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
③两税法“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有利
于改变贫富不均的现象。
④由“舍地税人”到“舍人税地”方向发展,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⑤两税法以货币为主要征税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第8课三国至隋唐五代的文化
一、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L儒学
(1)汉代:汉武帝时期,儒学独尊地位确立后,在统治者的大力提倡下呈现繁盛之势。
(2)魏晋南北朝:开始吸收佛教和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
(3)隋朝儒学家提出儒、佛、道“三教合归儒”,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
理论。
(4)唐代:儒学复兴
①原因: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佛教和道教的挑战。
②时间:唐朝中期。
③内容:用儒家的天命论和封建纲常来反对佛教的观点,巩固儒学主流思想的统治地位。
2.道教
(1)兴起:东汉末,是中国本土宗教。
⑵发展
①魏晋南北朝:在民间广为传播,主张“贵儒”和“尊道”。
②唐朝:奉行三教并行政策,奉老子为祖先,道教最受尊崇。
3.佛教
(1)传入:西汉末年。汉明帝于洛阳修建白马寺。
⑵发展
①魏晋南北朝时期:吸收佛、道的思想,渐趋中国本土化。
②武则天时期:在社会上有很大发展,形成不同宗派。其中禅宗修行比较简便,易于传播对后
第24页共149页
世影响最大。
(3)曲折:反佛斗争
①原因:佛教盛行,广修寺庙,影响到政府的财政收入。
②概况:南朝的范缜是反佛最杰出的代表,北魏、北周及唐朝等统治者几度灭佛。③结果:佛
教文化遭受损失,但并未从根本上遏制佛教的发展。
二、文学艺术
1.文学
(1)魏晋南北朝时期:从东汉末年开始,出现了以曹操父子为代表的建安文学、东晋陶渊明的
田园诗、南朝骈文、南北朝民歌等风格各异的文学形式。
(2)唐代:是中国文学发展的高峰,李白、杜甫代表了唐诗的最高成就,分别被誉为“诗仙”
和“诗圣”。
2.艺术
类别成就
东晋王羲之被尊为“书圣”,代表作《兰亭集序》
书法
欧阳询的欧体、颜真卿的颜体、柳公权的柳体、赵孟^的赵体
东晋顾恺之提出“以形写神”,代表作《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
绘画
唐代阎立本,代表作《步辇图》,吴道子,被尊为“画圣”
雕塑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甘肃敦煌莫高窟
三、科技
1.魏晋南北朝
(1)数学:南朝祖冲之精确地算出圆周率。
⑵农学:北朝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
(3)地图学:西晋地图学家裴秀绘制《禹贡地域图》,提出绘制地图的方法。
(4)地理:北魏郦道元,《水经注》,综合性的地理著作。
2.隋唐
(1)建筑:隋朝工匠李春设计建造赵州桥,是现存世界上最古老的石拱桥。
(2)科技
①印刷术:唐朝已有了雕版印刷的佛经、日历和书籍。
第25页共149页
②火药
唐中期的书籍记载了火药的配方;
唐末,火药开始用于战争,火箭是最早的火药武器。
(3)天文:唐朝僧一行测算出地球子午线长度。
(4)医学
药王孙思邈完成医学名著《千金方》;
唐高宗时编修的《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
四、中外文化交流
1.佛教
(1)从东汉中期到北朝,陆续有中亚、天竺的高僧来华,将大批佛经翻译成汉文。
(2)东晋法显从长安出发,经西域至天竺,收集了大批梵文经典。
(3)唐朝高僧玄奘在贞观初年西行天竺取经。伴随佛教东传而来的西域、印度文化,在很多方
面对中国产生深远的影响。
(4)唐朝高僧鉴真曾六次东渡日本传授佛法,日本空海来长安求法,回国时带走了许多佛经和
诗文集。
2.其他
(1)唐都长安聚集了许多国家和地区的使节、商人、侨民,成为当时的国际大都会。
(2)新罗、日本向唐朝派遣了许多使节和留学生,有的留学生还在唐朝考中进士。
(3)唐朝后期,不少经海路来华的西亚商人在广州、泉州等港口城市定居。
(4)丝绸之路得以发展(条件):
政治:隋唐时期,国家安定统一和军事力量强大提供安全保证。
经济:唐朝生产工具进步,农牧业高度繁荣为贸易发展创造条件。
管理:唐朝设置专门管理周边民族关系的机构,如鸿胪寺、互市监和市舶使。
思想:唐朝形成了“兼容并包”的文化特征,有利于文明之间交流。
交通:便利的交通工具及国家的配套设施,为经济交流提供保障。
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一、宋初专制集权的加强
第26页共149页
1.背景
