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简答题)高频考点模拟试卷1(共9套)(共135题)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简答题)高频考点模拟试卷第1套一、简答题(本题共15题,每题1.0分,共15分。)1、稷下学官有哪些性质和特点?标准答案:稷下学宫的出现意味着先秦士阶层发展的登峰造极,也表现了养士之风的制度化。作为特殊历史条件下的产物,稷下学宫独具特色。稷下学官的性质:(1)稷下学官是一所由官家举办而由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学校。稷下学宫的初创是田齐政权出于“招致贤人”的目的。数量可观的大师、学生以及康庄大道、高门大屋,构成了可容纳上干师生的规模宏大的齐国学府,也是战国时代的最高学府。这种规模的养士,使任何国家公室和私门的养士都相形见绌。所以,从主办者和办学目的来看,稷下学宫是官学。学宫的重要特色是容纳百家、思想自由。当时,稷下学宫曾先后存在过儒家、道家、法家、名家、阴阳家等。在稷下学宫,一是不以统治者的好恶独尊一家而压制其他各家,或以一家为标准统一各家;二是充分允许各家“各著书言治乱之事,以于世主”,齐国统治者的这种措施,保证了稷下各家各派在学术和教学活动中的私学性质。再则,即使是学宫的学术领导人也通常由像萄况这样有独立学者身份的私家学者来担任,这也使稷下学宫在整体上带有若干私学性质。(2)稷下学宫是一所集讲学、著述、育才活动为一体并兼有咨议作用的高等学府。稷下学宫的创建是以“招致贤人”“得士以治之”为目的的,这就决定了学宫是一所以学术活动为主要任务的高等学府。首先是讲学。春秋战国时期的私学通常允许教者自由择徒,随处讲学;学者可以自由择师,随处求学。稷下学宫是一个十分集中的游学场所,其讲学活动十分兴盛。由于各学派集于一地,客观上使学者可以跨越学派门墒,广泛求学,学无常师。甚至在稷下学宫还有定期的学术集会。其次是著述。稷下学宫的重要特色就是学术性,这一方面表现为各家各派的讲学和思想交锋,另一方面表现为著书立说。稷下先生积极著书立说,与讲学和争鸣互为因果、互为表里,从另一个方面展现了稷下学宫作为高等学府的特色。其三是育才。这些私家学派通过大师的著述和讲学,培养了学派的传人和时代所需要的各种人才。严格的教育管理、浓厚的学术氛围、良好的物质条件,共同创造了一个人才成长的火环境,这就是稷下学宫的整体优势。此外,稷下学宫还成为一个事实上的咨政议政机构。“齐稷下先生喜议政事”,“以干世主”,这是学宫的一大特色。议政干世是当时几乎所有私学学派的特点,而稷下学宫的不同之处在于其为各家学者提供了一个固定的议政沦坛。对稷下学者称为“先生”,“皆赐列第为上大夫”,“高门大屋尊宠之”,“不治而议论”,实际上是通过稷下学宫为齐国聘请了一批高级学术和政治顾问。稷下学宫的特点:(1)学术自由。这是稷下学宫的基本特点。为了鼓励学者们进行理论探讨,齐国君主让学者们“不治而议论”,即不担任具体职务,不加入官僚系统,却可以对国事发表批评性的议沦。这使学者有生活保障而无政事烦劳,可以专心著述言治乱之事。容纳百家是学术自由的一种表现。出于“争天下者必先争人”的明确意识,来者不拒,包容百家,这是稷下学宫的办学方针。在稷下学宫的各家各派,其学术地位是平等的。稷下学宫容纳百家,欢迎游学,来去自由,既允许个别游学,也允许集团游学。这种流动的游学制度,使稷下学术内部各学派之间、稷下学术与外部各国学术之间,处于不断交流的状态,富有发展的活力。相互争鸣和吸取是学术自由的又一种表现。学术论辩带来稷下诸子学派的吸收、交融和分化、嬗变。到过稷下的不少学者和学派都表现出兼收并蓄的特点。(2)待遇优厚。稷下学宫发扬了礼贤下士的风格,给稷下学者以非常优厚的待遇。“不治而议论”足齐国君主给予学者们很高的政治待遇,因为学者所看重的是自己的思想主张能否被接受,人格是否受尊重。待遇优厚还表现在物质待遇上,齐宣王时,邹衍等各派学者76人“皆赐列第为上大夫”,学者们得享相当于上大夫的俸禄,可以专心学问。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简述教学与教育、智育、上课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标准答案:教学是在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在我国,教学是以知识的传授为基础的,通过教学,学生在教师的有计划、有步骤的积极引导下,主动地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智力、体力、陶冶品德、美感,形成全面发展的个性,所以,教学是学校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教学与教育这两个概念的关系,是一种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教育包括教学,教学只是学校进行的一个基本途径,除教学外,学校还通过课外活动、生产劳动、社会活动等途径向学生进行教育。教学与智育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作为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的智育,即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发展学生的智力,主要是通过教学进行的。但不能把两者等同。一方面,教学也是德育、美育、体育、劳动技术教育的途径。另一方面智育也通过课外活动等才能实现。把教学等同于智育将阻碍全面发挥教学的作用。教学与上课这两个概念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教学工作包括备课、上课、课后辅导、检查与批改作业和考核评定学生成绩等若干环节。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3、简述活动课程的优点和缺点。标准答案:优点:以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为基础,学习是真实而有意义的,兼顾学生的个别差异;可以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并能使学校和社会建立密切的联系;可以统筹学校各方面的生活,并能对各科知识以综合的方式进行整体性学习。缺点:片面强调主体自发性;实施难度大;破坏知识的系统性与完整性;在传授知识的效率上不如学科课程。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4、简述杨贤江的“全人生指导”理论。标准答案:全人生指导是对青年进行全面的关心、教育和引导,即不仅要关心他们的文化知识的学习,同时,对他们生活中的各种实际问题也要给予正确的指点和引导,使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健康成长。具体包括:(1)教育要谋求素质的全面发展。(2)教育要指导学生过正常而全面的生活。(3)不仅指导学生的在校生活,也要指导学生的校外生活。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考生对杨贤江的“全人生指导”理论的理解和掌握情况。杨贤江是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第一个比较系统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阐述教育问题的教育家。杨贤江认为青年是人的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青年期极其关键,所以,要对青年进行全面的关心、教育、引导,使其成为一个“完成的人”。5、《大学》里的“三纲领”“八条目”是指什么?标准答案:《大学》提出了“三纲领”和“八条目”。《大学》开头就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就是后人所说的《大学》“三纲领”。所谓“明明德”,就是发扬光大人所固有的天赋的光明道德。所谓“亲民”,是指发扬了善性之后,即从事治民,治民要亲爱人民。所谓“止于至善”,就是要求达到儒家封建伦理道德的至善境界。“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这是《大学》提出的教育纲领和培养目标。《大学》还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后世称之为《大学》的“八条目”。这是实现“三纲领”的具体步骤。“格物”“致知”是八条目的基础。所格的“物”,所致的“知”都是指伦理和道德原则,是指修己治人的道德修养,其实就是指学习儒家经典,提高自身素质。所谓“诚意”,就是要不自欺,要慎独。在与别人相处时这样,独处时也应该这样。所谓“正心”,就是教人防止个人感情、欲望的偏向。“修身”是“八条目”的基本,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所要达到的目的,即将个人修养提高到完善的地步,也是《大学》中讲培养人的最高要求。只有这样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6、简述蔡元培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标准答案:(1)蔡元培在担任北大校长时,确定了“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作为改造旧大学的指导思想。他认为大学是研究高深学问的机关,但并不是研究某一家或者某一派的学问,更不是研究某些人指定的学问。应该提倡思想自由,学术自由,各派主张只要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尚不达自然淘汰之运命,都可以让他们自由发展。