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答案第=1页,共=sectionpages22页河南省新乡市原阳县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第二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考试范围:纲要下第一二单元;考试时间:90分钟;命题人:李艳华第I卷(选择题)一、单选题(每题1.5分,40小题,共60分)1.农牧业的产生提供了稳定的食物来源,要求更细密的社会分工,这促进了生产力进一步发展,进而出现剩余产品、社会分化和阶级。为了控制生产资料和剩余产品,国家开始产生。材料旨在说明()A.人类文明产生具有曲折性和长期性 B.农牧业是古代最重要的生产部门C.阶级和国家出现是文明产生的标志 D.生产力的发展是文明产生的根源2.在人类文明早期,一部分人能够脱离社会生产活动而从事专门的管理和文化创造工作,主要得益于A.农耕和畜牧的产生 B.社会出现严重阶级分化C.国家和文字的产生 D.社会生产与分工的发展3.古代两河流域居民通过观察牲畜内脏卜,统称为脏卜。脏卜内容包罗万象,数量众多。出土的古巴比伦时期的占卜文献中,有88%属于脏卜卜辞。以下对脏卜卜辞的史料价值的叙述正确的是(
)A.卜辞用象形文字书写而留存与于后世 B.占卜为迷信行为,脏卜卜辞无史料价值C.卜辞是研究古代两河流域的第一手史料 D.卜辞可印证君权神授的历史事实4.古代两河流域的人们还重视昼夜平分之日,即春秋分。尼普尔历法中,新年在一月,字面意思是“置(神)殿台”。七月也被视为新年,字面意思是“圣丘”。在《阿卡德诅咒》中,圣丘被描述为神恩里勒的继承人居住的地方。这说明,当时两河流域历法A.根植于当时农耕文明 B.节庆月体现宗教祭祀C.折射政治与社会特征 D.具有朴素的自然观念5.波斯帝国统治时期,伊朗地区常使用埃兰语,巴比伦地区使用阿卡德语,民间和商业领域广泛地使用阿拉米亚语。这反映出波斯帝国A.多种文化之间相互竞争 B.给予各地区部分自治权C.宣扬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D.适应多民族发展的需要6.公元前4世纪前后,通过暴力方式,将希腊文化传播到东方,这一时期担当希腊文化传播“使者”的是A.罗马帝国B.罗马共和国C.波斯帝国 D.亚历山大帝国7.“终于出现了这样的时代:世界上同时存在着两个强有力的大国,他们不仅能够制服蛮族人侵,而且还能把自己帝国的和平国界向外推进。”材料中的“两个强有力的大国”是A.亚历山大帝国和古巴比伦王国 B.罗马帝国和秦汉王朝C.东罗马帝国和波斯帝国 D.亚历山大帝国和孔雀帝国8.美国学者约翰巴克在《西方社会史》中记录了9世纪欧洲的一份哲词:“我…效忠我的主人,爱其所爱,仇其所仇。主人凡践履契约,因我委身投附而普待于我,赐我以应得,则我的言一行,一举一动,必将以他的意志为准则,绝无违背。”晢词内容反映了西欧封君封臣制度A.封臣地位低下毫无权利可言 B.封君是事实上的最高统治者C.封君封臣以契约关系明确权利和义务 D.封君与封臣以土地关系为纽带9.对于中世纪欧洲国王的权力,有学者认为∶“他的司法行政主权力只限于自己的直领地之内,而其他封建主在其领地内也具有与国王几乎同样的权力。”这说明当时的欧洲A.城市自治倾向明显 B.教权冲击封建王权C.封建国家主权分散 D.三权分立现象严重10.法兰克王国的创始者克洛维(465-511)丑陋残暴。15世纪的历史学家则称克洛维体格匀称、摄人心魄,长相完美无缺且有一头让人过目难忘的立体式长发。历史学家的描述A.说明人文主义广泛传播 B.受到了绘画革命的影响C.体现了王权力量的增长 D.与西方殖民扩张相一致11.“城市必须设防自卫,须有市政厅作为市民行使政治权利的集会场所。城里还必须有教堂作为礼拜的场所,既在精神上,也在建筑上耸峙于全城之上”。材料中的“城市”属于(
