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复习学案(中外历史纲要上下册)05纲要上册第五单元: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解析版)_第1页
2025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复习学案(中外历史纲要上下册)05纲要上册第五单元: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解析版)_第2页
2025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复习学案(中外历史纲要上下册)05纲要上册第五单元: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解析版)_第3页
2025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复习学案(中外历史纲要上下册)05纲要上册第五单元: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解析版)_第4页
2025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复习学案(中外历史纲要上下册)05纲要上册第五单元: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五单元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考点一、两次鸦片战争一、两次鸦片战争背景世界欧洲资本主义不断发展,英国掌握着资本主义世界的霸权,对市场和原料的需求越来越强烈。中国君主专制统治依旧顽固;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主要的生产方式;科技落后;社会阶级矛盾激化。第一次鸦片战争导火线林则徐在虎门海滩公开销毁收缴的走私鸦片,英国宣布对华发动战争。过程1840年6月,英国远征军总司令懿律率军发动侵略战争。清政府组织了抵抗。战争以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被迫签订中英《南京条约》而结束。结果①1842年《南京条约》(割香港岛、赔款2100万银元、接受协定关税以及开放五口通商等);②1843年中英《虎门条约》;1844年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英、法、美三国获得协定关税、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以及通商口岸传教权等)影响(1)中国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受到了严重侵犯。(2)中国从一个独立的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二次鸦片战争起因为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英国等侵略者要求修约,被清政府拒绝。进程1856年,英、法对中国发动战争→1858年,清政府被迫分别与英、法、美、俄四国签订《天津条约》→1859年,英法联军进攻大沽炮台→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后,迫使清政府签订《北京条约》。结果①1858年《天津条约》;1860年《北京条约》(英法获取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以及内河航行权等特权;鸦片贸易合法化);②中俄《北京条约》,迫使清政府承认《瑷珲条约》,抢占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100余万平方千米的中国土地,俄方提出边界走向,为以后大规模侵占中国领土制造根据影响中国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受到了严重侵犯,中国从一个独立的封建社会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二、开眼看世界背景《南京条约》签订后,道光皇帝仍不知道英国位于何方,充分反映了清朝统治阶级高层的封闭、愚昧与腐朽。表现林则徐在广州开办译馆,收集有关西洋各国的消息情报和国际知识,汇译成《四洲志》等书稿。