(2)依据这一方针,他聘请教师“以学诣为主”,允许不同学术观点的人同时在大学任教,使北大教师队伍人才济济,面貌一新。他的这一办学方针改变了旧北大一片死寂的景象,在突破中国封建社会长期文化专制主义方面起了积极的作用,为各种新思想在大学讲坛上传播提了有利条件,使北大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发源地。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7、简述布鲁纳发现学习的主要步骤和教师的作用。标准答案:(1)布鲁纳的发现学习主要步骤:①提出和明确使学生感兴趣的问题。②使学生对问题体验到某种程度的不确定性。③提供解决问题的各种假设。④协助学生搜集和组织可用于作结论的资料。⑤组织学生审查有关资料,得出应有的结论。⑥引导学生运用分析思维去验证结论,最终使问题得到解决。(2)教师的作用:①鼓励学生有发现的自信心。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③帮助学生寻找新问题与已知知识的联系。④训练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⑤协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⑥启发学生进行对比。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8、简述福禄培尔教育的基本原理。标准答案:(1)统一的原则自然科学的发展使人们形成了整体的观念。福禄培尔认为一切事物最终都统一于上帝。一切事物的命运和使命在于展现它们的本质,即展现它们的上帝的精神。教育的实质正在于使人能自由和自觉地表现他的本质,即上帝的精神。而教育的任务则是帮助人类逐步认识自然、人性和上帝的统一。(2)顺应自然的原则神性是人性的本质或根源,人性肯定是善的。教育、教学和训练的最初的基本标志必然是容忍的、顺应的,是保护性、防御性的。自由和自决正是全部教育和全部生活的目的与追求。儿童生活中不良现象的出现原因有二:人的本质的各个方面的发展被完全忽略;发展过程遭到不良干预。(3)发展的原则福禄培尔在教育史上第一次把自然哲学中进化的概念完全而充分地运用于人的发展和人的教育。人性是一种不断发展和成长的东西。发展不仅是分阶段的,更是连续的和联系的。人的成长与万物生长一样必须服从两条互补的原则:对立与调和。(4)创造的原则对儿童需要及早地给以从事外部工作和生产活动的训练,使其能从外部表现本质。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9、简述编制问卷时关于题目排列需要注意的问题。标准答案:问卷的排列顺序需要做到分类清楚、层次分明和合乎逻辑。通常情况是:(1)在指导语之后,是关于被调查者基本情况的问题。(2)先简单熟悉的问题,后复杂而陌生的问题。(3)先一般问题,后具体问题。(4)先普通问题,后敏感问题。(5)如果问卷含有检验性问题,要把这些问题分开。(6)设计时间顺序的问题,要依据一定的顺序。(7)对非等级问题选项的排列必须是随机的。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考生对问卷编制过程中问题排列顺序的注意事项的理解和掌握情况。问题的排列分类要清楚,层次要分明,前后连贯一致且彼此适度,并尽可能在选择答案中分出等级,以便对问题有更深入的了解。10、简述在教学方法方面,杜威教育思想的主要缺陷和合理因素。标准答案:(1)杜威教育思想的主要缺陷:全盘否定讲授法,离开系统科学知识的教学而强调发现法。(2)杜威教育思想的合理因素:批评传统教育的教学方法机械呆板,要求教学方法适应儿童特点,注意创造条件引导儿童主动地探索和思考。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1、简述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的联系和区别。标准答案:(1)联系:概念和规则既是陈述性知识的核心成分,也是心智技能和认知策略的核心成分。以命题网络的形式诸存且能被人陈述或提取出来就是陈述性知识,以产生式方式储存且支配了人的行为就是程序性知识。陈述性知识的获得是学习程序性知识的基础,程序性知识获得后也为获取新的陈述性知识提供了可靠的保证。(2)区别:第一,从测量学的观点看,前者可以通过“陈述”或“告诉”的方式测量,后者只能通过观察人的行为间接测量。第二,从心理表征看,前者主要以命题和命题网络的形式表征,后者以产生式和产生式系统表征。第三,从激活和提取来看,前者激活速度慢,其提取往往是一个有意识的搜寻过程,后者激活速度快,能相互激活。第四,从输入和输出看,前者是相对静止的,其输入和输出是相同的,后者是相对运动的,其输入和输出是不同的。第五,从学习与遗忘速度看,前者习得速度快,遗忘速度快,后者习得速度慢,遗忘速度慢。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2、简述启发法。标准答案:在寻求解答时,可能存在这样两种一般的途径:算法式和启发式。启发式策略,以一定的以往经验为基础,采用选择方式探索解决问题,它能帮助问题解决者找到问题解决的捷径,在复杂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常常采用这种策略。启发式方法包括:①手段目的的分析法:将目标划分成许多子目标,将问题划分成许多子问题,寻找解决每一个子问题的手段。②逆向反推法:即从目标状态出发,考虑如何达到初始状态的问题解决方法。③爬山法:爬山法的基本思想是设立一个目标,然后选取与起始点邻近的未被访问的任一节点,向目标方向运动,逐步逼近目标。④类比思维:当面对某种问题情境时,可以运用类比思维,先寻求与此有些相似的情境的解答,是将先前解决问题的经验运用到理解新问题上的策略。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3、控制教育实验变量的主要方法有哪些?标准答案:最常用的控制无关变量的方法有以下几种:(1)消除法就是排除或隔离无关变量对实验效果的影响。比如为了消除外界的巨大噪音对教学效果的影响,教学实验就选在校内安静的环境中进行。但是许多情况下,特别是在教育实验中,无关变量是难以消除的。而且过多地使用消除法,必然使实验情境失去“自然性”和“现实性”,与日常情境差距很大。所以消除法在教育实验中的应用有限。(2)恒定法就是在整个实验期间,尽量使所有的实验条件、实验处理、实验者及被试都恒定不变。如教学实验的教室不变、时间不变、学生不变等。但在教育实验中,很多因素是难以恒定不变的,因而还需要其他方法来控制。(3)平衡法就是指除实验因子以外,无关变量对所有的实验组与控制组的影响都是均等的。这样就可不计无关变量的影响,而得到实验因子的效果。如进行甲乙两种教材实验,为了使无关变量教师教学水平、学生能力、学生知识等在学习教材中韵影响一致,就需要选择两个水平相当的教师任教,选择学生水平一致的两个班级。(4)统计控制即使用协方差统计方法来控制无关变量。如在初始测验分数不等的情况下,通过协方差分析可排除无关变量(协变量)对实验结果的影响。这是实验控制无能为力时所采用的方法。(5)纳入法对于那些既无法消除又难以保持平衡的无关变量,可以采用纳入法。即把无关变量作为一项自变量纳入到实验中去。(6)抵消法即假定两个班,随机选取一个为实验班,另一个为对照班,进行第一轮实验;然后将两个班对调,原来的实验班改为对照班,对照班改为实验班,进行第二轮实验;最后将两次实验班的测量结果合并为实验班样本成绩,将两次对照班测量结果合并为对照班样本成绩,再将这两个样本的成绩进行比较。如此一来,组成实验班样本和对照班样本的都是两个班的全体,每个班都经历了一次实验与一次对照。这样两个班的学生因素、教师因素和家庭因素等无关变量都可以抵消。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4、简述非结构式问卷与结构式问卷的主要区别。标准答案:非结构式问卷属于开放式问卷,没有固定的回答格式与要求,对填答问卷者来讲,可以自由回答,故又称作开放型问卷。这种类型的问卷,多用在研究者对某些问题尚不清楚的探索性研究中。因为答卷人回答自由,答案多种多样,所以整理资料比较费时费力。但可以了解较深层次的问题,及时发现一些新的问题,使对问题的探讨在更深度的情况下进行。如果采用集体访问,可以将所要研究的问题提出来,供集体讨论。填答者可不受任何约束地表达自己的意见,说明填答者的动机、态度、意见等,利于做深度研究使用。缺点是资料分散,难以统计,而且需要花费填答者较多的时间和精力。结构式问卷可根据是否使用文字划分为图画式与文字式。图画式比较适合文字能力较差的儿童与文盲被试,在跨文化研究中应用较方便,可少受文化影响。结构式问卷根据答案的不同形式还可划分为:选择式、排列式和尺度式。适合于使用统计方法和进行量化处理。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5、列举教育观察研究中的记录方法。标准答案:(1)描述记录法:①日记描述法;②轶事记录法;③连续记录法。(2)取样记录:①时间取样;②时间取样;③活动取样;(3)行为核对表。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简答题)高频考点模拟试卷第2套一、简答题(本题共15题,每题1.0分,共15分。)1、简述教育的文化功能。标准答案:(1)教育具有文化的传递、保存功能。(2)教育具有文化的选择、批判功能。(3)教育具有文化的交流、融合功能。(4)教育具有文化的更新、创造功能。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简述桑代克的学习理论。标准答案:桑代克认为,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刺激一反应联结。他认为,人和动物遵循同样的学习规律;学习的过程是盲目的尝试与错误的渐进过程;学习遵循三条重要的学习原则。①准备律:指学习者在学习开始时的预备定势。当某一刺激与某一反应准备联结时,给予联结就引起学习者的满意,反之就会引起烦恼。②练习律:指一个学会了的反应的重复将增加刺激反应之间的联结。