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开学摸底考(新高考专用)-2023-2024学年高中下学期开学摸底考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1页
高三语文开学摸底考(新高考专用)-2023-2024学年高中下学期开学摸底考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2页
高三语文开学摸底考(新高考专用)-2023-2024学年高中下学期开学摸底考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3页
高三语文开学摸底考(新高考专用)-2023-2024学年高中下学期开学摸底考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4页
高三语文开学摸底考(新高考专用)-2023-2024学年高中下学期开学摸底考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开学摸底考(新高考专用)语文(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用2B铅笔在“考场号”和“座位号”栏相应位置填涂自己的考场号和座位号。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条形码粘贴处”。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的汽车保有量从2012年的1.21亿辆迅速上升至2021年的3.02亿辆,这在极大方便人们出行的同时,也给环境带来了严重的负担。化石燃料的燃烧会产生细颗粒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氮氧化物及多环芳烃等多种污染物,对人体健康、大气能见度和地球辐射平衡产生重要影响。在京津冀、长三角等发达经济带,汽车尾气对PM2.5的贡献能达到30%以上,是雾霾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我国交通领域的碳排放增长十分显著,国际能源署的数据显示,1990-2021年间,我国交通领域的碳排放由9400万吨增至9.6亿吨,增长了九倍。其中,公路运输是交通领域碳排放的重点,占总排放的80%以上,重型货车和乘用车占比排名前二。2020年9月2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宣布,中国力争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目标。“双碳”政策下,交通领域将面临更加严峻的减排压力,推动交通领域深度减排对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意义重大。在国际减排大环境的驱动下,新能源汽车以其低排放的特点得到了很多政策扶持,发展十分迅猛,搭配上风头正盛的人工智能,已然成为当下最受资本追捧的香饽饽。一度被视为新能源汽车行业标杆的特斯拉,其股价在十年间翻了60倍,CEO伊隆·马斯克更是在2021年一跃成为世界首富。国内的宁德时代作为全球范围内储能电池的龙头企业,在2022年的市场占有率为43.3%,连续两年排名全球第一。比亚迪在2022年销量呈几何式暴涨,依靠新能源车迅速扩大市场规模,成为中国销量第一的车企。那么新能源汽车相较于传统的燃油车而言,真的有更低的碳排放吗?首先,我们需要把目光放到新能源汽车的立身之本电的来源上。在我国的电力结构中,火力发电占71%,水电、核电、风电分别占18.3%、3.8%、4.5%。占据榜首的火力发电同样会向环境中排放二氧化碳、一氧化碳、氮氧化物等多种污染物。另外,电在传输的过程中有很大的损失,实际的使用效率可能不足40%。而研究表明,在假设新能源车的用电全部来自火力发电的情况下,其每百公里的碳排放为11.82千克,燃油车每百公里的碳排放为14.72千克。可见,在能源使用过程中产生的碳排放方面,新能源车更胜一筹。然而,很多人也会发出这样的质疑:就算新能源汽车使用过程中碳排放更低,但电池制造的上下游、电池废弃后的处理,这些都是会产生碳排放的。这些都算上,新能源汽车还是减排的吗?新能源汽车的扩张是否是一个“环保陷阱”?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汽车不只是使用,还有生产和最后的废弃处理,都是必须考虑到的环节。在学术上,这个就是“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也就是涵盖了所谓的“从摇篮到坟墓”的生命总周期。简而言之,从锂矿等矿石的开采冶炼,到电池制造,再到车辆使用,最后到动力电池报废和回收过程中总的碳足迹,都要考虑到。这种情况下,新能源汽车还能有比传统燃油汽车更少的碳排放吗?答案依然是肯定的。首先在整车制造环节,通常认为新能源汽车的碳排放比传统燃油车要高约50%,这主要是因为锂电池制造过程中相比于内燃机有较高的碳排放。相较于有一百多年发展历史的内燃机而言,锂电池的发展历程较短,虽然在某些方面展现出优势,但依然不够成熟,仍有进一步优化的潜力。然而,如果将使用环节和最终报废回收环节也考虑在内,几乎所有的研究都认为新能源汽车的碳排放明显低于传统燃油车。例如,有国内研究认为,2015年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全生命周期碳排放为41吨,比燃油车低18%,且由于中国电力的逐年低碳化,在同一模型研究下,2020年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全生命周期碳排放可以降低到34.1吨。在巴西,有研究表明,新能源汽车的全生命周期碳排放为每百公里15.1千克,而燃油车为29.1千克,几乎是新能源车的两倍。美国的一份研究也表明,燃油车的全生命周期碳排放为每百公里26于克,是新能源车的18千克的近1.5倍。汽车的锂电池随着不断充放电循环,以及随时间的自然寿命折损,其可用容量会不断降低,当容量降低到设计容量的75%左右时,往往就不再适合作为汽车电池使用,这就要求对锂电池进行报废回收。目前对报废的汽车锂电池,其处理方式通常包括梯次利用和完全报废回收。因为此时电池还有较大的可利用容量,因此可以用于通信基站的电池供应、电池储能系统、光伏储能辅助系统等。目前,市面上比较常见的汽车锂电池主要有三元锂电池和磷酸铁锂电池。根据研究发现,将退役的磷酸铁锂动力电池继续用于通信基站储能,相比使用新的电池,可以减少近19%的总环境影响。因此,合理使用退役电池,完全可以做到更低碳、更环保。至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新能源车在减排方面确实具有比较明显的优势,并且随着我国能源结构的进一步优化,这一优势还将继续扩大。新能源车正在引领全球汽车产业的变革,也正对世界的环境问题产生积极的影响。(摘编自《风口上的新能源汽车是否是“环保陷阱”?》)1.(3分)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公路运输是我国交通领域最主要的碳排放来源,减少重型货车和乘用车碳排放对实现“双碳“有重要意义。B.“这个就是‘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中的“这个”指汽车生产,使用及电池报废回收等环节中总的碳足迹。C.报废的汽车锂电池可以继续用于通信基站储能,相较于使用新电池,这种梯次利用可以减少近19%的总环境影响。D.有国内研究认为,在同一模型研究下,2020年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全生命周期碳排放相较于五年前会减少6.9吨。2.(3分)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提出力争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即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再增长,这一政策有助于推动新能源汽车的发展。