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初升高语文无忧衔接及新课预习(全国)衔接点13 古诗阅读之思想情感突破(解析版)_第1页
2024–2025学年初升高语文无忧衔接及新课预习(全国)衔接点13 古诗阅读之思想情感突破(解析版)_第2页
2024–2025学年初升高语文无忧衔接及新课预习(全国)衔接点13 古诗阅读之思想情感突破(解析版)_第3页
2024–2025学年初升高语文无忧衔接及新课预习(全国)衔接点13 古诗阅读之思想情感突破(解析版)_第4页
2024–2025学年初升高语文无忧衔接及新课预习(全国)衔接点13 古诗阅读之思想情感突破(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衔接点13.古诗阅读之思想情感突破(解析版)初中要求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背诵优秀诗文80篇(段)。高中要求关注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有探究文化问题的意识;对汉语、汉字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较浓厚的兴趣,有主动积累、梳理、探究富有文化意蕴的语言材料的习惯。有比较、分析古今中外各类作品所反映的文化现象文化观念的意识。初中阶段考查形式:课内古诗的理解,多为主观题,有的省份也考课外古诗词,侧重于浅显的词句理解。高中阶段考查形式:客观题+一道主观题形式,客观题,侧重于内容和艺术手法的分析,而主观题侧重于情感、技巧、语言风格等。初高中不同:一是对于诗歌内容的考查越来越细,越来越深,重视对于诗歌内容的精准理解;二是在情感、思想方面,从对于情、志的考查延伸到思的层面!更注重考查学生读懂、理解诗歌的能力。除此之外,新高考的古代诗歌阅读还倾向于与教材中的内容建立联系,强调课内外诗词的比较阅读。一、读懂诗歌,读懂诗歌的思想情感根据题材分类,中国古代诗歌大致有送别怀人、羁旅思乡诗、山水田园诗、边塞征战诗、咏史怀古诗、咏物言志诗、即事(景)抒怀诗、题画说理诗,干谒自荐诗、哲理思辨诗、酬和赠答诗等几种类型。相同题材的诗歌,诗中的情感是相近的,手法是相似的。为此,从题材入手,可取得“读一首诗,知一类诗”的效果。二、古代诗歌题材分类(回顾古诗,掌握分类)(一)送别怀人诗名篇联想《送友人》(李白)、《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题材特征(1)标题中往往有“送”“别”“赠”“酬”等字样(2)常见意象:“柳”“酒”“月”“水”四大意象特征(“长亭”“短亭”“阳关”“舟”“灞桥”等意象也常在送别怀人诗中出现)内容情感(1)依依惜别的不舍与伤感(2)离别后的思念与牵挂(3)对友人的安慰与勉励(4)借送别友人表明自己的心志(5)抒发对人生的感慨。注意:每首诗所表达的情感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情感交织在一起的集合体。(二)羁旅思乡诗名篇联想《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涉江采芙蓉》、《次北固山下》(王湾)题材特征(1)诗题中多含有“客舍”“登高”“望月”“忆”“寄”“行”“思”等词语以及元宵、中秋、重阳、除夕等节日名。常见意象:月亮、秋风、秋霜、杜鹃、猿啼、沙鸥、孤雁、浮云、梧桐叶落、西楼、高楼、危楼、危栏内容情感(1)天涯漂泊羁旅之愁。叙写客居他乡的艰难,抒发漂泊无定的孤苦。(2)望尽天涯怀人之愁。感念亲情之深,表达对亲人的思念。(3)羁旅他乡的忧怨悲愤。或表达人生感叹,流露年华易逝的苦闷,或抒发独居他乡、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孤独寂寞、忧怨愤慨之情(三)山水田园诗名篇联想《归园田居(其一)》(陶渊明)、《插秧歌》(杨万里)题材特征(1)山水田园诗分为山水诗与田园诗。山水诗指描写山水风景的诗。田园诗主要指以农村自然景物、田园生活为吟咏对象的诗。(2)常见意象:溪水、山石、松林、柴门、桑麻、南亩、五柳、明月、渔歌内容情感(1)寄情山水,赞美山河,热爱自然,表达对劳动场面和劳动人民的赞美或思归之情。(2)借凄风苦雨,表达对自由的向往及厌倦官场的超脱之情。(3)憎恶黑暗,寄托恬淡静雅的隐逸之乐。(4)以恬淡之心抒写山水清幽,表达闲适淡泊、悠然自得之情。(5)对现实不满,抒发怀才不遇的苦闷,或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四)边塞征战诗名篇联想《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渔家傲·秋思》(范仲淹)、《使至塞上》(王维)题材特征(1)标题中往往有“行”“军”“征”“塞”“戍”等与军旅有关的字。(2)常见意象:自然景物类(黄沙、大漠、雨雪、长云等),地理区域类(塞外、雁门、玉门关、黄河、阴山、楼兰、孤城、边关、蓟北等),战事器具类(金鼓、旌旗、战马等),异域类(羌笛、琵琶、胡琴等),乐曲类(《梅花落》《折杨柳》《关山月》《阳关三叠》《渭城曲》等),人物类(戍卒、将帅、胡人、单于等)内容情感(1)保家卫国、建立功名的壮志豪情。(2)奋勇杀敌、英勇无畏的英雄气概。(3)雄奇瑰丽、奇异独特的边塞风光。(4)征人思乡、闺妇盼归的两地情愁。(5)凄苦哀怨的怨战情绪,凄厉沉痛的反战思考。