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泉州文化系列手册之二
许先给您讲民俗
(上册)
许明煌编撰
2013年4月
目录
(上册)
第一辑泉州岁序节日习俗
1、过年
2、上元节
3、清明节
4、五月节
5、七夕
6、中秋节
7、重阳节
8、冬至
第二辑泉州红白喜事礼俗
1、诞生
2、满月
3、度碎(zui)(周岁)
4、16岁生日
5、定亲
6、婚娶
7、会亲
8、殓期
9、殡葬
10、服丧
第一辑泉州岁序节日习俗
-V过年
泉州过农历年的旧俗,多姿多彩,年味很浓,时间跨度较长,以正月初一为
中心,向腊月和正月前后延伸,前延伸至腊八节,后延伸至元宵节。腊月与农历
过新年有关的民俗活动主要有腊八节、送神、除夕等,腊八节过后,年味渐浓,
也拉开了过年的序幕。除夕,泉州俗称“年兜”,是农历一年里的最后一天,也
指最后一天的晚上,大月为三十,小月为二十九。泉州除夕这一天的习俗主要有
祭祀祖先、张贴春联、吃团圆饭、分压岁钱、“跳火盆”,辞岁守岁等。
“国仔爱年兜”。农历12月28-29日,过年的气氛渐浓。开始蒸糕做牌,有
碗糕、甜牌、咸棵、菜头棵、菜包、炸牌和元宵丸等等。蒸年糕特别认真,严禁
小孩说不吉利的话,若是糕发得好,视为“高发”的吉兆,阖家高兴。这段时间,
是成人最为繁忙的时候,要为准备过年的各种事项而忙碌,也是孩子们最为兴高
采烈的日子,因为有很丰富的食物,还期待着压岁钱和穿新衣服,所以民言彦说“国
仔爱年兜。”
“清明不回家无祖,年兜不回家无某(妻)除夕午后,家家门楣都贴新春
联。祭祀祖先,“辞年”。供桌上摆“过年饭”、糕果、鸡蛋、红桔、柿饼、芋芳
和各种菜肴。地上烧火炉。“过年饭”和年糕上插“春枝”(色纸制成的花枝)。
除夕之夜,食桌上放着火锅或火炉,家人一起吃团圆饭,又叫''围炉除了鸡
鸭鱼肉之外,常有一道春饼。春饼用面粉作饼皮,包上十多种菜肴,十分可口。
吃团圆饭时,若是亲人不齐,席间欢乐的气氛顿减。有句俗“清明不回家无
祖,年兜不回家无某(妻)。”可见人们对节日家人团聚看得何等重要。所以,每
到岁尾,远在外地打鱼做工的定要身冒风涛,踏浪归来,或头顶雨雪跋涉返家,
尽享天伦之乐。
“跳火蜷”。团圆饭吃罢,孩子们便溜出家门,有的追逐嬉戏放鞭炮,有的参
加“跳火蜷”。人们把晒干的地瓜藤蔓或其它干草堆集点燃,也有放木炭火在盆
里的,在熊熊火堆上来回跳跃,边跳边唱,“跳入来,年年大发财;跳出去,无
忧共无虑;跳过东,五谷吃勿空;跳过西,钱银满厝内。”孩子们一直玩到被家
长叫回,长辈给了“压岁钱”,方才带着笑容进入甜蜜的梦乡。除夕之夜,多数
的人都聚左在厅堂做各种事情,直到深夜,这是祝愿高堂长寿健康,又叫“坐寿”、
a守岁,,
除夕之夜时钟敲完12下,顿时家家开门燃放鞭炮。僻僻啪啪,此起彼应,
汇成一片。迎接新的农历年的到来,是谓“开正”。接着,主妇们恭敬地到厅堂
点燃香烛、烧火炉、设糖茶柑桔以献祖先。早餐吃线面,祈祷“福寿绵长”。这
一天,人人穿新衣,全天不扫地、不动刀、不劈柴、不汲井水、不吃稀粥、不大
骂孩子、不打破碗碟、不向人索债、不剪指甲(要到元宵节过后才能剪指甲,这
样才不会臭甲)。新年伊始,要讨吉兆。亲友之间互贺新正“恭喜发财”。对来“恭
喜”的孩子赠送柑桔、糖饼、“红包”(俗称结衫带)。一般是初一到亲戚家“贺
正”,初二向朋友、邻里“贺正”,初三“贺正”已属不敬。所以俗谚说:“初一
亲,初二邻,初三‘奄阐神'(自己做大、冒失之意),初一晚上,仍要像早晨
那样奉祀祖先,并且燃放鞭炮“关正”。
舞狮舞龙踩高跷。春节前后几天,人们尽情欢乐。儿童们围着那些“妆糕人”、
卖玩具、卖零食的摊担团团转。“纸傀儡”、“猴拉磨”、“狗春碓、“鸡琢米”等小
玩意儿特别受欢迎。泉州素有“世界木偶之乡”称号。“纸傀儡”、是泥饰头像、
色纸衣衫连着纱线。手指牵动可以做出种种动作,儿童们花上几角钱,便可以学
着艺人玩起线木偶了。入夜,舞狮、舞龙、踩高跷的沿着大街选择空旷处施展演
技;车鼓队则穿街走巷、敲锣打鼓自得其乐。狮龙的雄姿,踩高跷者的演出,“咚
咚七咚七咚嚓”的车鼓声,使古城涂上了一层神奇、欢乐的色彩。此后数天,还
有一些其他活动。到了元宵,达到高潮。
不知是什么年代流传下来的“顺口溜”说:“初一场,初二场(摆开了娱乐
场),初三无姿娘(闽南呼妇女'姿娘',此日妇女不上街),初四'神'落天(灶
君从天上汇报回来),初五舀肥(掏粪便,农事开始),初六隔机(整理织布机,
隔开经线与纬线,妇女开始织布),初七七元(人日,取菜、果七样作‘七宝羹'),
初八完全(年糕吃完了),初九‘天公’生,初十好食天(天气寒冷宜于在家饮
酒),十一倒去觅(回娘家探望),十二请女婿,十三吃糜配芥菜(糜,稀饭,连
日吃腻酒肉,改改口味),十四搭灯棚,十五上元暝,十六地妈生,十七’那怎
生'(节日就这样过去了)。”这首顺口溜,颇可概括泉州旧时过岁的情景。
二、上元节
农历正月十五是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古代以正月十五为“上元”,七月
十五为“中元”,十月十五为“下元”,合称“三元”,据道家的说法,上元乃天
官赐福之日,居“三元”之首。泉州的习俗称上元为“小年兜”,十分隆重,在