B.不断的充放电循环,加之以自然寿命的折损,汽车锂电池可用容量的降低难以避免,其报废回收也会对碳排放产生影响。C.由于锂电池的制造相比于内燃机的制造有较高的碳排放,因此新能源汽车在整车制造环节相对而言是不够环保的。D.“新能源汽车使用过程中碳排放更低”是因为新能源车的用电来源并不都是火力发电,避免了多种污染物的排放。3.(3分)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行文思路清晰,经过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作者论证了新能源车正在引领全球产业变革的观点。B.本文以近年来我国汽车保有量的数据变化开篇,既客观、准确、具有说服力,又自然引出后文话题。C.为了证明新能源车已然成为当下最受资本追捧的对象,作者以特斯拉、宁德时代、比亚迪这三个企业作为例证。D.本文用语严谨准确,运用了“全生命周期”“碳中和”等专业术语,以及“几乎所有”“通常认为”等说法。4.(4分)新能源车在减排方面具有比较明显的优势,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5.(6分)如何继续扩大新能源汽车在减排方面的优势?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1950,那个寒冷的冬天①司汉科美军守在老鹰岭无名高地的是陆战一师七团。志愿军第九兵团团首长命令机枪连要把刚刚被占领的无名高地夺回来。机枪连一直在离美军不到一公里的前沿阵地的雪地里趴着,到了后半夜两点整,随着夜光弹划破天空,淮生和他的战友们像狼一样扑了上去,但由于头一天下了大雪,许多战士被冻伤,冲锋时,有的脚冻得没有知觉,根本跑不动,还有的跑着跑着就倒下了,没能爬起来。那个时候淮生是机枪连的连长,作为连长他要把打残的连队组织起来赶紧抢修工事准备继续战斗,他们知道,只要天一亮,美军的飞机就会来轰炸。果然,东方天际刚刚泛白,美军的飞机就从太平洋舰队航空母舰上黑压压地飞过来了,直接飞向无名高地。美军的炮火无情地覆盖无名高地上的每一寸土地,山头被削平一公尺,阵地已经很难坚守了,淮生一连撤到了半山腰的一片树林里隐藏起来。敌机飞走后,他和老兵温克在山上找可以隐藏的地方,树林里面有许多大石头,好像是一个石塘,可以隐蔽在石塘中间的石头缝间。他们还发现一个石洞,石洞很大,很宽,长有十多米,可以当临时伤员包扎所。天寒地冻他们根本无法挖地道,只好把大石头堆到一起,上面盖上树枝、树叶,算是临时掩体。淮生知道,他们连处于全兵团位置最南的无名高地,他很清楚自己的使命,这是阻截陆战七团逃出长津湖地区的最后一关,如果这一仗阻击不了敌人,就无险可守,所以就是把部队打光了,也不能让敌人越过无名高地。从柳潭里到下碣隅里二十二公里的路程,对陆战一师可以说是“噩梦大撤退”,先头部队用了五十九个小时,最后的部队用了七十二个小时,平均每小时最快行进速度不过二百八十六米。陆战七团团长伯格上校想,只要过老鹰岭,他就会带着他的战士一路阳光大道直奔咸兴。那天早上,天刚蒙蒙亮,陆战七团就开始了向无名高地攻击。七团未受到任何阻击便顺利登上老鹰岭西南三公里处的无名高地。但是他们高兴得早了点儿,雪地下的战壕里突然像火山喷发,无数个火舌一齐喷向了他们,志愿军毫不留情地射杀每一个企图攻上阵地的美军。陆战七团有的已经上来了,与志愿军战士在战壕里展开厮杀,阵地上一片混乱。淮生他们第七次冲锋后,就记不清后来的仗是怎么打的了,冲锋全凭本能。敌人一次次地冲上来,淮生他们一次次地把敌人打了下去,同样的情景在无名高地反复重现,只是主角总是在不断地变换。最后一次冲锋打退之后,淮生和他的战友们打扫战场,惨烈的场面让大家不忍直视,心灵颤抖。高地几乎被美军飞机挥洒成了毕加索的现代油画,白雪变成了白的河,雪河上泼成红色的墨,那是猩红的血,红血与被翻起的泥泞又融进了冒烟的大炮和变形的坦克,在这幅战场的油画框架里,画面充满了累累弹坑,焦黑的泥土和遍地横七竖八的尸体。黄昏前,太阳从雪地的林中射过来,很红,红得发毛,让人有血腥的感觉。美军又开始轰炸了,之后,美军又开始冲锋了。他的连快被打光了,不是打光,是快被炸光了。厮杀是惨烈的,无名高地上的雪与火,火与泥,泥与冰,染成一片雪的海,血的河。淮生来到石洞看伤员,看到那么多战士的眼睛中充满了期待,他知道他们的眼睛想要说什么,他愧对他的战士,他什么也没说,他没有心思哀伤。他不知道,如果美军再次进攻,他拿什么来守阵地,他手中能用的兵力已所剩无几。这样一支部队能守得住无名高地吗?他知道,夜幕来临能救他一把。只要坚持到天黑,黑夜就是他的主战场,如果坚守到天明,他们盼望的增援部队26军就会出现在山冈上。这是他们唯一没有被打乱的完整建制的军队,是九兵团全部希望。就在这时,美军陆战七团又一次发起了进攻。伴随着强大的空中打击和陆战七团的无情炮火,他们都做好了牺牲的准备。只要敌人上来,就别想活着回去。老温还有最后一个炸药包,韩德明一条腿不能动,但是也把一束手榴弹绑在了身上,他一面抱着机枪在不停地扫射,一面做好了拉弦与敌人同归于尽的准备。淮生带着机枪连剩余的战士不断地轮换着射击地点,陆战七团前进到半山腰被阻挡了,他们不敢贸然前进,七团的火炮开始发挥作用,不断地向山上的志愿军进行打击,淮生他们不能撒,他们成了敌人轰炸的活靶子,仅剩的战士又被炸死一大半。敌人停止了炮击,又开始冲锋。淮生他们的子弹打光了,淮生想,最后的时刻到了。只要敌人上到了阵地,他们就会拉响身上的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他们都把最后的手榴弹绑在了身上,只等着敌人冲上来的那一刻。突然,他看见老兵温克跃出了战壕,向无名高地上的敌人冲去,随着他的M1冲锋枪轻快的叫声,敌人纷纷倒下,这是他从敌人尸体上缴获的M1,他使起来得心应手,敌人像秋天里的野麦,随风倒下。之后,老温拉响了身上的炸药包,一道电光裂长空,英雄随电光而去,大地震动,空气凝固。随着一声惊天动地的爆炸,陆战七团纷纷逃下山去,他们再也没敢进攻无名高地。(有删改)【注】①本文故事发生于抗美援朝时期的老鹰岭阻击战。6.(3分)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交代志愿军不仅要在恶劣的环境下作战,还要抢修工事,为继续战斗做准备,营造出紧张的氛围。B.二十二公里的路程,美军撤退“平均每小时最快行进速度不过二百八十六米”,写出了美军因为我方的阻截而行动缓慢。C.“同样的情景在无名高地反复重现,只是主角总是在不断地变换”,暗示出战斗的胶着状态,双方互有胜负。D.“陆战七团纷纷逃下山去,他们再也没敢进攻无名高地”宣告了敌人的彻底失败,表达了作者对志愿军的赞美和崇敬之情。7.(3分)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在描写战斗情况时,既有对群体作战的场面描写,又有对温克英勇献身的细节描写,点面结合,详略得当,富有感染力。B.文中多用比喻修辞,如“淮生和他的战友们像狼一样扑了上去”“树林里面有许多大石头,好像是一个石塘”,形象生动,极具画面感。C.战斗间隙,对太阳的描写,不仅说明战斗持续了一整天,而且“让人有血腥的感觉”暗示出侵略者一定会付出血的代价。D.小说通过对寒冷的天气、简陋的石洞以及敌军的狂轰滥炸这些自然环境描写,烘托了志愿军誓死无畏的高大形象。8.(4分)本文和《百合花》都反映了战争的惨烈,但在写法上有所不同,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9.(6分)红色文学经典作品的重要标志,在于其无与伦比的悲壮美。有人认为,“悲壮美是悲剧美与崇高美的有机结合”,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本文是如何体现“悲壮美”的。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魏王朝群臣,问理国之所先。季文对曰:“唯在知人。”王未之应。子顺进曰:“知人则哲,帝尧所病,故四凶在朝,鲧任无功。夫岂乐然哉?人难知故也。今文之对。不称吾君之所能行。而乃欲强吾君以圣人所难。此不可行之说也。王曰:“先生言之。”对曰:“当今所急,在修仁尚义,崇德敦礼,以接邻国而已。