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二中高三第六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含解析_第1页
2025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二中高三第六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含解析_第2页
2025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二中高三第六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含解析_第3页
2025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二中高三第六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含解析_第4页
2025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二中高三第六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二中高三第六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注意事项1.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2.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填写在试卷及答题卡的规定位置.3.请认真核对监考员在答题卡上所粘贴的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与本人是否相符.4.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选项的方框涂满、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作答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作答,在其他位置作答一律无效.5.如需作图,须用2B铅笔绘、写清楚,线条、符号等须加黑、加粗.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5分,共7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下列数据中,最能说明“2952年,中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一论断的是()A.资本主义经济由2.9%下降到不足2% B.合作社经济由2.5%上升到3.4%C.公有制经济由22.3%上升到5.2% D.国营经济由29.2%上升到7.2%2.1902年,梁启超在《新民丛报》上发表了《进化论革命者颉德之学说》,文中称“麦喀士(日耳曼人),社会主义之泰斗也”;1903年《新民丛报》在《二十世纪之巨灵托辣斯》一文中,称“麦喀士(社会主义之鼻祖,徳国人,著书甚多)之学理,实为变私财以作共财之阶梯”;1904年《新民丛报》在《中国之社会主义》一文中,又提到马克思主义关于“现今之经济社会,实少数人掠夺多数人之土地而组成者也”的主张。这些报道反映出A.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的传播B.中国共产党的创建有了较充分的思想基础C.此时的中国人并不真正了解马克思主义D.《新民丛报》成为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主阵地3.汉文帝时,在王国的政治架构上“众建诸侯”,王国增至22个,王国四百石以上的官吏“皆朝廷为置.不得自置”。其意在A.加强中央集权 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C.平定“七国之乱” D.促进选官制度完善4.19世纪七八十年代,郑观应的《盛世危言》是鼓吹学习西方最负盛名的著作,但其开头一篇却是《道器》,大讲中学为道,西学为器。郑观应此举A.顺应了民族文化自卫心理的需要B.希望中国开始吸收和接受西学C.体现了独尊中华鄙夷外邦的观念D.反映出早期资产阶级的软弱性5.《后汉书》记载,东汉安帝永初年间,曾两次调动江苏、浙江一带的粮食,赈济河南等地。这反映出A.江南农业得到一定发展 B.北方的农业产量持续下滑C.长途贸易取得长足发展 D.南北经济呈现互补的趋势6.2018年11月,法国总统马克龙提出建立“欧洲联军”。对此,美国总统特朗普坚持让欧洲分担北约的“军费负担”,俄罗斯总统普京则认为,欧洲是一个强大的经济体,他们想在国防和安全方面保持独立主权是很自然的。材料表明A.欧洲联军和北约源于“冷战”B.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C.霸权主义正威胁世界和平D.美苏在欧洲展开激烈争夺7.《十二铜表法》中规定:“出卖的物品纵经交付,非在买受人付清价款或提供担保以满足出卖人的要求后,其所有权并不移转。在木料和建筑物已分离,或作葡萄架的柱子已从地中拔出后,则原所有人有权取回。”上述规定体现了A.法律面前人人平等B.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C.买卖双方关系紧张D.平民与贵族的斗争激烈8.表为中美贸易的相关资料。关于资料的解读,正确的是A.中美对抗造成1972年以前两国没有贸易往来B.中美建交促成1975年中美贸易额的急速攀升C.中国大量引进美国资金造成了1980年中美贸易出现巨大逆差D.