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考向10古诗词鉴赏之名句理解与赏析
例1:[2022•广西贺州•中考真题】
按要求回答问题。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诗人借的典故,表达的感情。
★(2)请赏析“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这两句诗的妙处。
【答案】
(1)鸿雁传书思念故乡
(2)答案示例一:这两句诗写“行舟”所见景色,“风正一帆悬”这一诗句有小景传大景之神,
把春潮涨涌,江水浩荡,江面开阔,波平浪静的大景表现出来了。
答案示例二:这两句诗写“行舟”所见景色,"平'”'阔”"正""悬”四字用得好:“潮平”,两岸才
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诗句对仗精准,意境开阔,情绪饱满。(能从①整
体画面感,②“平”“阔”,③“正”“悬”,④对仗角度等选取两个角度答题,意对即可。)
【解析】
(1)考查对诗歌主旨的理解。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的意思是:我的家书应该送到什么地方呢?北去的归雁啊,请给
我捎回洛阳那边!诗人目睹北归大雁,自然想起了“雁足传书(鸿雁传书)”的典故,这个典
故出自《汉书・苏武传》。苏武被困匈奴多年,单于诡称苏武已死。后来汉使探知实情,声
言汉天子在上林苑射得大雁,雁足系有苏武所写帛书,云在某泽中。单于不得已,交还苏武
等九人。后遂以“雁足传书(鸿雁传书)”指大雁能传递书信。作者借这一典故,委婉含蓄地
表达了一个游子的深切思乡之情。
(2)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
古诗词句子的赏析,要抓住关键字词来理解、揣摩、推敲语句的妙处。赏析可以从诗句的特
色,或修辞,或表达方式,或遣词造句,或表现手法,或表现的情境等方面分析,并要结合
具体语境灵活作答。
示例:诗句“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从修辞的角度看,运用了对偶的方法,从描写角度
看,采用了点面结合的写法,从词语运用上看,选用了“平”“阔”“正”"悬”等词语,生动形象
传神地写出了春潮涨涌,江水浩荡,江面开阔,波平浪静的景色,并将一叶“行舟”置于这一
大背景下,勾勒出一幅壮美的大江行船图。且用“正”“悬”写出了顺风,又是和风,写出帆端
端直直地高挂着的样子,用词准确而传神。据此理解赏析作答。
例2:[2022•贵州铜仁•中考真题】
阅读杜甫的《春望》,按要求答题。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⑴首联抓住了“”和""两个形容词,描绘了的景象。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字字千钧,吟之更觉有味,请任选角度赏析。
【答案】
(1)破深国都沦陷,城池残破不堪,乱草丛生。
(2)参考答案一:诗人触景生情(融情于景)花鸟本是悦人之物,但是诗人面对残破的都城,
想到妻儿的安危,诗人见花而落泪,闻鸟鸣而惊心,表达了诗人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的情
感。
参考答案二:这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移情于物,花吗为感恨的主体,将花鸟拟人化,
花鸟因感恨离别而落泪惊心,表达了诗人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的情感。
【解析】
(1)本题考查赏析重要字词和诗句描绘的景象。
首联写春望所见,意思是: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人烟稀少的长
安城里草木茂密。“破,,字写出了国破城荒的悲凉景象;“深,,字写出了荒无人迹的凄凉。这两
句营造了长安沦陷,国家破碎,荒凉凄惨的气氛,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感情。
(2)本题考查赏析重要诗句。
《春望》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诗人将花鸟人格化,把自己的感情寄寓在花
鸟上:我感于战败的时局,看到花开而泪落潸然;我内心惆怅怨恨,听到鸟鸣而心惊胆战。
诗人痛感国破家亡的苦恨,越是美好的景象,越会增添内心的伤痛。这联通过景物描写,借
景生情,移情于物,表现了诗人忧伤国事,思念家人的深沉感情。
1、古诗词名句理解、赏析常见的题型主要有:
(1)某诗句历来受到人们的赞赏,该如何理解?
