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中学2024年高二下学期语文6月摸底考试试卷_第1页
实验中学2024年高二下学期语文6月摸底考试试卷_第2页
实验中学2024年高二下学期语文6月摸底考试试卷_第3页
实验中学2024年高二下学期语文6月摸底考试试卷_第4页
实验中学2024年高二下学期语文6月摸底考试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实验中学2024年高二下学期语文6月摸底考试试卷广西玉林市实验中学2024年高二下学期语文6月摸底考试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4分)

(2024高二下·玉林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发展面临着越来越多的不确定性因素和未知风险,当面对各种突如其来的“天灾"和“人祸”时,城市的脆弱性便难以掩饰。基于公共安全体系框架构建的安全韧性城市,使城市能有效地抵御内外部风险对城市运行的冲击和压力,在遭受重大灾害后仍然维持其基本结构和功能,并能在灾后迅速恢复和调整,实现可持续发展。

安全韧性城市是指在逆变环境中具备耐受、适应和迅速恢复能力的城市,其构建的理论基础是公共安全体系(图1),基于公共安全体系理论,结合安全韧性城市的承受、适应、恢复等关键特征,可提炼公共安全事件、城市承灾系统、安全韧性管理三个维度构成“城市安全韧性三角形分析模型"(图2),进而延伸出构建安全韧性城市的研究框架,其包含风险识别、状态评估、规划响应、策略制定四个方面内容。在风险识别中对影响城市系统的公共安全事件风险进行判断,通过分析实现对风险的识别和预警;随后对城市受灾系统的脆弱性和韧性程度进行状态评估,测度城市面临的风险和各种不确定性因素的类型、强度、范围和空间分布;再通过规划响应在安全韧性管理中突出强调应急能力评估、业务可持续性和韧性资源的合理分配,编制出面向不确定性事件的规划,最后制定出可以提高城市韧性的策略,实现安全韧性城市在公共安全事件前后“抵御—吸收—适应—恢复—学习”的响应流程闭环。

图1公共安全体系框架图图2城市安全韧性三角形分析模型

在数字技术快速发展背景下,融合新兴科技手段的“智慧安全韧性城市"理念值得被进一步推广。“智慧安全韧性城市”运用先进的公共安全管理理念,充分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开展城市的全方位物联网监测、评估与精细化管理,提升城市对各类公共安全事件的治理能力,编织全方位、立体化的城市公共安全网,保障城市安全发展。

(摘编自范维澄《以安全韧性城市建设推进公共安全治理现代化》)

材料二: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包括极端高温、极端暴雨、极端干旱等各种极端天气呈现持续性、破纪录、复合性和群发性的新特征。极端天气可能引发一系列灾害风险,而城市固有的热岛效应和密集效应,使得城市地区,尤其是大城市、超大城市更容易遭受极端天气的威胁和影响。极端天气的形成,是一个多要素互动关联的复杂因果系统,应对极端天气是一个复杂系统工程。韧性城市系统能增强城市在逆变环境中承受、适应和迅速恢复的能力。因此,加快建设韧性城市,因地制宜、因灾制宜,不断提高城市应对极端高温、极端严寒、特大暴雨等极端天气的治理能力,是摆在全球各大城市政府面前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

城市政府依靠扎实有效的数据分析、风险排查、调查研究、综合评估,做到对极端天气知己知彼,是提高城市韧性应对极端天气的首要基础。城市政府要着眼于历史、现在、未来,对数百年以来自己城市发生过的高温、干旱、暴雨、台风等异常或极端天气的历史信息进行大数据分析,并将灾害发生的频度、强度等数据落在城市地理空间上,科学分析、总结归纳和系统掌握城市极端天气或异常气候发生演变的时空规律,对城市可能发生的极端天气类型、可能造成的各项损失,以及应对过程中薄弱的环节,做出准确的风险评估,针对最有可能发生的极端天气、最可能受损的地理单元和社会群体,制定最高效的物资储备方案和应急预案等各类治理方案。

提高城市建筑、生命线工程系统、灾害防御工程等城市基础设施的防灾安全性能,增强城市应对极端天气的“硬实力"。大中城市政府一方面要优化布局城市绿地、公园和生态环境系统,全方位打造亲自然的绿色经济体系,加大维护城市生物多样性,从根源上减少污染、脱碳化、减轻城市热岛效应。另一方面,高度重视“气候融资”建设,加大城市各类道路桥梁隧道、老旧建筑物、老旧小区、地下管网等生命线设施的更新改造,在建筑物和基础设施中使用抗风、抗洪、抗旱、抗震等技术,提高硬件设施的本质安全水平。同时,综合利用遥感、人工智能、数字信息技术等,加大城市数字动态感知体系的布局和建构,平时就要及时感知、掌握重大设施可能存在的风险隐患,确保在遭受极端天气灾害袭击时保持“铜墙铁壁"。

科技支撑、动态监测、精准预报、及时预警,是应对各种极端天气灾害的不二法门。有效防范极端高温、极端严寒、特大暴雨等,离不开“高精尖”的灾害信息数据分析和动态模拟以及预警预报。城市政府要利用信息通信技术提高城市的应变性和应急响应能力,如利用物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收集和分析气象数据,实时动态监测和预测,及时预警预报极端天气。这些系统可以通过短信、电子邮件、社交媒体和广播电视等渠道将警报信息全面传递给市民,让市民第一时间获得可能发生极端天气灾害的关键信息,为企事业单位和民众个体的防灾应急决策提供数据支撑。

(摘编自陶希东《建设韧性城市:应对极端气候的重要策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安全韧性城市以公共安全体系为理论基础,具备承受、适应、恢复的能力,能有效应对城市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天灾"和“人祸”。

B.“智慧安全韧性城市"利用新兴数字技术强化城市韧性,使公共安全网络覆盖整个城市,对各类公共安全事件具有更强的治理能力。

C.极端天气可能引发一系列灾害风险,带来热岛效应和密集效应,使城市受到威胁和影响,建设韧性城市是应对极端天气的重要策略。

D.提高城市韧性以应对极端天气,城市政府首先要进行有效的数据分析、风险排查、调查研究、综合评估,制定各类高效的治理方案。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同样论述韧性城市建设,材料一指向公共安全事件,材料二则聚焦极端天气,前者涉及范围更广。

B.风险识别、状态评估、规划响应、策略制定四项内容前后承接,应按顺序进行,不可颠倒。

C.建设韧性城市,城市政府要考虑自己城市和所受灾害的独特性,制定符合城市实际情况的方案。

D.优化布局城市绿地、公园和生态环境系统能解决根源问题,其重要性高于“气候融资”建设。

3.下列选项,不属于建设“韧性城市"做法的一项是()

A.上海电信通过“千兆光网+5G专网、超大流量套餐”等品质网络与优质服务入驻校园,赋能大学智慧校园建设,为高校学生们带来各种新奇丰富的体验。

B.伦敦于2021年发布伦敦风险登记册,通过背景分析、灾害识别和定位评估、风险分析、风险应对方法、监测和回顾等步骤对伦敦的主要风险进行评估和识别。

C.北京加快构建由气象卫星与测雨雷达、雨量站、水文站共同组成的雨情水情监测预报三道防线,以及水文水动力学模型组成的预报、预警、预演、预案“四预"智慧化防洪指挥调度体系。

D.纽约政府制定新的建筑韧性设计指南,对全市5个行政区的老建筑进行加固系统、抬高房屋、置换空间、易地搬迁等多方式改造,同时提高新建建筑的防洪标准和防风韧性。

4.下列对材料一中图1和图2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等突发事件可能给人、物或系统带来灾害性破坏。

B.应急管理有多种人为干预手段,在灾害发生和发展的不同阶段发挥作用,减轻灾害的影响和危害。

C.城市承灾系统是在“承灾载体”基础上提炼出来的,体现了安全韧性城市适应、恢复的关键特征。

D.“抵御—吸收—适应—恢复—学习"是安全韧性城市响应公共安全事件的全过程,贯穿事件始终。

5.数字技术在应对极端天气的韧性城市建设中有哪些方面的作用?请结合材料二加以概括。(6分)

