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镇江一中2025届高三适应性调研考试生物试题含解析_第1页
江苏省镇江一中2025届高三适应性调研考试生物试题含解析_第2页
江苏省镇江一中2025届高三适应性调研考试生物试题含解析_第3页
江苏省镇江一中2025届高三适应性调研考试生物试题含解析_第4页
江苏省镇江一中2025届高三适应性调研考试生物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江苏省镇江一中2025届高三适应性调研考试生物试题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一、选择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6分,共42分。)1.机体吸入高浓度氧后,某些系统或器官的功能和结构会发生病理性变化,这种现象叫作氧中毒。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氧中毒会引起内环境稳态失调B.动脉血的血浆中氧浓度一般大于组织液中氧浓度C.外界环境中的氧气进入肺泡即进入了内环境D.红细胞中的氧进入组织细胞至少穿过4层生物膜2.miRNA是人体的一类内源性非编码RNA,长度为19-25个核苷酸。某miRNA能抑制W基因控制的W蛋白的合成,其形成和发挥作用的过程如下图。叙述正确的是()A.miRNA指导合成的肽链最多含8个氨基酸B.图中①和②过程都只能发生A与U配对,不能发生T与A配对C.若miRNA不发挥作用,W基因mRNA同时结合多个核糖体合成多条相同肽链D.miRNA通过抑制W基因的转录和翻译,从而抑制W蛋白的合成3.棉蚜为世界性棉花害虫,体型微小,能附着于棉花植株上以吸取棉花汁液为食。为了监测棉蚜种群的发生情况,避免虫害的发生,某科研小组从某年6月11日开始对某棉田棉蚜种群数量进行调查。调查结果如下表:调查日期(月/日)6/116/156/116/256/317/57/117/151/21棉蚜数呈(只/株)1.22.721.54.75.96.97.68.29.2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A.棉蚜靠捕食棉花的叶和茎而生存B.表中棉蚜种群数量的增长曲线呈“J”型C.调查棉蚜种群数量可采用样方法D.消灭棉蚜的最佳时间是7月11日4.图表示某二倍体动物生殖器官内某细胞中部分染色体及基因组成(未发生染色体变异)。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该细胞含2对同源染色体,7条染色单体B.该细胞可能在四分体时期发生了交叉互换C.该细胞最终产生2种类型的精细胞D.该细胞4条染色体中两条来自父方,两条来自母方5.白化病与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是两种常见的人类单基因遗传病,发病机理如下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①②分别表示转录、翻译,主要发生在细胞核中B.由于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导致M1与M2在结构上有差异C.图中两基因对生物性状的控制方式相同D.调查白化病的发病率和遗传方式,选择调查对象的要求不完全相同6.下列关于细胞中化合物叙述错误的是()A.在转录时DNA上会结合RNA聚合酶B.氨基酸的空间结构决定了蛋白质功能C.糖原、淀粉和纤维素的单体相同D.葡萄糖和脂肪的组成元素相同7.真核细胞的DNA片段有一富含TATA序列的启动子,转录过程中,一些蛋白质先与启动子相连接产生蛋白质-DNA复合物,随后RNA聚合酶就被安置在启动子上开始进行转录。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A.转录过程中RNA聚合酶最先与启动子结合,然后沿DNA分子移动B.富含TATA序列的启动子经诱变发生缺失不会影响转录的正常进行C.转录合成的RNA与模板DNA链相应区域的碱基互补配对D.RNA聚合酶作用的底物是DNA单链,产物是RNA分子8.(10分)某品种花生的厚壳(A)、薄壳(a)以及高含油量(B)、低含油量(b)是其两对相对性状,各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且独立遗传,已知该品种部分花粉存在不育现象,甲、乙为该品种的纯合子,据下图示所示实验,分析正确的是()A.F2中纯合子占1/3B.不育花粉的基因型为ABC.亲本的基因型组合为AABB、aabb或AAbb、aaBBD.薄壳低含油量雌性与F1杂交,子代中薄壳低含油量的个体占1/4二、非选择题9.