(2)诗歌的某联流传成了千古名句,请分析原因。
(3)从某句诗中领悟到什么人生哲理?
2、答题策略:
这类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诗歌中被后人传诵的名句的理解和赏析能力。这类题多为开放
题,要掌握常见的鉴赏评价的角度,
(1)如果是写景的句子,要指出写景特点(如景物的色彩、近景远景的结合等),说
出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或给人怎样的启示和思考。
(2)如果是抒情的句子,要明确抒情方法(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等)还要说出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或给人怎样的启示和思考。
(3)如果是采用了修辞手法的句子,要指明修辞手法(如拟人、比喻、夸张等)或用
词的生动形象等,
(4)如果是富含哲理的句子,要阐明句子意蕴,还要说出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或给人怎样的启示和思考。
描写类答题格式:A、本诗在描写上成功的运用了……描写,写出了……(诗句解说即
字面含义),烘托了诗人……感情。B、本诗在景物描写上的特色是……,这样的描写使景
物(答作用:动静结合、虚实相生),同时演染了……的气氛,表达了诗人……的感情。
抒情方法答题格式:这句话运用了……抒情手法,全诗主要写出了……(诗句内容解说),
抒发了……情感,这种方式使诗人情感抒发得……(用术语)。
修辞类答题格式:本句或本诗运用了……的修辞手法,……(作用)地写出了……(诗
句解说即字面含义),表达了诗人……情感。
古诗词鉴赏题大体上可分为五种类型。应对策略如下:
(-)品味炼字类
解析方法:
这类题主要考查对精炼词语的感悟能力。解答时要抓住诗歌中关键词语来点评,可以从
词性、色彩、修辞以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去把握它的内涵。值得提醒的是分析时要结合全诗
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去回答,不能孤立地谈这个词的作用。
(二)名句理解赏析类
解析方法:
这类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诗歌中被后人传诵的名句的理解和赏析能力。这类题多为开放
题,答案不要求统一,要掌握常见的鉴赏评价的角度:能指出写景特点(如景物的色彩、近
景远景的结合等)或采用的修辞手法(如拟人、比喻等)或用词的生动形象等,并且还要说
出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或给人怎样的启示和思考等。
(三)主旨情感类(思想感情)
解析方法:
这种题型主要考查对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态度的领悟。解答这类题要用一句话概括诗
歌形象的特点,并根据所描绘的形象特点及作家的风格(豪放、婉约、沉郁顿挫)来推断诗
人的情感态度。初中阶段所学诗歌情感大体可分为:离别思念、爱国思乡、友情、爱情、热
爱大自然、关心民生等。
(四)想象描述类(描述画面、意境)
解析方法:
这种题型主要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所描述画面的想象。解答这类题目要在读
懂诗歌、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发挥联想和想象,扣住画面,抓住形象,用生动、流畅的语言
加以描述,不能偏离诗歌的意境、主题和诗人的情感。
(五)表达技巧类(写作手法特点、修辞、表达方式等)
解析方法:
这种题型主要考查对诗歌表现手法的赏析和领悟。首先要了解常见的表达技巧,鉴赏时
要准确指出诗中运用的修辞方法(或表现手法或抒情方式),然后结合诗句和具体词语作分
析,分析时要指出这种表达技巧表现了什么内容,抒发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标注★的题目考查的是“名句理解与赏析”这一考点。
,经典变式练)
1.12022・河南•模拟预测】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甲】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乙】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1)选出对这两首诗词理解有误的一项。()
A.【甲】是一首绝句,是晚唐诗人杜牧的代表作之一,【乙】是张养浩在赴任途中写的一
首元曲。
B.【甲】由“折戟”这一小物引发思古之幽情,用“二乔”的命运来折射东吴命运,体现了“大
中取小,小中见大”的写法。
C.【乙】诗中“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两句,写作者看到宫阙残破,倍感可
惜。
