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_第1页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_第2页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_第3页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_第4页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第二单元5翠鸟教学目标:1、?会认11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

写“翠鸟、苇秆、腹部、衬衫、透亮、泡泡、又尖又长、清脆、一眨眼、逃脱、

饲养、渔翁、石壁、打消、念头”等词语,摘抄描写翠鸟外形和动作特点的句子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感受作者对翠鸟的喜爱之情,培养学生保护动物、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意识。

4、体会作者是如何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描写和说明的,以及关键词句在表情

达意上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抓住描写翠鸟的外形和活动特点的词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

容。学习作者的观察顺序和观察方法。

教学设计思路:

本文在描写翠鸟外形和动作特点的同时,表达了人们对它的喜爱之情。在教

学过程中,可以围绕这两个方面展开。本文语言浅显、生动,学生初读课文,大

致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细读课文,找出相关语句体会作

者是如何抓住翠鸟的特点、怎样将其表达清楚的。这一问题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层

次:第一,首先是翠鸟外形上的特点。第二,翠鸟动作上的特点。翠鸟在外形和

动作上的特点关系密切,正是由于翠鸟在外形上具有上述的特点,它在抓鱼时才

会如此的敏捷、迅速。这一点需要在教学的过程中格外注意。作者之所以将翠鸟

的特点写得如此细致,是与其日常的认真观察分不开的,进而引导学生养成留心

观察的习惯。作者在仔细认真的观察基础之上,运用生动、形象、活泼的语言描

写翠鸟的特点,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作者对翠鸟的喜爱之情。把朗读和理解结合

起来,在正确领会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朗读表达出作者的感情,通过朗读加

深对课文的理解。

教师准备:相关课件学生准备:搜集有关翠鸟的资料。

板书设计:翠鸟爪子----------小、红

头------橄榄色、翠绿色

翠鸟羽毛背-------浅绿色颜色鲜艳

腹------赤褐色小巧玲珑

眼睛-------------透亮灵活

嘴巴-------------尖、长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导入激趣

1.这节课老师要带同学们去认识一种非常可爱的小鸟,它的名字叫翠鸟,又

叫叼鱼郎。(板书课题)从鸟的名字中同学们能发现它的一些特点吗?

2.补充介绍:翠鸟的羽毛鲜艳亮泽,非常美丽;翠鸟的动作十分敏捷,它是

叼鱼的高手,能深入水中一米多深去追鱼,小鱼如果被它发现,定难逃命。

3.除了这些,同学们还想知道什么?

1、学生回答问题。2、学生听老师做介绍。

3、学生提问。

二、理清顺序

1.默读课文第一段,想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翠鸟外形的,边读边用铅笔在

书上勾画。

2.指名按课文中叙述的顺序说一说作者先写什么,再写什么,然后写什么,

最后写什么。(学生说的同时,教师操作CAI课件依次画出翠鸟各部分的轮廓。)

3.说说从总体上看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从下到上)写羽毛的部分呢?

(先总说,再分说头部、背部、腹部)

1、学生读第一自然段,勾画描写翠鸟外形的句子。

2、学生序数。

3、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描写顺序。

三、抓住特点

1.学生分小组再次认真朗读课文,讨论并记住翠鸟各部分的特点。

2.指名按顺序说说翠鸟各部分的特点。(学生说的同时,教师操作CAI课件

依次给翠鸟的各部分涂上相应颜色。)

3.指名从整体上说一说这只翠鸟的特点。(小巧玲珑、颜色鲜艳)

4.理解“小巧玲珑”的意思。(从三方面进行引导:①补充介绍:翠鸟体形

很小,身长只有15厘米,相当于大人的拳头那么大;②结合翠鸟停的地方一苇秆

的特点进行体会。③观察CAI课件中的翠鸟图进行体会。)

5.学生看CAI课件中的彩色翠鸟图,练习按一定的顺序向大家介绍翠鸟的外

形。

1、学生分小组阅读、讨论。

2、学生口述翠鸟外形特点。

3、学生叙述。

4、学生听老师做介绍。

5、学生看图做介绍,进行语言训练。

五、欣赏总结

1.课文第一段从爪子、羽毛、眼睛、嘴巴四个方面把翠鸟描写得栩栩如生、

活泼可爱。你们认为哪些句子写得最精彩?引导学生鉴赏、朗读。

2.思考作者为什么能把翠鸟的外形写得如此精彩?(①作者认真地进行了观

察并且对翠鸟有着深深的喜爱之情;②写作时,按一定的顺序抓住了翠鸟的特

点。)

