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3讲
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与百家争鸣知识点一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一、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1.经济发展真题演练:(2023·全国乙卷,24)孟子说:“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这一观点所依托的时代背景是(
)A.休养生息政策的实施B.井田制度的繁荣C.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D.商业活动的衰退解析:由材料可知,孟子认为,在五亩大的住宅旁,种上桑树,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着丝绸了;饲养鸡鸭猪狗,不要错过时节,七十岁的人就可以经常吃到肉食了。种植百亩大的田地,不误农时,数口之家就不会闹灾荒了,这一观点所依托的时代背景是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即战国时期,铁犁牛耕出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能够满足人们的基本生活需求,故选C项;休养生息政策最早由汉高祖刘邦实施,而材料体现的是孟子的“仁政”思想,排除A项;战国时期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所有制确立,排除B项;战国时期货币流通广泛,涌现出一批商贾云集的中心城市,商业活动衰退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真题演练1.(2024.1·浙江高考·3)1896年,法国某考察团进入四川,留下了记载:“在彭山县进入了令人赞叹的成都平原--它遍地庄稼,人口稠密.…繁荣富庶,令人难以置信”,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当地人充分领悟、广泛使用的灌体系。这一“灌溉体系”得益于(A:都江堰的修建B.芍陂的兴建C.郑国渠的兴修D.灵渠的开凿【答案】A【解析】据材料“四川……成都平原……灌溉体系”并结合所学可知,公元前256年,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都江堰,发挥出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的作用。建成之后,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故选A项;芍陂是由春秋时楚相孙叔敖主持修建的水利工程,位于安徽省寿县南,排除B项;郑国渠是战国时期秦国在关中地区兴建的一项大型灌溉工程,排除C项:灵渠开凿于秦朝,位于广西,沟通了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排除D项真题演练3.(2023海南高考)据《史记·周本纪》载,周武王“率戎车三百乘,虎贲三千人甲士四万五千人,以东伐纣”。而战国晚期,秦、齐、楚等诸侯国都拥有人数近百万的军队,连七国中最小的韩国也有30万兵力。这一变化主要是因为()A.军事理论的形成B.生产方式的变革C.政治制度的演进D.地形地势的利用答案:B【解析】材料通过对比西周和战国可调动军队数量的巨大差异,反映这两个时期人口数量差异;而战国时期人口快速增长,得益于铁犁牛耕等生产力的提高和小农经济的形成发展,故答案选B项。军事理论、地形地势与调动数量之间没有直接关系,排除A、D两项;政治制度对军事力量发展有一定影响,但也是经济发展的产物,C项不符合“主要是因为”的要求。知识点一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2.变法运动(1)背景:(1)背景:①经济根源: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经济基础的变化。②政治需求:兼并战争日益剧烈,各国需要富国强兵。③理论基础:法家思想的推动。(2)代表:商鞅变法。
(3)结果:推动了社会转型,逐步建立起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真题演练1.(2024·湖北高考·2)《岳麓书院藏秦简》记载:“丞相其以制明告郡县.…毋令吏以苛徭夺黔首春夏时。令皆明焉,以为恒。不从令者,(处罚)丞、、令史、尉、尉史、士吏、发弩各二甲(甲胄)”。这表明秦朝()A.相权挑战皇权B.延续秦国耕战国策C.统治残暴严苛D.崇尚儒家民本思想【答案】B【解析】据材料信息,《岳麓书院藏秦简》中的这段记载反映了秦朝对农业生产保护的重视,其中提到“毋令吏以苛徭夺黔首春夏时”,意思是不让官吏在春夏农忙时节以重税和劳役干扰百姓的农业生产。这一政策的目的在于确保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避免因过多的徭役和税收影响农时从而保障国家的粮食供应和社会稳定。这一政策延续了秦国时期的耕战国策,故选B项;材料主要是强调秦朝重视农业生产,没有涉及相权挑战皇权的相关信息,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统治比较合理,不实行苛刻的徭役,“残暴严苛”说法错误,排除C项;秦朝尚法,“以法为教”,“以吏为师”,非崇儒,排除D项。真题演练商鞅军事改革(2022全国卷)史料商鞅变法,严惩百姓私相斗殴行为,奖励军功,授以爵位田宅,养成“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的风气,秦国的军队几乎战无不胜,统治区域不断扩大,被当时六国人称为“虎狼之国”。荀子曾访问秦国,他认为秦国管理有效,承认秦国军队战斗力强悍:“齐之技击,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锐士。”但他认为按商鞅之法组建的秦国军队,“隆势诈,尚功利”,无礼义教化,“干赏蹈利”(求赏逐利),只能称之为“盗兵”。'尚功利之兵,则胜、不胜,无常”,不能与春秋时齐桓公的军队相比,更不能与商汤王、周武王那样的仁义之师相提并论。——《荀子》等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荀子称商鞅变法后的秦国军队为“盗兵”的原因,评价商鞅的军事改革。原因:
