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JAASS 126-2024 耕地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调查技术规范_第1页
T-JAASS 126-2024 耕地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调查技术规范_第2页
T-JAASS 126-2024 耕地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调查技术规范_第3页
T-JAASS 126-2024 耕地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调查技术规范_第4页
T-JAASS 126-2024 耕地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调查技术规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CS65.020.99JAASSTechnicalspecificationforinvestigationofheavymetalpollutionstatusoncultivatedIT/JAASS126—2024前言 2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和定义 4基本原则 24.1针对性原则 24.2代表性原则 24.3规范性原则 24.4可操作性原则 25工作程序 26工作准备 36.1计划制定与资料收集 36.2调查采样物资准备 46.3调查时间确定 47现场调查及人员访谈 47.1现场踏勘 47.2人员访谈 47.3信息整理与分析 58调查范围 59调查单元 59.1划分原则 59.2单元分类 510调查项目 511采样点位设置 611.1点位布设原则 611.2点位采样深度 611.3点位布设方法 611.4点位布设密度 611.5采样记录 712样品采集、流转、制备和保存 713监测频次 714分析方法 715评价方法 815.1一般要求 815.2评价项目 8T/JAASS126—202415.3评价标准 15.4超标污染程度评价 16报告编制 附录A(资料性)土壤环境背景值确定方法要点 10附录B(资料性)调查报告编制大纲 11T/JAASS126—2024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本文件由南京农业大学提出。本文件由江苏省农学会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南京农业大学、南京市建邺生态环境监测监控中心、江苏省苏核辐射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南京大学宜兴环保研究院、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南京市江宁区农业农村局、江苏天象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江苏全立环境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华北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浙江久核地质生态环境规划设计有限公司。本文件主要起草人:李真、汪鹏、屈森虎、邱一格、施逸啸、余丹、段增强、张敏、罗小三、王庆、张振华、韩飞宇、陈颢明、彭毅、鲍付民、蒋金延。1T/JAASS126—2024耕地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调查技术规范本文件规定了耕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的基本原则和工作程序、工作准备、现场调查及人员访谈、调查范围、调查单元、调查项目、采样点位设置、样品采集、流转、制备和保存、监测频次、分析方法、评价方法和报告编制。本文件适用于耕地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调查和污染事故造成的耕地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调查。