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推动了1985年对美出口的快速增长9.右侧是份售书广告,其中有可能在洋务运动中成为畅销书的是A.①⑤ B.②④ C.③⑤ D.①③10.近代之前的中国“学在民间”,教育只是每一个人自己的事情,政府所需人才通过科举制度予以解决。19世纪后半期开始注意技术人才的培养并为国家所用,如同文馆、福州船政学堂等。这一变化表明中国A.义务教育开始建立和普及 B.正在顺应工业革命的趋势C.教育体制已发生根本改变 D.学校教育取代了家庭教育11.有学者指出:如果WTO是全球贸易的1.0版本,那么TPP(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则无疑是全球贸易的2.0版本。经过近70年的关税减免,基本上发达国家的平均关税都很低了,只有2%左右,发展中国家的关税水平也已降到9%左右,可供减免的空间其实不大。此言论旨在说明()A.经济全球化应向纵深发展 B.欧洲关税同盟基本上已经实现C.南北贫富差距在逐步缩小 D.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逐步建立12.“鬼计本多端,使小朝廷设同文之馆;军机无远略,诱佳弟子拜异类为师”。这段文字的作者当属于A.鸦片战争中的抵抗派 B.洋务运动中的洋务派C.洋务运动中的顽固派 D.维新运动中的维新派13.1985年,邓小平指出:我国的对外开放政策是一项长期待久的政策。本世纪内不能变,下个世纪的前50年也不能变。50年以后又怎么样?那时,中国同外国在经济上将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千丝万缕的联系怎么能断得了呢?他的这一观点主要基于A.发展生产力 B.全球经济的整体联系性C.落实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基本方针 D.消除左倾错误思想的影响14.下表是《英国社会各阶层(职业)1560—1700年识字率变动趋势分类统计表》(表中数据为具备识字能力的成员占该阶层(职业)全部成员的百分比)。这一变动趋势阶层(职业)年代1560年1700年贵族、绅士、教士100%100%商人、律师、政府官员100%100%(伦敦)店主、制造业者60%90%(乡村)店主、制造业者30%60%农场主(含自耕农)50%75%农牧业雇工和佃仆15%15%茅舍农(含牧民)20%20%A.说明社会上层政治地位稳定B.表明工业资产阶级迅速崛起C.有利于英国生产方式的变革D.反映出英国基础教育已普及15.下表是根据《汉书》中对西汉各种学术流派的著作数量所做的统计。该表反映出A.西汉政府建立了完整的教育体系 B.儒家官学地位逐渐确立C.各派思想已与儒家思想相互糅合 D.汉武帝仅重视儒学发展16.1930年,美国胡佛政府大幅度提高关税,导致其他国家也纷纷高筑关税壁垒,引发了空前严重的经济战。这一现象①摆脱经济危机的尝试②扰乱了世界经济秩序③加剧世界性经济危机④自由放任政策的放弃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④D.②③17.抗战期间漫画家丰子恺创作了《儿童与捷报》的漫画。右下角的落款是“廿七年儿童节”(注:民国时期的儿童节为4月4日)。上述“我军大捷”应发生于A.淞沪会战 B.太原会战 C.徐州会战 D.武汉会战18.据某回忆录记载:“整个学校就像唱空城计一样,一打听,才知道同学们是上西山大炼钢铁去了。……总务处把好端端的火炉砸碎,放入高炉炼钢。我当时曾以焦急的心情等待着母校也能放个卫星‘向党报喜’,没想到炼出来一堆废渣。”这反映了当时A.“文革”对教育事业的冲击B.人们对国防科技的关注C.人民公社“共产风”的盛行D.“大跃进”运动迅速开展19.抗日战争时期,一部分历史学家将研究重点集中到宋金、宋元之际、明清之交、晚清等异族入侵的特殊历史时期。这一做法的目的是A.树立民族自信心 B.吸取历史教训C.探寻抗战的方法 D.抨击日本侵略20.在早期罗马法中,婚姻关系分为夫权婚姻和自由婚姻,只有夫权婚姻的效力为法律所承认。但到了查士丁尼时期,夫权婚姻已完全被自由婚姻所取代,并且丧失了法律上的合法性基础。该变化表明A.万民法蕴含天赋人权理念 B.罗马法发展使妇女地位得到改善C.罗马法注重维护平民利益 D.习惯法具有浓厚的形式主义色彩21.如图是北宋地方权力分配示意图,据此可知,北宋四监司A.明确各级职责提高行政效率 B.实行地方分权,完善决策机制C.加强对地方机构的制约与监察 D.健全完善地方权力组织架构22.古希腊哲学家中,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都主张人文主义思想.但苏格拉底的人文主义思想不同于智者学派的是A.探究人的问题B.注重人的道德C.树立人的尊严D.强调人的价值23.19世纪70年代,在美国减轻茶税后,安徽一个普通农家从国际茶叶贸易中获得了丰厚的现金收入。但这个农家并没有趁机对家庭经济结构做全面调整,而是把经营的重心投向了就近的土地开发和粮食生产,以缓解口粮不足问题。这一个案()A.反映了“当时中国农民已主动适应世界市场”的历史现象B.丰富了“晚清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变动复杂性”的历史认识C.支撑了“国际市场利好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的历史解释D.印证了“世界市场加速了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历史结论24.1933年斯大林指出:“党似乎在鞭策国家,使它加速向前奔跑”,“必须催赶国家,因为它落后了一百年,落后带来了致命的威胁。”这一观点A.改变了苏联农业落后的局面 B.