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_第1页
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_第2页
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_第3页
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_第4页
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17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第一部分专业人才培养标准与要求1专业基本信息1.1专业名称(代码)食品营养与检测(610302)1.2招生对象招收高中毕业生或同等学历者。1.3学制全日制,3年。1.4教育类型、学历层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层次。2人才培养目标及规格2.1培养目标本专业主要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满足食品营养、食品检测行业经济发展需要,具备良好职业素养,掌握职业岗位(群)所需的基础知识及职业技能,能从事营养咨询服务、食品营养分析、健康管理、食品检验、保健食品加工及营销等工作,适应食品营养与保健业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2.2人才规格知识要求:(1)掌握食品生物化学、食品微生物学、食品营养与健康等课程的基本理论与实验技能知识;(2)掌握现代食品分析,食品品质控制与检测的方法,具有对原材料,中间产品及成品分析检验的知识;(3)具有食品营养与保健知识,能合理搭配营养平衡膳食和进行健康管理的能力;(4)具有食品生产质量管理,市场流通经营和技术经济分析的能力;(5)熟悉食品行业发展的方针,政策和法规;(6)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的产品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能力要求:(1)具有营养调查、咨询与评价的能力;(2)具有对原材料、中间产品以及成品成分分析与卫生检验的能力;(3)具有功能性食品(保健品)生产、研发与营销的能力;(4)具有从事营养配餐功能和保健食品功效评价的初步能力;(5)具有为不同人群营养配餐与食疗保健的指导能力;(6)具备从事保健食品质量与安全管理的能力;(7)具有应用各种现代仪器设备对样品进行定性与定量检测的能力;(8)具有常规仪器设备的操作、使用、维护及常见故障排除的能力;(9)具有对检测结果的分析能力和编制分析报告及相关技术文件的能力;(10)掌握食品科技文献检索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开发和实际工作能力;(11)具有国家及相关标准理解和执行的能力;(12)具备实验室组织、协调和管理的能力。素质要求:(1)思想政治素质: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遵纪守法,具备敬业爱岗的良好职业道德,具有事业心、进取心和创新精神;(2)身体素质:身体健康,能胜任企业单位生产、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工作;(3)文化素质:具有一定的文化修养、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4)职业素质:具有较强的专业技能和创新精神,从事食品营养生产和检验监测所必须具备的法律意识,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3职业岗位根据对用人单位及近几届毕业生调查,本专业毕业生专业对口的入职岗位主要有营养配餐、食品检验、保健品食品销售;与所学专业具有一定关联的迁移岗位主要有食品研发助理、食品生产品控管理;毕业3-5年后的发展岗位主要有公共营养师、健康管理师等。具体岗位及其对职业能力要求见表3-1。表3-1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职业岗位及能力要求一览表岗位类型主要岗位职业能力要求专业对口入职岗位营养配餐员、食品检验员能进行营养配餐设计与功能评价、食谱编制与菜肴烹调;产品品质控制与质量检验、食品营养成分分析。资格证书:营养配餐员、食品检验工、公共营养师等迁移岗位食品研发助理、食品生产品控管理能进行产品品质控制与质量检验、食品营养成分分析;生产计划、工艺文件编制、生产过程的组织与协调;参与功能性食品开发、新产品配方及生产工艺设计、新产品的检测和评价等。资格证书:公共营养师、营养配餐员、食品检验工等发展岗位公共营养师、健康管理师能进行保健食品营销、特殊人群的营养指导、食疗保健、健康管理;营养配餐设计与功能评价、营养指导、营养咨询、营养调查等。