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15618土壤环境质量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GB/T17136土壤质量总汞的测定冷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GB/T17141土壤质量铅、镉的测定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GB/T21010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22105.1土壤质量总汞、总砷、总铅的测定原子荧光法第1部分:土壤中总汞的测定GB/T22105.2土壤质量总汞、总砷、总铅的测定原子荧光法第2部分:土壤中总砷的测定HJ25.1建设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技术导则HJ25.5污染地块风险管控与土壤修复效果评估技术导则HJ164地下水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T166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491土壤和沉积物铜、锌、铅、镍、铬的测定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HJ680土壤和沉积物汞、砷、硒、铋、锑的测定微波消解/原子荧光法HJ766固体废物金属元素的测定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HJ780土壤和沉积物无机元素的测定波长色散X射线荧光光谱法HJ803土壤和沉积物12种金属元素的测定王水提取-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HJ923土壤和沉积物总汞的测定催化热解-冷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NY/T395农田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技术规范NY/T3343耕地污染治理效果评价准则NY/T3499受污染耕地治理与修复导则DB32/T4231—2022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与治理修复技术指南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受重金属污染耕地cultivatedsoilcontaminatedbyheavymetals重金属污染物积累到一定程度,对周边环境造成污染,存在危害食用类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风险的耕地。3.2耕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pollutioninvestigationoncultivatedsoil采用系统的调查方法,确定区域内耕地土壤污染以及污染程度和范围的过程。3.3耕地土壤污染风险筛选值cultivatedsoilpollutionriskscreeningvalue2T/JAASS126—2024评价耕地土壤中污染物含量,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作物生长或土壤生态环境风险的数值。3.4土壤环境背景值soilenvironmentalbackgroundvalue在一定时间条件下,仅受地球化学过程和非点源输入影响的土壤中元素或化合物含量的统计值。3.5土壤环境本底值backgroundvalueofsoilenvironment对应于某种土地利用的起始时间,某点位上土壤元素或化合物的含量,一系列变幅范围的土壤本底含量的统计数,以某一分位值表示。4基本原则4.1针对性原则针对耕地土壤(以下简称土壤)点位超标区域和污染事故区域的状况,根据不同区域土壤污染程度和污染特征,对污染物浓度、空间分布调查和差异化布点调查,确定土壤污染程度、污染范围,为土壤区域性治理提供依据。4.2代表性原则根据耕地地理位置、区域分布、污染源类型、耕地受污染规律和特点等,进行差异化布点调查。4.3规范性原则采用程序化和系统化方式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调查,保证调查过程和结果科学性和客观性,为区域环境污染风险防控提供依据。4.4可操作性原则根据调查方法、时间和经费等因素,结合当前科技发展和专业技术水平,使调查过程切实可行。5工作程序耕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可分为三个阶段,调查工作程序见图1。3T/JAASS126—2024图1耕地污染状况调查工作程序简图6工作准备6.1计划制定与资料收集6.1.1计划制定工作计划应根据野外调查任务、内容、工作量、布点方案等确定。现场调查前应完成调查区资料整合、剖面样点和表层样点分布、数量。布点方案应在人员和物资配置完成的基础上,确定调查路线、预期完成时间。6.1.2土壤环境质量资料收集土壤环境质量资料收集宜包括调查区域内土壤污染状况详查数据、农产品产地土壤重金属污染普查数据、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数据、土壤环境调查网调查结果、土壤环境背景值,以及相关土壤环境和农产品质量数据、污染成因分析和风险评估报告等资料。