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专版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三单元过关检测B卷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1页
广西专版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三单元过关检测B卷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2页
广西专版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三单元过关检测B卷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3页
广西专版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三单元过关检测B卷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4页
广西专版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三单元过关检测B卷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单元过关检测(B卷)(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任何一种区域文化,只要它自成一体,具有独特的结构与功能,一般说来都离不开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区域地理的相对完整性,一是文化传统的相对独立性。关于江南文化在自然地理、经济地理上的完整性,在学术界是有定论的,而江南在文化传统上的独立性,则是始终很成问题的。“东南财赋地,江左人文薮。”这是康熙写给江南大小官吏的一句诗。这句诗很值得玩味,一方面,它表明政治家的眼光看得很准,与其他区域文化相比,江南最显著的特点就是物产丰富与人文发达,特殊是明清以来。另一方面还可以说,政治家终归只是政治家,所以只能看到对他们统治有用的物质财宝与人力资源。但这个江南,与一般人心目中的“江南”的差别是自不待言的。在一般中国人的心目中,江南更多的是一个诗与艺术的对象,是“三生花草梦苏州”的精神寄予,也是“人生只合扬州老”的人生归宿。它可能很大,大到是白居易诗中的杭州,也可能很小,小到如李流芳画里的横塘,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即都是超功利的审美存在,与帝王那种好用的江南不行相提并论。除此之外,还有劳动者的江南、商人的江南等,套用一句话说,就是有一千个中国人,就有一千种江南文化。这就有必要问一下,什么是江南文化的本质特征?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需首先弄清什么叫“本质特征”?假如简洁地说,一个事物的本质特征就是它自身所独有的东西。我们可以通过与其他区域文化的比较来发觉。第一,仅仅有钱、有雄厚的经济基础,即政治家讲的“财赋”,并不是江南独有的特色,在中国,“天府之国”的巴蜀,在富庶上就可以与它一比高下。其次,政治家讲的文人荟萃,也不能算是它的本质特征,这是因为,孕育了儒家哲学的齐鲁地区,在这一方面是更有资格代表中国文化的。江南之所以会成为中华民族魂牵梦萦的一个对象,恰是因为它比康熙最看重的“财赋”与“文人”,要再多一点东西。多一点什么呢?这也可以在比较中去发觉,比如,我们可以说,与生产条件恶劣的经济落后地区相比,它多的是鱼稻丝绸等小康生活消费品;而与自然经济条件同等优越的南方地区相比,它又多出来一点仓廪充溢以后的诗书氛围。但江南文化的“诗眼”,使它与其他区域文化真正拉开距离的,醇厚说却不在这两方面,而是在于,在江南文化中,还有一种最大限度地超越了儒家好用理性、代表着生命最高志向的审美自由精神。儒家最关切的是人在吃饱喝足以后的教化问题,如所谓的“驱之向善”,而对于生命最终“向何处去”,或者说心灵与精神的自由问题,基本上没有接触到。