【答案】1.C

2.D

3.A

4.C

5.①利用数字技术,可以科学分析、总结、掌握极端气候演变规律,做出准确风险评估。

②利用数字技术,可以加大城市数字动态感知体系的布局和建构,强化城市应对极端天气的“硬实力”。

③利用数字技术,可以对灾害进行动态监测、精准预报、及时预警,提高城市的应变性和应急响应能力。

④利用数字技术,可以将警报信息全面传递给受众,为他们的防灾应急决策提供数据支撑。

【知识点】科普类;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社会时事现象类;论据支撑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文本信息的筛选与整合能力。这类题选项往往是对原文的内容进行一定的改动(或删或添或调或漏或拼),注意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相对。概念不能随意扩大或缩小,因果、前后关系不能颠倒。同时还要注意选项肢之间的比较,如果选项中有内容矛盾的选项必有一错。注意叙述角度和表达方式的转换。分辨可能与必然、必然与或然、未然与已然、全称与特称。

(2)本题考查对文本信息的推断能力,四个选项所涉及的内容或观点,并非直接出自文本,而是命题人依据文本所做的“推断"性表述,大多以前提与结论的方式组合,构成一个简单复句,形成假设关系、条件关系、因果关系、顺承关系。需要透彻地理解了文本的内涵,真正理解了作者的观点态度,才能正确地作出正误判断。注意推断不夸大不缩小,不无中生有。

(3)本题考查分析文章论点和论据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把握材料的观点;注意辨析四个选项,判断选项论据是不是都能够证明题干所说的论点,也可以辨别哪一个论据与众不同,即可排除确定答案。

(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分析归纳内容要点,并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5)本题考查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虽然答题主要限定在材料中,但是适度的拓展发散有时还是必要的:①注意内引外联。利用命题人在题干中提供的作者与相关背景资料等信息,以文为本,筛选辨析,联系现实社会,特别是现实中的热点,调动知识储备,探寻创作背景,解读作者的创作意图。②注意扩大储备。有的试题要求联系生活或社会,考生可能无法单纯从材料中选择信息组合答案,这时就需要平时有较多的相关资料的积累。

1.C项“带来热岛效应和密集效应”理解错误,曲解文意,由材料二第一段第二句“城市固有的热岛效应和密集效应"可知,热岛效应和密集效应并不是极端天气带来的,而是城市本来就有的。

故答案为:C。

2.D项“其重要性高于‘气候融资’建设”说法错误,于文无据。材料二第三段提出“增强城市应对极端天气的‘硬实力’”,具体的措施是“一方面要优化布局城市绿地、公园和生态环境系统”“另一方面,高度重视‘气候融资’建设”,原文在这两方面没有进行比较,不能得出“重要性高于”的结论。

故答案为:D。

3.本题作答首先注意“韧性城市"的定义在材料一第二段:在逆变环境中具备耐受、适应和迅速恢复能力的城市。包括公共安全事件、城市承灾系统、安全韧性管理三个维度,风险识别、状态评估、规划响应、策略制定四个方面内容。

A.属于企业助力建设大学智慧校园,不属于韧性城市建设行为。

B.伦敦城市建设的风险评估,符合建设“韧性城市”的风险识别等内容。

C.北京城市智慧化防洪指挥调度体系,属于建设“韧性城市"的城市承灾系统维度。

D.纽约政府制定新的建筑韧性设计指南,属于安全韧性管理维度。

故答案为:A。

4.C项“体现了安全韧性城市的适应、恢复的关键特征”分析错误,不能体现“恢复"的特征。图2中的“城市承灾系统”包括冗余性、多样性、多网络连通性、适应性,而“恢复力"属于“安全韧性管理”。

故答案为:C。

5.本题作答注意筛选材料二相关句子进行整合:

①由材料二第二段“进行大数据分析,并将灾害发生的频度、强度等数据落在城市地理空间上,科学分析、总结归纳和系统掌握城市极端天气或异常气候发生演变的时空规律,对城市可能发生的极端天气类型、可能造成的各项损失,以及应对过程中薄弱的环节,做出准确的风险评估”,“大数据分析”属于“数字技术”,提炼体现作用的要点就是“科学分析、总结归纳和系统掌握”“时空规律"做出准确的风险评估”。

②由材料二第三段“增强城市应对极端天气的‘硬实力’"部分,“综合利用遥感、人工智能、数字信息技术等,加大城市数字动态感知体系的布局和建构,平时就要及时感知、掌握重大设施可能存在的风险隐患,确保在遭受极端天气灾害袭击时保持‘铜墙铁壁’”,“遥感、人工智能、数字信息技术"属于“数字技术”,提炼体现作用的要点就是“加大城市数字动态感知体系的布局和建构"增强城市应对极端天气的‘硬实力’”。

③由材料二第四段“科技支撑、动态监测、精准预报、及时预警,是应对各种极端天气灾害的不二法门。有效防范极端高温、极端严寒、特大暴雨等,离不开‘高精尖’的灾害信息数据分析和动态模拟以及预警预报。城市政府要利用信息通信技术提高城市的应变性和应急响应能力”,“灾害信息数据分析和动态模拟以及预警预报”属于“数字技术”,提炼体现作用的要点就是“动态监测、精准预报、及时预警”“提高城市的应变性和应急响应能力"。

④由材料二第四段“这些系统可以通过短信、电子邮件、社交媒体和广播电视等渠道将警报信息全面传递给市民,让市民第一时间获得可能发生极端天气灾害的关键信息,为企事业单位和民众个体的防灾应急决策提供数据支撑”,“系统可以通过短信、电子邮件、社交媒体和广播电视等渠道"属于“数字技术”,提炼体现作用的要点就是“将警报信息全面传递给受众"防灾应急决策提供数据支撑”。

故答案为:

①利用数字技术,可以科学分析、总结、掌握极端气候演变规律,做出准确风险评估。

②利用数字技术,可以加大城市数字动态感知体系的布局和建构,强化城市应对极端天气的“硬实力"。

③利用数字技术,可以对灾害进行动态监测、精准预报、及时预警,提高城市的应变性和应急响应能力。

④利用数字技术,可以将警报信息全面传递给受众,为他们的防灾应急决策提供数据支撑。

(2024高二下·玉林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宝黛共读《西厢记》

①且说宝玉自进花园以来,心满意足,再无别项可生贪求之心……谁想静中生烦恼,忽一日不自在起来,这也不好,那也不好,出来进去只是闷闷的。茗烟见他这样,因想与他开心,左思右想,皆是宝玉顽奈烦了的,不能开心,惟有这件,宝玉不曾看见过。想毕,便走去到书坊内,把那古今小说并那飞燕、合德、武则天、杨贵妃的外传与那传奇角本买了许多来,引宝玉看。宝玉何曾见过这些书,一看见了便如得了珍宝。茗烟又嘱咐他不可拿进园去,“若叫人知道了,我就吃不了兜着走呢。”宝玉那里舍的不拿进园去,踟蹰再三,单把那文理细密的拣了几套进去,放在床顶上,无人时自己密看。那粗俗过露的,都藏在外面书房里。

②那一日正当三月中浣,早饭后,宝玉携了一套《会真记》①,走到沁芳闸桥边桃花底下一块石上坐着,展开《会真记》,从头细玩。正看到“落红成阵”,只见一阵风过,把树头上桃花吹下一大半来,落的满身满书满地皆是。宝玉要抖将下来,恐怕脚步践踏了,只得兜了那花瓣,来至池边,抖在池内。那花瓣浮在水面,飘飘荡荡,竟流出沁芳闸去了。回来只见地下还有许多。

③宝玉正踟蹰间,只听背后有人说道:“你在这里作什么?”宝玉一回头,却是林黛玉来了,肩上担着花锄,锄上挂着花囊,手内拿着花帚。宝玉笑道:“好,好,来把这个花扫起来,撂在那水里。我才撂了好些在那里呢。"林黛玉道:“撂在水里不好。你看这里的水干净,只一流出去,有人家的地方脏的臭的混倒,仍旧把花糟蹋了。那畸角上我有一个花冢,如今把他扫了,装在这绢袋里,拿土埋上,日久不过随土化了,岂不干净。”