魏源在《四洲志》基础上编成《海国图志》一书,该书被誉为了解外国知识的“百科全书”。魏源在书中提出了“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徐继畬撰成《瀛寰志略》一书,该书系统介绍了当时世界上近80个国家和地区的地理位置、历史变迁、经济文化、风土人情,内容丰富,叙述完备,是中国近代第一部世界地理著作。两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政治上中国社会性质变化。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由开始到加深,主权被严重破坏。经济上开始了近代化进程。自然经济逐渐解体,中国成为西方资本主义的经济附庸,客观上有利于新经济因素的生长。思想上开始学习西方。一些人萌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思潮,如林则徐等。对外关系上国门被打开。此时对外开放是被动的,但在客观上有进步意义。革命阶段上进入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人民开始担负起反封建反侵略的双重任务。1.(2023北京卷,6)关于鸦片战争,有人认为,“自由贸易者背后的经济能力极其强大,无法遏制或阻挡”“如果在鸦片之外还有其他好的选择,比如说糖蜜或者大米,这场冲突就可能被称为糖蜜战争或者大米战争”。对于上述观点,认识正确的是(

)①滥用了自由贸易原则

②混淆了毒品与一般商品的区别③没有揭示英国发动战争的侵略本质

④意在说明英国发动战争是偶然事件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答案】A【解析】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该学者将鸦片战争完全归因于于自由贸易,是不科学的,滥用了自由贸易原则,①正确;根据材料可知,该学者将鸦片贸易和一般商品等同,混淆了毒品与一般商品的区别,②正确;结合所学可知,鸦片战争的本质是英国为了打开中国的市场而对中国进行的侵略,而该学者没有看到英国侵略中国的本质,完全归因于自由贸易,③正确;根据材料可知,该学者认为自由贸易背后的经济能力极其强大,就算不是鸦片,英国还会以别的理由打开中国的市场,因此该学者认为英国发动战争是必然的而非偶然时间,排除④。综上,A项正确,排除BCD项。2.(2022·全国甲·5)1846年,上海的进口货值较前一年下降13%,1847年又减少5.4%,1848年更大幅度地下降20.1%。此后虽有回升,但极不稳定,一直到1854年还没有恢复到1845年的水平。这可用于说明,进口货值的下降()A.阻止了自然经济的解体B.导致西方商品倾销重心转移C.促使传统手工业的恢复D.成为列强进一步侵华的借口【答案】D【解析】由材料1846—1848年上海的进口货值一直呈现下降趋势,结合所学,鸦片战争后上海开埠通商,但进口货值的不断下降,使得列强认为中国市场尚未全面打开,进而成为进一步侵华的借口,故选D项;西方列强的入侵加速了自然经济的解体,排除A项;鸦片战争后上海逐渐取代广州成为中国对外贸易的中心,优越的外贸条件并未改变西方商品倾销重心的地位,排除B项;鸦片战争后西方的工业制成品涌入中国市场,冲击中国传统手工业的发展,排除C项。考点二、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一、国家出路的探索太平天国运动兴衰准备洪秀全提出了“拜上帝”的主张,冯云山号召民众加入拜上帝会。起义1851年,在广西桂平金田村发动起义,建号太平天国。定都1853年,太平军沿长江东下,占领南京,改南京为天京,定都于此。全盛太平军北伐、西征,军事上达到鼎盛。转折1856年,领导集团发生内讧,太平天国在政治、军事上开始衰落。失败1864年,天京等地被攻破,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纲领《天朝田亩制度》提出了“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的主张,否定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反映了农民追求社会财富平均的理想。《资政新篇》提出了新的社会经济政策,试图回答农民革命应当向何处去的问题。失败原因农民阶级的历史局限性;缺乏科学思想理论的指导;没有先进阶级的领导;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影响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引起政治和权力结构的变化。