昔舜命众官,群臣竞让,德礼之致也。苟使朝臣皆有推贤之心,主虽不知人,则臣位必当。若皆以知人为治,则人主宜未过尧。且其目所不见者,亦必漏矣。王曰:“善”。(节选自《孔丛子·陈义士》)材料二:古者圣王甚尊尚贤而任使能,不党父兄,不偏贵富,不嬖颜色。贤者举而上之,以为官长;不肖者抑而废之,以为徒役。是以民相率而为贤者。以贤者众,而不肖者寡,此谓进贤。然后圣人听其言,迹其行,察其所能而慎予官,此谓事能。故可使治国者使治国;可使长官者使长官,可使治邑者使治邑。凡所使治国家、官府、邑里,此皆国之贤者也。贤者之治国也蚤朝晏退听狱治政是以国家治而刑法正。贤者之长官也,夜寝夙兴,收敛关市、山林、泽粱之利,以实官府,是以官府实而财不散。贤者之治邑也,蚤出莫入,耕稼、树艺、聚菽粟,是以菽粟多而民足乎食。故国家治则刑法正,官府实则万民富。外有以为皮币,与四邻诸侯交接;内有以食饥息劳,将养其万民;外有以怀天下之贤人。是外者诸侯与之,内者万民亲之,贤人归之。以此谋事则得,举事则成,入守则固,出诛则强。故唯昔三代圣王尧、舜、禹、汤、文、武之所以王天下,正诸侯者,此亦其法已。(节选自《墨子·尚贤》)10.(3分)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贤者之治A国也B蚤朝C晏退D听狱E治政F是以国家治G而刑法正。11.(3分)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主虽不知人”中的“虽”和《兼爱》中“虽父之不慈子”中的“虽”用法和意思相同。B.“王未之应”中的“之”与《五石之瓠》中“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中的“之”用法和意思不同。C.“此谓事能”中的“事”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不足以事父母”中的“事”意思相同。D.“国家治则刑法正”中的“正”和《〈论语〉十二章》中“就有道而正焉”的“正”意思不同。12.(3分)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季文认为君王治理国家应当先了解人才,善于察人,而子顺反对他的观点,认为人心难以了解,这并不是君王实际能够做到的事情。B.贤者选拔出来之后,圣人会观察他们的言论、行为并评估其才能,根据他们能力的不同,谨慎授予相应的官职让他们施展才华。C.贤者管理官府部门的时候早出晚归,翻耕种植,栽种果木,收聚豆粟等,使得民众能够拥有足够的食物,国库的财富也充实不散。D.君王任命贤能之人治理国家,在外能结交诸侯,在内能使万民亲附,贤人归附,这也是从前三代圣王能称王并成为诸侯之长的原因。13.(8分)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过秦论》(2)古者圣王甚尊尚贤而任使能,不党父兄,不偏贵富,不嬖颜色。14.(3分)请简要分析两则材料中古代君主治理国家的理念有何不同。(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下第贻友人许浑身在关西家洞庭,夜寒歌苦烛荧荧。人心高下月中桂,客思往来波上萍。马氏识君眉最白①,阮公留我眼长青②。花前失意共寥落,莫遣东风吹酒醒。注:①马良:三国襄阳宜城人,字季常,曾任蜀汉侍中等职。兄弟五人,并有才名,良眉中有白毛,乡里称“马氏五常,白眉最良”。②阮籍:字嗣宗,陈留尉氏人,三国时魏诗人、竹林七贤之一。《晋书·阮籍传》载:“籍又能为青白眼,见礼俗之士,以白眼对之。”15.(3分)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诗人远离家乡来京赴考,不第后深感周边物事格外清寒,暗示自己内心凄苦。B.颔联运用比喻,以“月中桂”喻人心之模糊不定,以“波上萍”喻羁旅之漂泊无依。C.尾联的“花前”二字反衬鲜明,“莫遣”一句与苏轼的“料峭春风吹酒醒”意味相同。D.全诗圆熟工整,属对精切,二、三联特别体现这一特点,显示出诗人诗艺之高妙。16.(6分)刘克庄《后村诗话》称许浑“尤善用古事以发新意”,本诗颈联与这一评价是否相符?试作分析。(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种树郭橐驼传》中表达郭橐并没有使树木长高长大的秘诀,只是不妨碍生长意思的句子是:“,。”(2)《贺新郎》中“,”两句,词人向统治者发问,不知何时才能请得长缨,将敌方首领擒缚请缨报国志士的激情跃然纸上。(3)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古代诗歌中常见的意象,深深地刻进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如:“,。”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孔乙己”究竟该不该脱下“长衫”?我们生活的世界像一片森林,其中有的人是乔木,有的人是灌木;有的人是参天的白杨,有的人是婆娑的杨柳。在人格尊严一视同仁的前提下,让每一个人都尽量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职业,成就最好的自己,自食其力、服务他人、贡献国家。这是一个国家对每一个公民应该做出的承诺。但有没有读了大学却贪图享受,不愿劳动,_________的人?当然有;有没有过高地估计自己的实力与能力,___________的人?当然有。但这样的人绝不占主流。我们不能因为有这少数的人便将千千万万有理想、有热血、有学识、有能力却无机会__________的年轻人斥为“好喝懒做”的“孔乙己”。是大树便顶天立地,是小草就茁壮成长。明明是小草却自命为大树而不甘做小草,这是一个人的不幸;如果让千千万万的栋梁之才失去了展示伟岸的辽阔空间而只能做小草,这是一个社会的悲哀。把孔乙己逼向死亡的冷漠社会的确已经“一去不复返了”。需要特别说明的是,现在的绝大多数大学毕业的年轻人绝不是当年的孔乙己,他们虽然和孔乙己一样受过教育,他们内心深处也有着读书人的尊严感,但绝没有“好喝懒做”“偶然做些偷窃的事”的恶习,他们不是不愿意通过勤劳的双手自立自强,相反他们非常渴望养活自己、报效国家。说他们是“当代孔乙己”,是对胸怀理想却困于艰难之中的年轻人一种莫大的侮辱!现在当然没人穿长衫了,但如果把“长衫”比作读书人的象征,比作知识分子尊严的标志,那么“长衫”绝不是孔乙己所独有的。在这里,“长衫”成了一种象征,它并非“心头的枷锁”,而是一种源于知识、来自奋斗的尊严与自信,是万万不能脱下的。18.(4分)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6分)选文作者化用鲁迅先生的“孔乙己”与他的“长衫”,有何艺术效果?请简要分析(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这天是草原上的天。草原毫无遮拦,这样开阔,这样坦率,只是一个劲儿地绿。天呢,却是变化多端。它常常显得离地很近,有时站在四不靠的草原上,总觉得天还是可以用手摸得到的,在大桥上看日落,真是“远在天边,近在眼前”了。太阳如同从炉中锻出的炽热的铁,红得发白。沉下去以后,天边还久久地染着余光。那云也奇怪。它仿佛不在天上,而在地上,应该说,就是在那天和地的交界上。像要往上飘,又像要往下落,让人摸不着头脑。有时乌云密布,天阴沉沉的,滴得下水来。忽然间云在空中活动起来,大块大块地往天边滑去,太阳马上就光灿灿的,照得人睁不开眼。天也骤然升高了,就是飞,也难得上去了。那些云,都集中到一堆,落到天地的边缘上,好像是谁在那刷了一笔浓墨。想来那里一定会下大雨,让丰盛的草原畅饮一番。再等一会儿,这一“笔”勾销了,却又在天的另一边,添上了一笔。这看不见的笔挥来挥去,云层就汹涌而来,呼啸而去,忙个不停。那施云童子、布雾郎君,以及四海的龙王爷,在这一带的任务似乎特别繁忙,我真替他们累得慌呢。20.(3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如改成:“草原毫无遮拦,开阔,坦率,一片碧绿。”语意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21.