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12河北省石家庄二中2025届高三历史上学期自习考试试题(47)一、单选题1.第25届联合国大会之后,尼克松意识到“反对接纳北京的传统投票集团已经无可挽回地瓦解了”。1970年,美国被调查的33份主流报纸中,有27份报纸“直率地表示支持让北京获得席位”。由此可见A.中美关系已起先实现正常化B.大多数联合国会员国反对美国C.美国的“冷战”政策彻底破产D.国际社会需中国发挥应有作用2.1973年5月,美国总统尼克松在向国会作的外交政策报告中,没有在中国一章中谈及台湾问题,而是在亚洲一章中提到“台湾人民”,而不是“中华民国”。这说明A.中美两国有关台湾问题已经解决B.美国外交遵守“一个中国”原则C.尼克松坚持了中美联合公报精神D.中美两国正式建交障碍已清除3.“会议期间周恩来与之打交道的几乎包括了当时世界上各类国家的代表人物。他坚决反对美国的干涉政策,也不赞成苏联的僵硬看法,并劝服越南放弃不切实际的要求。力争在周边保持和平环境,绝不再被同一阵营国家拖入与美国的斗争。”新中国在该会议上A.提倡不结盟的外交政策B.以“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亚非友好C.应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处理国际争端D.实行全方位的多边外交4.1969年5月11日,《人民日报》向全世界报道了一则我国既无内债又无外债的消息。此后我国形成了不向国内外借债的财政政策,直到1979年12月,我国政府同意接受外国政府供应的第一批贷款,这一政策才被打破。这表明我国A.由单边外交转向多边外交 B.由自食其力转向依靠外援C.由思想禁锢转向对外开放 D.由民间融资转向政府借贷5.1972年起毛泽东、周恩来批准“四三方案”,动用几十亿美元和200亿人民币,从西方和日本引进26个大型先进成套技术设备,建立了几十个冶金、化肥、纺织大型企业。下列选项解读正确的是A.中国现代化工业体系的初步建成B.毛泽东执政时起先启动对外开放C.外交环境影响了经济的发展D.拉开了中国与西方经济往来的序幕6.“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发展的一个阶段性界碑,它是从革命运动外交向国家外交过渡的一次关键性转变,标记着新中国外交方针的最终形成。”这里的“它”是指A.日内瓦会议的顺当召开B.“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C.上海合作组织的成功建立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制定7.1964—1978年,国家在川贵、云、陕、甘、宁、青等中西部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的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设施建设,新建了1100多个大中型工矿企业、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沿海一些工业企业也搬迁到西部和西北地区,这就是“三线建设”。“三线建设”旨在A.变更旧有工业布局B.加快发展内地经济C.备战应对国际局势D.创新科技调整经济8.1979年7月1日,中美签订贸易关系协定。1990年底,美国在各国来华投资中居首位。1991年,中美双边贸易额增长到142亿美元,比1979年增长近五倍。1978年缔结《中日和平友好条约》,中国成为日本对外投资的重要市场。1988年,日本在中国投资兴办三资企业共654家,协议总额21.94亿美元。这表明A.外交政策的调整利于经济建设B.中国外交全面非意识形态化C.美国、日本资本的新一轮扩张D.中国的发展严峻依靠于外国9.1971年11月8日的美国《时代》周刊以周恩来为封面人物,封面左上角写着“中国人来了”。这里的“中国人来了”依据的重大历史事务应当是A.中国复原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B.《中美联合公报》的发表C.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D.中国人可以自由出入美国10.1972年,针对尼克松访华的转播问题,美方提出由美国卫星转播,中国政府提出,中国租用美国卫星,由美国缴纳合理费用后运用。这体现了当时中国外交A.仍具有显明的意识形态性 B.意在强调中国的主导地位C.表现出了剧烈的主权原则 D.蕴含了反对霸权主义思想11.1970年美国总统外交政策咨文有这样一段话:“我们预备与北京建立对话。我们不能接受其意识形态观点,或者共产主义中国必定在亚洲施展霸权的理念。但是我们也不希望对中国施加一种国际立场,否定了它的合法国家利益。”这段咨文主要表达的信息是A.强调中美社会意识形态的差异B.中美关系起先走上正常化道路C.美国情愿与中国改善外交关系D.