D.【乙】这首散曲抒发了作者对统治阶级残暴贪欲的痛恨和对劳动大众所受苦难的同情。
★(2)任选角度赏析划线句子。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
【答案】
(1)C
(2)“聚”写出了潼关在重重山峦的包围之中,“怒”形容黄河之水奔腾澎湃,这句话从
视觉和听觉写出了潼关的险要,暗示这里是兵家必争之地。
【解析】
(1)本题考查诗词理解。
C.乙诗中“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意思是“途经秦汉旧地,引出伤感无数,
万间宫殿早已化作了尘土”,描写了秦汉两代,都已成为历史的陈迹。秦皇汉武曾苦心营造
的无数殿堂楼阁,万千水榭庭台,而今都已灰K烟灭,化为尘土。表现出作者对朝代的更替、
百姓的疾苦所发出的感叹之情,而不是“可惜”;
故选C。
(2)本题考查诗词的赏析。
“峰峦如聚”从视觉角度写重重叠叠的峰峦,潼关在重重山峦包围之中,一“聚”字让读者
眼前呈现出华山飞奔而来之势、群山攒立之状;因地势险要,为古来兵家必争之地。山本是
静止的,“如聚”化静为动,一个“聚”字表现了峰峦的众多和动感。“波涛如怒”从听觉
角度写怒涛汹涌的黄河,潼关外黄河之水奔腾澎湃,一“怒”字让读者耳边回响千古不绝的
滔滔水声。黄河水是无生命的,而“如怒”则赋予河水以人的情感和意志,一个“怒”字,
写出了波涛的汹涌澎湃。“怒”字还把河水人格化,也注入了诗人吊古伤今而产生的满腔悲
愤之情。
2.12022•内蒙古兴安盟•一模】
阅读下列诗文,完成下面小题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请从写作手法角度赏析“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两句。
★(2)请写出“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这两句诗揭示的人生哲理。
【答案】
(1)“千寻”运用夸张的手法,从正面描写塔高;“闻说”一句虚写站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
升的辉煌景象,从侧面描写,衬托塔高。
(2)哲理: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
【解析】
(1)考查对诗句的赏析。作答时,需首先明确从描写的角度来赏析,然后结合诗意和主旨
分析其在表情达意上的效果即可。“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意思是登上飞来峰
顶高高的塔,听说每天鸡鸣时分在这可以看到旭II升起。“千寻”:古以八尺为一寻,形容高。
诗的第一句,诗人用“千寻”这一夸张的词语,借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
诗的第二句,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侧面衬托塔高,表现了诗
人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成为全诗感情色彩的基调。
(2)考查对诗句的理解。“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意思是不怕浮云遮住我远
望的视线,那是因为我站得最高。这本是咏物抒怀之句,却也包含着深刻的哲理。山中的浮
云能够遮住登山人的双眼,而人类社会这座高峰上又有多少"遮望眼''的“浮云”,无论生活或
学习,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够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
1.12022•广东广州•二模】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咸阳城东楼
许浑
一上高城万里愁,菜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1)“兼葭杨柳似汀洲''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请说说“山雨欲来风满楼”成为千古名句的原因。
【答案】
(1)描述了一幅烟迷兼葭、雾锁杨柳,颇像水中小洲的箫条荒凉的画面。
(2)这句诗既描写了雨即将来临,咸阳城东楼充满风声飒飒的自然环境,也暗指当时唐王朝
危机四伏的局势;后常用来比喻重大事件发生前的紧张气氛。因而成为千古名句。
【解析】
(1)本题考查诗歌画面描述的能力,注意抓住重点意象分析。“兼葭”,即芦荻,暗用《诗经•国
风•秦风・兼葭》的诗意,表思念心绪;“汀洲”,水边之地为汀、水中之地为洲,这里指代诗
人在江南的故乡。诗人一登上咸阳高高的城楼,向南望去,远处烟笼兼葭,雾罩杨柳,很像
长江中的汀洲。诗人游宦长安,远离家乡,一旦登临,思乡之情涌上心头。兼葭杨柳,居然
略类江南。笔触低沉,景致凄迷,触景生情,苍凉伤感的情怀落笔即出,意远而势雄。据此
分析作答。
(2)本题考查诗句的赏析。