正月初一后再次掀起一个节日的高潮,过年至此,才划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上元节的应节食品是“元宵丸”,此食俗始于宋代。元宵节吃元宵丸的习俗
长盛不衰,名闻遐迩,其制作方法很独特:以炒熟的花生仁去膜捣末,加上白糖、
芝麻、蜜冬瓜、金桔泥、拌以煽葱白的熟猪油、香蕉油,捏成丸馅,沾湿后置于
盛有干糯米粉的盘中,反复数次滚转而成,清水煮熟后食之香甜而不腻。这天早
上以元宵丸汤供祀祖先、神明,谓之祭春,并作家人早餐,元宵节吃元宵丸,取
其圆形,寓有全家人团圆、吉利、美满之意。如今的元宵佳节已成为泉州人与港
澳台“三胞”团聚的“团圆节”,有首闽南歌谣《元宵月正圆》唱得很好:“闹元
宵,月正圆,闽台同胞心相依,扶老携幼返故里,了却两岸长相思。热泪盈眶啥
滋味?久别重逢分外喜!闹元宵,煮汤丸,骨肉团聚满心喜,男女老幼围桌边,
一家同吃上元丸。摇篮血迹难割离,叶落归根是正理。”
元宵节的节日活动,有舞龙舞狮、踩高跷、放焰火、玩花船等等,但把元宵
节的节日气氛推向高潮的是“闹花灯”。泉州灯俗自唐初建城后即由中原传入,
及至南宋,灯烛之盛,已闻名全国,明代时连杭州点灯,也要请泉州灯匠精制。
新中国成立后,泉州花灯制作技术不断革新,品种繁多,造型新颖,巧夺天工,
为海内外所共识。每逢元宵佳节,市区万灯齐挂,长街一望如浩天繁星,尽显“光
明之城”的风采,开元寺、威远楼、府文庙等处更是灯光灿烂,人山人海,一片
太平盛世的景象。
三、清明节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既是时序标志,又是传统节日,时间约在每年新历
的4月5日左右。因为清明节在仲春与暮春之间风和日丽的三月天,所以用“清
明”称之。
“清明节”的主要活动是扫墓祭祖,这个习俗,泉州和全国基本一致。一般
认为,扫墓起源于秦,但古时扫墓并不一定在清明节,如隋唐时期,大多是在清
明节前一、两天的寒食节扫墓。后来,寒食节扫墓逐渐改在清明,寒食这个节日
也就被人们所遗忘了。泉州俗语说:“清明不回家无墓(或曰无祖)。”外出人一
般都会回家过节。是日中午,各家各户要在厅堂祭祀祖先。清明节前后10天为
扫墓日期,如要修墓或者移葬,则不必另行择日,凡事无忌。扫墓时要除掉棘草、
培墓土、用朱砂描碑文、献纸钱、烧金纸、点香烛、放鞭炮、上供品,寄托哀思,
缅怀先人。晋江深沪一带,还有妇人“哭墓”的习俗,其声悲凉,催人泪下。
在民族英雄郑成功的故乡南安石井一带,清明节扫墓改在农历三月初三上巳
节,俗称“三月节”,传说是因为郑成功起兵反清复明,忌“清”字压在“明”
字之上,因此命他的子孙、族人、部属把“清明”移到三月三日,往后,相沿成
俗。另外,安溪、永春、德化三县的个别地方,有的是在农历八月扫墓,有的则
是在冬至日扫墓。
清明节日,泉州各地有蒸清明棵、吃“润饼菜”(春卷)的习俗。清明棵,又
名“脚目牌”,农村以初收的新麦,炒后磨粉拌糖,搓成如拳头一般大小的面团,
内包糯米粉或者豌豆,外面用竹叶(或菜叶)包裹。古时有以鼠曲草和米粉为皮,
绿豆为馅的叫鼠曲龟,现在,个别农村还有做这种食品。鼠曲龟皮韧馅酥,细腻
绵软,口感极好,是一种绿色食品。“润饼菜”也叫春卷,以面粉为原料擀制烘
成薄皮,俗称“润饼皮”,再卷胡萝卜丝、肉丝、海蛎煎、花生粉拌白糖、芫荽、
海苔等混锅菜肴,即可食用,味道十分丰富,甜润可口。“润饼菜”已经成为泉
州清明节最有代表性的食品之一,也成为海外游子梦牵魂挂的美馔佳肴。
四、五月节
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或曰“端阳节”,泉州人习惯把端午节称为“五
月节”。一提起端午节,人们就会自然联想到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的故事来,这
是关于端午节起源的一种说法。屈原官至楚国“三闾大夫”,起初极得楚怀王的
器重,但后来为妒忌的同僚所陷害,楚怀王就逐渐疏远他,并把他贬到偏远的江
南,后来国事日益衰败,不久楚都郢被秦兵攻陷,屈原悲痛欲绝,再加上对害国
害民的统治者疾恶成仇,就在这一年的农历五月五日自沉于汨罗江而死。楚国人
民为悼念他的忧民爱国,年年此日,家家户户用竹筒盛米,投入江中,叫做''祭
三闾大夫”。到了汉代,贾谊首作角黍(又叫角粽),用棕丝缚扎,投入江中以飨
屈原。这种风俗一直沿袭至今。另一种说法是与古人为避五月初五这一“恶”日
有关。但不管哪一种说法,端午节活动的主要内容,似乎都与这两种说法有关。
如包粽子是为让江里的鱼吃饱了,不再去咬屈原的尸体;而划龙舟则是为打捞屈
原的尸体。人们在端午节要室内消毒、悬挂蒲艾、饮雄黄酒、浴蒲艾汤、制''午
时茶”,小孩更要胸佩“香袋仔”、臂系“长命缕”、额涂雄黄酒,名目不少,而
目的只有一个,就是避邪。关于端午节起源的这两种说法,表面上似乎互不相干,
但实际上却有着深层次的密切联系,即人们在端午节纪念屈原,并不仅仅停留在
对他高尚情操的崇敬而已,更主要的是希望这位已经超升为神的“爱国诗人菩
萨”,能保佑百姓苍生渡过“恶”日难关,永保平安,享受福祉。所以,端午节
的系列民俗活动,其基本主题应是驱邪除“恶”,祈福求安。
五月俗称恶月,多禁忌。端午节习俗也大多集中在避“恶”方面,泉州人习
