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西中学高一下学期语文5月月考试卷_第1页
渝西中学高一下学期语文5月月考试卷_第2页
渝西中学高一下学期语文5月月考试卷_第3页
渝西中学高一下学期语文5月月考试卷_第4页
渝西中学高一下学期语文5月月考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渝西中学高一下学期语文5月月考试卷重庆市渝西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5月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

(2024高一下·重庆市月考)现代文阅读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材料一:

学术研究是人所从事的具有知识生产属性的认识活动。哲学认识论揭示:使用认识工具是认识活动必不可少的手段,认识工具不同,认识的方式和效果也不同。人工智能作为重要的认识工具,对学术研究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这在“人工智能驱动的科学研究"中已有充分体现。生成式AI作为人工智能发展的前沿成果,具有与人进行流畅对话的功能、文本生成能力和相关的理解和推理能力,从而在此基础上具有进行知识生产的效能,使其可以被应用于人类的学术研究,发挥前所未有的作用。同任何技术的使用都包含积极和消极的双重效应一样,生成式AI作为学术研究的新型工具被使用时,也具有双重效应:“助力”和“替代"。客观地认识这种双重效应,对于更好地发挥其在学术研究中的积极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学术研究是一项探新或创造活动,在初始阶段需要以大量的文献阅读、信息检索和资料整理作为必不可少的准备条件。可以说,传统的学术研究耗时最多的就是相关文献的阅读、理解和整理,这个过程也是知识的学习、资料的搜集、视野的拓展、问题的发现乃至观点的形成和理据的寻获过程,因此,阅读量与研究质量密切相关。足够的阅读才能明了研究的现状,找出未解决的问题所在,从而确定合适的研究主题,并通过旁征博引为自己主张的观点获取支持,如此等等。同时,如果用于阅读的时间和精力过多,必然减少其他环节的投入,从而影响学术研究的“产出效率”。更何况,在信息和数据呈海量增长的背景下,人们常常感到学术性阅读无从下手,仅靠常规的、传统的阅读很难穷尽所有的相关文献,或者对文献的相关程度难以分辨。为此,生成式AI的介入,可以在“助"读上为人提供新的帮助。例如,用大数据训练生成式AI大模型,形同让它储存和“阅读”海量的学术文献,可以帮助人们分析某一课题的大量文本和数据,提取其中有价值的信息和关键的资料,辅助人们快速找到所需要的学术资源和内容。借助它来“助"读学术论文,可以帮助人们对论文进行总结或概括,或从长篇文章中归纳提炼出核心思想或观点,使人迅速直达其要义,形成对文章要点的快速把握;它甚至可以“一网打尽”地采集和提供所需资料,并能对资料加以梳理,如对其自动化分类、标注和索引,从而帮助人们有效管理和组织大量的文献资料。另外,整合了搜索引擎的生成式AI,还可以帮助人们及时获得最新的相关信息,掌握最新的学术前沿。通过凡此种种的助读,生成式AI可以助力人们有效应对信息爆炸的挑战,大大降低学术研究中信息获取和处理的时间和成本,帮助研究者扩展阅读面,提高阅读速度,加深和加快对相关领域的理解和掌握,为尽早进入学术创新的环节提供条件。

而助读的过度使用或极端泛化,就是“替"读:人将学术研究中的文献阅读完全交由智能机器去完成,人则只利用由智能机器概括的要点与结论,只接受大模型为其提炼或“浓缩”出来的“精华”,久而久之就可能丧失阅读能力,也丧失基于阅读而带来的知识增长和能力提升。阅读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阅读就是通过新信息的输入来激活既有知识结构,进而产生如同皮亚杰所说的“同化与顺应”交织的观念建构过程,这就是生成新知识的过程。如果用生成式大模型完全替代人的阅读,就会使人失去在不断的“同化与顺应"过程中建构新知识的机会。“机器读原文,人只读要点”的阅读方式,也不利于人对知识的全面吸收,犹如只喝浓缩的果汁而不吃原生的水果,也形同只输营养液而不吃食物来获得养分,久而久之必然会导致知识上的“营养不良"。

(摘编自黄时进《“助”与“替":生成式AI对学术研究的双重效应》)

材料二:

日益繁荣的AIGC无疑会对内容创作产生重要影响,首先,人工智能拥有类似研究者的观点输出能力,可以成为合作生产、学术检索、观点碰撞的参与主体。其次,人工智能拥有空前强大的研究能力。人工智能调用的知识远远超过人类,在数据搜集、编写程序方面具有优势。最后,人工智能有着深度介入的可能。人工智能技术的使用不仅仅局限于学术生产环节,其在学术评价、学术传播环节也可以搜集信息、抓取文献。总之,AIGC的强大能力为原有学术内核中的“人—人”关系走向“人—机"关系提供了可能。

基于这一内核关系的变化,行动层面的各个环节也将发生改变,进而影响整个学术生态。在此之前,有必要就行动层面的概念加以定义。学术生产指的是从事学术活动的研究者以学术创新为追求,对学术发展的再生产价值。学术传播则指的是学术活动参与者和学术生产者通过各种活动,将学术产品进行共享的过程。学术评价则是学术共同体在日常运作中的内在机制,学术产品通过评价获得承认,学术活动通过评价得以调节。从内核层面来看,随着AIGC的发展,原有的“人—人”逐渐向“人—机"开始转变。从行动层面来看,“人—机”关系带来了学术生产、学术评价、学术传播方面的变革。从结果来看,变革结果可以被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助益、一方面是隐忧。具体如下图所示。

AIGC的发展有望赋予人工智能和人类一样的思考和创作能力,向着通用型人工智能持续迈进。未来,人类必须学会如何与人工智能并存,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思考如何赢得尊严。但无论如何,我们应当对未来持有审慎的乐观。只要合理使用,人工智能将首先带来解放而不是枷锁。

(摘编自骆飞《人工智能生成内容(AIGC)对学术生态的影响与应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生成式AI作为最重要的认识工具,被应用于学术研究,发挥着前所未有的作用。

B.任何技术都包含着积极和消极的双重影响,生成式AI在使用过程中自然不例外。

C.只有阅读才能明晰研究现状,但耗时不可过多,不然会影响“产出效率"。

D.学术的转变带来行动层面各个环节的变革,其结果既有助益又有隐忧。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如果将文献阅读完全交给智能机器,就可能会丧失阅读能力,难以获得知识增长和能力提升。

B.“同化与顺应”即个人通过阅读原文,理解和接受新信息,从而激活旧知识,构建新知识。

C.人工智能可以成为合作生产、学术检索、观点碰撞的参与主体,拥有着观点输出和研究的能力。

D.AIGC可能使原有学术内核中的“人—人"关系走向“人—机”关系,最终影响整个学术生态。

3.下列选项中不适合材料二的论据是()

A.通过数据分析和机器学习算法,实现设备故障的提前预警和预防性维护,降低停机损失和维修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

B.使文献检索、信息提取和文本理解更高效,学者可以利用语言处理技术来梳理文献、归纳结论、发现新的研究方向。

C.通过分析学术文献和研究产出,发现其中研究热点、学科演化趋势等信息,从而帮助评估学者的研究方向是否前沿、创新。

D.将专业的科学知识转化为通俗易懂的语言,提高科普文章和科普视频的质量和吸引力,吸引更多非专业人士关注科学知识。

4.下列选项中对材料二图文解读恰当的一项是()

