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14-专题01先秦的文明和社会转型2024年高考真题1.(2024·全国甲卷·高考真题)汉晋时期有多种文本记载,帝尧之时,“天下太和,百姓无事”。有老者“击壤”而戏,围观者称颂帝尧。老者歌云:“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地而食,帝何德于我哉!”上述记载所体现的政治理念最接近(
)A.孔子 B.老子 C.韩非 D.墨子【答案】B【详解】材料“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地而食”体现了当时人与自然的和谐,反映了老子“顺应自然”的思想,“百姓无事”“帝何德于我哉”反映了百姓生活较少受到干预,反映了“无为”的思想,B项正确;孔子主见仁、礼、以德治国,材料信息没有体现,解除A项;韩非主见加强君主专制和中心集权,主见法治,材料信息没有体现,解除C项;墨子主见兼爱、非攻、尚贤等思想,材料没有体现,解除D项。故选B项。【点睛】本题以《壤父歌》及相关故事为素材,考查老子的思想,揭示先贤对华蜜生活的定义,意在启发学生今后的生活和学习。(摘编自教化部教化考试院:2024年高考历史全国卷试题评析)2.(2024·全国乙卷·高考真题)据下图可知,商、西周青铜器铸造的旺盛(
)A.推动了南北农业经济进步 B.依靠大规模商业活动开展C.反映了南北方联系的加强 D.缘于统治区域扩大到江南【答案】C【详解】依据图示可知,商周政治重心位于黄河流域,而重要铜矿位于长江流域,长途运输成为必要,南北方联系由此加强,C符合题意;结合所学可知,青铜器比较宝贵且坚韧度不够好,未广泛用于农业,A解除;青铜铸造由官府垄断,B解除;地图未标示统治区域,无法得出扩大到江南,且青铜铸造的旺盛主要缘于技术进步等因素,地理因素不是主因,D解除。故选C项。【点睛】本题以商周青铜器为切入点,揭示了商周青铜文明与长江流域铜矿开发的关系,引导学生得出黄河、长江两大流域共同塑造了早期华夏文明的结论,深化学生对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发展的历史认知。(摘自:教化部教化考试院:2024年高考历史全国卷试题评析;解析参考:商周制造青铜器的原料是从哪来的?)3.(2024·湖南·高考真题)儒家起于鲁,传布于齐、晋、卫;墨家始于宋,传布于鲁、楚、秦;道家起源于南方,后在楚、齐、燕有不同分支;法家源于三晋,盛行于秦。这(
)A.促进了政治统一 B.维系了“学在官府”的局面C.冲击了贵族政治 D.导致了各诸侯国之间的冲突【答案】C【详解】材料反映了思想的传播,思想的传播伴随着人才的流淌,依据所学可知,诸侯国君出于争霸须要,大量汲取人才,“士”阶层随之崛起,从而冲击了当地旧有贵族(依靠血缘获得官位)对政治的垄断,C项正确;百家的思想各异,并不能促进国家政治统一,解除A;春秋时期,孔子创办私学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解除B项;D项颠倒因果,诸侯国的冲突导致各家的盛行。故选C项。4.(2024·6浙江·高考真题)谈及个人的政治理想和所心仪的时代,孔子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下列项中,与孔子“从周”相关的是(
)A.“封建亲戚,以蕃屏周” B.“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答案】A【详解】“从周”是指孔子推崇的主见周代的礼制,维护有序的等级秩序,“封建亲戚,以藩屏周”是周代的分封制,维护了等级秩序,A项正确;“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是战国以后的郡县制,解除B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西汉董仲舒的儒学独尊主见,解除C项;“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涉及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解除D项。故选A项。5.(2024·6浙江·高考真题)“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出自一首政治抒情长诗。作者毕生追求“美政”,其作品充溢对家国的炙热忱感和深切忧念。他是(