(4分)语言文字运用Ⅱ和现代文阅读Ⅱ中都有加点的词语“就是”,说说这两个“就是”在表意上的不同。(1)天也骤然升高了,就是飞,也难得上去了。(2)早先这儿就是有一个垂花门……22.(3分)文中划波浪线处的“笔”字加了双引号,说说它具有什么效果。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老子》一书中提到:“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指出处理难题要从容易的地方入手,实现远大的目标要从细微的地方入手。苏轼在《思治论》一文指出要“犯其至难而图其至远”,意思是“向最难之处攻坚,追求最远大的目标”。以上观点异中有同,揭示了处事的智慧。请据此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开学摸底考(新高考专用)语文(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用2B铅笔在“考场号”和“座位号”栏相应位置填涂自己的考场号和座位号。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条形码粘贴处”。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的汽车保有量从2012年的1.21亿辆迅速上升至2021年的3.02亿辆,这在极大方便人们出行的同时,也给环境带来了严重的负担。化石燃料的燃烧会产生细颗粒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氮氧化物及多环芳烃等多种污染物,对人体健康、大气能见度和地球辐射平衡产生重要影响。在京津冀、长三角等发达经济带,汽车尾气对PM2.5的贡献能达到30%以上,是雾霾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我国交通领域的碳排放增长十分显著,国际能源署的数据显示,1990-2021年间,我国交通领域的碳排放由9400万吨增至9.6亿吨,增长了九倍。其中,公路运输是交通领域碳排放的重点,占总排放的80%以上,重型货车和乘用车占比排名前二。2020年9月2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宣布,中国力争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目标。“双碳”政策下,交通领域将面临更加严峻的减排压力,推动交通领域深度减排对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意义重大。在国际减排大环境的驱动下,新能源汽车以其低排放的特点得到了很多政策扶持,发展十分迅猛,搭配上风头正盛的人工智能,已然成为当下最受资本追捧的香饽饽。一度被视为新能源汽车行业标杆的特斯拉,其股价在十年间翻了60倍,CEO伊隆·马斯克更是在2021年一跃成为世界首富。国内的宁德时代作为全球范围内储能电池的龙头企业,在2022年的市场占有率为43.3%,连续两年排名全球第一。比亚迪在2022年销量呈几何式暴涨,依靠新能源车迅速扩大市场规模,成为中国销量第一的车企。那么新能源汽车相较于传统的燃油车而言,真的有更低的碳排放吗?首先,我们需要把目光放到新能源汽车的立身之本电的来源上。在我国的电力结构中,火力发电占71%,水电、核电、风电分别占18.3%、3.8%、4.5%。占据榜首的火力发电同样会向环境中排放二氧化碳、一氧化碳、氮氧化物等多种污染物。另外,电在传输的过程中有很大的损失,实际的使用效率可能不足40%。而研究表明,在假设新能源车的用电全部来自火力发电的情况下,其每百公里的碳排放为11.82千克,燃油车每百公里的碳排放为14.72千克。可见,在能源使用过程中产生的碳排放方面,新能源车更胜一筹。然而,很多人也会发出这样的质疑:就算新能源汽车使用过程中碳排放更低,但电池制造的上下游、电池废弃后的处理,这些都是会产生碳排放的。这些都算上,新能源汽车还是减排的吗?新能源汽车的扩张是否是一个“环保陷阱”?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汽车不只是使用,还有生产和最后的废弃处理,都是必须考虑到的环节。在学术上,这个就是“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也就是涵盖了所谓的“从摇篮到坟墓”的生命总周期。简而言之,从锂矿等矿石的开采冶炼,到电池制造,再到车辆使用,最后到动力电池报废和回收过程中总的碳足迹,都要考虑到。这种情况下,新能源汽车还能有比传统燃油汽车更少的碳排放吗?答案依然是肯定的。首先在整车制造环节,通常认为新能源汽车的碳排放比传统燃油车要高约50%,这主要是因为锂电池制造过程中相比于内燃机有较高的碳排放。相较于有一百多年发展历史的内燃机而言,锂电池的发展历程较短,虽然在某些方面展现出优势,但依然不够成熟,仍有进一步优化的潜力。然而,如果将使用环节和最终报废回收环节也考虑在内,几乎所有的研究都认为新能源汽车的碳排放明显低于传统燃油车。例如,有国内研究认为,2015年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全生命周期碳排放为41吨,比燃油车低18%,且由于中国电力的逐年低碳化,在同一模型研究下,2020年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全生命周期碳排放可以降低到34.1吨。在巴西,有研究表明,新能源汽车的全生命周期碳排放为每百公里15.1千克,而燃油车为29.1千克,几乎是新能源车的两倍。美国的一份研究也表明,燃油车的全生命周期碳排放为每百公里26于克,是新能源车的18千克的近1.5倍。汽车的锂电池随着不断充放电循环,以及随时间的自然寿命折损,其可用容量会不断降低,当容量降低到设计容量的75%左右时,往往就不再适合作为汽车电池使用,这就要求对锂电池进行报废回收。目前对报废的汽车锂电池,其处理方式通常包括梯次利用和完全报废回收。因为此时电池还有较大的可利用容量,因此可以用于通信基站的电池供应、电池储能系统、光伏储能辅助系统等。目前,市面上比较常见的汽车锂电池主要有三元锂电池和磷酸铁锂电池。根据研究发现,将退役的磷酸铁锂动力电池继续用于通信基站储能,相比使用新的电池,可以减少近19%的总环境影响。因此,合理使用退役电池,完全可以做到更低碳、更环保。至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新能源车在减排方面确实具有比较明显的优势,并且随着我国能源结构的进一步优化,这一优势还将继续扩大。新能源车正在引领全球汽车产业的变革,也正对世界的环境问题产生积极的影响。(摘编自《风口上的新能源汽车是否是“环保陷阱”?》)1.(3分)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公路运输是我国交通领域最主要的碳排放来源,减少重型货车和乘用车碳排放对实现“双碳“有重要意义。B.“这个就是‘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中的“这个”指汽车生产,使用及电池报废回收等环节中总的碳足迹。C.报废的汽车锂电池可以继续用于通信基站储能,相较于使用新电池,这种梯次利用可以减少近19%的总环境影响。D.有国内研究认为,在同一模型研究下,2020年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全生命周期碳排放相较于五年前会减少6.9吨。2.(3分)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提出力争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即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再增长,这一政策有助于推动新能源汽车的发展。B.不断的充放电循环,加之以自然寿命的折损,汽车锂电池可用容量的降低难以避免,其报废回收也会对碳排放产生影响。