也就是S—R联结被练习和使用得越多,就变得越来越强,反之,变得越弱。在桑代克后来的著作中,他修改了这一规律,因为他发现没有奖励的练习是无效的,联结只有通过有奖励的练习才能增强。③效果律:桑代克的效果律表明,如果一个动作跟随着情境中一个满意的变化,在类似的情境中这个动作重复的可能性将增加,但是,如果跟随的是一个不满意的变化,这个行为重复的可能性将减少。据此,桑代克得出:奖励是影响学习的主要因素。奖励就是令人感到愉快的或可能需要进行强化的物品、刺激或后果。在桑代克后来的著作中,他取消效果律中消极的或令人烦恼的部分,因为他发现惩罚并不一定削弱联结,其效果并非与奖励相对。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3、什么是双轨制和单轨制?标准答案:双轨制学制主要存在于欧洲国家,如英国、德国和法国。这个学制把学校系统分为两个互不相通的轨道:一轨是为资产阶级子女设立的,自上而下,其结构是大学(后来也包括其他高等学校)、中学(包括中学预备班);他们受到比较高深的完备的教育,以便成为生产管理、商业经营、科学研究和从事其他社会活动的人才,属于精英教育的范畴。另一轨自下而上,其结构是小学(后来是小学和初中)及其后的职业学校(先是与小学相连的初等教育,后发展为和初中连接的中等职业教育),这就剥夺了在国民教育学校上学的劳动人民子女升人中学和大学的权利。单轨制学制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美国形成的一种学制。其特征是所有学生在同样的学校系统学习,自下而上的结构是:小学、中学、而后可以升人大学,各级各类学校互相衔接。它相对于双轨制来说,是一种历史的进步,有利于教育的普及,有利于提高全体国民的素质。但是它对于受教育者来说,并不是完全公平的。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4、简述“导生制”的内涵。标准答案:“导生制”由英国传教士贝尔和兰卡斯特所创,因此又名“贝尔—兰卡斯特制”。其基本方法是教师先在学生中选择一些年龄较大、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充任导生,教师先对导生教学,然后由他们去教其他学生。这一教学方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教师稀缺的压力,因此一度在欧美风行。但其难免带来教育质量的下降,使得各国最终抛弃了这一教学方式。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5、简述墨子的教育内容与教育方法。标准答案:“兼士”、“贤士”是墨家私学的培养目标。墨子认为,兼士和贤士必须能够“以自苦为乐”,为天下人献身,能够发挥自己的雄辩才能“上说F教”,向社会推行“兼爱”的主张。因此,墨家私学的教育内容主要围绕培养“兼士”展开,可以归纳为四方面:(1)政治和道德教育。主要是墨家的十大纲领,即尚贤、尚同、兼爱、非攻、节用、节葬、天志、明鬼、非乐、非名。其中兼爱是核心。(2)科学技术教育。(3)文史教育。(4)培养思维能力的教育。墨家教育内容的特色主要体现在科学技术教育和培养思维能力的教育上。因此,墨家的教育方法有主动、创造、实践。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考生对墨家的教育思想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墨家的教育思想的核心是科技教育和培养思维能力的教育。墨家的教育方法也独具特色,强调主动、创造、实践。这在先秦时代是很有特色的教育思想。6、简述《1944年教育法》的基本内容及其历史意义。标准答案:1944年,英国政府通过了以巴特勒为主席的教育委员会提出的教育改革法案,即《1944年教育法》,又称《巴特勒法案》。法案的基本内容有:(1)加强国家对教育的控制和领导,废除教育委员会,设立教育部,统一领导全国的教育,同时设立中央教育咨询委员会,负责向教育部长提供咨询和建议;(2)加强地方教育行政管理权限,设立由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继续教育组成的公共教育系统;(3)实施5~15岁的义务教育,地方教育当局应向义务教育超龄者提供全日制教育和业余教育;(4)法案还提出了宗教教育、师范教育和高等教育改革等要求。《1944年教育法》结束了战前英国教育制度发展不平衡的状况,形成了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继续教育相互衔接的国民教育制度,扩大了国民教育的机会。法案决定了英国战后教育发展的基本方针和政策,对英国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7、早期改良派的基本教育主张包括哪些内容?标准答案:主要有:(1)全面学习西学;(2)改革科举制度;(3)建立近代学制;(4)倡导女子教育。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8、简述我国近代教育宗旨的演变过程。标准答案:1898年,张之洞在《劝学篇》中,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概括了办学的指导思想,可以说是清末教育宗旨的雏形。1904年,《奏定学堂章程》规定:“至于立学宗旨,勿论何等学堂,均以忠孝为本,以中国经史之学为基,俾学生心术壹归于纯正,而后以西学论其知识,练其艺能,务期他日成,各适实用,以仰付国家造就通才,慎防流弊之意。”这是中国近代最早规定的教育宗旨。1906年,为形势所需,学部制定了“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的五项教育宗旨。1912年,南京时政府制定了“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主义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趟德”的“四育并举”教育方针。1913年2月,袁世凯政府公布《颁定教育要旨》,正式确定“爱国、尚武、崇实、法孔孟、重自治、戒贪争、戒燥进”的七项教育宗旨,完全推翻了民国元年的教育方针。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9、简述教育实验的基本特征。标准答案:教育实验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1)因果关系的探讨区别于历史研究、调查研究和相关研究,实验研究可以系统地变化条件。以观察因这些条件变化所引起的事物相应变化。从而揭示事物发展过程中各种变量间的因果关系。历史研究是研究过去发生的事件。调查研究以搜集、分析存在的客观事物或材料为直接认识任务,是对现状的认识把握。相关研究寻求假说命题,相关研究说明事物发生、发展过程诸要素的相互关系。“表明两个事物之间有联系”。只有实验研究,才揭示变量间的因果关系,“若A则B”的正确性,说明“为什么”,推论因果关系的逻辑性。(2)自变量的操作教育实验是为了变革现实、探索和创新,是要索取而不是消极等待研究现象的自然发生。因此,必须主动操纵自变量的变化。自变量,即变化的措施、条件。自变量的操作,是指研究者人为地去干预、控制现象发生的条件和进程,有意识地变革研究对象某一方面的条件,从而得到自己所要的结果。(3)控制无关变量控制无关变量,也叫控制变量。指在实验中应该保持恒定的变量。教育实验中,为了探索因果关系,证实确实是自变量X导致因变量Y的变化,就必须排除其他无关因素的影响。使实验的其他条件保持恒定。否则,就无法显现假设中提出的因果关系,实验也不可能有效度。“控制”在教育实验中主要含有三层含义:研究对于外部因素和实验情况的控制能力,包括各种无关因素的控制;研究对于实验所操纵的自变量的控制程度:研究实验设计过程中的控制成分。即研究如何通过实验的设计控制无关变量。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0、简述学习动机的强化理论并分析这一理论在实践中产生的作用。标准答案:(1)学习动机的强化理论斯金纳使用强化理论对学习本身的论述就是对学习动机的论述。个体的行为因受到强化而发生的概率增加就是动机增强,个体的行为因受到惩罚而发生的概率降低就是动机减弱。(2)学习动机的强化理论的作用当个体缺失学习动机时,使用强化原理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强化,可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当个体具有强大的内在学习动机时,使用强化原理奖励学生的学习行为,可能使学生的学习与强化物联系起来,会削弱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强化理论的内容。在分析斯金纳的强化理论在激励学生学习的作用时,要联系学习的内在动机和外来动机的分类的内容,既看到强化对外来动机的激发作用,又要看到它对内在动机的削弱作用。强化原理是一剂良药,但要对症下药。11、简述波斯纳关于概念转变条件的论述及其教育意义。标准答案:(1)波斯纳是关于概念转变比较有影响的研究者,他认为概念改变需具备的条件有第一,对原有概念不满。第二,新概念的可理解性。第三,新概念的合理性。第四,新概念的有效性。(2)波斯纳关于概念转变的教育意义第一,引发新旧概念的冲突,使学习者对原有概念不满。第二,注意对新概念的教学,使学习者能够理解新的概念并明晰其合理性。第三,举出大量能够使用新的概念解释的事例,使学习者明了新概念的有效性。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的是错误概念转变的内容。学生在进入课堂之前所拥有的朴素知识是影响学习科学知识效果的很重要的因素。如果学生所掌握的朴素知识与科学知识相悖就会严重影响课堂教学,因为学生所掌握的朴素知识是通过生活经验获得的,往往比较顽固。