美国实行遏制中国的外交政策12.1967年,中国政府与坦桑尼亚、赞比亚签订协定,向两国供应无息的、不附带任何条件的贷款援建坦赞铁路:2003年,中国进出口银行与安哥拉签署协议,以该国将来开采的石油为偿付,供应贷款帮助安哥拉进行基础设施建设。这反映出,新时期中国援非的特点是A.政府主导注意实效B.侧重于基础设施建设C.推动新型区域合作D.救济与投资有机结合13.罗斯福新政是世界现代史上的重大事务,但从新中国成立到1981年我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中却没有任何文字表述。1982年,罗斯福新政首次作为一个历史概念出现在人教版中学历史课本中。对这一现象最合理解读是A.中美之间意识形态差异日益消逝B.时代变更影响历史教学内容的选择C.历史教科书客观地反映了历史真相D.中国与世界逐步从隔绝走向联系14.下表是特定时间中“国际国内”亲密联系的重大历史事务,促成这一联系的主要缘由是A.国内变更确定国际变更B.国际变更影响国内变更C.意识形态差异根本不同D.国家利益确定国际联系15.1967年10月,尼克松在《外交事务》上发表文章称:“任何美国的对亚洲政策都必需紧紧抓住中国的现实……长远的观点来看,我们实在不能恒久将中国置于国际大家庭之外。”尼克松的这种看法主要是考虑A.重构美国的全球战略 B.经济全球化趋势不行违逆C.孤立中国政策已破产 D.取得越南斗争的最终成功16.1973年《关于接收来华留学生安排和留学生工作若干问题的请示报告》中指出,对阿尔巴尼亚、越南等社会主义国家的要求尽量满意,对亚、非、拉已建交的友好国家有重点地、少量地赠给奖学金名额;对欧洲、北美、大洋洲国家及日本一般不供应奖学金。此时的留学教化A.有利于社会主义阵营的团结B.为改革开放后的留学教化供应了借鉴C.有利于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D.为中国的工业化建设供应了大量人才17.十八大以来中国实施了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发起创办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举办了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见、亚信峰会、提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这表明当今中国A.致力于加强亚洲各国的合作B.努力构建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C.主导了亚太地区的经济合作D.极力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全面合作18.如表新中国“驱蒋纳我”提案在联大中投票数统计表,如表所示现象A.反映资本主义阵营冲突重重 B.推动了美国对华政策的调整C.说明求同存异原则成为共识 D.表明中国已经打破外交僵局19.1950年,中国、苏联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规定:“缔约国双方保证以友好合作的精神,并遵照同等、互利、相互敬重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及不干涉对方内政的原则,发展和巩固中苏两国之间的经济与文化关系,彼此赐予一切可能的经济救济,并进行必要的经济合作。”此举A.促进地区经济政治一体化B.推动中苏正式建立外交关系C.推动“一五”安排顺当实施D.促成“一超多强”的国际格局20.如图是20世纪某一时期大国关系示意图,图中“——”表示合作关系,“↔”表示对抗关系。以下推断正确的是A.甲是日本、乙是苏联、丙是美国 B.甲是美国、乙是中国、丙是苏联C.甲是英国、乙是中国、丙是法国 D.甲是苏联、乙是日本、丙是中国21.建国初期中苏签约:“共同防止日本帝国主义之再起及日本或其他用任何形式在侵略行为上与日本相勾结的国家之重新侵略”,2001年中俄两国签约:“据有关协定进行的军事和军技合作不针对第三国”。对此解读精确的是A.中俄关系是中国最重要的大国关系 B.当今的中国主动发展睦邻友好关系C.中日两国的冲突得以解决 D.中俄合作以军事领域为主22.1953年底,美国情报部门的一封电报中写道:“中国外交政策的目标是在其周边地区(指新兴民族独立国家)促进和建立可以作为缓冲的友好国家。”这种推断的依据是,中国政府提出了A.另起炉灶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C.求同存异D.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23.据统计,改革开放之后,“政治发展、政治文化、民主政治、政治参加、政治体制改革、政治制度”等关键词获得中国政治学者较多的关注。近年来,“社会治理、执政实力、执政党建设、法治政府、政府治理、政府创新、政府实力、国家治理、协商政治、基层党建、基层民主、基层自治”等关键词被引用频次较高。