体现了苏联实现工业化的紧迫感C.成为苏联开始工业化的依据 D.严重脱离了苏联经济落后的国情25.1890年,江南制造总局总办刘麒祥指出,军需工业所需钢材“必须购自外洋,其价值运费已不合算,且平时购运往来虽尚称便,诚恐一旦海上有事,海程梗阻,则轮船不能抵埠,而内地又无处采买,势必停工待料,贻误军需”。这反映出A.民族资本主义对世界市场的依赖性B.甲午战争后,中国海权进一步丧失C.中国建设独立的工业体系的必要性D.外国资本垄断了中国的钢铁生产26.1955年万隆会议后,西方国家将数百亿美元从印尼、马来西亚、泰国等地转入香港银行,香港的银行家不得不将沉积的资金以极低的利息贷出。广东省委主要负责人向毛泽东和中央提出了利用香港银行的国际游资引入国内建设的想法,毛泽东表示赞同。毛泽东意在A.打破对外经济交往的孤立局面B.重视与亚非国家的经济合作C.创造社会主义建设的有利条件D.缓解大跃进造成的经济困难27.在学者认为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并非禁绝其他思想学派,事实上,儒家之外各家学术的传习者仍不乏其人,他们不仅可公开教授、治学,且不少可以进入宫廷为官。汉代“罢黯百家,独尊儒术”A.提高了儒学的政治地位 B.复兴了先秦的正统儒学C.摒弃了法家的治国理念 D.促进了百家争鸣的再现28.“宗教、自然观、社会、国家制度,一切都受到了最无情的批判;一切都必须在理性的法庭面前为自己的存在作辩护或者放弃存在的权利。”与材料所述相一致的政治变革是A.文艺复兴运动B.宗教改革运动C.启蒙运动D.科学社会主义实践29.1912年3月,孙中山发布命令“恶习流传,历千百岁……此等恶习,尤宜先事革除,以培国本。”这表明民国放足运动的根本出发点是A.革除陋习,保障健康 B.救亡图存,复兴中国C.提高妇女的社会地位 D.保国、保种、保教30.君主专制在从秦到清不断强化的过程中偶有特殊情况,能反映这一特殊情况的是A.汉武帝时期的内外朝制度 B.隋唐时期实行的三省六部制度C.明初废除宰相,权分六部 D.清初军国大事决于议政王大臣会议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题10分,第32题12分,第33题12分,共计34分。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3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希罗多德在《历史》中写道:“这样雅典人的力量与日俱增,不只在一个方面,而且在所有方面都表明平等是一件多么好的事。当雅典人处在僭主统治之下时,他们在战争中的表现并不比他们的邻邦强,但在推翻僭主之后,他们成了最好的战士。这说明,当他们受到压制时,他们故意装出懦弱,就如同奴隶为主人劳作一样;而当他们获得自由之时,每个人甘愿为了自己的事业而竭尽全力。”(1)欧洲语言文字中的“历史”的原意是什么?(2)材料中,希罗多德主要强调的思想核心是什么?为实现该核心思想雅典人在制度层面做了怎样的努力?结合材料,概述这种努力的历史意义?32.材料南北朝时,佛教开始在中国兴旺起来。北魏末年有佛寺三万余所,僧尼达二百万以上。僧侣不仅干涉政治而且干涉经济,寺院经济日益发展,寺院吞并农民土地,大量的壮劳力投入佛门,严重影响了封建赋役征发和财政收入。佛教势力的强大成为富国强兵的重大障碍。567年,有人给北周武帝上书,建议灭佛。此后,北周武帝曾四次组织讨论佛道优劣。573年,又集百官、和尚、道士辩论三教优劣,确定儒教为先,道教为次,佛教为后。574年,他正式下诏废佛:“断佛、道二教。”他下令销毁经像,勒令僧侣、道士还俗,并把寺院财产分赐给臣下。此次灭佛并没有杀害僧人。577年,灭北齐后,北周武帝逐渐将尊儒灭佛的政策在齐地推广。灭佛后,北方寺像几乎灭绝,300万僧尼还俗,4万多寺庙赐给王公贵族为第宅。——摘编自刘精诚《两晋南北朝史话》(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周武帝灭佛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周武帝灭佛的影响。3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子为政,焉用子欲善而民善矣。材料二:(唐太宗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由是二十年件,风俗简朴,衣无锦绣,财帛富饶,无饥寒之弊。——《贞观政要》材料三:是岁(贞观4年)断死刑二十九人,几致刑措(民不犯法,刑无作用),东至于海,南至于岭(岭南),皆外户不闭……《旧唐书·卷三太宗本纪》(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资治通鉴》卷198请回答:(1)据材料一指出孔子的政治主张。(2)概括材料二中唐太宗的治国思想,指出这一思想和材料一的联系。(3)据材料二和材料三,归纳唐太宗的主要政绩。根据上述材料所反映的相关史实,简述材料一孔子政治主张的积极意义。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5分,共7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C【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2952年,中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确立了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中国社会主义制度正式确立,故C项符合题意。A项,与公有制经济无关,排除。合作社经济与国营经济均属于公有制经济,故排除BD两项。2、C【解析】

