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朝阳市建平县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_第1页
辽宁省朝阳市建平县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_第2页
辽宁省朝阳市建平县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_第3页
辽宁省朝阳市建平县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_第4页
辽宁省朝阳市建平县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JPGZ2023~2024学年度下学期高二期中考试试卷语文考生注意: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下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4.本卷命题范围: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一至二单元。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两宋时期国际与国内的联动同样引发其他交通制度的形成,其中最为突出的便是信息传递制度。关于宋代皇帝的信息渠道,学者们常引南宋魏了翁向理宗皇帝所上《应诏封事》予以言说其中言道:“所谓宰辅宣召、侍从论思、经筵留身、翰苑夜对、二史直前、群臣召归、百官转对轮对、监司帅守见辞、三馆封章、小臣特引、臣民扣瓯、太学生伏阙、外臣附驿、京局发马递铺,盖无一日而不可对,无一人而不可言。”但这些并非皇帝信息渠道的全部,除此之外,皇城司的讥察、走马承受公事侦探、御药院宦官的出入,以及派专官到各地对人事的“按察”“体量”等,亦是皇帝的信息渠道。宋朝皇帝的这些信息渠道多是以稳定的制度或行政运作习惯存在着,其中“外臣附驿”是京城之外广大地方官员及被派出京外的朝官们向皇帝及中央部门奏申政事的主要途径,其所依托的制度载体便是驿传,而驿传系统亦是中央政令发布传达、维系整个国家行政运作的最重要的信息沟通系统。这一系统布设在京城通往全国各地的重要交通线上,驿传的主干线称为“驿路”,次一等的传递路线称为“县路”,两者结合,形成一个庞大的信息交通网络,亦表现出内外联动下信息空前增量所促成的时代特征。宋代沿袭唐后期驿传制度递铺与馆驿并存的状况,正式确定驿递分立制。递铺主要负责文书传递,常制每十八里或二十里一铺;馆驿主要负责官员接待,间距由唐代的三十里,演变为六十里,即一日程的距离。但馆驿与递铺在功能上仍有关联,即馆驿一般没有马匹,官员出行若需乘马,须到递铺里面申请领取。馆驿虽不负责文书传递,但在内张贴的登载官员任免等朝廷信息的邸报,无疑亦起到信息传递的作用。宋代将通过递铺传递的文书分为三个等级,即步递、马递和急脚递。一般常程文书,用步递传送,形式是铺兵肩挑步行,日行二百里;军期、盗贼、刑罚、灾伤等紧急文书,用马递传送,日行三百里;急脚递是军兴之时临时设置的传递等级,日行四百里。马递和急脚递只是文书传递的等级,并非由传递方式规定。其传递可用马,亦可用步,视传递时具体的时、地形势而定。南宋时,因旧有递铺系统遭到部分破坏,为应付和蒙古、金的战事,先后在行在所(主要是临安府)通往前线的要路上新置斥候铺和摆铺,与旧有递铺并存,专门承传紧急军期文字。斥候铺后来变成常设系统,摆铺则是兵兴则设,兵罢则罢。递铺系统的主要职能在于维持行政信息沟通,特别是中央与地方的信息沟通。宋代中央设有进奏院,掌受皇帝诏敕及三省(北宋前期为中书门下)、枢密院宣札,六曹、寺、监百司符牒,颁于诸路。凡臣僚章奏递到,则呈报给门下省,若是案牍及申禀文书,则分纳诸官司。进奏院相当于中央的文书收发总机关,连接通往全国各地的递铺系统,承传皇帝和在京部门发往各地,及各地上呈皇帝和在京部门的各类文书。当然,递铺同样承担着地方与地方之间的文书传递、官员的私人信件传递。唐代以前,官员的私人书信是不允许利用官方驿传系统进行传递的,到了宋代,则正式允准官员私人书信可以通过递铺传送。宋人书信存世数量之大,正是这一制度背景下的结果。随意翻开宋代文献,便可见异地官员频繁书信往返,或叮嘱家事,或交流政见,或诗词唱和。行旅之中,亦可收寄家书。允许私书入递,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私人联络的需要,也是中国古代驿传制度史上的一大变革和进步,不仅标志着宋代社会信息急剧增量下通讯范围的扩大,亦反映出宋代士大夫群体作为一种政治力量的时代利益诉求。(摘编自曹家齐《宋代的交通形势与制度》)材料二:宋太祖建隆三年,窦仪等人主持修订法律,于次年定名为《宋建隆重详定刑统》,简称《宋刑统》。其中与邮驿法令有关的共12条,基本是《唐律》的翻版。宋初,各地驿站不堪负荷。为了整顿这种状况,宋仁宗嘉祐四年,根据枢密使韩琦建议,朝廷授权三司使张方平制定了“驿券则例”74条,又称《嘉祐驿令》,颁行天下。它是当时专门的邮驿法规。到南宋时,又推出了相当完整的专门通信法规——《金玉新书》。这部法规是宋高宗命令大臣汇编了有关邮驿旧法而成。明朝的《永乐大典》14575卷收录了这部法规的内容。《金玉新书》共有115条,其中涉及邮驿刑律的有51条,内容广泛。