)A.古代的雅典 B.中世纪的欧洲 C.封建时代的中国 D.近代的美国12.12世纪罗马法渗透到了欧洲许多学校,例如1170年前后桑斯大教堂附近的学校里,罗马法与教会法一并被教授。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民族国家的形成 B.人文主义的复兴C.教会统治的需要 D.工商业经济发展13.西欧城市兴起后,为抵制封建贵族与教会的掠夺,选择了支持封建王权,而封建王权则赐给城市自由贸易乃至自治的特权。城市与封建王权的这一关系体现了双方A.共同建立民族国家 B.联合完成国家统一C.相互协作对抗教会 D.协同限制贵族特权14.有学者认为,“资本主义精神”起源于欧洲16世纪争取和维护自治、统一和认同的意识形态运动,这种精神因其强烈的民族感情而激发出爱国经济热情,从而推动国家的经济活力,以致它们的经济竞争力能不断地提升而形成崛起之势。这表明A.民族意识促进了欧洲的崛起 B.城市自治推动民主政治发展C.专制王权强化增强民族认同 D.思想解放促进资本主义萌芽15.拜占庭帝国特别注意继承古典文化的遗产,它传下了由查士丁尼编纂的罗马法,以及由学者们加以汇集、注释和保存的古典时期和希腊化时期的文学、学术名著。此做法主要目的是A.研究古希腊、罗马文化 B.从丰富的遗产中获得政权认同C.冲破宗教对人民的束缚 D.为复兴人文主义提供文化来源16.伊凡四世在位期间,打破了领主政体对沙皇的一切权力限制,建立了沙皇专制政体,打击了地方割据势力。这些措施带来的直接影响是A.建立了地跨欧亚两洲的帝国 B.正式确立了沙皇体制C.强化了中央专制集权的制度 D.完善了封君封臣制度17.拜占庭曾经是世界上地跨三洲的大帝国,为欧洲抵挡住了来自东方的波斯,阿拉伯人的威胁,被誉为“西方文明的保护神”。最终灭亡它的是(
)A.阿拉伯帝国 B.亚历山大帝国 C.奥斯曼帝国 D.罗马帝国18.阿拉伯帝国繁荣时期,哈里发重视知识,在巴格达设立“智慧宫”,大量希腊、波斯、印度的典籍被译为阿拉伯文,这些后来又成为欧洲中世纪大学兴起的重要条件;同时中国的四大发明也是经由阿拉伯传入欧洲。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阿拉伯文化是中西文化融合的产物 B.阿拉伯人创造了领先世界的文化C.阿拉伯帝国是沟通东西文化的桥梁 D.东学西传都是由阿拉伯文字完成19.《一千零一夜》是阿拉伯最有代表性和影响最大的文学作品,以王后给国王讲故事为线索,把几百个故事串联起来,故事分别来自印度、埃及、波斯和两河流域等地。这反映阿拉伯A.建立起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 B.在广大地区从事陆上和海上贸易C.继承、发展、融合古代世界文化 D.起着东西方文化交流桥梁的作用20.12世纪,欧洲掀起了翻译阿拉伯文献的热潮。希腊原始文献经叙利亚文,到阿拉伯文,再被译成拉丁文。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的哲学著作、欧几里得和托勒密的科学著作,开始为欧洲人所熟悉。这次大翻译运动的主要背景是A.文艺复兴在欧洲不断扩展 B.欧洲城市商品经济发展迅猛C.天主教会势力大幅度衰落 D.东西方交流的渠道开始打通21.以下关于世界古代史的史实与结论对应正确的是史实结论A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基本统一了两河流城,颁布了《汉谟拉比法典》《汉谟拉比法典》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宣扬君权神授B公元前8世纪,亚述大举向外扩张,建立亚述帝国,不仅统一了整个两河流城地区和小亚细亚的一部分,而且一度征服埃及农耕文明的优势使其具有扩张潜能,使文明区城不断扩大C7世纪中期到8世纪中期,阿拉伯帝国经济繁荣,手工业和商业得到较大发展阿拉伯人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D10—一11世纪,西欧各地兴起了众多城市。一些城市通过与封建主谈判,或金钱赎买,或武装暴动,贏得了一定程度的自治权.西欧封建社会出现了许多新变化,在多方面取得进步A.A B.B C.C D.D22.奥斯曼帝国征服君士坦丁堡后,政府不仅任命希腊正教的头面人物为希腊正教徒的大教主和文职首领(管辖希腊人及不同族群的东正教徒),还分别任命了亚美尼亚教派的主教和伊斯坦布尔的犹太教大拉比为各自的首领。此举反映出A.帝国统治模式的创新 B.不同文化与族群交融C.因俗而治的统治特点 D.政教分离的政治特点23.646年,日本最高统治者颁布改革诏书规定:一切土地收归国家所有,政府把土地按一定标准授予农民,受田农民向国家缴纳田租贡物,并服徭役。这次改革A.标志日本进入封建社会 B.类似中国西周的井田制C.与唐朝均田制完全一致 D.效仿西欧的土地庄园制24.据古印度诗集《梨俱吠陀》描述,不同种姓是由巨人普鲁沙身体不同部分转化而成。