(6)对和平安宁的边疆生活、和睦友好的民族往来的喜爱(五)咏史怀古诗名篇联想《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蜀相(杜甫)、《桂枝香·金陵怀古》(王安石)题材特征(1)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等为题材。借咏叹史实、描写古迹来抒发作者的兴衰之感,以寄托哀思、借古讽今。(2)标题中有“咏史”、“怀古”、“登xx(某古迹)有怀”、“古迹”、古人名等内容情感(1)针对历史人物或事件,发表自己的观点或看法。如:《贾生》(李商隐)。(2)缅怀前贤,表达敬仰或惋惜;类比古人,寄托伤感或哀思。如:《蜀相》(杜甫)。(3)借论古之得失,托古讽今,忧国忧民。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六)托物言志诗名篇联想《卜算子·咏梅》(陆游)、《石灰吟》(于谦)题材特征(1)从对象上来看,咏物诗的对象是单纯的某个物。咏物诗着重对所咏之物的特征、功能进行刻画,或者着重对所咏之物的某一内蕴、精神进行吟咏。(2)从题目上来看,或以所咏之物为题目,或以“咏xx”“题xx”“xx吟”等为题目内容情感(1)寄寓作者的理想抱负,或实现个人理想,或报效国家。(2)寄寓高尚的节操,或表达怀才不遇与命途多舛的伤感,或抒发年华易逝与理想破灭的哀愁。(3)托物讽世,或忧国忧民,或感时伤世,或愤世嫉俗,或针砭时弊,或冷嘲热讽(七)即事抒怀诗名篇联想《短歌行》(曹操)、《登快阁》(黄庭坚)、《临安春雨初霁》(陆游)、《登岳阳楼》(杜甫)题材特征(1)诗歌中包含叙事或写景内容,重点在作者由所叙之事或所写之景而生发的感慨之情,即事抒怀偏重于叙事,即景抒怀偏重于写景,其重点都在“抒怀”。(2)标题往往有“即事”“即景”“抒怀”等词内容情感(1)寄情山水,表达出对和平宁静生活的热爱。(2)表现作者向往悠闲舒适的隐居生活的情趣。(3)抒写政治上的失意和对世事的感慨。(4)对现实的愤慨、不满及壮志难酬、怀才不遇的惆怅之情题画说理诗名篇联想《惠崇春江晚景》苏轼、《墨梅》王冕题材特征(1)画家或鉴赏者根据绘画的内容有感而作之诗。(2)标题中常有“题”字或作品名称等字内容情感(1)表达对作画者高超技艺的赞赏;(2)表达对画中所画景物的喜爱;(3)借画抒发个人的志向(九)干谒自荐诗名篇联想《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望海潮》(柳永)题材特征(1)标题中往往含有“奉呈”“奉赠”“投赠”“献”“上”及显贵的官名(姓)等字眼。(2)诗风不同,意象不定。朱庆余的温婉含蓄,多生活类意象;孟浩然的恳切朴素,多阔大类意象······内容情感(1)对自己才华的自信。(2)积极入仕的急切心情。(3)对推荐者才干的赞美。潇洒旷达、傲视权贵的态度。(5)贫贱骄人、悲愤难鸣的心情。(6)命运多舛、出身寒微、无所依托的苦闷哲理思辨诗名篇联想《登飞来峰》(王安石)、《游山西村》(陆游)题材特征(1)作者在创作时,便赋予了哲理的内涵。如《观书有感》。(2)有不少诗,其哲理内涵是读者赋予的,是人们在欣赏诗歌过程中领悟到的。如《游山西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常用技法(1)即事说理、借景说理、托物说理,或在抒情和议论中寄寓或阐明道理。如“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2)运用比喻、类比、对比、象征等手法,表达作者的哲思。如“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3)借助形象思维和比兴手法。如“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十一)酬和赠答诗名篇联想《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题材特征(1)所作为送亲怀友的作品,或表谢意(含婉拒),或表深情,或表心志。(2)从题目上来看,有“酬”“和”“赠”“次韵”“答”等字眼内容情感(1)表达长辈对晚辈的关怀、勉励。(2)表达晚辈对长辈的敬重,对高洁品格的赞美,等等。(3)表达同窗亲友之间共勉共励之情,或寄托友情、亲情之思。(4)表达对某事、某物的看法,表明自己的情三、如何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词语定情找出“情语”,是最准确、快捷的路径。这些“情语”有哪些呢?(1)直接标明情感的词语。如“喜”“愁”“悲”等字眼。(2)表示情态、语气的虚词。如“但”“惟”“空”“又”等字眼,它们委婉地提示情感。(3)描摹色彩、形态的词,提示了情感内涵。如“黄”“红”等暖色调词,表明心情愉悦;“白”“蓝”等冷色调词,暗示心情伤感。不过,这些词语所标明的乐景有时会反衬哀情。(4)典故词语暗示深刻复杂的情感。(5)具有独特意义的表明时间、地点的词语。如时间词:春(含生机或暮春伤春)、秋(常见悲秋)、西风(秋风,含愁情)、节日(向往团圆)、夜(夜不能寐,心事重重,有所思)。地点词:塞外(建功立业或表明战争残酷,环境艰苦)、他乡(颠沛流离之苦)、远离京城之地(仕途坎坷)。2.借景察情古诗内容,无非“情”“景”二字,借景抒情是古诗抒发感情最主要的方式,因此,借景察情应当成为学习古诗的基本功。3.典故挖情(1)积累古诗常用典故的出处与含义例如“楼兰”。楼兰国王贪财,多次杀害前往西域的汉使。后傅介子出使西域,计斩楼兰王。故“楼兰”常代指边境之敌。如王昌龄《从军行》:“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又如李白《塞下曲》:“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2)把握古人用典的方式①明用典与暗用典。