由《新民丛报》中关于马克思的报道“实为变私财以作共财之阶梯”“现今之经济社会,实少数人掠夺多数人之土地而组成者也”可知,此时的中国人并不真正了解马克思主义,故C正确;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的传播,故A错误;这些报道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不成熟了解,故B说法错误;《新民丛报》不是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主阵地,故D错误。3、A【解析】

根据材料中“在王国的政治架构上‘众建诸侯’,王国增至22个,王国四百石以上的官吏‘皆朝廷为置,不得自置’”,可知材料反映了汉文帝采取措施削弱诸侯的实力,以达到加强中央集权的目的,故选A;材料内容不能推断出提高地方行政效率,故B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七国之乱”发生于汉景帝时期,不符合题意,故C错误;材料不能体现出促进选官制度完善,故D选项错误。4、D【解析】

郑观应是早期维新派的代表,主张向西方学习政治、经济和科学,但又讲中学为道,在当时的环境下,这种前后有冲突的论述,主要目的在于回避顽固派的攻击,反映出早期资产阶级的软弱性,故答案为D项;其目的不是为了适应民族文化自卫心理的需要,排除A项;中国开始吸收和接受西学是在鸦片战争后,排除B项;郑观应作为早期维新派,已经认识到中西方的差距,没有鄙夷外夷的观念,排除C项。5、A【解析】

材料反映了东汉从江南一带调粮食赈济河南地区,说明江南地区农业获得了发展,因此才能支援河南地区。A正确;赈济河南等地不代表北方的农业产量持续下滑,B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政府调用,不是长途商业贸易,C错误;材料只提到南方赈济北方,没有涉及经济的互补,D错误。故选A。6、B【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北约是二战后西方阵营军事上实现战略同盟的标志,使美国得以控制以德国和法国为首的欧盟的防务体系,是美国世界超级大国领导地位的标志,题干中美国总统特朗普坚持让欧洲分担北约的“军费负担”实质上反映了欧洲作为一极在谋求防务独立时受到的巨大阻力,故B项符合题意。A项,马克龙提出建立“欧洲联军”时冷战已结束,排除。C项,题干未体现美国霸权主义的影响,排除。D项此时苏联已经解体,排除。7、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文字说明罗马法强调物权所有者对物品在不同情形下的所有权,这体现了罗马法的核心是保护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ACD三项材料中无法体现。所以答案选B。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罗马法·《十二铜表法》【名师点睛】罗马法的发展经历了复杂的过程,在内容和发展的过程中表现出了如下几项特点:①以维护私有财产为核心;②体系宏大,内容细致;③发展过程复杂但能与时俱进;④影响深远。但究其实质罗马法是维护阶级统治的工具,这一阶级本质不会改变。8、D【解析】

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中美关系正常化。【详解】试题分析:题目涉及到1972——1985年中美之间的贸易,A项1972年以前中国两国没有贸易往来说法错误;中美建交是在1979年因而B错误;1980年中国刚改革开放大量引进美国资金是错误的,排除C项。根据图示内容可知,1980年开始,中美贸易额迅速增长,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应该与1979年中美建立外交关系有关,故正确的选项为D。9、C【解析】试题分析:洋务派主张“师夷长技以自强”,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维护清朝统治。洋务派学习西方局限在科技、军事、教育领域。①②是马克思主义著作;④是中国传统的医学著作,均可排除,故选C。考点:洋务运动点评:历时30年之久的洋务运动是一次地主阶级的自强运动。尽管这场运动并没有使中国真正走上富强的道路,但洋务运动顺应了中国经济从传统向工业化迈进的历史趋势,标志着中国近代化起步。10、B【解析】