比如规定:盗窃、私拆、毁坏官书者,属犯罪行为,要处以刑罚;若盗窃或泄露的是国家重大机密信件,则处以绞刑;盗窃或泄露边防军事信件内容者斩,教唆或指使犯法者也同样处以斩刑;盗窃的若是一般文书,也属于触犯刑律,处以徒刑,发配500里。值得注意的是《金玉新书》还规定,刑罚不仅仅惩处那些传递文书的当事驿夫,同时也要惩处有关上级官吏,失职的一样处以杖刑。《金玉新书》对在驿递程限、传递方式中发生的失误,都有具体的律令规定和不同的量刑标准。《金玉新书》是宋代递铺法规的汇集,也是现存最早、最完整的一部递铺法规,是一部创新性的法规。它的内容都是“递铺通信”,而将“驿馆”排斥在外,这在古代邮与驿合一的律令中独具一格。宋代递铺系统是前朝所没有的,它的存在使得宋代的邮驿通信比起隋唐有了深刻的变化。宋代还将民夫充任的驿卒改由士兵担任,强化了邮驿通信的军事属性。(摘编自谢成章《宋代邮驿的创新与进步》)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宋代驿传系统布设在重要交通线上,依靠“驿路”和“县路”的结合,形成庞大的信息交通网络,具有时代特征。B.宋代官员在驿馆休息、换马时可以看到登载着朝廷信息的邸报,这说明宋代虽驿递分立,但二者在功能上仍有关联。C.唐代的书信存世数量远不如宋人书信的存世量,是因为唐代官员的私人书信不允许利用官方驿传系统进行传递。D.《金玉新书》中规定,若有人盗窃了边防军事信件,不仅是犯法者,教唆者、当事驿夫和上级官吏都要受到相同惩罚。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两宋时期国内外联动使信息空前增量,通讯范围扩大,促使一些新的交通制度形成,其中最突出的是信息传递制度。B.宋代递铺传递的文书有三个等级,传送普通文书的步递有规定的形式,而传送军期、灾伤等紧急文书时,可步行也可用马。C.宋代官员可以通过递铺与异地好友进行书信交流,还可以收寄家书,这在很多宋代文献中都可以找到相关佐证。D.《宋刑统》的修订与《唐律》的关联较大,宋代颁布的《嘉祐驿令》和《金玉新书》均对邮与驿的相关情况作出规定。3.下列材料最适合作为论据支撑画线句子观点的一项是()A.黄衣小使录姓名,领出长安乘递行。(白居易《缚戎人》)B.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陆凯《赠范晔》)C.铃声从西来,忽得濠州书。(陆游《得子虞濠上书》)D.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杜牧《过华清宫》)4.明代时中国才出现私营商业组织的“民信局”,专门服务民间,代人寄递信件包裹、汇总银钱,以“酒资”“酒力”的名义收取费用。试分析宋代“递铺”与明代“民信局”的主要职能区别。5.宋代的邮驿通信与唐代相比发生了哪些变化?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答案】1.A2.D3.C4.①递铺的主要职能是维持行政信息沟通,特别是中央与地方的信息沟通。②递铺在军兴之时还可传递军事信息,有很强的军事属性。③“民信局”则是面向民间,为普通民众服务,并收取一定的费用。5.①正式确定了驿递分立制,将递铺和驿站的职能进行区分,递铺主要负责文书传递,馆驿负责官员接待;②正式允准官员私人书信可以通过递铺传送;③出现了完整的创新性递铺法规,将“驿馆”排斥在外;④将民夫充任的驿卒改由士兵担任,强化了邮驿通信的军事属性。【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B.“宋代官员在驿馆休息、换马”错误,根据原文“馆驿一般没有马匹,官员出行若需乘马,须到递铺里面申请领取”可知,驿馆没有马匹。C.“远不如宋人书信的存世量”错误,原文只说宋人书信存世数量大,但没有提及唐代书信存世量远不如宋代;“唐代官员的私人书信不允许利用官方驿传系统进行传递”表述也不准确,根据原文“唐代以前,官员的私人书信是不允许利用官方驿传系统进行传递的,到了宋代,则正式允准官员私人书信可以通过递铺传送”可知,是“唐代以前”不允许利用驿传系统传递,宋代时“正式允准”官员私人书信可以通过递铺传送,可见唐代时已经出现了官员私人书信用官方驿传系统传递的情况。D.“当事驿夫和上级官吏都要受到相同惩罚”错误,根据原文“盗窃或泄露边防军事信件内容者斩,教唆或指使犯法者也同样处以斩刑”“刑罚不仅仅惩处那些传递文书的当事驿夫,同时也要惩处有关上级官吏,失职的一样处以杖刑”,盗窃边防军事信件的犯法者和教唆者都要处以斩刑,驿夫和上级官吏也会受到惩处,但不是处以斩刑。故选A。【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D.“均对邮与驿的相关情况作出规定”错误,根据材料二中“《金玉新书》是宋代递铺法规的汇集,也是现存最早、最完整的一部递铺法规,是一部创新性的法规。它的内容都是‘递铺通信’,而将‘驿馆’排斥在外,这在古代邮与驿合一的律令中独具一格”可知,《金玉新书》中没有对“驿”作出规定。故选D。【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A.指的是使吏记录戎人的姓名,押送出长安,乘驿车前行,不能证明画线句观点。B.指的是摘花的时候碰到传递公文的人,托他把花送给陇头人范晔,不属于信件传递,不能证明画线句观点。C.指的是听到远方邮递的铃声,得到从濠州寄来的书信,符合画线句子的观点。D.指的是信使为宫廷运送荔枝,不能证明画线句观点。故选C。