明用典,即在诗中一眼就能看出来,如“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掌握暗用典,要靠自己的积累。如“起舞闻鸡酒未醒”,如果有积累,就知道这里是暗用典,它用了祖逖闻鸡起舞的典故。②正用典与反用典。作者使用典故,有时与典故意一致,叫正用典,如辛弃疾使用“廉颇”的典故;有时与典故意相反,叫反用典,如王维《山居秋暝》尾联“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原典故是“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以久留”,这里反其意而用之,“王孙”偏要“留”下来。(3)把握典中情要注意“两面”情感“一面”是作者对典故中的人、事的情感态度,“一面”是作者借此要表达的对现实、对自己的情感态度。4.时空显情从时间上讲,诗人的情感有过去、现在与将来的变化,如回忆过去,感到很美好;驻足现在,觉得伤感;展望将来(想象),充满期待。读诗要善于分出不同的时间段,找出不同的情感。像离别诗,一般分成离别时和离别后两个时间段写,离别时自然要痛苦,离别后自然是思念之苦、重逢之盼。从空间上讲,空间不同,情感也就不同。如在家中,家人聚在一起,很温暖;在外乡的路上,颇有羁旅之苦。空间不同,实际上是不同景物对象的转换,读诗时如能抓住不同空间里不同的描写对象,自然就能捕捉到因空间变化而产生的答题技巧精准审题(1)审答题范围:局部(一句、一联、一片等)/整体。内容越多,层级越大,情感要点越多。(2)审答题要求:概括/分析。情感概括题可直接使用上题形式。情感分析题表述有两种模式:①分析+概括:先分析具体诗句,后概括出情感内涵。②概括+分析:先概括出情感内涵,后分析具体诗句。规范答题(1)从内容上规范:分层作答,分对象作答(对自己/友人,国家/人生,历史/朝廷,故乡/自然等)。(2)从表达上规范:使用情感术语。格式规范:情感=对(情感对象)+情由/情境+感情基调。(3)从类型上规范:①情感变化型,表述为“由……(情感)”到“……(情感)”再到“……(情感)”。②情感矛盾统一型,表述为“既有……(情感),又有……(情感),这两种看似矛盾的情感有机地统一于诗人的情绪中”,或者为“诗人表面上看是在表达……(情感),实质上是在表达……(情感)”。③情感丰富型。应多角度、多层面地挖掘情感,做到多点答题。④情感单一型。这类题题干上已经给出某种情感,只要求分析。对于这种“逆向分析”型,只要抓住诗中词语,作多角度分析即可。情感变化。答题步骤第一步:认真审题,明确问题的重点以及考查的方向。第二步:根据题干要求,解释分析题干中的理论或者观点。第三步:结合原诗,分析诗歌主题,找出具体语境,分析判断。第四步:整理答案,根据分值分点,形成文字。注意事项借助诗歌常见题材、类别和诗人背景、所处时代,初步把握诗歌内容主旨。通读诗歌,关注标题和注释,抓住诗中人、事、景、物等情感载体,发掘其背后蕴含的情感。借助提示诗歌情感的关键词,准确把握诗歌情感。如直接表明情感的词语(“喜”“愁”“悲”),表示情态、语气的虚词(“但”“惟”“空”),描摹色彩、形态的词,具有独特意义的表明时间、地点的词语如春(含生机或暮春伤春)秋(常见悲秋);塞外(建功立业或表明战争残酷,环境艰苦)他乡(颠沛流离之苦)远离京城之地(仕途坎坷之意)。4.解释设题诗句或能提炼感情的词句,如有表达技巧也一并分析,准确概括诗歌思想感情。(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木兰花令·次欧公西湖韵①苏轼霜余已失长淮阔,空听潺潺清颍②咽。佳人犹唱醉翁词③,四十三年如电抹。草头秋露流珠滑,三五盈盈还二八。与余同是识翁人,惟有西湖④波底月!【注】①这首词是苏轼五十六岁时为怀念恩师欧阳修而作。②颍:河水名。③醉翁词:是指欧阳修公元1049年(宋仁宗皇祐元年)知颍州到晚年退休居颍州时所作的词。④西湖:词中指颍州的西湖。结合全词,简要分析词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答案】①对恩师的思念和缅怀之情。“与余同是识翁人,惟有西湖波底月”二句回想欧公与颍水的渊源,缅怀欧公在世时的一颦一笑。“识翁人”写出词人与恩师的知遇之恩,师生之谊,表达了词人对恩师的思念和缅怀之情。②对生命短暂与命运无常的喟叹。下片一、二句写草头秋露,明澈圆润,流滑如珠,却转瞬即逝;十五的月亮多么皎洁完满,第二天就会渐渐缺损。以草头秋露和月圆月缺作喻,写出了对生命短暂与命运无常的喟叹。③孤寂凄凉,知音难觅之情。“空听潺潺清颍咽”,颍水潺潺,本来是自然现象,但词人却听出其中的悲咽之声;恩师已逝,世上再无知遇之人,且当年识翁之人,今存者亦已无多,眼前在者,只有自己,以及西湖波底月而已。写出了词人此时油然而生的孤寂凄凉之情。【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中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霜馀已失长淮阔,空听潺潺清颖咽”,上阕起首两句描写了作者泛游颍河所见到的景致。颍州有颍河汝水,最终汇于淮河之中。“霜馀”两字交代作者到颍州时正值深秋,秋高天旱、草木枯萎,颍河也失去了春夏时期波澜壮阔的气势,温婉细流涓涓而下。水声潺潺,在作者听来,如怨如慕,恰恰吻合他此时思念恩师的心情。“佳人尤唱醉翁词,四十三年如电抹”通过写颍州人对于欧阳修的怀念,表达了词人自己对恩师的深切的思念。其中有人生如梭的慨叹,时间如同闪电一样快速逝去,只有像欧阳修那样为人、为政、为文,才能够长久得被人们铭记。