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基本术语标准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4/M00/10/1F/wKhkGWaljJaAeOe9AADbr_Xj7bU721.jpg)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基本术语标准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4/M00/10/1F/wKhkGWaljJaAeOe9AADbr_Xj7bU7212.jpg)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基本术语标准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4/M00/10/1F/wKhkGWaljJaAeOe9AADbr_Xj7bU7213.jpg)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基本术语标准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4/M00/10/1F/wKhkGWaljJaAeOe9AADbr_Xj7bU7214.jpg)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基本术语标准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4/M00/10/1F/wKhkGWaljJaAeOe9AADbr_Xj7bU7215.jpg)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38UDC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PGB/T50—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基本术语标准Standardforbasicterminologyofurbanrailtransitengineering(征求意见稿20090612)2009——发布2009——01日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联合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基本术语标准StandardforbasicterminologyofurbanrailtransitengineeringGB/T50—主编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施行日期:2009年月日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北京前言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2008年工程建设标准规范制订、修订计划(第一批)〉的通知》(建标[2008]102号)的要求,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和北京交通大学会同有关单位共同编制完成的。本标准在编制过程中,编制组进行了广泛的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并参考国内外有关标准,广泛吸取全国有关单位和专家意见,制定了本标准。本标准的主要技术内容是:总则、一般术语、客流、行车组织、轨道交通、车辆、线路、限界、轨道、建筑与结构、机电系统、客运服务、技术经济指标。本标准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负责管理,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9号;邮政编码:100835)。本标准主编单位: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北京交通大学本标准参加单位: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员:本标准审查人员名单:目次1总则…………………………52一般术语……………………63客流…………………………84行车组织…………………115车辆及车辆基地…………145.1车辆及列车…………145.2车辆设施……………155.3车辆基地……………166线路、限界、轨道…………186.1线路………………186.2限界………………196.3轨道………………207建筑与结构………………227.1建筑…………………227.2结构…………………238机电系统……………268.1供电………………268.2通信…………………298.3信号………………308.4综合监控…………328.5自动售检票系统……………………338.6环境控制系统………………………338.7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及消防…………348.8屏蔽门………………358.9其他机电系统………………………359客运服务……………………3710技术经济指标……………41中文索引(略)英文索引(略)条文说明(略)1总则1.0.1为使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术语规范化,利于国内外交流,促进轨道交通事业发展,制定本标准。