因此,根据波斯纳提出的概念转变的条件选择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是非常必要的。12、简述严复“体用一致”的文化教育观。标准答案:严复的“体用一致”的文化教育观主要包括了以下内容。(1)倡导对西方的自然科学和社会政治学说要一体学习,此时他的“体用一致”思想表现为“全盘西化”和西学自成体用。(2)对西学的整体性和发展性的认识。他把近代科学按从基础到应用的层次划分为三类:玄学(逻辑学和数学);玄著学(物理、化学等);著学(天学、地学等)。他认为这三类学科连成一体,相资相用,交叉发明。他还认为西学是一个发展的体系,运用考察、实验、归纳等方法创造新知和验证学理,不断更新、改进和发展。(3)后来严复改变了以前“全盘西化”的倾向,提出了要构建一种融会中西、兼备体用的新文化体系的设想。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3、简述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思想。标准答案: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思想是指,学生的学习包含了若干水平:最低水平时,学生可以独立学习,能够很容易地进行概括化并理解意义;在最高水平时,由于任务难度大大超出了儿童的能力,因此即使有精心设计的教学,学生也不能领会和掌握技能。最近发展区就是介乎两端的中间地带,在这个区域内,虽然学生自己难以完成学习任务,但在成人的指导下或者和更优秀的同伴合作时,他们就能胜任学习任务。对于教学的意义就是,教师必须使教学针对适当的难度水平,与学生的能力、知识水平形成积极的不匹配状态。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4、简述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标准答案:(1)道德行为是通过改变学习,模仿学习而形成和发展的,起决定因素的是环境、社会文化、榜样、强化等。(2)个体品德形成和发展主要是社会学习的结果,不存在固定不变的阶段性和顺序性。(3)观察学习是指通过观察他人所表现的行为及其结果而发生的替代性学习,是社会学习的最重要形式。它包括注意、保持、行为再生和动机四个过程。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5、巴甫洛夫在其经典性条件作用说中提出了哪些学习规律?标准答案:巴甫洛夫是俄国生理学家,是最早提出经典性条件反射的人,通过狗分泌唾液的实验,他得出条件反射作用的一些重要规律,并引入到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中。(1)习得、强化、消退。有机体对条件刺激和无条件刺激之间的联系的获得阶段称为条件反射的习得阶段。这阶段必须将条件刺激和无条件刺激同时或近于同时地多次呈现,才能建立这种联系,这就是条件反射的习得。这种条件刺激与无条件刺激在时间上的结合就称为强化,强化的次数越多,条件反射就越巩固。如果反应行为得不到无条件刺激的强化,即使重复条件刺激,有机体原先建立起的条件反射也将会减弱并且消失,称为条件反射的消退。(2)泛化。条件反射一旦建立,那些与原来刺激相似的新刺激也可能唤起反应,称为条件反射的泛化。(3)分化(辨别)。分化是与泛化互补的过程。泛化是指对类似的事物做出相同的反应,辨别则是对刺激的差异的不同反应,即只对特定刺激给予强化,而对引起条件反射泛化的类似刺激不予强化,这样,条件反射就可以得到分化,类似的不相同的刺激就可以得到辨别。(4)高级条件作用。由一个已经条件化了的刺激来使另外一个中性刺激条件化的过程,叫作高级条件作用。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简答题)高频考点模拟试卷第3套一、简答题(本题共15题,每题1.0分,共15分。)1、试述遗传素质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主要作用。标准答案:遗传是指人从上代继承下来的外在的和内隐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机体的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的特点等。这些遗传的生理特点,也叫遗传素质。遗传素质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1)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2)遗传素质的发展过程制约着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3)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4)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随着环境、教育和实践活动的作用,人的遗传素质会逐渐地发生变化,这说明人的素质具有很强的可塑性。这为人接受教育、不断向前发展提供了可能。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处理好掌握知识与培养思想品德的关系?标准答案:在教学过程中,掌握知识与培养思想品德是密切联系的,应该正确处理二者的关系。①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以掌握知识为基础。②学生思想的提高又推动他们积极地学习知识。③防止单纯传授知识、忽视思想教育或脱离知识的传授而另搞一套思想教育的偏向。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3、简述班级授课制的主要特征。标准答案:班级授课制是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度不同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集体上课的教学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的主要特征是:(1)学生固定。学生是按年龄和文化程度,被编入固定人数的班级。班级是学校进行教学工作的基本单位。教师对全班学生进行集体教学。(2)内容固定。向全班学生传授的教学内容是统一的,排定课表进度也是统一的,采取多科并进,交错授课。(3)教师固定。学校按照教师的业务专长和工作能力分配教学任务。(4)时间固定。学年、学期和每天的课业的始末时间相同,全校有固定的作息时间表。(5)场所固定。各班的教室相对固定,学生的座次也相对固定。知识点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班级授课制的理解与掌握程度。对此问题既要结合教育实践中教学的实际情况,又要结合个别教学的特点来回答。4、什么是六斋教学?标准答案:为了培养“实才实德之士”,在教育内容上,颜元针对理学教育的虚浮空疏,提出来“真学”“实学”的主张。晚年,他曾规划漳南书院,设置六斋,并规定了各斋的具体教育内容。这是他对“真学”“实学”内涵最明确、最有力的说明。漳南书院的六斋及各斋教育内容为:第一,文事斋:课礼、乐、书、数、天文、地理等科;第二,武备斋:课黄帝、太公以及孙、吴五子兵法,并攻守、营阵、陆水诸战法,射御、技击等科;第三,经史斋:课十三经,历代史、诰制、章奏、诗文等科;第四,艺能斋:课水学、火学、工学、象数等科;第五,理学斋:课静坐,编著,程、朱、陆、王之学;第六,帖括斋:课八股举业。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5、各科教学在德育中的作用是什么?标准答案:(1)教师在传授科学学文化知识的过程中,总是在一定思想指导下,受一定哲学观点和阶级立场所支配的。(2)学校中各门文化课的教材,是根据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编写的,它本身就有丰富的思想教育内容,对学生有教育意义。(3)各门文化课堂教学严格组织的本身,也对学生具有德育作用。(4)在教学中,学生还可以从教师教学态度中受到德育教育。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6、简述教学评价的主要功能。标准答案:教学评价从整体上调节、控制着教学活动的进行,保证着教学活动向预定的目标前进并最终达到该目标。教学评价的功能主要有:诊断教学问题、提供反馈信息、调控教学方向、检验教学效果。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7、简述孔子的道德教育思想。标准答案:孔子的道德教育的思想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道德教育的内容,“仁”和“礼”是孔子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也是孔子所强调的基本道德修养原则。二是在道德教育方法上,孔子坚持“外铄”和内省相结合的路线。因此,在道德教育方法上,孔子主张要立志、克己、力行、中庸、内省、改过等六种方法。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考生对孔子道德教育思想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孔子从仁出发,强调培养人们的“爱人”的情感。主要是推己及人的逻辑路线,启发人们内在的道德自觉,这是一条内发的道德修养路线。从“礼”出发,强调人必须接受外在社会行为规范的约束。社会行为规范即是“礼”,因此必须接受礼的约束。这是一条外铄的道德修养路线。8、简述荀子对教师地位、作用、条件的论述。标准答案:(1)荀子特别推崇教师的地位和作用,竭力倡导尊师。在荀子看来,“礼”是最高的社会规范,而教师又是传授“礼”,实行“礼”的榜样,是“礼”的化身。