这表明A.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制度臻于成熟B.我国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成效显著C.政治探讨亲密关注意大现实问题D.经济体制改革推动政治体制改革24.抗日斗争爆发后,苏联主动对华供应贷款,三次贷款共25000万美元,年息均为3厘。新中国成立初期,苏联再次主动给中国3亿美元贷款,年息1%,分10年还清。苏联的这两次主动对华贷款A.都有利于中国国民经济的复原发展B.都与当时国际格局的重大变更有关C.都明显提高了当时中国的国际地位D.都长期影响了中国基本国策的制定25.1961年,中共中心颁布了“农业六十条(修正案)”,缩小社队规模,取消公共食堂制,对于供应制问题,规定社员一切收入都“按劳动工分进行安排”。这一修正案A.推动了经济结构改革 B.调整了农村的生产关系C.结束了人民公社体制 D.完成了国民经济的复原26.20世纪50年头到70年头末,我国通过统购、统销制度对农产品生产、交换、安排和消费四个过程实行安排管理(如下图所示),并在各个环节上推行详细措施向社会灌输国家意识该制度实施的主要目的是A.完成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B.建立高度集中的安排经济体制C.进一步提高农业商品化程度D.获得国家工业化建设经济资源27.下表反映了1949-1955年我国私营工业加工订货的发展状况(单位:亿元)。据此可推知,这一时期A.私营工业的发展为工业化奠定基础B.社会主义工商业改造已完成C.加工订货成为工业改造的主要手段D.私营工业渐渐失去独立地位28.下表是新中国建立初期几个经济数据的统计表。该表统计数据表明项目195019511952195319541955私营工业平均每人劳动生产率(元)435759286801784872226878私营工业平均每人劳动生产率指数100136156180166158公私合营工业平均每人劳动生产率(元)425765539297108801340113358公私合营工业平均每人劳动生产率指数100154218255315314——据王桧林主编《中国现代史·下册》制表A.我国开展的有安排的经济建设已完成B.社会主义安排经济体制已经基本确立C.生产关系改造更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D.建国初期重工业的经济基础极为薄弱29.下表是我国“一五”时期农产品收购价格指数与农村工业品零售价格指数变更的比较(以1952年为100)此变更反映出A.政府重视提高农夫的生产主动性B.农村生产关系已发生根本变更C.农产品收购价高于工业品零售价D.工农业劳动生产率增速不均衡30.1953年至1957年,我国生产资料在进口中所占比重年均达到92.36%,高于经济复原时期年均84.7%的水平;消费资料所占比重仅为7.64%,较经济复原时期的15.3%有较大下降。这一变更反映了A.经济发展加大消费资料供应B.经济建设深受外来模式影响C.生产关系变革削减进口需求D.西方国家经济封锁已经打破31.下表是第一个五年安排全国拖拉机生产及机耕面积完成状况据表可以推知A.国家工业布局均衡B.农业机械化与合作化相互促进C.国民经济快速复原D.生产领域出现明显的冒进现象32.1950年统计数据显示,辽宁本溪和鞍山钢铁产量占全国产量80%,沈阳拥有2000多家工厂,200多种工业。这些工业中心电力供应主要来自鸭绿江水电站。这说明,当时A.苏联救济发挥了重要作用B.巩固国防平安非常迫切C.一五安排取得了巨大成就D.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33.下表1949~1965年我国经济发展的三个复原和增长期1949~1952年1953~1957年1963~1965年工业36%19.2%7.9%农业14%4.5%11.1%出现表所述现象的共同缘由是A.利用市场调整手段B.变更了全部制结构C.改善经济结构比例D.发挥政府主导作用34.1962年,中共中心下发《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修正草案》,明确规定生产队是人民公社中的基本核算单位。此后,人民公社数量较核算单位下放前增加了15534个,增加27.72%,生产队增加了895502个,增加19.58%。这一变更A.克服了公社体制的弊端B.扩大了人民公社的规模C.变更了农村全部制形式D.提高了农夫生产主动性35.1962年初,中共中心在北京召开扩大的中心工作会议(即“七千人大会”),会上关于国民经济发展的目标,从建设“工业体系”变更为建设“经济体系”。这一变更A.订正了“大跃进”的错误 B.标记着科学发展理念形成C.有利于国民经济协调发展 D.确立了经济发展明确目标36.1953年,需由国家供应的商品粮比1952年增加了31%;而从土改后的粮食生产状况看,当年的粮食收购安排难以完成,粮食供应不足。这表明A.农村生产关系急需调整 B.工业化增加了原料需求C.