经学者研究,这可能是婆罗门教祭司后来补进去的。若这一推测成立,祭司的目的是A.维护君主统治 B.树立婆罗门教的权威C.强调职业世袭 D.证明种姓制度合理性25.古代南亚文明诞生于印度河和恒河流域,后来文明中心逐渐转移到今天的印度北部,这里先后建立起笈多帝国和德里苏丹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笈多帝国最早兴起于恒河下游 B.德里苏丹国由突厥人建立C.笈多帝国时期佛教已成为国教 D.德里苏丹国印度教为国教26.武士在日本最初被称为“侍”,意思是卫士或随从,到平安时代中期以后成为统治阶级的忠实仆从。武士集团形成的原因是A.幕府政治的开始 B.庄园制的形成与发展C.中央集权的强化 D.蒙古军入侵日本27.下图为坐落于廷巴克图的迪京格热伯清真寺。它可以直接证明A.伊斯兰教传播到西非地区 B.廷巴克图对外贸易发达C.西非国家均信仰伊斯兰教D.伊斯兰教开始对外传播28.著名的东非阿克苏姆巨石碑,据称已有1700年历史。不少石碑上刻有文字,记载着过往国王的丰功伟绩,最高的一座石碑高33米。这反映了A.古代东非文明具有封闭性特点 B.阿克苏姆王国国势强盛和王权强大C.古代东非地区建筑业较为发达 D.阿克苏姆王国王权统治有神秘色彩29.津巴布韦国家在其鼎盛时期便向外扩张,石建文化迅速向外传播,类似于大津巴布韦的石建出现于高原的东部、西南部、中部和北部,从中可以看出A.战争客观上促进了文化传播 B.石建文化并非是津巴布韦独有C.津巴布韦已经发展到较高文明阶段 D.石建文化是由地理环境决定的30.玛雅人是创造美洲文明的先驱者,被誉为“新世界的希腊人”。阅读《美洲印第安文明分布图》,判断玛雅人的生活区域主要在A.① B.② C.③ D.④31.“那里有爬满青藤的金字塔,有古木参天的城市废墟,有令人瞠目的巨大而精美的雕刻艺术,有无数让人难以解释的谜团……奥尔梅克、托尔特克、阿兹特克……难以计数的黄金在无人知晓的洞穴、深井中沉睡,直到欧洲人背着火枪的身影在密林外闪现……”这段描述可能出自A.《古代近东文明——古代两河文明、埃及文明、波斯文明研究》B.《亚历山大远征记》C.《探寻古罗马文明》D.《黄金帝国的落日:追踪美洲古代文明》32.古代美洲的印第安人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明。阅读下表,从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区域名称发展历程主要成就中美洲玛雅文明公元前4世纪前后兴起,3-15世纪兴盛,15世纪中期衰落。城市建筑宏伟,陶器制作精美,数学和天文历法先进。阿兹特克文明14世纪兴起,16世纪初达到鼎盛。农业经济发达,都城水渠和道路纵横交错。南美洲印加文明12-13世纪兴起,15世纪末16世纪初达到鼎盛。全国划分为四大政区,道路系统发达。A.美洲文明具有多源共生的特点 B.中南美洲产生了世界最早的文明C.美洲文明都有完善的国家治理 D.自然环境决定美洲文明的独特性33.据史料记载,阿兹特克人的学前教育在家中完成,十岁到十五岁进入公共学堂学习,由氏族酋长监督;学校种类多样,主要有平民学堂、女子学堂、贵族神学院、音乐学院以及神庙的修道室等。据此可知阿兹特克人的教育A.鼓励人的全面多元发展 B.注重平等、民主意识的灌输C.形成了全民参与的体系 D.以维持社会正常运行为目的34.罗马帝国时期,法学家盖尤斯在《法学阶梯》中叙述:“每一个法律和习俗规制下的人不仅要遵守自己的法律,还要遵守人类的普遍法。人们自己制定的法律是独特的,被称为市民法,这种法律适用于他们自己的城邦;由自然理性为全人类建立的法是所有人都要遵守的,被称为万民法,这种法律为所有国家适用”。这一论述产生的背景是A.习惯法被贵族任意曲解 B.罗马帝国不断对外扩张C.万民法保护了人类发展 D.民主平等观念逐渐形成35.古代文明各自的扩展,使不同文明区相互连接起来,促进了大帝国的兴起。下图对应的帝国是A.波斯帝国 B.亚历山大帝国 C.印加帝国 D.罗马帝国36.笈多王朝在地方上实行行省和县制,把全国划分为若干省,省下设置县,县下设置村,分别派省长和县长管理。这说明A.笈多帝国统一了南亚次大陆 B.笈多帝国专制色彩浓厚C.笈多帝国重视宗教在维护自身统治中的作用 D.笈多帝国在一定程度上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37.