资格证书:营养配餐员、公共营养师、健康管理师等4课程体系设计4.1设计依据针对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岗位群的典型工作任务和岗位能力及素质要求,分析完成典型工作任务对应的职业能力,结合国家职业技能标准要求,按照职业成长规律与学习规律将职业能力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综合进行整合,归纳出相应的行动领域,再转换成对应的课程内容和课程要求,并以此分析完成职业岗位的实际工作任务所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进行课程体系构建。4.2课程体系表述及内涵经过对几年的高职教学实践经验的总结,形成了基于工作过程、任务驱动和职业技能培养为主的课程体系,其课程体系开发是对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的学生主要从业方向进行调研分析,遵循职业岗位对高级技能型人才的要求,按照技术技能人才成长的规律,理论知识由浅入深,操作技能由简单到复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职业素质和岗位技能培养,实行职业教育的新的“三段式”课程体系模式,设置了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拓展课程、实践专项课程、素质拓展课程六大课程模块。4.3课程体系示意图三年级专业拓展、实践专项、毕业项目素质拓展课程二年级专业核心能力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一年级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公共基础课程图4-1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课程体系示意图4.4课程体系主要特点摒弃传统的“三段式”(文化基础课程、专业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课程体系以理论学习为起点,实践课程是理论课程的延伸和应用地设置。实行现在新的“三段式”:一段学基础、一段学技能、一段顶岗实习课程体系模式,以课程的整合与创新为切入点,对课程进行优化和整合,构建一种适应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学生技术技能为主旨、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5专业主干课程与实践专项5.1主干专业课程化学基础与分析技术该课程为专业基础课程,通过学习物质的组成与性质、化学反应基本原理、溶液、元素和化合物、定量分析基础、化学实验基本操作、食用白醋中总酸含量的测定、矿泉水中钙、镁含量的测定、消毒液中过氧化氢含量的测定、生理盐水中氯化钠含量的测定、自来水中铁含量的测定、化学分析技术综合训练,使学生具备化学分析技术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会运用化学分析技能和知识对生产原料、中间产品及成品进行预处理及化学分析检测、具备分析检验质量保证能力及从事分析检验工作的职业能力;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结合化学分析工职业资格的考证,获得相应的资格证书,具备一定的就业岗位能力,为学习后继课程和将来从事食品生产、食品检测与质量管理以及其它轻化工产品的质量检测分析打好基础;实行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基础知识模块采用教学案例、启发式、讨论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化学分析技术模块实行理实一体化的项目教学法;技能实训采用模拟与竞争教学法。选用典型的分析检验任务为载体,采用行动导向的“准备→教师示范→学生模仿→总结练习”四步教学法,即理论课以教师讲解演示引导、学生主体参与为主要教学形式;实践课以学生讨论、教师讲解演示引导、指导及学生实践为主要教学形式。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任务将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引入竞争机制,激发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采用过程考核40%+知识考核30%+技能考核30%进行考核评分。