“山雨欲来风满楼''结合前一句“溪云初起日沉阁”可知,诗人傍晚登上城楼,只见磷溪罩云,
暮色苍茫,一轮红日渐薄远山,夕阳与慈福寺阁姿影相叠,仿佛靠近寺阁而落。就在这夕照
图初展丽景之际,蓦然凉风突起,咸阳西楼顿时沐浴在凄风之中,一场山雨眼看就要到了。
这是对自然景物的临摹,也是对唐王朝日薄西山,危机四伏的没落局势的形象化勾画,它淋
漓尽致而又形象入神地写出了诗人“万里愁”的真实原因。云起日沉,雨来风满,动感分明;
“风为雨头”,含蕴深刻。'‘山雨欲来风满楼''既是自然界中人们十分熟识的规律,又蕴含着一
种深刻的社会或政治局势的体验,常用来比喻重大事件发生前的紧张气氛,描写动感鲜明,
意象生动,含蕴丰厚,是千古传咏的名句。根据以上分析作答即可。
2.12022•云南红河•二模】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请结合诗歌具体内容,说说诗人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2)“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一句历来为人称道,请你任选角度赏析这一名句。
【答案】
(1)从首联的“客路”“行舟”可知,诗人当时漂泊在外;尾联中“乡书”“归雁”则表
达作者想要托大雁带家书;由此可以看出诗人表达的思乡之情。
(2)示例1:哲理:揭示了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自然规律,蕴含着旧事物中孕育新事
物的哲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鼓舞力量。
示例2:炼字、修辞:“生”“入”二字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日”和“春”以人的
意志和情思,生动有趣地写出了新旧变化的自然规律。
【解析】
(1)本题考查诗人情感的分析。
此诗以准确精练的语言描写了冬末春初时作者在北固山下停泊时所见到青山绿水、潮平岸阔
等壮丽之景,抒发了作者深深的思乡之情。开头以对偶句发端,写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
怀;次联写“潮平”“风正”的江上行船,情景恢弘阔大;三联写拂晓行船的情景,对仗隐
含哲理,给人积极向上的艺术魅力;尾联见雁思亲,想要托大雁带家书,与首联呼应,抒发
诗人的思乡之情。全诗用笔自然,写景鲜明,情感真切,情景交融,风格壮美,极富韵致,
历来广为传诵。据此分析提炼概括即可。
(2)本题考查诗句的赏析。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意思是夜幕还没有褪尽,旭日已在江上冉冉升起,还在旧年时
分,江南己有了春天的气息。作者在本联中从炼字着眼,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
事物的象征,并且用“生”“入”二字使之拟人化。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上景物
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这两句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生动有
趣地写出了新旧变化的自然规律,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
上的艺术鼓舞力量,揭示了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自然规律,蕴含着I日事物中孕育新事物
的哲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鼓舞力量。任选一个角度赏析即可。
J真题练J
1.12022•广东广州•中考真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1)请找出诗中体现山西村民俗的诗句。
★(2)请阐明“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蕴含的理趣。
【答案】
(D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2)不论前路多么难行、难辨,只要坚定信念、敢于探索,就会出现一个充满光明与希望的
新境界。
【解析】
(1)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意思:吹着箫打起
鼓春社的日子己经接近,村民们衣冠简朴,古代风气仍然保存。这一句体现山西村民俗。
(2)本题考查概括诗句蕴含的哲理的能力。答题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本义,然后在本义的基
础上进行引申。“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思是“山峦重叠水流曲折正担心
无路可走,柳绿花艳忽然眼前又出现一个山村",没有路『,忽然又出现了村庄,看到「希