A.原本只有人类参与的研究出现学术不端时,问责可以落实到具体开展研究的个体,但当人工智能参与时,问责却无法落实。

B.生成的内容通常基于统计模型和模式,并不一定经过实地调查或实验验证,导致学术评价过程中对内容的可靠性产生质疑。

C.无法模拟专家的思考模型和行为习惯,无法将专家意见纳入生成模型,可能无法公允判断学术产品的学术价值,导致区别对待。

D.AIGC的输出结果不再由具有专业知识的专家或者学者生成,而是依靠海量数据与生成算法,公众会失去对学术权威的信任。

5.某论坛拟开展关于使用人工智能的讨论,在讨论对于使用人工智能来进行学术研究时,你如果受邀发言,你认为应该持什么态度?请结合材料谈谈看法。

(2024高一下·重庆市月考)现代文阅读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瓦猫(节选)

葛亮

宁怀远从蒙自刚来到昆明时,在翠湖边上看到一株梨花。很大,风吹过来,就落了一地,好像雪一样。后来,他无数次对荣瑞红说起这株梨花树。荣瑞红说,我们龙泉镇①,什么花都有,就是没有梨花。

后来,宁怀远在滇池边上,听一个拉胡琴的唱,“万紫千红花不谢,冬暖夏凉四时春。"他又想起这株梨花,想起满天飞的白,却怎么也记不起树的样子了。

荣瑞红倒记得清清楚楚。那年夏天,蓝花楹开得正盛。黄昏时候,村里头来了一个人,敲开他们家的门。荣瑞红应了门,见是高个儿中年人,穿着青布衫子。蜡黄脸,满脸胡须。这人操官话,有两湖口音,口气温和,问荣瑞红家里头有没有要出租的屋子。荣瑞红就喊她爷爷。荣昌德老汉走出来,敲着烟袋锅,眯眼看来人胳膊底下夹着两本书,就问,先生,你是昆明城里来的教授吧?

那人点点头,说,小姓闻。荣老爹回,我们家的耳房刚租了出去。最近来我们镇上问的,都是昆明城里的教授和学生。日本人的飞机把读书人都折腾坏了。全城都在跑警报。走,我陪你去问一问。

荣老爹带着这个先生,顺着金汁河畔的小路,挨家挨户一路问过来。天擦黑了,这先生在一户人家门口停下,抬头看看说,这房子好。“三间两耳倒八尺”。荣老爹说,可不,正正经经的“一颗印"②。

敲开了门,一看,小院干净开阔,房子也通透。用的石材、木料都考究得很,楼板和隔墙板还未装完,眼见是新起的房子。闻先生怕人家不舍得,但还是说了来意。屋主说,好。钱不打紧,您看着给。这屋子刚建好,您不嫌弃,下周就能住进来。

闻先生看他爽快,也很高兴。屋主说,都说昆明城里造了新大学,来了许多教授。北方来。要是不打仗,我们请也请不来你们。

荣瑞红才知道,这个闻先生,不是替自己找房子,是要替他们大学找个地方,盖个研究所。

要装修这个房子,镇上不缺人手。可这闻一多先生,一个瓦匠窑工也不请。他和另一个姓朱的先生,撸起袖子,带着几个年轻人,自己干。

荣老爹就说,他们开不了伙。囡儿,新烧的饵块③,给他们送些去。

荣瑞红就拎着一只篮子,装几只碗给他们送过去。闻先生客气,要给她钱。她躲过去。

待装修好了,闻先生请村里的木匠创了一块木板,创得又平又光。他对青年说,怀远,去龙头村的弥陀寺,找冯先生,给咱研究所题个名。

黄昏的时候,“清华大学文科研究所”的牌子就挂起来了。

屋主来了,看了又看,说,这字可真好。可这屋上了橼子,要住进人,其实还缺了一样。

闻先生说,愿闻其详。

屋主笑笑,这得麻烦您找荣老爹问一问。

当天后晌,宁怀远第一次见到了瓦猫。

他看见荣家老爹捧了一只黑黔黔的物件走过来。走近看,是个陶制的老虎。那老虎身量小,但样子极凶。凸眼暴睛,两爪间执一阴阳八卦,口大如斗,满嘴利牙,像要吞吐乾坤的样子。老爹捧得稳稳的,神色也肃穆。宁怀远记起朱先生讲应劲的《风俗通义·祀典》,引《黄帝书》,里头有神茶郁垒执鬼以饲虎的一段,说虎能“执博挫锐,噬食鬼魅"。他想,这大概是一只和房宅相关的神兽。

他便大声感叹说,好凶的镇宅虎啊。

旁边的荣瑞红手里拿着红菱子,本也是肃然的,听了怀远的话,倒噗嗤一声笑出来,说,读书人的见识大。阿爷的瓦猫变了老虎。

荣老爹回头瞋她一眼,说,死囡儿,不说话当你哑巴吗。

这时,在宅前的端公,是本地的巫人。穿玄色的长袍,头戴锦帽,手里执了木剑。他捉来一只毛色绚亮的雄鸡,口中念念。旁人听不懂,大约是消灾瑞吉的咒语。随即出其不意,低头猛咬住公鸡的鸡冠。血便由肥厚的鸡冠流淌下来。端公唤来荣老爹,协他把住挣扎的雄鸡,将鸡血一一滴在瓦猫的七窍,即眼、鼻、口、耳处,又在那大嘴里放入松子等。这端公即刻手势利落,将鸡宰杀了,在院内的锅里烹煮。

半个时辰取出,直立于钵中,这鸡头须仰视屋宇檐角。端公遂点香祭之良久。最后,踏梯上屋顶,恭恭敬敬,才把瓦猫安在脊瓦上。

宁怀远看这端公,一场“开光”下来,大汗淋淋,像是脱了形。瓦猫坐在房上,凛凛地望着他们,竟让人有些敬畏。当地的人,经过了倒都要驻足,合掌默立。半晌,向主家道喜,才离去了。言语间皆轻声细语,像是怕惊动了什么。看得宁怀远心里也穆然起来。屋主帮着他们一一安置好了,这才和闻先生告辞。一边说,先生,这屋子就交给您了。临走时,他又点上三支香,插在香炉里,阖目拜了一拜,才道,这瓦猫既上了房,逢农历初一、十五,点香祭供,先生莫要忘了。

当晚上,闻太太将冯太太从弥陀寺请过来,说一起包饺子,庆乔迁之喜。

闻太太将一簸包好的饺子又下到锅里,说,你那边住得可好?等我这忙完了也去看看。

冯太太说,我本来不信鬼神,可那山坡上孤零零一座庙,住着总是不踏实。

闻太太说,你还是常来走动,跟我做伴,也多个照应。

冯太太叹口气道,不是我迷信。我倒听说,这村里的房子除了庙,都要请尊瓦猫,才算清净了。我刚一进门,看见你们房梁上坐了一尊,那叫个威风。

(有删改)

【注】①龙泉镇,是以荣老爹为代表的陶艺匠人制作民间神兽瓦猫的世代传承之地。②也称“一口印”,一种住房建筑形式。③饵块,云南当地的一种小吃。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荣老爹热情,领闻一多先生找屋;屋主轻利,爽快租让新屋;荣瑞红淳朴,送饵块不收钱。这些都充分体现了龙泉镇的人情美。

B.小说开篇描写梨花,充满诗意美;小说中多处场景描写,充满生活气息。但这些并未完全消解“全城都跑警报”的战争残酷性。

C.瓦猫是祥瑞也是邪祟。瓦猫能上房镇宅,威风凛凛,可谓祥瑞;但其“样子极凶"、“凸眼暴睛”、“满嘴利牙”,又可谓邪祟。

D.瓦猫贯通历史也包孕文化。瓦猫与历史记载中的“和房宅相关的神兽”非常类似,带有历史承续性;同时包孕着古朴的民族文化。

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宁怀远将瓦猫错看成古书里镇宅虎,侧面表现了当地匠人心灵手巧、技艺高超。