6.1.3土壤污染源信息收集4T/JAASS126—2024土壤污染源信息收集宜包括区域外1km范围内的重点行业企业等工矿企业类型、空间位置分布、原辅材料、生产工艺及产排污情况,区域内污染土壤情况及农业灌溉水质量,农药、化肥、农膜等农业投入品的使用及养殖废弃物处理处置,固体废物堆存、处理处置场所分布及其对周边土壤环境质量的影响情况,污染事故发生时间、地点、类型、规模、影响范围、历史用地情况(10年内)及已采取的应急措施等,若进入详细调查时,按DB32/T4231—2022、NY/T3343等相关标准来评价污染情况。6.1.4产业分布资料收集产业分布资料收集宜包括工业布局、农田水利和农村能源结构情况等。6.1.5相关资料收集相关资料收集宜包括行政区划、土地利用现状、城乡规划、农业规划、农业种植方式、道路交通、河流水系、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分等图件、矢量数据及高分遥感影像数据等。6.2调查采样物资准备采样工具包括剖面挖掘和样品采集工具:——剖面挖掘主要工具包括不锈钢质锹和镐、土钻、集成工具箱、水桶等;——样品采集主要工具需考虑不带入重金属,建议包括木铲、竹铲、手套、样品袋、坐标定位仪器、记录纸、笔等。6.3调查时间确定考虑到不同区域气候条件、土地利用方式等因素,应因地制宜地安排调查工作,土壤样品应在播种和施肥前或在作物收获后采集。7现场调查及人员访谈7.1现场踏勘7.1.1踏勘内容踏勘内容宜包括现场范围内踏勘调查区域地形地貌、农产品种植、土壤或农产品超标点位、曾发生泄漏或环境污染事故的区域、其他存在明显污染痕迹或农作物生长异常的区域。踏勘内容应在已有资料基础上补充和验证。7.1.2现场踏勘、观察和记录区域土壤污染源情况,主要包括:a)农产品生长情况;b)区域周边植物生长情况;c)灌溉水及灌溉设施情况;d)超标点位区域外1km范围工矿企业生产排污情况,化学品和废弃物储存和处置设施情况;e)罐、槽泄漏以及废物临时堆放污染痕迹等区域使用异常迹象。7.1.3现场踏勘过程中可结合快速测定仪器现场检测,综合考虑规模,污染类型等因素,初步界定关注污染物和土壤污染范围,必要时可对污染物及土壤进行初步采样及实验室分析。7.1.4踏勘方法土壤污染情况宜通过对异常气味的辨识、异常痕迹的观察、无人机航拍等摄影和照相、现场笔记等方式初步判断区域污染的状况并初步记录,踏勘期间可采用便携检测分析设备测定。7.2人员访谈7.2.1访谈对象访问对象可包括:a)耕地区域内过去和现在各阶段的使用者;b)耕地区域内现存及历史上存在过的工矿企业的生产经营人员(包括管理及技术人员)以及熟悉企业的第三方;5T/JAASS126—2024c)相邻耕地的工作人员和附近的居民;d)污染事故责任单位有关人员、参与应急处置工作的知情人员、区域管理机构和地方政府的人员、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生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人员。7.2.2访谈方法采取当面交流、电话交流、电子或书面调查表等方式对有关人员进行访谈,并做好访谈人员信息等记录。7.2.3访谈内容应包括资料收集和现场踏勘所涉及的疑问,以及信息补充和已有资料的考证。7.3信息整理与分析对收集到的资料、现场踏勘及人员访谈内容进行系统整理,在此基础上对现有资料进行汇总,分析耕地土壤污染的可能成因和来源。判断现有资料是否足以确定调查区域土壤污染特征、污染程度、污染范围及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影响等,作为污染识别的辅助判断依据进行说明,是否满足调查报告编制的要求。8调查范围8.1调查范围针对耕地安全利用、严格管控等区域的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展开,并可根据调查需要进行适当调整。8.2土壤或农产品超标点位区域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调查范围应根据污染的可能成因和来源,综合考虑污染源影响范围、污染途径、污染物特点、耕地分布等情况确定具体调查范围。8.3污染事故耕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应考虑事故类型、影响范围、污染物种类、污染途径、地势、风向等因素,结合现场检测结果,综合确定调查范围。9调查单元9.1划分原则原则上,耕地污染状况调查同一单元土壤类型和污染物分布基本一致。调查单元按网格随机布点。每块调查单元内再进行随机布点调查。原则上同一单元应是连续地块(无地理隔断如分散地块面积小于500m2,但土壤类型和污染物分布基本一致,且距离小于100m,可以考虑合并为同一单元。