古希腊悲剧诗人埃斯库罗斯曾说道:“看过《七将攻忒拜》的人,个个都想当兵打仗。”“为国牺牲公民的子女被请上舞台,城邦事务发言人会当众宣布他们可以在成年前得到城邦抚恤金,然后这些遗孤又被请到剧场里的荣誉坐席。”这从本质上反映出A.政府发挥戏剧的教化作用B.戏剧源于民主政治的需要C.文学作品鼓励希腊公民踊跃参军 D.公民通过观剧参与城邦政治生活38.有人曾讥讽古希腊人节日数量比他们一年天数都要多,然而古希腊人的节日不只是娱乐。如在泛雅典娜节举行的比赛中,部分项目如火炬赛跑和赛船等,只有公民可以参加。这表明古希腊节日重在A.培育公民国家意识 B.传承古希腊的人文主义精神C.强化贵族等级秩序 D.强化公民体格适应作战需要39.美洲印加人修筑的道路系统是古代世界最伟大的工程之一。两条大道贯穿全国境内,沿途设立驿站,有专门的信使传递政府命令和情报。由此看来印加帝国重视交通事业的主要原因是(
)A.促进各地文化交流 B.对外显示国家强大的国力C.便利人们出行 D.加强对全国的控制,方便调动军队40.“浮动园地”(如图所示)是一种创造性扩大耕地面积的方法,耕种者每年可以从园地中获得7次收成,直到今天某些地区仍然使用这种耕作方式。据此可知A.这属于玛雅文明的伟大成就 B.耕作方式以集体劳作为主C.培育出甜高粱等重要农作物 D.利于缓解人地矛盾的危机第II卷(非选择题)41.古代希腊人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对后世影响深远。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材料一
我们的制度是别人的模范,而不是我们模仿其他人。我们的制度之所以被称为民主政治,是因为政权掌握在全体公民手中,而不是在少数人手中。解决私人争执的时候,每个人在法律上都是平等的;让一个人担任公职优先于他人的时候,所考虑的不是某一个特殊阶级的成员,而是他们所具有的真正的才能。——伯里克利:《在阵亡将士国葬礼上的演说》材料二
古代希腊文化是世界古典文明中一支绚烂多彩的奇葩,它成果辉煌,影响深远,成为西方文明的摇篮。但是,起步就生机勃勃的希腊文化并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它是在汲取古代东方尤其是埃及和西亚文化遗产的基础上结合本民族的特点形成的一种多元开放型文化。正如黑格尔所说:“东方世界是希腊世界的基础。”——解晓毅:《古希腊文化的东方之源》(1)根据材料一概括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并结合所学指出在西方被称为“史学之父”和“政治史传统奠基人”的历史学家分别是谁。(6分)(2)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古代希腊文化汲取古代埃及和西亚文化遗产的具体表现,据此概括促进文明发展的重要因素。(6分)42.阅读材料(16分)材料一
宋代以前城市由于以政治、军事功能为主,因而城市主要聚居着各级官僚、地主和军队以及一般居民。到了宋朝,政府禁令松弛,封闭式的坊市制彻底崩溃,城市中固定的工商业店铺增多,加之宋人在职业选择方面的相对自由,一些无地或少地农民也涌入城市,使得城市中以工商为业的居民成分与日剧增,城市文化娱乐活动也因此日益兴盛,城市逐渐成为经济、文化中心。这一系列的变化说明了古代城市在宋代已经背离了传统格局而进入了真正的“城市革命”时期。——摘编自郭学信《论宋代城市发展的时代特征》材料二
中世纪以来,更多的行业集中到城市,刺激了西欧城市工商业发展,从而造就了一个新的市民阶级,市民阶级为争取人身自由,展开了争取城市自治运动的斗争。这一斗争运动一直贯穿于从11世纪城市出现到13世纪城市形成的期间,许多城市通过金钱赎买、举行起义、成立公社、谈判妥协等方式,开始实行城市自治。这种城市自治不是政治性的,而是法律性的,即从管辖的领主或国王那里得到一种特权证书来保障它的一些权利。——摘编自鲁蒙娜《中国与西欧城市发展影响因素浅析》完成下列要求:(1)依据材料一,概括宋代“城市革命”的主要表现。(4分)(2)据材料二,分析中世纪欧洲城市自治运动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这一时期城市自治运动的影响。(8分)(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推动宋代城市革命与中世纪西欧城市自治运动出现的共同因素。