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传统社会的基本特质及其演化
参考文献*钱穆:“再论中国社会演变”(《国史新论》,三联书店,2001)*秦晖:“封建社会的关中模式”(杨念群编《空间•记忆•社会转型》,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费孝通:“三论双轨政治”、“基层行政的僵化”(《乡土重建》,《费孝通文集》第四卷,群言出版社,1999)*孙立平:“改革前后中国国家、民间统治精英及民众间互动关系的演变”(该文第一大节)/newcc/browwenzhang.php?articleid=1441*黄宗智:“中国史中的悖论现象与当前的规范认识危机”/newcc/browwenzhang.php?articleid=964罗志田:“失去重心的近代中国:清末民初思想权势与社会权势的转移及其互动关系(《权势转移——近代中国的思想、社会与学术》,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费孝通:“差序格局”/xiangtuzhongguo1-6.htm李沛良:“论中国式社会学研究的关联概念与命题”(《东亚社会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甘阳:“《江村经济》再认识”/gy6.htm黄仁宇:《万历十五年》,中华书局,1982/book/list_view.php?bkid=627孔飞力:《叫魂》,上海三联书店,1999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江苏人民出版社,1994第一节封建社会我们今天已经习惯便捷地以“封建社会”的模式解释中国近两千年的历史,以“封建”指称我们文化传统的基本性质,也常常不假思索地使用“封建专制”、“封建大一统”这样自相矛盾的语词。中国的“封建”制度盛于周代,至秦帝国建立时“封建”即已废除,而改行中央集权的“郡县”。西方历史上的feudalism并非中国的封建。西方的封建主义,参看黄春高文章;中国的封建,参看钱穆。两者的共同点是贵族与平民之分,但这并非封建的主要特征。第一节封建社会中西的根本不同之点是在于政治制度与社会形态。具体表现:首先,西方封建是自下而上形成的,是由统一罗马帝国崩溃而起,各自寻求保护者而成;中国封建是自上而下形成的,向外扩展,西周武王和周公东征消灭殷王室的统治权后分封各地。一是防止殷朝的反动,一是抵御游牧民族的侵扰。其次,西方是庄园主或土豪,经济上的;而中国是地方的政治领袖。再次,西方自封建社会解体而建立起来的中央集权的民族国家,与在社会上发展起来的资本主义经济密切配合,很快步入一个工业化和列国争强的时代;也就是说,西方从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之间的过渡期很短,甚至可以说是紧密衔接的。而中国则不然,自严格意义上的封建社会解体,秦汉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国家以来,却经过了漫长的、独立的发展和演变,直到被西方列强敲开国门,才不得不蹒跚地走上现代化之路。而对这两者之间的漫长的两千多年的中国社会,我们实际上很难说它仅仅是一个过渡期的社会,或者笼统地以舶来的“封建社会”称呼它,这样未免太受西方文化类型的影响,单纯从西方社会的划分来观察中国社会。若从中国自己的历史特点观察,这漫长的两千多年实际上是自成一个体系,自成一个社会,自有其进退和动力,所谓“长期停滞”和超稳定,所谓“不见社会变革和进步”都是在某种程度上说以西方为中心的“现代化观点”。第一节封建社会到底如何来认识传统中国社会?1932~1933年期间,关于中国社会史问题的论战。论战的问题主要有三:①什么是“亚细亚生产方式”?中国是否经历过这样的阶段?②中国历史上有无奴隶社会?③中国封建社会的特点及其发生、发展和没落的过程问题。其实质是:中国历史的发展是否与人类(西方)一般的历史发展规律基本相同,马克思主义是否适用于中国。