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普通高中联考协作体2025届高三下第一次测试历史试题含解析_第1页
湖北省普通高中联考协作体2025届高三下第一次测试历史试题含解析_第2页
湖北省普通高中联考协作体2025届高三下第一次测试历史试题含解析_第3页
湖北省普通高中联考协作体2025届高三下第一次测试历史试题含解析_第4页
湖北省普通高中联考协作体2025届高三下第一次测试历史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湖北省普通高中联考协作体2025届高三下第一次测试历史试题考生须知:1.全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全部在答题纸上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的答案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答字笔写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2.请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答字笔在“答题纸”上先填写姓名和准考证号。3.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一.选择题(12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魏晋玄学认为纲常礼教、君臣上下、富贵贫贱多是“天理自然”,应该任其发展,不应干涉或强求,鼓吹“以小求大,理终不得.各安其分,则大小俱足.”由此可见,魏晋玄学A.为理学兴起创造条件B.是儒道相融合的产物C.反映三教合一的趋势D.强化儒学的正统地位2.近代史上,成为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历史转折点的事件是A.辛亥革命 B.五四运动C.抗日战争的胜利 D.新中国成立3.“它是个质变点,是中国革命由失败走向胜利的质变点,是中国革命由别人主导到由自己主导的质变点。”材料中的“它”可能出现于A.国民革命时期 B.土地革命时期C.全面抗战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4.在中国新疆乌鲁木齐南山矿区以及俄罗斯阿尔泰山北麓等地,出土了公元前7~前5世纪楚国生产的凤鸟纹刺绣丝绸。据此可以判断A.东周时期丝织品做工精良,远播西域地区B.楚国是中西交通起点,楚文化有明显西域特征C.汉代丝路开通之前,中原与西域没有交往D.东周时期楚国与西域交流广泛,生活方式趋同5.毛泽东在某篇文章中说:“(孙中山先生逝世)二十四年了,中国革命的理论和实践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大大地向前发展……中国人民已经取得的主要和基本的经验,就是两件事:(一)在国内,唤起民众(二)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及各国人民共同奋斗。”该文章A.标志着新民主主义思想产生 B.严格遵循了孙中山的革命思想C.为新中国成立做了理论准备 D.阐明了团结盟国抗战的重要性6.如图为成都市郊汉墓画像砖上的《收获图》,此图可以说明当时A.农业生产技术世界领先 B.农业工具运用较为充分C.小农经济形态趋于成熟 D.成都平原成为农业中心7.20世纪50年代埃及总统纳赛尔说:“的确,我们的人民大多数还是文盲。但政治上的文盲人数却比20年前少得多……收音机改变了一切……今天,人们在最偏远的乡村也能得知各地所发生的一切,并作出自己的判断。领导人不可能再像以前那样统治国家。”这直接说明A.科技成果的普及推动了政治民主化的进程B.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推动了文化教育水平的提升C.知识经济时代人民政治自觉性提高D.人类政治文明往往领先于文化水平而发展8.英国著名法学家白芝浩在评价17世纪英国革命时指出:“如果没有受到宗教理论的推动的话,单单政治原因在当时是不足以激发人们对国王进行这样一种反抗的。”这表明A.欧洲天主教成为英国革命的旗帜B.英国革命存在宗教政治化的特点C.专制王权与议会的矛盾不可调和D.宗教因素是革命发生的必要条件9.1929年12月28日,中国共产党红军第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即古田会议召开。会上,一致通过了毛泽东起草的8个决议案,史称古田会议决议。决议的其中项内容:“强调必须加强党的组织建设,规定每连建立一个党支部,每班建立一个党小组,严格党的纪律。”决议这项内容旨在A.批判王明左倾错误的危害 B.确定中国共产党对红军的领导C.突破国民党的政治封锁 D.阐释红军的革命任务10.下表为民主革命时期中共领导的陕北地区民主代议机关名称的变化。这一变化源于开始时间代议机关名称1934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陕甘边区苏维埃代表大会1936年3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陕北省苏维埃代表大会1937年5月中华民国陕甘宁边区议会1938年11月中华民国陕甘宁边区参议会1945年10月陕甘宁边区下辖县(乡)将参议会改为人民代表大会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B.中国共产党对社会性质的认识C.国共两党阶级斗争的推动D.国内社会主要矛盾的发展变化11.李时珍足迹遍布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等地,访问了农夫、车夫、猎户、矿工等人,由此获得了大量的药物学珍贵资料和许多民间有效的单验方,为《本草纲目》的写作准备了翔实的资料。材料可以用来说明A.古代医药学注重分析与实证精神 B.古代科技凝聚着劳动人民的智慧C.经济中心转移支撑医药学者研究 D.古代科技的传播运用了市场机制12.下图的阴影部分是中国共产党在某一时期的统辖区。据此判断这一时期正处于A.北伐战争时期 B.国共十年对峙时期C.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时期二、非选择题(2小题,共52分)13.(3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西汉建立后,“即仿秦朝在中央设立御史府”御史大夫与丞相、太尉并列三公,不仅肩负辅助丞相总理国政的职责,同时握有考课、监察、弹劾百官的权力,虽称“掌副丞相”,但不受丞相制约,直接受命于皇帝。西汉中期以后,汉朝形成了中央与地方彼此分离,又紧密联系的多元监察网络。御史府(司隶校尉)监察中央官吏,州刺史监察州郡两千石官吏,督邮监察县级官吏,廷掾监察乡里官吏。西汉也颁布了一些具有监察职能的法规,如《监御史九条》和《刺史六条》是其中影响最为深远的两条监察法规。西汉历代君主对谏诤之士非常重视,曾多次下诏征召能谏之士,形成了官员时刻规劝帝王的谏议文化。——摘编自张永智《西汉廉政建设研究》材料二1853年《诺斯科特——屈威廉报告》确定了招收文官一律采取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录取的原则。英国文官守则总纲规定:文官必须效忠国家,不得将个人利益置于职责之上,不得利用职权谋取私利,必须诚实正直。文官考试及第并开始工作后,对其日常工作随时都予以监察和考核。对成绩卓越者越一级提升,对成绩欠佳者,给予指导和告诫,无法胜仼者,则通过一定程序予以降级。英国有完善的法制,文官犯罪与一般公民同罪如犯伤人、强奸、放火、严重读职等罪,不仅将被开除公职,而且在出狱以后也很难再找到工作。由于文官被视为一崇高而光彩的职业,享有公正清廉的声誉,英国的文官也以此而自豪,这种高度的荣誉感使他们自尊、自重、自律,不愿抛弃个人的前程而去以身试法。——摘编自杨联华《英国廉政制度评价》(1)根据材料一,概括西汉廉政制度建设的主要内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英国文官廉政建设主要特点并说明其历史背景。(3)综合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廉政建设的认识。14.(2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历代备边,多在西北……今则东南海疆万余里,各国通商传教,来往自如,糜集京师及各省腹地,阳托和好之名,阴怀吞噬之计,一国生事,诸国构煽,实为数千年来木有之变局。轮船电报之速,瞬息千里;军器机事之精,功力百倍;炮弹所到,无坚不摧,水陆关隘,不足限制,又为数千年来未有之强敌。外患之乘,变幻如此,而我犹欲以成法制之,譬如医者疗疾不同何症,概投之以古方,诚未见其效也。——李鸿章1874年《筹议海防折》材料二在海防问题上,郑观应认为“枪炮器械宜精也,不精则彼利我钝;轮船、火车、电报宜兴也,不兴则彼速而我迟”。“徒以分省设防画疆而守,遇有事变拨调他省师舰以为接济,而号令不齐,医械不一。平日既无统属之分,临进难收臂指之效”。他还认为中国建立的海军的目的在于“卫商民,收防海之实用”,“张国威,护华商”。而发展工商业又为建立海防提供了物质保证,他说:“非富不能图强,非强不能保富,富与强实相维也”。——摘编自《中国近代海防思想史论》(1)依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李鸿章认为鸦片战争后中国“外患”呈现出哪些新变化?(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郑观应的海防主张。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2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B【解析】