(4分)4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第一帝国时代秦汉帝国(公元前221—公元220年)秦朝统一文字秦朝修长城防御匈奴,秦汉长期同匈奴作战秦朝修建以咸阳为中心通往全国各地的驰道秦汉法律细密,涉及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秦汉时期丝绸、漆器以及冶铁技术领先世界汉朝出现《氾胜之书》汉朝开通海上和陆上丝绸之路秦朝焚书坑儒,汉朝确立儒家思想为正统思想罗马帝国(公元前27—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在新征服地区设立行省,权力向君主和将军集中在不列颠修长城抵御外族入侵,罗马长期抵抗外族侵略修建以罗马城为中心通往帝国各地的硬面公路法律由公民法向万民法转变,体系日趋完备玻璃工艺、银器、铸币和采矿技术先进科鲁美拉名著《论农业》海外贸易发达确定基督教为国教——摘编自胡孝文等《秦汉与罗马:帝国时代的倒影》从上表中提取秦汉帝国与罗马帝国的相关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对“第一帝国时代”的特征进行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12分)历史参考答案1.D2.D3.C根据材料可知,题目中出土于两河流域的占卜文献属于直接真实反应古代两河流域历史面貌的原始资料,C项正确;古代两河流域通用楔形文字,故排除A项;B项说法错误,排除;卜辞是考究君权神授的方式之一,排除D。4.C材料中的“新年在一月”“置(神)殿台”“圣丘被描述为神恩里勒的继承人居住的地方”,体现出两河流域的历法制定重视天人之间关系,注重祭祀,显示出了早期国家的基本特征,呈现了当时社会的基本特征,C正确;材料与农耕文明无关,排除A项;材料涉及历法制定,与节庆月无关,排除B项;材料描述当时的人神关系与社会关系,与自然观念无关,排除D项。5.D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波斯帝国是一个疆域广阔的大帝国,所以帝国境内采取多种语言是适应了多民族发展的需要,D项正确;同一个帝国内采用多种语言适应了多民族发展的需要,并不是多种文化竞争的需要,也不能体现给予各地区部分自治权,排除AB项;使用多种民族语言并不能体现是宣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排除C项。故选D项。6.D7.B根据所学可知,公元前后,中国的秦汉和罗马帝国分别兴起于亚欧大陆的东西两端。罗马帝国建立于公元前1世纪,1-2世纪罗马帝国空前繁荣,建立起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秦汉时期打击匈奴,有效的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B项正确;公元前4世纪建立亚历山大帝国,排除A项;波斯帝国建立于公元前6世纪,公元前4世纪建立亚历山大帝国,排除C、D项。故选B项。8.C材料“主人凡践履契约,因我委身投附而普待于我,赐我以应得,则我的言一行,一举一动,必将以他的意志为准则,绝无违背”体现的是封君封臣制下以契约关系明确权利和义务,C项正确;封臣有一定的政治地位,排除A项;封君封臣是一种相对关系,其中封君并非是最高的统治者,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土地关系,排除D项。故选C项。9.C材料体现出国王的权力和其他封建主一样只在自己领地内具有权力,这说明当时欧洲的封建国家主权分散,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欧洲的封建国家主权分散,没有体现城市自治倾向,排除A项;材料只体现封建国家主权分散,没有教权冲击封建王权的信息,排除B项;材料的主旨是欧洲的封建国家主权分散,没有体现三权分立,排除D项。故选C项。