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等差数列教案新人教B版必修课件_第1页
高中数学等差数列教案新人教B版必修课件_第2页
高中数学等差数列教案新人教B版必修课件_第3页
高中数学等差数列教案新人教B版必修课件_第4页
高中数学等差数列教案新人教B版必修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2.1等差数列

整体设计

教学分析

本节课将探究一类特殊的数列一一等差数列.本节课支配2课时,第1课

时是在生活中详细例子的基础上引出等差数列的概念,接着用不完全归纳法归

纳出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最终依据这个公式去进行有关计算.第2课时主要

是让学生明确等差中项的概念,进一步娴熟驾驭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与其推导

的公式,并能通过通项公式与图象相识等差数列的性质.让学生明白一个数列

的通项公式是关于正整数n的一次型函数,使学生学会用图象与通项公式的关

系解决某些问题.在学法上,引导学生去联想、探究,同时激励学生大胆质疑,

学会探究.在问题探究过程中,先从视察入手,发觉问题的特点,形成解决问

题的初步思路,然后用归纳方法进行摸索,提出猜想,最终采纳证明方法(或举

反例)来检验所提出的猜想.其中例1是巩固定义,例2到例5是等差数列通项

公式的敏捷运用.

在教学过程中,应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尽可能

让学生经验学问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激发他们的学习爱好,发挥他们的主观能

动性与其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相识到生活离不开数学,同样数学

也是离不开生活的.学会在生活中挖掘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使数学生活

化,生活数学化.

数列在整个中学数学内容中处于一个学问汇合点的地位,很多学问都与数

列有着亲密联系,过去学过的数、式、方程、函数、简易逻辑等学问在这一章

均得到了较为充分的应用,而学习数列又为后面学习数列与函数的极限等内容

作了铺垫.教材实行将代数、几何打通的混编体系的主要目的是强化数学学问

的内在联系,而数列正是在将各学问沟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本节内容

是培育学生视察问题、启发学生思索问题的好素材.

三维目标

1.通过实例理解等差数列的概念,通过生活中的实例抽象出等差数列模型,

让学生相识到这一类数列是现实世界中大量存在的数列模型.同时经验由发觉

几个详细数列的等差关系,归纳出等差数列的定义的过程.

2.探究并驾驭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由等差数列的概念,通过归纳或迭加

或迭代的方式探究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通过与一次函数的图象类比,探究等

差数列的通项公式的图象特征与一次函数之间的联系.

3.通过对等差数列的探讨,使学生明确等差数列与一般数列的内在联系,

渗透特殊与一般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加强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爱

好.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等差数列的概念,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等差中项与性质,会

用公式解决一些简洁的问题.

教学难点:概括通项公式推导过程中体现的数学思想方法,以与从函数、

方程的观点看通项公式,并会解决一些相关的问题.

课时支配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导入新课

思路L(干脆导入)老师引导学生先复习上节课学过的数列的概念以与通项

公式,可有意识地在黑板上(或课件中)出示几个数列,如:数列1,2,3,…,

数列0,0,0,…,数列0,2,4,6,…等,然后干脆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实例,

不知不觉中就已经进入了新课.

思路2.(类比导入)老师首先引导学生复习上节课所学的数列的概念与通项

公式,使学生明白我们现在要探讨的就是一列数.由此我们联想:在初中我们

学习了实数,探讨了它的一些运算与性质,则我们能不能也像探讨实数一样,

来探讨它的项与项之间的关系、运算和性质呢?由此导入新课.

推动新课

错误!

错误!

1回忆数列的概念,数列都有哪几种表示方法?

2阅读教科书本节内容中的①②③3个背景实例,熟识生活中常见现

象,写出由3个实例所得到的数列.

3视察数列①②③,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

4依据数列①②③的特征,每人能再举出2个与其特征相同的数列

吗?

5什么是等差数列?怎样理解等差数列?其中的关键字词是什么?

6数列①②③存在通项公式吗?假如存在,分别是什么?

7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是什么?怎样推导?

活动:老师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所学的数列与其简洁表示法一一列表法、

通项公式、递推公式、图象法,这些方法从不同角度反映了数列的特点.然后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实例模型,指导学生写出这3个模型的数列:

①22,22.5,23,23.5,24,24.5,…;

②2,9,16,23,30;

③89,83,77,71,65,59,53,47.