洋务运动背景经过两次鸦片战争,统治阶级中的一些当权人物看到了欧美国家的船坚炮利。为了挽救国家的颓势,他们推行了一系列以“自强”“求富”为目标的洋务新政。代表奕、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人。内容工业军事工业如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等,都是官办企业。民用工业如上海轮船招商局、上海机器织布局、开平煤矿。教育创办新式学校,培养翻译和军事人才。军事建成了以北洋舰队为代表的新式海军。评价进步性引进了资本主义国家的机器生产技术,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局限性抵抗外敌侵略的目的未能达到;只是引进资本主义国家新的军事和生产技术,是在封建制度的基础上修修补补。二、列强侵略边疆危机西北边疆:左宗棠收复新疆起因阿古柏入侵,占领南疆和北疆部分地区;俄国出兵占领伊犁地区;1875年,左宗棠发兵新疆平乱,1878年2月收复新疆南北两路。过程1864年,新疆地区少数民族上层分子反对清政府,形成内乱局面结果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地区正式建省,使西北边疆渡过了危机。西南、东南边疆:中法战争爆发1883年8月,法国控制了越南,把侵略矛头对准了中国。中法战争于年底打响。进程1884年,法军偷袭马尾军港,炮毁福州造船厂。1885年,清军在冯子材率领下取得镇南关大捷。结果清廷下达停战令。李鸿章与法国驻华公使签订了中法《越南条款》,承认法国占领越南。1885年,台湾建省,清政府强化了对台湾的管辖。甲午中日战争背景既定政策日本早就想占领中国的台湾和藩属国朝鲜、琉球,然后进攻中国大陆。根本原因日本通过明治维新壮大了国力,急需发展资本主义。导火线朝鲜发生农民起义,请求清政府出兵。过程丰岛战役日军在牙山口外丰岛偷袭清朝运兵船。1894年8月,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平壤战役1894年9月,清军在平壤大败。黄海战役北洋舰队重创日本舰队,北洋舰队也遭到重大损失。战后,李鸿章发出“避战保船”命令,北洋海军失去了制海权。威海卫战役1895年2月,日军摧毁了北洋舰队基地威海卫军港,北洋舰队覆灭。结果清政府与日本政府议和,被迫签订《马关条约》。(承认朝鲜独立,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款2亿两白银,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日本可以在中国通商口岸设厂制造。)影响马关条约》丧权辱国,进一步把中国社会推向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证明了洋务运动的破产。瓜分中国的狂潮三国干涉还辽:俄、德、法“三国干涉还辽”,日本被迫归还辽东半岛,但向清政府索取3000万两白银“赎辽费”。瓜分中国的狂潮俄国租旅大,英国租威海卫,德国租胶州湾,英国租九龙,法国租广州湾。列强还在中国大量掠夺铁路和工矿利权。一、太平天国运动体现的时代特色起义背景新以往的农民起义多因土地兼并、政治黑暗、自然灾害而发生;而太平天国运动则是因战争赔款加重了人民负担而发生的。起义形式新过去的起义也有利用宗教的,但大多数是中国人自己的宗教;而太平天国利用的宗教是外来宗教与中国民间宗教相结合的拜上帝教。革命任务新太平天国运动在承担传统的反封建任务的同时,还承担起反侵略的任务。指导思想新以洪仁玕为代表的先进人士,大胆地提出了发展资本主义的蓝图。失败原因新遭到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这是以往的农民运动所不曾遇到的新情况。二、从不同的角度分析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对中国使中国的领土和主权进一步遭到破坏,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战争的失败证明了洋务运动的破产。为挽救统治危机,清政府开始进行军事改革;知识界和各阶层民众以不同形式展开了救亡图存的斗争。对日本加速了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提高了日本的国际地位,刺激了日本对外扩张的野心。对朝鲜日本将清政府势力排挤出朝鲜,加强了对朝鲜的控制,朝鲜逐渐成为日本的殖民地。对列强及远东格局刺激了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列强在远东地区的争夺更加激烈。1.(2023海南卷,6)轮船招商局采用“官督商办”的经营管理模式。创办初期,李鸿章通过允许其承运官物、免税、贷款和缓息等多种途径,使它在与外国轮运公司的竞争中未曾处于劣势。从1874年到1892年,年年盈利。由此可知,该局(