望,说明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而道路是曲折的,而在绝境当中往往蕴含着希望,这
两句诗启示我们要有乐观主义精神,道路可能曲折,但未来一定充满光明和希望。
2.12022・海南•中考真题】
阅读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过零丁洋
[南宋]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本诗颔联运用了和的修辞手法,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诗
人的人生遭遇。
★(2)紧扣诗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说说你对爱国主义精神的理解。
【答案】
(1)比喻对偶
(2)示例:这一诗句告诉我们,人世间谁能免于一死?真正的英雄只求留下一颗赤胆忠心,
永远照耀在史册上。我认为,爱国主义精神就是要始终把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放在心里,当国
家和民族需要的时候,要勇于担当、乐于奉献、舍生取义。
【解析】
(1)本题考查修辞手法。
颔联'‘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意思是:国家危在旦夕似那狂风中的柳絮,自己一
生的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根,时起时沉。将危亡的国势比作狂风中的柳絮,将自身的坎
坷经历比作雨中浮萍,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山河破碎”为主谓短语与“身世浮沉(主谓短语)”相对应;"风飘絮''与"雨打萍”都符合“主语
+谓语+宾语”的形式;颔联语言凝练,句式整齐,音韵和谐,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使两
方面的意思互相补充和映衬,运用的是对偶的修辞手法;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诗
人的人生遭遇。
(2)本本题考查名句理解及拓展延伸。
本诗是文天祥在兵败被俘,次年过零丁洋时所作,诗人不被任何威迫利诱打动,写作此诗以
明志。尾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意思是:古往今来,人难免一死,要为拯救
祖国而死,一片忠心将永垂史册。“丹心”是指赤红炽热的心,突出了诗人为国尽忠的崇高形
象;运用直抒胸臆的手法,写文天祥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他没有不肯屈服,愿意为自己的
国家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表明」'文天祥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以死明志、为国捐躯的英雄
气概,充分体现了文天祥宁死不屈,誓死如归的民族气节;
作为当代中学生我们应该学习文天祥的爱国精神,始终把国家与民族的利益放在首位,在国
家与民族需要时,挺身而出,敢于担当,甘于奉献,甘愿为国家与民族的利益献出自己的生
命。
3.12022•湖北襄阳•中考真题】
古代诗歌赏析
行路难(其一)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对这首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诗以叙事开篇,渐而过渡到抒情,表现了悲愤中的一种豪迈气概。
B.诗人用“斗十千”“直万钱”这种比喻的手法营造出欢乐的宴饮气氛。
C.“闲来”两句用两个历史典故,表现诗人期望有朝一日能够一展宏才、有为当世。
D.全诗生动传神地表现了诗人苦闷、惆怅、徘徊、昂扬等复杂的情感变化。
★(2)班刊《名诗佳句欣赏》栏目正在向同学们征集对《行路难(其一)》最后两句的赏
析,请你运用所学知识从内容和情感两个角度进行赏析。
【答案】
(I)B
(2)示例一:这两句诗写的是:终有一天,我会乘风破浪,扬起高高的帆,远渡碧海青天。
表达了诗人在沉郁中振起,坚定了“长风破浪''的信心,重新鼓起沧海扬帆的勇气。
示例二:最后两句,言乘风破浪,云帆渡海,又奋发振作,情绪高昂,表现出一往无前的精
神。
【解析】
(1)考查对诗文内容的理解。
B.有误,诗的开头“斗十千”“直万钱”这是一种夸张的写法,其目的不是在营造欢乐的宴饮气
氛,而是为接卜来写感情的激荡变化做铺垫。
故选Ao
(2)考查对诗句的赏析。根据题目要求,要从内容和情感两个角度赏析“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将会有一天会乘长风破万
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结合“赐金放还''的背景,诗句既显示了黑暗
污浊的政治现实对诗人的宏大理想抱负的阻遏,反映了由此而引起的诗人内心的强烈苦闷、