正是在这里,江南文化才超越了“讽诵之声不绝”的齐鲁文化,把中国文化精神提升到一个新境界。假如说,由于文化本身是无所不包的,在江南文化中同样有伦理的、好用的内容,它们与北方文化圈也是一脉相通的,那么也可以说,只有在审美自由精神这一点上,才真正体现出古代江南文化对中国文化最独特的创建,是其他区域文化不能替代的,在这个意义上,把审美精神看作江南文化的本质特征,当然是不成问题的了。从某种意义上说,江南是古代诗意生活的一种象征。它并非一个实在的地域概念,而是一种观念,或者说是皇帝与士人脑中的想象。江南不是政治、经济、地理上的长江三角洲,而是一种在中国文化地图上的一片永恒的青山绿水;它不是现实世界中那片富足的养活了多数南国儿女的鱼米之乡,而是一个从唐诗宋词乃至更早的南朝就起先的只有诗性心灵才能忆起的漂亮梦境。另一方面,在这里也须要做一点补充,把审美精神看作江南文化的本质特征,并不是说中国其他区域文化都没有审美创建,而是说这不是它们最显著的贡献。以齐鲁文化为例,它当然也有自己的审美性格,如孔子就说过,他最赞同的人生境界,就是带着几个大人、几个小孩,到春天的郊野中去春游。但在儒家文化中,由于沾染了太多的道德色调,儒家的审美活动就不够纯粹,它常常发生的一个异化,就是“以道德代替审美”。(摘编自刘士林《江南文化资源探讨》)材料二明清江南士人的日常生活从表现形态来看是起居、饮食、养生、消遣、消遣等几个方面,他们以日常生活中的一切作为审美对象,一枝一叶,一琴一鹤,一饮一酌都能以审美眼光看之,我们可以说江南士人的日常生活是审美的、艺术的。张潮说:“松下听琴,月下听箫,涧边听瀑布,山中听梵呗,觉耳中别有不同。”“月下听禅,旨趣益远;月下说剑,肝胆益真;月下论诗,风致益幽。”江南士人审美的日常生活形成的缘由是他们具有审美的心胸,以审美的视野去看待日常生活中的一切事物,因此原本平凡的事物就具备了审美的意义,这既是士人的人生看法,也是生活策略。从美学的本体来说,江南士人将“闲”看作是人生的一种境界和意义,“闲”是江南士人的日常生活美学的根源和最终的归宿。“闲”能使士人以别样的视野谛视人生和寻求人生的意义,其归属在于从生活中去寻求这种无关功利的闲适,是一种疏离了现实利害关系之后的超然心态,是感性生命活力的自然释放。“闲”的内蕴是生命意识的审美化,是在一种情感维度中来感受生活,它常常依附于一些简洁的事物中,比如下棋、钓鱼、赏花、闲侃等事情。由于懂得生之珍贵,因此那些看似简洁微小的事情在生命的语境中变得具有意蕴。士人将生命的价值寄予在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上,意味着他们在肯定程度上摆脱了名缰利锁的困扰,生活也就在毫无牵绊的顺畅中如行云流水一样悄然滑过。正如李渔所言:“把钓观棋,一朝即过,不信日长如小年。”“枕上闻啼鸟,花间鸣素琴。闲来理残编,悠然自古今。”明清时期士人将“闲”作为日常生活的广泛追求和臧否人物的尺度,“闲”与“忙”是有区分的,“忙”有着显明的功利色调,这是一种苦的生活方式。“闲”带着生活的审美色调,诸如游山玩水,四处闲荡。“闲”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关键是要换一种视角去看生活,人只要暂且放下心头的名利之思,也可以发觉生活中的一时闲乐。另一方面,这种“闲”与儒家给予道德审美意义的“闲”不同,儒家关于“闲”最为闻名的就是颜回的“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颜回这种闲且乐的生活始终是儒家所推崇的境界,因为它和人的道德相关,能够在物质简陋的状况下闲情逸致,是人的道德境界的体现。很明显,江南士人并没有这个特点。他们更多留意的是自己的感受,追寻个体生命价值的实现,而相应淡化了身上的道德责任感。(摘编自赵洪涛《明末清初江南士人日常生活美学》)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江南文化的特征不是政治家们看到的对他们统治有用的物质财宝与人力资源,而是一种超越好用理性的审美自由精神。B.以齐鲁文化为代表的儒家留意教化,江南文化留意心灵与精神的自由,两者不完全一样,江南文化超越了齐鲁文化。C.从张潮的论述来看,明清江南士人懂得生命的珍贵,能够用审美的艺术的眼光来观照日常生活,松月山水,都充溢诗意。