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杀及其干预_第1页
自杀及其干预_第2页
自杀及其干预_第3页
自杀及其干预_第4页
自杀及其干预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自杀及其干预

荣格:心理学中的理论是很可恶的。我们需要某些观点,,是因为他们具有指导和启发的意义;但是,也只能把它们看作是一种辅助性的概念,并且随时可以搁置一旁。对于心灵我们知之甚少;而且,认为我们还远不够形成普遍理论的条件,是一种符合实际的想法。毫无疑问,理论是缺乏体验以及无知的最好外衣,并且总会带来令人沮丧的结果:教条、浅薄,以及科学宗派。

未知生,焉知死。

Tobeornottobe

Ⅰ自杀概述一、自杀定义二、自杀概况三、自杀分类四、自杀过程五、自杀的流行病学

(分布;方式;相关影响因素)

六、自杀的心理学解释七、自杀的病因学

自杀的高危人群

Ⅲ自杀的治疗

Ⅳ结语

一、定义

1、自杀是一种自愿并主动结束自己生命的行为。

2、人们把任何由死者自己完成并知道会产生这种结果的某种积极或消极的行动直接或间接地引起的死亡叫做自杀。两个因素:结束自身生命的意向和结束自身生命的活动。

中国人所理解的“自杀”一般就是正常人的寻死,而不是精神病人的自杀或者其他重症患者在其他人的帮助下结束自己的生命。《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如何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第六十五条“自杀”含义的请示的答复》([2001]第18号)认为:“因患精神病,在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情况下溺水身亡,不属于主动剥夺自己生命的行为”。换言之,以自己不能控制的方式结束自己生命不是自杀,这也符合我们的一般认识。

安乐死:被动/消极安乐死——主动/积极安乐死或安乐死;自愿安乐死——非自愿安乐死”(弗洛伊德)ccmd-392.3自杀[--]

92.31自杀死亡[--]【诊断标准】(1)有充分依据可以断定死亡的结局系故意采取自我致死的行为所致;

(2)只有自杀意念而未实行者不采用此诊断。并无自杀意念,但由于误服剧毒药物,误受伤害等原因致死者不采用此诊断。伪装自杀亦不属此诊断;

(3)自杀者可无精神障碍,如自杀时已存在某种精神障碍,则并列诊断。

92.32自杀未遂[--]有自杀动机和可能导致死亡的行为,但未造成死亡的结局。

92.33准自杀[--]又称类自杀。可以是一种呼救行为或威胁行为,试图以此摆脱困境。有自我伤害的意愿,但并不真正想死,采取的行为导致死亡的可能性很小,通常不造成死亡。

92.34自杀观念[--]只有自杀意念,而未采取自杀行动。

92.4自伤[X60-X84]有充分证据可以证实系故意采取自我伤害行为,其后果可以导致残疾,但无意造成死亡的结局。可能受幻觉或妄想影响所致,或处于意识障碍之中,也可能受宗教苦行习俗的影响而自伤。如果自伤是表演性障碍、诈病或准自杀的表现,则应分别归入相应诊断项下,不采用此诊断。

二、自杀概况(一)历史上自杀的例子亚里士多德64岁跳海,海子韩非53服毒,蒙恬服毒,柴可夫斯基服毒希特勒服毒枪击,江青77自缢三毛48,顾城37

三岛由纪夫人民圣殿教(1978年该教教主琼斯带领了914名教徒集体自杀)(二)自杀的伦理学

自杀与法律、宗教自杀的危害

1、自杀者生命的无可挽回;

2、对他人的影响:史内德曼:“自杀者将他们的遗骸放在生者的心理衣柜里。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估计,一个人自杀会使6个家人或朋友的生活深受影响。”