愤郁和不平:同时又突出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对人生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豪迈气概。
据此理解赏析作答。
4.12022•湖北十堰•中考真题】
阅读古代诗歌,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下列选项中,对本诗内容与写法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角声满天”写鼓角齐鸣、杀声干云的战争场面,给人以低沉哀戚之感。
B.“半卷红旗”写将士们乘夜奔袭之状。夜寒霜重,战鼓擂不响的细节,更突出悲壮的气氛。
C.最后两句用燕昭王黄金台上招揽天下贤士的典故,含蓄地点出了诗作的主旨。
D.此诗用三个画面,涵盖了将士们在不足一昼夜的战争中的主要活动,反映了战争的艰苦
性
★(2)请自选角度赏析划线诗句。
【答案】
(1)A
(2)示例一:(从炼字的角度)“压”和“摧”两个动词,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
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衬托出将士们饱满的情绪和
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示例二:(从修辞的角度)运用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借压城的黑云暗喻敌军气焰嚣张,
借向II之甲光显示守城将士雄姿英发,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解析】
(I)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把握。
A.“角声满天”意思是响亮军号震天动地。表现战争的规模,衬托战场的悲壮,所以“给人以
低沉哀戚之感”的理解不正确;
故选Ao
(2)本题考查诗句赏析。
自选角度赏析,可结合原句从炼字或修辞或意境等任何角度赏析即可。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句意:敌兵滚滚而来,犹如黑云翻卷,城墙仿佛将要坍
塌;我军严待以来,阳光照耀铠甲,一片金光闪烁。借向日之甲光显示守城将士雄姿英发,
两相比照,色彩鲜明,爱憎分明。歌颂守边将士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示例一,意境雄浑。运用想象的黑云和日光来营造意境,色彩浓烈,想象奇特。
示例二,巧用修辞。运用比喻和夸张渲染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运用对偶,音韵和谐。
示例三,感情浓郁。歌颂守边将上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5.12022•山东荷泽•中考真题】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下列各题。
立秋
刘翰
乳鸦①啼散玉屏②空,一枕新凉一扇风。
睡起秋声无觅处,满阶梧叶月明中。
(选自上海古籍出版社《千家诗》)
【注】①乳鸦:幼小的乌鸦;②玉屏:屏风。
(1)本诗写景是按照由到的时间顺序展开的。
★(2)请赏析“睡起秋声无觅处,满阶梧叶月明中”两句诗的妙处。
【答案】
⑴夏天秋天。
(2)既写出了诗人对秋天的到来十分关注,又写出了立秋之后气温的变化明显,突出了诗人
的闲情逸致。
【解析】
(I)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在理解诗文的基础上,结合诗句分析作答。语句“一枕新凉一扇风”写诗人躺在床上用扇子
扇风时的感受,夏天扇风,觉得不是很凉快,因为空气的温度比较高。立秋扇风,觉得分外
凉爽,因为秋天到来了,空气的温度也低了些。“新凉”中的“新”字写出了“夏天到秋天”
的这种时间变化。
(2)本题考查诗句赏析。
“睡起秋声无觅处”句写夜里秋风由劲吹到停止的过程。起初还听到秋风吹动草木发出呜呜
的声音,起床后一点声音都听不到了。起床寻觅秋声,说明诗人对秋天的到来十分关注。
“满阶梧桐月明中”写在明亮的月色中,见到台阶上落满了梧桐叶,诗人终于清楚地见到了
秋天到来的足迹。因为秋高气爽,所以秋天的月亮特别明亮。因为梧桐是落叶乔木,叶子比
较阔,所以让人觉得梧桐落叶比较早,比较显著。
据此可知,这两句诗通过景物的描写,既写出了诗人对秋天到来关注,又写出了立秋之后气
温的变化明显,从而突出地表现了诗人的闲情逸致。
6.12022•四川广安•中考真题】
古诗词鉴赏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请任选一个角度,赏析诗句“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2)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示例一:对偶、拟人,形象地写出了泰山神奇秀丽的特点和高大巍峨的形象(意思相近