国民经济得到复原发展 D.粮食收购渠道需多样化37.新中国的某次经济会议提出“取消供应制,实行评工记分”“粮食征购量削减212亿斤”“允许猪、鸡、蛋、烤烟等二类产品上市出售,自由定价”。这次会议的主要目的是A.复原农业生产 B.调整公社体制C.实现五年安排 D.探究市场经济38.下图为新中国某一时期主要农产品变更统计图(单位:万吨)。下列对此解读正确的是A.当时中国粮食产量下降与“一五”安排优先发展重工业亲密相关B.国家为了扭转这一局面而出台了“调整、巩固、充溢、提高”的方针C.国家大力发展糖料、油料和棉花等经济作物是为了提高人民生活D.党和政府大力推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提高农夫的生产主动性39.从1953年起先,粮、棉、油等几十种农产品接连被纳入国家统购统销范围之内。到1957年,国家统配物资和部管物资的种类由227种增至532种。这一政策的推行A.加快了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进程B.亲密了城乡间经济联系和互通C.促进了农业生产结构的现代化D.适应了加速实现工业化的须要40.下图中从甲到乙的变更反映的历史过程是A.从国民经济复原到“一五”安排B.从“一五”安排到“大跃进”C.从“大跃进”到国民经济调整D.从国民经济调整到“文革”发动二、非选择题41.现代化的发展模式不是唯一的,世界各地区的现代化道路各有不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早期西欧现代化和晚近东亚现代化不同启动背景与方式比较西欧——内源性现代化东亚——外源性现代化①现代化启动内部条件内部资本主义因素的增长,引发长期的渐进性的社会内部变革内部资本主义因素微弱,外来挑战造成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自我转型困难②现代化启动外部条件开拓海外市场,拥有通过殖民扩张进行资源掠夺、资本积累、移民等先占优势被西方殖民主义边缘化或半边缘化,但可利用外资、外债和外国先进技术,发挥迟发展优势③现代化启动的依次一般以商业革命和工业革命为先导,推动政治改革或革命,变革的总趋势是自下而上一般以政治革命或改革运动为先导,推动经济改革与技术更新,变革的总趋势是自上而下④现代化主流模式与战略自主型市场经济从轻工业到重工业的工业化道路非自主型的中心统制经济或混合经济强制性的赶超型工业化战略——摘编自罗荣渠著《现代化新论》(1)依据②西欧现代化启动外部条件,指出15世纪发生了什么历史大事,成为西欧现代化启动的催化剂?其对整个世界产生了怎样的重要影响?(2)以19世纪后半期近代中国两次重大变革运动为例,说明③东亚现代化启动的依次。(3)以20世纪50~70年头(改革前)我国的经济建设为例,说明④东亚现代化的主流模式与战略。石家庄市其次中学2024级历史学科自习考试试卷(47)参考答案1.D【解析】依据材料内容可以看出,这个时期许多国家希望中国重返联合国,而美国的多家主流媒体也表示支持中国复原联合国的席位,这些都说明中国国际影响力的扩大,国际社会希望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故答案为D项。A项,材料中的历史现象都发生在尼克松访华之前,当时中美关系没有实现正常化,解除;B项,该项表述不符合历史事实,联合国多数国家支持中国重返联合国,不等于说大多数国家就反对美国,解除;C项,依据所学可知,当时“冷战”没有结束,所以不能说“冷战”政策彻底破产,解除。2.C【解析】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同年签署中美联合公报,美国声明在台湾海峡两边的全部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1973年美国总统尼克松的外交政策报告中,在亚洲一章中提到“台湾人民”,而不是“中华民国”,说明尼克松坚持了中美联合公报精神,故C正确;A项中“已经解决”不符合史实,解除A;题干只涉及尼克松个人的坚持,1979年中美建交后,美国外交遵守“一个中国”原则,B时间不符合题意,解除;材料表明尼克松坚持了中美联合公报精神,无法体现中美两国正式建交障碍已清除,解除D。3.C【解析】依据材料“周恩来”“劝服越南放弃不切实际的要求”“力争在周边保持和平环境”,并结合所学学问可知是1954年日内瓦会议,该会议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处理国际争端,故C项正确。改革开放新时期我国奉行不结盟的外交政策,实行全方位的多边外交,故AD项错误。“求同存异”提出于1955年万隆会议中提出,故B项错误。4.C【解析】题干中所描述的我国对待外债问题看法和政策的变更,主要体现了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思想观念的变更过程,这一转折发生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从不借外债到要借外债,这也体现了从相对封闭走向主动开放,所以C项最符合题意。