惯把端午节称为“五月节”,这大概是与五月为恶月的传统观念有关。泉州地区
在五月里造纸船送瘟神、采莲(又称“唆啰连”,后面将在“民俗信仰文化”篇
谈及)、赛龙舟,以及近几年沿海地区(主要是晋江蛇江一带)重新兴起的“泼
水节”、“水上捉鸭子”等活动,都含有避恶消灾保平安之意。当然,目前在端午
节前后开展的很多活动,已经融进时代的文化气息,表现时代精神,与时俱进。
五、七夕
七夕,是我国较盛大和广泛的民俗节日。七夕节发端于汉代,南北朝时从宫
中传到民间,唐、宋以后大为盛行。泉州民间关于七夕的传说有二:一是牛郎织
女的故事,一是七仙女与董永“百日缘”的故事,但后来泉州人把这两个传说混
为一谈,又由于谐音,“织娘”变成“七娘”,变成“七娘妈生日”,泉谚云:“七
月初七七娘生”。可见泉州民间是把七月初七这天界定为七娘妈的诞辰,这天要
举行庆祝活动,俗称“做七娘妈生泉州有关七夕的民间传说,极富人情味,
牛郎织女这对恩爱夫妻,每年须至七夕时才得以一会,是个悲喜交集的日子,泉
州人却把它演化为织女的诞辰,并举行相应的祺祥活动,这就大大冲淡了“七夕”
节原来所具有的悲伤气氛。
泉州七夕节活动名称和内容都取“七”数。一个织女变成七位仙女,祭祀的
果品七样,香花和化妆品七份,摆供的筷子七双,酒杯七只,“七娘轿”七顶,
“七娘亭”内布置七个座位。
清晨,把预先准备好的胭脂、香粉、扎花等用丝线捆扎扔到屋顶,要让喜鹊
衔给织女以便梳妆打扮降落人间,外加一红纸小包糯米,以犒赏喜鹊传递、搭桥
之劳。
中午,用花生、瓜豆果品、糯米糖丸(糖果)、咸饭、三牲等供奉“七娘”,
并做彩纸扎糊的“七娘轿”迎送。供奉时,由家庭主妇燃香呼请两女性“家神”
即“床母”和“厕姑”(东司娘)作为主人陪伴。
夜晚,家庭中的妇女和儿童都会聚在庭院里,仰望织女牛郎相会(两星靠近)
和等待下雨。每年七夕夜晚,常常下一会儿小雨,民间传说是牛郎织女被天帝惩
罚,隔河相望,一年才被允许相会一次,下雨是他俩相会时的眼泪。
闽南七夕,家家户户用糯米制作糖果,每粒直径二公分大小,用手捏压使之
两面向内略凹,好似人面上的笑倚(俗称“酒窟”),意思是祝愿织女在与牛郎相
会时笑容满面,甜甜蜜蜜。闽南过去还有挂“续命钱”(又称“长命缕",俗称
“神索线”)和香袋(布包香末,制成各式各样的装饰品)。“续命线”用五彩丝
线搓成,挂在手臂上,以祈祷健康长命,从端午节挂到七夕这天。这类东西在解
放后已经消失,但少数农村孩子的身上还可见到。
六、中秋节
《周礼》载:“中秋夜迎寒。”可见,2000多年前我国就有中秋节了。
“月到中秋分外明”,欢度中秋,与月紧密相连。由于嫦娥奔月的传说,唐
明皇游月宫的故事,加上历代文人的渲染,古人们相信月球上住有神仙。因此,
旧时中秋有“拜月”、“望月华”、“听香”等迷信活动。解放后,这些活动已渐渐
少了。
现在,闽南尚有中秋吃月饼、芋魁、蕃薯的习俗,由来已久。《泉州府志》
说:“中秋夜以月饼、芋魁、蕃薯祭祖先及神。”为何有这种风俗,众说不一。有
一民间传说,元末,朱元璋的军队通知民众于八月十五日挂出统一式样的义旗,
通知的纸条暗藏在月饼中。于是,元兵大败。朱元璋做了皇帝后,下旨民间年年
中秋互赠月饼。藉以纪念。关于芋魁、蕃薯,也有民间传说,清兵入关初期,几
家义务合养一个满人,汉人备受压迫侮辱,忍无可忍,便约定于八月十五夜,齐
起把被供养的满人杀个干净,并以人头祭月。芋头与蕃薯外形好象人头,后来便
用以代替人头祭月。
“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月夜游江,也是闽南中秋的一项娱乐活动。泉
州人喜在笋江荡舟。据说,中秋夜三更时分,笋江桥的每个桥孔都映出一轮皓月,
清源、紫帽两山映影江中。“笋江月色”由此得名。
止匕外,还有“烧塔仔”、“放孔明灯”等活动。
烧塔仔,节前数天,孩子们便四处拾取断砖碎瓦,叠成小塔,内放柴草,夜
晚点燃,并撒扔盐巴,使之哗啦作响。一连三夜,孩子们最为兴高采烈。
放孔明灯,竹扎纸糊汽油桶样子的大灯,顶部和周围密不透风,底部敞开,
灯中横杆上放置浸满油脂的破布或棉絮,一个负责点火,四人分压四周,灯内空
气燃尽便腾空而起,随风飘荡,人们观赏引以为乐。《三国演义》中有诸葛亮祭
七星灯为自己除病的描述,燃放这种灯似乎与他有关,故名''孔明灯",也叫“诸
葛灯”。燃放这种灯虽然有趣,但因容易引起火灾和影响航空,因此现在不提倡
这种活动。
七、重阳节
重阳节的渊源历史悠久,早在春秋战国时的《楚辞》中已提到了。三国时魏
文帝曹丕的《九日与钟繇书》中,则已明确写出重阳的饮宴了:“岁往月来,忽
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大概在魏晋时期,重阳日已有了饮酒、赏菊的做法。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
民间的节日。到明代,九月重阳,皇宫上下要一起吃花糕以示庆贺,皇帝要亲自
到万岁山登高,以畅秋志,此风俗一直流传到清代。后来人们就把重阳节登高的
风俗看作是免灾避祸的活动。另外,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双九还是生命长久、
健康长寿的意思,所以后来重阳节才被立为老人节。