即可)
示例二:“钟”字是聚集的意思,写出了泰山的神奇秀丽;“割”字是分割的意思,突出了
泰山高大巍峨的形象或突出了泰山参天矗立的雄姿。(意思相近即可)
示例三:虚实结合,形象地写出了泰山神奇秀丽的特点和高大巍峨的形象(意思相近即可)
(2)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顶峰,
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体现了诗人乐观自信、积极向上的精神(答出任意一点、意思相近
即可)
【解析】
(1)本题考查赏析诗句。古诗词句子的赏析,要抓住关键字词来理解、揣摩、推敲语句的
妙处。赏析可以从诗句的特色,或修辞,或表达方式,或遣词造句,或表现手法,或表现的
情境等方面分析,并要结合具体语境灵活作答。诗句“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写近望中
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从修辞的角度看,前一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后一
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两句又构成了对偶句;从炼字的角度看,一个“钟”字,运用拟人化
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J'整个大自然把神奇和秀美汇集于泰山。一个“割”字,写出了高
大的泰山以其高度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割断,形成不同的景观,突出泰山的陡峭险峻、遮天蔽
日的特点;写作手法看,运用了虚实结合,化静为动的写法,写出了泰山充满了雄浑的力量,
充满了生机。据此理解,选择一个角度赏析作答。
(2)考查对诗歌主旨的理解。《望岳》这首诗通过“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
云,决眦入归鸟”描绘泰山雄伟磅礴的景象,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
景色,流露出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诗的最后两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又抒
发了诗人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
志。据此理解概括作答。
7.12022•广西柳州•中考真题】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俭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1)首联中“浑”字的意思是①一,尾联中的“无时”应该理解为②—o
★(2)颔联被后人反复引用并衍生出新的意义,它在原作中是什么意思?后来衍生出什么新
的意义?
【答案】
(1)浑:浑浊(不清)没有固定(确定、预定、既定、约定)的时间,即随时
(2)诗句原意:山重重叠叠,水迂回曲折,正怀疑前面没有路,突然出现了一个柳绿花红的
小山村。(“山重水复"''柳暗花明"可不翻译)衍生意义:在困境中坚持下去,也许会出
现豁然开朗的转变。(世间事物是消长变化的)意近即可。
【解析】
(1)本题考查字句的理解。
首联“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意为“不要笑农家腊月里酿的酒浑浊不醇厚,丰
收的年景农家待客菜肴非常丰盛。”“浑”,浑浊(不清);
尾联“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意为“今后如果还能乘大好月色出外闲游,我随
时会拄着拐杖来敲你的家门。”“无时”,没有固定(确定、预定、既定、约定)的时间,
即随时。
(2)颔联“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意为“山峦重叠水流曲折正担心无路可走,
忽然柳绿花艳间又出现一个山村。”
此联,既写出山西村山环水绕,花团锦簇,春光无限,另一方面它又富于哲理,表现了人生
变化发展的某种规律性,令人回味无穷。表现了诗人与众不同的思维与精神一一在逆境中往
往蕴涵着无限的希望。诗人描述了山水萦绕的迷路感觉与移步换形又见新景象的喜悦之情;
人们可以从中领悟到蕴含的生活哲理——不论前路多么难行,只要坚定信念,勇于开拓,人
生就能“绝处逢生”,出现一个充满光明与希望的新境界。
据上分析,概括作答即可。
8.12022•河南•中考真题】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愁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将士们怎样的情感?