【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①由“递铺系统的主要职能在于维持行政信息沟通,特别是中央与地方的信息沟通”可知,递铺的主要职能是维持行政信息沟通,特别是中央与地方的信息沟通。②由“急脚递是军兴之时临时设置的传递等级,日行四百里”可知,递铺在军兴之时还可传递军事信息,有很强的军事属性。③由题干“‘民信局’,专门服务民间,代人寄递信件包裹、汇总银钱,以‘酒资’‘酒力’的名义收取费用”可知,“民信局”则是面向民间,为普通民众服务,并收取一定的费用。【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①由“宋代沿袭唐后期驿传制度递铺与馆驿并存的状况,正式确定驿递分立制。递铺主要负责文书传递,常制每十八里或二十里一铺;馆驿主要负责官员接待,间距由唐代的三十里,演变为六十里,即一日程的距离”可知,正式确定了驿递分立制,将递铺和驿站的职能进行区分,递铺主要负责文书传递,馆驿负责官员接待;②由“唐代以前,官员的私人书信是不允许利用官方驿传系统进行传递的,到了宋代,则正式允准官员私人书信可以通过递铺传送”可知,正式允准官员私人书信可以通过递铺传送;③由“《金玉新书》是宋代递铺法规的汇集,也是现存最早、最完整的一部递铺法规,是一部创新性的法规。它的内容都是‘递铺通信’,而将‘驿馆’排斥在外,这在古代邮与驿合一的律令中独具一格”可知,出现了完整的创新性递铺法规,将“驿馆”排斥在外;④由“宋代还将民夫充任的驿卒改由士兵担任,强化了邮驿通信的军事属性”可知,将民夫充任的驿卒改由士兵担任,强化了邮驿通信的军事属性。(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金石头于博石头在奎县是个稀罕物,尤其是个头大的石头。奎县人用石头,大到碾子石磨,小到盖房子的柱脚石,甚至压酸菜缸的石头,都得去很远的大青山里面弄,修方台子火车站的石头更是从外地运来的。石头不好弄,但有个人偏爱石头,他就是金石头。金石头长得胖乎乎的,个子也不高,看起来真像一块圆圆的石头。但大伙叫他石头,不仅是因为他的体形像石头,更是因为他爱玩石头。听说谁家有个奇形怪状的石头,无论多远他都会跑去,花多少钱也要买回来。亲朋好友劝他说:“石头能当饭吃还是能当药吃?石头能下崽?搂着它睡觉都硌挺。”也有人讥讽他说:“这年头兵荒马乱的,还有心思鼓捣那玩意!”不管旁人怎么说,金石头只是微微一笑。日本兵占了奎县之后,凛太郎小队长登门拜访过金石头。没有交谈几句,金石头就明白了小鬼子的来意,他说自己就是一个穷酸之人,虽粗通文墨,但偏爱石头,性情也与顽石相仿,不谙世事等,算是婉言谢绝了。凛太郎心里来气,但脸上依然堆满笑容,“金桑,皇军大大地尊重你,你地,随时可以到维持会来。”金石头摇头说:“谢谢太君的美意,我身子骨单薄,享不了这个福啊。”可一个多月后,金石头就服从了凛太郎的调遣。那天夜晚,风雨交加,霹雷闪电。突然,有一个巨大的响声传来,震得房屋摇晃。接着,雨声渐停,人们在不安中度过了后半夜。天亮时,人们被一条消息惊呆了,说城南门八里桥边,从天上掉下来一块大石头。人们纷纷往八里桥方向跑去,远远就看见金石头紧抱着一块大石头,全身湿漉漉的。有人喊起来:“咋的,金石头,这是你老婆?你还搂着没完了?”另一个人撇嘴说:“金石头把心都交给石头了,哪家闺女愿意嫁给他?”大伙正起哄,突然有人一声喊道:“走呀,看看天上的星星到底是个啥样子!”话音一落,人们蜂拥着跑向石头。有人纳闷,嘴里直嘀咕:“星星才这么大吗?六七个人就能抬动啊。这是星星崽子吧?”人们正七嘴八舌间,一阵摩托车声响传来,众人回头一看,急忙四散,远远站定。原来是凛太郎来了。金石头依旧抱着石头,一动不动。凛太郎走到石头前,哇啦一句,一个日本兵立即走上前,伸手拽住金石头的肩膀。金石头慢慢回过头,眼里放着光,他喃喃说着:“陨石,陨石,我这辈子没白活。”凛太郎眼里也放着光,一挥手,示意手下人把老百姓聚到一起,然后他拄着战刀训话:“皇军来到奎县,是响应天数的,建立大东亚共荣圈,大大地好。你们看,星星都被感动了,下来祝贺了。”凛太郎用手指了一下陨石,“我们要把这个神圣的礼物献给大日本天皇陛下,中国人不都说天降祥瑞吗,这个就是。这说明了什么?说明方台子铁道游击队和大日本皇军作对,连老天都不允许的,他们死啦死啦地有!”说完,凛太郎转身对金石头说:“金桑,你是专家,我请你负责向天皇献礼这个事宜。你地拒绝,死啦死啦地。完成了就是大大地良民,有功!”金石头沉默不语,半晌,他转身默默地走到陨石前,伸手轻轻地抚摸着陨石,良久,他冲凛太郎点点头,表示同意,但他提了一个要求,要对石头处理一下。金石头说:“好石头有三个特征,一是天然美,所谓天授地设,璞金浑玉。二是要有灵魂。此石威武灵动,已然采得天地之灵气,吸纳日月之精华。三是形状、品质、成色都好。这样的石头才无可挑剔。”凛太郎挑起拇指,说:“吆西,吆西。你地怎么处理?”“刻四个字。”“什么字?”“武运久长。”“哈哈哈,吆西,金桑,你地大大地好,升官地有!”凛太郎心满意足,跨上摩托车走了。围观的乡亲们一阵唏嘘,紧接着一团团泥巴朝着金石头飞去,有的落在陨石上,有的打在金石头身上。金石头原地站立,一动也没动。两天后,“武运久长”四个字刻好了,梅花篆字,煞是好看。凛太郎拍着金石头的肩膀,表示特别满意。金石头今天梳洗得干干净净,衣服也焕然一新,只是表情平静,看不出什么异样。凛太郎一挥手,十几个日本鬼子费时一个时辰,艰难地把陨石抬到了汽车上。凛太郎坐进驾驶室,对金石头一挥手,“你地上车,新京地干活。”金石头点点头,灵巧地攀上了后车厢,与押运的几个日本士兵并肩而立。汽车发动,挂挡,加油,启动,不一会儿就走远了。正当要消失在人们视线里的时候,突然听到一声巨响,随之窜出一团火光……拉石头的汽车爆炸了。