1.0.2本标准适用于城市轨道交通工程。1.0.3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术语除应符合本标准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2一般术语2.0.1城市轨道交通urbanrailtransit在城市及附近地区,以列车形式沿封闭或部分封闭的专用轨道按班次运行的各种公共客运交通方式的统称。也可简称轨道交通。2.0.2城市轨道交通方式urbanrailtransittype按城市轨道交通工具的类型和运行特征划分的各种技术形式。2.0.3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由一种或几种轨道交通方式的线路、场站、车辆及运营组织等组成的客运有机整体。2.0.4城市轨道交通线路urbanrailtransitline承受列车荷载、实现列车导向和换轨功能的轨道交通设施的总称,包括路基、轨道和道岔。2.0.5城市轨道交通标志便于公众和专业人员识别的、表明城市轨道交通行业特征的专用图形符号。2.0.6低运量轨道交通单向客运能力小于每小时1万人次的轨道交通方式。2.0.7中运量轨道交通单向客运能力为每小时1~3万人次的轨道交通方式。2.0.8大运量轨道交通单向客运能力为每小时2.5~5.0万人次的轨道交通方式。2.0.9高运量轨道交通单向客运能力不小于每小时4.5~7.0万人次的轨道交通方式。2.0.10单向客运能力单位时间内单方向通过线路断面的客位数上限,即列车额定载客量与行车频率上限值的乘积。2.0.11地铁subway(metro列车沿全封闭线路运行的大运量城市轨道交通。地铁通常设在地下隧道内,也包括在城市中心以外地区从地下转到地面或高架桥上的部分。2.0.12轻轨交通列车沿封闭或部分封闭线路运行的中运量城市轨道交通。轻轨交通通常设在地面或高架桥上,也包括在城市中心地区转到地下的部分。2.0.13单轨交通列车沿单根轨道梁运行的轻轨交通,包括跨座式单轨和悬挂式单轨两种。2.0.14跨座式单轨交通列车跨骑在轨道梁上运行的单轨交通。2.0.15列车悬挂在轨道梁下运行的单轨交通。2.0.16沿地面轻型轨道运行,可与地面道路混行的低运量轨道交通。2.0.17通过电磁力实现列车与轨道的非接触支承、导向和驱动的轨道交通,包括中低速磁浮交通和高速磁浮交通两类。2.0.18中低速磁浮交通maglev最高行驶速度不超过每小时120km,采用直线电机驱动,定子设在车辆上的电磁吸引式磁浮交通。2.0.19最高行驶速度为每小时500km,采用直线电机驱动,定子设在轨道上的电磁吸引式的磁浮交通。2.0.20自动导向轨道交通以特制胶轮客车(列车)沿导向轨在道路上运行的城市轨道交通。3客流3.0.1出行居民从出发地到目的地的交通行为。3.0.2出行量在统计期内,居民出行的总人次数。3.0.3轨道交通出行率轨道交通出行量与居民总出行量之比。3.0.4乘降乘客上车和下车行为的统称。3.0.5乘降量g在统计期内,上下车人次数之和。3.0.6在一次出行中,乘客从出发地到目的地的行程。3.0.7在一次乘行中,乘客从上车站到下车站的里程。3.0.8在统计期内,所有乘客乘行距离的平均值,其计量单位为公里/人次。3.0.9在一次出行中,乘客从出发地到目的地所花费的时间。3.0.10乘客在车站等候乘车的时间。3.0.11在一次乘行中,乘客从上车到下车所花费的时间。3.0.12乘客在出行过程中转换线路或交通方式的行为。3.0.13乘客在一次换乘中的走行距离。3.0.14乘客在换乘中的步行时间与候乘时间之和。3.0.15在出行途中将自用车辆存放后,改乘公共交通工具的行为。3.0.16在一定时间内乘客的流量、流向和旅行距离信息的总称。包含时间、地点、方向和流量四个要素。3.0.1在一定时间内,沿某方向通过某线路断面的乘客数。3.0.18一天中,客流量最大的时段。3.0.19一天中,客流量最大的一小时。3.0.20高峰小时高峰小时乘车人次与全日乘车人次之比。3.0.21为测量客流量而选取的同一线路上某相邻两站间的路段。3.0.22描述客流量沿时间和空间变化的图表。3.0.23在一条线路的最大客流断面上,客流量较大方向的客流量与双向客流量的平均值之比。3.0.2在一条线路上,最大客流断面的客流量与其他断面客流量的平均值之比。3.0.2在一条线路的最大客流断面上,高峰小时客流量与其他小时客流量的平均值之比。3.0.26突发客流在特殊情况下或某一时段内,发生的超过正常客运组织措施所能承担的客流。3.0.27为掌握乘客出行规律所进行的调查。3.0.28根据客流调查数据,对未来客流的变化趋势作出科学的估计与测算。4行车组织4.0.1行车组织organizationoftrainoperating根据客流量,编制列车运行图,利用线路及车站设施组织并指挥列车运行的过程。