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四川省青教赛《赤壁赋》《故都的秋》《荷塘月色》群文阅读无生课堂实录学习目标1.分析《赤壁赋》中“真假赤壁”的特征及作者对其的情感态度变化,理解作者借由写景所传达的思想情感。2.找出《故都的秋》《荷塘月色》中的“现实世界”与“审美世界”,在对比二者关系当中,总结写景抒情散文的写作特点与阅读策略。教学思路活动一:详析“真假赤壁”,品味作者情感活动二:比较“两个世界”,探寻写作思路教学过程各位老师好,我抽到的课题是《赤壁赋》《故都的秋》《荷塘月色》群文阅读,选自必修上第七单元,下面开始我的课堂教学展示环节。好,同学们在经过上一节课的学习之后,我们已经对《赤壁赋》的基本内容和写作背景有了一定的了解。我们知道苏轼写作这篇文章,并非在历史上真正发生过赤壁之战的“真赤壁”,而是在他被贬谪的黄州的一处“假赤壁”,但这并没有影响这篇文章,成为书写赤壁的千古名文。有人说,这是因为这一真一假同时存在于这篇文章当中,同学们同不同意这个说法呢?来,这位同学你来说,你是同意这个说法的。(师板书:赤壁:真假)活动一:详析“真假赤壁”,品味作者情感那你能不能简单地跟我们说一说,在这篇文章当中,哪些部分集中地写了“真赤壁”,哪些部分又集中地书写了“假赤壁”呢?好,这位同学梳理得还是很清楚的。他认为,在原文当中书写“真赤壁”的部分是相对集中的,集中在了本文的第三段。但是对“假赤壁”,也就是黄州赤壁的书写,却分隔成了两个部分,一部分在本文的开头,另一部分在结尾。那么,苏轼为什么要用这样的方式安排两个赤壁的书写呢?让我们先从梳理这两个赤壁场景的特征入手,请大家再次快速地浏览全文,找到关于赤壁场景特征的一些文字进行勾画和批注。老师想提醒大家的是,“场景”这个词,不只包含景物在当中,还有人的活动以及情绪氛围。请大家在勾画和批注的时候注意这一点。好,现在请大家开始勾画。好的,老师看到大家勾画批注得也差不多了。我们就先来分享一下,你找到的一些特点。先从黄州赤壁开始,大家觉得,开头一段的黄州赤壁,呈现出怎样的场景特征呢?那边那位同学,你来说一下。这位同学给我们说几个特点。第一个,从“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看出,这个赤壁的场景是非常的平和的。又从“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看出,这个场景是很朦胧的,因为大雾笼罩了江面。第三个,他说里面的人物活动,客与主是“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而且是“饮酒乐甚”,好像氛围也是比较快乐的。我们可以用这两个词来概括一下。有没有补充的?同桌你来说,同桌不是特别同意,人物的情绪这个点,他觉得,这些人看似非常的快乐,但是实际上背后是有忧伤隐藏在后面的。他的理由是,首先,诵的诗和唱的歌,都是一种思念远人、求之不得的情感。何况客所吹的洞箫声“如怨如慕,如泣如诉”,让苏子听了之后,都为之“愀然”。所以他觉得,这个场景当中,其实还有一点幽怨凄清的味道。好,既然大家对这个场景的情绪有一些争议,我们看一看,另一部分赤壁场景当中,这种情感有没有变化?那位同学,他说肯定有。如果说这一部分中的快乐,是隐藏在忧伤之下的,那么这部分中的快乐,好像就比较的外放了。因为“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这是一种特别洒脱的快乐。老师能不能追问一下,这种洒脱的快乐,是怎样的景物特点带给的?你还没有想好,那有没有同学帮助他一下,这部分的黄州赤壁的景物特征怎么样?来那边,最后那位同学,你说。好,这位同学的回答很有概括性。他说这部分,虽然写了很多景物,包括山川风月,但是它们只有两个特征,就是你既可以说,它们一直在变化,也可以说,它们永远都没有变化。那么,你觉得究竟是变还是不变,让主和客变得快乐?这位同学说其实都无所谓,但是如果硬要从文本中找的话,他想选择的是不变。因为“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似乎这种不变带给了主和客一种快乐的情绪。