★(2)这首诗中的“秋色”应该理解为绚烂的景象还是肃杀的景象?请结合诗歌内容谈谈你
的看法。
【答案】
(1)赞美将士们艰苦卓绝的斗争精神(誓死报国的决心)。(意思对即可)
(2)示例一:肃杀的景象。从本诗中“霜重鼓寒声不起”一句看,此时天气已非常寒冷,可
以想见当时的边塞应是草木凋零、一片萧条的肃杀景象。
示例二:绚烂的景象。本诗多处使用描绘色彩的词语,形成一种浓墨重彩、雄浑悲壮的美,
秋色的绚烂可与整首诗画面风格一致。
示例三:两种理解都可以。无论哪种理解都有助于表现战争的悲壮惨烈,绚烂的景象可与之
形成强烈反差,肃杀的景象则可以从正面烘托。
【解析】
(1)考查对诗人情感的把握。《雁门太守行》是唐代诗人李贺运用乐府古题创作的诗歌。
此诗用浓艳斑驳的色彩描绘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奇异的画面准确地表现了特定时地的边塞
风光和瞬息万变的战争风云。首句写景又写事,渲染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并借
||光显示守军威武雄壮;第二句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渲染战场的悲壮气氛和战斗的残酷;第
三句写部队夜袭和浴血奋战的场面;最后一句引用典故写出将士誓死报效国家的决心。从诗
人对战斗场面以及时将士誓死报效国家的决心的刻画可看出诗人对将士们艰苦卓绝的斗争
精神的赞美之情。
(2)考查对诗句的鉴赏。
“角声满天秋色,塞上燕脂凝夜紫''一句的意思是:号角的声音在秋色里响彻天空,塞上将士
的血迹在寒夜中凝为紫色。“秋色”一词可理解为秋天的色彩,这个词点明了当时时值深秋,
万木摇落,在一片死寂之中,那角声呜呜咽咽地鸣响起来。显然,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正在
进行。“角声满天”,勾画出战争的规模。敌军依仗人多势众,鼓噪而前,步步紧逼。可据此
分析“秋色”应该理解为肃杀的景象。
结合“角声满天”“半卷红旗临易水”及"报君黄金台上,提携玉龙为君死'’可知,守军并不因势
孤力弱而怯阵,在号角声的鼓舞下,他们士气高昂,奋力反击。战斗从白昼持续到黄昏。“临
易水”既表明交战的地点,又暗示将士们具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还''那样一种
壮怀激烈的豪情,写出了将士们面对重重困难,将士们毫不气馁的精神。“报君黄金台上意,
提携玉龙为君死。”黄金台是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修筑的,传说他曾把大量黄金放在台
上,表示不惜以重金招揽天下士。诗人引用这个故事,写出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秋色”
更能衬托出战争的悲壮及将士们奋勇杀敌、报效朝廷的决心。可据此分析“秋色”应该理解为
绚烂的景象。
9.12022•湖南娄底•中考真题】
古诗鉴赏。
燕子来舟中作①
杜甫
湖南为客动经春,燕子衔泥两度新②。
旧人故园尝识主,如今社日远看人。
可怜处处巢居室,何异飘飘托此身。
暂语船橘还起去,穿花贴水益沾巾。
【注】①此诗为唐代宗大历五年(770年)杜甫漂泊在潭州(今长沙)附近的湘江上所作。
②两度新:杜甫来到潭州已是第二个春天。
⑴请赏析颈联“可怜处处巢居室,何异飘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至2030年中国自动对版高速凹版印刷机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二零二五年度物流配送与供应链金融合作委托协议
- 2025年度金融资产托管管理与运营协议范本汇编
- 2025年山西黄河万家寨水利枢纽有限公司公开招聘工作人员10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二零二五年度企业员工激励宣传片委托协议
- 二零二五年度甲乙丙方转租剧院租赁服务协议
- 2025年度高标准水稻种植回收与销售协议
- 免息个人创业贷款合同-2025年度启动资金
- 鼠标采购合同范本
- 2025年度水渠工程土地征用与拆迁补偿协议
- 2025年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单招职业技能测试题库审定版
- 人教版高一下英语单词表
- 2025年中国远洋海运集团限公司中石化中海船舶燃料供应限公司招聘26人高频重点模拟试卷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专项训练:电磁感应中的电路、电荷量及图像问题(10大题型)(原卷版)
- 2025年春季学期各周国旗下讲话安排表+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主题班会安排表
- 汽车电脑故障解码器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评审方案设计2025年发改委标准
- 《幼儿教育政策与法规》教案-单元1 幼儿教育政策与法规
- 【语文】第23课《“蛟龙”探海》课件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 2024年决战行测5000题言语理解与表达(培优b卷)
- 《现代企业管理学》本科教材
-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