4.0.2运营控制中心集中实现调度及列车运行管理的场所。4.0.3首班列车每天开始运营的第一次列车。4.0.4末班列车每天结束运营的最后一次列车。4.0.5起点站originstation列车按调度指令开始单程载客运行的车站。也称始发站。4.0.6终点站terminalstation列车按调度指令结束单程载客运行的车站。4.0.7中途站halfwaystation起点站和终点站之间的车站。4.0.8折返站turnoverstation能够进行列车折返作业的车站。4.0.9换乘站transferstation设在两条(及以上)线路交汇处,可供乘客换乘的车站。4.0.10行车间距先行列车后端与跟踪列车前端之间的距离。4.0.11安全行车间距safedistanceheadway为避免前后列车首尾相撞而必须的最小行车间距。4.0.12行车调度traindispatching行车调度员监控和指挥列车运行的作业。4.0.13列车运行图traindiagram以时间和距离为坐标的列车运行计划的图解形式。4.0.14列车发出时刻startingtimeoftrain列车从车站或停车场规定发车位置启动的时刻。4.0.15列车到达时刻arrivingtimeoftrain列车到车站或停车场规定停车位置停稳的时刻。4.0.16列车通过时刻passingtimeoftrain列车前端通过规定位置的时刻。4.0.17折返turn-back列车经道岔转换轨道后,改变行驶线路和行驶方向,返回运行。4.0.18站前折返列车在运行区间的内折返。4.0.19站后折返列车在运行区间的外折返。4.0.20列车交路根据运营组织和运营条件的变化,调度指挥列车按规定区间运行、折返。4.0.21运营时间首班车驶离运营起点至末班车到达运营终点的时间。4.0.22单程列车沿线路的一个方向,从运营起点至终点的行程。4.0.23停站时间列车到站开门至关门离站的时间。4.0.24首末站停车时间运营车在相邻两个单程运行之间,在首末站停留的时间。4.0.25运行周期列车沿运营线路往返循环运行一次的时间。4.0.26首班车驶离某车站的时刻。4.0.27末班车驶离某车站的时刻。4.0.28收车时间末班车到达运营终点,结束运营的时刻。4.0.29发车间隔同一线路的相邻两次同向列车驶离起点站的时距。4.0.30行车频率operatio同一线路在单位时间(小时)内,驶离某车站的车次数。4.0.31最高运行速度车辆所允许的能够实际载客安全运行的最高速度。5车辆与车辆基地5.1车辆及列车5.1.1车辆vehicle组成列车的基本单元,包括动车和拖车。5.1.2动车motorvehicle备有牵引动力装置的车辆。5.1.3拖车trailervehicle无牵引动力装置,靠动车拉(推)动行驶的车辆。5.1.4列车单元trainunit由车辆连挂成的可独立行驶的基本行车单元。5.1.5列车train根据运营需要,将若干列车单元连挂而成的车列。5.1.6列车长度不含前后端车钩的列车全长。5.1.7列车编组组成一列车的车辆数。5.1.8中间车在列车两个头车之间的轨道车辆。5.1.9铰接式车辆以铰接机构和通道连接的车辆。5.1.10车内地板面与轨顶面的高差不大于350mm的车辆。5.1.11构造为保证列车结构安全所规定的最高允许速度。5.2车辆设施5.2.1车体vehiclebody在车辆上容纳乘客、安装各种车载设备的厢形基体。5.2.2牵引系统tractionsystem从牵引网获取电流,并提供列车牵引、制动及车载设备等用电设备的总称。5.2.3制动系统为列车提供制动力的车载设备总称。5.2.4转向架与车体底架相连,承载并缓冲车体载荷,引导车辆沿轨道行驶的部件组合体。5.2.5车厢在轨道交通车辆上,容纳乘客并设有门窗的厢形结构。也称客室。5.2.6乘客门供乘客进出车厢的电动门。5.2.7车内通道corrido在车厢内,供乘客通行的过道。5.2.8列车广播系统向车内乘客播放乘车信息、列车运行信息及其他相关信息的成套设备。5.2.9列车信息显示系统向车内乘客显示乘车信息、列车运行信息及其他相关信息的成套设备。5.2.10车内乘客报警系统在紧急情况下,乘客与驾乘人员通话的成套设备。5.2.11列车监视车厢内乘客动态的闭路电视设备总称。5.2.12以强制进出风保持车内空气清新的成套设备。5.2.13车厢内的温度、湿度调节和换气装置的总称。5.2.14在关闭车门过程中,当阻力大于给定值后,能使车门短暂开启动作的安全装置。5.2.15车内净高车厢地板表面至顶棚的最大距离。5.2.16车内通道地板高度空车时,车厢地板面与轨面的高差。5.2.17车门开度车门开启后的空间宽度。5.2.18车厢站立面积车厢内乘客可站立的总面积。5.2.19额定站立密度在额定定员工况时,车厢内单位面积上允许站立的人数。5.2.20额定站位数根据车厢站立面积和额定站立密度,计算出的站立人数。5.2.21额定载客量车厢内坐位数与额定站位数之和。也称定员。5.3车辆基地5.3.1车辆基地vehiclebase由车辆段、综合维修基地、停车场、物资总库等组成的有机整体。5.3.2车辆段depot具有配属车辆,承担车辆的运用管理、整备保养、检查和较高级别的车辆检修的基本生产单位。5.3.3停车场stablingyard承担所辖车辆的运用管理、整备保养及检查工作的生产单位。5.3.4车辆厂repairfactoryofvehicles承担轨道交通车辆厂修任务的生产单位。