因此,学生必须无条件地服从教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绝对的主导地位。(2)荀子认为,教师的作用是与国家的前途命运相连的,关系到国之兴衰,法之存亡。他把教师提高到与天、地、君、亲同等的地位。(3)荀子也对教师提出了很严格的要求,认为当教师应具备四个条件:一要有尊严,使人敬服;二要有崇高的威信和丰富的经验;三要具备传授知识的能力;四要能体会“礼法”的精微道理,且能加以阐发。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9、试分析董仲舒的“性三品"学说及其教育作用。标准答案:人性学说是董仲舒论述教育作用的理论依据。他认为人性是“天”赋予人的一种素质。天有阴阳,人性也相应地包含性与情两种成分,即:性属阳,是仁的、善的;情属阴,是贪的、恶的。而善的成分并非就是善德,它必须通过教育,才能继续发展成为人的善德,即所谓“性非教化不成"。可见,董仲舒认为人性中兼有善恶的因素,教育的作用就是发展人性,使人成为善人。同时,董仲舒认为,教育的任务应由“承天意"的帝王来承担。可见,他把教育看成是王者的权力,以树立君主的绝对权威。为此,他还将人性分为“圣人之性”“中民之性”与“斗筲之性”。所谓“圣人之性”,是天生的“过善”之性.是一般人先天不可能、后天不可及的;“斗筲之性”,是无“善质”的,生来就“恶”的,教化无用,只能采用刑罚的手段来处置他们;而“中民之性”,也就是万民之性,是“有善质而未能善”,必须通过王者的教化才能成“善”。董仲舒关于人性以及教育作用的思想,立足于以占绝大多数的普通人为对象,主要是为其“任德教而不任刑罚”的政治主张提供理论依据,同时又留有推崇圣贤和镇压所谓恶人的余地,反映了他的思想的时代局限性。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0、20~30年代进行的教学改革试验主要包括哪些内容?标准答案:(1)黄炎培的职业教育实践;(2)晏阳初的乡村教育试验;(3)梁漱溟的乡村教育建设;(4)陈鹤琴的“活教育”探索;(5)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1、简述王阳明对教育作用的分析。标准答案:王阳明的教育思想是以他的主观唯心主义的“心学”为基础的。他认为万事万物都是靠心的认识而存在。万事万物都不在心外,而在心中。所以他不承认有客观存在的“理”,认为“心即理”,这就是王阳明哲学思想的核心。万事万物及其运行规律,以至人类社会的各种道德规范,都是心所固有的,是由心派生出来的。心的本体就是“良知”。良知是道德生成的根本及为人的本质所在,良知就是天理。除掉物欲、邪念,也就是做为善去恶的工夫,从而恢复本心,这就是“致良知”,也就是教育的作用。王阳明不同意朱熹“格物穷理”的主张,认为认识“理”,从本质上说,不是外求的过程,而是体验“吾心之良知”。按照“心即理”的原理,“有孝亲之心,即有孝亲之理;无孝亲之心,即无孝亲之理”。其他道德也是这样。如果“理”只是外在的道德认识,而不进入自己的内心,那就会是说的、做的是一套,而心里想的可能却是另一套;或者要求别人的是一套,要求自己的却是另一套。他看到社会道德虚伪的一面,想从匡正人心的根本途径来维护封建道德。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2、简单介绍朱子读书法的主要内容。标准答案:“朱子读书法”六条,在教育史上具有重要影响。六条的内容如下:(1)循序渐进。朱熹主要从三个方面论述循序渐进的含义:其一,学习的过程应当根据知识的难易程度确定次序;其二,持之以恒的治学精神;其三,在读具体的书上,要按照首尾篇章的顺序,强调扎扎实实,一步一步前进。(2)熟读精思。读书必须反复阅读,不仅要能够背熟,而且对书中的内容了如指掌,熟读是精思的基础,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刻理解文章的精义及其思想真谛。(3)虚心涵泳。读书必须以虚心的态度去体会圣贤的用心和寓意,来不得半点主观臆断或随意发挥。(4)切己体察。也就是读书不仅是要获得知识、寻求义理,更重要的是落实到自身修养的提高上,这是儒家提倡“求诸己”,讲究自律的思想体现。(5)着紧用力。读书学习一定要抓紧,要努力,一旦进入学习阶段,就绝不能放松,要按部就班地完成任务。(6)居敬持志。读书的关键还在学者的志向及良好的心态。“敬”就是端正态度,兢兢业业地去做,可以说是做好一切事情的基础,读书也不例外;“持志"即有坚定志向。朱子读书法是古代最有影响的读书方法论。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3、简述终身教育思潮。标准答案:自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大力推行和各国学者的积极倡导下,终身教育在世界范围内迅速得到发展,并逐步形成为一种重要的教育发展和改革思潮。代表人物有法国的保罗.朗格朗,其代表作为《终身教育导论》。另外,终身教育思想方面较有影响的作品还有:《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终身教育思想的主要观点是:将教育贯穿于人的一生的各个的阶段;主张教育的社会整体性。即打破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之间的彼此隔离状态,把人生各个阶段影响人的发展的各种因素有机地结合起来。终身教育思想自20世纪六七十年代确立后,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丰富和完善的过程。其中,《学会生存》提出“每一个人必须终身不断地学习”,并把终身教育确定为“学习化社会的基石”。另外,《学会生存》又提出了“终身学习”的概念。“终身学习”着重从学习者的角度出发,强调个人的持续学习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因而,终身学习这一概念的提出,弥补了终身教育的不充分性,使终身学习理论的内涵进一步得到充实和完善。《教育一财富蕴藏其中》主张教育必须围绕以下四种基本学习加以安排:(1)学会认知;(2)学会做事;(3)学会共同生活;(4)学会生存。认为终身教育应建立在这四个支柱的基础之上。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考生对终身教育思想的理解和掌握情况。终身教育思想是当今国际教育思潮中影响比较大的教育思潮。终身教育思想冲破了传统教育思想对教育的定义,扩大了人们对教育的研究视野。同时拓展和丰富了教育的内涵和外延,实现了传统教育的超越和变革。14、简述夸美纽斯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标准答案:(1)夸美纽斯的自然适应性原则,最主要的是指教育必须遵循自然界的普遍规律。夸美纽斯认为,自然界有一种普遍规律,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因而人类的教育活动必须与自然界的普遍规律相适应。他认为应当以自然界及其普遍法则为依据,从自然中找出教育的普遍规律。自然适应性原则还包括教育必须适应儿童本身的“自然”,即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2)夸美纽斯为使自己改革封建主义、经院主义教育的斗争立于不败之地,以自然界的普遍规律作为自己教育思想的理论依据,并注意到儿童的年龄特征,这在当时是进步的。但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夸美纽斯不了解教育与自然的本质区别,因而在论述中有牵强附会,机械类比。对儿童心理的认识也是肤浅的,粗糙的。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5、简答经典条件作用与操作性条件作用的不同。标准答案:(1)在强化程序上,经典条件作用是US伴随着CS先于CR出现;操作性条件作用是R先于积极强化物的呈现或消极强化物的撤除。(2)在刺激的作用上,经典条件作用是特定S产生R;操作性条件作用是无特定S产生R。(3)在反应的特点上,经典条件作用的反应是诱发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反应是自发的。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简答题)高频考点模拟试卷第4套一、简答题(本题共15题,每题1.0分,共15分。)1、简要回答教育现代化。标准答案:教育现代化是指基于教育传统,积极地吸收国外优秀教育成果,创造适应大工业生产和社会化生活方式的教育的现代化。教育现代化主要包括五个方面:(1)教育观念的现代化。正确的认识是正确行动的先导,教育观念的现代化要求摒弃那些与时代发展相背离的陈旧教育观念,树立新的符合时代发展的教育观念,如以人为本的教育观、终身教育观、公平与效益统一观等。(2)教育内容的现代化。教育内容的现代化要求教育者在对知识进行筛选时既要克服知识激增所带来的内容陈旧问题,及时补充科学技术发展的最新理论成果,也要注意保留人类文化精华。(3)教育管理的现代化。教育管理的现代化提倡开放管理、民主管理,依靠广大师生的智慧和力量,提高决策的民主化和员工的参与程度。(4)教育手段的现代化。教育手段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部分,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为教育手段的现代化创造了条件。(5)教师素质的现代化。教师素质的现代化要求教师应具有符合时代需要和潮流的科学的教育观;具有无私奉献、无怨无悔的职业教育道德;具有丰富的教育科学知识和精深的现代专业知识;掌握组织现代教育教学的技能和技巧等。知识点解析:本题出自《大纲》第三部分“教育与社会发展”第(四)条“当代社会发展对教育的需求与挑战”。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当代社会发展对教育的需求与挑战的掌握情况。