乡亲们这才恍然大悟,金石头以刻字为由头,在陨石上凿了窟窿填进了炸药,炸死了小鬼子。可是如何弄的炸药、如何凿石填药、如何引爆的,不得而知,只是暗暗佩服金石头是个高人,只可惜他也被炸死了!不过后来有人信誓旦旦地说,金石头在爆炸前跳车了,他现在就在方台子铁道游击队那里。方台子火车站的铁路工人成立了专门打鬼子的游击队,早已远近闻名。那块大石头根本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一切都是金石头和游击队事先设计好的。大伙纷纷点头,相信金石头一定活着!(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通过写亲朋好友对金石头不计代价购买石头行为的不理解,正面表现了金石头对石头的痴迷及其性格的淡然。B.凛太郎胁迫金石头负责将陨石献给日本天皇,是想借陨石坠落一事来宣扬自己的侵略行为是正义的。C.小说写金石头听从凛太郎的调遣,表现了金石头妥协的一面,这与后文其英勇行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D.汽车爆炸后,乡亲们对金石头的做法恍然大悟,也揭示了金石头此次是团体行动及其铁路游击队员的身份。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开端着重介绍了奎县石头资源的稀缺,交代了故事的发生地点,引出了后文对主人公金石头的介绍。B.小说将金石头与日本人周旋的情节写得跌宕起伏,并通过这一情节将金石头的聪明智慧表现得淋漓尽致。C.金石头向凛太郎介绍好石头的特征是想展示自己对石头的钻研之深,照应了前文对金石头痴迷石头的介绍。D.本文与课文《党费》都以扣人心弦的战斗故事,展现了革命斗争的艰险及中国人民英勇顽强的抗争精神。8.前文已有多处细节暗示金石头想利用陨石作“文章”,请从文中找出三处并简要分析。9.小说以大伙相信金石头活着结尾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答案】6.B7.C8.①“金石头依旧抱着石头,一动不动”,由前文金石头对鬼子的态度可知,金石头十分抵触日本人,此时得到陨石没有尽快带回家,反而一动不动可知应是另有所图。②“金石头慢慢回过头,眼里放着光”,依照前文金石头对日本人的不屑态度可知,此时金石头眼里的光应是对日本人上钩的欣喜。③“十几个日本鬼子费时一个时辰,艰难地把陨石抬到了汽车上”,前文叙述六七个人就能抬动陨石,被金石头处理后,十几个人用一个时辰才将陨石搬到车上,此处暗示了陨石已经不完全是以前的那块了。④“金石头梳洗得干干净净,衣服也焕然一新,只是表情平静”,金石头此时精心打理过的衣着与其平静的表情,都暗示金石头做好了赴死的准备。(4选3即可)9.①人物形象上:表现了众人对金石头舍生取义行为的钦佩,侧面烘托了金石头的英勇。②主旨上:通过众人对金石头结局的美好猜想,表达了人们对革命胜利的坚定信念及对美好未来的期待。③手法上:没有明确交代金石头是生还是死,运用留白手法,给人遐想的空间,增添了小说的艺术魅力。【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内容的能力。A.“正面表现了金石头对石头的痴迷及其性格的淡然”错,是“侧面表现”,且大伙的态度无法表现金石头“性格的淡然”。C.“表现了金石头妥协的一面”错,金石头是表面听从凛太郎的调遣,实则是为民族大义,计划借陨石炸死日本人,并不是表现他妥协的一面。D.“乡亲们对金石头的做法恍然大悟,也揭示了金石头此次是团体行动及其铁路游击队员的身份”错误,原文中并未明确提及金石头此次行动是团体行动,只是后文有人“信誓旦旦地说”,“一切都是金石头和游击队事先设计好的”,但这只是后人的推测和传说,并非直接由乡亲们恍然大悟得出的结论。故选B。【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艺术特色的能力。C.“金石头向凛太郎介绍好石头的特征是想展示自己对石头的钻研之深”错,金石头向凛太郎介绍好石头的特征是为了说服凛太郎同意自己处理石头,为自己接下来的活动做准备。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小说情节和艺术手法的能力。①“金石头依旧抱着石头,一动不动”:在此之前,金石头坚决拒绝为日本人工作,表现出他的民族气节和对侵略者的反感。当陨石出现后,他这种异常的举动与他一贯的态度形成强烈反差。通常情况下,一个人得到自己喜爱的东西会迫不及待地带回家,但金石头却抱着石头不动,这暗示他的心思并非仅仅在石头本身,而是在思考如何借助这块石头来实现自己更深层次的计划,可能是在等待一个最佳的时机或者在观察日本人的反应,为后续的行动做准备。②“金石头慢慢回过头,眼里放着光”:根据前文的铺垫,金石头对日本人的态度是不卑不亢且有所抵触的。此时他眼中放出的光芒绝非是因为对陨石单纯的喜爱或兴奋,更可能是他看到了日本人对这块陨石的极度重视,意识到自己可以利用他们的贪婪和欲望来实施自己的反击计划,内心充满了即将成功设下陷阱的欣喜和期待。③“十几个日本鬼子费时一个时辰,艰难地把陨石抬到了汽车上”:之前提到六七个人就能抬动陨石,而现在经过金石头处理后,十几个日本鬼子花费了很长时间才完成搬运。这一巨大的变化显然不是无缘无故的。这强烈暗示了金石头在陨石内部做了手脚,可能在石头内部凿空并填入了重物,比如炸药等,从而改变了陨石的重量和结构。这个细节不仅展现了金石头的机智和谋略,也为后续陨石爆炸的情节埋下了重要的伏笔。