D.“闲”与“忙”是一组相对的概念,都在追寻个体生命价值的实现,只不过明清江南士人的“闲”相应淡化了道德责任感。答案D解析A项,“特征”应当是“本质特征”;B项,“江南文化超越了齐鲁文化”应当是“在某种意义上”;C项,“懂得生命的珍贵”不是张潮论述的内容。2.依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地理上的长江三角洲不是“江南”的含义,“江南”是一种诗意的文化感知,只有用审美的心灵才能感知到它的底蕴。B.用审美的视野去看待生活中的一切事物,平凡的事物就具备了审美的意义,但这要求人具有审美的心胸和超然的心态。C.摆脱了名缰利锁的纠缠,将生命的价值寄予在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上,生活就会充溢诗意,卑微的生命就会崇高。D.中国的其他区域文化如儒家也有审美创建,但和江南文化相比较而言,它的审美活动不够纯粹,常常用道德代替审美。答案C解析原文中有“在肯定程度上”的表述。3.依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江南文化中“闲”的一项是()(3分)A.明代戏曲作家高濂,曾经雪夜宿禅林,并与寺僧就芋头谈论禅学。他说:“从僧拥炉,旋摘山芋,煨剥入口,味较市中美甚,欣然一饱。”B.明末将领张煌言曾经写过一首词《长相思》:“秋山青,秋水明,午梦惊秋醒未醒,乾坤一草亭。故国盟,故园情,夜阑斜月透疏棂,孤鸿三两声。”C.归有光曾孙、明末清初的书画家归庄写有一首诗《赋得游鱼唼花影》:“灼灼花丛傍小池,纤鳞几队漱涟漪。细波吹动芳菲色,浮沫摇残零乱枝。”D.清初的萧山人来集之在公廨之后发觉一处废弃的园子,命家人“依期布种,依期收刈。暇则叉手巡行,见螳螂之攫食,听蝼蝈之长谣”。答案B解析张煌言的词有浓重的家国情怀,不属于江南文化中的“闲”。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行文脉络。(4分)参考答案:①材料一首先提出问题,人们认为江南文化的独立性存在问题;②接着论述物产丰富与人文发达并不是江南的本质特征;③然后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江南文化的本质特征是审美自由精神;④最终指出江南文化与其他文化在审美上的不同。解析由“关于江南文化在自然地理、经济地理上的完整性,在学术界是有定论的,而江南在文化传统上的独立性,则是始终很成问题的”可知材料一首先提出问题,人们认为江南文化的独立性存在问题。由“与其他区域文化相比,江南最显著的特点就是物产丰富与人文发达”“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即都是超功利的审美存在,与帝王那种好用的江南不行相提并论”可知作者接着论述物产丰富与人文发达并不是江南的本质特征。由“什么是江南文化的本质特征……而是在于,在江南文化中,还有一种最大限度地超越了儒家好用理性、代表着生命最高志向的审美自由精神”可知作者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江南文化的本质特征是审美自由精神。由“另一方面,在这里也须要做一点补充,把审美精神看作江南文化的本质特征,并不是说中国其他区域文化都没有审美创建,而是说这不是它们最显著的贡献”可知作者最终指出江南文化与其他文化在审美上的不同。5.朱自清在《荷塘月色》里写道:“突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采莲是江南的旧俗……这令我究竟惦着江南了。”请依据两则材料,简要分析朱自清为什么“惦着江南”。(6分)参考答案:①采莲体现了江南生活的诗意,朱自清“惦着江南”恰是对江南诗性文化的追念;②采莲充溢了“闲适”的趣味,体现了江南士人的审美追求,表明朱自清有对闲适生活的憧憬;③“惦着江南”也表现了朱自清以别样的视野谛视人生和寻求人生的意义,短暂想去寻求一种无关功利的超然心态。