9.2单元分类调查单元应根据土壤重金属主要接纳途径、土壤环境划分为:a)大气污染型土壤调查单元;b)灌溉水污染调查单元;c)固体废物堆污染型土壤调查单元;d)农用固体废物污染型土壤调查单元;e)农用化学物质污染型土壤调查单元;f)综合污染型土壤调查单元。10调查项目10.1土壤环境调查项目宜以镉、汞、砷、铅、铬、铜、镍、锌、pH为基础,根据耕地历史调查数据、污染源情况、污染物特点、种植需求选择。10.2任务区域和超标点位区域耕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应根据已有调查结果确定,调查项目应包含土壤中重金属污染物含量超过耕地土壤污染风险筛选值的因子。10.3污染事故耕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土壤调查项目应包含污染事故的特征污染物,并根据事故类型和污染物特征,结合现场快速测定等检测结果综合选定调查项目。6T/JAASS126—202410.4地下水调查项目按照HJ25.1的要求执行。监测井的建设按照HJ164中的有关要求。11采样点位设置11.1点位布设原则11.1.1网格内选择有代表性的耕地中间的开阔地带进行布点:a)当网格内耕地间面积差异明显,优先选择面积最大区域;b)当网格内耕地间面积差异不明显,优先选择网格中心位置区域。11.1.2当网格中耕地面积占比小于10%时,根据实际管理需要可不布设点位。11.1.3采样点布设应倾向当地常年主栽、种植面积较广且对污染物相对敏感农产品的主产区。每个单元须布置对照点,对照点土壤类型与采样区域一致,距离单元边界应在2km内(丘陵或山区可以延伸至5km内),且对照点无土壤污染风险。11.1.4当调查范围内已有采样点位且满足调查要求时,优先选择已有采样点位。11.1.5采样点布设应坚持污染区域与布点相对应的原则,已有超标点位和怀疑有污染的地方应布设采样点。11.1.6如需地下水采样,采样点应设置生产设施、罐槽、污染泄漏点等疑似污染源所在位置以及污染物迁移的下游方向1km范围内。地下水采样以潜水含水层为主,钻孔深度以揭露潜水含水层,且不穿透隔水底板为准。11.2点位采样深度11.2.1耕地土壤采样深度应扣除地表非土壤厚度后,采集0~0.2m表层土壤样品。11.2.2如涉及污染源溯源或详细调查,需要对0.2m以下深层土壤样品采集,要求如下:a)0.2m以下深层土壤样品根据判断布点法采集;b)0.5m~6m土壤采样间隔不超过2m;c)地下水位线附近应至少设置1个土壤采样点;d)出现明显污染痕迹时,根据实际情况增加深度采样点。11.2.3地下水采样深度应在地下水水位线0.5m以下。11.3点位布设方法11.3.1调查区域为旱地或水田时,应采用网格法、中心布点或随机布点布设农产品采样点位;调查区域为水浇地时可根据渗滤池数量在两侧布设采样点位。11.3.2调查区域耕地面积小、分布分散的可选用随机法布设。11.3.3调查采样单元,点位布设宜采用下列方法:a)大气污染型调查单元宜根据放射状布点,大气污染源为中心由内向外布点,在同一密度圈内系统随机布点。可根据风向适当增加距离和布点数量;b)水源污染型调查单元宜根据带状布点法以灌溉水体两侧水流方向,从水体纳污口起向外渐疏,引灌段系统随机布点;c)固体废物堆污染型土壤调查单元、农用固体废物污染型土壤调查单元和农用化学物质污染型土壤调查单元宜采用均匀布点;d)其他污染型调查单元根据主要污染物排放途径,采用放射、均匀、带状布点等多种形式的布11.4点位布设密度11.4.1每个调查单元应不少于3个网格采样点,同时至少设置一个对照点。11.4.2按调查的精度不同选择合适网距网格化布点,确定每个样点的中心点,网格中心点数即为土壤采样点数量。11.4.3耕地面积大于100公顷时,布点密度宜按每10公顷~100公顷布设1个采样中心点,总点位数量应大于10个;耕地面积小于100公顷时,至少布设10个采样中心点;设施农田区域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详细调查时在此基础上,地下水监测点与土壤采样点共点布设,布设在重点关注区内最有可能7T/JAASS126—2024存在污染的位置。土壤采样点网格面积不应大于20m×20m,并可酌情加密;存在地下水污染的区域,地下水监测井网格密度不应大于40m×40m,并可酌情加密。11.4.4前期采样结果确定土壤重金属污染超标时,按照11.4.3的采样点数量进行加密。污染程度达到耕地土壤污染风险筛选值至少5倍加密,如果达到耕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值至少10倍加密。11.4.5确定采样中心点后,采样分点涉及到每块自然田块,应确保样品的代表性。每个采样分点可采用梅花五点法、蛇形法或棋盘形法采样,每个分点应采集0.5kg混匀,采用四分法缩分至1kg作为采样点样品。11.4.6涉及倾倒、填埋堆体清理后调查的区域,布点可按HJ25.5执行,采样深度结合区域情况确定。11.5采样记录土壤采样时应填写采样标签。标签上应含有样品编号、采集地点、经纬度、采样人和采样时间等信息。地下水采样记录的要求按HJ164执行。12样品采集、流转、制备和保存土壤样品采集、流转、制备和保存应符合下列规定:a)土壤采集采用木铲或竹铲。