现代化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向。现代化的浪潮对教育改革和发展影响深远。对这一问题可以结合教育的基本要素来回答,从观念层面、内容和手段层面、管理层面和教师层面来回答。2、试述遗传素质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标准答案:遗传素质是指人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机体的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的特点等。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必要物质前提。具体地讲:(1)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2)遗传素质的发展过程制约着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3)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在构成身心发展的个别特点上具有一定的影响。(4)遗传素质在个体发展的不同阶段作用的大小不同,随着个体不断地发展,遗传的作用日益减弱。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3、简述什么是原型启发。标准答案:启发是指从其他事物或现象中发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对解决问题起了启发作用的事物或现象叫原型。原型启发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具有很大的作用。原型之所以能起到启发作用,是因为原型与要解决的问题之间存在着某些共同点或相似处。通过联想,人们可以从原型中发现某种原理,从而找到解决的新方法。某一事物或现象能否充当原型并起到启发作用,不仅取决于该事物或现象的特点,还取决于解决问题时的心理状态。只有在问题解决者的思维活动处于积极但又不过于紧张的状态时;才容易产生原型启发。所以,原型启发常常发生在酝酿时期。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4、简述教育性教学原则的内涵。标准答案:教育性教学原则由德国著名教育学家赫尔巴特提出。这一原则的提出与赫尔巴特的道德教育思想有直接关系。赫尔巴特认为知识与道德具有直接的和内在的联系。人只有认识了道德规范,才能产生服从道德规范的意志。进而形成符合道德规范的行为。正是在这一思想的基础上,赫尔巴特明确提出了教育性教学原则。教育性教学原则是指通过教学来进行教育的原则。道德教育只有通过教学才能产生实际的作用。教学是道德教育的基本途径。不存在无教学的教育,也不存在无教育的教学。教学的目的要与整个教育的目的保持一致。教学的最高目的在于养成德行,为了这个目的,教学要培养学生多方面兴趣。而多方面兴趣也因此具有了道德的力量。在赫尔巴特以前,教育家们通常是把道德教育和教学分开进行研究,教育和教学通常被规定了各自不同的任务和目的。在这个问题上,赫尔巴特的突出贡献在于运用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具体阐明了教育与教学之间存在的内在的本质联系,使道德教育获得了坚实的基础;但另一方面,他把教学完全从属于教育,把教育和教学完全等同起来,具有机械论的倾向。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5、简述发挥积极因素与克服消极因素相结合的原则。标准答案:这个原则是我国中小学常用的德育原则之一,指的是进行德育要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依靠和发扬他们自身的积极因素去克服他们品德上的消极因素,实现品德发展内部矛盾的转化。要求教师一分为二地看待学生;长善救失,通过发扬优点来克服缺点;引导学生自觉评价自己,进行自我修养。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6、原始社会的教育有哪些特点?标准答案:原始社会教育表现出与阶级社会教育迥然不同的一些特点:(1)教育的社会性和无阶级性,教育目的一致,教育权利平等。原始社会的集体生产与集体生活,决定了其教育也是集体的、公共的、社会性的活动,没有阶级的界限。(2)教育还没有专门的场所和专职人员,不是专门的社会活动,在生产生活中进行。原始社会的教育尚未从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分化出来,它的主要途径是通过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实践来进行。(3)教育以口耳相传和观察模仿为主要手段,因为原始社会文字尚未出现,也没有专门的教学场所和教师,当时教育手段极为简陋,主要是口耳相传、观察模仿。(4)以生活经验为教育内容,包容多种方面。(5)男女教育有区别,根源于分工。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7、简述《郎之万一瓦隆教育改革方案》的主要内容。标准答案:1947年,以法国著名物理学家郎之万、儿童心理学家瓦隆组建的教育改革委员会向议会提交了《教育改革方案》,又称《郎之万一瓦隆教育改革方案》。该方案提出:在法国实施6~18岁学生的免费义务教育,并提出了战后法国教育改革的六条原则:(1)社会公正原则。(2)社会上的一切工作(不论手工的、技术的、艺术的和学术的)价值平等,任何学科的价值平等。(3)人人都有接受完备教育的权利。(4)在加强专业教育的同时,适当注意普通教育。(5)各级教育实行免费。(6)加强师资培养,提高教师地位。另外,方案还对义务教育之后的高等教育进行了设计。并且强调,每一阶段的教育都应注重对每一个学生的诊断,鉴别其长处与欠缺,因材施教。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8、简析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标准答案:(1)关于职业教育的作用和地位,黄炎培认为职业教育的作用在于“谋个性之发展”、“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为国家及世界增进生产力之准备”,表达了力求改变中国和社会现状的美好心愿。对于职业教育的地位,他认为职业教育在学校教育制度上的地位应是一贯的、整个的、正统的。(2)关于职业教育的目的,他概括为“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体现了尊重学生个性,实现“谋生”与“乐业”完美统一的崇高境界。(3)关于职业教育的方针,他强调职业教育必须适应社会的需要和发展,必须与社会沟通,并为社会服务,即社会化;另一方针是科学化。(4)关于职业教育的教学原则,他提出“手脑并用,做学合一,理论与实践并行,知识与技能并重”的主张,体现了他对职业教育特殊规律的认识。(5)关于职业道德教育,他提出了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是“敬业乐群”,认为职业科学知识的学习、技能的掌握,离不开职业道德教育,否则职业教育便会迷失方向。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9、什么是先行组织者?简述它的类型和功能。标准答案:先行组织者是一种教学策略。它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比学习任务本身有较高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先行组织者分为陈述性组织者和比较性组织者。总的来说,组织者能清晰地与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关联,给新的任务提供观念上固定点。陈述性组织者使新的学习可以有类属者,当学习者不存在同化新知识的原有认知结构时使用。比较性组织者使新旧知识得以辨别清晰,当学习者对新旧知识无法辨别、容易产生混淆时使用。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说的内容。奥苏伯尔认为学校教育应该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但是有意义接受学习是有条件的,强调学习者在学习新的知识之前拥有同化新知识的认知结构。如果学习者没有拥有同化新的知识的认知结构,就需要教师采用先行组织者的教学策略,在教学之前先给学生提供先行组织者,以使学生拥有同化新知识的认知结构。10、简述涂尔干的教育思想。标准答案:(1)涂尔干的教育思想中心是强调教育和社会的联系。(2)涂尔干认为教育的任务在于培养个人使其具备作为社会成员与特定群体成员所必须具备的身心状况。(3)教育具有三方面的功能:其一,教育在于使年轻一代系统地社会化;其二,教育要使个体所隐藏的想要表现出来的能力得到显示;其三,教育还可以将个体适应社会生活所必须的各种能力,进行代际间的传递。(4)在道德教育方面,涂尔干提出道德教育非宗教化的观点,把道德教育直接与社会联系起来。在德育的具体实施上,提出小学阶段时机最佳,要把社会群体的道德价值取向内化为个体的道德行为规范。在教育学与社会学关系上,他认为,教育学对社会学具有明显的依赖性。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1、试比较蒙台梭利和福禄培尔的教育思想。标准答案:(1)蒙台梭利与福禄培尔教育理论的相同点:①都受卢梭的影响,主张儿童本位,要求认真研究儿童的特点;②都极其重视幼儿期(尤其是3~6岁)的教育,重视童年对人生的影响,提倡建立专门的幼儿社会教育机构及培训大批合格教师来从事幼儿教育工作。