(10分)苹果酒风味清爽,且具有保健养生的功效。用新鲜苹果榨取果汁并制作果酒的简要流程如下:(1)过程②分离酵母菌应采用________(选择/鉴别)培养基,配制好的培养基灭菌方法为________。扩大培养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过程③获得固定化酵母细胞常采用________法,选择此方法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如果反应物是大分子,应采用________技术。(3)工业生产中,制备固定化酵母细胞的实验步骤是:酵母细胞的活化→配制CaCl2溶液→配制海藻酸钠溶液→海藻酸钠溶液与酵母细胞混合→固定化酵母细胞。Ⅰ:影响实验成败的关键步骤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Ⅱ:该实验中CaCl2溶液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14分)菠菜是雌雄异株植物,其性别决定方式为XY型。菠菜耐寒和不耐寒是一对相堆性状,受一对等位基因A/a控制,另一对相对性状圆叶和尖叶由等位基因B/b控制。杂交发生在两株不耐寒圆叶植株之间,子一代(F1)表现型及株数如下表。F1表现型及株数不耐寒圆叶不耐寒尖叶耐寒圆叶耐寒尖叶雌株1220410雄株61591921回答下列问题:(1)在杂交试验过程中,下列处理波菜的方法正确的是______________。A.去雄,套袋B.不去雄,套袋C.去雄,不套袋D.不去雄,不套袋(2)控制耐寒和不耐寒这对相对性状的基因位于______________(填“常”或“X”)染色体上,且______________为显性。控制圆叶和尖叶这对相对性状的基因位于______________(填“常”或“X”)染色体上,且为______________显性。(3)不耐寒圆叶雌雄亲本的基因型分别为______________。如果让F1中的不耐寒圆叶植株与不耐寒尖叶植株杂交,F2雌性个体中纯合子所占的比例为______________。11.(14分)下图表示人体神经系统对排尿的控制,其中尿道内、外括约肌都是一种环形肌肉,逼尿肌分布于膀胱壁。请据图回答:(1)当膀胱充盈后,人会产生尿意,请用箭头和图中必要文字、字母表示产生尿意的神经传导途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某人受到惊吓后出现了尿失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2)当尿液进入尿道后,尿道感受器兴奋,兴奋传入初级排尿中枢,进一步加强排尿中枢的活动,这是一种__________(填“正反馈”或“负反馈”)调节。(3)尿崩症是指肾小管重吸收水的功能障碍而引起的一种病症,其主要症状是尿量显著增多。试结合所学知识,推测其可能致病机理是①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12.红耳龟原产美洲,作为宠物引入我国。由于宠物弃养和放生行为,红耳龟野外种群数量逐渐增大,对当地的生物多样性造成威胁。为研究红耳龟入侵对当地生态系统的影响,科研人员对当地红耳龟的种群数量和食性进行了调查。请回答下列问题:(1)红耳龟属于生态系统成分中的消费者,其同化的能量,一部分在________过程中散失,一部分可用于________。(2)红耳龟的_______及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决定其种群密度和种群大小的直接因素。调查描述、解释和预测红耳龟种群数量的变化时,常常需要建立_____模型。(3)研究人员调查了该地区龟鳖类的种群个体数量,结果如下表所示。红耳龟乌龟中华花龟中华鳖蛇鳄龟数目(只)14820841调查结果发现,目前该地区龟鳖类的优势种是_________。由于红耳龟的入侵,导致当地的群落结构发生明显改变,这种变化过程称为________。(4)为研究红耳龟的食性,研究人员解剖了红耳龟和本地龟类--中华花龟,统计它们胃内残余食物种类及出现次数,发现中华花龟胃内仅有久雨花科、苋科和鱼类三种食物。红耳龟的残余食物统计结果如图所示。①红耳龟与中华花龟的种间关系属于______,判断依据______________。②红耳龟入侵后,得以迅速繁殖,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红耳龟的捕食行为还可能会引起本地的鱼类、贝类等生物的种群密度下降,严重时会使当地的物种________降低,影响该生态系统的________能力。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6分,共42分。)1、C【解析】