)A.墨子 B.韩非 C.屈原 D.杜甫【答案】C【详解】依据材料“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并结合所学可知其出于文学作品《离骚》,属于屈原的作品,他的作品充溢对家国的炙热忱感和深切忧念,C项正确;墨子代表中下层平民的利益,与毕生追求“美政”不符合,解除A项;韩非代表法家,主见严刑峻法,解除B项;杜甫的文学作品是唐诗,与材料信息不符合,解除D项。故选C项。6.(2024·1浙江·高考真题)孔子整理编订的古代文化典籍《诗》《书》《礼》《乐》《易》《春秋》,除《乐》毁于秦火,其他五部经典传承至今,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传统政治的理论基础,也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下列关于五经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汉武帝推崇儒学,设五经博士B.《诗》奠定了中国文学浪漫主义传统的基础C.五经等儒学经典后来成为科举考试的重要内容D.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派贵族子弟到内地学习《诗》《书》【答案】B【详解】《诗》即《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奠定了中国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基础,B项符合题意;ACD项都是关于五经的正确表述,不符合题意。故选B项。7.(2024·1浙江·高考真题)论及周王朝的统治模式,有学者指出,周王是家族中嫡长子一脉的首领,代表整个家族祭祀上天;诸侯国君主的排序反映了他们与周王嫡长子一脉的亲疏关系。下列项中,对这一“统治模式”解读正确的是①神权与王权结合②中心对地方实行垂直管理③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④标记着中国起先迈入早期国家起源的历史阶段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B【详解】依据材料“周王是家族中嫡长子一脉的首领,代表整个家族祭祀上天;诸侯国君主的排序反映了他们与周王嫡长子一脉的亲疏关系”及所学学问可得,这体现西周将分风之语宗法制相结合的一种现象,神权与王权结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①③符合题意,B项正确;秦朝的郡县制实现了中心对地方的垂直管理,②不符合题意,中国早期国家不是在西周起先的,④不符合题意,解除.ACD项。故选B项。1.(2024·湖北武汉·模拟预料)如图为1976年于陕西临潼出土的西周青铜器利簋及其铭文拓片。据铭文记载,“武王征商,佳(唯)甲子朝,岁鼎,克昏夙有商”;中国古代典籍《尚书》也说,“时甲子昧爽,王朝至于商郊牧野,乃誓。”利簋铭文可以佐证A.传世文献对武王克商的记载精确 B.周武王是臣服于商朝的方国首领C.商周时期青铜铸造技术领先世界 D.商周时期的干支纪年法已经完备【答案】A【详解】依据材料“武王征商,隹(唯)甲子朝,岁鼎,克昏夙有商”“时甲子昧爽,王朝至于商郊牧野,乃誓。”可知,利簋铭文和《尚书》中记载的武王伐商的时间是一样的,说明传世文献对武王克商的记载比较精确,A项正确;周武王时期,已经不再臣服于商朝,解除B项;商周时期青铜铸造技术领先世界,但材料是青铜器上的铭文叙述,解除C项;材料只是对武王伐纣的时间记录,但干支纪年法干支是天干和地支的总称,且是否完备得不到确认,且与材料无关,解除D项。故选A项。2.(2024·江苏·模拟预料)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已将领土拓展至甘肃、四川、广东等地。目睹了周天子天下共主地位逐步丢失的诸侯国君,深切地意识到斗争中新增长的土地接着授予卿大夫的后果,一种新的政治制度在此时渐渐萌生。上述现象A.为国家走向统一奠定基础 B.推动了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C.表明分封制起先走向解体 D.