5.C【解析】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推动中国从日本引进技术,有利于推动经济发展,C项正确。现代化工业体系初步建成于“一五”安排后,A项解除。毛泽东执政时,中国仍旧坚持安排经济体制,尚未启动对外开放,B项解除。此时中国与西方的经济沟通有限,1978年改革开放后与西方经济往来的序幕才真正拉开,D项解除。6.D【解析】从材料中的“它是从革命运动外交向国家外交过渡的一次关键性转变,标记着新中国外交方针的最终形成”来看,这里的“它”是指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制定。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超越了三大政策中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成为新中国外交成熟的标记。故答案为D项。日内瓦会议的顺当召开和“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是新中国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详细运用,解除A、B项;上海合作组织的成功建立是在2001年,解除C项。7.C【解析】本题考查中苏关系。依据所学可知,20世纪60年头,中苏关系恶化,致使中国外部平安环境恶化,中国为应对这一国际局势,加强了内地的国防军事等发展。故答案为C项。AB项,变更旧有工业布局、发展内地经济并非主观目的,而是客观结果,解除;D项,依据所学可知,到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工作已经完成,而且这次调整主要是调整重工业、轻工业、农业的比例,与材料中“中西部地区”“三线建设”无关,解除。8.A【解析】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1979年中美建交。与美日外交关系的改善,为中国的经济建设吸引了外资,推动中国经济发展,说明外交政策的调整有利于经济建设。故答案为A项。B项说法肯定,解除;吸引外资是中国经济建设的须要,与外国资本扩张不同,解除C项;吸引外资有助于中国经济建设,但“严峻依靠于外国”说法错误,解除D项。9.A【解析】依据材料“1971年11月8日”“中国人来了”等信息和结合所学学问可知,1971年,中国在第26届联合国大会上复原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故A项正确。1972年尼克松访华并签署《中美联合公报》,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与材料时间不符,解除BC。“中国人来了”并非指中国人可以自由出入美国,而是指中国复原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以崭新的面貌登上世界舞台,解除D。10.C【解析】对尼克松访华的转播问题,中国的做法争取了主动,但是不拒绝美国运用,体现了明显的主权意识,选项C正确;尼克松访华这一事务本身就突破了意识形态,而且美国也可以转播,说明意识形态并不明显,选项A解除;转播尼克松访华属于外交领域,涉及中美两国关系,这里不存在谁占据主导问题,解除B;中国允许美国转播,但是中国驾驭转播权,这里并未体现反对霸权主义,而且美国并未在这件事情上体现出霸权主义,解除D。11.C【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我们预备与北京建立对话。我们不能接受其意识形态观点,或者共产主义中国必定在亚洲施展霸权的理念。但是我们也不希望对中国施加一种国际立场,否定了它的合法国家利益。”结合所学学问可知,这反映了当时美国情愿与中国改善外交关系,故C正确。材料主旨不在于强调中美社会意识形态的差异,故A解除;中美关系起先趋于正常化,在1972年,故B解除;材料无法体现美国实行遏制中国的外交政策,故D解除。12.D【解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新时期中国向安哥拉供应低息贷款用于建设铁路、马路、农业浇灌、医院、学校等公共服务设施,安哥拉以石油资源还贷,这体现了新时期中国救济非洲与投资有机结合,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政府主导注意实效是中国援非的总体特征,不是新时期中国援非的特点;B选项错误,1967年坦赞铁路的援建也属于基础设施建设,不是新时期中国援非的特点;C选项错误,中国与非洲并非处于同一区域,中国援非不属于新型区域合作。