解析由“从某种意义上说,江南是古代诗意生活的一种象征”“江南不是政治、经济、地理上的长江三角洲,而是一种在中国文化地图上的一片永恒的青山绿水;它不是现实世界中那片富足的养活了多数南国儿女的鱼米之乡,而是一个从唐诗宋词乃至更早的南朝就起先的只有诗性心灵才能忆起的漂亮梦境”可知采莲体现了江南生活的诗意,朱自清“惦着江南”恰是对江南诗性文化的追念。由“从美学的本体来说,江南士人将‘闲’看作是人生的一种境界和意义,‘闲’是江南士人的日常生活美学的根源和最终的归宿”“明清时期士人将‘闲’作为日常生活的广泛追求和臧否人物的尺度”可知采莲充溢了“闲适”的趣味,体现了江南士人的审美追求,表明朱自清有对闲适生活的憧憬。由“‘闲’能使士人以别样的视野谛视人生和寻求人生的意义,其归属在于从生活中去寻求这种无关功利的闲适,是一种疏离了现实利害关系之后的超然心态,是感性生命活力的自然释放”可知“惦着江南”也表现了朱自清以别样的视野谛视人生和寻求人生的意义,短暂想去寻求一种无关功利的超然心态。(二)现代文阅读Ⅱ(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晚会结束,小刘打手电给我照路,走原路回去。一路上我很兴奋;不仅是王芳的演唱,全部的节目都使我激烈。我接触到那么丰富的精神面貌,那么广袤的心灵。我离开军政治部的那天,到王主任的房里辞了行回来,小刘给我打好了铺盖卷,在住室里等我。我要回到原来那个连队去。他向我表示了歉意。他虽然兴奋回连队,可是他的讲话和举动都流露出恋恋不舍的感情。我也不情愿这么匆忙地跟他分别。最终我同他约定,过两个月到那个连队去看他。我并不曾失信。可是我去迟了些,已经是好几个月以后了。这中间我到过几个部队。我常常怀念小刘,因为我始终没有得到他的消息。我后来突然听说小刘在的那个连队打了胜仗,把敌人占据的一个无名高地拿下来了。这些日子为了迎接国庆三周年,为了欢迎其次届祖国人民赴朝慰问团,志愿军前沿各个部队都在打胜仗,到处都听得见这样的说法:“争取立功,迎接亲人。”我听到了很多捷报以后,再得到那个连队的成功消息,我很难制止想会见小刘的欲望。过了国庆节,我便动身到那个连队去。我们在坑道里见到了连长。他已经得到了通知,又热忱又亲切地接待我。我和他交谈了半个钟头的光景,便提起小刘的名字,还说我想见见小刘。“对,对,刘正清,是个好战士!”连长点头说。我赶忙说明我跟刘正清很熟,并且把那次分别的情景也讲了。“不凑巧,他回国了。”连长略略皱起眉头说。我惊诧地问道:“他回国去干什么呢?”我自己立刻兴奋地接下去说:“参与国庆节观礼吗?”连长摇摇头说:“他挂了花,送回去了。”“他挂了花?伤重不重?”我愣了一下,惊问道。连长看了我一眼,声音低沉地答道:“两条腿都断了。”我变了脸色,焦急地追问:“他……他没有危急吗?”连长昂起头说:“这个小青年还嚷着要回朝鲜来打美国鬼子呢!”“他能回来吗?”我顺口问了这一句。话出口我才觉察到它是多余的了。连长看了我一眼,激烈地说:“要是真依他的话,他肯定要回来。那天他跟着我上去,打到最终,主峰上还有个敌人的大母堡攻不下来,火力猛得很,我们牺牲了几个同志。我特别焦急,拿起一包炸弹,准备自己冲上去炸掉它。刘正清在后面拉住我的衣服,要求我把任务交给他。他一上去就把母堡解决了。可是他自己满身是血,两条腿都完了。担架员来抬他,他还说‘我要坚持,我要打’。我后来去看他,他皱着眉头,脸上没有一点血色,我却听不见他哼一声。我告知他要给他请功,他还说自己没有好好完成任务,应当检讨……”…………小刘虽然回国,但是我终于践了约,我在这个连队住下来了。头两三天我睡在炕上,半夜里似乎总听见小刘在讲梦话,其实全是我自己在做梦。我原来准备在这里多住些时候,可是突然接到王主任的电话,说是祖国来的慰问团就要到了,叫我立刻回到军政治部去。我到了政治部,还是住在从前住过的地方。我几个月不来,山沟里也有了不小的变更。人多了,路宽了,房屋增加了,树木也茂密了。沟口用松枝搭了一个牌楼,上面有这样九个字:“欢迎祖国人民慰问团。”我走了一段路,见到好些熟人,还隐隐听见文工团同志们的歌声。我放好行李就去见王主任。王主任在房里跟王芳谈话,一面在看手里的几张稿纸。王芳见我进去,跟我握了手,就把稿纸塞到我的手里来。我摊开稿纸一看,原来是她写的一首欢迎慰问团的《献诗》。我还看到王主任修改的句子。她望见我不提什么看法,便挑出几个她自己认为不大妥当的句子要我替她解决。这次我终于给她帮了一点儿忙。她满足地拿回诗稿就向我告辞。我要留住她,她却笑着说:“我还要准备节目,再不回去,我们陈团长可要急死了。