C.由于锂电池的制造相比于内燃机的制造有较高的碳排放,因此新能源汽车在整车制造环节相对而言是不够环保的。D.“新能源汽车使用过程中碳排放更低”是因为新能源车的用电来源并不都是火力发电,避免了多种污染物的排放。3.(3分)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行文思路清晰,经过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作者论证了新能源车正在引领全球产业变革的观点。B.本文以近年来我国汽车保有量的数据变化开篇,既客观、准确、具有说服力,又自然引出后文话题。C.为了证明新能源车已然成为当下最受资本追捧的对象,作者以特斯拉、宁德时代、比亚迪这三个企业作为例证。D.本文用语严谨准确,运用了“全生命周期”“碳中和”等专业术语,以及“几乎所有”“通常认为”等说法。4.(4分)新能源车在减排方面具有比较明显的优势,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5.(6分)如何继续扩大新能源汽车在减排方面的优势?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答案】CDA①在能源使用过程中,新能源汽车的碳排放更低;②在报废回收阶段,合理使用退役电池可以做到更低碳、更环保;③在全生命周期评价里,新能源汽车的碳排放明显低于传统燃油车。5.①优化我国的能源结构;②提高电在传输过程中的使用效率;③进一步优化锂电池的制造工艺;④提高报废锂电池梯次利用的效率。【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C.“报废的汽车锂电池可以……”错,扩大了范围,原文说的是“退役的磷酸铁锂动力电池”。故选C。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D.“因为新能源车的用电来源并不都是火力发电,避免了多种污染物的排放”错,由原文第三段可知,即使新能源车的用电全部来自火力发电,新能源车的碳排放依旧比燃油车低。且“避免”表述绝对。故选D。3.本题考查学生对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的能力。A.“论证了……观点”错,应为“得出了……的结论”。故选A。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①由原文“在能源使用过程中产生的碳排放方面,新能源车更胜一筹”可知,在能源使用过程中,新能源汽车的碳排放更低。②由原文“根据研究发现,将退役的磷酸铁锂动力电池继续用于通信基站储能,相比使用新的电池,可以减少近19%的总环境影响。因此,合理使用退役电池,完全可以做到更低碳、更环保”可知,在报废回收阶段,合理使用退役电池可以做到更低碳、更环保。③由原文“将使用环节和最终报废回收环节也考虑在内,几乎所有的研究都认为新能源汽车的碳排放明显低于传统燃油车”可知,在全生命周期评价里,新能源汽车的碳排放明显低于传统燃油车。5.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①由“化石燃料的燃烧会产生细颗粒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氮氧化物及多环芳烃等多种污染物,对人体健康、大气能见度和地球辐射平衡产生重要影响”“在我国的电力结构中,火力发电占71%,水电、核电、风电分别占18.3%、3.8%、4.5%。占据榜首的火力发电同样会向环境中排放二氧化碳、一氧化碳、氮氧化物等多种污染物”可知,应优化我国的能源结构。②由“电在传输的过程中有很大的损失,实际的使用效率可能不足40%”可知,应提高电在传输过程中的使用效率。③由“相较于有一百多年发展历史的内燃机而言,锂电池的发展历程较短,虽然在某些方面展现出优势,但依然不够成熟,仍有进一步优化的潜力”可知,应进一步优化锂电池的制造工艺。④由“根据研究发现,将退役的磷酸铁锂动力电池继续用于通信基站储能,相比使用新的电池,可以减少近19%的总环境影响。因此,合理使用退役电池,完全可以做到更低碳、更环保”可知,应提高报废锂电池梯次利用的效率。(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1950,那个寒冷的冬天①司汉科美军守在老鹰岭无名高地的是陆战一师七团。志愿军第九兵团团首长命令机枪连要把刚刚被占领的无名高地夺回来。机枪连一直在离美军不到一公里的前沿阵地的雪地里趴着,到了后半夜两点整,随着夜光弹划破天空,淮生和他的战友们像狼一样扑了上去,但由于头一天下了大雪,许多战士被冻伤,冲锋时,有的脚冻得没有知觉,根本跑不动,还有的跑着跑着就倒下了,没能爬起来。那个时候淮生是机枪连的连长,作为连长他要把打残的连队组织起来赶紧抢修工事准备继续战斗,他们知道,只要天一亮,美军的飞机就会来轰炸。果然,东方天际刚刚泛白,美军的飞机就从太平洋舰队航空母舰上黑压压地飞过来了,直接飞向无名高地。美军的炮火无情地覆盖无名高地上的每一寸土地,山头被削平一公尺,阵地已经很难坚守了,淮生一连撤到了半山腰的一片树林里隐藏起来。敌机飞走后,他和老兵温克在山上找可以隐藏的地方,树林里面有许多大石头,好像是一个石塘,可以隐蔽在石塘中间的石头缝间。他们还发现一个石洞,石洞很大,很宽,长有十多米,可以当临时伤员包扎所。天寒地冻他们根本无法挖地道,只好把大石头堆到一起,上面盖上树枝、树叶,算是临时掩体。淮生知道,他们连处于全兵团位置最南的无名高地,他很清楚自己的使命,这是阻截陆战七团逃出长津湖地区的最后一关,如果这一仗阻击不了敌人,就无险可守,所以就是把部队打光了,也不能让敌人越过无名高地。从柳潭里到下碣隅里二十二公里的路程,对陆战一师可以说是“噩梦大撤退”,先头部队用了五十九个小时,最后的部队用了七十二个小时,平均每小时最快行进速度不过二百八十六米。陆战七团团长伯格上校想,只要过老鹰岭,他就会带着他的战士一路阳光大道直奔咸兴。那天早上,天刚蒙蒙亮,陆战七团就开始了向无名高地攻击。七团未受到任何阻击便顺利登上老鹰岭西南三公里处的无名高地。但是他们高兴得早了点儿,雪地下的战壕里突然像火山喷发,无数个火舌一齐喷向了他们,志愿军毫不留情地射杀每一个企图攻上阵地的美军。陆战七团有的已经上来了,与志愿军战士在战壕里展开厮杀,阵地上一片混乱。淮生他们第七次冲锋后,就记不清后来的仗是怎么打的了,冲锋全凭本能。敌人一次次地冲上来,淮生他们一次次地把敌人打了下去,同样的情景在无名高地反复重现,只是主角总是在不断地变换。最后一次冲锋打退之后,淮生和他的战友们打扫战场,惨烈的场面让大家不忍直视,心灵颤抖。高地几乎被美军飞机挥洒成了毕加索的现代油画,白雪变成了白的河,雪河上泼成红色的墨,那是猩红的血,红血与被翻起的泥泞又融进了冒烟的大炮和变形的坦克,在这幅战场的油画框架里,画面充满了累累弹坑,焦黑的泥土和遍地横七竖八的尸体。黄昏前,太阳从雪地的林中射过来,很红,红得发毛,让人有血腥的感觉。美军又开始轰炸了,之后,美军又开始冲锋了。他的连快被打光了,不是打光,是快被炸光了。厮杀是惨烈的,无名高地上的雪与火,火与泥,泥与冰,染成一片雪的海,血的河。淮生来到石洞看伤员,看到那么多战士的眼睛中充满了期待,他知道他们的眼睛想要说什么,他愧对他的战士,他什么也没说,他没有心思哀伤。他不知道,如果美军再次进攻,他拿什么来守阵地,他手中能用的兵力已所剩无几。这样一支部队能守得住无名高地吗?他知道,夜幕来临能救他一把。只要坚持到天黑,黑夜就是他的主战场,如果坚守到天明,他们盼望的增援部队26军就会出现在山冈上。这是他们唯一没有被打乱的完整建制的军队,是九兵团全部希望。就在这时,美军陆战七团又一次发起了进攻。伴随着强大的空中打击和陆战七团的无情炮火,他们都做好了牺牲的准备。只要敌人上来,就别想活着回去。老温还有最后一个炸药包,韩德明一条腿不能动,但是也把一束手榴弹绑在了身上,他一面抱着机枪在不停地扫射,一面做好了拉弦与敌人同归于尽的准备。淮生带着机枪连剩余的战士不断地轮换着射击地点,陆战七团前进到半山腰被阻挡了,他们不敢贸然前进,七团的火炮开始发挥作用,不断地向山上的志愿军进行打击,淮生他们不能撒,他们成了敌人轰炸的活靶子,仅剩的战士又被炸死一大半。敌人停止了炮击,又开始冲锋。