我们看,同样是黄州“假赤壁”的场景,作者对他的情感态度以及它们呈现的场景特征,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到底是为什么呢?再来看一看,夹在中间的这段“真赤壁”的场景是如何的,好吗?哪位同学来说一说这个场景特点?这位同学,你来说。这位同学的回答更加概括了,他说这个场景就只有一个特点。它曾经非常的繁盛,盛极一时,可以说“舳舻千里,旌旗蔽空”,英雄“酾酒临江,横槊赋诗”。但是最后呢?而今都安在哉了,是不是?好,除了盛极一时,老师还找到了两点。这个地方除了英雄汇聚之外,你看这个地方的植被,是苍翠茂密的。它又为什么会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呢?又因为它“西望夏口,东望武昌”的关键地位,当然最后都终归于尽了。我们梳理完了场景特征之后,同学们能不能再思考一下,苏轼为什么这样安排两个赤壁的场景?他又为什么对黄州赤壁场景产生了情绪的变化?可以和你的同桌讨论一下。好,有想法的可以马上举手了。这个同学。这个同学认为,主客的情绪变化,正是因为中间这段“真赤壁”的缘故。因为苏轼似乎在客对“真赤壁”的描述当中,想明白了一个道理,就是自己曾经追求的那些历史英雄、功业和永恒的人生,看起来非常的永恒,实际上却非常的易逝。(师板书:易逝)而在他一开始看来,那个朦胧缥缈的、黄州的山水世界,却越发地变得清晰,能够带给他一种永恒的快乐。(师板书:永恒)所以这位同学认为,这篇文章苏轼真正想表达的是,他在人生挫折之后,对人生目标的一种新的理解认识。也就是对于人生苦短和功业未成的超越和对永恒的追寻。通过对这篇文章的分析,我们发现这“两个世界”非常有意思,好像他们是苏轼为自己构建出来的一样,一个象征着现实的苦闷,另一个象征着理想的超脱。而苏轼正是借主客问答的巧妙方式,穿梭于两个世界之间,又在一种转换间,实现了抒情达意的目的。活动二:比较“两个世界”,探寻写作思路其实,在很多的写景抒情散文当中,都有这样的“两个世界”。以本单元我们学过的两篇课文为例,其实在《故都的秋》和《荷塘月色》当中,都存在着这样的“两个世界”。而且通过对这“两个世界”的梳理,我们可以对这些文本更加深入地理解。(师板书:两个世界)好,我们先《故都的秋》为例。同学们能不能告诉老师,如果我们把《故都的秋》分成“两个世界”,你认为应该是怎样的“两个世界”?很好,主要的是北国之秋。还有一个作为对照的是?南国之秋,很好。(师板书:秋:南北)文中对南国之秋的描述不多,而且非常的集中。就让我们一起来读一下这段描述的文字,然后请同学们快速地告诉老师,南国之秋呈现出怎样的特点?我们一起打开书,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预备起。好了,读完这段文字,我们来一起梳理一下,南国之秋有哪些特点?很好,凋得慢,然后,来得润,接着,好,显得淡。好,还有没有?提示大家一下,“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这个“夹”字,体现什么感觉?很好,拥挤的感觉。好,“浑浑沌沌”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呢?用一个词来概括一下,很好。那个同学说,麻木,感受不到那种细腻的东西。所以,整个的南国之秋,我们看起来,其实它跟夏天的区别,好像不是非常大,非常的平常,没有任何的变化。相比之下,北国之秋的一切特征,就和南国之秋相反了。不信我们来看一看,南国之秋的景物,都凋得慢;北国之秋的景物呈现两个特点,衰败的、凋零的非常快。南国之秋,来得润;北国之秋的景物都是一些枯瘦的景物。南国之秋的景物,显得淡;北国之秋的景物,就显得非常的浓厚。还有一个,我们在第一遍阅读的时候,同学们没有理解的问题。同学们说,为什么郁达夫会觉得“息列索落”的秋雨是像样子的?我们平时说一场像样的雨,应该是倾盆大雨,应该是瓢泼大雨,连绵的细雨也可以,可是为什么他喜欢这个雨呢?这样一对比,我们是不是就发现原因在哪了?其实,郁达夫喜欢的恰恰是这个雨的疏落。好,他在南国之秋,没有能够获得的细腻体验,北国之秋给予他了。他看北国之秋的一切,都是作为一个南来的客人,带着一种奇异的眼光,在进行欣赏。