这是由日常生活中常常遇到的实际问题中得到的数列.视察这3个数列发

觉,每个数列中相邻的后项减前项都等于同一个常数.当然这里我们是拿后项

减前项,其实前项减后项也是一个常数,为了后面内容的学习便利,这个依次

不能颠倒.

至此学生会相识到,具备这个特征的数列模型在生活中有很多,如上节提

到的堆放钢管的数列为100,99,98,97,…,某体育场一角的看台的座位排列:

第一排15个座位,向后依次为17,19,21,23,…,等等.

以上这些数列的共同特征是: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它前面一项的差等于

同一个常数(即等差).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探讨的主要内容.老师先让学生试

着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其特征,然后给出等差数列的定义.

等差数列的定义:一般地,假如一个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它前一项

的差等于同一个常数,这个数列就叫做等差数列,这个常数叫做等差数列的公

差,公差通常用字母d表示.

老师引导学生理解这个定义:这里公差d肯定是由后项减前项所得,若前

项减后项则为一d,这就是为什么前面3个模型的分析中总是说后项减前项而不

说前项减后项的缘由.明显3个模型数列都是等差数列,公差依次为0.5,7,

-6.

老师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等差数列定义中的关键字是什么?(学生在学习

中常常遇到一些概念,能否抓住定义中的关键字,是能否正确、深化地理解和

驾驭概念的重要条件,这是学好数学与其他学科的重要一环.因此老师应当教

会学生如何深化理解一个概念,以培育学生分析问题、相识问题的实力)

这里“从其次项起”和“同一个常数”是等差数列定义中的核心部分.用

递推公式可以这样描述等差数列的定义:对于数列仆,若一T=d(d是与n无关

的常数或字母),nN2,neN*,则此数列是等差数列.这是证明一个数列是等

差数列的常用方法.点拨学生留意这里的“n22”,若n包括1,则数列是从

第1项向前减,明显无从减起.若n从3起先,则会漏掉az—ai的差,这也不

符合定义,如数列1,3,4,5,6,明显不是等差数列,因此要从意义上深刻理解

等差数列的定义.

老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探究数列①②③的通项公式,学生依据已经学过的数

列通项公式的定义,视察每一数列的项与序号之间的关系会很快写出:①=21.5

+0.5n,②=7n—5,③=—6n+95.

以上这几个通项公式有共同的特点,无论是在求解方法上,还是在所求的

结果方面都存在很多共性.老师点拨学生探求,对随意等差数列alfa2,

as,…,,…,依据等差数列的定义都有:

0^2—3.1—d,

33-a2=d,

一=d,

所以a2=a1+d,

a3=a?+d=(a1+d)+d=ai+2d,

a4=a3+d=(a)+2d)+d=ai+3d.

学生很简洁猜想出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a+(n—l)d后,老师适时点明:

我们归纳出的公式只是一个猜想,严格的证明须要用到后面的其他学问.

老师可就此进一步点拨学生:数学猜想在数学领域中是很重要的思索方法,

后面还要特地探究它.数学中有很多闻名的猜想,如哥德巴赫猜想常被称为数

学皇冠上的明珠,对于它的证明中国已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很多闻名的数学结

论都是从猜想起先的.但要留意,数学猜想仅是一种数学想象,在未得到严格

的证明前不能当作正确的结论来用.这里我们归纳猜想的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ai+(n—l)d是经过严格证明白的,只是现在我们学问受限,无法证明,所以

说我们先承认它.激励学生只要创新探究,独立思索,也会有自己的新颖发

觉.

老师依据教学实际状况,也可引导学生得出等差数列通项公式的其他推导

方法.例如:

方法一(叠加法):•••{}是等差数列,

••--1=d,

-i--2=d,

-2--3=d,

a2-a1—d.

两边分别相加得一ai=(n—l)d,

所以=ad(n—l)d,

方法二(迭代法):{}是等差数列,则有

=-i+d,

=_2+d+d

=-2+2d

=_3+d+2d

=-3+3d

=a)+(n—1)d.