3、自杀对社会的影响:经济损失,社会模仿。

自杀是一个古老的现象,社会上褒贬不一,立法上也莫衷一是。在雅典的法律中规定,如果在自杀之前说明生活难以忍受的理由,请求元老院批准,如果请求正式得到同意,那么自杀就被认为是合法的行为。基督教社会刚一形成,自杀就被正式禁止。英国、德国、意大利、西班牙、荷兰、俄罗斯等一些国家都制定了法律,对自杀行为加以惩罚,或者入罪化。到18世纪,人们还是认为,自杀的行为违反自然法和天启的宗教,国家的法律有理由对其予以诋毁。但是随着宗教势力的式微和启蒙运动的展开,自杀行为逐渐不再受到国家的惩罚,甚至出现了“死的权利”的主张。中国:一贯的放任自流自杀固然不可人罪,但并不意味着可以将自杀权利化或者承认其是一种自由,也不意味着国家可以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自2003年起,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自杀预防协会共同确定的每年的9月10日为“世界预防自杀日”(三)近代全世界的自杀状况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2000年全世界大约有100万人死于自杀;WHO预测,到2020年全世界大约有105多万人死于自杀,自杀未遂者大约是这个数的10至20倍,平均每20秒就有一个人自杀,平均每2秒就有一个人自杀未遂。据WHO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执行主任费立鹏的追踪研究,2007年中国年平均自杀率为23.00/10万(而国际平均自杀率仅为10.00/10万,中国是国际平均数的2.3倍。国际上将自杀率大于20/10万的国家称为“高自杀率国家”),居中国全部人口死亡原因的第五位,且近五年基本保持稳定;但青少年的自杀率却居高不下。中国心理卫生协会2007年的统计数字表明,在中国15~35岁这个年龄组中,死亡者26.04%是死于自杀,是该人群的头号死亡原因,且每年有着明显的上升趋势。

中国学生自杀现状

中国学生自杀现状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规划课题“心理素质培育与心理保健研究”课题组以6个城市的9所大、中、小学为样本单位的统计结果显示,在被调查的1775名青少年学生中,想过自杀的为294人,占样本总体的16.6%。

2004年,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系陈志霞等人运用“自杀态度调查问卷”,采取分层抽样方式,对1010名大学生的自杀意念与自杀态度进行调查。结果发现:有过轻生念头的学生占10.7%;其中女生(11.8%)高于男性(9.3%);三年级最高(13.0%),一年级12.2%,二年级11.8%,四年级4.7%。

自据有关统计资料显示,大学生自杀的分布范围广泛,从专科生、本科生到研究生,甚至博士生都有自杀现象的发生。大学生自杀的月份2、3、9、10月这四个剐开学的月份是高发期,相比之,1、6、7月这几个月较低,连续几年8月份为零。而且自杀者中以男性居多,自杀方式以跳楼为主。整体来说,自杀的学生在学校表现的颇为优异,他们倾向于对自己的学业成绩有极高的期待。即便是少数因为学业不佳的自杀个案,实际的主因通常是自尊心的丧失以及无法达到父母的期待,而不是学业不佳本身。在学生中,大学生自杀多于非大学生,名牌大学生多于非名牌大学生,学习成绩好的大学生多于成绩差的。三、自杀分类

1、流行的通用分类根据自杀造成的结果,国际上通常将自杀分为:成功自杀自杀未遂:具有实施了结束自己生命的行动,但因为某种原因而没有造成死亡者。自杀意念是指有自杀的想法,但未付诸行为的思想。自杀意念的严重程度与自杀行为密切相关影响。

2、Farberow和Litman的分类

Farberow和Litman通过分析与自杀行为有关的意向强度,把自杀分为想存在(tobe),不想存在(nottobe))和想存在又不想存在(tobeornottobe)三类。3、迪尔凯姆的分类法国经典社会学家迪尔凯姆认为,自杀起因于社会制度与社会规范的整合程度不佳。他提出了四种类型的自杀。第一类是利己型自杀,个人与社会联系脱节,缺乏集体支持和温暖以至滋生孤独感、空虚感和生存的悲剧感而造成。第二类是利他型自杀,当个人过度整合于社会时,这类自杀就可能发生。个人为某种信仰或团体竭尽忠诚而献出生命。第三类为失范型/动乱型自杀,个人感到社会适应不良甚至适应困难而产生极大恐慌、困惑时所致。第四类是宿命型自杀,与失范型自杀相反,其起因在于社会对某一部分人的过度压抑与管制。可见,在迪尔凯姆看来,表面上与他人无关的自杀现象归根结底可以通过社会规范及其扩散功能加以解释。4、贝奇勒对自杀的分类法国社会哲学家Barchler将自杀分为11种类型,并将这11种类型归于4种大的类型:

逃避现实型自杀:据有关研究表明,有3/4的成功自杀者都属于此类。

攻击型自杀:一般由于这些情况而产生:为了达到报复别人的效果,犯罪,为了给别人施加压力,为了得到别人帮助。一般发生在比较冲动和不成熟的年轻人身上。

献身型自杀:与利他型自杀性质相同。

荒唐型自杀:几乎没有丝毫要死的意向,只是出于模仿或嫁祸,一般发生在自我不成熟的青少年身上。法国作曲家鲁兰斯查理斯1932年创作了一首名叫《黑色星期天》的管弦乐曲,在问世后的13年中,有一百多人为之魂归西天。这些人多有心理障碍。四、自杀的心理过程

自杀者在采取自杀行动之前,在心理上要经历三个阶段:自杀动机或自杀意念的形成阶段。自杀意念形成的因素很多,如家族的影响,心理健康状态影响,不良生活方式和人际关系影响,职业的影响,重大应激事件和社会支持程度影响,特殊人际分离影响,遭遇经历,躯体虐待、不稳定的家庭环境、不良社会交往以及某些严重的创伤性体验影响,季节的影响等内心矛盾冲突阶段。自杀动机产生后,求生的本能可能使自杀者陷入一种生与死的矛盾冲突之中,难以最终作出自杀决定。此时,自杀者会经常谈论与自杀有关的话题,预言、暗示自杀或以自杀来威胁别人,从而表现出直接或间接的自杀意图。此时,如果及时得到他人的关注,或在他人的帮助下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自杀者很可能会减轻或打消自杀的企图。这也是自杀行为可以预防和救助的心理基础和干预空间。行为选择或平静阶段。这个时期自杀者似已从困扰中解脱出来,不再谈论或暗示自杀,情绪好转,抑郁减轻,显得平静。但这往往是自杀态度已经坚定不移的一种表现,当然也不完全排除是自杀者心理状态好转的表现。

也有人将自杀分为四个阶段:

自杀萌生

自杀彷徨透漏自杀是此阶段特征。切割自杀者会在此阶段“试刀”。自杀的行为常常会显现出先自我伤害的行为。在从自我伤害到自杀行为的过程中,每一个完成自杀的个案平均会尝试8~25次的自我伤害行为,而且在重复自我伤害的个案中,大约有一成会在连续自我伤害的意外当中死亡。

自杀决定写遗书和反常表现是此阶段特征。青少年自杀者写遗书较多,大约30%。

自杀实施前几个阶段可视为自杀预警表现,自杀者经过这样的准备后,往往果断坚决地采取出乎人们意料的行动。自杀成功率极高,自杀复发率也高。自杀心理过程长短不一。有人统计过,一日之内自杀者有35.4%,一周之内有47.9%,历时半年以内的有81.3%。五、自杀的流行病学(一)分布

1、性别分布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男性自杀率高于女性,自杀未遂率女性高于男性。中国是一个女性自杀率比男性自杀率高的国家。