淮生他们的子弹打光了,淮生想,最后的时刻到了。只要敌人上到了阵地,他们就会拉响身上的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他们都把最后的手榴弹绑在了身上,只等着敌人冲上来的那一刻。突然,他看见老兵温克跃出了战壕,向无名高地上的敌人冲去,随着他的M1冲锋枪轻快的叫声,敌人纷纷倒下,这是他从敌人尸体上缴获的M1,他使起来得心应手,敌人像秋天里的野麦,随风倒下。之后,老温拉响了身上的炸药包,一道电光裂长空,英雄随电光而去,大地震动,空气凝固。随着一声惊天动地的爆炸,陆战七团纷纷逃下山去,他们再也没敢进攻无名高地。(有删改)【注】①本文故事发生于抗美援朝时期的老鹰岭阻击战。6.(3分)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交代志愿军不仅要在恶劣的环境下作战,还要抢修工事,为继续战斗做准备,营造出紧张的氛围。B.二十二公里的路程,美军撤退“平均每小时最快行进速度不过二百八十六米”,写出了美军因为我方的阻截而行动缓慢。C.“同样的情景在无名高地反复重现,只是主角总是在不断地变换”,暗示出战斗的胶着状态,双方互有胜负。D.“陆战七团纷纷逃下山去,他们再也没敢进攻无名高地”宣告了敌人的彻底失败,表达了作者对志愿军的赞美和崇敬之情。7.(3分)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在描写战斗情况时,既有对群体作战的场面描写,又有对温克英勇献身的细节描写,点面结合,详略得当,富有感染力。B.文中多用比喻修辞,如“淮生和他的战友们像狼一样扑了上去”“树林里面有许多大石头,好像是一个石塘”,形象生动,极具画面感。C.战斗间隙,对太阳的描写,不仅说明战斗持续了一整天,而且“让人有血腥的感觉”暗示出侵略者一定会付出血的代价。D.小说通过对寒冷的天气、简陋的石洞以及敌军的狂轰滥炸这些自然环境描写,烘托了志愿军誓死无畏的高大形象。8.(4分)本文和《百合花》都反映了战争的惨烈,但在写法上有所不同,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9.(6分)红色文学经典作品的重要标志,在于其无与伦比的悲壮美。有人认为,“悲壮美是悲剧美与崇高美的有机结合”,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本文是如何体现“悲壮美”的。【答案】6.C7.A8.①《百合花》采用间接描写的手法,通过“我”和新媳妇的悲痛以及他人讲述小通讯员牺牲的场景,凸显出硝烟弥漫的悲壮。②本文采用直接描写的手法,通过对战场惨烈场面和温克等志愿军英勇献身场面的描写,反映出战火纷飞的残酷。9.这篇小说蕴含着深刻的悲剧美和崇高美。悲剧美体现在:①敌我双方兵力、物资悬殊,且在严寒的天气下,战士们缺少御寒的衣物和避寒的场所,但面对强大的敌人,战士们毫不退缩,时刻做好牺牲的准备;②战争极为残酷,虽然志愿军成功阻击了敌人,但是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崇高美体现在:①为了取得抗美援朝的胜利,战士们奋不顾身,舍生忘死,坚守阵地,体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②面对强敌,志愿军用钢铁般的意志,坚守到最后一刻,成功地阻击了敌军,显现出革命忠诚精神。【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C.“暗示出战斗的胶着状态,双方互有胜负”说法错误,原文为“敌人一次次地冲上来,淮生他们一次次地把敌人打了下去,同样的情景在无名高地反复重现,只是主角总是在不断地变换”,不是暗示“双方互有胜负”,而是暗示我方伤亡惨重。故选C。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B.“文中多用比喻修辞,如……‘树林里面有许多大石头,好像是一个石塘’”说法错误,“好像是一个石塘”并不是比喻,只是猜测,注意比喻的特点之一是性质不同的事物。C.“暗示出侵略者一定会付出血的代价”说法错误,原文为“黄昏前,太阳从雪地的林中射过来,很红,红得发毛,让人有血腥的感觉。美军又开始轰炸了,之后,美军又开始冲锋了。他的连快被打光了,不是打光,是快被炸光了”,可见是暗示我方将伤亡惨重。D.“敌军的狂轰滥炸这些自然环境描写”说法错误,敌军的狂轰滥炸不属于自然环境描写。故选A。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本艺术手法的能力。《百合花》避开了重大历史题材和对战争场面的正面描绘,只是通过对后方生活的描写,间接地映衬出前方战斗的激烈。比如小说一开始就写部队决定晚上总攻,把文工团的同志都分配到各个战斗连队去帮助工作,这个情节就体现了战争的紧张气氛,随后在包扎所描写了那些从前线下来的伤员的情况,“满身泥泞,极度疲乏,担架都是刚从泥里挖出来的”,从这些伤员的身上我们就可以感受到前方正在进行的是一场任务极艰巨,形势极严峻的战斗。特别是对小通讯员牺牲的描写,是通过担架员的讲述展现的,而“我”和新媳妇的悲痛,也是侧面展现了战争的残酷。总之,《百合花》中没有一处写到战争,但通过这种侧面描写,仍然让读者感受到硝烟弥漫、戈铁马的战争氛围。本文采用直接描写的手法,“白雪变成了白的河,雪河上泼成红色的墨,那是猩红的血,红血与被翻起的泥泞又融进了冒烟的大炮和变形的坦克,在这幅战场的油画框架里,画面充满了累累弹坑,焦黑的泥土和遍地横七竖八的尸体”“老温拉响了身上的炸药包,一道电光裂长空,英雄随电光而去,大地震动,空气凝固”,通过对战场惨烈场面和温克等志愿军英勇献身场面的描写,反映出战火纷飞的残酷。9.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的能力。这篇小说蕴含着深刻的悲剧美和崇高美。悲剧美:结合“但由于头一天下了大雪,许多战士被冻伤,冲锋时,有的脚冻得没有知觉,根本跑不动,还有的跑着跑着就倒下了,没能爬起来”“作为连长他要把打残的连队组织起来赶紧抢修工事准备继续战斗,他们知道,只要天一亮,美军的飞机就会来轰炸”“果然,东方天际刚刚泛白,美军的飞机就从太平洋舰队航空母舰上黑压压地飞过来了,直接飞向无名高地”可知敌我双方兵力、物资悬殊,且在严寒的天气下,战士们缺少御寒的衣物和避寒的场所,但面对强大的敌人,战士们毫不退缩,时刻做好牺牲的准备;结合“白雪变成了白的河,雪河上泼成红色的墨,那是猩红的血,红血与被翻起的泥泞又融进了冒烟的大炮和变形的坦克,在这幅战场的油画框架里,画面充满了累累弹坑,焦黑的泥土和遍地横七竖八的尸体”“淮生他们不能撤,他们成了敌人轰炸的活靶子,仅剩的战士又被炸死一大半”可知战争极为残酷,虽然志愿军成功阻击了敌人,但是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崇高美:结合“伴随着强大的空中打击和陆战七团的无情炮火,他们都做好了牺牲的准备。只要敌人上来,就别想活着回去”“只要敌人上到了阵地,他们就会拉响身上的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他们都把最后的手榴弹绑在了身上,只等着敌人冲上来的那一刻”可知为了取得抗美援朝的胜利,战士们奋不顾身,舍生忘死,坚守阵地,体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结合“淮生他们的子弹打光了,淮生想,最后的时刻到了。只要敌人上到了阵地,他们就会拉响身上的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他们都把最后的手榴弹绑在了身上,只等着敌人冲上来的那一刻”“随着一声惊天动地的爆炸,陆战七团纷纷逃下山去,他们再也没敢进攻无名高地”可知面对强敌,志愿军用钢铁般的意志,坚守到最后一刻,成功地阻击了敌军,显现出革命忠诚精神。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魏王朝群臣,问理国之所先。季文对曰:“唯在知人。”王未之应。子顺进曰:“知人则哲,帝尧所病,故四凶在朝,鲧任无功。夫岂乐然哉?人难知故也。今文之对。不称吾君之所能行。而乃欲强吾君以圣人所难。此不可行之说也。