(1)960年,后周禁军统帅赵匡胤发动兵变夺取帝位,建立宋朝,定都东京,史称北宋。到979
年,北宋相继灭掉南方的几个割据政权和北方的北汉,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2)统治者鉴于唐后期以来军阀割据、政局动荡的历史教训。
2.目的:强化中央集权,维护政权稳定。
3.措施
(1)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①行政:中央派文官出任地方各州的长官知州,节度使逐渐变为虚衔。
②财政:设诸路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保证各州赋税绝大部分上缴朝廷。
③军政: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拱卫京师,镇守地方,定期更换驻地。
⑵分散机构权力。
①由枢密院专掌军政,三司专掌财政,与宰相分权,并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
②枢密院与禁军管理机构“三衙”分权,前者有调兵权但不统兵,后者统兵但无权调兵。
③设立四个平行的路级机构,合称“四监司”,从不同方面对各州进行监控。
④州一级增设通判,与知州共同签署文书,彼此制约。
(3)为抑制武将势力膨胀,实行崇文抑武的方针
①罢免宿将兵权,用文官担任枢密院长官。
②提倡文治,扩大科举规模,抬高文官和士人的地位,形成文官政治。
4.影响
(1)积极:有效地预防了内部动乱,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强化了专制集权。
⑵消极:制度过于僵化,权力分割过细,影响了行政效率,助长了因循守旧的政治风气。
二、边疆压力与财政危机
1.边疆压力
(1)宋辽关系
①北宋建立前,契丹族建立的辽朝在北方草原崛起,占领了燕云十六州,对中原形成严重威胁。
②北宋统一后,两次发起夺回燕云十六州的北伐,均告惨败。
③辽军大举南下,逼迫北宋签订协议(澧渊之盟)
维持已有边界,辽宋皇帝以兄弟相称。北宋每年送给辽一笔钱物,称为“岁币”。
通过这项协议,北宋勉强获得了北部边防的安定。
⑵宋夏关系
第27页共149页
①北宋与西北党项族新建立的西夏发生战争,屡战屡败。
②双方最终达成和议(庆历和议)
西夏保持帝号,同时向北宋称臣,北宋每年送给西夏钱物,称为“岁赐”。
2.财政危机
(1)原因
①在边疆战事中频吃败仗,却供养了一支空前庞大的军队,导致军费直线上升。
②政府机构设置重叠,官僚子弟入仕过滥,官僚队伍不断膨胀。
(2)表现:养兵和养官成为朝廷的沉重负担,财政状况日益恶化。
三、王安石变法
L背景
(1)北宋政治风气因循保守,行政效率低下。
(2)宋仁宗时,范仲淹发起庆历新政。
①宗旨:整顿官僚机构。
②结果:明显触犯了官僚集团的既得利益,很快失败。
2.开始: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
3.基本原则:加强国家对农业、军事等领域的管理和控制,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
4.措施
(1)富国:通过向农民提供农业贷款、拨巨资从事商业经营等手段,力图在调控经济的同时开
辟财源。
(2)强兵:对农民进行编制管理和军事训练,逐渐恢复征兵制,取代募兵制。
项目
措施内容作用
领域
青黄不接时,政府贷款或谷限制高利贷对农民的剥
青苗法
物给农民,收获后还本付息削,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农田水利法鼓励垦荒和兴修水利保证灌溉,防洪抗灾
经济
募役(免役)
纳钱代役增加政府财政的收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度消防安全评估与咨询服务合同
- 净水机租赁合同完整版
- 2024年度研发项目技术咨询和服务合同2篇
- 2024年度防腐涂料供应与施工合同
- 2024年度技术开发合同:合作双方的权利与义务3篇
- 班组安全建设课件
- 2024版特许经营合同样本(全新)2篇
- 2024版水泥购销合同(个人用户版)2篇
- 2024年度二手塔吊买卖合同的信息技术支持合同
-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十单元实验活动6酸、碱的化学性质分层作业课件
- 国家开放大学《Web开发基础》形考任务实验1-5参考答案
- 水利安全生产风险防控“六项机制”右江模式经验分享
- 2023-2024学年教科版三年级上学期科学期中检测试卷(含答案)
- 钻井作业指导书
- 供应链管理:高成本、高库存、重资产的解决方案 第2版
- CRPS电源设计向导 CRPS Design Guide r-2017
- 2023年上海国际集团有限公司校园招聘笔试题库及答案解析
- 软件测试_测试用例实例(含:功能测试用例、性能测试用例、兼容性测试用例)
- 外贸委托付款协议书模板(中英文版)
- 《园林植物景观设计》期末试卷试题A卷
- 血常规指标与临床意义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