3.指导学生进行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第一段。

①学生分小组练习有感情朗读。

②指名朗读,师生共同评价,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

③师配乐有感情朗诵。

④学生进行配乐有感情朗读、背诵。

1、学生讨论、欣赏。

2、学生思考讨论。

3、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

二、学习第二、三自然段

1、齐读课文二、三自然段,思考主要写了什么?(翠鸟的活动特点)

2、学习第二自然段

自读,理解每句话写了翠鸟哪些活动特点。

第一句:动作敏捷

(1)“贴着水面疾飞”说明翠鸟飞得低而快。重点理解“贴”和“疾”。

(2)“一眨眼,又轻轻地停在苇秆上了。”说明翠鸟停得急而轻。在停与飞

的对比中感受翠鸟的动作敏捷。

第二句:专心机警

抓重点词体会,如:“一动不动”“注视”“等待”

通过比较“看着水面”与“注视着水面”而理解“注视”(集中注意力看)。

播放翠鸟飞与停的慢镜头,让学生具体感知。

1、学生齐读课文二、三自然段。

2、学习第二自然段,理解、体会翠鸟活动的特点。

3、学习第三自然段

播放翠鸟捉鱼的过程,学生自读课文,思考这段写了什么?(翠鸟捉鱼的过程)

提示学生从翠鸟捉鱼的过程中找出翠鸟活动的两个特点。

3、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第1、2句:锐利的眼睛

抓住“悄悄”“露”“尽管……还是……”体会。并理解“锐利”(尖锐锋利,

指感觉灵敏)

第3、4句:行动迅速敏捷

勾出捉鱼的动作:“蹬开”“像箭一样飞过去”“叼起”“贴着”“飞走”。

从捉鱼过程中体会到(1)翠鸟的动作熟练连贯,不犹豫不落空。(2)动作在一

瞬间完成,连机灵的小鱼也没反应过来。可见翠鸟行动迅速敏捷。

“只有苇秆还在摇晃,水波还在荡漾。“苇秆为什么摇晃?(翠鸟蹬开苇秆去

叼鱼)水波为什么荡漾?(鱼儿被翠鸟叼出水面)

提示:“摇晃”和“荡漾”的时间都不可能太长,而翠鸟却完成了离开苇秆

到叼起小鱼飞走的一连串动作,这说明(翠鸟的迅速敏捷)。这是作者从侧面写出

了翠鸟的迅速敏捷。

4、、讨论:翠鸟捉鱼的本领与它的外形有什么关系?

启发:(1)翠鸟为什么能停在苇秆上“一动不动地注视着泛着微波的水面”?

(因为它有一双能“紧紧抓住苇秆”的小爪子。)(2)翠鸟为什么目光“锐利”,

能发现机灵的小鱼?(因为它有一双“透亮灵活”的眼睛。)(3)翠鸟为什么能

在疾飞中叼起水中的小鱼?(因为它有一张“又尖又长”的嘴。)(4)翠鸟的羽

毛以绿色为主,这对它悄悄等待捉鱼有什么作用?(与草、树的颜色相近而有掩护

的作用,不易被发现。)

4、学生就相关问题进行讨论。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复习

1、朗读第1——3自然段

2、指名简要概述已学内容

1、学生朗读课文1——3自然段。

2、学生概括已学内容。

二、学习第四自然段

1、在欣赏了翠鸟美丽的外形和捉鱼的精彩表演之后,你会产生什么想法呢?