(2)蒙台梭利与福禄培尔教育理论的不同点:①教育内容、方法方面:福禄培尔认为游戏是幼儿自我表现的最高形式,强调应通过游戏来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蒙台梭利则认为工作是幼儿特有的有价值的活动,否定创造性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作用;②教学组织形式方面:福禄培尔要求组织集体教学,蒙台梭利则主张个别活动,单独学习;③教师作用方面:在福禄培尔的幼儿园里,教师被视为“园丁”,而在蒙台梭利的儿童之家中,教师则由主动转向被动,被称为“指导者”。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2、简述中世纪城市学校的特点。标准答案:①由行会和商会开办。②基本上属于世俗性质。③目的是为了满足新兴城市对职业人才的需要。④初等学校。⑤重视世俗知识、基础知识、职业知识。⑥本族语教学。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3、简述动机的强化理论。标准答案:现代的S—R心理学家不仅用强化来解释操作学习的发生,而且也用强化来解释动机的引起。该理论认为,引起动机同习得行为并无两样,都可用强化来解释。人们为什么具有某种行为倾向呢?按照现代S—R心理学家的观点,完全取决于先前这种行为和刺激因强化而建立的牢固联系。如果学生因学习而得到强化(如得到好成绩、教师和家长的赞扬等),他们就会有较强的学习动机;如果学生的学习没有得到强化(如没得到好分数或赞扬),就缺乏学习的动机作用;如果学生的学习受到了惩罚(如遭到同学或教师的嘲笑),则会产生避免学习的动机。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4、什么是知识?知识有哪些类型?标准答案:知识可以在两种意义上使用,一是指人类知识,该类知识经常以书籍、计算机或其他载体来储存,构成人类所具有的信息总和。二是个体知识,是某个体的头脑中所具有的信息总和。两种知识实质上都是通过主客体的相互作用产生的,都是客观事物的特征与联系在人脑中的能动的反映,是客观事物的主观表征。对于这一定义,可以从知识的产生基础和表现形式两个方面来理解。知识的种类众多,但目前尚无统一的分类标准。安德森根据知识的状态和表现形式把知识分为两类: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陈述性知识是对事实、定义、规则、原理等的描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是关于怎样完成某项活动的知识。我国教育心理学家马忠良认为,知识往往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知识将心智技能和认知策略也包含其中泛指人们所获得的经验。狭义的知识仅指个体获得的各种主观表征,不包括技能和策略等调控经验。至于狭义的知识,依据知识的不同反映深度,可分为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根据知识的不同抽象程度,可以分为具体知识与抽象知识,依据知识的不同表述形式,可以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在各种知识分类中,较有代表性的是布卢姆在认知领域的教育目标分类系统中提出的知识分类。他把知识分为三个大的类别:具体的知识、处理具体事物的方式方法的知识以及学科领域中普遍原理和抽象概念的知识。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5、简述问题解决的影响因素。标准答案:(1)有关的知识经验有关的背景知识,能促进对问题的表征和解答。只有依据有关的知识才能为问题的解决确定方向、选择途径和方法。探索的技能在解决问题中不能替代实质性的知识。问题解决有赖于知识容量的大小和知识结构的合理性。(2)个体的智能与动机智能水平是影响问题解决的极其重要的因素,智能中的推理能力、理解力、记忆力、信息加工能力和分析能力等成分都影响着问题解决。只有具有解决问题的需要和动机时,个体才可能以进取的态度寻觅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根据“耶基斯—多德森”法则,每一项工作任务都有其最佳的动机水平,在问题解决尤其是观念性问题解决中,中等水平的动机作用是最佳状态。(3)问题情景与表征方式当个体解决问题时,此问题中的事件和物体将以某种特点呈现在个体面前,如空间位置、距离、时间、时间顺序以及物体当时表现出的特定的功能。这些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将影响个体对问题的理解和表征。另外,对问题进行合理的表征,也十分有利于问题的解决。(4)思维定势与功能固着思维定势是指个体在思维活动中依赖于过去成功运用过的策略的倾向。定势能够使人们对一些常规性问题作出较快的解答,但是又会使人们难以以一种新的方式去考虑问题,从而使思考问题的变通性和灵活性受到极大地限制,不利于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定势的作用还极明显地表现在功能固着上,它是指人们不能以一种新奇的方式去看待熟悉的物体的功能,囿于狭窄的思维空间,从而严重地阻碍了人们创造性地进行问题解决。(5)原型启发与酝酿效应原型启发就是指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从某种事物中看出解决问题的可能性或途径的现象,当我们进行创造性想象时,往往会从其他事物中得到启示,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当人们反复探索一个问题的答案而毫无结果时,把问题暂时搁置几个小时、几天或者几星期,然后再回过头来解决,这时常常可以很快找到解决方法,这种现象称为酝酿效应,它打破了解决问题不恰当思路的定势,从而促进了新思路的产生。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简答题)高频考点模拟试卷第5套一、简答题(本题共15题,每题1.0分,共15分。)1、简述教育现代化的具体表现。标准答案:教育现代化是社会整体现代化的组成部分,是指基于教育传统,积极吸收国外优秀教育成果,创造适应大工业生产和社会化生活方式的教育的现代化,表明教育发展水平已达到较高标准。具体表现在:(1)观念层面的现代化。(2)制度层面的现代化。(3)物质层面的现代化。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品德发展的实质是什么?标准答案:品德作为个体社会行为的内在调节机制,是合乎社会规范要求的稳定的心理特性,是道德行为产生的内因,又称为德性。其心理结构包括: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品德形成发展的实质:通过接受社会规范,执行社会规范,并从行为结果的反馈中强化个体对规范的必要性认识,获得执行规范行为的体验,确立自觉执行规范的动机,从而使品德得以形成和发展。这就是品德发展的实质。具体说来,包括以下几点:①品德发展是社会道德内化为个人品德的过程。品德发展过程就是把外在的社会道德规范内化为个体内在的道德行为观念,进而依据个人的道德价值取向,表现出稳定的道德规范行为的过程。②品德发展是在内部矛盾的推动下,由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一般认为,品德发展过程的基本矛盾是指教育者依据社会道德向儿童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儿童道德发展现状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推动了儿童品德的发展。③品德发展是知、情、意、行协调发展的过程。品德包含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四个基本心理特征。品德发展是这四个因素相互协调、统一的合力发展,其中道德认识是基础,道德情感是动力,道德意识起调控作用,道德行为是前三者的综合表现,也是个体品德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3、简述科举制的历史地位和对当时的影响。标准答案:科举制是我国封建社会中持续时间最长、影响范围最大的选士制度。它的存在对中国教育的发展既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它的积极影响主要有:(1)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与管理。通过考试选拔官吏,打破了士族的垄断,缓解当时的社会矛盾。(2)促使选士与育士紧密结合。科举是“学而优则仕”的主要途径,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校教育的发展,将儒家思想灌输给人们,统一认识。此外,还可以使教育内容与教材一致,有利于教育的发展与普及。特科的设置改变重文轻武的风气,促使文武并重。(3)使人才的选拔较为客观。科举考试的制度比较完备。不论出身与门第,平民子弟都可以参加。从这一方面来讲。比较客观公正。科举制度的消极影响主要有:(1)国家只重视科举,忽视了学校教育的发展,学校逐渐成为附庸。(2)科举具有一定的欺骗性。看似公平的背后,实则不公平,考官的评判比较主观,而且存在徇私舞弊的现象,很多学子耗费终生来参加科举考试,浪费时间,浪费人才。(3)科举束缚思想,败坏学风。造就了一批批“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书呆子。束缚了学子的思想。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4、“壬子癸丑学制”与“癸卯学制”相比有哪些进步?标准答案:1912年,教育部在参照日本学制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实际经验,制定了“壬子癸丑学制”,又称“1912-一1913年学制”。