材料信息是,中国培养人才由科举制度转向由同文馆、福州船政学堂等培养实用人才。这一变化表明,在民族危机下,中国被迫顺应工业革命的趋势,故B正确;材料中没有义务教育的信息,故A错误;材料体现不出教育体制发生根本改变,故C错误;材料没有家庭教育的信息,故D错误。11、A【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降低关税有利于国际经济贸易往来,有利于推动经济全球化,根据材料内容可知,该经济学家认为当今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的关税都大大降低了,“可供减免的空间其实不大”,即该经济学家旨在说明经济全球化应向纵深发展,故A选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强调的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关税已经很低,反映了经济全球化应向纵深发展,没有涉及欧洲关税同盟的问题,故B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当今的南北贫富差距呈现加大的趋势,故C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强调的是经济全球化应向纵深发展,没有体现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建立的问题,并且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尚未建立,故D选项错误。12、C【解析】

“使小朝廷设同文之馆”“拜异类为师”都是顽固派反对洋务运动中开展的活动的说辞,故C项正确;鸦片战争时还没有同文馆,排除A项,洋务派不可能反对自己,排除B项;维新派也追求的是新事物,D不符合题意。13、B【解析】

邓小平的讲话是基于当前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而提出的论断,故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我国对外开放政策与世界的联系,因此材料的主旨出发点与ACD三项无关,排除。14、C【解析】

从材料数据可以看出制造业者的识字率在上升,结合材料时间1560-1700,此时正处于工场手工业阶段,有利于技术积累,进而推动英国生产方式的变革,选项C正确;选项A不符合题干设问,排除;工业资产阶级的崛起是在工业革命之后,与材料时间不符,选项B排除;选项D不符合史实,农牧业群体识字率较低,可见当时并未实现基础教育普及。15、B【解析】

根据表格可知汉初阴阳家、法家、纵横家、杂家的著作数较多,到汉武帝时期迅速减少,实际上反映了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确立儒学的封建正统地位,故B项正确;题干未体现汉代教育体系的发展,排除A项;表格中不能反映儒家与其他学派思想的融合,排除C项;表格中纵横家及杂家著作的存在说明汉武帝并非仅重视儒学发展,排除D项。故选B。16、A【解析】

根据材料“1930年”“美国胡佛政府”“提高关税”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面对经济危机,美国等政府采取提高关税等措施尝试摆脱危机,但这些措施进一步破坏了世界经济秩序,加剧了经济危机,故①②③正确;胡佛政府仍然坚持自由放任政策,故④错误;所以答案选A。【点睛】关键信息是“1930年”“美国胡佛政府”“提高关税”;从中分析出答案。17、C【解析】

依据材料中“廿七年儿童节”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民国二十七年是公元1938年,1938年春,徐州会战中,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指挥中国军队在台儿庄与日军激战,歼敌一万多人,取得抗战以来的重大胜利,因此C选项正确。淞沪会战发生于1937年8月至11月,国民政府并未取得胜利,与材料信息不符,A选项错误;太原会战发生于1937年9月至11月,与材料信息不符;B选项错误;武汉会战发生于1938年6月至10月,国民政府并未取得胜利,此时尚未发生,D选项错误。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18、D【解析】

由材料中“放入高炉炼钢”“放个卫星”“一堆废渣”可知,回忆录反映的是以大炼钢铁为核心的“大跃进”运动,故答案为D项。材料虽然描述了对学校教育的冲击,但当时并不是在“文革”时期,排除A项;材料中的“放卫星”不是指国防科技,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大跃进”运动,不是人民公社化运动,排除C项。19、A【解析】

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抗战时期,历史学家通过研究中国古代异族入侵的特殊历史时期来展现中华民族反抗异族侵略的不屈意志,使国人对抗日战争胜利充满必胜信心,因此A选项正确;其他选项均非主要目的,排除。故选A。20、B【解析】

根据题干可知,自由婚姻取代夫权婚姻,体现了罗马法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体现出其男女平等观念,这也表明罗马法的发展使妇女地位得到改善,故B项正确;题干信息不能体现万民法中是否具有天赋人权理念,排除A项;仅从题干中罗马夫权婚姻变化不能说明罗马法注重维护平民利益,排除C项;查士丁尼时期罗马属于成文法阶段,且题干并未强调习惯法的特点,排除D项。故选B。21、C【解析】