引入学习第一句。

“真想捉一只翠鸟来饲养”强调“真想”,感受那种非常喜爱、迫不及待的

心情。

2、但这种想法可能吗?引入学习第2一—6句

理解“陡峭”,板书“打消想法”。

3、导读:于是,我们只能……

从“远远地看着”“希望它……多停一会儿”中感受对翠鸟的喜爱。板书

“希望”。

1、将学生引入课文描写的情境中。

2、学生理解词语。

4、进行爱鸟、护鸟教育。

4、学生讨论。

三、识字、写字

1、出示字卡,引导学生识记生字:2、“秆、腹、衬、衫、泛、泡、饲、陡”

都属于左右结构,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其结构上的特点,然后把重点放在部件比例

的大小上,指导临写。

指导“翠、翁”“秆、透”时,要注意它们之间的联系,它们分别“羽”

“禾”的部件,但书写时是有区别的,要注意到具体笔画、笔形和结构上的特点,

落实到位。

1、学生识记生字。

2、学生观察字形。

3、教师范写。

3、学生临写

4、教师巡视指导。

4、学生练写。

课外资料:翠鸟许多人都认为,翠鸟是生活在河流沿岸的淡水鸟类。其实,

翠鸟的家族成员众多。有些翠鸟就是在海边生活的。束带翠鸟和斑点翠鸟就是典

型的海鸟。

束带翠鸟分布在北美洲和南美洲北部的沿岸地区。束带翠鸟经常生活在岸边

的灌木丛和树顶上。束带翠鸟的菜谱很丰富,鞋鱼、虾和蟹都是它的美味佳肴。

束带翠鸟在捕猎之前总是在水面上不停地盘旋,寻找水下的猎物。一旦找到猎物,

它就会悄无声息迅速地潜下水去,抓住猎物。束带翠鸟是迁徙性的候鸟。每年八

月,它们开始迁徙。四、五月份的时候再返回故乡。束带翠鸟栖息在海岸边的地

洞里。地洞一般深达2.4米。地下洞穴是雌鸟和雄鸟共同挖掘的。一切准备就绪

后,雌鸟产下的卵大约有5到7枚,刚好放在洞穴底部。经过23天左右的时间,

小翠鸟就可以出世了。

斑点翠鸟生活在亚洲和非洲的南部地区。雄鸟的全身以黑色为主。脖子上有

一圈宽宽的白色羽毛。尾部和翅膀上也有白色的羽毛。翅膀的下侧也是白色的。

雌鸟的颜色与雄鸟十分相似。只是雌鸟脖子上的白色羽毛不是一圈,而只是胸前

的一撮白毛。雌鸟还有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它们的脖子和腿都是黑色的。斑点

翠鸟也有挖洞产卵的习性。不过,它们的地洞没有束带翠鸟那么深。斑点翠鸟挖

掘的地洞一般只有30厘米深。隧道的顶端就是雌鸟的产房。斑点翠鸟一窝可以产

下2到6枚卵。孵卵和喂养幼鸟的工作由雌鸟和雄鸟共同完成。

第二单元6、《燕子专列》教学目标:1、?会认11个生字,会写14个生

字。正确读写“欧洲、瑞士、舒适、空调、启程、特殊、长途、骤降、疲劳、饥

寒交迫、温暖、政府、救护、车厢、致谢”等词语,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体会恶劣气候、环境与人们奉献爱心的关系,感受这样写的表达效果。

4、?感受贯穿全文的爱心,增强保护环境、爱护鸟类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体会恶劣气候、环境与人们奉献爱心的关系,感受这样写的表达效果。

设计理念:

《燕子专列》是一篇人文情惊较浓的文章,因此本设计力图体现“以情为基点、

以读为主线、以悟为手段”的新课程理念,让学生在步步推移的多种读式之中,

以具体的语言为载体,深层感悟课文所蕴含的人文精神,体会人们保护动物的博

大爱心。

教师准备:准备相关图片、音乐学生准备:搜集有关瑞士的资料。

板书设计:政府呼吁、专列运送

燕子专列

市民抢救站台送别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情境导入

1、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条重要新闻,你们听(放录音)“听众朋友们,

瑞士广播电台向大家播报一条重要新闻,现在成千上万的燕子生命垂危,大家快

快行动起来,救救燕子!”