④宝玉听了喜不自禁,笑道:“待我放下书,帮你来收拾。"黛玉道:“什么书?”宝玉见问,慌的藏之不迭,便说道:“不过是《中庸》《大学》。"黛玉笑道:“你又在我跟前弄鬼。趁早儿给我瞧,好多着呢。”宝玉道:“好妹妹,若论你,我是不怕的。你看了,好歹别告诉别人去。真真这是好书!你要看了,连饭也不想吃呢。"一面说,一面递了过去。林黛玉把花具且都放下,接书来瞧,从头看去,越看越爱看,不到一顿饭工夫,将十六出俱已看完,自觉词藻警人,馀香满口。虽看完了书,却只管出神,心内还默默记诵。

⑤宝玉笑道:“妹妹,你说好不好?”林黛玉笑道:“果然有趣。"宝玉笑道:“我就是个‘多愁多病身’,你就是那‘倾国倾城貌’。”②林黛玉听了,不觉带腮连耳通红,登时直竖起两道似蹙非蹙的眉,瞪了两只似睁非睁的眼,微腮带怒,薄面含嗔,指宝玉道:“你这该死的胡说!好好的把这淫词艳曲弄了来,还学了这些混话来欺负我。我告诉舅舅舅母去。"说到“欺负”两个字上,早又把眼睛圈儿红了,转身就走。宝玉着了急,向前拦住说道:“好妹妹,千万饶我这一遭,原是我说错了。若有心欺负你,明儿我掉在池子里,教个癞头鼋吞了去,变个大忘八,等你明儿做了‘一品夫人’病老归西的时候,我往你坟上替你驮一辈子的碑去。"说的林黛玉嗤的一声笑了,揉着眼睛,一面笑道:“一般也唬的这个调儿,还只管胡说。‘呸,原来是苗而不秀,是个银样镴枪头。’”宝玉听了,笑道:“你这个呢?我也告诉去。"林黛玉笑道:“你说你会过目成诵,难道我就不能一目十行么?”

⑥宝玉一面收书,一面笑道:“正经快把花埋了罢,别提那个了。"二人便收拾落花,正才掩埋妥协,只见袭人走来,说道:“那里没找到,摸在这里来。那边大老爷身上不好,姑娘们都过去请安,老太太叫打发你去呢。快回去换衣裳去罢。”宝玉听了,忙拿了书,别了黛玉,同袭人回房换衣不提。

⑦这里林黛玉见宝玉去了,又听见众姊妹也不在房,自己闷闷的。正欲回房,刚走到梨香院墙角上,只听墙内笛韵悠扬,歌声婉转。林黛玉便知是那十二个女孩子演习戏文呢。只是林黛玉素习不大喜看戏文,便不留心,只管往前走。偶然两句吹到耳内,明明白白,一字不落,唱道是:“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③林黛玉听了,倒也十分感慨缠绵,便止住步侧耳细听,又听唱道是:“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听了这两句,不觉点头自叹,心下自思道:“原来戏上也有好文章。可惜世人只知看戏,未必能领略这其中的趣味。"想毕,又后悔不该胡想,耽误了听曲子。又侧耳时,只听唱道:“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林黛玉听了这两句,不觉心动神摇。又听道:“你在幽闺自怜"等句,亦发如醉如痴,站立不住,便一蹲身坐在一块山子石上,细嚼“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八个字的滋味。忽又想起前日见古人诗中有“水流花谢两无情"之句,再又有词中有“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之句,又兼方才所见《西厢记》中“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之句,都一时想起来,凑聚在一处。仔细忖度,不觉心痛神痴,眼中落泪。

(节选自《红楼梦》第二十三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牡丹亭艳曲警芳心》)

[注]①《会真记》,唐代元稹作传奇,名《莺莺传》,又名《会真记》。后来金元人把这个故事演为诸宫调和杂剧,称为《西厢记》。也有仍借用唐传奇《会真记》旧名去称杂剧剧本的。②《西厢记》第一本第四折,张生称自己是“多愁多病身”,莺莺是“倾国倾城貌"。③“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你在幽闺自怜"等句见汤显祖《牡丹亭》。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宝玉将茗烟买来的书藏起来看,说明他对封建礼教并不完全认同,具有一定的反抗的意识。

B.宝玉将《会真记》藏起来,说“不过是《中庸》《大学》”,他内心慌张,极力掩饰,表明他对林黛玉还不完全信任。

C.林黛玉对落花处置的见解和葬花的行为,可以见出其爱花惜花之心,体现出她敏感细腻的性情和纯净高洁的品格。

D.宝黛二人都对《会真记》爱不释手,也反映了两人思想情趣相投,也为小说后面的情节做了铺垫。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运用了肖像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等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来刻画贾宝玉的性格特点。

B.本文虽然情节没有太大起伏,但作者笔触细腻,尤其是对林黛玉心理描写细致,颇能吸引读者。

C.小说前面写宝玉在身边时,黛玉多是“笑”,后面写“见宝玉去了”之后,黛玉尽是“愁”,这样安排情节巧妙而有深意。

D.小说多次引用《牡丹亭》戏文,不仅有助于刻画人物,戏文本身的缱绻缠绵、典雅隽永也带给读者极大的审美享受。

8.结合文中对林黛玉的描写,概括其形象特点并加以分析。

9.小说第②段对落花的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答案】6.B

7.A

8.①心思细腻(爱花惜花),通过语言描写,黛玉劝宝玉不要将花撂入水中而应埋入土中,可见其细腻、爱花。②聪颖、爱读书,读《会真记》感触深并默默记诵。③多愁善感,与宝玉玩笑时“眼圈红了”,听戏文时“眼中落泪"都体现出林黛玉的伤感。

9.①情节上,为后文宝玉撂花、黛玉葬花的情节作铺垫。②环境上,营造出优美的意境,衬托出宝黛爱情的纯真美好。③艺术效果上,宝玉所见之景与所读之文巧合,增添了浪漫气息。

【知识点】赏析文本的内涵;欣赏文本的形象;品味精彩语句的表达艺术;领悟文本的艺术魅力;古代白话小说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主旨,关注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等;最后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

(2)本题考查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本题综合性强,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既有对线索主旨结构的探究,也有对语言特色的分析,还有选材及人物的分析理解,这需要多方面去鉴赏小说。

(3)本题考查概括人物形象特征的能力,可以从五个思考角度入手:①从文本交代的人物身份、地位、经历、教养等方面入手,这些是直接决定人物言行的方面。②从人物描写入手,人物描写有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等。③从情节入手,看人物性格构成与发展变化,一方面要抓住情节的矛盾冲突来看人物性格的内涵,一方面要关注重要场面和精彩细节中人物形象的特点。④从环境入手,看人物性格形成的背景。⑤从人物间的关系入手。答题时,要对文中句子条分缕析,抓住表现人物形象的以上五个方面,归纳后即可得出答案。

(4)本题考查物象的作用。解答这种题一般从四个角度思考:①从人物塑造方面思考,物象衬托了人物品格,突出了人物形象。应格外注意物象本身的特点从哪些方面对主要人物作了映衬;②从情节安排方面思考,物象往往是组织和推动情节发展的线索物件,物象反复出现,串起相关情节,从而成为全文的线索,兼有使结构更加严谨的作用;③从环境方面思考,指的是它对时代特色氛围作了怎样的揭示或暗示以及对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的作用;④从主题方面思考,“物象”往往具有衬托或象征意义,有揭示和深化主题的作用。

6.B项“表明他对林黛玉还不完全信任"理解错误,由宝玉“好妹妹,若论你,我是不怕的。你看了,好歹别告诉别人去”这段话可知,宝玉之所以要藏并且谎称《中庸》《大学》是怕黛玉说出去带来麻烦,不是“不信任"。

故答案为:B。

7.A项“本文运用了肖像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等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来刻画贾宝玉的性格特点”赏析错误,文中没有对贾宝玉的肖像描写和侧面烘托。对宝玉有语言描写和神态描写。

故答案为:A.

