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山东省德州市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_第1页
2021-2022学年山东省德州市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_第2页
2021-2022学年山东省德州市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_第3页
2021-2022学年山东省德州市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_第4页
2021-2022学年山东省德州市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2学年山东省德州市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纸一并交回。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第I卷(选择题共5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图1是对新石器时代某文化遗存的描述。该文化遗存是A.仰韶文化B.河姆渡文化C.红山文化D.良渚文化2.公元前334年,迫于秦国的军事压力,魏改善与齐的关系,与齐会于徐州,魏尊齐为王,齐亦承认魏为王,史称“徐州相王这反映出当时A.周王室开始衰微B.民族交融不断加强C.士阶层日益崛起D.传统秩序遭到破坏3.秦统一之后,秦始皇多次到各地巡视,并且用刻石方式宣扬自己的显赫业绩。然而在他一次出巡途中,就发生了行刺事件。后来,又有人在陨石上刻下“始皇帝死而地分”的标语。这说明秦朝A.政治业绩显著B.下层民众铤而走险C.统治危机严重D.郡县制度引发不满4.《史记》记载:“天子观于上古,然后加惠,使诸侯得推恩分子弟国邑。故齐分为七,赵分为六,梁分为五,淮南分三。”汉武帝此举旨在A.恢复古制B.废除分封制度C.施惠诸侯D.加强中央集权5.魏晋至隋唐时期,修造了许多闻名世界的石窟,如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甘肃敦煌莫高窟等。这些石窟的修造主要适应了A.佛教的广泛传播B.儒学的发展C.道家的日益兴盛D.三教的融合6.唐朝某赋税制度"以贫富为差","其租庸杂徭悉省,而丁额不废"。由此可见,该制度A.加重了农民负担B.简化了税收手续C.调整了征税标准D.增加了财政收入7.宋代是我国古代手工业繁荣的时期之一。这一时期出现的新兴的手工业部门是A.丝织业B.印刷业C.造纸业D.棉纺织业8.元朝对边疆的管理,开了在中央政权中设置具体管理地方机构的先河,这主要表现在元朝设立了A.枢密院B.宣政院C.中书省D.理藩院9.元代,我国古代戏曲艺术走向成熟,其标志是A.散曲的出现B.杂剧的兴起C.昆曲的流行D.京剧的形成10.王守仁提出∶"夫良知即是道,良知之在人心,不但圣贤,虽常人亦无不如此。"这一认识A.隐含一定的平等色彩B.有客观唯心主义倾向C.提出回复良知的途径D.已完全脱离理学范畴11.据史料记载,17世纪初,"我吴(苏州)市民,罔藉田业,大户张机为生。小户趁织为活大户一日之机不织则束手。小户一日不就人织则腹枵,两者相资为生久矣!"这反映出当地A.社会矛盾尖锐B.农耕经济衰退C.手工经营废弃D.雇佣劳动兴起12.近代某条约规定∶"长江一带各口,英商船只俱可通商…准将自汉口溯流至海各地,选择不逾三口,准为英船出进货物通商之区。"该条约签订于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3.19世纪50年代初,咸丰皇帝命令大江南北各省在籍官绅举办团练组织。曾国藩以罗泽南的湘勇为基础,募练了一支不同于绿营制度的军队-—-湘军。清政府允许官绅举办团练组织的目的是A.抵御西方列强B.强化中央集权C.创办近代工业D.镇压农民起义14.19世纪70年代,被清政府任命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发兵新疆平乱并收复新疆的是A.左宗棠B.刘铭传C.冯子材D.邓世昌15.据海关统计,中国1915-1918年的出口贸易额每年都比1913年增长了约18%到20.5%。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A.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B.美日加强了对华经济侵略C.群众性反帝斗争的高涨D.中国近代重工业发展迅速16.20世纪20年代初,中国最早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团体——马克思学说研究会,把一批经历过五四运动洗礼的优秀青年组织起来。该团体的发起者是A.陈独秀B.毛泽东C.李大钊D.陈望道17.图2为中共某会议制定的纲领内容(节选)。该会议是A.中共一大B.中共二大C.中共三大D.中共七大18.某省份在宣传其革命历史时用了以下词汇:“武装反抗,创建军队”“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革命摇篮,红色故都”。该省份是A.广东B.湖北C.江西D陕西19.1939年,《湼声》创刊号一文章指出:“西南物产丰饶,资源富厚,固可作民族根据地,但如果没有西北,亦绝不足以言复兴与发展,且西北要是不保,西南便决不能自存。”该文强调的是A.西南地区保存了抗战力量B.西北抗战的重要地位和作用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必要性D.国共合作与民族复兴的关系20.图3为解放战争时期某战役示意图。该战役是21.1949年,人民政府用查封、逮捕等手段打击银元投机活动,后来又指导各地集中时间、集中物资统一向市场抛售,平息投机资本制造的涨价风潮。这些措施A.都利用市场规律稳定物价B.促进了国民经济恢复C.为实现工业化扫除了障碍D.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22.1954年4月,日内瓦会议召开。