5.3.5车辆检修制式examineandrepairmodeofvehicle大修厂和车辆段对车辆厂修与段修的分工负责制。5.3.6厂修与段修分修制separatedrepairmode车辆大修厂(不限于1个)承担全线路网各线路车辆的大修,车辆段只承担厂修。5.3.7厂修与段修合修制combinedrepairmode不设大修厂,车辆的大修和厂修均在各自车辆段进行。5.3.8检修修程examineandrepairprogram根据车辆技术状况和寿命周期所确定的车辆检查、修理的等级,例如厂修、架修、定修、月检和列检等。5.3.9检修周期examineandrepairperiod相邻两次同等级检修的里程或时间间隔。6线路、限界、轨道6.1线路6.1.1正线mainline列车载客运行的贯穿全程的线路。6.1.2辅助线assistantline为保证正线运营而设置的不载客列车运行的线路。6.1.3渡线transitionline采用线路之间引导列车从一条线路转移到另一条线路所经过的线路。6.1.4出入段(场)线inlet/outletline车辆段或停车场与正线的连接线路。6.1.5试车线testline对车辆进行全面动态性能检测的线路。6.1.6维修线maintenanceline用于车辆维修的专用线路。6.1.7停车线parkingline用于运行中故障列车临时停放的线路。6.1.8联络线connectline连接两条独立运营线路或运营线路与铁路连接的专用线路。6.1.9线路中心线与水平面夹角的正切值,一般以千分数表示。6.1.10运营线路列车在运营中沿固定路线和车站运行的通路。6.1.11站距有限站台横向中心线之间的里程差。6.1.12线路长度沿轨道交通线路的两个运行方向从起点到终点的里程差值。6.1.13线网在一定区域内,由全部运营线路组成的交通网络。6.1.14运营线网长度在轨道交通线网内各运营线路长度之和(共线部分只计一次)。6.1.15线网密度在一定区域内的运营线网长度与区域面积之比。6.1.16在轨道交通线路上设置的相关建筑物、构筑物、设备及标志等总称。6.1.17内环线路在右侧行车方式下,沿顺时针方向运行的环行线路。6.1.18外环线路在右侧行车方式下,沿逆时针方向运行的环行线路。6.1.19全封闭线路以护栏、隧道、桥梁等物质实体与其他车辆和行人全线隔离的轨道交通线路。6.1.20部分封闭线路以护栏、隧道、桥梁等物持实体与其他车辆和行人在部分路段隔离的轨道交通线路。在未隔离部分,设有优先通行信号设施。6.2限界6.2.1限界限定车辆运行及轨道周围构筑物超越的轮廓线。限界分为车辆限界、设备限界和建筑限界三种。6.2.2车辆限界vehiclegauge轨道车辆在正常运行中的动态包络线上限。6.2.3设备限界equipmentgauge轨旁设备与车辆限界的安全距离下限。6.2.4建筑限界constructiongauge轨旁建(构)筑物及其外在设备与车辆限界的安全距离下限。6.2.5限界坐标系coordinatesyste在正交于轨道线路中心线的平面内,以两侧钢轨轨顶中心的连线为水平轴,以该连线的中垂线为垂直轴的直角坐标系。6.2.6建筑限界宽度轨行区内线路中心线至两侧建筑物的横向净距。6.2.7建筑限界高度轨行区内轨顶面至建筑物的垂向净距。6.3轨道6.3.1轨道track承受列车荷载和约束列车运行方向的设备总称。6.3.2轨道结构trackstructure轨道设备中用于车辆支承和导向并将列车载荷传向下部结构的组合体。6.3.3轨距钢轮钢轨系统中,轨面以下规定距离处左右两股钢轨内侧之间的距离。磁浮交通系统中,轨道结构两侧支承面中心线之间的距离。6.3.4超高曲线线路内外钢轨轨顶的高差。6.3.5轨底坡钢轨底面与轨道平面之间形成的横向坡度。6.3.6轨顶topofrai轨道顶面,钢轮钢轨系统中,一般指两股钢轨顶面的公切线。磁浮交通系统中,一般指滑行轨的上表面所组成的面。6.3.7钢轨直接支承列车荷载和引导车轮行驶的型钢。6.3.8钢轨扣件将钢轨固定在轨枕或其它轨下基础的连接零件,包括道钉、垫板和扣压件等。6.3.9轨枕tie;crosstie;承受来自钢轨的各向压力,保持轨距并将列车载荷弹性地传向下部结构的构件。6.3.10道床ballastbed;支承和固定轨枕,并将列车载荷传向轨道路基面的轨道组成部分。6.3.11轨排trackpanel两根钢轨和若干轨枕用扣件连接成的整体结构件。6.3.12轨枕间距tiespacing;沿线路方向上相邻两根轨枕中心线之间的距离。6.3.13道床纵向阻力轨枕在道床中纵向位移时,道床对轨枕所产生的抵抗力。6.3.14道床横向阻力轨枕在道床中横向位移时,道床对轨枕所产生的抵抗力。6.3.15道岔车辆从一股轨道转入或越过另一股轨道的线路转换部件。6.3.16无缝线路continuouslyweldedrailtrack(CWR),jointlesst钢轨连续焊接的轨道结构。6.3.17钢轨轨温钢轨截面的温度。6.3.18最高轨温highestrailtemper根据当地历年气象资料,设计采用最高气温加20℃为最高轨温6.3.19最低轨温根据当地历年气象资料,设计采用最低气温为最低轨温。6.3.20无缝线路允许温升无缝线路允许承受的最大升温幅度值。6.3.21无缝线路允许温降无缝线路允许承受的最大降温幅度值。