保证了中心对封国的集权限制【答案】B【详解】依据材料及所学学问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征战不休,诸侯王为了更好统治新占据的地区,渐渐废除分封制,设立郡和县,这种现象推动了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B项正确;材料中现象与A项无关,解除A项;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材料现象推动了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解除C项;材料中现象指的是诸侯国在新增长的土地设立郡县,而不是分封制,所以D项说法不符合材料,解除D项。故选B项。3.(2024·湖北武汉·模拟预料)《孔子家语六本》记载:孔子的学生曾子因错把瓜苗的根锄断了,被其父曾皙一怒之下用锄柄打晕,曾子醒后向父亲赔罪,还回房弹琴练歌,让父亲放心;孔子听闻此事很生气,对曾子说:“(你)事父,委身以待暴怒,死而不避,既身死而陷父于不义,其不孝孰大焉?”据此可知A.儒家思想已确立正统地位 B.有教无类的教化思想盛行C.孔子反对没有原则的孝道 D.精耕细作农业获得大发展【答案】C【详解】依据材料“(你)事父,委身以待暴怒,死而不避,既身死而陷父于不义,其不孝孰大焉?”可以看出孔子是不赞成曾子这样没有原则的孝道,C项正确;儒家思想已确立正统地位,不符合史实,解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孔子反对没有原则的孝道,没有体现有教无类,解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孔子反对没有原则的孝道,与精耕细作的农业无关,解除D项。故选C项。4.(2024·辽宁沈阳·三模)目前所知“中国”一词最早见于西周初年的何尊铭文“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则廷告于天,曰:余其宅兹中或(国),自兹乂(治理)民。”《诗经大雅》云:“惠此中国,以绥四方”,“惠此京师,以绥四国”。《左传》则多见把“中国”与“四夷”“蛮夷”“戎”对举的记载。据此可知,“中国”观念A.西周初年起先形成 B.加强了中原统治力气C.产生源于文化认同 D.基本内涵得到了拓展【答案】D【详解】依据材料可知,“中国”一词最早源自西周初年的何尊,西周时期“中国”一词指天下之中的都城或国都;到春秋《诗经大雅》时指抚爱国中百姓,使四境得以安定;再到《左传》时“中国”从天下之中的国都演化为指代中原一带的诸侯国;以上变更说明“中国”观念基本内涵得到了拓展,D项正确;“中国”一词最早见于西周初年,不等于西周初年起先形成“中国”观念,解除A项;春秋时期“中国”指代中原一带的诸侯国,B项不能整体反映材料,解除B项;材料强调“中国”观念基本内涵得到了拓展,不等“中国”观念产生源于文化认同,解除C项。故选D项。5.(2024·河南·模拟预料)《春秋·公羊传)记载:(周)宜公十五年(公元前59年)民不背尽力于公田”,陈国也出现了“道路不行知,田在草间“的问题。民“解(懈)于公团°和“公田不治”成为当时普遍的现象。这反映出当时A.周王室的权威丢失殆尽 B.战乱颗繁导致民不聊生C.农夫赋税负担异样沉重 D.社会转型趋势较为明显【答案】D【详解】依据材料以及所学学问可知,春秋时期民众普遍懈于井田劳作,导致井田荒废,这反映出社会转型已是大势所趋,即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瓦解,土地全部制发生的变更明显,D项正确;材料现象与周王室权威没有干脆关系,解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公田荒废,而战乱不会只影响到公田,解除B项;材料反映了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瓦解的状况,没有涉及赋税负担,且当时的“民”指的是在公田劳作的民众,不是全部农夫,解除C项。故选D项。6.(2024·山东青岛·二模)战国时期,大城市具备了完整的城郭布局。城是国君、公室贵族居住和宗庙、社稷及官僚机构的所在地;郭是各级官吏和市民的居住区,以“里”为单位,“里”之外是各种市和肆。这主要是由于,当时A.周王室衰微 B.诸侯的纷争 C.工商业旺盛 D.文明的起源【答案】C【详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学问可知,战国时期大城市除了有政治军事机构和民居外,还有各种市和肆等商业设施,主要是因为当时工商业旺盛,C项正确;周王室衰微、诸侯纷争并不能说明材料中的现象,解除AB项;中国文明在战国之前早已起源,解除D项。故选C项。7.