泉州地区旧时过重阳节的习俗和全国基本一致。金秋送爽,丹桂飘香,农历
九月初九的重阳佳节,活动丰富,情趣盎然,有登高、赏菊、喝菊花酒、吃重阳
糕、插茱萸等等。
金秋九月,天高气爽,这个季节登高远望可达到心旷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
在古代,民间在重阳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此风俗始于
东汉。唐代文人所写的登高诗很多,大多是写重阳节的习俗;杜甫的七律《登高》,
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
塔。
和登高相联系的有吃重阳糕的风俗。“高”和“糕”谐音,作为节日食品,
最早是庆祝秋粮丰收、喜尝新粮的用意,之后民间才有了登高吃糕,取步步登高
的吉祥之意。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
意。
重阳节正是一年的金秋时节,菊花盛开,据传赏菊及饮菊花酒,起源于晋朝
大诗人陶渊明。陶渊明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也以爱菊出名,后人
效之,遂有重阳赏菊之俗。旧时文人士大夫,还将赏菊与宴饮结合,以求和陶渊
明更接近。北宋京师开封,重阳赏菊之风盛行,当时的菊花就有很多品种,千姿
百态。民间还把农历九月称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阳节里,观赏菊花
成了节日里的一项重要内容。清代以后,赏菊之习尤为昌盛,且不限于九月初九,
但仍然以重阳节前后最为繁盛。重阳节还有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
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
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带,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带。
当今泉州过重阳节,其内涵已侧重于敬老尊老,成为名副其实的老人节。到
了每年的金秋重阳,政府有关部门和社会热心人士都会对各界老人进行走访和慰
问,给他们送去礼包和红包,组织老人们进行一些有益身心健康的体育、娱乐、
文化等活动,这对于我们这个已经步入老龄化的社会来说,确实是一件非常有益
的好事,也有利于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八、冬至
按中国民间习俗,每年农历十一月中旬的“冬至”是冬季的一个大节日,
俗称“冬节”。冬至为24个节气之一,特别为人们所重视,全国不少地方都有“冬
至大如年”的说法,把冬至当作过年一样隆重。这是因为我国古代的历法,曾以
冬至为岁首的元旦日,隆重庆祝,改行夏历后,冬至才退居次位。泉州人称“冬
至小年兜”,与我国魏晋南北朝称冬至为“亚岁”是一脉相承的。
冬节应节食品,各地不一,北方吃混沌,西北一带多吃饺子,江浙一带吃
汤圆和麻粮。泉州人则吃“冬节丸”。节日前夕,家家户户要“搓丸”,有红、白
两色。“搓丸”手艺细巧,晋江深沪、石狮祥芝、惠安崇武的渔村妇女,搓丸速
度快,质量好,粒粒小如鱼目珠子,令人赞叹不已。在搓冬节丸的同时,还用米
丸料捏成一些小巧玲珑的瓜果动物和金锭银宝,以象征兴旺吉祥财气旺,俗称“做
鸡母狗仔”。
泉俗有“冬节不回家无祖”之说,故出门在外的人,都会尽可能回家过节
谒祖。冬节早晨要煮甜丸汤敬奉祖先,然后全家人以甜丸汤做早餐,吃完冬节丸
就多了一岁,叫‘'添岁",因为冬节离年兜很近了,吃了冬节丸过年就快到了。
有的人家还于餐后留下几粒丸子,粘于门上,称‘‘敬门神",待十一月过后,小
孩会把粘在门窗上的丸子揭下来烤着吃。泉州人称元宵丸为''头丸(圆)”,冬节
丸为‘'尾丸(圆)”,这样头圆尾圆,意味着全家人整年从头到尾一切圆满。泉俗
一年中只有冬至、除夕、和清明节要备办润饼菜,据说都寓有“包金包银”之意,
旨在祈望家庭兴旺发达。
冬至作为一个重要节气,相关的谚语也不少。如“吃冬节,上冬天;吃清
明,下苦坑”。冬节过后,气温继续下降,农活也很少,成了农闲季节,称“上
冬天”。而到了清明节,气候温暖,春耕春种开始,是农民最劳累的阶段,所以
谓之“下苦坑”。此外,还有“干冬节,湿年兜”,“冬节在月头,严寒在年兜;
冬节在月末,严寒正二月二
在安溪及惠安的一些地方,冬节除了祭祖之外,还有一些与清明同样的习
俗,在节前节后10天内上山扫墓献钱,修坟迁地也百无忌讳。
第二辑泉州红白喜事礼俗
一、诞生
“十月怀胎,一朝分娩”,这是人生的起点。产妇临盆,泉州人俗称“顺月”。
过去妇女一般都在夫家生产,不能在娘家。民间有“借人死,不借人生”的俗话,
意思是宁可将房屋借给死人装殓,也不借人生孩子,这对自家的女儿也不例外。
因为借别人生,自然就把自家的生气给带走了;而借人死,自家就更有“生气”
了。此外,生孩子也不能在厅里,只能在夫妇自己生活的房间里生。如遇到难产,