材料中“纲常礼教、君臣上下”是指儒学伦理,“不应干涉或强求”符合道家强调顺应自然的思想,这体现出魏晋玄学将儒道两者结合在一起,故B项正确;理学是宋朝时期的新儒学,强调“格物致知”(人为)与玄学强调自然,两者理念是一样的,再者两个思想相距时间隔着隋唐,跨度较远,故A项排除;三教合一是在唐朝时期,故C项排除;D项中的“正统”在题干中没有体现。【详解】2、C【解析】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第一次取得了完全胜利,洗雪了鸦片战争以来的民族耻辱,成为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历史转折点,故选C项;AB项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没有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不是中华民族复兴的转折点,排除;新中国成立表明中国完成了反帝反封的民主革命的任务,不属于“转折点”,排除D项。故选C。3、B【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1934——1936年的长征是是中国革命由失败走向胜利的质变点,是中国革命由别人主导到由自己主导的质变点,故这个“质变点”出现于1927——1937年土地革命时期,故选B;ACD不符合题意,排除。【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是中国革命由失败走向胜利的质变点,是中国革命由别人主导到由自己主导的质变点”,联系所学长征的意义分析解答。4、A【解析】

根据材料内容可知,新疆地区出土了楚国生产的凤鸟纹刺绣丝绸制品,由此可判断东周时期丝织品做工精良,远播西域地区,故选A项;材料中不能反映出,楚国是中西交通起点,楚文化带有西域特征的说法也无从得出,故排除B项;没有交往的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故排除C项;材料反映了东周时期楚国和西域地区的交流,但并不能说明生活方式趋同,故排除D项5、C【解析】