B.作者讲述瓦猫镇宅纳福、驱邪避害的风俗,意在揭示西南地区人们的迷信和无知。

C.文中对端公的一系列动作描写,既丰富了小说内容,又给小说增添了神秘色彩。

D.小说语言轻灵有张力,富于生命力,叙事温润平和又舒畅自然,既典重温雅又细致入微。

8.小说叙述节奏张弛有度。试根据文中具体情节和内容加以分析。

9.《瓦猫》里有真实人物和事件,如闻一多先生租房设立“文科研究所";有虚构人物,如青年学生宁怀远、匠人祖孙。作品采用了虚构与非虚构相结合的写作手法,这种写作手法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二、古诗文阅读。

(2024高一下·重庆市月考)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材料一: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选自《谏太宗十思疏》)

材料二:

贞观十年,太宗谓侍臣曰:“帝王之业,草创与守成孰难?”尚书左仆射房玄龄对曰:“天地草昧,群雄竞起,攻破乃降,战胜乃克。由此言之,草创为难。"魏征对曰:“帝王之起,必承衰乱,覆彼昏狡,百姓乐推,四海归命,天授人与,乃不为难。然既得之后,志趣骄逸,百姓欲静而徭役不休,百姓凋残而侈务不息,国之衰弊,恒由此起。以斯而言,守成则难。”太宗曰:“玄龄昔从我定天下,备尝艰苦,出万死而遇一生,所以见草创之难也。魏征与我安天下,虑生骄逸之端,必践危亡之地,所以见守成之难也。今草创之难既已往矣,守成之难者,当思与公等慎之。"

(选自《贞观政要·论君道》)

材料三:

贞观十一年,太宗谓魏征曰:“比来所行得失政化,何如往前?”对曰:“若恩威所加远夷朝贡比于贞观之始不可等级而言。若德义潜通,民心悦服,比于贞观之初,相去又甚远。"太宗曰:“远夷来服,应由德义所加。往前功业,何因益大?”征曰:“昔者四方未定,常以德义为心。旋以海内无虞,渐加骄奢自溢。所以功业虽盛,终不如往初。"太宗又曰:“所行比往前何为异?”征曰:“贞观之初,恐人不言,导之使谏。三年已后,见人谏,悦而从之。一二年来,不悦人谏,虽黾勉听受,而意终不平,谅有难色。"太宗曰:“诚如公言,非公无能道此者。人皆苦不自觉,公向未道时,都自谓所行不变,及见公论说,过失堪惊。公但存此心,朕终不违公语。

(选自《贞观政要·论纳谏》)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若恩威A所加B远夷C朝贡D比E于贞观之F始G不可H等级而言。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殷,指深,与“熊咆龙吟殷岩泉”中的“殷"意思相同。

B.董,指督察,现代汉语“董事”“校董"中的“董”字也有这样的意思。

C.振,指威吓,与成语“振聋发聩"振臂一呼”中的“振"字意思不同。

D.材料三中的“诚”意为确实,与“诚能见可欲"中的“诚”意思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二中,房玄龄认为创业难,魏征认为守成难,太宗赞成魏征的观点,并提出当下需全力守成。

B.材料三中,魏征认为当时的唐王朝恩泽声威比贞观初年要大,但是在德行仁义方面却不如贞观初年,太宗起初对此很不理解。

C.材料三中,魏征分析了唐太宗即位以来对待谏言的态度,由极力倡导,闻谏言则喜到表面采纳实际上内心不满的变化,受到了太宗的赞扬。

D.三则材料都谈到民心向背与国家安危的紧密关系,阐述了百姓可以“载舟覆舟"的重要作用,警示君主治国要心系百姓。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②魏征与我安天下,虑生骄逸之端,必践危亡之地,所以见守成之难也。

14.对于唐太宗提出“创业和守成哪件事更难”的问题,房玄龄和魏征的观点分别是什么?请结合文本简述其理由。

(2024高一下·重庆市月考)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题。

六月十夜风月佳甚起坐中庭有作

陆游

曼肤[注]汗雨不胜挥,夜景泠然暂解围。

漱罢寒泉甘齿颊,梦回斜月入窗扉。

荷翻小浦孤萤度,露湿危巢倦鹤归。

我亦驭风思远适,岳阳楼上酹湘妃。

【注】曼肤:肥胖的身体。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曼肤汗雨"和“夜景泠然”对比,既表现夏日的炎热,也突出中庭夜晚的凉爽。

B.“甘齿颊"笔触细腻,用留在唇齿和脸颊的甘甜感受,突出“寒泉”的清凉甘甜。

C.“斜月入窗扉”,描写了月光照进窗户的景象,同时也照应了标题“风月佳甚”。

D.尾联境界远阔,诗人来到了岳阳楼,举杯礼敬湘妃,富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16.钱钟书认为陆游的诗除了悲愤激昂的爱国诗,另一方面是闲适细腻。这首诗就属于后者,呈现出清新婉丽的特点,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这首诗是如何体现这一特点的。

17.(2024高一下·重庆市月考)名篇名句默写。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哂笑子路自夸能治“千乘之国”,其直接原因是“”。

(2)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中“"直接点明了地点和季节。

(3)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向唐太宗建议要赏罚得当:君王在动用惩罚时应“___”。

(4)《念奴娇·过洞庭》中,洞庭湖是澄澈的,词人张孝祥的内心也是澄澈的,物我两忘的心境只能意会,而“"。

(5)苏洵在《六国论》中,开篇即直接点出六国灭亡的原因是“”。

(6)《阿房宫赋》以“"一句即突出了阿房宫占地面积之广。

(7)杜甫在《登岳阳楼》中由个人身世遭际联想到“”的国事,抒发了忧国忧民的爱国之情。

(8)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认为自己与司马光议论政事常常意见不一致,原因在于“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

(2024高一下·重庆市月考)语言文字运用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在许多人看来,植物是没有知觉的。但是,轻轻地碰一下含羞草的叶子,它就会像害了羞一样,把叶子合拢起来,垂下去。含羞草真的会动,这真是一件奇妙的事。①____,折叠的范围也小;你触得重它动得快,不到10秒钟,所有的叶子就会全折叠起来。

②____原来这全靠它叶子的“膨压作用”。在含羞草叶柄的基部,有着一个充满水分的薄壁细胞组织——叶枕。一触动含羞草,叶子震动,叶枕下部细胞里的水分就会立即向上部与两侧流去。于是,叶枕下部就像漏了气的自行车胎一样瘪下去,上部则像打足气的皮球似的鼓起来,叶柄也就下垂,合拢了。含羞草的叶子当受到刺激合拢的同时,会产生一种生物电,将被受到刺激的信息传递给其他叶子,其他叶子就跟着依次合拢起来跟着依次合拢起来。当刺激消失后,叶枕下又逐渐充满水分,叶子就重新张开,恢复原状。

18.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19.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024高一下·重庆市月考)语言文字运用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况且,一想到昨天遇见祥林嫂的事,也就使我不能安住。那是下午,我到镇的东头访过一个朋友,走出来,就在河边遇见她;而且见她瞪着的眼睛的视线,就知道明明是向我走来的。她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

我就站住,豫备她来讨钱。

“你回来了?"她先这样问。

“是的。”

“这正好。你是识字的,又是出门人,见识得多。我正要问你一件事——"她那没有精采的眼睛忽然发光了。

我万料不到她却说出这样的话来,诧异的站着。

“就是——”她走近两步,放低了声音,极秘密似的切切的说,“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的?"

这里的人照例相信鬼,然而她,却疑惑了,——或者不如说希望:希望其有,又希望其无……。人何必增添末路的人的苦恼,为她起见,不如说有罢。

“也许有罢,——我想。”我于是吞吞吐吐的说。

“那么,也就有地狱了?"