2、年龄分布

WHO统计表明,在全世界范围内,自杀率随着年龄的增高而明显增高。

3、文化水平

4、婚姻状况

5、职业分布

6、社会阶层

7、城乡分布

8、种族差异

在探讨中国年轻女性自杀远高于男性这一独特的现象时,从个性发展的视角和社会结构的视角出发难以找到令人信服的原因,一些学者于是将目光投向了价值观和文化,提出了压力不协调理论,认为不协调压力才是直接导致自杀的原因。宋振韶指出,在当前的中国农村,由于仍然受男尊女卑等传统儒家思想的约束,导致农村的年轻女性存在相互冲突的双重压力。可能使很多意志薄弱的青年女孩心理上极度痛苦,因此,在言语激发效应的作用下选择自杀。张杰进一步指出,儒家文化不仅包含着对妇女的歧视,而且对男性提出了相应的社会期待,这与建国后中国社会提倡的男女平等思想存在矛盾。在儒家思想中,“白发人不能送黑发人”、“父母在、不远游”等对男性的规范使得男性不能轻易自杀。此外,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在广大的中国农村,社会对男性自杀和女性自杀的态度也很不一样:男性自杀会遭受强烈的贬抑与谴责,而女性自杀则更容易获得理解与同情。五、自杀的流行病学(二)自杀方式服毒:服毒在中国是最为常见的自杀方式。有关研究表明中国有58%的自杀死于服毒。在农村以农药和老鼠药为主,在城市以安眠药为主,也有利用煤气的。属于温和性自杀,置死率较暴力自杀相对低一些。自缢:一种暴力自杀方式。是男性自杀的常见方式。高坠溺水其他:交通事故,自焚,电击,枪击,卧轨,爆炸,切割等。自杀方式与自我意向1996年11月印度15名女子自焚以抗议“世界小姐”选美比赛在印度举行,在她们看,选美包含着色情与不尊重成分,是性别歧视的产物,是对印度文化的破坏自杀方式与自我意向张国荣说过一句话,“不要不相信其实人如果想飞是可以飞的,有一天我飞给你看”。他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子人格是一个动物意象,蝴蝶,蝴蝶这个意象非常有特点,它是美的象征,与自由的关系格外大,还和死亡联系特别密切,蝴蝶认为死是美好和自由的真正体现,不是灭亡而是转化,对死有一种向往、期待。蝴蝶是个小东西,心理能量特少,基本上没有肉,追求精神化的东西,它是最极端的细腻、敏感。日本有一个作家川端康成,我当时对他的判断就是一个蝴蝶,他就是完全追求唯美、完全追求精神化,最后自杀死了。三毛不是自杀,她是死于性窒息,所以她妈妈知道这个结论,和我的猜测一致。有一种方式是性窒息,达到那种极限状态会有很多幻觉,有些人为了追求幻觉他就会勒自己,在幻觉中看到很多我们想看到的东西,但是很容易出事。不一定就是性,他通过这个产生幻觉,幻觉也许和性有关,也许无关,为什么叫性窒息,因为性反映比较多,有的男的,前面放一幅明星照,然后勒自己,或者用塑料带套在头上,在窒息状态下看到画就变得象一个人一样了。五、自杀的流行病学(三)影响自杀的相关因素流行病学及研究资料表明,自杀的原因复杂。中国人的自杀诱因以家庭关系、婚恋纠纷、人际不和以及精神障碍为主。1家庭冲突

Michael等人的研究表明,低水平的家庭功能与高自杀企图有着显著的相关。较低的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可能增加产生自杀行为的风险。可以肯定的是,可靠的家庭功能评估在很大程度上能对自杀企图起到重要地预测作用。家庭功能评定量表(FAD)就可以从家庭问题解决率、家庭沟通、家庭成员的情感反应模式、家庭行为模式、行为控制等因子准确的将自杀未遂者从正常人中区分出来。当缺乏亲密度和适应性的家庭在面对问题而不能通过改变或适应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案时,个体会变得焦躁、互相埋怨或互相指责并彼此影响。这种失控的特征类似于高自杀意念的个体在面对生活的困苦、人生的挫折时而表现出的无力感,甚至悲观绝望。家庭成员的情感反应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个体在面对重大应激事件时是否会采取激烈的行为反应。2精神疾病

心理疾病是导致自杀的主要因素。调查发现,导致自杀频频发生的第一大高危因素是精神障碍,63%的自杀死亡者伴有符合某一种精神障碍诊断的症状,如抑郁症、社交恐惧症、焦虑症等。在中国导致自杀的8个危险因素中,抑郁症是“罪魁祸首”。绝望是对未来所持有的消极观念、消极期待和悲观沮丧。它是抑郁和自杀意向的重要中介因素,相较于抑郁,绝望对自杀行为更具预测意义.3躯体疾病.4特定的社会人口学因素5地理、气候因素一般说来,发达国家的自杀率高于发展中国家。西方国家城市自杀者多于农村。而我国则相反。欧洲一些国家和日本在春季出现自杀高峰,美国则在春秋两季。季节性情绪影响研究显示,春季是心理健康疾患高发的季节,天气乍变.阴雨绵绵,容易让人情绪低落以至抑郁.行为容易失控。6人格特质7遗传英国科学家1997年说他们发现了自杀基因。布里斯托尔大学的研究者从自杀未遂的病人的血样中发现病人大脑中的5-羟色胺含量不足。若脑内5-羟色胺含量降5-羟色胺低,自制冲动能力下降,容易引起沮丧情绪,出现抑郁,导致偏激行为。由于控制5-羟色胺的酶是由某种基因直接产生的,所以自杀与遗传有关。观察也似乎真的表明这种遗传的存在:自杀在某个家庭有规律地重复出现,甚至连自杀的方式都一样,有的家庭的自杀者喜欢上吊;有的家庭则喜欢窒息或跳崖。海明威家族称得上是自杀家族。8社会因素