内环境稳态的概念: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的状态。内环境稳态的主要内容包括pH、渗透压、温度的动态平衡。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详解】A、氧中毒会引起内环境的化学成分的改变,引起内环境稳态失调,A正确;B、氧由血浆进入组织液,因此动脉血的血浆中的氧浓度一般大于组织液中的氧浓度,B正确;C、肺泡不属于机体的内环境,C错误;D、红细胞中的氧进入组织细胞要依次穿过红细胞膜、毛细血管壁细胞和组织细胞的细胞膜,因此至少要穿过4层生物膜,D正确。故选C。2、C【解析】

当RNA聚合酶与DNA分子的某一启动部位结合后,启动DNA转录形成RNA。根据题图可知,miRNA基因在核内转录成mRNA后,经过初步加工,然后通过核孔到达细胞质中,在细胞质中与蛋白质结合形成miRNA-蛋白质复合体,该复合体与W基因的mRNA结合,从而导致W基因mRNA翻译过程受阻。【详解】A、miRNA是非编码RNA,即不会编码蛋白质,A错误;B、①过程为转录,能发生A-U配对,也能发生T-A配对,②为翻译,只能发生A-U配对,B错误;C、mRNA上同时结合多个核糖体,其模板为同一条mRNA,合成的多条肽链相同,C正确;D、miRNA蛋白质复合物作用到了W基因的mRNA上,只能抑制X基因的翻译,不会抑制W基因的转录,D错误。故选C。【点睛】本题考查学生对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决此类问题需要学生熟记并理解相关的基础知识,系统、全面地构建知识网络,据此从图示中提取信息准确判断各选项。3、C【解析】

对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个体调查种群密度时适宜用标志重捕法,而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等种群密度的调查方式常用的是样方法。【详解】A、棉蚜靠吸取棉花汁液为食,故可知棉蚜与棉花之间是寄生关系,A错误;B、表中数据显示棉蚜种群数量的增长曲线符合“S”型曲线的特点,B错误;C、由于棉蚜活动能力弱,故调查棉蚜种群数量可采用样方法,C正确;D、表中显示7月11日棉蚜的种群数量达到K值,消灭棉蚜的最佳时间应在数量到达K/2之前进行,而且越早防治越好,即表格中的6/25日之前进行防治,D错误。故选C。4、D【解析】

分析题图:图示表示某二倍体动物精巢内某细胞中染色体及部分基因组成示意图,该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同源染色体正在分离,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由于细胞质均等分裂,因此该生物的性别为雄性,3、4号染色体形态大小不同,可能分别是XY染色体。【详解】A、该细胞中存在同源染色体,且同源染色体正在分离,但着丝点没有分裂,所以细胞中含2对同源染色体,8条染色单体,A错误;B、根据1号染色体的两条姐妹染色单体上均有基因a可知,该细胞发生了基因突变,不可能在四分体时期发生了交叉互换,B错误;C、该细胞由于发生过基因突变,所以该细胞减数分裂形成的精子有3种类型,C错误;D、该细胞的4条染色体为2对同源染色体,所以两条来自父方,两条来自母方,D正确。故选D。【点睛】本题结合细胞分裂图,考查细胞的减数分裂,要求考生识记细胞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掌握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和数目变化规律,能正确分析题图,再结合图中信息准确判断各选项。5、D【解析】

1、分析题图可知,基因1经①转录形成M1(mRNA),经②翻译形成血红蛋白,构成正常红细胞或镰刀型红细胞;基因2经①转录形成M2(mRNA),经②翻译形成酪氨酸酶,酪氨酸酶作用于酪氨酸形成黑色素。2、基因对性状的控制:基因1通过控制蛋白质的合成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基因2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的性状。【详解】A、由分析可知,过程①②分别表示转录和翻译过程,转录主要发生在细胞核中,翻译主要发生在细胞质的核糖体上,A错误;B、由于M1和M2是由不同的基因转录形成的,所以M1和M2在碱基排列顺序上有差异,mRNA的结构均为单链结构,B错误;C、由图示可知,基因1控制生物的性状属于直接控制,基因2控制生物的性状属于间接控制,两者控制方式不同,C错误;D、调查白化病的发病率应该从人群中调查,调查白化病的遗传方式应该从患者家系中调查,故调查对象的要求不完全相同,D正确。故选D。6、B【解析】