民众养成好战之风;
士兵具有功利性,荀子提倡仁义思想评价:
提升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为秦国成就统一霸业奠定了基础;
严重打击了奴隶主旧贵族,有利于封建地主阶级的发展,缺乏仁义,导致逐利尚武的社会风气万西周至春秋世官制(世卿世禄)标准:贵族血缘特点:官位世袭影响:贵族世代垄断高官,形成贵族政治春秋战国荐举制、军功爵制产生:春秋战国时期,尚贤思想兴起各国为争霸图强;商鞅变法奖励军功。标准:才能与军功影响: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缺乏制度化的选官途径。探究:从春秋战国改革变法看官员选拔与任用的变化命题角度一:从诸侯国的用人政策认识战国时期的政治制度建设1.(2023·湖南,2)战国时期,关东六国国君任相多用其宗族及国人。数代秦王所用秦相,商鞅为卫人,楼缓为赵人,张仪、魏冉、范雎为魏人,蔡泽为燕人,吕不韦为韩人,李斯为楚人。据此可推知()A.秦国官僚制相对完善 B.秦国用人政策不断改变C.六国严格遵行宗法制 D.法家人物在六国遭排挤[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与关东六国国君任相多用其宗族及国人不同,秦国任相淡化了出身和地域,这说明当时秦国的官僚体制相对完善,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秦国的用人政策改变,排除B项;战国时期宗法制遭到冲击,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六国的相的出身及派别,因此“排挤”一词无法得出,排除D项。真题验证(2022·湖南,1)儒家起于鲁,传布于齐、晋、卫;墨家始于宋,传布于鲁、楚、秦;道家起源于南方,后在楚、齐、燕有不同分支;法家源于三晋,盛行于秦。这()。A.促进了政治统一B.维系了“学在官府”的局面C.冲击了贵族政治D.导致了各诸侯国之间的矛盾解题秘籍试题主旨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在思想领域的反映材料分析材料反映了思想的传播,思想的传播伴随着人才的流动明确答案诸侯国国君出于争霸需要,大量吸收人才,“士”阶层随之崛起,冲击了当地旧有贵族对政治的垄断(依靠血缘获得官位),C项正确失分点评唯物史观素养缺失诸子百家的思想各异,并不能促进国家政治统一,A项不能体现思想与政治之间的关联,排除时空错位春秋时期,孔子创办私学就已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排除B项因果倒置D项颠倒因果,诸侯国的矛盾导致诸子百家思想的盛行,排除知识点二:诸子百家学说1.百家争鸣(1)根本原因: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社会大变革(2)具体原因:①经济: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②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分封制、宗法制瓦解。③阶级:士阶层崛起,并受到各国诸候的重用④文化:教育下移,“学在官府”发展为“学在民间”2.代表人物(1)孔子思维延伸——图解孔子思想你能用示意图将孔子主要主张的内在关联及与时代背景的逻辑关系展示出来吗?47.(15分)[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2023年全国甲卷)材料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在周游列国遭遇困窘的情况下,仍“讲诵弦歌不衰”。孔子曾向鲁国、齐国的音乐大师学习,并有深刻的领悟力和高超的演奏技巧。史载,孔子整理的《诗》305篇,“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礼乐自此可得而述,以备王道,成六艺”。孔子强调“正音”“雅乐”,反对靡靡之音。他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又说:“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邦家者。”在孔子看来,“乐教”不仅仅是声乐、器乐、歌舞等形式,而且是育人才、齐风俗,实现政治与社会理想的重要途径。“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据《史记》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孔子提倡“乐教”的原因。(9分)原因:
孔子认为音乐具有社会教化功能;
春秋时期出现“礼崩乐坏”局面(或分封制、宗法制逐步瓦解,礼乐制度遭到破坏);
孔子推崇和强调礼治,以礼乐维护等级秩序;
孔子自身有丰富的音乐知识,专业素养过硬。47.(15分)[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2023年全国甲卷)材料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在周游列国遭遇困窘的情况下,仍“讲诵弦歌不衰”。孔子曾向鲁国、齐国的音乐大师学习,并有深刻的领悟力和高超的演奏技巧。史载,孔子整理的《诗》305篇,“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礼乐自此可得而述,以备王道,成六艺”。孔子强调“正音”“雅乐”,反对靡靡之音。他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又说:“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邦家者。”在孔子看来,“乐教”不仅仅是声乐、器乐、歌舞等形式,而且是育人才、齐风俗,实现政治与社会理想的重要途径。“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据《史记》等(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孔子“乐教”思想的影响。(6分)影响:积极:
有利于重建社会秩序,宣扬儒家治国理想;
推动了儒家思想文化的发展,促进了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加强;
奠定了后世礼乐文明和文化教育发展的基础;局限:维护奴隶主贵族统治,限制社会发展。真题演练(2024·北京高考·1)古代玉器为礼之重器,孔子用玉比喻理想人格;温润而泽,仁也;缜密以栗(坚硬),知(智)也;廉(棱角)而不刿(割),义也;垂之如队(坠),礼也。这一比喻寄托了A.隆礼重法的精神B.无为而治的理想C.修身明德的追求D.选贤任能的理念答案】C【解析】据材料“孔子用玉比喻理想人格.…礼也”可知,孔子用玉比喻理想人格,温润、坚硬垂落有序分别对应仁、智、义和礼,这体现了孔子对玉赋予了丰富的道德内涵有棱角而不伤人、体现了孔子对玉寄托了修身明德的追求,故选C项;隆礼重法是荀子的主张,孔子在政治方面主张德治,并未提出“隆礼重法”,排除A项;无为而治是老子的主张,无为而治的理想与孔子不符,排除B项;墨子“尚贤”等主张体现了选贤任能的理念,孔子仁、智、义和礼等比喻与选贤关系不大,排除D项知识点二:诸子百家学说1.百家争鸣(1)根本原因: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社会大变革(2)具体原因:①经济: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②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分封制、宗法制瓦解。③阶级:士阶层崛起,并受到各国诸候的重用④文化:教育下移,“学在官府”发展为“学在民间”2.代表人物(1)孔子(2)老子1.(2021全国卷)老子认为“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孔子则说,“不学礼,无以立”,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反映出,当时他们()A.反思西周的礼乐文化B.迎合封建贵族政治诉求C.主张维护夏商周制度D.得到统治者的积极支持【答案】A【解析】二人生活在春秋时期,其主张都是对周礼的反思,看到了周礼对于维护统治的作用,故选A项:老子和孔子的主张不能满足封建贵族追求富国强民、实现成就霸业理想的政治诉求.排除B项:二人的主张是面对社会动荡和诸侯争霸现实的积极回应,而并不是说要维护夏商周的制度,排除C项:当时的统治者恰恰是僭越礼乐制度的,所以其主张都没能得到统治者的积极支持,排除D项。知识点二:诸子百家学说2.代表人物(3)诸子百家学派代表人物思想特点儒家孟子认为人性善,提倡“仁政”,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学说,是中国早期民本思想的基础。荀子认为人性恶,主张隆礼重法,强调“天行有常”,又提出“制天命而用之”道家庄子把“道"作为最高准则,宣扬天道,崇尚道遥自由,提出“齐物“的思想。墨家墨子主张“兼爱”“非攻”,提出“尚贤”的政治主张,讲求实际功利,代表下层平民利益。法家韩非子主张以法为工具管理国家,控制臣民,体现了中央集权的政治思想,提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事异则备变”的主张,代表新兴地主阶层利益。阴阳家邹衍认为五行间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提出“相生相胜"理论。选必融合东周时期,礼崩乐坏,各种治国新思想中儒家德治思想和法家法治思想影响最大。(1)成文法①《左传》记载,夏朝有《禹刑》,商朝有《汤刑》,周朝有《九刑》,表明早期国家可能已经有了法律。②春秋郑国的子产“铸刑书”,制定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成文法。(2)德治与法治之争①早期:春秋时期.围绕子产“铸刑书”引发辩论。②儒家与法家之争(在思想界)儒家:德治法家:法治原因人性善人性恶主张和措施a.以道德礼义教化民众,重视民生与民意b.孔子提出“为政以德”;孟子提出“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a.法治b.商鞅频行一系列法令,保护新兴地主阶级权益:韩非主张君主要以法、术、势驾驭臣下,“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影响不适用于战国时期兼并战争激烈的社会现实既能带来富国强兵的现实利益,又满足了客国君主专制的愿望知识点二:诸子百家学说2.百家争鸣(4)影响思想解放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化在思想领域内的反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波澜壮阔的思想解放运动现实意义为新兴的⑯
地主阶级
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深远影响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影响深远考法指导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奠定了古代中国思想文化的基础,是高考的长效热点。学习中要注重对各家学派的思想进行对比、类比。要善于运用唯物史观,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要认识到,思想文化是当时社会政治经济的反映。百家争鸣反映的是春秋战国社会转型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带来生产关系的变革带来社会阶层的剧烈变动。各家学派从不同的阶级立场出发,对西周社会秩序崩溃进行反思,对新的社会秩序提出构想。学习和解题过程中,要注重运用阶级分析法,研究各家学派代表人物的主张及其实质。(24年全国卷新课标)2.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纷纷进行政治变革,争相延揽人才,诸子百家大都呼吁“选贤与能”。不认同这一理念的学派是(
)A.儒家
B.墨家
C.道家