使用金属工具采集土壤时,应用木铲或竹铲等将与金属接触部分的土壤剥离、除去;b)采集下个土样前,应将铲清洁干净后,再采集下个土壤样品;c)应确保采集工具齐备和回收,应保证使用电力或燃油工具时的安全操作性;d)土壤样品的其余采样步骤、流转、制备和保存按HJ/T166、NY/T395执行。地下水样品保存、容器和采样体积的要求按HJ164附录A执行。13监测频次13.1土壤样品应在施肥前或收获后同步采集。13.2如重金属污染土壤作为长期监测内容,监测频次至少每3年一次,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调整。14分析方法土壤样品调查常用分析方法见表1。表1土壤样品调查项目分析测试方法1镉2汞土壤和沉积物汞、砷、硒、铋、锑的测定土壤和沉积物总汞的测定催化热解—冷3砷土壤质量总汞、总砷、总铅的测定原子荧光法第2部土壤和沉积物汞、砷、硒、铋、锑的测定土壤和沉积物12种金属元素的测定王水提取—电4铅土壤和沉积物铜、锌、铅、镍、铬的测定火焰土壤和沉积物无机元素的测定波长色散5铬土壤和沉积物铜、锌、铅、镍、铬的测定火焰土壤和沉积物无机元素的测定波长色散6铜土壤和沉积物铜、锌、铅、镍、铬的测定火焰土壤和沉积物无机元素的测定波长色散8T/JAASS126—2024表1土壤样品调查项目分析测试方法(续)7镍土壤和沉积物铜、锌、铅、镍、铬的测定火焰土壤和沉积物无机元素的测定波长色散X8锌土壤和沉积物铜、锌、铅、镍、铬的测定火焰土壤和沉积物无机元素的测定波长色散X15评价方法15.1一般要求15.1.1耕地土壤超标评价宜通过统计分析,确定样本数量、最大值、最小值、均值、标准差、超标率15.1.2土壤污染物累积评价可采用土壤污染累积指数法。15.1.3土壤环境综合分析按HJ25.5执行,并应提出分类管理建议。15.2评价项目15.2.1评价项目应与调查项目保持一致。15.2.2与历史数据比较的耕地,评价项目应在满足与历史数据评价项目一致的基础上,新增污染物评价项目。15.3评价标准15.3.1耕地土壤评价应按GB15618中的污染物风险筛选值及风险管制值要求,确定样品超标率。GB15618中未规定的项目,可参照其他土壤质量相关标准。15.3.2评价土壤污染物累积时,评价依据宜采用该区域土壤环境背景值,土壤环境背景值确定可参见附录A。并应符合下列规定:a)评价依据也可选用该土地前期调查确定的土壤环境本底值;b)未确定土壤环境本底值时,可根据土壤类型、耕作制度等相同且相对未受污染的周边土壤污染物本底含量,或调查区内无污染的、同母质的下层土壤的污染物含量值,确定土壤环境本底值;c)确定土壤环境本底值应至少获取5个点的含量数据,取均值与两倍标准差之和作为评价依据,根据调查评估要求也可适当调整本底值调查点位数量。15.4超标污染程度评价15.4.1耕地土壤超标评价应通过统计分析确定样本数量、最大值、最小值、均值、标准差、超标率等。15.4.2样品超标率累积性评价中土壤污染超标倍数按公式(1)计算。式中:Ai——土壤污染超标倍数;Bi——土壤某污染物实测值;ci——某污染物质量标准。15.4.3比较单一污染物累积程度宜采用单项累积指数法,比较多种污染物累积程度采用多项污染累积指数评价。单一污染物采用单项累积指数法按公式(2)计算。式中:zi——土壤单项污染指数,无量纲;xi——调查点位土壤中污染物i的实测浓度,单位与Bi一致;yi——土壤污染物i的累积性评价依据,评价依据的确定见14.3.2。9T/JAASS126—202415.4.4多项污染累积指数宜按单项累积指数法中最大值计。15.4.5土壤污染等级可根据内梅罗污染指数评价。可按内梅罗污染指数,划定污染等级。内梅罗指数土壤污染评价标准应符合表2的规定。内梅罗污染指数见公式(3)。1/21/2式中:PI均——平均单项污染指数;PI最大——最大单项污染指数。表2土壤内梅罗污染指数评价标准ⅠⅡⅢⅣⅤP>3.0注:该指数仅作为评价指标之一,全面评价需根据调查内容结16报告编制16.1调查工作完成后,应以电子和书面方式提交工作成果,应包括调查报告、图件、附件材料等。16.2耕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报告应包括总论、区域概况、调查布点方案、质量控制、结果与分析、耕地污染特征和成因分析、结论与建议等,报告提纲可参见附录B。16.3图件应包括调查区域地理位置图、航拍图、土地利用现状图、周边环境示意图、耕地地理位置分布图、农作物种植分布图、土壤类型分布图、土壤污染源分布图、调查布点图、污染物含量分布图等。16.4附件材料应包括历史记录、现场状况及周边环境照片、工作过程照片、设备日常校准记录、原始采样记录、现场工作记录、检测报告、实验室质量控制报告、专家咨询意见等。16.5相关成果涉及国家秘密应按有关法律法规要求规范使用和管理。T/JAASS126—2024(资料性)土壤环境背景值确定方法要点A.1土壤环境背景含量数据土壤环境背景含量数据来源主要有两类:一是从已完成土壤环境背景值调査项目成果获得土壤环境背景含量数据: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