王曰:“先生言之。”对曰:“当今所急,在修仁尚义,崇德敦礼,以接邻国而已。昔舜命众官,群臣竞让,德礼之致也。苟使朝臣皆有推贤之心,主虽不知人,则臣位必当。若皆以知人为治,则人主宜未过尧。且其目所不见者,亦必漏矣。王曰:“善”。(节选自《孔丛子·陈义士》)材料二:古者圣王甚尊尚贤而任使能,不党父兄,不偏贵富,不嬖颜色。贤者举而上之,以为官长;不肖者抑而废之,以为徒役。是以民相率而为贤者。以贤者众,而不肖者寡,此谓进贤。然后圣人听其言,迹其行,察其所能而慎予官,此谓事能。故可使治国者使治国;可使长官者使长官,可使治邑者使治邑。凡所使治国家、官府、邑里,此皆国之贤者也。贤者之治国也蚤朝晏退听狱治政是以国家治而刑法正。贤者之长官也,夜寝夙兴,收敛关市、山林、泽粱之利,以实官府,是以官府实而财不散。贤者之治邑也,蚤出莫入,耕稼、树艺、聚菽粟,是以菽粟多而民足乎食。故国家治则刑法正,官府实则万民富。外有以为皮币,与四邻诸侯交接;内有以食饥息劳,将养其万民;外有以怀天下之贤人。是外者诸侯与之,内者万民亲之,贤人归之。以此谋事则得,举事则成,入守则固,出诛则强。故唯昔三代圣王尧、舜、禹、汤、文、武之所以王天下,正诸侯者,此亦其法已。(节选自《墨子·尚贤》)10.(3分)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贤者之治A国也B蚤朝C晏退D听狱E治政F是以国家治G而刑法正。11.(3分)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主虽不知人”中的“虽”和《兼爱》中“虽父之不慈子”中的“虽”用法和意思相同。B.“王未之应”中的“之”与《五石之瓠》中“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中的“之”用法和意思不同。C.“此谓事能”中的“事”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不足以事父母”中的“事”意思相同。D.“国家治则刑法正”中的“正”和《〈论语〉十二章》中“就有道而正焉”的“正”意思不同。12.(3分)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季文认为君王治理国家应当先了解人才,善于察人,而子顺反对他的观点,认为人心难以了解,这并不是君王实际能够做到的事情。B.贤者选拔出来之后,圣人会观察他们的言论、行为并评估其才能,根据他们能力的不同,谨慎授予相应的官职让他们施展才华。C.贤者管理官府部门的时候早出晚归,翻耕种植,栽种果木,收聚豆粟等,使得民众能够拥有足够的食物,国库的财富也充实不散。D.君王任命贤能之人治理国家,在外能结交诸侯,在内能使万民亲附,贤人归附,这也是从前三代圣王能称王并成为诸侯之长的原因。13.(8分)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过秦论》(2)古者圣王甚尊尚贤而任使能,不党父兄,不偏贵富,不嬖颜色。14.(3分)请简要分析两则材料中古代君主治理国家的理念有何不同。【答案】BDFCC13.(1)斩断树木作武器,举起竹竿作旗帜,天下的人如同云一样聚集起来,如同回声似的应和他,担着粮食如影随形地跟着他。(2)古代的圣王都很尊重推崇贤人、任用能人,不偏私父母兄弟,不偏袒富贵人家,不宠爱美色。14.①材料一认为礼是治国的根本,君主首先需要循礼、崇德,然后再关注贤才。②材料二认为君主应善用贤才,不偏不倚;给贤者应有的待遇,便可使国家安定,百姓和乐。【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贤者治理国家时,早出视事到很晚才返回,专心听讼案和治理政务,因此国家得以治理而刑法端正。“贤者”作主语,“治”作谓语,“国”作宾语,“之”用于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主谓宾句子结构完整,所以B处断句;“蚤朝晏退”意为“早出视事到很晚才返回”,句意完整、连贯,其后应断开,所以D处断句;“是以”为句首连词,意为“因此,所以”,是对前文的总结,其前应断开,所以F处断句。故选BDF。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正确。均为连词,即使。句意:君主即使不懂得辨别人才。/即使父亲不慈爱儿子。B.正确。代词,代指“他”;/助词,的。句意:魏王没有回应他。/宋国有一个善于制作防止皮肤冻裂的药的人。C.错误。意思不相同。使用;/侍奉、赡养。句意:这就是所谓的使用有才能的人。/就连赡养父母都成问题。D.正确。形容词,端正;动词,匡正。句意:国家治理得好则刑法端正。/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故选C。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贤者管理官府部门的时候早出晚归,翻耕种植,栽种果木,收聚豆粟等,使得民众能够拥有足够的食物”错误,张冠李戴。由材料二“贤者之长官也,夜寝夙兴,收敛关市、山林、泽梁之利,以实官府,是以官府实而财不散。贤者之治邑也,蚤出莫人,耕稼、树艺、聚菽粟,是以菽粟多而民足乎食”可知,贤者管理官府的时候,是通过征收聚敛关口、市场、山林、湖泊的赋税之利来充实官府的,选项中“翻耕种植……足够的食物”是贤者治理城邑的做法而非管理官府的做法。故选C。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兵”,武器;“揭”,举起;“云、响、景”,名词作状语,像云一样、如同回声似的、如影随形地;“赢”,担着。(2)“尚”,推崇;“党”,偏私;“嬖”,宠爱。1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由材料一“当今所急,在修仁尚义,崇德敦礼,以接邻国而已……苟使朝臣皆有推贤之心,主虽不知人,则臣位必当……王曰:“善。’”可知,子顺认为治国首先要培养仁义、推崇德礼,培养众人的品行,当朝臣有了良好的道德修养,那么他们就会向君主推举有贤能的人才。由材料二“古者圣王甚尊尚贤而任使能……贤者举而上之,以为官长;不肖者抑而废之,以为徒役……迹其行,察其所能而慎予官,此谓事能”可知,材料二认为注重任用有贤能的人才,并且不偏不倚,给贤者应有的待遇,便可使国家安定,百姓和乐,以正确的态度对待他们,才能实现“王天下、正诸侯”。参考译文:材料一:魏王使群臣朝见,询问(他们)关于治理国家首要的事。季文回答说:“关键在了解人才。”魏王没有回应他。子顺接着说:“了解别人的智愚好坏就算有智慧,这是帝尧所忧虑的啊,所以四凶在朝(为虐),鲧承担(重任)却没有功绩。这难道是尧乐于听信四凶的话去这样做吗?是因为人很难了解。季文的回答,并不符合我们君王的实际能行之事,却想用圣人都觉得困难的(事)强迫君王。这是不可行的办法。”魏王说:“先生请(继续)说您的看法。”子顺回答说:“目前最迫切的事,是修养仁德、崇尚义理,推崇美德、重视礼仪,以接待邻国。过去舜指派官员,群臣争相谦让,这是敦崇礼义的结果。假如朝臣都怀有推举贤才的心,君主即使不懂得辨别人才,臣子的位置也必然是适合的。若是大家都以了解人才为治国原则,那么君主也应该不如尧,而且君主没有亲眼所见的人,也必然会遗漏啊。”王说:“说得好。”(节选自《孔丛子·陈义士》)材料二:古代的圣王都很尊重推崇贤人、任用能人,不偏私父母兄弟,不偏袒富贵人家,不宠爱美色。只要是贤者就推举提拔,让他们做行政长官;对于无能之人,不仅要贬斥还要免去他的职务,让他做奴仆。因此大家都积极争取成为贤者。于是贤人就多了,而不贤的人少了,这就是所谓的荐举贤能。然后圣人会倾听他们的言辞,观察他们的行为,评估他们的能力,谨慎地授予他们官职,这就是所谓的使用有才能的人。因此,可以让有能力治理国家的人去治理国家;可以让有能力管理官府的人去管理官府;可以让有能力治理城邑的人去治理城邑。所有被委派治理国家、官府和城邑的人,这些都是国家中的贤者。贤者治理国家时,早出视事到很晚才返回,专心听讼案和治理政务,因此国家得以治理而刑法端正。贤者担任官府职位(的时候),夜间睡得晚却很早起来,征收聚敛关口、市场、山林和河湖的税利,用以充实官府,因此国库充实而财富不流失。