2、可爱的小燕子们到底遇到了什么灾难?请同学们快快打开书22页,齐读

标题《燕子专列》

学生齐读课题,书空课题。

二、初读课文

1、同学们自由地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用你们喜欢的方式解决,可以借

助拼音,可以查字典,也可以请教老师或同组同学。看谁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

1、学生初读课文,小组内交流识字方法。

2、四人小组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

2、四人小组内订正、检查课文朗读。

三、交流

1、指名读课文,相机指导朗读。

1、指名学生读课文。

2、指名认读生字。强调“殊、骤”的正确读音。

2、学生认读生字。

3、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人们为燕子做了什么?引导学生从两个方面去

想:一是政府方面(做决定、呼吁人们、燕子专列)二是人们纷纷走出家门,竭尽

全力寻找、专程送行。

3、学生交流。

四、品读

1、字词我们都掌握了,课文的内容我们也都了解了。下面自己再仔细地读一

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中你还有哪些不懂的问题,可以写出来,小组内先讨论

解决,解决不了的问老师。

1、学生读文,小组交流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2、全班交流。

2、学生全班交流。

(引导学生解决提出问题。

预设问题:(1)字词的理解:启程、特殊、跋涉、濒临、呼吁、料峭

(2)课文内容的理解。

3、质疑、探究。

将难度较大的问题提出,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究解答。

(1)什么是专列?燕子专列是什么意思?你还能说出哪些专列?

(1)学生回答。

(2)为拯救燕子?瑞士政府做了哪些努力?(引导学生从政府决定用专列运

送燕子,呼吁人们去寻找燕子两个方面体会)

(2)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子体会瑞士政府关心保护燕子。

(3)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纷纷、冒着、顶着、踏着)、重点句子体会普

通市民对燕子的关爱。

4、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4、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复习

1、认读生字词。

2、指名学生分段朗读课文。

1、学生认读生字词。

2、学生朗读课文。

二、争当“最佳小记者”

现在我们评选出最佳小记者,谁的新闻报道得具体、准确,情感动人,就能

获得冠军。(每小组推荐一名,可参考老师的提示)

学生小组交流,小组再推荐,全班交流。

板书:时间一一地点一一谁一一遇到了什么事一一哪些新闻煤体一一播报了

什么行动——人们怎样行动的一一最后结果怎样)

三、拓展训练

1、同学们,你们看,“燕子专列”开过来了,(放课件)你们听,唧唧喳喳

的小燕子们在说什么呢?

1、学生自由想象回答,在学生回答的时候,对学生进行保护动物、爱护家园

的教育。

2、列车载着获救的小燕子,也载着人们对小燕子的关爱之情,驶向温暖的远

方。你读了这个故事,想对贝蒂说什么呢?

2、学生课堂组织语言,课后完成写作。

(可以是对贝蒂行为的赞赏,可以表达对贝蒂是否在恶劣天气中被冻坏的关心,

也可以是自己从贝蒂身上得到的启示,还可以请贝蒂介绍当时拯救燕子时的想法

和所见所闻。)

四、书写。

1、出示生字卡片认读生字。

2、“欧、洲、瑞、舒、殊、骤、涉、踏、救”都属于左右结构,“启、疲、

载”都属于半包围结构,指导临写,注意结构比例。

“舒”不要将“予”写成“矛”;“涉”的右半部分“步”不要多写一点;

注意“载”的笔顺。

4、教师巡视指导。

2、学生观察字形,临写。

3、学生练写。

课外资料:

瑞士:欧洲中部内陆国家,和法国、意大利、奥地利、列支敦士登、德国接

壤。面积4?13万平方公里。人口704万(1995年),日耳曼人占84%,其他的是法

兰西人、意大利人。居民多数信基督教或天主教。城市绿化率约61机首都在伯

尔尼。瑞士由山地和高原组成,西北有侏罗山脉,中部、南部有阿尔卑斯山脉。

瑞士境内湖泊很多,莱茵河、罗讷河等发源于此。山间谷地气候温和,高山比较

寒冷。水力丰富,有少量煤、铁、石油和铀矿。瑞士经济发达,人均国民收入居

世界前列。工业、金融业、旅游业发达,为经济三大支柱。钟表业历史悠产量居

世界前列,誉称:钟表王国。1950年9月与我国建交。

第二单元7、《一个小村庄的故事》

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读通课文内容,了解一个小村庄被洪水卷走的原因,

受到保护生态环境的教育。

2、帮助学生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3、帮助学生联系上下文,说出有关句子的意思。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受到热爱自然、合理地开发和利用

自然资源的教育。

教学难点: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理解环境保护对于人类的重要性,

懂得生态平衡的意义。

教学设计思路:

本文篇幅短小,语言朴实,然而其隐含的道理却非常深刻,因此,“言简意

深”是本文的主要特点。本篇课文语言浅显、朴实,可以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初

读课文的要求有以下几点:一是借助拼音和同学之间的合作,扫清文字的障碍,

将书读正确、流利;二是在读书过程中思考,那个“美丽的小村庄”发生了什么

样的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教师继续引导学生细读课

文,领会和理解含义深刻的词句。“谁家想盖房,谁家想造犁,就拎起斧头到山

上去,把树木一棵一棵砍下来。”这里的两个“谁”值得特别注意,“谁”不作

为疑问代词,是“任指”,表示没有例外,两个“谁”字连用,表明这里的人们

没有任何的约束和限制,去山上砍树非常随便,因此,森林被破坏也就顺理成章

了,森林遭到过度的砍伐也就有了一个前提一一没有人管。“拎”字,从字面上

与“拿、带”一致,但为什么不可以换成后两者呢?这个“拎”字表达了人们的一

种非常随意的心态,它把人们那种把砍树没当作一回事的心态淋漓尽致地勾画了

出来。“一年年,一代代,山坡上的树木不断减少,裸露的土地不断扩大……”。

这句里有两个“不断”,它们表明了对森林的破坏还在继续。最后的省略号意味

深长,它虽然省掉了文字的说明,但是比文字的说明更有韵味一一对森林的破坏

仍在继续。这里的两个“不断”和一个省略号,动态地、含蓄地表明了“过度”

砍伐是如何一步一步形成的。上述的含义深刻的词句,可以引导学生讨论、思考。

课前准备:学生收集有关环境保护的资料。

教学课时:两课时板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故事导入。

1、教师播放村庄的画面。

1、学生观看画面。

2、同学们,老师想给大家讲一个小村庄的故事。在山谷中,有一个小村庄。

2、学生齐读课题。

二、自读

1、从大家的眼神可以看出大家很想了解这个小村庄的故事,不用着急,咱们

先得把课文读通,把文中的字词读准了,这样才能更清楚的了解故事的来龙去脉。

现在请同学们认真读一读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

2、老师发现大家读书时很认真,下面老师出示词语,请大家读出来。

2、学生齐读词语。

3、出示字词,指名学生朗读,开火车赛读。(注意:斧、造、栋、柴、洪、

裸露等读音。)

3、学生读词语。

4、大家刚才读字词时,准确、流利,那你们能不能也准确、流利地把课文读

出来呢?

4、指名逐段朗读,并说说读后收获。

5、课文围绕小村庄讲了怎样的一个故事呢?谁来给大家说一说。

5、学生复述课文。

三、学习第五自然段。

过渡:课文哪个自然段描写了小村庄遭遇凶猛的洪水?

1、默读课文第五自然段。思考:当时的情况怎样?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

1、学生默读课文,回答问题。

2、从哪些句子看出雨下得很厉害?用“一一”画出来。(同时向学生展示下

大雨的画面。)“大雨没喘气”看到这几个字,你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一幅画面?

2、学生读课文,画句子,想象画面。

3、指导朗读:读出暴雨又猛又急的气势。

3、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4、在暴雨中,小村庄的命运如何呢?

4、学生在文中找出答案。

5、什么原因导致山清水秀的小村庄变成了这样的命运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

习。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复习

1、复习课文,指名朗读课文,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1、学生朗读课文。

2、复习生字词,开火车读生字、词语。

2、学生开火车读词语。

二、学习课文第二、三自然段。

1、上节课我们说小村庄被洪水卷走了,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一切的发生

呢?我们一起去找找答案吧。

1、学生读课文找答案。

2、谁来给我们说说他找到的答案?

2、学生回答问题。

3、学生读课文找答案。

4、随着山上树木的不断减少,山坡有了怎样的变化?(观看树木不断减少,

土地不断裸露的动画)结合画面理解“裸露”的意思。

4、学生读文找出答案并观看动画。

5、”一年年,一代代,山坡上的树木不断减少,裸露的土地不断扩大……”

什么在不断减少?什么在不断扩大?通过词语“不断”和这句话后边的省略号,

你体会到了什么?