负性生活事件社会支持和社会网络自杀工具易获得性或自杀方式的易实现性社会感应9社会宏观因素六、自杀的心理学解释

1.“自杀的潜在倾向”说。其典型代表是精神分析学派。认为每个人都有所谓“自杀潜势”,即死的本能。这种潜在倾向的强度在婴幼儿时候即已形成,其成因是家庭环境给个人造成的恐惧、忧虑、失意及爱憎。

2.“自杀是社会模仿”的理论。法国社会学家加布里尔·塔尔德认为自杀有很强的传染性,这种传染性在天生易受他人影响、特别是受自杀意愿影响的人当中格外普通。有事例证实不同的自杀者总是相互模仿,甚至达到令人吃惊的程度。曾经在德国一家医院的一个黑洞洞的过道里,有l5个病人相继吊死在同一个挂钩上,拔掉挂沟后,自杀随之消失。

3.“自杀与社会现实有关”。持这一观点的是法国著名社会学家爱米尔·杜尔凯姆。杜尔凯姆用大量事实和统计数据说明:自杀不能用个人的形式加以解释,从自杀的社会环境(包括政治生活、宗教信仰、婚姻家庭、职业集团、经济活动)中,才能找到某个人自杀的根源和背景。

4.我国学者的几个解释陈纪从分析自杀大学生所处的家庭、学校、社会等情境入手,发现情境中的各因素生产着一种温和的暴力,这种暴力导致大学生采用自杀的策略,从而使一种情境中因素与行动者之间的屈从关系被建构出来。杨会芹认为社会焦虑是指在社会成员中普遍存在着的一种心理紧张状态,社会焦虑现象容易导致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紧张,不利于社会人群的心理健康,并能促使社会问题的产生和恶化;而遏制社会焦虑,则利于有效防止社会焦虑以及抑郁性自杀现象的发生,维护社会的安全运转。张杰提出自杀压力不协调理论,用以解释自杀行为发生前的心理机制。理论假设认为,在自杀之前个体经受了一种特殊的心理压力,这种心理压力是由矛盾和相互竞争的压力形成的。这些不协调的压力源包括:相互冲突的价值观、愿望和现实的不一致、相对剥夺、危机和应对危机技能的缺乏。不协调的压力导致在自杀行为的过程中受到了社会和心理因素的调节和心理病理学因素的干预或强化。七、自杀的病因学

根据不同纬度的分类:

1、危险与保护因素

2、社会学、心理学与生物学因素

3、遗传和环境因素

生物学因素遗传神经生物学研究心理因素1、认知障碍和记忆A抑郁和自杀个体常见的认知加工:极端的概括化、灾难化、自我贬低和“全或无”式的思维。完全丧失了控制感B患有严重人格障碍的典型来访者所持有的与自杀有关的认知模式:拥有一种罕见倾向,会“忘记”重要他人在过去对他们所做的行为,而通过及时的印象来对他们做出判断。C具有成熟防御机制的来访者所持有的与自杀有关的认知模式价值观念、人生态度与自杀也有密切的关系,它是决定自杀行为的重要思想基础。对自杀的认知、已有的价值观念和人生态度既可以成为自杀的原因,也可以成为对抗自杀的资源。