6.3.22无缝线路锁定轨温stre无缝线路温度应力为“零”时的钢轨温度。6.3.23护轮轨为防止车轮脱轨或向一侧偏移,在轨道上钢轨内侧加铺的不承受车轮垂直荷载的钢轨。6.3.24车挡防止列车驶出线路末端的安全装置。6.3.25铺轨基标为控制、核查线路设计中心线和高程而设置在线路上的标桩。6.3.26警冲标指示列车停车时不准向道岔方向或线路交叉点方向越过,以防止停留在线的车辆与相邻线上运行的车辆发生侧面冲突,而在两股道之间设置的一种警示标志。7建筑与结构7.1建筑7.1.1车站station在城市轨道交通线路上,供列车停靠、乘客候车和乘降的设有相应设施的场所。7.1.2地面车站groundstation轨道设在地面的车站。7.1.3高架车站elevatedstation轨道设在高架结构上的车站。7.1.4地下车站undergroundstation轨道设在地下的车站。7.1.5车站出入口station供乘客进出轨道交通车站的空间范围。7.1.6站厅在车站出入口和站台之间,供乘客购票、检票或换乘的厅层(场所)。7.1.7站台供车站内乘客候车和乘降的高于轨面的平台。7.1.8岛式站台位于两条轨道中间,可在两侧停靠列车的站台。7.1.9侧式站台位于两条轨道两侧,只在一侧停靠列车的站台。7.1.10站台高度站台面与轨道顶面的高差。7.1.11站台计算长度由远期停靠列车长度决定的站台全长。7.1.12站台宽度由预测客流量、候车人数、行车间隔、柱网、楼梯及自动扶梯布置等因素决定的站台横向宽度。7.1.13车站公共区在车站内,允许乘客进出的区域,包括付费区和非付费区。7.1.14付费区经检票后乘客方能进出的车站公共区。7.1.15非付费区付费区以外的车站公共区。7.1.16付费区换乘两条及以上轨道交通线路之间不出付费区的换乘。7.1.17结点换乘不同线路立体交叉,其站台的水平投影重叠的部分直接以楼(扶)梯相连的换乘。7.1.18通道换乘不同线路立体交叉,其站厅付费区、站台出入口间以楼(扶)梯和通道相连的换乘。7.1.19平行换乘站台相互平行的不同线路,通过同一站台或楼(扶)梯和公共站厅层完成的换乘。7.2结构7.2.1车站结构stationstructure由车站的梁、柱、墙、板等主要承重构件组成的结构物。7.2.2区间结构车站之间用于铺设轨道的构筑物。7.2.3围护结构enclosurestructure修筑在基坑内表面,使岩土边坡稳定、控制位移而建造的围挡结构物。7.2.4支护结构timberingstructure基坑工程中的围护墙、支撑(或土层锚杆)、围檩、防渗帷幕等结构体系的总称。7.2.5车站主体结构mainstructureofstation包括车站底板、楼板、顶板、侧墙、端墙、梁、柱等用于承受永久荷载的受力构件。7.2.6管片结构segmentstructure利用工厂预制、现场拼装的管片衬砌隧道的结构形式。7.2.7明挖法在地面挖开的墓坑中修筑地下结构的施工方法。7.2.8暗挖法shallowminingmethod在地下开挖的隧道中修筑地下结构的施工方法。7.2.9明挖顺作法设置围护结构,由上向下挖土,然后由下向上回筑结构的施工方法。7.2.10盖挖顺筑法在地面修筑维持地面交通的临时路面及其支撑后,自上而下开挖土方至坑底设计标高,再自下而上修筑结构的施工方法,属于明挖法的一种方法。7.2.11盖挖逆筑法开挖地面修筑地下结构顶板及其竖向支撑结构后,在顶板的下面自上而下分层开挖土方,分层修筑结构的施工方法,属于明挖法的一种方法。7.2.12新奥法利用围岩的自承能力和开挖面的空间约束作用,采用以锚杆和喷射混凝土为主要支护手段,及时对围岩进行加固,约束围岩的松弛和变形,并通过对围岩和支护结构的监控、测量进行有指导的暗挖施工法。7.2.13浅埋暗挖法针对埋深较浅、松散不稳定的地层和软弱破碎岩层,在开挖中以多种辅助措施加固围岩,开挖后即时支护,封闭成环,与围岩共同作用形成联合支护体系,有效地控制围岩过大变形的一种综合施工技术。7.2.14矿山法用钻眼爆破或机械开挖的方法修筑隧道的暗挖施工法。7.2.15盾构隧道法在既能支承地层压力、又能向前推进的圆形钢壳体的保护下进行开挖、推进、装配、衬砌和注浆等作业的暗挖施工方法。7.2.16顶进法通过传力顶铁和导向轨道,用支承于基坑后座上的液压千斤顶将管压入土层中,同时挖除并运走管正面泥土的工法。7.2.17冻结法采用冷冻的方法固结地层围岩,提高围岩强度的暗挖施工方法。7.2.18铺盖法blanketmethod采用钢构式梁柱体系及临时盖板形成临时路面系统进行顺作施工基坑的工法。7.2.19沉管法采用预制管段沉埋修筑水底隧道的施工方法。7.2.20站桥合一车站主体与轨道桥梁的结构结合在一起的车站结构形式。7.2.21站桥分离de车站主体与轨道桥梁的结构完全分开,轨道桥梁从车站建筑中穿过的车站结构形式。7.2.22无缝线路纵向水平力longitudinalforceofseamlesstrack无缝线路伸缩力和挠曲力的统称。7.2.23无缝线路伸缩力因温度变化引起的桥梁与长钢轨相对位移而产生的纵向力。7.2.24无缝线路挠曲力在列车载荷作用下,因桥梁挠曲引起的桥梁与长钢轨相对位移而产生的纵向力。7.2.25无缝线路断轨力因长钢轨折断引起桥梁与长钢轨相对位移而产生的纵向力。7.2.26动力系数承受动力荷载的结构或构件,当按静力设计时采用的系数,其值为结构或构件的最大动力效应与相应的静力效应的比值。