食品理化检验技术该课程为专业核心课程,通过学习食品理化检验基础知识、样品预处理及理化分析实验室知识、物理分析法、食品中水分的测定、食品中灰分的测定、食品中有机酸的测定、食品中脂肪的测定、食品中碳水化合物的测定、食品中蛋白质的测定、食品中维生素的测定,使学生掌握食品理化检验技术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食品理化检验技术的基本方法、正确和熟练地掌握食品理化检验技术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及常用仪器使用基本知识、具有解决食品工业生产中原料、成品、半成品的一般分析检测工作的能力,具有良好的实验操作习惯,严谨、认真、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提高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行“问题式”、“讨论式”、“案例式”等“启发式教学法”,即教师在讲授过程中结合食品理化检验技术实验的规范与需求组织教学,采用多媒体、网络、应用软件等教学资源辅助教学,在教学过程中立足于加强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通过项目教学、任务驱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每个项目的实施采取小组合作学习完成的方法,强化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采用过程考核50%+知识考核20%+技能考核30%进行考核评分。食品营养与健康该课程为专业核心课程,通过学习公共营养师和健康管理师的职业道德、职业守则及相关法律法规、人体解剖生理基础,各系统组成及功能;食品消化吸收过程,不同人群的生理特点、营养学基本概念、营养与健康的关系、营养学发展史、能量单位、能量来源、能量需要量、膳食推荐摄入量、能量的食物来源、蛋白质组成、生理功能、蛋白质互补作用及食物来源、脂类的组成和分类、消化吸收、生理功能、食物来源、碳水化合物的分类、消化吸收、生理功能、血糖生成指数、矿物质和维生素的组成和分类、生理功能、食物来源、孕妇、乳母、婴幼儿等不同阶段人群的生理特点、营养需求和膳食指南、食物的分类及不同食物的营养价值特点,食品加工对食品营养价值的影响、膳食营养指导和管理,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的应用,膳食结构,营养缺乏病和慢性病的预防、营养教育概述、实施步骤、营养教育的相关理论、社区营养管理概述,社区居民营养与健康资料的收集,营养改善项目,使学生通过公共营养知识和健康管理知识的学习,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了解人体及不同人群的生理特点、掌握营养学基本原理与概念、熟悉不同人群的营养需求、熟悉不同食物的营养价值、具备食品加工基础知识及食品卫生常识、培养膳食营养指导的能力等技能;了解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能进行营养宣传与教育,培养社区营养管理能力等;实行讲授、角色扮演、任务驱动教学方式,即在讲授过程中可采用多媒体、网络、应用软件等教学资源辅助教学;通过角色扮演、任务驱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每个项目的实施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完成的方法,强化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发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增强学生成就感,培养学生从实际出发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采用过程考核30%+理论考核70%进行考核评分。食疗与烹饪技术该课程为专业核心课程,通过学习食疗与烹饪技术发展概况中医食疗的概念、内容、中医食疗的基本观点,烹调的概念、烹调的作用、起源、中医食疗的理论基础:中医的哲学基础、中医对人体生理、病理的认识、中医诊断的方法和辨证论治、不同体质人群食疗:体质的概念、体质形成的因素、中医体质的分类、九种体质的特征和形成原因及变现、不同人群的食养:正常人群的食养、老年人食养、儿童食养、孕妇食养、常用食物的性能及应用:食物的性味归经、升降沉浮,食物的配伍应用及应用禁忌。解表食物、止咳平喘食物、化痰食物、理气食物、清热食物、温里食物、补益食物、消食食物、理血食物、平肝息风食物、利水渗湿食物、收敛食物、润下食物、烹调加工对原料成分的改变:蛋白质、脂类、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矿物质在烹调加工中的有利或有害变化、烹调加工的方式及方法要点:油烹、汽烹、水烹、锅烹的操作方法要点、常见内科疾病的食疗:感冒、咳嗽、哮喘、高血压、高脂血症、冠心病、眩晕、抑郁症、慢性胃炎等、常见食疗品的制备:基本饮食、特别饮食、汁、汤、酒、膏、粥、羹等的制作,使学生掌握食疗与烹饪技术的发展概况,中医食疗的理论基础、不同体质人群食疗原则和方法,不同人群的食养原则,常用食物的性能与应用,烹饪加工对原料成分的改变情况,烹调的方式及操作要点、基础菜肴的制作,常见食疗品的制备;实行“问题导入”、“小组讨论”的方法,增强学生和老师之间的课堂互动,增强课堂效果。适当留下课外调研项目,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即讲授过程中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采用多媒体课件,多收集临床实践事例,通过事例引导学生加深理解理论知识。