8.本题作答注意筛选对林黛玉相关细节描写进行整合分析:

①由文中“宝玉一回头,却是林黛玉来了,肩上担着花锄,锄上挂着花囊,手内拿着花帚。宝玉笑道:‘好,好,来把这个花扫起来,撂在那水里。我才撂了好些在那里呢。’林黛玉道:‘撂在水里不好。你看这里的水干净,只一流出去,有人家的地方脏的臭的混倒,仍旧把花糟蹋了。那畸角上我有一个花冢,如今把他扫了,装在这绢袋里,拿土埋上,日久不过随土化了,岂不干净’”,黛玉劝宝玉不要把落花撂入水中而应埋入土中,因为落花被撂入水中随着流水流走。流到有人家的地方,那些人家会脏的臭的混倒,落花会被污染,糟蹋了。而埋入土中,时间长了就随土化了,不会被污染,由此可见黛玉心思细腻,爱花惜花。

②由文中“林黛玉把花具且都放下,接书来瞧,从头看去,越看越爱看,不到一顿饭工夫,将十六出俱已看完,自觉词藻警人,馀香满口。虽看完了书,却只管出神,心内还默默记诵”,林黛玉接过宝玉递过来的《会真记》就瞧,且“越看越爱看,不到一顿饭工夫,将十六出俱已看完,自觉词藻警人,馀香满口"。看完书,还在“心内还默默记诵”,由此可见黛玉喜欢读书,聪颖看过就记住。

宝玉和黛玉两人看完书,宝玉用“我就是个‘多愁多病身’,你就是那‘倾国倾城貌’。"来逗弄她,黛玉听了娇羞难耐,面带嗔怒,黛玉感觉宝玉用世人视作禁书的话来评价自己,这是对自己的冒犯和亵渎,说到宝玉欺负她,又由“欺负”一词激发了她内心深处的“寄人篱下"之感,因此就“眼睛圈儿红了”。与宝玉玩笑时就“眼圈红了”,可见林黛玉多愁善感。

③还有后文黛玉看西厢戏文之后,听到《牡丹亭》中的曲子“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你在幽闺自怜”引发她的感叹,以及又“想起前日见古人诗中有‘水流花谢两无情’之句;再又有词中有‘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之句,又兼方才所见《西厢记》中‘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之句”,这些古人所写的伤春惜时的诗句,更引发她的感慨,再联系自己的身世,青春愁闷,孤独伤感,于是觉得心痛神痴,眼中落泪。听戏文就能联系到自己的身世,“眼中落泪”,由此也可见明黛玉多愁善感。

故答案为:

①心思细腻(爱花惜花),通过语言描写,黛玉劝宝玉不要将花撂入水中而应埋入土中,可见其细腻、爱花。②聪颖、爱读书,读《会真记》感触深并默默记诵。③多愁善感,与宝玉玩笑时“眼圈红了”,听戏文时“眼中落泪”都体现出林黛玉的伤感。

9.本题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分析落花的描写作用。

环境上,第二段描写的是沁芳闸桥边桃花底下的落花情形,而宝玉就坐在此处读《会真记》,看到“落红成阵"的时候,“只见一阵风过,把树头上桃花吹下一大半来,落的满身满书满地皆是。宝玉要抖将下来,恐怕脚步践踏了,只得兜了那花瓣,来至池边,抖在池内。那花瓣浮在水面,飘飘荡荡,竟流出沁芳闸去了。回来只见地下还有许多”,风过花落满身满书满地,营造出优美的意境。

艺术效果上,下文宝黛就在这样的情形之下共读《西厢》,宝玉表达对黛玉的情意,所以这优美的意境烘托了宝黛爱情的美好,而且落花的情形与宝玉所读的“落红成阵"相似,这就增添了浪漫的气息。

情节上,此处落花许多,所以才有了下文宝玉将花撂到水中,黛玉葬花等情节,所以此处对落花的描写为下文这些情节做了铺垫。

故答案为:

①情节上,为后文宝玉撂花、黛玉葬花的情节作铺垫。

②环境上,营造出优美的意境,衬托出宝黛爱情的纯真美好。

③艺术效果上,宝玉所见之景与所读之文巧合,增添了浪漫气息。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2024高二下·玉林月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自新传

归有光

张自新,初名鸿,字子宾,苏州昆山人。自新少读书,敏慧绝出。古经中疑义,群子弟屹屹未有所得,自新随口而应,若素了者。性方简,无文饰。见之者莫不讪笑,目为乡里人。同舍生夜读,倦睡去,自新以灯檠投之,油污满几,正色切责,若老师然。髫哉丧父,家计不能支,母曰:"吾见人家读书,如捕风影,期望青紫,万不得一。且命已至此,何以书为?”自新涕泣长跪,曰:“亡父以此命鸿,且死,未闻有他语,鸿何敢忘?且鸿宁以衣食忧吾母耶?"

兄为里长,里多逃亡,输纳无所出每岁终官府催科搒掠无完肤。自新辄诣县自代,而匿其兄他所。县吏怪其意气,方授枚,辄止之,曰:“而何人者?”自新曰:“里长,实书生也。"试之文,立就,慰而免之。弱冠,授徒他所。岁归省三四,敝衣草履,徒步往返,为其母具酒食,兄弟酣笑,以为大乐。

自新视豪势,眇然不为意。吴中子弟多轻儇,冶鲜好衣服,相聚集,以亵语戏笑,自新一切不省。与之语,不答。议论古今,意气慷慨。酒酣,大声曰:“宰天下竟何如?”目直上视,气勃勃若怒,群儿至欲殴之。补学官弟子员,学官索资金甚急,自新实无所出,数召答辱,意忽忽不乐,欲弃去,俄得疾卒。

自新为文,博雅而有奇气,人无知之者。予尝以示吴纯甫,纯甫好奖士类,然其中所许可者,不过一二人,顾独称自新。自新之卒也,纯甫买棺葬焉。

归子曰:余与自新游最久,见其面斥人过,使人无所容。侍人广坐间,出一语,未尝视人颜色。笑骂纷集,殊不为意。其自信如此。以自新之才,使之有所用,必有以自见者。沦没至此,天可问邪?

(选自《震川先生文集》,有删改)

【注】①轻儇:轻薄浮滑。②归子:作者自称。③俦人:伴侣,朋友。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输A纳B无C所D出E每F岁G终H官I府J催K科L搒M掠N无O完P肤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青紫:本为古时公卿的官服(古代按官职品级高低对官服颜色有规定),借指高官显贵。

B.“鸿宁以衣食忧吾母耶"与“吾妻归宁”(《项脊轩志》)两句中的“宁"字含义不同。

C.“未尝视人颜色”与“暮去朝来颜色故"(《琵琶行并序》)两句中的“颜色”一词含义不同。

D.“殊不为意"与“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兰亭集序》)两句中的“殊"字含义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自新自幼聪明,他背诵古代经书的内容,过目不忘,同时,他不修边幅也遭到嘲笑;他家庭生活困难,母亲想让他中断学业,他没有接受。

B.张自新对吴中轻浮讲究穿戴的学生视而不见,他谈论古今,意气慷慨;学官向张自新索要礼金,他拿不出钱来,遭受辱骂,郁郁不乐,不久得病而终。

C.本文歌颂了张自新的高尚品格,选取了几个典型事件,其中几个细节很感人,如用灯檠投掷睡着的同窗、涕泣长跪求母亲、为兄代过受责等。

D.这篇人物传记,通过作者的描写,一个正气凛然、自信满满的大丈夫形象跃然纸上,文章最后,表达了作者对张自新怀才不遇的痛惜之情。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岁归省三四,敝衣草履,徒步往返,为其母具酒食。

②余与自新游最久,见其面斥人过,使人无所容。

14.“纯甫好奖士类,然其中所许可者,不过一二人,顾独称自新”这一句写张自新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写出了张自新的文章的什么特点?