材料中的北宋四监司是路的下属机构,路是北宋的监察区,四监司分化了地方的军权、司法权、财政权等,这就加强了对地方机构的制约与监察,故C正确;北宋采取的分化事权措施不利于行政效率的提高,A排除;四监司不是决策机构,B排除;D错在“完善”,故排除。22、B【解析】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都以人和人类社会为探索的主题,都强调人的价值,都体现了人文主义的本质,A、C、D选项是其相同点。但智者学派过分强调人的主观感受,忽视道德,认为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判断标准;而苏格拉底则更重视人的伦理道德,提出“美德即知识”的思想,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23、B【解析】

材料信息是,安徽一个普通农家从国际茶叶贸易中获得了丰厚利润后,转而把经营的重心投向了就近的土地开发和粮食生产。这说明该农户有浓厚的重农抑商意识,这不利于经济结构的转型,体现了晚清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变动的复杂性,故B正确;显然,当时中国农民没有适应世界市场,故A错误;国际市场的利润没有促进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反而固化了重农抑商意识,不利于中国自然经济解体,故CD错误。24、B【解析】

材料表明苏联在当时面临着资本主义国家的威胁,要想保护革命取得的成果,必须加快工业化步伐。B正确;材料指的是要进行工业化建设,不是加快农业建设,A错误;1925年联共(布)十四大的召开确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C错误;苏联当时国情决定了苏联要发展工业,尤其是重工业,因此符合国情,D错误。故选B。25、C【解析】

据材料军需工业所需钢材“必须购自外洋,其价值运费已不合算,且平时购运往来虽尚称便,诚恐一旦海上有事,海程梗阻,则轮船不能抵埠,而内地又无处采买,势必停工待料,贻误军需”可知,洋务运动所需钢材必须购自外洋,但一旦海上有事,海程梗阻,内地又无处采买,势必停工待料,贻误军需,这说明了中国建设独立的工业体系的必要性,C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洋务运动的军事工业对外国钢材的依赖,而不是“民族资本主义企业”,A错误;甲午战争爆发于1894年,与材料不符,B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对外国钢材的依赖,没有涉及“外国资本垄断了中国的钢铁生产”,D错误。26、C【解析】

从材料中的时间信息“1955年”来看,这一时期利用香港银行的国际游资引入国内建设,是为了即将开展的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创造有利条件。故答案为C项。当时新中国与社会主义国家之间有经济交往,排除A项;材料中利用的是西方国家的国际游资,排除B项;1955年大跃进尚未发动,排除D项。27、A【解析】

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并未禁绝其他学术流派,儒家之外各家学术的传习者仍不乏其人,他们不仅可公开教授、治学,且不少可以进入宫廷为官,说明汉代的思想政策是提高了儒学的政治地位,A正确;汉代推崇的是董仲舒的儒学,而非先秦儒学,排除B;汉代治国理念是外儒内法,排除C;D不符合史实,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文化专制政策,不利于思想繁荣,排除。28、C【解析】试题分析:从材料中“宗教.自然观.国家制度,一切都受到了最无情的批判”.“在理性的法庭面前为自己的存在作辩护”,由此可以看出这一运动以理性为旗帜,构建理性王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启蒙运动。故选C项,ABD不符合题意。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启蒙运动·内容29、B【解析】

材料是辛亥革命时期发出的革除陋习的号召,其根本出发点是“以培国本”,即救亡图存、复兴中国,故B正确;保障健康只是表面现象,不是根本出发点,故A错误;提高妇女社会地位不可能是根本要求,故C错误;保国、保种、保教是维新派的口号,故D错误。30、D【解析】

在中国古代,皇权和相权是一对不断斗争的矛盾,总的趋势是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元朝时丞相权势过重,因此明朝初期废除丞相,清初军国机要由满洲贵族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定夺,皇权受到限制,D属于特殊情况,故选D;内外朝制度、三省六部制度、明初废除宰相都强化了君主专制,不符合题意,排除ABC。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题10分,第32题12分,第33题12分,共计34分。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31、(1)经过调查研究的纪事。(2)平等、自由;贵族与平民经过长期斗争最终确立的民主政治。在民主制度下,当时雅典人获得了一定程度上的自由与平等权利,调动了雅典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对后世倡导的民主平等思想,为日后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提供依据。【解析】

(1)据材料“当雅典人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