在实践课方面,通过讲解和个人训练相结合,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通过项目化教学,使学生对课程内容有更清晰的思路,更容易从整体上把握课程内容;采用过程考核40%+知识考核30%+技能考核30%进行考核评分。食品微生物技术该课程为专业核心课程,通过学习微生物观察技术、微生物培养基制作技术、消毒和灭菌技术、食品微生物分离、纯化技术、食品中微生物检测技术,使学生掌握与食品有关的微生物的种类、形态、生理、分类、了解微生物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各种发酵食品的制造原理和工艺、微生物引起的食品污染的途径、引起腐败变质的环境因素、控制有害微生物活动的方法、掌握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能使用普通光学显微镜及油镜观察细菌、具备微生物的制片染色技术、具备微生物细胞的大小测定及数量测计技术、能微生物常用器皿的灭菌方法、具备培养基的制备、灭菌及微生物的分离纯化技术;具备自学能力、沟通能力、创新能力及团队协作能力;实行项目教学、任务驱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每个项目的实施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完成的方法,强化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即在讲授过程中可采用多媒体、网络、应用软件等教学资源辅助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应发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增强学生成就感,为学生提供职业生涯发展的空间,努力培养学生获取、分析和处理信息的能力;采用过程考核50%+知识考核20%+技能考核30%进行考核评分。功能性食品该课程为专业核心课程,通过学习功能性食品概述,功能性食品与人类健康的关系、多功能性食品进行市场调查,通过直观记录和观察,功能性食品的概念分类、功能性碳水化合物的概念、种类及特征,功能性脂类的概念、种类及特征,功能性矿物质、维生素、微生物的概念、种类及特征、对功能性食品的功效成分的种类有直观的认识,并对功能性和功效成分的关系有初步的认识。功能性食品的功效成分的食品来源、功能性食品的配制原则、方法、特点、增强人体体质、预防人体疾病、调节人体生理功能、恢复人体健康的功效成分的功能、功能性碳水化合物、脂类、多肽、微生物、维生素、矿物质的制备及应用、功能性食品的评价、管理、检测及申报注册程序及要求,功能性食品相关法律法规、功能性食品的车间布局、生产工艺流程的设计及设备的配,使学生了解国内外功能性食品发展现状、新技术及发展趋势,常见功能性食品的功能因子,功能性食品的检测和评价方法,理解主要功能性食品的生产方法,生产管理与审批等内容,能够根据需要选择相应的功能性食品;实行“问题式导入”教学法,小组讨论及案例教学,提高教学效果。教学过程中立足于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项目教学、任务驱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模拟经营,使学生对学习和就业的关系、知识和技能的关系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即通过多媒体课堂教学和实训车间操作以及课外市场调研的形式进行组织教学;采用过程考核40%+知识考核30%+技能考核30%进行考核评分。公共营养管理该课程为专业核心课程,通过学习膳食调查和评价、人体营养状况测定和评价、营养咨询和教育、膳食指导和评估、食品营养评价、社区营养管理和干预,使学生能进行膳食调查和评价;对不同人群进行体格测量及收集实验室指标和判别营养不良的症状和体征;进行营养咨询和教育;应用营养学原理和知识进行膳食指导和评估;进行社区营养管理和干预;实行讲授、项目教学、任务驱动教学方式,即讲授过程中可采用多媒体、网络、应用软件等教学资源辅助教学;通过项目教学、任务驱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每个项目的实施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完成的方法;采用过程考核30%+理论考核70%进行考核评分。