【答案】10.EHL

11.D

12.A

13.①每年回家探亲三四次,穿着破衣草鞋,徒步往返,为他的母亲准备酒食。

②我和自新交往最长久,看见他当面批评别人的过错,使人无地自容。

14.侧面描写(或侧面烘托),表现了张自新的文章“博雅而有奇气"的特点。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翻译;断句;概括分析;筛选信息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通读全文,首先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等。因为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注意主语常省略。其次找动词,动词通常作谓语。借助句子成分,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此外,文言虚词和特殊句式对文言文句读有很大的辅助作用。

(2)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理解文言实词的语境意义,可以先从字形(形旁表意)入手,其次是分析语境搭配,进而判断实词的词性作用,是带双宾语的动词还是使动词还是普通及物动词等等。

本题同时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这类题一般需要认真积累、分类整理相关古代文化常识,并注意一些易混点、易错点,同时培养解题时的语境意识,结合相关词语的具体语境来判断文化常识说法正确与否。

(3)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信息的概括和分析能力。解题要求把选项涉及的内容与文本表述一一对应起来,然后逐一认真比对作出正误判断,还要注意这类题常见设题陷阱,如时序错乱、强加因果、偷梁换柱等。

(4)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的能力。文言句子的翻译要注意把握“增、删、调、改、并、留”六字诀,记清两原则,一是直译为主,字字落实。不可凭大意去翻译,要将文言语句中的每个词都落实到译文中去。二是意译为辅,文句通顺。在难以直译或直译后难以表达原文意蕴的时候,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力求文句通顺。

(5)本题考查筛选、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要求;然后翻译并理解文章内容,根据题目要求找出关键语句;最后组织语言,概括答案。

【参考译文】

张自新,原名鸿,字子宾,苏州昆山人。自新年少开始读书,非常聪明。古代五经中有疑惑难解之处,学友们茫然呆立而无所获,自新随口而答,仿佛很平常、很熟识的一样。他性格方正诚实,没有装扮粉饰。看见他的人没有不耻笑他的,把他看作乡下人。同舍的书生晚间读书,疲倦而睡着了,自新用灯台掷过去,油污溅满书桌,严肃恳切地提出批评,像老师一样。幼年丧父,家庭生活不能维持,母亲说:“我看见人家读书,如捕风捉影,期望做大宫,万人中不过一个。况且我们家命运已经到了这种地步,为什么还去读书呢?"自新流着泪长跪,说:“父亲用这来嘱咐我,他将离人世时,没有听说别的话,我怎么敢忘记呢?再说我怎么能因为衣食而使母亲忧愁呢?”

他的兄长是里长,村里很多人逃亡到外地,租税没地方来。每年年底,官府催交租税,把他哥哥拷打得体无完肤。自新就到县衙代替哥哥,而把哥哥藏匿到别的地方去。县吏惊奇他的义气,正要打时,他就阻止了,问:“你是什么人?"自新说:“里长,本是一名书生。”县官让他试写一篇文章,他马上就写成了,县官安慰他,并免去了对他的刑罚。二十岁,自新到别的地方读书。每年回家探亲三四次,穿着破衣草鞋,徒步往返,为他的母亲准备酒食,兄弟欢畅,大家很开心。

自新对那些有权势的大人物,蔑视而不放在心上。吴中子弟大多轻浮,穿着光鲜华丽的衣服,相会聚集时,用下流话戏笑作乐,自新对这一切都不理会。人家和他搭话,他也不回答。谈论古今之时,他意气慷慨。酒喝到酣畅时,他大声说:“主宰天下又怎么样呢?"眼睛往上看,神气勃发,像发怒一样,那些年轻人想要殴打他。他被补授为秀才,学官向他索要礼金很急,自新实在拿不出,多次遭受鞭打辱骂,心里怏怏不乐,想要离开,不久得病而死。

自新写的文章,渊博高雅而有奇伟气概,没有人能知道。我曾把他的文章拿给吴纯甫看,纯甫喜欢奖掖读书人,然而其中受到他赞许的,不过一两个人,却唯独称赞自新。自新死后,纯甫买来棺材安葬了他。

归有光说:我和自新交往最长久,看见他当面批评别人的过错,使人无地自容。大庭广众之下,他讲一句话,不曾看人家的脸色。即便笑骂纷纷扬扬,他也很不放在心上。他是这样的自信。凭借自新的才华,如果让他有所举用,一定有自己的主见。他被沉沦埋没到这种地步,天意可探问吗?

10.本题断句可以结合句子语法结构特点:首先看“所出”做“无"的宾语,其后E处断句;其次“官府”是主语,“催"是谓语,“科”是宾语,句子结构齐全,前后HL处断句。

句意:租税没地方来。每年年底,官府催交租税,把他哥哥拷打得体无完肤。

故答案为:EHL。

11.A项解说正确。

B项解说正确,第一个“宁"怎么能;第二个为(已经出嫁的女子)回家问安,探望父母。句意:再说我怎么能因为衣食而使母亲忧愁呢?/我的妻子回娘家看望父母。

C项解说正确,第一个“颜色”脸色;第二个为容貌。句意:不曾看人家的脸色。/暮去朝来我也渐渐地年老色衰。

D项解说错误,两句中的‘殊’字含义相同"错误。前者为“很”,后者为“不同"。句意:他也很不放在心上。/虽然各有各的爱好,安静与躁动各不相同。

故答案为:D。

12.A项“他背诵古代经书的内容,过目不忘”概括错误。由原文“古经中疑义,群子弟屹屹未有所得,自新随口而应,若素了者"可知,应是张自新对古代五经中有疑惑难解之处,随口而答,仿佛很平常、很熟识的一样。

故答案为:A。

13.本题注意关键字词和特殊句式的准确理解和翻译:①“省”,探亲;“敝”,破;“具”,准备。

②“游”,交往;“面”,当面;“无所容”,无地自容。

故答案为:

①每年回家探亲三四次,穿着破衣草鞋,徒步往返,为他的母亲准备酒食。

②我和自新交往最长久,看见他当面批评别人的过错,使人无地自容。

14.首先注意“纯甫好奖士类,然其中所许可者,不过一二人,顾独称自新”的意思是:纯甫喜欢奖掖读书人,然而其中受到他赞许的,不过一两个人,却唯独称赞自新。写纯甫对自新的称赞,属于侧面描写(或侧面烘托)。

结合“自新为文,博雅而有奇气,人无知之者。予尝以示吴纯甫"可知,表现了张自新的文章“博雅而有奇气”的特点。

故答案为:侧面描写(或侧面烘托),表现了张自新的文章“博雅而有奇气"的特点。

(2024高二下·玉林月考)阅读下面唐诗,完成小题。

渔家傲

欧阳修①

暖日迟迟花袅袅,人将红粉争花好。花不能言惟解笑。金壶倒,花开未老人年少。

车马九门②来扰扰,行人莫羡长安道。丹禁③漏声衢鼓④报。催昏晓,长安城里人先老。

[注]①词人时任参知政事。②九门:都城城门,此处代指京城。③丹禁:帝王所居的宫禁。④衢鼓:街上的更鼓。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阕以轻快之笔写青年男女暖日游春的喜人场面,下阕以沉重之笔写京城的景象与年华易老之叹。

B.“暖日迟迟花袅袅”句中“迟迟"形容阳光温暖,白昼日长;“袅袅”形容花枝摇曳、香气散发之状。

C.“花不能言惟解笑"这句将花当作人来写,花儿不会说话,任人品评,而绽开的花瓣恰似美人的笑靥。

D.“长安城里人先老”与“花开未老人年少"构成鲜明对比,意思是说在京都谋生立业艰难,使人未老先衰。

16.“车马九门来扰扰”与李清照《声声慢》中的“寻寻觅觅"都运用了叠词。请分别简要分析两者的表达效果。

【答案】15.D

16.①“车马九门来扰扰”中“扰扰"运用叠词,写京城车水马龙,人来人往,纷纷扰扰,充满了为名利奔波的人;词人借此表达了对这种涌动的名利之争的厌恶。②“寻寻觅觅”运用叠词,写词人若有所失,于是东张西望,希望能找点什么来慰藉自己在国破家亡遭受劫难后的忧愁苦闷。