或摔盆、打碗、敲铜盆等,以此预兆产门大开,分娩顺利。现在医疗条件好了,
不管是顺产还是难产,都在医院生。
昔日临产时,产房除了产婆外,任何人都不得进入,就是产妇的丈夫、公公、
婆婆也只能守候在产房的门口,以免冲犯胎气,危害产妇和胎儿,民间认为产妇
的血污晦气也不利于进入者。有的地方如惠安的渔民将产房称作“秽房”,认为
其肮脏,连产妇的丈夫在孩子满月前都不得进入产房。婴儿出生后,通常会在窗
口或床上放一根桃枝,在产房门上贴一张道土画的符咒。有的人家则在产房门口
插上茉莉花或榕树枝、石榴花枝。这一方面可以避邪,保证产房的洁净;另一方
面也是向他人表明该房间是产房与“月内房”,提醒外人不得进入。
婴儿出生的第三天或第五天,要为婴儿洗澡,称“洗三旦”(或“洗五旦
澡汤用茅草、蕨叶、竹叶和鸡蛋等一同煮沸,稍冷后为婴儿洗澡,并用熟蛋在婴
儿身上敷滚一下,剥去蛋壳,分给本家和邻居孩子吃,意谓与各位小孩和好相处。
洗完澡要给婴儿换衫子,并用红沙绳把两袖口缚住。意为缚了手,日后才不会手
“贱”,即手才不会好动,随便乱摸玩东西(如果孩子长大后很好动,大人就会
说,这孩子出生时没缚手,就是这个意思)。同时开始哺乳。中午请亲戚邻居“吃
鸡酒”。据说“洗三旦”原为满族风俗,后来才渐渐流行到汉族地区,其目的主
要是为婴儿的健康成长祝福。
在婴儿出生的一个月内,三旦过后,还有七旦、十四旦等,各旦均要敬祀''床
母”、“七娘妈”等妇幼保护神,并宴请亲戚邻居,同时还要选一个时间,备上米、
鸡、酒、油、肉、菜等物,送到婴儿外婆家“报酒”,供献外祖“公妈”,外婆要
回赠外孙婴儿衣服、裙子、鞋帽以及活鸭一只。这一个月也是产妇的调养期,俗
称'‘做月里",要在房内卧床静养,多吃富有营养的食品以恢复体力,并保证婴
儿奶水充足。
一般情况下,在婴儿出生后十日内,要请算命先生来占卜婴儿未来的命运,
俗称“看命二对男婴来说,如果认为其“八字”缺少五行中的某一行,就建议
其命名时补其所缺,以期望他一生幸运。对女婴来说,如果认为其“八字”有俗
谓的“克夫”、“煞翁姑”之忧时,就会为其改换一个好“八字”,并写在“命书”
上,以避免将来婚嫁时遇到麻烦。
二、满月
这是婴儿出生一个月时所举行的仪式,历来受到高度重视。尽管现代社会提
倡男女平等,但是当婴儿降临人间时,其性别是备受家庭重视的。尤其是在农村,
重男轻女的传统观念至今还存在,在满月仪式上体现得很明显。婴儿要是男孩,
家长会觉得特别荣耀,因此满月宴请也比较隆重,尤其是一些经商者往往会利用
这个机会巩固客户、广交朋友。
泉州的满月仪式比较繁琐,也十分有趣。沿海县市和山区县的习俗有些不同。
如沿海县惠安是于满月前择吉日进行,称“请送庚”。届时产妇外家要送婴儿衣
服、被子、背巾(襁褓)等,另有银项圈、天官牌、八卦图、脚环、手镯等避邪
金银饰品,意在锁住小孩,不让受灾受难,永保长命。德化习俗,还要送大米约
1斤,陶器1个,内装带骨头的猪肉一块,以祝愿婴儿根基壮固。是日祀神宴客,
宴毕,请一位高龄理发匠给婴儿剃胎发,俗称“剃满月头”。剃满月头的仪式十
分讲究。这时要旁置一盆洗头的温水,水中有银币或铜币,其枚数各地不一,惠
安要16枚。安溪则要于一年中的月数对应,若逢闰月要置13枚。铜钱一面铸有
“某某通宝”的谓之“字”,反之为“万”。在惠安,有的地方还在盆边放几株葱,
一面镜,葱主聪,镜主明,合为聪明,其旨意一目了然。剃发毕,把洗头水泼掉,
认真察看钱币翻多少“字”,如果恰好翻8个铜币有“字”,就说婴儿有“好八字”。
内地县的习俗,要由一个婶姆,用背巾背上婴儿,遮一把裂缝的雨伞,绕自家房
屋走一圈,并用手中一根裂尾的竹拐杖,不停地敲着地板,边喊:“打觅叶啰”
(“觅叶”即老鹰),认为经过这个仪式,婴孩以后胆量就大,可临事不惧。为了
进一步增长婴孩的胆量,以使日后不惧风险,还有在婴儿入睡时,在其胸前压上
一个轻巧的小秤锤,叫做“压胆”。这是泉州人培育“爱拼才会赢”大无畏精神
的开始,尽管没有科学道理,但主观愿望是好的。为了让婴儿见世面,有的家长
还把刚刚剃过“满月头”的婴孩,抱出家门,到村中或街上一游。这天在赠送亲
友邻居的恶“龟棵粽”中,有一种叫“满月丸”的米棵,其状如奶头,上面点红,
是母乳饱满、婴孩健康的象征。
三、度碎(ZU】)(周岁)
婴儿周岁,俗称“度碎”,是自婴儿出生后最为隆重的一个喜庆节日。是日
要敬神祀祖,设筵请客,主人还要特别印制以糯米或面粉为原料的“度碎龟”或
“四脚龟”馈送亲友,祈望婴儿能像善爬的龟那样,较快地开步走路,又像龟那
样健康长寿。外婆家于外孙周岁时所送的礼品甚为丰厚,有衣帽鞋袜、披风、童
被、布料,以及八卦项链、长命锁链、手镯脚环等金银饰品,其中绣有虎头图案
的虎耳帽和虎仔鞋,颇有特色,寓有避邪、吉庆、长寿之意。
婴儿度碎时,民间常有“抓周”(又称“抓龟”)仪俗,父母为周岁的婴孩
淋浴后,给穿上外婆家送来的新衣服鞋袜,即可抱到厅堂八仙桌上去“抓周”。
此时八仙桌上早已摆满了书、笔、算盘、秤、尺、剪刀、玩具、钱币、田土、猪
肉、葱、芹菜等,令婴孩双脚踏在“度碎龟”上,任其自由抓取桌上的东西,以
他所抓着的东西,来预测他未来的一生和前途。如婴孩抓取书、笔,预示着孩子
将来喜爱读书,金榜题名;如抓取算盘、秤,则预示日后孩子善于经商;如拿到
钱币,即预示着孩子将来会成为富豪;选到葱,预示着孩子将来资质聪慧.....