)A.得益官方扶助,实力匹敌洋商 B.过于依赖官方,不利自身成长C.专意谋取贴补,影响竞争公平 D.享有垄断特权,助推同业发展【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材料强调,1874年到1892年轮船招商局年年盈利,但盈利原因是因为官方扶持,如允许其承运官物、免税、贷款和缓息等,而不是依靠自身的管理优势、技术优势等,这并不利于企业自身的发展,B项正确;材料只是强调轮船招商局在创办初期不处于劣势,不等于实力可以匹敌洋商,排除A项;结合所学可知,轮船招商局属于洋务派创办的民用企业,主要目的是为军用企业提供资金,故“专意谋取贴补”的说法错误,排除C项;材料只是强调轮船招商局得到官方扶持,不等同于“享有垄断特权”,排除D项。故选B项。2.(2023湖北卷,7)下表是有关太平天国运动领导人洪秀全的描述,对此解读最准确的是(

)来源内容太平天国方面躯长大,面微圆而白,鼻高耳圆而小,其声音响亮而沉重,笑时屋为之震,有极大之膂力与极敏捷之知觉清廷方面身材魁硕,赤面高颧,有须,粗通文墨,素无赖,日事赌博;体质肥钝,了无异人处民国前后革命党人面长丰满,红须,手垂过膝;身干长大,富雄姿,豪迈博学,治《春秋》《汉书》A.不同史料对人物的记载不同 B.不同的描述体现人物的多面性C.不同立场影响对人物的描述 D.不同时期对人物描述有所侧重【答案】C【解析】本题是最佳选择题。时空是前太平天国运动时期(中国)。根据材料“有极大之膂力与极敏捷之知觉”“粗通文墨,素无赖,日事赌博;体质肥钝,了无异人处”“身干长大,富雄姿,豪迈博学,治《春秋》《汉书》”并结合所学可知,太平天国运动是几千年来,农民起义的最高峰,其平分产品和土地的主张,满足了农民阶级的需要,太平天国方面对洪秀全做出了较高的评价;太平天国运动对准的矛头是清政府,其被清朝政府扑灭以后,清朝政府对洪秀全的形象进行了大肆的诋毁;而民国前后的革命党人由于历史需要,称他为“英雄”、“豪杰”,革命派认为,只有推翻清朝政府,推翻封建制度,才能把中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深渊里救出来。而洪秀全的太平天国运动,显然是中国自近代以来的一次自发革命运动,是一个革命的摸索。虽然失败了,却为后来的革命积累了宝贵的经验。这个时期人们对洪秀全的评价基本是大义凛然的。故对人物的评价受制于当时的历史条件,不同立场影响对人物的描述,C项正确;不同史料对人物记载的不同是由于其立场的差异,排除A项;洪秀全人物本身并非多面,只有受制于立场的差异,对其做出了不同的评价,排除B项;不同时期对人物描述有所侧重的根本原因是其立场的差异,排除D项。故选C项。考点三、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一、戊戌维新运动背景(1)甲午战败,《马关条约》签订,晚清一批读书人逐渐认识到,唯有实行变法才能救亡图存。(2)维新思想很快发展成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3)康有为撰写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为变法维新提供了理论依据。梁启超在《时务报》发表的《变法通议》等文章,提出“法者天下之公器,变者天下之公理”。过程序幕康有为、梁启超组织了联合各省举人的“公车上书”高潮:百日维新时间1898年6月11日到9月21日。标志光绪皇帝在维新派推动下,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方面结果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运动失败。变法期间的改革措施,除京师大学堂外,全部被废止。影响政治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旧式官僚体制。经济推动新思想的传播,起到思想解放的作用。思想推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失败的原因客观守旧势力仍很强大。主观维新派缺乏可靠的社会基础,没有严密的组织,把希望寄托于并未完全掌握实权的皇帝身上。根本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维新力量弱小。