④“金石头梳洗得干干净净,衣服也焕然一新,只是表情平静”:在面对日本侵略者的紧张局势下,金石头本应是处于高度警惕和不安的状态。然而,他却特意梳洗整理,让自己焕然一新。这种精心的准备与他平静的表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表明他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心理准备,可能深知自己即将要进行的行动充满危险甚至可能牺牲生命,但他仍然义无反顾。他的平静表情反映出他内心的坚定和对自己所做决定的毫不后悔,暗示他已经做好了为抗日事业献身的准备。【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①人物形象上:金石头为了抗击日本侵略者,不惜以生命为代价,设计了一场巧妙的爆炸,这展现了他非凡的智慧和勇气。乡亲们从震惊到敬佩,最后相信他还活着,这一转变不仅表达了对金石头行为的钦佩,还从侧面烘托了他的英勇和牺牲精神。金石头在乡亲们心中的形象因此更加高大和光辉。②主旨上:结尾处乡亲们对金石头活着的美好猜想,不仅仅是对金石头个人命运的期望,更是对整个革命斗争胜利的坚定信念。这种信念源自于对正义事业的信心和对胜利的渴望。通过这一结尾,小说表达了人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待,同时也弘扬了革命精神,传递了正能量。③手法上:这种留白的手法能够激发读者的想象力和思考。在这个结尾中,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情感去想象金石头的命运,这既增加了小说的艺术魅力,使得整个故事更加紧凑和引人入胜。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疑似之迹,不可不察,察之必于其人也。舜为御,尧为左,禹为右,入于泽而问牧童,入于水而问渔师,奚故也?其知之审也。夫孪子之相似者,其母常识之,知之审也。(节选自《吕氏春秋·疑似》)材料二:夫得言不可以不察,数传而白为黑,黑为白。故狗似獲,攫似母猴,母猴似人,人之与狗则远矣。此愚者之所以大过也。闻而审,则为福矣;闻而不审,不若无闻矣。齐桓公闻管子于鲍叔,楚庄闻孙叔敖于沈尹筮,审之也,故国霸诸侯也。吴王闻越王勾践于太宰嚭,智伯闻赵襄子于张武,不审也,故国亡身死也。凡闻言必熟论,其于人必验之以理。鲁哀公问于孔子曰:“乐正夔一足,信乎?”孔子曰:“昔者舜欲以乐传教于天下,乃令重黎举夔于草莽之中而进之,舜以为乐正。夔于是正六律,和五声,以通八风,而天下大服。重黎又欲益求人,舜曰:‘夫乐,天地之精也,得失之节也。故唯圣人为能和乐之本也。夔能和之,以平天下,若夔者一而足矣。’故曰‘夔一足’,非‘一足’也。”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子夏之晋,过卫,有读史记者曰:“晋师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己’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至于晋而问之,则曰“晋师己亥涉河”也。辞多类非而是多类是而非是非之经不可不分,此圣人之所慎也。然则何以慎?缘物之情及人之情,以为所闻,则得之矣。(节选自《吕氏春秋·察传》)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辞多类A非B而是C多类D是E而非F是G非之H经I不可不分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故国亡身死也”与“空自苦亡人之地”(《苏武传》)两句中的“亡”意思相同。B.“重黎又欲益求人”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屈原列传》)两句中的“求”意思不同。C.“故唯圣人为能和乐之本也”与“抑本其成败之迹”(《五代史伶官传序》)两句中的“本”意思不同。D.“子夏之晋,过卫”与“氓之蚩蚩,抱布贸丝”(《氓》)两句中的“之”用法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传闻在传播的过程中会出现很大的偏差,这是因为愚蠢的人对传闻不加以审察并故意传播不实信息。B.材料二举齐桓公、楚庄王注重审察人才,最终使得国家称霸的例子,论证了审察听闻会有好处的观点。C.鲁哀公问孔子乐正夔是否只有一只脚,孔子便将舜与乐正夔之间的故事告诉鲁哀公并解答了他的疑问。D.丁氏因家中无井需派专人打水,而当有井后便感叹挖井节省了人力,结果被传为丁氏在井中挖到了人。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舜为御,尧为左,禹为右,入于泽而问牧童,入于水而问渔师,奚故也?(2)昔者舜欲以乐传教于天下,乃令重黎举夔于草莽之中而进之,舜以为乐正。14.面对疑问和传闻时,我们应如何审察?请根据材料内容简要概括。【答案】10.CFI11.A12.A13.(1)舜驾驭马车,尧坐在车的左面,禹坐在车的右面,进入草泽也要问牧童,到了水边也要问渔夫,这是什么缘故呢?(2)从前舜想用音乐向天下老百姓传播教化,于是让重黎从民间举荐了夔并起用了他,舜任命他做乐正。14.①要找到适当的人询问;②要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③要遵循人的情理。