下次来吧。”我就说:“那么我陪你走一段吧。”她还要推辞,我却跟着她走出了洞子。出得洞来,我一开口就问起小刘的事情。她听到小刘的名字,立刻说:“小鬼有个东西要我交给你!”我赶忙问:“什么东西?”她侧过头看了我一眼,脸色立刻变了,压低声音说:“笔记本。小鬼还说——”“他怎么说?”我打断了她的话。“他说他等了你几个月,他还以为你回国去了呢!”她答道,埋下头往前走,也不再看我了。我过了半晌,才再问一句:“他伤得怎样?”我心里不好过,我似乎又看到小刘那张皮球似的脸,他笑得那么兴奋地说:“我肯定等着你!”王芳一面走,一面说,似乎在自言自语:“小鬼从医疗所上车回国的时候,两条腿都锯掉了,他还在哼《歌颂祖国》,还说装好了假腿就回到前线来。他比我坚毅多了。”她始终不讲话,我后来实在忍不住又问一句:“他没有危急吧?”她突然抬起头,提高声音说:“他肯定会活下去,比我们还活得久。他没有腿,也能做很多、很多好事情。”她很激烈,不过声音很坚决。但是这以后她又不作声了。我们静默地走到了文工团的住室。我拿到笔记本,立刻打开翻看,在第一页上,我望见小刘亲笔写的四行字:忠于团就要忠于自己的工作爱祖国就要爱自己的同志王芳站在我旁边,低声念出了这两句话,然后说明道:“小鬼说,他以后不肯定能再见到你,请你留下这个做纪念吧。这些字是他入团的时候写的。”我慎重地放好了笔记本,跟王芳紧紧地握一次手,一个人渐渐地走回去。(选自巴金《团聚》,有删改)注1952年冬天,以巴金为组长的全国文联组织的赴朝创作人员,踏上了满目疮痍的朝鲜土地。在朝鲜战场上,他深化到志愿军中,同很多战士结下深厚友情。回国后,他创作了中篇小说《团聚》。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当“我”离开军政治部时,小刘作为通讯员的种种表现透露出对“我”这个祖国来的客人无微不至的关怀和恋恋不舍的深厚情意。B.为迎接国庆三周年和欢迎祖国人民赴朝慰问团,志愿军前沿捷报频传,“争取立功,迎接亲人”的口号彰显出酷爱祖国、为国争光的革命豪情。C.小说通过写“我”向连长了解小刘的状况和夜里做梦两件事,表现了“我”对小刘的思念之深,也有对他受伤之后的牵挂,更有未能按时赴约的愧疚。D.从写王芳创作欢迎慰问团的《献诗》和请人反复修改稿件的情节中,可以看出她是一个富有才情、做事仔细、具有革命热忱的文工团青年。答案C解析“更有未能按时赴约的愧疚”错。愧疚之情是在向王芳询问小刘的状况,得知他等了自己几个月后产生的。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我”赴约去见小刘,可他已经回国,小说通过对“我”此时一系列神态、心理和言行的描写,表现了“我”对小刘失去双腿后的担忧和挂念。B.小说主要采纳侧面描写,通过连长和王芳的讲解并描述,分别回忆小刘受伤的全过程及其回国前的状况,更加集中完整地塑造了小刘这一“好战士”形象。C.小说画线部分的环境描写表现了当时的朝鲜战场短暂相对安定,渲染了迎接祖国慰问团的气氛,烘托了“我”的轻松心情,也示意了斗争必胜的结局。D.小说中“我”看到小刘笔记本上入团时亲笔写的四行字这一情节,既照应了上文,对小刘的心愿作了交代,更突出他崇高的精神品质。答案C解析“也示意了斗争必胜的结局”错。从画线部分的环境描写并不能看出斗争必胜。8.作者在文中说:“我接触到那么丰富的精神面貌,那么广袤的心灵。”请结合小刘这一形象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4分)参考答案:①英勇执着,坚毅乐观。战斗中他一上去就把母堡解决了,失去两条腿之后他还说“我要坚持,我要打”;两条腿都锯掉了,他还在哼《歌颂祖国》,还说装好了假腿就回到前线来。②重情重义,信守承诺。他回连队前的讲话和举动中,都流露出恋恋不舍的感情,为了约定等“我”几个月。③纯朴谦逊,责任心强。连长告知他要给他请功,他还说自己没有好好完成任务,应当检讨。④忠于组织,关爱同志。入团的时候写了四行字,真实地表达了自己的心声。9.小说以“我”的视角来叙述故事,这种写法有什么好处?(6分)参考答案:①增加故事的真实感。以第一人称来叙述,用“我”的耳闻目睹,向读者讲解并描述发生在朝鲜战场上的故事,更加真实可信,感染力更强。②有利于故事的绽开。小说以“我”对小刘的感情为线索,贯串全文,使情节更加集中连贯。