四十三年转瞬飞逝,而恩师也已驾鹤多年,作者不由得慨叹时光无情,对先师的怀念有增无减,令人动容。“草头秋露流珠滑”,深秋的晚上,已经开始降下露水,露珠晶莹剔透且圆润光滑,但却不能长存。“三五盈盈还二八”点明月亮阴晴圆缺的状态。词人以露珠的流逝与月亮的圆缺慨叹时光飞逝、人生无常,也是对前文“四十三年如电抹”的诠释。“与余同是识翁人,惟有西湖波底月!”作者全词结尾处将主旨进一步明朗化。四十三年过去了,现在能记得醉翁的人还剩下几个。恐怕只有作者与这倒影在西湖水底的明月。作者以拟人化的手法写西湖月能“识翁”,含蓄写出欧阳修在颍州时常常夜游西湖,用西湖见证醉翁在颍州的所有功绩。如今无人识翁,更无人识“我”,恩师已逝,世上再无知遇之人。写到此,词人油然而生孤寂凄凉之情。(二)(22-23高一上·福建莆田·期末)阅读下面这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春题湖上白居易湖上春来似画图,乱峰围绕水平铺。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碧毯线头抽早稻,青罗裙带展新蒲。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本诗与《钱塘湖春行》均为白居易的咏西湖春景的佳作,请结合诗句分析这两首诗情感的异同之处。【答案】《春题湖上》由清新的山水图景写到像碧毯线头的早稻,不仅体现了对西湖春景的喜爱,还体现了诗人对湖区农事的关注,对民生的关怀;《钱塘湖春行》侧重写早春西湖湖光天色、鸟雀花草带来的清新与生机,表达诗人饱览西湖春景的愉悦陶醉与流连忘返之情。【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首先分析《春题湖上》。诗的前三联绘景,尾联抒情,全诗则情景交融,物我划一。首句鸟瞰西湖春日景色,谓其“似画图”。“乱峰”以下三句,具体描绘如画之景:群山环绕,参差不一,湖上水面平展;排排青松装点着山峦,如重重叠叠的翡翠,皎洁的月亮映入湖心,像一颗闪光的珍珠,这是多么诱人的美景。呵!然而诗的旨趣并没有凝滞在范山模水的层面上,“碧毯”二句出人意表地把笔舌转到对农作物的体察上:早稻犹碧毯上抽出的线头、新蒲象青罗裙上的飘带。由此可知,全诗以“湖”字开头,以“湖”字作结,以“湖”为中心,绘出了一幅西湖春景图,体现了对西湖春景的喜爱,还体现了诗人对湖区农事的关注,对民生的关怀。其次分析《钱塘湖春行》。《钱塘湖春行》选择了早莺、新燕、暖树、春泥、乱花、浅草等意象,动植物结合,富有生机,别有意趣,移步换景,画面具体、微观。诗的首联紧扣题目总写湖水。前一句点出钱塘湖的方位和四周“楼观参差”景象,后一句正面写湖光水色。颔联从静到动,从全景的写意到细节的工笔。颈联写俯察所见花草。颔联、颈联细致地描绘了西湖春行所见景物,以“早”“新”“争”“啄”表现莺燕新来的动态;以“乱”“浅”“渐欲”“才能”,状写花草向荣的趋势。这就准确而生动地把诗人边行边赏的早春气象透露出来,给人以清新之感。尾联中,诗人以“行不足”说明自然景物美不胜收,诗人也余兴未阑。全诗紧扣“春行”二字展开,诗人信马而游,以“行”为构思脉络,选取有代表性的景物,表达诗人饱览西湖春景的愉悦陶醉与流连忘返之情。(三)(23-24高一上·山东潍坊·开学考试)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留别王维①孟浩然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当路②谁相假,知音世所稀。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注】①《旧唐书》载:“孟浩然年四十,来游京师,应进士不第,还襄阳。”此诗是诗人离开长安,赠别王维所作。②当路:当权的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答案】①科举不第的落寞。落第后门前“寂寂”,每天独来独往,心中苦闷无处排解。②与友人离别的不舍。作者深感自己在京无望,意欲离开却又不舍与友人分别。③回归故园的无奈。面对无人引荐、仕进无望的现实,只得回乡归隐,独守寂寞。【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分析诗歌情感的能力。首联“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是写自己落第后的景象体现科举不第的落寞:门前冷落,车马稀疏。“寂寂”两字,既是写实,又是写虚,既表现了门庭的景象,又表现了作者的心情。一个落第士子,又有谁来理睬,又有谁来陪伴?只有孤单单地“空自归”了。颔联“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抒写惜别之情:孟浩然用“芳草”来代表自己归隐的理想,“欲寻芳草去”,表明他考虑归隐,而“惜与故人违”是说归隐就要和友人王维别离,为此诗人感到惋惜,表明了他同王维友情的深厚,而“欲”和“惜”字则体现出诗人思想上矛盾斗争,从这个思想活动里,深刻地反映出作者的惜别之情。颈联“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意思是“身居高位者谁能保荐我呢?可惜世上知音人稀若晨星”,以此说明归去的原因,体现回归故园的无奈:一个“谁”字,反诘得颇为有力,表明他切身体会到世态炎凉、人情如水的滋味。能了解自己心事,赏识自己才能的人,只有王维,一个“稀”字,准确地表达出知音难遇的社会现实。