【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言辞有很多似非而是,似是而非的,是非的界限,不可不分辨清楚。“辞”作主语,“类非而是”作谓语,故应在C处断开;“多类非而是”和“多类是而非”句式对称,故应在F处断开;“是非之经”作主语,“不可不分”作谓语,,故应在I处断开。故应在CFI处断开。【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和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A.错误。“亡”,死;/同“无”,没有。句意:因此国家灭亡自己送了性命。/在没有人烟的地方白白地受苦。B.正确。“求”,寻找、寻求;/要求。句意:重黎还想寻找更多像夔这样的人。/于是扣留怀王,来强求割让土地。C.正确。“本”,根本;/考察、推究。句意:所以只有圣人才能做到和谐,而和谐是音乐根本。/或许考察他的成败的根源(或轨迹)。D.正确。“之”,动词,到;/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句意:子夏到晋国去,经过卫国。/那个人老实忠厚,怀抱布匹来换丝。故选A。【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并筛选信息的能力。A.“这是因为愚蠢的人对传闻不加以审察并故意传播不实信息”错,原文是“凡闻言必熟论,其于人必验之以理”,可见文中没有说愚蠢的人“故意传播不实信息”。故选A。【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御”,驾驭马车;“泽”,草泽;“奚故”,什么缘故。(2)“以乐传教于天下”,用音乐向天下老百姓传播教化;“举夔于草莽之中”,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是“于草莽之中举夔”;“进”,起用、进用;“以为”,让……担任。【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章相关内容的能力。(1)根据“疑似之迹,不可不察,察之必于其人也”概括:要找到适当的人询问;(2)根据“缘物之情及人之情,以为所闻,则得之矣”概括:要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3)根据“缘物之情及人之情,以为所闻,则得之矣”概括:要遵循人的情理。参考译文:材料一:对于令人疑惑的相似的现象,不能不审察清楚,审察这种现象一定要找适当的人。舜驾驭马车,尧坐在车的左面,禹坐在车的右面,进入草泽也要问牧童,到了水边也要问渔夫,这是什么缘故呢?因为牧童和渔夫对草泽和水边的情况了解得清楚。孪生子长得很相像,但他们的母亲总是能够辨认,这是因为母亲对儿子了解得清楚。材料二:传闻不可以不审察,因为传闻经过多次传播白的会变成黑的,黑的会变成白的。所以狗像獲,獲像猕猴,猕猴像人,但是人和狗的差别就太远了。这是愚蠢的人犯大错误的原因。听到什么如果加以审察,就会有好处;听到什么如果不加以审察,还不如不听。齐桓公从鲍叔牙那里得知管仲,楚庄王从沈尹筮那里得知孙叔敖,能够审察他们,因此国家能称霸于诸侯。吴王从太宰豁那里听信了越王勾践的话,智伯从张武那里听信了赵襄子的事,没有经过审察(便相信了),因此国家灭亡自己送了性命。凡是听到传闻都必须了解辨别,人都必须用理来检验它。鲁哀公问孔子说:“乐正夔只有一只脚,这是真的吗?”孔子说:“从前舜想用音乐向天下老百姓传播教化,于是让重黎从民间举荐了夔并起用了他,舜任命他做乐正。夔于是校正六律,谐和五声,用来调和阴阳之气,因而天下归顺。重黎还想寻找更多像夔这样的人,舜说:“音乐,是天地间的精华,国家治乱的关键。所以只有圣人才能做到和谐,而和谐是音乐的根本。夔能调和音律,从而使天下安定,像夔这样的人一个就足够了。’所以说‘一个夔就足够了’,而不是‘夔只有一只足’。”宋国有个姓丁的人家里没有水井,需要出门去打水,便经常派一个人在外专管打水。等到他家打了水井,他告诉别人说:“我家打水井得到一个人力。”有人听了就去传播说:“丁氏挖井挖到了一个人。”都城的人都纷纷传说这件事,被宋君听到了。宋君派人向丁氏问明情况,丁氏回答说:“(挖井)得到一人使用,并不是在井中挖到一个人。”像这样的听信传闻,不如不听。子夏到晋国去,经过卫国,有个读史书的人说:“晋军三豕过黄河。”子夏说:“不对,是己亥日过黄河。古文‘己’字与“三’字字形相近,‘豕’字和“亥’字相似。”到了晋国探问此事,果然是说“晋国军队在己亥那天渡过黄河”。言辞有很多似非而是,似是而非的,是非的界限,不可不分辨清楚,这是圣人需要特别慎重对待的问题。既然这样,那么靠什么方法才能做到慎重呢?遵循着事物的规律和人的情理,用这种方法来审察所听到的传闻,就可以得到真实的情况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水龙吟·惠山酌泉吴文英艳阳不到青山,古阴冷翠成秋苑。吴娃点黛,江妃拥髻,空蒙遮断。树密藏溪,草深迷市,峭云一片。二十年旧梦,轻鸥素约,霜丝乱、朱颜变。龙吻①春霏玉溅。煮银瓶、羊肠车转②。临泉照影,清寒沁骨,客尘都浣。鸿渐③重来,夜深华表,露零鹤怨④。把闲愁换与,楼前晚色,棹沧波远。【注】①龙吻:即泉水从龙口喷出。②羊肠车转:此处用羊肠路上颠簸的车声来形容煮茶。黄庭坚诗云:“曲几团蒲听煮汤,煎成车声绕羊肠。”③鸿渐:指“茶圣”陆羽。陆羽字鸿渐,著《茶经》三篇。④“夜深华表,露零鹤怨”:用丁令威学道后化鹤归辽东故里之典。