③有利于表现志愿军战士的形象。通过“我”的视角,干脆感受到他们崇高的精神品质,表现我对志愿军战士的亲近感和崇敬之情。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吕公著,字晦叔,幼嗜学,至忘寝食。恩补奉礼郎,登进士第。神宗立,召为翰林学士、知通进银台司。司马光以论事罢中丞,还经幄。公著封还其命曰:“光以举职赐罢,是为有言责者不得尽其言也。”诏以告直付门。公著又言:“制命不由门下,则封驳之职,因臣而废。愿理臣之罪,以正纪纲。”帝谕之曰:“所以徙光者,赖其劝学耳,非以言事故也。”公著请不已,竟解银台司。起知河阳,召还,帝从容与论治道,遂及释老,公著问曰:“尧、舜知此道乎?”帝曰:“尧、舜岂不知?”公著曰:“尧、舜虽知此,而惟以知人安民犯难,所以为尧、舜也。”帝又言唐太宗能以权智御臣下。对曰:“太宗之德,以能屈己从谏尔。”帝善其言。未几,同知枢密院事。有欲复肉刑者,议取死囚试劓、刖,公著曰:“试之不死,则肉刑遂行矣。”乃止。夏人幽其主将大举讨之公著曰问罪之师当先择帅苟未得人不如勿举及兵兴,秦、晋民力大困,大臣不敢言,公著数白其害。元丰五年,以疾丐去位。哲宗即位,以侍读还朝。太皇太后遣使迎,问所欲言,公著曰:“先帝本意,以宽省民力为先。而建议者以变法侵民为务,与己异者一切斥去,故日久而弊愈深,法行而民愈困。诚得中正之士,讲求天下利病,协力而为之,宜不难矣。”又乞备置谏员,以开言路。元祐元年,拜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与司马光同心辅政,推本先帝之志,凡欲革而未暇与革而未定者,一一实行之,民咸以为便。光薨,独当国,除吏皆一时之选。右司谏贾易以言事讦直诋大臣,将峻责,公著以为言,止罢知怀州。退谓同列曰:“谏官所论,得失未足言。顾主上春秋方盛,虑异时有进谀说惑乱者,正赖左右争臣耳,不行豫使人主轻厌言者也。”众莫不叹服。(选自《宋史·吕公著列传》,有删改)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夏人幽其主将/大举讨之/公著曰/问罪之师/当先择帅/苟未得人/不如勿举/B.夏人幽其主/将大举讨之/公著曰/问罪之师/当先择帅/苟未得人/不如勿举/C.夏人幽其主将/大举讨之/公著曰/问罪之师/当先择帅/苟未得/人不如勿举/D.夏人幽其主/将大举讨之/公著曰/问罪之师/当先择帅/苟未得/人不如勿举/答案B解析“幽”是动词,宾语是“其主”,“将”是副词,修饰“大举讨之”,故“主”和“将”中间应断开,解除A、C两项;“得”是动词,宾语是“人”,故在“人”后断开,解除D项。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经幄,即经筵,指汉唐以来帝王为讲经论史特设的御前讲席。B.封驳,意为封还皇帝失宜的诏令,驳正臣下奏章的违误。C.释老,指释迦牟尼,因其为佛教创始人,所以“释”泛指佛教。D.肉刑,残害肉体的刑罚,古时指黥、劓、刖、宫、大辟等刑罚。答案C解析“释老,指释迦牟尼”错误,“释老”是释迦牟尼和老子的并称,亦指佛教和道教。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吕公著正直敢言。神宗时,对司马光因论事被解职一事,他坚持己见,一再向皇上进言;兴兵西夏后,唯有他敢于指出兴兵之害。B.吕公著擅长进谏。在与神宗悠然谈论时,他趁机劝告神宗施行尧舜“知人安民”、唐太宗“屈己从谏”的治国之道,得到神宗认可。C.吕公著识虑深敏。有人准备复原残酷的肉刑,他提出不同看法,阻挡了此事;朝廷要讨伐西夏,他马上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D.吕公著重视吏治。他以侍读身份回朝廷后,通过分析新法颁布后产生的弊端,指出提拔正直官员的作用;其后,又点明设置谏员的必要性。答案B解析“趁机劝告”错误,由第2段“帝从容与论治道,遂及释老,公著问曰:‘尧、舜知此道乎?’帝曰:‘尧、舜岂不知?’公著曰:‘尧、舜虽知此,而惟以知人安民犯难,所以为尧、舜也。’帝又言唐太宗能以权智御臣下。对曰:‘太宗之德,以能屈己从谏尔。’帝善其言”可知,二人只是谈到尧舜“知人安民”、唐太宗“屈己从谏”的治国之道,并没有趁机劝告。