凡此种种,实际上是寄托着家长的愿望。
“度峰”这一天实际上也就是婴孩的第一个生日,但泉州人却是把婴孩两周
岁时称为“头生日”。古时候人们原不做生日,到魏晋南北朝时,江南地区才开
始出现了做生日的风俗,但只限于双亲健在时才可以做,是出于孝亲观念,后来,
即使双亲亡故,做生日的习俗依然如故。到了唐代,更把生日庆贺与祝寿古礼合
起来,并为后世所传承。
四、16岁生日
16岁生日,是泉州人为孩子举行的成人礼仪。大约自清代开始,泉州人就
把男子之冠礼推移至要结婚成家时才与婚礼同时举行,且大多只行一加之礼。如
今,男女的冠、笄之礼仅作为一道例行的小手续,保留在婚嫁仪礼中,而且十分
简化,只要于结婚当天早晨,双方各请一位福寿俱全的长者,用木梳在新郎、新
娘的头上象征性地梳三下就行了,俗称“上头”。因此在当代泉州民俗中,只有
16岁生日,才可称得上是一种独立存在的人生仪礼。
泉俗视男子16岁为“成丁”,因此这一个生日仪式比较隆重,家里要备上三
牲寿面,前往宫庙酬神。在德化,有些人家要为己“成丁”的儿子拜神佛为父,
并宰猪谢天。是日要设筵请客,外婆家则按例送成年衣帽鞋袜、鸡蛋、寿面、雄
鸡等,为外孙祝贺。如今随着“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实施,人们更加关心下一
代的健康成长,自80年代以来,家长为子女做16岁生日的人日益普遍,亲友所
送贺仪也逐步升级,有手表、金项链、自行车、摩托车、手机、甚至电脑等等。
这固然是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反映,但也反映了一种不健康的攀比
之风。从泉州地区目前的情况看,一般为儿子举行16岁仪式并大宴宾客的现象
比较普遍,而为女儿做16岁的不是很普遍,这也是受重男轻女思想的影响。
五、定亲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结婚是人生的一件大事,而相亲、订婚是结婚前的基
础性工作,也是很重要的婚事环节,历来备受重视。从择偶到正式结婚,根据周
人所制“六礼”,必须遵行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道程序。这
六道程序中除了亲迎外,其余五道程序都是婚前仪式。在泉州婚俗里,也没有那
么繁琐,一般只采用纳采、纳征、亲迎三礼。随着社会的发展,泉州婚俗中的封
建色彩日益淡化,礼仪程序逐渐简化,婚嫁形式越来越文明。
在上世纪20年代以前的旧式婚俗中,正式婚礼之前,必须先完成择婚和订
婚这两项准备工作。男女对自己的婚姻大事,无权过问,须听从“父母之命,媒
妁之言”。在择婚顺利的基础上,即可进行订婚的准备工作,订婚包括“压定”、
“行大礼”、“送日子”等程序。“压定”或称订盟,一般由男方女性尊长把戒指、
订仪、喜糖等礼品,送到女家,并亲自把戒指戴于嫁女手指上,宣告婚事已定。
“压定”之后,男方还得先后三次备办非常丰盛的彩礼送往女家,称“戴手镯”、
“送花”和“轿前盘”,合成“行大礼”。清末以来,逐渐把“行大礼”合并为“轿
前盘”,称为“花叠盘”或“盘担”。送“盘担”时,要通知女方家庭迎娶吉日及
冠笄时刻,叫“送日子”。有的地方是把“压定”和“行大礼”合并在一起举行。
“行大礼”把婚前准备工作推向高潮,而“压定”和“行大礼”的核心内容集中
在钱物方面,男方向女方送聘金和礼品,有酬谢女方父母养育女儿之恩的意思、。
聘金的多寡主要依据当地当时的行情,也参照男方家庭实际经济水平而定。这在
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买卖婚姻的实质。在婚前的一两天,女家要派人把金银首饰、
珠宝古玩、绸缎布匹等丰盛的嫁妆送往男家,营造婚礼喜庆隆重的氛围。
在泉州的现代婚姻中,订婚的仪礼是十分普遍的。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人
们对婚姻论财观念逐渐淡化,但聘礼和嫁妆的多少,都明显留下时代经济水平的
烙印。比如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嫁妆有手表、缝纫机、自行车这三件,在当
时已经是很高档的,也是被很多家庭效仿的标准。再后来就是彩电、冰箱、音响、
摩托车等,被称为“四大件”。20多年来,这种婚嫁讲排场的风气有愈演愈烈之
势,让很多家庭无力承受,这是不可取的。
六、婚娶
结婚当日,一般要进行“上头”、“亲迎”、“入门”、“闹洞房”、“敬茶”等仪
式。古人重婚礼,所以新郎必须亲自至女家礼迎新娘,这就是古六礼中的“亲迎”。
至清代前期,泉州的婚姻礼俗中,除个别宦族外,婚礼皆不亲迎。至期,办好彩
轿,遣媒送至女家。古时迎娶都在夜晚进行,那是抢亲风俗的遗存。旧时泉州迎
娶都在白天,但新娘须头蒙乌巾,并要有一对轿前灯,这当是沿古礼黑夜亲迎之