(2024·山东·模拟预料)在仰韶文化早期遗址中,居处和贮藏坑大多是分立的,用于存放东西的灰坑处于居处之外;而在后期,贮藏室往往置于卧房的内侧或下方,得到严密的爱护。这一变更体现了A.天下为公 B.父权至上 C.货力为己 D.宗法形成【答案】C【详解】由材料可知,在仰韶文化时期,贮藏物品之地由居处之外变为卧房内侧或下方,得到相对严密的爱护,这一变更说明私有财产出现。“货力为己”强调“私有”,与材料相符,C项正确;选项中,A项强调“为公”,解除;材料未涉及“父权”与“宗法”,解除B、D项。故选C项。8.(2024·江西南昌·三模)如图为西周晚期的散氏盘。其内底铭文为一篇土地转让契约,记述了矢(cè)国攻打散国,周天子应散国之请派人调解,并见证矢人赔付给散氏田地、划定赔付的田地及封界,最终实行盟誓之事。这表明当时A.青铜器的功用发生变更 B.盟誓活动强化了宗法制C.旧的井田制度已经瓦解 D.传统规制出现重要变更【答案】D【详解】依据材料以及所学学问可知,西周时期实行的土地制度是奴隶主贵族土地国有制—井田制,而材料中的现象反映了西周晚期出现了土地买卖现象,这对井田制度是严峻的破坏,这反映了新的经济因素已经出现,起先冲击传统的经济体制,D项正确;青铜器的主要功能是祭祀运用,主要功能并未发生变更,解除A项;材料并未反映盟誓活动强化了宗法制,解除B项;材料并未反映井田制度瓦解了,解除C项。故选D项。9.(2024·青海海东·一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范蠡(公元前536年一公元前448年)去越如(入)齐之后,主要从事经商活动,他把自己的哲学思想、军事思想用于商战谋略中,故所谋必成。范蠡主见商品“务完物",质高货真,不行“居贵”,“逐什一之利”即可,"财币欲其行如流水”,要“旱则资舟,水则资车",故“致背累巨万,天下称陶朱公”。《吏记越世家正义》盛赞其“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再分数与贫交疏昆弟”。——摘編自侯同江、韩立祥《商圣范蠡评传》(1)依据材料,归纳范蠡的经商理念。(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分析范蠡经商得以胜利的有利因素。【答案】(1)经商理念:诚信经营,薄利多销;要使商品和货币流通周转起来;经商的预见性(或注意有备无患)。(2)因素:春秋战国之交商业环境宽松;铁器、牛耕的运用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范蠡的经商理念和商业精神先进;齐地良好的经商氛围和交通条件;乐善好施赢得亲友支持。【解析】(1)经商理念:依据材料“质高货真,不行居贵,逐什一之利即可,‘财币欲其行如流水’”,得出诚信经营,薄利多销;依据材料“财币欲其行如流水”,得出要使商品和货币流通周转起来;依据材料“旱则资舟,水则资车”,得出经商的预见性。(2)有利因素: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之交商业环境宽松;铁器、牛耕的运用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范蠡的经商理念和商业精神先进;齐地良好的经商氛围和交通条件;乐善好施赢得亲友支持。10.(2024·海南·模拟预料)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春秋以前的青铜器以礼器为大宗,而且主要是王室、王臣铸造的礼器。随着王权衰落、诸侯国兴起,大小诸侯国纷纷铸造礼器,诸侯、卿大夫以至家臣铸造的青铜礼器隧然增多。这期间姬姓、姜姓大国的青铜礼器有大批发觉,一些“庶姓”小国如邓国(曼姓)、都国(允姓)、邾国(曹姓)的礼器也有不少发觉。到战国时,青铜日用器物如釜、铜镜、带钩等快速增加,还出现了较多青铜农具和青铜建筑饰件,青铜器的运用逐步突破贵族礼乐的范围,扩大到社会生活的广泛领域。与此相关,分别以晋国、楚国、秦国为中心,形成各具特色的中原、南方、西方青铜器系统。材料二