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帝谕之曰:“所以徙光者,赖其劝学耳,非以言事故也。”公著请不已,竟解银台司。(2)推本先帝之志,凡欲革而未暇与革而未定者,一一实行之,民咸以为便。参考答案:(1)神宗告知他说:“调动司马光的官职的缘由,是想依靠他劝勉学问,不是因为他论政。”吕公著不停地恳求,(但)最终被解除银台司的职务。(2)依据先帝的意愿,凡是准备变革却没来得及予以变革以及已经变革而未形成定例的,一一全部实行,百姓都认为便利。解析(1)关键实词有“谕”“赖”“劝”“已”“竟”,关键虚词有“所以”“者”“以”,文言句式被动句为“解银台司”。(2)关键实词有“推本”“暇”“举”“咸”“便”,关键虚词有“之”“而”“者”。14.右司谏贾易诋毁朝廷大臣,将要被严厉责罚,吕公著为何替他说情?请简要说明。(3分)参考答案:为了不让国君轻易厌恶敢说话的人。因为皇帝还年轻,须要能直言规劝的臣子,以防有人谄媚惑乱皇帝。参考译文吕公著,字晦叔,从小嗜好学习,以至废寝忘食。凭恩荫补奉礼郎,登进士第。神宗即皇帝位,召吕公著为翰林学士、知通进银台司。司马光因论事被解除御史中丞的职务,仍为侍读学士。吕公著原封不动地退回诏令说:“司马光因为履行职责而被罢免,这是让有言事职责的人不能畅所欲言。”神宗把诏书干脆交给门使。吕公著又说:“制命不由门下省,那么封驳的职责,因我而废弃。希望治我的罪,以端正纪纲。”神宗告知他说:“调动司马光的官职的缘由,是想依靠他劝勉学问,不是因为他论政。”吕公著不停地恳求,(但)最终被解除银台司的职务。起用他执掌河阳,又召回朝廷,神宗悠然时同吕公著谈论为治之道,于是涉及佛教、道教,吕公著问道:“尧、舜知道这些学说吗?”神宗说:“尧、舜莫非不知?”吕公著说:“尧、舜虽然知道这些学说,但仅把知人和使百姓安居作犯难事,所以成为尧、舜。”神宗又说唐太宗能用权术智谋驾驭臣下。吕公著回答说:“唐太宗的德行,是能使自己放下架子听从劝谏而已。”神宗对他的话表示赞许。不久,任同知枢密院事。有人准备复原肉刑,建议取死囚试验割掉鼻子、砍掉脚的酷刑,吕公著说:“假如试了不死,那么肉刑就会实行了。”于是停止。西夏人囚禁了他们的君主,(宋朝趁机)将要大举征讨西夏。吕公著说:“问罪的军队,应当首先选择主帅,假如没有合适的人,不如不出兵。”等到出兵后,秦、晋民力大困,大臣们不敢说,吕公著多次陈述兴兵的害处。元丰五年,吕公著因病恳求离开职位。哲宗即皇帝位,吕公著以侍读的身份返回朝廷。太皇太后派使臣迎接,询问他所想要说的,吕公著说:“先帝本意,把宽省民力作为第一要务。但建议的人以变法侵夺百姓利益为任务,与自己看法不同的一律罢黜,因此日久而弊端更深,新法颁行而百姓更加困苦。果真能得到公允正直的人,谈论找寻天下的利弊,同心同德来做,应当不难。”又恳求备置谏员,以广开言路。元祐元年,被授予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与司马光同心辅政,依据先帝的意愿,凡是准备变革却没来得及予以变革以及已经变革而未形成定例的,一一全部实行,百姓都认为便利。司马光去世,吕公著独自当权,所任命的官吏都是当时选择出的佼佼者。右司谏贾易因言事攻击别人短处干脆诋毁朝廷大臣,将要被严厉责罚,吕公著替他说话,仅降为怀州知州。吕公著退朝对同事说:“谏官对问题的争论,对与不对不值得说。只是皇上还年轻,担忧今后有人进谀说惑乱,刚要依靠左右诤臣,不能让国君轻易厌恶敢说话的人。”众人没有不叹服的。(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5~16题。韩幹①马十四匹[宋]苏轼二马并驱攒八蹄,二马宛②颈鬃尾齐;一马任前双举后③,一马却避长鸣嘶。老髯奚官④骑且顾,前身作马通马语。后有八匹饮且行,微流赴吻⑤若有声。前者既济出林鹤,后者欲涉鹤俯啄。最终一匹马中龙,不嘶不动尾摇风。韩生画马真是马,苏子作诗如见画。世无伯乐亦无韩,此诗此画谁当看?注①韩幹:唐代名画家,善画马。②宛:弯曲。③任前双举后:指马的全身重量着于前足,后足向后踢起。④奚官:指马夫。⑤吻:嘴唇。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这是一首题画诗,但诗人下笔却没有先点明画作,而是干脆从画面上的群马写起,从而给读者留下更深刻的印象。