转录是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需要RNA聚合酶的催化;蛋白质的结构多样性决定了其功能的多样性;糖类分为单糖、二糖和多糖,单糖包括五碳糖(脱氧核糖和核糖)和六碳糖(葡萄糖、果糖、半乳糖),二糖包括蔗糖、麦芽糖、乳糖,多糖包括糖原、淀粉和纤维素;葡萄糖的组成元素是C、H、O,脂质包括脂肪、磷脂和固醇,其中脂肪的组成元素是C、H、O。【详解】A、转录时,RNA聚合酶与DNA上的识别位点结合,A正确;B、蛋白质的结构决定了蛋白质的功能,而蛋白质结构多样性与氨基酸的种类、数量、排列顺序以及蛋白质的空间结构有关,B错误;C、糖原、淀粉和纤维素都是多糖,它们的单体都是葡萄糖,C正确;D、葡萄糖和脂肪的组成元素都是C、H、O,D正确。故选B。7、C【解析】

启动子位于基因的首端,是RNA聚合酶识别和结合的位点,驱动转录的进行。【详解】A、根据题干信息可知,一些蛋白质先与启动子相连接产生蛋白质-DNA复合物,随后RNA聚合酶就被安置在启动子上开始进行转录,A错误;B、当富含TATA序列的启动子经诱变发生缺失后,某种蛋白质和RNA聚合酶无法识别与之结合,无法进行转录,B错误;C、转录时以DNA一条链为模板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合成RNA的过程,C正确;D、RNA聚合酶作用的底物是核糖核苷酸,产物是RNA分子,D错误。故选C。8、B【解析】

根据F2的表现型之比5∶3∶3∶1是9∶3∶3∶1的变形,可知F1厚壳高含油量的基因型为AaBb。【详解】A、F2中纯合子的基因型为AAbb、aaBB、aabb各占1/12,故F2中纯合子占1/4,A错误;B、根据题干及F2的表现型之比可知,Ab、ab、aB可育,不育花粉的基因型为AB,B正确;C、AB花粉不育,亲本中雄性不可能有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并且不知道甲、乙的表现型,故亲本的基因型组合为AABB(♀)×aabb(♂)或AAbb×aaBB或aaBB×Aabb,C错误;D、薄壳低含油量雌性(aabb)与F1(AaBb)杂交,由于花粉AB不育,故子代中薄壳低含油量的个体占1/3,D错误。故选B。二、非选择题9、选择高压蒸汽灭菌增加目的菌(酵母菌)的浓度包埋法细胞体积较大,难以被吸附或结合固定化酶技术配制海藻酸钠溶液使胶体聚沉【解析】

固定化酶和固定化细胞技术是利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将酶或细胞固定在一定空间内的技术。包括包埋法、化学结合法和物理吸附法。固定化酶优点是使酶既能与反应物接触,又能与产物分离,还可以被反复利用。固定化细胞优点是成本更低,操作更容易,可以催化一系列的化学反应。【详解】(1)过程②分离酵母菌应使用选择培养基,保证从众多的菌体中选择出酵母菌,配制好的培养基通常用高压蒸汽灭菌法灭菌。通过扩大培养可以使目的菌的数量增多,这里是为了增加酵母菌的数量。(2)过程③获得固定化酵母细胞常采用包埋法,如果希望反复使用这些固定化酵母细胞,一定要避免其他微生物的污染,选择此方法的原因是细胞体积较大,难以被吸附或结合。如果反应物是大分子物质可以使用化学方法结合的酶使酶既能与反应物接触,又能与产物分离,即一般采用固定化酶技术。(3)固定化酵母细胞的实验步骤是:酵母细胞的活化→配制CaCl2溶液→配制海藻酸钠溶液→海藻酸钠溶液与酵母细胞混合→固定化酵母细胞,其中配制海藻酸钠溶液是影响实验成败的关键步骤,该实验中CaCl2溶液的作用是使胶体聚沉,从而形成凝胶珠。【点睛】本题考查了无菌技术和固定化酶技术。熟知相关内容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把握实验步骤中的关键点时解答本题的另一关键!10、B常不耐寒X圆叶AaXBXb和AaXBY5/36【解析】