D.法家【答案】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反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结合所学可知,道家提倡道法自然、无为而治、与自然和谐相处,代表没落的奴隶主贵族阶层,其思想较为保守和倒退,并不积极主张变法改革,延揽人才,C项正确;儒家思想中孟子、荀子分别提出“仁政”“隆礼重法”等思想,代表了新兴的地主阶级的利益,其主张一定程度上迎合了诸侯国变法改革的需要,排除A项;墨家代表社会下层小生产者的利益,主张“尚贤”,希望有贤能的人治理国家,排除B项;法家提出了富国强兵、以法治国的思想,主张今必胜昔,因时变革,排除D项。故选C项。(2022·山东高考·1)战国时期,法家两大派之一的田齐法家主张“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群臣不用礼仪教训则不祥。”这反映其思想特点是(A.尚法存礼B.尊法敬天C.崇德重法D,外儒内法【答案】A【解析】“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大意是君臣上下无论地位贵贱都服从法律;“君臣不用礼仪教训则不详。”说明法家主张君臣需要用礼仪来教育百姓,不然则不详,即尚法存礼,故选A项;中国古代流行白然崇拜,以后发展为对最高神天的崇拜,敬天成为古老的自然崇拜仪式之一,材料不涉及敬天,排除B项;崇德指崇尚道德,推崇德行,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外内法是一种中国从汉代到清代长时间内国家政权实行的一系列国家政策的内在指导思想。即表面上推崇儒家思想,但是实际操作上也依赖法家的思想,往往是法结合、法互济,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24年全国卷新课标)2.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纷纷进行政治变革,争相延揽人才,诸子百家大都呼吁“选贤与能”。不认同这一理念的学派是(
)A.儒家
B.墨家
C.道家
D.法家【答案】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反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结合所学可知,道家提倡道法自然、无为而治、与自然和谐相处,代表没落的奴隶主贵族阶层,其思想较为保守和倒退,并不积极主张变法改革,延揽人才,C项正确;儒家思想中孟子、荀子分别提出“仁政”“隆礼重法”等思想,代表了新兴的地主阶级的利益,其主张一定程度上迎合了诸侯国变法改革的需要,排除A项;墨家代表社会下层小生产者的利益,主张“尚贤”,希望有贤能的人治理国家,排除B项;法家提出了富国强兵、以法治国的思想,主张今必胜昔,因时变革,排除D项。故选C项。28.(15分)人地关系,是人类社会一个永恒的话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22年浙江卷
(1)人地关系,也是天人关系。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指出荀子在天人关系上的思想主张。在老子看来,天地人关系中的“有”和“无”“难”和“易”“福”和“祸”都可以相互转化,其据以分析的方法论是什么?请说明庄子“齐物”追求的精神境界。(4分) 思想家观点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庄子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庄子》)荀子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夫是之谓能参。(《荀子》)主张:天行有常;人道有为(或制天命而用之)方法论:辩证法境界:与天地万物为一【素养提升】历史解释——百家争鸣的地位及影响(1)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2)在百家争鸣过程中,各家学派相互取长补短,形成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也形成了中国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3)百家争鸣反映了当时社会激烈和复杂的政治变动,主要是新兴地主阶级和没落奴隶主之间的阶级斗争,成为引导社会转型的重要指导思想。重点突破·诸子百家思想的现实价值(1)儒家的“仁政”“有教无类”等思想具有和谐意识,对于调节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具有积极作用,对今天倡导的人本理念具有借鉴意义;孔子等人的教育思想为今天推行全民教育、素质教育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2)道家的“无为”思想主张顺应自然,对于增强环保意识,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现实价值;道家思想构成了中国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3)法家的法治、变革思想对当今中国的法治建设具有借鉴意义:法家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4)墨家的“兼爱”“非攻”“尚贤”思想成为今天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尊重人才的重要思想来源。素养提升历史解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1)在核心理念方面: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思想,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思想,惠民利民、安民富民的思想,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以及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理念。