俗。新娘出嫁是大喜事,反而要“哭嫁”,以示离开父母的悲伤,且全国南北皆
然。
花轿抵达男家,一时鼓乐、鞭炮齐呜,喜气洋洋。接下去就出现了一个精彩
的镜头:新郎至轿前,下马威似的朝轿车门轻踢一脚,轿内新娘马上应战,还踢
轿门一脚,这是在用一种特殊的语言向观众们宣称:日后男不惧内,女不示弱。
此举往往赢得围观亲友们会心的欢笑。接下来,男家一位平辈男青年或下辈男孩
已走到花轿车前,揖请新娘出轿车,再由男家福大命大的女长辈牵新娘出轿,送
嫁娘忙举起贴有红双喜字样的米筛为新娘遮面,然后在三通喜乐声中,新娘慢步
跨过火炉,踏上瓦片,进入洞房。据说遮米筛和踏瓦片是为辟邪,但安溪人却有
独到的解释,称此举寓有明亡之后,其孤臣遗老尚望“反清复明”,教示新婚夫
妇“头不戴清朝天,脚不踏清朝地”的隐意。至于跨火炉,人们认为可以利用火
神的威灵,将新娘在其家里和沿途所招惹的邪气烧尽。
新娘至夫家后,又有拜天地、挑乌巾、喝交杯酒、宴请宾客等节目,其中闹
洞房为是日婚礼的压台戏。俗谓洞房不闹不喜,不闹不吉利,而且在新婚七天内
可以连续闹,有''七日内不分大小''之说。闹洞房的内容大多是要新婚夫妇,当
众做出种种亲昵举动,诙谐有趣。
昔日,泉州新娘进洞房后一般三日都不出房门,只有在第三天清晨举行拜神、
拜祖或谢天仪式时,新娘才随新郎出来,双双拜完天公和家神,就用新娘自己做
的甜茶敬给公婆和亲族尊长,以及与其他家人见面。敬茶时要把从娘家带来的鞋
子等礼物送给亲人。长辈则要拿红包给新娘,俗称“压茶盘”。然后,新娘就可
以在新郎的陪伴下走出家门,去熟悉村落的环境,俗称“出厅”。出厅后,新娘
要“牵新娘”的妇人陪伴下熟悉“灶脚”(厨房)的情况,如摸一摸筷子筒,搅
一搅汽水桶,拜一拜灶君等,并到附近的水井去挑水,这些象征性的家务劳动,
目的是让新娘熟悉新的生活环境,俗称“落灶脚”,这是新娘进入家庭妇女角色
前的一次预演。新娘每做一件事,都得念闽南话谐音的喜句,如摸摸筷子筒时念
道:“摸箸筒,才会知头重”;新娘搅泪水桶时念道:“搅湃水(泪水)浮,饲猪
较大牛”;拜灶君时念:“拜灶君,起火熏,煮糜紧滚”凡此种种,不
一而足,都寄托着泉州人对美好生活的祈盼。
七、会亲
结婚仪式结束后,接下来就不那么忙碌了,会比较放松。不过,还有两件,
礼事是一定要做的。一是“探房”,二是“回亲”。
“探房”的习俗,就是新娘的幼弟(堂弟也可)到姐夫家去探望姐姐,男家
一见面就要给这位“阿舅仔”馈赠红包,称“结衫带”。探房含义说法不一,一
说是娘家对出嫁到夫家已三天的女儿放心不下,特遣其弟前来探望:有否一家和
睦?起居是否安好?同时,“阿舅仔”还得完成另一项重要任务,就是敦请姐姐
回娘家会亲,邀请新姐夫到岳家做新女婿。由于探房是婚姻双方亲家礼尚往来的
第一次感情交流,所以宴请“阿舅仔”的筵席也要力求丰盛,唯恐招待不周,所
以一点也马虎不得。
新婚的第五天(有的地方是第三天),新娘和丈夫一起回到娘家,向娘家长
辈行礼请安,诉说在夫家三天的新生活。娘家于中午设宴款待,一般有妻舅或姻
叔等主陪。这是新女婿初次到岳家,且与岳家的主要亲人相识,故筵席极为隆重,
俗称“请子婿(女婿),散席后,小夫妻要带着一对脚绑红布的雏鸡(俗称“引
路鸡”,象征“夫妻和睦相处、白头偕老”)和一对连根带叶并箍上红纸的长尾蔗
(象征“好头好尾”),同回夫家。回到家后,甘蔗竖立于婚房门后,雏鸡则先放
于床下,看先出来的是公是母,以卜日后头胎的性别是男是女。此外,这对雏鸡
要精心饲养,不得宰杀,让其自然死亡,以示夫妻恩爱、自然终老。至此,婚姻
仪礼才算基本完成。
在惠安东部沿海一带,旧时有妇女婚后长住娘家之俗。其特点是:新娘出嫁
三天后即回娘家长住,每年只有在逢年过节和农忙时,才到夫家暂住几次,其时
间一年大约共有十多天。长住娘家的时间,要看怀孕的迟早,少者二三年,多者
甚至长达一二十年。住娘家的时间太短,会受到人们讥笑,但时间太长,也会被
认为是不光彩的事。如果年纪大了尚无怀孕,其权宜之计就是由夫家抱养个孩子,
这样便可以名正言顺地长住夫家了。
八、殓期
在泉州地区,当人生走到终点时,亲人为其举行的仪礼也是较为繁复的。殓
期是指人死后至入棺这个阶段。泉俗凡已50岁或做“公(爷爷)妈(奶奶)”者,
在病危临终之际,均要“上厅边”,即让其卧于本家或祖厝厅堂边由四块床板临
时搭成的简易床铺上,儿孙、媳妇都守候在旁送终。死者断气后,亲眷要为死者
沐浴净身,让其方便前往极乐世界。通常父丧由孝子孝孙来沐浴,女眷回避;母
丧则由媳妇或女儿来沐浴梳洗,孝男孝孙则回避。沐浴时,用白布沾水,从头到
脚,把尸体擦洗干净,一遍擦洗还要一边念些吉祥的话。沐浴毕,亲眷要边哭边
为其更换寿衣、穿上鞋袜。死者寿终正寝后,当即用其被单覆盖躯体与面部,亲
眷围着死者恸哭,治丧即告开始。
孝男出门,自池边、填边或大路口取回泥土一块,用瓦片取回,土上插香,
置于尸体脚端处的地上,以示“人死入土为安”,并置米饭一碗,上插竹筷一双,
称“脚尾饭”,或叫“辞生饭”。亲眷要不断地续香,焚烧冥纸(据说是阴间使用