新中国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和地位参加这次讨论国际问题的重要会议,并努力促成了下列哪一问题的政治解决A.印度支那问题B.朝鲜问题C.亚非团结问题D.中缅问题23.20世纪80年代,中国农村流行一副对联∶"三十年前分田地,耕者有其田;三十年后又分地,耕者有其责"。这两次分地都A.改变了土地所有制B.调整了农村产业结构C.促进了农业现代化D.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24.下表为1985~1987年我国计划生产和管理的商品种类数量变化状况。这一状况反映了A.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B.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C.企业经营自主权扩大D.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25.邓小平理论被写入党章,并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是在A.中共十三大B.中共十四大C.中共十五大D.中共十六大第II卷(非选择题共50分)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个小题,其中第26题14分,第27题14分,第28题12分,第29题10分,共50分。26.(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今之中正,不精才实……高下逐强弱,是非由爱憎。随世兴衰,不顾才实是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晋书•刘毅传》材料二大唐贡士之法,多循隋制。上郡岁三人,中郡二人,下郡一人,有才能者无常数……到尚书省,始由户部集阅,而关于考功课试,可者为第。—杜佑《通典》(1)指出材料一、二描述的选官制度。(4分)(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选官制度有何创新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历史作用。(10分)27.(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窃料今者廷议变法,积习难忘,仍是补漏缝缺之谋,非再立堂构之规,风雨既至,终必倾坠。—康有为《上清帝第四书X1895年6月)材料二今近一二年,内外赞成革命者,大不乏人,大有一日千里之势。彼满虏处此,万不能与风潮抗拒,而又不能守一成不变之法,以保子孙帝王之业,乃始下诏维新为笼络人心之手段,实假立宪之美名,以实行中央集权,稍有眼光者,多能知之。—孙中山《与芙蓉华侨的谈话》(1906年7月17日)⑴上述材料中的“变法”“维新”是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康有为与孙中山对其进行指责的依据。(10分)⑵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中康有为与孙中山主张的目的。(4分)28.(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暴动推翻地主阶级政权后,须立刻没收一切地主土豪及福会【公】堂等田地(不论典当卖绝一概没收),归农民代表会或农民协会分配。—1929年《中共闽西第一次代表大会关于土地问题决议案》材料二政府法令应有两方面的规定。不应畸轻畸重。一方面,要规定地主应该普遍的减租减息,不得抗不实行。另一方面又要规定农民有交租交息的义务,不得抗不缴纳。一方面要规定地主的土地所有权与财产所有权仍属于地主,地主依法有对自己土地出卖、出典、抵押及作其他处置之权,另一方面,又要规定当地主做这些处置之时,必须顾及农民的生活。—1942年《关于抗日根据地土地政策的决定》(1)指出材料一、二土地政策的不同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原因。(8分)(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二土地政策实施的历史作用。(4分)29.(10分)图4、图5分别为20世纪五十、六十年代新中国工业重点建设中心示意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陆大道《中国工业分布图集》指出图4、图5新中国工业重点建设中心分布的不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原因。(1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A2.D3.C4.D5.A6.C7.D8.B9.B10.A11.D12.B13.D14.A15.A16.C17.B18.C19.B20.C21.B22.A23.D24.C25.C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个小题,其中第26题14分,第27题14分,第28题12分,第29题10分,共50分。26.(14分)⑴九品中正制;科举制(4分)。(2)创新:选官标准为才能;选官方式为考试(4分)。作用:扩大了统治的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使官员选拔更加公开、公平(6分)。27.(14分)(1)洋务新政;清末新政(或预备立宪)(4分)。依据:康有为:洋务运动只引进西方先进技术而不改变封建统治(3分);孙中山:清末新政只为抵制革命,维护封建专制统治(3分)。(2)康有为:要求全面变法,实行君主立宪;孙中山:号召进行民主革命,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4分)。28.(12分)(1)不同:前者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后者减轻封建剥削,扶助农民,不改变土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