所以=a1+(n—l)d.

探讨结果:

⑴〜(4)略.

(5)假如一个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都等于同一个常

数,则这个数列就叫做等差数列.其中关键词为“从第2项起”、“等于同一

个常数”.

(6)三个数列都有通项公式,它们分别是:=21.5+0.5n,=7n—5,=一

6n+95.

(7)可用叠加法和迭代法推导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a,+(n-l)d.

错误!

例1(教材本节例2)

活动:本例的目的是让学生熟识公式,使学生从中体会公式与方程之间的

联系.教学时要使学生相识到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其实就是一个关于、a-d、

n(独立的量有3个)的方程,以便于学生能把方程思想和通项公式相结合,解决

等差数列问题.本例中的(2)是推断一个数是否是某等差数列的项.这个问题可

以看作(1)的逆问题.须要向学生说明的是,求出的项数为正整数,所给数就是

已知数列中的项,否则,就不是已知数列中的项.本例可由学生自己独立解决,

也可做板演之用,老师只是对有困难的学生赐予恰当点拨.

点评:在数列中,要让学生明确解方程的思路.

变式训练

(1)100是不是等差数列2,9,16,…的项,假如是,是第几项?假如不是,

请说明理由;

(2)—20是不是等差数列0,—3,—7,…的项,假如是,是第几项?假如

不是,请说明理由.

解:(1)由题意,知Iat—2,d=9—2=7.因而通项公式为=2+(n—1)X7

=7n-5.

令7n—5=100,解得n=15,所以100是这个数列的第15项.

(2)由题意可知a=0,d=-3,因而此数列的通项公式为=-n+.

令-n+=—20,解得n=.因为-n+=—20没有正整数解,所以一20不

是这个数列的项.

例2一个等差数列首项为,公差d>0,从第10项起每一项都比1大,求

公差d的范围.

活动:老师引导学生视察题意,思索条件”从第10项起每一项都比1大”

的含义,应转化为什么数学条件?是否仅是a10>l呢?d>0的条件又说明什

么?老师可让学生合作探究,放手让学生探讨,不要怕学生出错.

解:•••40,设等差数列为{},则有aiVazVa3V…VagVaXauV…,

由题意,得错误!

即错误!错误!

解得VdW.

点评:本例学生很简洁解得不完整,解完此题后让学生反思解题过程.本

题主要训练学生敏捷运用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以与对公差的深刻理解.

变式训练

在数列{}中,已知、=1,=+(n6N*),求aso.

解:已知条件可化为一=(n£N*),

由等差数列的定义,知{}是首项为=1,公差为d=的等差数列,

...=1+(50—1)X=.

••3-50=•

例3已知数列{}的通项公式=+q,其中p、q是常数,则这个数列是否肯

定是等差数列?若是,首项与公差分别是什么?

活动:要判定{}是不是等差数列,可以利用等差数列的定义,依据一r(n

>1)是不是一个与n无关的常数.

这事实上给出了推断一个数列是否是等差数列的一个方法:假如一个数列

的通项公式是关于正整数的一次型函数,则这个数列必定是等差数列.因而把

等差数列通项公式与一次函数联系了起来.本例设置的“旁注”,目的是为了

揭示等差数列通项公式的结构特征:对于通项公式形如=+q的数列,肯定是

等差数列,一次项系数P就是这个等差数列的公差,首项是p+q.因此可以深

化学生对等差数列的理解,同时还可以从多个角度去看待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有利于以后更好地把握等差数列的性质.在教学时老师要依据学生解答的状况,

点明这点.

解:当nN2时,(取数列{}中的随意相邻两项t与(nN2))

—-i=(+q)—[p(n—1)+q]=+q—(—p+q)=p为常数,

所以{}是等差数列,首项a=p+q,公差为p.

点评:(1)若p=0,则{}是公差为0的等差数列,即为常数列q,q,q,….

(2)若pXO,则是关于n的一次式,从图象上看,表示数列的各点(n,)均

在一次函数y=+q的图象上,一次项的系数是公差p,直线在y轴上的截距为

(3)数列{}为等差数列的充要条件是其通项=+q(p、q是常数),称其为第

3通项公式.