的纸币),为死者前往阴间准备足够的“盘缠”。为让死者在冥冥之中走向光明,
尚须点白蜡烛一支或油灯一盏,要注意不使熄灭,称“点脚尾烛”。
治丧之家要在大门上挂上一块白布,或于原贴红联处覆盖白纸,让周围的人
们都知道,并向堂亲姻戚报丧,给在外地或海外亲人发讯,子女闻讯奔丧。其中
向姻亲报丧尤为慎重,这个环节要稍有疏忽,将有可能节外生枝,引起姻亲之间
的矛盾。这主要是两类人有特殊的习俗:首先是出嫁的女儿。她们由于出嫁在外,
所以,当接到讣讯后,应马上卸妆赶回娘家,而且沿途需号哭着回娘家奔丧,或
者是一进村口或巷口就开始号哭,这种现象在泉州叫孝女“哭路头”。其次是母
亲的外家。如果是母丧,需先到母亲的娘家报丧。外祖或舅舅等接到讣闻后,就
派人前来丧家亲视含殓,丧家需在门前摆上香案,案上摆着香烛,却不点燃,孝
子等则跪哭迎接,要外家人搀扶后才可以起身,俗称“迎外祖”或“接外家”。
收殓前,孝男年长者要手提小桶,领全家孝眷到附近水井或河里乞水,回到
家门口,取水一碗进屋洗尸,余水倾倒门外,然后为死者举行“辞生祭”,即可
入殓。入殓时,凡生肖五行与死者相克者,均应回避,以免犯“冲煞”。收殓后,
孝男孝女需将死者生前所用过的日常生活用品,送至郊外或村外焚化,俗称“送
草”,或叫“送脚尾”。泉州人在给死者做完“辞生祭”后,即可“乞手尾钱”或
“放手尾钱”,这是预先在死者的衣袋或袖子里放一些硬币,辞生完就可以拿出
来分给子孙每人一枚,以象征着死者留下财产分给众子孙,让子孙享其福荫和富
也
贝。
九,殡葬
殡葬包括殡和葬。殡指的是殓而未葬这个阶段,葬则是死者的亲人及亲戚至
友、宗亲邻里向死者作最后的告别仪式,然后按风俗习惯用掩埋或其他方法处理
死者遗体。解放以后,泉州和全国各地一样,不断地提倡文明殡葬,简化殡葬仪
式,改土葬为火葬,目前泉州市管辖的行政区域已经全部实行火葬。
根据灵魂不灭观念,人们认为人死后灵魂在出殡前还会时时出入灵室,因此
要设灵堂,点长明灯,子孙于柩旁铺有稻草的地上,轮流日夜守灵,朝夕哭拜。
同时,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比较好的家庭多请僧道做功德,以超度亡魂,普通有
一日、三日或七日之分,最隆重的甚至多达十日或四十九日。侨乡人们在为长辈
超度亡魂时,往往还同时举行“引水魂”仪式,招引死葬侨居地的华侨亡魂归故
乡,以完其叶落归根之遗愿。进入90年代后,有的还用纸飞机“引空魂二这期
间也是亲友吊唁的时期。亲友来祭奠时需送“头乌钱”(俗成“金银钱”,亦可出
殡当日送达),或挽轴、花圈等,丧家则以毛巾、香皂等还礼。自古以来,殡期
长短不一。古代视死者地位尊卑,有过专门规定。《礼记•玉制》日:“天子七月
而葬,诸侯五月而葬,大夫、土、庶人三月而葬。”但后人对此礼制并未认真遵
行。
出葬时,开路鼓吹响起,仪式即告开始。出殡仪式牌、铭旌灵幡、白灯大灯
等前导,死者子女扶柩哭送,亲友随后哀送。孝眷哭声凄切,亲友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至2030年硅橡胶减震器项目投资价值分析报告
- 产品市场调研与用户需求分析
- 2024至2030年日用五金产品项目投资价值分析报告
- 2024至2030年平开窗用马鞍铰链项目投资价值分析报告
- 2024至2030年中国全自动铺料专用型检针器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2024至2030年2-甲基咪唑项目投资价值分析报告
- 大兴国际机场的人性化设计理念探讨
- 2024年中国钻井液用固体润滑剂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别开生面的公司年会策划方案
- 国际贸易趋势与市场分析
- 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八单元说教材
- 教育学原理课后答案主编项贤明
- 幼儿园故事课件:《画龙点睛》
- 资产评估常用数据与参数手册
- 体育场馆租赁合同与体育场馆运营合作协议
- 正高级会计师答辩面试资料
- 脊柱四肢及肛门直肠检查
- 音乐与人生-西南交通大学中国大学mooc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
- 交通运输布局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扬州的兴衰高一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
- 2023年高考全国新课标Ⅱ卷作文“安静一下不被打扰”导写及范文
- 实验指导书-基于思科模拟器的静态NAT的配置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