“壬子癸丑学制”与“癸卯学制”相比,有很大进步:①学制总年限缩短了3年,易于普及教育,向平民化发展;②取消对毕业生的奖励,科举废除清末教育中的保人制度,大学不设经科,消除教育中封建等级性、科举名位和复古气息;③女子享有与男子平等的法定教育权,男女儿童都要接受义务教育,初等阶段开创男女同校,突破了封建礼教对女性的限制,体现了资本主义文化的男女平等观念,教育取得一定地位;④不采纳清末中学文实分科的做法,取消高等学堂,只设大学预科;⑤规定一学年为三个学期;⑥课程上,取消忠君、尊孔的课程,增加自然科学课程和生产技能的训练,改进教学方法,反对体罚,教育更加联系儿童实际,适合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壬子癸丑学制是民国的第一个学制,比较全面地反映了资产阶级的教育要求,它是民国初期的中心学制,较以前的学制有很大的稳定性。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5、简述梁启超的儿童教育改革观。标准答案:梁启超通过对戊戌变法以前即已传人中国的心理学、教育学的知识的了解,对中西教学方法进行了比较,倡导对中国儿童教育进行改革。首先,他比较了中西儿童教育的差异,如西方人强调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注重儿童的学习兴趣,注重理解;而中国人未识字,即授经,忽视儿童的学习兴趣,注重记忆等。其次,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国应从编写儿童教学用书人手,对儿童教育进行改革,应编写的书有:(1)识字书;(2)文法书;(3)歌诀书;(4)问答书;(5)说部书;(6)门径书;(7)名物书。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梁启超的儿童教育观。梁启超的儿童教育观先是受西方的教育学、心理学理论的影响,在比较中西方的儿童教育观的基础上形成的。他主张从编写儿童教学用书人手,对儿童教育进行改革。这三方面的内容,在回答此问题的时候均不可忽视。6、简述道家的教育思想。标准答案:(1)主张“绝学”和“愚民”。道家主张“道”是天地万物的本原,它不依赖人们的主观意识,有自身运作规律,所以称“自然无为”,“无为”的反面是“人为”。而儒家的教育是最主要的“人为”活动,不符合人类的本性。因此,道家主张“复归于朴”,提出“绝学无忧”的著名命题。与“绝学”对应的社会政策就是“愚民”,主张不让民众接触到学术知识,“不见可欲,是民心不乱”。(2)教循自然。道家并非根本不要教育,而是提倡与传统教育不同的特色教育,反对过多的人为说教、干预、引导,主张一切顺应自然,返璞归真。(3)“逍遥”的人格理想。在教育目标上,道家追求一种“逍遥”的人格理想,对于自我、功名、利害、是非、生死等无动于衷,达到精神的绝对逍遥。(4)提倡怀疑的学习方法。道家对现实社会和文化持批判态度,在学习上提倡怀疑精神,反对对书本、传统和圣人亦步亦趋。简评:道家认为“道法自然”,主张培养能体会自然之道的圣人,对于孔子提出的仁义道德持否定态度。道家轻视知识,主张以自然之道即“天道”为教育的内容,要求人们完全听凭自然,对于传统文化也持反对态度,强调“绝学无忧”,这就从根本上否定了教育的作用,实际上是持教育有害论,这是极端的、片面的,对后世教育的发展产生了不良的影响。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7、简述美国20世纪80年代颁布的《国家在危机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标准答案:在美国持续不断的教育改革进程中,教育质量问题始终是改革的难点。1983年,美国中小学教育质量调查委员会提出了一份报告,报告标题是《国家在危机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该报告对美国教育提出了以下几点改革建议:第一,加强中学五门“新基础课”的教学,中学生必须开设数学、英语、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计算机课程。第二,提高教育标准和要求。小学、中学、学院和大学都要对学生的学业成绩和行为表现采取更严格的和可测量的标准,提出更高的期望。第三,改进师资的培养,提高师资就业前应达到的教育专业训练标准,使他们既有从教的倾向,又具备从教的能力。同时,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和物质待遇。第四,联邦政府、州和地方的官员以及学校校长和学监,都必须发挥领导作用,负责领导教改的实施。这个报告成了美国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的教育改革的纲领性文件,改革的中心是提高教育质量。虽然有人批评美国在重视教育质量的同时,又出现了忽视灵活性、忽视情感培养等问题。但是,就总体而言,《国家在危机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产生的效应是积极的。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8、试述唐代学校教育的主要特点。标准答案:(1)教育管理的加强:①国子监的设立。②地方官学由专职官员长史管理。③部门对口管理。④完善学校管理制度。(2)规范教学内容:①结合专业的划分,确定必修和选修课程。②规定各门课程的学习年限。(3)学校类型和设置形式的多样化:①学校类型的多样化。②设置形式多样化。(4)中外文化教育交流的扩张:①中印文化教育交流。②中日文化教育交流。(5)封建教育等级性加强。(6)学校开始受科举的影响和支配:①学校教育以人仕做官为目的进一步得到加强。②教学内容限制在科举科目上,注重经学和文史。③教学考试方法受科举影响,模仿科举考试。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9、简述假设涉及的主要变量。标准答案:(1)自变量是由研究者主动操纵而变化的变量,是能独立地变化并引起因变量变化的条件、因素或条件的组合。它又可称为刺激变量,指在研究中有意加以改变的事物,如课题、环境条件、被试者。(2)因变量是由自变量的变化引起被试行为或者有关因素、特征的相应反应的变量,它是研究中需要观测的指标。(3)无关变量是与某特定研究目标无关的非研究变量。由于它对研究结果将产生影响,所以需要在研究过程中加以控制。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0、简述定性资料编码的类别。标准答案:编码就是对已有资料进行归类和整理。定性资料的编码方法有10种:脉络编码,情境定义编码,研究对象所持的观点、研究对象对于人们和物体的思考方式的编码,过程编码,活动编码,事件编码,策略编码,关系编码,社会结构编码,方法编码。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编码的方法。考生应对编码的10种方法有所掌握,以便分析定性分析的资料。11、简述《巴特勒教育法》的内容与意义。标准答案:内容:加强国家对教育的控制和领导.设立教育部,统一领导全国教育;设立中央教育咨询委员会,负责向教育部长提供咨询和建议;加强地方当局的教育行政管理权限,设立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继续教育组成的公共教育系统;实施5~15岁的义务教育。意义:是英国教育制度发展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法令。结束了英国战前教育制度发展极度不平衡的状态,形成了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继续教育相互衔接的国民教育制度,扩大国民受教育的机会,决定了英国战后教育发展的基本方针与政策。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肠炎宁 疗效研究报告
-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住宅空间设计》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白银坡屋面防水施工方案
-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现代健康教育与应急救护》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潮汕传统民居研究报告
- 潮州社区绿化养护方案
- 潮州工地木塑围挡施工方案
-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模拟电子技术》2021-2022学年期末试卷
- 测绘行业监管措施方案
- 测绘工程测量方案
- 承包商安全生产操作规程
- 《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方法学造林碳汇(CCER-14-001-V01)》
- LTPS-CVD工艺设备介绍(超详细)
- 模拟法庭剧本赡养纠纷案
- Module 9 Unit 2 I feel happy 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 JT-T-325-2018营运客运类型划分及等级评定
- 2024年内蒙古自治区事业单位联考招聘易考易错模拟试题(共500题)试卷后附参考答案
- 行政复议法-形考作业3-国开(ZJ)-参考资料
-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阶梯治疗
- 校园防暴安全培训
- (中职组)植物病虫害防治知识竞赛考试题库(含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