变式训练

已知数列的通项公式=6n—L问这个数列是等差数列吗?若是等差数

列,其首项与公差分别是多少?

解:"一=[6(n+DT]-(6n-l)=6(常数),

,{}是等差数列,其首项为a=6X1—1=5,公差为6.

点评:该训练题的目的是进一步熟识例3的内容.须要向学生强调,若用

—T=d,则必需强调n»2这一前提条件,若用+1-=d,则可不对n进行限制.

错误!

1.(1)求等差数列8,5,2,…的第20项;

(2)—401是不是等差数列一5,-9,-13,…的项?假如是,是第几项?

2.求等差数列3,7,11,…的第4项与第10项.

答案:

1.解:(1)由a,=8,d=5-8=-3,n=20,得a20=8+(20-l)X(-3)

=-49.

(2)由a=-5,d=—9—(―5)=—4,得这个数列的通项公式为

=-5—4(n—1)——4n—1.

由题意知,本题是要回答是否存在正整数n,使得一401=一如一1成立.解

这个关于n的方程,得n=100,即一401是这个数列的第100项.

2.解:依据题意可知由=3,d=7-3=4.

•••该数列的通项公式为=3+(n—1)X4,

即=4n—l(n21,nGN*).

/.a.i=4X4—1=15,aio=4X10—1=39.

错误!

1.先由学生自己总结回顾这节课都学习了哪些学问?要留意的是什么?都

用到了哪些数学思想方法?你在这节课里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2.老师进一步集中强调,本节学习的重点内容是等差数列的定义与通项公

式,等差数列的基本性质是“等差”.这是我们探讨有关等差数列的主要动身

点,是推断、证明一个数列是否为等差数列和解决其他问题的一种基本方法,

要留意这里的“等差”是对随意相邻两项来说的.

错误!

习题2—2A组1、2.

设计感想

本教案设计突出了重点概念的教学,突出了等差数列的定义和对通项公式

的相识与应用.等差数列是特殊的数列,定义恰恰是其特殊性也是本质属性的

精确反映和高度概括,精确地把握定义是正确相识等差数列,解决相关问题的

前提条件.通项公式是项与项数的函数关系,是探讨一个数列的重要工具.因

为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的结构与一次函数的解析式亲密相关,因此通过函数图

象探讨数列性质成为可能.

本教案设计突出了教法学法与新课程理念的接轨,引导综合运用视察、归

纳、猜想、证明等方法探讨数学,这是一种特别重要的学习方法;在问题探究

求解中,常常是先从视察入手,发觉问题的特点,形成解决问题的初步思路,

然后用归纳方法进行摸索,提出猜想,最终采纳证明方法(或举反例)来检验所

提出的猜想.

本教案设计突出了发散思维的训练.通过一题多解,多题一解的训练,比

较优劣,换个角度视察问题,这是数学发散思维的基本素养.只有在学习过程

中有意识地将学问迁移、组合、融合,激发新颖心,体验多样性,学懂学透,

融会贯穿,创新思维才能与日俱增.

(设计者:周长峰)

第2课时

导入新课

思路L(复习导入)上一节课我们探讨了数列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一一等差数

列的定义,让学生回忆这个定义,并举出几个等差数列的例子.接着老师引导

学生探究自己所举等差数列例子中项与项之间有什么新的发觉?比如,在同一

个等差数列中,与某一项“距离”相等的两项的和会是什么呢?由此绽开新课.

思路2.(干脆导入)老师先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所学的内容:等差数列的定

义以与等差数列的通项,之后干脆提出等差中项的概念让学生探究,由此而绽

开新课.

推动新课

错误!

错误!

错误!

活动:借助课件,老师引导学生先回忆等差数列的定义,一般地,假如一

个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它前一项的差等于同一个常数,即一T=d(n22,

neN*),这个数列就叫做等差数列,这个常数就叫做等差数列的公差(通常用字

母"d”表示).

再一起回顾通项公式,等差数列{}有两种通项公式:=+(n—01'或=+

q(p、q是常数).

由上面的两个公式我们还可以得到下面几种计算公差d的方法:①d=-7;

②d=;③d=.