二、义和团运动背景(1)《马关条约》签订后,西方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日益加剧。(2)西方势力深入中国城市、乡村后引发了一系列冲突。(3)反洋教斗争的兴起。过程(1)以“扶清灭洋”为口号的反洋教斗争蔓延到山东、直隶很多州县农村。(2)山东巡抚毓贤、袁世凯等,对义和团采取先抚后剿的举措。(3)1900年5月28日,英、美等八国决定联合出兵镇压义和团。(4)慈禧太后采用“招抚”义和团的办法,企图对义和团加以控制利用。(5)在中外势力联合镇压下,义和团运动失败。评价进步性具有强烈的反帝爱国倾向;展现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的牺牲精神,迫使列强改变瓜分中国的侵略计划。局限性盲目排外,没有先进阶级领导;无法阻止中国滑向半殖民地的深渊。三、八国联军侵华八国联军侵华开始1900年6月,英国海军中将西摩尔率领联军从天津乘火车向北京进发。过程在廊坊附近和天津遭到义和团和清军的阻击。7月,天津陷落。8月,北京失陷。侵华罪行八国联军所到之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犯下骇人听闻的罪行。俄国军队趁机侵占中国东北。结果:《辛丑条约》内容(1)惩办“首祸诸臣”,涉及中央和地方大臣百余人。(2)向各国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年息4厘,本息共计白银约9.82亿两。(3)将北京东交民巷划定为使馆区,中国人不得居住,各国可派兵驻守。(4)拆除大沽及有碍北京至海通道的所有炮台,各国可在自北京至山海关沿铁路12个重要地区驻扎军队。(5)禁止华北科举考试5年,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加入任何“与诸国仇敌之会”等。影响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东南互保南方各省督抚与英、美等国洽商“东南互保”协议,严重动摇了清政府统治的根基。一、戊戌维新运动的特点从目的上看变法图强,救亡图存。从性质上看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从推行者看由没有实权的皇帝来推行,显示出维新力量的薄弱。从涉及领域看比较广泛,下至经济基础,上至上层建筑(政治、军事、思想文化),体现了除旧布新的新气象,但未涉及政治制度的根本变革(即变封建专制制度为君主立宪制)。从推行范围看仅局限于社会上层,没有深入到广大民众中,因而没有形成变革的巨大力量。二、19世纪末西方列强对华侵略的特点侵华列强增多甲午中日战争前,侵华的国家主要有英、法、美、俄四个国家,而甲午中日战争后,德国、日本、意大利、比利时、荷兰等国也加入侵华的行列。侵华程度加深甲午中日战争前,西方列强主要是通过获取特权、抢占市场来获取殖民利益。《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西方列强开始通过控制中国的腐朽政府来维护殖民统治,实行分而治之的统治模式,中国存在殖民化的趋势。赔款数额增大甲午中日战争后签订的《马关条约》,清政府赔款2亿两白银;《辛丑条约》本息合计赔款约9.82亿两。这是两次鸦片战争时期的赔款数额无法比拟的。列强之间的斗争更加激烈甲午中日战争前,英国在侵华方面处于绝对的优势地位,甲午中日战争后,英国、俄国、德国、美国、法国、日本等都加大了侵华力度,列强在侵华问题上既有勾结,也有竞争。1.(2023湖南卷,6)光绪年间,曾出使英、法、意、比四国的薛福成感慨,“强盛之国,事事欲轶(超越)乎公法,而人或勉以公法绳之”;“衰弱之国,事事求合乎公法,而人未必以公法待之”。这突出反映了(

)A.公法在外交实践中形同虚设 B.摆脱公法束缚符合弱国利益C.对外交往深化对自强的认知 D.晚清士人对西方的高度推崇【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光绪年间的中国。据题干可知主要结论:光绪年间,晚清政府的外交官薛福成认识到强国不受国际法的限制,弱国事事受制于国际法,且受到不平等对待。这反映了近代中国对外交往过程中对国家自强的认识,C项正确;“形同虚设”说法绝对,国际法仍起到协调各国关系的作用,排除A项;薛福成认为弱国受制于公法,而且还受到不平等对待,而不是认为摆脱公法符合弱国利益、更重要的是国家实现富强,且不是对西方的高度推崇,排除B、D项。故选C项。2.(2023全国甲卷,6)学者认为,绅商是一个新兴的社会阶层,主要活跃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他们已开始接触和使用新的资本主义营运方式,生活方式和思想意识开始带有近代趋向,但在很多方面依然非常守旧和传统。这可用于说明当时中国(