三环癸胺(抗病毒药)在一些特殊情况下本身就会引发自杀意向。2、无望感3、自我效能4、控制点5、应对方式和情绪调节及应对技巧缺乏6、气质和人格研究表明,个体的气质和性格因素与自杀行为有一定关系。就气质来说,抑郁质和胆汁质的人更易产生自杀情绪,而相对平衡型的粘液质、多血质的个体则较少。就性格而言,性格往往影响个人对环境的适应和对具体事物的反应方式。那些具有敏感多疑、内向退缩、自卑抑郁的人,那些依赖性强、自我中心、易走极端的人,那些好胜要强、期望过高、攻击性强的人,都较一般人更容易在挫折面前产生自杀意念甚至自杀行为。7、心理疼痛8、童年创伤以及儿童虐待社会因素1、家庭因素和其他社会支持2、生活事件3、宗教4、文化一个国家、民族、社会的文化形态,对其内的个体有持续的、潜在的影响。如在日本由于宣扬“武士道“精神,是比较鼓励,起码是默认自杀行为的,这也是为什么日本自杀率居高不下的原因;某些信仰伊斯兰教的国家自杀率较低,这是由于伊斯兰教认为自杀的人是不能升入天堂,只能永远在地狱受苦,不认可自杀,这些国家。媒体:现在越来越多的小说、电视剧、电影中有对自杀的详细描述,还有网络的普及,使大学生更容易接触到自杀,并从心理上接受这它们。例如,《最后的出口》一书介绍了窒息死亡的自杀方法,在陔书发行的当年,纽约因窒息死亡的自杀人数增加了313%,而在27.3%的自杀现场都发现了此书。另外,各种媒体对自杀事件的报道,使得有些人模仿,尤其是明星自杀。张国荣被报道自杀后,短时间内香港、北京等地连续有人自杀5、社会变化6、致死性方法的可获得性Ⅱ自杀的高危人群

精神疾病和自杀1、精神分裂症患者2、抑郁症3、惊恐障碍4、物质滥用人格障碍边缘型人格障碍;冲动型人格障碍;反社会型人格障碍;自恋型人格障碍;表演型人格障碍;强迫型人格障碍。躯体疾病其他:老年人、大学生、自杀未遂者。研究发现,自杀未遂是自杀死亡的一个独立的危险因素,Maris研究表明,有10~15%的自杀未遂者最终自杀身亡。WHO进行的有关自杀未遂的多中心研究发现,多达40%的自杀未遂者最终自杀死亡。Slavko

Zihe

rl等发现,有过自杀史比无自杀史的个体,自杀死亡的危险要高约800倍。这也可以说明,在自杀未遂者身上集中着更为典型的导致自杀的个体心理因素,比如,自杀意念、抑郁、焦虑、无望感、对处理问题的无力、失控感等。Ⅲ自杀的治疗A、自杀的躯体治疗:药物治疗、电抽搐治疗。B、自杀的心理咨询和干预

一、自杀的三级防治模式

,心理危机和危机干预

二、咨询师的准备工作有关自杀的误解咨询师自身的情结

三、自杀危险的评估

自杀事件的编年体评估法(CASE)

自杀状况表格评估法(SSF)

自杀风险评估的常用心理量表

四、注意事项——安全性协议和自杀评估纪录

自杀,有一个就太多了。

研究表明,中国自杀者在自杀前曾找过专业帮助的只有7%,而美国却有50%自杀的个体在死前一个月去找过基础护理医生。拥有自杀意图的人当中,只有不到1%的个体会真的采取自杀行动,这是希望。——Shea

自杀的三级防治模式

一级预防:个体自杀倾向的发展。(精神病患者的治疗,枪支及有毒物质管理,煤气去毒化处理,缓和新闻报道)二级预防:对处于自杀边缘的人进行早期干预,即危机干预。三级预防:对曾经有自杀未遂的人防止其再次出现轻生。受这一思想的启发,台湾学者胡慧安以青少年的总人口为总人口,以具有自杀意念的青少年为危机人口,以自杀未遂与可能自杀身亡的青少年为目标人口,探讨了青少年自杀的服务人口、危机人口与目标人口的关系。青少年三级自杀防治的阶段、对象、工作方向及可用理论与方法防治阶段对象防治工作方向可用理论与方法初级防治一般青少年协助建立对生命的正确认知;健全危机调适能力讲习会、团体活动二级防治具有自杀意念的青少年强化自我功能;疏解情绪、压力;学习有效人际沟通增强问题解决能力;生涯发展与规划;强化家庭社会化与情感功能可用理论:危机调适模式;自我教导训练法;理性情绪治疗法;人际沟通分析;社会学习理论.可用方法:个案工作,团体工作,个案管理,环境干预三级防治具有自杀行为的青少年协助案主寻求一个健康性的适应状态;强化案主的支持系统危机调适模式、个案管理、环境改变技术心理危机和危机干预