因为无人举荐提携,所以最终“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只能回乡归隐,独守寂寞了(四)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小题。读书陆游归志宁无五亩园,读书本意在元元①,灯前目力虽非昔,犹课②蝇头二万言。读书辛弃疾是非得失两茫茫,闲把遗书细较量。掩卷古人堪笑处,起来摩腹步长廊。【注】①元元,同“黎元”“黎庶”。②课:阅读。这两首诗中,诗人笔下的读书情景不同、缘由各异,请结合诗句简要概述。【答案】17.D18.情景不同:①陆诗中末两句惟妙惟肖地描写出诗人在夜灯之下,眼神不如以前却仍然奋力阅读蝇头小字的情景;②辛诗中末两句生动形象地描写出诗人读到可笑之处便掩卷起身,揉着肚子大笑,在长廊里来回踱步的情景。缘由各异:①陆诗中前两句点出自己读书的缘由是为天下黎民百姓谋福祉;②辛诗中前两句点出自己读书的缘由是对生活中的是非得失感到迷茫,想从读书中得到启迪。【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读书情景不同:陆诗“灯前目力虽非昔,犹课蝇头二万言”,蝇头,比喻字小的和苍蝇头一样。这两句说,在微弱的油灯下看书,眼睛已大不如从前了。但我每天仍然要阅读二万多如蝇头一样字的书籍。描写了诗人在孤灯之下老眼昏花地阅读蝇头小字的情景;辛诗“掩卷古人堪笑处,起来摩腹步长廊”,读到古人写的可笑之处,诗人不禁掩卷大笑,一边在步廊中散步一边不停地揉笑疼的肚子。描写了诗人读到可笑之处掩卷起身,揉着肚子大笑在长廊里踱步的情景。读书目的各异:陆诗“归志宁无五亩园,读书本意在元元”,归老隐居的志向就算没有那五亩田园也依然如故,读书的本意原在于黎民百姓。表明诗人的读书目的是为天下黎民百姓谋福祉;辛诗“是非得失两茫茫,闲把遗书细较量”,“是非”“得失”为立人之本;“两茫茫”寓意是非不知,得失不明。诗人对是非得失感到迷茫,想通过读书来解决疑惑。(五)(23-24高一上·湖南长沙·开学考试)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下面小题。新城道中(其一)苏

轼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岭上晴云披絮帽①,树头初日挂铜钲②。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西崦③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饷④春耕。【注】①絮帽:棉帽。②钲(zhēng):用同“铮”,古乐器,形如铜铎。③西崦(yān):这里泛指山,诗人将要前往的地方。④饷:用食物款待别人。这首诗的诗眼是“乐”,请结合全诗分析作者因何而“乐”。【答案】①因旅途顺利的山行而乐。东风多情,雨声有意,和煦的东风赶走阴云,天公作美决定了旅途中的愉悦心情。②因清新秀丽的山野美景而乐。晴天的云朵、初升的太阳、鲜艳的桃花、矮矮的竹篱、袅娜的垂柳、清澈的小溪,雨后春景图清新秀丽,使得诗人心中充满喜悦。③因闲适自在的状态而乐。诗人想象美好的农家生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妇童饷耕,春耕秋收,自食其力,体现了诗人内心的快乐。【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由“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可知,清晨,诗人准备启程了。东风多情,雨声有意。为了诗人旅涂顺利,和煦的东风赶来送行,吹散了阴云;浙沥的雨声及时收敛,天空放晴。出远门首先要看天色,既然天公作美,那就决定了旅途中的愉悦心情。由“岭上晴云批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可知,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迷人的晨景:白色的雾霭笼罩着高高的山顶,仿佛山峰戴了一顶白丝绵制的头巾;一轮朝阳正冉冉升起,远远望去,仿佛树梢上挂着一面又圆又亮的铜钲。穿山越岭,再往前行,一路上更是春光明媚、春意盎然。鲜艳的桃花,矮矮的竹篱,袅娜的垂柳,清澈的小溪,有物有人,有动有静,有红有绿,构成了一幅画面生动、色调和谐的农家春景图,可见诗人因美丽的山野美景而乐。由“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饷春耕”可知,雨后的山村景色如此清新秀丽,使得诗人出发时的愉悦心情有增无减。因此,从他眼中看到的景物都带上了主观色彩,充满了欢乐和生意。野桃会“含笑”点头,“溪柳”会摇摆起舞,十分快活自在。而诗人想象中的“西崦人家”更是其乐无比: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田间小憩,妇童饷耕;春种秋收,自食其力,不异于桃源佳境。这些景致和人物的描写是诗人当时欢乐心情的反映,因而诗人因闲适愉悦的心情而乐。(六)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各题寄题赵叔平嘉树亭苏舜钦嘉树名亭古意同,拂檐围砌共青葱。午阴闲淡茶烟外,晓韵萧疏睡雨中。开户常时对君子,绕轩终日是清风。盘根得地年年盛,岂学春林一晌红。诗歌的尾联有什么含意?请简要分析。【答案】①要像嘉树那样,把根基盘扎在大地上,使枝叶年年茂盛;不能学春天的林木,只有片时的红花开放。②比喻做人应脚踏实地,始终如一。【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句子含义的能力。