20.下面句子中的“究竟”,与画波浪线句子中的“究竟”,表意相同的一项是()

A.大家都急切地想知道个究竟。

B.夺冠的他究竟要技高一筹。

C.我将来的究竟,可是如何?

D.怎么才能知道身体究竟是不是缺水?

21.文中有两个重叠形式“切切”“吞吞吐吐”,说说其和“切”“吞吐"相比,语意上各自有什么不同。

22.文学作品中,标点符号标示的停顿,有时很有表现力。请分析划横线句子中的分号是怎样增强表现力的。

四、写作。

23.(2024高一下·重庆市月考)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王安石不避众议汹汹,杜牧借古针砭时弊,苏洵论史警示当朝。古人面对国家社会时的理性思考,让我们感受到深切的忧国忧民情怀。

古代士人的担当与理想思考,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结合教材相关内容,并联系当下青年人的实际,写一篇以“青年人的责任与担当”为主题的议论文,理性阐述你的观点。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符合文体特征;不套作,不抄袭,不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B

2.B

3.A

4.C

5.态度:审慎的乐观。①助益:大大降低学术研究中信息获取和处理的时间和成本,帮助扩展阅读面,提高阅读速度,加深和加快对相关领域的理解和掌握;能够辅助知识生产、助力评价体系、加速学术传播。②隐忧:过于依赖人工智能进行学术研究可能会导致研究者丧失阅读能力和对知识的深入理解,从而影响研究质量,并且带来学术责任分散、产生潜在歧视和信任危机等。

【知识点】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论点、论证方法;论据支撑;社科类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文本信息的筛选与整合能力。这类题选项往往是对原文的内容进行一定的改动(或删或添或调或漏或拼),注意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相对。概念不能随意扩大或缩小,因果、前后关系不能颠倒。同时还要注意选项肢之间的比较,如果选项中有内容矛盾的选项必有一错。注意叙述角度和表达方式的转换。分辨可能与必然、必然与或然、未然与已然、全称与特称。

(2)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材料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做这类题往往需要对原文进行“推断和想象”,所以选项的内容就不再是原材料的简单重复,而是在原句的基础上,加上了命题者自己的理解。要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做到对材料的熟悉和理解,以便解题时迅速找到其在材料中的相关区域,进而进行比较、分析、推断;其次,要清楚选项都是在文中句子基础上进行的合理推断,绝不是凭空进行的,所以找到原来的句子,联系上下文筛选信息、推敲选项;将选项和原文信息进行比较时,掌握一些常见的设错方式很有必要,从而使思维变得更加敏捷,提高解题速度和准确率。

(3)本题考查分析文章论点和论据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把握材料的观点;注意辨析四个选项,判断选项论据是不是都能够证明题干所说的论点,也可以辨别哪一个论据与众不同,即可排除确定答案。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分析图表的能力。答此类试题要注意认真审题,要注意对应选项内容和文本内容的差异。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

(5)本题考查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虽然答题主要限定在材料中,但是适度的拓展发散有时还是必要的:①注意内引外联。利用命题人在题干中提供的作者与相关背景资料等信息,以文为本,筛选辨析,联系现实社会,特别是现实中的热点,调动知识储备,探寻创作背景,解读作者的创作意图。②注意扩大储备。有的试题要求联系生活或社会,考生可能无法单纯从材料中选择信息组合答案,这时就需要平时有较多的相关资料的积累。

1.本题需要排除三个错误选项:

A项“生成式AI作为最重要的认识工具”理解错误,文中只是谈到“生成式AI作为人工智能发展的前沿成果”,并未谈到生成式AI是最重要的认识工具。

C项“只有阅读才能……”说法太绝对,客观地说,程度不一,应是“充足的阅读";

D项“学术的转变带来……”理解错误,应是学术内核的转变,将会带来。

故答案为:B

2.B项“通过阅读原文"说法错误,范围缩小,“阅读”只是产生“同化与顺应"的方式之一;“理解和接受新信息,从而激活旧知识,构建新知识”关系错乱,应该先激活旧知识,再“同化与顺应"。

故答案为:B

3.A项不适合,是对工程的影响而非学术生态。

B项适合,是对学术生产的影响。

C项适合,是对学术评价的影响。

D项适合,是对学术传播的影响。

故答案为:A。

4.A项“只有”、B项“导致……"、D项“公众会失去”,表述绝对化,应该是“可能"。

故答案为:C。

5.首先从态度上,可以结合材料二最后“但无论如何,我们应当对未来持有审慎的乐观”可知,应该持审慎的乐观态度。

然后结合材料二“从结果来看,变革结果可以被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助益、一方面是隐忧"可知,从助益与隐忧两个角度进行分析概括:

①助益,结合材料二“首先,人工智能拥有类似研究者的观点输出能力,可以成为合作生产、学术检索、观点碰撞的参与主体。其次,人工智能拥有空前强大的研究能力。人工智能调用的知识远远超过人类,在数据搜集、编写程序方面具有优势。最后,人工智能有着深度介入的可能。人工智能技术的使用不仅仅局限于学术生产环节,其在学术评价、学术传播环节也可以搜集信息、抓取文献”可知,人工智能将大大降低学术研究中信息获取和处理的时间和成本,帮助扩展阅读面,提高阅读速度,加深和加快对相关领域的理解和掌握;能够辅助知识生产、助力评价体系、加速学术传播。

②隐忧:结合材料一“久而久之就可能丧失阅读能力,也丧失基于阅读而带来的知识增长和能力提升"如果用生成式大模型完全替代人的阅读,就会使人失去在不断的‘同化与顺应’过程中建构新知识的机会”等句子可知,过于依赖人工智能进行学术研究可能会导致研究者丧失阅读能力和对知识的深入理解,从而影响研究质量,并且带来学术责任分散、产生潜在歧视和信任危机等。

故答案为:

态度:审慎的乐观。

①助益:大大降低学术研究中信息获取和处理的时间和成本,帮助扩展阅读面,提高阅读速度,加深和加快对相关领域的理解和掌握;能够辅助知识生产、助力评价体系、加速学术传播。

②隐忧:过于依赖人工智能进行学术研究可能会导致研究者丧失阅读能力和对知识的深入理解,从而影响研究质量,并且带来学术责任分散、产生潜在歧视和信任危机等。

【答案】6.C

7.B

8.①找房、装修、待客等情节较为舒缓,叙事节奏慢,叙述温润平和。这种叙述的“松弛"很好地刻画了人物的温和,表现了人情的温暖。②中间瓦猫“开光”的场景描写稍显急促,用大量动词加快叙述节奏。这种叙述的“紧张"适合表达“开光”过程中的神秘、紧张与敬畏。③张弛有度的节奏不仅使叙事富有变化,同时也适合展现不同氛围,表达不同情感。

9.①虚构宁怀远、匠人祖孙等人物,创造了一个关于瓦猫的动人故事,丰富了小说的内容,吸引了读者的阅读兴趣。②抗战时西南联大师生艰难复建研究院所的情节,是对历史的生动再现,增加了小说的真实性,可以让读者领略闻一多等大师级人物的日常风度与性格魅力。③两者相结合的写作手法为小说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历史背景,将西南联大师生的生存姿态、精神品格与当地的民族文化、乡土生活融为一体。

【知识点】分析文本的结构,概括文本的主题;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中国现当代小说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的能力。解答本题时,首先要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看清文脉,并认真品味关键性语言。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作品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答题的关键是审读题干,把握命题意图,找出题干所在的具体语段及语句;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分析,寻找细微的差别,得出正确结论。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的能力。答这道题要在理解文章主题的基础上去筛选,后一问已经说了要从写法上解答,实际上就是对文章结构的作用的分析。