对于通项公式的探究,我们用归纳、猜想得出了通项公式,后又用叠加法

与迭代法推导了通项公式.

老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等差中项的概念,引导学生探究:假如我们在数a

与数b中间插入一个数A,使三个数a,A,b成等差数列,则数A应满意什么

样的条件呢?

由定义可得A—a=b—A,即A=.

反之,若A=,则A—a=b—A,

由此可以得A=a,A,b成等差数列.

由此我们得出等差中项的概念:假如三个数x,A,y组成等差数列,则A

叫做x和y的等差中项.假如A是x和y的等差中项,则A=.

依据我们前面的探究不难发觉,在一个等差数列中,从第2项起,每一项(有

穷数列的末项除外)都是它的前一项与后一项的等差中项.

如数列:1,3,5,7,9,11,13…中5是3与7的等差中项,也是1和9的等差

中项.

9是7和11的等差中项,也是5和13的等差中项.

等差中项与其应用问题的解法关键在于抓住a,A,b成等差数列2A=a

+b,以促成将等差数列转化为目标量间的等量关系或干脆由a,A,b间的关系

证得a,A,b成等差数列.

依据等差中项的概念我们来探究这样一个问题:如上面的数列

1,3,5,7,9,11,13,…中,我们知道2a5=a3+a7=ai+a9=az+a8,则你能发觉什

么规律呢?再验证一下,结果有a2+aio=a3+a9=a4+a8=a5+a7=2a6.由此我们

猜想这个规律可推广到一般,即在等差数列{}中,若m、n、p、qGN*且m+n=

p+q,则+=+,这个猜想与上节的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的猜想方法是一样的,

是我们归纳出来的,没有严格证明,不能说它就肯定是正确的.让学生进一步

探究怎样证明它的正确性呢?只要运用通项公式加以转化即可.设首项为a”

则+=a1+(m-1)d+ai+(n-1)d=2a1+(m+n—2)d,

+=a1+(p-1)d+ai+(q-1)d=2a1+(p+q—2)d.

因为我们有m+n=p+q,所以上面两式的右边相等,所以+=+.

由此我们的一个重要结论得到了证明:在等差数列{}的各项中,与首末两

项等距离的两项的和等于首末两项的和.另外,在等差数列中,若m+n=p+q,

则上面两式的右边相等,所以+=+.同样地,我们还有:若m+n=2p,则+

=2.这也是等差中项的内容.

我们自然会想到由+=+能不能推出m+n=p+q呢?举个反例,这里举个

常数列就可以说明结论不成立.

这说明在等差数列中,+=+是m+n=p+q成立的必要不充分条件.由此

我们还进一步推出+1—=(1=+2—+”即2+1=++〃这也是证明等差数列的常用

方法.

同时我们通过这个探究过程明白:若要说明一个猜想正确,必需经过严格

的证明,若要说明一个猜想不正确,仅举一个反例即可.

探讨结果:(1)(2)略.

(3)假如三个数x,A,y成等差数列,则A叫做x和y的等差中项,且A=

(4)得到两个重要结论:①在数列{}中,若2+i=++2(n£N*),则{}是等差

数列.

②在等差数列中,若m+n=p+q(m、n、p、q^N*),则+=+.

错误!

例1在等差数列{}中,若ai+ac=9,a1=7,求a.3,a9.

活动:本例是一道基本量运算题,运用方程思想可由已知条件求出a,d,

进而求出通项公式,则a3,ag不难求出.应要求学生驾驭这种解题方法,理解

数列与方程的关系.

解:由已知,得错误!解得错误!

.•.通项公式为=21+(n—l)d=-8+5(n—1)=5n—13.

••——2f32.

点评:本例解法是数列问题的基本运算,应要求学生娴熟驾驭,当然对学

有余力的同学来说,老师可引导探究一些其他解法,如ai+a6=a』+a3=9.

a3=9—&=9-7=2.

由此可得d=a“一a:s=7—2=5.

.•.a9=a.i+5d=32.

点评:这种解法奇妙,技巧性大,需对等差数列的定义与重要结论有深刻

的理解.