6、我们生活在地球上,地球妈妈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有的是可再生的,

比如水资源。有的是非可再生的,比如煤炭,比如森林资源,靠着砍伐树木,村

民们在相当长的时间里生活还算过的不错,但前一节课我们也知道了小村庄的下

场,同学们,当这些村民们高举斧头对着树木砍伐的时候,他们有没有想过小村

庄的未来呢?你们想对他们说些什么呢?

6、学生各抒己见,回答问题。

三、学习课文第六自然段。

1、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村民们靠着斧头,不停的砍树,斧头在给他们带来

财富的同时也给他们带来了灾难。凶猛的洪水,让小村庄变成什么样了呢?

1、学生齐读第六自然段。

2、引导学生理解这句话:“洪水过后,什么都没有了"。对于小村庄的毁灭

性灾难,课文只用了这一句话就一笔带过,同学们,能发挥你们的想象,将洪水

到来时的情景向我们详细的描述出来吗?

2、分组讨论,学生结合课文和画面理解。

3、一场大雨,美丽的小村庄不复存在,播放两幅对比图片,同学们看了这两

幅图,心情怎样?

4、指导朗读第一自然段和第六自然段,女生读第一自然段(愉快),男生读

第六自然段(沉痛)

4、男女生带着感情分段朗读。

5、小村庄被洪水卷走了,我们的心情格外沉痛,如果村民们早点警醒,亡羊

补牢,也许这样的悲剧就不会发生了。同学们,让我们回到悲剧发生前,如果你

是一位记者,了解到了这个小村庄滥砍滥伐树木的行为,现在你准备怎样劝阻村

民,并帮助他们使悲剧不再上演呢。

5、学生四人小组讨论,答案可以是论文总结形式,可以是表演形式,可以是

故事叙述形式。

四、拓展延伸

1、设计一句环保公益广告词。

2、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出一份“保护绿色家园”小报。

2.分析、识记字形。

“犁”上下结构,下边是年“牛”字,不要写成“木”字。

“栋”左右结构,注意“栋”和“炼”的右半部分。

“具”中间是三横,不要写成两横。

“冒”这个字是上宽下窄,上扁下长;“冒”字的上部分不是“日"字,第

三、四笔的“横”与两边是不相连的,可和下部分里边的“横”做比较。

2、学生练写。

3、教师巡视指导。

课外资料词语理解:斧头:也叫“斧子”。砍竹、木等用的金属工具,

头呈楔形,装有木柄。

造犁:制作翻土用的家具。

不断:连续不间断。

拎起:用手提起。

裸露:没有东西遮盖。

一栋栋:一座座。

应有尽有:应该有的全都有了,表示一切齐备。

锋利:(工具、武器等)头尖或刃薄,容易刺入或切入物体。

黎明:天快要亮或刚亮的时候。

咆哮:形容水流的奔腾轰鸣,也形容人的暴怒喊叫。本文指洪水来势迅猛,

势不可挡。

何处:什么地方。

包括:包含(或列举各部分或着重指出某一部分)。

奇多:出人意料的多,或罕见、少有得多。

植树造林好处多

为了把“植树造林,绿化祖国”这件造福人类、造福子孙的大事搞好,我国把

3月12日定为“植树节”。为植树而定个节日,足以说明植树造林的重要。那么

植树造林究竟对我们有什么好外呢?