心理危机是个体面临突然或重大生活境遇时所产生的心理失衡状态。1954年,美国心理学家G·C蚰首次提出了“心理危机”的概念。

危机的两重性:危险和机会。

自杀危机干预(crisisintervention)主要针对有可能诱发自杀行为发生的种种因素,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采取不同的干预策略,最终目的在于预防自杀,减少自杀率。根据自杀所处的时期,可以将自杀危机干预分为心理健康的普适性干预、自杀危机前的预防性干预、自杀危机当下的过程性干预和自杀危机后的维护性干预等四个阶段。做好自杀的善后工作要有两点关注:一是重视对自杀未遂者理修复工作;二是要关注自杀死亡发生后,周围群体的心理修复工作。

美国学者柯金在1976年指出了危机干预的直接目标:

①减轻当前的危险,诸如焦虑、迷惘、绝望。②恢复自杀者与亲人间的联系。③帮助自杀者明白应该做的事。④帮助自杀者挖掘自杀的根源。⑤发展新的态度、行为与应付技巧。二、咨询师的准备工作(一)有关自杀的误解

1.与可能自杀的人讨论自杀将诱导其自杀

事实上一般应该和可能自杀的人讨论自杀。与一个想自杀的人讨论自杀将可能使其产生相信的感觉,能够帮助他们正确处理一些重大问题,并缓解他们的压力,愿意花时间重新获得控制。

2.威胁别人说要自杀的人不会真正自杀

3.自杀是一种不合理的行为

事实上从自杀者的角度看,几乎所有采取自杀行动的人都有充足的理由。

4.自杀者都有精神疾病

在中国只有60%的自杀者患有精神疾病。

5.想要自杀的人是真的想死

事实上很多人并不想死,他们只是想要逃离那个令人无法忍受的境遇,大部分曾经想过要自杀的人现在都很高兴他们还活着。他们说当时他们并不想要结束自己的生命,他们只是想终止自己的痛苦。

6.自杀发生在家族中,具有一定的遗传倾向。

7.想过一次自杀,就会总是想自杀

大部分人只是在他一生中的某个时候产生自杀企图,在这段时间里,他们要么克服这种想法,要么寻求帮助,要么死亡。

8.一个人自杀未遂后,自杀威胁可能结束

事实上在抑郁或者自杀未遂后出现的“欣然”期才是自杀危险的时候。

9.一个想自杀的人开始表现慷慨并和他人分享个人财产,表明这个人有好转和恢复的迹象

10.自杀总是一种冲动行为

事实上有些自杀是冲动行为,另一些则是在仔细考虑之后才实行的。

11.大多数自杀都缘于一个突发的创伤事件创伤事件可能只是一个导火线。

12.非致命的自杀只是为了引起他人注意也有可能是自杀方式和工具的问题。

(二)咨询师自身的情结只有了解自己对于自杀的态度偏见和反应,心理医生才能从情感上更接近和容纳一位具有自杀意图的来访者。一位有经验的心理医生会带着一种令人惊讶的客观冷静的态度来了解病人因反复的自杀想法而产生的压力,正是这种态度,成为了他们成功揭露并转换自杀意念的关键所在。这是一种象征着知识与经验的冷静,是一种过来人的冷静。——Shea

咨询师本人是否有自杀意向,是否遭遇过身边人(亲友、来访者)的自杀事件。

三、自杀危险的评估常用方法:访谈、行为观察、心理测量(一)自杀事件的编年体评估法(ChronologicalAssessmentofSuicideEvents,CASE)CASE是Shea于1998年提出的针对临床工作者的评估方法。他认为自杀评估包含三重任务:1、收集与自杀的风险因素有关的信息