封建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关于广义,陶希圣等新生命派认为中国传统社会是封建制度崩溃而封建势力尚存的社会。批判租佃制神话。因为秦汉以后的社会被称为封建社会,是基于庸俗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经济观。从经济关系入手将租佃制确定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核心结构,认为围绕租佃关系而形成的经济制度,是政治和社会结构的核心。但单纯将经济关系,特别是以土地所有制问题作为分析中国传统社会的入口,忽视了实际上属于公法而非私法范畴的封建所有权特性。封建社会中围绕土地而展开的阶级关系,主要是一种超经济的剥削。这种认识不是机械地依照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逻辑关系来建构封建社会的阶级关系,将政治和法律关系理解为一定经济关系的反映,而是从整体社会组织和社会关系出发,将经济、政治和法律关系统合起来加以观察和分析。秦晖对关中的研究。关中无地主,无租佃,有封建。关中不是以财产所有制关系为基础的阶级概念,而是以人身依附关系为基础的等级概念。有产者与无产者对立模糊,而有权者与无权者的对立突出。社会上始终存在着两大等级:即与君主一起进行统治的士人官员阶层和接受统治的农工商阶层。第二节双轨政治国家、民间统治精英、民众是中国传统社会结构中的三个基本结构因子。由这三个因子所形成的较为稳定的互动关系是社会结构的基本构架之一。这种互动关系的演变是社会结构变迁的重要方面。这里的国家(state)并不是指一般意义上的民族国家(nation-state),而是特指国家机构。国家无疑是行使权力的一个机构,但其行使的并非是一般意义上的权力,而是与主权(sovereignty)相联系的权力,即具有最高仲裁者属性和终极性质的权力。在传统的国家理论中,人们更加强调的是国家的"代表性",即将国家看作是某些利益集团或其联盟的代表,最简单化的表述即为:国家是统治阶级的代表。因此,国家的决策,不过是统治阶级利益的表达。但近些年来的研究表明,国家具有明显的自主性。国家是一个有着自己独立利益的实体;国家的目标并不能等同于社会中某个群体的目标,它还有自己独立的目标;国家可以作为一个自主的行动者存在;国家与统治阶级的利益既有一致的一面,也有矛盾的一面。特别是在社会发生危机,国家与统治阶级同时受到威胁的时候,两者矛盾的一面就会表现得更为突出。矛盾的根源在于两者抽取资源的对象往往是同一个。第二节双轨政治民间统治精英则是社会精英中的一个独特类型。身在民间,行使统治职能,是民间统治精英的两个基本特征。前一个特征,使得它与国家机构中的权力精英相区别。后者属于国家的范畴而不属于民间统治精英的范畴。这里所说的“统治”则具有相当宽泛的含义,而并不仅仅是就政治统治而言,凡在社会的公共领域中行使上述职能者,即可视为民间统治精英。而民间统治精英在社会生活中行使统治职能时所依赖的资源,并不是由国家所赋予的行政性治理权,而是来自于非正式的影响力,包括由财富、威望、能力、知识等所派生的影响力。民间统治精英从位置上来说,恰好处于国家与民众二者之间,因此它往往成为二者的中介和纽带。民间统治精英虽身处国家之外,但却是定型国家基本制度框架的基本社会力量;在民间的基层社会生活中,民间统治精英又是实现社会整合、造就社会的自我组织以及自我形成秩序能力的重要社会力量。传统社会又被称为四民社会。士农工商,士为四民之首。费的双轨政治。士绅在沟通民众与国家政权之间关系上所起的作用。第二节双轨政治民众是处于三层结构最低层次的一个结构因子。民众是国家和民间统治精英抽取资源的共同对象,但在大部分情况下,民众与民间统治精英间的互动和关系是直接的,而与国家的互动关系则往往是间接的。在国家和民间统治精英力量都较弱的情况下,民众的作用会显得更为突出。三层结构中的互动关系可以图示如下:中国传统社会中三层社会结构形成于帝国体制的建立(以秦统一为标志)。在封建制转变为帝国体制的过程中,社会权力发生了一次重要的分化。原来贵族拥有的集统治权、实际治理权、非正式影响力于一身的总体性权力,分化为相对分离的统治权、实际治理权、非正式影响力。在分化后的体制中,拥有统治权的是皇帝,执掌实际治理权的是职业官僚系统,而身处民间的贵族-地主则依靠所拥有的非正式影响力发挥作用。在此种条件下,三层结构得以定型:
第二节双轨政治但在宋代前后,中国传统社会的三层结构发生了又一次重要的变化,这就是处于中间层的民间统治精英的主体部分,由士绅-地主集团取代了贵族-地主集团。由于东汉末年以后一系列战乱对世袭继承制度的破坏等一系列原因,在唐代以前构成民间统治精英主体的贵族-地主集团不断衰落;而随着科举制的发展,士绅-地主集团开始兴起,并逐步取代了贵族-地主集团的地位。科举制使政教相连的传统政治理论和耕读仕进的社会变动落在实处。钱说的门第社会到科举社会。社会的三层结构转变为:当士绅-地主集团取代贵族-地主集团而成为民间统治精英的主要成分之后,在结构、制度及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引起了一系列重要的变化:民间统治精英对国家和皇权的依附性大大增加;职业官僚系统更加依附于皇权;随之而来的,是皇权的强化和扩展;分裂力量的削弱和统一基础的强化;民间统治精英与民众之间一种较有弹性关系的建立;国家与民众间较有效中介的形成;社会流动的增加和弹性的增强;政治中心和意识形态中心在制度上的合一。艾森斯塔德。
第二节双轨政治由于士在传统中国社会的核心位置,所以晚清废科举产生深远影响,尤其是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的上升性社会变动取向,切断了"士"的社会来源,而新教育制度培养出的已是在社会上"自由浮动"的现代知识分子。士的逐渐消失和知识分子社群的出现是中国近代社会区别于传统社会的最主要特征之一。四民社会的解体使一些原处边缘的社群(如商人和军人)逐渐进据中心,更可见边缘知识分子这一特殊社群在政治上的明显兴起,而知识分子在中国社会中则处于一种日益边缘化的境地。过去曾有过相当高同质性和内部整合的士绅集团开始沿着四个方向分化:一部分转变为近代工商业者。一部分成为近代知识分子,一部分转变为新式军人,还有一部分仍然留在农村的,则大多成为土豪劣绅。近代大量士绅离开农村进入城市,一些恶棍进入村庄政权,充当政权现代化过程中的国家代理人,将双轨政治变成了一种单轨政治,将大量的赋税以及摊派通过这些趁机勒索的恶棍而加到农民身上,恶化了农民与国家之间的关系。乡村的衰败。破旧无法立新。社会侵蚀的发生。第二节双轨政治国家与社会的中介失去了原有的有效性;基层社会整合发生困难,在政治解体的同时伴随着社会解体。基层行政的僵化。国家政权向下延伸。但要钱要人,而地方建设的事务却无法开展。杜赞奇。下层统治抬头,革命与造反频繁;激进主义成为文化意识形态中的主旋律,自由主义与保守主义一直处于弱势;一直缺乏能定型社会基本制度框架的力量,四民社会中重心的失去。最终结果是以整合危机表现出来的总体性危机的形成。在国共两党为解决总体性危机的角逐中,中国共产党取得了胜利,建立了总体性社会。第三节差序格局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一书中提出了“差序格局”这一重要概念,以说明中国传统社会中社会关系的特点。“西洋社会组织象捆柴,常常由若干人组成一个个的团体。团体是有一定的界限的,谁是团体里的人,谁是团体外的人,不能模糊,一定分得清楚。在团体里的人是一伙,对于团体的关系是相同的,如果同一团体中有组别或等级的分别,那也是先规定的”。对于这种性质的社会关系,称为“团体格局”。而中国传统社会中的社会关系则与此明显不同。“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象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差序格局第三节差序格局对于费先生的形象描述,可以做一些概括:首先,能够造成和推动这种波纹的“石头”是什么呢?是血缘关系,地缘关系,其中最重要的还是血缘关系。社会关系的基础。其次,这种社会关系的模式具有的特点:第一,“自我主义”。在这种关系格局之中,自己总是这种关系的中心,一切价值是以“己”作为中心的主义。