梳理完之后,同学们能不能根据这个表格的信息,解答一个课件上没有的其他问题。就是清和静,我们都能够理解这种喜爱,但是,郁达夫为什么喜欢悲凉,乃至衰败的秋天?那个同学有想法吗?你说一说。你说了这“两个世界”最明显的特点,他抓住两个关键词。南国之秋的一切,感觉都显得淡淡的,(师板书:淡)但北国之秋,给了郁达夫一种非常浓厚的体验,(师板书:浓)他还用了一句非常有哲理和诗意的话来总结他的意思。他说,郁达夫追求的是,不要混混沌沌地生,而要轰轰烈烈地死。因为这样的“向死而生”让他感到,生命曾经盛大地存在过的那种热烈的体验。通过“两个世界”的梳理,我们对文本有了更新的理解。那么这篇文本就交给大家,请大家自己来梳理、分析《荷塘月色》。好,现在开始小组讨论和梳理。(师板书:荷塘:)好了,讨论得差不多。我看这一组讨论得很热烈,能不能分享一下你们讨论的结果?首先,有哪“两个世界”?很好,他们组抓住了第二段当中的一句话,说“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那么前面的世界应该就是平时的或者包含家中在内的世界。(师板书:平日月夜)好,另外一个世界就是在这个月夜之下的荷塘。好,那能不能说一说,它们的核心的区别?这位同学说了家中平日最大的特点,这个世界就是不宁静,而月下荷塘最大的特点就是宁静,他也给我们找到了一些例子。老师想问一下,这个世界真的是完全安静?这个同学发现了,不是这样的,是不是?那你说一说,为什么?这位同学说了,这个世界在物理意义上,并不是那么安静的,比如说有蛙声,有蝉声,而且朱自清自己也说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看来这个世界还是蛮热闹的,说明这“两个世界”的核心区别,好像不是物理意义上的静和不静,又是什么呢?这个组你们说,这个组同学说了,他说朱自清先生说的不是物理意义上的宁静,他说的是内心颇不宁静,也就是心里很乱。他们组认为,这“两个世界”的核心特征,一个是不自由,也就是有一种束缚的感觉。与之相对的就是自由,(师板书:束缚自由)而且他们以此为这个抓手,把所有的景物信息都给串联了一下。他说,为什么这个世界不自由,因为朱自清先生说了,有许多不得不做的事,不得不说的话。可是在这个世界当中,他可以想怎么样想,就想些什么,因此,就有了这些奇幻的想象。比如说把花朵想象成珍珠,把香气想象成遥远的歌声,甚至这些离他非常遥远的风流的采莲的旧俗,也都让他想起。所以朱自清先生实际在传达,为什么他喜欢月下这个荷塘?就是因为他追求的是一种对世俗繁琐生活的超越,和对精神自由的向往和追求。老师觉得大家真的渐入佳境了,分析得很好。我们给这组同学一点掌声,确实分析得很好。通过这三篇文章的分析,大家发现没有,这两篇散文中的这“两个世界”,呈现出一种怎样的关系?很好,差异化。(师板书:差异)那么,为什么要做这种差异化的呈现呢?你来说。对,差异主要是通过对比,来凸显作者的情志,(师板书:情志)所以,它使得作者的感情更加突出了。拓展与总结到此,同学们已经抓住了写景抒情散文的基本写作思路。其实每篇写景抒情散文当中,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这“两个世界”,而写景和抒情这两大要素在散文当中,其实也是假作真时真亦假。比如说,写景在我们看来是非常真实的,似乎写的是眼前的景物,但是同学们有没有意识到,它带着作者浓浓的主观色彩,它们已经变形了。作者的情感似乎看起来非常难把握,可是却透露在所有的写景之后,统领着整个的写景。而写景抒情散文的作者正是在这“两个世界”的交互之间,完成了写景、抒情、言志的最终目的。这就启示我们,在我们今后阅读新的写景抒情散文的时候,我们也可以试着按照以下的路径。首先,我们可以明确一下在这个散文中,哪些是“现实世界”,哪些是作者构想出来的“审美世界”。再来分析这两个世界景物的特点,总结它们的共性和差异。当然主要是差异,因为对比能够凸显作者的情志。最后,我们还可以根据作者对景物的情感态度变化,去一探作者的写作旨意。课后作业今天既然我们已经总结出了,这样一个写景抒情散文的阅读策略,就请大家在课后再重新读一下我们学过的这篇文章《我与地坛》,看一看史铁生在文章当中,构建了怎样的“两个世界”,他又通过这“两个世界”抒发了自己的哪些人生感悟与思考?