2、收集与来访者自杀构想和计划相关信息

3、通过上述两类收集到的资料进行临床决策。心理医生越是能完整地发掘出病人自杀计划,也就越能洞察来访者意图中的危险性。

他强调运用CASE方法须具备一些前提:包括在前面的访谈中与患者建立了强有力的治疗联盟关系,创造出一种氛围使得来访者想要分享自杀计划的可能性得到增强,并且要首先掌握一系列有效的访谈技巧

。掌握了这些核心的访谈技术可以有效的减少来访者的歪曲信息和治疗师的主观臆断,从而使评估的工作更加有效和完善,促使一个好的临床决策的形成。搜寻自杀意念的原则技术和策略

1、访谈之前:打破讨论自杀的禁忌

2、访谈的有效性技术:行为事件指的是心理医生询问的有关具体行为事实或具体想法特质的问题。

淡化羞耻技术能够帮助咨询师在面对病人因羞耻内疚不愿谈论的话题时,能以一种不带侵犯性的方式进行提问。它通常包含一两句铺垫和措词,使得真正的问题不再具有责难的味道。

小心假设指面对一些敏感话题时咨询师会假设某个值得怀疑的行为已经发生,并依据这一假设构建出一系列问题。扩大症状由于病人有时候会降低他们不良行为的数量和频率,通过提高问题严重程度的上限,病人的歪曲机制可以被绕过。在这里,心理医生必须提出确切的数字。具体否认即便来访者对于某个笼统问题做了否定回答,但若咨询师对于与之有关的一长串具体行为依次进行询问,仍然可以得到许多肯定的回答。正常化当病人对承认存在某种症状感到焦虑或尴尬的时候,心理医生让他们知道其他人也经历过相同的症状或感受。

3、寻找自杀意念:CASE方法

CASE方法评估包括四个主要的阶段:阶段一探讨现在的自杀事件,重点是探索自杀意念的强度。阶段二探讨近期自杀事件,主要是通过探讨在近两个月中的自杀意念的频率和致命性以及自杀计划的细致和完整性来获得对自杀危险严重程度的评估。阶段三对过去自杀事件的探讨(2个月之前),重点包括最严重的一次自杀尝试是什么样子,曾有过的自杀尝试具体次数,两个月之前,最近一次的自杀尝试在何时。阶段四探讨即刻自杀事件。此阶段可以提供最直接的患者即刻的自杀计划的危险程度的线索。其中,应该非常关注患者在访谈时的言词和表现出的非言语动作。最后要考察患者的绝望程度和愿意为应对目前的问题而制定详细计划的程度。失去尊重或公众认同是激发自杀的诱因,决定一个人是否采取自杀行为的“底线”常落在两个问题上,一是实际操作问题,另一是问题伦理问题:

1、它会管用么?(“我的痛苦会终结,我的问题会得以解决么”?)

2、这样做对不对?(“自杀是不是伤害到其他人或打破我潜在道德观”?)自杀的次级获益

自杀通常是一种人际互动现象,对自杀风险的评估不应该只局限在来访者身上,还应该包括来访者周围的人。评价

CASE评估法采用了逐步渐进的结构化的访谈,可以使来访者有足够的时间去建立信任和自信来谈论自杀想法;在访谈过程中治疗师传达了一个很重要的信息“患者是被允许和治疗师分享自己的痛苦和关于自杀的想法的”,这对于增强患者暴露自杀相关想法的意愿非常重要。这一方法清晰的顺序结构也会减少治疗师在信息搜集中可能的疏漏和偏见。(二)自杀状况表格

Jobesl1等设计的自杀状况表格(SuicideStatusForm,SSF)评估法包含六个部分自我报告的内容和相应的临床医生评估条目,包括心理痛苦、内部压力、情绪低落、绝望、低自我评价和总的自杀危险。这一程序经过了不断修订,目前版本是SSF一Ⅲ。

SSF一Ⅲ包括四部分第一部分是自评量表,对上述六个方面进行五点评分,并按它们对自杀影响的程度进行排序,还要求患者判断前五个方面与别人和自己相关的程度。然后分别列出生和死的理由,并根据重要性排序。接着评估自已求生和求死的程度,再分别排序。最后让他们回答“有什么可以让他们不再想去自杀”。第二部分则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