7.2.27工程筹划对轨道交通工程的建设全过程的计划安排及工程可实施性的具体阐述。7.2.28设计使用年限设计规定的结构或结构构件无需大修即可按其预定目的使用的时期。8机电系统8.1供电与照明8.1.1牵引供电系统tractionpowersupplysystem由牵引变电所、牵引网及自动监控设备组成的将电能供给电动车辆的全部电力装置的总称。8.1.2供电制式powersupplymode指牵引供电系统中采用的电流制、供电方式及电压等级等。8.1.3集中式供电centralizedpowersupplymode由专门设置的主变电所集中为各牵引变电所及降压变电所供电的供电方式。8.1.4分散式供电distributedpowersupplymode由沿线分散引入的城市中压电源分别为各牵引变电所及降压变电所供电的供电方式。8.1.5混合式供电combinedpowersupplymode同一条线路供电系统中部分采用集中式供电、部分采用分散式供电的供电方式。8.1.6主变电所highvoltagesubstation由城市电网引入高压电源,转换为城市轨道交通中压电源的专用高压变电所。8.1.7降压变电所step-downsubstation将中压交流电降压为动力及照明用低压交流电的变电所。8.1.8牵引变电所tractionsubstation将中压交流电降压并整流为牵引用直流电的变电所。8.1.9牵引降压混合变电所combinedsubstation既提供牵引电源又提供动力照明交流低压电源的变电所。8.1.10牵引网tractionnetwork向电动车辆输送牵引电能的供电网。分为架空接触网和接触轨两种形式。8.1.11架空接触网overheadcontactline由架空接触线及悬挂装置组成的供电网。8.1.12中压供电网络通过交流中压电缆把主变电所、牵引变电所和降压变电所连接起来,承担输送电能功能的供电网络。8.1.13外部电源为城市轨道交通提供电能的城市电网电源。8.1.14馈电由牵引变电所向接触网输送电能的缆线。8.1.15与电动车辆的受电弓相接触,向车辆供电的导线。8.1.16接触轨由电动车辆的受流器接触向车辆提供电能的金属导电轨。也称第三轨。8.1.17回流轨供牵引电流返回牵引变电所负极的金属导电轨。8.1.18供电分区在牵引网上电气相互断开的供电区段。8.1.19牵引整流机组由牵引变压器与整流器组成的电流变换设备组。8.1.20整流机组负荷等级根据负荷特性划分的牵引整流机组过载能力等级。8.1.21在最小运行方式下,接触网中离馈入点最远端发生正负极间短路时的电流。8.1.22接触网最大短路电流在最大运行方式下,接触网的馈入点处发生正负极间短路时的电流。8.1.23末端电压在单边供电的接触网中离馈入点最远端的电压。8.1.24双边供电一个供电区间由相邻两个牵引变电所共同供电。8.1.25单边供电一个供电区间只由一个牵引变电所供电。8.1.26当一个牵引变电所解列,由其相邻牵引变电所担负供电任务的供电方式。8.1.27电动车辆从触线上接受电能的装置。8.1.28电动车辆从接触轨上接受电能的装置。8.1.29动力照明供电系统为动力及照明设备提供低压交流电的供电系统。8.1.30车站照明系统为车站内部及外部提供照明的电气系统。8.1.31应急照明当正常照明意外中断后,为保证乘客的疏散和重要场所继续工作而启用的临时照明系统。8.1.32疏散照明在站台、站厅、楼梯、通道、转弯处、出入口等场所,当正常照明意外中断后,疏散照明灯、疏散指向灯、出口标志灯能及时发光,并维持足够的时间。8.1.33线路用电负荷一条线路的车辆及动力照明设备的总用电需求。8.1.34线路年耗电量一条线路的车辆及动力照明设备的一年总耗电量。8.1.35杂散电流在非指定回路上流动的电流。8.1.36电力调度系统在控制中心对全线供电系统的运行进行调度、指挥、控制、管理的自动化系统。8.1.37变电所综合自动化系统对变电所设备集中进行控制、保护、测量、计量的自动化系统。8.1.38应急电源在正常电源发生故障时,保证重要负荷继续工作的备用电源。8.2通信8.2.1专用通信系统specialcommunicationsystem城市轨道交通的各专用通信设施设备的总称。8.2.2专用传输系统specialtransmissionsystem城市轨道交通信号、电力、防灾、环控和自动售检票等系统设备之间进行数据传输的成套设备总称。8.2.3专用无线通信系统specialwirelesscommunicationsystem控制中心调度员、车辆段调度员、车站值班员等固定用户与列车司机、防灾、维修人员等移动用户之间进行无线通信的成套设备总称。8.2.4专用公务电话系统specialpublicservicetelephonesystem轨道交通各部门之间进行公务联系的专用电话设备总称。8.2.5专用视频监视系统specialtvmonitoringsystem/specialClosedCircuitTelevisionsyste为控制中心调度员、各车站值班员、列车司机等提供有关列车运行、防灾、救灾及客流状态等视频信息的成套设备总称。8.2.6专用电话系统specialtelephonesystem为控制中心调度员、车站、车辆基地的值班员组织指挥行车、运营管理及确保行车安全而设置的专用电话设备总称。8.2.7调度电话scheduletelephone调度人员与车站、车辆基地值班人员及行车业务人员之间的调度专用电话设备。