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13.B【解析】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不难发觉,新中国成立至1981年间属于中美关系相对不友好的时期,所以在新中国成立至1981年间我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中也就没有任何文字表述,其实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时代变更影响也会影响教学内容的选择,故B正确;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美国是资本主义国家,意识形态差异不会消逝,A错误;罗斯福新政是世界现代史上的重大事务,在新中国成立至1981年间我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中也就没有任何文字表述,所以历史教科书没有客观地反映了历史真相,C错误;D不符合材料主旨,解除。14.D【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外交。材料“新中国建立、中苏建交、《告台湾同胞书》、中美建交”反映了新中国、苏联、美国的国家利益确定了中苏、中美关系的变更,故D正确;中国国内的变更并不是国际变更的确定性因素,故A解除;材料反映的是国内变更与国际变更的紧密联系,不是国际变更影响国内变更,故B解除;当时中苏意识形态相同,故C解除。15.A【解析】材料信息“任何美国的对亚洲政策都必需紧紧抓住中国的现实……长远的观点来看,我们实在不能恒久将中国置于国际大家庭之外”体现了尼克松试图改善与中国关系的意图。依据所学学问可知,这种看法主要是基于美国霸权地位动摇、重构美国的全球战略的考虑,故A正确;这和经济全球化趋势没有关系,故B错误;二十世纪七十年头,美国孤立中国的政策破产,故C错误;美国陷入越南斗争的泥潭不能自拔,故D说法错误。16.B【解析】依据题干可知我国在1973年高等学校对外沟通并未局限于社会主义国家,已经有了和资本主义国家的留学沟通,有利于为改革开放后我国加强对外留学沟通奠定基础,故B项符合题意;1973年中苏关系已经恶化,社会主义阵营已经瓦解,解除A项;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时间是1995年,解除C项;从材料看不出沟通学习的内容以及留学生毕业后的去向,解除D项。故选B。17.B【解析】依据材料“十八大以来中国实施了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可知当今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坚决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坚决不移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努力构建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故B项正确。AD两项与材料中的亚太经合组织、二十国集团不符,解除。亚太经合组织奉行自主自愿、协商一样的合作原则,C项“主导”说法错误,故C项解除。18.B【解析】依据新中国“驱蒋纳我”提案在联大会议通过数逐步呈上升趋势,1970年赞成中国的票数首次超过了反对票,最最终1971年完成中国的重返联合国。说明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使美国长期实行“遏制和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美国不得不考虑改善同中国的关系,即“驱蒋纳我”提案在联大通过票数的增多推动了美国对华政策的调整,故选B;提案投票中无法确认是哪国投票,同时即使资本主义国家投票支持中国也不能体现国家冲突,A错误;求同存异是1955年万隆会议精神,C错误;打破外交僵局的是1972年中美关系正常化,D错误。19.C【解析】试题分析:依据题干可知《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有利于打破西方国家对新中国的包围和封锁,保障新中国的国防平安,有力地支援了新中国经济建设。故答案选C。中苏没有建立经济政治一体化,解除A;中苏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在1949年10月3日,解除B;“一超多强”的国际格局是在东欧巨变、苏联解体后建立的,解除D。20.B【解析】结合所学分析选项内容可知,20世纪50-70年头世界政治呈现美苏两极格局,美苏对抗是主流,50年头中国“一边倒”向苏联,与美国是敌对关系,60年头中苏关系裂开,70年头中美关系缓和,所以三幅图中始终对抗的甲丙分别是美国和苏联,乙是中国,因此B选项正确;在此时期日本长期追随美国,并非对抗关系,A选项错误;在此时期英法同属资本主义阵营,并非对抗关系,C选项错误;50年头日本追随美国敌视中国,并非合作关系,D选项错误。