【知识点】炼字、关键字类题目;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古诗词的综合鉴赏与评价能力。这类题往往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一般错在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2)本题考查诗歌炼字之叠词表达效果的赏析能力。炼字的题目注意从炼意、炼境、炼结构和炼手法等角度进行分析,一般都有炼意的内容,如是写景的诗句往往有炼意的成分,炼结构主要是统领全诗或在诗歌的结构中起关键的作用,如转折、过渡等,炼手法主要是修辞和表现手法。答题时先答出字的含义,然后从以上几个方面分析效果。

15.D项“意思是说在京都谋生立业艰难,使人未老先衰"赏析错误。根据该词上下阕,应是官场生活的种种不自由令人未老先衰。

故答案为:D。

16.①“车马九门来扰扰”写京城虽然车水马龙,往来客商,纷纷扰扰。其中“扰扰”,纷乱貌,运用叠词,更突出了京城车水马龙,人来人往,纷纷扰扰,而这些人之所以都到京城来,无非为名或为利,“扰扰”实际是写出这里充满了为名利奔波的人;“扰扰"也有烦躁意,词人借此表达了对这种涌动的名利之争的厌恶。

②“寻寻觅觅”是词人的动作,她从一起床便百无聊赖,如有所失,于是东张西望,仿佛飘流在海洋中的人要抓到点什么才能得救似的,希望找到点什么来寄托自己的空虚寂寞。运用叠词,写词人若有所失,于是东张西望,希望能找点什么来慰藉自己在国破家亡遭受劫难后的忧愁苦闷。

故答案为:

①“车马九门来扰扰"中“扰扰”运用叠词,写京城车水马龙,人来人往,纷纷扰扰,充满了为名利奔波的人;词人借此表达了对这种涌动的名利之争的厌恶。

②“寻寻觅觅"运用叠词,写词人若有所失,于是东张西望,希望能找点什么来慰藉自己在国破家亡遭受劫难后的忧愁苦闷。

17.(2024高二下·玉林月考)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密《陈情表》中,“___,___”两句以尽忠时间长和尽孝时间短进行对比,表达作者希望留下来尽孝的心愿。

(2)杜牧《阿房宫赋》中,“"一句和“”一句运用叠词,分别形容宫殿里面音乐和舞蹈的效果。

(3)古诗词中常常出现“美人"或“佳人”这个意象,如“___,_________"。

【答案】(1)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

(2)春光融融;风雨凄凄

(3)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知识点】理解性默写;开放性默写

【解析】【分析】本题注意准确分析题干的情境提示语,然后结合所背诵的文本确定应填语句,同时注意关键字词的准确书写,如陛、融融、凄凄、帐、聊、惟。

故答案为:(1)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2)春光融融风雨凄凄(3)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点评】本题考查名句名篇的默写能力,属于情境理解型默写,难度比直接填上下句的题型要大,所以要求做到三点:一是熟练背诵,二是能理解文句,三是能准确书写。只有同时做到这三点才能真正不丢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1分)

(2024高二下·玉林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我国一代代传下的山水画里,莽莽苍苍翳翳垒垒,是A_的群山和山上不绝的石头。石头①载土,载水,载风,载云,载众生,载着一部人类史。

陕北的石头是一种粗犷霸气的美。它们刀劈斧砍的棱角,那刺破黄土层的棱角,只能用“毛辣”二字形容;它们原油流贯般的线条,那②骨力感、顿挫感、节奏感极强的线条,除了天才画家石鲁,没有人能够描绘出来。那几笔确是B_,画出了陕北石头的真魂,恢宏磅礴。

宝塔山山根的石头,就是如此。这石头上的面和块,没有笔墨和宣纸之气,是铁打钢铸,是史前洪水的凝固。在这里,我多次赏读范仲淹题刻的八字隶书:“胸中自有数万甲兵"。这是他对这些石头的讴歌。这些石头所显露出的强劲力量,就是数万甲兵。若非如此,巍巍宝塔山,何以能被托起

延安的城墙也是用石头砌的。我最先看到的世界,是炕头上宠物一样陪着我的小石狮,然后是石床、石桌、石凳……上学时,我常走到清凉山下,遍布山川的是大大小小、高高

低低的石头。当地人C_,将一块块的好石头实锤细雕,镶满了延安街道的路面,砌出了延安城的朴拙和诗意。

18.请在材料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下列句子中的“世界”与文中加点的“世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想要把这个世界看清,先要沉淀自己的心。

B.陶渊明生活在自己田园世界里,“善万物之得时”。

C.现在这样和平、安宁的世界,我们怎能不珍惜

D.世界上的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伟大的母亲。

20.材料中①②处都是并列的短语,而①处用逗号,②处用顿号,请说明原因。

【答案】18.A:连绵不断;B:不同凡响(出神入化、神来之笔);C:就地取材

19.B

20.①处“载土、载水、载云"是动词性短语,作谓语,分别表示石头的不同作用,所以用逗号;②处“骨力感、顿挫感、节奏感”是名词性短语,表现对石头的不同感受,所以用顿号。

【知识点】标点符号的使用;成语的使用;字词在语境中的含义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分析成语的结构特点,把握成语大意,切忌望文生义;第二,体会成语的感彩;第三,要注意成语的使用范围、搭配对象;第四,尽可能找出句中与之相关联的信息。总之,要正确理解成语的整体意义,要注意语境与搭配情况。

(2)本题考查理解词语在句中的含义的能力,注意这个“含义"一词可理解为“表面义、基本义”和“深层语义"两种之综合,而“深层语义”中应包括“涵义"或“内涵”这一点,那么,对词语作用的分析恰正是“内涵"涵义”。事实上在解答这类题时,最重要的答案不是别的,正是这个“作用"的“内涵”之处。

(3)本题考查标点符号的使用效果分析能力。首先注意积累常用几种标点符号的用法,其次认真分析文本语意,可以从文章表达等角度综合概括分析标点使用的作用。

18.A处,注意呼应前文“莽莽苍苍翳翳垒垒”,指山的连续不断。可填“连绵不断”。连绵不断:连续不断的样子。形容连续不止,一直都不中断。

B处,注意前文说“除了天才画家石鲁,没有人能够描绘出来”,此处指画作境界极高,可填“不同凡响”“出神入化"神来之笔”。不同凡响:形容事物不平凡,很出色。出神入化:指神妙的境域。极其高超的境界。形容文学艺术达到极高的成就。神来之笔:指文学、艺术创作时似受到神灵的启示而灵感顿生,从而创作出极佳的作品。也形容作品很精彩。

C处,此处指当地人用本地石头作为材料雕刻,可填“就地取材"。就地取材:在本地找需要的材料,比喻不依靠外力,充分发挥本身的潜力。

故答案为:A:连绵不断;B:不同凡响(出神入化、神来之笔);C:就地取材

19.本题首先注意文中“世界”是指人的某种活动范围,再比对四个选项:

A项指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B项指人的某种活动范围;

C项指社会形式、风气;

D项指地球上所有的地方。

故答案为:B。

20.①处,注意“石头载土,载水,载风,载云"中,“石头”是主语,“载土、载水、载云"都是动词性短语,作谓语,分别表示石头的不同作用,并列谓语之间停顿用逗号,所以此处用逗号;

②处,“那骨力感、顿挫感、节奏感极强的线条”中,“骨力感、顿挫感、节奏感"是名词性短语,作定语修饰“线条”,表现对石头的不同感受,多个并列定语之间的停顿用顿号,所以此处用顿号。

故答案为:

①处“载土、载水、载云"是动词性短语,作谓语,分别表示石头的不同作用,所以用逗号;