健康管理该课程为专业核心课程,通过学习健康管理、人体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健康状况的信息采集、健康状况评估、健康状况的统计预测、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营养与健康、心理与健康、运动与健康、环境与健康、康复医学、中医养生、安全合理用药,使学生在进行健康管理的基础上,针对不同个体开展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健康咨询与指导,对个人或群体进行健康维护;进行健康管理技术的研究与开发;进行健康管理技术应用的成效评估;实行讲授、角色扮演、角色扮演教学方式,即在讲授过程中可采用多媒体、网络、应用软件等教学资源辅助教学;通过项目教学、任务驱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每个项目的实施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完成的方法,强化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发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增强学生成就感,培养学生从实际出发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采用过程考核30%+理论考核70%进行考核评分。5.2实践专项营养食谱设计周学生在学校或单位食堂、医院、社区参加社会实践,独立完成不同人群的膳食调查和食谱设计,进行营养配餐与食谱编制、营养食谱的制定方法(计算法、食物交换法)、营养食谱举例、男(女)大学生一日食谱设计、食谱评价与食谱调整、完成食谱设计报告,以掌握营养配餐和营养成分含量标示提供基本方法和操作技能,认识营养、烹饪与人体健康的关系,促进人群健康。职业资格技能训练学生在学校教室或单位食堂、医院、社区参加本课程相关的社会实践,进行公共营养师鉴定指南解析、食物摄入量调查、膳食调查结果的计算和评价、人体体格测量、实验室指标收集和判断、营养不良的症状和体征判别、营养咨询、营养教育、营养和食物需要目标设计、食谱编制、食谱营养评价和调整、食品营养标签的制作、食品营养价值分析、食品营养资料编辑、营养与健康信息的收集、营养与健康档案建立和管理、营养干预方案设计和实施、公共营养师历年真题的分析,以掌握膳食调查和评价、体格测量及收集实验室指标和判别、营养不良的症状和体征、营养咨询和教育、膳食指导和评估、社区营养管理和干预。综合训练(微生物)学生在校内微生物实验室进行微生物的镜检、培养基的制备、消毒灭菌技术、微生物的分离纯化与培养、微生物染色、食品微生物检验(细菌总数检验、大肠菌群检验、霉菌酵母菌检验、乳酸菌检验等),以掌握微生物的镜检技术,微生物的分离纯化与培养及食品微生物检验分析等实验,达到独立完成常规微生物操作的能力。综合训练(检测)学生在校内理化实验室、仪器分析实验室进行酸碱滴定基本操作、果汁饮料中总酸及pH的测定、面粉水分及中灰分含量的测定、乳粉中脂肪含量的测定、乳饮料中蛋白质的测定、乳粉中乳糖的测定、矿泉水中铜的测定、火腿肠中亚硝酸盐的测定、酱油中氨基酸态氮的含量测定、橙汁饮料中维生素C的测定,以掌握食品检验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达到食品检验工中级工的要求。6毕业要求6.1课程与学分要求各门必修课程及选修的课程考试合格,取得137学分,如取得学院规定的实践创新学分,可抵充不超过8学分的选修课学分;参加其他教学活动并取得4学分;参加学院及本院(系)开展的素质拓展教育项目,并取得规定的学分。6.2证书要求必须取得《计算机基础MSOffice》一级证书、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B级证书及职业资格证书(健康管理师、营养配餐员、公共营养师、食品加工工种、食品检验工(中高级)、HACCP内审员、ISO9000内审员等相关职业资格证书)一项以上;建议取得普通话水平测试等级证书。6.3毕业项目以个人或团队完成一项与本专业相关的毕业设计,或个人完成一篇与本专业相关的毕业论文或调研报告,经评审合格并通过答辩。7教学安排7.1教学进程表表7-1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教学进程表7.2实践专项(见表7-2)表7-2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实践专项安排表学期实践专项名称实践时间实践地点备注2综合训练(微生物)1校内微生物实验室3营养食谱设计周2校内食品营养实训中心3学期项目8校外实习基地4职业资格技能训练2校内5综合训练(检测)1校内理化实验室、仪器分析实验室5学期项目8校外实习基地6学期项目10企业6毕业项目8企业7.3其他教学活动(见表7-3)表7-3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其他教学活动安排表学期活动名称一二三四五六学分备注证书培训*1*次1次1*次1+2**自选行企调查1*次1*3-4(寒假)市场调查2*周1*社会实践1次14-5(暑假)学分合计//////4+2*/带*证书培训为学生自选项目,学分按证书通过情况确定,通过一个计一项,获得1学分。7.4素质拓展教育素质拓展教育分为必修项目和选修项目。必修项目包括文明礼仪教育、诚信教育、社会实践及党团活动等;选修项目包括社团活动、文体活动、阅读及志愿服务等。