贤者治理城邑时,早上出门傍晚回来,翻耕种植,栽种果木、聚集粮食,因此谷物丰富而民众有足够的食物。所以国家治理得好则刑法端正,官府充实则万民富裕。对外能制造皮毛与丝织品,与四邻诸侯交往;对内可以使饥者得食,使劳者休息,保养万民;对外则怀揽天下的贤人。因此外面的诸侯与之交往,内部的民众亲近他们,贤人归附他们。因此谋划大事就有所得,举办大事就会成功,在内国家得以牢固守卫,在外国家有强大的讨伐能力。所以,从前三代圣王尧、舜、禹、汤、周文王、周武王之所以能称王天下,匡正诸侯,也就是使用了这种方法。(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下第贻友人许浑身在关西家洞庭,夜寒歌苦烛荧荧。人心高下月中桂,客思往来波上萍。马氏识君眉最白①,阮公留我眼长青②。花前失意共寥落,莫遣东风吹酒醒。注:①马良:三国襄阳宜城人,字季常,曾任蜀汉侍中等职。兄弟五人,并有才名,良眉中有白毛,乡里称“马氏五常,白眉最良”。②阮籍:字嗣宗,陈留尉氏人,三国时魏诗人、竹林七贤之一。《晋书·阮籍传》载:“籍又能为青白眼,见礼俗之士,以白眼对之。”15.(3分)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诗人远离家乡来京赴考,不第后深感周边物事格外清寒,暗示自己内心凄苦。B.颔联运用比喻,以“月中桂”喻人心之模糊不定,以“波上萍”喻羁旅之漂泊无依。C.尾联的“花前”二字反衬鲜明,“莫遣”一句与苏轼的“料峭春风吹酒醒”意味相同。D.全诗圆熟工整,属对精切,二、三联特别体现这一特点,显示出诗人诗艺之高妙。16.(6分)刘克庄《后村诗话》称许浑“尤善用古事以发新意”,本诗颈联与这一评价是否相符?试作分析。【答案】C16.相符,颈联两句虽用古事却暗含新意。①前句拟友人为白眉马良,盛赞友人才学出众,这是“用古事”;又暗含对友人不第的不平,这是“含新意”。②后句用“阮公留我”,写自己被阮公青眼所加,这是“用古事”;又暗含对自己不第的忿然与落寞,这是“含新意”。【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诗歌内容及艺术手法的能力。C.“‘莫遣’一句与苏轼的‘料峭春风吹酒醒’意味相同”理解错误,“莫遣东风吹酒醒”是诗人希望自己的失意不要被东风吹醒,暗示了他希望能够继续沉溺在自己的苦闷和悲伤之中;苏轼的“料峭春风吹酒醒”是说春风微凉,将我的酒意吹醒。所以,“莫遣”一句与苏轼的“料峭春风吹酒醒”意味不同。故选C。1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尤善用古事以发新意”意思是,擅长从古代典故中阐发出新意,即用典而不遵典故本来意思,而用来抒发自己的独特情感。颈联意为:友人你就如同白眉的马良一般才华出众,还如同阮籍一般对我青眼有加。前句用“马良”比喻友人,是赞美友人才华出众,这是“用古事”。而结合标题“下第贻友人”和尾联“花前失意共寥落”一句可出,作者和友人均科场失意,并未取得功名。友人的才华出众与自己被友人赏识,便都与现实两人的落第产生了矛盾,明明有才华却不能被录取,作者盛赞友人才华如马良,便暗含了对友人落第的不平,这是“含新意”。后句用“阮籍”比喻友人,用“阮公留我”,写自己被阮公青眼所加,是对友人赞赏自己的感激之情,这是“用古事”。而作者写友人对自己青眼有加,也就暗含着对考官不识人才的不满了,对自己不第的忿然与落寞,这是“含新意”。所以,本诗颈联虽用古事却暗含新意,与刘克庄《后村诗话》“尤善用古事以发新意”的评价相符。(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种树郭橐驼传》中表达郭橐并没有使树木长高长大的秘诀,只是不妨碍生长意思的句子是:“,。”(2)《贺新郎》中“,”两句,词人向统治者发问,不知何时才能请得长缨,将敌方首领擒缚请缨报国志士的激情跃然纸上。(3)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古代诗歌中常见的意象,深深地刻进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如:“,。”【答案】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问长缨何时入手缚将戎主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词:已、硕茂、缨、缚、渡、仞。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孔乙己”究竟该不该脱下“长衫”?我们生活的世界像一片森林,其中有的人是乔木,有的人是灌木;有的人是参天的白杨,有的人是婆娑的杨柳。在人格尊严一视同仁的前提下,让每一个人都尽量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职业,成就最好的自己,自食其力、服务他人、贡献国家。这是一个国家对每一个公民应该做出的承诺。但有没有读了大学却贪图享受,不愿劳动,_________的人?当然有;有没有过高地估计自己的实力与能力,___________的人?当然有。但这样的人绝不占主流。我们不能因为有这少数的人便将千千万万有理想、有热血、有学识、有能力却无机会__________的年轻人斥为“好喝懒做”的“孔乙己”。是大树便顶天立地,是小草就茁壮成长。明明是小草却自命为大树而不甘做小草,这是一个人的不幸;如果让千千万万的栋梁之才失去了展示伟岸的辽阔空间而只能做小草,这是一个社会的悲哀。把孔乙己逼向死亡的冷漠社会的确已经“一去不复返了”。需要特别说明的是,现在的绝大多数大学毕业的年轻人绝不是当年的孔乙己,他们虽然和孔乙己一样受过教育,他们内心深处也有着读书人的尊严感,但绝没有“好喝懒做”“偶然做些偷窃的事”的恶习,他们不是不愿意通过勤劳的双手自立自强,相反他们非常渴望养活自己、报效国家。说他们是“当代孔乙己”,是对胸怀理想却困于艰难之中的年轻人一种莫大的侮辱!现在当然没人穿长衫了,但如果把“长衫”比作读书人的象征,比作知识分子尊严的标志,那么“长衫”绝不是孔乙己所独有的。在这里,“长衫”成了一种象征,它并非“心头的枷锁”,而是一种源于知识、来自奋斗的尊严与自信,是万万不能脱下的。18.(4分)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6分)选文作者化用鲁迅先生的“孔乙己”与他的“长衫”,有何艺术效果?请简要分析【答案】好逸恶劳(好吃懒做)/好高骛远(志大才疏)/大展宏(鸿)图19.作者化用鲁迅先生作品的经典形象“孔乙己”和他的“长衫”,表达了作者对胸无理想、毫无尊严、懒于奋斗的某些受过教育的年轻“孔乙己”们的否定与批评,对源于知识、来自奋斗的尊严与自信的肯定与赞扬。赋经典以深意和新意,生动形象地表达了作者鲜明的情感态度,丰富内容,增加阅读兴趣,引人深思。【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空,语境强调“贪图享受,不愿劳动”,可用“好逸恶劳(好吃懒做)”。好逸恶劳:指贪图安逸,厌恶劳动。好吃懒做:指贪于吃喝,懒于做事。第二空,语境指“过高地估计自己的实力与能力”,可用“好高骛远(志大才疏)”。好高骛远:脱离实际地追求目前不可能实现的过高、过远的目标。志大才疏:志向很大而能力很低。第三空,语境指年轻人施展才华,可用“大展宏(鸿)图”。大展宏(鸿)图:指大规模地实施宏伟的计划。1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孔乙己’究竟该不该脱下‘长衫’?”这里的“孔乙己”和“长衫”属于特定称谓,“孔乙己”代指胸无理想、毫无尊严、懒于奋斗的某些受过教育的年轻人;“长衫”代指读书人。孔乙己原是鲁迅笔下的一个经典人物,他的长衫是执念又是束缚。作为唯一一个“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落魄书生,他迂腐又自命清高,不屑与“短衣帮”为伍,落入高不成低不就的地步,束缚在“科举制度和封建社会”的长衫之中。此处化用鲁迅先生作品的经典形象“孔乙己”和他的“长衫”,表达了对现代“孔乙己”们的否定和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