(4)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写作手法的把握能力。筛选答案时,要仔细审题,确定筛选标准、范围;一般来讲,人物在事件中的言行表现,往往就是筛选的重点;在筛选的基础上,对主旨或共性的东西加以提炼概括。

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的能力。

C.“瓦猫是祥瑞也是邪祟"错,邪崇是作祟害人的鬼怪,“瓦猫”长相虽“凶”,但非邪祟。

故答案为:C。

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作品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B:作者讲述瓦猫镇宅纳福、驱邪避害的风俗,意在揭示西南地区人们的迷信和无知。

故答案为:B。

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的能力。

“张”,即紧张、绷紧;“弛”,即放松、松懈。二者相互交织,井然有序,错落有致,富有变化,营造不同的氛围,展现出不同的情感。应分别作答,思考、挖掘不同的氛围在人物塑造、情感表达等方面的作用。

关于“弛”:前半部分,荣瑞红对待客人到来、荣老爹带着闻先生找房、闻先生自己装修等情节,叙事节奏缓慢,温润平和。在“松弛"的氛围中,展现出了荣老爹、荣瑞红等人物的热情、温和,富有人情之美。

关于“张”:主要表现在“开光"时的场景,巫师“穿玄色的长袍,头戴锦帽,手里执了木剑”“即刻手势利落"踏梯上屋顶”“大汗淋淋”,叙述节奏紧张、急迫。这种“紧张”增加了“开光"过程的神秘、紧张与敬畏。

故答案为:①找房、装修、待客等情节较为舒缓,叙事节奏慢,叙述温润平和。这种叙述的“松弛”很好地刻画了人物的温和,表现了人情的温暖。②中间瓦猫“开光"的场景描写稍显急促,用大量动词加快叙述节奏。这种叙述的“紧张”适合表达“开光"过程中的神秘、紧张与敬畏。③张弛有度的节奏不仅使叙事富有变化,同时也适合展现不同氛围,表达不同情感。

9.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写作手法的把握能力。

小说《瓦猫》采用了虚构与写实相结合的写作手法,首先指出虚构的内容和写实的内容。

宁怀远、匠人祖孙是虚构的,通过宁怀远、匠人祖孙创造了一个关于瓦猫的故事,使文章富有想象力,丰富了抗战时期西南联大师生艰难复建研究院的内容,吸引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写实的内容则是抗战时期以闻一多为代表的的西南联大师生在龙泉镇复建研究所的情节,这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事情,小说再现历史,增加了小说的真实性。并且文中有对闻一多外貌、语言和动作描写,通过寥寥数语刻画了闻一多先生的形象,让读者领略闻一多等大师级人物的日常风度与性格魅力,以及闻一多先生一路跋涉,筚路蓝缕的艰辛。

虚构化的情节和写实的情节二者相互映衬,写实的情节为小说提供了更为广阔和厚重的历史背景,而虚构化的内容所创造的瓦猫的故事则是西南地区独特的风土人情,二者相结合,将西南联大师生的生存姿态、精神品格与当地的民族文化、乡土生活融为一体。

故答案为:①虚构宁怀远、匠人祖孙等人物,创造了一个关于瓦猫的动人故事,丰富了小说的内容,吸引了读者的阅读兴趣。②抗战时西南联大师生艰难复建研究院所的情节,是对历史的生动再现,增加了小说的真实性,可以让读者领略闻一多等大师级人物的日常风度与性格魅力。③两者相结合的写作手法为小说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历史背景,将西南联大师生的生存姿态、精神品格与当地的民族文化、乡土生活融为一体。

【答案】10.BDF

11.A

12.A

13.①竭尽诚心,胡越之人也将同心同德;傲视别人,至亲骨肉也会成为不相干的路人。

②魏征同我安定天下,担心(一旦)出现骄奢淫逸的苗头,必然陷入危亡的境地,所以知道守业的艰难。(“生”,出现、产生;“端”,迹象、苗头;“践”,陷入。)

14.①房玄龄:创业更难(“草创为难"也可)。理由:创业的时候,豪杰竞起,要攻破他们,战胜他们,才能取得天下。②魏征:守成更难(“守成则难”也可)。理由:君主取得天下后,容易骄傲放纵,致使百姓穷困,国家衰败。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翻译;断句;概括分析;筛选信息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通读全文,首先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等。因为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注意主语常省略。其次找动词,动词通常作谓语。借助句子成分,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此外,文言虚词和特殊句式对文言文句读有很大的辅助作用。

(2)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理解文言实词的语境意义,可以先从字形(形旁表意)入手,其次是分析语境搭配,进而判断实词的词性作用,是带双宾语的动词还是使动词还是普通及物动词等等。

(3)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信息的概括和分析能力。解题要求把选项涉及的内容与文本表述一一对应起来,然后逐一认真比对作出正误判断,还要注意这类题常见设题陷阱,如时序错乱、强加因果、偷梁换柱等。

(4)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的能力。文言句子的翻译要注意把握“增、删、调、改、并、留"六字诀,记清两原则,一是直译为主,字字落实。不可凭大意去翻译,要将文言语句中的每个词都落实到译文中去。二是意译为辅,文句通顺。在难以直译或直译后难以表达原文意蕴的时候,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力求文句通顺。

(5)本题考查筛选、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要求;然后翻译并理解文章内容,根据题目要求找出关键语句;最后组织语言,概括答案。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历代所有的帝王,承受了上天的重大使命,没有一个不是(创业之初)在深深的忧虑中而德行显著,但大功告成之后却德行衰微的。开头做得好的确实很多,能够保持到底的大概很少。难道是取得天下容易而守住天下就很困难吗?过去夺取天下时德行有余,现在守卫天下却德行不足,这是为什么呢?处在深重的忧虑之中,一定能竭尽诚心来对待臣民;已经实现了志愿,就会放纵自己的性情,看不起别人。竭尽诚心,胡越之人也将同心同德;傲视别人,至亲骨肉也将成为不相干的路人。即使用严酷的刑罚来督察人民,用盛怒来威吓人民,他们最终只是苟且免于刑罚,但是并不会怀念国君的仁德,表面上恭顺,内心里却不服气。

材料二:

贞观十年时,唐太宗问侍从的大臣:“在帝王的事业中,创业与守业哪件事比较艰难?”尚书左仆射房玄龄对答说:“国家开始创业的时候,各地豪杰竞起,你攻破他他才投降,你战胜他他才屈服,这样看来,还是创业艰难。"魏徵对答说:“帝王的兴起,一定是在前朝衰乱的时候,这时推翻昏乱的旧主,百姓就乐于拥戴,四海之内也都会先后归顺,这正是天授人与,如此看来创业并不艰难。然而已经取得天下之后,骄傲放纵,百姓需要休养生息而徭役没有休止,百姓已经穷困凋敝而奢侈的事务还仍然不停,国家的衰败,常常就是这样开始的。这样看来,守业更难。”太宗说:“玄龄当初跟随我平定天下,历尽了艰难困苦,多次死里逃生,所以知道创业的艰难。魏徵替我安定天下,担心出现骄奢淫逸的苗头,陷入危亡的泥坑,所以知道守业的艰难。如今创业的艰难既已过去,守业这一难事就得和诸公一道慎之才是。"

材料三:

贞观十一年,太宗对魏征说:“近来我所作的事的得失及政治教化,比以前如何”魏征回答说:“如果就恩泽声威所能达到,远处的外族前来朝贡的情况来说,与贞观初年相比,是不能相提并论的。如果从德义与百姓暗中相通,民心高兴诚服来说,比贞观初年又相差很远。"太宗说:“远方外族来归服,应当是由于施与德义,过去的功业为什么反而更人呢”魏征说:“过去天下未安定,常把德义铭记在心,不久,因国内平安无事,逐渐增加骄奢自满的情绪。所以功业虽然盛大,德义始终赶不上贞观初年。"太宗又说:“所作的事比以前有哪些不同”魏征说:“贞观初年,担心别人不进言,引导大家规谏。三年以后,见有人进谏,能高兴采纳听从。最近一两年来,不喜欢别人进谏,虽然努力听取和接受,而内心始终不高兴,确实有为难的样子。"太宗说:“的确如你说的,除了你是没有人能说出这样的话的。人都苦于不能自己察觉毛病,你刚才未讲时,我自认为所做的事没有变化,等到听你论说后,我的过失己很惊人,你只要保持这样的忠心,我终究不违背你话的。”

10.本题断句可以结合句子语法结构特点:首先看“若恩威所加”,这是作为假设复句的前半段,故在B处先停顿;再看“远夷朝贡”,意思是远处的外族前来朝贡,语意完整,故在D处停顿;最后“比于贞观之F始”,提出比较的对象,引出结论“不可等级而言”,故应在两者之间F处停顿。

句意:如果就恩泽声威所能达到,远处的外族前来朝贡的情况来说,与贞观初年相比,是不能相提并论的。

故答案为:BDF

11.A项“意思相同"解说错误。“熊咆龙吟殷岩泉”意思是熊在咆哮,龙在长吟,声音震荡着岩石和泉水。“殷”,震动。

故答案为:A。

12.A项“太宗赞成魏征的观点”概述错误,唐太宗也认同房玄龄的话,只是角度不一样,无所谓对错。只是如今艰难的创业已成往事,守业这一难事,应当和诸公一起谨慎对待。

故答案为:A。

13.本题注意关键字词和特殊句式的准确理解和翻译:①竭诚,竭尽诚心;为一体,同心同德;傲物,傲视别人。

②“生”,出现、产生;“端”,迹象、苗头;“践”,陷入。

故答案为:①竭尽诚心,胡越之人也将同心同德;傲视别人,至亲骨肉也会成为不相干的路人。

②魏征同我安定天下,担心(一旦)出现骄奢淫逸的苗头,必然陷入危亡的境地,所以知道守业的艰难。

14.本题注意结合材料中相关句子进行整合梳理作答:

①房玄龄:由材料二“天地草昧,群雄竞起,攻破乃降,战胜乃克。由此言之,草创为难”可知,房玄龄认为创业的时候,豪杰竞起,要攻破他们,战胜他们,才能取得天下,可见创业更难。

②魏征:由“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可知,他强调开始创业容易,后续守成更难。原因在于“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意即君主取得天下后,容易骄傲放纵,致使百姓穷困,国家衰败。

故答案为:

①房玄龄:创业更难(“草创为难"也可)。理由:创业的时候,豪杰竞起,要攻破他们,战胜他们,才能取得天下。

②魏征:守成更难(“守成则难”也可)。理由:君主取得天下后,容易骄傲放纵,致使百姓穷困,国家衰败。

【答案】15.D

16.①意境清新柔美,诗歌描绘了炎热的夏夜,中庭凉风习习、月色溶溶的柔美景象。

②情感闲适细腻,诗歌主要抒发了诗人在闲适的生活中,得到片刻的宁静而带来的惬意。

③语言简练婉转,如描摹夜景“泠然”,捕捉“荷翻”“孤萤"疲鹤”“巢湿"等细节,用语生动、凝练。

【知识点】语言风格类题目;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古诗词的综合鉴赏与评价能力。这类题往往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一般错在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风格的能力。古代诗歌的风格特色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清新,有的古朴;有的诗绚丽多彩,有的诗却质朴无华;有的诗语言明朗,有的却含蓄,言此意彼;有的诗平易近人,有的却险怪奇特。体会其风格特色,就是要体会语言的美,体会其内蕴。

15.D项“诗人来到了岳阳楼,举杯礼敬湘妃”赏析错误,尾联“远适"岳阳楼上酹湘妃”并非写实,都是想象的。

故答案为:D

16.本题要求分析本诗“闲适细腻"清新婉丽”的诗歌风格特点,可以从以下角度展开赏析:

①意境营造上,由“曼肤汗雨不胜挥,夜景泠然暂解围"梦回斜月入窗扉”可知,全诗描绘了炎热的夏夜,中庭凉风习习、月色溶溶的柔美景象。

②情感抒发上,由“漱罢寒泉甘齿颊"我亦驭风思远适”可知,诗歌主要抒发了诗人在闲适的生活中,得到片刻的宁静而带来的惬意。

③语言特点上,描摹夜景“泠然”,捕捉“荷翻”“孤萤"疲鹤”“巢湿"等细节,用语生动、凝练,语言简练婉转。

故答案为:

①意境清新柔美,诗歌描绘了炎热的夏夜,中庭凉风习习、月色溶溶的柔美景象。

②情感闲适细腻,诗歌主要抒发了诗人在闲适的生活中,得到片刻的宁静而带来的惬意。

③语言简练婉转,如描摹夜景“泠然”,捕捉“荷翻"孤萤”“疲鹤"巢湿”等细节,用语生动、凝练。

17.【答案】(1)其言不让

(2)正故国晚秋

(3)(则思)无因怒而滥刑

(4)妙处难与君说

(5)弊在赂秦

(6)覆压三百余里

(7)戎马关山北

(8)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知识点】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易错字:让、滥、赂、戎的书写。

故答案为:(1)其言不让

(2)正故国晚秋

(3)(则思)无因怒而滥刑

(4)妙处难与君说

(5)弊在赂秦

(6)覆压三百余里

(7)戎马关山北

(8)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考查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和开放性默写三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写错字、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

【答案】18.含羞草的叶子在受到刺激合拢的同时,会产生一种生物电,将受到刺激的信息传递给其他叶子,其他叶子就跟着依次合拢起来。(一是搭配不当,“当……同时"搭配不当,应改为“在……的同时”;二是不合逻辑,“将被受到刺激的信息"不合逻辑,改为“将受到刺激的信息”。)

19.①你触得轻他动得慢;②为什么含羞草会动呢

【知识点】搭配不当;不合逻辑;语句补写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现代汉语常见语病辨析及修改能力。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

(2)本题考查补写句子能力。这类题目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并且不能照抄材料,另有字数限制。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来源于文本。具体说,所补写句子的内容、语言要从上下文的有关材料中去提炼和概括,离开文本不可能补写正确。所补写句子与上下文关系:或引领下文,或总结上文,或与上下文衔接连贯。“词语从文本中来"引领、总结、衔接”这两层意思要综合起来,这样答案就呼之欲出,而且答案几乎是唯一的。

18.本题作答首先注意划线句有两处语病:①搭配不当,“当……同时"搭配不当,应改为“在……的同时”;②不合逻辑,“将被受到刺激的信息"不合逻辑,改为“将受到刺激的信息”。

故答案为:含羞草的叶子在受到刺激合拢的同时,会产生一种生物电,将受到刺激的信息传递给其他叶子,其他叶子就跟着依次合拢起来。

19.①处,注意后文分号后语境照应“你触得重它动得快”,据此作为对比应补写为:你触得轻他动得慢。

②处,注意这个句子为第二段段首总括句,第二段在分析含羞草会动的原因,根据后面的问号,可补写为:为什么含羞草会动呢。

故答案为:①你触得轻他动得慢②为什么含羞草会动呢

【答案】20.D

21.①“切切”,即“窃窃”,拟声词,表示声音轻微、细小,比“切”程度更轻,更能突出祥林嫂不想让人听到的心理,同时从侧面反映出她病弱的身体情况。

②“吞吞吐吐"表示说话有顾虑,比“吞吐”程度更重,更能突出“我"内心的纠结。

22.①强调“她瞪着的眼睛”是“走出来遇见她"的直接结果或延续,使分号连接的两个句子更为紧密和连贯。②强化“我”在遇到她这一刻的情感体验,让读者感受到“我"对“她”的注意和对其行为的即时反应。③同时,在遇见“我"后,“她”及时地“向我走来”,突出了祥林嫂见到“我”后的期待心理。