变式训练

已知数列{}对随意的P,q£N*满意+,=+,且a?=—6,则而等于()

A.-165B.-33C.-30D.-

21

答案:C

解析:依题意知,a2=a〕+ai=2a1,ai=a?=—3,+i=+a[=—3,

可知数列{}是等差数列,a,o=ai+9d=-3-9X3=-3O.

例2(教材本节例5)

活动:本例是等差数列通项公式的敏捷运用.正如边注所说,相当于已知

直线过点(1,17),斜率为-0.6,求直线在x轴下方的点的横坐标的取值范围.可

放手让学生完成本例.

变式训练

等差数列{}的公差dVO,且a2・a,=12,a2+a4=8,则数列{}的通项公

式是…()

A.=2n—2(nGN*)B.=2n+4(nGN*)

C.=-2n+12(nGN*)D.=-2n+10(n£N*)

答案:D

解析:由题意知错误!错误!错误!

所以由=ai+(n—l)d,得=8+(n—1)(—2)=—2n+10.

例3已知a、b、c成等差数列,则a?(b+c),b2(c+a),c?(a+b)是否成

等差数列?

活动:老师引导学生思索a、b、c成等差数列可转化为什么形式的等式?

本题的关键是考察在a+c=2b的条件下,是否有以下结果:a2(b+c)+c2(a+

b)=2b2(a+c).老师可让学生自己探究完成,必要时赐予恰当的点拨.

解:Ya、b、c成等差数列,

/.a+c=2b.

又Va-(b+c)+c,(a+b)—2b-(c+a)

=a2b+a2c+J+2—2b'c—2:

=(a2b—22)+(J2b%)+(a2c+2)

=(a-2b)+(c—2b)+(a+c)

=——+2

=0,

a2(b+c)+c2(a+b)=2b2(a+c).

.-.a2(b+c),b2(c+a),c“a+b)成等差数列.

点评:假如a、b、c成等差数列,常转化为a+c=2b的形式,反之,假如

求证a、b、c成等差数列,常改证a+c=2b.有时还需运用一些等价变形技巧,

才能获得胜利.

例4在一1与7之间顺次插入三个数a、b、c,使这五个数成等差数列,求

此数列.

活动:老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加以考虑:一是利用等差数列的定义与通

项;一是利用等差中项加以处理.让学生自己去探究,老师一般不要赐予提示,

对个别探究有困难的学生可适时地给以点拨、提示.

解:(方法一)设这些数组成的等差数列为{},由已知,为=-1,a$=7,

.*.7=-l+(5-l)d,即d=2.

二所求的数列为一1,1,3,5,7.

(方法二):一1,a,b,c,7成等差数列,

,b是一1,7的等差中项,a是一1,b的等差中项,c是b,7的等差中项,

即b==3,a==l,c==5.

,所求数列为-1,1,3,5,7.

点评:通过此题可以看出,应多角度思索,多角度视察,正像前面所提出

的那样,尽量换个角度看问题,以开阔视野,培育自己求异发散的思维实力.

变式训练

数列。中,a3=2,a7=l,且数列{}是等差数列,则a”等于()

A.-D.5

答案:B

解析:设=,则b3=,b?=,

因为{}是等差数列,可求得公差d=,

所以b“=b7+(11—7)d=,即a“=-1=.

例5某市出租车的计价标准为1.2元,起步价为10元,即最初的4千米(不

含4千米)计费10元.假如某人乘坐该市的出租车前往14处的目的地,且一

路畅通,等候时间为0,须要支付多少元的车费?

活动:老师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建立数学模型.在这里也就是建立等差

数列的数学模型.引导学生找出首项和公差,利用等差数列通项公式的学问解

决实际问题.

解:依据题意,当该市出租车的行程大于或等于4时,每增加1,乘客须

要支付L2元.所以,我们可以建立一个等差数列{}来计算车费.

令a=11.2表示4处的车费,公差d=1.2,贝",当出租车行至14处时,

n=ll,此时须要支付车费a“=ll.2+(11-1)X1.2=23.2(元).

答:须要支付车费23.2元.

点评:本例中令a,=11.2,这点要引起学生留意,这样一来,前往14处

的目的地就相当于n=ll,这点极简洁弄错.

错误!