第二,公私、群己的相对性。在这种格局中,站在任何一圈里,向内看可以说是公,是群;向外看就可以说是私,是己。两者之间没有清楚的界限。第三,特殊主义伦理。中国的道德和法律都得看所施加的对象与自己的关系而加以程度上的伸缩,一切普遍的标准并不发生作用。。第四,人治社会。其特点在于,维持秩序时所使用的力量,不是法律而是人际关系的历史传统。第五,长老统治。这是一种包含着不民主的横暴权力、民主的同意权力以及教化权力等复杂内容的权力结构。中国传统社会中的制度安排和权力运作都以这种关系模式为基础。第三节差序格局李沛良试图将“差序格局”这一研究中国传统社会的概念,用于分析现代社会中社会关系的演变及其类型。“工具性差序格局”(1)社会联系是自我中心式的,即围绕着个人而建立起来;(2)人们建立关系时考虑的主要是有实利可图,所以,亲属和非亲属都可以被纳入格局之中;(3)从中心的格局向外,格局中成员的工具性价值逐级递减;(4)中心成员常要加强与其他成员亲密的关系;(5)关系越亲密,就越有可能被中心成员用来实现其实利目标。第四节乡村工业化问题
黄宗智在1980年代,为了说明长江三角洲和华北小农经济的运行逻辑,提出了农村"过密化"或"内卷化"(involution)的命题,来解释农村"没有发展的增长"这一悖论现象:由于人口对土地的压力和耕地的缩减,使农民趋于过密化,即以单位劳动日边际报酬递减为代价,换取单位面积劳动力投入的增加,农业生产越是过密化,就越是难于把劳动力抽出,走通过资本化来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道路。黄宗智提出的这个学术命题,实际上在1930年代一些社会学家已经开始广泛注意到。第四节乡村工业化问题
金陵大学农林科和乡村社会学系在1922-1925年开展了一次全国性调查(2370农户)。乔启明由此写了《中国农民生活程度之研究》一文,这是一篇在问题意识、研究深度和学术规范等方面在今天看来甚可称赞的论文。乔启明指出,中国农民的生活程度事实上已低到极限,其原因有四点:第一,农村人口过多,家庭过大,生产者少而消费者多;第二,农场面积过狭,总产量和收入自然就低;第三,生产效力低,净利收入少,因为农场狭小不能利用机器,只能多用人力,中国人工虽比美国低廉的多,但人工费用反而高,美国的农产品可以进入中国市场竞争;第四,交通不便,影响了农产物的销售,谷贱伤农的事在所难免。这样,工业化的问题就作为解决农村人口过密化问题和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的措施之一提了出来。第四节乡村工业化问题
《江村经济》认为中国传统经济结构并不是一种纯粹的农业经济,而是一种“农工混合的乡土经济”。这一基本论点乃是中国社会学派分析中国问题的出发点。近代中国的根本问题乃是中国农民们已无法维持最低生活水准。造成这种状况的直接原因正是乡土工业的崩溃,而乡土工业的崩溃则是因为西方工业扩张进入中国使乡土工业无力与之竞争。乡土工业的崩溃激化了“传统经济里早就潜伏着的土地问题”,因为中国的租佃制度并不直接建筑在土地生产的剩余上,而间接地建筑在农民兼营的乡村工业上,所以乡土工业的崩溃实在打击了中国地租的基础。中国社会的阶级冲突空前激化。解决中国问题最紧迫而必须的第一步是土改、减租、平均地权。但这仅仅是解决中国土地问题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准。最终解决中国土地问题的根本办法乃在恢复发展乡土工业,使之能从传统落后的乡村手工业转化为乡土性的现代工业。但这一乡村工业的改造转化并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技术改进问题,而且是一个“社会重组”的过程。中国乡土工业的转化这一“社会重组”过程不能摹仿西方资本主义工业化的方式,而应建立在农民们“合作”的原则和基础上,以使经济发展惠及最普通的广大农民,而非集中在少数资产者手中。
第四节乡村工业化问题