8.2.8站间行车电话inter-stationtrainoperationtelephone相邻车站值班员之间有关行车业务的专用电话设备。8.2.9站内直通电话directconnectiontelephoneinsidestation车站、车辆基地内值班室或站长与本站有关人员直接通话的设备。8.2.10轨旁电话tracksidetelephone设置在车站之间的轨道旁边供司机和区间维修人员与邻近车站值班员及相关部门联系的电话设备。8.2.11广播系统broadcastsystem供控制中心调度员和车站值班员向乘客通告列车运行以及安全、向导、防灾等服务信息,向工作人员发布作业命令和通知的设备总称。8.2.12时钟系统clocksystem为运营线路各系统提供统一的标准时间信息及统一定时信号的成套设备。8.2.13乘客信息系统passengerinformationsystem为站内、车内乘客提供有关安全、运营及服务等综合信息的成套设备的总称。8.2.14民用通信系统publiccommunicationsystem使公众通信服务扩展到轨道交通空间的成套设备总称。8.2.15公安通信系统policecommunicationsystem为满足城市公安和地铁安防要求而设立的通信设施。8.3信号8.3.1信号signal指挥和控制列车运行的信息符号。8.3.2信号系统signalsystem根据列车与线路设备的相对位置和状态,发出提示信号或控制指令的自动信息系统。8.3.3闭塞用信号或凭证指挥运行列车保持安全跟踪距离的技术方法。8.3.4固定闭塞预先设定前后列车之间最小跟踪距离的闭塞方式。8.3.5移动闭塞根据列车速度的变化确定最小跟踪距离的闭塞方式。8.3.6列车自动控制(ATC)自动实现列车监控、安全防护和运行控制等技术的总称。8.3.7列车自动监控(ATS)自动实现列车运行监视、指挥和管理等技术的总称。8.3.8列车自动防护(ATP)自动实现列车运行间隔、超速防护、进路安全和车门等控制技术的总称。8.3.9列车自动运行(ATO)自动实现列车启动、车速、停车和车门等控制技术的总称。8.3.10无人驾驶利用列车自动运行系统,实现列车自动监控、安全防护和运行控制。8.3.11轨道区段、道岔、信号机按一定的规则和条件建立的相互关联、制约的安全关系。8.3.12计轴设备axlecounter通过轮轴传感器,计算列车车辆进出指定区段车轮的轮轴数,检测列车完整性和线路指定区段占用或空闲状态的设备。也称作计轴器。8.3.13轨道电路以钢轨为导体构成电气回路,检测传递线路占用信息,并可实现地面与列车间信息传递的轨旁设备。8.3.14定点停车自动控制列车在指定位置停车。8.3.15地面信号轨旁信号机显示的信号。8.3.16车内信号列车驾驶室内显示前方运行条件的信号。8.3.17站间闭塞相邻两站出站信号机之间的闭塞。8.3.18进路闭塞route进路始端信号机的开放条件由进路终端相应保护区段的占用状态确定的联锁闭塞方法。8.3.19降级运行模式degradedrunningmode系统的部分设备故障后,降低或减少系统功能运行。8.3.20道口信号crossingsignal轨道交通线路与公路平面交叉处设置的防护信号。8.3.21列车优先轨道交通线路与公路平面交叉处,轨道交通优先通行。8.3.22安全保护距离safeprotectiondistance实施安全停车控制时,预定停车位置至目标地点的安全距离。8.3.23故障-安全当系统、设备或电路出现故障或错误时,使系统仍维持在安全状态运行或过渡到另一种安全状态的性能要求。8.4综合监控8.4.1综合监控integratedsupervision通过计算机网络、信息处理、控制及系统集成等技术实现城市轨道交通机电系统设备的监视、控制及综合管理。8.4.2综合监控系统integratedsupervisionsystem对城市轨道交通机电系统设备的监视、控制及综合管理的成套设备及软件的总称。8.4.3综合监控系统集成综合监控系统实现各接入系统监控层全部功能的技术行为。8.4.4综合监控系统集成度综合监控系统的集成规模、接入系统的种类及完成所集成功能的程度。8.4.5综合监控系统互联综合监控系统与各接入系统的信息互通和协调互动。8.4.6综合监控系统监控权限对综合监控系统监控设备的使用权限。8.4.7综合监控系统联动综合监控系统因某触发条件而启动的、涉及多个系统之间协调互动。8.4.8综合管理系统联结运营部门、管理部门和决策部门的综合性计算机网络系统。8.4.9仿真测试平台用于测试综合监控系统软件功能的计算机网络系统。8.4.10综合显示屏integrateddisplayscreen用于综合显示行车、电力及环控等信息的大型屏幕装置。8.4.11综合后备盘对多专业的重要监控对象在紧急情况下仍可实现手动操作并显示其功能的装置。8.5自动售检票系统8.5.1自动售票、检票、验票和结算的自动化管理系统。8.5.2集中管理轨道交通票证和票款业务的自动化设施和场所。8.5.3乘客按规定输入钱币后,自动输出相应车票的设备。8.5.4自动检票机automationticketcheckingmachine在付费区出入口处自动检验车票的有效性并为乘客放行的设备。8.5.5用于乘客自助查询车票的历史交易信息的设备。8.5.6将各种混杂无序的车票分类放置。8.5.7车票的设计、制作、库存、发放、销售、使用、补票、退票、回收、销毁和统计等业务的总称。