“盘根得地年年盛,岂学春林一晌红”尾联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把“嘉树”与“春林”作对比描写,用“盘根得地”描绘嘉树把根基深深扎在大地,才能“年年盛”,而春林“一晌红”花开短暂,只有片刻的繁盛。“岂学”二字表明作者的情感态度,不能学短暂的“春林”,而赞扬嘉树,意在表达做人应脚踏实地,始终如一的思想内涵。(七)(23-24高一上·广西柳州·开学考试)阅读下面一首元曲,完成下面小题。落梅风·书所见张可久柳叶微风闹,荷花落日酣,拂晴空远山云淡。红妆女儿十二三,采莲归小舟轻缆。这首曲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答案】这首元曲写出了春天的美景,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喜爱之情。【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微风嬉闹着柳叶,荷花在夕阳的映照下更显红艳喜人,晴空万里,唯远山与淡云拂过天际。一位打扮得非常美丽的十二三岁模样的少女采莲归来,将小舟轻轻缆在岸边。这是作者就自己所见即兴书写的小曲,写出了春天的美景,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喜爱之情。写景生动自然而不失秀雅之致,曲风清新活泼而不失旖旎风情,读之如置身画境。(八)(23-24高一上·海南海口·开学考试)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下面小题。过沙头杨万里过了沙头渐有村,地平江阔气清温。暗潮已到无人会,只有篙师识水痕。冬夜读书示子聿陆游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两首诗的后两句所表现的哲理有何相同之处?请简要分析。【答案】①相同之处是都表达了“实践出真知”的哲理。②杨万里诗的最后两句的意思是:一股暗潮已然来到,一般人却无从发觉,篙师长年累月在江上撑船,水的深浅,流速的快慢等都一清二楚,些微变化他们都能察觉。诗歌形象生动地告诉人们,真理是在大胆实践反复实践中摸索出来的。③陆游诗的后两句,诗人进一步指出实践经验的重要性。“纸上得来”,指的是书本知识。“绝知此事”,指的是真正把握事物的底蕴。“躬行”,就是指亲自去实践,眼见为实。指出书本上得来的知识毕竟比较肤浅,要透彻地认识事物还必须亲身实践。【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过沙头》前两句描写船行过沙头之后,就能远远地看到村庄,此处江面开阔,气候温润,后两句则写但常人却不知道,暗潮已然来到,因为他们没有水上的生活经验,对潮水涨落的规律不知晓;而篙师长年累月在江上撑船,水的深浅,流速的快慢等,都一清二楚,些微变化他们都能察觉。由此可见,诗中能帮我们体会其中哲理的是最后两句“暗潮已到无人会,只有篙师识水痕”,暗潮到了却无人知道,只有篙师能通过水痕判断出暗潮的到来,为什么只有篙师能知道呢?因为他天天在水里劳作、实践,从而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冬夜读书示子聿》中,诗歌前两句,赞扬了古人刻苦学习的精神以及做学问的艰难,说明只有少年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竭尽全力地打好扎实基础,将来才能成就一番事业。但全诗重点则是在最后两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句话强调了做学问的功夫要下在哪里的重要性。孜孜不倦、持之以恒地做学知识,固然很重要,但仅此还不够,因为那只是书本知识,书本知识是前人实践经验的总结,不能纸上谈兵,要“亲身躬行”。由此可见,两首诗相同之处是都表达了“实践出真知”的哲理。(九)(2022·全国·高考真题)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送别李白[唐代]寻阳五溪水,沿洄直入巫山里。胜境由来人共传,君到南中自称美。送君别有八月秋,飒飒芦花复益愁。云帆望远不相见,日暮长江空自流。本诗是如何表现离愁别绪的?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答案】①寓情于景:诗人送别友人,遇芦花飒飒作响,离愁更甚,此景烘托了诗人与友人分别的依依不舍的离情。②以景结情:诗人以消失不见的船帆和“空自流”的长江之景作结,孤寂凄冷的意境更加衬托出离愁别绪的浓重。【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思想感情分析写作技巧的能力。“飒飒芦花复益愁”意思是说在这芦花被风吹动的飒飒声中我更觉忧愁,写秋天送别友人,本就依依不舍,兼之萧瑟凄凉的景象,心情愈加惆怅哀愁。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渲染悲伤的气氛,一派衰败的景象中,诗人因离别而伤感的情绪浓重,可见友情之深厚,难舍难分。结尾“云帆望远不相见,日暮长江空自流”写远眺友人的船帆已经看不见了,只有日暮下的长江独自流淌,以景结情,委婉含蓄,诗人远望友人离去,直至船帆消逝于视线,可见遥望时间之长久,以杳无踪影的船帆和一去不复返的长江水作结,景象中融入了诗人万般情结,与友人分别后的孤独寂聊凄冷的心境让读者能够以形象的画面中身临其境,更加衬托出离愁别绪的浓重,极具感染力。