中国社会学派在三十年代所得出的这些初步看法,其突出之点在于,它力图从中国传统社会经济结构本身的内在理路——农工混合的乡土经济——出发,去探讨这样一种社会经济结构向现代转化的可行道路。正因为如此,它慧眼独具地抓住了乡土工业这一人所忽视的现象作为分析中国问题的一个中心环节,指出了它在中国经济、政治、社会结构中举足轻重的地位,以及它在中国社会变迁中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系。中国传统乡土工业的改造和发展这一关键环节。所谓乡土工业自然并不是中国独有的现象,而是相当普遍地存在于世界各地包括西方各国。但是,在中国社会学派以前,西方主流社会理论却从未认真对待过西方本身的乡土工业现象,更从未将之作为分析现代社会变迁中的一个基本因素来考虑,而是想当然地认定:乡土工业只能是落后的、必然被淘汰的现象,不可能发展成现代工业。不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还是西方非马克思或反马克思的社会理论,全都相信现代工业乃是高度机器化大生产,或所谓“社会化大生产”,岂能与破旧不堪的传统小工业相提并论。说到底,西方主流社会理论几乎无一例外都是以“传统与现代”的截然而分和对立为他们分析现代性的全部出发点的。在这样一种截然两分的世界上,传统与现代的关系乃是你死我活的关系:蒸汽机之生就是磨坊之死,现代大工业的兴起就是传统小工业的没落,城市的发达必定要以农村的衰败为代价,城市工人阶级的先进性就意味着乡村农民和手工业者的落后性甚至反动性,如此等等。这种基本思维方式直到今天仍主宰着绝大多数人的观念。
第四节乡村工业化问题
中国早期农村工业化问题的提出是从两大视角(改良和革命)沿着四条路径提出来的。在改良的视角下,有两条路径:一是从生产要素的路径提出工业化的问题,包括认为在资源短缺、人口过密化、农业人工成本过高、生产效率过低的情况下,要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必须走劳动力转移的工业化道路的各种思路。沿这条路径提问题的人,多是学院派,包括在华从事中国农村调查和研究的外国学者。一是从传统文化的路径提出工业化问题,认为要重塑伦理社会的乡村基础,并在合作的基础上走由农业引发工业的为了消费的所谓第三条道路,杜绝走商业资本为了营利的资本主义工业化道路和苏联强制集团化的工业化道路。旨在复兴传统文化精粹。第四节乡村工业化问题
梁漱溟没有受过社会学或经济学方面的专业训练,也不善于使用统计数字和从事细致的社会调查工作,他的乡村建设的实践和理论,其实都是很哲学化的,不过他有自己的一套具有理论魅力的逻辑。他认为中国的乡村近代以来受到破坏,这种破坏是由于中西文化相遇后中国文化敌不过西洋文化,于是改变自己学西洋,乡村的破坏就是学西洋文化和都市文明的后果,所以必须通过乡村建设使中国文化有一个大的转变。中国旧的社会结构的特征是"伦理本位",社会秩序所赖以维持的要点是"教化、礼俗、自力",这些特征使中国社会散漫、消极、和平、无力。(钱穆从另一个角度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气胸的教学查房
- 保洁投标书范本
- 《汽车维修理论》课件
- 《公共关系的职能》课件
- 小学三年级数学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综合监控模拟题大全附答案
- 想象微电影分库周欣然
- 福建省建瓯市芝华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阶段考试化学试题
- 一季度安全生产工作总结
- 中班社会活动红旗飘飘
- 微量输液泵什么是微量输液泵是电子输液控制装置能将药液精确
- 融资租赁租金计算表
- 食品安全法培训课件
- 大气的受热过程教案5页
- 中国古代服饰演变PPT
- 220kVGIS组合电器安装施工方案
- 爱护公物_从我做起ppt
- 淡谈柴油机冒黑烟故障的诊断与排除1
- 河南省南阳市高中毕业生登记表普通高中学生学籍册
- 低血糖的预防及处理(课堂PPT)
- 环境工程专业英语翻译理论PPT选编课件
- 新实用汉语课本16课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