【知识点】标点符号的使用;字词在语境中的含义;语句表达效果的对比、鉴赏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理解词语在句中的含义的能力,注意这个“含义"一词可理解为“表面义、基本义”和“深层语义"两种之综合,而“深层语义”中应包括“涵义"或“内涵”这一点,那么,对词语作用的分析恰正是“内涵"涵义”。事实上在解答这类题时,最重要的答案不是别的,正是这个“作用"的“内涵”之处。

(2)本题综合考查词语运用效果分析能力。这类题要求先分析用词的精妙之处,进而对应着分析表达效果,可从内容、情感、意境等方面进行分析。除了答个别的,要答出对整个句子的效果及作者的情感态度。

(3)本题考查标点符号的使用效果分析能力。首先注意积累常用几种标点符号的用法,其次认真分析文本语意,可以从文章表达等角度综合概括分析标点使用的作用。

20.本题首先注意原文中的“究竟"是副词,用在问句中,表示追究。

A项为名词,结果、原委;

B项为副词,毕竟、到底;

C项为名词,结局、结果;

D项为副词,用在问句中,表示追究。

故答案为:D

21.①“切切”:注意前文语境“放低了声音,极秘密似的……”,与此照应运用拟声词,表示声音轻微、细小,比“切”程度更轻,一方面祥林嫂不想让人听到这番话,另外也从侧面反映出她因经年乞讨长期营养不良身体虚弱。

②“吞吞吐吐":表示说话有顾虑,“也许有罢,——我想。”这里意在突出“我"内心的纠结,其实“我”也不知道灵魂的有无。四字叠词比双音节词“吞吐"程度更重一层。

故答案为:

①“切切”,即“窃窃”,拟声词,表示声音轻微、细小,比“切”程度更轻,更能突出祥林嫂不想让人听到的心理,同时从侧面反映出她病弱的身体情况。

②“吞吞吐吐"表示说话有顾虑,比“吞吐”程度更重,更能突出“我"内心的纠结。

22.此处分析分号的表达效果,可以结合分析分号前后内容,前面“我到镇的东头访过一个朋友,走出来,就在河边遇见她”,交代“我"与祥林嫂不期而遇,出乎意料;更出乎意料的是后面她竟然“瞪着的眼睛的视线,就知道明明是向我走来的”,可见“她瞪着的眼睛"是“走出来遇见她”的直接结果或延续,前后两个句子显得更为紧密和连贯。分号前是基本事实,分号后突出“我"的直接感受与情感体验“就知道明明是向我走来的”,也说明祥林嫂见到“我"后满怀期待。

故答案为:

①强调“她瞪着的眼睛”是“走出来遇见她"的直接结果或延续,使分号连接的两个句子更为紧密和连贯。

②强化“我”在遇到她这一刻的情感体验,让读者感受到“我"对“她”的注意和对其行为的即时反应。

③同时,在遇见“我"后,“她”及时地“向我走来”,突出了祥林嫂见到“我”后的期待心理。

23.【答案】略

【知识点】材料作文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本题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题干分析】

第一段列举了历史上三位为国家做出积极贡献的名人的事迹。魏徵居安思危,心虚国家长治永昌;王安石在位求政,力推民意,兴利除弊,改革国家;杜牧怒不可遏,总结历史,批判时弊,讽刺当朝,以文为剑,舞乾坤。他们的责任和担当表现在他们的位置上,所以他们积极建言献策,以求弥补天下;不在位的时候,他依然可以关心朝廷,时刻关心国家大事,用各种方式表现自己对世界的感情。可见他们的责任和担当就是以天下为己任。

写作要求部分,要求考生结合教材第八单元的课文,这就需要考生把《谏太宗十思疏》《答司马谏议书》《阿房宫赋》等涉及到的内容与“责任意识"结合起来,与“担当精神”联系起来。

试题要求围绕“青年人的责任与担当"这一主题写作一篇议论文。行文构思上,开篇可以概述材料,由材料引出“责任与担当”这一主题;然后联系教材第八单元的课文,展现古人的责任意识与担当精神,并由古至今,列举当下各行各业人们勇于担责的表现;接着联系当代青年,指出当代青年在当下的时势之中要担负自己的责任。

【立意提取】

1.忧国忧民,自今而始。

2.以天下为己任,是时代青年的胸怀。

3.勇于担当,不懈奋斗。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首先要读懂材料,全面把握,要抓住重点,理清关系。然后立意要准确,力求新颖,立志好坏影响到作文的创新程度。使用素材要恰当巧妙,我们要在恰当的地方直接或间接引用一下题干材料,可以照应话题,否则容易造成与材料疏远的感觉。

1/1重庆市渝西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5月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

(2024高一下·重庆市月考)现代文阅读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材料一:

学术研究是人所从事的具有知识生产属性的认识活动。哲学认识论揭示:使用认识工具是认识活动必不可少的手段,认识工具不同,认识的方式和效果也不同。人工智能作为重要的认识工具,对学术研究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这在“人工智能驱动的科学研究"中已有充分体现。生成式AI作为人工智能发展的前沿成果,具有与人进行流畅对话的功能、文本生成能力和相关的理解和推理能力,从而在此基础上具有进行知识生产的效能,使其可以被应用于人类的学术研究,发挥前所未有的作用。同任何技术的使用都包含积极和消极的双重效应一样,生成式AI作为学术研究的新型工具被使用时,也具有双重效应:“助力”和“替代"。客观地认识这种双重效应,对于更好地发挥其在学术研究中的积极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学术研究是一项探新或创造活动,在初始阶段需要以大量的文献阅读、信息检索和资料整理作为必不可少的准备条件。可以说,传统的学术研究耗时最多的就是相关文献的阅读、理解和整理,这个过程也是知识的学习、资料的搜集、视野的拓展、问题的发现乃至观点的形成和理据的寻获过程,因此,阅读量与研究质量密切相关。足够的阅读才能明了研究的现状,找出未解决的问题所在,从而确定合适的研究主题,并通过旁征博引为自己主张的观点获取支持,如此等等。同时,如果用于阅读的时间和精力过多,必然减少其他环节的投入,从而影响学术研究的“产出效率”。更何况,在信息和数据呈海量增长的背景下,人们常常感到学术性阅读无从下手,仅靠常规的、传统的阅读很难穷尽所有的相关文献,或者对文献的相关程度难以分辨。为此,生成式AI的介入,可以在“助"读上为人提供新的帮助。例如,用大数据训练生成式AI大模型,形同让它储存和“阅读”海量的学术文献,可以帮助人们分析某一课题的大量文本和数据,提取其中有价值的信息和关键的资料,辅助人们快速找到所需要的学术资源和内容。借助它来“助"读学术论文,可以帮助人们对论文进行总结或概括,或从长篇文章中归纳提炼出核心思想或观点,使人迅速直达其要义,形成对文章要点的快速把握;它甚至可以“一网打尽”地采集和提供所需资料,并能对资料加以梳理,如对其自动化分类、标注和索引,从而帮助人们有效管理和组织大量的文献资料。另外,整合了搜索引擎的生成式AI,还可以帮助人们及时获得最新的相关信息,掌握最新的学术前沿。通过凡此种种的助读,生成式AI可以助力人们有效应对信息爆炸的挑战,大大降低学术研究中信息获取和处理的时间和成本,帮助研究者扩展阅读面,提高阅读速度,加深和加快对相关领域的理解和掌握,为尽早进入学术创新的环节提供条件。