B.五、六两句写的是人,但仍旧围绕“马”这一主题,而且这两句还起到连接前六马与后八马的作用,使行文富于变更。C.“韩生”一句既指明前面所写的是画中情景而不是生活实景,又用极朴实的语言赞扬了画家韩幹超群的绘画艺术。D.最终两句,诗人由画作而生发感慨,认为世上已没有像韩幹那样懂马画马的人,体现出诗人对杰出人才的剧烈呼喊。答案D解析D项,对诗意理解有误,最终两句诗表达的应当是诗人对发觉人才、重用人才的期盼。16.诗中诗人自评“作诗如见画”,请分析这首诗对众马的描写是怎样做到“如见画”的。(6分)参考答案:①层次分明,点面结合。诗中通过“二马”“一马”“后有八匹”等词语,将众马有条不紊地一一呈现;既有群体表现,也有个体刻画,使画家笔下的群马图历历如见。②手法多样,语言生动。诗人通过“出林鹤”“鹤俯啄”等比方,以及“任前双举后”“却避长鸣嘶”“微流赴吻”等神态、动作描写,将众马不同的形态刻画得活灵活现。解析题目要求分析诗歌对众马的描写是怎样做到“如见画”的,事实上就是要求分析诗歌采纳了哪些艺术手法把画中的马刻画得活灵活现。由于诗歌描绘的是十几匹马,所以首先就有一个支配依次和章法的问题;再就是诗歌所运用的语言和手法,其中语言又包括遣词和造句,手法又包括修辞手法、描写手法和表现手法等。(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并序)》中写向行人问路,但缺憾天刚刚亮,不能刚好赶路的句子是:“,。”

(2)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中,郭橐驼介绍种树阅历时说到,种树人做到“,”,就能保持树木天性,这个比方对育人也颇有启发意义。

(3)《陈情表》中李密用“,”两句概括写出自己命运坎坷,早年遭受不幸的人生经验。

参考答案:(1)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2)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3)臣以险衅夙遭闵凶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建筑是人们利用自然或人造材料营建的各类实体性生产与生活设施,建筑的文化属性则是()于人造物体之中的技艺、习俗、风格和审美意识等。正是由于后者的深度精神性参与,才让建筑有了“凝固的音乐”的美誉。近些年,人们欣喜于一批()、堪为文化地标的新建筑接连问世,对于一些怪诞丑陋的建筑也争论颇多。建筑的美丑、相宜,则涉及当代建筑如何继承与创新,深层次看,干脆体现设计建立者的审美品位。赓续传统根脉,注入时代新质,二者有机结合,方可让建筑的传统风貌与时代气质(),()为当代建筑留取显明的文化印记,()让人们找到乡愁的记忆。传统的沿革存续是动态的历史进程。假如不能吸纳与兼容现代科技和新的审美元素,假如没有始终不渝地坚持与时俱进、革故鼎新,假如无法激情洋溢地注入新的时代精神和审美风尚,建筑艺术不行能保持许久而旺盛的生命活力。18.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熔铸 独具匠心 水乳交融 既……又……B.包含 独具匠心 交相辉映 只有……才……C.包含 巧夺天工 交相辉映 既……又……D.熔铸 巧夺天工 水乳交融 只有……才……答案A解析熔铸:熔化并铸造。包含:里边含有。语境说的是“文化属性”与“技艺、习俗、风格和审美意识等”的关系,运用“熔铸”更能展示关系的亲密。巧夺天工:精致的人工赛过自然,形容技艺极其精致。独具匠心:指具有别出心裁的奇妙的构思。语境侧重指建筑的设计新奇,宜用“独具匠心”。交相辉映:(各种光亮、彩色等)相互映照。水乳交融:像水和乳汁融合在一起,形容关系特别融洽或结合特别紧密。语境侧重指紧密融合,宜用“水乳交融”。“既……又……”是并列关系,“只有……才……”是条件关系,语境中两分句应是并列关系,应用“既……又……”。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修改正确的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