(十)(23-24高一上·四川内江·开学考试)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鹭鸶杜牧雪衣雪发青玉嘴,群捕鱼儿溪影中。惊飞远映碧山去,一树梨花落晚风。(选自《樊川诗集注》)除了外形,诗人还写到了有关“鹭鸶”的哪些内容?请结合全诗概括作答。【答案】捕鱼之状、惊飞之态。【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本诗首句写了鹭鸶的外形,根据关键词“群捕鱼儿”和“惊飞”可知,第二、三句写了鹭鸶捕鱼的情景和惊飞的样子。(一)(22-23·河北邯郸·开学考试)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鹧鸪天①陆游插脚红尘已是颠②。更求平地上青天。新来有个生涯③别,买断烟波不用钱。沽酒市,采菱船。醉听风雨拥蓑眠。三山老子④真堪笑,见事迟来四十年。【注】①词作于乾道二年(1166年),是年作者四十二岁。这一年春,陆游在隆兴府任上被免官。他二月初离任,取陆路经临川、玉山入浙,于五月间开始了在三山西村的闲居时光。②颠:通“癫”。③生涯:生活。④三山老子:作者陆游自称。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陆游一向是忠心报国、壮志难酬的形象,这首词表现的却是与之完全不同的隐者形象。B.“新来”句写词人开始新的生活方式,“别”字表明词人意欲和过去生活决裂的鲜明态度。C.“沽酒”两句和“醉听”句是对“买断烟波”的具体描写,展现了词人闲居三山时的生活。D.“真堪笑”和“已是颠”相互照应,强化词人对自己曾经踏入官场的情感否定,结构紧凑。2.词人的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请结合全词作简要分析。【答案】1.A2.①“插脚”句和“更求”句写自己痴傻,步入官场,还想被重用,表达自责、愤懑之情。②“新来”句至“醉听”句写归乡闲居,了无牵挂,自由随意而心生欢喜。③最后两句写自己都觉得自己可笑,见事太迟,居然一直迟了四十年,表达自嘲和不平之情,此时的不平比开头的情绪平缓了不少。【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A.“表现的却是与之完全不同的隐者形象”错。从全词及写作背景来看,全词表达了词人被贬后的愤懑之情和闲居三山时的喜悦之情,但这种喜悦并非发自内心,也仅仅是自我解嘲。说和忠心报国、壮志难酬的形象完全不同表达不准确。故选A。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开头两句,用自责的口吻,抒发愤激不平的感慨。陆游从三十四岁出任宁德主簿开始走上仕途,到四十二岁被免官,八年期间调动频繁,却一直未被重用,自然会有满腹的牢骚。他自己抱怨说,“插脚红尘”步入官场,这本身就是一个痴呆的人所作出的错误选择,可还想高升,还想被重用,这就像“平地上青天”一样的不切实际。“插脚”句和“更求”句写自己痴傻,步入官场,还想被重用,表达自责、愤懑之情。接下来的两句,打开了一个新的局面:“新来有个生涯别,买断烟渡不用钱。”如今被免官,这倒好了,终于找到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归乡闲居。三山、镜湖自有山水之胜,闲居于此,正如李白所说“清风朗月不用一钱买”(《襄阳歌》),又如苏轼所说“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前赤壁赋》)。昔贤之言深获陆游之心,于是发出了类似的赞叹:“买断烟波不用钱”。由感慨到赞叹,这表现了作者初识隐居之乐的一种新鲜的感受。词的下片又用具体的生活内容对隐居的乐趣作了一些必要的补充描写。如果没有“沽酒市,采菱船”几句,那么,前面所说的“别个生涯”和“买断烟波”就架空。可见“新来”句至“醉听”句写归乡闲居,了无牵挂,自由随意而心生欢喜。最后两句是自嘲的话,是照应开头的自责而说的,说自己不仅痴呆而且还“真堪笑”,见事太迟,一直迟了四十午,还不知道生活的道路究竟应该怎么走,看来,过去的四十年算是白活了。最后两句写自己都觉得自己可笑,见事太迟,居然一直迟了四十年,表达自嘲和不平之情,此时的不平比开头的情绪平缓了不少。(二)(23-24高一上·福建宁德·开学考试)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西村陆游乱山深处小桃源,往岁求浆忆叩门。高柳簇桥初转马,数家临水自成村。茂林风送幽禽语,坏壁苔侵醉墨痕。一首清诗记今夕,细云新月耿①黄昏。注释:①耿:微明的样子。3.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到西村“叩门求浆”,是在清风吹拂、新月初现的黄昏时分。B.“初转马”与“小乔初嫁了”中的“初”都是“才”“刚刚”的意思。C.“茂林风送幽禽语”意谓清风送来茂林深处的鸟鸣,衬出西村的幽静。D.“坏壁苔侵醉墨痕”意谓残壁上青苔侵蚀了昔日醉后留下的字迹。4.本诗与《游山西村》都是陆游的纪游诗,请结合具体诗句,比较这两首诗在内容和情感上的异同。【答案】3.A4.相同点:都写乡村风光和对乡村的热爱之情。不同点:①《西村》侧重于对自然风光的描写,《游山西村》除却自然风光外,更侧重描写乡村人情和古风民俗;②《游山西村》还体现出深刻的哲理。【解析】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A.根据“一首清诗记今夕,细云新月耿黄昏”诗歌内容可知,作者写作此诗的时间是清风吹拂、新月初现的黄昏时分,至于“叩门求浆”则是作者的回忆,时间应是在白天。故选A。4.