而助读的过度使用或极端泛化,就是“替"读:人将学术研究中的文献阅读完全交由智能机器去完成,人则只利用由智能机器概括的要点与结论,只接受大模型为其提炼或“浓缩”出来的“精华”,久而久之就可能丧失阅读能力,也丧失基于阅读而带来的知识增长和能力提升。阅读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阅读就是通过新信息的输入来激活既有知识结构,进而产生如同皮亚杰所说的“同化与顺应”交织的观念建构过程,这就是生成新知识的过程。如果用生成式大模型完全替代人的阅读,就会使人失去在不断的“同化与顺应"过程中建构新知识的机会。“机器读原文,人只读要点”的阅读方式,也不利于人对知识的全面吸收,犹如只喝浓缩的果汁而不吃原生的水果,也形同只输营养液而不吃食物来获得养分,久而久之必然会导致知识上的“营养不良"。

(摘编自黄时进《“助”与“替":生成式AI对学术研究的双重效应》)

材料二:

日益繁荣的AIGC无疑会对内容创作产生重要影响,首先,人工智能拥有类似研究者的观点输出能力,可以成为合作生产、学术检索、观点碰撞的参与主体。其次,人工智能拥有空前强大的研究能力。人工智能调用的知识远远超过人类,在数据搜集、编写程序方面具有优势。最后,人工智能有着深度介入的可能。人工智能技术的使用不仅仅局限于学术生产环节,其在学术评价、学术传播环节也可以搜集信息、抓取文献。总之,AIGC的强大能力为原有学术内核中的“人—人”关系走向“人—机"关系提供了可能。

基于这一内核关系的变化,行动层面的各个环节也将发生改变,进而影响整个学术生态。在此之前,有必要就行动层面的概念加以定义。学术生产指的是从事学术活动的研究者以学术创新为追求,对学术发展的再生产价值。学术传播则指的是学术活动参与者和学术生产者通过各种活动,将学术产品进行共享的过程。学术评价则是学术共同体在日常运作中的内在机制,学术产品通过评价获得承认,学术活动通过评价得以调节。从内核层面来看,随着AIGC的发展,原有的“人—人”逐渐向“人—机"开始转变。从行动层面来看,“人—机”关系带来了学术生产、学术评价、学术传播方面的变革。从结果来看,变革结果可以被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助益、一方面是隐忧。具体如下图所示。

AIGC的发展有望赋予人工智能和人类一样的思考和创作能力,向着通用型人工智能持续迈进。未来,人类必须学会如何与人工智能并存,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思考如何赢得尊严。但无论如何,我们应当对未来持有审慎的乐观。只要合理使用,人工智能将首先带来解放而不是枷锁。

(摘编自骆飞《人工智能生成内容(AIGC)对学术生态的影响与应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生成式AI作为最重要的认识工具,被应用于学术研究,发挥着前所未有的作用。

B.任何技术都包含着积极和消极的双重影响,生成式AI在使用过程中自然不例外。

C.只有阅读才能明晰研究现状,但耗时不可过多,不然会影响“产出效率"。

D.学术的转变带来行动层面各个环节的变革,其结果既有助益又有隐忧。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如果将文献阅读完全交给智能机器,就可能会丧失阅读能力,难以获得知识增长和能力提升。

B.“同化与顺应”即个人通过阅读原文,理解和接受新信息,从而激活旧知识,构建新知识。

C.人工智能可以成为合作生产、学术检索、观点碰撞的参与主体,拥有着观点输出和研究的能力。

D.AIGC可能使原有学术内核中的“人—人"关系走向“人—机”关系,最终影响整个学术生态。

3.下列选项中不适合材料二的论据是()

A.通过数据分析和机器学习算法,实现设备故障的提前预警和预防性维护,降低停机损失和维修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

B.使文献检索、信息提取和文本理解更高效,学者可以利用语言处理技术来梳理文献、归纳结论、发现新的研究方向。

C.通过分析学术文献和研究产出,发现其中研究热点、学科演化趋势等信息,从而帮助评估学者的研究方向是否前沿、创新。

D.将专业的科学知识转化为通俗易懂的语言,提高科普文章和科普视频的质量和吸引力,吸引更多非专业人士关注科学知识。

4.下列选项中对材料二图文解读恰当的一项是()

A.原本只有人类参与的研究出现学术不端时,问责可以落实到具体开展研究的个体,但当人工智能参与时,问责却无法落实。

B.生成的内容通常基于统计模型和模式,并不一定经过实地调查或实验验证,导致学术评价过程中对内容的可靠性产生质疑。

C.无法模拟专家的思考模型和行为习惯,无法将专家意见纳入生成模型,可能无法公允判断学术产品的学术价值,导致区别对待。

D.AIGC的输出结果不再由具有专业知识的专家或者学者生成,而是依靠海量数据与生成算法,公众会失去对学术权威的信任。

5.某论坛拟开展关于使用人工智能的讨论,在讨论对于使用人工智能来进行学术研究时,你如果受邀发言,你认为应该持什么态度?请结合材料谈谈看法。

【答案】1.B

2.B

3.A

4.C

5.态度:审慎的乐观。①助益:大大降低学术研究中信息获取和处理的时间和成本,帮助扩展阅读面,提高阅读速度,加深和加快对相关领域的理解和掌握;能够辅助知识生产、助力评价体系、加速学术传播。②隐忧:过于依赖人工智能进行学术研究可能会导致研究者丧失阅读能力和对知识的深入理解,从而影响研究质量,并且带来学术责任分散、产生潜在歧视和信任危机等。

【知识点】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论点、论证方法;论据支撑;社科类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文本信息的筛选与整合能力。这类题选项往往是对原文的内容进行一定的改动(或删或添或调或漏或拼),注意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相对。概念不能随意扩大或缩小,因果、前后关系不能颠倒。同时还要注意选项肢之间的比较,如果选项中有内容矛盾的选项必有一错。注意叙述角度和表达方式的转换。分辨可能与必然、必然与或然、未然与已然、全称与特称。

(2)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材料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做这类题往往需要对原文进行“推断和想象”,所以选项的内容就不再是原材料的简单重复,而是在原句的基础上,加上了命题者自己的理解。要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做到对材料的熟悉和理解,以便解题时迅速找到其在材料中的相关区域,进而进行比较、分析、推断;其次,要清楚选项都是在文中句子基础上进行的合理推断,绝不是凭空进行的,所以找到原来的句子,联系上下文筛选信息、推敲选项;将选项和原文信息进行比较时,掌握一些常见的设错方式很有必要,从而使思维变得更加敏捷,提高解题速度和准确率。

(3)本题考查分析文章论点和论据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把握材料的观点;注意辨析四个选项,判断选项论据是不是都能够证明题干所说的论点,也可以辨别哪一个论据与众不同,即可排除确定答案。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分析图表的能力。答此类试题要注意认真审题,要注意对应选项内容和文本内容的差异。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

(5)本题考查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虽然答题主要限定在材料中,但是适度的拓展发散有时还是必要的:①注意内引外联。利用命题人在题干中提供的作者与相关背景资料等信息,以文为本,筛选辨析,联系现实社会,特别是现实中的热点,调动知识储备,探寻创作背景,解读作者的创作意图。②注意扩大储备。有的试题要求联系生活或社会,考生可能无法单纯从材料中选择信息组合答案,这时就需要平时有较多的相关资料的积累。

1.本题需要排除三个错误选项:

A项“生成式AI作为最重要的认识工具”理解错误,文中只是谈到“生成式AI作为人工智能发展的前沿成果”,并未谈到生成式AI是最重要的认识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