首先,植树造林为人们的生活和工农业生产提供了许多有用的原料和用品。

如在吃的方面,有各种香甜鲜美的水果;有芳香四溢的茶叶;还有滋补身体的冬

青树上的女贞子,鲜美可口、清肺平喘的银杏等珍贵药材。在用的方面,搞建筑,

开采煤炭,交通运输,制造车辆、船舶、尺机,修建桥梁、码头,造纸等都需要

木材。比如,修建1000平方米混合结构的房屋需要木材130立方米;开采1000

吨煤,需要22立方米的坑木。在农业生产中,我们使用的大量农具也离不开木材。

木材加工产品更受到人们的喜爱。锯末水解可得葡萄糖、洒精等物质。50公

斤锯末可提取糖桨37公斤或结晶葡萄糖10公斤,食用或药用均可。每1立方米干

锯末,可提取酒精70公斤,饲料酵酶18公斤,醛4.2公斤,干冰18公斤,木素

板33平方米。每百斤桦树皮可提炼桦皮焦油15公斤〜30公斤,它可用来配制木材

防腐剂,或加工提取汽油等物质。用1立方米木材,能制成150多公斤的人造丝或

人造毛,相当于7.5亩棉田的年产量或20只〜30只羊的年产毛量。还有用于房屋

建筑、家具等用的胶合板、纤维板大都是森林采伐和木材加工剩余的“废物”制

成的。至于车辆上的轮胎,大家肯定知道是从橡胶树上“脱胎”而来的。

其次,植树造林可为人类提供氧气,净化空气,美化环境,有利于生态环境

的保护。我们知道人每天吸入氧气,吸出二氧化碳,树正好相反,它的叶子在阳

光照耀下不断进行光合作用一一吸入二氧化碳,释放出氧气。据统计,一亩树林

每天能吸收67公斤二氧化碳,释放出49公斤氧气,足可供65个成年人呼吸用。

由于森林具有遮荫避风、树木呼吸和蒸腾作用,因此有成片树林的地方冬暖夏凉,

可以避暑疗养。树木能粘附空气中的尘埃而使空气清洁、新鲜。科学测试表明:

一亩树林一个月可吸收有毒气体二氧化硫4公斤,一年可吸收尘埃20吨〜60吨。

此外,,树木在呼吸过程中,产生大量特殊空气,能治疗一些疾病,对人体有良

好作用,比如,桦树、杨树、桧树等能分泌出植物杂菌素,可以杀死白喉、肺结

核、伤寒、痢疾等病原菌。道路两旁栽树可以降低噪音,多种多样的树型、花果

和翠绿的枝叶可以美化环境,为人们学习、工作和生活提供理想化环境。

再次,植树造林能够使水土得到保持,有效地控制水土流失和土地沙漠化。

我国许多地方植被覆盖率低,水土流失严重。特别是黄河流域,由于土质松散,

每到雨季,雨水冲刷,大量泥沙流入黄河,致使河水变浑,河床增高,给防洪防

汛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困难。而多植树,就可以控制水土的流失。因为树木有庞大

的根系,这些根系像一只只巨手牢牢抓住了土壤。土壤中的水分,就被树根吸收

畜存。据统计,一亩树林比无林地区多蓄水20吨。要控制沙漠,最有效最主要的

方法就是植树造林。因为“沙漠向人类进攻的主要武器是风和沙”(竺可桢语),

大量植树造林,就可以形成一道道防护林,减少风的速度和力量,固定沙丘,起

到控制风沙的作用。

植树造林的好处实在多。愿我们每个人都尽其所能多植树,植好树。

第二单元8《路旁的橡树》教学目标:1、借助拼音,正确、流利地朗读

课文。

2、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从筑路工人的行动中受到启示,增强自觉保护生

态环境的意识。

3、培养独立阅读能力。

教学重难点:1、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从筑路工人的行动中受到启示,增强

自觉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2、培养独立阅读能力。

教学设计思路:

对于理解“这条笔直的公路为什么在一个地方弯曲成马蹄形”这个问题,学

生都能用一句话回答出来。但是,这不是教学的最终目的。只有用心体会,用情

体验,自觉自动地感悟,与教材产生共鸣,才能有效地增进学生的发展。本课生

字不多,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借助拼音认读,可在检查学生朗读时纠正读音。教学

这篇略读课文,可以通过学生自主阅读领会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课文讲了一件

什么事,并就自己读后的感受与同学进行交流。对于主要内容的把握,学生不会

遇到太大的困难,但要注意体会人们在处理这棵橡树与路时的心情和开始时不同

的态度。

教师准备:搜集橡树图片。

学生准备:有关橡树知识。

板书设计:粗壮工人

橡树结实

工程师

挺拔爱护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导入新课

2、板书课题:8路旁的橡树

2、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画出不理解的词语,查字典或结合上下文理解词义。

教前预设,理解词语:延伸、挺拔、沉重、责备、高尚、沉默不语、楔子

3.提出自己的疑问。

教前预设:这条笔直的公路为什么在一个地方弯曲成马蹄形?工程师和工人们

都不说话,他们心里想什么?文中出现两次叹气,各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人们赞叹

筑路人有一颗高尚的心……

1、学生自读课文。

2、读课文,勾画词语,查字典或同桌讨论,理解词语意思。

3、学生读课文,提出问题。

二、指导阅读第二至七自然段。

1.自读课文第二至七自然段,思考:这条笔直的公路为什么在一个地方弯曲

成马蹄形?。

2.画出描写橡树的句子,读一读。

(这条路应该延伸过去的地方,挺立着一棵高高的橡树。它是那么粗壮、结实、

挺拔,就像草原的哨兵一样。)

1、学生自读课文。

2、读课文,画句子。

3.看到这样一棵高高的橡树,筑路人有什么反应呢?