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相同点:村庄的地理位置都较偏远,或是“山重水复”或者“乱山深处”;村庄或是高柳茂林或是柳暗花明,清幽和恬静,表现作者对山村的喜爱之情。不同点:①《西村》通过“风送禽语”和“苔侵墨痕”表现山村风光的幽静,《游山西村》通过对“箫鼓追随”的春社情景的描写和“衣冠简朴”的村民的描写,表现山村生活的淳朴和作者的喜爱之情;②《游山西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表现出逆境中往往蕴含着无限的希望的哲理。(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念奴娇·过洞庭张孝祥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5.下列对本诗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一句,描写已经临近中秋,浩瀚的湖面水波不兴,皓月当空、玉宇澄澈的景色,是纵目洞庭总的印象。B.“肝胆皆冰雪”一句中,作者以“冰雪”自喻,肝胆如冰雪一般晶莹洁白,表达了忠贞高洁的品质和坦荡磊落的胸怀。C.“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一句中,“尽挹西江”,是说汲尽西江之水以为酒。“细斟北斗”,是说对着北斗星慢慢斟酒来喝。D.这是一首豪放词,笔势雄奇,大气磅礴,同时也是浪漫主义的词作。这些特点在词中的描写和抒情中有明显的体现。6.“表里俱澄澈”既是上阕写景的总结,也与下阕的抒情遥相呼应,请结合全词说说你的理解。【答案】5.C6.“表里俱澄澈”概括了天上银河璀璨,湖面波光粼粼,月华星辉与波光水色,上下通明,浑然一体的景象,是对上阕写景的总结;此外,“表里俱澄澈”与下阕的“肝胆皆冰雪”呼应,表达了自己因谗言而被贬职到岭南的那段时间里,虽遭困境,但依然保持高洁品德,连肝胆都如冰雪般晶莹,胸怀坦荡,光明磊落。【分析】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诗歌内容的能力。C.“对着北斗星”错误,“细斟北斗”是说举北斗星当酒器慢慢斟酒来喝。故选C。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首先理解“表里俱澄澈”的意思,这是说“水面上下一片明亮澄澈”。然后分析上阕所写之景和下阕所抒之情,并分析这些景、情与“表里俱澄澈”的关系。这首词上阕写洞庭湖月下的景色,突出它的澄澈:“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这几句表现秋高气爽、玉宇澄清的景色,是纵目洞庭总的印象;“玉鉴琼田三万顷,著我扁舟一叶”,“玉鉴琼田”,形容湖水的明净光洁;“素月分辉,明河共影”写水天辉映一片晶莹,“素月分辉”,是说皎洁的月亮照在湖上,湖水的反光十分明亮,好象素月把自己的光辉分了一些给湖水,“明河共影”,是说天上的银河投影到湖中,十分清晰,上下两道银河同样地明亮,这两句明点月华星辉,暗写波光水色,表现了上下通明的境地,仿佛是一片琉璃世界。由此可见,“表里俱澄澈”概括了上阕所描绘的这幅画面。词下阕抒情,写自己内心的澄澈。“应念岭表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由上片所写洞庭湖的景色,因而想起在岭南一年的生活,那是同样的光明磊落,“孤光自照”,是说以孤月为伴,引清光相照,表现了既不为人所了解,也无须别人了解的孤高心情,“肝胆皆冰雪”,冰雪都是洁白晶莹的东西,用来比喻自己襟怀的坦白。词人在岭南的那段时间里,自问是光明磊落,肝胆照人,恰如那三万顷玉鉴琼田在素月之下表里澄澈。“表里俱澄澈”和“肝胆皆冰雪”形成呼应。(四)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夜读离骚华岳①楮衾封冷白凝霜②,展转无眠夜未央。风欲送愁先卷帐,雨嫌多梦故敲窗。自惭鼓瑟投齐好,谩接歌舆效楚狂。起把离骚读幽闷,楚词还似楚江长。【注释】①华岳,南宋爱国志士,诗人,曾因上书请诛韩侂胄、苏师旦下狱。后密谋除去丞相史弥远,杖死东市。一生屡遭打击,却坚守特立不驯的人格,其诗豪纵。②宋时,棉花尚未普及,多用藤纸和楮纸制作纸被。“白凝霜”“雪色鲜”是常用的两种纸。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实,漫漫长夜,纸被寒冷,诗人辗转难眠,交代诗人起身夜读的起因。B.颔联赋予风雨情感,风起雨作,却似嫌诗人多梦,故意敲窗,欲为之送愁去。C.颈联用典,“自惭”句悔恨自己如“先生善鼓瑟,齐国好吹竿”般不合时宜。D.尾联使用比喻夸张,写自己的幽闷如屈原《离骚》之幽闷,似江水长流不断。8.结合全诗,简析诗人“起把离骚读幽闷”读出的“幽闷”。【答案】7.C8.①表面写读《离骚》的“幽闷”,实则写诗人自己的“幽闷”。②风雨交加的寒夜,诗人百感交集,思自己的不合时宜与终不愿改弦易辙;读屈原的幽闷和抱负,抒自己的无悔和坚持。③读《离骚》之“幽闷”,欲效先贤,将自己与屈原类比:一样遭遇奸佞当朝,“信而见疑,忠而被谤”,一样空怀政治襟抱和复国壮志;一样忧愁幽思和怨愤;以及一样虽遭灾厄,但依然坚持理想,绝不同流合污。【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C.“自惭”句假说“自惭”,其实是抒发自己“先生善鼓瑟,齐国好吹竽”不能投当局者所好,“忠不必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