好,我们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下课。教学阐释下面开始我的课堂教学阐释环节。一、设计思想本次比赛提交的十个课题,全部聚焦于高中必修课程的阅读板块。所选的文体类型涵盖了文学类文本、思辨性文本、实用性文本和整本书阅读,基本涵盖了必修学段七个学习任务群当中与阅读相关的所有的内容。根据课标对高中语文课程的构建,必修学段主要凸显基础性和共同性,而选修阶段才是针对学生的个性化,进行拓展、提高和深化。因此我对必修学段阅读课程的建构的总体目标,也是这十节课设计的一个。我的目标就是帮助学生了解不同文体的核心的文体特征,并基于此为他们构建基本的阅读策略,落实语文的核心素养,为他们在选修学段的学习打下基础,使他们获得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本课则是聚焦于散文这一文学类文本的核心文本特征,及基于作家在现实世界中的见闻,构想理想化的审美世界。引导学生关注这个,旨在引导学生关注其中两个世界景物特点与作者情感变化的关系,再通过对比和分析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从而找到阅读散文的有效路径,实现散文的深度鉴赏。二、教材解析通过分析教材和教参,我们发现教材和教参对本课或者本单元有如下的目标,第一就是,要引导学生关注景物描写,体会审美心理。第二个则是,体会文章情景交融、情理交融的特点。第三是,教会学生把握写景抒情散文的特点和写法。之所以选择这三篇课文,是因为这三篇课文不仅是中国写景抒情散文的经典,更为难得的是他们在行文结构上,表现出了高度的相似性,都是由非理想的现实生活出发,然后构建了理想化的审美世界,寄托自己的感情。所以我们在教学时,就突出了“情景关系的变化”和“写作思路的展开”这两个要点,引导学生总结写景抒情散文的文体特征和阅读策略。为了解学生在现有阶段对文体特征和阅读策略的掌握情况,我们在设计之前,对学生进行了前测调查。这两个问题其实主要聚焦于写景抒情散文的核心问题特征,看看学生知不知道,以及知不知道怎样去阅读。通过学生对这两个问题的回答,我们得到了以下的反馈。学生经过了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已经具有了一定基本的审美能力。他们能够结合自己的自身知识结构和审美体验,对写景抒情散文进行一种个性化的审美评价。但是这种个性化的审美评价,其实是缺乏学理依据的。对文体特征缺乏整体的认识,也没有一个基本的阅读策略。学生喜欢一篇散文的理由,多半是很喜欢其中的某些意象,很喜欢其中的几个句子,并不能对这篇文章,从文体特征上进行一个判断,所以,他们的评价和阅读都显得非常的“随意性”和“碎片化”。教学目标那么基于以上的这些信息,我为本课制定了两个教学目标。第一就是以《赤壁赋》为引子,分析《赤壁赋》当中真假赤壁的特征及作者对其的情感态度,然后借此来理解作者借由写景所传达的情感思想。第二是群文的联读,找出《故都的秋》《荷塘月色》中的“现实世界”和“审美世界”,在二者关系的对比当中,总结出散写景抒情散文的写作特点和阅读策略。五、教学流程整个的教学流程围绕“写景抒情散文文体特征与阅读策略”这一核心问题展开,从《赤壁赋》导入,然后体会“真假赤壁”以及《赤壁赋》的内涵,提出“两个世界”的概念,再通过两篇文章,加深这个概念的建构,最后总结出来本课的一个中心。具体来讲有五个流程,第一个,在这个环节,我们为什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因为这个问题可以使同学们的思维拔高一点,从写景抒情本身当中提出来,站在作者的角度去思考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同时,这个问题也是一个基于写作背景的真实问题,可以引发学生的阅读和探究兴趣。第二步,我们引导学生回归到文本当中。因为在本群文阅读当中,《赤壁赋》算是一个主文本,也是一篇新课。所以我们还是要花一定的时间,对其中的情景描写进行分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