(①工人们停了下来,把排水管放在地上。②工程师向工人们走来,他什么话

也没对工人们说。工人们也沉默不语。)

4.对上面的第二句话进行提问:工程师心里在想什么?工人们心里又在想什

么?学生分组讨论。

3、学生读文,找出答案。

4、学生根据课文感悟回答。

5.出示句子。

工程师为——叹了口气。

工人们为一一叹着气。

6.体会工程师的话:现在谁也不会责备我们了”的意思。

5、体会工程师和工人叹气的不同含义。

6、学生句子含义。

三、指导阅读第八、九自然段。

1.默读课文第八、九自然段。

2.思考:人们为什么赞叹筑这条路的人一定有一颗高尚的心?

1、学生默读课文。

2、学生思考回答。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拓展延伸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及搜集到的资料,交流人们是怎样保护环境的。

第二单元语文园地二教学目标:

1、培养口语交际能力,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

2、写出综合性实践活动中的见闻或想象。练习修改习作。

3、能发现比喻句的特点,体会怎样才能把句子写形象。

4、积累意思相反的几组词及优美的诗句。会认7个生字。

5、积极参加综合实践活动成果展示。

教学重难点:1、培养口语交际能力,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

2、写出综合性实践活动中的见闻或想象。练习修改习作。

教学设计思路:

习作:本次习作,是综合性学习的一部分。要求学生结合前面的综合性学习

来写,范围比较广泛,可以写自己调查了解到的情况,可以写几年后家乡环境的

变化,也可以写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发生的有趣的事情。本次习作,可重点从以

下三个方面进行指导。

1?激发习作兴趣。承接前面的综合性学习巧妙导入,如,大家围绕“环境保

护”做了很多调查研究工作,是否愿意结合这次综合性学习,写一写自己了解到

的情况、感受或想法;大家在口语交际课上交流了自己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的收

获、体会,是否愿意把交流的内容写下来。

2?选择习作内容。引导学生回忆在口语交际中哪些同学(包括自己)的哪些内

容表达得具体,给自己留下的印象深,然后帮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从中选择习

作内容。

3?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引导学生由说到写,把在口语交际中

交流的内容写下来。学生可以借鉴本组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比如《翠鸟》抓住了

所描写对象的特点、《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语言朴实,叙事生动清晰,揭示的道理

深刻。引导学生使用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语句。在习作之后,

可以引导学生交换习作,互相修改

我的发现:教材中列举了两组句子,学生在读完每一组句子之后,都会有所

发现,但是,所发现的内容会因学生不同存在着差异。最简单的是每一组的第二

句比第一句词句多;二是每组的第二句是比喻句,这是从修辞的角度来发现;三

是每组的第二句比第一句表达得更具体形象。在教学中,逐步引导学生由浅入深

地进行发现,使其感受到祖国语言的丰富、表达方式的多样,不断鼓励、启发学

生运用这些规律,试着使用有新鲜感的词句,使自己的语言表达更加丰富多样。

教学中不必给学生讲有关修辞知识。

日积月累:这部分包括“读读认认”和''读读背背”两部分内容。“读读认

认”,安排的是一组反义词语,学生通过这一组内容的学习,既可以复习巩固已

经学过的生字,又可以借助反义词学习新的生字,同时积累反义词语。可以先让

学生借助拼音,自己认读,同桌互相检查,教师指名认读字音和朗读短文。注意

“浊”读翘舌音,“罪”读平舌音、“廉、贪、偏"为前鼻音韵母。引导学生进

行拓展,再列举一些自己在平时的学习中积累的反义词语。

“读读背背”,安排了古诗佳句,目的是积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五组诗句,

只要求读读背背,诗句的意思一般可不讲解。

教学准备:

1、词语卡片。

2、学生用各种不同方式表现自己综合性学习的成果。

课时安排:3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