故选B。21.B【解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学问可知,建国初期的中苏《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具有军事结盟性质,体现了新中国初期实行的“一边倒”政策,而2001年“不针对第三国”体现了改革开放后中国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详细表现为不结盟政策,在与他国建交的时候强调国家之间应超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说明中国主动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以建设和平的周边环境,B项正确;中俄关系虽然很重要,但并非最重要的大国关系,A项错误;材料内容没有体现中日两国冲突,并且C项表述不符合史实,C项错误;中俄合作并不是以军事领域为中心,材料主要体现了当今中国主动发展睦邻友好关系的现象,D项错误。22.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调动学问运用学问的实力,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史料解读.分析实力。依据材料中时间“1953年”可以干脆解除C.D项(都是20世纪70年头);而“一边倒”强调与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关系,与信息“外交政策的目标是在其周边地区”不符,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于1953年,故选B。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23.C【解析】依据“社会治理、执政实力、执政党建设、法治政府、政府治理、政府创新、政府实力、国家治理、协商政治、基层党建、基层民主、基层自治”等关键词被引用频次较高”可以看出,政治探讨亲密关注意大现实问题,C正确;材料并没有特殊突出强调法制的内容,也无法证明走向成熟,解除A;B项不全面,只是材料中的一个部分,解除;材料并不是在说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的关系,解除D;24.B【解析】结合所学学问可知,抗日斗争时期,日本全面侵华,东亚国际格局发生变更;新中国成立初期,两大阵营形成,中国属于社会主义阵营,社会主义阵营的苏联主动向中国贷款,国际格局发生变更。综上分析可知,两次主动贷款都是由于当时国际格局的变更。故答案为B项。A项,依据所学可知,抗日斗争时期的贷款主要是用于对日的斗争,解除;C项,苏联主动向中国贷款的缘由是由于但是国际格局发生变更,而不是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接受贷款与提高国际地位也无关系,解除;D项,“长期”表述不符合史实,建国初期中国实行“一边倒”策略,但是20世纪60年头中苏关系恶化,中国的国策相继进行调整,该项表述夸大了贷款的作用,解除。25.B【解析】针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失误,中心进行国民经济的调整,材料中“缩小社队规模,取消公共食堂制”明显是针对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B正确;材料中是调整农村生产关系,不是经济结构改革,A错误;人民公社体制结束是改革开放之后,C错误;国民经济的复原的完成是1952年,D错误。26.D【解析】由“20世纪50年头到70年头末”,国家对农业和农村“统购、统销”,“安排管理”并在“各个环节”“灌输国家意识”可知,传统经济体制优先国家,优先重点项目,强调安排性,所以D项正确。A项是农村社会主义公有制建立,发生在1956年,与材料无关。B项不是目的,是背景,C项与当时史实不符,安排经济忽视市场和商品关系。故D项正确。27.D【解析】从材料看.1949~1955年加工订货、统购产值占全国私营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始终趋于上涨,自产自销价值趋于下降,其所占百分比也渐渐减小,由此可以看出,在工业方面,国家资本主义发展迅猛,私营工业渐渐失去独立地位,故选D项;材料反映的是私营工业萎缩,并非发展,故解除A项;社会主义工商业改造完成于1956年,故B项错误;仅从材料无法断定加工订货是工业改造的主要手段,故解除C项。28.C【解析】从材料明显可以看出公私合营的企业劳动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指数都明显增加,反映出当时三大改造由私有制变成公有制,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故C正确;我国开展的有安排的经济建设指的是“一五安排”,优先发展重工业,但与题意不符,故A解除;社会主义安排经济体制在建国初期就已出现,但不符合题意,故B解除;材料中没有体现“重工业基础薄弱”,故D解除。