)A.绅商是社会转型的主要阻力 B.“尊士贱商”的积习遭弃C.传统社会阶级结构已被颠覆 D.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信息“绅商是一个新兴的社会阶层,主要活跃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他们已开始接触和使用新的资本主义营运方式,生活方式和思想意识开始带有近代趋向,但在很多方面依然非常守旧和传统。”并结合所学可知,在晚清,传统的社会结构和商人阶层伴随着资本主义的萌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商人阶层开始扩大;同时“士”和“商”开始结合,在晚清形成了所谓的“绅商”阶层。“绅商”作为近代社会中产生的一个新的社会阶层,是社会转型时期的产物,绅商作为从传统商人演化而来的新商人,即近代民族资产阶级,既具有引领中国进步的革命性,又对旧势力存在妥协,即民族资产阶级具有两面性,D项正确;材料强调了绅商对于社会转型的意义,但无法得出“主要动力”,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尊士贱商”的内容,且“遭弃”的表述不符和史实,排除B项;“传统社会阶级结构已被颠覆”的表述过于绝对,排除C项。故选D项。1.(2022·河南郑州模拟)1834年,清廷官员与英国使臣商谈贸易问题,双方在各自应处的座位、方向、次序等问题上发生了严重分歧。清廷官员执意要求将自己的座位安排在会见大厅的北面(上席),两者争执不下,商谈未能进行。材料反映出()A.清政府以天朝上国自居 B.清政府放弃闭关锁国的政策C.清政府不愿意屈辱服从 D.英国完成工业革命实力强大【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清廷官员在与英国使臣商谈贸易时,执意在乎自己的“上席”,说明清朝以天朝上国自居,故选A项;根据所学,清朝此时并未放弃闭关锁国政策,且选项表述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材料中清政府执意要坐在自认为的上位上,是贸易礼仪的争执,并未涉及权益,不能反映清政府受到了“屈辱”,排除C项;材料不能反映英国实力强大,排除D项。2.(2022·广东湛江模拟)鸦片战争后,“像允许建立租界、让外国人担任海关总税务司、组织中外联防局等极为重要的决定,最初都是由地方(大员)做出的”,只是在成为既定事实后,才呈递给省和中央政府最终核准。由此可知,当时清廷()A.积极推动地方政治革新B.从人治走向法治C.近代主权外交意识缺乏D.对地方管理失控【答案】C【解析】据材料主旨可知,一些重大外交事项由地方擅自做出决定,在成为既定事实后,才呈递给省和中央最终核准,可见当时中央政府缺乏维护国家主权统一的近代外交意识,故选C项;材料反映的是晚清对外政策的调整,并非地方政治革新,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清政府的法治内容,排除B项;地方擅自做出外交上的决定,并不意味着清政府对地方的管理失控,排除D项。3.(2021·湖北九师联盟高三联考)《英国档案有关鸦片战争资料选择》一书中提到:无论是当时的英国在华商人、驻华官员,还是当时的英外交大臣,都毫不隐晦鸦片贸易对于英国商人、殖民地和政府税收的巨大利益。这说明英国的鸦片贸易()A.其目的是为了打开中国大门B.旨在改变对华贸易顺差地位C.与攫取中国财富有重要关系D.严重损害了中国的根本利益【答案】C【解析】据材料“鸦片贸易对于英国商人、殖民地和政府税收的巨大利益”可知,英国的鸦片贸易是为了攫取中国的财富,故选C项;材料没有体现打开中国大门的相关信息,排除A项;英国对华贸易是逆差地位,排除B项;材料信息是关于鸦片贸易的原因而非影响,排除D项。4.(2022·河北唐山模拟)“中法战争爆发后,地处抗法前线的云南、广西、广东和台湾、福建、浙江等省民众焚教堂、驱教士,自发地把反对外国教会侵略的斗争与保卫边疆的斗争结合起来,造成很大声势。”该材料反映了()A.民众反侵略自觉意识大大增强B.中法战争中民众踊跃参加战斗C.反洋教是反侵略的重要组成部分D.