分析题表:不耐寒圆叶雌雄各一株杂交,所得F1无论雌雄不耐寒:耐寒≈3:1,可见控制耐寒和不耐寒这对相对性状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且不耐寒为显性;F1雌性全为圆叶,雄性圆叶:尖叶=1:1,可见控制园叶和尖叶这对相对性状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且圆叶为显性。【详解】(1)由题意可知,波菜是一种雌雄异株的植物,所以不需要去雄,只需套袋防止外来花粉的干扰即可,B正确。故选B。(2)亲本都是不耐寒圆叶,子代雌性个体中,不耐寒:耐寒=3:1,只有圆叶;子代雄性个体中,不耐寒:耐寒=3:1,圆叶:尖叶=1:1。所以控制耐寒和不耐寒这对相对性状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不耐寒为显性。圆叶和尖叶与性别有关,所以控制圆叶和尖叶这对相对性状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圆叶为显性。(3)据分析可推断,不耐寒圆叶雌雄亲本的基因型分别为AaXBXb和AaXBY。F1中的不耐寒圆叶植株与不耐寒尖叶植株杂交,两对基因控制的两对性状分开计算,F1中不耐寒雌雄基因型均为AA:Aa=1:2,可看作是自由交配,可得A、a基因频率分别为2/3、1/3,即F2代雌性个体中不耐寒和耐寒纯合子所占概率为(2/3)2+(1/3)2=5/9;F1中圆叶基因型为XBXB、XBXb、XBY,尖叶个体基因型只能为XbY,雌雄交配即XBXB×XbY、XBXb×XbY,F2代雌性个体中纯合子XbXb占1/4。综合两对基因,F2雌性个体中纯合子所占的比例=5/9×1/4=5/36。【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伴性遗传及配子致死情况的综合应用,意在考查考生对表格数据的分析与理解,难度稍大。11、膀胱壁感受器→c→脊髓腰骶段(或初级排尿中枢)→a→大脑皮层(或:膀胱内压力→膀胱壁感受器→c→脊髓腰骶段(或初级排尿中枢)→a→大脑皮层→产生尿意)大脑失去了对脊髓反射活动的控制(或大脑皮层高级中枢失去了对脊髓初级排尿中枢的控制,或大脑皮层高级中枢对脊髓初级排尿中枢的控制能力减弱,或大脑皮层对脊髓的控制异常)正反馈抗利尿激素分泌不足肾小管细胞表面缺乏相应受体(或肾小管细胞对抗利尿激素作用的敏感性下降,或抗利尿激素无法发挥作用,或肾小管壁细胞上的水通道蛋白异常)。【解析】

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其结构基础是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构成,效应器指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等。2、负反馈调节的主要意义在于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态,正反馈的意义在于使生理过程不断加强,直至最终完成生理功能。3、位于脊髓的低级中枢受脑中相应的高级中枢的调控。4、体内失水过多或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多→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同时大脑皮层产生渴觉(饮水)。【详解】(1)当膀胱充盈后,产生刺激,由膀胱壁感受器→c→脊髓腰骶段(或初级排尿中枢)→a→大脑皮层,从而产生尿意;某人受到惊吓后出现了尿失禁,说明排尿反射活动正常进行,只是大脑失去了对脊髓反射活动的控制(或大脑皮层高级中枢失去了对脊髓初级排尿中枢的控制,或大脑皮层高级中枢对脊髓初级排尿中枢的控制能力减弱,或大脑皮层对脊髓的控制异常)。(2)正反馈的意义在于使生理过程不断加强,直至最终完成生理功能,由于是兴奋后,排尿中枢进一步加强排尿中枢的活动,所以是正反馈。(3)抗利尿激素是由下丘脑合成、分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