1.己知等差数列{}中,a,+a3+a5+a7=4,则az+ai+ae等于()

A.3B.4C.5D.6

2.在等差数列{}中,已知a】=2,a2+a3=13,则a+as+ae等于()

A.40B.42C.43D.45

答案:

1.解析:由a1+a3+a5+ar=4,知4a1=4,即a।—1.

••&2+9-4+%=3al~~3.

答案:A

2.解析:Ya2+a3=13,

,

..2a1+3d=13.

•..ai=2,Ad=3.

而a,+a$+3,6--3a$3(ai+4d)42.

答案:B

错误!

1.先由学生自己总结回顾这节课都学习了哪些学问?要留意的是什么?都

用到了哪些数学思想方法?你是如何通过旧学问来获得新学问的?你在这节课

里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2.老师进一步画龙点睛,本节课我们在上节课的基础上又推出了两个很重

要的结论,一个是等差数列的证明方法,一个是等差数列的性质,要留意这些

重要结论的敏捷运用.

错误!

课本习题2—2A组5、6、7.

设计感想

本教案是依据课程标准、学生的认知特点而设计的,设计的活动主要都是

学生自己完成的.特殊是上节课通项公式的归纳、猜想给学生留下了很深的记

忆;本节课只是接着对等差数列进行这方面的探究.

本教案除了支配教材上的两个例题外,还针对性地选择了既具有典型性又

具有启发性的几道例题与变式训练.为了学生的课外进一步探究,在备课资料

中摘选了部分备用例题与备用习题,目的是让学生对等差数列的有关学问作进

一步拓展探究,以开阔学生的视野.

本教案的设计意图还在于,加强数列与函数的联系.这不仅有利于学问的

融会贯穿,加深对数列的理解,运用函数的观点和方法解决有关数列的问题,

而且反过来可使学生对函数的相识深化一步,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是好玩的,探

究是愉悦的,归纳猜想是令人激昂的,借此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爱好.

备课资料

一、备用例题

【例1】梯子最高一级宽33,最低一级宽为110,中间还有10级,各

级的宽度成等差数列,计算中间各级的宽度.

解:设{}表示梯子自上而下各级宽度所成的等差数列,由已知条件,可知

ai=33,a12=110,n=12,所以%2=ai+(12—1)d,即得110=33+lld,解之,

得d=7.

因此a2=33+7=40,a3=40+7=47,a1=54,a5=61,%=68,a7=75,

as=82,ag=89,ai0=96,a“=103.

答:梯子中间各级的宽度从上到下依次是40,47,54,61,68,75,

82,89,96,103.

【例2】己知,,成等差数列,求证:,,也成等差数列.

证明:因为,,成等差数列,所以=+,化简得2=b(a+c),所以有

+======2•.

因而,,也成等差数列.

【例3】设数列{}{}都是等差数列,且由=35,-=75,a2+b2=100,求

数列{+}的第37项的值.

分析:由数列{}{}都是等差数列,可得{+}是等差数列,故可求出数列{十}

的公差和通项.

解:设数列{}{}的公差分别为d„d2,则加++)—(+)=(+L)+(+L)

=&+d2为常数,所以可得{十}是等差数列.设其公差为d,则公差d=(a?+b2)

-(ai+bj=100-(35+75)=-10.因而a37+b37=110-10X(37-1)=-250.

所以数列{十}的第37项的值为一250.

点评:若一个数列未告知我们是等差数列时,应先由定义法判定它是等差

数列后,方可运用通项公式=ai+(n—l)d.但对客观试题则可以干脆运用某些

重要结论,干脆判定数列是否为等差数列.

二、备用习题

1.已知等差数列{}中,a7+a9=16,%=1,则a】?的值是()

A.15B.30C.31D.64

2.在数列{}中3+i=3+2(nGN*),Ka2+a4+a7+a9=20,则所为()

A.5B.7C.8D.10

3.在等差数列,中,ai+3a8+a15=120,则3ag—a”的值为()

A.6B.12C.24D.48

4.已知方程(x2—2x+m)(x2—2x+n)=0的四个根组成一个首项为的等差

数列,则一等于()

A.1

5.在等差数列{}中,a$=3,%=—2,则aa+a5+…+ai()=.

6.已知a、b、c成等差数列,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