根据孙中山逝世的时间推断可知文章应该发表于1949年,因此毛泽东的这篇文章是为新中国成立做了理论准备,故选C;新民主主义思想的产生是在抗日战争时期,排除A;中国共产党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与孙中山的资产阶级革命有本质不同,排除B;1949年抗日战争已经结束,排除D。故选C。6、B【解析】

材料中的《收获图》体现的是使用的农具较多,说明当时农业工具运用的较为充分,B正确;材料未涉及和世界其它地区的农业技术进行比较,A排除;材料是对东汉庄园经济的描述,C排除;D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故选B。7、A【解析】

题干中埃及总统纳赛尔认为收音机减少了埃及“政治上的文盲人数”“领导人不可能再像以前那样统治国家”,据此可知收音机等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了世界的民主化进程。收音机的普及提高了民众的参政议政意识,促进埃及政治民主化的发展,故A项符合题意;材料没有反映埃及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推动了文化教育水平的提升,因为人民大多数还都是文盲,故B项不符合题意;根据题意可知人民的政治自觉性是受到现代信息技术的影响,而非是自觉提高,故C项不符合题意;题干不能反映政治文明和文化水平发展的先后问题,故D项不符合题意。8、B【解析】

由材料“如果没有受到宗教理论的推动的话,单单政治原因在当时是不足以激发人们对国王进行这样一种反抗的”可知,宗教与政治相结合共同推动了英国革命的发生,这说明英国革命存在宗教政治化的特点,故选B;英国在16世纪就已开始宗教改革,否定了罗马天主教会的绝对权威,故天主教不可能是英国革命的旗帜,排除A;材料并未说明议会与王权之间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如果不可调和,那么英国就不会建立君主立宪制,故排除C;材料重在强调宗教与政治之间的关联,而不是仅仅强调宗教的作用,排除D。9、B【解析】

根据材料“强调必须加强党的组织建设,规定每连建立一个党支部,每班建立一个党小组,严格党的纪律。”可知通过在军队基层中建立党小组,通过党小组,党支部,党组织层层加强对军队的领导,即确定中国共产党对红军的领导,故选B;A是遵义会议内容,排除;CD内容在古田会议上没有体现,排除。10、D【解析】

根据材料“中共领导的陕北地区民主代议机关名称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共根据社会矛盾的变化来调整代议机关的名称,这是中共成熟的表现,1937——1945年处于全民族抗战阶段,民族矛盾是主要矛盾,这一时期代议机关主要叫中华民国陕甘宁边区议会或者参议会,D选项符合题意。材料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无必然关系,主要和当时社会主要矛盾有关,A选项排除。从1840——1949年中国一直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B选项排除。1937——1945年期间民族矛盾是主要矛盾,C选项排除。11、B【解析】

李时珍访问了农夫、车夫、猎户、矿工等人,获得了大量的药物学珍贵资料和许多民间有效的单验方,有效的单验方,为《本草纲目》的写作准备了翔实的资料,说明《本草纲目》凝聚着劳动人民的智慧,故选B;A材料无法体现,排除;材料没有涉及“经济中心转移”的问题,排除C;材料信息与“市场机制”无关,排除D。【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访问了农夫、车夫、猎户、矿工等人,由此获得了大量的药物学珍贵资料和许多民间有效的单验方”,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12、D【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地图信息的能力。阴影部分是中国共产党的统辖区,从地图来看,中共控制了东北、华北、华中等大片地区,与此相符合的是解放战争时期。故D正确。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解放战争【详解】二、非选择题(2小题,共52分)13、(1)内容:继承发展中央监察制度;中央与地方形成多元监察网络;制定具有监察职能的法规;重视谏诤之士,形成谏议文化。(2)特点:严格考试,精选人才;格遵守则,不容谋私;监察考核,促使守法;法律遏制,文官自律。背景:英国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政党政治的形成与发展;工业资产阶级力量的增强。(3)认识:廉政建设要与时俱进,不可墨守成规;廉政建设要注重道德教育和法制约束的双重作用;廉政建设要注重奖廉惩贪,塑造为官典范,优化政治生态;保持廉洁的行政风气,不仅需要制度、文化上的约束,还要树立持久的反腐败的理念,时刻与腐败行为作斗争。【解析】

本题考查西汉和近代英国文官的廉政建设,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分析概括能力和结合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1)西汉廉政制度建设的主要内容,可以根据材料中的“即仿秦朝在中央设立御史府”“汉朝形成了中央与地方彼此分离,又紧密联系的多元监察网络”“西汉也颁布了一些具有监察职能的法规”“西汉历代君主对谏诤之士非常重视,曾多次下诏征召能谏之士,形成了官员时刻规劝帝王的谏议文化”等信息分析概括得出。(2)近代英国文官廉政建设主要特点,可以根据材料中的“确定了招收文官一律采取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录取的原则”“不得将个人利益置于职责之上,不得利用职权谋取私利”“对其日常工作随时都予以监察和考核”“不仅将被开除公职,而且在出狱以后也很难再找到工作。由于文官被视为一崇高而光彩的职业,享有公正清廉的声誉”等信息分析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