10.C据材料“法兰克王国的创始者克洛维(465-511)丑陋残暴,但15世纪的历史学家则称克洛维体格匀称、摄人心魄,长相完美无缺……”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了15世纪以来,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市民阶层及封建贵族等阶层因各自利益需要王权支持发展经济,王权不断强化,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人文主义的传播,而是对“克洛维形象”的描述,排除A项;材料属于历史学家的记载,与绘画无关,排除B项;材料主旨是强调历史学家的记述,与殖民扩张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11.B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随着欧洲城市的兴起和发展,人们争取城市自治,并要求城市应该具有“自卫、有市政厅作为市民行使政治权利的集会场所、须有教堂作为礼拜的场所”等,这些都成为中世纪欧洲城市的基本特征,B项正确;据所学可知,雅典人行使权利的机构是公民大会,而不是市政厅,排除A项;据所学可知,封建时代的中国是指西周的分封制,周天子是天下共主,建立了森严的等级制度,未设有“人民行使权利的机构”,排除C项;近代的美国基本保持了地方自治的传统,乡镇是最基本的地方自治单位,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12.D根据“1170年前后桑斯大教堂附近的学校里,罗马法与教会法一并被教授。”可得出,12世纪时期欧洲教授古罗马法,主要是罗马法中涉及到了诸多与经济发展相关的内容,符合当时欧洲商业发展的需要,D项正确;当时民族国家并没有形成,排除A项;人文主义的复兴是14世纪的文艺复兴,排除B项;教会统治需要的是教会法,排除C项。故选D项。13.C材料体现的是中世纪的西欧城市借助封建王权来抵制教会的掠夺,而封建王权对城市发展给予支持,说明二者的关系是相互协作对抗教会,C项正确;材料与民族国家建立无关,排除A项;中世纪的欧洲处于分裂状态,B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强调的是限制教权,非贵族特权,排除D项。故选C项。14.A根据“这种精神因其强烈的民族感情而激发出爱国经济热情,从而推动国家的经济活力,以致它们的经济竞争力能不断地提升而形成崛起之势”可知,材料反映民族意识促进了欧洲的崛起,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城市自治推动民主政治发展,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专制王权强化,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思想解放促进资本主义萌芽,排除D项。故选A项。15.B根据材料可知,拜占庭帝国注重继承古典文化的遗产,其目的在于从丰富的遗产中获得政权认同,维护帝国统治,B项正确;“研究古希腊、罗马文化”不是主要目的,排除A项;冲破宗教对人民的束缚属于文艺复兴运动,材料未体现,排除C项;材料中的做法主要目的是从丰富的遗产中获得政权认同,“为复兴人文主义提供文化来源”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B项。16.C根据“打破了领主政体对沙皇的一切权力限制,……打击了地方割据势力”可知沙皇专制政体的建立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C项正确;材料只反映伊凡四世建立了沙皇专制政体,不能说明是建立了地跨欧亚两洲的帝国,排除A项;B项是结果,不属于影响,排除;这些措施与封君封臣制度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17.C根据所学知识,13世纪末,奥斯曼土耳其国家在西亚兴起,之后积极向外扩张,到15世纪中期,君士坦丁堡被土军攻陷,延续了一千多年的拜占庭帝国最终被奥斯曼帝国灭亡,C项正确;拜占庭帝国不但没有被阿拉伯帝国灭掉,而且长期与阿拉伯帝国并存,排除A项;亚历山大帝国存在于公元前4世纪,而拜占庭帝国出现于公元4世纪后期,排除B项;拜占庭帝国是从罗马帝国分裂出来的,而不是被罗马帝国灭掉的,排除D项。故选C项。