第二部分人才培养实施与保障1人才培养实施1.1完善人才培养模式本专业采用“全程融合、模块分向、三元对接、双轮递进”人才培养模式。全程融合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及职业能力的综合评价,将食品行业企业对高职人才的职业素养需求、理论知识需求、专业技能需求紧密地融入人才培养过程中。模块分向根据食品行业企业的发展态势和用人需求,将专业培养方向划分为公共营养师、健康管理师两个方向。三元对接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能力要求对接、证书与职业资格对接。双轮递进学生的实践训练按照校内校外两轮交替的方式进行,第一次轮换是从第三学期开始,培养学生对岗位的认知能力及职业能力;第二次轮换是从第五学期开始,进一步培养提升学生的岗位能力、职业素养和企业文化素养。1.2加大教学内容与方法改革教学内容改革,主要是通过校企合作开发建设了食品营养与健康、公共营养管理、健康管理、食疗与烹饪技术、食品微生物技术、食品理化检验技术、化学基础及分析技术、食品生物化学等专业课程,将营养配餐员、公共营养师、健康管理师、食品检验工职业标准及企业文化引入教学内容,做到专业核心课程与职业资格证书标准对接;专业课程普遍实行项目化教学,将课程学习与对应岗位工作过程及要求有机融合。教学方法改革,即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推广采用比较法、案例教学法、实践教学法等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结合案例提出问题,进行讨论分析;实践教学法,增加实践锻炼,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1.3改革考核评价方式实行过程考核、知识考核、技能考核多元的考核评价方式,即实采用教师评价、学生互评、学生自评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学习态度及考勤、课堂表现、作业等完成情况,开、闭卷考试,对学生课堂实践操作表现和实践项目报告完成情况考核)。2教学条件保障2.1教学团队实行校内与企业“双专业带头人”制。校内专业带头人应具备硕士以上学位或副教授以上职称,具有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较强的教学、科研、社会服务能力及良好的组织协调能力;兼职专业带头应是省内外食品行业或医学专业,具有较强的专业理论水平和丰富的行业实践经验,热爱并熟悉高职教育,能配合校内专业带头人搞好专业建设、教学改革及校企合作。校内专业教师不少于10人,应全部具备大学以上学历,具有一定的企业实践经历,具有高级职称或博士学位的教师应不少于4人,“双师”素质比例应大于90%。应有一支由企业技术骨干、管理骨干及能工巧匠组成的兼职教师队伍,由兼职教师承担的专业课学时比例不低于50%。2.2实践教学条件2.2.1校内实训基地/室应具有食品营养实训中心、营养成分和微生物检测实训中心、食品加工实训基地。其中,食品营养实训中心,应具有营养配餐实训室、人体营养健康检测实训室;营养成分和微生物检测实训中心,应具有理化实验室、仪器分析实验室、微生物实验室实训室;食品加工实训基地,应具有焙烤、肉品、饮料、果蔬、乳品等产品生产的生产线。每个实训室均要满足30名左右的学生同时实训的需要,主要实训设备要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本专业主要实训室,见表2-1—2-4。表2-1营养配餐实训室可开实训项目营养配餐实训工位数30人序号主要设备名称基本数量要求备注1计算机20台2配餐软件20套3烹调相关设备器具等15套表2-2人体营养健康检测实训室可开实训项目人体营养健康检测工位数15人序号主要设备名称基本数量要求备注1人体成分测定仪1台2血压计20套3血糖计15套4体重计15套5皮褶厚度测定仪等15套表2-3食品营养成分及微生物检测实训室可开实训项目食品营养及微生物检测工位数30人序号主要设备名称基本数量要求备注1蛋白质测定仪15台2脂肪测定仪15套3碳水化合物测定仪15套4矿物质测定仪15套5维生素测定仪15套6常用添加剂相关测定仪等15套7显微镜30套8微生物培养箱等15套表2-4食品加工生产实训室可开实训项目食品产品加工生产工位数30人序号主要设备名称基本数量要求备注1焙烤食品生产线1条2肉品生产线1条3饮料生产线1条4果蔬生产线1条5乳品生产线1条2.2.2校外实习基地在本市及周边地区应有14个左右校外实习基地,以满足本专业学生企业认识实习有顶岗实习的需要。各实习基地应具有适合本专业学生实习的岗位及指导力量。本专业主要校外实习基地,见表2-5。表2-5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主要校外实习基地一览表序号单位名称所在市(县)实习项目每批可接纳实习生(人)1淮安市毕业实习10人2南京、淮安、无锡、苏州、安徽等顶岗实习、毕业实习100人2.3主要教学资源2.3.1课程教学资源各门课程均应有经过审定的课程标准、优质教材、多媒体课件及试题库或试卷库等基本教学资源。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