(2)在传统美德方面:精忠报国、振兴中华的爱国情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风尚,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荣辱观念,以及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等中华传统美德。(3)在人文精神方面:有讲求和而不同、求同存异的处世方法,勤俭节约、和谐向善的生活理念,以及独特丰富的文学艺术、科学技术、人文学术等。诸子百家思想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诸子百家思想主张的相似性主要表现在他们所追求的目标上,都是寻找治国平天下之道,将社会从混乱中解救出来,重塑一个有序的社会。其差异性具体表现为以下五个方面:在治国理念上儒家主张“仁政”“德治”,反对严刑峻法;法家主张法治,强调严刑峻法;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在社会伦理观上孟子主张“人无有不善”,而荀子、韩非主张“人之性恶”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荀子主张“制天命而用之”,人定胜天;而老子和庄子则主张顺应自然在人生态度上儒家主张积极入世,强调社会责任;道家则主张“逍遥”的人生态度,强调“超脱”;墨家提倡“非命”,即不从命;阴阳家主张“天命观”在社会成员关系上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儒家主张尊卑有序命题角度二:儒家和墨家对于乐的理解(2021·山东,1)儒家学派重视礼乐,宣扬“乐文同则上下和”;墨家学派认为乐“与君子听之,废君子听治”“与贱人听之,废贱人之从事”。这反映了两者()。A.文化取向的迥异 B.政治立场的不同C.学术观点的分歧 D.生活态度的差异[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儒家学派注重礼乐,认为全国各地用相同的乐能使社会和谐、稳定,说明儒家学派认为乐有利于国家的统治;墨家学派则认为和贤人一起听这样的乐曲,会荒废贤人的本职工作;和老百姓一起听这样的乐曲,会荒废老百姓各自的工作,说明墨家学派认为乐是不利于国家和社会治理的。这反映了儒、墨两家的政治立场不同,故选B项。儒家和墨家的主张都为统治者提供了治国之道,材料主要是关于政治方面的,而不是文化取向方面的,排除A项;儒、墨两家对礼乐的态度反映的是不同的治国之策,而不是学术观点,排除C项;材料无法体现儒、墨两家的生活态度,排除D项。(2023·全国新课标卷,25)荀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儒家学者,他的学生韩非、李斯则是法家学派代表人物。下列能代表三人在治国方略上共同主张的是(
)A.“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B.“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C.“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D.“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解析:由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出自《荀子·性恶》,意为建立起法治去管理他们,加重刑罚去限制他们,使天下人能够符合治理要求,做守法良民,以此达到天下有序、社会稳定的目的,这种法治理念既符合荀子隆礼重法的观点,也符合法家法治的观念,所以A项能代表三人在治国方略上的共同主张,故选A项;“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出自《孟子·离娄上》,意为即使有尧舜的学说,如果不以仁政为法度,也不能治理好天下,这与材料设问不符,排除B项;“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出自《论语·为政》,意为用道德引导百姓,用礼制去教化他们,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有归服之心,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保险代理保证合同的解读与实践
-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病例
- 《穿上美丽的花衣裳》课件
- 交通银行外汇商品房抵押贷款合同详解
- 机械设备买卖合同范本
- 《点菜流程》课件
- 古诗三首《饮湖上初晴后雨》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 第五单元《乡土中国》之《乡土本色》批注式阅读任务式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 八上第六单元大单元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 绿化水泵泄水常识培训
- 《班级安全员培训》课件
- 2024-2030年中国风电运维行业发展现状规划分析报告
- 福建省福州第十八中学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 光伏项目达标投产实施细则-施工
- 2024年新疆(兵团)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及答案解析
- 完整审计合同模板
- 第八章 药品生产质量管理GMP课件
- 概论学习通超星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
-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二单元第三章第三节真菌课件
- 瑜伽馆经营管理手册
- 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2023-2024学年七上期中数学试题(解析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