《搜神后记》记载:“汉丁令威学道于灵虚山。后化鹤归辽,徘徊空中而言:‘有鸟有鸟丁令威,去家千年今始归;城郭如故人民非,何不学仙冢垒垒?’遂高冲上天。”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上片中的前两句实写了惠山泉边的秋景,阴暗凄冷,为全词奠定了感情基调。B.“吴娃”六句的写景高低结合,远近结合,凸显了惠泉周边草木茂盛、景色空蒙的特点。C.下片扣住词题“酌泉”,围绕泉水写人煮茗、照影等活动;尾句以景结情,蕴意深远。D.“鸿渐”三句与姜夔《扬州慢》“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所用修辞与所抒情感一致。16.本词蕴含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答案】15.D16.①上片将远山比喻为“吴娃点黛”“江妃拥髻”,下片写惠泉泉水能涤荡尘世的烦恼,表达了对惠泉的喜爱与赞美。②词人重游旧地,景色依旧,而自己青春不再,流露出词人对时光流逝、年华老去的感慨。③词的结尾写楼前的夜景使得词人将闲愁抛却,流露出词人无尽的怅惘与忧愁。【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词内容及艺术特色的能力。D.“所抒情感一致”错。《扬州慢》中“杜郎”三句运用典故,目的是进一步深化“黍离之悲”的主题,借“杜郎”史实,反衬“难赋”之苦。而本词词人自比陆羽,此次重来惠山酌泉,正如丁令威在深夜化鹤归辽,有了很多感慨。两者的思想感情并不一致。故选D。【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词人情感的能力。上下阕分别描写了惠山秋色与二泉景物:上片记重游惠山泉,言两山草木茂盛,苍翠如娇娘点黛。锡山上的宝塔高耸,好像妇人的发髻;下片饮泉水:如春天的雨雪纷飞,又如片片碎鱼迸射而出,顷刻间洗净了作客之尘。字里行间表达了对惠泉的喜爱与赞美。“二十年旧梦,轻鸥素约,霜丝乱、朱颜变”,二十年光景,景色依旧,而自己青春不再,流露出词人对时光流逝、年华老去的感慨。“把闲愁换与,楼前晚色,棹沧波远”写词人去观赏楼前的晚景,把胸中的愁苦像江流中的小舟逐渐远去一样,也渐渐淡化。这其实是从反面流露出词人无尽的怅惘与忧愁。(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屈原在《离骚》中,表明要趁着年富力强,兴利除弊、有所作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2)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__”两句将行人艰难的步履、惶恐的神情形象地刻画出来。(3)柳永《望海潮》中,词人打破时空界限,将西湖不同季节的美景集中在一个画面的句子是“______,______”。【答案】①.不抚壮而弃秽兮②.何不改此度③.扪参历井仰胁息④.以手抚膺坐长叹⑤.有三秋桂子⑥.十里荷花【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准确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字词有:秽、扪、胁、膺。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正是农历三月,商洛山间的田埂上冒出了星星点点的小花,但秦岭的风还带着寒气,淡若蝉衣的白雾如同远古的故事,随着人们的吟唱忽而飘近,又忽而散去。这古老的板书唱本增添了不少新词,与直通到跟前的高速路和周边的高压线暗中A。接着又响起一群妙龄女子的“漫川小调”,那些手挽花篮在白雾缥缈中穿插而过的青衣白裙,像一朵朵清雅初开的玉兰花。她们咿呀婉转,唱出的音调正是秦风楚韵,跟我曾生活多年的鄂西一带的民歌相仿,给我一种亲切感。“商洛”一名取自商山洛水,它位于秦岭南麓,地跨长江、黄河两大流域,有秦之雄,楚之秀。B_的群山延至鄂西一带的武陵山区、神农架,便到了巍然的秦岭与雄峻的大巴山汇合之处。秦风楚韵水乳交融。①自然山川沟壑纵横、神奇秀丽,造就了传承悠久、C的民间文化,民歌是秦楚之间最为流畅的表达。②商洛民歌无疑也是如此,据称如今搜集到的商洛民歌已有3000多首,犹如田埂上数不尽的野花。③姐儿歌,小调,孝歌,情歌,号子……源远流长的商洛民歌既可称作历史的“活化石”,也是居于秦岭深处的人的生存叙述。④“商山四皓”的《采芝歌》,“莫莫高山,深谷逶逸,烨烨紫芝,可以疗饥”传唱千年,而每年必兴的民间花灯会、社火、旱船、元宵节等活动,更是民歌自在的海洋,一唱就是十天半月。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A___________B___________C___________19.“鄂西人从前有个说法:‘生下来就会唱歌,学走路就会跳舞。’”这句话出现的位置,最恰当的是()A.①处 B.②处 C.③处 D.④处20.下列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与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A.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B.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C.