②处“骨力感、顿挫感、节奏感”是名词性短语,表现对石头的不同感受,所以用顿号。

(2024高二下·玉林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雷暴哮喘是指在雷雨天气中或紧随其后出现的急性发作性支气管哮喘,多发生在花粉季节。患有雷暴哮喘的病人会突然出现喘息、气促或咳嗽等症状。

为什么雷电天气易引发哮喘雷雨天气能够在短时间内使空气中花粉浓度快速升高,花粉会因巨大的湿度差而吸水、溶胀、崩裂,释放出大量具有变应原性且直径更小的颗粒或碎片,这些颗粒或碎片会随下降气流或雨滴返回地表,更易进入人的呼吸道,A_。

①有花粉症、过敏性哮喘等呼吸道过敏性疾病的患者是雷暴哮喘的易感人群。②9月初是北方秋天高峰期的花粉季,③空气中飘散的主要是蒿属、藿草属等杂草植物的花粉致敏,④秋季是这些植物的盛花期,⑤它们的花粉量大体轻,易于播散。

B____,不必恐慌。雷暴哮喘与其他呼吸道过敏性疾病的治疗方式相似,包括口服抗过敏药、吸入糖皮质激素类药物等。患者经过正确治疗后,C_________________。在明确患者过敏原后,可采用皮下注射或舌下含服的方法,采取少量递增法进行脱敏治疗,以提高患者对该过敏原的耐受力,使患者的过敏症状减轻甚至不再发病,这也可以有效预防雷暴哮喘的发生。

21.请在文段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2.材料第三段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序号并作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愿意。

【答案】21.A:导致哮喘发作;B:雷暴哮喘可防可治;C:可以很快缓解症状。

22.②9月初是北方秋天花粉季的高峰期;③空气中飘散的主要是蒿属、蒜草属等杂草植物的花粉。

【知识点】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句补写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补写句子能力。这类题目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并且不能照抄材料,另有字数限制。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来源于文本。具体说,所补写句子的内容、语言要从上下文的有关材料中去提炼和概括,离开文本不可能补写正确。所补写句子与上下文关系:或引领下文,或总结上文,或与上下文衔接连贯。“词语从文本中来"引领、总结、衔接”这两层意思要综合起来,这样答案就呼之欲出,而且答案几乎是唯一的。

(2)本题考查现代汉语常见语病辨析及修改能力。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

21.A处,注意前文提出问题“为什么雷电天气易引发哮喘?”,后面解析原因,应填:导致哮喘发作。

B处,注意前文分析了雷暴哮喘的发生情况,下文提出治疗方法,“不必恐慌”意味着这种病是可以防控和治疗的,应填:雷暴哮喘可防可治。

C处,注意前文说“雷暴哮喘可防可治”,“患者经过正确治疗”就能够缓解症状,应填:可以很快缓解症状。

故答案为:A:导致哮喘发作;B:雷暴哮喘可防可治;C:可以很快缓解症状。

22.本题需要对材料第三段五个句子逐个进行分析:

②“9月初是……高峰期的花粉季"主宾不搭配,改为:9月初是北方秋天花粉季的高峰期;

③“空气中飘散的主要是……的花粉致敏”句式杂糅,删掉“致敏”,改为:空气中飘散的主要是的花粉。

故答案为:②9月初是北方秋天花粉季的高峰期;③空气中飘散的主要是蒿属、蒜草属等杂草植物的花粉。

四、写作(60分)

23.(2024高二下·玉林月考)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春天的郊外,花桃、果桃竞相绽放,游人如织。果桃羡慕地对花桃说:“同是桃花,你花朵硕繁,娇艳无比,而我的花朵却浅浅淡淡,无人问津,真是惭愧啊!”花桃枝叶低沉:“可是你能结出甜美的果实,我只会消散在风中……"看花人停下脚步,认真说道:“无论如何,你们都对得起这个春天!”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人生思考,请以此作文。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努力做好自己,不负青春好时光

花桃追求娇艳无比,果树追求硕果累累,一个能让人在视觉上流连忘返,一个能让人在味觉上津津乐道。虽然它们互相向往,但无论是哪种状态,都在积极向上,尽力展现着自己的美好,以回馈春天给予自己的滋养。的确如此,努力生长,尽力绽放,做最好的自己,不负时光,便是对春天最高的敬仰。

努力做好自己,向上而行,你我都是赶路人。近期,“挖姜男孩"姚胜旺签收录取通知书的视频,感动了无数网友。当大连理工大学的录取通知书送达时,满身泥土的姚胜旺正背着从地里挖的一大筐姜回来,他用沾满泥土的手签收了录取通知书。那一刻,他是最美的!没有人因为他是乡村男孩而鄙视他,更没有人觉得那一身泥土无权融入繁华的都市。姚胜旺,向往大海,向往远方,就是那颗一直向上的心,砥砺他一路前行,虽身沾泥土,却芬芳了青春!

努力做好自己,奋勇前行,你我都是圆梦人。2023年5月,第7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白响恩走进了广大青年的视野。她是众多学生仰慕的大学老师,她是拥有千万级流量的短视频博主,但她也是众人所不知的航海志愿者。她有花桃般的鲜艳,她更有果桃般的沉稳。在极地考察中,“雪龙号”在连续突破两道冰脊、被迫冲击第三道冰脊时,被困在海冰中无法动弹。调转航向,提升马力……很多努力,都失败了。关键时刻,白响恩和大家一起,一次次调整压载水,使船舶保持前后不断地摇晃,最终打碎了身边的坚冰,成功脱险。可能有人会说他们运气好,可殊不知,命运向来只眷顾一往无前的奋斗者。白响恩看似顺遂的人生,实则饱含着拼搏的汗水,浸透了奋斗的泪泉。在新征程途中,我们都应该成为这样的奋斗者,筑梦圆梦,不负青春好时光,成就新时代的辉煌。

无论是姚胜旺的脚踏实地,还是白响恩的砥砺前行,他们都在最美好的年华里,或眼中有光,或满枝芬芳,趁着青春葳蕤生光,恣意挥洒青春的激情,努力做最好的自己。他们,就是新时代青年最美好的模样。

习近平总书记寄语当代青年,时刻要有担当,有理想。是啊,当一个人有理想、有担当、心中时刻装着他人时,无论你活成哪一种样子,你的青春都是最美的。

【知识点】材料作文

【解析】【分析】

这是一则关于人生感悟的材料作文题。

【题干分析】

材料描述的是桃花盛开、游人如织的场景。果桃觉得自己花朵浅淡,羡慕花桃花朵硕繁娇艳;花桃却自惭随风消散,羡慕果桃果实甜美;而看花的人却说“无论如何,你们都对得起这个春天!"

材料看似简单直白,实则富有深刻的寓意和思辨性,几方的话语是审题的关键。首先,从花桃与果桃的对话来看,花桃的价值在于供人欣赏,所以它“花朵硕繁,娇艳无比”,博人眼球;而果桃的价值在于果实甜美,所以它花朵“浅浅淡淡,无人问津”,冷清寂寞。二者互相羡慕,但其实各有千秋,难论伯仲。可见这里体现的是人生价值的问题。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会因身份不同,地位不同,追求不同,职业不同,擅长不同,爱好不同,而各具特色,各有长短,各有耀眼处。虽然都有自己的缺憾和不足之处,但每个人都会在自己的位置上履行自己的职责,实现自己的价值,散发独属于自己的魅力。所以说,每个积极向上的人生都是有价值的,只是各自的价值不同而已。而看花人的那一句“你们都对得起这个春天”,同样值得仔细揣摩。“对得起"意味着没有辜负,认真对待。“春天”内涵丰富,除了实指之外,还可以指青春、生命、时代、民族、国家。可见这里体现的是人生价值的时代意义。花桃花美而无果,果桃花淡而有实,虽然各有遗憾,但都在努力用最美丽的姿态绽放在春天里。联系我们自身,不要盲目羡慕别人,更不要艰难地追求完美,只要我们在最应该努力的年纪,全力以赴,尽力拼搏,踔厉奋发,承担责任,胸怀家国,那就没有辜负我们的青春,那就是最没有遗憾的人生,那就是尽情地绽放在最美的时代,那就是为国为民负责任的态度。