29.A【解析】从表中可以看出,1953年到1957年间,农副产品收购价格的总指数增长20.2%,而农村工业品零售价格总指数只增长2.2%.这表明政府肯定程度上提高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稳定农村工业品零售价格,以便于提高农夫的生产主动性,发展农业生产,故选A;一五安排时期农村生产关系并没有发生根本性变更,故B项错误;依据所学可知当时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虽有所缩小,但工业品零售价格仍高于农产品价格,故C项错误;表格比较的是农产品和工业品的零售价格指数,不能说明工农业劳动生产率增速不均衡,故D项错误。30.B【解析】材料显示1953-1957年生产资料进口比重远远高于消费资料的进口比重,联系当时中国正进行一五安排,优先发展重工业,才导致这种状况,依据所学学问优先发展重工业是深受苏联斯大林模式的影响,故答案为B。消费进口比重低说明国家削减了消费资料的供应,A错误。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进口比重不会导致生产关系的变革,C错误。1953-1957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国的经济封锁并没有打破,D错误。31.B【解析】从“第一个五年安排全国拖拉机生产及机耕面积完成状况”看,实际生产比“安排”高出数倍,结合时代背景可知B项正确。材料没有给出工业布局状况,更看不出“均衡”,A项错误;国民经济复原任务在一五安排之前的1952年己完成,C项不符合史实;一五安排期间各方面主动协作,安排指标大幅度超额完成并不是冒进,D项错误。32.B【解析】依据材料“1950年统计数据显示……这些工业中心电力供应主要来自鸭绿江水电站”结合所学学问可知当时美国入朝作战严峻威逼了中国东北地区的平安,因此体现的是巩固国防平安非常迫切,B选项符合题意。苏联救济发挥了重要作用的说法与材料无关,A选项解除。一五安排的时间是1953年——1957年,C选项解除。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的说法明显不符合史实,D选项解除。33.D【解析】依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学问,1949-1952年是中国的国民经济复原时期,国家驾驭了国民经济的命脉,调整工商业;1953-1957年为中国的“一五”安排,在党中心的领导下发展国民经济;1962年政府制定了八字方针,1965年,调整工作基本完成,1949-1965年中国经济的复原与发展的共同缘由都有政府的主导,故选项D选项;1949-1965年中国都处于安排经济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海南省建筑安全员考试题库
- 2025年海南建筑安全员知识题库及答案
- 中国传统文化主题:对联
- 长度与时间的测量课件
- 《电路中的能量转化》课件
- 石油加工原油组成教学课件
- 病理生理学课件凝血和抗凝血平衡紊乱
- 一年级语文下册《语文园地六》课件
- 《心血管急症》课件
- 固定收益点评报告:把握跨年后的信用配置窗口
- 2023-2024学年安徽省安庆市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生物试题(解析版)
- 促醒中医治疗
- 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区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物理试题(含答案)
- GB/T 45083-2024再生资源分拣中心建设和管理规范
- 胃镜超声内镜护理配合
- 精神科护理工作计划例文
- 2024山地买卖合同模板
- 河北省承德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物理试卷(含答案)
- 【初中化学】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教学课件-2024-2025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
- 相互批评意见500条【5篇】
- 江苏徐州历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之非连续性文本阅读5篇(含答案)(2003-2023)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