8.5.8操作员权限管理operatorauthoritymanagement操作员可通过权限登录系统进行身份许可范围内的自动售检票系统管理工作。8.5.9运营模式针对线路、列车及客流状况,将售检票系统置于相应的工作状态。例如:正常运模式、高峰运营模式、列车故障运营模式、突发客流运营模式、紧急运营模式等。 8.6环境控制系统8.6.1环境控制系统environmentalcontrolsystem车站的温度、湿度调节、换气、排烟、防噪声等设施的总称。8.6.2采用自然热压、风压或机械动力的方法,对轨道交通受控区域进行换气,以满足卫生、工艺条件、安全等适宜空气环境的系统。8.6.3利用风机、风道、风亭等设施实现地下隧道和车站与外界大气的空气交换。8.6.4利用列车在隧道内快速行驶所产生的活塞效应与外界大气的空气交换。8.6.5气流组织flowdistribution对建筑物内空气的流动形态和分布的组织。8.6.6气流速度flowvelocity空间各点在同一时刻的气流速度矢量数值。8.6.7隧道内空气环境隧道内部空气温度、湿度、清洁度的总称。8.6.8列车因故滞留在隧道内时,为保证列车空调正常运行及提供乘客新风量的通风方式。8.6.9对空气进行处理、输送和分配,使建筑物内的空气温度、湿度、洁净度和气流速度等参数达到给定要求的系统。8.6.10新风量freshairvolume单位时间内引入空气调节空间的新鲜空气量。8.6.1向室内提供热量,使其保持一定温度。也称供暖。8.6.1列车进出车站及车站设施运行在站台上形成的噪声。8.6.13消声量amountofnoiseelimination消声器两端声压级的差值。8.7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及消防8.7.1火灾自动报警系统fireprotectionsystem实现火灾监测、自动报警并直接联动消防救灾设备的自动控制系统。8.7.2探测区域按防火区域或楼层划分的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警戒范围。8.7.3报警区域alarm将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警戒范围按防火分区或楼层划分的单元。8.7.4探测区域一只火灾探测器能有效探测的单向最大水平距离。8.7.探测烟雾浓度并进行火灾报警的装置。8.7.探测温度变化并进行火灾报警的装置。8.7.7人工启动后能实现消火栓泵、喷淋泵、排烟机等联动运行的装置。8.7.置于建筑物较大洞口处的卷帘式防火、隔热设施。8.7.大空间建筑内防烟分区的悬挂式防烟分隔物。8.7.10排烟smokeextraction将火灾时产生的烟气和有毒气体排出室外,防止烟气在室内扩散的措施。8.8屏蔽门8.8.1屏蔽门设在站台边缘,使乘客候车区与列车运行区相互隔离并与列车门相联动的自动门。8.8.2全高屏蔽门/全高封闭式屏蔽门OverallheightPSDclosed关闭状态时能阻隔乘客候车区与列车运行区之间气流的站台屏蔽门。8.8.3半高屏蔽门Half-heightPSD高度不大于2m,关闭状态时不能阻隔乘客候车区与列车运行区之间气流的站台屏蔽门。8.8.4屏蔽门联锁装置interlockingdeviceofshieldingdoor屏蔽门与车门联动锁紧的装置。8.8.5屏蔽门开启后的空间宽度。8.8.列车门与屏蔽门不能对齐或屏蔽门故障时,供乘客疏散的门。8.8.置于站台两端的屏蔽门。8.9其他机电系统8.9.1自动扶梯platformenddoor带有循环运行梯级,用于向上或向下倾斜运送乘客的固定电力驱动设备。8.9.2电梯lift由往复运行的轿厢沿垂直方向运送乘客的电力驱动设备。8.9.3自动步行道automaticfootway由循环运行的步道和扶手带沿水平或坡度小于12度的方向运送乘客的电力驱动设备。8.9.防止洪水涌入车站、隧道的密封门。8.9.5门禁系统accesscontrolsystem对相关人员进出门禁区域的自动化管理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食醋生产工艺》课件
- 《财务管理估价方法》课件
- 强化中医特色 发挥中医优势课件
- 急诊护理流程优化与质量控制
- 《商是几位数》课件
- 《躯干骨、附肢骨》课件
- 《世界经济地理》课件
- 二零二五年生态农业环境整治施工服务协议3篇
- 《桩基检测规范》课件
- 高中生艺术欣赏征文
- 【理特咨询】2024生成式人工智能GenAI在生物医药大健康行业应用进展报告
- 2025年中国中煤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2024年度碳陶刹车盘分析报告
- 2025年春新外研版(三起)英语三年级下册课件 Unit6第1课时Startup
- 2025年1月 浙江首考英语试卷
- 十首最美的唐诗
- 2024年中考二轮专题复习道德与法治主观题答题技巧(小论文)之演讲稿
- 质检工作计划书2025质检部工作计划范文
- 施工现场5S管理规范
- 《缠论的实战技法》课件
- 新版标准化机电专业管理体系解读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