洋教侵略使中国主权大量丧失【答案】C【解析】据材料“自发地把反对外国教会侵略的斗争与保卫边疆的斗争结合起来,造成很大声势”可知,对当时的人民群众来说外国教会也是侵略的一个象征,故反洋教也是反侵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故选C项;材料中明确指出是中法战争爆发后,地处抗法前线的民众有相应的反侵略行为,故可知并非自觉反侵略,而是受到了侵略战争的感召,排除A项;材料中民众并非直接参加战斗,而是进行“焚教堂、驱教士”等活动,排除B项;根据所学可知,洋教侵略是西方侵略的一部分,但并非中国主权丧失的主要原因,而是西方战争侵略后不平等条约中的附属品,排除D项。5.(2022·湖南株洲模拟)《马关条约》签订后,许多报纸竞相发表文章,喊出了“我君可欺,而我民不可欺;我君可玩,而我民不可玩”的呼声。官员们也上奏反对割台,一时间“章满察院,衣冠塞途”。由此可见,《马关条约》的签订()A.导致君主立宪思想兴起B.加速国人民族意识觉醒C.激发民主共和观念传播D.鼓舞官员积极上书言事【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马关条约》签订后,许多报纸竞相发表文章,喊出“我君可欺,而我民不可欺;我君可玩,而我民不可玩”的呼声,反对日本对中国主权的破坏,官员们也上奏反对割台,这说明日本对中国侵略促进了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故选B项。6.(2022·广东珠海模拟)八国联军在北方横行之时,中国南方五省“东南互保”,免除了列强的南顾之忧。不久浙江、福建、两广、山东、四川、山西、河南相继参加,互保区域扩大到13省。地方坐视朝廷危机,不发兵勤王,而且事后也未被追究。由此可知()A.清政府已经土崩瓦解了B.清政府地方已实行自治C.南方与清政府分庭抗礼D.清政府中央权威已下降【答案】D【解析】地方督抚坐视朝廷危机且事后未被追究责任,说明地方势力强大,清政府中央权威下降,故选D项;清政府土崩瓦解发生在辛亥革命时期,排除A项;1900年清政府实行的仍是中央集权统治,“东南互保”并不等同于已实行地方自治,排除B项;参加互保的省份并非都是南方省份,山东、山西等省属于北方,排除C项。7.(2021·山东泰安模拟)乾嘉时期,《墨子》、《老子》等诸子学主要起着“羽翼六经”的作用。道光与同治年间,社会上出现了“通子致用”的言论,甚至有人提出“西学源于诸子说”。这一变化反映了当时()A.政府文化政策走向松弛B.国人对西学认识的深化C.传统思想观念发生变动D.科举改革影响内容选择【答案】C【解析】据材料乾嘉时期“诸子学主要起着‘羽翼六经’的作用”可知,儒家思想仍占据主导地位,道光与同治年间“‘通子致用’的言论、‘西学源于诸子说’”可知,晚清时期西学传播,诸子思想地位提升,先进中国人学习西方,儒家思想主导地位受到冲击,故选C项;依所学,晚清时期清政府仍坚守“天朝上国”理念,政府仍采取文化专制政策,排除A项;“西学源于诸子说”可知,此时中国人仍坚持天朝上国心态,秉持传统“华夷观念”,排除B项;道光与同治年间,科举考试内容仍以儒家思想为主,排除D项。8.(2022·湖南常德模拟)18世纪,清政府以“夷”称呼西方国家,如“英夷”、“法夷”等,凡是和外国事务有关的交涉,也统统称为“夷务”。19世纪60年代起,清政府以“西洋各国”、“泰西各国”称呼西方国家,“夷务”也就演变为“洋务”。这一变化反映出()A.清政府“天朝上国”梦醒B.西方与中国建立平等的外交关系C.清政府被迫适应时局巨变D.清政府决定开展洋务运动以自救【答案】C【解析】清政府在19世纪60年代将原来对西方称呼由“夷”改为“洋”或者“泰西”,这是在西方列强的侵略下为了适应时局的变化被迫做出的改变,故选C项;清政府“天朝上国”梦醒应该是开始于鸦片战争后,而不是19世纪60年代,排除A项;当时西方与中国是不平等关系,排除B项;是清政府做出了开展洋务运动的决策后,才改变对西方国家的称呼,排除D项。9.(2022·广东肇庆模拟)有学者指出:“假如没有这场革命,清廷不会向西方学习,中国必然会在旧有轨道上徐徐而行;假如没有这场革命,汉人士大夫还会继续沉沦,不会有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也不会有后来的政治大变局。”这说明“这场革命”()A.加速了清朝统治的瓦解B.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C.受到了西学东渐的影响D.获得了知识分子群体的支持【答案】B【解析】由清廷“向西方学习”、“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后来的政治大变局”等可知,题干中的革命指的是太平天国运动,导致清政府开展洋务运动,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故选B项;A项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