从“人生思考"可知,文体是议论文。考生可以运用辩证思维,采用对比式论证方法,结合典型事例论证“淡而有实”的人生和“硕繁娇艳"的人生各有其美丽和价值。还可以运用层进式结构,首先亮明观点——积极向上的人生都是有价值的,然后结合具体事例分析不同的人生具有不同的价值,最后具体阐述新时代的青年人应该如何肩负责任和使命,不辜负大好的青春年华,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立意提取】

1.人生难求完美,只要努力去经历了、挑战了,哪怕有遗憾,也足以安心。

2.不盲目羡慕别人,自己拥有的更值得珍惜。

3.懂得欣赏别人的优点,更要懂得欣赏自己。

4.努力做最好的自己,不负时代不负己。【点评】本题通过材料考查学生的分析、整合、写作能力。材料作文一方面要求学生整体感知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主旨;另一方面要求学生根据主旨,自选角度进行写作,切不可偏题。

1/1广西玉林市实验中学2024年高二下学期语文6月摸底考试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4分)

(2024高二下·玉林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发展面临着越来越多的不确定性因素和未知风险,当面对各种突如其来的“天灾”和“人祸"时,城市的脆弱性便难以掩饰。基于公共安全体系框架构建的安全韧性城市,使城市能有效地抵御内外部风险对城市运行的冲击和压力,在遭受重大灾害后仍然维持其基本结构和功能,并能在灾后迅速恢复和调整,实现可持续发展。

安全韧性城市是指在逆变环境中具备耐受、适应和迅速恢复能力的城市,其构建的理论基础是公共安全体系(图1),基于公共安全体系理论,结合安全韧性城市的承受、适应、恢复等关键特征,可提炼公共安全事件、城市承灾系统、安全韧性管理三个维度构成“城市安全韧性三角形分析模型”(图2),进而延伸出构建安全韧性城市的研究框架,其包含风险识别、状态评估、规划响应、策略制定四个方面内容。在风险识别中对影响城市系统的公共安全事件风险进行判断,通过分析实现对风险的识别和预警;随后对城市受灾系统的脆弱性和韧性程度进行状态评估,测度城市面临的风险和各种不确定性因素的类型、强度、范围和空间分布;再通过规划响应在安全韧性管理中突出强调应急能力评估、业务可持续性和韧性资源的合理分配,编制出面向不确定性事件的规划,最后制定出可以提高城市韧性的策略,实现安全韧性城市在公共安全事件前后“抵御—吸收—适应—恢复—学习"的响应流程闭环。

图1公共安全体系框架图图2城市安全韧性三角形分析模型

在数字技术快速发展背景下,融合新兴科技手段的“智慧安全韧性城市”理念值得被进一步推广。“智慧安全韧性城市"运用先进的公共安全管理理念,充分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开展城市的全方位物联网监测、评估与精细化管理,提升城市对各类公共安全事件的治理能力,编织全方位、立体化的城市公共安全网,保障城市安全发展。

(摘编自范维澄《以安全韧性城市建设推进公共安全治理现代化》)

材料二: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包括极端高温、极端暴雨、极端干旱等各种极端天气呈现持续性、破纪录、复合性和群发性的新特征。极端天气可能引发一系列灾害风险,而城市固有的热岛效应和密集效应,使得城市地区,尤其是大城市、超大城市更容易遭受极端天气的威胁和影响。极端天气的形成,是一个多要素互动关联的复杂因果系统,应对极端天气是一个复杂系统工程。韧性城市系统能增强城市在逆变环境中承受、适应和迅速恢复的能力。因此,加快建设韧性城市,因地制宜、因灾制宜,不断提高城市应对极端高温、极端严寒、特大暴雨等极端天气的治理能力,是摆在全球各大城市政府面前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

城市政府依靠扎实有效的数据分析、风险排查、调查研究、综合评估,做到对极端天气知己知彼,是提高城市韧性应对极端天气的首要基础。城市政府要着眼于历史、现在、未来,对数百年以来自己城市发生过的高温、干旱、暴雨、台风等异常或极端天气的历史信息进行大数据分析,并将灾害发生的频度、强度等数据落在城市地理空间上,科学分析、总结归纳和系统掌握城市极端天气或异常气候发生演变的时空规律,对城市可能发生的极端天气类型、可能造成的各项损失,以及应对过程中薄弱的环节,做出准确的风险评估,针对最有可能发生的极端天气、最可能受损的地理单元和社会群体,制定最高效的物资储备方案和应急预案等各类治理方案。

提高城市建筑、生命线工程系统、灾害防御工程等城市基础设施的防灾安全性能,增强城市应对极端天气的“硬实力”。大中城市政府一方面要优化布局城市绿地、公园和生态环境系统,全方位打造亲自然的绿色经济体系,加大维护城市生物多样性,从根源上减少污染、脱碳化、减轻城市热岛效应。另一方面,高度重视“气候融资"建设,加大城市各类道路桥梁隧道、老旧建筑物、老旧小区、地下管网等生命线设施的更新改造,在建筑物和基础设施中使用抗风、抗洪、抗旱、抗震等技术,提高硬件设施的本质安全水平。同时,综合利用遥感、人工智能、数字信息技术等,加大城市数字动态感知体系的布局和建构,平时就要及时感知、掌握重大设施可能存在的风险隐患,确保在遭受极端天气灾害袭击时保持“铜墙铁壁”。

科技支撑、动态监测、精准预报、及时预警,是应对各种极端天气灾害的不二法门。有效防范极端高温、极端严寒、特大暴雨等,离不开“高精尖"的灾害信息数据分析和动态模拟以及预警预报。城市政府要利用信息通信技术提高城市的应变性和应急响应能力,如利用物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收集和分析气象数据,实时动态监测和预测,及时预警预报极端天气。这些系统可以通过短信、电子邮件、社交媒体和广播电视等渠道将警报信息全面传递给市民,让市民第一时间获得可能发生极端天气灾害的关键信息,为企事业单位和民众个体的防灾应急决策提供数据支撑。

(摘编自陶希东《建设韧性城市:应对极端气候的重要策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安全韧性城市以公共安全体系为理论基础,具备承受、适应、恢复的能力,能有效应对城市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天灾”和“人祸"。

B.“智慧安全韧性城市”利用新兴数字技术强化城市韧性,使公共安全网络覆盖整个城市,对各类公共安全事件具有更强的治理能力。

C.极端天气可能引发一系列灾害风险,带来热岛效应和密集效应,使城市受到威胁和影响,建设韧性城市是应对极端天气的重要策略。

D.提高城市韧性以应对极端天气,城市政府首先要进行有效的数据分析、风险排查、调查研究、综合评估,制定各类高效的治理方案。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同样论述韧性城市建设,材料一指向公共安全事件,材料二则聚焦极端天气,前者涉及范围更广。

B.风险识别、状态评估、规划响应、策略制定四项内容前后承接,应按顺序进行,不可颠倒。

C.建设韧性城市,城市政府要考虑自己城市和所受灾害的独特性,制定符合城市实际情况的方案。

D.优化布局城市绿地、公园和生态环境系统能解决根源问题,其重要性高于“气候融资"建设。

3.下列选项,不属于建设“韧性城市”做法的一项是()

A.上海电信通过“千兆光网+5G专网、超大流量套餐"等品质网络与优质服务入驻校园,赋能大学智慧校园建设,为高校学生们带来各种新奇丰富的体验。

B.伦敦于2021年发布伦敦风险登记册,通过背景分析、灾害识别和定位评估、风险分析、风险应对方法、监测和回顾等步骤对伦敦的主要风险进行评估和识别。

C.北京加快构建由气象卫星与测雨雷达、雨量站、水文站共同组成的雨情水情监测预报三道防线,以及水文水动力学模型组成的预报、预警、预演、预案“四预”智慧化防洪指挥调度体系。

D.纽约政府制定新的建筑韧性设计指南,对全市5个行政区的老建筑进行加固系统、抬高房屋、置换空间、易地搬迁等多方式改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