18.C材料“大量希腊、波斯、印度的典籍被译为阿拉伯文,这些后来又成为欧洲中世纪大学兴起的重要条件”“同时中国的四大发明也是经由阿拉伯传入欧洲”体现了阿拉伯通过传播希腊、波斯、印度的典籍和中国的四大发明,促进了欧洲中世纪大学的兴起,推动了欧洲的发展,体现了阿拉伯帝国是沟通东西文化的桥梁,C项正确;材料强调阿拉伯传播东西方文化的影响,并没有强调“阿拉伯文化是中西文化融合的产物”,排除A项;阿拉伯对东西方文化的交流起到了桥梁作用,不能得出阿拉伯文化“领先世界”的结论,排除B项;D项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C项。19.C据材料“《一千零一夜》是阿拉伯最有代表性和影响最大的文学作品,……故事来自印度、埃及、波斯和两河流域等地”可知,体现了阿拉伯文化对其他地区文化的吸收、融合,故选C项;材料强调的是阿拉伯文化的特点,而未涉及其疆域,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其商业的发展,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阿拉伯的文化,而不是阿拉伯的作用,排除D项。故选C项。20.B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古典文献的翻译是十字军东征后文化交流加深的结果,但更重要的原因是欧洲对古典文化的强烈需求,反映了12世纪以来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B项正确;文艺复兴始于14世纪,排除A项;天主教会势力的大幅度衰落是在文艺复兴以后,排除C项;“开始”表述错误,排除D项。故选B项。21.B根据所学知识可得,由于亚述农耕文明的优势,使其具有扩张潜能,使文明区城不断扩大,所以才导致了亚述帝国的对外扩张,B项正确;“《汉谟拉比法典》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宣扬君权神授”是《汉谟拉比法典》的性质和内容,与其时间和地区不是对应关系,排除A项;阿拉伯的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与东西方文化的传播桥梁不能成为对应关系,排除C项;城市货的自治权的时间、方式与结果,与封建社会的变化、进步不能成为对应关系,排除D项,故选B项。22.C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体现的是奥斯曼帝国征服君士坦丁堡后,仍然对不同教派的重要人物委以重任,说明的是因俗而治的统治特点,C项正确;材料体现了奥斯曼帝国因俗而治的统治特点,与帝国统治模式创新无关,排除A项;材料内容与文化、族群交融无关,排除B项;奥斯曼帝国属于政教合一的国家,排除D项。故选C项。23.A24.D25.B根据材料可知,11世纪,突厥人入侵印度。13世纪初,突厥人在印度建立德里苏丹国家,以伊斯兰教为国教,B项正确;4世纪初,恒河中游兴起笈多帝国,不是恒河下游,排除A项;印度教逐渐发展为主要宗教,不是国教,排除C项;德里苏丹国家以伊斯兰教为国教,D错误。故选B项。26.B27.A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廷巴图克是西非的城市,清真寺是伊斯兰教的代表性建筑,所以廷巴克图出现清真寺说明伊斯兰教传播到西非地区,A项正确;廷巴克图出现清真寺并不代表其对外贸易发达,排除B项;“均信仰”的说法过于夸张,排除C项;“开始对外传播”的说法无从体现,排除D项。故选A项。28.B根据“记载着过往国王的丰功伟绩,最高的一座石碑高33米”可知,从石碑上记载国王的功绩可以反映当时国势的强势,从石碑的高度可以推测出当时王权的强大,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古代东非文明具有封闭性特点,排除A项;材料没有强调古代东非地区建筑业较为发达,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阿克苏姆王国王权统治有神秘色彩,排除D项。故选B项。29.A30.B31.D32.A33.A34.B根据材料和结合所学可知,随着罗马帝国疆域的不断扩大,社会矛盾日益增多,公民法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于是罗马法发展为适应于罗马境内一切自由民的万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