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D.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答案】18.①.相映成趣②.连绵起伏③.浩如烟海19.B20.D【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A.此处要表达的是“古老的板书唱本增添的新词”与“直通到跟前的高速路和周边的高压线”相辉映,可选“相映成趣”。相映成趣:互相衬托、映照而显得很有趣。B.此处修饰“群山”,结合下文“延至”一词分析,可用“连绵起伏”连绵起伏:连续不断而且起伏不平。C.此处修饰“民间文化”,与“传承悠久”构成并列关系;“3000多首”说明资源丰富,此处强调文化内容丰富,应该用“浩如烟海”。浩如烟海:形容文献、资料等非常丰富。【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准确、连贯的能力。“鄂西人从前有个说法:‘生下来就会唱歌,学走路就会跳舞。’”这是观点句,应该紧承“民歌”这一话题,“商洛民歌无疑也是如此”中“也是”一词应承接鄂西人的这个说法。因此句子放在②处最合适。故选B。【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分析常见修辞手法的能力。原句为借代,“青衣白裙”代指“妙龄女子”。A.对比。扬州城以前繁华热闹,现在萧条冷落,昔盛今衰。B.比喻。用“珠有泪”“玉生烟”比喻往事成空、理想破灭。C.比喻。诗句把“明月照在花林上”比喻成“一层雪霰”。D.借代。“汉家”“汉将”中的“汉”,都是代指“唐”。故选D。(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蜜蜂是农业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传粉昆虫,但近年来面临着生存压力。蜂螨是蜜蜂体表寄生害虫,目前已成为蜜蜂健康的最大威胁之一。其中,狄斯瓦螨(大蜂螨)和梅氏热厉螨(小蜂螨)是①。长期以来,②。传统上认为,大蜂螨主要以蜜蜂的血淋巴为食。但近年来的研究却颠覆了这一认知,认为大蜂螨在不同生活阶段的取食部位和食物来源存在显著差异。研究发现,在繁殖期,大蜂螨主要寄生在封盖巢房中的蜂蛹上,取食部位多位于蜂蛹第二腹节的腹面,这一时期的大蜂螨主要取食蜂蛹的血淋巴。而在传播期,大蜂螨则寄生在成蜂的腹部,并以成蜂的脂肪体为食。相比之下,小蜂螨的口部结构特征使其不能取食于成蜂,主要以蜜蜂幼虫和蛹的血淋巴为食。这种取食习性,使得小蜂螨对蜜蜂的危害尤为严重。这项研究不仅为我们全面认识蜂螨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③。科研人员可以针对蜂螨的取食习性和寄生适应性,开发有效的防治措施,保护蜜蜂的健康。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①_________②_________③_________22.请用因果关系的复句概述材料的主要内容,要求表达准确、流畅,不超过40个字。【答案】21.①.两种最具代表性的蜜蜂体表寄生虫②.人们对蜂螨的取食习性存在误解③.也为防治蜂螨提供了新思路22.蜂螨严重威胁了蜜蜂的健康,因此我们要明确蜂螨的取食习性,以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解析】【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①前文提到“蜂螨是蜜蜂体表寄生害虫”,此处单举出两种,并在后文着重加以介绍,则表明其是最具代表性的,故应填“两种最具代表性的蜜蜂体表寄生虫”。②此处是领起句,文段话题是蜂螨取食习性,后文谈传统看法被颠覆,故此处应填“人们对蜂螨的取食习性存在误解”。③此处句子和前文为递进关系,句式应为“也……”,谈研究的重要意义,结合后文“开发有效的防治措施,保护蜜蜂的健康”可知,是能更好地防治蜂螨,故应填“也为防治蜂螨提供了新思路”。【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选用句式概括要点的能力。第一段,“蜂螨是蜜蜂体表寄生害虫”“最大威胁”,谈蜂螨严重威胁了蜜蜂的健康;第二段,“大蜂螨……取食部位多位于蜂蛹第二腹节的腹面……这一时期的大蜂螨主要取食蜂蛹的血淋巴”“小蜂螨的口部结构特征使其不能取食于成蜂,主要以蜜蜂幼虫和蛹的血淋巴为食”,谈近年研究出蜂螨的取食习性;第三段,“科研人员可以针对蜂螨的取食习性和寄生适应性,开发有效的防治措施,保护蜜蜂的健康”,谈研究为防治蜂螨提供了新思路。分析以上内容可知,因蜜蜂受到蜂螨严重威胁,所以明确出蜂螨的取食习性,就可以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用表因果关系的关联词语整合以上内容即可得出答案。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空谈,水之泡沫;实行,金之点滴。——中华谚语君子以行言,小人以舌言。——《孔子家语》语言替代不了行动,行动才是语言的最佳注释。——(美)约翰·C·马克斯威尔在当今复杂的国际形势下,无论是个人还是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