在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觉的入围项目中,湖北随州枣树林春秋曾国贵族墓地入选。出土了一套编钟,其铭文极具价值。芈加编钟铭文“帅禹之绪”“以长辞夏”,是继秦公簋、叔夷镈、幽公盟等传世青铜器之后,第一次经考古发掘出土的记载夏和禹的青铜器。——摘编自路国权《考古写历史·东周谱新章》(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学问,概括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发展的表现。(2)结合所学学问,指出材料二所述的青铜器及铭文的史料类型及史料价值。【答案】(1)表现:生产者扩大,由王室、王臣铸造到一般贵族;运用范围扩大,由礼器到社会生活领域;种类增多,由礼器到日用品、农具等;生产中心增多,形成多个各具特色的青铜器系统。(2)类型:青铜器,实物史料;铭文,文献史料。价值:青铜器是探讨春秋战国时期政治制度和社会的重要史料依据;是探讨春秋战国时期手工业发展水平的重要史料。铭文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对探讨夏、西周、春秋历史和考古极具史料价值;丰富了历史探讨资料;铭文记载与史籍记载可相互印证,有证史补史的作用。【解析】【分析】(1)表现:据材料“春秋以前的青铜器以礼器为大宗,而且主要是王室、王臣铸造的礼器”可知,春秋以前的青铜器主要是王室、王臣铸造的礼器;据材料“随着王权衰落、诸侯国兴起,大小诸侯国纷纷铸造礼器,诸侯、卿大夫以至家臣铸造的青铜礼器隧然增多”可知,随着王权的衰落,青铜器的生产者扩大,由王室、王臣铸造到一般贵族;据材料“这期间姬姓、姜姓大国的青铜礼器有大批发觉”可知,春秋以前的青铜器以礼器为主;据材料“到战国时,青铜日用器物如釜、铜镜、带钩等快速增加,还出现了较多青铜农具和青铜建筑饰件,青铜器的运用逐步突破贵族礼乐的范围,扩大到社会生活的广泛领域”可知,战国时期青铜器的运用范围扩大,突破礼器的范围,扩大到社会生活领域;种类增多,由礼器到日用品、农具等;据材料“与此相关,分别以晋国、楚国、秦国为中心,形成各具特色的中原、南方、西方青铜器系统”可知,青铜器的生产中心增多,形成多个各具特色的青铜器系统。(2)类型:据所学可知,青铜器属于实物,故为实物史料;铭文,据所学可知,铭文属于文字,故属于文献史料。价值:青铜器:据所学可从青铜器是探讨春秋战国时期政治制度和社会的重要史料依据;是探讨春秋战国时期手工业发展水平的重要史料等方面回答。铭文:据所学可从铭文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对探讨夏、西周、春秋历史和考古极具史料价值;丰富了历史探讨资料;铭文记载与史籍记载可相互印证,有证史补史的作用等方面回答。11.(2024·广西·模拟预料)儿童:成长、爱护与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孔子曰:“不学礼,无以立。”中国古代儿童称谓简表年龄段称谓称谓由来摘自《礼记》等1—3岁孩提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10岁以前孺子孺子早寝晏起,唯所欲,食无时满10岁幼学人生十年曰幼,学13—15岁(男)舞勺十有三年,学乐,诵诗,舞《勺》(一种文舞)15岁左右(男)束发束发而就高校,学大艺焉,履大节焉15岁(女)及笄十有五年而笄(笄礼)15—20岁(男)舞象成童,舞《象》(一种武舞),学射、御满20岁(男)弱冠二十曰弱,冠(冠礼)(1)礼乐制度是维护宗法社会的重要基础。表中能够反映礼乐制度对儿童要求的称谓有哪些?(2)简析在先秦社会礼乐制度是如何渗透到儿童成长过程中的。【答案】(1)称谓:幼学、舞勺、束发、及笄、舞象、弱冠。(2)简析:先秦有严格的礼乐制度;贵族依据礼乐制度培育子弟;依据儿童年龄划分学习阶段;男女要求不同;学习礼乐目的在于更好维护社会等级制度,稳定统治秩序【解析】【详解】(1)称谓:依据表格信息,可得出古代礼乐制度对儿童的称谓主要有,幼学、舞勺、束发、及笄、舞象、弱冠等。(2)简析:依据《中国古代儿童称谓简表》中的儿童成长分期和对应的礼乐教化内容,结合所学学问,从制度规范、渗透方式、教化阶段、性别差异、学习目的等方面,分析先秦社会礼乐制度在儿童成长过程中的渗透和体现。12.(2024·四川成都·模拟预料)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些学者对中国古代史的划分形成如下共识(1)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奠基(远古时期~公元前221年);(2)古代中华文明的发展(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3)古代中华文明曲折发展(220年~581年);(4)古代中华文明的成熟(581年~907年);(5)古代中华文明的旺盛(960年~1368年);(6)古代中华文明的衰落(1368年~1840年)。运用中国古代史的史实,对上述中国古代史的阶段划分进行探讨。(说明:可以就中国古代史的阶段划分中一个时期或四个时期之间的关系进行论证;也可以对中国古代史的阶段划分进行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的划分标准,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精确)【答案】示例1将第一个阶段定义为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奠基(远古时期~公元前221年)。基本史实政治上:从最高统治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到,到权力高度集中渐渐形成,为秦汉专制主义中心集权体制建立奠基;贵族政治渐渐发展为官僚体制;经济上:集体经济(如井田制)渐渐退出历史舞台,春秋战国时期渐渐形成小农经济,并成为中国古代最基本的经济形态;手工业由官营手工业形态(如工商食官制度)渐渐发展到官营、私营和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型态;商业发展中出现了一些新兴的封建城市如临淄、邯郸、郢等。思想文化:建立在礼乐制度基础上的西周贵族文化渐渐崩溃瓦解,出现了中国古代思想解放运动一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基础。示例2将第四个阶段定义为古代中华文明的成熟(公元581年~907年);基本史实政治上:三省六部制的发展完善标记中心官制的成熟,推动了专制主义中心集权制度的发展。创立了以才学为选官依据的科举制,促进了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经济上:赋税制度的变更一一从租庸调制到两税法,实现了中国赋税史上的重大改革。以曲辕犁为代表的犁耕技术和以筒车为代表的水利事业的发展,推动了传统农耕经济走向旺盛。制瓷业成为手工业发展的亮点,形成了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陆上、海上丝绸之路繁盛,对外贸易进一步发展。思想文化:国家统一、政局稳定和经济旺盛为文学艺术和科技发展供应了重要保障。雕版印刷术的推广促进了文化兴盛;四大独创中的火药独创及火药武器的运用在唐朝完成;颜筋柳骨、颠张醉素标记书法艺术的旺盛;唐诗流芳百世。唐朝统治者对儒、释、道三教的看法,形成了三教并行的文化氛围。【解析】【详解】示例:以选择第一阶段的分析为例。依据材料“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奠基(远古时期~公元前221年)”可知,将。一个阶段定义为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奠基(远古时期~公元前221年)。基本史实:依据所学学问,分别列举这一时期的古代中国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方面的成就和作用,突出奠基性,详细而言:政治上:从最高统治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到,到权力高度集中渐渐形成,为秦汉专制主义中心集权体制建立奠基;贵族政治渐渐发展为官僚体制;经济上:集体经济(如井田制)渐渐退出历史舞台,春秋战国时期渐渐形成小农经济,并成为中国古代最基本的经济形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社区与医院签订合同协议
- 汽油发电机购买合同范本
- 浙江网上申请就业协议书
- 终止车辆承包合同协议书
- 高校县中托管帮扶协议书
- 法律合同解除协议书范本
- 私人财产转移协议书范本
- 瓷砖店铺转让合同协议书
- 社区矫正基地服务协议书
- 洁净室车间出租合同范本
- 艾梅乙防治知识培训课件
- 机动链锯操作规程
- 2025年中小学班主任基本功大赛笔试试题题库(附答案)
- 兼职中医师聘用合同范本
- 渣土运输方案
- 2025-2030中国包装印刷行业现状供需分析及市场深度研究发展前景及规划可行性分析研究报告
- 高职大学生心里健康教育(第2版)-课程思政案例(结合知识点)
- 2025年大学食堂食材采购协议
- Drager呼吸机使用指南
- 办公用品、易耗品供货服务方案投标方案文件
- 餐厨垃圾处理可行性研究报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